0

论语

论语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论语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论语问题。

分享

浏览

3854

文章

71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散文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的先后顺序是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扩展资料: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顺序是怎样的?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的成书时间《诗经》最早,成书于春秋中期。《春秋》次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论语》最晚,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他与弟子言行语录汇总编写而成的。

《诗经》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据文献说,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是多少篇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论语是多少篇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是记录什么的一部书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记录什么的一部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同相关人士思想、言论和活动的一部书,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用了当事人的对话和言论,被称为语录体思想散文集。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那么小人呢?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

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中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全文共 1617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作为一本记录孔子思想、言论的著作,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论语中论述个人修养句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关于修养的语句及注释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去复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而工作要勤劳敏捷。”

1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关于修养的语句

1.君子无所争。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骄。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中的个人修养的句子是什么

全文共 4362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中的个人修养句子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的个人修养的句子精选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译文: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忠心不二。”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9、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

★译文: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

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15、子曰:“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17、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译文:教育人不要区分若干等类。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疲倦。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0、子曰:“由,诲女(同“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明智,真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2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23、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2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2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论语中的个人修养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象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句子是什么

全文共 1998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儒家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论语中个人修养句子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经典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去复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而工作要勤劳敏捷。”

1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句子

1.君子无所争。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骄。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5.贫而乐。富而好礼。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

佚游。乐宴乐。损矣。

2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其老也。血气既衰。戒

之在得。

2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9.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名句

全文共 288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中个人修养名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经典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名句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关于个人人格修养的句子经典

全文共 2971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典著作,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个人人格修养的思想观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论语中有关人格修养的句子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关于个人修养著名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论语关于个人修养的句子精选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去复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而工作要勤劳敏捷。”

1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关于个人修养经典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中有哪些关于君子的名句?十句君子名言解析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诸多语录,当然孔子的思想放在春秋末期,其实并不受各个诸侯国的待见,导致当时孔子也是非常失意。虽然儒家思想也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学派,但其中的确还是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甚至需要花费我们一生去领悟、警醒。《论语》里面有很多和君子有关的名言,在当时君子指的就是君王,要求君王能够达到如此品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要求也被民间所接纳,所以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君子。这次为大家整理了一个有关君子的小合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一词便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孔子对于“君子”行事是多么的看重。”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君子一词来作为一个衡量人的标准。

一、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君子不会像器具那样,只在某一个方面有用处,而应博学多识,在多个方便都有着相应的技能。

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对待天下的人与事,没有一定要去做的事情,也没有一定不去做的事情,只会遵循道义去做该做的事情。

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关心的是德行,而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产。君子想到的是法律刑罚,而小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实惠。

四、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孔子回答说:“把想说的话,先践行了,再按照你做的说出来,这样便可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别人,但却不以私情互相串联;小人会相互勾结,但却在道义上不能团结众人。

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够知晓大义,小人只会看重切身利益。

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戚戚:忧愁。君子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荡安详,小人心胸狭窄常常迫促忧愁。孔子这句话是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内心常态。

八、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远离了仁义,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君子”呢?君子在一顿饭的时间也也不能违背仁义道德,即便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能够按道德去做事情,即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能够按德行去做事情。

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够做到慎重的说话,而敏锐的行动。

十、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自《论语·子张》。食:同“蚀”。君子的过失,好像日蚀、月蚀那样。他犯过时,人人可看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他。这句话是说君子也会有过失的,但他的发生过失和改正过失都是正大光明的,因而人们不会减弱对他的景仰和尊崇。

展开阅读全文

七年级的论语12章原文 论语12章原文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是 孔子认为仁之本是什么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是孝悌,孝悌是仁的一部分,也是仁的根本。孝是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他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人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十分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才是仁的根本!”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于战国时期成书,此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文十二章翻译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十二章,是指“新版人教版”《语文》中,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正文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为: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 [5] 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论语12章的翻译 论语12章的译文翻译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第十二章的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展开阅读全文

不迁怒不贰过的意思指的是谁 论语不迁怒不贰过意思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不迁怒,不贰过”的意思是:不会将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指的是颜回。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素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不迁怒不贰过的出处

“不迁怒,不贰过”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如下: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全都白了,过早死去了。孔子为颜回的死哭得非常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弟子哪一个算得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我有叫颜回的学生爱好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但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我就没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养生先养心 “论语”里的养生秘诀

全文共 342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圣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儒学的开创者。这些,我们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还应该是一位养生专家,他的关于养生保健的言行,在《论语》中不难发现。

孔子自己说过,是寡母将他抚养大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孔子的话来看,他小时候的营养也不怎么样,可能对他的身体成长有些影响。但孔子最终活到73岁高龄。73岁放到现在来说,不算什么高寿,但那个动荡的时代,人均寿命也就30多岁,相比之下,那时的孔子绝对是个“寿星”了!究其长寿的原因,在于他的养生保健之道,而这“道”,则来源于他的人生观和生活之间,是实实在在的。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他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系统地读了一些古典书籍,《论语》和《道德经》是用时最多的。在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孔子主张的养生之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生先养心。

这应该是孔子首推的健康理念。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要长寿,就要有高尚的道德作为基础,要加强思想修养,修养好健康的心态。也就是说,养生要先养心。心怀仁术,仁慈宽容,可以节制贪欲,调控喜怒。从而让平和的心梳理易乱的情绪。心气畅通了,血脉也就特别畅达,身体和心灵就会和大自然保持一致,阴阳和谐,健康延年。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的人,心胸是开阔的,因此也就不容易淤积忧愁和怨气。经常怨声载道,郁郁寡欢,是很容易变老的。因此,这种不良情绪一定要全力克服。

“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意思是说,如果父母还健在,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哪怕你真的老了也不要说,要谈自己是不是孝顺,赡养老人做得够不够好。不可以对父母是否慈爱品头论足,说三道四。通俗地理解,就是在家中,要保持快乐的样子,不要唉声叹气,精神不振。这是一种营造快乐家庭气氛的方法,对大家都有好处。健康快乐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对身心的健康是很有作用的。这一点,现代人很有感受。

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是一种美德,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一种养生的方法。试想,一个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的人,会快乐吗?对那些无所事事,无聊俗气的生活方式,孔子是极为反对的。在他看来,人的一生是宝贵的。活者,就要尽量多做有益的事情,使自己变得充实起来。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是他所不能够原谅的。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天吃得饱饱的,但不用一点心思去做事情,这样的人想有所作用,是很难的啊!的确,光吃不干,光说不行动,结果只能是幻想,是一场空。要想有充实健康的人生,就要去热爱,去行动。

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做”和“落实”,哪怕结果不完美,但过程是积极的,也就可以健康长寿。因为这时候的你是快乐的,发自内心愿意的。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做的呢?前面说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见他的追求。事实上,孔子是个多难的人,3岁丧父,17岁丧母,67岁丧妻,69岁丧子,几乎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虽然勤勉奔波、古道热肠,却最终不得志,但他对生活从没有失去信心,没有沉寂。就是晚年,还能够静下心来,潜心整理文献,编书立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健康的人生。

尊重别人,快乐自己。

这是孔子时常注意的一种养生方法。尊重别人,是心态;快乐自己,是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熟悉的名言,是对他人尊重的最好说明。“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意为:以说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孔子以此为标准来告勉自己,也是劝告他人。多说别人的好话,实际上是打开自己的内心,扩大心理容量。心胸扩大,阳光自然就会进来,有利于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这些都是长寿的基本保证。

科学的养生方法。

以德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前提。孔子用他的理念告诉我们,呵护心灵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做不到位,健康就会打折扣。这是令人人信服的养生之道,就是在今天也很有教益,且得以延用。具体到生活中的养生方法,对孔子而言,是丰富的,值得推崇的。

首先是音乐养生。

孔子是个喜欢音乐的人,曾陶醉于《韶》而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孔子精通音律,晚年曾经整理了300多首可以谱曲演唱的诗歌。孔子“无一日不歌(惟丧事除外)”,可见他对音乐的酷好,对“音乐疗法”的重视。孔子能够咏能唱,抚琴的时候“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可见对孔子音乐的运用已深入到内心和精髓。想想那画面,绝对是一种享受。“音乐疗法”时下很流行,对释放现代人们紧张的生活压力和郁闷、浮躁的欲望心态,很有好处。应该说,在这方面,孔子是个首创者。

其次是运动养生。

“动静以义”是孔子所提倡的。对“动”“静”的辨证探索,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在“仁者静”的同时,孔子还十分重视“动”的作用。周游列国的颠沛流漓,是他最大的运动。当然,他还用“射”、“御”等多种锻炼的方法来传授给弟子们。

师友弥补养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是孔子的谦虚,但他谦学的态度却是易见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乐多贤友”是孔子交友方面的主张。好的朋友,可以使自己的缺点得到弥补,人格得到修缮,心灵的尘埃就可以除去,这无疑是种温暖内心的健康方式。孔子说朋友有“益”的也有“损”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和损友,会对健康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特孔子别注意交益友,用以拓宽修心养性的健康途径,这种养生之道是无形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饮食养生。

这一点,要多说几句,在《论语》里,关于这方面提及的不少。吃喝拉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生理行为,不可不为之。而“吃”又排在首位,对于怎么吃、吃什么,孔子都是很有讲究的。孔子特别强调科学地饮食,讲究卫生安全,提出过“八不食”原则。孔子平时以素食为主,说“肉虽多,不使胜食之”。劝大家,肉不可以多吃。尤其是冬天,那个时候应该没有大棚种菜吧,因此蔬菜不会太多。席间的肉品往往占据主角。冬天人们不常外出,运动量也小,多吃的肉食容易在脏腑内积食聚热,多吃反而会使体力下降,中老年人在这一点上反应更明显。因此,孔子说肉不可多食是有依据的。我经常和一些养生保健专家聊天,他们也常提到这一点。

孔子还说到了喝酒。

“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饮酒没一个限量标准,但不要喝醉。少饮是有好处的,活血化淤嘛。但喝得过了醉了,是要伤身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孔子主张食物要精制细做,是要讲究的。有没有道理呢?我曾经查过资料,说是冬天的时候,人们的活动量减少,这时候把饭菜适当做“细”些,有利于肠胃的有效吸收,便于食物营养充分释放,对身体迅速汲取热量很有好处。还有,老年人牙齿不好,肠胃消化功能下降,常吃粗粮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病,肉切得细易熟易嚼易消化。

吃的东西要卫生,质量要好,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

就是“吃相”,也是孔子关注的。“食不言,寝不语”。讲的是吃饭的时候,尽量不多说话。为什么呢?就是怕这时候发生呛咳、喷嚏、流泪什么的。因为人们在咽食的时候,呼吸是暂时停止的。如果大嚷大笑,呼吸便又开始了,会和咽食同时进行。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的,比如说吃鱼的时候要小心,不然鱼的小骨头也就是那鱼刺要卡喉的;以前我们经常听老人们道“小孩吃饭的时候不要讲话”,恐怕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往往忽略了吃相。

再回头说说孔子的“八不食”。

“食馊,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即:食品馊而变味不吃,鱼肉不新鲜不吃,食物颜色变样了不吃,食物味道不对劲了不吃,烹调不妥的食物不吃,过了季节不时新的果蔬不吃,不吃从风光闹市买的酒和熟食,没有一定调味或佐料调配不妥的食物不吃。这是孔子对自己四季饮食定下的的标准和原则,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乏超前意识。虽然对那些不按一定方法割下的肉有点挑剔不吃,但同时说明孔子对生命的负责态度和对身体的爱护程度,是严肃和自律的。这对今天大吃大喝的人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嘲示和警告。看看那么多肥胖的男人和女人,看看那么多男人腆起的大肚子,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一部《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观和人生观,也看出了他的养生之道。修身养性,养心健体,也已为我们所共识。这些儒学的经典内容,成为了一种文化精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2.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论语》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功劳)

【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