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

诗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诗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诗经问题。

分享

浏览

6899

文章

57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的先后顺序是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扩展资料: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

详细内容

1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4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分为哪三部分?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风;雅;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顺序是怎样的?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著作的成书时间《诗经》最早,成书于春秋中期。《春秋》次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论语》最晚,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他与弟子言行语录汇总编写而成的。

《诗经》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据文献说,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论语春秋先后顺序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顺序

《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展开阅读全文

兼葭诗经的意思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兼葭诗经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含义寓意:

全文描述里此地的场景,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在内容上可分为几部分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

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以什么为主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七月》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宛如一幅幅用美的民俗生活画。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里草木茂盛的诗句有哪些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1

1、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茂盛

2、草木秋死,松柏独存,长松落落,卉木蒙蒙。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卉:草。

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罹:遭遇。

4、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郁郁:茂盛的样子。离离:繁茂的样子,苗:指幼树。径:直径。茎:树于。荫:遮蔽。百尺条:指高大的松树。

2

5、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树多而结成林。独树:指青松独立。

6、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朝:早晨。华:开花。戒旦:指黎明。隆冬:严冬。

7、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松柯:松树枝。

8、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意谓水性流动,松柏坚定。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霜风:秋风。

3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4

诗歌集:

1、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4、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c。《诗经国风卫风伯兮》译、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大哥,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大哥,使我伤心病恹恹。

5、海草虫,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诗经国风召南草虫》译、听那蝈蝈RR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6、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有多少首 首篇首句是什么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最初被称为《诗》,共有305首诗(此外,还有6首没有内容的主题,也就是说,它被称为六首圣诗。),所以它也被称为300首诗。

自汉代以来,儒家将其视为经典,因此被称为《诗经》(《诗经》的正式使用应始于南宋初期——屈万里)。汉代毛亨、毛昌曾注释《诗经》,故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大多数诗歌作者都无法得到证实。主要涉及黄河流域河流域,和甘肃东部,北河北西南部,东山东,南江汉流域。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305首诗,其中6首只有题目。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15种民族风格,共160首;雅主要是朝廷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颂主要是寺庙音乐,有40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直言不讳),比就是比如,兴就是先说别的话来引起咏叹调。《诗经》的思想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香、硕鼠、流氓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泉。今天世界上流传的诗经是毛亨和毛昌的诗集。

《诗经》的第一句话是关关遂鸠,在河之洲。这里所说的河就是我们称之为母亲的黄河。当时河上有鸠和洲,植被茂盛,鸟儿载飞载鸣。如今,这样的绿洲已经消失在黄河,更不用说君子淑女的好戏了。就连只供村里妇女野性幽会的桑间濮上,桑树也很难找到几株植物,濮也很浅。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棠棣怎么解读?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棠棣》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名作,是劝兄弟友爱相处的宴饮诗。

全诗八章,开篇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隐喻兄弟间的血缘亲情,告诉世人,兄弟间的关系是世间最为亲近的。

之后文中以死丧的威胁和流离失所的苦难表现出兄弟间相互关怀挂念,互相帮助解救危难,兄弟虽然会在家中有争吵,但在外面还是团结一致抵抗外辱,通过患难中兄弟情谊与友情的对比,凸显了兄弟情谊的宝贵。

接着写家宴的欢乐场景,描写出兄弟聚会时的喜庆与欢乐。最后写出了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棠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表现出古人对家庭血缘、仁义精神以及天伦之乐的崇尚,对中国古代家庭文化观念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具体包括什么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三个指《诗经》的体式,赋、比、兴三个指《诗经》的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也被后世诗歌所继承。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就是十五国风,是各地的音乐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豳风、陈风、曹风十五部分,共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朝廷正乐,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个部分,分别有三十一篇、四篇、五篇,为郊庙祭祀之乐。赋、比、兴作为《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比是打比方,拿一件事物来比拟另一件事物;兴是诗歌在音乐上的起调或用来引起主题的景物或象征物,它们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一共多少篇,分别是什么?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一共305篇,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共160篇;“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三类,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间乐歌,分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的乐歌,又分大雅与小雅,小雅共七十四篇,大雅共三十一篇,共105 篇。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共四十篇。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里的薇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里勾勒过的绿色植物,一年四季,各不相同,他们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饰演十分关键的人物角色,或为充饥的东西,或有玩赏之趣,或寄相思之情。在其中,“薇”就是常常出現的一类绿色植物。

《采薇》讲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草虫》中也有“言采其薇”的叙述,那麼“薇”到底是一种哪些的绿色植物呢?

“薇”并不是紫薇

从字面了解,有的人会简易地将“薇”相当于紫薇,这类念头是不正确的。紫薇别名百日红,是千屈菜科,属枯叶灌木植物,植株达到3至7米,钟爱溫暖、潮湿且光照充足的生长发育自然环境。夏天盛开,花的颜色为红色、粉红色或乳白色。紫薇做为一种观赏用的盆栽花卉,并不适合採摘食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采薇”主题活动并不是采“紫薇”树。

“薇”与野豌豆

早古时候,许慎就在《说文》中对“薇”开展了表述。《说文》写到:“薇似藿(豆类植物),乃菜之微者也。”《食物本草》一书则将其列入“丝滑类菜部”。不难看出,“薇”大约是古时候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瓜果蔬菜。

大家根据资格证书古书,确认了“薇”应当指今天的野豌豆类,如野豌豆、小巢菜等。

野豌豆是一种多年生长 木本植物,关键遍布在中国大西北、西北各省市区。从表面来辨别野豌豆并不会太难,其基础特性有三:一是植株高宽比一般在30至100厘米;二是茎匐绵软且多发枝;三是叶子样子为椭圆型或披针形。大家也可以从野豌豆的花瓣形状来鉴别,其花为2至4朵腋生,卡罗拉呈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野豌豆荚果成熟时,呈亮黑长环形或棱形。

“薇”的使用价值

古时候,野豌豆是老百姓们很容易收集到的野蔬,能够 立即烹制成一道菜式或碾成面后制做食用。除此之外,在三国时代,野豌豆还被做为宗庙祭拜的东西,由官方网专业派人栽种。在今天,除开食用,野豌豆凭着秀丽的植株和鲜丽的花型,居然位居变成观赏植物。

直到现在,“薇”的风彩不但始终存留在了千载的《诗经》妙句中,亦世代相传,在当代的日常生活再次饰演关键人物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湖北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湖北诗经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湖北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即房县五台山森林公园,以房县诗-化命名,于2011年获得国家森林公园称号。湖北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房县城东南33公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0.2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5%。重点保护宝贵的原始次生林以及鸟类生态栖息环境,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达10多种。湖北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融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实现生态旅游与科普科教、文化娱乐、休闲度假、探幽寻趣、环境保护、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多少首 《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一共包括了311首诗,其中6篇是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的《诗经》只有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该书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硕鼠赏析 诗经硕鼠原文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赏析

硕鼠》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又名《国风·魏风·硕鼠》,全诗三章,每章有八句,虽然字面上是描写硕鼠,但是实际上是以硕鼠来比喻当时社会的剥削者,以此来表示反剥削的思想。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郊。

乐郊乐郊真安逸,

谁会长叹加哭号!

展开阅读全文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国风·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整首诗一共有三章,每章有四句,整篇都是以桃花起兴,用桃花来比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一般被认为这是一首给要出嫁的新娘写的诗,全诗语言简洁优美,巧妙的运用了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将给新建的家庭带来欢乐的气氛。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诗经论语的先后顺序 诗经春秋论语成书顺序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顺序:《诗经》、《春秋》、《论语》。《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至战国前期成书。

春秋诗经论语的先后顺序

《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展开阅读全文

蒹葭选自诗经的哪篇 蒹葭原文选自哪里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全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男主人公在河岸一方遥望对面的伊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及其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