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年

早年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早年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早年问题。

分享

浏览

1654

文章

16

刘邦身为汉朝开国皇帝,为何早年形象却不好呢?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刘邦早年形象却不好呢?

刘邦虽然是汉朝开国皇帝,但是也同样在一开始是草根的身份,更是流氓身份,不喜欢劳动,不喜欢种地,简直就是二流子。另外刘邦在年轻的时候也同样会有着许多无赖的行径。

刘邦属于开国皇帝对于中华民族会产生一种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个伟大的开国之君,其实在大家的口中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历史上最有知名度的草根皇帝应该就是刘邦,在年轻的时候不种地,不劳作,不工作简直就是二流子。刘邦就好像是一个地痞流氓的混混,在下酒馆的时候不会付钱,经常性都会到寡妇的家中串门,第1个儿子刘肥就是和曹寡妇偷情生下来的。在那个时候刘邦根本就没有结婚,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年代,这都是道德标准所没有办法接受的。

所以说刘邦在年轻的时候绝对是一个流氓,这完全能够有效符合所作所为,就是因为如此,人们也会觉得刘邦早年的形象并不是很好。

刘邦在年轻的时候是流氓的身份,而且所作所为也同样是正常道德标准所没有办法接受的。另外还会拥有着许多无赖的行径,比如有一次被项羽的军队追杀,为了能够增加逃命的机会,居然把自己的儿子还有女儿直接踹下车。刘邦在和项羽对峙的时候,项羽也说要把刘邦的父亲给煮掉,但是刘邦却说咱们是兄弟,我爹其实就是你爹,如果你把你爹给煮了,那么不如分我一杯肉汤,这其实就是不孝的行为。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人们也会觉得刘邦的所作所为确实也让人觉得有一些可怕,这简直就是无赖之举,同样也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卫子夫早年深受汉武帝喜爱,为何最后被逼自杀?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贤后卫子夫,最后为何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卫子夫选择自杀其实也是无可奈何,这其实就是一个成王败寇,在这个阶段除了自杀也没有什么办法,因此就只能够选择自我了结。

一、汉武帝打算更换太子

汉武帝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就打算更换掉太子,而这个打算换掉的太子,其实也就是卫子夫的儿子,这就是唯一的一个儿子。当年确实受尽宠爱,连带着自己的儿子也同样能够受尽宠爱,成为了太子,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皇帝,只是很可惜人老色衰,这必然就失去了宠爱,甚至也成为了眼中钉。

二、汉武帝晚年昏庸

汉武帝在早些年的时候也算是一个明君,曾经做出过很多出色的成就,但是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昏庸至极,一直都会相信一些奸佞小人。就是因为相信这些奸佞小人,才会让这些人趁机作乱,更是一直作梗,逼迫的太子只能够选择起兵。卫子夫在这一个阶段又怎么可能会不支持自己的儿子呢?自然就会选择支持儿子去杀死这些奸佞小人。从这里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很可惜并没有成功,在没有成功的情况下,这必然就只有死路一条。

三、无奈的选择自杀

这是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在铲除奸佞小人时没有成功,反而选择自杀,这也就意味着自己永远都没有依靠之人,再加上自己年龄比较大,没有皇上的宠爱,此时早就已经心灰意冷,自己如果没有选择自杀也同样会被杀,与其忍受屈辱被不停的折磨,不如就直接选择自杀,然后跟随着自己的儿子而去。

看到自己的皇后还有太子自杀之后,汉武帝当时并没有后悔,但是等到情绪冷却之后必然就会后悔万分,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没有机会重新选择。只能够说皇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亲情可言。

展开阅读全文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拓跋珪是建立北魏政权的开国皇帝,他的传奇人生令人惊叹。拓跋珪的曾祖父是鲜卑族的部族首领跋什翼犍,他带领拓跋部落形成了代国,成为了一方势力。拓跋珪在六岁时代国被后秦攻灭,他因为年幼而被保留在部族中。

拓跋珪的历程非常辛苦,他的年少时光是在流浪和逃亡中度过的,当时人们试图暗杀他,但是他一直得到母亲贺兰氏的帮助和照顾。随着年龄的增长,拓跋珪趁机在386年重兴代国,成为代王,次年改国号为魏,建立了北魏政权。

在即位后,拓跋珪致力于国内教育、经济和军事建设,并率领大军对周围的强国施压,将北魏逐渐壮大。公元398年,拓跋珪将国都迁至大同,并于当年四月称帝,国号仍然是北魏。他扩展了国土,在南征北战中不断获胜,最终灭亡北燕政权,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为什么会擅长隐忍?司马懿早年有过什么经历?

全文共 1625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也算是三国里的奇人了,早年不想当官还装病骗曹操,最后没办法了才去曹操身边报道。但是这期间有立下了很多功劳,让旁边的人感到眼红,但是司马懿也无心和别人争抢通通放手,最后被逼得没办法才发同政变,消灭了曹爽。如果从这里分析的话司马懿刚开始是没什么心机的,但是最后威胁到全家性命所以才动了杀心,司马懿这么能隐忍难道是天生的么?其实这和司马懿早年的一段经历有关。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彼时的名士,大多为狂士,例如祢衡曾裸衣击鼓辱曹操;孔融有不敬父母之言传世;廖立、彭羕只为逞一时口快,白白送了性命,等等。甚至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一向温文尔雅的诸葛亮,也曾在自比管仲、乐毅之时,说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最多能做个刺史郡守。然而,就在那个名士多狂放不羁的时代,有一个怀有大才的人物,却格外低调,格外隐忍,这个人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有“冢虎”之称的司马懿。俗说话,乱世出英雄,在那样一个时代,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可他却拒不出仕,甚至不惜假装中风;后来被曹操胁迫,他被迫为官,虽然献计不少,却并不刻意出风头;曹丕时代,他被委以重任,却从不恃宠而骄;曹叡时代,虽然皇帝年少,他依旧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曹芳时期,他被曹爽架空十年,其间装病两年,才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最终一举成功;过后曹芳对他进行封赏,他却辞之不受。

如此看来,司马懿隐忍的功夫,几乎无人能敌。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司马懿也有不隐忍的时候啊,例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朝廷命他据守,他却在接到诸葛亮送来的女装之后,数次上表请战,皇帝派来了辛毗,这才压制住了出兵与诸葛亮对决的念头。对于这个问题,诸葛亮替他做出了解释。《晋书》记载,辛毗到达前线之后,姜维对诸葛亮说,这个司马懿真的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却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意思是说,诸葛亮认为,司马懿自知正面对决,不是自己的对手,所以从未想到要出战,之所以数次向朝廷请战,甚至把辛毗搬到了前线,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而已。也就是说,这件事并不能否定司马懿骨子里的隐忍。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出身于名门司马家族,又“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的他,本该比他人更有狂傲的资本才对,为什么他能够如此隐忍呢?

原来,他也曾轻狂过,甚至还差点为此丢了性命,只不过他不是祢衡、孔融那样,坚决要狂到底的人,而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保住性命的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另一个名士说起了。这个人名叫胡昭,字孔明,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原本定居在冀州,曾受到过袁绍的征召,后来隐居山林,又数度受到了曹操的征召。只不过他无意出仕,只喜欢耕读生活,所以终其一生不曾为官。司马懿年少的时候,和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或许他本不想出仕的思想,也是受胡昭影响吧。回归正题,说到司马懿吃一堑,长一智的事情,当时他与胡昭关系很好,不过司马懿因与同郡的周生等人结怨,周生心生恨,欲除之而后快。

胡昭得到消息之后,不远万里的跋山涉水,为了劝阻周生,甚至急哭了,这才让周生放弃了追杀司马懿之事。《三国志》注引《高士传》曰:“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经历过此事之后,司马懿便彻底抛却了轻狂,学会了低调和隐忍,最终通过蛰伏与一击毙命,赢得了“冢虎”这一称呼。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隐忍,并非是因为天性,而是吃过大亏之后,长了教训。而成就他“冢虎”之名的人,正是他的亦师亦友的胡昭,毕竟,若非胡昭倾囊相授,他纵使再聪慧,也没有后来的才华与智计;若非胡昭拼死救下了他的性命,他便命殒当场了,根本不会有后来的辉煌。或许他的嫡长子和嫡次子,分别被取名为“师”和“昭”,正是为了感恩胡昭吧?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早年白发究竟是为什么?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是让人记忆很深刻的一篇文章,从来没见到过百姓能和当地太守一起出游,玩得这么开心的。欧阳修自称“醉翁”,其实很难想象,当时的他还不到四十岁,而且看起来真的就是醉“翁”,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欧阳修身在官场,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早就满头白发?

欧阳修是少白头,30岁就有了白头发,40岁头发已经全白。那年外放回京,顶着满头白发,满面皱纹从御阶下过,把宋仁宗看得眼泪都快下来了:“卿何老如是!”

欧阳修自号“醉翁”时,才不过36岁啊!对于“老”这回事,他实在是比别人更早就体会了。他早就知道了,天命有多无情,人意有多卑微,声名有多速朽。

如何解此无解之愁呢—赏花、喝酒,听歌姬唱歌,和朋友们热闹地说笑……

欧阳修很爱这个世界,爱文艺,爱花朵,爱美,还爱年轻人身上蓬勃的朝气,爱这个国度……可世界对他并不特别友好,上天给了这个热衷于美的人一个并不好看的外表。

他眯着个近视眼,龅牙,脸比耳朵还白,弱不禁风地站在那里,年轻时也不过如此,老了更不必说。跟美女们在一起,与其说左拥右抱,不如说是被劫持。算命的倒说他这是异相。但不相识的人看,他就是个糟老头子。

古人很注重男人的外表,晋朝人对时代美男的津津乐道就不用说了。直到宋朝,男人们还是要精梳头,细挑衣,头插时令花枝,腰悬玉佩,拿着把扇子摇啊摇。而欧阳修呢,只能走气质路线,以人品和才华取胜了。估计还有温柔体贴——他和三任妻子都恩爱甚笃,可惜前两任很年轻就病死了。

接连两次丧偶,外加一次丧子,自己身体也差,心底藏着的凄惶就更多了。欧阳修在洛阳待了三年,24岁到27岁,最青葱最快乐的日子。可就在这繁花满城里,藏着哀音。

后来,他从洛阳调回京城,还没站稳脚,便因替范仲淹说话,被贬往湖北宜昌,一待就是六年。离开洛阳时,被离情别绪困扰着的欧阳修想起了一个可怕的命题:人生自是有情痴。生而为人,为万物之灵,天生被感情这个东西控制着,那么痴缠,又那么脆弱。仅仅是离别,就能让人惨痛成这个样子,一个人死于心碎多么容易……

离歌就不要再翻着新唱了,唱得人肝肠寸断。我想必须要这样,要尽情地欣赏洛阳的牡丹,看得饱饱的,记在心里,才能够了无遗憾地告别这里的春风。欧阳修认为,人生本来就是残缺的,正因如此,才要放开身心,去拥抱眼前能够拥抱的一切。

这就是欧阳修对于人生交出的答案。他也这样做了,把一生的每件事都做到了极致:为文,他是文坛领袖,诗词歌赋散文无所不精;为史,他编撰了《新唐书》《新五代史》;为官,他是三朝重臣元老;为政,他清明务实,选拔人才不遗余力;为艺,琴棋书画样样都能,还是金石文字专家。

他的一生丰美如此,许多普通人加在一起还不及他的十分之一。他满意了吗?不再为“有情痴”的人类心灵所苦了吗?不知道。只知道,在后来的岁月流逝、人事代谢、聚散匆匆中,洛阳的花被他一再地想起,一再地吟唱,象征着青春与美的花朵,在他的生命里重重叠叠,盛开到尽头。

贬谪滁州,就是写下《醉翁亭记》那段时间,公务之余,他让下属在官邸四周种了无数的花,并在公文上批示:“浅红深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严肃的政府机关,就这样被他弄得花团锦簇,蜂来蝶往,头发花白的他坐在里面,乐颠颠地端着只酒杯。

真滑稽,可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要这花开到永远。”这是以有涯向无涯挑战,是一种疲惫生活中不死的英雄梦想。这就是欧阳修的绝代风流。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司马懿早年的名声不如诸葛亮?他们相差在哪里?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之处非常之多,最引人注目的,司马懿诸葛亮之间的争斗恐怕算得上其中之一。但是在其中,总会给人一种司马懿成名非常晚的感觉,虽然在书中他第一次出场并不是很晚,但是重头戏却是在后面,前期几乎没什么戏份。其实这也是一种现实情况,那就是司马懿早期的名气不如诸葛亮,这又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字仲达,我们提到他,必然要提到诸葛亮,二人即使生死冤家又是天降之才,笔者认为,司马懿虽在军事战略上稍不及诸葛亮,但在政治谋略上上,却较亮有过之。诸葛亮为愚忠,只为报刘备一人之恩,不顾天下分合,而司马懿却能取曹代之,而后灭吴蜀。成就可谓不小,那么为什么如今诸葛亮的名气远大于司马懿,除了小说的美化,还有别的吗?

司马懿建安十三年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这年他三十岁。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司马懿没有参与;而魏武后期那些战事——建安十四年战孙权于合肥,十六年战马超于潼关,十八年战孙权于濡须,司马懿也都没有参与。如果有,想必晋书是会大书特书一笔的。

建安六年,司马懿二十三岁。这时曹操刚在官渡赢了袁绍,听说司马懿聪明,辟之。司马懿称病不去。所以不是司马懿被埋没,是他不想露锋芒。如果他想,他本来可以在曹操还只是个普通军阀的时候就来到他身边,建功立业,成为魏武之名臣。

可是他宅了七年没有出山。

司马懿不想建功立业么?当然不是。何况,冒着危险卧床七年,甚至狠心杀了小婢女让正室夫人亲自下厨做饭,正常的隐士可干不出这种事来。《晋书宣帝纪》说,“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房玄龄们简直拿读者当猴子耍,以司马宣王狼子野心,会在乎汉运方微?

司马懿向来谨小慎微、而又擅长等待。高平陵之变前他为了麻痹曹爽等待最好的下手时机,装病装了两年。建安六年,对于司马懿来说,不是个好的时机。这时候出山,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曹操虽然在官渡赢了袁绍,但袁绍在河北仍然拥有极大的势力。如果不是袁谭袁熙袁尚熊孩子胡闹,河北没准到后来还都是袁家的。曹操此时,绝不敢说自己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原霸主。司马懿当然也不会这么神机妙算到这一步。何况,司马懿的老家河内,正好处在曹操和袁绍势力的交界处。

而此时,他还看不出来谁有必胜的把握。另一方面,河内司马家不是传统的士族,而是属于地方豪族,在司马懿祖上三四辈左右才跻身知识界,和各阵营中的核心文人都交集不大。河内士族的影响力也不如荀彧钟繇这些颍川士族,并不是曹操人才战略的重点,也没有像颍川集团那样和曹操阵营有什么交情。

所以他一直等到了袁绍势力全灭,才果断投奔了曹操阵营。可是即使在做了曹操的属下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司马懿也没有在任何大事上有任何作为。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是积极进言的。得陇望蜀,建议屯田,劝阻迁都,他都说过话。但他并没有为此得到什么升迁机遇,他的言论,起到作用也并不多。关键在于,曹操对司马懿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

《晋书宣帝纪》:“(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所以司马懿为了不让魏主怀疑自己,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弼马温工作,比如丞相府里割草喂马的事,他都亲自过问一下。

直到夺嫡之争。很多人认为司马家在夺嫡之争里,下血本押宝曹丕,押中了,一夜暴富。并不是如此,以司马懿官渡之战后都不肯投奔曹操,非要等七年看天下局势发展的谨慎,会选择简单地押宝一方?事实是,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为曹丕近臣的时候,他的弟弟,后来的安平献王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曹植彻底失势后,司马懿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而他不久就向曹丕推荐司马孚,去做太子中庶子。中国历史上能在“谨细”这一点上胜过司马懿的,恐怕没有几个。

他在曹丕那里投机成功,升为军司马的时候,三十九岁。这个职位原来是荀彧做过的。荀彧拿到这个官印的时候,才二十九岁。可是他就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功业。

黄初年间司马懿平步青云,靠的多是作为曹丕旧部亲信的情分,不然为何晋书竟不写其升迁前的功绩?与晋书对太和年间司马懿每次出谋划策领兵征战都细加刻画不同,黄初年间的记载,全都是一笔带过。

笔者认为司马懿最终的目的,是权力。帝国不至于在曹丕这里崩溃,那么就不需要他挺身而出为国出力。反正,他要升迁,作为曹丕手下的老红人,那时顺理成章的事情。再者,曹丕绝不是什么明主。在后宫,赐死甄姬;对旧臣,欲杀曹洪;对外国,加孙权九锡。能做出这些荒唐事的君主,并不值得信任。

曹丕死时,指定的三位顾命大臣,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按曹丕的想法,曹真是宗室军人,陈群司马懿是亲信文官,相互制衡,权力结构稳固。可是曹丕又一次失算了。宗室掌控兵权的体制毕竟本身存在漏洞。司马懿迅速取得了兵权,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并且迅速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司马懿,直到这时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成为帝国之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的第二将军。一年后,曹真死。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开始打起了大权独揽的主意。之前的他,或许没有过统摄天下的意思。他想要升官,但大概自己也没想过到底能升到什么程度。而现在,他忽然间看到了权力顶峰上放射出来的一星光芒。

魏明帝托孤之后,司马懿已是四朝老臣。小曹爽肤浅的权谋,相比于他经历过的六十年风雨来说,已经可说不值一提了。当年那些他需要仰视的重臣一个个死去,甚至世上已经不剩下几个人能和他平起平坐。此时能阻止他的,只有一直眷顾于他的天命了。

而诸葛亮早已死于之前的北伐之中,或许我们知道司马懿是因为他抗蜀北伐,对阵五丈原……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或许那只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垫脚石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王翦是如何成为秦国大将的?王翦的早年经历

全文共 145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到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应该就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而了解的人应该知道,琅琊王氏是古代顶级的门阀士族。东晋时期出现过一个至今出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然而,这样一个大家族自然不是一夜之间就成立起来的,必然是很多年的发展,而往上溯源,就会找到这个家族的源头,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王翦。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人,具体的生卒年并没有记载,而他为人所知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秦国大将,为秦始皇灭六国尽心竭力,除了最开始灭掉的韩国,基本上其他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王家的影子,就算不是王翦,就是他的儿子或者孙子。

王翦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将领,他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很会做人,再加上碰到的是秦始皇,王翦也就成为了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善终的人。白起同为秦国名将和战国四大名将,最终却因功高盖主落得一个赐死的结局,相比之下,王翦的人生真的是情商一直在线了。

年轻时候,王翦就喜爱读兵法,由于他并不是出身贵族,他在军中都是从一个无名小卒做起来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王翦才能的光芒,被白起看中,推荐给了秦昭襄王。王翦虽然身为武将,却能够以谋略出名,打仗的时候,突出这样一个特点,可见王翦的脑子是非常灵光的。

不仅在打仗时候脑子转得快,作为将领,他在皇帝面前脑子也很快。秦昭襄王、秦庄襄王时期,王翦都属于默默无闻那种类型,一直到秦始皇时期,他的才能才全部显现出来。小编猜测,他能够看透每一个君主的心思,也或许是这些君王的能力,他能够看得懂嬴政对于天下的野心和手腕,因此他也就只在秦始皇时期,锋芒毕露。

在嬴政称王的前期,王翦主要负责的是最艰难的一块——赵国。秦国与赵国水火不容,这一点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再加上嬴政小时候在赵国为人质,受尽磨难,对于赵国自然是恨上加恨,赵国还有一个同为四大名将的李牧,王翦就这么与赵国对抗。

但是,两国军队就这么一直对抗干瞪眼也不是办法,双方都不着急进攻,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此时,王翦采用李信的计策,因为李牧也希望能够休战,于是王翦求和的信息就顺利被李牧接受,而王翦开始在背后做些小动作,他重金收买了赵王的亲信郭开,郭开是小人,有的时候,小人远比君子的利用价值更高。

郭开接受的王翦的重金,散布谣言,说李牧与秦军来往密切密谋造反,这话,前半段可以说是确有其事,后半段却是胡编乱造了,真真假假混在一起的时候,最能让人怀疑,于是,赵王对李牧心存疑心,派人换下李牧,并暗示让李牧自杀。

换下来的人那里比得过李牧,结果自然也就不用多说,没了李牧的赵国,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王翦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幽缪王,他的哥哥赵嘉逃往代城称王,可是又能如何对抗?于是在前222年时候,赵嘉选择投降,赵国就此连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存在了。

还有楚国,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战国七雄也有楚国的影子,就连后来推翻秦朝的项羽也是楚国大将后人,楚国的实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而且,瘦死骆驼比马大,就算楚国不再是传统的强国,但是实力也还是摆在那里的。嬴政准备攻楚的时候,王翦需要六十万,李信说只要二十万。嬴政采用了李信的方案,王翦因此告老还乡。

然而,李信大败,不得已之下,嬴政亲自去找王翦,倾国六十万大军交给他。王翦心思通透,一方面不停写信找嬴政要田产,表明自己绝对没有以权谋私之心,这也是后来王氏壮大的原因,另一方面按兵不动,让楚国一位他们并不是来宣战的,放松警惕之后一举成功,自此,楚国也不再是对手了。

王翦的才能的确是不容小视,毕竟能与白起、李牧、廉颇相提并论,而且很会审时度势,能够善终,也是非常好的结局了。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懿早年为什么不愿出仕?司马懿是看不上曹操么?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谁能想到,最后架空魏国曹氏的司马懿,当年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入仕的。其实司马懿在年轻时原本有机会和诸葛亮在同一年出仕,但司马懿却主动往后拖了七年。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但两人的名声和经验诸葛亮要远超司马懿,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合理的,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曹操早年请司马懿入仕时,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而且司马懿还是装病来躲避应招的,结果这一躲就是七年时间。要知道在东汉末年,每一年当中发生的事对天下格局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更别说七年内发生的事情了。

司马家族在汉朝内虽然也算不上什么高贵的大家族,但在颍川也是名门之一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当时在洛阳担任京兆伊,相当于是首都市长的职位,所以司马家日子过得也还挺不错。司马防一共有8个儿子,俗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家里的二儿子。在汉朝时期,想要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大家族,基本上都需要在儒家文学方面有所研习,也就是在儒学历史上留下你的痕迹,但司马家在这方面是没什么底蕴的,所以杨修才会说看不起他们司马家。

不过到了司马懿这一代,情况就有些许改观了。因为有人开始注意到了司马懿,觉得他不是一般人,在名仕杨俊的口中,司马懿是司马防八个儿子当中学识和天赋最高的。所以司马懿第一次获得了名望,而曹操又是一位爱才之人,自然就会注意到司马懿。其实司马氏和曹氏的交情也还不错,司马防对曹操还有举荐之恩,所以曹操很早就把司马防的大儿子司马朗招如朝中为曹操做事。不过既然是人才肯定也不会嫌多,201年曹操就派人征辟司马懿到附中任职,但是却被司马懿给拒绝掉了。

当时司马懿也就22岁,同诸葛亮出仕时同岁。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要出人头地那就只能当官,这么好的机会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呢?因为司马懿嫌弃曹操是赘阉遗丑,也就是说司马懿看不上曹操是宦官后代,所以不想为曹操做事。当然司马懿有这种想法也跟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歧视。所以司马懿就强行在家装病,曹操还派人先去查看,结果司马懿真的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好像瘫痪了一般,第一次应招算是躲过了。

不过能躲一时躲不了一世,208年曹操当了丞相以后,强行征召司马懿担任文学掾,而且还专门交代如果司马懿这次又病了也要强行拖入朝中。司马懿后怕曹操所以这次就乖乖入仕了,但当时曹操身边已经人才济济,似乎也用不上司马懿,所以就让司马懿陪同在太子身边。最后司马懿选择辅佐曹丕,随着曹丕改朝称帝,司马懿也一路高升,但当时司马懿还并没有反叛之心,至于说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曹氏,可能也怪不了曹操,只能说曹操的后代没能保住这片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刘裕早年家境贫困终成一代帝王,刘裕建宋堪称传奇

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虽然他是汉高祖刘邦弟弟的后人,但到了刘裕这一辈,他的家境已经十分贫苦。刘裕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刘翘一度无力抚养刘裕,还打算将他抛弃,要不是刘怀敬母亲收养了刘裕,还不知他能否顺利活下来。刘裕长大后初显雄风,他非常孝敬继母,也以孝闻名于当地。很难想象这样的刘裕最后竟然能成为一代帝王,他的建宋之路堪称传奇。下面就来了解下这位传奇人物吧。

说到古时候最能打的皇上,一般的思维,大伙儿最先想起的便是一些开国皇帝,他们通常全是天资聪颖,不但具有文韬也讲究武略,比如大宋太祖赵匡胤便是典型性的将领出生,功夫自不在话下,还自编了一整套太祖拳。但是,若非得说到底是谁最能打得皇上,将会老赵还得往后面让让,因为我国在历史上还有另外1个确实很能打很能打得皇上,多能打呢?他曾自己带领多人对决敌方数千,当全部侍者所有阵亡后,这人还手舞长刀与敌方酣战。这好像是神片才会出现的剧情,却古代历史真正产生了。这一皇上便是南朝武帝刘裕。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这一从贫困草根最终取得成功逆转到开国君王的神奇人物。

刘裕出生在1个不和平的时期,那时候北方地区早已被各少数民族政权占有,很多的汉人为避开灾难南迁来到长江流域,立都于南京的东晋政权再此建立了很多侨州和侨郡,刘裕家族所搬迁的京口(深圳)就归属于南徐侨州。

其实,从出身上讲,就裕的血统还是挺高雅的,算起來是刘邦侄子刘交的后代,但是,世事变迁,亲身经历了数次的大转变和大家族规模的扩大,到他这辈时,早就跌落到底层。他家中穷困不用说,自小还人生坎坷,母亲产下他不久过世,父亲本准备将他丢掉,还好被善解人意的姨妈拾回家收留。

因而,刘裕始终有一个小名叫“寄奴”,辛弃疾写的那首“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是指的他。有句话说的,时势造英雄,雄霸九州会让群众难熬战事之苦,流离失所,另外也给这些豪情壮志能力卓群的人提供使出才能的演出舞台。刘裕,少年就投身于行伍。他高大威猛,长相奇伟,一开始时,只是谢氏北府军中一位管理战马的低等军人,之后“五斗米教”大佬孙恩叛乱,在平复孙恩之乱的战事中他出类拔萃。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朝中重臣王恭叛变,五斗米教教主孙泰也乘此机遇在江浙地区率众搞农民起义,結果被官府一举消灭。次年,孙泰侄儿孙恩为叔报仇在会稽举兵反晋,一下子盛况空前,东南8郡竟全部响应,朝野震惊。为抵挡反贼,官府赶忙派卫将军谢琰和前大将刘牢之前去镇压。刘裕由于前部将孙无终的引荐,转到刘牢之的手下,出任参军入伍。

这一年十二月,刘牢之大部分抵达吴地,刘裕带著十多个侦察兵前往侦探情况,没想到中途却遇上了敌方主力。在寡不敌众的状况下,刘裕分毫沒有胆怯,他带领十几个随从与反贼进行了拼杀。最终,基本上全部的侍从所有阵亡,当增援赶来时,但见刘裕一人手舞着长刀追逐着数千敌人。

才会说,刘裕是孙恩遇到的较难应对的死敌,之后孙退居海上后又数次从海上卷土重来,但都被刘裕击败。402年,在刘裕的穷追不舍之中,无路可走的孙恩带著他数百名的妻妾和侍从投海自杀。公年403年朝中又产生桓玄背叛,都是多归功于刘裕的文韬武略才足以平复。

刘裕主要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他不但披坚执锐,视死如归,勇猛过人,并且颇具智谋,指挥的战争通常可以以弱胜强。再之后,晋安帝复位,他执掌着朝廷,不但扫除了南方各割据势力,还灭了北方南燕、后秦等政权,占领河南、山东及关中等地,光复长安和洛阳古都,武力所至,所向披靡。

公元420年,刘裕终于代晋自立,建立起东晋南朝时期管理疆域较大的的一个王朝--刘宋,这一往日罹尽磨难的草根最终成为一代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希特勒的早年生活是怎样的?希特勒的早年生活有多惨?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不过希特勒的一生却非常值得后世去研究的,因为希特勒的出生不是什么贵族,仅仅只是个小官僚家庭。而且希特勒的早年生活是非常悲惨的,跟我国历史上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非常的类似,可能比朱元璋还要惨上几分。那么希特勒早年都做过哪些事?他又是如何从乞丐,成为帝国元首的呢?

应该说希特勒出身还是不错的,他的父亲奥地利海关的一名下级官员,即使在父亲病死后,希特勒依然能够得到生活补贴。年轻时的希特勒非常喜欢艺术,他的理想并不是什么,成为帝国元首,而是想做一名画家。1907年,怀揣梦想的希特勒,来到艺术之都维也纳,但他先后两次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所拒绝。

落榜之后的希特勒依然沉湎于艺术,他去看歌剧,听音乐会,但欣赏艺术是需要花钱的,希特勒那微不足道的津贴,很快被他花光,即使他省吃俭用,也不不得开始过上流浪的生活。当他饿着肚子走在维也纳街头,望着那些灯火辉煌的大楼,年轻的希特勒变得越来越叛逆,在他看来,正是那些犹太人挤压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由于没钱,希特勒只好搬出住所,他身无分文,晚上睡在公园里或是门廊下,有一段时间,维也纳多次降雨,希特勒只得把他的“家”搬到拱桥下面。刚到深秋,希特勒早已经把衣裳变卖干净,连唯一一件御寒的黑大衣也卖了。在维也纳的风雪中,希特勒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达难民收容所。

希特勒想到行乞,但他没有那份“勇气”,在收容所,希特勒遇到一个同仁,他的职业是专门变卖“软心肠者”地址,于是希特勒与他五五分成,将乞讨到的东西,与他平分。这是一段灰色的人生希特勒对此并不讳言,“抱歉地说,这事我生活中最苦难时期的活记忆”。在收容所,希特勒还遇到一个人,他建议希特勒利用天赋去画明信片,自己去卖。

从后希特勒的生活,才逐渐变得好转起来。生活的好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让希特勒重新燃起对政治热情。他广泛阅读书籍,对犹太人、雅利安人进行研究,后来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曾宣称犹太人是“冷酷无情,寡廉鲜耻,斤斤计较的娼妓老板”,这与在维也纳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过希特勒依然对艺术的人生充满着向往,1910年秋,他试图再次考进美术学院,他带着自己的画作,找到切尔教授,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教授承认,希特勒画的很精细,但他的作品未能使他产生深刻的印象。但希特勒依然坚持作画,直到1913年,他离开维也纳,来到慕尼黑,从这里走向一战的战场!

在维也纳参加考试落榜后,当时希特勒曾给友人写过一封信,“我未能考取艺术学院去学画,这对世界是个重大损失。或许命运决定我要去干点别的!”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第二年成为国家元首。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作为帝国元首,希特勒趾高气扬的重返维也纳,而在30年前,他曾在这里的街头流浪。

展开阅读全文

杜月笙早年出道的时候有多惨?揭秘杜月笙的早年生活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起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风云人物,这杜月笙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作为青帮的老大,在政界、军界、商界、外交、娱乐等多个界面都混的是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人脉发达,权势滔天。但这是他成名后的事情,发家前的杜月笙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咱们就来看看杜月笙的生平,他出生在1888年,当时还属于晚清时期,皇帝还没有退位。他的老家就在今天上海的浦东,当时叫高桥的一个地方。当时的浦东可没有如今的繁荣态势,完全是贫穷的乡下。而杜月笙的就是最苦最苦的那种农家子弟出身。

出身低也就算了,杜月笙的身世还特别凄惨。在他两岁的时候,亲妈就死了,三年后亲爹就死了。五年之内双亲接连去世,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后来杜月笙由他继母抚养,而继母在他八岁的时候被人给拐卖了,这下杜月笙孤苦无依了。八岁大的孩子就四处流浪,东家凑一口,西村讨一顿,十四岁的时候流落到上海,也就是现在的浦西地区,成为一名街头小流氓,用上海话来说叫小赤佬。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没啥技能,经常靠着做一些坑蒙拐骗的小违法案件来糊口。

有历史学家考据当时民国时期上海巡捕房的案卷,里面找到了杜月笙的一些案底。比如有一次他跑到一个小旅馆,说你们这家肯定容留吸毒,我已经掌握了证据,现在就去举报。如果你们不想巡捕房来抓你们,就给我五块钱。因为容留吸毒这种事情在当时的旅馆很常见。而店老板做贼心虚,就给了他钱,但又到巡捕房报案说杜月笙讹诈。后来巡捕房就把杜月笙抓起来关了几天。所以从这里看出年幼时期的杜月笙干的事情都是小偷小摸,摆不上台面。

据说当时他在上海混的时候,有一项绝技叫顶相公。相公在上海话里叫帽子。顶相公就是两个小流氓配合,一个在前面站着,一个人就跟在一个戴礼帽的人身后。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在后面用手突然顶一下礼帽的边。帽子就被顶飞到了前面那个小流氓的手里。前面的小流氓抓了就赶紧跑。一般人帽子被人从后面顶掉,第一反应肯定是回头,来不及追前面拿帽子的人,这样帽子就被杜月笙再拿到旧货店换几个钱用。

杜月笙曾经在水果店当过一段时间的伙计。当时水果店的伙计也不容易,不仅仅是在店里卖水果,经常要到赌场去卖水果,这样就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底层社会。据说他练得一手绝技,就是削苹果和梨这种水果的皮。他的削皮技术练到什么程度?他把水果卖到赌场,客人在赌钱,他就拿个梨在削,看别人赌钱。手削着梨,眼睛盯着赌桌,居然能够削下来一条皮,而且宽窄一致,非常薄,所以人送外号叫水果月笙。后来他当了大佬还有这样的习惯,请自己的门人、弟子、朋友来喝茶,拿起一个水果给你削,削完给你吃,这也是他社交的一种手段。

总而言之,14岁到24岁这十年的杜月笙,就是在上海滩的底层里摸爬滚打。但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展开阅读全文

木星早年遇到过“成长的烦恼”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木星绝对是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存在。目前,它正处于“平静时期”,但科学家们很难想象它经历了什么“成长烦恼”。最近,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木星在变得相对温和之前,已经度过了数百万年。这个研究小组已经给出了木星在最初几百万年中演化的详细时间表。

(照片来自:美国宇航局)

科学家利用长期积累的陨石数据表明,木星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靠近太阳的行星的“守门员”角色。

当这颗行星的大小达到地球的20到50倍时,它会分裂成悬浮在太阳系中的大块灰尘和碎片。通过研究陨石,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这种分裂是何时发生的,并发现它有效地将太阳系分成了几个部分。

研究布局-1:达到50 M⊕核心质量所需的时间。

通过建立陨石活动的时间表,研究人员可以制作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先进模型,展示我们太阳系和行星的早期诞生。

利用多年来收集的大量陨石信息,该团队计算了木星何时开始快速增长,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目前的大小。

研究配置图-2:累积率函数。

该模型显示,木星最初只是一个“婴儿”,这是所有行星共有的,并不奇怪。然而,数据还显示,在最初的几百万年里,木星的变化非常缓慢。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Yann Alibert解释说,在第一阶段,岩石给它带来了质量。在第二阶段,行星也增加了一点质量,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带来了能量。

研究兼容图表3:阿童木模型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增长持续了大约一百万年,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核心基础。在接下来的200万年里,木星将以较慢的速度增长,但是高能的冲击将会给潜在的气态巨行星带来难以置信的热量。

在300万年里,地球的大小只有地球的50倍,但此后事情开始加速。

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木星开始快速增长,因为它开始吸收越来越多的“气体和气球”,并最终扩大到目前的300多个地球的大小。

这项研究的细节已经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最初的标题是“由混合卵石-星子软化累积形成的木星”

展开阅读全文

姜子牙的早年生活是怎样的?姜子牙活了有多久?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早我国古代时期的皇室圈子当中,太师姜子牙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同时也是最受尊敬的一位。在后世的数位帝王将相都把姜子牙视作兵家鼻祖或是武圣。后来姜子牙成神,要说没有他们的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姜子牙活了139年,经历了四位君王,在他70岁的时候才受到姬昌的重用,在这之前,姜子牙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现在我们常说的 直男癌 、 大男子主义 ,用古话说就是 以男为尊,大男子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地位在小女子之下的,因此男方入赘到女方家的情况非常少见,入赘一般都是在男方家庭不如女方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相传,姜子牙就是一个倒插门女婿,而且他还有过被丈母娘扫地出门的经历。

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提到过姜子牙在遇到姬昌之前过得非常不如意,他做过杀牛的屠夫,也当过卖小吃的商贩,更是在商纣王的王朝中做过官,可惜啊,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也令他在丈母娘家里越来越没地位。

《韩诗外传》说: 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

《尉缭子》说: 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

还有《战国策 秦五》以及《说苑 尊贤》都记载了姜子牙在垂暮之年还做过屠夫、小商贩的事。

另外,还有说法称姜子牙不善生计,无法养活一大家子人,他的老丈母娘非常不喜欢他,最后还将其逐出家门,史称 为老妇之逐 。

可能是被逐出家门以后想通了什么,姜子牙毅然在商朝朝歌找了一份官职来做。商纣王是什么德行想必大家再清楚不过了,他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姜子牙会在这种人手下做事?最后姜子牙果断辞职,过起了隐居生活。

《史记》称姜子牙就是在隐居的时候遇到了他的 伯乐姬昌的。那年姜子牙已经72岁了,有一天他在渭水之滨磻溪垂钓,便遇到了前来打猎的姬昌。而姬昌呢,出门之前也给自己占卜了一卦,卦辞称他今日出门能得到一个猎物,此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和姜子牙开怀畅谈,他认为姜子牙有奇才,便招揽姜子牙为其幕僚。

姜子牙的故事告诉我们,干大事一定要趁早,如果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沉稳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那么他大可以主动向有德行的君主自荐,而不必等到垂垂老矣的时候才能一展宏图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早年跟随刘邦的人他们才能如何?有几位属于王佐之才?

全文共 1660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并非皇室贵族后裔,只是出生在一户普通人家,所以当年刘邦起义,并没有太多人才愿意为他效力。刘邦身边的人也不是什么王佐之才,不过也有几位跟着他一起建立了汉朝,并且成为开国功臣,感觉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那当时一早便跟随刘邦的人,他们的才能究竟如何呢?可能回头来看,有些人被捧得很高,不过仔细分析,恐怕能算王佐之才者也并不多。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几位人物,一起来了解下吧。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说法:刘邦的那些狐朋狗友,本来和刘邦一样,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平常都在天上打架斗殴,混天过日。可是后来,他们都成了顶级人才,成了汉朝建国的开国元勋。这一件事算得上是奇迹,让人非常不理解。

不过,我想说的是,这可能是一个误会。刘邦的那些狐朋狗友们,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才干。我们很可能是夸大他们的能力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曹参和萧何是不算的。为什么说他们不算呢?曹参和萧何那时候是县里的官员,他们只不过和刘邦认识,其实并不近。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证明。当年吕太公乔迁之喜,县令为他庆祝,刘邦去参加县令的宴会。萧何让随礼一千以上的坐堂上,其余的坐当下。刘邦随口说了一句“贺一万”。吕太公大为惊异,让刘邦到堂上来。但是萧何提醒吕太公,刘邦是说着玩的,他根本就没钱。加入萧何与刘邦关系好,他绝对不会揭穿刘邦。

还有一件事。当刘邦带着队伍回到沛县,杀掉县令以后,大家推举起义的承头人,曹参和萧何都推荐刘邦。他们为什么要推荐刘邦?就是害怕失败后,被朝廷收拾。由此可见,曹参和萧何,是把刘邦当冤大头了。

曹参和萧何不是刘邦的狐朋狗友,而这两个人恰恰是有很高才干的。建国后,刘邦在评定功劳的时候,大家都说曹参所立的功劳最大,而刘邦认为萧何所立的功劳最大。由此可见,立功劳最大的,就是萧何与曹参。

真正算刘邦的狐朋狗友的,是周勃、樊哙、卢绾、灌婴、夏侯婴这几个人。而恰恰是这几个人,他们的实力非常有限。为什么说他们的能力很有限呢?

当年刘邦想选个大将,用以稳定军心。周勃、灌婴等人,都觉得刘邦可能选自己,其实刘邦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他们。刘邦为什么不考虑他们?因为刘邦知道,他们的水平有限。刘邦最后选的大将是韩信。

实践证明,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们打仗,确实不行。

当时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军队有两个体系:一是韩信带的军队,二是刘邦和他的狐朋狗友们带领的军队。这两个体系,韩信的军队总是打胜仗,而刘邦的军队却总是打败仗,多次被项羽撵得东躲西藏。就就是刘邦的狐朋狗友们打仗能力不强的表现。

刘邦建国以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吗?除了在军队里面担任一些职务以外,其实都没什么事儿做,因为他们实在也做不成什么事儿。

下面,我们再把这几个人分开,一个一个地来说。

其一,周勃。周勃曾经担任过汉文帝的宰相。但汉文帝瞧不上他,问他的话,他一问三不知,又不懂得应对。最终,汉文帝把他的宰相职务给撤了。这说明他的行政能力相当有限。

其二,樊哙。樊哙除了打仗,他在历史上,唯一让人记得住的,就是他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还有,刘邦在咸阳的后宫中舍不得出来,樊哙冲进去,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过,樊哙不但打仗不行,政治上也不清醒,还差点被刘邦给杀掉。

其三,卢绾。卢绾可以说是刘邦最好的哥们儿,而且是刘邦唯一封为王的哥们儿。当燕王臧荼被刘邦杀掉后,刘邦就让卢绾担任燕王。但是,卢绾担任燕王以后,目光极为短浅,政治上极为糊涂。他是刘邦最好的铁哥们儿,居然对刘邦一点儿都不了解。刘邦封他为王,他却和其他反叛的诸侯们眉来眼去,以至于差点儿被刘邦给杀掉了。这也看出,卢绾这个人,不仅仅是政治嗅觉不敏感,简直就是一个糊涂蛋。

其四,灌婴。灌婴唯一的历史功绩,就是当吕禄、吕产把兵权交给他后,他反戈一击。在诛杀诸吕中,立下了大功。不过,这也并不表示灌婴有多厉害。因为这个计谋是陈平早就想好,吩咐他去做的。

其五,夏侯婴。夏侯婴是刘邦的车夫,也仅仅刘邦的一个车夫而已。

这几个人,虽然都封了侯,但江山不是他们打下来的,在建设国家中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说刘邦的狐朋狗友们都是“顶级人才”,确实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展开阅读全文

德国和法国早年是什么关系?两国国王竟是兄弟?

全文共 1788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面积不大,国家却有很多,这也跟欧洲复杂的历史有关。其实在千年以前,欧洲土地上并没有那么多国家,也是由几个大国统治,而在早年法国德国土地上,他们的国王还是兄弟关系。其实欧洲内斗才应该是最严重的,国王的儿子为了争王位还有领土开始自相残杀,谁也不让这谁,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习俗让欧洲人变的不怎么团结,明明是一个族的族人也成了对手。所以现在在欧洲某一组人也会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国家,并没有形成一个名族的统一。这次就拿德国、法国还有意大利为大家将将早年的欧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在扑克牌里,K的地位非常高,这是国王(King)的简称。能在扑克牌里当上“K”,都是国王级大佬。黑桃K是古以色列王大卫,方块K是罗马终身执政官恺撒,梅花K是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而红桃K,则是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

扑克牌其实和中国有关。唐朝时有一种叶子戏的纸版,因类似树叶,也称叶子戏。南宋时期,叶子戏流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对叶子戏进行改良,形成了扑克牌,出口转内销回到中国。

查理大帝并不知道自己身后几百年,成了扑克牌的红桃K,还是个没胡子的国王。当时雕刻红桃K时,本来是有胡子的,结果雕刻工一时手滑,把胡子给凿掉了……

中国的“王侯将相本无种”,在欧洲基本不适用,查理往上溯很多代,都是国王。祖父马特尔是法国抵抗阿拉伯入侵的英雄,阻止了法国的阿拉伯化。父亲是著名的矮子丕平,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欧洲的王位传承和中国很不一样,当时流行兄弟瓜分地盘。公元768年,唐朝的安史之乱刚平息不久,丕平就驾崩了。死前,丕平决定由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加洛林王朝。

这是江湖规矩,查理就是不情愿也没办法。但惊喜出现在3年后,卡洛曼突然死去。卡洛曼的的地盘自然被29岁的哥哥查理给收了。

查理的继位,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都是重大事件,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走向。

如果用中国帝王来对比,查理更像汉武帝。汉高、吕、文、景奠定了大汉帝国的雏形,由汉武帝发扬光大。查理的祖先们已把法兰克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王国,只不过查理并不满足现状,他还得到更多。

当时的法兰克疆域,大致在西欧,以法国、瑞士、比利时为基本盘,外加德国西部,荷兰南部部分地区。查理看了看地图,说我还要得到萨克森,也就是现在的德国北部。还有一点,萨克森的信仰和查理不一样,他要求萨克森服从自己的信仰。萨克森人当然不愿意,那就用武力征服,被查理杀死的萨克森人,占萨克森人总数的25%。查理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打了32年,最终还是在公元804年征服了萨克森。

查理可以说是中世纪版的法国拿破仑大帝。为了他的法兰克帝国,查理对巴伐利亚、意大利,布列塔尼,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征服,远人不服者,诛!

查理大帝天生就是为了武力征服天下,这一点和汉武帝很像。他们在位时间都长,汉武帝在位54年,查理大帝在位45年。汉武帝一生的主题几乎就是征服,查理大帝也一样,他的一生在54场出征中度过。

当时的欧洲在查理之前就没有抵抗法兰克的实力,查理的出现,更加快了欧洲的统一进程。法兰克帝国的疆域,北到易北河(德丹边界),东到奥地利,南到意大利。而欧洲也认可了查理的征服,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对外宣布查理已是罗马皇帝,加冕称帝,君临天下。

公元814年,72岁的查理大帝因在打猎时得了病,不久死于宫中。

继位者是路易一世,查理之子。路易一世并没有把偌大的帝国瓜分成若干分。但他有点像刘表、袁绍,不是很喜欢前妻生的长子洛泰尔,而是想把家业交给次妻生的幼子,人称秃头查理。公元840年,路易一世驾崩后,皇位还是传给了长子洛泰尔,但他的两个兄弟路易和查理并不认可,结盟对付大哥。

法兰克王国内乱开始。这场兄弟阋墙打了3年,但1+1大于2,洛泰尔最终撑不住了,同意了两个弟弟的要求——分家。

公元843年,三兄弟坐在谈判桌上,对祖父查理大帝留下的帝国进行分配。洛泰尔虽然保留了法兰克国王的称号,但他的地盘只限于意大利中北部,莱茵河以北地区,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路易获得了原来萨克森部分,也就是莱茵河东岸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而最小的兄弟秃头查理,则分到了法兰克王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的法国(不包括东部狭长区域),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东法兰克王国形成了现在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形成了现在的意大利。而西法兰克王国,则是法兰西的前身。

从这个角度讲,查理大帝红桃K,是法国、德国、意大利三个欧洲大陆强国共同的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平凡的早年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但造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中兴名臣",还造就了几位来自西洋的名人,戈登就是其中的一个。

戈登不见得是一个正面人物,但绝对是个传奇人物。戈登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毁誉参半非常与众不同。在中国官方正史里,戈登是帝国主义的刽子手,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屠夫,中学历史课本这样叙述戈登的结局:"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如果倒退一百年,在晚清的历史里戈登是平定长毛之乱的大功臣,授提督衔,赐黄马褂、孔雀花翎,戈登死后清庭专门派人去吊。在英国的历史里,戈登是"英雄中的英雄"(语出英国首相格拉斯通),维多利亚时代的楷模,戈登死后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他家中慰问。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对戈登爱憎分明,无论褒贬都是一边倒,也算叹为观止。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戈登盖棺定论,而是通过记述戈登这个传奇人物一生的重要活动和事件,勾画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像。至於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人物,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戈登(CharlesGeorgeGordon)生于1833年1月28日,父亲是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一位中将。戈登幼年就读陶顿公学,15岁进入皇家军事学校,成为一名士官生。军校里老生常常欺侮新生,一次晚餐后,一个高年级士官站在楼梯口挡住新生去路,不让他们通过,戈登径直上前,低头猛撞此人腹部,这个士官一路滚下楼梯,摔出门外,为此戈登几乎被开除。戈登早年表现出的这种宁折不弯的强梁个性,伴随了他的一生。

1852年戈登军校毕业,进入皇家工兵部队,军衔少尉,派到威尔士潘布卢克(Pembroke)修建海港设施。20岁的戈登正处於建立人生观的阶段,在一个名叫德鲁(Drew)的好友影响下,戈登成为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神学著作,在和他姐姐的通信里表现出强烈的宿命论观点:"上帝掌握世事发展的方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好像马背上的骑士决定马的前进方向,无论马乐意还是不乐意。一个人想要快乐,就得象一匹俯首贴耳的马一样,对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准备。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有上帝安排。"1854年,戈登自告奋勇加入英国远征军到克里米亚参战,先参与修筑冬季营地,然后到前线去测绘俄军的战壕。做这项工作需要经常从己方战壕探身眺望,然后描绘下来看到的俄军战壕走向,许多工兵因此被俄军狙击手射杀。戈登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按步就班地完成测绘工作,最后却毫发无爽。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以后,戈登被派去测量土耳其和俄国的边界线,1859年返回英国。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戈登跟随英军后续部队,于当年9月到达天津。由於来得晚,戈登错过了大沽、张家湾和八里桥等重要战役,只赶上了火烧圆明园。戈登在日记里记述英法联军官兵"洗劫之后纵火,以最野蛮的方式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财产……每一个人都发疯一般地抢劫。"战争结束以后,戈登随英法联军在北京驻扎了一年多,然后移驻上海。这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兵势正盛,对上海形成包围之势,於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遇出现在30岁的戈登面前。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