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空的【汇总20篇】

浏览

1113

文章

1000

怎样防御地球外的陨石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陨石是一种天外来客,地球上每年都会有很多的陨石坠落。这些陨石的体积比较小,再由于受到大气层的保护,对于地球来说没有受到多大的干扰。大多数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时都会瓦解,估计每年仍有500颗左右,小至弹珠大至篮球的陨石落在地面上;通常每年只有5至10颗流星会被发现坠落,并被科学家得知和寻获。少数的陨石够大,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撞击坑;相对的,其它的陨石则因为不够大,坠地时都已经达到终端速度,最多只能创造出一个小坑洞。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在地球的身边有体积比较大的陨石经过,如果与地球发生撞击会带来非常大的灾难,如l989年3月23日,一颗相当于几千颗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身而过,那么应该怎样防御地球外的陨石呢?

为了规避1km直径级别以上的小行星风险,人类现在应该在其达到地球之前将之击毁:

1.核大国应建立专门管控地外小行星风险的部门,去发现并监测其运行的轨道;

2.在不影响国际安全的情况下常备500-1000颗2000万吨当量以上的热核弹头;

3.保持常备的短时间内生产大量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

4.维持小行星巡天计划,保证每一个可能造成威胁的小行星都在追踪范围内,并且每个月都要重新精确测量其速度与运行轨道。

今天小编对陨石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陨石对人体有害吗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地球磁场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最大的作用是形成一道屏障,把宇宙射线集中到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地球受到太阳的影响非常大,太阳风在离地球大约64000公里以外,也就是10倍于地球半径的地方,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飞向地球,不断冲击着地球外围环境,当粒子流进入地球附近时,一部分会由于受洛仑兹力作用绕过地球,剩下的会被类似磁镜的地磁系统俘获,通常在5至10个地球半径外的距离就被拦截到。

地球磁层位于高层大气之外,是一个形状类似慧星的磁性包层。太阳风与地磁场相持形成的曲面是磁层的边界,称为磁层顶。磁层的形成,使地球磁场拦截了太阳辐射来的带电粒子,以及对生命体一般具有危害的宇宙射线,使它们难以到达地面,而是留在高层大气之外,环绕地球流动。这种屏蔽作用对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再如,最近一项研究认为,地球磁场有助于地球生命演化。大约5亿年前,地心的固化使地球产生更大的磁场,与此同时太阳辐射逐渐减弱,这些因素使地球外层空间的辐射更难以到达地球表面。我们知道,生命的遗传信息-DNA等遗传物质容易受辐射影响而遭到破坏,而辐射作用的减弱可能导致了地球生命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跨越。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有什么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万圣节彩蛋:小行星近距离飞掠地球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这块巨大的石头正以每小时126,000公里的速度穿越宇宙。人们10天前才发现它。它引起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注意的原因是它将于10月31日飞近地球。这种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的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2006年。

放松,不要急着去找末日地堡。所谓“近”是指相对。这次距离是1.3个月,离地球49.9万公里。美国宇航局在其报告中说:

在2027年8月之前,这将是已知的这种大小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最接近的接触,然后将会有一个离地球不到一个月的“1999 AN10”。最近一次近距离接触发生在2006年7月,当时“2004 XP14”距离地球1.1个月。

10月10日,夏威夷的“泛星一号调查”探测到了这颗小行星。该机构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天文照相机和望远镜来识别地球附近潜在的威胁性物体。据估计,“2015 TB145”的直径在280米到620米之间。

最近,我们遇到了其他天体,但没有一个是这种级别的。2013年,俄罗斯汽车司机捕获了一颗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的17米长的陨石,最高速度为19公里/秒。1908年,一颗40米长的陨石坠入俄罗斯森林。

对于在家玩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在10月31日(世界时间)周六下午17:18看到小行星穿过猎户座,即东部夏令时间下午5: 18和东部标准时间凌晨3: 18。

根据美国航天局的近地天体观测计划,截至2015年10月16日,共发现了13,251颗近地天体,其中877颗是直径不小于1公里的小行星,1,635颗被归类为“潜在威胁小行星”

如果这些让你紧张,那就别担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小行星或彗星都不会离地球太近而影响地球。在接下来的100年里,所有“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影响地球的概率不到0.01%。然而,他们在10多天前才发现这个“2015 TB145”,那么你能做些什么呢?

如果你也想加入近地天体的搜索,你可以下载美国宇航局的免费应用程序“小行星数据猎人”,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网络连接和一个望远镜。或者你可以看下面的视频吓吓自己。这段视频展示了所有已知的近地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在太阳系中,地球的含水量算多吗?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信用:形象昆虫创意

从山顶到海底,地球似乎充满了液态水。在我们的印象中,地球是一个非常潮湿的星球。然而,在太阳系中,地球的液态水体积和水百分比(液态水体积/天体体积)并不突出——与一些天体相比,它就像一个沙漠。

最近,科学家们从20年前“航海家1号”的数据中发现证据,证明欧罗巴的液态水含量是地球的两倍。你知道,木卫二比月亮小。此外,小冥王星可能有一个巨大的海洋,其液态水含量与地球相似。

史蒂夫·万斯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多年来,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对天体水的研究。他通过估计冰层厚度和海洋深度来计算每个天体可能的含水量。我们把他的数据和其他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下面的图表。它显示了太阳系九个天体可能的液态水含量(不包括冰)。

(郑珍妮/商业内幕)

在图中,液态水和各种天体的体积单位是ZL,相当于1,000,000,000,000升,或10亿立方千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地球的液态水体积约为1.335兹尔

按照液态水的体积,九个天体的排名如下:(从小到大):土卫二、火卫一、土卫二、冥王星、地球、木卫二、木卫二、土卫六和木卫三。木卫二是木星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潮湿的天体,原因显而易见——液态水占总体积的69%。

此外,土卫二和谷神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可能也有海洋,但是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的海洋体积,如果有的话。在做出任何推断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太空任务。

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计划详细的木卫二探测任务,“木卫二快艇”预计将于2022年至2025年发射。到那时,它将仔细探索欧罗巴表面的水,科学家也许能够更好地估计它的海洋体积。此外,欧洲航天局正在计划一项类似的任务来探索木星的卫星——它预计在2022年发射,并在2030年到达木星的世界。他们会在遥远的外星世界找到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的原始标题是“在太阳系中,地球的含水量并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磁场是由南向北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是偶极型,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地磁北(N)极处于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S)极处于地理北极附近。地球磁场是由南向北吗?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磁极与地理极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地球的磁极一个位于北极附近,一个位于南极附近。不仅地磁极不与地球的南北极点重合,而且磁南极位于北极附近,磁北极位于南极附近。由于磁感线是由磁南极指向磁北极的,因此赤道上空地磁场方向是由南向北的。

地球磁场的起源

关于地磁场起源的假说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假说是以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为依据;第二类假说则独辟蹊径,认为对于地球这样一个宇宙物体,存在着不同于现有已知理论的特殊规律。

1.属于第一类假说的有旋转电荷假说、地核为前提条件的地磁场假说、漂移电流假说、热力效应假说和霍尔效应假说等

(1)有旋转电荷假说假定地球上存在着等量的异性电荷,一种分布在地球内部,另一种分布在地球表面,电荷随地球旋转,因而产生了磁场。

(2)以地核为前提条件的地磁场假说认为地核中电流的形成,应该是地核金属物质在磁场中做涡旋运动时,通过感应的方式而发生的。同时,电流自身形式的场就是连续不断的再生磁场,好像发电机中的情形一样。

2.第二类假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物旋转假说。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5个地外行星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某处发现了另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我们已经听腻了。数据显示,我们已经发现了近2000颗所谓的类地行星,其中大部分看起来确实有点像地球。然而,有多少行星足够相似,足以让人类在其上生活?

许多地外行星的可居住性被大大夸大了。行星M刚刚宣布发现行星GJ1132b,声称它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适合居住的行星。然而,事实上,尽管它是人类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几颗系外行星之一,但它的环境与地球的环境大不相同:因为它靠近恒星,所以它的表面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

GJ1132b艺术想象地图

类似地,Tau Ceti和Kepler 186f也被吹捧为地球的双胞胎,但事实上有许多外星行星比它们更像地球。

我们通常使用地球相似性指数来衡量行星的可居住性。该指数由行星的半径、密度、表面温度和逃逸速度(飞出行星所需的最小速度)计算得出。然而,对于许多行星来说,我们的观测数据并不全面,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利用已知的信息来进行评估。地球相似指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这个值达到0.8以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类似于地球环境。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火星的环境影响指数为0.64(与开普勒186f相同),而金星的环境影响指数最大值为0.78(与Tau Ceti e PS相同:金星的表面温度为465摄氏度,因此即使该指数高达0.78,也不会比地球环境差多少)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想寻找外星生命,你不应该只看“类地行星”。一些黄色行星更有可能孕育生命。然而,让我们先来看看具有最高相似性指数的五颗行星,它们可能是“第二个地球”的候选行星。

开普勒438b

开普勒438b及其恒星

据我们所知,开普勒438b(ESI=0.88)是与地球相似指数最高的地外行星。2015年,我们发现了一颗比太阳更小更冷的红矮星。此外,它仅比地球大12%,距离地球470光年,公转周期为35天,位于其可居住区(所谓的可居住区是恒星周围的温度适宜且液态水可以存在于其表面的范围)。

地球上的日出(左)和开普勒438b上的日出(右)

通过开普勒围绕暗星的一系列探索,我们目前无法判断这颗行星的质量,但如果发现它是由岩石组成的,那么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是地球的1.4倍,即0-60摄氏度。当然,环境影响指数不能随便用地球环境来确定,还必须考虑许多其他因素。最近,一些研究发现,这颗行星的主要恒星经常爆发出强大的耀斑。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颗行星将被归类为“一颗不适合居住的行星”。

2.Gliese 667Cc

Gliese 667C星系

Gliese 667Cc(电喷雾指数=0.85)于2011年被发现。它围绕着格利泽667三体系统中的一颗红矮星旋转,距离地球只有24光年。我们是怎么找到它的?我们使用径向速度法,其原理是观察恒星运动时万有引力对行星的影响。科学家估计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8倍,但其体积尚未计算出来。这是因为这颗行星还没有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它的半径无法测量。它的公转周期持续28天,位于这颗冷恒星的可居住区。表面温度可能是5摄氏度。(温度太合适了,真的有三体文明吗?)

开普勒442b

开普勒442b(左)和地球(右)

开普勒442b(电能量指数=0.84)于2015年被发现。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倍,它的主星是一颗比太阳更冷的星,距离地球1100光年。在可居住区,它的旋转周期是112天,但它的表面温度可能低至零下40摄氏度。当然,与火星接近极点的冬季零下125度的气温相比,这并不算太糟糕。像前一颗行星一样,这颗行星的质量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它是由岩石构成的,它的质量可能达到地球的2.3倍。

4.开普勒62e和62f

开普勒62星系(上)和太阳系(下)

开普勒62e & 62f(ESI=0.83 & 0.67)这两颗行星是开普勒望远镜在2013年穿过恒星前方时发现的。他们的恒星距离我们1200光年,比太阳稍冷。它们的半径分别是地球半径的1.6倍和1.4倍,它们的公转周期分别是122天和267天,这意味着它们都在适宜居住的范围内。像许多用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行星一样,它们的质量是不确定的,但有可能两者都是地球质量的30倍。如果大气条件允许,两颗行星也满足“液态水”的条件。

开普勒452b

开普勒452b (ESI=0.83)于2015年被发现,可能是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的可居住区发现的第一颗疑似类地行星。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1.8倍,它的公转时间是385天,离我们1400光年。然而,因为恒星太小,无法测量它的运动,所以行星的质量是未知的。据估计,这颗行星的质量至少是地球的五倍,表面温度应该在零下20度到10度之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即使是与地球相似的行星,由于其主要恒星的活动,也可能无法为生命的繁殖提供条件。其他行星要么体积过大,要么温度过高。然而,从地外行星的发现率来看,仍然有可能在未来20年内找到一颗质量和大小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和一条相似的轨道。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将会给欧洲航天局预计在2024年发射的柏拉图式宇宙飞船。

蝌蚪君编译自Gizmodo,风之刃的翻译,转载必须注明来自蝌蚪的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月球会影响地球上地震的发生吗?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然而,尽管中国维系着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作为地球的友好邻邦,月球可以使地球上的潮汐涨落,从而让人类通过潮汐发电。那么,作为一个友好的邻居,月亮是否在背后“捅了一刀”?2016年9月12日,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显示月球无意中影响了地球上地震发生

图1:地震示意图(网络图)

在我们知道月球如何引起地球上的地震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地球上的地震是如何粗略产生的。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并自行旋转时,地球的内部结构也在经历微妙的变化。地震的发生大多来自于地球板块之间的挤压,在挤压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应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可以将两条毛巾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这样两条毛巾就可以相互挤压,这样就可以看出原来扁平的毛巾在关节处有一些变形和褶皱,地震的发生与此类似)。通常,地震局在地下安装一定数量的传感器,测量板块之间压缩产生的应力和其他参数,以确定震源深度和地震等级。

视频:地震的原因(网络视频)

在我们对地震的原因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月球是如何影响地球上地震的发生的。我们现在知道,地球上潮汐的涨落是由地球、月亮和太阳的合力造成的。“文章)。我们可能会有疑问: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时,月球的重力会对板块运动所产生的应力产生影响吗?月亮会影响地震发生的问题早在19世纪就被提出来了,但是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仔细分析1976年至2015年10,000多次地震的数据的同时,研究人员还计算了每次地震发生当天当地潮汐力的大小。统计结果表明,地震当天的潮汐力越大,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就越高。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人员的文章表明,当月亮处于满月或新月时(满月指的是地球处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事实,因此在满月时,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月亮的表面积是最大的;新月意味着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观察地球上的月亮,发现月亮的表面积几乎为零,因为月亮的背面阻挡了阳光。月球产生的潮汐力最大。此时,它对地球上板块的变形程度影响最大,因此它更有可能引起更大的地震。

图2:满月和新月:满月指的是地球位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事实,因此在满月期间,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月亮表面积是最大的。新月意味着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所以看到的月球表面积几乎为零(图片来自互联网)

目前,我们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科学家们已经将他们对地球上地震原因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星球上,诸如外部重力等因素将为未来地震原因的研究提供一些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每小时自转多少公里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也就是说在地球赤道上地球每小时自转465米/秒*3600秒=1674000米,即1674公里。

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

①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约合每35,000年增长1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现在3.7亿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

②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③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地球自转减慢还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其反作用力让地球自转直接变慢,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这种因素应该是目前造成地球自转变慢的最主要原因了。

今天小编对地球每小时自转多少公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有多重?科学怪人巧“称”之上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富有而奇怪

18世纪中叶,欧洲有一个奇怪的百万富翁。

虽然他继承了家族的遗产,但他从来没有数过自己有多少钱。

他不会像其他富人一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寻找女人上。

他蓬头垢面,生活单调乏味,从不考虑自己的婚姻。

他几乎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他要么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要么每天都在去实验室和图书馆的路上。

他的名字是亨利·卡文迪许,出生在法国尼斯。30岁时,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被法国科学院聘为外国院士。

亨利·卡文迪许的肖像(网络地图)

与许多科学家不同,尽管卡文迪许在化学、物理和其他学科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其中许多是原创的,但他很少发表这些结果。

这座山很穷,没有出路。

从十几岁开始,卡文迪什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来“称”地球有多重。

我们称之为伟大的原因是,在牛顿发现重力后的100多年里,无数科学家有过这一理想,但没有一个实现过。

有无数的科学家,包括牛顿本人。

那么,牛顿以前的科学家不想“称”地球吗?

当然不是。

牛顿以前的科学家用另一种方式“称”地球。根据球体体积公式使用已知的地球半径,地球体积估计为1.08×1021立方米。根据质量=密度x体积(m=pv),要获得地球的质量,只需测量地球的平均密度。

然而,测量地球的平均密度并不容易。

首先,地壳表面有山脉、冰原和海洋。情况很复杂。第二,构成地球的材料不同,比例也不同...人们不太清楚地球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结构(网络图)

"人类永远不会知道地球的重量!"作为回应,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个断言。

万有引力定律是在毫无疑问的情况下产生的。

华村

不愧是天才,牛顿居然从一个苹果砸在头上来介绍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夜空中的一丝亮光照亮了牛顿和许多科学家的心。

以下是正确的:M和M是物体上已知的重力,可以很容易地测量。r是地球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地球的近似半径来代替。只要计算出重力常数(g),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重量(f)。

关键是如何通过地面上的两个小物体找到万有引力常数。

这似乎是一块更难啃的骨头。

比方说,既然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当我们靠近桌子和房子这样的物体时,为什么感觉不到这种力呢?

因为这个力太小,只有物体重量的1/10万。

地球上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很弱(网络图)

因此,为了感受这种力,只有一个物体可以变得像地球和月球一样重。

这种物体不能引入实验。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测量如此微弱的重力,那就是设计一个非常精密的实验。

这是自牛顿以来的100年间所有科学家的困惑。

卡文迪什也不例外。他如何“称”地球?请注意“地球是多少?”弗兰肯斯坦巧妙地“命名”(第二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霍金预言2032年世界末日:小行星将撞地球?有什么科学依据?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对人类而言它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星球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现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期,科学家们也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地球相媲美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那么如果地球毁灭了,人类又该何去何从?是否也会随着地球的毁灭而消失?

霍金预言2032年世界末日是真的吗,有什么科学依据

玛雅文明存在于世几千年,在地球上也曾盛极一时,充满着神秘与古老的气息。玛雅人曾预言2012年12月21日那天地球将陷入永久的黑暗,12月22日的黎明也永远不会到来,2012年12月21日便是世界的终结日。当然这一切直到现在也未曾实现,不过地球发生过重大改变这是毋庸置疑的。

霍金预言2032年世界末日是真的吗,有什么科学依据?

而近日,科学家再次预言2032年是真正的世界末日,据媒体报道,科学家之所以有此预言,是因为乌克兰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危险小行星,正以一定的速度向地球靠拢,科学家们给它取了个代号“2013 TV135”,而它对地球造成的危险指数已经达到一级。科学家通过对它的分析计算,最终得出如果该小行星一直沿着这个轨迹行进,那么就会在2032年8月26日那天和地球来个亲密接触,即使相撞的机会仅为63000分之一,但这一现象仍然不能小觑。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曾预言,地球将在两百年内毁灭,当然这一论言一出便遭到了其他学者的反对,因为霍金此次预言并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但是霍金预言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这可能就是他对于人类的一个忠告。

对于霍金的说法,当地球毁灭来临之前,让地球上的全部人类移居到其他星球居住,才可让全人类不至于随着地球的毁灭而消失。然而,这可能吗?首先不论全球人类数量如此之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移居完,就说现如今也没有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难题。所以,对于人类移居其他星球,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觉得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即使这个方法不行,人类也终将会用自己的智慧来度过一切难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上的“热极”在哪里?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盛夏时,当温度计上的温度超过35℃时,住在海边的人会感到难以忍受。事实上,35℃算不了什么!被称为“火山”的新疆吐鲁番盆地,1941年7月的最高气温为47.8℃,这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如果你看看这个世界,47.8℃算不了什么!早在1879年7月,阿尔及利亚瓦加杜古的最高气温为53.6℃,远高于吐鲁番盆地的最高纪录。30年后,这一记录没有被打破。然而,在1913年7月,美国加州死亡谷的温度记录为56.7℃,赢得了世界“南极”的称号。不到10年后,1922年9月,加利利的气温突然上升到57.8℃,于是世界的“热极”从北美回到了非洲。1991年7月8日,伊拉克巴士拉的最高气温为58.8℃。从那以后,世界的“热点”从非洲转移到了亚洲。

然而,瓦基拉、死亡谷、加里延和巴士拉都位于亚热带地区,不在赤道附近。原因是什么?

事实证明,除了非洲和南美洲,赤道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这些地区全年都暴露在阳光直射下。海水不断蒸发,雨水增多,植物密集。这样,赤道地区的空气变得非常潮湿,温度一般不超过35℃。

亚热带地区处于亚热带高压区的控制之下。空气正在下沉,部分地区多云干燥。在北半球的一些地方,由于东北信风的影响,空气非常干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沙漠迅速吸热,温度急剧上升。沙粒在最热的时候达到80℃以上。即使是埋在沙子里的鸡蛋也会被烘烤。在一些地方,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地势低洼,四面环山,热量不易散失,所以地球的“热极”经常出现在这些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比地球小的星球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的星球有两大类,一种是恒星极其尸骸,一种是行星。

我们地球就是行星。行星是无法与恒星相比的,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天体,也是比恒星小很多很多的天体。

我们地球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0.0003%,太阳老大一颗星就占有了整个太阳系99.85%的质量。

所以说行星只是恒星形成时剩下的一点渣滓,在引力作用下才形成的,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太阳系目前已知有八大行星,其中4颗为气态行星,4颗为类地行星。

气态行星就与木星类似,所以又叫类木行星,星体主要由气体分子组成。

太阳系4颗类木行星都比地球大,木星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土星质量是地球的95倍,天王星质量是地球的15倍,海王星质量是地球的17倍。

类地行星又叫岩石行星,因为都是表面有一层岩石包裹,而且距离太阳相对较近,因此也叫内行星。

4颗类地行星地球是老大,金星其次,质量是地球的0.8倍;火星第三,质量只有地球的0.1,也就是十分之一;水星最小,质量只有地球的不到二十分之一。

我们太阳系除了八大行星,还有至少五六颗矮行星,近200余颗行星卫星,无数的小行星,这些都属于星球,都远远小于地球。

因此地球不但是类地行星里的老大,还大过所有的矮行星、卫星等较小天体。

这是太阳系的情况。

科学发现在太阳系以外,绝大部分恒星都存在着行星相伴,也就是说,所有的恒星形成时,都可能剩下了一点点渣滓,就会形成围绕着恒星旋转的行星天体。

既然是这样,就应该也存在气态行星和类地行星了,而且也还会有矮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存在,因此可以断定,宇宙中比地球小的行星天体应该是广泛存在的。

现在科学家们在通过望远镜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几千颗行星,但基本都是比地球大,甚至大很多倍的行星,气体行星更多。当然也有类地行星,甚至所谓宜居带行星。

现在科学界还没有或者极少发现比地球小的行星,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太阳系以外恒星行星形成的规律完全与太阳系不一样?

非也。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人类观测水平还很弱很低的缘故。

人类目前就连距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都还无法直接观测看清楚,只能够通过望远镜看到一个光点,就更别说行星了。

现在科学界得到的行星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法:一是引力摄动法,二是凌日法。

所谓引力摄动法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如果这颗恒星周围有行星运行,其引力就一定会对恒星运行产生扰动,就会与没有行星的恒星运行完全不一样。因此可以根据恒星运行受到影响的大小和表现,测算出它周围有多少颗行星,有多大,距离多远。

所谓凌日法就是行星运行时,会定期的遮挡住恒星的部分光线,通过对恒星光度变化的研究和分析,就能够得出是不是有行星围绕着它运行,这颗行星的遮光面积有多大,再根据引力摄动计算的质量,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其与恒星的距离了。

所以,现在这种观测方法虽然对我们吃瓜群众来说是很高大上的,但要摸清若干光年以远的情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因此迄今为止,小的行星当然就非常非常难观测到了。

但根据这些行星围绕着的恒星大小,以及恒星和行星形成的机制,可以判断,任何只要存在行星的恒星系统,都不可能只有一颗光秃秃的大行星相伴,一定还会有小行星或者卫星,以及众多的宇宙碎片和尘埃。

鉴于此,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无法计数比地球小的天体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气重水丰度比地球高100倍表明,原初金星的水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在90 atm的金星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只有0.14 atm,而地球表面的海水若全部蒸发,可形成 150atm的水汽。金星上的水原来就这么少吗?1978年美国先驱者——金星(Pioneer-Venus)探测器的测量结果表明,金星上水汽中重水的丰度高于地球上的100倍。这表明,阳光中的紫外线曾把金星上的水分子解离成氢和氧,重水分子解离成氘和氧。质量小的氢原子大量挣脱金星的引力而逃逸,剩下的氘与氧基重新结合为重水。这就是说,原初的金星上水比现在多得多。地球之所以免遭此厄运,原因有二:一是它离太阳稍远,有更多的水未蒸发;二是不知何故在地球的大气中较早地形成了一个臭氧层,把波长在3000埃以下[1] 的紫外线大部分吸收掉。保护了水分子免遭光化解离。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上述第二点尤其重要,因为臭氧层不仅为地球保存下来足够数量的液态水,而且使发源于水中的生命能迁徙到陆地上来。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生物机体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量解离,它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卫星的轨道形状与人造地球卫星的什么有关 卫星的轨道形状与人造地球卫星的什么有关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轨道形状人造地球卫星的入轨速度和方向有关。人造地球卫星指的是由人类建造的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等方面。

人造卫星的介绍

人造地球卫星一般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周围大气的作用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总的厚度大约有 1000 公里。这层大气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它,地球上就不可能有人类,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

这是因为:首先,大气给生物和人类提供了一刻都不可缺少的氧气。其次,大气能使地面上保持适宜的温度。白天,太阳照射的时候,它使阳光带来的热量均匀分散开,地面的温度也就均匀而缓慢地上升。夜晚背对太阳的时候,地面把白天吸收的热量向空中散发出去,大气又使这种散发过程缓慢地进行,地面上的温度就不会降得太低。大气的这种作用,使地面上的温度总是保持在一个适宜于人类生活的范围内。第三,大气又像一副坚韧的盔甲,使地面避免受到那些天上射来的“炮弹”的轰击。原来,太阳系里除了有行星、卫星、彗星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石块都和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转。有的石块被地球的引力吸过来,它们的速度很大,有的是每秒钟十几公里,有的甚至达到每秒钟七八十公里。如果就这样撞于地表,后果将不堪设想。地球周围这层大气,使那些闯进来的石块受到强烈的摩擦,越来越热,最后就燃烧起来了。在夜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就是那些正在燃烧的石块。大多数石块在落到地面以前就已经烧光了,变成了气体和尘埃。

除了上述的三个本领外,大气还有一个本领,就是能吸收掉从天上来的紫外线和 X 射线。这些射线是从太阳和其他恒星、星系发来的,对生物和人体很有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6500万年前使恐龙灭绝的陨石有多大?10kg铁球以光速撞击地球会怎样?

全文共 1604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地球上遗留下了许多非常久远之前的史前生物化石,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要属那些千万年之前的恐龙化石了。而当人类在注视着这些庞大化石的时候不免会陷入深思,因为从这些恐龙化石当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曾经在地球上生活的恐龙家族是多么的繁盛了。

从重达200多吨的地球历史上体重最重的恐龙易碎双腔龙,再到凶猛无比的霸王龙,还有小巧灵活的美颌龙,无不述说着恐龙时代那个生命繁盛的状态,而恐龙也是地球上的第一代生物霸主,它们诞生于2.3亿年前,在地球上生活超过1亿年,本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恐龙们凭借着它们庞大的身躯将继续统治者地球很久,可是这一切都结束于6500万年

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形成的陨石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陨石坑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公里的陨石撞击地球,释放出4万亿吨TNT炸药爆发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在地球同时爆炸2亿颗原子弹,一瞬间引发大地震、大海啸和大山火,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地球一半以上生物灭绝,在此后地球90%以上的生物因此这次撞击而灭绝,其中就包括数量巨大的恐龙家族,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就这样灭绝了,让人惋惜不已,不过人类更关注的是撞击地球的那颗陨石,它的直径只有10公里,还不到地球半径的600分之一,竟然能够引发全球生物灾难,由此可见一颗很小的天体撞击地球都能够引发一场大灾难,说到这里,有人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6500万年撞击地球的陨石不是10公里长,而是一颗重量仅为10千克重的铁球,而且它速度更快一点,比如以光速撞击地球,还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吗?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10千克的铁球

对地球是否产生影响,需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考虑宇宙星际物质和大气层的情况,如果把这两种因素考虑进去,那么这块10千块重的铁球对地球的伤害几乎是很小,甚至没有伤害,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说说宇宙星际物质,很多人以为宇宙是真空空,里面没有任何物质的,其实是不对的,宇宙中不是没有物质,而是含有量比较少而已,但并非绝对的真空,科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一定密度的氢原子,它们的密度大概为每立方米100万个。

宇宙并非是真空的,还存在少量物质

既然存在物质那么就会存在阻力,特别是一些速度越快的物质遇到这些氢原子,产生的阻力就越大,不知道这块铁球是从哪里飞过来的,就假设它从火星飞过来的吧,那么这块10千克的铁球从火星飞到地球宇宙空间里面,会受到氢原子的强大阻力,这种阻力来自于铁球与氢原子剧烈碰撞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因此当铁球到达地球大气层上空的时候,它的速度变得很慢了,这个时候铁球还要受到地球大气层的阻挡,大气层可不是宇宙,在大气层中含有大量的物质,当铁球以很高的速度冲下去的时候,铁球会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这个时候铁球在摩擦中不断变小,而且随着大气层的高度越低物质密度越大,由此可以推测铁球还没落到地面就已经被燃烧殆尽了,这种情况它不会对地球造成伤害。

大气层含有大量物质,与陨石产生剧烈摩擦

另一种情况是不考虑宇宙物质和大气层的,10千克的铁球以真光速撞击地球地面,后果就是地球将会被击穿,形成一个直径高达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巨大空洞,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夸张,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这块铁球是以光速撞向地球的,速度越快意味着动能越大,何况是光速。

铁球撞击地球想象图

有科学家就做过实验,使用一块很薄的铁皮,把它加速到2000公里每秒去击打一块厚度为10厘米的钢板,结果这块钢板瞬间被击穿一个洞,因为在撞击的时候铁皮与钢板至今形成一个极高的温度,最后融化钢板形成空洞。而铁球以光速撞击地球的时候,超高温可以迅速把地球岩石融化,再加上动能的作用,会把地球撞成一个大洞,如果地球上存在生物,将会遭受毁灭性打击。如果这颗10千克的铁球以光速撞击太阳,那么整个太阳系将不复存在,因为光速撞击会引发太阳急剧膨胀,最后在发生爆炸,太阳因此被毁灭,没有了太阳,整个太阳系就散掉了,地球生命也因此而全部毁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什么是SETI超地球智能的研究?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我们就推测出在绕其他恒星旋转的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去访问这些行星的技术,而且在我们了解的范围内,外星人也没有到过地球,因此在地球和其他行星之间传送信息比发射飞船和运送智能人更实际一些。信息既不会花费像制造火箭推送飞船那么多的钱,也不会危害任何人的生命。而且宇宙飞船可能会用 100 年或 1000 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信息则能以光速运动(爱因斯坦在 1905 年说过光速可能是最快的速度),只需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我们周围的恒星。

目前,我们的技术还不够先进,没有任何设备能有足够的能量运用合理的强度把信息送到遥远的恒星上,但是我们可以假设有外星人走出他们自己的行星,也许他们的知识比我们先进,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试着接收外星人发出的信息,而不是向外发送信息。

这些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到达地球的呢?这些信息不可能是调制后的宇宙射线,因为它们是沿着曲线运动的,从而浪费了很多能量,所以信息将会分散开并发生变形,看不到任何原有的特征,中微子和引力子将无法被探测到,只能探测到很多光子。

说到光子,在恒星发出的大量光束中,很难清楚地看到光子。我们不得不先排除掉它们是这些光束中的光子的可能,而且比可见光能量大得多的光子的能量全都被白白浪费掉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微波光子是发送信息最可能的方式。

有关超地球智能的研究简称为 SETI,即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无线电波信号。这些信号也许是完全有规律的,像脉冲星爆炸;也许是绝对无规律的,像从汹涌的云中升起的物质。但这两种类型的信号都不会表明超地球智能的存在,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不规则信号,而不是完全随意的不规则信号。

人们从 1960 年就开始了有关超地球智能的研究,但只是一些简单的和很有限的研究,而且什么信号也没探测到。用来观察整个天空细节的探测仪器的精密系统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使人们考虑了很长时间的问题。遗憾的是,这种研究会花费很多金钱和人力,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宁愿一年花费几亿美元在战争和准备战争上,而不愿花费较少的资金在类似 SETI 的研究上。他们认为这种研究是不会成功的,只会白白浪费金钱。很多看过早期运动照片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即如果我们一旦吸引了外星人的注意力,那么他们受到鼓舞就会来到地球并征服我们(似乎外星人对我们的伤害要大于我们对自己的伤害)。

事实上,即使我们没发现任何信息,SETI 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过程。首先,通过尝试组装有关怎样更合适地接收信息的仪器,我们的无线电波天文学技术一定会得到提高,即使我们停止这项研究,这些知识在很多领域内也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即使我们仔细地观察天空而没有发现什么信息,但我们一定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物体。如果没有新技术和仔细深入的研究,这些物体是不会被发现的。比如说,当所有的人在寻找脉冲星时,脉冲星却没有被发现。发现是偶然的、有运气的,是一项科学研究意想不到的副产品。

第三,即使我们只探测到一些信息却不能了解它的内容(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外星人的思想)也没关系,仅仅是这个事实的存在就表明了外星人不用必须毁灭自己就能获得超越我们的科技专业知识。

第四,如果外星人有兴趣和我们交流,如果外星人发送一些我们可以理解的基础信息,我们就能学到很多比我们先进的知识,达到一个比在指定时期内所能获得的普通知识高得多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上有哪些自然灾害

全文共 891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很多种自然灾害,你有了解过它们形成背后的原因吗?今天就跟着小编来探讨一下吧。

自然灾害形成发展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二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三是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自然灾害相关介绍

自然灾害,也称为天灾,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即构成灾难。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所有的天灾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态灾害、天文灾害。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国土空间上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种类分类

按物质成分分类

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2、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泥石流

按流域形态分类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泥石流形成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各种各样的泥石流图片(10张)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4]

发生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个规律。

季节性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4.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造成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 ,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 -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 -70℃。1 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 受冷空气影响的人群发。

5、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易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击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同时性

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滑坡

滞后性

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6、地震

地震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地壳各部分岩层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力叫做地应力。在地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褶皱,岩石的褶皱变形一旦超过岩层的强度,岩层就会突然发生断裂,内部积聚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引起周围物质发生振动。

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前,大量的岩浆在地壳里聚集,四处奔突,可能使岩层产生断裂,引起地震。火山喷发时,大量的岩浆冲出地面,会使周围的大地发生强烈的震动。

陷落地震:当地下溶洞支撑不住地面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叫做陷落地震。

7、海啸

海啸是一种海底地震,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印度洋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在近几十年来是较成因大的。逆冲型地震的是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日集中释放出来。海啸一般分为两种其一是由于地震引发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在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海啸就是地震海啸;其二是由于风暴气象因素引发的海啸,称为风暴海啸,也叫风暴潮。

地震是海啸主要原因之一。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海浪冲到岸上后,造成重大破坏。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由于海底地形急剧地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海水先向突然变行低洼的地方涌去,随后翻回海面,形成一种特别长的大浪,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它在开阔的深水大洋中运动时,速度特别快,可达每小时七、八百公里,但这时波涛并不特别汹涌,因为波峰之间距离那样长,起落变化就不明显了,只是到了滨海一带水高得多的巨浪,冲上陆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地震海啸。

但不是只要海底发生地震就会出现地震海啸的,因为有些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地形起落并不显著,不能激起这种巨大的波浪。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点,如果那里海水很浅,海底地势本来比较平缓,即使地震时地形有所变化,海水起落变化不大,也不易产生这种波长特别长的大浪。因此世界上的海啸大多是发生在那种深海沟的地带,那里本来地势起伏就很大,水又很深,再发生变化,这种特别长大的波浪就容易形成了。但也不是发生于深海沟的地震都能造成海啸,因为沿深海沟发生地震时,如果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时,才有可能产生造成危险的海啸。当然,在自然界中情况是复杂的,也还可能有特殊的变动。譬如有时因地震引起海底发生山崩,这时尽管地震震级不高,也可能产生巨大的海啸。海底火山爆发,产生的地震震级可能不高,但有时会同时造成巨大海啸。这些海啸虽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但都与地震有关。为什么地震海啸的袭来总是在地震之后?这是因为在海啸发生时,先是水向海底陷落部分涌去,所以出现异常的退潮现象,然后才是返回向上涨起冲向陆地,这一落一起,需要时间,如果海啸是从远处的地震区传来,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只要事选注意到这些变化,保持警惕,采取预防措施,灾害显然是可以减轻的。

自然灾害特征介绍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广泛性与区域性)

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 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野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自然灾害的不重复性主要是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 500 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 造成破坏的近千次,而里氏7级以上足以造成惨重损失的强烈地震,每年约发生15 次,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通过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 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9、火山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逸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一般有这样一些分类: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象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这类火山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它喷出的岩浆粘稠,同时喷出大量浮石和炽热的火山灰。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喷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50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而被誉为“地中海灯塔”。又称斯特朗博利式。有人认为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属于这种类型。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火山喷发可分为三个阶段:

1、气体的爆炸

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

2、 喷发柱的形成

气体爆炸之后,气体以极大的喷射力将通道内的岩屑和深部岩浆喷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喷发柱。喷发柱又可分为三个区:

(1)气冲区:如图中的A区,它位于喷发柱的下部,相当于整个喷发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气体从火山口冲出时的速度和力量很大,虽然喷射出来的岩块等物质的密度远远超过大气的密度,但它也会被抛向高空。气冲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内上升时逐渐加快,当它喷出地表射向高空时,由于大气的压力和喷气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渐减小,被气冲到高空的物质,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开始降落。

(2)对流区:位于气冲区的上部,因喷发柱气冲的速度减慢,气柱中的气体向外散射,大气中的气体不断加入,形成了喷发柱内外气体的对流,因此称其为对流区(图中的B区)。该区密度大的物质开始下落。密度小于大气的物质,靠大气的浮力继续上升。对流区气柱的高度较大,约占喷发柱总高度的十分之七。

(3)扩散区:位于喷发柱的最顶部,此区喷发柱与高空大气的压力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喷发柱不断上升,柱内的气体和密度小的物质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扩散,故称其为扩散区(图中的C区)。被带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云,火山灰云能长时间飘流在空中,而对区域性的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灾害。此区柱体高度占柱体总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喷发柱的塌落

喷发柱在上升的过程中,携带着不同粒径和密度的碎屑物,这些碎屑物依着重力的大小,分别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阶段塌落。决定喷发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火山口半径大的,气体冲力小,柱体塌落的就快;

(2)若喷发柱中岩屑含量高,并且粒径和密度大,柱体塌落的就快;

(3)若喷发柱中重复返回空中的固体岩块多,柱体塌落的就快;

(4)喷发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体的密度,柱体塌落的就快。反之,喷发柱在空中停留时间长,塌落的就慢。

火山喷发并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那样的喷发,事前熔岩已静静地流出,由于熔岩流动缓慢,因而只破坏财产而没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样的火山碎屑喷发或蒸气爆炸(或蒸气猛烈爆发),则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更是火山喷发的动力。从岩浆的产生到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挥发性物质的活动无一不在起作用。

英国科学家认为超级火山喷发可能毁灭人类

国际在线消息 英国科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在一次超强度的火山喷发中毁灭。大不列颠公共大学的斯蒂芬·塞尔夫在一次答电子杂志记者问时称,目前还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这种灾难。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忙着制定种种抵抗“外部威胁”的战略,比如说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却很少去考虑主要危险有可能来自地球内部。

地球物理学家们断言,有些火山的喷发强度要比过去的大好几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现文明前不久曾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

美国地质学家早些时候曾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层,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发生在62万年前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结果是至今这里还可以见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们都是那些毁灭性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写给英国政府自然灾害工作小组的报告中对这种超级火山喷发所造成后果曾有过详细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会被熔岩覆盖,而且撒向大气层的尘土和灰烬将会使不少阳光到达不了地球表面,这无疑会使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变化。

据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拉姆皮诺称,发生于7.4万年前的苏门答腊火山的超强度喷发曾导致全球变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毁于一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正在被另一个星系的不可见的古老能量轰炸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正受到不可见光的轰击,没有人能理解。

这些超短超强的古代能量脉冲,也称为快速无线电脉冲,是看不见的宇宙中最亮的闪光。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行进数十亿光年,其强度相当于近100个太阳,当它们到达地球天文望远镜的范围时,在几毫秒内就消失了。因为它们是无线电波,所以在这样做的时候肉眼是看不见的。

这些神秘的脉冲是来自超大质量超新星的远距离闪光吗?或者是宇宙中旋转速度最快的中子星的疯狂旋转?也许是外星飞船飞越宇宙时产生的推力?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原因。然而,自2007年首次发现以来,人类只检测到30次FRB。天文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不停的现象,但是人类的现代技术无法完全捕捉到它们。

由于澳大利亚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10月1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为这一说法增加了证据。

“我们在一年内发现了20次快速射电爆发,几乎是2007年发现以来全世界发现的两倍,”文章的第一作者,澳大利亚斯温伯恩科技大学和国际射电天文学中心的天文学家瑞安·香农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还证实了快速无线电爆发来自宇宙的另一边,而不是我们银河系的另一边。”

星际棒球捕手手套

在香农和他的同事们的一项新研究中,澳大利亚平方公里无线电阵列(ASKAP)——一个由36个相同的天线组成的阵列,连接到一个强大的射电望远镜上——被用来在比以前更大的范围内监测FRB。

阿斯卡普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一个偏远的灌木覆盖的平原上。每个ASKAP天线从稍微不同的角度监视天空,同时盯着240平方度的空间。据研究人员称,这个无线电阵列监测到的狭窄天空“是满月面积的1000倍”,已经成为捕捉星际无线电传播的最佳“棒球接球手手套”之一。

那么,当您捕获FRB时,您应该做什么?首先,问问它是从哪里来的。

缺失材料的测绘

在过去一年记录了20个新的FRB之后,ASKAP的科学家们还可以预测每个光脉冲在宇宙中传播多远。当FRB在宇宙中涌动时,当它穿过星系间的尘埃和气体云时,它会减慢并延长光的波形。

合著者让-皮埃尔·麦克夸特在一份声明中说:“然后到达地球的FRB将被望远镜在稍微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波长和不同的传播速度捕捉到,就像运动员在游泳比赛中到达终点线一样。”。"不同波长的到达时间可以告诉我们FRB在它的旅程中穿过了多少物质。"

已知脉冲的传播波长越宽,它就越有可能在撞击地球之前在宇宙中传播很远的距离——可能是几十亿光年。事实上,麦克夸特说,研究FRB甚至可以帮助天文学家发现星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物质。

根据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大约三分之一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普通物质(也称为重子)存在于遥远恒星之间的气体云中。研究FRB如何在天空的特定部分变形和减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这些重子的位置。

“FRB可以被用作宇宙的灯塔,”麦克夸特在新研究论文的视频中说。“事实上,他们可以找到那种物质,找到它在宇宙中的潜在位置,然后发现我们缺失了多少。”

对这些看不见的宇宙光爆发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向我们的未知宇宙的完整地图迈出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流浪还不至于,现在准备流浪的是大洋中的小岛们

全文共 183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国产科幻电影《漫游地球》变得非常受欢迎。它讲述了人类建造行星引擎将整个地球移出太阳系以对抗太阳老化的故事。这是根据2000年刘·在《科幻世界》中发表的一部中篇科幻小说改编的,带有“三体”的韵味。然而,刘的许多科幻作品可以说是远离科幻、天马行空、远离现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其中许多都是在100年内实现的。

漫游地球宣传海报

地球离流浪很远,但是海洋中的许多小岛确实需要考虑流浪计划。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海水的确变得更高了,海平面上升正在慢慢侵蚀土地。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2.5毫米增加到今天的每年3.4毫米。

海平面上升(来源:美国航天局)

由于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低海拔地区和岛屿可能被海水吞没。根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最近的一项新研究指出,这一天可能会提前到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洪水,低洼的热带岛屿可能会在30年内变得不适合居住。到2030年,像塞舌尔、马尔代夫这样的地方可能会变得不适合居住。

科学家指出,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淡水。这些热带岛屿上的淡水资源并不稀缺。主要来源是雨水,雨水充满了环礁岛的浅层,可供当地居民使用。但是专家警告说,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环礁岛被上升的海水冲走,破坏了岛上的淡水层,从而使环礁岛不适合人类居住。

研究人员聚焦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环礁,研究了从2013年11月到2015年5月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他们发现,在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冲刷事件中,含盐海水会渗入地下,污染淡水蓄水层。然而,当地的降雨量不足以稀释盐水和更新岛屿含水层中的水,该岛屿也经常遭受冲刷。在这种情况下,该岛的淡水资源已被完全破坏。

夸贾林环礁(来源:百度百科)

研究小组表示,这一现象可以应用于世界各地的近海环礁岛,因为大多数岛屿和珊瑚礁的景观和结构与夸贾林环礁相似,一些岛屿的平均海拔甚至低于夸贾林环礁。

科学家预测,当全球海平面上升到临界点时,这些岛屿的可饮用地下淡水可能会完全消失,这意味着许多岛屿将不再适合居住。这个时候可能是本世纪中叶。对于海平面上升,科学家利用各种气候变化情景来推测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饮用地下水的缺乏可能是最严重的一个,因为它将使生活在大量岛屿上的人们生活困难,这一次可能从2030年开始,这可能导致大量岛屿居民被迫搬迁或花费巨资开发或引进新的淡水净化设备。

以前对这些岛屿的研究指出,海平面上升对这些岛屿和珊瑚礁的损害可能至少要到21世纪末才会出现,但以前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强烈风暴的冲刷及其对淡水供应的影响。这意味着全球气候灾难离我们不远,15年内可能会有大量的气候难民出生。保护环境和遏制全球变暖是当务之急。

然而,除了像控制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化(美国已经退出巴黎协议)这样困难和全面的措施之外,是否有任何当地技术可以推迟大量土著人离开家园?我认为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力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南沙永暑礁(资料来源:南海研究所)

南沙几个岛礁的原始状态远不如海拔较高的岛屿,但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永暑礁、恶作剧礁和苏比礁的长期安全。因此,只要进行适当的投资,那些曾经有人居住的岛屿就能继续保持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我们这里首先需要的是一艘强大的吹沙船。我国“鲸鱼”号是南沙岛礁建设的主力军,是亚洲第一艘、世界第三艘吹沙船。

2019年1月9日,经过近三个月的挖泥挖岩试验,国家级重型船舶“田坤”号成功返回江苏启东船厂,正式具备生产能力。在疏浚试验中,“田坤”号智能疏浚控制系统调试成功。这是吸挖泥船自动疏浚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也是中国疏浚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目前,除了最大的禁止出口的吹沙船外,我们还有许多小吨位的吹沙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地区作业。例如,“万顷沙”耙吸式起砂船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市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顷沙”的船长林有着25年的工作经验,他说“万顷沙”每天都要到指定的区域收集沙子,然后开车回工地把沙子吹进大海。完成一次清砂和吹砂大约需要4个小时。船员将一天24小时轮班工作。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吹砂方法。最快的方法是打开沙箱底部的门,打开底部,把沙子直接扔进海里。卸下一船沙子只需要10多分钟。如果你想进一步吹沙,你通常选择虹吸式,这也是最常见的吹沙方法。整个过程大约需要60分钟。

科伦坡港口城市项目始于2014年9月,2015年3月被新政府暂停,2016年10月恢复。目前,整个填海工程进展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克苏鲁神话中的地球霸主“古老者”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胴体就像是一个有着一条条褶皱的桶,从这个桶身的中间一条条细细的触肢就像是辐条一样水平的伸出来。桶的顶部长出一个瘤节状的物体,然后又从这个瘤节上伸出五条扁平的长臂,长臂越到末端就越细,就像是海星一样。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的是10亿年前霸占地球。并且受战频繁的上级独立种族“古老者(ElderThing)”。

古老者的外貌像一段七英尺的粗大树木上面布满了褶皱和细长的触手,背后生有五对较大的如同蝙蝠般的翅膀,头顶和底部生出五个粗壮的海星状触手。头顶的触手长有五个眼睛,触手的尖端有着5个虹吸用管和类似蜘蛛腿部用来感知无光环境的细毛。从他们的习性来讲古老者应当与植物相近,但它本身更加具备的是动物和植物的多重重合。

它们虽然能像植物那样吸取无机物来作为养分,但是它们更加倾向于有机物尤其是动物。古老者具备了水陆两栖的特征但大部分时间喜好生活在海底,由于身体组织极为坚韧可以承受深海的巨大压力,在海底捕食时它们会吞噬鲜活的生物,但在陆地上它们会讲捕捉过来的生物精心烹调后在使用。

它们从文献中来看,它们的生命力极其强大甚至于不会因为衰弱而自然死去,它们也可以选择性的进入冬眠来渡过漫长的岁月,曾有人提出古老者的生命力是由宇宙中的物质构成,但更加准确的则是古老者们是由地球最原始的物质所诞生。它们的繁殖方式是通过孢子来进行的,并且如果不是要扩张殖民地它们是不会选择进行繁殖,虽然这种方式会导致没有父母亲人的理念但它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居住玩耍,所以整个社会也十分团结。

古老者这一种族从大约10亿年前来到地球的南极区域,然后用了大约2亿年统治征服了地球,但在这两亿年间发生过什么以无从记载(地球的45亿年间谁知道之前诞生过什么呢?)。古老者们的社会制度是极具规则和秩序的它们利用自己的创造物“修格斯”在海底以及陆地搭建大规模的都市,并且会在各个都市之间从事贸易和商业运营,以及农畜业、科研、教育和齐全的政府机构可以说它们拥有极高的文明和社会。

在它们统治地球的时间里,曾经与多个种族展开过旷日持久的大战:第一战是与另一个上级独立种族“飞天水螅”的战争,最后因为古老者们极高的文明成果而大获全胜。第二战是与旧日支配者克苏鲁的星之眷族和深潜者们的大战,这场战争持续了很久最后两方不得不签订和平协议划分出各自的领地以及相关的条款。第三战是与自己的造物引发的“修格斯内乱”,古老者在创造修格斯时给予了它们自我进化的能力,最终在几亿年的时光下它们进化出了能与古老者匹敌的能力但是最终也是被古老者平定。以及往后的与米·戈的战争将它们的领地一分为二,最后就是和“伟大种族伊斯”的战争(我会在讲伊斯的时候具体来讲,绝对不是素材不够)。

由于它们长期的战争状态,导致它们失去了很多原本的能力和科技,最终在“伟大种族伊斯”的手下落败永居于位于南极洲的被称为“疯狂山脉”的地方。

那么到这里关于古老者的故事就讲述完毕了,其实从古老者来看它们与现在很多的科幻元素都极为相近。列如所谓的远古外星文明、海底高级文明和拥有极度文明的遗迹都市,这些都十分与古老者的历史类似,但在1921年那个年代是如何被洛老构建出来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