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推荐20篇

浏览

159

文章

171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冷战中的对峙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1.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1)时间、机构、头目:17世纪机构:东印度公司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克莱武

(2)影响:(对印度)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海外市场,加剧了印度的贫穷;(对英国)英国在印度掠夺了无数的财富,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2.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时间:1857-1859年领导阶层:封建王公贵族杰出女英雄:章西女王。

(2)结果:斗争失败,印度沦为英国的直属殖民地

3.罪恶的"三角贸易"(实质:是贩卖黑奴,一本万利的殖民掠夺。)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出程)-非洲-(中程)-美洲-(归程)-欧洲。

(3)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最主要的经营者。

(4)殖民主义的罪恶主要包括:殖民掠夺、屠杀当地居民、贩卖黑人奴隶。

(5)三角贸易影响:(对非洲)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发展。

4.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拉美人民在玻利瓦尔的带领下,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他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宣布独立。

5.拉美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其余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印度反英大起义和拉美独立运动启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格局新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格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形势,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这使世界处在新的大战和核战争的威胁之中,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中,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进而要升级为“星球大战”的高科技战争计划,使世界紧张局势加剧。

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发生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东西方面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如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在新旧世界格局交替的过程中,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一超多强”的局面,仍会较长时间存在下去。争取和平和发展,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法西斯势力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比较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异同

相同点:

历史背景相同:统一前资本主义都已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国家的分裂割据状态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迫切要求实现统一。

统一都有一个中心:意大利是以撒丁王国为中心;德意志是以普鲁士为中心。

都有中心人物:意大利是加富尔;德意志是俾斯麦。

有共同的敌人:都要求排除阻碍统一的奥地利的干扰。

统一的方式相同: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的。

都达到了最后的目的:走上了统一,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但都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不同点:

德意志: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对内加强局势的严格控制,大力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对外一方面依靠强硬的军事,武力解决问题,一方面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

意大利:在统一战争中除内因外,更多地借助于外国的帮助,主要是法国的援助,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最后完成统一。人民起义在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发现莎翁早期剧作首演剧院遗址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据“中央社”报道,发现剧院遗迹的伦敦博物馆考古团队表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名剧,可能都在这里首演

1599年,此地租用权发生争议,剧场老板连夜拆掉剧院,将建材拿到泰晤士河边,建造后来成为莎士比亚剧作之家的环球剧院。

但现在,伦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多角形沟岸剧院的原始地基,讽刺的是,这块地将用来搭建新剧院。

博物馆发言人莫莱说:“这座戏院扬名已久,但是没有人知道原址在何处。这是莎士比亚的剧团演出的剧院,他开始写剧本时,剧团必曾上演他的剧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时间:1836~1848年

2.内容: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3.特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

4.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5.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6.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略)

2.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3.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6.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革命。

三、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对内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2.经过:工人起义建立政权保卫政权(五月流血周)

3.性质:是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意义:(略)

5.《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法国大革命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大革命

1.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高潮: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894年热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4.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

6.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拿破仑帝国

1.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3.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4.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经济全球化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1)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条件:①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②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②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③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利)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弊)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海尔"公司的启示:①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好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②要积极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③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④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寻求经济发展最优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会正式批准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事务委员会……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坚持要做国联委员会的主席,因为对他而言,国联是和解的关键:

如果国联能成立,那么其他事情早晚会迎刃而解;要是和约条款不完善,国联还有充足的时间去纠正;很多新国界需要划定,要是划得不合适,国联还可以将其安排好;

德国的殖民地要被接管,国联可以保证接管过程平稳有序;奥斯曼帝国已经名存实亡,国联可以扮演清算人和受托人的角色,为那些还没准备好自治的民族服务。

国联还可以为了下一代人,从总体上监督世界,保证和平繁荣。它可以鼓励弱小,培养道德,在有需要的地方惩罚不羁之人。这是人类给自身定下的一个承诺,一个契约。

有时候,人们会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威尔逊漂洋过海,从新大陆来到旧世界,带来了国联这样一份厚礼。

这种想象很有诗意,可惜是错误的。

很多欧洲人早就想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管理国际关系。

如果说他们刚刚熬过的那场战争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只能是国联能终结所有战争并开创一个更好的世界。这是他们自己的政府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做出的承诺,也是让他们能坚持下去的东西。

在1919年,当欧洲人思忖那些悲惨的日子,回想起难以想象的牺牲时,当他们意识到欧洲社会已被严重破坏,或许永远无法恢复时,不光是自由主义者和左翼分子,很多人都把最后一线希望系于国联。

哈罗德·尼克尔森说出了他们那一代很多人的心里话:

"我们去巴黎,不光是要终结战争,而且还要为欧洲建立新秩序。我们不光是要筹备和谈,而且要为永久的和平做打算。我们多少是带着一些神圣使命的。我们必须警醒、坚定、正直、自律,因为我们决意要成就伟大、永恒、高尚之事。"

劳合·乔治与威尔逊一样,也坚持认为巴黎和会的首要任务就是成立国联。他这样做并不仅仅出于一种犬儒式的心愿,要让美国人高兴。

他毕竟是个自由党人,是这个反战历史源远流长的党的领袖。身为一名圆熟的政客,他也了解英国的公众。

他在1918年圣诞前夜对同事说:"人们非常害怕事态继续下去会再次导致悲剧上演。"如果从巴黎和会回来却没带来国际联盟的消息,那将是一场政治灾难。

但是,国联从未让他真心产生兴趣,或许是因为他从根本上怀疑这个东西的效果。他很少在演说中提起国联,任内也从未到访过国联总部。

在法国,对德国侵略的痛苦记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在人们内心交织,大众对国际合作能终结战争抱着很深的悲观情绪。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尤其是在自由主义者和左派中,也存在着一种意愿,愿意让国联试一试。克列孟梭更愿意先处理对德条约,但他也下定决心不能给人留下口实,说是法国阻止了国联的成立。

他本人的心理是矛盾的,但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他对国联没有敌意。正如他那句知名的评价:"我喜欢国联,但我对它不抱信心。"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西方文明之源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文明之源

以“西方文明之源”为题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制文明的基本概况。标题点出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西方文明之源。包括两个子目:一是雅典城邦的繁荣;二是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奴隶劳动普遍使用,中小奴隶主数量增多。中小奴隶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扩大政治权力。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顺应了这一趋势和要求,他改革政治,扩大了奴隶主民主,从而使雅典的奴隶主统治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把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在这种高度发达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统治下,雅典的奴隶制经济也达到高度繁荣,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奴隶主贵族要求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俄国革命的先驱——12月党人

全文共 2026 字

+ 加入清单

1818年9月的一天,在彼得堡皇家近卫军营地,几名年轻的军官在上尉雷列耶夫的房间里正低声而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这时,从外面走进一个高大而英俊的青年人,房间里的人一见他进来,马上一起欢呼:"你终于回来,我们正谈论着呢!"看来,他们彼此都很熟。

进来的人姓恰达耶夫,也是一名近卫军军官,他刚从法国旅行回来。

"你们谈论些什么?"恰达耶夫问。

"那还有什么?当然是你和你的法国之行。怎么样?你带回些什么?"年轻的军官们迫不及待地问。

"我带回了你们最需要的东西,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凡是我能弄到的都带回来了,他们的著作在法国是禁书。贵族们每天都在担心哪一天会再来一次革命,所以他们禁止出版这些人的书。"

"伏尔泰在《老实人》中不是说过吗,要紧的是耕种自己的园地。这话说得真精彩,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耕种俄国这块土地吗?俄国需要的是象法国那样的革命!"雷列耶夫激动地说。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宣传,俄国到处都是黑暗、愚昧、落后,我们要象法国人那样搞思想启蒙。所以,在俄国出版伏尔泰等人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雷列耶夫说。

"我认为,在俄国,我们要先推翻沙皇,消灭野蛮的农奴制。你们还记得普希金的《自由颂》吗?"一名军官说。"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有诗人气质的雷列耶夫和几名军官一齐大声背诵普希金《自由颂》的最后一节。普希金和这些人是亲密的朋友,对于普希金的诗,他们都非常喜欢,也非常熟悉。

"说到普希金,他的勇气我们都比不上,虽然还不到20岁,诗写得却非常有力量。有自由思想的青年人都会喜欢他的诗。我去法国之前,他为我送行,还送我一首诗,你们看吧,看最后一节,写得多么好!"恰达耶夫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本子递给雷列耶夫。

雷列耶夫一看,诗的题目是《致恰达耶夫》最后一节写道:

"朋友,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晨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太好了!"

"真棒!"

"好极了!"

年轻的军官们激动地纷纷称赞。他们是一些有头脑的贵族青年,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他们追击拿破仑的法军,一直打到巴黎。在那里,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看到了大革命给法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由、民主、平等这些字眼,让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是啊,英国、法国都发生了革命,日益强大起来,而俄国呢,还是落后反动的专制农奴制。他们决心改变这种黑暗现实。

恰达耶夫,雷列耶夫是年轻军官们的领袖,他们成立了秘密的革命团体和小组,在俄国各地从事宣传鼓动工作,等待时机,准备先在彼得堡发动一次起义。

转眼1825年底。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了。他没有子女,谁来继位呢?俄国枢密院大臣和大主教最后决定由沙皇的二弟康斯坦丁继承皇位。于是,他们派信使去迎接远在华沙的康斯坦丁回国。

但是,康斯坦丁从华沙写信回来,表示自己不愿当沙皇,声明放弃继承权。

这时,沙皇的三弟尼古拉趁机写信给二哥康斯坦丁,表示自己想当沙皇。康斯坦丁马上同意了。于是,枢密院通告全国臣民,决定在12月14日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

12月14日清晨,全副武装的3000多名近卫军突然开进彼得堡的元老院广场,围绕着彼得大帝的铜像排成一个战斗的方阵,领头的军官正是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

"打倒专制暴君沙皇!"

"制定宪法!"

"要求民主!"

"要求自由!"

"废除农奴制!"

近卫军突然高呼口号,洪亮的口号声惊醒了彼得堡市民,他们兴奋地打开窗子,注视着近卫军官兵,为他们呐喊助威。口号声传到了皇宫,正在试穿登基新衣的尼古拉大为惊恐,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会有人反对他。他恼羞成怒,大声吼道:"马上集合军队,消灭这群叛党!"

"是"。

"是"。

大臣和将军们急忙出了皇宫去调集军队。一队骑兵向起义者冲去,他们高举雪亮的马刀,气势汹汹,"砰!""砰!"突然一阵枪响,沙皇的骑兵纷纷落马,后边的又冲上来,起义者还以密集的射击,沙皇的人马自相践踏,混乱一片。

勇敢的起义者鼓舞了广大的市民。中午时分,彼得堡的穷苦工人、手工业者、贫民纷纷涌向广场,用砖头瓦块袭击政府军。起义的队伍迅速扩大了。

这时,彼得堡城外的炮兵开了进来,尼古拉命令大炮对准广场袭击。一颗颗炮弹在广场中央爆炸,起义的人群很挤,不一会儿广场上就血流成河,起义队伍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广场。沙皇的骑兵又猛冲过来,雷列耶夫指挥士兵顽强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起义队伍很快溃散了。恰达耶夫和雷列耶夫被沙皇抓住,关进监狱。

半个月以后,即在12月29日,俄国南部的乌春兰士兵发动起义,结果也被残酷镇压下去。

因为彼得堡和乌克兰起义正好是在俄历12月,他们又是相同组织发起的,所以历史书上把领导这次起义的成员称为"12月党人"。

起义失败之后,12月党人的五位领袖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被判刑。

12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英勇无畏反抗暴政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俄国革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初治苏丹

全文共 2138 字

+ 加入清单

1864年,戈登载誉归来,立刻成为英国炙手可热的人物。英国政府提升戈登为中校,女王册封他为"名誉勋爵"(CompanionofHonour),媒体称他为"中国人戈登",他被邀请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会和座谈。如果戈登有心功名利禄的话,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望飞黄腾达。但是戈登天性不喜欢宴会和应酬,在时髦的女性面前往往会局促不安。戈登的内心深处,对尘世的污染其实充满了恐惧感。戈登回到英国以后深居简出,拒绝抛头露面,於是很快淡出了众人的视野。1865年10月,赋闲了一年的戈登被派到泰晤士河口的格雷夫森(Gravesend),主持修建沿泰晤士河的国防工程。戈登在这里一干就是六年。

据戈登的备忘录记载,在格雷夫森这六年是戈登一生最快乐的时光。由於泰晤士河的国防工程无关紧要,戈登没有追求进度的压力,他每天工作到下午两点,然后就去做社工,援助当地的贫困居民。戈登出资创建了"格雷夫森乞丐协会"(GravesendMendicantSociety),专门帮助那些流落街头的儿童;他还给一些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支付养老金。据估计戈登将他三千英镑年薪的90%用于各种慈善事业。

很多戈登的好友后来指出,戈登对权力、财富等世间最基本的诱惑根本无动于衷,他生命的动力是雄心和抱负。戈登渴望荣誉和影响力,追求伟大而绚烂的,能够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一种存在方式。

1871年,戈登被提升为上校,出任"多瑙河委员会"委员,负责解决多瑙河口的领土纠纷。1872年,戈登在君士坦丁堡结识了埃及总理努巴尔(NubarPasha),让后者印象深刻。次年,戈登接到了埃及总督赫迪夫(KhediveIsmail)的信函,邀请他出任苏丹赤道省(Equitoria)的总督。在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以后,戈登于1874年初走马上任。

埃及此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庸,土耳其苏丹任命了亚美尼亚人赫迪夫为埃及总督。1820年,埃及在英国的支持下向南扩张,吞并了苏丹北部地区。从那以后,英国逐步扩大其对埃及的影响力,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埃及总督已经基本成为英国的傀儡。1869年,赫迪夫任用英国人贝克(SirSamuelBaker)率领一支埃及军队远征苏丹南部,于1870年占领尼罗河上游的重镇喀土穆(Khartum),进而吞并苏丹全境。埃及占领苏丹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奴隶贸易的泛滥。大批奴隶贩子云集苏丹南部,和当地部落首领相勾结,将奴隶贩卖到开罗和君士坦丁堡。埃及总督赫迪夫受到英国政府极大压力,急需一位能人遏制猖狂的奴隶贸易,而戈登正是上佳人选。

戈登满怀热情踏上苏丹之旅。他在备忘录中写道:"中非的荒漠和沼泽将被开发,接受文明的福音;猖獗的奴隶贸易将被扑灭;当地野蛮的居民将习惯自由、公正和繁荣。"戈登到达苏丹以后,发现苏丹政府一贫如洗,於是主动将自己一万英镑的年薪降到两千英镑,立刻赢得当地人民的景仰。戈登先出任苏丹赤道省总督,两年以后出任整个苏丹的总督。他在苏丹的六年间,骑着骆驼行程八千五百英里,足迹遍及苏丹全境。在打击奴隶贸易之外,戈登还致力于改革苏丹的政府机构,修筑道路和桥梁,以及建立象牙的政府专卖,以开财源。

戈登的热情很快被严酷的现实浇灭。苏丹的奴隶贸易已经深植当地社会经济的脉络之中,由埃及、土耳其等地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戈登个人的努力显然是杯水车薪。六年间戈登率领几百人的队伍四处奔波,对奴隶贩子围追堵劫,解救数以万计的奴隶。但戈登很快发现被解救的奴隶根本无力谋生,赤贫的苏丹政府更是无力供养,於是他们很快又出现在各地的奴隶市场上。戈登抓获了一批奴隶贩子,把他们送到开罗,请埃及总督赫迪夫严加处置。没想到这些奴隶贩子不但立刻获得自由,还成为总督的座上宾。这也难怪,奴隶贩子们的进贡是埃及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赫迪夫怎能不善待自己的财神呢。经过几年徒劳无功的努力,戈登对苏丹的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当你能把浸透到纸里的墨迹弄出来的时候,你才能停止这块土地上的奴隶贸易。"戈登明知不可为依然勉力为之,他在备忘录里写道:"我明白自己力量有限,因而乞求上帝;我将不问成败,一切交由上帝安排。"

戈登在苏丹期间,一个名叫佐拜尔(Zobeir)的当地部落首领通过奴隶贸易聚集财富,组建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有意挑战埃及政府的权威。佐拜尔本人被引诱到开罗软禁起来,而他的儿子苏莱曼(Suleiman)公开起事,围攻埃及军队在苏丹南部的据点。戈登不战而屈人之兵,只带了一个翻译骑着骆驼穿过85英里的沙漠,突然出现在苏莱曼面前,戈登的出现导致叛军阵营的分裂,一些部落首领当场投诚。戈登命令苏莱曼两天之内放下武器,解散部队,而苏莱曼完全被戈登的凛然正气所镇摄,俯首贴耳一一照办。1878年,戈登前往开罗解决埃及政府的财政危机,苏莱曼又起兵造反,很快兵败被杀。

1880年,戈登递交辞呈,怅然离开了辛苦经营了六年的苏丹。在他的继任拉乌夫(RaoufPasha)治下,苏丹的奴隶贸易恢复了过去的规模,而戈登改革政府的成果全部废弃。埃及政府为了创收,变本加厉地搜刮苏丹人民。苏丹上下群情激愤,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火药桶。在尼罗河小岛上静修的一个苦行僧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形势的发展,他这时看到时机成熟,於是率领信徒揭竿而起。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铁血宰相俾斯麦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怖袭击者的借鉴材料中,对他的刺杀又成为古代史上的典型案例。从这位千古奇才身上,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反思,也可见其魅力之多样性非常诱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美国经济的发展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

1.战时积累的大量工业生产需求;

2.有效的经济措施;

3.战后对外的经济扩张: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3)马歇尔计划开拓欧洲市场;

(4)第四点原则开拓第三世界国家市场。

4.新的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对汉谟拉比法典意义知识的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

《汉谟拉比法典》对当时的意义: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是镇压劳动人民反抗、加强和巩固王权统治的工具,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

现在意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便于我们全面了解古巴比伦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是人类由史前时代向农耕文明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

地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法典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

与现代法律精神的不同: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当时刑法的残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同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精神是不同的。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上面的知识点,相信一定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复习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领先于世界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5.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2月11日,离威尔逊回国还有三天,国联事务委员会开了一整天的会。

法国提出了建立一支国联军队的修正案,威尔逊说这"既不合规也不实际"。会议在没有做出决议的情况下休会。第二天,塞西尔冷冷地指出了法国人面临的窘境:

"法国人是在向美国人叫板,顺带也在针对英国,告诉这两国法国不接受眼前的礼物,是因为东西还不够好。他直截了当地警告法国人,如果国联建立不起来,那剩下的方案只能是英美结盟"。

布儒瓦让步了,但他还是要做一下无望的挣扎。一个月后,他提出建议,称国联还是要有自己的军事参谋团。

他小心翼翼地说,参谋团可以向国联提供信息,谋划方案,这样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国联不至于措手不及。

威尔逊大发雷霆。他后来告诉自己的医生格雷森:"法国代表简直不可理喻,一遍一遍地重申那些已经讨论烂了的、不能更改的事情。"

布儒瓦也很不满,他告诉普恩加来说,威尔逊是个独裁者,万万不可相信。"他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

到了2月13日,第一份草案已经就绪了。威尔逊很高兴,因为这一天是他的吉日,而且草案总共有26条内容,也就是两个"13"(13是威尔逊的幸运数字)。

国联大体上成型了:

这是一个所有成员国参加的大会,有一位秘书长,还有一个五巨头勉强占多数的执行委员会(由于美国后来没能加入国联,所以这一条并不成立)。

国联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强制仲裁权或裁军权。不过公约也指出,国联所有成员国都有义务尊重彼此的独立和领土。

由于大国担心小国可能会联合起来投票否决它们,所以还加了一个条款,规定国联的大多数决议必须得到一致通过才能作数。

后来人们把国联的无用都归咎于这一条。

德国现在被排除在国联之外。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异常坚决,它的盟友准备让步。

实际上,威尔逊支持把德国看成一个需要改正错误的有罪国家。"从道德上说,世人有权力要求德国裁军,这个国家应该交到有思想的一代人手中。"

这样一来,德国就处在一个非常古怪的地位上,既要同意《凡尔赛和约》里建立国联的条款,但它自己又无法成为其中的一员。英国和美国后来都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

《凡尔赛和约》也体现了人道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一些要求。它做出了一项保证,即国联将考虑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法庭。

它还加入了若干条款,反对非法贩运军火,反对奴役行径,支持国际红十字会扩大影响力。

它还建立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为工作条件设定国际标准。这是中产阶级改革人士、左翼政党以及工会期盼已久的东西("八小时工作制"是这些人的主要口号)

2月14日,威尔逊在巴黎和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递交了国联公约草案。国联事务委员会成员十分自豪,他们拿出了一份既能实际操作又能鼓舞人心的文件。

"战争带来了许多可怕的事情,"威尔逊总结道,"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非常美好的事情。"他于当晚离开巴黎返回美国,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出席和会的主要任务。

不过公约本身还未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法国人还是想在里面加入一些有关军事的内容,日本人之前警告称要加入一条涉及种族平等的条款。

该条款有很大争议,有关德国前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托管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决定了美国美洲政策的门罗主义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日本人的祖先实为云南的少数民族

全文共 1667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此后,日本学者们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说法。

持“彝族说”的理由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孟兰盆节”,即在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说”的理由是,有日本人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特别是在诸神中,日本族最有权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烟”都为女性,亦同是太阳神;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

“傣族说”的看法仍出于鸟越宪、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学者。对于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日本人恰有这一人种胎斑的类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也与云南和泰国内地相同……(《云南日报·大观周刊》2000年11月15日报道)

1996年开始,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日本《产经新闻》1999年3月19日报道)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7日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一、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3、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力图扑灭国内革命火焰。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6、俄国的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

二、十月革命的经过:

1、提前爆发原因:(1917年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和时间,原定于11月25日)由于临时政府企图占领布尔什维克中央所在地--斯莫尼尔宫,因此被迫提前起义。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1917年11月6日--7日(俄历十月,因此叫十月革命)

3、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列宁指挥)

4、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

5、建立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6、巩固革命政权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迁都: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1、1918年-1920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俄革命,苏俄国内也发生反革命叛乱,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2、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3、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措施:

①加强红军的建设。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结果: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四、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