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俾斯麦

俾斯麦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俾斯麦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俾斯麦问题。

分享

浏览

7625

文章

2

俾斯麦vs大和号谁更强?揭秘俾斯麦vs大和号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二战,位于大西洋的海战中,德国的U型潜艇的狼群战术让英国是苦不堪言。不过英国的海军水面舰艇也不是吃素的,一度让德国舰艇吃过大亏。就比如说,德国海军的钢铁巨兽俾斯麦号战列舰。俾斯麦号是以德国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命名的超强战舰,它建造于1936年7月,在1939年2月正式下水,次年编入德海军。

二战时期,德国的最强战列舰非俾斯麦号莫属,俾斯麦号的主炮理论射速、装甲防护尺度和装甲总量均达到了同期战略舰的最高水平。它满载排水量超过5万吨,航速达到30节,舰上有各式火炮52门,还搭载有4架飞机,说是钢铁巨兽一点也不为过。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也不遑虚让,同样也是钢铁巨兽,那要是它们两个对决,谁更强一些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看一下俾斯麦号是怎么被击沉的。1941年3月,为破坏英国人的海上命脉大西洋航线,德国海军策划了代号为莱茵演习的海上破交战。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奉命出动,企图进入大西洋破坏英国海上交通,没想到两舰出航的情报被英国海军破获,随即上演了一场猎杀与反猎杀的大战。

5月24号,英德海军在丹麦海峡展开激战,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被俾斯麦号的超强火力给击沉了,同时击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俾斯麦号因为自身受到损伤不得不前往法国维修,结果英国海军穷追不舍,先后派出胜利号和皇家方舟号两艘航母参与追击,出动舰上的鱼雷轰炸机狂轰乱炸,重创了俾斯麦号的舵机,航速不得不降为7节。

5月27号,英国海军再次对俾斯麦号展开绞杀行动,调集乔治五世和罗德尼号等主力战舰,一定要把俾斯麦号击沉。经数小时激战,奄奄一息的俾斯麦号最终被击沉。在沉没之前,这艘钢铁巨兽先后对付了英国40艘战舰,外加2艘航母,抵挡住了敌人400发炮弹和鱼雷的攻击,如此强大的攻击和防护能力,背难怪被丘吉尔誉为造舰史上的杰作。

而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10吨,战舰上的火力很强大,有3座460毫米三联装炮塔、2座155毫米三联装炮塔、12座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以及52座三联装25毫米防空炮。而460毫米三联装主炮除了最大射程超过40公里外,还能发射重达1460公斤的91式穿甲弹,在20公里的距离外,都能把500毫米左右的垂直装甲给打穿。

除此之外,“大和”战列舰的装甲防护能力特别出色,不但有410毫米厚的舰体主装甲带,还有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650毫米厚的460毫米三联装炮塔,另外主炮炮塔顶部的装甲厚度也有270毫米,抗弹能力非常强。

如果大和号和卑斯麦号单打的话,那么大和稳赢。这是造船的思路问题,大和是重点防护,俾斯麦是全部防护,俾斯麦就算射击精度优于大和,投射量也比大和多,顶多重创大和,而大和击穿俾斯麦是很稳的事。

战列舰口径决定一切,这话不是没道理的,在防御一定的情况下,火炮的精准可以用投射量来替代,德国的造船思路在当时不是很先进,原因在于自身海军的定位,俾斯麦战列舰出身主要不是打决战的,而是破交、偷袭。大和主要就是决战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铁血宰相俾斯麦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怖袭击者的借鉴材料中,对他的刺杀又成为古代史上的典型案例。从这位千古奇才身上,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反思,也可见其魅力之多样性非常诱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