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人对雪的26种雅称(精品20篇)

浏览

425

文章

587

篇1:阿拉伯数字传入之前,中国古人怎样计数?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人在运算过程中,采用的是“算筹”这种工具。“算筹”就是一些用木、竹制作的匀称小棍,中国古人把这些小棍纵横布置,就可以表示出任何一个自然数来。

据考证,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古人的算筹记法就已经相当完备了。这种表示数字的方法,无疑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为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0”,遇到“0”就空位。比如“6708”,可以表示为“⊥”。由于数字中没有“0”,很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0”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的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前扫尘古人何时能用上扫帚 春节前扫尘何时用上扫帚的

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2021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在这过年期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风俗和传统,而扫尘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扫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春节前扫尘古人又是何时用上扫帚的呢?扫尘一般是在哪一天呢?有什么讲究?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1、春节前扫尘何时用上扫帚的

扫尘的习俗起源于尧舜时期,到了唐宋的时候,每当腊月二十四就有了“扫年”的习俗直到商周时期,古人们就广泛的使用扫帚扫地了。帚是我们用来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中国,在在四千年前的夏代被一位叫少康的人发明而来。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2、扫尘的意思是什么

2.1、扫尘的意思是什么?实际上,扫尘是指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扫尘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2.2、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2.3、扫尘的作用有很多,不仅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3、过年扫尘有什么讲究

3.1、整理个人卫生

“理理头,刮刮脸,有点晦气也不显”。要在春节前理发,否则“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春节拜年,个人卫生搞好是对受访者的尊敬。

3.2、打扫房子卫生

先打扫屋子内部,除尘(陈)布新。扫房讲究用鸡毛掸子,取大吉大利之意;掸子在清代往往是妇女结婚时娘家陪嫁之物,为的壮自家姑娘的掸(胆)。现在拿来扫房,可充分显示自己当家庭女主人的权威,女主人是家庭年禧准备工作的总指挥。打扫完屋内,还要打扫院子,最后是大门前。

3.3、置购节日新衣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祭祖和吃年夜饭的衣服如同节日礼服,要有讲究,穿鲜亮色彩的绸缎中式服装给人拜年,既喜兴又是对主人的极大尊重,带来福禄之喜气。

4、扫尘日是哪一天

4.1、扫尘日是哪一天?从习俗上来看,扫尘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这次是2021年2月5日。

4.2、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4.3、在古时也有扫尘的习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人称女子十二岁为什么之年?有什么含义?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女子十二岁为金钗之年,因为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要带钗,所以就把女子十二岁称为金钗之年。古代女子十二岁时,就开始戴金钗、梳妆,预示告别童年,青春来到,然后慢慢打扮自己,找个好婆家,嫁个如意郎君。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女孩都有不同的称谓:

女孩两岁称为孩提,是由于那时父母抓住孩子两边腋下就可以将他抱起来,由此得名。

女孩八岁称为总角之年,古时孩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髻,形如羊角,所以称为总角。

女孩十三四岁称作豆蔻年华,指女子像正在开花的豆蔻,青春美丽。

女孩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古时女子长至15岁,就到了成年,及笄后便可谈婚论嫁,又称“待嫁之年”。

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年华,指女子年龄到了二十四岁,女子正处年轻貌美的年龄,由此得名。

女子三十岁称为半老徐娘,也就是说女子到了三十岁,虽不再青春,但风韵犹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人过年吃什么 有哪些美食

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167年的初春时节,陆游选择了出门游历,但他走到了家乡附近的一座山坡的时候,偶遇一家农户正巧在杀鸡猪肉招待着客人。虽是浑酒一杯,却醇香四溢,时令恰在春节之际,陆游心生感慨,挥笔写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这首七言律诗自此成为千古名篇。

陆游生活在北宋,从诗中可以推测,当时的老百姓春节期间是有肉吃有酒喝的。尽管不及今天的海参鲍鱼金丝燕窝,但也足以说明古人过年的餐饮质量并不算差。不过陆游的诗句只是简单的概括,并没有作出详细介绍,至于古人在过年的时候吃什么却不得而知。

其实,古人同今天一样,在重要的节日都会准备美酒佳肴以示对生活的敬畏。那么,古人过年具体吃什么呢?

单从主食来说,古人过年主要吃麦饭、饺子和汤圆三类。中国粮食作物的种植史早在古代社会就是传统的南水稻北小麦,但是无论水稻还是小麦的种植,都是隋唐以后才开始普及。

因此,在先秦时期,古人过年吃的主食是麦饭。这是一种极其简单的饭食。一般是把各种杂粮磨成粉,裹到野菜上面蒸熟即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古代,古人的日常饮食多以粗粮为主,春节能吃一顿麦饭已经十分难得。

饺子最早出现在东汉,相传是由医学家张仲景发明,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耳朵上的冻疮。唐宋两朝经济富庶,北方地区广种小麦,面食日渐增多,饺子本有“交子”之寓意,春节期间吃饺子蔚然成风。与此相应的长江以南,水稻种植渐成大势。尤其北宋以来,上元节吃汤圆的习俗盛极一时,汤圆可以包裹各类食材,又有团圆之盼,在春节吃汤圆还有一语双关的妙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吃汤圆逐渐成为南方人过春节的主食。

春节吃的主食古今基本没有区别。但从菜品上来说,古今则是迥然不同。古代物质匮乏,食材不多,古人春节吃的菜品主要是五辛盘、猪羊肉和时令蔬菜。《荆楚岁时记》中曾记载,南朝人过年时餐桌上常备五辛盘。孙思邈在《食忌》一文中也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癖疠气。”又在《养生诀》里面说“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魏晋时期吃五辛盘是在正月初一的早晨,东晋御史中丞周处在其著作《风土记》中说“当迎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脏气而求福之中。”

何为五辛盘?简而言之,就是将大蒜、小蒜、芫荽、韭菜、芸薹5种辛味蔬菜装入盘中,蘸上调制的酱汁生吃,类似于今天的凉拌菜。唐代中后期,在五辛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衍生出春盘,即在五辛盘中增加其他的时令蔬菜,寓以生发迎春之意。杜甫在《立春》中便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明朝人对五辛盘也十分偏爱,如嘉靖年间的《漳平县志》做过记载:“人家无贵贱,咸御鲜衣,诣所亲贺岁,主人辄出辛盘与其款洽。”而且,明代的五辛盘比前朝各代更有讲究,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无论五辛盘还是春盘,都属于素菜的范畴。春节过年,古人自然也不能少去荤菜,最典型的便是鸡、猪、羊肉。鸡与“吉”是为谐音,古人过年吃鸡,寓意大吉大利,古今皆然。猪肉和羊肉因味美鲜香,在古人的年夜饭里当属上品佳肴。唐人韦巨源在《烧尾宴食单》里面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数十种是羊肉制品,羊肉在古人年夜饭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宋朝更是把羊肉吃到极致,官府和坊间凡是过年期间,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宰割羊肉。

猪肉则因产量高,肉质口感好,且没有羊肉的膻味,而成为两宋至今年夜饭上的主角,由于猪肉的存在感极强,价格相对便宜,备受百姓欢迎,东坡肘子、东坡肉也在北宋相继问世。

不过古人过年基本不吃牛肉,并非牛肉不入古人的法眼,而是因为在男耕女织的古代,公牛用于耕地,母牛宜于繁殖,牛作为劳动生产中的主力,非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死亡官方明令禁止宰杀。

古代没有高温大棚,特别是北方地区进入寒冬以后绿色蔬菜几近于无。所以古人在过年期间能够吃到的新鲜时蔬极为有限,主要品种仅有白菜、牛蒡、紫苏等。而且炒菜这种烹饪方法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普及,所以古人烹饪蔬菜的办法也不多,一般用来煮羹或是直接生吃。

古人过年吃的食物虽然不及今天,但是年味浓郁,年气十足。普通人家的除夕夜里,三五之人,围拢在饭桌前,吃着五辛盘,或是促膝谈心,寄予新年愿望,或是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新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啥?古人也有“延迟退休”?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延期退休”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退休应该推迟吗?在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将退休年龄推迟多长时间更为合理?这个话题每年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见水印的来源)

事实上,“延期退休”在现代并不罕见。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古代,推迟退休也是有争议的。

“退休”这个词在现代也不是唯一的。唐代散文家韩愈在《赋志赋序》中写道:“退居赋志。”此外,宋代史上的韩志传记写道:“退休15年后,我谢绝人事,读书和写诗自娱自乐。”

韩愈形象(网络图)

古代的退休仅限于各级官员,称为“致仕”。标准退休年龄是70岁。然而,尽管各个朝代都有退休制度,但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遵循这个制度。甚至当一些官员到了退休年龄,皇帝也推迟了他们的退休。例如,元朝的郭守敬,七十多岁,多次申请退休,但皇帝不被允许,最后死在办公室,享年86岁。

这样的例子在各个朝代比比皆是。结果,关于推迟退休的辩论立即出现,正反两方面意见不一。就在这个国家现在提出推迟退休的话题时,社会上也有支持者和反对者。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利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支持推迟退休的官员们认为,最好是实施终身退休制度。其理论基础是“我会尽我所能与你的城市相配合,你会挂绝路与你的城市相配合。”也就是说,我为皇帝工作,皇帝付给我工资,公平交易,荣誉和财富并重,一直坚持工作到老年。后来,也有“谏死者,与死者战斗”和“学习书面武术,出售给皇室”的声明,所有这些都是支持退休群体的立场。

反对推迟退休的官员认为一切都应该按照从我们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制度来做,并列举了三个理由。首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身体将不能听得清楚,其功能将开始衰退。因此,一个人应该退休,照顾好自己的生活。第二,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以前的制度将失去信誉。第三,退休后,官员们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写作,并且可以“死于文字”。

现在很多人反对延迟退休的原因是担心退休金政策将来会改变,不能保证退休后的生活。在古代,一些官员因为缺乏养老金保障而拒绝退休,他们不得不留下来。当然,在古代,有一些人在退休年龄前自愿辞职。大多数人一到退休年龄就辞职了。这就是所谓的“无官、无体、无体重”

洪武四年,开国的明朝宰相李善长洞悉君主的内心,选择了隐退(电视连续剧《朱元璋》的静态照片,网络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什么意思?古人想表达什么寓意?

全文共 2435 字

+ 加入清单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一句俗语,相信大家也都听书过这句话。实际上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一个人让外人对他产生同情心,或许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事,才导致此下场。当然这个结论肯定不是绝对正确,但有时候会被拿来批判少部分的可怜人。如果是因为咎由自取,最后落得一个凄惨的处境,对于得知真相的人来说,内心的同情心就会产生改变或者减少。当然“假可怜”的确存在,但我们也不要丢掉正常的同情心理。

俗语在我们的生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在民间流传的很多俗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理解,这些俗语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见识进行提升,让我们更为准确的看到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东西。

今天要说的就是民间俗语中的其中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能不能成为我们为人处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金石良言?这句话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我们单纯的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其实意思非常简单,这也是俗语的特点之一,简单明了。用极其简单的文字,组成一句便于理解的话语,让人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吸收。

那些我们觉得可怜的人,必然身上会有可恨的地方。然而这种说法真的正确吗?翻找了手边的书籍,查阅了网上的各种资料,然而却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可以在很多文章中看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但是却从未找到一篇文章对于这句话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而很多人在使用这句话的时候,可谓是非常的熟练。

然而用这句话进行递进、转折出来的文章,却往往脱离实际。

因为性格上的问题,所以养了两条狗作为心灵的慰藉,为了防止遛狗时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多半会在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在公园待上半个小时。

此时的城市空寂无人,唯有几盏路灯还在亮着,即使是辛勤的环卫工人,也没有到开始工作的时间。然而公园里并非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一个年纪七十多岁的老人。

随着见面的次数增多,我们从点头之交也开始聊些生活上的话题。后来我才知道,他现在是孤家寡人一个,当了二十多年兵,复原之后在工厂当工人直至退休,后来老伴早逝,儿子也因为癌症去世,儿媳妇也再嫁了,还有一个闺女在美国发展,一年回不来一次。

他因为孤僻,不愿享受别人给他的同情,所以每天这个时间点出来转转,回去后就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一整天。

曾有一次聊起天,他将门牌号告知我,说如果有一天早上没见到他,就请过去敲门看看。我觉得他很可怜,相比其他家庭中同样年龄的老人,他的生活是不幸的。已然入了古稀之年,身边却没有一个人陪伴。

即便有个头疼脑热,也已不是他这个年龄能够轻松面对的问题了。若是将这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强加在他身上,却似乎有些不妥。

他从十六岁开始当兵,一直到四十岁回到家乡,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在工厂里工作,熬过了退岗、熬过了裁员。在这段时间里,他唯一的儿子也得了重病,即便是花光了身家也没有办法进行挽救。

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却没曾想命运是如此的会作弄人,唯一能够陪伴他的妻子也一睡不起。像这样的人,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说他可恨呢?

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到头来只是一句空话吗?一句千百年来被人传承下来,却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对清白之人进行污蔑的无耻之言吗?这样的话语难道不是最可恨的吗?

事实上可恨的并不是这句话,而是那些不理解这句话却随意将其进行应用的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怜之人不一定有可恨之处!但毫无底线随意运用自己还未掌握的言语,定然是非常可恨的。

这句话原本只是讲述的对于“卖惨”、“愚昧”、“装假”的人,然而很多人都没有去体会这句话,就单纯的将这句话运用到所有人身上。

以前还在某公司从事销售的岗位,接触的客户中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孤寡老人。这些老年人的经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非常震撼,觉得一个人的生活为什么可以悲惨到这种程度。

时而和同事闲聊的时候,讲其这些老人的事情,有些同事总会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言代之。

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喝过“墨水”四肢健全,却堂而皇之的讲着“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先生的“怒其不争”,是斥责“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孔乙已身上所携带的愚昧与无知。

关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长篇大论,若是还要继续讲下去,不知道还要占据多少篇幅,索性就此打住开始总结吧。

可怜是自己赋予他人的一种情感,而并非是他人向我们展现出的特征。现在的生活感觉很幸福,但是相比于身边的朋友们,我似乎还差的很远。

他们有的年薪百万,有的家庭美满,相比较他们,我这个孤家寡人的生活无比的平淡。在他们心理还未曾感觉到我可怜,因为我们是朋友关系,还属于同一个阶层里面。

如若有一天,我们断了联系,没有了情感的牵绊,他或许会觉得我可怜。然而可怜的我,却感到非常幸福。每个人的需求点不一样,当你发现别人某一方面的条件与你相差非常大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很可怜。

这种情况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不能拿出来用的,因为别人的生活也是他自己奋斗出来的,或许没有你优异,但是别人也是一种成功,这值得赞赏,并不可恨。

可恨的是那些利用“可怜”的人,他们将自己包装成可怜的样子,博得他人的同情。有的人是为了取得物质上的利益,有的人想要取得精神上的满足。正如孔乙已一般,四肢健全却只知讲些酸臭的话语,他的可怜并非他主观意思上去包装的,但是他的主观意思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他的可怜。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需要我们去理智的区分什么是“真可怜”,什么是“假可怜”。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这些我们主观意识上没有办法去避免的事情,当这些不可抗力影响到某个人的时候,这是“真可怜”。

我们可以对这些人报以同情、施以援手,亦或者袖手旁观,但请不要再对他们进行诋毁和污蔑。

反观那些因为主观意识上做了某些事情,导致结果发生自己没有办法承担的人,是“假可怜”,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适用这句话来进行描述。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保持清醒和理智,而不是让人学会了之后随意乱用的。

作者:大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人的床多大?古代大床的规格又是怎么样的?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床这个东西还是真的是超多人都非常的喜爱的一个东西了,早上上班迟到就是因为床了,所以啊床到底有多么的厉害的我们就不要多说了,最近有的人就要问一件事情了,那就是古人的床是不是和现代的床是一样的,而且古人的床的尺寸和现在的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跟随小编就着这个问题来揭秘看看吧!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人们睡觉多“以天为被,地为席”。随着村落的出现,人们开始会建造房子,睡眠的条件就有所改善。黄河流域的人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为了保持干燥和舒适,房屋的土地经过烘烤或者弄平整后铺着兽皮、编织物。这基本可以看作是“席”的前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技巧的发达,到了夏商周时期,“低矮床”开始出现。甲骨文字“梦”就像人躺在床上。《易经》中也有巫师用床为道具为人治病的记载。同时,“席”在此时也颇为流行。当时的卧具还作为祭祀礼器使用。《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床的造型较为庄重、威严,纹饰也以饕餮纹、云雷纹为主,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甲骨文“梦”

战国楚墓出土围栏木床

春秋战国时期,低矮床继续发展。造型更加百样,颜色鲜艳,纹饰也更多样,有几何图、蟠螭纹等,还刻有自然景观或者故事情景。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封建经济的酝酿,都使得卧具的审美也具有精雕细琢、奢华、浪漫的特点。考古中,时代最久远的床是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中期一楚国墓里的彩漆木床。床长2.25米,宽1.36米,总高0.42米,四周有围栏,栏杆是用竹条、木条做成的方格形状,床身带有彩绘的朱红色云纹。相对现在的床来看,战国的床有低矮的特点,但就制作工艺来讲,已经相当成熟。

汉代画像石

秦汉时期,出现了新的家具——床榻。床榻可供人坐、卧、寝,人们的读书、办公、待客、游戏、宴饮、睡眠等活动都可以在床榻上进行。从诸多汉代的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床榻成为了秦汉时期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动荡、割据的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受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影响,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高型家具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胡床在此时传入,椅子、方凳、圆凳等也出现在室内。床的高度增加,还出现了床和木塌、屏风的结合,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女史箴图》局部

盛极一时的隋唐时期,卧具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进,还引进了外国的技术和文化。床的设计也带有雍容华贵的感觉,多壶门结构,造型弯曲,纹饰华丽。高型的卧具在贵族中普及。但此时的平民百姓还多用低矮卧具。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围栏床和圈椅。宋朝时,高型卧具在民间普及,中华民族的起居方式也转变为垂足坐。宋朝的卧具样式文雅、简练。到了元朝,卧具也沾染了游牧民族特有的豪迈性情,造型厚重、雄壮,尺寸也要比宋朝的大。

明代罗汉床

清代架子床

明清时期,我国的卧具发展的成熟期和巅峰期。种类繁多,有架子床、罗汉床、拔步床、围栏床等,结构更加科学,榫卯结构运用较多,严密牢固。材料贵重,梨花木、紫檀、红木等。清代时,还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可见卧具制造业的繁荣与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斗鸡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 古人除了斗鸡还玩什么?

全文共 1649 字

+ 加入清单

斗鸡是一项直到今天,人气依然非常旺盛的民间运动。而且斗鸡的历史中国也非常悠久,从周朝开始就有斗鸡的记载了,不过那时候的斗鸡和现代的斗鸡应该还有是区别的。斗鸡的品种非常珍贵稀有,并不是我们日常拿来吃的家鸡,这两种鸡从体型来看就有很大的区别。就目前一只斗鸡的价格一般都在4000元以上,可见这项运动的成本也并不便宜。在古代某些时期,斗鸡也是一项贵族运动,百姓自己玩起来实在太过奢侈了。

鸡、鸭、鹅是最常见的家禽。

鸡、鸭、鹅除了可以丰富肉食摄入,还肩负着提供娱乐项目的“重任”。

历朝历代,斗鸡、斗鸭、斗鹅风生水起。

斗鸡的历史最为悠久,《列子》有“纪渚子为周宣王养斗鸡”的记载,周宣王死于公元前783年,所以,在中国,斗鸡起码有两千八百年的历史。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一个关于斗鸡的著名故事。

“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鲁国贵族季平子和郈昭伯斗鸡,两个人为了取胜不择手段,一个把类似芥末的东西涂抹在斗鸡翅膀上,一个在鸡爪子上戴上金属指套。

跋扈的季平子直接掀了桌子,霸占了郈昭伯的家产,郈昭伯哭哭啼啼去找鲁昭公告状。鲁昭公想借机干掉季平子,结果犹犹豫豫错失大好机会,被季平子翻盘,丢了王位。

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也玩斗鸡。

据山东《成武县志》记载,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宋国不听招呼,齐桓公纠集一帮小弟兴师问罪,宋国最后时刻服软,然后大家握手言和,“于宋北境时,斗鸡其上”,用斗鸡来庆祝一下。

斗鸡的盛行,让不少地方比如山东、河南、河北,都有“斗鸡台”的古迹。

唐朝盛世,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从上到下,开始挖空心思变着法地玩,斗鸡也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唐朝玩斗鸡最有名的当属唐玄宗李隆基。

唐代文学家陈鸿在《东城父老传》说:“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家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放鸡坊。”

唐玄宗经常会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

每当到了斗鸡的日子,唐玄宗都会让宫廷乐队集体出动,后宫佳丽也纷纷出场。场上鸡毛纷飞,场下欢声雷动。

唐朝的斗鸡名人还有一个,就是诗仙李白。

李白有一首诗,题为《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中有这样几句——

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这几句用大白话说,就是李白在斗鸡场上和小混混们发生冲突,被人群殴,亏得好友及时向官府报案,才脱离险境。

飘逸的诗仙在斗鸡场上被围殴,不忍卒睹。

关于斗鸭,相传起于汉初,历史要比斗鸡短,而且,因为鸭子生长地的关系,斗鸭主要在南方流行。

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应该是有史可载的斗鸭第一人。

据葛洪《西京杂记》记载:“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养孔雀,俸一年费二千石。”鲁恭王喜欢斗鸡、斗鸭等,为了精心饲养这些家禽,一年花费竟需米谷二千石,要知道,这可是部级干部一年的工资啊。

三国东吴宗室、孙权的次子孙虑也是个斗鸭发烧友。

据《三国志·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

江南斗鸭的风潮多少也传到了北方,连魏文帝曹丕都对斗鸭产生了兴趣。

据裴松之注引晋虞溥的《江表传》,“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吴。”

南北朝的时候,大臣王僧达沉迷斗鸭,假装生病请病假,还被别人发现了打了小报告。

据《南史·王僧达传》,“(僧达)坐属疾而于扬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

斗鸡、斗鸭、斗鹅,斗鹅的历史是最短的,也是相对小众的。

最早的关于斗鹅的史籍记载是在东晋。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桓玄斗鹅的故事。

桓玄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和堂兄弟们各自养鹅来斗。桓玄的鹅经常打败仗,桓玄很生气,于是就在夜间悄悄跑到鹅栏里,把堂兄弟的鹅统统抓出来杀掉。

唐朝时,喜欢斗鸡的皇帝不少,唐僖宗李儇除了斗鸡,还喜欢斗鹅。

据《新唐书·田令孜传》:“帝冲騃,喜斗鹅走马,数幸六王宅、兴庆池与诸王斗鹅,一鹅至五十万钱。”

一只斗鹅居然被炒到五十万钱的高价。

城里人真会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打仗被抓肯定会被处死 古人为什么还要选择投降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打仗敌方都已经投降古人为什么还要屠城

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成形的规定。无论是今天又或者是古代,在战争上本身就需要斗的一个你死我活,但是在古代如果对方选择投降,但是依然选择将对方杀掉,这其实就是一种相当不道德的事情,更是会被大家认为严重的缺乏仁爱之心。

一旦在形成这种坏名声之后,那么也同样会被正义之士每一天挂在嘴上,慢慢的可能就会变成千古骂名。在古代的时候战争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凶险的事情,在一场战争中就可能会有无数的人死亡,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吉利的事情,所以说每一次国家在选择发动战争之前,往往都会做出很久的准备。

甚至有的时候还可能会占卜问卦,在这种观念之下,一旦大将军参加战争,也并不可能会选择大批量的屠城,又或者是杀人,因为担心如果杀戮比较多,这必然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祥,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

在古代及时战争双方的武器因素本身整体的差别也并不是很大,其中最关键的也就是人口战争,双方的政权,无非也就是谁拥有比较多的人口,谁拥有着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那么如果能够拥有着这些特点,这必然就会成为胜利者。在战争中除了可以消耗对方的人口之外,对于乙方人口也同样是一个较大的消耗,如果能够大批量的去吸纳一些战俘,在短时间内也可以有效帮助自己的队伍,可以快速的扩充人员,在城池的时候也同样是这样的一个操作。

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占领一个空的城池,这本身就没有什么作用,要知道人口才能够有效促进生产,这才是一个根本,如果能够把人口搞到手,那么这一个城池相信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很快就能够拥有着好的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人饮酒礼仪

全文共 322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代开始人们就讲究待客之道,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人的饮酒习俗吧!

古人饮酒礼仪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察觉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失态惹是非,酒爱怎么喝都可以。由以上可见,酒简直成了礼的附庸,虽然也有无算爵的豪纵和孔子唯酒无量的达人之观,但毕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设限。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就拿歌舞助兴来说,仪礼中,乡饮、乡射、大射、燕礼四篇,都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无算乐等节目。也就是说,在礼仪进行饮酒之际,有乐工唱歌、演奏笙曲、唱歌笙曲间隔上场和交响乐大合奏等的演出。无算乐是对无算爵说的,即纵饮为欢之时,音乐也随着尽情地演奏。而宾主筵席,酒酣耳热了,也要继之以舞蹈。且举史记两件事来看看。

《项羽本纪》记载鸿门之宴,范增要项庄入内敬酒,然后剑舞,趁机杀刘邦于座中。项庄对项羽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时和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看情形不对,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致项庄始终无法下手。项家叔侄这场武舞,虽然教刘邦如坐针毡,汗流浃背,但所借的题目正是筵席间助兴为欢。

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魏其侯窦婴宴请武安侯田蚡,等到饮酒半酣,将军灌夫起来跳舞,舞毕,请丞相田蚡接舞,田蚡竟不起身,灌夫觉得很失面子,便说了许多冒犯的话,主人窦婴在一旁排解致歉。后来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列侯和宗室都前往道贺。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蚡向宾客敬酒,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不久窦婴起身敬酒,只有那些旧交避席,其余的人照样坐着,连膝都没有离席。灌夫看在眼里,心中不快,也离位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蚡坐着不动,说,不能再饮满杯了。灌夫气极了,却嬉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还是请干杯吧!田蚡不予理会,灌夫有气没处发,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跟程不识交头接耳,又不避席,灌夫便破口大骂起来,终于弄得不可开交,被田蚡当场扣押。从此窦、灌和田蚡结下深仇大恨,窦、灌终于被田蚡诬陷而死。灌夫“使酒骂座”的结局虽然古今为诚,但由此也可见汉代人敬酒和席间的礼俗,那就是:可以跳舞助兴,一人跳毕,被邀的人必须接续;敬酒时敬人的和被敬的都要离席起立,而且要彼此饮干满杯,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傲慢失礼。像这种歌舞助兴的礼俗,真是一脉相传,当今之世的卡拉0K,岂不犹有古风。

饮酒及乱生祸害,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严重的会像殷纣王、更始刘玄、后秦符生那样终至国灭身亡,轻微的也可能像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那样,“醉不能受命”、“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爵安乡侯。而古来讲究礼仪排场的公家筵席,如果动不动就有像灌夫那样使酒骂座的人,那还了得!所以宫廷官府举行宴会,早就有监酒的酒吏。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话语。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时,淳于髠说:“在大王面前喝赏赐的酒,有执法在旁,有御史在后,我淳于髠恐惧战栗、低头伏地而饮,不过喝一斗酒就醉了。”《齐悼惠王世家》记载汉代朱虚侯刘章,曾经入宫侍奉吕后宴饮,吕后命他监酒,他说:“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当酒喝得有点醉意时,刘章进献歌舞。过了一会儿,吕后家族中有一人喝醉,避醉逃席,刘章追上,拔剑把他斩了。吕后和左右的人都非常惊讶,但既已授刘章监酒以军法从事之权,逃席有如临阵脱逃,当然要杀无赦,所以吕后等也莫可奈何。像刘章这样执法如山的监吏,诚然叫人不寒而栗;但是后来宴会时,以游戏方式,定饮酒次序,以一人为令官,众人皆听其号令的所谓酒令,就教人兴会盎然了。

诗经《宾之初筵》有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是说射箭中目标的人,可以叫不中的人喝酒。这和射狭、投壶、藏钩、赌棋、掷骰、猜枚乃至于时下划拳一样,都含有赌赛为欢的性质。另外像传花、拍七、筹令等则纯为游戏作乐性质。譬如筹令所用的筹是一种特制的罚酒工具,如武松“力大者饮,行二者饮。”因为武松力大能打虎,排行老二,所以此筹一出,座中沾上这两点之一的人就要喝酒。但是,酒令到了文人手中,就逐渐成为逞机智、斗才学的风雅之事了。

文人在酒席上逞机智、斗才学,左传中屡见记载的列国间君臣参加朝享盟会时的所谓赋诗明志,应当已见其端。而酒令一词,宋代赵兴时的《宾退录》说是始于东汉贾达。其后文人有所制作的很多。譬如褚人获《坚瓠二集》记有“欧阳酒令”,说:欧阳修在起席间行酒令,限定作诗两句,诗意须犯徒刑以上的罪。有人作:“持刀哄寡妇,下海劫商人。”又有人作:“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而欧阳公作的是:“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人问他,这怎能算是犯徒刑,他说,在醉意浓重、美色当前的时候,徒以上的罪也就做了。欧阳修的酒令表面不合格,但实寓机趣、别出心裁,所以能博人一笑。

文人饮酒的风雅之事,除酒令外,还有曲水流觞。曲水流觞与修禊的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修禊是古代一种清除污秽的祭祀。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被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看样子最初只是熏香洗澡祭神。晋书《束皙传》说,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两汉直缘,皆为盛事。虽然金人奉剑是有意造出来的神话,但由此可见,流觞的源头始自西周早期;而引水成曲使成曲水,人们列坐两旁,流觞以饮酒的所谓曲水流觞,则是秦昭王所建立的;而两汉以后,相沿成俗,逐渐发展为节令盛事,时间也因昭王三日置酒而定为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成为重要节令以后,人们反而重在赏玩景物,饮酒作诗,祭神洗澡的原意慢慢消失。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流41人修禊事,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引曲水以流觞,饮酒赋诗,因此作序,是极有名的掌故。当时作五言四言诗各一首的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11人;作诗一首的,有郗昙等15人,作诗不成的,有谢瑰等16人。唐人刘笃《上巳日》诗有云:“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杜甫《丽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可见唐代曲江褉游的盛况。唐代以后,这种风俗仍然流行在文人之间。民国初年,梁启超在北平农事试验场还举行过大规模的修禊。而现在,曲水流觞的风气却几乎不存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全民健身日:带你观摩古人的健身大法

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8月8日是第九个全民健身日。健身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古人也喜欢健身,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健身方法和方式。例如,秦汉人热衷于指导技巧,五禽戏和“健身操”,唐人喜欢“干浴”,宋人喜欢散步,以及武术在明清时期流行...

秦汉时期提倡“健美操”

侯《》:“身体不快乐,玩一个小鸟的游戏。”

先秦时期,古人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及时健身"。在汉魏时期,增加了“锻炼”的成分——“做体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流行的一种运动叫做“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运动。导引,又称导引,是气功的早期形式,出现在秦文献中。《庄子·外篇·深思》中有一句话:“这种方法引导人,培养人,彭祖寿考验人的幸福。”彭祖是传说中的长寿之星,也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养生专家。

然而,应该是在秦汉以后,引导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韩曙》和《后韩曙》中记载的许多名人都曾练习过指导技巧。例如,西汉开国功臣张亮就非常欣赏这种指导。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亮“欲弃人事,行从赤松至耳,学辟邪、指路、自贬”。什么样的健美操是指导?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幅彩绘丝绸画,让现代人才看到了真实的动作人物。这幅丝绸画用简单的说明描绘了44个主要人物。

丝绸绘画指南图(复原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导引技术相当复杂,东汉末年,出现了简化版的健身运动“五禽戏”。五禽戏也被称为“五禽戏”。据《后汉书·方叔传》记载,发明方叔的人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它是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姿势创造的:老虎、鹿、熊、猿和鸟。当一个人感到不舒服时,做五禽戏是好的:“如果一个人感到不舒服,他应该和鸟一起玩。我高兴的时候会流汗,我想吃东西,因为我很轻。”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戏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这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庄子》、《外篇》和《思虑》说:“熊只有被鸟拉着才能长寿。”所谓的“熊伸鸟”,是指像熊爬一样拉着身体,像鸟一样伸腿。

“仿生健身法”从此成为中国养生的一种方式。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和十六段锦以及清代出现的太极拳都包含仿生动作。

五禽戏的鸟瞰图

唐朝喜欢“干浴”

《钱进·季芳》:“在工作日的小吃和膳食之后,古代人的健身观念在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当时有很多种健身方法,比如吃东西、住在一个地方、理气……都是流行的健身方法。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街头可见的“保健按摩”在唐代开始流行。

按摩,又叫按摩,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先秦时期的名医扁鹊的一生中,一直被用来治疗疾病。《扁鹊史记·列传》中的“此案”

古代按摩地图

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养女求方》一书中记录了当时流行的两种按摩手法。一个是国外的“天竺按摩”,另一个是当地发明的“老子按摩法”。两种按摩都是自我按摩。“天竺按摩”只有18个疗程(18个动作),对老年人的保健特别有效。“但是,如果老年人能按照这三种方法每天治疗所有疾病,一个月后他们将能够行走和奔跑,受益并延长寿命,能够进食,有明亮的眼睛和健康的光线,并且不再疲劳。”

按摩分为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由有一定技能的人辅助。唐代是孙思邈最擅长按摩的时期。据说他活了100多年。《钱进·季芳》记载,孙思邈有“饭后揉腹”的习惯:“平时,饭后用热手揉腹。”

按摩可以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如揉头、脸、脚和腿,其中“揉腹”是最流行的,并代代相传。清代版《九转寿法》是一种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揉腹部的方法是动与静,静中锻炼...奇妙的效果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要用药物来烧丹,它有自己的降温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仙揉腹部”。每一种方法都有图解和解释,所以也被称为“消除疾病和延长寿命图解”。

到了明清时期,保健按摩已经像现在一样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方法。明清时期的浴室和理发店可以提供按摩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修身抗病的古人6养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医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明代学者陈益祥提出了“六养”,具体是哪六养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修身抗病古人的6养:琴书养指。

抚琴与书法都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在中医看来,抚琴与书法还具有明确的养生保健效果。

人体有12条经络,其中6条经络的循行经过手部,并在手指末端分布有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等重要“井穴”,通过按揉井穴或刮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宋代欧阳修就在《琴说》中记载了学琴治疗自己“幽忧之疾”和“两手中指拘挛”的经历。

书法、绘画都是寓动于静的运动,通过运动手指、手腕来带动手臂和全身,集浑身之气力于笔端。练习时往往“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既能舒筋活络、畅通经脉,又能使人情志舒畅、身心放松,从而调和内外、延缓衰老。

修身抗病的古人的6养:静坐养筋。

中医认为,静则养神。《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所以,静坐可以柔肝舒筋,气血得以收敛、潜藏,则筋膜得养,最终达到养神、养身的目的。对于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来说,静坐是非常好的养生方法。

简单的盘腿静坐,配合均匀缓慢的呼吸、闭目养神,每晚入睡前静坐15分钟左右,可有效舒缓紧张压力,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不佳。以上“六养”,在培养高雅情操的同时,可使脏腑和顺、气机调畅,实现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修身抗病的古人的6养:水声养耳。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的《西湖纳凉》道出了水声养耳的美好境界。从中医的角度,“肾主水”,倾听水声因而能够收敛肾气,保养肾精。“肾开窍于耳”,水声可使耳道清静,伴着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国内外临床上则有用海浪声治疗耳鸣的方法,如聆听瀑布声或海浪声,可以有效缓解耳鸣症状,有助于耳鸣的康复。这与使用近似耳鸣频率的耳鸣助听器的治疗原理相同,即确认患者耳鸣属于低、中、高音频耳鸣的哪一种后,将水声音量控制为略大于耳鸣的声音,可以治疗耳鸣。另外,耳鸣者多伴有情绪焦虑,有条件的患者多置身于自然环境的水声,更具舒缓压力的作用。

修身抗病的古人的6养:杖履养足。

“足为精气之根”,足底穴位是人体多个脏器的反射区,因此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腿足状态差,容易导致气血不畅,百病丛生。老年人选择一根合适的手杖,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撑力,提供关节保护,减少损伤。

手杖的长短是最重要的。当人体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手杖高度与手腕部同高最适宜。需要注意的是,手杖的把手部分不要太光滑,底部一定要能够防滑。底部为多脚设计的手杖,支撑力和稳定性更好,尤其适合平衡能力较差、有中风史、关节炎或腿部有伤的老人。其次,手杖不宜太沉,否则不方便使用。

修身抗病的古人的6养:绿草养目。

以中医五行理论来看,绿为青色,五行属木,五脏中对应肝,肝开窍于目。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所以,漫步于青山绿树之中,自然养眼养身。

但“绿养眼”并不代表我们只要盯着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获得,而是强调人要走进大自然,目之所及,尽可养目。因此,远眺才是其核心要义。傍晚时分光线比较柔和,远眺青山绿树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睫状肌,缓解眼疲劳和纠正近视的效果也更好。青少年早期近视和低度近视的成年人更要养成每天远眺绿色的习惯,有助于恢复正常视力。

修身抗病的古人的6养:观书养心。

山水景物为第一自然,而书籍是纸上的风景,通过阅读游记、山水诗也可领略自然之美,此可谓“第二自然”。从中医的角度,心主神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阅读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有助推动心阳,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生机不息。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养心修德。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长寿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德从何来?读书正是一个经济又实惠的绝佳途径。读书就是培养胸中的山水,通过明晓事理来实现自己内心的平静,从而养心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有什么

全文共 1455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你知道古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吗?以下是小编为你介绍的古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欢迎阅读。

七夕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古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歌曲

《别哭我最爱的人》

第一次在同学家听到这首歌,就喜欢的不行。那个伴随着我青春成长的偶像,如同我的青春启示录,影响了我很久。喜欢《别哭、我最爱的人》,虽然唱过n遍,但是依然被歌声中的情绪所吸引,在唱歌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涌上心间,总想感动自己的爱人,没想到最后流泪的却是自己。拿这首歌唱歌自己的爱人听,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红雪莲》

我喜欢在酒吧聆听小娟演唱《红雪莲》,那样的感觉真好。“小娟清秀清纯,她的歌清新清澈,始终是这喧嚣时代的一缕清音”这是金兆钧对她最好的褒奖。世间所有的爱情都没有答案,有答案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歌曲的寓意很凄美,每一个聆听过这首歌的人都被小娟纯情如天籁之音的音色打动,触动着每一个人心中敏感的那一丝情愫。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人结婚为何要在黄昏举行?古代婚礼都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238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代人结婚,一般都会选择中午举办婚礼,一大早就要赶着去接亲。不过古人结婚,却喜欢把婚礼放在黄昏举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古代的婚礼习俗十分复杂,有很多规矩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一般从拟婚到完婚中间要经过六礼,少了一礼可能这婚就结不成了。现代婚礼虽然简化了很多,但流程也是根据古代那些习俗演变而来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古时候的婚礼,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洞房花烛夜”有“小登科”之称,堪与金榜题名相媲美。而“洞房花烛”便是婚礼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时刻。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主要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化。在周代,有所“礼有五经”之说,即所谓的“吉凶军宾嘉”是也。而婚礼则属于嘉礼,有“礼之本”之称。婚礼为何如此重要呢?《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这里“婚礼”写作“昏礼”,也就是表明其在黄昏时候举行。那么,昏礼又为何在黄昏时候举行呢?

根据《白虎通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黄昏时候有何特殊意义呢?古人常以阴阳解释天地万物,而黄昏时刻正是阴阳交替之际。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

其实,婚礼由其产生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原始社会时,人们实行群婚制,往往没有固定的配偶。后来随着生产力及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对偶婚。就在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的时期,男子为了获取交配权,往往会采取抢亲的方式。而抢亲一般在夜晚进行,抢回来的新娘立即拜堂成亲,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时刻的成亲仪式。这种成亲仪式经历过夏商二代的沿袭,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婚礼仪式。

在古人看来,婚礼不纯粹是两个人爱情的保障,其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伦理行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这就决定了婚礼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缔结关系的社会行为。既然涉及到两个家族,那就牵涉到太多的因素。日本人类学家绫部恒雄曾指出,人类生命历程中的这种仪式,“其意义首先是向社会公开表示个人在其所属社会中获取的新地位和新职能,使经历仪式的本人认识到自己的新身份。”因此,婚礼也就不仅是结婚双方或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更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伦理行为。

婚礼的程序极为繁杂,仪式感十足,因此显得极为隆重。对婚礼仪式的行为程序、言语及相关物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而在其中,规定了所谓的“六礼”,垂范三千年,影响至今。

所谓的六礼,即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手续。

纳彩:其意思即是指男家使人纳其采择之礼,以表示采择此女为婚姻的意思。此外还需特别强调一点,在纳彩之前还有“下达”之礼,即男方先谴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许之,然后男方才又谴媒人到女家纳彩,即赠送彩礼。

问名:其意思即指在纳彩的同一天、紧接着紧接纳彩之后所行之礼,即向女家主人讯问女子之名。

纳吉:之所以要问名,是为了回去由男方主人占卜娶该女子是否吉利。如果吉利,男方就谴媒人至女方家中告知,此为“纳吉”。

纳征:纳吉之后就是纳征,即男方谴媒人向女家赠送聘礼,这是表示两性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所纳之礼也最重。

请期:纳征之后,男方要通过占卜挑选一个好日子成亲,日期确定之后,须谴媒人到女方家报告。但报告时却是先由媒人代表男方主人向女家主人请示婚期,此为表示谦虚不敢自专之意,故有“请期”之称。当女家主人一再推辞之后,媒人才将男方选定的日子告诉女方主人。之后,便到了婚期亲迎成婚了。

亲迎:指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要亲自去往女方迎娶新娘。

此外,还需特别强调一点。根据《礼记》记载,到了迎亲之日,“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预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这一段描述的是男方前往女方家迎亲的场景。婿拿着雁进入庙门,同女方主人行三揖三让之礼,而后登上庙堂,将雁摆在地上并向女子行再拜礼,这是表示亲自从女方父母那里接受了妇。

之所以要以雁为迎娶之礼,也是有深刻原因的。《说文解字》曰:“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婚礼用之,故从人从佳。”其意在说雁为季节性迁徙鸟类,官宦人家将其奉为上品,婚礼时常用它来待客。《古今诗话》云:“北方白雁,秋深乃来,来则霜降,谓之霜信。”《白虎通义·嫁娶篇》也说:“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出,所谓的“雁”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为“不失时”,雁为候鸟,秋南飞而冬北返,顺应自然规律。男女的婚姻结合也是顺应自然生理的,要不失时。

另一方面,《白虎通义·嫁娶篇》记载:“娶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难,故用雁也。”我们发现雁往往成双成对飞行,鲜有落单者。在雁群中,往往成双成对,矢志不渝。如有一方遇难,则另一方必舍命保护。故用“雁”表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合卺而酳”传到了今天已演变为交杯酒。其实最初的时候,则是将一个葫芦剖开成两半。男女双方各执一半,表示阴阳双方结合为一体,荣辱与共,永不分离。

但从这些仪式来说,婚礼的确是够为繁杂的了。但繁杂恰恰说明了古人对婚礼的重视,故举行的如此隆重。夫妇之道被视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因为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如此由家庭而社会,再到国家,构成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婚礼尽管有深刻的社会伦理政治意义。但婚礼主要是两个家庭(家族)社会关系的缔结,有时甚至是排斥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的。因为此种婚礼最为重视的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豳风·伐柯》一诗中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便无疑揭示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人春节为什么要辟邪 古人是怎么辟邪的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辟邪,这种事情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有些不可思议的了,在古代,因为我们的祖先们对于很多事情并没有办法依照科学的原理去解释,所以只能寄托于神灵鬼怪,时间一长,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和信奉就根深蒂固了。而在春节期间,人们不仅仅是祈福,而且还会辟邪,那你知道古人又是怎么去辟邪的吗?1.古人为什么辟邪

关于“过年”,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个名叫“年”的野兽,会在这一天跑出来祸害人,所以才会用鞭炮等等声音特别大的东西,去把年兽吓走,久而久之,就流传下了“过年”的说法,这也是过年期间人们都会用烟花爆竹来庆贺的原因。与此类似的,春节辟邪的原因,也是因为春节“不吉利”。

有说法认为,在古代,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并不是什么好日子,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这一天是一个不好的日子,在整个春天里面是最坏的一天,但是不管好与不好,这一天还是迟早都会来,那怎么办呢?就像赶走年兽一样,春节时期也会用一些办法去“驱除”这些不吉利,邪气,这就是春节辟邪的由来。2.古人如何辟邪

那古人又是怎么辟邪的呢?我们知道,最开始是有“巫”的存在的,世界上很多文明古国都是如此,在古代也被称为“傩”,小到一个村子,大到一个国家,都有通过“傩舞”来驱邪避邪的行为。而一个习惯一旦流传下来,必定会被后人加入很多属于自己的元素,每个时期加一点,到了现在,傩舞就成为了一种民间的风俗活动,毕竟神鬼之说已经被淘汰了。

另外,有些地方也会通过贴年画或者剪纸来辟邪,比如贴上一张带有鸡的图案的年画,鸡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仅只有报时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辟邪,它清晨鸣叫的声音是可以辟邪的。在《西游记》当中也有所体现,昴日星官的原形就是一只鸡,但是他却能够制服蝎子精,这也说明,鸡在古代也是一种拥有辟邪作用的动物。3.用什么可以辟邪

除了这些办法,还有很多用于辟邪的物品。这些很多人也知道,例如桃符、门神等。桃符就是在桃木上面画上神像,据传在度朔山有一个很大的桃树,而在桃树下面住着两个仙人,名为神荼和郁垒,他们的责任就是捉拿妖魔鬼怪。所以,人们也就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仙人的样子刻在桃木上,做成桃符,以此来进行辟邪。

而且最早期的门神,也就是神荼和郁垒两个人,人们把刻有他们的像的桃符挂在门上,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画在纸上,而门神的主角也有了变化,现如今流传最广的门神,应该就是尉迟恭和秦叔宝二位了。但是不管是谁,他们都是民间认为可以保佑自己一家平平安安的神仙,图个吉利安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人是如何防止木质建筑不起火的?古代防火工具有哪些?

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建筑大多数都是木头材质的,但是木质的建筑就会存在一个安全隐患,那就是不放火。一旦失火了,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为了防范火灾,古代人在这方面可没少花心思。历代先贤们不仅还想出了许多防范火灾的方法,还出版了应对火灾的法律文献。

荀悦·《申鉴·杂言》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荀悦在这里提到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应对火险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火是古人照明和热量的重要来源,也是古代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由于古代的建筑物多为木质结构,极易过火,因此古人对于火灾的防范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一,源起殷商

古人关于处置火灾的法令可以追溯到距今3600年前的殷商时期。

《殷王法》中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不能把没有燃尽的灰烬随意弃置在道路上,若是有人违反了就要被砍掉手。

现代科学理论已经证明,燃烧物如果未经充分燃烧,就会有复燃的可能。殷商时代的古人,在制定这条法规时早已考虑到这类隐患,因此有了这项防范于未然的规定。

无独有偶,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于火灾的法令也是十分严格。

秦国法律规定:“弃灰于道脸刺字”,就是如果把燃烧后的灰烬扔在道路上,便会受到在脸上刺记号并且涂黑的处罚。

仅仅是道路遗灰就要上刑,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防火的重视程度了。

除了法令规定,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意防火。据《周礼·天官》记载,每年的春秋两季,负责用火安全的官员都要摇木铎来提醒大家防火。

这种人工提醒防火的方式十分好用,以至于后来民间的打更人经常念叨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以此来提醒百姓安全用火。

春秋战国时代,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火攻成为了战场上的常用手段,这时候,防止火势蔓延或许就有着扭转战局的意义了。

墨子就是防火方面的专家,他发现如果在建筑物上面加一个不可燃烧的保护层,就可以有效防止建筑物过火,从而防止火势蔓延。

于是,墨子发明了在城门上涂湿润泥土防火,以及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极大的推动了防火技术的发展。二,宋代发展

时光的脚步来去匆匆,防火的方法传承千年,转眼已是宋代。

南宋时期,有个叫衰甫的人幼年时家中曾发生了几次大火,火灾过后倾家荡产,损失惨重。

或许是火灾的童年阴影给衰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衰甫去歇县做知府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防范火灾。

为此,衰甫专门成立了专职防火的“防虞员”和救火的“潜火军卒”,还给他们配备了灭火工具,这便是消防队最初的雏形。

不过,衰甫个人的力量对于消防事业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公元1201年,临安城御史台吏杨浩家发生了一场大火,由于临安并没有专职灭火的消防队,导致这场大火接连烧了四天,一口气烧了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库等等官舍。

官舍烧毁固然可惜,但民间的损失却更为严重。据史料记载,受此影响,临安受灾居民达五万余家,共十八万多人,死而可知者五十九人。

火势控制住以后,宋宁宗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于是寻找防火减灾的方法成了摆在宋宁宗君臣面前的头道大事。

公元1208年,一个对付火灾的好方法终于问世了。

临安知事赵与惫在这一年创建了第一支政府组织的消防队,其中防隅军兵二十队、潜火军兵七队,总人数达五万三千一百一十六人,专职负责消防救火。

虽然这支消防队的实力在当时数一数二,但主要侧重于服务士族和官员阶层。民间百姓则索性自发成立了“水铺”、“义社”等民间消防队。三,清代金龙

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古人消防和防火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清代时期,紫禁城为防火灾,专门准备了三百口大缸装水,取名“太平缸”,作为火灾发生时的救急水源。

不过,虽然清代防火依然十分严格,但偶尔也有火灾发生。

公元1791年,乾清宫大火,搞得十分爱面子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气急败坏地说这场大火“皆朕之过”。

晚清时,灭火工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小型的消防灭火车“水龙”,这种灭火工具刚开始只有木头制作的“水龙”,俗称“土龙”。后来清朝又陆续出现了“铁龙”和“金龙”。

再后来,工部局从宝顺洋行买了一辆蒸汽救火车,消防工具至此总算跨入了机械时代。

古人防火工具的日益精进,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不如说是古人和自然不断磨合的过程。那一只只水龙,一口口太平缸,都是消防发展史的最好见证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人的智慧结晶:中国十大名桥

全文共 16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著名景点中中国的十大名桥已经成为了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想了解中国就不可不知中国十大名桥。中国历代能工巧匠建造的桥梁是不计其数。这些桥梁流传至今,已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名桥都有哪些吧!

1、卢沟桥:

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卢沟桥两旁有281根汉白 玉栏杆,每根柱头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态各异的石狮,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千姿百态,数之不尽,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晓月要在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如今在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可以看到一座高4米的艺术雕塑--《狮醒》,象征着中华民族 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2、广济桥:

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3、五亭桥:

位于杨州瘦西湖内。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卷形,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五亭桥位于我国江苏省扬州市,五亭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又叫莲花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

4、安平桥:

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 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面用 4~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则重25吨。

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

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5、赵州桥:

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侧42块模仿板上刻有龙兽状浮雕。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

赵州桥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但此前欧洲已有三层石拱桥。

你可能也喜欢:

关于四川订婚习俗及礼仪

宁波订婚习俗,你了解多少?

各具特色的福建订婚习俗

菏泽订婚习俗有什么规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人说寒门出贵子?真相却是自古以来寒门都难出贵子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寒门贵子说并没有什么错,通过自身的努力的确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条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路。所以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高考对于考生们来说机会都是一样的。不过现实的真相却是,寒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还存在匮乏的情况,寒门出贵子始终是一种奢望。实际上,自古以来科举上榜人数都以富庶家庭为主,而寒门偏少,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教育的资源和投资不对等。很多寒门子弟根本就拿不出同等的学费进行学习,所以科举是公平的,但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却是不对等的。

科举制度诞生于南北朝,后来在唐朝逐渐完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早期之所以会推出科举,目的是为了对抗朝中强大的士族力量。皇室宗亲和士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权衡,一直是让皇帝很头痛的一件事,士族控制了选官的途经,就能掌控整个朝廷用人的命脉,这在皇帝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关键是这些官位还都能世袭。

所以科举的推出一方面能有效打击门阀士族,还能让真正有学识的人为国家效力,大大加强了各部门的行政效力。科举的规则制定是公平的,每个人都要凭借真才实学才会被录用。不过科举一般是每三年才举办一次,而且每次录用的人很少,再就是容易在朝中形成党争。所以此后才会出现殿试,让皇帝亲自挑选人才,这也能避免各方的争斗。

但科举能中前三甲的人多数还以官宦子弟为主,寒门子弟能进入殿试的屈指可数。毕竟科举只是一场能力的选拔,而如何提升能力就要看个人条件了。古人的家庭教育差距更大,很多寒门根本承担不起念书的费用,所以只能被迫放弃。也有集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的情况,但和那些富庶家庭相比,不仅压力更大,万一没中此后三年又是一场煎熬。

科举制度的出现的确是给了大部分人一条晋升之路,但想要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还是太难。当状元不仅需要实力,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但当一个举人只要努努力还是有比较大的几率实现的。只是朝廷每年分配的官职有限,而举人的数量最为庞大,想要从举人身份获得一官半职也需要靠时间慢慢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春节的诗句欣赏大全_古人写的新春古诗

全文共 3292 字

+ 加入清单

文人笔下的春节,峥嵘着他们的人生阅历,任时光蹉跎,容颜老去,年味却历久弥香。小编整理了关于春节的诗句欣赏大全_古人写的新春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

古人写的新春古诗

祝英台近 · 除夜立春

宋代:吴文英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花犯 · 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宋代:吴文英

翦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泪锁霜千点,苍华人共老。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

行云梦中认琼娘,冰肌瘦,窈窕风前纤缟。残醉醒,屏山外、翠禽声小。寒泉贮、绀壶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但恐舞、一帘胡蝶,玉龙吹又杳。

戊午元日二首

宋代:刘克庄

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难玄。

再加孔子从心岁,三倍周郎破贼年。

耄齿阻陪鸠杖列,瞽言曾献兽樽前。

磻溪淇澳吾何敢,且学香山也自贤。

败絮萧然拥病身,久疎朝谒作闲人。

公卿各趁黄麾仗,宾客谁看乌角巾。

菱照无情难讳老,杏梢作意已撩春。

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

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宋代: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唐代:崔元翰

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

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

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

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缅怀崆峒事,须继箫管声。

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域中信称大,天下乃为轻。

屈己由济物,尧心岂所荣。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卖痴呆词

宋代: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应诏赋得除夜

唐代: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喜春来 · 泰定三年丙寅岁

除夜玉山舟中赋

元代:张雨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溅溅漱玉沙。

瓦瓯篷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代: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思佳客 · 癸卯除夜

宋代: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蝶恋花 ·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高阳台 · 除夜

宋代:韩疁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唐代:赵彦昭

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馈岁 / 别岁 / 守岁

宋代: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夜长安客舍

唐代: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

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

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春节的诗句欣赏

桂州腊夜

唐代: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守岁

宋代: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新的一年来临,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生活早已成为的遥远回忆,往日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虽怨恨。今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但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应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拜年

明代: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帖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它发愁。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人的刑法有哪些

全文共 180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刑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凌迟、缢首、烹煮、腰斩等等。

凌迟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缢首”也就是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法。 “烹煮”即“请君入瓮”相传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残酷的刑法已经被抛弃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