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生物细胞结构知识梳理(经典20篇)

浏览

3500

文章

356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上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营养素来源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研究发现,同类蔬菜由于颜色不同,营养价值也不同。紫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它能增加微血管壁的抗压能力,改善血管功能,对高血压、皮肤紫癜和易发生出血倾向的疾病患者,有相当裨益。

黄色胡萝卜比红色胡萝卜营养价值高,其中除含大量胡萝卜素外,还含有强烈抑癌作用的黄碱素,有预防癌症的功能用。

科学家还发现,同一株菜的不同部位,由于颜色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同。大葱的葱绿部分比葱白部分营养价值要高得多。每100克葱绿含维生素B1及维生素C的含量也不及葱绿部分的一半。颜色较绿的芹菜叶比颜色较浅的芹菜叶和茎含的胡萝卜素多6倍,维生素D多4倍。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以蛋类(鸡、鸭、鹅、鹌鹑蛋)、瘦肉(猪、羊、牛、家禽肉等)、乳类(母乳、羊、牛乳)、鱼类(淡水、海水)、虾(淡水、海水)等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中以黄豆、蚕豆、花生、核桃、瓜籽含量较多,米、麦中也有少量的蛋白质。

含矿物质较多的食物

含钙较多的食物:豆类、奶类、蛋黄、骨头、深绿色蔬菜、米糠、麦麸、花生、海带、紫菜等。

含磷较多的食物:粗粮、黄豆、蚕豆、花生、土豆、硬果类、肉、蛋、鱼、虾、奶类、肝脏等。

含铁较多的食物:以肝脏中含铁最丰富,其次为血、心、肝、肾、木耳、瘦肉、蛋、绿叶菜、小白菜、雪里蕻、芝麻、豆类、海带、紫菜、杏、桃、李等。谷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铁质。

含锌较多的食物:海带、奶类、蛋类、牡蛎、大豆、茄子、扁豆等。

含碘较多的食物:海带、紫菜等。

含硒较多的食物:海产品、肝、肾、肉、大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花的结构和类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例题】对于植物繁殖后代来说,花最重要的结构是()。

A.花托和萼片B.花瓣和花托C.雌蕊和雄蕊D.萼片和花瓣解析:雄蕊的花药里有花粉,传粉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和胚珠就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因此雄蕊和雌蕊与植物繁殖后代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答案:C

练习:1.梅花、桃花等开放以后,我们能看到其色彩鲜艳的部分是()。A.花萼B.花冠C.雄蕊D.雌蕊

2.雌蕊是由下列哪些部分组成的?()A.柱头、花柱和子房B.花药和花丝C.花药、花丝、花柱D.花柱和子房

3.在花的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A.花柄B.花被C.花托D.花蕊

4.柳树无花被,但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这一事实说明了()。A.柳树的花只有雌蕊B.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C.柳树的花没有雄蕊D.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5.黄瓜植株上,多半花不会结果。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正常情况下,能结果的是雌花,不结果的是雄花B.不结果的花是因为没有昆虫为它们传粉C.黄瓜不属于绿色开花植物,不能形成果实D.因为植株的营养供给不充足,所以只有少数花结果

编辑推荐: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类和动物的亲缘关系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动物亲缘关系

典型例题

比较下列数据,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组是()

A.黑猩猩和猕猴B.猕猴和马C.马和果蝇D.果蝇和向日葵

解析:解:生物体内细胞色素有差异的氨基酸数差异越大其亲缘关系越远,相反亲缘关系就越近.A.黑猩猩和人类的差异是0,亲缘关系最近,猕猴和人类的差异是1亲缘关系就较近,B.马和人类的差异是12亲缘关系就较远,C.马和果蝇和人类的差异分别是12、27亲缘关系较远.D.果蝇和向日葵和人类的差异分别是12、27亲缘关系最远.综上所述B、C、D选项错误,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例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如果在视野中出现气泡,用镊子轻压盖玻片时,气泡的变化是()。

A.不变形、不移动B.会变形、会移动

C.不变形、会移动D.会变形、不移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在显微镜下对细胞和气泡的分辨能力。我们在制作玻片标本时,有时会留下气泡,只有了解气泡的特点,才能将细胞与气泡加以区分。气泡在视野中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黑而粗的边缘,用镊子或解剖针按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移动;而植物细胞不会变形,也不会移动。

答案:B

【例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则可以判定污点在()。

A.玻片上B.目镜上C.物镜上D.反光镜上

解析:迅速判断污点位置的方法:首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也不动,说明污点肯定在物镜上,因为污点在反光镜上不会在视野中看到。

答案:C

练习:1.甲同学看清高倍镜下物像后,乙同学却看不清楚物像,乙同学应调节()

A.粗准焦螺旋B.细准焦螺旋

C.物镜D.反光镜

2.若要使位于玻片右上角的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应是()

A.右上角B.右下角

C.左上角D.左下角

3.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若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应该选用()

A、较大光圈,平面镜B、较小光圈,凹面镜

C、较大光圈,凹面镜D、较小光圈,平面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原生动物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膜的构造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膜构造

按组成元素分

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和糖蛋白。

按组成结构分

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的基本支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含有少量糖类。其中部分脂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脂,部分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化学组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其中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即在膜的靠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厚约2.5nm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条厚2.5nm的透明带,总厚度约7.0~7.5nm左右这种结构不仅见于各种细胞膜,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膜如:线粒体、内质网等也具有相似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植物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全文共 176 字

+ 加入清单

成熟区

(根毛区)

内有导管,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许多根毛。

它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属于输导组织)

伸长区

细胞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并开始形成导管,能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属于营养组织)

分生区

细胞小,核大,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使根不断长长。(属于分生组织)

根冠

位于根尖的顶端,细胞大,排列不规则,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蝗虫

全文共 174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言。

(2)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同时从发放和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虫,兴趣陡然而升,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

(3)其他引入的方法:由于本课要讲的蝗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直接引入,学生会不感兴趣。所以,要了解学生情况,往往学生对很熟悉的动物缺乏细心的观察,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蝗虫用什么来呼吸?”“蝗虫有耳吗?”“蝗虫有鼻子吗?”“蝗虫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所以,从设疑来引入也是较好的方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录像等做为引入方式,放一段有关蝗虫的录像片,然后根据录像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总之,引言的设计多种多样,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最主要目的。

2。新课的设计:

以“实物引入”的方法为例来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适合本课的特点,也是大多数学校和生物教师容易做到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效果。所以,下面就这种方法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由于教学进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课前发动学生捕捉到足够量的蝗虫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实物,课上的安排就可以围绕着实物的观察而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跨膜运输方式探讨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针对这个问题,不妨做两个方面的界定:

1,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分标准是不是浓度梯度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属于载体介导的跨膜运输方式,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实现跨膜转运是否需要能量。协助扩散的动力来自于浓度梯度,故不需要能量。而主动运输因为一般是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所以需要能量,其运输过程所需能量来源有三种:ATP直接供能、ATP间接供能和光能驱动。由此可见,葡萄糖氨基酸这两种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自由扩散,其衡量标准不是浓度梯度,而是要看其是否需要能量。从根本上讲,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差异在于载体的类型不同。

2,在不同功能的细胞中同一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不是相同

对不同功能的细胞而言,其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会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同一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不是相同的呢?下面以葡萄糖和氨基酸在不同细胞中跨膜运输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从当前的人体生理研究成果来看,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分属两类。一类是钠离子协同的继发性主动运输,实例有小肠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顶面)和肾小管刷状缘(肾小管上皮细胞顶面)对葡萄糖及氨基酸的转运。另一类是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即协助扩散,实例包括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摄取,以及小肠上皮细胞内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与氨基酸向细胞间隙的转运。可见葡萄糖和氨基酸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到底属于哪一种,不能笼统地去讲,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叶片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1、各组成部分的特性:

(1)表皮:为叶片表面的一层初生保护组织,分为上、下表皮,表皮细胞扁平,排列紧密,外壁有一层角质层,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水分散失,通常不含叶绿体;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或关闭,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

(2)叶肉:为表皮内的同化薄壁组织,通常有下列两种。

栅栏组织:细胞通常1至数层,长圆柱状,垂直于表皮细胞,并紧密排列呈栅状,内含较多的叶绿体。

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内含较少的叶绿体,位于栅栏组织下方,层次不清,排列疏松,状如海绵。

(3)叶脉:为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

2、特别提醒:

(1)叶片上面的绿色比下面的深,这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比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含叶绿体多。

(2)栅栏组织比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所以自然落下的树叶大都正面向下。

(3)从气孔进出叶片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

(4)一般陆生植物叶的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多。

(5)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最大区别是:保卫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叶片的结构:由上下表皮(保护组织)叶肉(营养组织)叶脉(输导组织)构成。

制作徒手切片时,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的目的是避免细胞失水

属于输导组织,内有导管和筛管

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排列整齐,气孔少

内有叶绿体上层是栅栏组织,下层是海绵组织

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排列不整齐,气孔多

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胞能控制气孔的张开和

闭合。气孔白天张开,夜晚大多关闭。陆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在下表

皮,水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在上表皮。

3、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水、无机盐的吸收和运

输(相当于拉力);降低植物体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参与

生物圈水循环。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是温度,湿度。

4、控制气孔开闭,调节植物体内水分蒸腾的是()

A、表皮细胞B、叶肉细胞C、保卫细胞D、叶脉细胞

5、植物体在进行下列活动时,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②无机盐的运输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⑤蒸腾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功能

消化腺:

人体出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1)唾液腺

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由胃壁内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开口在胃壁的内表面。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pH为0.9~1.5,成人每口分泌的胃液为1.5~2.5升。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盐酸(即胃酸)和黏液。

(3)肝脏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成人的肝重约1.5千克,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

肝脏具有多方两的生理功能。肝脏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还具有解毒功能。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并将其储存在胆囊内。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0.8~1.0升。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增加脂肪与胰脂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

(4)胰腺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呈碱性,pH为7.8~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约为l~2升。胰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质,蛋白质被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存在于胰液中的胰淀粉酶和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又可以分别促使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肠腺是有由小肠壁内黏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肠腺能分泌肠液,肠液呈弱碱性,pH约为7.6,成人每口分泌的肠液为1~3升。肠液内含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进一步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使之成为可以吸收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鱼类一般为雌雄异体,生殖腺通常成对。软骨鱼类一般为体内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数硬骨鱼为体外受精。所产之卵淡水鱼为沉性或浮性,海水鱼均为浮性。鱼类的性成熟与种类、营养、水温、光照等有很大关系,并由促性腺激素调节。受精卵经一定时间后孵化,仔鱼脱膜而出。鱼的一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未成熟期与成鱼期。其中仔鱼期死亡率最高。

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组成。生殖腺包括精巢和卵巢,生殖导管由输精管和输卵管组成,生殖导管的出现较圆口纲又进化了一步。大多数鱼类是雌雄异体,卵生。多为体外受精,雌鱼的生殖腺为卵巢,平时呈扁平的带状,呈现出青灰、黄、粉红等色泽,到生殖季节发育长大后可占体腔的大部分。雄鱼的生殖腺一般为白色线形的睾丸,仍在生殖季节增大叫鱼白,是产生精子的场所。软骨鱼类和低等硬骨鱼类的生殖腺裸露。高等的硬骨鱼类的生殖腺呈封闭式,由腹膜分化成的束状膜包裹着,形成囊状卵巢或囊状睾丸。另外,还有少数鱼类为雌雄同体,如鮨属的多种鱼,能自体受精。黄鳝可产生性逆转,即生殖腺从胚胎到成体都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发育到成体产卵后的卵巢逐渐转化为精巢,产生精子,从而变成雄性。

鱼类受精和发育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①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②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鲇科的Tachysurusbarbus的雄体在生殖期间停食,把受精卵吞入胃中孵化。

③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未产出前,雄鱼通过特殊的交接器官。如鳍脚、短管等,使精液流入雌鱼生殖孔内,卵在体内受精后不久,卵成熟后,排出体外发育,如软骨鱼中的虎鲨即是。

④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如真鲨科的软骨鱼及柳条鱼等硬骨鱼,卵受精后就开始发育,如受精的鲤鱼卵在20℃时,一周即可孵化,此阶段称孵化期。刚孵出的稚鱼体长约1.2mm,体透明,含色素,骨骼未硬化,鳍也不十分发达,腹部还有卵黄囊此称稚鱼期。当卵黄囊缩小后,稚鱼开始进食,经过成长期(第三期)长成鱼形。鲤鱼从幼鱼长成成鱼,约需2~3年,其寿命可达数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安全用药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安全用药

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部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①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简称R。

②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疗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简称OTC。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全身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二、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例:

5、地球上90%的氧气是由下列哪类植物提供的()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酵母生殖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酵母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有的为致病菌。是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

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出芽繁殖

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有多边出芽、两端出芽、和三边出芽。

分裂生殖

少数种类的酵母菌与细菌一样,借细胞横分裂而繁殖。

芽裂

母细胞总在一端出芽,并在芽基处形成隔膜,子细胞呈瓶状。这种方式很少。

有性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接合子经减数分裂,双倍体核分裂为4~8个单倍体核,形成子囊孢子,包含在由酵母菌细胞壁演变来的子囊中。子囊孢子又可萌发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酵母可以通过出芽进行无性生殖,也可以通过形成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即在环境条件适合时,从母细胞上长出一个芽,逐渐长到成熟大小后才与母体分离。

有性生殖

在营养状况不好时,一些可进行有性生殖的酵母会形成孢子(一般来说是四个),在条件适合时再萌发。一些酵母,如假丝酵母(或称念珠菌,Candida)不能进行有性繁殖。

编辑推荐:酵母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鸟类的起源、家禽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鸟类起源家禽的经济意义。

2、通过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异同,培养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鸟类的起源,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并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始祖鸟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理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关键,而且可通过与现今的鸟和现今的爬行动物的比较,学习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方法,提高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始祖鸟的研究中,要注重展示科学发现史,在与学生共同探究鸟类的进化史中,体验科学历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探究鸟类的起源

(1)体验发现过程:教师可通过印发资料或生动的讲述,向学生展示始祖鸟发现的科学历史。

至今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计7件,均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晚侏罗纪(距今约14500万年左右)海相沉积印板石灰岩内。首次由H.V.Meyer在1861年报道的第一块化石是单根羽毛,保存在东柏林博物馆;第二块标本也是H.V.Meyer在1861年9月30日宣布的,是一基本完整的个体,头骨不全,头后骨骼基本完整,并有羽毛印痕,可以说形态栩栩如生,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标本现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块标本发现于1877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只始祖鸟标本,它比伦敦标本小约1/10,常为报刊书籍引用,现保存在柏林博物馆;1956年,F.Heller报道在索伦霍芬附近发现第四块始祖鸟标本,但没有头骨,其地点就在伦敦标本发现的附近;1970年,J.H.Ostrom报道1855年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原被定为翼龙的一不完整小骨架,是始祖鸟的骨骼,现在保存在荷兰Haarlem的Teyler博物馆;第六块始祖鸟标本,本来发现于1951年,由于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被误定为小型食肉类恐龙,1973年才由Mayr更正,现保存在德国Eichstatt的Jura博物馆;1987年在索伦霍芬印板石灰岩内又采集到一块始祖鸟标本,与前一件相同,也缺少明显的羽毛印痕,由PeterWellnhofer于1988年报道。

从以上始祖鸟标本发现情况简介可以了解,若没有羽毛印痕与骨骼化石同时保存时,常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物质代谢途径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中,微生物也常被利用。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在物质代谢的研究中,就使用的材料而言,是由完整动物逐渐发展到纯酶。

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物质代谢的途径逐渐为人们所了解。

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素,以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为最多。进入体内后,各自进入其代谢途径。一个代谢途径是由许多化学反应有组织、有次序地一个接一个的发生和完成,绝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较温和的温度、pH及离子浓度条件下,由酶促进,以非常高的速度进行。每一酶促反应几乎都是由一特异的酶所催化,而许多酶还有其必需的辅助因子。例如,进入体内的营养素“甲”,在其代谢途径中,将转变为中间产物“乙、丙、丁…”一直到最终产物“癸”,可图示如下:

酶1酶2酶3

甲--→乙--→丙--→丁……癸

辅1辅2辅3

图中酶1、酶2、酶3等代表促进每一步骤特异的酶,而辅1、辅2、辅3等为每一种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这可用实例说明,一个成年人食进多于其一切活动所需要的食物时,往往会发胖,这显然是体内将多余的食物储存为脂肪,亦即脂肪酸的合成增多。脂肪酸的合成与蛋白质、核酸及糖类等相比,较为简单;所用原料为乙酸,但必须以其活泼衍生物,乙酰辅酶A的形式,进入代谢途径。乙酰辅酶A在体内,来源甚广,主要食物,如糖类、脂类及蛋白质等在分解代谢中,均可生成乙酰辅酶A。在其进入脂肪酸合成途径之前,必须由酰基转移酶催化,先与脂肪酰载体蛋白结合,然后再两个碳原子两个碳原子加上去,而每加上两个碳原子,包括从乙酰辅酶A合成的主要原料丙二酸单酰辅酶A在内,须经七个步骤,需要七种不同的酶及三种不同的辅助因子。在乙酰辅酶A上,七次加上两个碳原子(实际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之后,还须有软脂酰脱酰酶的催化作用,才能完成一分子软脂酸的合成。这一代谢途径可用作合成主要偶数脂肪酸的例子,由于许多化学反应不仅是进行性的、逐步的,而且还是分阶段来完成的,足见其复杂性。

代谢途径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一种物质在体内可进入多种代谢途径,可进入合成代谢途径,也可进入分解代谢途径,有的即使是合成代谢抑或是分解代谢,其途径也不只一种。例如乙酰辅酶A不仅可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以产生能量,而且在合成代谢方面,除合成脂肪酸之外,还是酮体及固醇类物质分子中碳原子的主要来源,也是合成一些氨基酸,如谷氨酸以及微生物体内精氨酸、赖氨酸等的一种原料。此外,乙酰辅酶A在乙酰化作用中起着广泛的作用,如在乙酰氨基糖、乙酰胆碱、乙酰肉毒碱等的生成中。

总结:近代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不但能定位、分离、提纯、追踪、鉴别及测定代谢物及其产物,而且还能对参加物质代谢中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构型、构象及其各种性质等加以研究,而所得结果往往有可能用以解释或确定其在物质代谢中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蘑菇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是因为: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所以学习这部分重点知识,是了解真菌主要特征所必须的。

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因为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的形态结构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

设疑启动

引出课题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的说明:

(1)导言的设计。

①由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等等,学生这时已经按捺不住了,这样的引言干净利落,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就讲蝗虫。同时从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种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放在其他节肢物动中讲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顺序引入,先导出章的题目再导出节的题目。这样比较麻烦也耽搁时间。设疑导入和录像导入也比较好,但没有实物导入节省时间,因为本节课内容多实验量大,所以要选一种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

(2)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应该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教师出示观察提纲: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要求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两个同学配合好,教师要适时出示蝗虫模型(或大屏幕)给予指导。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蝗虫外形观察记录表

身体部分

器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