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刑事案件叫什么(精彩20篇)

浏览

7781

文章

1000

篇1:古代二十四才女名字以及她们的诗词

全文共 172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古代的二十四才女都有谁,分别叫什么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值得一说的,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才的才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今天来做个盘点,只是著名的二十四位,很多人网友估计要说这不是他们心目中的二十四位了,但是这个是大众心里面的二十四位了,所以也算是符合大众的喜欢了,下面就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是哪二十四位吧!

排名按朝代来的,不比谁强谁弱!

一、许穆夫人:春秋时许国国君夫人,相传《诗经》里的一首最早的爱国诗篇〈载弛〉就是出自其手。但是否真实,学术界难有定论,故只做提名,不予入选。

二、庄姜:春秋时齐国公主,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当然入选。

三、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其浪漫事迹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只提两点:擅琴,曾跟夫君司马相如合作过名曲〈凤求凰〉;能诗,相传中国最早的五言诗〈白头吟〉即出自其手。当然入选。

四、刘细君:西汉乌孙公主,传世之作是那首起句不俗的〈悲愁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只因为后代还有位与她类似遭遇的大才女侯选于后,暂不入选。

五、班婕妤:西汉成帝妃,有著名的〈团扇诗〉传世,仅凭此一诗入选,恐不够分量,只作提名。

六、班昭:家学渊源,名门闺秀。曾助其兄大史学家班固续完〈汉书〉。如果要在她和其祖姑班婕妤之间选一位的话,坚决投班昭一票。

七、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其传奇经历不再赘述,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

八、苏若兰: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诗〉享誉古今,惜流于文字游戏,暂不入选。

九、谢道韫: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另有一篇《泰山吟》诗传世。虽细推敲并无其他过硬佳作支持,但借其名气,还是入选。

十、鲍令晖: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闺怨诗,颇具才情。限于名额,暂不入选。

十一、刘令娴:南朝著名诗人刘孝绰之妹,幼有诗名,其作《玉台新咏》多有收录。限于名气,暂不入选。

十二、鱼玄机:唐女道士,能诗,曾流传“一庭红叶地,不扫待何人?”一句,足令后世诗人叹为观止!限于名额,暂不入选。

十三、薛涛:唐乐籍诗人,曾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唱和,实力不俗。且拥有“薛涛笺”的专利权。作为优秀唐代才女代表,应予入选。

十四、刘采春:唐才艺妓女,有诗歌流传。限于名气,不选。

十五、李冶:唐女诗人,曾与刘长卿唱和,其诗作《全唐诗》有载。限于名气,不选。

十六、上官婉儿:唐诗人上官仪之孙女,极富才情,限于更多算是个政治才女,不选。

十七、花蕊夫人:五代后蜀王后,以"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一诗显名。限于名气,不选。

十八、朱淑真:宋知名才女,诗词皆擅,才情颇高,有〈断肠集〉传世。当然入选。

十九、李清照:著名女词人,有〈漱玉词〉一卷传世。此人名气太大,作为当今无数文学美眉的偶像级人物,入围三甲自不在话下。依个人意见,当据蔡琰之下为第二人也!

二十、管道升: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字仲姬,号栖贤山人,工书画,尤善梅竹,曾经给皇太后画过一幅墨竹,被封为魏国夫人,可见书画之精。文才亦高,箸有《画梅》,《渔父词》,《我侬词》。其中《我侬词》更是为传世之作: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入选当不为过。

二十一、叶小纨:出身明代著名才女世家,其母沈宜修、其姑张红桥俱为当时知名才女,其诗名又在叶氏三姐妹之首。限于名额,不选。

二十二、柳如是:明代著名才女,秦淮八艳之首,曾与当时两大著名诗人陈子龙、钱谦益切磋过武功,虎视群雌,不让须眉。当然入选。

二十三、顾太清:清代满族著名女词人,与同时代大才子龚自珍有交,有〈东海渔歌〉词集传世。况周颐曾在〈蕙风词话〉里把她与纳兰性德相提并论,推许“男成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作为难得的少数民族女诗人,理应分占一席。

二十四、贺双卿:清女词人,出身贫寒,好学不倦,有〈雪压轩词〉流传。限于名气,不选。

二十五、吴藻:清知名女词人,有〈香雪庐集〉一卷传世。限于名气,不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战争阵型有多大用?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大阅兵之后,人们的兴奋还没有完全消失。正如我们以前讨论过的,古代举行大型阅兵是为了向邻国施加压力。阅兵期间,战场上也可以看到许多编队。喜欢听歌谣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军队充满了诡计。什么阵形,如长蛇阵形、二龙水阵形、天地三才阵形、四门驱底阵形、五虎驱羊阵形、六维六甲阵形、七星北斗阵形、八门金锁阵阵形、九子连环阵形、十面埋伏阵形等。那么,这些构造真的有用吗?

浪漫是作家对历史的解释。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充满了大脑漏洞,这是不正确的。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真实形态要简单得多。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人们就用队形来战斗或狩猎。群体被分成不同的职责,如单一的,单一的,野生的和辅助的(事实上,他们应该是前线,侧翼骚扰,骨干等。)并排列成不同的形状以达到攻击和防御的目的。在孙膑的《孙子兵法》中,孙膑系统地将阵形分为八种类型:方形、圆形、圆锥形、雁形、钩形、玄象形、稀疏形、若干形、火形和水形,后两种仅用于特殊战术。在正常战争中,最常用的编队是前三种,其中圆锥阵主要用于攻击,圆形编队主要用于防御,方形编队既可用于攻击又可用于防御。其他构造的布置和使用是复杂的。

除此之外,还有鹅、蛇、轮子等。这些编队大多易于操作,受欢迎,不那么花哨。一些编队甚至影响了日本将军。战国时期,武田信玄利用中国的军队打败了杉山。在大多数编队中,各种武器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相当多的编队是由一个武器来安排的(虽然种类很少,但单个武器的编队在战斗阵的历史上并不低,而且其效果是明显的)。

大多数编队使用数字来相互挤压。戚继光与倭寇作战期间,戚家俊经常使用鸳鸯阵对付倭寇。日本海盗并不多,但刀法犀利,个人战斗能力强,所以戚继光想出了一个多赢少输的阵型。他用狼的剑和长枪从远处牵制住了敌人的山城。他用手持盾牌的短刀进行近距离攻击,然后用火器辅助,从而达到有效歼灭敌人的目的。

当然,也有少花钱多办事的团队。例如,刘利用步兵、战车和水军配合的紫月阵,利用河岸形成半圆形的战斗阵。所有武器密切配合,以2000名步兵为主力,30000名当地精锐骑兵被摧毁。然而,它的操作方法非常复杂,需要太多的地形,所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华而不实的阵列。例如,在宋代,军队主要由文人领导。有些学者不懂得兵法,不按自己的爱好指挥,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发明了许多华丽而无用的阵法,但这些阵法给后来的作家带来了许多启示,写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小说。

火器部队出现后,编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大多数编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飞机和坦克有时排列成简单的形状,以方便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大将军是怎么给自己立威的?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带兵打仗可不是儿戏,往往胜则功名富贵,败则身死国灭。若是想要打胜仗,那么令出必行是非常重要,能顺畅如意的去指挥军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些建功立业的名将,无不注意在军中建立威信的。将领的威信有赖于长时间地建立,对于刚刚接手一支军队的将领,要初步建立威信,往往会用同一招,这一招就是杀人。军队操练

春秋时,齐国派司马穰苴帅兵去抵御燕国进攻,同时齐景公还派了个亲信庄贾做监军。司马穰苴和庄贾约好,明天中午在军门会和。第二天上午,司马穰苴就到了,在军门立沙漏等庄贾。庄贾因为要出远门,很多亲贵宴请他,他也不把和司马穰苴的约定放在心上,一直喝到快傍晚才到。司马穰苴就喝问庄贾延期该当何罪,庄贾还没醉,意识到严重性。就让别人去向齐景公求救,但司马穰苴先把庄贾斩了。后来齐景公派来替庄贾免罪的使者到了,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司马穰苴治罪,本来要把使者斩了,但大王使者不能斩,就把两个驾车的和使者一个仆人都斩了。关键,让一个亲贵来做监军,还是司马穰苴请求的,因为他说自己素来地位不高,没威信。想来,他早就打算好了借亲贵的头来立威。辕门

再一个是兵圣孙武,到吴王那里去谋将领的差事。吴王听他说能带兵,就想验验孙武的货色。吴王想了个好笑办法,就是把自己后宫百十号妃子宫女拉出来教给孙武带。孙武也乐得,把这些后宫妃子和宫女分成两队,由吴王最宠的两个妃子分任队长。训练开始,宫女们都嘻嘻哈哈,孙武先把吴王这两个队长宠妃斩了,这下剩余妃子宫女们都服了。吴王劝说孙武留情也没用。这吴王也是可爱。

秦末的彭越,刚开始在差不多山东水泊梁山一带当水盗,没人时打打渔,有时顺便劫个财。天下大乱后,不少混混都来跟他混。聚集了几百人后,一些人就劝说彭越也拉起反旗。彭越刚开始不愿意干,经不住这些家伙三番五次地说,就答应了。于是彭越和大家伙约好,明天日出时汇合举事,迟到的要斩首。结果第二天中午后,十几个人迟到,还不以为意。于是彭越说:我本来不想造反,你们一定要我带你们,说会听从号令。我们昨天约好迟到的斩首。现在你们迟到的,都要斩。大家还都笑嘻嘻说,不至于不至于,以后不会了。彭越还是把最迟的一个斩了。这之后,大家都怕彭越,不敢正眼看他。孙武练女兵

晚清名臣曾国藩带湘军时,也是杀人立信。在湘军出征不久,有一次攻坚,有一个营官退后,致使战斗失利。战后曾国藩就在三军面前,把这个同乡营官斩了。并在三军前训诫了一番你,同时声明给这个营官家里送了一大笔钱。

杀人立威,很管用。但被杀的多少有些死得随机和可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人过年,老百姓一般吃什么?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现在逢年过节的小编觉得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像只要过节什么的,好像都在吃饺子,其实感觉现在人都变懒了,很多时候也并不是这样的,什么节日吃什么还是有不少的讲究的,那么小编就想问了这个在古代我们这些小来百姓会吃什么呢?当然这饺子是跑不了的,但是每个朝代吃什么其实都是有讲究的,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

其实古代人过年和现代人过年是一样的,除了各种菜肴之外,还有一些特色的食物,但是得看具体的朝代之分了。

在两汉之前,小麦没有被推广,那就只能用麦粒来煮饭吃的,两汉之后才普及了谷物制粉的技术,所以就出现了面条和馒头。所以这个时间段过年的时候麦饭就必不可少了。

在唐朝时期人们的饮食逐渐起了变化,北伐有大麦小麦,南方就是水稻了,所以北方人吃大米那就是富裕人家了。

唐朝之后就出现了饺子,在宋朝叫“角子”,因为饺子的形状也像元宝,所以有招财进宝的意思,过年就经常性的吃饺子了,还有就是汤圆了,汤圆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美食了,依旧是因为寓意非常的好,什么团团圆圆啊。

明朝时期北方人吃饺子而南方人就吃汤圆了,但是对于喜欢肉食的人来说,这个历史也是十分的悠久的,魏晋到唐宋,游牧民族南下,羊肉都是超过猪肉的,所以过年饭桌上都是有羊肉的,当然也会有不少野味,什么鹿肉和老虎肉也不为过啊。

再说回唐朝吧,过年有生鱼片这一说哦,但是鲤鱼不能吃,宋朝反季节蔬菜也能吃到,到了清朝就是辣椒的天下了。

过年其实和现代人也没太大差别,只是当时社会有什么过年也都会吃什么而已,现在社会过年什么都有,所以当然就是什么都能吃了。古代也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中国古代才女盘点

全文共 2942 字

+ 加入清单

1、庄姜: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2、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貌美,擅琴,能诗,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与之私奔,够浪漫的吧。二人开了个小酒铺,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此女结局还算不错。

3、班婕妤:汉成帝妃,西汉女文学家。名不详,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班婕妤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所以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无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但数月后夭折。她虽然承宠时间很长,却再也没有生育。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

4、班昭:东汉女辞赋家。一名姬,字惠班。生卒年不详。班彪女,班固妹。嫁曹世叔,早年守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去世。昭博学高才,和帝下诏令其续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为“曹大家”。每有贡献异物,常令昭作赋颂。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著有赋、文等16篇。

5、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

6、甄洛:魏文帝皇后。曹丕称帝后宠郭皇后,郭后恃宠中伤甄皇后,甄后从此失宠,在《塘上行》里写出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到极致的、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可怜最后等来的却是曹丕的一纸死令。甚至死后对尸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极尽侮辱与凌虐。

7、苏若兰: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诗》享誉古今。后因苻坚的胞弟苻融荒淫无耻,紧紧相逼,自缢身亡。

8、谢道韫:东晋女诗人,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9、鲍令晖: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闺怨诗,颇具才情。

10、上官婉儿:初唐著名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谋废皇后武则天的诏书,与其子上官庭芝同被诛。时在襁褓中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即内宫为婢。上官婉儿14岁时,武后召见她,让她执掌诏命。中宗复辟,拜上官婉儿为婕姝,旋拜为昭容。后在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推翻韦后政权时被诛,活了46岁。

11、李冶:唐代才女,六岁作《咏蔷薇》时就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的佳句。最后也只能西风残荷空余恨:“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李冶的美貌和才气使她成为女冠中的风云人物,在暮年曾一度被召入宫中。在宫中,李冶以她不凡的才气赢得了赞许,一些公侯相将也和她笺诗相赠。但正是因此给李冶引来杀身之祸。兴元年间(784),将领朱渍因叛乱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而李冶因曾经上诗给朱渍,也被德宗以罪处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李冶虽行为浪漫不羁,和众多男子有着亲密交往,但在她内心深处也是渴望有一个人能和她相守白头的。但她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没有等到。

12、薛涛:唐代名*和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出生于成都。其父薛郧宦居成都时去世,薛涛由母亲抚养。当其及笄之年已辩慧知诗,兼撤擅书法,描眉涂粉,才貌超群。但因与母亲生活无靠,只得加入乐籍,成为官*。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赏识,成为私人秘书,还准备奏请朝廷任命其为“校书郎”,虽位或准,但人们从此称其为“女校书”。

13、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14、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15、管道升: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字仲姬,号栖贤山人,工书画,尤善梅竹,曾经给皇太后画过一幅墨竹,被封为魏国夫人。文才亦高,箸有《画梅》,《渔父词》,《我侬词》。其中《我侬词》更是为传世之作: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管道升夫唱妇随,一生还算幸福。

16、柳如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才女,秦淮八艳之首。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曾与当时两大著名诗人陈子龙、钱谦益切磋过武功,虎视群雌,不让须眉。20余岁时,嫁给钱谦益。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

17、顾太清:清代满族著名女词人,与同时代大才子龚自珍有交,有〈东海渔歌〉词集传世。况周颐曾在《蕙风词话》里把她与纳兰性德相提并论,是难得的少数民族女诗人。顾太清本姓西林觉罗,名春,字梅仙,其祖父鄂昌系雍正朝权臣鄂文泰之侄,曾任甘肃巡抚,乾隆朝因诗狱受株连,被抄家赐死。所以顾太清一生下来便是“罪人之身”,累受白眼,倍尝冷暖,11岁前居住在北京,家庭生活极拮据;11岁之后又流落江南,在坎坷流离中度过了其少女时代。及笄之后,因才丰色尤,为清高宗曾孙奕绘贝勒所喜,纳为侧室,但因是“罪人之后”,在上报宗人府时,谎报为荣亲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此后,便以顾春为名,号太清,亦号云槎外史。晚年时,顾太清倾力写了《红楼梦影》一书(为《红楼梦》续书),署名“云槎外史撰”,以一女子续写众士大夫都望之畏难的《红楼梦》,顾太清不可不谓之非凡,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小说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六部怎样排名?谁才是六部之首?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常在一些古装剧中可以看到,古代个官员们,有一部分分属朝廷六部,不同的部门管理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而在历史书中也是有所家烧的,这六部分别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各自负责着不同的事情。但既然是不同的事情,虽然说这六部听起来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因为掌管的事情的不一致,因此他们之间也一定还是有一个权力大小或者说职能大小的排名的。可能有不少人都觉得,吏部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就算是有一段时间吏部排在第一,其实也不能代表他就一直是第一,那么究竟那个部门才是真正的六部之首呢?1.吏部

作为古代主管各级官员的行政机构,自汉朝以后,吏部就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肩负着针对文职官员“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的具体职能。在《清史稿·职官志》中,吏部也被列在六部首位,专掌文官的任免管理及考核奖惩。相较于现今的行政机构设置,基本相当于中央组织部,权限巨大。

但随着皇权集中的逐步发展,等到乾隆皇帝将中央集权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时候,吏部的权限被逐步削弱,朝廷对于各级官员的管理、任免乃至奖惩权力绝对程度上掌握于皇帝之手。也就是说,吏部对于官员的管理权限更多的侧重于考核和任免、奖惩意见提供,而并无直接决定权。

况且,清代朝廷在地方政府中施行“督抚制”,一省或数省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越过吏部,直接就所辖下级官员的任命、奖惩意见向皇帝建议。而且,清代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地方督抚的权威性,对其所提人事变动意见,一般不会予以驳回。也就是说,在前朝历代位列六部之首的吏部,随着清朝皇权集中和地方“督抚制度”的逐步发展,而逐渐落寞并失去了“六部之首”的位置。2.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清代户部的职权和前朝历代基本等同,也大致为“掌军国支计,以足邦用”。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户部被立在传统的“第二把交椅”位置上,作为国之根本职能部门存在。

对于清代户部在六部中的排序,曾历任晚清督粮道、盐运使、按察使的金安清,在其所成《水窗春呓》中,有过明确说明:六部以户部为至要,凡总理之大学士及满尚书,皆以眷注第一之人为之,必兼提督及内务府带钥匙,此嘉、道年间风气也。

也就是说,就具体权势而言,户部的历史地位非但没有随着清代皇权集中的发展而逐步降低,反而因为“康乾盛世”期间数十次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事、对内平乱对其绝对程度上的依赖程度而有了大幅度上升。在《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中,自雍正朝开始,对户部就开始了“始令亲王、大学士领部事”的特殊规定。嘉庆朝的户部,“复令亲王永瑆综之”;嘉庆朝以后,“仍令大学士管部”。由此,足以证明户部在清朝朝廷中权势的逐步增强、地位逐步抬升。3.礼、兵、刑、工四部

对于除吏部、户部之外的四部,《清史稿·职官志》和《水窗春呓》也有着直接、明确的排序说明:

吏、刑二部次之,工部又次之,礼、兵二部又次之。

也就是说,清代之礼、兵、刑、工四部也基本延续了前朝历代的排序办法,具体职能权势几无变化。礼部,作为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的特殊部门,乃系等同辅相之殿阁大学士最常见的来源部门。乾隆朝以后,想要实现国家级副职向国家级正职的升迁,礼部尚书这一官职乃是最为便捷、最为直接的仕途节段。

另外对于封建皇权社会而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明确了礼部的特殊地位和权势外,也确定了兵部低于礼部的排序。另外,清代兵部掌管武职官弁的任免、考核、奖惩以及有关兵籍、武器制造、马匹饲管、武科考试等事务,而对于至为关键的军队调动、布防、驻扎等具体兵权,兵部却并不管辖,仅掌握于皇帝手中,也决定了兵部在六部之中无法占据较高地位。

刑部,乃系掌管刑罚及监狱之政令,受理刑事案件的所在,但对于死刑案件还必须会同都察院、大理寺进行“三法司会审”;对于每年于八月间审办各省所报案件之“秋审”,于霜降后审办京内案件之“朝审”,除了都察院、大理寺还必须有“九卿”以及六科给事中、十五道监察御史共同审理。更重要的是,案件审理的最终结果必须上呈皇帝给出最终勾决。

也就是说,这个拥有司法部和绝大部分公检法部门职权的实权部门,在封建制度的制约下,逐渐成为了皇帝维系皇权统治的工具,最高权势仍然集中于皇帝之手。而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费的工部,虽然掌管水利房屋到城乡建设等所有造作之事,乃系油水特别丰厚的实权部门,但其较之上述五部的管理职能,更偏向于执行职能,也只能落得六部最末位的位置。

后记

清代六部,作为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乃系统治阶层维系皇权统治的有力工具。但随着清代皇权集中程度的逐步发展,六部的具体职能也随之逐步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并衍生出新的排列顺序: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人的弓有多重?古代弓箭手真的不堪一击吗?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在如今的影视以及游戏等一些艺术作品的影响之下,很多人都会觉着弓箭手其实是军队当中最弱鸡的群体,印象总是身材瘦小,不善于近身格斗,只有远程攻击的优势。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弓箭可绝对不是弱小害怕近战的兵种,如果认为他们是一群近战弱鸡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我们就从古代的弓说起,古代士兵所使用的弓的拉力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动不动都是以石、钧来进行计算的。就拿咱们国家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士兵来说,当年一名士兵最差的都必须要拉三石弓。按照那个时候的计算比率来换算的话,一石等于120斤重,那么三石就是360斤重。不过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如今的250克,三石也就是如今的180斤。180斤拉力的弓,如今又有几个人能拉的动这么重的弓呢?

在拉看看《新唐书》中所记载的王忠嗣和张世贵,这俩人所用的弓都是150斤拉力的。在唐朝,一斤差不多是现在的600克,所以他俩人用的弓相当于是200斤拉力的重弓。而且据说后来岳飞所使用的弓能够达到300斤。对于这个数字,很多人都觉得不太符合实际,有些夸张的元素。但是也有人认为是人类的生活逐渐优越,导致了如今的人们体质已经大不如以往的古人了,那么这种说法真的属实吗?

事实上,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测量方式是有一些区别的。因为古人在测量弓的拉力的时候是不会上弓弦的,经过如今的换算过后,古人所使用的弓大约是在40磅到160磅之间。但即便就是这个重量,放在如今,依然大多数人是无法开弓的。除非是经过了专业系统的训练之后才能够达到古人的水准。

所以说弓箭手绝对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象当中的那么弱鸡,惧怕近战,其实他们个个都是肌肉猛男。离得远了我就拉弓射你丫的,你近战我就把剑肉搏,绝对不比那些专门的近战兵种差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当铺柜台前的大木板遮羞板的目的是什么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对这个古代当铺想了解一下,最近很多人都对当铺柜台前的一个大木版不知道做什么用的,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看看这个大木板到底干什么用的吧,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

1、当铺前的大木板起目的是什么

古代当铺柜台前都有个大木板,叫“遮羞板”,主要目的之一是:保护客人颜面。能去当铺当东西的一般也是遇上过不去的坎了,所以搞个木板挡着,保护客人的面子。其实从遮羞板就可以想到答案了。

2、当铺遮羞板的作用

古代当铺在大门与柜台之间有一块木板,俗称为“遮羞板”,为了不让街上的行人看到店内的情况。这个木板有两个效果,第一是防止路人看到有损客人的颜面,二是可以防止有歹人看到贵重物品起意作恶。

3、为什么当铺的柜台很高

首先,古代当铺的柜台很高,对顾客不方便,个子矮的还真是够不着,而柜台里面的掌柜的坐的位置也很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当铺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它在接收顾客的典当物时,价格压得越低,自己就越赚钱。试想,当东西的人本来就因为囊中羞涩而难堪,当铺又是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位置,谈价格时,掌柜的居高临下既利于在气势上给顾客一种压迫感也有利于自己接收物品。典当者站在柜台前看不见柜台上的物件,从而让典当者产生敬畏感,不敢和当铺争价。

其次,柜台高了,有利于防备突发事件。假如说当铺遇到闹事的、胡搅蛮惨的。柜台低的话,人家敢直接损坏物品或殴打掌柜的,高一些的话,最起码闹起来没那么方便。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可以想象去当铺的都是什么条件的人以及当铺是如何从典当者身上获利的。

当然了,高的柜台也还有些其它的作用,比如高的柜台可以起到遮挡的作用,后面的当铺人员在干什么顾客也看不到,有的当铺还专门搞个屏风遮挡起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当铺柜台都是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石散是什么东西?为何古代人都爱吃?

全文共 3008 字

+ 加入清单

在北魏政权建立之后,拓跋珪边开对外扩张起来,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中国北方地区。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拓跋珪首先是杀了觊觎王位的皇叔,随后又吞并了实力强大的独孤部族。完成了安内的壮举后,拓跋珪又与后燕联手,一举击溃了宿敌铁弗部。控制了塞北的拓跋珪,率军东进,与后燕交战,夺取了黄河以北的大量土地。

在治国方面,拓跋珪相当注重文化教育,他以汉人的儒学作为统治根本,效仿中原王朝进行发展。除此之外,拓跋珪还逐渐将鲜卑民族转型为农耕民族。为了让北魏政权更加稳固,汲取了前车之鉴的拓跋珪将大量豪族迁离本土,保证了王朝的集权。纵观拓跋珪的前半生,就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帝王史。

然而,在拓跋珪过了而立之年后,这位励精图治的明君却像换了个人一样,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在《魏书》中,有这样一段骇人听闻的记载,书里的文字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些事竟是拓跋珪所为:

“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

拓跋珪非但对身边的大臣挥舞屠刀,还经常坐在车辇中行凶,将那些抬着龙辇的下人一剑杀死,还立即让人“补缺”。每次拓跋珪出行,都要杀掉几十人,却没人能说清他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说,拓跋珪本就是心智不正常的杀人狂,那么,他做出这种丧心病狂之事实属理所应当。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人天性残忍嗜杀。

但是,三十岁前的拓跋珪明明是个励精图治且深谙儒道的明君,他怎么会变成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恶魔呢?根据学者的研究,拓跋珪之所以转性,完全是因为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

那么,拓跋珪为何会患上这样的精神疾病呢?

学者通过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拓跋珪的心理疾病,与一种叫做“五石散”的药物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喜好空谈,所谓空谈,就是以“玄学”这种无实际作用的内容作为讨论题材。简单来说,就是思想空虚所致,当时的文人自认为自己已看破了大千红尘和生死之谜,以这种学说来谋求清净和享乐罢了。

我们熟悉的“大雪纷纷何所拟”典故,其实就是清谈的一种。喜好清谈的魏晋人士,在大谈玄学期间往往要佐以“五石散”,亦作为“寒食散”。这种药物实际上就是唐代“乳石散”的改良版,因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雄黄、石钟乳、青慈石、丹砂、白石英,所以被时人称作“五石散”。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这些药材的药性进行了注解,其中,绝大多数成分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根据现代化学来分析,这些药材中含有大量的汞、铅、砷、硫化合物。显然,五石散与古代的“仙丹”类似,二者唯一的区别是五石散是天然矿物,而炼制的仙丹则是人工提炼的化合物。拓跋珪之所以患上精神分裂症,关键便在这五石散上。

三国时期的名士何晏,是著名的“五石散”成瘾者。在当时,贵族人士以食用五石散为流行。据说,服用这种药物之后,人的皮肤会变得燥热,心情会随之愉悦,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幻觉。从药效来看,五石散的作用与现代意义的毒品别无二致。在服用了五石散之后,必须要佐以温酒和冷食,并不断地进行运动,穿宽松的衣服,这样才能让药性尽快散发。

显然,若这种药物流传到今天,肯定会被划分到毒品之列,只不过,在当时人们并不觉得五石散是一种于人体有害的药物,反倒认为常吃五石散能够让身体康健并益寿延年。

孙思邈曾就五石散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万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

孙思邈认为,人们之所以要服用这种毒品,完全是因为它有着强烈的成瘾性,能够让人产生短暂的快感,并助长性欲:“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也对五石散进行过分析,他认为五石散就是一种与鸦片类似的毒品。

当然,除了五石散之外,拓跋珪的遭遇亦是使之患上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拓跋珪的前半生纵横疆场,在金戈铁马中度过了青年时光。不过在他建立王朝之后,却逐渐陷入到左右为难的处境中。北魏立足于中原地区,但却保留了大量的鲜卑遗俗。身为鲜卑人的拓跋珪,也不能像中原皇帝一样将国家治理得得心应手。

拓跋仪是拓跋珪的弟弟,穆崇则是拓跋珪最信任的部署,二人追随拓跋珪南征北战,屡立奇功。然而,在拓跋珪建立政权之后,这两个他最信任的人却做出了背叛之举,二人在皇宫周围设下伏兵准备击杀拓跋珪夺取政权。

拓跋珪揭穿阴谋后,考虑到此二人位高权重,羽翼丰满,若深究此事,必将牵涉甚多,以至于难以收场。此外,值此之际西方战乱频发,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所以拓跋珪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惩处这两名罪魁祸首。

虽然,拓跋珪表面上大度地宽恕了两人,但被最亲近的人背叛的滋味让他无所适从,这份打击让拓跋珪不再相信大臣。公元403年,拓跋珪以骄奢之罪,处死了平原太守和跋,并诛杀了和跋全族。因为和跋生前与中垒将军邓渊交好,所以拓跋珪又借故赐死了邓渊。

公元407年,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常山王拓跋遵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拓跋珪,因此招致杀身之祸,被拓跋珪赐死。同年八月,司空庾岳因“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拟则人君”的罪名,被拓跋珪处死。公元408年,与拓跋珪素有旧怨的莫题全族被诛。

晚年的拓跋珪,就像是后世的朱元璋一样,设立了“侯官”,用以监视群臣。

拓跋珪的精神问题,甚至,直接引发了他与儿子的兵戎相见。

拓跋珪年轻时,曾在贺兰部见到了自己的小姨,拓跋珪觉得自己的小姨貌美,并向母亲提议迎娶小姨为妻。迎娶姨母自然是违背纲常的,所以贺太后立即以“是过美,必有不善。且已有夫,不可夺也”的理由回绝了。

谁知,拓跋珪不肯善罢甘休,他命人秘密地杀掉了自己的姨夫,强行将小姨纳为妃子,与其乱伦生下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自幼凶戾,喜欢抢劫行人,以扒光行人的衣裳为乐。拓跋珪见拓跋绍喜怒无常,便亲自将儿子倒吊在井口,直到拓跋绍奄奄一息时才将其释放。

公元409年,喜怒无常的拓跋珪公然怒斥自己的贺兰妃,并将其软禁在宫里,扬言要将其杀之后快。贺兰妃不得不向自己的儿子拓跋绍求助。那一年的拓跋绍虽然只有十六岁,但他暴戾凶狠的一面却毫不亚于其父。拓跋绍与宫里的太监合谋,在天安殿中持刀杀向自己的父亲。由于事发突然,拓跋珪没能在身边找到防身的武器,所以被闯入宫禁的亲生儿子手刃。

根据野史的记载,道武帝年间民间有个颇为灵验的女巫曾预言世间将会发生大乱,唯有“灭清河,杀万人”才能破局。拓跋珪听闻之后,立即派人屠杀了清河郡,随后,又开始着手杀“万人”。拓跋珪有个宠妃的名字就叫“万人”,拓跋绍与万人私通,两人合谋杀掉了拓跋珪。不得不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这起宫变或许就是女巫口中的“大乱”,而所谓“万人”,并不是屠杀万人,而是那名叫“万人”的宠妃。

正因为拓跋珪未能洞悉天机,没有意识到危险就藏在自己的身边,所以才被“万人”与自己的儿子拓跋绍所杀。

当然,野史之言纯属戏说,做不得数。拓跋珪之死,完全是他的精神问题所致。

也难怪孙思邈在当时就已提出了禁五石散的倡议,五石散竟让一个正常人变成见人就杀的疯子,这样的药物简直比毒品还要可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女人生子为何要不断烧开水

全文共 220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生孩子为什么要不断的烧开水呢?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的女人生孩子几乎不存在难产的问题,那么,你知道古代女人难产的原因有哪些吗?女人顺产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女人生孩子,简直太幸福了,相比古代女子生孩子而言,那么,古代女人是怎样生孩子的呢?为什么古代女子生孩子易难产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女人生孩子为何要不断烧开水?这原因让现代人汗颜

在中国古装剧里,经常会看到一幕只要女人生孩子就开水一直在不断的烧,很多人就很诧异。生孩子和烧开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和分析一下!

1.热水消毒

古代消毒条件不好,孕妇生产时羊水破裂,会有很多血水流出,产婆需要帮孕妇擦拭,同时也要洗手。井水和河水中有很多细菌,直接使用会造成孕妇感染,热水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2.清洗胎儿

小孩生下来身上满是胎脂,血迹还有胎粪,很难清除的,刚出生的小孩不能用凉水擦洗,以免刺激,需要用温水进行擦拭,温水方便清除。

3.脐带考虑

脐带需要在孩子娩出后剪断,剪刀需进行消毒,当然有些宝宝可能会问,那可以用酒啊(古时候的酒都是水酒,酒精含量较低不具备消毒功能),开水可以很好的进行剪刀消毒,防止脐带感染。

4.清理周围环境

在女人生产的时候,产婆肯定要用热水帮孕妇擦拭伤口、洗毛巾。

5.让周围的温度变高,保证体温

热气能够营造生产环境,提高室温。在没有暖炉的古代,这也是一种升温的方法。

6.扩张宫口

利用热水来刺激宫口,从而便于孩子的出生。因为热水有利于膨胀,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实践运用。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肯定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了,在我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现代医疗技术,但是也有我们自己医疗办法。

古代女子生娃为何易难产

由于医疗水平不高,古代女性生孩子时要消耗大量的体能,特别是在难产时更加严重,而且也有可能在生孩子的时候引起生殖道的血管破裂而引起大出血,这时,因为身体非常虚弱和大出血,很容易引起身体脏器的衰竭和失血过多而死亡。

女子早婚有隐患

总体来讲,古代女子难产率高,跟古时候医学技术低下、女子早婚等有很大关系。

1、古代女子早婚

年已及笄,是指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人寿命不长,女子及笄之时就是15岁。这个时候其实女子还在发育的阶段,自己的身体还没长好,就要为夫家传宗接代,早婚早育为难产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2、早生贵子延续香火

我国古代对家族血脉延续非常重视,崇尚多子多福,特别是老一辈,都是希望儿孙满堂。这种观念延续到现代都没有终止,可见影响之深。这种思想,造成了古代人早育多产,相对也加大了女子生育的风险。

3、重视子嗣不避孕

古代非常重视子嗣,一般来讲都不会避孕。并且古代避孕措施往往有害于女子身体,且避孕率低下,比如说将麝香放入女子的肚脐上,或者在女子日常茶水中加入少量水银。

由于这些避孕措施有害无益,所以正经人家都是少用,于是大大提高了古代女子怀孕的几率,甚至有些“大度”的夫人宁愿给丈夫纳妾,就是希望规避怀孕生产的风险。

4、卫生条件不足

古代女子生产更多靠的是稳婆,穷苦人家可能连稳婆都请不起;生产的时候,只能靠产妇自身的力量顺产,再加上卫生条件不足,很可能在生产或者产后留下终身疾病。

历史上也不乏产后染病,没多久就逝世的例子,比如着名才子纳兰容若的原配妻子卢氏,就是在产后感染风寒,英年早逝。纳兰性德最有名的悼念词,念的便是这位亡妻。

平民怀胎难避干粗活

贵族妇人们养尊处优,养出了富贵病,而小平民百姓怀孕,却恰恰相反。

1、为求生计大肚干活

古代是小农经济,平民百姓大多数是自产自足,怀胎十月还挺着大肚子下田干活的农妇绝不在少数;即使不用下田,家务活也是难免的。小户人家可能温饱都成问题,大人营养不足,也可能导致流产或难产。

2、天灾人祸三餐不继

古人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天灾人祸面前,普通小百姓只有任人鱼肉。如果不幸遇上兵荒马乱的时期,别说温饱,惊吓中惶惶终日的孕妇,生产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女人顺产后要注意什么事情呢?女人顺产后做什么运动有助于恢复呢?下面小编教大家几招产后恢复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女人顺产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产后第一天

可以在床上做抬头运动,仰卧,两手放在肚子上,头从枕头上抬起,可连做两个8拍。

产后第二天

仰卧床上,将手放在身体两边,深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轻轻呼气,同时用力收缩腹部肌肉,使腹部下陷,此项锻炼有利于紧实腹部的肌肉。

平卧床上,两腿稍稍分开,两臂平伸,与身体呈现直角,然后慢慢抬起两臂,保持肘部平直,当两手接触时慢慢放下两臂,此项锻炼有利于加强双臂及胸部肌肉的力量。

产后第三天

平卧床上,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并与身体稍微离开,然后轻轻抬起双膝,臀部及后背,使身体呈弓形,此项锻炼有利于恢复大腿肌肉及腰部肌肉的力量。

产后第四天

仰卧床上,两膝及臂弯曲,以两肘及两脚支撑,向内翘起骨盆部,同时用力收缩臀部,此项锻炼有利于紧实腹部及臂部的肌肉,减少脂肪。

产后第五天到第十天

仰卧床上,以右侧下肢支持,稍微抬高头部及左膝,但不要接触,然后恢复原位,以同样的方法再做左手和右膝的动作,此项有利于紧实腹部及大腿部肌肉。

女人在顺产后要注意恢复自己的身体,虽说现在选择剖腹产的女人越来越多,但是,小编认为顺产还是比较占有优势的。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你知道古代女人生孩子为什么要烧开水了吗?现在的医疗条件相比过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古代女子生孩子动不动就难产,在现在几乎是没有的事情,看了上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GPS进化史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迷路了!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指南针是一种判断方位的简单工具,也称为指北针。它的前身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人们发明的新浪。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巨大转变,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了矿业和冶炼工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已经知道磁铁来自铁矿石。

新浪是由人们利用磁铁的南北指极性发明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向仪器。勺子的形状类似于勺子。它是由天然磁铁雕刻而成的。勺子的底部是球形的,勺子是椭圆形的。勺子的整个手柄逐渐收缩成圆柱形,整个勺子的重心落在勺子底部的中心,勺子被打磨得非常光滑。勺子被放在光滑的地面上。该网站是一个铜或油漆木板与内圆和外圆的形状和一个光滑的圆形凹槽在中心。框架标有方向刻度,显示24个方向。使用时,先将地面整平,然后将磁勺放在中间旋转。当旋转的磁性勺子慢慢静止时,勺子手柄通常会停止在导轨的方向上。

因为司南是用天然磁铁制成的,对磁铁来源、研磨过程和指向精度有很多限制。到了北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磁化金属的方法,所以他们用人工磁铁片制作了性能和用途都比新浪更先进的指南鱼。其制作方法和原理如下:将一块薄而平的铁片切成长约7厘米、宽约1.5厘米的鱼形,放入炭火中烧红,然后将鱼嵌入鱼头,使鱼尾朝向地球磁场的方向。这样,烧成活动状态的铁鱼中的磁畴沿着地球磁场的方向排列,磁化的铁鱼迅速浸入冷水中,磁畴的规则排列立即固定。这时,将小鱼漂浮在水面平静的碗里,鱼头和鱼尾可以指向北方和南方。

指南鱼发明后不久,古代风水大师首先发明了指南针。人们用天然磁铁反复摩擦铁针来磁化磨好的铁针,这很有教育意义。磁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指向工具,即指南针。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他的《孟茜笔谈》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使用指南针的几种方法:使磁针穿过灯芯后浮在水面上;站在碗边或光滑的指甲上;用细丝等悬挂在无风的地方。

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将指南针与标尺相匹配,形成一种具有方向辨别能力的仪器,即指南针。圆规分为水圆规和早期圆规。水罗盘采用浮针方式,干式罗盘不依靠水的浮力,而是利用支撑轴的尖端推压磁针的中部,使磁针平衡旋转。它的设计结构与现代指南针基本相同。

南宋干旱罗盘的出现给世界航海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它给航海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航海家的必备之物。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都离不开它们的应用。指南针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万里长城在古代起到了作用吗?其实它害惨了欧洲人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长城,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古迹。因为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所以我们称之为万里长城。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只要是去了北京的,就一定要去长城上看一看,毕竟长城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历史遗迹。那么在古代的战争中长城真的起到了作用吗?

要知道,长城的修建可是一件非常劳民伤财且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什么用处的话,古代的帝王怎么会大动干戈修建长城呢?中国长城到底有没有用?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曾经有美国学者专门研究过长城,最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长城害惨了欧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很多人都认为长城是一到非常鸡肋的城墙,在他们看来,长城的作用是防御,然而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所以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明朝皇帝将长城修建起来之后作用都不打,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长城是为了抵挡游牧民族而修建的,而这些游牧民族要么就是消亡了,要么就是去到了欧洲,正式因为这样,美国专家才会得出了一个长城害惨了欧洲的结论,其实在古代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来说存在很大的危害,在冷兵器的时代,游牧民族没有长枪大炮,而长城都建造在一些地势险峻的高山上,所以完全是能够起到防御的作用的。

只不过到了现代战争中,不管是飞机还是其他武器,这些城墙限制不住它们了,所以很多人才会认为长城没有用,现在美国总统为了防止墨西哥难民进入,也开始修建了城墙,所以作用还是极大的,尤其是在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惊!古代人也能剖腹产?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准妈妈会纠结是选择剖腹产还是顺产,其实在考虑这些时,你可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生孩子的。那么,惊!古代人也能剖腹产?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代人也能剖腹产?

一、躺着生其实并不受欢迎

要知道,古代人的卫生条件与现在根本没有办法比,古代妇女生孩子真的是像在鬼门关走一遍。古代人尤其是外国人之所以不喜欢躺着生,主要是因为她们认为其它姿势要比躺着更容易生产,减少难产机率。在国外,很多产妇选择站着生、跪着生等。

二、准妈妈如何选择分娩方式

很多准妈在分娩之前不知道哪种分娩方式适合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准妈可以听听医生的建议,因为在入院分娩之前,医生会给产妇做一个详细的身体检查,看看胎位是否正常,产妇情况是否稳定。如果一切都正常,那么产妇可以选择自然分娩的方式,但如果有问题,那么就可能要选择剖腹产了。

有些产妇对于自己的分娩方式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产妇害怕疼痛所以就算自己能顺产也会剖腹产。无论如何,产妇在选择之前一定要与医生沟通好,最好听从医生的建议,以免出现问题。

三、古代人分娩有顺产也有剖腹产

剖腹产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有。古代人生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条件受到很大制约,所以才会说“女人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遍”。与古代相比,现在的准妈妈还是很幸福的,虽然会疼痛,但是医疗条件要比古代好太多,安全性也大大增加了。

四、古代人生孩子姿势五花八门

古代女性生孩子的姿势有很多,不仅有躺着的,还有坐着的。同时还有其它姿势,比如站着、蹲着、坐着、跪着。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分娩方法,相信准妈妈都希望自己能安全地把宝宝生下来。既然如此,在分娩之前也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保持心情稳定,不要让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以免影响分娩进程。同时多跟医生做好沟通工作,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努力,确保宝宝健康诞生。如果你对剖腹产的风险有多大等有关孕妇分娩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剖腹产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杀气最重的诗是哪一首?是谁写的有什么背景?

全文共 26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古诗,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类型,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因为诗人当时写诗时候的经历、心境都很不一样,所以写出来的诗也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下这些不同的古诗当中,是否有杀气最重的一首诗呢?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是什么,究竟是谁写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当时是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1.张献忠写的诗

一个人若有大仇不能报,心头大恨不能平,阴柔者就会口出诅咒,咒语能用多恶毒就用多恶毒,咒仇人不得好死;凶狠者就会公开撂狠话,杀气腾腾、气势汹汹,断言某年某月某日报仇雪恨。

不过,以上情况,多为私人间的恩怨情仇,除了被咒骂、被恐吓一方,其他人不会有太多感觉。

历史上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骆宾王写《讨武曌檄》,凌厉峻切、言辞激烈,也不过止使曹操汗出、武曌色变,仅此而已。

明末流寇张献忠,却公开要与天下人为仇敌,写七杀诗,并立碑明志,碑文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

因为有七个“杀”字,世称“七杀碑”。

关于这通石碑,上世纪三十年代,华西大学博物馆林名均先生曾写《四川张献忠碑屺》(发表于《逸经》专刊第33期)记:“幼时曾到成都县署,见有碑一通,以土拥之,外围以栅,相传为‘七杀碑’。迷信人言,偶有开视者,即不利于县官,故人多不敢观。”

又有李受天君写《为何张献忠的七杀碑不可摹?》(发表于《老成都》专刊第21期)记:“有时到少城公园游览,在柳树回绕的荷花池畔,有民众教育馆陈列室,主楼两侧右一栋平房为兵器室,左侧平房为金石文物展览,有明末清初大西农民首领张献忠所书的七杀碑,碑高约一米,碑面好像涂过墨,石刻字迹已经开始风化,碑文竖书两小行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第三行为七个碗大的张脚舞手的‘杀’字……”

立碑之外,张献忠还作“七杀诗”,全诗为: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

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

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

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

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

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所谓言为心声,七杀诗杀气滔天,“天杀星”张献忠杀人、恨人之心,狰狞毕现。2.张献忠是个怎样的人

据《明会要》卷五十记载:明万历六年四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张献忠入川,原本物力丰饶天府之国登时变为百里无烟的狼奔豕突之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代第一次户籍清理,四川省仅有八万人左右。清康熙二十四年,人口更是少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

有人认为,张献忠是李逵一类粗人,大字不识一箩筐,哪能写诗?是,张献忠为人低俗残暴,语言粗野,现在有一道据说是他制止部将刘进忠进攻汉中的“圣旨”,里面是这样写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钦此。”

计六奇《明季南略.张献忠乱蜀始末》中也有记,1645年,张献忠要娶原崇祯朝阁臣陈演之女为皇后,礼部送来册封皇后的诸多礼仪。张献忠不耐烦,破口就骂:“皇后何必仪注?只要咱老子毬头硬,养得她快活,便是一块皇后矣,要许多仪注何用?!”

谁此污秽不堪的语言,谁不相信张献忠就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大粗?!但这个老大粗却也曾读过书,爱附庸风雅,爱舞文弄墨。

张献忠本人曾非常认真对一个读书人说过,自己也是读书未成,屡次落第,这才投军的,先是投到洪承畴标下吃粮,还到辽东打过后金,后来在中牟县领着黄虎起事,播乱人世。

张献忠并非瞎说,徐鼐《小腆纪年附考》记,1643年张献忠攻陷蕲州,纵兵大杀。前任陇右道李新寻父亲死于乱军之中。李新寻父尸体不得,大骂张献忠。张献忠七窍生烟,杀了李新,亲手在蕲州驿墙壁上题的一首悼诗。

顾景星的《白茅堂集》收录了此诗,诗云:山前山后皆出松,地平平地柳成阴。桃李笑柳柳笑松,千秋万古还是松。

落款是:关西张秉吾题吊李新。诗作水平与“七杀诗”是一样的。

法教士利义思和安义思的《圣教入川记》也收录有张献忠另一首诗:高山有青松,黄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黄花不如松。诗是歪诗,却充分显示出了张献忠不但识字,还喜欢吟诗的特点。

彭遵泗《罗碧》记,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正式建立政权,初称大西国王,不久称帝,并开科取士,改八股为策论。张献忠自己写了一篇《万言策》,“历评古今帝王,以西楚霸王为第一”,颁发学宫,供士子学习。

此外,张献忠还经常有一句口头禅挂在嘴边:“人命在我,我命在天。四方有路,在劫难逃。”

所以,“七杀碑”和“七杀诗”出自张献忠之手并无可怪之处。3.张献忠为何写出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七杀碑”和“七杀诗”暴露出张献忠的变态心理:他把自己比喻为天,厌恶和仇恨天下一切人。

张献忠死后,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领余部出蜀,遭到南明兵部尚书李乾德投书指责,书云:“自入蚕丛,荆棘塞道,万里烟绝,一望凄凉。茂草荒林,惟有马迹,狐游虎逐,罕见人踪。间存一二遗黎,又皆五官残废。割耳截鼻,刖足剁手,如游异域。忽睹罗刹形不类人。喘延余息,备询厥故,始知令先君(张献忠)之造福于川,盖功德若此其惨毒也。乃曾不旋踵而令先君(张献忠)身首异处,尸饱馋鸦,可见天之所报,人之所为,已足昭鉴。公等碌碌,犹尚不悛。欲挟令以欺天,逞前奸之故,智词多悖,碜煮实险。深窃揣中藏,岂以皮王视我也。尚修邻好,奉教有期。如云会猎岷峨,则水路可通舟揖,陆路可容车马,弟惟有叉手瞠目而听之矣。”

孙可望、李定国二人读李乾德书,惶然不知所对。

张献忠为何如此嗜杀?张献忠多次跟身边人说自己杀人,这是受了上天指使。《蜀难叙略》记载,“逆尝向天诅云:人民甚多且狡,若吾力所不及,愿天大降灾殃,灭其种类。”

其实,鲁迅在《晨凉漫笔》中有深刻分析过其杀人原因:“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已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这和有些末代的风雅皇帝,在死前烧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书籍古董宝贝之类的心情,完全一样。他还有兵,而没有古董之类,所以就杀,杀,杀人,杀……李自成已经入北京做皇帝了,做皇帝是要有百姓的,他要杀之他的百姓,使他无皇帝可做。”

这就是张献忠残暴嗜杀的根源,并非缘于简单的愚昧、野蛮的兽性,而在于精神分裂和过度变态后泯灭了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什么我国古代的美女都是单眼皮?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双眼皮为美?

全文共 195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汉朝之前,人们对于女性的注重点只在面部。到了魏晋时期,才逐渐开始着重于装饰了。魏文帝非常喜欢打扮华丽,并会切将头发盘城蝉翼形状的妃子。到了唐朝,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封建王朝,容许坦胸露背,所崇尚的你不行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型丰满。在唐朝之后就没有定论,到了宋朝之后大致就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了审美标准。

娥眉青黛:娥眉是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把眉毛剃掉,再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细腰雪肤:虽然杨贵妃,是身材丰满的美女,但国人还是偏好纤瘦型美女,细腰便是腰肢幼细;莲步小袜:莲步是指缠过的小脚,小脚步伐如莲,再穿上小袜,便成为美女的一种美态......

当然,除了这些,则是拥有一双明亮的双眸,大大的双眼皮则成了现代女性的审美。

特别是网红时代的到来,各种双眼皮,欧式眼,锥子脸,可以说,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也成为很多年轻女生不断追求的美丽容颜。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一对双眼皮,现代的女性们有的化妆,有的美容,甚至,还有整形手术,总之,就是必须要拥有它。

但是,当我们翻阅古代画卷,看到历代仕女图中美女容貌的时候,却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时候的美女,清一色都是单眼皮。单眼皮一般来讲在蒙古人中居多,主要是因为其上眼睑的脂肪堆积较多,容易覆盖眼睑,所以,就形成了单眼皮。

那么,这么看来,难道说中国古代的汉人都是蒙古人种?

中国历史悠久,所以,说起“古代”二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什么时候。比如说:在秦汉时期,汉族人的血统还是比较纯正的,这些可以从出土的兵马俑中得到证实。去过西安,看过秦俑的人,都应该知道,秦俑的人物造型,其面部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都是宽脸、扁鼻、丹凤眼,这些都是属于蒙古人种的特点。

可是,到了晋室东渡以后,汉族的遗传特征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那么“纯粹”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对中原地区进行侵犯,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异族血统,使得汉族被同化。之后,在唐朝时期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给汉族的遗传基因带来了“重大外力干扰”,也让汉族人的血统发生了变化。

自此,传统的审美观被改变了。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肖像画作当中,也不是没有双眼皮人物的,无论男女的画像,都出现过双眼皮。但是,在历代的仕女图中,美女的形象却不约而同地、无一例外地都是单眼皮。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无论在何时的人物画像作品中,肖像画都讲究以事实为依据,也就是说:画人像,需要忠于人物本身的实际特点,但是,这一要求在绘制仕女图的时候,却没有特别的限制,而且,这些仕女图多为艺术创作,非真实的人物勾勒,所以,这些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主要则依据约定俗成的大众审美来进行创作的。

也就是说,作者所画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美人形象。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迭,使得人们对于美有了不同的认识,人们的审美观也与历代不同。比如:在唐朝时期,人们喜欢圆润、丰肥,而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对纤弱轻柔之感甚是喜爱。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所爱,但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丹凤眼却是一直情有独钟。

细长的凤眼和单眼皮,成为了历代人们心目中的美艳标志,这也就使得,在中国的古代绘画作品中,绝大多数美女都是单眼皮。从现存最古老的《女史箴图》,到清末民初的各种作品,哪怕是到了后来的抗战时期,中国人对于单眼皮、细长凤眼的喜爱,也从来没有改变过。

古时候的各类仕女图当中,出现了清一色的丹凤眼,在晋朝和唐朝时期,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之前也提到了汉人人种的问题,而且,创作的作品,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现实的写照。举目所见,如果当时周围无论男女都是单眼皮,画师们也不可能画出其他容貌来,就像西方的画家肯定不会把西方人画成单眼皮一样。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把美人画成单眼皮却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这种惯例程序的形成,或许是因为多年来北方作为文化中心的缘故,使得人们的审美观也受到了影响,或者说,是受到了制约。总而言之,中国人的审美,在没有受到西方审美观影响之前,人们对于美的定义是有着自己的标准的,这个标准跟现代是有所不同的。

这种标准,是中国人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属于自家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抗战前后,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被彻底颠覆了,这样的颠覆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上非常明显。在“百年版画海报精品展”当中,曾经展出过“月份牌画”,这是一种开始于二十世纪上海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以西方绘画技法进行描绘的,用于广告宣传的仕女图画。

在早期的月份图画当中,所画的美女,她们的体态都比较纤细,而且,眼睛的形状也多为细长的凤眼,单眼皮居多。但是,到了后期,这些广告图画中的美女形象则逐渐发生了变化,体型也变得更加健美,眼型也从原来的丹凤眼变成了双眼皮,大眼睛,可以说,这样的转变轨迹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明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骠国是哪个国家?骠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有很多国家,在古代现在的名字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也是很难了解到这个国家以前的名字的。而在古代有一个骠国,是唐朝时期文献记载当中的一个国家,那么,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曾经的骠国又是现在的哪个国家呢?骠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到现在又怎样了呢?

骠国(220年-832年),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国,都城为卑谬,有18个属国。中国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该国文化发达,擅长音乐。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子,献其国乐与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于南诏。

历史沿革

骠国(Pyu,Kingdom of),7~9世纪缅甸骠人(pyū)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古国。骠国都城为卑谬(梵文名rī-ksetra《大唐西域记》译为室利差罗),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附近。另外,《新唐书》还记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唐代文献记载骠国都城是圆形砖城,周长160 里,有12座门。

骠国人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盖以种族名Pyu为国号。

魏晋时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载其名。同名异译还有剽、僄、缥、漂越等。

向达注称:僄越、剽国为“四世纪时缅甸古国之名,至唐代汉译作骠”,以代东汉两次朝贡的掸国一称。伯希和于骠的出自音译一层,曾作考证。当指蒲甘建都以前,以卑蔑(Prome)为都城时,统治缅甸种族的名称。

832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自此渐趋衰落而为缅人所建的蒲甘王国所取代,渐同化于缅人。

方位与疆域

中国魏、晋人的著作及《西南夷风土记》序云称骠国“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骠国》记载:“骠国,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馀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并述其方位,“东邻真腊国”,“北通南诏”。

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时十分强盛,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其疆域北抵南诏(今中国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

与中国关系

801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献其国乐至成都。次年,才来到西安。所献十二曲,乐工三十五人,内容多半涉及释氏经义。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新唐书·骠国传》对其歌舞艺术有详尽的记载。

白居易又代德宗作覆书,赞其国王“得睦邻之善谋,秉事大之明义”。

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骠国遭狮子国入侵,求救于南诏,南诏王劝丰佑派段宗膀率军往援。次年击退狮子国来犯军队后,骠国以金佛酬谢,段宗膀率南诏军队返回腾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收藏古代家具收益高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选择理财收藏品是我们很多爱好收藏的人的疑问。近年以来,随着传统家具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仿古家具得到现在社会人们的青睐,而以黄花梨木打造的仿古家具,更是受到古典家具爱好者的推崇。那么收藏古代家具收益高吗?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投资理财安全小知识。

收藏古代家具收益是非常高的。于古人而言,古典家具不仅有很强的使用功能,同时也有极高的审美意义,而对于我们,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收藏价值。综合来看,古典家具的价值可概括为三种美:一为“工美”,古典家具以榫卯结构为依托,不施一钉一铁,便可组装使用;二为“材美”,不少传世的古典家具皆以精美而名贵的木材制成;三为“审美”,古典家具体现了古人的审美需求,特别是明式家具,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装饰不多却恰到好处,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简洁、“宁朴无巧,宁简勿俗”的审美观念。

古典家具讲究“材美工巧”,其中工艺比材质更为重要,如果一件家具采用名材,却置工艺技法于不顾,则形同废器。其次是材质,由珍贵的良材制作而成的家具,其材料本身就价值颇高。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优秀的柴木家具也值得收藏。中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多元,相较硬木家具,柴木家具具有流通性差、地方特色强、传承性强、原生态好、款式变化滞后等特点,故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许多柴木家具,造型古拙、木质朴实无华,素面朝天,或者髹饰大漆、金漆,与等级森严的皇家家具相比,有相当多的柴木家具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官员外出办事,如果被刺杀了朝廷会怎么办?

全文共 205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里面看到,有一些朝廷派出去办事官员,半路遭遇了刺杀,之后就派出主角前去查案,毕竟死掉的是朝廷命官,就算是官职再小那也是朝廷的官员,最后案件查清楚,该惩治的犯人也都惩罚了。那么在历史上,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官员真的被刺杀了,朝廷会是什么反应?

古时的官员都是有品阶的,共有九品。一品大员乃是地位权势最高的,然后依次递减,九品为最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芝麻官了。通常这一品大员都是供职于朝堂之上,整天围着皇帝转,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拿捏得十分妥当。不然也不会做到这个位置之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异类,与那帮人格格不入。如果真是有才的话,皇帝也不会太计较。不过,这些人很容易积下仇怨,遭来排挤和报复。有时候,皇帝会特指某个一品大员为钦差,让他们到各地去视察或者办什么事情。假如一位钦差一品大官在出差途中,遭到了刺杀,那会是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朝廷会有怎样的作为呢?

众所周知,这钦差是皇帝亲自任命的,有了皇帝这道圣命,在京城之外自然是备受瞩目的。沿路的官员都会来巴结,恨不得像伺候自己老爹一样伺候他,甚至他们的老爹都没这样的待遇。要知道,这些一品大官都是供职于朝堂,常年住在京城之内的,平日里是难得出城的。现在皇帝指派了任务,得外出跑一趟。而且古时效率很低,这一趟少则十多天,多则数月。如果皇帝要让出去办公,那自然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让皇帝非常关心的。而且派出去办事的人,不会是那些亲信,而是一些皇帝认为可靠的大臣。通常,这些钦差就代表着朝廷的威严,到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下具体情况,然后回京向皇帝做报告。

如果这个钦差大臣在半路上,遭到了行刺丢掉了性命,那皇帝必定是非常生气的。这可是赤裸裸对朝廷的挑衅,对皇帝的无视。这样一来,皇帝哪能咽下这口气,再者说,皇帝是从来就不可能忍气吞声的。自己亲自指派去办公的人,遭到了刺杀,那肯定会引来一波屠杀血洗,沿途一路的官员都会遭到责问,甚至是丢掉性命,与此事有关联的一律从严处置。打个比方吧,如果像是和珅这样的高级官员外出公干,遭到了他人的行刺,这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带来的牺牲和流血自然也是难以想象的。这一路与钦差大臣有过接触的人都会被卷入进来,皇帝是不在乎会死多少人,他所在乎的是自己能把这口恶气给出了。让那些挑衅之人看看朝廷的态度。

要是这位钦差是去某地做监察工作的,如果他的任务还未完成就遭到了刺杀。那么朝廷也会立马采取行动,派另一队人马上把他未完成的工作,给迅速完成了。动作必须要迅速,而且安保工作也做得很强,不然可能又会重演血案。这么做是让行刺的人计划破裂,他们想的是干扰钦差的工作,只要杀掉了就没办法工作了。可朝廷这么多官员,杀一两个容易,再想要刺杀就难了。另一方面,这么做也是为了降低此事所带来的影响。当然,如果行刺的人是那些打算谋叛的人。那么对方就是敌人了,朝廷便会把此事归咎为突发事件,只能责怪安保工作做得不到位。然后会加大力度对这些人进行处置,必须全部除掉。当然,这小股势力要消灭并不困难,就是有些可怜那位倒霉蛋钦差了。

当然了,上面说的这些情况,都是以假设为前提的。要知道,古时一品钦差在路途中,遭到刺杀的几率是很少的。不管是何朝何代,这一品要员都是十分重要的官员,而且还有着不俗的办事能力。这类人出差首要考虑的,不是怎么把工作办好,而是想着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安全。要知道外出不比在家,你不招惹别人,但不代表别人不会来招惹你啊。所以这安保工作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有时候会穿着平民布衣以掩人耳目,达到了目的地之后才会换回自己的衣服。有时候则会带上一些信得过的高手,保护自己的安全。还有吃住那些,都不是随意的。所以说,行刺之人就算想要动手,也很少有机会。而且那时候的社会背景,要想刺杀这样的大官,那是得有着多少仇恨利益啊,犯不着这么做一时畅快,下场却是更惨。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种极为特殊的情况,如果行刺者真想刺杀的话,而且还真的完成了刺杀行动。其实这样的下场,和大家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你们知道为啥吗?敢铤而走险这么做的,背后必定会是有背景和势力的,能刺杀成功就说明对方不简单。如果皇帝追查下来,那这股势力肯定会百般阻挠,不会让事情顺利看展下去。就算真查出了什么,那也不会牵扯到背后的势力,那位刺客便会自己站出来,把罪责全部都拦下来,不会牵扯出背后的一大帮人。到头来死的只是那位刺客而已。

还有就是一品官员的地位已经足够显赫了,身后也会参杂着许多的利益。不过那些想要刺杀他的,自然是他动到了更多人的利益。不然也不会来这一招取人性命。通常而言,这个一品大官在遭到了暗杀之后,其原先的官位和财富便会被“某些人”继承过去。这样触及的诸多人利益的事件,肯定也不能全程掌握着事情的走向,有时候也会脱离控制,遭来更严重的打击。所以说,没有人愿意轻易的去走这步险棋,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这么做到。一旦动了手,就是下定了决心了,很可能会把自己的性命也给搭上。所以古时刺杀钦差的事件非常之少,如果刺杀不成功的话,那就反倒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宋徽宗时期曾禁止屠狗

全文共 1675 字

+ 加入清单

挂羊头卖狗肉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意思是指表里不一。不过古代的确有发生过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宋徽宗时期曾下令禁止屠狗,而当时又有吃狗肉的习惯,所以就有肉贩想在狗肉中牟利,富贵险中求,所以才会发生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当然,这种事放在现代已经很少发生了,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这段历史背景,看看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

崇宁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因降旨,禁天下养狗,赏钱至二万。太学生初闻之,有宣言于众曰:‘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生戊子,而当年未闻禁畜猫也。’其间有善议论者,密相语曰:“狗在五行,其取类自有所在,今以忌器谀言,使之贵重若此,审如《洪范》所云,则其忧不可胜言者矣。”

这则文字出自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说的是宋徽宗因属狗而禁屠狗的趣事。宋徽宗赵佶生于1082年,时值壬戌,属狗。当时,有个叫范致虚的中书舍人,为了讨好皇帝,就奉承道,皇帝属狗,天下之人怎能再杀狗呢?宋徽宗一听觉得有道理,便降旨禁天下屠狗。对此,太学生们看不习惯,就议论纷纷,你爹宋神宗属老鼠,也没见他当年禁止养猫呀!这件事可小可大,似乎无关轻重,可有人还是从中看到端倪“其忧不可胜言者矣”。

宋徽宗禁止屠狗,切断了狗肉来源,想必会助推购其价格的上涨,一些投机钻营者就会蠢蠢欲动。

崇宁是宋徽宗的第二个年号,宋徽宗屠狗大约发生在1102年左右,而在此后的文献资料中,佛家的书籍却记录了很多“悬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如,宋代高僧释普济主要著作《五灯会元》卷十六“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几灭。”僧人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三十一“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同时,僧人释昙华也写了一首名为《满禅人画临济像请赞》的诗:“临济秃,无眼目,讨便宜兮不知足。高悬羊头卖狗肉,秤头斤两惜如玉。胸中更有一般毒,天下无人敢轻触。”

“悬羊头卖狗肉”实质就是现代俗语“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会出现“悬羊头卖狗肉”,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皇帝下旨屠狗,买卖狗肉不敢关明正大,刚好可以用体型相似的羊做掩护;二是由于禁止屠狗,狗肉变得紧俏起来,以至于像玉石一样值钱。三是比之狗肉,大宋羊肉更贵,挂着羊头,却卖狗肉,以坏充好,说明当时的风气很不好。

或许是太过俚俗,“悬羊头卖狗肉”一直为传统的士大夫鄙视,所以这一俗语才没有出现在官方文献中。

其实,“悬羊头卖狗肉”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他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庄子·天下篇》曾推出“犬可以为羊”;而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则有“悬牛首卖马脯”的记载。春秋时期,齐灵公喜欢宫女穿男装。这种“时尚”很快传到宫外,闹出了很多男女不分的笑话。为了挽回国家形象,齐灵公便下令禁止女着男装,还让人撕破穿男装妇女的衣服,此举并不奏效。于是,晏子就进言道:“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脯于内也。”齐灵公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从宫内率先禁止女人穿男装,从此齐国女扮男装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悬牛首卖马脯”,内在意思是表里不一,狡诈欺骗。《后汉书·百官志》进行进一步延伸“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

以前的是马肉,为什么变成狗肉了呢?人们推测,这应该和狗肉的地位下降有关。古人认为人的始祖是狗相,狗为六畜之一,并将其作为祭祀场合的重要祭品。狗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后来,由于看家护院功能的强化,狗的地位一再降低,乃至出现了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等带有贬义的词语。

“挂羊头卖狗肉”虽为旧时俗语,但蕴含的道理却很真实。历史上“挂羊头卖狗肉”,名实不符的事情屡见不鲜。如慈禧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她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实质上的亲政和掌权。

回到开头,“挂羊头卖狗肉”作为一种不良现象,他败坏的却是这个社会风气,甚至断送了大宋的江山。范致虚不肖,因谀言而得赏,而多年后,金军兵临城下,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大行其道,最终宋徽宗被金军所俘,绝命塞外。国君治国理政,不仅要打击“羊头卖狗肉”行为本身,更要打击打着道德、法律招牌贩卖公序良俗和公平正义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人是怎么吃花的?古代有哪些用花制作的美食?

全文共 2552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美食,很多人恐怕都能想出不少好吃的东西,而我国的各种美食,也都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发展,从古至今逐渐形成的,不管是火锅、串串还是烧烤、汤品,都有很多人喜欢。不过在食材上面,却有一种食材比较特殊,那就是花。用花做成的美食,可能人们接触到的并不多,而在这不多的美食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也就只有桂花了。但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用花制作而成的美食,花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能制作出很多好吃的,那么古代究竟有哪些用花制作的美食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曾在《楚辞》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就是说,白天喝木兰花上的露水果腹,夜晚以掉落的菊花瓣为食,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以花为食。那么从先秦到明清,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把花朵融入到中华复杂而庞大的美食体系中的呢?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人们饮食花卉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吃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花入酒,这或许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当时食材不够丰富,除了日常的食物之外,人们找寻不到过多的其他小吃,最终便把目光投在了最常见的花卉上,但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烹饪水平不高,百姓们便想到了“花酒”这种最为简单的食用方式。

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会把目光投在花卉上,是因为在先秦时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并产生了鬼神崇拜。那么在祭拜的过程中,除了三牲祭品之外,带有美好寓意的花便成了祭祀神灵的首选。在随后的秦汉时代,花卉便逐渐从“祭祀品”转换成了日常的“食用品”。

那么在秦汉时代,人们是怎么“以花入酒”的呢?《搜神记》里有这么一则故事,说汉朝初年,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嫁给了一个叫做段儒的人。两人成家之后,佩兰就总和段儒说以前在宫中里发生的事,有一次,佩兰对段儒说,“每年九月,宫里的人都要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据说这样能够使人长寿。在这几样食材里,菊花酒的做法最复杂,在菊花盛开的时候,取下的花和叶,和黍米拌在一起,酿起来,等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饮用了”。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趋良时……九月,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菊花舒时,幷采茎叶,杂黍米饟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二

虽然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成书于东晋的民间怪异故事集,但另一篇历史著作《西京杂记》中同样记载了“菊花酒”的做法,因此菊花酒这一饮品在秦汉时代已经出现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2、唐宋时期

如果说在秦汉时代,由于烹饪条件的限制,人们尚且没有口福品尝到美味的花卉食品,那么到了唐宋时期,鲜花制品俨然已经成为百姓最常食用的小食之一。

在唐朝,二月十五日被定为“花朝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游春扑蝶、制作花糕。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期,就曾在花朝节这一天突发奇想,命人制作“百花糕”分给群臣享用。但这不过是一民间传说,无从考证。

相比于“百花糕”的神秘,南宋林洪笔下的花卉食品则显得更加美味、真实。作为极有格调的大美食家,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中留下了上百种美食的食谱,其中有几道菜品很有意思。

其中有一道,叫做“梅花汤饼”,所谓的“汤饼”有些像我们今天的面片汤。林洪说,泉州有一个叫做紫帽山的地方,山中有一位高人,曾经做过这道菜。

做这道菜时,先把刚开花的小梅花和檀香粉一起泡在水里,然后用泡好的水来和面,做成馄饨皮。再用模具把面皮做成梅花的样子,煮熟,放入鸡汤中,入味。一段时间后,便可连汤带面,一起食用。林洪还说,当时高人宴请众人的时候,每人只能分到二百片左右的小面片,吃完后,大家都忘不了梅花的余香,以至于还有人写诗说,“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而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侯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山家清供·梅花汤饼》

再比如,还有一道菜,叫做槐叶淘。在介绍这道菜之前,林洪先是引了杜甫的两句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并称从这几句诗中,就能看出这道菜的做法——先从槐树上取下嫩槐叶,用水焯好,取出碾碎,过滤出汁水,再用汁水和面,做成面条,辅之以醋和酱,格外美味。

杜甫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即此见其法,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沦,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为熟齑,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山家清供·槐叶淘》

其实“槐叶淘”还有一个升级版本,叫做“槐叶冷淘”,面煮好后,放在冷水里浸泡,然后再用熟油搅拌,吃的时候再辅之以佐料,做法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吃的过水面条。3、明清时期

无论是秦汉还是唐宋,关于花卉的做法都显得有些清淡,相比之下,明清时期的代表花卉食品则显得口味略重,它就是菊花火锅。

本世纪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御香缥缈录》,其作者是在慈禧太后身边做过几年宫女的德龄,通过她的转述,我们得以一览菊花火锅的真容。

按照德龄的说法,菊花要专门用一种叫做雪球的白菊,因为这种菊花花瓣短小,而且干净,容易煮食。把菊花采下后,洗净,沥干。然后为慈禧端上一个小暖锅,里面事先盛着大半锅鸡汤,旁边放着切薄的鱼片或鸡肉片,外加酱醋佐料。

一切准备妥当后,太监把暖炉的盖子掀开,擎在手里候着,慈禧先把鱼片、鸡肉片放到锅里,太监紧忙将盖子盖好。五六分钟后,掀开盖子,放入菊花,再盖上盖子。若干分钟后,便可食用。

我们可以想象,菊花的清香加上鱼、鸡的鲜嫩,味道一定是极其鲜美的。据传,慈禧的菊花火锅做法后来还传到了民间,并流传至今。

总结

从秦汉时代的菊花酒到慈禧筷下的菊花火锅,花卉食品的做法不断丰富,而每一种食品的出现都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秦汉菊花酒的出现,离不开那时人们的鬼神崇拜与信仰;南宋时梅花汤饼的出现,或许与当时士人精神的崛起,以及士人对梅花的喜爱密切相关;清代菊花火锅的出现,是烹饪条件不断改善与饮食追求不断发展的结果。

直至今日,花卉食品依然被众人所喜爱,而我们应该知晓的是,这类食品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与演进,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