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万里长城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万里长城问题。

分享

浏览

1631

文章

37

万里长城的历史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同时还包括后期的秦代与明代修筑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抵御相互攻击,修筑了烽火台并以城墙连接,这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长城。自此之后,历代君王都会加固增修万里长城。

秦始皇在位期间,动用近百万劳动力人工修筑长城,达到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东西横跨十个省市区,总长度达八百多万米。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万里长城,则成型于明代。它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跨越沙漠绝壁,翻过群山丘陵。即便是在科技与建筑工艺都空前发达的今天,所到之人也无不惊叹其雄伟壮观,它象征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守卫疆土、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也彰显着巨龙一般的中华民族勇敢坚毅、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它不仅仅是中国的古迹与象征,更是全人类的财富与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有多少公里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有2296.18千米。

长城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用来做军事防御的一项工事,是一道既高大又坚固的长垣,一般用来抵御敌骑的行动。

长城的修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修筑历史也是比较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源于此。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了自保纷纷开始修筑工事来防御他国的入侵,在这个时候长城的修筑进入了一个高潮,但所修筑的长城都比较短,不是特别长;到了秦灭六国天下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开始修筑长城,于是就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在明朝的时候,长城进行了最后一次的修补,也就是我们现如今看到的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建筑特点有规模宏伟、历史悠久、建筑奇丽等。

规模宏伟:长城在建造之时规模十分浩大,我国古代无数的劳动人民为此倾尽智慧与血汗。据粗略计算,建造明长城时用的砖土如果要0.3米厚5米宽的路话,那这条路可以绕地球三周。

历史悠久:长城的历史十分悠久,如果追溯到西周末期或者春秋战国时期,至少有了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秦长城的建设是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明长城距今也有了六百多年的建造历史,是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

建筑奇丽:我们知道,长城存在的意义并不只是用来观赏,它是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包括城墙、关城、营城、烽火台等多种结构,十分壮观奇丽。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的象征和寓意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寓意象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与力量。自从万里长城开始建设的那天开始,它就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力量、意志和勇气的标志;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意志,后来慢慢地升华为勤劳、百折不挠、智慧、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以及意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万里长城又叫做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公事,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坚固,且连绵不断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使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单纯的城墙,更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它原本所具有的军事实用功能已经逐渐消退,更多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长城的修筑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镐京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是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相互防守,长城修筑进入首个高潮,但此时的修筑长度都是比较短的,秦灭六国后统一天下,秦始皇连接以及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是明朝,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大的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的作用有什么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作用

1、巡逻与警戒,长城是沿着山脊修建的,这样在士兵巡逻的时候视野会更加地开阔,警戒的距离也会更远。

2、阻隔与迟滞,人要想翻过长城只两种方法,要么爬过去,要么把长城扒开一个缺口,这两种方法都很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也很容易被发现而阻击或歼灭。

3、直接防守,防守可以在长城的任意一段,但主要是在关城上,这样防御就和基本的普通城墙防御一样,在城墙上和敌人进行战斗,可以用箭或射击还可以用石头向下砸敌人。

4、快速通道,长城作为快速通道不仅可以巡逻,还可以快速调动部队或者运送粮草,因为在长城上有大大小小的关城、营城、卫所很多,可以屯兵与囤积粮草。

5、万里长征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战争,促使了中国古代几十个民族进行广泛地融合。

6、万里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7、万里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又为各民族的交流与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

8、万里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9、万里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创作大量诗词、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

10、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世界和平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简笔画如何画,这个方法非常简单

全文共 159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我们古代人智慧的结晶,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画吧!

1.首先,画一个长方块,是长城的瞭望台

2.填上瞭望台的小窗户和门,还有长长的路

3.为长城填上细节,砖瓦的缝隙要画清

4.长城上的风景可是很美的,那填上一些花草,和远山吧

5.最后一步,涂上相应的颜色,大功告成啦!是不是很壮丽!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旅游景点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先来介绍八达岭长城,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之一。登上八达岭长城,你会发现上边有着当年施放狼烟的遗迹。

2

接下来介绍居庸关长城,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所以有着天下第一雄关的美称。

3

之后是金山岭长城,因为它修建在金山上,故得此名。在这座山上有一样式奇特的建筑,名叫五眼楼。如果大家去长城游玩,建议去那里看一下。

4

再次,推荐慕田峪长城。为了防御外敌,多建在外侧陡峭的崖边,依山就势,以险制厄。所以,登上这座长城,危险刺激真叫一个爽。

5

最后,推荐响水湖长城。因为这里有一个泉水的源头,千米之外都能听到声音,故得此名。建议大家秋天来这里游玩,那时候秋高气爽,漫山红叶,远远望去,心旷神怡。

展开阅读全文

从万里长城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墙遗迹,书写在墙上的世界史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建造城墙,城墙的存在与否,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非凡。它代表着安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免受外来入侵,是人类历史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城墙背后的故事,也是人类发展的见证。

古代的城墙几乎遍及全球,包括中国的万里长城,古埃及和希腊的城墙,还有罗马的长城和众多中国古城的古墙遗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建造城墙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和发展。而即便不在城墙内的人们,也在墙壁背后的防御工事中找到了生存的保障。

然而,有了城墙的存在,人们的自由和活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逐渐落下,证明了人类的自由和权利更加重要,以及生命安全的保障。

人类历史上的城墙,是人类社会演化的见证,展示了古代社会的极致技术,还有人类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城墙之所以具有教育和历史意义,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凝聚力和定义模式,也证明了人类通过不断进步和让步来演化和发展的历程。

墙的历史早已与人类的历史紧密相连。墙不仅是一种防御工事,也是人类社会分化的标志。就像中国诗人和奥维德一样,站在墙内的人常常憧憬着家乡,同时也害怕着墙外的蛮族。墙的诞生让人类社会走上了分化的道路,一条通向自我放纵的文学之路,一条通向沉默寡言的尚武精神之路。这些分化的道路影响着整个文明史。墙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早期文明的建立和塑造,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世界。

防御性的墙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墙,可能就没有中国诗人、希腊哲学家、巴比伦数学家。在三大帝国(中国、波斯与罗马)建造壁垒的一千年中,这些壁垒让旧世界的地缘政治划分几乎变得永恒。即使这些大型边境墙消失了,它们的痕迹仍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了地图上的不可思议的界线。如今,一系列新墙正在崛起,可能再次重塑这个世界。

要解开墙背后的谜团,需要研究历史、考古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用尽心血和汗水,一块砖一块砖、一块泥板一块泥板地逐渐破解了墙的历史。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我们相信,只有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侵犯,就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军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几十万青壮劳力,用了十年时间,修筑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这座长城横贯当时秦朝的北方边境,全长近1万里。到了西汉初期,匈奴趁着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大举进犯。汉武帝即位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退了匈奴的进攻。

随后,修复了秦朝修建的旧长城,并且将长城从西部的临洮向西北延伸到了玉门关。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进犯,又派大将军徐达监修扩建长城。经过秦、汉、明几代的修建,历时几千年造就了世界的万里长城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是明朝修筑的,全长约12700千米。 它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 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 横跨河北、北京、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 7 个省、市、自治区。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长的长城——中国万里长城

全文共 3998 字

+ 加入清单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万里长城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它的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和旅游观赏价值。

长城的长度

长城究竟有多长?过去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长城的长度是一万余里,故曰“万里长城”。但是据近年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对遗址的调查,初步估计,长城有十万里之长。历代修筑的长城先后分布在西至新疆,东到黑龙江,南至湖南共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各时代的长城总和就有三万里之多。河北省境内的长城也将近万里。曾经修建长城的各诸侯国和王朝共有二十多个,秦始皇所修建的长城有一万多里,汉朝的长城有两万里,明朝的长城也有一万两千七百余里。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长城的起点--老龙头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中国万里长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位于中国北部,它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

我国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

我国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

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长城全长约12600里。

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这些地方多以“关”、“口”

命名。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的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要设烽火台的原因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中国古代的战略性建筑,一般建在险要处或交通要道上。烽火台的建立是用于发送战报传递紧急军情的, 古时一旦发现敌情,若遇白天则燃烧掺有粪便的柴草,释放浓烟;若是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后方看见便知有战事发生,继而出兵相助,烽火台是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的烟火传递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烽火台

万里长城要设烽火台的原因

到过长城的小朋友一定会记得,在长城内外群山之间,比较高的山顶上建有许多小城堡,这就是烽火台。有的是独立建筑在高山上,有的和长城城墙连接,每隔一段距离就设一个。这有什么用呢?这是为传递军事情报设立的,古代没有电话、电报,当敌人来犯的时候,白天人们就在烽火台上点狼烟,夜间点火,临近的烽火台看见烟火以后,也马上在本台点起烟火,这样一座传一座,虽然远在千里以外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消息传到京城。烽火台是防御敌人的报信台。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万里长城的尽头在哪里?老外直呼中国古人太聪明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万里长城,小伙伴们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吗?万里长城的修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诸侯国门之间互相防守,那段时间修建长城很是时髦,20多个诸侯国都在修建长城,看谁修的漂亮。如果把各朝代修筑长城加起来可达十万公里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留给中国明长城与秦汉时期以及早期的少数长城,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显示,明长城为8851.8千米,秦汉及更早时期长城超过一万千米,总长度超2.1万千米,在过去2000多年里,长城是世界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其中明长城最具代表性,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贯穿中国多个省份,长城主体也主要以城墙,城堡,烽火台,关城,卫所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一个完整的程体系。

该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控制,力求达到最佳的防御效果。除了指挥外,长城在修建时也有很多巧妙之处,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期,总结出了经验,即因地形,用险制塞,至此,各朝代均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凡事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或河流转折之间,关城是万里长城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俗话说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外,烽火台也布置在险要之地,易守难攻,作为一个工程量极其庞大的防御工程。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采用了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并创造了多种建造方法,如在沙漠中采用红柳条与砂砾进行铺筑,修建的长城不仅坚固耐用,而且不会受沙漠流沙影响。

我国甘肃玉门关地区现在还保存着这种长城的遗迹,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万里长城虽长,但也有尽头,敌人如果长城中部攻不进去,可不可以选择从尽头绕道?

其实这一点古人早就已经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是明长城的第一个关口,也是长城最东边的尽头,被誉为老龙头,老龙头位于秦皇岛山海关区城南五公里处,这里是万里长城唯一一个山,海,关,城于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

如今,老龙头是国家4A级景区,有无数老外与游客来参观,无一不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长城是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万里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长城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却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世界八大奇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大陆的说法,主要包括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灯塔以及中国的秦陵兵马俑。

长城是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虽然万里长城不是中国流传的世界大八奇迹之一,但实际上,它却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和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世界七大奇迹即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是指古代已知世界上的七处宏伟的人造景观。最早提出世界七大奇迹的说法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旅行家安提帕特,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公元前2世纪的拜占庭科学家斐罗提出的。由于古代奇迹大多已经毁灭,后人又提出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迹。

世界中古七大奇迹分别为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中国万里长城、英国巨石阵、中国大报恩寺琉璃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而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中国万里长城以最多得票数名列“新七大奇迹”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

长城是有史以来唯一在太空中可见到的三度空间建筑物。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公尺,下部宽8.5公尺,上部宽约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公尺,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

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仅色荒凉。如果登临其间的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或山海关,遥望我国山川的伟大形势,将令人叹服先民开疆拓土的艰难,而激起无限的壮志雄心。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邢台部分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邢台部分为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邢台部分

一、黄榆岭关明长城

黄榆岭关明长城,位于邢台县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2.3公里的黄榆岭上,此长城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主体建筑塌毁严重。全长274米,墙底宽2米,上宽1—1.3米。关门在墙体偏南三分之一处用较规则的清石以白灰

砌成。在关门北50米处仅存建筑基石的营堡。

二、马岭关明长城

马岭关明代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南1.5公里处的马岭上,比长城约建于明嘉靖年间,其主体东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距东墙约250米,沿山涧东坡而筑,长约400米,建筑结构,形制与东墙相同。东门位于东墙中段最低处,通高3.2米,宽4.5米。西门与东门相对,现为一大豁口。在东门西侧15米处有一营堡

三、支锅岭明代长城

支锅岭明代长城,位于邢台县浆水乡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的山岭上。该长城建于嘉靖二十一年,关墙建在一狭小的平缓处,全长150米,底宽三米,顶宽2.5米,关门狭深,仅可单骑通,门两侧均设营堡,墙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龙泉关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龙泉关为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龙泉关”位于阜平县西部,东距县城30多公里,西距五台山怀寺庙区30公里,素为翼晋咽喉要道、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东大门。龙泉关扼控明长城一段。阜平县内长城由山西省灵丘县的下关村向南入境,至吴王口村分为两线:西线,经长城岭、下庄乡进灵寿县李家沟村,如平山县界;东线,经段庄、七里沟等村,进入山西省灵丘县谢子坪村,然后与涞源县长城连接,明长城在阜平境内120公里。这段长城为万历元年(公元1569年)至万历四年(公元1573年)修建。长城城墙下部以条石做根基,上部包大块柴烧青砖,石灰固缝,墙内装土石城墙上筑有敌楼、战台、烽火台等,阜平境内有敌楼10座,其中龙泉关1座、长城岭上2座、南辛庄2座,吴王口2座,邓家庄2座,七里沟1座;烽火台共有8处,其中岔河村一带5处,下庄1处,黑崖沟2处;战台共有8座,其中龙泉关1座,上堡2座。阜平明长城总体以山为墙,就山势高低与险坦决定城墙高厚。

夏庄乡:阜平县夏庄乡位于阜平县西南部,距县城40公里。总面积49.8平方公里,辖下庄、面盆、羊道、菜池、二道庄等行政村,65个自然村,总人口5780只。乡内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其中村级油7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山阴段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万里长城山阴段为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依阴山、恒山、太行山、吕梁山之势,分为内、外两支,内长城建于恒山之阴,外长城建于阴山之阳。

山阴县境内的长城属内长城,是山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它东起新广武,西接代县分红岭,依恒山之阴连接着内长城东段18个重要隘口,全长5.3公里。城墙高6.6米,底部宽6.5米,顶部宽3.5米,底部用石灰岩、青石质条石砌筑,其它用砖拼筑而成。长城依山而筑,碗蜒盘桓于山岭之上,蔚为壮观。在城墙的结合部、转折处与制高点上,矗立着一座座致楼。

巍巍长城,敌楼对峙,烽台相望,与雁门关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气势。山阴县境内还有汉长城。它位于旧广武城南5公里处,沿恒山山脉东西横亘,长约10公里,整体用石块无层次垒起,现已成为残迹。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有多长?中国万里长城的简介资料

全文共 1603 字

+ 加入清单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我国的“国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万里长城有多长?中国万里长城的简介-关于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我国历代长城都分布在哪些省份?国家文物局公布我国调查、认定的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15个省区。认定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公布历代长城数据。长城长21196.18千米。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据说,飞向太空的宇航员曾经报告说,从遥远的月球观察地球,能够辨认出的人类工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万里长城别名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什么?中国万里长城有多长

全文共 2098 字

+ 加入清单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

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什么?中国万里长城有多长

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物。它像一条巨龙,从西北甘肃的嘉峪关向东,翻越祁连山,沿贺兰山、阴山、燕山、越沙漠,过草地直达鸭绿江畔,全长12700多里,统称万里长城。历史上先后有20个朝代(包括诸侯国)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

在秦始皇以前就开始了长城的建造。春秋战国时期,楚、秦、齐、魏、赵、燕、韩、中山诸国各有自己的城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贵族入侵,下令以原来的燕、赵、秦北方的长城为基础,修筑一条新的长城。

长城的起止点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缺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长城的构筑方法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版筑夯土墙;

2、土坯垒砌墙;

3、青砖砌墙;

4、石砌墙;

5、砖石混合砌筑;

6、条石;

7、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现今作用

现在在甘肃武威以东的20多公里处的长城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为此处的长城遗迹使用黄土高原的特制的黏土压制而成。正因为长城的修筑材料是上好的黏土,当地农民用工具刮下来撒到自家农田里。毁坏还有最重要的原因,此处的长城是明朝时期修复而成,距今450多年,经过450多个春夏秋冬的风吹雨打,毁坏相当的严重,还有游客在长城随地乱扔垃圾也是一个原因。只剩下孤零零的城墙了,正因为只剩下的城墙让长城的抵御敌人入侵的作用已经完成,现在的作用只有抵御风沙。长城东边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西边则是葡萄酒厂的葡萄园基地。

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得名于古代一位巾帼英雄她是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不马上妇女节嘛,很多人也都在说了,妇女现在也是顶半边天了。而且古代的女子也有很多巾帼不让须眉的,今天就一起来说说这个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那么这个关为什么叫娘子关呢?这个娘子关得名是涉及到古代哪一位巾帼英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学习揭秘看看吧!

1、娘子关得名于谁介绍

娘子关得名于:唐朝平阳昭公主。并不是花木兰,花木兰是替父从军,不要搞错了。所以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唐朝平阳昭公主!唐朝平阳昭公主!唐朝平阳昭公主!

2、娘子关的由来与传说

传说唐初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李秀宁在此驻守军队所建。平阳公主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真正的生荣死哀。因为平阳公主率领的军队被老百姓称为“娘子军”,所以他们驻守的关隘自然而然被称为“娘子关”。

娘子关的这种取名由来也被大多说人所接受。在隋末唐初那个动乱年代,每个地方势力都想招募士兵壮大自己的势力,一方面为自己涿鹿中原增添筹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守护一方百姓免受起义军的流毒。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也顺应时代潮流,派自己的儿女在山西各地招募军队。

其中平阳公主的率领的军队算是比较另类的,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军队纪律严明,令出必行,不惊扰百姓,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李渊攻取长安建立唐朝时,为了防守太原大本营,平阳公主率领的娘子军被留下来保护三晋大地,而他们所驻扎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娘子关。

3、娘子关的战略意义是

娘子关扼守山西的东大门,是防守太原的第一道屏障,战略位置及其重要。娘子关位于太行山上,左边是黄土高原,右边是华北平原。娘子关自古以来就成为了由冀入晋的主要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燕赵古道”。

成为了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和商旅往来的商业重镇。而与娘子关相伴相随的就是有着“太行八阱之第五阱”之称的井阱。历史上有名的韩信背水列阵攻克赵国之战就发生在井阱。

娘子关同井阱关隔山相对,同为军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阱口,为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不论是要保障山西,还是要保障河北的安全,娘子关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