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城墙

城墙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城墙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城墙问题。

分享

浏览

7499

文章

167

赣州古城墙故事,赣州古城墙的特点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江西赣州不仅因山水秀丽而闻名于世,更由于这座古老城市因完好保存了自宋代沿袭至今的三千多米的古城墙而闻名遐迩。那么,赣州古城墙的建筑历史是怎样的呢?今天的江西文化版块,就带你一睹赣州古城墙的雄伟风采。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经过南宋至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当年共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而现存保留下来的城门,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整段古城墙长有3600米。

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创始人是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孔宗翰担任赣州知州,为了解除江水年年灌城的灾害,他用铁水浇固城墙石基,用砖石全面改砌城墙,逐渐把土城墙改砌成砖石城墙。这段古城墙,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至西门长3.6公里,垛墙、炮城、马面、城门都保存完好。

风流倜傥的孔宗翰还特意在三水交汇处的城墙上砌建了一座石楼,营造起一处可以让官宦大吏、文人雅士们观景品茗的地方,这位风流才子的远见卓识,引出了后来苏东坡数访虔州,为八境台赋诗作序的历史佳话。

此后的几个朝代,赣州古城墙的修缮和加固都不曾停止,而在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正因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使赣州易守难攻,遂有“铁城赣州”之称。

赣州古城墙的一大建筑特色,就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是“某某年、某某督造、某某窑烧造”之类的建筑记录。

据赣州市博物馆统计,赣州古城墙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521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些铭文砖一直保留至今,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成为一部独特的记载赣州历史的宏篇巨着。

结束语:赣州古城墙是显示汉族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其建设充分体现了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时至今日,它不仅成为赣州,乃至江西的旅游名片,而且至今还依然为赣州的防洪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你可能也喜欢: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堪称中国僧塔的典范——真如寺塔林

江西四大书院之一:鹅湖书院简介

浔阳楼在哪,浔阳楼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元大都城墙遗址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大都城墙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大都城墙遗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内,是元代大都城的外郭城墙遗址,主要以土夯筑,俗称“土城”。

城墙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竣工。为加强防御,又在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明朝建立后,在原来元代城墙的基础上,用砖包砌起来,并将元代的北城南移1千米,重新建筑明城墙。因此,元代的北城墙和西城墙的北段保存了下来。

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纴柱”(横木)。元大都城墙的建筑形式、建造方法和周密严谨的规划设计,成为研究元代建筑和元代城市营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重要的实物数据。

2006年5月,元大都城墙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正定城墙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正定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城始建于北周,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只,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四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在预防水患和军事防卫上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年城镇建设的发展,正定城除现存城门外、已多为土城。东城门已埋于国防工事之下,南门存里城门和瓮城门,西存里城门、瓮城门、北存里城门及月城门。

正定城墙于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正定城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上海古城墙大境阁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城墙大境阁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登上仅存的明代城墙和城楼,感受都市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气息。

景点介绍

上海市区内现存的古迹屈指可数,位于黄浦区人民路大境路口的古城墙大镜阁便是其中一处,这是一段30多米长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是明代嘉靖年间留存至今仅存的古城墙。虽然这个景点小到仅用几十分钟就能看个遍,但当你走上古城墙,或许能感受到这古朴的建筑散发着的岁月气息。

这段城墙成“凸”字型,原是箭台,而建立在箭台上的大境阁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三层楼阁。另外,当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级花岗岩石阶,也都是明代遗物,有的砖上至今还有“上海城砖”字样的钤记。可以依次游览城楼、关帝殿、熙春台。

熙春台建于清代,如今里面陈列着《上海老城厢史迹展览》,有图片、实物、模型置景等展品,展现了上海老城厢七百多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方面的变迁以及南市(现已分属黄浦和卢湾两区)的今日和未来。

明代时的上海屡遭倭寇侵犯,因此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仅用三个月赶筑了一座周长4.5公里的城墙用以御敌。城墙于辛亥革命后被拆除,现在这段因城墙上建有关帝庙而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关帝庙悬有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陈銮题写的“大千胜境”匾额,故又称为“大境阁”。大境阁前城墙上赞颂关帝的“信义千秋”石匾仍是当年的原物。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大境路239号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 建议0.5小时

开放时间:

9:00-16: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元

成人票5元。

展开阅读全文

川沙古城墙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川沙古城墙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新川路171号城厢小学内,始建于明代,现尚存东南一角,上有魁星阁、岳碑阁、笔塔等建筑。交通公交977路,川虹专线、施涝专线、东昌线,旅游3号线门票/开放时间免费,团体参观需提前一周预约联系。

川沙古城墙位于新川路171号城厢小学内,現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小公园。它始建于明代,现尚存东南一角,上有魁星阁、岳碑阁、文笔塔(已毁)等建筑,城角下是观澜书院,即现在的城厢镇小学。城墙曾一度因疏于保护而损坏严重,经过重新修葺后,却又失去了一些古朴的韵味,虽有些遗憾,可这里所沉淀的历史却不容人置疑。如今,古城墙尚留60余米,可顺着青石台阶而上,漫步于树影班驳的城墙内,在一片幽静的古迹里怀古思今。

川沙古城墙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凭借此城墙,川沙人民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此城墙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物证。城墙上屹立的飞檐翘角的三层阁,即魁星阁,为经过重修的文昌宫旧物,与魁星阁遥遥相对的是岳碑亭,也是重修的,亭内保存着拓刻岳飞手迹的石碑,该手迹是岳飞勉励友人振作抗敌的一首七绝,可惜如今字迹已模糊难辩。

据记载,老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为镇海门,南为迎瑞门,西为太平门,北为拱极门,各有吊桥,城壕宽12丈,深1.5丈。城墙上有月城4座,雉楼372垛,炮台12座,颇具规模。百年风摧雨蚀,城墙己有多处坍塌,呈破败景象。民国时,索性拆下城砖铺设街道。如今还能看到这段城墙,可称川沙城古迹荟萃之处。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川路171号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21-62526092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兴化古城墙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兴化城墙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当时兴化人为抗击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6华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墙。城墙设有四城门,门上有楼,墙外有护城河相依。

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重砌为砖墙,高达11米以上。东南西北四门依次为启元门、文明门、威武门、肇魁门,四楼为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墙多次修葺。民国时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7个城门。

兴化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了抗御外敌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县胡拱辰领军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迹,双方浴血奋战。兴化城终因无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县也与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怀。

兴化城墙兴时可以游览。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唐甄曾登临城墙,作《兴化县城上登览》——

孤城野水忘黄昏,粳稻菰蒲一水痕。

风急直愁沧浪入,秋高常畏大滩奔。

鱼龙带雨叵中泽,鹤鹤冲烟过北门。

来日忧怀何和道,芰荷香满泛前村。

1958年,因旧城改造之需,大部分城墙被拆掉。剩余部分因为当时的百货公司仓库、直属粮库等国有企业依古城而建,才侥幸得以保留。20世纪90年代初西门段也被拆除,现仅存东城外墙脚跟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长65米、高5.5米、底宽1.6米、顶宽1.1米。2002年兴化古城墙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六合城墙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六合城墙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六合明城墙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合明城墙遗址长约160米,高约6米,顶部宽4.8米。顶部外侧设有雉堞,内侧有女墙。和历史上的“单边城墙”不同,这段城墙里侧外侧,都用城砖砌筑,保留了不少老城砖。和南京城墙的城砖相比,六合城墙城砖要小不少,比作为国都的南京明城墙要低几个级别。

来自《江苏省文物地图》的资料显示,根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六合县志》记载,六合城墙最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明代初年废止毁弃。明崇祯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墙,建成的城墙周长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达1647个,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护城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合城垣被水冲塌,其后的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地方政府相继修葺城墙。民国时期,经过历次修缮的六合城墙周长4410米,高达8.33米。1958年,“拆城运动”波及小城六合,六合城墙大部分被拆,仅残存一小段。

六合有城墙,历代地方志书中都有记载,但真正发现城墙遗迹还是2006年左右的事情。2006年,滁河环境整治指挥部的一位工程师发现了六合永宁街附近滁河中,有一段护坡疑似城墙遗址。经专家鉴定,确认遗址长约1里,是城墙墙基,水中还有部分城砖。此外,在永宁街附近的原六合西门粮库,有一段100多米长的围墙,也是当年城墙残留。六合文物工作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过去永宁街很多人家的房子就是用城砖砌筑的。2006年,六合城墙被正式公布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三河古城墙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三河城墙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三河古镇的万年台背后约200米处,古东街上有一座古城墙。城墙虽然只有短短的60米,但威严仍存。8米高的城墙上,太平天国的旗帜依然飘扬,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英勇的太平军将士坚守的身影。1854年,太平军开进三河镇,由于三河周边富饶的土地以及便利的水路交通,让三河很快成为太平军的粮食供应地。粮草是军队作战的重要保障,太平军在选择三河作为重要粮仓之后,便为护粮建起了城墙。

三河古镇,位于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和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处。古镇三河,因其所特有的古河、古圩、古桥、古待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等而闻名于世,秀色可餐。三河不在江南,却胜似江南。三河之于“江南水乡”周庄,水的秀媚一点也不逊色,除此之外,“千年古镇”三河更多了一些文化的内涵,三河的沧桑历史也更加耐人咀嚼和回味。正如徐子芳主席所说:“三河在旅游开发方面比周庄更有优势,除了有自然的美,还具文化的内涵。”

三河的人文景观数不胜数,每一个景点,都象是在欣赏一位含而不露的美女,情有独钟,百看不厌。而最让人留连处,还是那一段斑驳的古城墙。这段城墙,只是太平天国所建古城墙的一个“片断”,现存的还不到一百多米,并保存有古城门一个、古炮台一座。有资料显示,当时设计的三河城墙,东西长70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8米、宽2米多。为了建设这样的城墙,当时的太平军从周围的乡镇搬来了不少物料,包括牌坊、石碑、石臼等,而建设城墙所用的泥土,则就地取材。如今在三河古镇内的护城河,据说就是当年修建城墙所挖而成。

在战争年代,太平天国将士建造这样的一座城池仅用了33天时间,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如今看这段承载了多少英雄豪杰的热血和壮志城墙,那饱蘸沧桑的旧砖石触目的矗立着,提醒着每一个路人久远的过去,最为盛名的,便是在三河大捷中获得盛名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在今天的三河镇,陈玉成永远与“三河大捷”紧密地、光荣地联系在了一起。

1858年的三河,迎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晚清的统治在风雨中飘摇,一面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面是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对峙。而这一年8月,三河这个皖中小镇的安宁就这样的被湘军和太平军打破。11月3日,湘军李续宾率精兵6000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9垒发起进攻,太平天国政权岌岌可危。此时正在东线作战的陈玉成,星夜驰援三河,与前来增援的李秀成部、三河城中的吴定规部,合围全歼李续宾部6000余人,李续宾、曾国华战死。三河一战,沉重打击了湘军的嚣张气焰,在太平天国后期,大大鼓舞了太平军士气,稳定了局势,太平天国危而复安,又一次形成革命的新热潮。对陈玉成个人而言,“三河大捷”无疑也成为英王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章节”。

每段城墙的保留或消失,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在朝阳门与炮楼中间,能看见的这一段老城墙,因为当时在它的外侧,盖了一个水锅炉房(卖开水的地方),内侧为居民简易房,所以这段城墙在文革中免遭损毁。三河古镇古城墙的断壁残垣,无论消失、还是存在,都是历史的印证。

三河镇:三河镇地处皖中,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西南部,隶属省会合肥管辖,与巢湖、六安两市交界,东濒巢湖,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位于国家5-旅游景区黄山、九华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合铜公路穿镇而过,京九铁路、合铜黄高速傍镇而过,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全镇面积70平方公里,辖19个村,7个居委会,人口7.2万,其中三河古镇景区面积4.71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

展开阅读全文

莆禧城墙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莆禧城墙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城墙位于北岸山亭乡莆禧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而筑千户所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禧军民在兴化卫中所千户白仁、分巡姚凤翔率领下于此击败倭寇,俘敌14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围城50余日终被戚家军围歼。城以条石砌筑,三面临海,遥对湄洲岛,北面靠陆,原城长2300米,高7米,基宽5米,顶宽2.9米,城门、城楼、警埔、城垛齐全。抗日战争初拆城,城内尚有城隍庙、天妃宫和十字形石板路、过楼小楼等,1984年维修城墙并恢复部分城垛,城外有明代砌建八卦井一口。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莆禧村:莆禧村。

展开阅读全文

沾化古城墙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沾化城墙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遗址位于古城镇东关村,始筑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历代多次加固修缮,如今除去保留东门的一段城墙和东北角上留有的部分遗址外,古城墙已面目全非。不过城墙外壕沟尚存,城内部分建筑、街道和地名尚有遗存。东门遗址现现残存高2.3米,底座长1.8米,宽1.2米,墙为土筑,夯土层次分明,夹有宋元时期陶瓷残片。

2015年6月23日,沾化古城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关村:东关村。

展开阅读全文

德州城墙遗址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德州城墙遗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德州城墙遗址位于德城区新湖街道,年代为明、清德州市。

2015年6月23日,德州城墙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湖街道: 新湖街道位于德州市市区中心。辖20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3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辖区内驻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210个,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机关所在地。-地理位置新湖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它北依京津塘、南靠省会济南,西临石家庄,东接胜利油田和沿海开发区,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开。

展开阅读全文

开封古城墙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开封城墙为文化旅游景点。

开封城墙始于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与今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据史记载:北宋后期,东京外城周长50里165步,高4丈,宽5丈9尺,居住人口达150余万。经金、元、明、清各朝代,开封城几经战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今开封城墙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西安城墙的国内第二大城垣,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梁门俗称西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明初,朱元璋升开封为北京,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开封目前唯一重建的一座城门,成为古都的重要象征。城门基采用青砖结构,设拱形门洞三个,城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城门北侧现已探明多层古城马道,为开封独特的城摞城历史,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证,现已被辟为古城墙博物馆。

开封古城墙,全长14.4公里。历史上曾多次被淹没。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再次修复,即现存的开封城墙,仍保持着元、明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为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总体风貌,当地政府自一九九四年始对古城墙进行整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几座城门。

地址:开封市鼓楼区龙亭北路12号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1-23239096

开放时间:

20:30-22: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16.0元

交通

乘11、13、18、21、30、31、34、37路公交车在大梁门站下车

展开阅读全文

襄城古城墙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襄城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难,故名其城为“襄城”。

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襄城古城成为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两丈的四方城,后又扩建为朝靴样。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石和砖甃筑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北汝河水患,城外挖有壕沟,与北汝河水相通。后为防水防匪,又在四面城门外增修瓮城,西南城墙下,挖建了水门水道,以备取北汝河之水,供城中民众饮用。

襄城县古城墙西门,现保存较完整,是一座瓮城门,呈椭圆形,由朝南和朝西两个城门组成,周长约200米。据载,朝南的城门上曾有匾额“眺嵩,西扼陕川”,其重要性可由此略窥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蒲圻城墙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蒲圻城墙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蒲圻城墙

位于赤壁市区。始建于唐贞观七年(633)。历代均有修缮,现城为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周长3.5公里,城墙高7米,厚5.3米,设“聚奎”、“迎薰”、“丰乐”、“宝城”、“通汇”、“拱极”等六座拱券式城门,高5.2米,宽4.4米,深5.3米,券石纵联砌置,三券三伏。城楼、“宝城”、“丰乐”门及部分城墙被毁。蒲圻城墙是湖北省现存最完整的石城墙,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县级城市防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第五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澧州古城墙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澧州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澧州古城墙,为古澧州州府所在地,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府治从新城(新洲)迁现址。总督肖杰垒土为城,后多次溃于水患,明永乐二年(1404),瓮以砖,高一丈五尺(5米),上加女墙,周九里十三步(4500米),外有护城河。历经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的多次修补、加固。城墙基均用条状青石垒筑,墙体砌青砖,中间填土夯实,设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金牛们、北门六门,上建门楼。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72年(明洪武五年),澧州府治从新城(新洲)迁现址,总督肖杰垒土为城,后多次溃于水患;明永乐二年(1404),瓮以砖,高一丈五尺(5米),上加女墙,周九里十三步(4500米),外有护城河;历经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的多次修补、加固。城墙基均用条状青石垒筑,墙体砌青砖,中间填土夯实,设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金牛们、北门六门为单圆拱,上建门楼,门楼护城河上架有吊桥。

民国时期,由于水患、战乱,古城垣遭毁。民国24年(1935)6月初5日,澧、澹、涔三水齐发,城破堤垮,损失惨重。民国32年,日军入侵县城,东门和大西门城垣被日军飞机炸毁数处。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为防水患,1950年发动群众整修敌楼拐至大西门外城墙,后又经几次修缮。澧州古城墙均用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基脚均用条石,石与石之间,凿有束腰形的深槽,浇上铁水衔接加固。墙体中间填土夯实,设有六门(东门、北门、金牛门、西门、南门、小南门),门道均为单圆拱,并建有门楼、门楼前护城河上架有吊桥。至今只东南城墙保持较好,即东起敌楼拐,西南达澧县一中长约2000米。

景区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县城境内

乘车线路:在常德市内乘大巴至澧县再转小巴前往景区

澧阳街道:澧县辖镇,自唐代以来,历为州、郡、路、府、县治所。县府驻地。1950年建城关镇,1952年改名旧城镇,同年改 d 澧县镇,1954年复名城关镇,1960年设城关镇公社,1971年复镇,1995年澧阳乡、澧西乡并入,并更名澧阳镇。位于县境中部,澧水北岸。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10.2万。镇政府驻桃花滩。207国道和1836、1852、1868省道于此交会。

展开阅读全文

官圩古城墙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官圩城墙为文化旅游景点。

官圩江村古砖城墙:位于德庆县官圩镇江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该砖城墙高3.76米,厚0.35米,周长480.5米,总面积13192.6平方米(0.013926平方公里)。城墙座北朝南,呈长方形,东西城墙长度与南北城墙长度比例为1:2。共设四座城门:南城墙正中设“仁和门”凸出向前,与东西两端城墙连接后呈弧形;北城墙设三座城门,正中为“仁义门”,靠东称“福禄门”,傍西称“福德门”。城门城墙宽5.3米,高3.76米,厚为0.42米。城门高2.90米,宽1.23米,厚1.10米。

江村古砖城墙传为南宋江璆

所建。江璆,南宋江万里之子,德庆府知军州事、兵部尚书。据《光绪德庆州志》记载:宋,江璆宦康州。遂家金林乡二都钦仁里双朵村,卒,葬村后圣岭岗。……后,

孙曾就墓前族居,遂改双朵村为江村。又《光绪德庆州志》:“江村旧名双朵(垛)村,有故砖城,有江璆墓。”

目前,江村故砖城保存至今基本完好,特别是北城墙和三座北门完好无损。保护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江村故砖城墙,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封川古城墙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封川古城墙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封川古城,坐落于江口镇北山之南,始建年代不详,现址是在明正统十四年(1450年)黄萧养乱,典史陈顺因旧址修筑。此后,该城一直为县治所在地,修葺、改建不下二十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封川、开建两县人民政府曾合署在此办公。

1958年冬,封川与德庆并县后,当地人民修堤筑路,城址屡遭拆损。现仅存南门及东西城墙(约400余米)。南城门,呈拱圆形,用红褐色砂岩石块砌成。石块长60~80厘米,宽20~30厘米,厚14~18厘米。拱门宽3.05~3.7米,高3.2~3.76米,内深12.4米。门之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今已佚)据《封川县志》载:古城背北山,东、南。西南临东山河、西江。北有壕堑(深20余米,宽约10余米),与东、西、南三面的护城河构成一个“回”字形城堡。城廓呈长方形,东西城墙长约418米,北面城墙长约168米。

城墙为青砖砌筑,墙厚4~5米,高约8~9米。城砖特制,长34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侧面阳印“封川城砖”字样。城堡原有东北、西、南三门。城上修筑有城门楼、串楼、角楼、敌楼、望楼。战窗、串屋、更铺等二百余间。此外城内还设有县署、教谕署、训导署、典史署、城守署,武庙、城隍庙、万寿宫、常平仓、监狱等。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封川县古城墙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封川村:封川村总面积17.627平方公里,辖32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1070亩;耕面积面积2136亩,其中水田面积1340亩;总人口4167人,其中“两委”干部5人,党员48人,是我镇人口最多的村。2008年农业总收入3097.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3.5万元,农村人均经济纯收入5191.8元。群众生活水平较高。村“两委”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为己任,积极引导群众巩。

展开阅读全文

潮州古城墙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潮州在宋代以前已有州城,明代以后改为府城。城墙原来用土夯筑,以后才改用石料、城砖砌筑。潮州城最早筑于何时,未见准确记载。现存有关筑城的专门资料,较早的一篇是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郑伸筑城记》,该《记》指出在此之前已筑过土城。潮州古城经历代多次修筑而不断完善。宋代的潮州城有子城和外廓两重,子城依靠金山,州治设在子城内;外城有11个门。明代,府城的格局有了改变,11个城门减为7个,此后有修有毁。近代以至现代,随着经济建设和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原来城围的限制,西南城基辟成马路,城濠被填平后建起高楼,城区不断向西南延伸。

潮州古城墙于宋代已成规模,至和初年再筑土城,绍兴年间又以石砌、绍定、端平年间先后大规模增修筑建,形成了外廓内城并绕以城濠的完备格局。由于朝代的更迭,战火的破坏,元末明初已是破烂不堪。明洪武(1379年)又全面修建府城墙。据史料记载,潮州古城墙先后经历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修建过程,从这些过程中,也足以窥视潮州璀璨历史文化的一斑。

修建后的府城,城墙高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围一千七百六十三丈。环城开上水、竹木,广济、下水、安定、南、北等七门。于城门外构筑月城作为屏障,并于城上造敌楼四十四座,窝铺六十七座,雉垛二千九百三十二个,十分雄伟壮观。随着历史的变迁,府城的南、西、北三面城墙均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而拆除,现仅存东面临韩江的古城墙,北起金山南至南门,全长2132米,保存城门四座,即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并建有城楼。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

竹木门城楼

竹木门城楼

下水门城楼

下水门城楼

上水门城楼

上水门城楼

湘桥街道:湘桥街道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中心区域,因辖区内有“湘子桥”而得名,办事处设于太平路柳衙巷26号。湘桥街道东临滨江长廊,西与西湖街道的上西平路交界,南下东平街,北抵上水门街。街道下设开元、义安、昌黎、太昌、分司五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0.6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405人。辖区内有开元中学、昌黎路小学、义安路小学、铮蓉幼儿园,在校学生5000多人。 湘桥街。

展开阅读全文

汉阴古城墙

全文共 2134 字

+ 加入清单

汉阴城墙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汉阴古城墙

古代每座城池都有城墙,本不足为奇,但历经劫难,饱历战事,一任风雨的剥蚀,能安然无恙地保存至今,仍能使我们一睹昔日“金城汤池”原貌的,却为数不多,因而就物以稀为贵了。汉阴城墙是陕南秦巴山区建筑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所以就弥足珍贵了。汉阴古城垣平面呈方斗形,旧时四城门高耸,气势恢宏,古朴雄浑,使人们有一种信赖感、安全感。我总爱在汉阴古城墙脚下溜跶,它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汉阴古城墙,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6),初为土城,开四门,设箭楼。成化二十二年(1486),城易砖石。弘治九年(1496),扩大城区,延伸周长,四面拓宽四尺。正德七年(1512),城墙加高加厚,内外加砌砖石。嘉靖十四年(1535),环城开凿城壕,宽一丈,深五尺,补修城垣,匾其四门,东曰“迎晖”,南曰“南薰”,西曰“承恩”,北曰“拱辰”。万历四十六年(1618),扩宽城内外马道,改南门曰“朝凤”,北门曰“拱龙”。崇祯十四年(1641),培筑里城,新建西北与东北角楼及守城窝房50间,并在护城河侧筑土郭,竖栅栏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砖城,统长五百九十丈五尺,并加厚加高城墙,修城垛(女墙)七百五十二垛,北面因地僻人稀,龙岗坡水患城,不复建门。并于城门镶嵌石刻匾额,改题三门,东为“日昇”,西为“肇庆”,南为“文明”。嘉庆十八年(1813),壕旁植柳,四隅各建炮台,北城设谯楼一个,敌楼三个。同治十二年(1873),因“邑士累科,无能登桂”,为振文风,在东南隅城墙上修建了文峰塔。民国二十七年(1938),汉白公路修通,沿城北而过,遂复开北门。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防御日寇飞机空袭,方便城内居民疏散,于城西北角开小西门。新中国成立后的60、70年代,由于多种原因,汉阴古城墙的北面和东面被毁,仅存西门、南门及西城墙和南城墙一段,共计长约800余米。21世纪之初,因扩南街,南门又被拆除,各界人士强烈呼吁,县政府拟恢复南门。

汉阴明城墙距今已有540余年的历史,和世界最著名的西安古城墙处于同时代。从明成化元年始建土城,至正德七年城墙增高加宽,内外垒砌砖石,历时47年,奠定了汉阴城墙的基本格局和规模。其城墙周长约四华里,高二丈,厚一丈八尺。之后又开凿环城河壕、扩宽城内外马道,构筑护城河土郭、城门吊桥,在城门上建城楼、谯楼、敌楼、角楼等。加之数百年来的不断修葺完善,汉阴古城墙已成为陕西县城中不可多得的城垣建筑工程。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一种古代建筑艺术,古城墙却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水平,它无声地诉说着汉阴历史的演变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明王朝建立之后,谋士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突出强调修筑城墙的意义。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江山来之不易。要巩固江山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因而当他统一全国后,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筑城堡。汉阴古城墙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而修筑和完善的。

汉阴古城墙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战略工事,坚固经久是设计者的主要意图。其城墙的高厚象山岗般稳固。城顶宽阔,也便于在上面运动兵力,贮存物资。城墙外侧为砖面,砖面底部有基石,内侧为片卵石垒砌,中间夯土筑成。城顶外侧有垛墙,并留有垛孔、垛口,是战时供掩蔽、瞭望、射击用的。城墙内侧有城壕登城马道,战时守军车马可从城内直奔马道登城,驰骋于城墙上,迅速布防,扼守各要害部位。城周四角设有炮台,是城防的重要据点。城墙分段设有敌楼,是城防点,御敌力大大加强。城门是攻击的主要目标,因而防御设施最为完善。四城门设有吊桥,城门上有威武庄严的重檐歇山顶城楼,并设有箭楼。箭楼上有森森密布的箭窗。战时,守城士兵居高临下,凭窗射击,杀伤力很大,既能保护自己,又可以消灭敌人。四门城楼、箭楼耸峙,重楼叠阁,飞檐翘角,蔚为奇观,既是军事工程,又是人文景观。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引月河水流,古人所谓“金城汤池”,在这里可以身临其境,细细体味。

汉阴城墙兼有防洪的功能。县城位于县境中部、月河上游。县城的洪水威胁主要来自城西的观音河、城南的月河和城北龙岗的滚坡水,汉阴城墙的修筑,大大提高了城区的防洪能力。

人类社会究竟何时开始出现城墙一类的建筑,迄今尚未有确凿的定论。作为防御性建筑的城墙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有一种防御外来人、兽袭击的壕沟,应属于城墙的原始雏形,只不过是凹于地面,而城墙是凸于地面。据历史记载,早在夏代,我国已出现都市城垣这种建筑形式。夏王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以夏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按照他们的需要,营造了“堂”、“室”等组成的宫殿,并构筑了我国最早的“城郭沟池”。

凝视着古斑苍然的古城墙,我不尽有怆然的慨叹。20世纪70年代后,如果汉阴古城墙建筑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它给汉阴人民带来的益处是难以估量的。遗憾的是现已大半被毁了。一部完整有形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的县城史书残缺不全了。今天,当人们住厌了水泥森林的枯燥无味的环境,自然会勾起对昔日厚重历史文化的怀念。但文物遗产是不能再生的,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但别让遗产再度变为遗憾,却是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伊斯坦布尔城墙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伊斯坦布尔城墙从马尔马拉海峡向金角湾延伸7公里,最早是5世纪塞奥道西斯二世统治时代修建,后又经多次维修。

城墙围成的区域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伊斯坦布尔城墙又称君士坦丁堡城墙,是一道围绕并保护君士坦丁堡(今天称伊斯坦布尔)的石墙,城墙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建都以来就已经存在。君士坦丁堡城墙经历过无数的加建及修补,是现存的古代要塞体系,也是世上最复杂及最精密的要塞体系之一。

伊斯坦布尔城墙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时兴建的,全方位地环绕着新都,防御来自陆路及海路的攻击。虽然城墙的某些部分设计建造略欠精巧,在部署得当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堡城墙在任何中世纪时代的围攻下都坚不可破,从而有效地在阿瓦尔人、阿拉伯人、罗斯人(Rus)、保加利亚人等的围攻下保护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国。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现,使得君士坦丁堡城墙不再是神话般难以攻破。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君士坦丁堡城墙一直维持着原状。十九世纪,城市的发展已超出中世纪时的城界,部分城墙被移除,城墙在此后日久失修,但依然有许多部分巍然屹立。1980年代,政府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原,现在,游客又能够观赏到其当年的雄伟壮观。

Walls of Constantinople

必去理由:世界上最复杂及最精密的要塞体系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土耳其[turkey]

景点所在省、州:伊斯坦布尔省 [Istanbul Province]

景点所在城市:伊斯坦布尔 [Istanbul]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