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鲜卑族为什么长得貌美(热门19篇)

浏览

6423

文章

19

篇1:契丹族和鲜卑族是怎么灭绝的?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少数民族被灭亡了?

全文共 20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学中国古代历史可能80%都是中原上的历史,对于草原上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但是我们国家实际上是中原和草原的结合,两者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也会相互影响发展历程。从汉朝开始,匈奴和鲜卑等异族就开始出现在中原的视野里,因为中原的统一所以草原上也会统一,双方时不时也要进行一番交战。不过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当时有很多异族就直接消失了,或者说是被灭族或者通化,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契丹族和鲜卑族他们是怎么被灭绝的呢?

华夏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新的血液,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构建起了华夏民族和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华夏文明进行攻击和骚扰,有的胜利了,有的失败了,胜利的少,失败的多,然而不管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最终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本身的特点,游牧民族逐水草生存,一旦遇到雨雪灾害,抢掠富饶的农耕文明便是他们的唯一出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每个中原王朝都有对应的游牧民族:

夏商时期的东夷、西周的犬戎、东周的山戎等,齐桓公的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打山戎的路上。周幽王宠信美丽的褒姒,引起申侯联同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战国时,秦昭王开始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使蒙恬统领十万众北击胡人,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等等。

汉代,匈奴不时入侵,刘邦曾被围于白登。与匈奴有时和亲,“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但仍时有争战。唐诗里面,有人们熟知的诗句“誓扫匈奴不顾身”、“羌笛何须怨杨柳”等等。羌族也是很古老的族名。殷周时,部分居中原,羌字在甲骨卜辞中已见到。

公元207年,东汉丞相曹操北破乌桓,将东胡各少数民族迁徙到河北地区;公元216年,又将北方降汉的匈奴安置在并州,分五部加以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十六个政权:

前赵(匈奴304-318) 后赵(羯319-350) 前秦(氐351-394)

前燕(鲜卑337-370) 后燕(鲜卑384-409)西秦(鲜卑385-431)

成汉(巴氐304-347) 后凉(氐386-403) 南凉(鲜卑397-414)

南燕(鲜卑398-410) 北凉(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

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主政中原的简表:

时间 中原王朝 游牧民族王朝 游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汉 匈奴

220年至581年 魏晋六朝 匈奴

386年至556年 魏及其前后的北方汗国 鲜卑、突厥

581年至907年 隋、唐 突厥

907年至1123年 辽 契丹

960年至1279年 宋 契丹、女真

1115年至1234年 金 女真

1206年至1368年 元 蒙古

1368年至1644年 明

1616年至1912年 清 满洲

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一些游牧民族消失了,或主动或被动。先来看看强大的匈奴、突厥: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一部分匈奴族南迁与汉人杂居,加入汉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鲜卑,西迁的成为东欧民族的一份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突厥部分:一部分融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部分西逃中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消失的古代民族:

吐谷浑: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其实就是从我们辽宁朝阳走出去,在甘肃青海一带混得风生水起的鲜卑人,后被各族同化。

沙陀族:出自于西突厥部,史书记载特征属于突厥白种人,游牧在新疆哈密周围,曾经依附于吐蕃,既藏族。后投奔唐,曾经帮助唐征辽东打朝鲜,后来被安置在朔州,太原,忻州一带,唐末大乱时候建立过三个政权,定都洛阳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定都开封的后晋高祖石敬瑭,定都开封的后汉高祖刘知远,郭威,赵匡胤都为后汉打过工。沙陀族后来被汉族同化。

乌桓:被曹操灭族,余下10几万人迁到中原被汉族同化,应该是鲜卑人同族。

契丹: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

最近的血缘为达斡尔族,黑龙江分布较多,齐齐哈尔的讷河附近,末代皇后婉容就是达斡尔族人。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鲜卑人为什么长得俊美?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鲜卑人的故事,有的人说这个鲜卑人长得非常非常的俊美,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也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看看这个鲜卑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吧!

鲜卑人拿现在人的审美来看,也的的确确是比较漂亮的,毕竟有白人血统,什么高鼻梁啊,什么这个金发碧眼啊,也都是有的哦。这样的搁今天也不赖哦。

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个鲜卑人也是比较美的,也符合当时人的审美了,慕容冲被苻坚一直留在身边作男宠是可以看出的,兰陵王天天戴个面具也是可以看出的,所以真的挺有意思的哦。鲜卑人长得俊美,还是和他的血统有关系,他们有一部分白人的基因了。

当前秦大帝苻坚的最爱、鲜卑籍美男子慕容冲逼近长安时,苻坚后悔莫及地慨叹了一句:“……白虏敢至于此。”这里的“白虏”特指鲜卑——《前秦录》中说,“秦呼鲜卑为白虏”。帅哥慕容冲代表不了整个鲜卑,但“白虏”却突出了一个共性:白。这显然是颜值的加分项。

鲜卑族可能是白种人,其样貌在唐宋诗词中多有提及,如张籍《永嘉行》中的“黄头鲜卑入洛阳”,苏轼《书韩干二马》里的“赤髯碧眼老鲜卑”。金发、碧眼、红胡子都是典型的白种人特征,异域风情会让人耳目一新。内蒙古东大井汉代鲜卑人容貌复原报告中说,鲜卑人“颧骨宽大,颞线发达……眉弓、乳突和枕外隆凸均比较发达”,给人粗犷、大气、硬朗之感。这也是加分项。

不过这种样貌男人尚可,女人就很难说了。曹操主簿繁钦在《嘲应德琏文》中爆料,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玚是其父跟一个15岁小姑娘一夜情的结果,并说小姑娘“肥头赤面,形似鲜卑”。红面大脸显然说不上有多好看,起码不符合现在的审美标准。

陆姓鲜卑最初姓步陆孤——也写作步六孤,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成了陆姓。步陆孤是鲜卑大姓之一,人数应该不少,不过没全改姓陆,还有步姓。

所以鲜卑人美这个说法是没有什么毛病的,的的确确是很美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渊是鲜卑族还是汉族?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李渊也应该是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唐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真的很厉害的,但是很多人对于李渊的名族非常的疑惑,有人问了,这个李渊到底是鲜卑族的还是汉族的呢?这个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李渊是汉人,并不是鲜卑族人,但是有一定的鲜卑族血统。

中国古代其实一直是个大熔炉,不断有来自北方和西方的民族融入到我们之中。血统问题,在中国其实不像西方那么看重。

李渊的血统问题,说法很多,我们不做猜测,只按新旧唐书的记载来说。

根据记载来看,李渊有汉族和鲜卑族血统。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渊是祖上是陇西人,就是今天甘肃一带,后来迁到了武川镇,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的八大柱国之一,地位比隋文帝他们家高。

根据记载,一直到李渊的父亲李昞这一代,李渊家族都是汉族血统。

但是到李渊这一代发生了改变。

李渊的父亲李昞娶了位鲜卑族的媳妇独孤氏,独孤氏的父亲叫独孤信,和李虎是同僚,为了稳固各自的地位,两家进行了联姻。

独孤信血统在北史中有记载,说他是拓跋氏鲜卑族四十六部的其中之一,后来迁到武川镇。

所以你看,李渊身上有着汉族血统也有鲜卑血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欢是汉人还是鲜卑人?高欢是如何建立一番伟业的?

全文共 1528 字

+ 加入清单

高欢出生于一个非普通的贫民家庭,在他的祖上也有做官的,但是由于自己的祖父犯了法,所以被贬为了平民。在那段混乱的时期,年轻的高欢也加入到了起义军的行列,后来又投奔葛荣。却不想葛荣被尔朱荣所打败,他便加入了尔朱荣的队伍,曾经多次劝导尔朱荣自立为帝,只是没有成功。在尔朱荣被铲除之后,他便收编了其他六镇的割据势力,镇压了青州的流民起义,担任晋州刺史。

永熙二年,他消灭了尔朱荣家族的残余势力,以大丞相的身份牢牢的控制着北魏的朝政大权。后来他逼走了孝明帝,拥护孝静帝为帝,并迁都邺城,历史上称为东魏。他的一生战功累累,多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在东魏朝堂站稳脚跟,地位无人可及,也为他的儿子建立北齐奠定了基础。家境贫寒,得贵人欣赏

高欢的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北边,生活习俗都与鲜卑族相似。高欢的祖先也曾经在晋朝中担任官职,到他的祖父时期甚至官至北魏御史,却因为犯了法被流放到北方,从此之后便一蹶不振。

高欢的父亲更是一个浪荡之子,游手好闲,不爱生产,在高欢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去世了,因为父亲不管事,因此他便由他的姐姐和姐夫抚养长大的。由于生活在边境地区的缘故,周围都是鲜卑族的军人,而这高欢便成为了鲜卑化的汉人。像高欢这样的落败子弟根本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就连日常生活也都是不太如意。这种情况直到高欢成亲之后才得以改善,高欢从妻子的嫁妆中得到了一匹马,从此便加入了边镇队伍中成为了一队之主,也有机会可以结交到各种人物。

他本来就喜欢与人结交,在他结交的人中有混混,有生意人,也有当地的官员。当地的守将认为高欢相貌不凡,将来一定能够成就大业,还时常激励他。对于他的激励,高欢也是时刻不敢忘,等到他掌握了北魏的朝政之后,他还特意为报答此人而提升了他的儿子。依附尔朱荣,暗中积累实力

在北魏末年的时候,河北曾经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高欢也不愿意放过这次机会,先是加入了杜洛州的起义军,但却由于杜洛州的为人处事太过柔弱,而选择与其他的人起起谋杀他,没想到事情败露,只得逃跑前去投奔葛荣。奈何葛荣的势力也很快被尔朱荣吞并他,从此之后,便依附在尔朱荣手下。

在高欢看来,尔朱荣手中有足够的实力支持他登基为帝,于是他便劝诫他说:“现在天子愚蠢,太后淫乱,朝中大臣把控朝政,如果您现在登机为帝,那么一定能够创造一番盛世。”此番话深得尔朱荣的认可,但是他却并没有付诸实践,只是格外欣赏高欢的才能。

永安三年,孝庄帝杀死了尔朱荣,其家族便顺势讨伐皇帝,皇帝战败被杀,尔朱荣的家族则重新拥护新皇帝登基。这高欢却没有参与此次行动,他选择在暗中积累力量,带领着约二十万的军队回到了河北地区。由于尔朱荣的家族残暴不仁,经常掠夺百姓,于是高欢便有了讨伐之心。在他的部署下最终大获全胜,将尔朱荣家族一举消灭,随后他便拥立北魏的宗族子弟继位,他自己则掌控朝政。错失良机,无奈潜伏

随着高欢手中的权力不断扩大,保皇党一派也有人颇为不满,便建议皇帝趁早除掉高欢这个心腹大患。甚至还有人重新安排了皇宫中的守卫将军,增加了守卫的人数,选出了几百名骁勇善战的勇士来担任皇帝身边的禁卫军。

与此同时,还与边境地区的首将达成一致,想通过里应外合将高欢杀死。好在高欢早有察觉,早就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他的好兄弟曾经劝他自立为帝,但是高欢却认为时机没到从而拒绝了。就这样,高欢错失了登基为帝的最好时期,只好在暗中潜伏,继续扩大自己的力量。

慕容绍宗言:“高公雄略,又握大兵,将不可为。”

高欢此人颇为深沉,军事天赋极为突出,对于朝堂上的谋略更是手到擒来。他极其擅长用人,并不问此人的身份高低,信奉才华至上的道理。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在他的努力下,他重新将高氏家族由没落重新带回辉煌时期,为他的儿子建立北齐奠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国有哪些知名刺客?韩龙成功刺杀鲜卑首领却无记载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军队面对面对决,不过古代暗杀也非常的频繁因为各种叛变和伪装夹杂在里面,有时候根本就分不清。那三国里有哪些知名刺客呢?其实韩龙就算其中一位,韩龙成功刺杀鲜卑首领轲比能,要知道当时三国不仅相争还要对抗外族,所以韩龙此举也是立了大功,只不过这段历史好像并没有做太多详细记载

提起三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蜀国五虎,或者是卧龙凤雏,亦或是曹操、司马懿,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整个三国时代的历史就是围绕这些人物发展的,不过改变历史的绝非某几个大人物就能做到,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小人物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次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三国时期不太出名小人物,他的一项功绩堪比汉武帝,然而在史书上对于他的记载却只有寥寥几笔,有些人甚至压根就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字,对于他来说的确有点儿不太公平。

韩龙剧照

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的发生就意味着有人要死亡,然而平息一场战争的方法则有很多种,比如议和、和亲,亦或是某一方自乱阵脚,无力再和地方作战。前面两种方式比较简单,要达到这第三种,有时候就需要一点特殊手段了,于是有一种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就是刺客!

荆轲剧照

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毫无疑问就是荆轲,虽然他刺杀秦始皇失败了,可他的威名却流传千古,不过三国时期的这位刺客,他成功了,他就是韩龙!韩龙这人的身世很是神秘,我们只能得知他属于魏国阵营,因为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只有一句“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可就凭这一句,却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他刺杀了轲比能,还成功了!

汉武帝剧照

为什么说他的这项功绩堪比汉武帝呢?汉高祖时期,曾经有过白登之围,强如大汉朝也不得不向匈奴低头,后来还是通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才有了反击匈奴的实力,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努力下才打败了匈奴,为中原百姓赢来了安稳的生活。而在匈奴之后,大漠的王者从匈奴变成了鲜卑,如果让鲜卑一直保持统一的话,他们的战斗力应该是不亚于匈奴的,那咱们中原王朝将再次面临来自北方的侵略,正所谓擒贼先擒王,魏州刺史王雄派出韩龙刺杀了鲜卑王轲比能,这一举措让鲜卑顿时变得群龙无首,又开始内乱起来,他们无暇进攻中原,这对于中原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

三国时期的地图,北方被鲜卑霸占

无论你读的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肯定都很难注意到这一个小人物的存在,毕竟那些精彩的描述都留给了刘关张、诸葛亮、司马懿、曹操等人,韩龙这等小人物即便做了件造福中原的举措,也只在史书上留下寥寥几笔,汉武帝还只是坐在皇宫中指挥将军们去抗击匈奴,而韩龙则是亲自上阵搞定轲比能,说他这功绩堪比汉武帝,真是一点不为过,不论你之前是否听过这个名字,在了解他的这段英雄事迹后,他的名字都值得被人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族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鲜卑族的宇文恺不仅修了洛阳还打造了长安

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鲜卑族其实很多人应该知道这个名族还是非常的神秘的,但是他们神秘归神秘吧,但是他们的文化底蕴一点也不差,其实他们是匈奴之后又一支崛起的游民名族,所以有的人就觉得这样的名族应该是比较粗狂的,但是他们的名族出了一位旷世奇人啊,那就是宇文恺,那么宇文恺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成就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西都长安、东都洛阳,这两座雄伟都市作为国都在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

从周到隋唐,朝代几经更迭、国都几经变迁,长安、洛阳饱受岁月洗礼,记录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拐点,为后人留下无数故事。纵观长安、洛阳两城的发展,隋朝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隋之前,长安称为汉长安;隋之后,长安称为唐长安,洛阳城也在隋朝进行扩建,完成了华丽转变。

而一手将长安、洛阳铸造成世界级超级大都市的人正是宇文恺。

宇文恺字安乐,出生于鲜卑贵族。父亲宇文贵历任北魏、西魏、北周大将,是府兵制建立之初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大哥宇文善勇略过人,是北周上柱国,二哥宇文忻是当世名将,征讨突厥、北齐、尉迟迥,立下赫赫战功。出生于这样的名将世家,宇文恺3岁就被封为双泉伯,7岁被封为安平郡公。

不过与父兄相比,宇文恺无疑是个另类,因为他没有父兄的军事才能,反而“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是一个热爱读书、才思敏捷的孩子。宇文恺在北周当过匠师中大夫,“掌城郭、宫室之制及诸器物度量”,在年少时就表现出了相当的工程管理和建筑才能。

公元581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大肆诛杀宇文氏,好在宇文忻有拥立之功,宇文恺本人又十分有才华,因此兄弟三人保得性命。

同年,宇文恺担任营宗庙副监,为杨坚兴修宗庙,小试牛刀。

宗庙建成后,宇文恺在公元582年担任新都副监,受命兴建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虽然修建大兴城是左仆射高颎任总指挥,宇文恺担任新都副监,但是“凡所规划,皆出于恺”,宇文恺才是真正的大兴城缔造者。此时的宇文恺年仅27岁。

杨坚曾经被封为大兴郡公,新都城因此得名。大兴城不是原汉代长安城的扩建,而是一座经过严密规划的崭新城市,宇文恺参考邺城、洛阳的建设,根据实际地域的水源、地理特征、气候条件进行总体规划,将大兴城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宫城雄踞龙首原之顶,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皇城是军政机构、宗庙所在地,外郭城则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棋盘状,白居易形容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宇文恺将宫室、官署办公区、居民住宅分开,“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实隋文之新意也”,同时大兴城道路宽阔(最宽达到220多米),水渠交错,风景秀丽,处处都是大手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兴城占地约84平方公里,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特别是在四方来朝的唐太宗时期,大兴城更加声名远扬,日本曾经仿造大兴城的布局建设藤原京、平城京。

公元604年,杨广即位。鉴于大兴城位置偏西,水路交通不便,杨广决意迁都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这次的总指挥是杨素,但实际上的总设计师仍然是宇文恺。

受地形所限,东京洛阳不像大兴城那样南北中轴对称,但整个规划原则还是整齐方正,也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虽不如大兴城那样宏伟壮丽,但奢靡华丽远远过之。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与大兴城风格完全不同。

东京坐落在汉洛阳之西十里处,耗时10个月建成,每月役使人丁两百万,运输江南、五岭的奇珍异石、珍禽奇兽充实东京,相传从江西运来的一根柱子就需要动用两千多人,日行不过二三十里,由此可见此工程之浩大。

为了营建东京,宇文恺也是绞尽脑汁,用上毕生所学了,“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当然,宇文恺的成就远远不止大兴城和东京洛阳,还包括开凿广通渠,修建仁寿宫、皇陵太陵、显仁宫,修筑长城等等。

此外,杨广北巡的时候,为了震慑突厥人,宇文恺为他修建了三个别具一格的建筑:

第一个是大帐,突出特点就是大,大到可以容纳数千人,效果也很好,“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

第二个是观风行殿,即在房屋下装置车轮,可以行动。观风行殿可以容纳数百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可移动式房屋,“戎狄见之,莫不惊骇”;

第三个是行城,是一种用木板搭建、外面罩上布屏的房屋,特点是大如围城,“胡人惊以为神”。宇文恺

单靠这些宏伟奇异的建筑就吓住了胡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族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鲜卑族保持游牧民族的习俗特性。因为鲜卑同乌桓同源,又受到匈奴奴役,所以习俗与乌桓、匈奴类似。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放,富又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鲜卑族自北魏分裂以后,鲜卑族逐渐消失,大部分族人融合于汉族之中,而少部分则融进了契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李世民是什么族的人 李世民有鲜卑血统吗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准确来说,李世民鲜卑血统,他母亲的母亲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女儿,是汉化鲜卑族人。不过到了李世民这一代,一般还是认为他是汉族人。唐朝是一个融合了很多民族的时代,了解唐朝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当时长安生活着不少外国人,这种开放的态度在其他朝代也是少有。有人认为,从李世民的性格就看能出他其实是融合了汉人以及胡人的特色,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呢?

1、李世民是什么族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杨坚废掉周静帝,篡夺鲜卑北周王朝而建立隋朝,因此,隋朝实际上是建立在鲜卑国家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杨坚篡周建隋,所以鲜卑北周的统治集团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隋朝朝廷充满鲜卑族官员,连隋文帝的独孤皇后都是鲜卑人。

独孤皇后名字叫独孤伽罗,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女儿。独孤氏14岁嫁与杨坚之时,要杨坚保证此生不纳妾,杨坚立下誓言:“不和第二个女人生孩子。”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为文帝,立独孤氏为皇后。

独孤皇后的家族连她自己在内,先后出过三位皇后和一位皇太后。她的姐姐是北周周明帝的皇后,她的大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她的妹妹是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生母。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关于李渊的血统有这样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但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有着姨表关系,而且太穆皇后的母亲是鲜卑族人。奶奶是鲜卑人,李世民算是鲜卑族的后裔吗?

2、从李世民性格分析

唐朝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这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倾向。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乱伦。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

从唐太宗的性格来判断他的血统。李世民性格凶残、野心勃勃,为李唐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晚年时,唐太宗战志犹存。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风波莫过于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这一段历史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性格凶残、充满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两人。

李世民的唐昭陵独特的墓葬显示了少数民族习俗。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以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称为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酉”的石雕像,现在已不知何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来历?现在已是无人知晓。但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

“昭陵六骏”有一个疑点: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显示了鲜卑的习俗?李世民的坟墓昭陵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所以里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么现在只是猜测,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睡着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沟经营林场内,公园占地面积15819公顷,距阿里河镇10公里。2002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历史名胜风景区。

作为全市十大公共公益项目的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项目,是以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森林公园为重点规划区,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嘎仙洞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石刻祝文为文物依托,按照“尊重生态、融入自然、善用文化、创造体验”的总体策划思路,展现“以拓跋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大历史、大兴安岭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的设计主题,是集“文化休闲、深度赏游、高端接待、度假养生、运动健身”多功能分区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园区。

该园区于2011年投入3068万元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主要建成景区大门、石步道等设施,为自治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为宣传、弘扬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和鄂伦春民族文化搭建了新的平台。

信息来源:呼伦贝尔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鲜卑族是现在的锡伯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中国汉族人口是最多的,除了汉族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的是古代的鲜卑族,你知道它现在是属于哪个民族吗?下面就来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详细内容

1

鲜卑族是现在的锡伯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据说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由鲜卑兽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呼伦贝尔草原。

2

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 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3

起源情况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 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唐朝为什么曾流行穿胡服?唐文化吸纳了多少鲜卑习俗?

全文共 2853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当时女性非常流行穿胡服骑马。胡服的特点为衣身紧窄,一般是贴身短衣,加长裤还有革靴,大家应该有在影视剧中见到过。实际上当时唐朝和各方均有文化以及经济上的交流,据说当时共有300多个国家和大唐有来往,长安城就居住了大量的外国人,这种文化上的开放就让其他民族的服饰慢慢融入到了中原地区,给当时妇女的服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其他领域,唐文化也吸纳了不少鲜卑习俗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王朝,灿烂的盛唐文化更是恢弘壮美,如史诗般浩浩。

那么,繁华的盛唐文化,吸收与发扬了多少鲜卑人的文化与习俗呢?

唐代诗人元稹诗曰: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万国衣冠拜冕旈”,被北方游牧民族称之为“天可汗”。天可汗,是北方游牧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李世民欣然笑纳,令后世的宋代士人范祖禹大为不满,认为李世民“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事不师古,不足为后世法也。”

这个范大士人心胸太狭隘了一点。一、大唐流行胡服风

唐代自开元、天宝年间十分流行“胡服”,何为胡服?就是自北朝以来北方人(以鲜卑人为主)所穿的衣服,其特点是小袖、革带与皮靴(其实现在依旧比较流行。靴,又分长靿、短靿,长靿就是今天的高筒靴,短靿就是今天的短筒靴),这都是典型的草原民族服饰,这从唐代墓中壁画得到印证。

唐代,贵族女性出行流行骑马,宫中的女性亦然,所以这小袖、系带、著靴,便于骑马出行。

唐代女性的着装特点就是华裙彩衣,袒胸窄袖,是一时之时尚。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昭君入匈奴》,画中的女性戴着帷帽。其实在汉代还没有这种帽子,据《旧唐书》记载,帷帽是从隋朝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根本就不是汉族人的服饰,而是源于北方游牧民族。

从考古资料中得知,这种帷帽四周垂丝网,拖裙至颈部,既挡风沙又防被偷看,完全承袭于鲜卑人的长裙帽改良而来,在隋朝到唐初比较盛行。

唐代人的帽子,也是按照季节的变化而使用不同的面料与制式,夏天一般戴笠帽遮阳,冬季戴毡帽御寒。

这毡帽最早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用羊毛编织而成,无论上层贵族还是老百姓都戴(笔者小时候,毡帽还在民间比较流行)。

这毡帽就是鲜卑人带入中原的,由于其御寒作用,在唐朝的北方地区十分流行。其中最习见的一种叫压耳毡帽,能够保护耳朵,所以使用的人最多。给毡帽加上一个帽檐,被称之为毡笠,一些标新立异的人用貂皮制成貂皮帽,以及狗皮帽、羊皮帽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曾经用纯黑色的羊毛制成“浑脱毡帽”,戴上之后与众不同,很有派头,他位高权重,皇亲国戚,于是,时人争相模仿,都开始戴这种毡帽,称之为“赵公浑脱”(赵公,是长孙无忌的爵号)。二、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代,“胡食”在长安比较盛行,“贵人御馔,仅供胡食”,可见上层社会的饮食习惯几乎“胡化”了。

胡食以面食为主(北方的各种面食几乎是承袭了鲜卑人的饮食),做成各种饼,有胡饼、烧饼、五福饼等等,还有胡麻饭、胡羹、胡麻羹、豆豉等,胡酒更是盛行,有三勒浆、龙膏酒、葡萄酒等等。

长安城中,胡人开设的酒肆比较多,侍者(服务员)都以胡女为主,故称胡姬酒肆。这异域的美人,别具的饮食,另类的风情,成为长安豪侠少年与风流才子们常常光顾的好去处,大诗人李白歌曰: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代女性审美观也颇受胡风熏染,从魏晋时代的纤瘦柔美变成丰腴艳美,并且生活习俗与秉性也颇具“胡风”。

鲜卑妇女一直社会地位极高(北方游牧民族的妇女皆如此),“其俗从妇计”,也就是说在日常过日子,是女人当家说的算。所以,这一风气在唐朝也比较流行(时下女性当家更是流行),女性在唐朝的社会地位成上升趋势,参与社会活动,甚至走上政治舞台,如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参政等等。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曾对南北妇女进行对比:“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这邺下,就是指北方,所谓“妇持门户”,就是女人当家说的算。三、怕老婆的三个原因

唐代,在日常生活中,怕老婆的现象很普遍。

唐中宗十分惧怕韦皇后,被管的跟三孙子似的,当时的御史大夫裴谈,家中也有一个“母老虎”,被收拾的服服帖帖。

有一次宫廷举行宴会,有位艺人乘兴写了一首“回波词”,当场演唱,歌曰:“回波尔时栳栳,怕妇亦是大好,外面只有裴谈,内面无如李老。”

当时韦皇后在座,听了十分高兴,赏赐了这艺人很多银两锦缎,而唐中宗望着裴谈,二人相视苦笑,家有“母老虎”,怎能不怕(女人是老虎,但男人都爱老虎)。

今日我们说的“吃醋”也源于唐代的怕老婆。

唐太宗时期,宰相是房玄龄,某日,唐太宗李世民心血来潮,要赐给房玄龄两个美女做妾。

房玄龄一听,汗就下来了,他家中有个母老虎,他太怕老婆了,死活都不肯要。

李世民一问原因,便把房玄龄的老婆找来,开导一番,但她决绝不同意。

李世民假意动怒,令人斟了一杯醋,谎称是毒药,对房玄龄老婆说:“如果你再坚持不答应,就是违抗圣旨,抗旨者要喝这毒酒而死!”

房玄龄的老婆听了,面不改色,接过这杯醋一饮而尽。

李世民感慨地说:“这夫人我见了都有点害怕了,更何况房玄龄呀!”

当时有人总结了怕老婆的原因来自嘲:“怕老婆原因有三:刚刚结婚娶媳妇时,这老婆年轻秀丽,端庄雅韵,如同活菩萨一般,需要供着,哪能有人不怕菩萨呢?中年以后,老婆为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她越来越像母老虎,世间那个不怕老虎呢?等老婆到了晚年(现在叫更年期以后),性格更加古怪,满脸皱纹,如同鸠盘荼鬼,请问,谁个不怕鬼呀?”四、胡乐鼓催腰身软

唐代的音乐,以“胡乐”最流行,宫廷比较盛行的歌舞《兰陵王入阵式》,就是演绎北齐时的兰陵王高长恭的事迹。

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说:“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奏乐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具备胡风的柘枝舞与胡腾舞,令人们如痴似醉。柘枝舞以鼓伴之,矫健婀娜,流波送盼。诗人刘禹锡赋诗曰:“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而胡腾舞奔放热烈,以跳、挪、腾、踏为特点,令人争相效仿,“臣妾人人学圜转”,杨贵妃就是跳胡腾舞的高手。

唐中宗时的清源县尉吕元泰曾上书朝廷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

大唐王朝,胡风东渐,浸透到人们的血脉与骨髓里,也铸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明与开放的盛大气象。

正是唐王朝的包容与兼收,北南文化共一炉,开阔了眼界,敝开了胸襟,获得了自信,激活了思想,增强了活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让鲜卑人在盛唐文化中打上自己的印记。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古代名族小知识:“鲜卑族”简史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的逐渐衰落,另一支游牧民族鲜卑族逐渐兴盛起来。

关于鲜卑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

01

源自东胡族

匈奴人自称胡人,东胡族是中原汉人对东部匈奴人的称谓。

东胡族长期栖居在滦河(源头在河北丰宁,流入渤海)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带,形成部落联盟。

东胡人有一部分人的先祖是太昊伏羲氏,风姓,伏羲氏后裔在商朝时期被商王武丁灭掉,逃亡者后来北迁,和当地胡人融合,形成东胡部落。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正史都记载称:鲜卑族源自东胡族。

《三国志》记载:“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史记索隐》记载:“鲜卑,东胡别种。”

02

源自东夷部族

三国东吴史学家韦昭在《国语》一书中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jué],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周成王在歧阳(今属陕西宝鸡南)和诸侯会盟,当时,楚部落、鲜卑部落不够资格,楚部落又被称作荆蛮,负责给朝廷收集体现大臣身份的茅蕝,安设祭祀用的望表,鲜卑部落负责守护火堆不熄灭,因此,这两个部落不参加会盟。

韦昭解释称:“鲜卑,东夷国。”

现代学者考证认为:鲜卑部族是东夷支系的邾娄族。

03

源自华夏族

祖先是黄帝次子昌意。

《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黄帝二十五个儿子分封在中原和边疆,其中次子昌意封地在南乐(今属河南南乐),昌意最小的儿子封地在北方,国中有大鲜卑山,其部众以山名为部族的称号,即鲜卑部族。

04

躲避劳役出逃的秦国人

《史记索隐》引用应奉写给汉桓帝的奏书:“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秦朝初年,秦始皇修筑长城,有服役的人逃亡塞外,居住在鲜卑山,这部分人以山名为部族称号。

《翰苑集》也有类似的记载:“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长城,其部下的服役者,出逃塞外,自称“鲜卑部族”,“鲜”的意思是少,而“卑”的意思是丑陋、狭小、见识短浅。

05

源自山戎

《史记集解》记载:“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山戎是北方较为强大的部族,春秋时期,曾在河北北部、辽宁西南、内蒙古东南一带先后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等国。

鲜卑族发源地在什么地方呢?

上述几种说法,大多提到了鲜卑山、大鲜卑山,这座山据专家考证就是今天北方的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成为鲜卑族的兴盛之地。

秦汉时期,鲜卑人经常遭到匈奴人的奴役,东汉时期,曾追随匈奴人骚扰大汉边境。

东汉中期,鲜卑人开始反抗匈奴人,分别在元和二年(公元85年)、永元三年(91年),两度攻击匈奴人。

匈奴分裂后,鲜卑部族在东汉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下,被迫迁往中亚,后占据了蒙古草原。

十六国时期,鲜卑部族趁中原大乱之机,先后建立前燕、西燕、后燕、北燕、南燕、西秦、南凉、代等政权。

后燕燕元二年(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鲜卑各部,鲜卑族进入强盛时期。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周、北齐取而代之,鲜卑族自此开始衰落。

隋唐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鲜卑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是先秦东胡族的一支。在历史上开创了北魏叱咤一时鲜卑拓跋部则起源于大鲜卑山。战国后期,匈奴和东胡争霸,前206年,匈奴冒顿打败东胡,东胡余部分为两支,一支逃到乌桓山,称为乌桓族,一支逃到鲜卑山,成为鲜卑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鲜卑族最早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与大兴安岭。是当时魏晋南北朝对中国造成最大影响的游牧民族。鲜卑族分布在中国的北方,与之以来鲜卑族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一样,发源地的说法也是各有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杨坚为什么有鲜卑姓氏 杨坚鲜卑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人掌权的北朝,为了在政治上取得优势,杨坚在篡周建隋前,特意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所以杨坚有鲜卑姓氏。据史书记载,杨坚的鲜卑姓氏是普六茹坚。

在北朝时期,鲜卑人掌权,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各方势力都在争夺权位。杨坚深知作为一个汉族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将自己与鲜卑人联系起来可以带来巨大的优势。

鲜卑人是当时中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多个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鲜卑姓氏在当时被视为高贵和光荣的象征,具有很高的政治含义。通过采用鲜卑姓氏,杨坚能够拉近自己与鲜卑贵族之间的距离,从而为自己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

杨坚这一策略的成功在于他在篡周建隋前特意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这一举动不仅使得他在南朝与北朝的政治竞争中取得了优势,还降低了北朝周武帝对他的猜忌之心。在当时,作为汉族人出身的杨坚对于鲜卑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他代表着南朝势力的一种延续。通过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杨坚向周武帝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他是愿意与北朝合作的。

杨坚成功地取得了权位,并建立了隋朝,这无疑是他政治策略的成功体现。尽管杨坚的鲜卑姓氏并不是因为他的血缘关系,而是出于政治考虑,但通过这一举动赢得了北朝统治者的信任,并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权力。

杨坚的鲜卑化名字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而杨坚作为一个汉族人,通过采用鲜卑姓氏来追求政治利益,可能引起了其他汉族人士的不满和质疑。尽管杨坚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鲜卑身份与汉族身份之间的平衡。

尽管这一策略存在风险,但对于杨坚来说,政治利益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身份认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政治斗争中,人们为了谋求利益往往会做出相应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五胡乱华吃了多少女人?冉闵时代的慕容鲜卑10万宫女真被吃了么?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公园349年,这是史书上比较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后赵石虎病死,江北石家诸子夺嫡,最终冉闵夺得权柄,下了杀胡令,拉开北地汉家反抗序幕。这段时间,从349年初,到352年底,史书记录很多,但有的重要部分却很模糊。这里对于史书中两次大的死亡事件,提出疑点,我们一起思考

第一个疑点,南归遗民死亡20余万,因何而死,何时而死?

晋书记载:时石季龙新死,其国大乱,遗户二十万口渡河,将归顺,乞师救援。会裒(褚裒)已旋,威势不接,莫能自拔,皆为慕容皝及苻健之众所掠,死亡咸尽

资治通鉴记载:时河北大乱,遗民二十馀万口渡河欲来归附,会裒已还,威势不接,皆不能自拔,死亡略尽

早期历史,前赵大将淹死汉地百姓2万多,王浚引来的鲜卑淹死8000青年女子,史书都有不少文字记录了前因后果,而这次20余万,只有寥寥记录,尤其是资治通鉴,很纳闷。20余万,这么大的当量,很严重的历史事件

晋书记载了时间,是349年,石虎刚死的那会,凶手是慕容皝和苻健;资治通鉴记载了地点,河北,背景都是后赵(河北)大乱

可是,慕容皝在348年死了,349年前燕主事人是慕容儁;而且349年,河北还是后赵天下,慕容离河北远着呢,苻健呢,在河南枋头;至于背景,后赵虽乱,但只是诸子之乱,领地还是相对有序的,而且这乱也很快就平定。

所以此处记载,这20余万百姓到何时死、因何而死,是个疑问

个人猜测,此事应发生在冉魏战败之后,352年,那个时候才真的是北地大乱,杀人的是鲜卑军队!

至于史书为何记载在349年,又为何记错人名,不得而知

第二个疑点,冉魏国灭之后,邺城十万宫女,因何而死?

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这么一句话:鄴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

时间是352年5月到6月,地点是冉魏邺城,事件为吃光10万宫女。耸人听闻吧

估计有人不知道这故赵宫人是怎么回事:大约是346年,石虎搜刮20以下13以上,3万多青少年女子充后宫,王公大臣也乘机搜刮了一万多;这些可怜女子都住在邺城中,据符洪谏言所说,这部分女子其实有十余万!

根据史书记载,这10万多女子,在352年五月到六月,因为饥荒,被邺城守军吃光了!

呵呵,史书这么记载,其他人信不信,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信的。

第一,邺城被慕容评围困,至8月份开门投降,6月份把人吃光了,7、8月份怎么过的呢?

第二,邺城不过5千守城军,吃光十万宫女,得吃过久?怎么就不杀城中百姓一起吃呢?都能吃十万了,还能放过百姓?

第三,心理素质得多强啊,吃这么多人了,还不哗变,开城门难道很难么!

那只有一个解释了,这十万宫女,因为冉魏国灭,被鲜卑军劫掠而去,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352年冉魏战败,河北大乱,鲜卑劫掠邺城十万宫女,追杀二十万南逃遗民……两点疑惑若如此解释,时间、地点、背景、人物,都可对得上!

当然,只是逻辑关系成立,没有史实证据,猜测而已,期待民间藏家分享传世资料,或者考古新发现!但史书,一定是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鲜卑族现在是什么族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起源于东胡,故乡位于大兴安岭北麓,被誉为鲜卑,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西汉初期,鲜卑战败,鲜卑族人被迫成为奴隶,开始与匈奴杂居通婚。据中原所知,在东汉时期,鲜卑跟随匈奴侵犯中原边境。在乱中期间,鲜卑趁机入侵中原。在鲜卑族中,慕容氏建立了前燕、后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了西秦,秃头建立了南凉。十六国中,鲜卑占五个,进入了其民族的鼎盛时期。后期,鲜卑拓拔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北魏分裂后,鲜卑宇文氏控制西魏,篡建北周。

后来进入中原,中原各民族融合加快。此外,当时鲜卑的领导人主张与其他民族融合。比如北魏孝文帝大力倡导鲜卑与汉族通婚,改变鲜卑习俗,学习汉族风俗和生活方式,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其他民族。但隋唐以后,鲜卑退出历史舞台,史书上没有消息。

后来,一些学者研究说,鲜卑族一路南下。随着这一浪潮的迁徙,许多人受到了民族大熔炉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融入了汉族,少数人融入了契丹,只有少数人留在北方生存。今天是锡伯族。无论从发音上看:鲜卑与锡伯发音相似,还是同民间神兽传说,都证明锡伯是鲜卑的后裔。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是:之后DNA样本取证证证是锡伯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鲜卑人是什么民族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人是游牧民族。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扩展资料

鲜卑族自北魏分裂以后,鲜卑族逐渐消失,大部分族人融合于汉族之中,而少部分则融进了奚和契丹。后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公元45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91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李唐是鲜卑后裔吗?李唐鲜卑族为什么姓李?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李唐时期的鲜卑族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鲜卑族是真的挺有意思的话说他们有很多人姓李,那么有的人问了,是不是这个鲜卑的后裔是李唐人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问的,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其实,在隋朝建立之前,杨坚的官方名字叫作普六茹坚;李渊的官方名字叫作大野渊,这“普六茹”和“大野”都是标准的鲜卑姓氏。

当然,不仅仅是杨坚和李渊,当时大隋帝国的很多高层人物,大都是这种听起来就怪怪的鲜卑姓氏。而之所以这么多隋朝高层领导都是鲜卑姓氏,这其中也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大家知道,隋朝脱胎于宇文氏的北周帝国,北周则脱胎于西魏,西魏则是由北魏分裂而来。 当时的北魏、西魏和北周都是典型的鲜卑政权,高层人物大都是鲜卑人。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汉族将领在爬上高层后,通常都会被赐予鲜卑姓氏,对于这些汉族臣子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西魏时期,杨坚的父亲杨忠和李渊的祖父李虎,虽然都是汉人,但却都因为军功显著而被赐予鲜卑姓氏。

等到杨坚建立隋朝后,考虑到这种稀奇古怪的名字,会让南方人感觉到,北方人非我族类,这样在征服南方时,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所以他上位后,就让高层都恢复汉姓。

在这种背景下,杨坚恢复到自己以前的杨氏,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恢复了自己的“李”姓。

从这层意义上说,李渊的先祖其实并没有任何鲜卑血统,他们只是一个拥有鲜卑姓氏的汉族家庭。

后来,李渊的父亲李昞,娶了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氏,杨坚在此之前早已经娶了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

这位独孤信,是正儿八经的鲜卑贵族出生,不过独孤信的老婆崔夫人,则是正儿八经的汉族人,所以他们的女儿,算是一半的鲜卑血统加一半汉族血统。

后来,李昞和独孤氏生下了李渊,从这层意义上说,李渊的身上,也算是拥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等到李世民这一辈时,他身上的鲜卑血统就更少了,因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那是标准的汉族女子。不过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却又是标准的鲜卑贵族。

综上所述,李唐皇室确实是带有部分的鲜卑血统,但问题是,古代中国是按照父亲这边的血统来定民族成分,所以不管是李渊也好,还是杨坚也好,虽然他们身上带有鲜卑血统,但却都是法理意义的汉族人,所以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不能称之为鲜卑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