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布楚拉河战役(经典20篇)

浏览

3522

文章

275

篇1: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南岔渡口。

南岔渡口在桑植城北7.5公里的南岔南面,是澧水河上摆渡的码头。渡口地据澧水要津,是解放前上通川鄂、下达津澧的要道。

1929年6月上旬,趁桑鹤联防“剿匪”指挥陈策勋与-军周朝武部在桑植互相倾轧之机,贺指挥红四军再次攻占桑植县城,组成0桑植临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农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军,建成乡村红色政权,开展打土豪、救济贫苦群众等活动,扩大红军,使红军发展到近两千人。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反动派十分震惊。陈策勋向上司急呼:“地方糜乱,-含怵,是为心痛。”于是湖南军阀何键、鲁涤平急令湘西独立第十九师师长陈渠珍派兵向桑植“围剿”。

7月1日,驻防永顺的向子云旅派警备军步三团副团长周寒之率2000余人,从南岔兵分三路向桑植县城逼进。贺龙早就探知敌人从南岔包抄桑植,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敌人渡河,迫敌背水作战。于是派人将澧水河上的船只故意留在南岔渡口的西岸,以诱敌过河,同时将红四军主力埋伏在离南岔流口东岸二三公里的几个山头上。周寒之一到南岔,红军即派部分兵力与其接触,佯装败退,引诱敌人东渡澧水。敌人刚登上东岸,红军伏兵四起,猛烈反击,将团长周寒之击毙,敌大部被歼,取得了南岔战役的胜利。南岔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的“围剿”,有利地促进了湘鄂边革0据地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境内,距新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至阿尔山市S203省道60公里处。景区于199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包括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景区大门和景区雕塑景观群、和平广场等。陈列馆是景区的核心,建筑面积为2264平方米,建筑分四层,一、二、三层为陈列馆、战场模型沙盘、放映厅等;顶层为观礼台,正前方对着诺门罕战争主战场。陈列馆一楼放映厅放置座椅和投影仪,已对游客开放,播放影片是与凤凰卫视合作的苏日二战交锋录第二集《诺门罕战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诺门罕记忆》。

陈列馆主体建筑外部设计风格为密封的古城碉堡形式,色彩上以岩石般的凝重灰色为主,内部布展以深灰色岩石和有色金属颜色为主颜色,光、电、声三维一体的多功能陈列馆。

馆内陈列3000余件战争遗物、大量的照片和图表及战争场景,全景式地再现了苏蒙军队在朱可夫将军和乔巴山元帅的指挥下战胜日本关东军的过程。

在景区周边还有战场遗迹景点多处,主要有日军第23师团和第6军指挥部将军庙、日军慰灵祭遗址莲花山、炮阵地、日军细菌部队遗址、焚尸坑、日军野战医院遗址、胡鲁斯台河战争遗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扶眉战役绛帐街战斗遗址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扶眉战役绛帐街战斗遗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绛帐镇。

1949年7月13日,第一野战军60军179师536团2营5连的全体指战员忍受着饥饿干渴和疲劳酷暑,把盘踞在扶风县上宋乡中坡村塬顶上的胡宗南集团第18兵团65军177师528团打得溃不成军。全--士在李春发连长指挥下,1排向右,2排向左,3排在中,将逃敌截成3段,一直追到中坡村塬顶,将该敌全部歼灭。

绛帐镇:绛帐镇地处陇海沿线,渭水之滨,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373亩,人口48289人。辖17个行政村。 绛帐以汉大夫马融设帐讲学而闻名遐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自古为关中西府工、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充分发挥地理、交通、人力资源优势,走工业强镇之路,通过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现有企业42户,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位于县城北海子湿地景区水云山,前身是永昌革命烈士陵园。2013年6月,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正式成立。纪念馆占地面积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1184平方米,主要由纪念碑、纪念堂、烈士墓等组成,馆藏文物200余件。纪念馆陈展分为六个单元:奉命西征;永昌建政;鏖战永昌;血肉长城;血铸丰碑;永远怀念。陈展内容主要为红西路军在进军河西走廊的过程中,在永昌鏖战40余天的历史。

1936年11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正式组成。11月18日,红30军89师267、269两个团及总部骑兵师在军长程世才率领下占领永昌县城。21日,红西路军总部进驻县城南街天主教堂。22日,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发布了《告指战员书》,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战胜敌人,加紧创造永凉(山)革命根据地。23日,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临时政府,至11月底相继在永昌县城建立起13个村级苏维埃政权。

红西路军占领县城后,马步芳部随后而至,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和苏维埃政权成了敌人重点进攻的目标。1936年11月15日,敌骑兵团向红9军一部驻防的水磨关一带进发,遭到阻击,敌骑兵团伤亡600人。

25日,敌步骑总指挥马元海率领敌骑5师刘呈德团、马步銮团,青海民团一部等,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红30军88师防守阵地八坝至六坝一线发起猛烈攻击。红军指战员凭借堡寨奋力据守,激战两天一夜,歼敌800余人。

27日晨,敌马志武骑兵团由山丹赴永昌县城增援,途经红庙墩时遭红军阻击,敌伤亡惨重。遂改道崇岗台沿梅家寺一线绕道南沿沟滩坡,红军阻击成功。 12月5日晨,红西路军总部前进剧团一行70余人,奉命前往东二十里铺慰问在这一带休整布防的红9军将士,遭遇马步芳部围攻。剧团人员进入郭家磨庄据守,全团人员奋力阻击,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激战中团长周汝功、政委易维精、支部书记廖赤健(女)、导演任弼煌、副队长汪贤臣等主要干部和10余名保卫人员壮烈牺牲。

6日晨, 马步芳部骑兵营进犯红西路军防守的邬家油坊和财神楼两个据点。当敌骑兵逼近时,红30军一部指战员以猛烈火力扫射,将敌打退。刘呈德团步兵再次向据点进攻,红军指战员奋勇还击战至黄昏,因弹药不继,邬家油坊、财神楼和校场山阵地等相继失守,县城遭敌军围困。21日凌晨,马步芳部向守城发起进攻,主攻部队射击队、云梯队搭梯登上城墙时,红军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扫射、投掷炸弹、石块等将攻敌打退。27日,红西路军总部及直属单位在红30军掩护下,撤离县城沿祁连山北麓向山丹方向前进。红西路军在永昌县境内为确保总指挥部的安全、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同马步芳部鏖战40余天,血战20余次,毙伤马步芳部6000余人,2000余名将士长眠于永昌大地。

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现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铁托是在哪一次战役中一战成名的?揭秘苏捷斯卡战役

全文共 3542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为了反法西斯的最终胜利,世界上不少的反法西斯斗士们血染沙场,他们那些献身精神指导现在都让很多人都感动不已。这其中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军民则是展现出了超强的抵抗能力。今天小编就累给大家讲一讲二战中范围将作战中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素杰斯卡战役”,看看为何这场战役会成为铁托的成名之战。一、一触即发的战争

1943年初,德军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对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的抵抗力量进行了血腥的绞杀。处在巴尔干半岛核心区域的南斯拉夫正是斗争的中心,以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为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军正在全国各地与纳粹和傀儡政权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打退了四次纳粹对其的围剿。

前四次的反围剿作战进行的十分艰难,人民军虽然丢失了位于波斯尼亚的根据地和游击队的“首府”比哈奇,但是人民军主力转移至黑山,对德军和意大利军重要的交通路线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对这样的局面,德军指挥部气急败坏,命令东南线指挥官罗尔将军于1943年5月6日,对人民军展开进行第五次围剿作战。

为了消灭铁托和他率领的人民军主力,德军可算武装到了牙齿。负责的作战的指挥官吕斯特将军不仅保留了前四次围剿作战时的兵员装备,而且还被允许授权指挥驻扎在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威尼斯师、费拉拉师和陶里嫩塞师,亲纳粹的保加利亚也派出了2个团进入黑山,另外还有15000名纳粹扶植下的“伪军”配合作战。为确保最终的胜利,从德国本土还特意调来了德军总参谋部直属的特种作战部队——勃兰登堡团。参与围剿的德军和德国仆从军总兵力达到130000人,这还不包括南斯拉夫游击队没有的空军。

反观人民军这边,一共只有16000人,另外还有4000多名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伤病员。在人数对比上,人民军与虎视眈眈的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人民军的全体指战员在铁托的领导下,士气高涨,决心一定要和敌人决一死战。

为了迷惑人民军,德军以秘密的方式进行集结。就连他们的盟友意大利人也是在战役即将开始的时候才得到通知。这对南斯拉夫人民军最高统帅部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意外,铁托在此时正在和英军代表团会晤。甚至为了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铁托还通过电报商谈与苏联代表团何时来访。

5月8日,当人民军正在讨论如何进攻科索沃和塞尔维亚边境的时候,期间突然传来德军即将集结的消息。但由于没有可靠的情报保证,许多人都没有相信这个情报。直到5月15日,德军飞机和地面部队开始进攻之时,许多人才明白第五次的围剿作战正式开始了。二、不抛弃也不放弃

战争打响后,人民军遇到了一个巨大难题,由于阵中拥有4000多名伤病员,对突围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没有这些伤病员,人民军跳出包围圈是有足够的时间。但铁托和最高统帅部不会抛弃这些同生共死的兄弟姐妹,决定带领这些伤病员一同突围。因此在战斗中铁托亲自下令在保证伤病员安全的前提下,队伍按照要求进行撤退战斗。

人民军的第一个敌人居然不是德军,而是一直与之为敌的塞族“切特尼克”武装,由于奉行极端的民族主义,切特尼克多次与人民军产生冲突,即使他们也曾是反对侵略的一方。战争开始后,在德军的支援下切特尼克与人民军进行了残酷的作战。

双方在利姆河和德里纳河展开了多次的战斗,战斗中人民军在不利的局面下,多次依靠地理优势对敌人进行打击。但由于武器的劣势,加之伤病员的增多,人民军高层下令部队向北突围,前往波斯尼亚进行作战。作为先头部队,人民军无产者第一旅率先在富察地区与德军展开激战,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在战争开始前,根据铁托的请求,英美组成的一个军事指导团被派往当地协同人民军进行作战。但由于时间延误,人民军花费了大量时间等待英美军事指导团的到来,这使得撤退的时间大大地延后了。三、血战到底

时间来到1943年5月底,在富察地区的战争让人民军死伤惨重,人民军想在当地突围的目的已经很难达到,最终人民军选择了苏捷斯卡河谷作为最后的突围地点。为了取得河谷的控制权,通往河谷的武切沃高地成为了必须攻占的关键点,无产者第二旅成为了先头部队负责高地的战斗。第二旅的士兵经过浴血奋战,将德军赶进了苏捷斯卡河谷中,成功占领了武切沃高地。

德军此时发现人民军将会在苏捷斯卡河谷进行突围,于是集结兵力向河谷进发。在这危急关头,人民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部队分为两部分:人民军最高统帅部率领第一师和第二师以及十个旅渡过苏捷什卡河向波斯尼亚方向突围;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指挥第三师和第七师会同六个旅掩护伤员返回渡过塔拉河向桑夹克撤退,同时命令波斯尼亚的部队向南挺进,从背后打击敌人,以便于主力部队突围。

与此同时,铁托向苏军高层提出援助的请求,但苏军此时正在乌克兰的库尔斯克与德军进行作战,于是很委婉地拒绝了铁托的请求。与此英美军事指导团向英军请求空袭的请求也被驳回,人民军因此陷入了孤军奋战的不利局面。

1943年6月6日,在埋藏了所有的重型武器之后,分成两路的人民军全体士兵开始渡河。德军与此同时向苏捷斯卡河谷的上游发动了进攻,守卫在此处的游击队达尔马提亚第二旅第二营与德军开始了殊死搏斗,幸存的士兵在6月8日向最高统帅部的电报中说:“德国人用越来越强大的兵力越来越疯狂地冲击,我们人员伤亡达三分之二,但是你们仍可以指靠我们,就当我们的编制是满员的。”由于伤病过多,掩护伤员的第二集团无法渡过塔拉河,于是伤病员重新返回跟随第一集团进行前进,第二集团负责掩护。

1943年6月9日,德军特种部队通过无线电侦察发现了人民军总部的位置,于是派飞机对总部所在地区进行了疯狂的轰炸,轰炸中,英军使团负责人斯图尔特少校阵亡,总司令铁托也被炸伤,最高统帅部遭到了巨大损失。

6月10日,无产者第一旅在旅长莱基奇的率领下,全旅排成战斗队形向德军第369师在巴利若维茨的防线发起冲锋,占领了阵地。无产者第一师也在旅长波波维奇率领下于1943年6月12日成功越过富查-卡利若维克公路,杀出了包围圈。

在第二批突围部队即将突围时,铁托再次向共产国际发去了电报,电报中铁托写到:“我们处境艰难,敌人在攻击我们。在我们向波斯尼亚中部和东部前进的路线上,敌人夺取了所有的高地并构筑了工事,在这些高地上敌人配置了火炮、机关枪和部队,其主力部队则企图包围我们。他们不断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进攻。敌人伤亡惨重,我们也有很大伤亡,特别是敌机轰炸造成的伤亡很大......我们的部队白天作战,夜晚行军。部队没有休息,也没有食物,现在已经没有面包,马都杀掉吃了。我们处境困难,但是我们将摆脱这种困境,尽管会遭到重大损失,但他们终究不会得逞。我们请求你们在我们当前处境最困难的时候援助我们!”

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德军重新对苏捷斯卡河谷进行了包围。13日一早大部队开始渡过苏捷斯卡河,负责守卫的德军用强大凶猛的火力阻击游击队将士,战斗中,第三突击师师长,铁托的亲密战友萨瓦·科瓦切维奇上校不幸中弹牺牲,失去指挥的部队损失了一半人员,只能分成小批突围。

突围中,一些重伤员为避免被敌人俘虏,纷纷选择自尽。桑贾克第三旅政委米莱迪奇在突围中负伤,他摸摸被打断的股骨,向同志们喊道:“向前冲!我不愿你们为了我牺牲”,于是向自己的额头开了枪。几分钟后,一个营副政委也负伤倒下,他一声不吭地掏出手枪,毫不犹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免增加战友的负担。四、胜利突围

1943年6月15日,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战斗,铁托带领着幸存的人民军指战员度过了苏捷斯卡河,大部队前往波斯尼亚进行修整。突围后的游击队主力在挺进波斯尼亚东部的途中坚持战斗,解放了斯雷布雷尼察等数座城市,缴获了一批武器。近乎悲壮的苏捷斯卡战役胜利结束,南斯拉夫军民以巨大的代价击溃了德军对其的第五次围剿,打赢了他们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最重要的一仗。

战后据官方统计,游击队在此战中一共牺牲了6000多人,也就是说1943年5月被德军包围的游击队员中三个人中就有一个阵亡。主力作战部队的百分之三十的战士长眠在苏捷什卡河谷。至于平民所遭受的屠杀难以统计具体的数字。1300多名伤员被德军和意大利军队杀害,此外还有230余名护士和医生命丧敌手,几乎是游击队医疗人员总数的一半。

为了纪念这场惨烈的胜利,战后南斯拉夫导演斯蒂佩·德里奇拍摄了著名影片《苏捷斯卡战役》。向英勇牺牲的南斯拉夫各族军民表达深切的敬意,电影随后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放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结语

作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苏捷斯卡战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南斯拉夫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势力的士气,各国的反抗势力如火如荼般进行,同时也粉碎了德军想要解除当地德军的牵制,派兵前往东线战场的目的,大大缓解了东线战场的压力,为后来苏军的大规模反击间接地提供了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旧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建筑面积90平方米。

1948年10月,太原解放战役打响。为了保证部队的充足供应,中共晋中区党委第一地委决定,以专员薛同连、副专员彭伯州为首,组织成立支援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负责动员所辖10个县的支前工作,指挥部驻地在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为同前线部队取得密切联系,做到及时供应,又成立了支援前线指挥部,由郭固邦任司令员、刘大煜任参谋长、郭守瑞任政治部主任兼安葬委员会主任。根据地委指示,中共阳曲县委也组建了阳曲县后勤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华国锋任政委、县长张天槐任主任,驻地也设在东黄水村。在牛驼寨争夺战打响时,华国锋主持召开县区干部支前动员大会,决定县委、县政府的大部分领导同志随旅部活动,村村建立支前指挥部。前线指挥部把向前线运送门板、檩条的任务交给阳曲县后勤指挥部,县后勤指挥部提出“我们多流汗,部队少流血”的口号,动员全县人民向牛驼寨阵地运送大小门板95485块、大小檩条71271根。为抢救伤员,县后勤指挥部还责成县区妇联会动员妇女为伤病员喂水、喂饭、喂药、洗血衣、缝补衣服等。在太原解放战役中,阳曲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黄水村:东黄水村位于阳曲县城正东十公里处,红山危山脚下,是东黄水镇政府所在地,在我县属平川村,村委由石沟东、伽西、泊子沟、北社四个自然村组成,有16个村民小组,分8个网格片区。总党员人数为84人,总户数1125户,人口2634人,其中劳动力1042人,全村耕地11811亩,人均占有耕地4.48亩。东黄水村交通便利,盂阳省道、平阳高速公路、石太高速公路纵经我村,通信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宋夏发生定川寨战役,三次川字战争依然惨败,原因到底是什么?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全文共2021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宋朝时期虽然经济政治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一个新的巅峰: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权,不用担心出现将领出现拥兵自重的局面;

经济上空前开放,不仅解除了宵禁制度,而且还出现了早市夜市等现象,在宋朝时期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但是宋朝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是积贫积弱,重文轻武。而出现这一原因的源头便是因为宋朝时期的统治者强调以文制武这一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而对于军事方面的训练和军队战斗力并没有很重视。

所以综合种种原因,造成了最后宋朝灭亡的原因,不同于前朝因为朝廷内部出现起义或者叛乱,而是由于外国的侵略而灭亡的。

一、宋朝与周边番邦的关系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柴荣死后便发动起义吞并了后周的势力,并且顺势而为成功攻占了当时唯一的对手国家,成功的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宋朝。

但是当时赵匡胤并没有选择继续收复唐朝以前的广阔疆土,与此相反宋朝定都后便偏安一隅,大肆发布政策削弱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其与契丹等国家没有一战之力。

因此,在宋朝没灭亡的时候,因为军事实力不足,所以便要一直向其他的外国番邦进行朝贡,缴纳贡品。

虽然中间有统治者想要改变此种现状,但是因为唐朝时期盛产战马的幽云十六州已被别国占有,所以如果不收复此地,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便会一直停滞不前,以步兵为主,无法战胜番邦的铁骑部队。

在宋朝时期,周围番邦国家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除了辽国、契丹等是宋朝的心腹大患以外,西夏也是另一个虎视眈眈的国家,想要分一杯宋朝的羹。

宋朝时期虽然军事实力不强,而且文官当道,对于兵力的要求和训练并不注重,所以并不轻易发动战争

据史料记载,宋朝当时战争的胜利率是百分之八十多,但是当时的战争都是以防守战争为主,并不会主动进攻别的国家。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不会主动进犯别的番邦国家,而其他的番邦国家便会主动地进攻宋朝,获得领土或者赔款。

宋朝一直擅长防守战,并且不从战斗力来说而从军事实力而言,军队的人数和力量也远远高于其他的番邦国家。

但是因为宋朝时期的军队管理方式与以往不同,一个军队的将领不能长期在一个军队上任职。

而是会过几年换去其他的地方重新历练,这可以避免将领对军队产生实权。可是这也为之后与西夏的战争埋下了祸端。

二、宋朝与西夏的战争

据史料记载,宋朝与西夏之间一共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分别是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这三次战争都与“川”字有关,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以外,还说明了这三次战争的地形便是以险峻的山川为主。

如果认真对比宋朝与西夏的军事实力和兵力人数等方面,便会发现,这三次战役,特别是最后的定川寨战役会败给西夏是十分蹊跷的。

因为当时西夏举全国之力只有二十万大军,而宋朝在边境的驻军便远远高于西夏,除此之外,宋朝虽然骑兵部队的实力不敌番邦国家,但是统治者在朝廷文官的建议下大力发展步兵队伍,是在具备了有与之一战的能力。

但是宋朝与西夏的定川寨之战最后却以惨败结束,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之所以会爆发此次战役,与张良这个谋有关。

张良本是宋朝人,但是因为当时在宋朝朝廷中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便投奔了西夏,想在西夏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三、定川寨战役

因此在西夏的将领李元昊麾下,提出声东击西的策略,首先挥兵攻打宋朝的山西地区,之后趁着宋朝统治者将目光投入山西后,便直接取道泾原路。

直接攻入关中,顺势拿下长安。因为当时西夏经历了与宋朝的两次战争皆取得了胜利,所以士气大涨,军心凝聚。

因此在张良的唆使下,再次出兵征战宋朝,因为当时宋朝的士气严重受损。对于西夏的进攻一味的进行防守,最后关闭城门想要严防死守。

当时因为宋朝的懦弱不抵抗政策,所以西夏对于宋朝并未放在眼里,产生了轻敌的想法,因此最后被宋朝的将士张亢突袭,打的落花流水。

在此情况下,西夏转而进攻泾原路,当时葛怀敏带兵驻扎在瓦亭寨,之后与领导战争的文官汇合后却并没有听从命令,相反还继续北进。

除此之外,在乘胜追击的情况下,宋朝的将领意识到自己与夏军已经很近了,便要求不再靠近,再次停下驻扎。

宋朝将领赵珣为了避免掉入西夏军队的陷阱中,所以就命令士兵在马栏城布防。但是葛怀敏想要速战速决,并不听取赵珣的建议,而是命令将士在定川寨兵分四路,想要将西夏团团包围,最终困死。

但是最后被西夏军队所察觉,宋朝不仅没有成功围困西夏,反而被西夏困在了定川寨中,同时命令士兵毁掉桥梁,断绝宋朝军队的水源和食物。

最后宋军在走投无路之际想要突围,但是被西夏军队发现,最后趁着宋军混乱,从四面冲杀过来。宋军被四面包围,最后军队全部被击败,宋朝军队全部覆灭。

宋朝经此一战,士气大受打击。但是不得不说这次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宋朝的军队实力不强,还因为当时的政策存在漏洞。

在定川寨战役中,若说宋朝的军队实力不强,但是在张亢等人的领导下却成功击退了西夏的军队,所以会出现战败。

与当时宋朝鼓励士兵立功的途径有关。当时武官想要升职,就必须在战场上杀敌立军功才可以,因此才会出现葛怀敏之流不听命令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将士与国民党军队在胡大林一带浴血奋战三昼夜,牺牲战士上万,现场十分惨烈。时隔80余年,激战留下的土雕楼、大小弹坑、三道战壕、不知名的红军坟墓群、古院落等至今仍清晰可见。

当地政府及群众积极开展遗址保护行动,立足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并弘扬红军文化,为后人提供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条山战役牺牲的将军有哪些?中条山战役为什么惨败?

全文共 1609 字

+ 加入清单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突然袭击了波兰,随即英法两国对德国宣战。但美国多久,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直接插入法国腹地,一个猝不及防,法军开始大规模溃败。1940年6月14日,纳粹军开入法国巴黎,法国政府随即宣布投降。纳粹德国的这一系列闪电般的战绩严重的刺击刀了远在东方的日本法西斯,为了能够迅速的解决掉中国事变,日军大本营不顾占领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先后从华中抽调了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给华北方面军进攻中条山

1941年5月7日,十万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由于国军方面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守军除少数部队成功突围外,其余大部均溃散而逃,据战后统计,国军在此战中被俘3.5万人,阵亡4.2万人,而日军却仅仅只阵亡了数百人。消息传出,全国一片哗然,就连蒋介石都称此战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除了数万官兵战死沙场,负责守卫中条山的高级将领中,竟然也阵亡了六位将官。

第一位:唐淮源,云南江川人,上将军衔,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抗战爆发后,唐淮源率领第三军奉命北上,在冀西一带的高碑店、易水、涞源、保定等地同日军交战,后奉令转入中条山地区作战,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主要负责牵制日军兵力,威胁敌人的运输要道。中条山战役打响后,山口与黄河各渡口均被敌所占,唐淮源所部也被日军合围,在弹尽援绝,各路突围部队均未得手的情况下,唐淮源悲愤自己未能达到守卫中条山之责,并为保全民族气节,举枪自戕于悬山之顶,享年55岁。

第二位:寸性奇,云南腾冲人,中将军衔,早年曾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积极投身护法运动。抗战爆发后,寸性奇跟随军长唐淮源南征北战,后奉命驻守中条山,并在此期间打退日军多次进攻,被日军畏称为“中国战神”。中条山战役爆发后,寸性奇亲率奋勇队与敌人搏杀,不幸胸部中弹,但他还是强忍伤痛,率军冲向敌阵,后被炮火炸断双腿后,寸性奇拒绝了部下背他突围的要求,选择拔剑自杀,享年46岁。

第三位:武士敏,河北怀安人,中将军衔,早年曾跟随郭宗道一起参加护国讨袁斗争。抗战爆发后,武士敏怀着抗日救国的决心,率部出陕西、过黄河、奔赴娘子关前线阻击日军南进西犯,并协同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正太路沿线重创日军,后与敌人周旋于太行、太岳山区。日军集结重兵进犯中条山后,武士敏临危不惧,亲临马头山前线,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并多次组织突围,但终因敌人封锁严密,突围没有成功,后来,武士敏被敌人子弹击中下腭,当场壮烈殉国,享年49岁。

第四位:王竣,陕西蒲城人,中将军衔,早年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全面抗战爆发后,王竣请缨上书,要求上阵杀敌,报效国家,随后奉命率部开抵黄河西岸,警戒黄河河防,支持山西境内各路大军与敌军作战。中条山战役爆发后,王竣亲临战斗前线,带领官兵们冒着敌军飞机猛烈的轰炸和密集的炮火攻击,誓死守卫阵地,捍卫国土,后在残酷的战斗中,王竣由于伤势严重,壮烈牺牲在台岩阵地上,享年39岁。

第五位:梁希贤,陕西同官人,少将军衔,早年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抗战爆发后,梁希贤率部开赴抗日战场,进入山西境内与日军作战,并一路升任为第22师少将副师长。中条山战役打响后,梁希贤此时已身患疾病,本应到后方医院治疗,但他在得知了日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后,毅然决定留在部队,指挥作战杀敌,并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台寨阵地失守后,梁希贤为了不被敌人生俘,选择投黄河殉国,享年43岁。

第六位:陈文杞,福建莆田人,少将军衔,早年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陈文杞随军转战各地,并且在多次与敌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受到上峰的赏识,得以进入陆军大学深造。中条山战役打响后,陈文杞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并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友军阵地被日军接连突破,陈文杞所部陷入日军合围之中,后在与日军进行白刃格斗中,陈文杞身中数弹,当场壮烈牺牲,享年3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SBD“无畏”俯冲轰炸机有多厉害?在中途岛战役中表现有多优越?

全文共 4296 字

+ 加入清单

《决战中途岛》这部历史战争电影无疑震撼了许多的观众,在片中美军的俯冲轰炸机冒着日本军舰密集的防空火炮进行俯冲轰炸的场面令人震撼。俯冲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勇敢的对舰共计战术,只有最“无畏”的勇士才是最浪漫的。今天小编就雷根大家一起聊聊在电影当中出现的美国SBD“无畏”俯冲轰炸机。

日军战舰猛烈的防空炮火爆炸的黑色烟团几乎布满了整个天空,迎着扑面而来的高射炮火,美军俯冲中轰炸机开始俯冲攻击。

4000英尺(约1200米)!

3000英尺(约900米)!

2000英尺(约600米)!

1800英尺(约540米)!

1500英尺(约450米)!

1200英尺(约360米)!

投弹!

命中!爆炸的烈焰浓烟迅速翻滚而起!

借助于如今先进的电影特效技术,将如此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逼真还原了,没有丝毫的艺术夸张,当时俯冲轰炸就是这样,从4000英尺开始俯冲,直到2000英尺投弹,有些飞行员为了确保投弹命中,甚至到1200英尺才投弹。而这段俯冲而下的飞行距离,即便是面对密集如雨的炮火,都是不能进行任何改变航向的闪躲,所以这段短暂而漫长的航程就被誉为——“死亡航程”,是极其危险的,完全靠着飞机的速度优势,还有运气,才能完成俯冲、投弹、脱离这一攻击的整个过程。

俯冲轰炸战术,最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发展到顶峰。因为当时受到投弹瞄准炸弹制导等方面的技术限制,投弹命中精度很低。而俯冲轰炸则是在当时条件下保证命中精度的唯一可行方法。二战时,纳粹德国为了闪击战空中精确对地支援的需要,研制出了著名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而“斯图卡”(Stuka),就是德语俯冲轰炸机“Sturzkampfflugzeug”的缩写。“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对地面点状目标的精确攻击中确实表现不俗,因此也引领了各国争相发展俯冲轰炸机。

但是俯冲轰炸的缺陷就是在面对防空火力,尤其是制导防空武器(如VT近炸引信)时危险性很高,一旦对方掌握了制空权,在战斗机和防空火力的双重拦截下,俯冲轰炸就无异于自杀。所以当防空武器和炸弹制导化逐渐普及之后,俯冲轰炸也就销声匿迹了。

再回到俯冲轰炸,毋庸置疑,每一次俯冲攻击,都是在和死神亲吻;每个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都是真正最无畏的勇士!

而他们的座机,就是SBD“无畏”俯冲轰炸机!名副其实的“无畏”!

1934年,美国海军航空局开始着手开发新一代舰载俯冲轰炸机。海军的招标方案一出台,布吕斯特、马丁、沃特和诺斯罗普等多家航空公司就拿出了各自设计方案,加入到竞争中来。当时绝大多数参与竞争的飞机制造商都认为,传统的双翼飞机虽然速度较低,但低速性能好,起降滑跑距离短,所以正好符合舰载机的需求。唯独只有在当时的美国航空界有着“天才”之称的约翰·诺思罗普爱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下单翼布局和全金属半硬壳结构设计。诺斯罗普认为,航母对飞机起降性能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苛刻,经过计算和设计,速度较快的单翼飞机也同样可以在航母上起降。

诺斯罗普的前卫设计很快引起了美国海军的注意力,并最终选中了他的设计方案,要求他制造一架原型机,并赋予了原型机XBT-1的编号(X表示试验机)。为了防止诺斯罗普的设计万一失败可能影响新一代舰载俯冲轰炸机的研发进度,海军还责成沃特公司在这一设计基础上开发一种下单翼机型作为备选(也就是后来的SB2U“守护者”俯冲轰炸机)。

XBT-1的主起落架可以收入主机翼,只露出下半截的机轮。机翼则是蜂窝结构。这种机翼结构不啻于航空设计上的一次革命,可以使单翼飞机摆脱了框架的限制。不过,蜂窝结构也有缺陷,就是机翼不能折叠,这对需要充分利用航母空间的舰载机显然是不利的。

为了弥补机翼不能折叠的缺陷,设计师竭尽所能控制飞机的尺寸,使得XBT-1非常紧凑。同时在飞机的俯冲减速板上增加了许多圆孔,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机翼油箱容量的基础上解决了机翼在俯冲时的振动问题,还使得减速板的张角得以扩大,从而提高了减速效率。

1934年12月,XBT-1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达到了212英里(约合341公里)的时速,同时能够携带1000磅(454千克)炸弹飞到22500英尺(约合6858米)高度。这一性能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了。

1936年9月,美国海军正式通过了XBT-1方案,并以BT-1的编号订购了54架生产型,主要装备“约克城”号上的第5舰载轰炸机中队(VB-5)和“企业”号的第6舰载轰炸机中队(VB-6)。

但这种被寄予厚望的新型飞机正式服役后暴露出了在操纵性方面的严重缺陷:飞机在低速飞行时垂直方向的稳定性非常糟糕、气动翼面的效率也大为下降,这样在飞机着舰时将会十分危险。另外,在紧急加大马力时飞机还会出现剧烈的横滚倾向,这些缺陷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坠机事故。尽管如此,诺斯罗普还是对自己的基本设计充满信心,决定对飞机进行改进。换装了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和新的三叶变距螺旋桨,还改装了全新设计的操作面板和机载设备以改善操纵性。经过改进后以XBT-2的型号于1938年4月25日首飞,结果却令人失望——新飞机的性能改进并不显著。

诺思罗普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进行风洞试验以便找出更好的改进方案。就在这时,诺思罗普飞机公司被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合并,而且由于飞机的设计类型从“轰炸机”(英文字母代号B)改成了“侦察轰炸机”(英文字母代号SB),所以飞机的编号也就改为XSBD-1。这个编号中的D就代表道格拉斯公司。

1939年2月,XSBD-1首飞成功,并通过了海军航空局的定型鉴定。4月8日,道格拉斯公司开始生产第一批144架以SBD-1作为正式编号的量产型,并得到了“无畏”(Dauntless)的官方绰号。

SBD“无畏”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始。

1940年11月,87架SBD-2开始交付海军,和SBD-1最大的区别就是外翼加装246公升内部油箱,以增加航程。

1941年3月,584架SBD-3开始交付海军,主要改进是吸取了战场上生存力薄弱的教训而强化了防护和自卫火力,所以被称为“重装大火力”型,要害部位加装装甲,以及采用自封油箱和防弹风挡,机头2挺12.7毫米机枪,机尾2挺7.7毫米机枪。第一批174架SBD-3起初是法国在欧洲战场上见识了德军俯冲轰炸机的巨大威力而向美国紧急订购的。但法国很快在1940年6月战败沦陷,这批SBD-3就和另外410架美国海军订购的SBD-3一起都交给了美国海军。除了海军的584架,还有90架SBD-3交付给陆军。

1942年10月,780架SBD-4开始交付海军,主要是在SBD-3的基础上改进了仪表盘和螺旋桨。

1943年2月,功率增强型的SBD-5开始交付海军,这一型号换装了1200马力的发动机,功率大为增强,从而弥补了SBD-3因为加装装甲和武备导致重量增加而出现的性能恶化。SBD-4产量高达3050架,是SBD系列子型号中产量最多的。

1944年2月,500架SBD-6开始交付海军,这也是SBD系列的最终改进型,换装了1300玛丽的发动机,使得最大速度提升到422公里/小时,同时还可以挂载火箭。

除了6个海军舰载机的子型号外,还有交付陆军航空兵的615架,但机型编号改为A-24。

这样,SBD和A-24总共产量有3936架,是二战时期美军最重要的攻击机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已经有8个中队约250架SBD-2和SBD-3在“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约克城”号和“企业”号4艘航母上服役,这也是当时美国海军舰载攻击机的中坚力量。

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当天,17架SBD正在珍珠港以西约320公里海域上空进行例行巡逻和训练飞行,结果一头撞上了日军的攻击机群,当时就有5架SBD被击落,这也是美军在战争中第一批被击落的作战飞机。

两天后的12月9日,“企业”号航母起飞的6架SBD在执行反潜巡逻任务时,在珍珠港东北海域发现并击沉了日军的伊-70号潜艇,这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的第一个战果,也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战,这是二战第一场航母大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舰炮互轰的超视距海战。“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航母上的53架SBD“无畏”俯冲轰炸机和22架TBD鱼雷机协同奋战,击沉了日军“祥凤”号航母,击伤“翔鹤”号航母。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美军航母舰载机和中途岛岸基航空兵能够攻击日军战舰的只有B-17“空中堡垒”轰炸机、TBD鱼雷机和SBD俯冲轰炸机三种机型,B-17虽然载弹量大航程远,但投弹命中精度较低,只适合轰炸地面固定目标,而不适合轰炸军舰这样在海上快速机动的点状目标。TBD虽然挂载对军舰威胁最大的鱼雷,但速度太慢,性能相对比较落后,很难突破日军战斗机和军舰防空炮火的拦截取得战果。所以,真正能对日军战舰构成威胁的只有SBD俯冲轰炸机了!

SBD作为舰载机,主要执行俯冲轰炸、侦察和反潜巡逻等任务,一般装备轰炸机中队(Vesse BomberSquadrons,简称VB)和侦察机中队(Vesse ScoutingSquadrons,简称VS)。当时美军参战的三艘航母,各有一个VB中队和一个VS中队,“约克城”号有34架SBD,“企业”号有33架SBD,“大黄蜂”号有35架SBD,总共102架。

按照美军战前的作战预案,应该是SBD首先在高空进行俯冲投弹攻击,吸引日军战斗机和防空炮火,为TBD在低空进行鱼雷攻击创造条件,因为鱼雷对军舰的损害肯定要大大高于炸弹。

但在实战中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先是“大黄蜂”号和“企业”号的TBD鱼雷机对日军舰队进行了鱼雷攻击,在日军战斗机和防空炮弹的猛烈拦截下,29架TBD损失28架,投下的鱼雷无一命中。但鱼雷机的攻击将日军战斗机全部被吸引到低空,为SBD从高空俯冲攻击创造了条件。

这时,“企业”号的33架SBD赶到了,由于燃料即将耗尽,所以33架SBD只能对最近的“赤城”号和“加贺”号进行了俯冲攻击,一举将这两艘航母击沉。

接着,“约克城”号的17架SBD、12架TBD和6架F4F组成的机群赶到,结果鱼雷机的攻击毫无成效,又是17架SBD的俯冲投弹将日军“苍龙”号航母击沉。

对日军最后一艘航母“飞龙”号的攻击,也是SBD的战果。美军在发现“飞龙”号之后,就投入了所有能够出动的飞机,来自“企业”号的25架SBD有四颗炸弹命中,将其重创。见已无法挽救,日军就由驱逐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中途岛海战美军击沉日军4艘航母的战果全部都是由SBD创造的!这样辉煌的战绩足以让SBD名垂青史。而那些驾驶着SBD“无畏”冲向日军战舰的都是真正无畏死亡的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牛蹄岭战役遗址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牛蹄岭战役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蹄岭战役遗址

时代:民国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牛岭村

保护范围:(1)北部遗址区:战壕遗址外扩20米。(2)南部遗址区:东、西、北至纪念碑外扩20米,南至牛蹄岭战役遗址指挥所南侧围墙外。

建设控制地带:(1)北部遗址区:A区四周外扩10米。(2)南部遗址区:A区四周外扩10米。

2018年,牛蹄岭战役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河镇:县河镇位于汉滨区东南部,南与平利县接壤,西与田坝乡相邻,北与新城办毗领邻,东与迎风乡隔江相望。属丘陵、中高山地形,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3646户、1.4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境内316国道横贯4个村,从1998年开始通过多种渠道筹劳筹资,兴修通村道路,通路村由原来的50%上升到85%。农电网络建设实现了全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

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中每一场战役牺牲了很多人,具体人数是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二十一、鄂西会战(1943.04--1943.05)

日军第11军10万余人,国军第六战区9个军

日军伤亡3500余人,国军阵亡30766人,伤18295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0914-10.15)

日军第11军4个半师团10万余人,国军第九战区第1、15、27、30集团军16个军30多个师40余万人。

日军伤亡20000余人,国军伤亡30000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四、太原会战(1937.10--11)(忻口战役含在太原会战中)

日军四个半师团14万人,国军第二战区6个集团军52个师28万人。

日军伤亡近30000人,国军伤亡100000人以上。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三、百团大战大捷(1940.08.20-12.05)

日军15万余人,八路军105个团2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军区39个团、129师46个团,120师20个团)。

日军伤亡20645人,伪军伤亡5153人,八路军伤亡17000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二、平型关战役大捷(1937.0925)

日军坂垣师团两个联队,八路军一一五师1万余人。

日军死亡1000余人,八路军伤亡1000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六、武汉会战(1938.06.11-10.25)

日军35万余人,国军第五、第九战区130个师110万余人。

日军伤亡近40000人,国军伤亡400000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七、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09.07-10.05)

日军第11军4个师团12万人,国军第九战区13个军30万人。

日军伤亡56994人,国军伤亡28116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二十三、豫湘桂战役(1944.04--12)含豫中、长街、桂柳会战)

日军51万人,国军约100万人。

日军伤亡约7万人,国军伤亡30余万。

据官方统计,八年抗战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21685000人。

据日本方面统计:在二战中日军累计战死2121000人。

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前后,日军在中国东北死亡46800人;在中国关内死亡455700人;在中国台湾死亡39100人;在缅甸、印度死亡164500人。

在二战中日本陆军有四个战略集团。在日本本土和台湾的“国内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在中国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八年抗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45万余人。八年抗战中国丝毫未能损伤“关东军”。“关东军”是苏联红军仅用八天时间消灭的。日本海陆军精锐部队主要是被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消灭的。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共击毙日军120万。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五、上高会战(1941.03--04)

日军6.5万余人,国军10万余人。

日军伤亡15792人,国军伤亡20533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九、随枣会战(1939.05.11-05.24)

日军第11军第3、第13、第16师及骑兵第4旅,10万余人;

国军第31集团军、第2集团军,20余万人。

日军伤亡13000余人,国军伤亡2万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六、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09.07-10.05)

日军第11军12万人,国军第九战区40个师50余人。

日军伤亡20000余人,国军伤亡70000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九、中条山战役(1941.05.07--05.31)亦称晋南战役

日军华北方面军7个师团又3个旅团15万人,国军第一战区近20万人。

日军伤亡3500余人,国军伤亡70000余人。日军以1:20的极小代价重创国军。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一、桂南会战(含昆仑关大捷)(1939.11.15-1940.02)

日军3万余人,国军第四战区12万余人。

其中昆仑关战役(1939.12-1940.02):

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国军第5军。

日军伤亡4000余人,国军伤亡17000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五、台儿庄战役大捷(1938.03.24-04.07)

日军第十、第五师团3万余人,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军团等部10个师10万余人。

日军伤亡10000余人,国军伤亡20000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一、八一三凇沪抗战(1937.08.13-11.12)

日军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国军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

日军伤亡97000余人,国军伤亡333500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二、枣宜战役(1940.05.01-06.18)(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阵亡)

日军第11军7个师团56000余人,国军第五战区6个集团军56个师约38万人。

日军伤亡7000余人,国军伤亡87492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八、南昌会战(1939.03.17-03.27)

日军4个师团12万余人,国军33个师20余万人。

日军伤亡24000余人,国军伤亡10万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三、忻口战役(1937.10.13-11.12)

日军4个师团,国军第二战区31个师13个旅28万人。

日军伤亡近30000人,国军伤亡100000人以上。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二十二、常德会战(1943.11.02--1944.01.06)

日军第11、第13军2万余人,国军第六战区28个师19.4万人。

日军伤亡20000余人,国军伤亡40000余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七、广州战役(1938.10.09-10.29)

日军第21军的3个师团,国军第12集团军。

日军伤亡1923名,国军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二十、仁安羌大捷(1942.04.17--04.19)

日军第33师团第214,第215两个联队7000余人,国军远征军新38师113团一个团1121人。

日军伤亡1000余人,国军阵亡204人,伤318人.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四、豫南会战(1941.01.25-02.07)

日军第11军3个师团,国军第五战区3个集团军8个军。

日军伤亡9000余人,国军伤亡人数不详。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牺牲人数十八、冀中反扫荡(1942.03--08)

日伪军5万余人,八路军人数不详。日伪军伤亡10000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1954年国家政务院拨专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2007年改造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纪念馆高19.47米,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孟良崮旅游区内孟良崮山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于1984年为纪念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而建。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孟良崮战役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建孟良崮战役纪念碑,耸立于大崮顶之巅的白色碑身,高20米,分外引人注目。孟良崮地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84年为纪念孟良崮战役在山上修建的纪念碑高30米。

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30多个单位选作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石人山抗日战役纪念碑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摄影:官道口镇)

石人山抗日战役纪念碑矗立于官道口镇东北5公里处,209国道东侧。由一块约6米长、2米高的巨大片石制作而成,纪念碑底座由水泥打造,外镶褚红色墙砖。石碑名由蒋介石之孙、蒋经国之子、国民党原副主席蒋孝严先生题写,凹刻进巨石之中,鲜红的油漆勾描之后,百米之外依然可以看到她夺目的光彩。

官道口镇:官道口镇位于卢氏县北端。面积209平方千米,人口21696人(2017年)。辖官道口、岭南、秋凉河、百家房、江槽、永渡、寨上、耿家庄、金家沟、耿家、庄科、新坪、三官庙、郭家埝、磨上、大岭、车家岭、杨眉河、黑牛19个行政村(其中三个行政村合并),185个村民小组。郑卢、三淅高速交汇于镇区并设出口(豫西大峡谷),G209和S323穿境而过。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直罗镇战役遗址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直罗镇战役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直罗镇战役遗址位于延安市富县直罗镇直罗村一带。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国民党当局调集5个师的兵力,分东、西两路向中央红军进攻,妄图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而加以围击。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指挥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部署了直罗镇战役。

11月20日,敌109师沿葫芦河川,在飞机掩护下窜进了直罗镇。次日拂晓,红1军团由北向南,红15军团由南向北,向直罗镇发起猛攻。上午11时,红军攻入直罗镇,敌师长牛元峰率残部500余人狼狈逃窜到寨子山,红军随即将其团团围困。当晚,敌军从东、南、西3个方向增援,均被红军分兵阻击,不能前进。红军主力在向西迎击敌援兵时,于张家湾歼敌106师317团。

23日晚,寨子山残敌待援无望,仓皇出逃,师长牛元峰于逃跑途中被击毙,其余残敌全部被歼。直罗镇战役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共计6200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支弹药。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时代:1935年

地址:富县直罗镇附近的葫芦河两岸

保护范围:东至黑水寺村西界,南至寨子山北侧,西至直罗村东界,北至柏山南侧。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直罗镇战役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直罗镇:直罗镇位于富县西川距县城52公里处,葫芦河中游, 309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方便。境内山青水秀、林草丰茂,渠溪成网、稻成方、米粮飘香,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是著名的直罗战役所在地。全镇辖14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209人, 耕地面积15673亩。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结合镇情,着力于大棚蔬菜主导产业的开发,同时加快畜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克雷西战役是怎样的?克雷西战役战损比为何差距那么大?

全文共 220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英法百年战争,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这场战争打了百年。而之所以能拖这么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国这边实在是太没用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战争爆发的时候,法军可是占足了的地理优势,而且又是本土作战,理论上是以逸待劳,以多站少,怎么打都是个必胜的局势。可是法国却在其次大战中连连惨败,致使让当年不曾强大的英国占据了上风,而且搞得法国还差点成为了英王的附属国。其中克雷西战役就是最典型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伤亡率是1比100,法军几乎全军覆灭,惨败到家了,而且这场战役彻头彻尾都是法军的愚蠢或者勇敢造成的。

不过,在正式开战之前,其实法国的安排并不愚蠢,甚至可以算是杰出,公元1346年的七月,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率领近万兵力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不过法国以焦土政策对抗,法国的贵族对英王也不买账,而法王腓力六世聚集重兵,压迫英军,最终,爱德华三世在经过一个月的流窜之后,被法王腓力六世追上,在发现躲避无效之后,英军不得不被迫与数倍于己的法军对抗。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英军兵力在1万左右,不超过1万五,以长弓兵和骑士为主,而法军有六千热那亚弩手,一万重骑兵,一万多轻骑兵,还有一些征募的农夫,因为征募兵没有什么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但是即便如此,法军也是英军的两倍有余,而且法军中骑士众多,在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战斗力极其强悍,不单骑士装备好,还因为骑士长期训练,又大多数配备随从,所以往往中世纪一个骑士(其实不止一个人)打败数百乌合之众的情况出现。

这里要说一句,虽然现在英格兰长弓兵的名头很大,但是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是热那亚弩手,弩手可以近距离刺透骑士的盔甲,而长弓很难射穿骑士的重甲。

这样看,法军怎么都会赢下这场战役,可是事实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样。英王爱德华三世把战场选择在小山之上,居高临下,又有森林保护,法军要攻击英军只能正面进攻,英军在正面战场准备了陷马坑,以应付骑兵的突击。可以说,虽然在战役的战略上,法王占据了先机,可是在这场战场的选择上,英王占据了优势,一般情况下,法王完全可以选择等待或者逼迫英王离开山地,可是法王首先犯了第一个错误,他在英王选择的战场上与英王作战。

战斗开始之后,法王腓力六世先派出热那亚弩手,正如上面所介绍的,热那亚弩手在当时是公认杰出的远程部队,这个选择有没有问题呢?应该说是有的,因为在克雷西战役之前,长弓兵已经和热那亚弩手进行过交战,获得全胜,法王也应该知道,不过也许也是别无选择,毕竟当时战争已经爆发,腓力六世也没办法找到其他远程部队取代热那亚弩手。

英格兰长弓兵在射程上本来就超过热那亚弩手,这次又是居高临下,很快就获得了胜利,热那亚弩手很快就溃退下来,这时腓力六世犯了第二个错误,他不等弩手退回来就派出自己的步兵上前作战,可是步兵与退下来的弩手撞到一起,混乱不堪,英格兰人见此情形,不断的抛射,加大了混乱,法国的步兵和弩手损失惨重。

在这里,腓力六世又犯了第三个错误,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他本该先稳定局面,重整阵容再战,可是腓力六世就像一个赌徒,希望在下一把翻本,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王牌——法国重骑兵。

在当时,法国的重骑兵是欧洲最强的骑兵,装备精良,数量众多,在克雷西战役中,法国拥有一万左右的重骑兵,这是相当可观的数量。中国古代国力远强于欧洲,但是一场战役中能拥有一万重骑也是相当少见的。

重骑兵的优势是什么呢?全副武装,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骑士尤其是全身上下都是板甲,弓箭根本无法射穿,看上去,这是克制长弓兵的最佳武器,英国人要倒霉了。

不过呢,英国人早就准备好了,他们在长弓兵前方准备了陷马坑,在后面准备了长矛手和重甲骑士,其实就是命令所有的骑兵下马,这是针对战场和自身优势的安排,因为重骑兵冲击在平地上优势最大,从下往上冲击已经很困难了,何况在冲击的时候,长弓兵会不断的射箭,弓箭不能射穿板甲,但是可以射死战马,很多骑士就是因为坠马被踩踏而死,就算少数冲击到阵前,也会遇到陷马坑、英格兰矛兵的逼迫下马作战,而法国骑士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下马后面对同样英勇而且以逸待劳的英格兰骑士,基本上都是落败的。

下马骑士其实一样厉害,当时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法国的骑士全部下马,列队冲击英军,这会使得英格兰的长弓兵基本失效,法军骑士只要对付同样下马的英格兰骑士和矛兵,这样法军的数量优势就没有用了。

可是呢,腓力六世没有这样下令,事实上也没办法下令,因为和英军令行禁止,英王下令骑士下马就下马不同,法王根本无法约束法国的这些骑士,这些骑士名义上从属于法王,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贵族,来参加作战只是为了获取荣誉和战利品,虽然勇敢,但也只有勇敢而已,他们对于英军的优势根本不了解,就算了解他们也不愿抛弃自己的战马。

所以法国的骑士只能一波波发动勇敢但是愚蠢的冲锋,然后一波波的倒在战线前,被英军砍死。

最终,十六次冲锋之后,法军终于退兵,法王腓力六世仓皇逃亡,英军战后清理战果,发现法军丢下了15000具尸体,其中骑士和勋爵有1524名,而英军的损失不到150,只有两个骑士阵亡。双方伤亡比是1:100,惊人的伤亡比,大多数这种伤亡比是失败方军心丧失,溃散逃亡被追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而克雷西战役完全不同,失败的法军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勇敢的进攻,要是他们失去斗志逃亡,说不定英军还没办法追击,毕竟大多数骑士都下马了。可是就是因为法军的过度勇敢,结果造成如此可怕的阵亡比,也导致百年战争的天平第一次倒向了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越南边界战役陈赓指挥所旧址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越南边界战役陈赓指挥所旧址为龙州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越南边界战役陈赓指挥所旧址,位于龙州县下冻镇布局村江巷屯017号。该房屋坐西南向东北,两开间两层穿斗结构瓦房,面阔5.83米,进深10米,占地面积116.6平方米。1950年1月底,胡志明主席秘密访问中国,请求援助。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做出全面援越的重大决策。1950年7月,陈赓将军入越,协助越南人民军组织指挥边界战役,扫清边界敌人,以打通中越陆路通道。陈赓将军和胡志明主席与越-队参谋部多次在此研究作战方案,指挥战斗,取得了边界战役的胜利。2012年5月4日公布为龙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 赓(1903-1961)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事家。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 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湘乡县二都柳树铺一户殷实人家。自幼受军人出身的祖父熏陶,立下“富国强兵”志向。1916年入湘军当兵4年。1921年起,在长沙铁路局工作、自学,后入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卢基战役经过 为何成为教科书式的攻防经典

全文共 4835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大陆就再也没有能够出现能一统大陆的存在,因为在欧洲的东部永远都有一个难以战胜的俄国巨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苏联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战争,苏联先败后胜,最后将纳粹德国灭亡。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绝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被称作二战转折点,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由此走向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末的伏尔加河畔,几乎与此同时,苏德也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也爆发了一场战役——大卢基战役。这场战役是苏联“火星行动”的一部分,其规模比不上斯大林格勒,但是却被誉为“北方的斯大林格勒”。

大卢基是个3万人的小城,德国占据此地后,部署的守军只有7000人,外围则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着。苏德战场上这样的战役为数不少,但大卢基却备受关注,军事学家将它与斯大林格勒相媲美,更被美国人誉为战争史上的攻防教科书

那么,苏德双方为何要投入十几万人围绕这个小城厮杀?大卢基战役的地位又为什么如此独特呢?

1、苏联的大招:冬季攻势

自古以来,俄罗斯的对外战争有两大制胜法宝:坚壁清野以及冬季攻势。1941年夏,纳粹德国用巴巴罗萨行动撕开了苏联的国土,德军仅用半年时间就占领了苏联富庶的西部。但苏联人用坚壁清野的战术消耗德军,严酷的寒冬更让德军苦不堪言。

1941年冬,纳粹企图攻下莫斯科的“台风行动”被苏联粉碎,德军虽然战斗力凶悍,但是后勤补给已经到了极限,大军寸步难行。而苏联人显然更适应寒冷,苏军滑雪部队在丘陵和平原上来去如风,轻型装甲车也能轻松度过结冰的湖面和沼泽,出现在德军意想不到的地方。

苏德战争在1942年陷入僵持,1942年末,苏联发起“火星行动”,加里宁方面军在冬天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进行打击,以防止中央集团军群南下支援斯大林格勒。苏军的突破点在铁路城市大卢基,第3突击集团军奉命攻占这座处于德军控制的小城。

大卢基位于洛瓦季河上,是通往莫斯科的重要车站,它背靠铁路枢纽“新索科利尼基”,东连莫斯科,北达列宁格勒,南望斯大林格勒。德军占领着新索科利尼基,并从这里的铁路线轻松支援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

1941年8月,大卢基被德军占领,苏联人不肯放弃这个铁路城市,立即组织反扑,但是被德国第11装甲师击溃。德军在城内修筑大量水泥工事,加固和改造建筑物,挖掘壕沟,囤积物资,将这里变成一个军事据点。苏联第3突击集团军以优势兵力突击大卢基,大卢基城及其周围有9个师,大多是二线部队,而城内的守军仅5000多人。

2、寸土不让的残酷围城

大卢基城内碉堡密布,城市西部还有一座古堡,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德军把古堡作为指挥核心和战地医院,用外围的碉堡层层阻击苏军。1942年11月底,苏军开始进攻大卢基及其周围的德军,苏联空军轰炸了这个小城,让大部分还完好的建筑物成为废墟。因为此时勒热夫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如火如荼,中央集团军群疲于应付,难以抽出主力支援这里。苏军在大卢基外围击溃了德国第3山地师,并于11月24日包围了大卢基城。

11月25日,大卢基围城战开始。

苏军围城部队以步兵为主,主力是苏军的精锐“近卫师”,第21、第9、第46近卫师和爱沙尼亚师担任主攻。这些部队缺少重武器,指挥官也缺乏经验,只凭一腔热血就冲了上去。11月25日苏军猛攻大卢基,苏军想以人海战术一鼓作气荡平大卢基,但是近卫步兵师在密集的碉堡火力下伤亡惨重。德军卫戍部队,第83步兵师227步兵团集结城内所有有生力量守城,让大卢基变成“绞肉机”。

227步兵团把城内的德军全部集中,凡是能拿枪的都送到前线。从苏军发起勒热夫战役开始,大卢基城囤聚了不少败退的残兵,铁道部队、空军观察营、高射炮营统统被送去前线。这些部队严格来说不算一线战斗序列,但此时德国人别无选择,城内最终总共得到7000名战士。而前两天的战事基本是屠杀,苏军带着炸药包冲锋,工兵爆破工事,德军在苏军打光子弹后进行反冲锋夺回据点。

11月28日,大卢基城的铁路和电话线被切断,城内只能用无线电和外界联系,227团申请从城内突围,但是被上级拒绝了。227团被拒绝的原因非常可笑,不许他们突围并不是出于战术目的,而是因为纳粹核心下令:“东线部队必须寸土不让!”

上级命令大卢基守军死守城市,直到德军增援部队前来解围。11月30日,包围大卢基的苏军部队被彻底打残,尤其是被当作炮灰的爱沙尼亚师死伤惨重。这支部队军心动摇,几百个爱沙尼亚志愿兵临阵倒戈加入德军,被德军编入部队。

随着苏军沿着铁路线进军,包围网被封死,大卢基守军失去了最好的突围机会。守军和数倍于己的敌人大战一周,大卢基城内的弹药和药品告急,德军屡次向外求援,最后惊动了纳粹高层。毕竟大卢基是新索科利尼基的要害,这里的存亡关系北方列宁格勒和南方斯大林格勒的战况。

纳粹核心命令大卢基附近的精锐伞兵部队前去解围,但是被空军元帅戈林拒绝了,理由是伞兵们太宝贵,不能随便牺牲。

另一边的苏军用车轮战攻城,大卢基的给养告急,德军并不是不想去支援,而是有两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

第一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消耗了几乎所有的补给和生力军,没剩下多少物资和军队照顾到大卢基;其次,因为大卢基被围得水泄不通,德军只能用空投的方式补给物资,空投物资重量有限,而且容易遭到苏军高射炮的打击,空军伤亡很大。

3、与斯大林格勒一样的悲惨结局

德国空军用轰炸机对大卢基进行物资空投,苏军的高射炮让德国空军吃尽苦头,80多架德国飞机坠毁在大卢基附近。12月,德军第8装甲师坐着火车前来支援,这支部队来自列宁格勒,本要南下去斯大林格勒,但是苏军从中间截断铁路,他们只能加入铁路线周围的战斗。

不幸的是,坐火车来的第8装甲师已经被打残,大部分坦克被毁。如果这支部队是齐装满员的装甲师,大卢基可能迎来救星,但第8装甲师的坦克难以完成突围,被苏军阻挡在包围圈外。

整个12月,大卢基内的守军每天都在增加伤亡,火炮全部被毁,被击毁的坦克只能当做路障。而苏军则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补充,这种车轮战让守军的心里很绝望。指挥官萨斯在电报中称:“我军士气依然高昂,但是伤亡也很巨大,我们的补给不多,伤员只能保证温饱,但是得不到治疗。”

纳粹核心对守军只有口头的鼓励,称他们“如钢铁般坚强”,守军的回复很凄凉:“大卢基将坚持到最后一人!”因为苏军的高射炮越来越多,大型运输机伤亡惨重,空军改用斯图卡轰炸机进行精准补给,但是补给量大大减少。此时,所有能动弹的士兵都去了前线,德军让俘虏的爱沙尼亚人当护士照顾伤员,这些伤员没有药品,爱沙尼亚人无可奈何,只能用德国人听不懂的语言为他们一遍遍读圣经。

苏军的在大卢基及其附近部署了十几万人,他们的目标是后方的新索科利尼基。苏军的突击炮、榴弹炮、火箭炮从后方开来,但因为大卢基扼守了前往新索科利尼基的通道,重型武器难以抵达前线,德军最后守住了这个铁路枢纽。

第3突击集团军下定决心,一定要啃掉大卢基这个石头。苏军用坦克开路,一个个拔除碉堡。地雷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有了重火力支援的苏军还是步步为营,德国守军不断后退,只剩下部分堡垒。

1943年1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维勒中将亲自组织对大卢基的救援。大卢基已经被苏军从中间分隔,东西城区各自为战。维勒中将申请党卫军和空军精锐的伞兵支援,空军派了一个伞兵营参战,而德军的骄傲“勃兰登堡特种部队”也有一个营加入战斗。

1943年1月9日,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开到了前线,前来解围的第5山地猎兵营全部装甲车在一小时里报销,解围部队伤亡数千人。1月14日,解围部队总伤亡接近1万人,士气很低落。

好在勃兰登堡特种部队乘坐突击炮和缴获的T34坦克突入大卢基,空军的一个伞兵营也打通了西南的一条通道。但这已经是德军的极限,苏军马上用几倍的人前来封堵缺口,最终只有200名德军趁着夜色从大卢基西南跟着伞兵突围出来。

1月15日,救援行动宣布失败,进攻的德军受到阻击,被迫转攻为守。1月16日凌晨,苏军杀到了城堡处,德军只剩下两个碉堡。227团指挥官萨斯发电:“我们不会突围,因为城堡有2000名伤兵,我们不能留下他们,请增援我们。”1月16日早上8点,大卢基发来萨斯最后的电报:“请向我们开炮!”

1月16日,苏军终于夺下了大卢基,城内守军7000多人只有200人突围而出,其余大部分战死。

4、陆战攻防教科书

德军最后失败,但在1942年的那个冬天,他们已竭尽了全力。

纳粹宣传部长曾说:“我们东线的士兵都自认比苏联人优秀,我也相信事实如此,但是德国依然在败退。”德国输给了补给、严寒,以及僵化的训令指挥,而东线的德国士兵则表现出了极高的素质。

大卢基守军是值得尊敬的,7000德军防御几倍于自己的苏军,在面对空袭和炮火覆盖的情况下,固守一座孤城长达两个月。德军指挥官萨斯弹尽粮绝也不投降,与伤兵共存亡,那句“请向我们开炮”,今天读起来依然让人动容。

此战德国守军全军覆没,加上铁路沿线的战斗,德军总共伤亡在5万上下,数百辆载具被击毁,80多架宝贵的轰炸机和运输机被击落。而苏军更凄惨,伤亡10万人以上,损失60多架飞机,600多辆坦克和汽车。德军失去大卢基,让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主动撤出勒热夫,改变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战局。

此战苏军堪称惨胜,但德军也在此战中暴露了很多问题,苏德双方在半个世纪前的这场血战,对今天的战场依然有参考意义。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在50年代总结二战经典防御战,大卢基之战名列前茅,被封为“现代战争攻防教科书”。

首先,大卢基城本身就是天然的围城战场样本。这是一座河流穿城而过的小城,扼守铁路线要害,有大量水泥工事。尤其是城里有一座易守难攻的古堡要塞,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直接缩小照搬过来,就能当军事演习场。

大卢基城的守军和敌军比例保持在1:5左右,这夸张的比例让德军突围和解围都困难重重。在战役开始前两天,德军最大的错误就是错过了守军突围的最好时间点,让大卢基陷入苦战。美国人总结:在围城战中,双方都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德国人因为听从纳粹核心“寸土不让”的命令,错失了撤退良机,这是大卢基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德军在解围的过程中的表现更是不堪入目,空军和陆军不愿意配合,解围军队缺乏装甲力量,战斗力差。众所周知,被誉为“绿色魔鬼”的德国伞兵是二战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要是大卢基附近的伞兵师能来解围,可能7000守军的命运就会大不相同。

接着中央集团军群因为兵力不够,只能组织一些败退的部队和二线部队去解围,这些部队在前线出现了巨大的伤亡,却没能逆转战局。最后精锐的特种部队和伞兵参战,但是守军已经被打残,无法策应突围,造成全军覆没的结局。

德国在大卢基城的表现,只有守城军队和最后解围的猎兵营、伞兵营、勃兰登堡特种部队表现突出。其余的部队缺乏战斗力,白白浪费了解围的时机。空军和陆军的不配合,将领的指挥僵化,都是大卢基之战的教训。

而苏军作为攻城方,在大卢基之战中也有得有失。美国人总结:“苏军的战术体现了卫国战争的残酷。”

在大卢基于11月底被包围后,苏军没有先让空军轰炸,或者等重炮来到前线,就马上让一些纯步兵攻城,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苏军一味进攻德国人的水泥工事和建筑物,这种啃硬骨头的战术并不是明智之举。第3突击集团军数个师在开战前三天被打光,而爱沙尼亚支援兵团甚至因为伤亡过大产生厌战情绪,几百人临阵投向德军。

苏联部队都是后方刚培训的新兵,打光了就再去补给,这种战法是卫国战争时期的无奈之举。苏联军队伤亡率极高,战法残酷,但是也让指挥官的经验快速提升。

在苏军完成合围后,饱和轰炸和炮击起到了杀伤生力军的作用,也从心理上给守军造成很大压力。苏军在围城后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围点打援”,不再死磕水泥工事,而是以杀伤德军有生力量为主,击溃增援,削弱守军力量。

最后,德军突围而出的仅有200人,而且全部是在夜晚跟着伞兵逃出来的,其余的部队因为失去联系而全军覆没。这一点体现了现代战争里通信的重要性,东西半城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情况,让解围行动雪上加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图尔战役的起因是怎样的?图尔战役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全文共 2125 字

+ 加入清单

文明的冲突与利益的诉求,自古以来都是两个部落或是民族、国家之间战役的根本原因之二。不同的两个文明之间产生碰撞,若是无法很好的接纳、理解、沟通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一种非常极端的相处方式,那就是冲突,冲突就会引起战争,而战争通常是以毁灭另外一方为目的的,抑或将其文明传承者加以武力威胁,使之归顺于自己的这个文明制度。

而对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战役,则其动机也便相对简单,战争的出发点也仅仅只是从国家之间土地、经济、军事等角度的利益出发,对于中世纪时期的战役而言,则多是以武力侵略,掠夺其他国家的土地、补给、劳动力,从而起到巩固本国的综合实力的最终目的。

而对于发生在中世纪,起到决定西方文明命运一战的图尔战役而言,其战争的出发点也同样是离不开上述的两点。

图尔战役,又名普瓦提埃战役,是发生在中世纪时期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战役,并最终是以法兰克王国的胜利而结束。这次战役在整个西方文明历史大典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日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且稳定的环境。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图尔战役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战役的过程。

公元7世纪阿拉伯民族在复兴者穆罕默德传播的伊斯兰教下变得团结一致,在稳定其内部的基础下,对半岛以外的地区开始征服,并不断传播着伊斯兰教思想,历史上称此次为“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

依靠着心中的信仰,崛起于沙漠之中的阿拉伯铁骑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通过着长达一百多年用汗与血的打下的基础,阿拉伯民族完成了建立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如此一个庞大帝国的壮举。但这种披荆斩棘的势头最终于终结于法兰克帝国。于公元后八世纪二十年代,阿拉伯军队跨过了比利牛斯山,一路披荆斩棘攻入了法兰克王国的阿基坦地区。

并于公元八世纪三十年代展开了对高卢地区的侵略。紧接着阿拉伯军队进军普瓦提埃,史上著名的图尔战役正式打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基于双方势均力敌,战场异常胶着,在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之后,最终阿拉伯军队的将领战亡,穆斯林溃不成军,慌乱而逃。这场战役,对于欧洲的历史以及宗教思想文化来说有着的决定性作用。

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阿拉伯帝国的实力,使之再也没有余力对西方文明世界发起任何的侵略手段,同时也遏制住了伊斯兰教由半岛向外扩张的势头,在一定上保护了西方基督教的发展。

倘若当时的法兰克帝国并未拥有反击穆斯林的力量,那西方欧洲的格局,也将会被从本质上所改变,现在我们在欧洲所看到的的那些教堂,估计都要被一座座清真寺所替代;我们所听闻的《圣经》也将会被《古兰经》所替代。由此可知,图尔战役在一整个世界史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对于这场战役来说,促使阿拉伯铁骑直指法兰克帝国的原因可谓有些错综复杂,纵观阿拉伯帝国在伊斯兰教的熏陶下成立的那一刻,出于周边各国文化的差异,穆斯林开始崛起掠夺周边国家,在征服了周边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包括耶路撒冷、埃及等地区的期间,穆斯林还与信奉西方基督教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在夺取小亚细亚地区的军事目的上进行不少战役。

在夺取耶路撒冷以及与东罗马帝国的这些摩擦也便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第一次摩擦碰撞,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使得这两方谁看谁都不顺眼,渐渐的由战役双方的矛盾,就上升成为了文明思想方面上的矛盾,这便由单纯的利益诉求进阶到了文化冲突。

紧接着穆斯林在征服了北非之后,便很快就将阿拉伯铁踏向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王国。随即这势如破竹的铁骑又越过了比利牛斯山,攻入了今日法国的南部和中部。

并且,随着战争进程的推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仇恨,文明之间的激化越来越深,阿拉伯帝国的伍麦叶王朝还曾在欧麦尔二世的统治下采取过一系列歧视和压迫基督教徒的政策,意在强烈打压着基督教的存在。

就这样穆斯林浩浩荡荡的从阿拉伯半岛横跨三大洲,一路打到了法兰克的图尔,其实这一路上都是在对文明的压迫下,然而图尔战争实质更多是由于利益上的诉求,毕竟在一路狼吞虎咽之下打下的宏大板块,谁又不愿意多占那么一寸地一亩田呢,当初对基督教此类异教徒的打击也的那股仇恨感已经是早宣泄的差不多。

这一路上打打杀杀也已经是出尽了伊斯兰教的风头了,也不存在多大的因为文明之间的不合而引发的这场战争,因为当时双方的实力一看便知,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可谓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因而基督教在中世纪这个时期起到的仅仅只是保护自己本教不会遭受迫害而接受的一场场侵略战争。

因此,真正诱导图尔战役发生的原因则是在为了进行更大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包含着文明冲突色彩的战役。而正是阿拉伯人对利益的贪心,阻止住了终结了他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张的势头。这场战争的实质也便是一场由利益诉求而引起的带有文明冲突色彩的一场战争。

而正是阿拉伯人欠缺对战场距离、兵力、武器装备的考虑,使远征欧洲大陆的阿拉伯铁骑疲惫不堪,并且靠骑术与长矛的穆斯林对于法兰克帝国的重甲防守一筹莫展,再加上在战争后期,穆斯林不愿丢弃从周边掠夺的沉重财宝。

而这些所有贪利心理诱导下的表现,也在无意间揭示了阿拉伯帝国日后的发展走向,而此次图尔战役的失败,也标志着“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由兴转衰的事实。而从中得益的无疑便是顽强的基督教人民,他们靠着团结顽强的斗志,为日后基督教的兴盛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万家岭战役遗迹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万家岭战役遗迹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万家岭大捷”遗迹位于德安县境内。1938年9~10月,中国军队薛岳兵团在万家岭围击日军第106师团,歼敌1万余人,使曾为侵华日军主力的敌106师团从此彻底失去作战能力。“万家岭大捷”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辉煌战绩,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叶挺将军如此评价:“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现存有战壕、工事等遗迹。

“攻占武汉作战”,日本大本营从8月开始调动优势兵力向武汉发动总攻,日军第11军司令长官冈村宁茨于7月27日命第106师团、101师团共六个联队沿南浔铁路攻击前进,向德安进犯。

中国军队在第一兵团司令官薛岳、南浔前线总指挥第九集团军司令员吴奇伟指挥下英勇抗击,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德安战役。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第四军,第七十四军,第六十六军,第一八七师,第九十一师,新编第十三师,第一四二师,第六十师,预备第六师、第十九师,第一三九师的一个旅,新编第十五师的一个旅,,共十万余人。前敌总指挥为第九集团军司令吴奇伟。日本方面为侵华派遣军第106师团,师团长为松浦淳六郎中将。第106师团下辖步兵第111旅团(步兵113联队、147联队)和第136旅团(步兵123联队、145联队),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日军第106师团奉冈村宁次命令,意图从万家岭一带传插,被薛岳发现,组织兵力包围。冈村宁次后命令第27师团接应第106师团,然而被中国军队阻击。国民革命军成功围歼第106师团大部,只有约1700人逃逸。1938年10月13日,中国军队撤出战场。此次战役是抗日以来第一次全歼整个日本师团。

叶挺将军曾评价万家岭战役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信息来源:德安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

磨溪乡:【地理位置】磨溪乡地处德安县西南部,距德安县城27公里,面积达104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2万,均占全县的九分之一,下辖9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著名的""万家岭大捷""就发生在这里,磨溪人民勤劳溪勤劳善良,纯朴宽厚,这里交通便利,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信息畅通.【经济发展】磨溪乡紧紧扭住“大开放促大发展”这一主略,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