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羽是门神嘛(汇编20篇)

浏览

2946

文章

308

曹操封的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却不接受?

全文共 173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关于在曹操那里时曾被曹操封了一个汉寿亭侯的封号,是关羽的一个爵位。但关羽又是一直效忠于刘备的,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跟着刘备,再加上《三国演义》对刘关张三人之间感情的一种描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深入人心,因此很多人更是认为关羽对刘备一定是忠心不二的。但是为什么曹操给他的汉寿亭侯关羽一直都在用,但是刘备给他的封号他却并不接受呢。刘备给了关羽什么样的封赏?关羽为何不接受,这中间又有什么差别呢?1.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是如何得来的?

那么,关羽正常情况下是如何报号的呢?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前期一般是以“关某”或者“关云长”来称呼自己,等到斩了颜良之后,才自称为汉寿亭侯,有的时候会说是“汉寿亭侯关某”。

很多人肯定会说了,关羽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曾经“降汉不降曹”,怎么会接受曹操的表的爵位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在三国时期,一个东汉政府承认的爵位称号还是比较值钱的,而且关羽得这个爵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将关羽斩颜良的行为当作玩一样,实际是有点吹嘘的成分。

之所以会发生曹操派关羽去解白马之围,那是因为官渡之战期间,曹操主力与袁绍相持,这个时候袁绍派颜良从白马而来,一旦得逞对官渡之战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颜良是河北名将,素有威名,这个时候曹操手下大将徐晃不敢与颜良对抗,坚守不出。

连徐晃都干不过的人,曹操手下还有谁能打过,无奈之下,曹操启用刚刚俘获的关羽前来表现一番,关羽是冒着生命危险,给颜良来了一次“斩首行动”,其实也就是小股骑兵趁着颜良没有列阵完成而进行的一次快速冲杀,该着颜良当真没有两下子,一个回合就被带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自然是不可能报上名号的,其中危险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关羽此举给曹操带来巨大的好处,白马之役曹操如果失败,那整个官渡之战形势岌岌可危,曹操是一个很爱惜人才的人,对于关羽这样的人才自然想要拉拢,因此上表中央政府,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可以说,关羽得这个汉寿亭侯,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刀剑添血,拿命搏出来的。

这里面有一点要注意,虽然这个称号是曹操表的,但是却是东汉中央颁发的,关羽和刘备一路人,是汉朝皇室宗亲的支持者,当时刘备的爵位也是刘协给表的“宜城亭侯”。2.关羽这个汉寿亭侯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很多人说,汉朝遍地都是侯,关羽一个汉寿亭侯有什么了不起的,怎么说呢?中国古代很长,每一个时期的社会构成都不一样,在唐宋之后,可以通过科举这种方式改变底层与上层的秩序,但是在隋唐之前,尤其是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你的身份地位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如果不是乱世,像刘备、关羽、张飞那都是该卖鞋卖鞋,该卖肉卖肉,该卖枣的卖枣,正是因为乱世刘备打着皇室宗亲的旗号才得以有一番作为。

关羽从平民以军功得到侯爵,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汉朝时期侯爵也分好多等级,最高一级是县侯,其次是乡侯、再次是亭侯、最后是关内侯。

知识点:关羽的“汉寿亭侯”,不是“汉”“寿亭侯”(不是汉朝的寿亭侯),而是“汉寿”“亭侯”,汉寿是地名,亭侯是爵位,也就是说,关羽的侯爵是第三等的。3.关羽为何一直使用汉寿亭侯

很多人肯定会说,第三等的有什么了不起,前文已经说了,刘备的侯爵也是亭侯,那还是196年刘协拜刘备为皇叔的时候,亲自封的,而关羽是在200年封的。

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称呼都是“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亭侯是爵位,左将军是军衔,豫州牧是官职,古代通常都是爵位在前。

大概是因为刘备的爵位只是一个亭侯,所以在其称帝前,整个蜀汉集团都很少有封侯的,一直到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已死),才封张飞和马超为乡侯。

张飞和刘备的关系咱就不说了,马超在之前其实级别跟刘备差不多,是反曹失败后,最后投靠了刘备,封乡侯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黄忠被封为关内侯,黄忠因为在夺取汉中的时候,斩了夏侯渊立了首功,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才赐其为关内侯,后将军,结果关羽得知后,来了一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关羽这种由来的自豪感,也是相当霸气的。

刘备死后,刘禅封诸葛亮为乡侯,赵云和魏延为亭侯,可见关羽的汉寿亭侯在东汉政府没有彻底灭亡,刘备没有称帝前都是吊炸天的存在。

以关羽孤高的性格,自然到处秀自己的爵位称号了,毕竟是含金量高,而又得知不易的爵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刘备称王后是怎样处理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的?

全文共 4676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马超带头请刘备称王,之后刘备便自封汉中王,离称帝也只是一步之遥。那刘备既然已经成了汉中王,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地位就彻底拉开了,可能以后关羽和张飞就需要按照帝王的礼节来对待刘备了。关羽和张飞都是粗人,一下子能受得了这种贵族才使用的规矩么?而且刘备又怎样处理好和他两位兄弟之间的关系呢?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乎蜀汉安危。

“借刀杀人”之说,不过是典型的阴谋论,本不值得讨论。

一者,自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北征,击破于禁庞德,迫使曹操有迁都之意,至遭孙权偷袭,后方重镇公安、江陵等陷落,腹背受敌土崩瓦解,关羽本人亦被俘,传首于曹操,前后不过半年而已。此中种种发展,皆非刘备所能控制,亦即“借刀杀人”不具备可操作性。

其次,荆州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远大于所谓“借刀杀人”的收益。曹操北还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据有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南郡的一部、江夏郡的一部,余者归孙、刘两家。两家就分配问题,有过两次大规模冲突,刘备本人亦一度自益州回驻荆州。建安二十年,双方达成书面协议,“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该协议对刘备集团而言可谓让步极大,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言,“(长沙)后汉时亦为荆州大郡,吴蜀分荆州,长沙属吴,以是蜀之资粮恒虞不给”,关羽控制下的荆州军团由此失去了最重要的资粮产地。但荆州在地理位置上,有“直逼宛洛”的战略优势,这种优势,在刘备集团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亦即,所谓“借刀杀人”是一桩损失与收益不成比例的蠢事。

阴谋论虽然不成立,但刘备进位为汉中王之后,如何处理自己与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倒是颇值一谈。

刘、关、张三人关系特殊,《三国志》中是有记载的。

比如,《蜀志》中说刘备早年“于乡里合徒众”之时,即有“羽、飞为之御侮”,及至做了平原相,又有关、张二人“稠人广座,侍立终日”,私下“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关羽同时代的曹操集团的谋士刘晔,也认为“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兄弟也好,父子也罢,皆是一种不同于君臣、较少尊卑之分的亲密关系。

这种较少尊卑之分的亲密关系,也体现在刘备集团的发展历程之中。比如,建安四年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后,“使羽守下邳城”,“以羽领徐州”,自己则以豫州刺史的身份返回小沛。再如,建安十三年,为避曹操锋芒,刘备自樊城南撤,自己率步骑由陆路赴江陵,关羽率水军顺汉水下夏口。

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成都,马超来投,刘璋随后开城出降,益州平定。马超的到来,似乎让镇守荆州的关羽颇为不悦,史书如此记载他的反映: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诸葛亮的回信如此写道:

“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

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黥布、彭越,是刘邦集团中分茅裂土、受封为王的军事集团头目,在灭项羽建汉朝的过程中立有大功。诸葛亮在回信中以马超、张飞比拟黥、彭,强调关羽胜过诸人,自然亦是在尊重关羽与刘备之间有别于君臣的特殊亲密关系。其后,刘备据守益州,拜关羽“董督荆州事”,“董督”者,全权管理。较少尊卑之分的亲密关系,同样清晰可见。

但这种关系,终究不能长久。随着刘备日渐走向“君”位,关羽需要逐渐回归“臣”的身份。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功臣,设前后左右四位名号将军,并亲自拟定人选: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方案刚刚拟定,诸葛亮就道出了他对黄忠入选的担忧: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刘备回答:“吾自当解之。”

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果然有情绪,声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绝接受前将军印绶。

最后是使者费诗的说词,劝服了关羽:

“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诸葛亮所担忧者,并非黄忠不足以做后将军,定军山一役力斩夏侯渊,毕竟是大功。关羽之“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亦非认为黄忠没有资格做后将军。事实上,数年前,刘备夺取益州之时,黄忠在名位上已与关羽相齐——其时,关羽为荡寇将军,黄忠为讨虏将军。关羽彼时无异议,此时声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实与“汉中王大封功臣”与不同于以往的官职爵号任命有直接关系。

在此之前,刘备不过是左将军,故而关羽诸人的官职爵号也并不显赫;集团内部官职爵号不规范,其大小自然也不足以体现诸人在集团内所处的位置。所以关羽并不在意自己与黄忠名位相齐。刘备称汉中王正式封拜元勋,意味着官职爵号的规范化。关羽希望自己与刘备之间有别于君臣的特殊亲密关系,能够在这次封拜元勋中继续得到体现,自然是一种人之常情,“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并非认为老兵不足以做后将军,而是含蓄强调自己不应仅仅只是个“前将军”。四将军虽仍以关羽为首,但其余三人与关羽只有前后之别,而无上下之分,等于变相地降低了关羽的地位。

但是,让关羽同张、马、黄三人同列,对刘备而言亦是必须的安排。他之所以急于称汉中王,正是为了整顿集团内部秩序,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君臣关系。不称王,刘备与集团中人之间的关系,只能停留在寄主和僚属的程度,僚属需要对寄主承担的效忠义务,要远小于臣属需要对人主承担的效忠义务,僚属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自由离开寄主别投他处,但君臣之间却很难这么做。称王则有国,有国则有君,有君则有臣。刘备称王,正是为了在自己和僚属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的君臣关系。而要建立这种关系,自然就需要重新界定关羽的地位。将关羽归入前后左右将军之列,而不是破例让他独树一帜,正是这种用心的产物。

对刘备的这番用心,诸葛亮表示了他的担忧。刘备的回应是“吾自当解之”,具体办法是派费诗为使者,前往荆州安抚关羽。

作为刘备的特使,费诗的说词中,有“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等言辞,显见刘备借费诗之口,再次向关羽重申了彼此间有别于君臣的特殊亲密关系。末了那句“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则多少代表了刘备在重新界定君臣关系这件事情上的坚决立场。当然,刘备仍然做出了相应的让步。前后左右四将军中,黄忠无“假节”之权,张飞、马超“假节”,独关羽可以“假节钺”——斧钺专属君王,暂借人臣称“假节钺”。“假节钺”的武将,可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无疑,“假节钺”的崇高地位,部分满足了关羽区别于张、马、黄诸人的愿望。

获得“假节钺”的尊荣后不久,就发生了关羽出兵北伐之事。

同期发生的其他事件,也大体有着相似的逻辑。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之事告终,返回成都之前,欲得一重将镇守汉川,众人皆以为人选当是张飞,张飞自己也如此认为。但刘备却出人意料地重用了时为牙门将军的魏延,造成“一军皆惊”。从汉中归来之后,张飞实际上被闲置了起来。显然,重新界定与张飞之间的君臣关系,是刘备弃张飞选择魏延的主要原因——与张飞不同,《蜀志》记载,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将”。

汉中之战结束后,宜都太守孟达由秭归北上进攻房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处于襄阳以西、汉中以东,是汉中与荆州之间联系的必经通道,通称“东三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构想中的“跨”的位置,据田余庆教授的观点,其实不是三峡,而是东三郡。夺取东三郡,也就打通了荆州与汉中之间的交通。

孟达攻下房陵后,兵锋转向上庸。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刘备命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之军,剥夺了孟达的部队指挥权(夺孟达鼓吹)。

《蜀志》中的解释是“阴恐达难独任”(害怕孟达会有异心),这无疑是相当牵强的。第一、东三郡的战略地位很重要,“西达梁、洋,东走襄、邓,北连宛、邓之郊,南有巴、峡之蔽”,但自然、社会条件极其恶劣。其地四塞险固,地形复杂,民众开化程度极低,经济文化落后,包括孟达在内,不会有任何人会想在这种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搞独立王国。第二、刘备集团当时形势颇佳,孟达也不存在叛逃至他方势力的可能。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份,汉中之战结束;七月份,关羽破于禁擒庞德。刘封奉命剥夺孟达军权的时间,亦在此前后。亦是关羽围困襄樊,向东三郡请求援军试图扩大战果之时。刘封取代孟达后,即拒绝了关羽请求援军的要求。

刘封的拒绝援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刘备的意志,是个值得仔细思量的问题。

关羽北伐,《蜀志》中的先主传与关羽传,并无只字提及是奉了刘备的意志。关羽传中的说法是: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先主传中的叙述是:

“(称汉中王后)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考虑到关羽当时拥有“假节钺”的特权,其出兵未曾得到成都的许可(拥有见机出兵之权),是极有可能的。一者,刘备集团刚刚结束汉中之战,部队急需休整,暂时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无法在西面开辟第二战线,以支援荆州方面的攻势。二者,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稳固的同盟关系,江东对荆州始终虎视耽耽。关羽对此也极为清楚,北伐之时,后方的江陵、公安等地,仍留下了重兵防守,这也导致了前线兵力不足。内外环境如此,很难想象刘备会命令关羽在这样一种时刻出兵北伐。事实上,始于建安二十三年的襄樊之战,原本只是支援汉中之战的一场牵制战,初时规模并不大。此役本应随汉中之战的结束而休止。战事后来扩大为北伐,当是超出了刘备集团的既定方针。

换言之,关羽此次北伐,并非刘备集团的既定战略。以刘封取代孟达(孟出征上庸前为宜都太守,当属关羽军团),实暗含对关羽北伐有所掌控的意图。

关羽覆亡之后七个月,孟达降魏。投魏之前,孟达向刘备上过一道表章,通称《孟达辞先主表》,陈述了自己投魏的理由。表章中,有些话相当耐人寻味。比如:

“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 ,臣每读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

孟达历数古往今来忠臣孝子没有好下场的例子,说自己如今也遭遇了相同的事情。这相同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孟达有一段隐晦的表述:

“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於外。”

略言之,在给刘备的辞信中,孟达认为自己是个忠臣,之所以降魏,是因为在关羽覆败这件事情上,受到了莫大的冤屈。至于如何个冤屈法,信中所言并不清晰。

诸葛亮大约是清楚孟达之叛的内幕的。多年后,有蜀国降人对孟达言及:你叛降魏国之后,诸葛亮切齿痛恨,欲尽诛你的妻儿子女。孟达的回答是:

“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

意即:诸葛亮清楚当年之事的前后因果,知道事情“本末”,不会那样干。

孟达叛逃后不久,建安二十六年,刘封兵败东三郡,撤回成都后被杀。

但以上论述,并不意味着刘备有“借刀杀人”除掉关羽的意图。如本文开篇所言,一者,要达成杀关羽的目的,有许多随机因素是刘备无法控制的。如糜芳、士仁的献城投敌、吕蒙偷袭轻取江陵、公安,均非刘备所能预料和掌控。只要这些随机因素有一件没有发生,最后的结局就会大不相同。二者,以丧失荆州为代价换取关羽之死,对刘备集团而言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羽的妻子是谁?关羽的妻子是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人?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总是存在很多政治性的联姻,这样的婚姻中间基本上是不存在私人感情的,更多的自然是为了家族利益。就比如三国时期,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张飞娶的又是夏侯家的女子,与曹操算是亲戚,那么,关羽娶的又是谁家的人呢?她是不是三国里面哪一家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关羽的妻子到底是谁,他们之间是不是也是政治婚姻呢?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些有野心的人,他们的婚姻之事,一般都与政治有所牵连。她们联姻的目的,便是为自己获得一份助力。在三国之时,人们最熟悉的刘备和张飞,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他们都娶了有权势家族的女子,但是好笑的是,他们的妻子竟然是其他阵营之人。

刘备借荆州便不愿归还,惹得孙权十分动怒,此时,周瑜献上了一个“假招亲扣人质”之计,但却被诸葛亮识破,并想出了应对之策,使得孙尚香不得不嫁入蜀营,而孙权和周瑜则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世人皆知,刘备和孙权是两个不同阵营之人,甚至经常有战端发生,而刘备最终却迎娶了孙尚香为妻子,令人十分惊奇。

再来看看张飞,此人的妻子是夏侯渊的侄女,在一次出门拾柴之时被张飞偶遇,并被张飞娶回了家中。世人皆知,夏侯渊是曹操营下的一个重臣,曾经在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来还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可以说是曹营中的一员猛将。后来,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中大败,并战死,夏侯氏请求将其埋葬。

刘备的妻子是吴国的,而张飞的妻子是曹魏的,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不过,人们也不禁好奇,与他二人结义的关羽的老婆是谁?史书之中貌似没有太多的交代。

在《蜀记》中,对关羽的感情生活倒是有一点介绍。据记载,关羽在曹营之时,曾经看上了吕布下属秦宜禄的老婆杜氏,并且在吕布被围之时,多次向曹操请命迎娶这个女子。

然而,曹操因为一时色起,将杜氏占为己有,关羽心灰意冷,再加上此时得知了刘备的消息,于是便离开了曹营。

然而,除此之外,史书之中对于关羽的感情生活却没有了其他的介绍。在《三国志》中,也仅仅是简略告诉世人关羽的媳妇是刘备找的,他们还生下了一儿一女(即关兴和关氏)。不过从这样简单的记载之中,人们也不难看出一点信息。

其一,关羽对于这个老婆并不是很喜欢,生活基本是相敬如宾的状态。

其二,关羽一生之中所动心之人仅有杜氏一人。

其三,关羽的妻子必定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史书不愿花费太大的笔墨进行记载,亦或者是没有记载的必要。

其四,关羽的老婆,说不定有特殊的不能曝光的身份。

不过,人们至今都没有揭开关羽老婆神秘的面纱,不过,相信随着各种考古工作的进行,在将来的某一天,或许这个谜底就会被揭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阻挡女娲杀纣王的金光是谁发出的 守卫纣王的门神是谁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在纣王登基为王之后,四海升平、风调雨顺,人民是安居乐业,期初的纣王也不是暴君。突然有一日,丞相商容启奏表示明日3月15日是女娲娘娘的诞辰之日,请纣王移驾到女娲宫降香。期初纣王并不想去,但是却经不起商容的软磨硬泡,终究还是去了。这一去反倒是把整个六百年成汤基业毁于一旦。

到女娲庙降香显然并不是商朝王室的传统,否则纣王不可能问女娲娘娘有何功德;也不可能不知道女娲娘娘的生日。因而到女娲宫降香纯粹是商容一手安排策划,都说商容乃商朝重臣,忠臣,但他突然间安排纣王到女娲宫降香似乎是预谋已久的阴谋。

纣王女娲宫迷失心性

闲言少叙,纣王到了女娲宫,一切都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活动,纣王正观看女娲宫的时候,原著中说突然刮来一阵狂风现出女娲圣象:

忽一阵狂风,卷起帐幔,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瑞丽,瑞彩翩□国色天姿,宛然如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

纣王一看到女娲的模样,就鬼迷心窍了,从此以后直到死就没再恢复正常。文中用了忽一阵狂风,这说明这阵风是专为纣王而刮的,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掌控纣王的命运。纣王神魂飘荡之时在粉壁上为女娲题诗一首: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这首诗前七句文采飞扬,纣王对女娲的美艳大加赞誉,是很精彩的诗句,唯独最后一句取回长乐侍君王暴露了纣王的心思,为商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一句诗就让一个王朝崩塌,纣王实在太不值得。这其实也暗含着天欲兴周灭商。

女娲娘娘动杀机

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往火云宫朝贺伏羲炎帝轩辕叁圣而回,无意间看到了粉壁上纣王的艳诗。女娲娘娘当时就怒不可遏,大骂纣王无道昏君不想修身立德,以保天下;今反不畏上天,吟诗亵我,甚是可恶!我想成汤伐桀而王天下,享国六百馀年,气数已尽,若不与他报应不见我的灵感云云!

总感觉女娲娘娘气性有点大,反应有些过火。当时的纣王其实并不是无道昏君,写这首诗纯粹是鬼迷心窍但罪不至死,也不至于让他亡国,其实只要给他一些警告教训那就是了。但是女娲娘娘非要让纣王亡国,背后显然是仙界高层已经达成了共识。

两道红光阻住云路只是借口,背后另有玄机

女娲娘娘盛怒之下驾青云往朝歌去灭纣王。走到半路上被殷郊殷洪头顶上的红光阻住云路。原著中是这么说的:

二位殿下殷郊、殷洪来参谒父王。那殷郊後来是封神榜上值年太岁,殷洪是五谷神,皆有名将神。正行礼间,顶上两道红光冲天。娘娘正行时,被此气挡住云路。因望下一看,如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行回宫,心中不悦。

我反复阅读这段文字感觉非常蹊跷,疑点重重,似乎背后另有缘由。女娲娘娘那可是圣人级别的混元大罗金仙,万妖之祖。与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西方二圣一个级别。殷郊殷洪当时就是一介凡人,即便最后到了天庭也不过普通神将。比起女娲娘娘无边法力来差着十万八千里。

三教共立封神榜,背后终极大BOSS浮出水面

圣人之下皆蝼蚁。就凭殷郊殷洪凡夫俗子头顶上红光,就能阻住圣人女娲娘娘的云路?太假了吧!就好比蜉蝣能撼动大树一样不可信。唯一的解释是女娲娘娘在为自己放弃灭纣王为自己找台阶下。女娲娘娘放弃由自己亲手立即灭掉纣王改为让三个妖精长期蛊惑纣王而灭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女娲娘娘一开始说成汤气数已尽,走到半路上又说纣王还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这前后矛盾的表现说明即便是圣人也有失去理智的时候。我认为女娲娘娘真正放弃灭掉纣王的原因是因为她猛然想起了,三教共立封神榜这件大事。

三教共立封神榜是由封神世界最强者鸿钧老祖亲自拍板决定的,要通过武王伐纣的名义进行封神大战,一是解决为昊天上帝招人的问题,二是解决阐教十二金仙一千五百年犯杀劫的问题,三是清除截教那些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的门人弟子。

女娲娘娘如果擅自杀死纣王,封神大战就无法实施了,上述三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了。这是女娲娘娘承受不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鸿钧老祖的话就代表天意,女娲娘娘也不能违背天意。这才是女娲娘娘放弃立即杀死纣王的真实原因。

结语:封神世界就是谁强谁说了算,谁强谁的话就是天意。毫无疑问鸿钧老祖才是封神演义中的终极大BOSS!另外成汤王朝的覆灭也充斥着诸多的阴谋,如果细读《封神演义》就会发现很多细节都暗含着细思极恐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千里走单骑的不是关羽,而是这个被嘲讽千年的老将

全文共 2769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故事的主角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了。不过我们也知道,在《三国演义》里面,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虚构的,或者是换了一个主角,而千里走单骑其实就是作者换了一个主角,真正做到这件事情的,根本不是关羽,而是另外一个被嘲讽千年老将,你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关羽虚构的故事

众所周知,关羽一生充满了传奇,其中一个就是千里走单骑。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为了追随刘备复兴汉室,毅然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艰辛风霜扑面,最终来到刘备身边,突出了关羽的“忠、义”无双。

然而,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桥段,正史上的“千里走单骑”,实际不是关羽,而是这个被人贬低嘲讽千年的蜀汉老将!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擒,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三国志·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关羽原本是中郎将,但作为败军之将,曹操却非常重视,将他提拔为偏将军。在正史中,关羽在曹营时间不长,大概只有几个月,主要记载了三点:一是与张辽、徐晃等关系最好,二是力斩颜良,文丑不是关羽所杀,三是曹操礼待之。

在阵斩颜良之前,曹操非常欣赏关羽为人,想让关羽留下了打拼江山,于是派与关羽关系很好的张辽摸底,但关羽对张辽叹息,“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身在曹营,关羽却还是说的非常直白,这就是耿直的关羽。

张辽如实告之曹操之后,曹操却感慨关羽有情有义,“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曹操尽管知道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换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可能就会考虑弄死关羽,免得留下后患。这就是宽容的曹操,不仅没有杀心,反而更欣赏关羽。

这一年,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滑县),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官渡之战正式爆发,随即关羽阵斩袁绍大将颜良,兑现了“当立效以报曹公”的承诺。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操预感关羽将去,于是立即厚赏关羽,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希望关羽留下。但关羽去意已决,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一封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欲追杀之,不过曹操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民间文化把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单骑”。

由此可以看到,所谓关羽“夜读春秋”、“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除了斩颜良确有其事之外,其他都是民间文学的虚构。2.真实的历史如何

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两军相对,相隔不过数十公里,而刘备就在袁绍营地。

既然曹操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也就不存在“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几乎可以一路走直线到刘备营地,又何谈“千里”?另外,关羽离开曹营,应该还带着刘备妻子甘氏和麋氏,因为曹操之前“获其妻子”,而后来甘氏又生下刘禅,所以关羽应该带着甘氏和麋氏一起离开。

《三国演义》中,关羽先在东岭关杀孔秀,再在洛阳城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杀卞喜,过荥阳杀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这条路线极为混乱,缺乏地理知识逻辑,其中洛阳已经完全脱离了官渡之战的主战场。所以,难怪后世学者认为罗贯中缺乏地理知识。

从正史中来看,关羽曹操都是一时俊杰,关羽忠义无双,而曹操更是气度非凡,能够放走关羽这个明日敌人,可见曹操心胸气魄,手下能够大批俊杰为他效力不是没有原因的。

尽管关羽千里走单骑是虚构,但三国时期,还真有一次千里走单骑,主角是“蜀中无大将”的廖化。3.真正千里走单骑的主角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俭,出身沔南世族,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南漳县)人。前将军关羽辟为荆州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兵败遇害,廖化亦归入孙吴。《三国志》上记载寥寥几笔,所谓“羽败,属吴”,实际情况可能是关羽战败之后,荆州大小官员纷纷投降,廖化无奈只能随大流投降。但廖化忠于刘备、忠于汉室,身在吴营心在汉,总想逃到益州去。

然而,廖化想要逃回刘备身边,可谓困难重重:一是路途遥远,从荆州江陵(关羽大本营,被东吴占领)或公安到成都,大约有千里之遥,中间还有数百里东吴控制区,二是廖化是蜀国投降高官,自然会被东吴严加看管,如何骗过东吴是个问题,三是廖化还有一个“累赘”,这就是他的老母亲,一人逃都很困难,带一个老母的难度更是翻倍。

《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宗张杨传第十五》中记载的非常简略,“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廖化靠炸死骗过东吴上下,然后就与老母昼夜西行,至于其中实际过程可能艰险无比。

从感动古人角度来看,廖化的诈死千里走单骑,肯定不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来的轰轰烈烈,但深究之下,廖化却比关羽更令人感动,因为关羽体现的是“忠义”,而廖化版的千里走单骑除了体现忠义之外,还多了一个“孝”,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境界超过了关羽。

章武二年(222年)春,刘备亲率诸将东征孙吴,在秭归与廖化相遇。刘备对廖化回归非常感动,“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随后任命廖化为宜都郡太守,参与夷陵之战。

史书没有记载廖化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但从他后来“别督”这一官职来看,刘备应该认同他的军事才能。诸葛亮时代,廖化职务是丞相参军,后来又“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足见廖化能力不俗。

《三国志·后主传》中记载,“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当时廖化已经年过70了,却还派上前线去抵御邓艾,所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应该贬低的是蜀国,褒奖的是廖化,而廖化不是我们印象中可有可无、能力平庸的一员老将。

关于廖化的眼光,《汉晋春秋》中记载了他对姜维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维率众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指出“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姜维。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地名)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姜维掌权之后,一连11次北伐,却几乎都是失败而归,对蜀国打击和消耗不可谓不大,但问题在于姜维对手和蜀国力量都比不过魏国。

可以说,无论是廖化千里走单骑中的“忠义孝”,还是军事才能,廖化都是三国时代一个严重被低估的将军。263年冬,奉刘禅之命,与姜维等到涪县向钟会投降。264年春,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廖化年龄是个谜,但根据宗预在261年所说“吾等年逾七十”来看,廖化应该70多岁,可能接近80岁,演义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描述也算符合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羽说自己因杀人而改名换姓,那他到底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178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这个问题,前提是《三国演义》当中的关羽。千百年来,关羽这个名字已经是深入人心,似乎并没有什么人对于他的名字提出异议,但是在《三国演义》里面,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还记得,关羽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因为杀人潜逃,不得不更名改姓,这被改过的名字就叫做关羽,也就是说关羽并不是他的本名,可是,如果这样说,那关羽的本名究竟是什么呢?

刘备和张飞刚认识在酒馆喝酒呢,关羽出场了,刘备观其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就邀约一起喝酒。关羽一上来就自我介绍:“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因豪强仗势欺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了”。从这个介绍我们知道,关羽是河东解良人,杀人逃亡到河北来了。按常理杀人逃亡肯定要改名换姓,而且关羽的身材相貌都非常有特点,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居然一上来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就介绍我叫关云长,杀了人逃到这里的,后面也是一出场就告诉别人我姓关名羽字云长。所以我认为关羽这个名字肯定是假的。

关羽关二哥是义气的象征,但对于他的身世始终是个谜。

最有争议的就是关二爷了,或许会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因为在整部书中的第一章节曾经介绍过关羽是河东解良人,可是你不要忘了关于以前是干嘛的,虽然在书中他说得慷慨激昂,说自己曾经杀了一个贪官污吏,但说到底不就是一个在逃的杀人犯嘛!作为一个在外跑路的杀人犯,他们的一贯作风就是改名换姓,虽然三国时期并没有现在的公安系统那么强大,但在各州府衙门也是肯定有案底的,所以我们鼎鼎大名的关二爷到底姓不姓关都在两可。

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出身,才造就了她行走江湖时的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马快刀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18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关于有一个经典的情节就是斩华雄。华雄算得上是臭大街的一个人物,因为他只是跟关羽打了一个照面,就被关羽给杀了。但是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大将,真的就这么草包吗?两军对垒主将单挑通常都要先报姓名,可是这个时候关羽不知道说什么,总不能说我原先是个杀人犯,现在跟着刘备当马弓手,这样说出去不被别人笑掉大牙才怪。所以她就憋着不出声,闷声发大财直接过去打,华雄当时可能都有点懵了,因为他不知道这货要干嘛。结果在自己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关羽给斩了。

如果说华雄确实和关羽不是一个档次的,那么颜良文丑这两位可是在三国里面排的上号的,怎么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原因和前者一模一样,关公照样是不按套路出牌,这个时候他刚刚迫不得已投降曹操,这对于看重义气的他来说是奇耻大辱。即使有人询问,他也不好意思说。然后同样的情节再一次上演,这两位河北名将就这样死于青龙偃月刀之下。可惜的是关羽杀华雄的时候,颜良文丑被袁绍支出去押运粮草,如果他们两位当时在现场看到了关羽是如何杀华雄的话估计也不会像这样毫无准备。

也正是由于关二爷这种卑微的出身,导致后来平步青云的他养成了一个看不起名门望族的性格,反倒是对那些出身不好的下人格外亲切,例如关羽在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曾经派鲁肃过去提亲,虽然孙权也是出于某种阴谋诡计才去行此事,但起码场面上的活你得给人做足了,关羽可倒好,直接来了一句,犬子焉能配我虎女,这一句话有多伤人你知道吗?人家孙权可不是无名之辈,那是和刘备曹操平分天下的主,即使孙权当时没有打荆州的主意,经过他这么一气也得刀兵相向,要不然人孙权的面子能挂得住吗!

相反,他对于出生并不怎么好的那些手下人,却异常的好。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关平和周仓,这两个人一个是关二爷的干儿子,一个是他的贴身秘书,也确实,这两个人直到死都对关羽忠心耿耿,关平随着关羽一起被孙权斩首,周仓看到关羽的人头之后在城楼上抹脖子自杀了,也算不白跟关羽一场。可是你仔细想想,这两个人是什么来历。

关平是关羽老家中同乡老者的儿子,偶然相遇,一句话的事儿便收为干儿子一生相随。这也说得过去对吧?但是周仓呢!他只不过是崇拜关羽的一个黄巾余党,并且还做过一阵的土匪,估计坏事没少干,也是一句话的事儿,关羽就把他收为自己的心腹,这其实是不合常理的。如果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件事并不能说明关羽看人的眼光有多么的深远,只能够说明他喜欢用这样和自己出身差不多的人。

很多出身卑贱后来平步青云的人都会有着同样一个习惯,那就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卑微,而对那些名门望族持有敌对心理,并且时常有打压欺负的欲望。这也成为关二爷致命的弱点,也为他败走麦城埋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正史中关羽实力要弱很多么?关羽和五子良将比是什么水平?

全文共 1964 字

+ 加入清单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给蜀国算是有特别优待,把好几个人物都给神话了一遍,其中关羽算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关羽的成名战过五关斩六将是杜撰的,目的也是为了显示关羽的勇猛,那如果从正史来看关羽是不是就弱了很多呢?其实也不见得,和曹魏的五子良将相比还是有些小优势的,毕竟关羽功绩上还是没得黑。

现在有一个观点,说关羽只是徒有虚名,杀颜良靠的是偷袭,文丑根本不是关羽杀的,而是曹操杀的,其他的战绩更是一塌糊涂,有何资格位列五虎将之首?还不如张飞,至少张飞还曾独立带兵打败过张郃,在入蜀之战中表现也颇为抢眼。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关羽仅仅是靠刘备二弟的身份因此在蜀汉地位如此崇高,恐怕也难以服众吧;而且刘备别的本事没有,这看人识人用人还是颇有心得的;还有,正史中曹操颇为器重赏识关羽也是真的,难道曹操也是受蒙骗吗?

关羽能力究竟有多强,初期的表现就不多说了,至少没《三国演义》里那么神就是了;但是从樊城之战中,可以大致推断出关羽的带兵打仗能力究竟如何。

樊城之战爆发的背景还要从赤壁之战开始说起,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荆州,于是刘备又与孙权大将周瑜夹攻曹仁,命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路。待刘备取得荆南四郡,拜关羽为元勋,受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其实当时荆州一共有七个郡,曹操占据南阳,南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得南郡南部地区。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

213年,刘备入蜀助刘璋防御张鲁,张飞、赵云、诸葛亮与关羽共守荆州。为何要留张飞、赵云、诸葛亮和关羽这几个最核心最有能力的下属?还不是担心东边的孙权么,其实北边的曹操当时并没有威胁。

但因为庞统的战死,加上蜀中的变化,刘备不得不将张飞、赵云和诸葛亮都调走了,整个荆州最大的长官仅剩下关羽;关羽是庸才么?当然不是,而且对刘备颇为了解。

刘备平定蜀地后,以关羽董督荆州事,授权掌管荆州地区刘备控制的部分,包括荆州南部四郡和从东吴借来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关羽事实上镇守荆州五郡;后来孙权知道刘备已夺得益州,希望取回荆州。

最终双方通过磋商,达成了解决荆州土地归属问题的协议;协议中重要内容为: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即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但湘水划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刘备、孙权双方的矛盾,双方关系已趋恶化。

公元218年,曹操于是召曹仁为征南将军,讨伐关羽。曹仁屯樊期间,大肆征调徭役,南阳郡一带军民苦不堪言。宛城太守侯音与卫开于是劫持太守造反,与关羽联合。曹仁率军前往平乱,于次年正月攻破宛城,将侯音斩杀,并屠城。

219年,刘备军与曹操军相争汉中,魏将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所斩,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汉中,刘备据守,赵云又在汉水劫去粮草,曹操无奈只得退出汉中,刘备遂占据汉中。接着派遣刘封、孟达占据上庸,此时,刘备集团的领地和实力大为增强,达到了顶峰时期。

孙权集团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实力也大为增强,但因为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南郡,使得孙权集团不但无力向北发展,而且还有被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夹击的危险。所以,孙权想方设法想占据荆州南郡。

在公元219年的时候,是曹操最为难受的一年,刘备主力占据汉中,而东边的孙权也乘机进攻合肥,当时曹魏的主力都驻守在淮南抵御孙权;而中部的关羽也不知是响应北伐的号召,还是看到了绝佳的战机,亲率大军三万余向樊城的曹仁进攻。

曹操派出大将于禁率领七军援救襄樊,但却被关羽用水淹之计给破,于禁投降,庞德被斩。关羽乘胜对樊城发起猛攻,樊城进水,城墙崩塌,而曹仁的守军也因为多次战败而大量削减,只剩下几千人,樊城被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也快被吃完,众将都惶恐不安。

曹魏第一名将曹仁差点被关羽逼得自杀,当时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加上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

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后来,果然孙权也不愿意看到刘备势力太过强大,加上一直都想收回南郡,于是派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在腹背受敌之下,关羽惨败,最终败走麦城,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关羽能力差吗?当然不差,生擒于禁,斩猛将庞德,徐晃虽率大军却不敢应战,曹仁被逼得差点自杀,这等战绩,恐怕三国正史中,也唯有关羽了;如果不是孙权背弃盟约,樊城肯定是能拿下的了,说不定刘备出兵汉中,关羽继续北上,孙权从旁策应,三国历史就要就此改写了,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真正历史中关羽是怎么死的 真正历史中关羽是如何死的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是东汉末年名将。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那么真正历史中关羽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的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斩杀的。当时关羽败走麦城,之后想要带人突出重围,但是被孙权的手下马忠埋伏。因为关羽誓死不投降,于是和长子关平在临沮被杀害,不过关羽之死却是司马懿出的主意。关羽被斩首之后,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之后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

虽然小说《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是杜撰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关羽仍旧是侠肝义胆,英勇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仓和赵云谁更厉害?关羽手下俩猛将堪比五虎

全文共 1412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之所以被称为“武圣”不光是因为关羽勇猛,就连他的手下也是实力非凡。毕竟古代打仗没有那么多单挑,大家还是要靠计谋,所以将军身边也会放几位得力帮手。其中关羽手下有两位大将,周仓和关平实力更是不输五虎将,关羽有了这两位帮手更是如虎添翼。据说周仓武艺不输赵云,这是真的么?小说里赵云还是有巨大优势的,只是周仓命大并没有死。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当时的一流名将,如刘备的五虎上将,曹操的五子良将、八虎骑,孙权的十二虎臣等,以及当时的顶尖谋士,如诸葛亮、庞统、郭嘉、周瑜、司马懿等。但是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也经过了精雕细琢,非常的出彩,例如华雄能败孙坚,徐荣能败曹操,邢道荣智勇双全,祝融夫人巾帼不让须眉等。这些人虽然如昙花一现,却都完全绽放了自己的光彩。

可是,演义中,有些不起眼的人物,能力不输他们,却未能独当一面,结果明珠蒙尘。例如,关羽手下,就有两员虎将,一人力大无穷,能在赵云手下逃生,还能生擒庞德;另一个武艺不输关羽,能与徐晃过招。如果他们得到重点培养,可以独当一面的话,或许襄樊之战,会有另外的结果。但他们并没有被关羽重点栽培,反而仅相当于关羽的随从。这两员大将,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一、周仓

周仓原本是黄巾军首领张宝的部将,他“两臂有千斤之力,析肋虬髯,形容甚伟”,后来张宝战死,他则啸聚山林。之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他追随关羽而去,从此成为了关羽的部将。他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共有三点,一是忠义,因为关羽被擒杀之后,他二话不说,便选择了自刎身亡,从未有过降敌的念头。二是聪明,虽然他以力大著称,却并非莽汉,反而有小心思,小算计,例如当初路遇关羽,他与裴元绍都想追随关羽而去,他成功的将部曲扔给裴元绍统领,并通过几句言语,决定了裴元绍的留守。

第三点,则是他的骁勇——他交手的第一个名将是常胜将军赵云。小说第二十八回中写道,赵云与裴元绍交战,“只一合,刺死裴元绍”,可赵云与周仓交手,连胜数次,也只是刺中周仓三枪,而且没能要了周仓的性命,反而让周仓顺利脱身了。这在赵云的作战生涯中,并不多见。另外,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周仓生擒了武艺不输关羽的庞德,由此,也可看出他武艺之高。也就是说,周仓是一个智勇双全,又忠心耿耿的人,如果关羽重点培养此人,蜀汉将会再添一员虎将,他也能多一个得力助手。

可是,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关羽并没有重用周仓,而是终其一生,都让周仓负责为他抗刀,将周仓当成了一个普通的随从。

二、关平

虽然真实历史上,关平是关羽的长子,但是在演义中,他却变身成了关羽的义子。当然了,他的身份并不重要,我们单来看他的能力。关平最初的时候,经常与刘备的义子刘封一起出现,并立下了不少战功,风采虽然不及后来的关兴、张苞,却也不会逊色太多。随关羽参与襄樊之战的时候,他三十合不输能力敌关羽的庞德,也能与徐晃交手,其武艺也不容否认。另外,他性格非常谨慎,小说中多次提到,他担心关羽年迈,身体吃不消,主动鸣金收兵,以及在关羽受伤之后,嘱咐众人,不要告诉关羽,庞德在外骂阵。

如此看来,关平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守将,如果关羽当初出征的时候,留关平代替潘濬,可能便不会导致后方失守了吧?

可惜的是,不管是周仓还是关平,在关羽麾下的时候,都没有得到重点培养,也没有得到重用,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关羽的陪衬。或许正是因为不懂的培养和提拔人才,演义中的关羽,才会败得如此令人唏嘘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羽的爸爸和爷爷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在网上闲逛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人在问关羽的事情,这一次说的关羽的事情其实就是指的关羽的爸爸和关羽的爷爷叫什么的问题了,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呢?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内容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解谜看看吧!

关羽的威名如雷贯耳,但关羽的爸爸是谁?爷爷又叫啥名字?大部分人就答不上来了……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

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

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

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所以,关羽的爸爸叫关毅,字道远;关羽爸爸的爸爸叫关审,字问之。

另外,关羽不仅会读《春秋》,还会读《易》。

哈哈,所以看到这,想必大家都非常的惊讶吧,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所以说史书真的是个好东西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羽的虎女安能嫁犬子的虎女后来嫁给谁了?

全文共 119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实有的时候还真的是有点点让人觉得十分的尴尬啊,这个人的的确确是让人觉得十分的有才能,但是就是有点点的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是这个人非常的狂妄自大,所以最后也可以说是被自己的狂妄给弄死了自己了,说到狂妄就不得不说他对孙权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虎女安能嫁犬子”这样的言语,那么这桩婚事是毁了,但是这位虎女后来嫁给谁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话说刘备攻取益州后,特命二弟关羽镇守荆州,负责荆州一切军政民政外交事宜,当时的荆州并非如今的荆州市,汉代划分天下为十三州,荆州作为十三州之一包含了江夏、襄阳、南郡等九郡167个县,相当于如今的河南南部,两湖全境、两广北部、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的广大地区。当时的蜀汉国土一共就两个州,荆州和益州,关羽一人就管了一半,再加上他本来就心高气傲,如今更是眼睛朝天,目中无人了。

荆州位于天下正中,被称作四战之地,曹操和孙权都对这里虎视眈眈,恨不得吞之而后快。但关羽觉得,他的敌人只有曹魏,倒不是因为他和东吴有多么好,而是他根本瞧不起东吴。关羽视江东英杰为群鼠,像什么鲁肃、吕蒙、陆逊在他眼里不过是一群老鼠,那假如这些人都是老鼠,那他们的大头目孙权是什么?难道是大老鼠?

孙权毕竟是一方诸侯,关羽对他自然也要高看一点,但也高不到哪里去。有一次,孙权得知关羽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就派人到荆州为自己的儿子提亲,意在和蜀国修好,共同抗曹。但关羽根本看不起东吴,不仅骂了东吴使臣,还说了一句很伤人的话,他说虎女安能嫁犬子乎?这意思就是我关羽是虎,怎么能和犬结成亲家呢?

呵呵,他把自己比作虎,把孙权比作犬了,他也没想想他大哥刘备当年不也娶了孙权的妹子吗,难道孙尚香也是犬妹不成,关羽这话等于把刘备也骂了。这话传到孙权耳中,孙权自然非常愤怒,心里犹如一万只羊驼奔腾而过,孙权大骂关羽欺人太甚,从此更加坚定了夺回荆州,一血耻辱的决心。

不久后,东吴群雄就用实际行动向关羽证明了他们不是群鼠,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身死。那么关羽的虎女后来到底嫁给谁了呢?关羽只有一个女儿,因在家中排行第三,也叫关三小姐,所以这位三小姐也就是关羽口中的虎女。

荆州陷落,关羽的家眷都落到了东吴手中,当然也包含这位虎女,此时的虎女已经成了阶下之囚,孙权自然不会再将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虎女就这样流落东吴多年,直到后来蜀吴和解,虎女才得以平安返回成都。回到蜀国后,三小姐立志为父报仇,开始苦学武艺,并为此拜入了老将赵云门下。

几年之后,三小姐学业有成,正赶上当时诸葛亮南征,三小姐随同出征,深受诸葛亮赏识,于是由诸葛亮亲自做媒,将她嫁给了亲信大臣李恢的儿子李遗。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任命李恢为建宁郡太守,治理南中,关三小姐也就随婆家留在了云南,并在那里过完了一生。直到今天澄江还有一座关三小姐和李遗的合葬墓,但民间为了纪念三小姐,只将其称作关三小姐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最义气的不是关羽,此人因缺粮把妻子杀了分给士兵吃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因缺粮把妻子杀了分给士兵吃的人

说到义气,很多人便会想到关公关二爷,当时的关羽可是出了名的讲义气,甚至可以假意投靠曹操多年来打探大哥刘备的消息,打探到之后更是连夜离开曹营,一点不给曹操面子,但是如果说还有比关羽讲义气的人呢。

这个人便是同样处于三国时期的臧洪。想当初,臧洪是第一位站起身来反抗董卓的将士,与他一起的还有好友张超,当时可谓是名极一时,后来臧洪便是投靠了袁绍。再之后,有次好友张超被敌军围堵,臧洪想要袁绍出兵营救,袁绍不肯,臧洪便是当即于袁绍撕破脸,大骂袁绍不义。

之后袁绍大怒,便是将臧洪所统治的那座城池围堵起来,切断了粮食补给,城中很快便没有了粮食,本来臧洪是想放城中百姓离开的,但是百姓们念及臧洪恩情,不愿离开,于是臧洪带着将士们死守城中,甚至不惜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把妻子的肉分给了将士们,但是最终还是死于袁绍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羽在《西游记》里面为何只是南天门守将?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关羽其实大家不陌生,关二爷,只要和武相关的都会拜他,所以关二爷是真的厉害,但是如果细心的网友或许会发现,那就是我们的关二爷话说在《西游记》里面是有上线的,这个就显得十分的厉害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西游记》里面的关二爷是什么职位呢?话说关二爷在《西游记》里面的职位非常非常低了,所以为何会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西游记》原著的第十六回,就是黑熊怪偷宝贝袈裟的那段故事里,孙悟空去天庭向广目天王借辟火罩,遇到了南天门的马、赵、温、关四大元帅,惊得这四大元帅一起喊道:"不好了,不好了!那闹天宫的主子又来了!"到后面的第五十一回,就是大战青牛怪那段,孙悟空又去天庭见到了把守南天门的马、赵、温、关四大元帅,四神将依旧恭恭敬敬,作礼道:"大圣,失迎,请待茶。"

这南天门中的"关元帅",就是关羽。看到这儿,大伙惊奇吧?这关羽怎么成玉皇大帝手下的神将了?见了孙悟空还恭恭敬敬,礼节周全。

道家四大元帅,虽然被供奉,但在神话传说中的天庭上,地位却不高。堂堂元帅,就是给玉皇大帝守卫南天门的。要么说,都不敢惹孙悟空呢。您想那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虽然厉害,但若和齐天大圣的如意金箍棒碰碰呢?而且《西游记》里,关老爷就是个跑老套的,出镜率还不如那些小妖怪呢,不厉害也正常。要想全面领略关老爷的神威英姿,那还得看《三国演义》!

封关羽为伏魔大帝的是明神宗万历在万历42年,也就是1616年。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1500年一一1582年。也就是关羽被封为伏魔大帝时《西游记》作者吴老爷子死去30多年了,就是说塑造孙悟空时关羽还不是伏魔大帝,而且吴老爷子也不知道关羽将来会升任为伏魔大帝,吴老爷子怎么给关羽安排地位?

关羽在佛教里的身份是护法伽蓝,那是天台宗首次引进的。所以关羽在佛教里面又叫做伽蓝菩萨。孙悟空取得西经之后叫做斗战胜佛。佛觉悟的层次要比菩萨高。所以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孙悟空应该比关羽的层次要高一些。

关羽在西游记里有啊,对付青牛精时候,天宫去找救兵,镇守南天门的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中关元帅就是关羽!还有在过通天河时候陈清陈老爷家里就供奉关羽,称为关圣,他老来得子儿子就叫陈关保,关老爷保佑得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上的关羽是怎么死的孙权所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是怎么死的

关羽在三国的历史中可以说是很有名的存在了,因为自身武力的高超,本身有很讲义气,所以一直也被后世所祭拜,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中,关羽是怎么死的呢。

关羽真正的死因,就是在大意失荆州之后,败走麦城,后来因为不降孙权,被孙权所杀。那是时候关羽之所以会失掉荆州,也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就是,关羽在准备攻打曹操的时候,曹操听取了司马懿的策略,联合了东吴,给关羽来了一波前后夹击,东吴孙权让吕蒙偷袭关羽所守的荆州,也是一举得手,再加上苦战多月一直没有友军支援,所以就失败了。

在荆州失手之后,关羽也是逃到了 麦城,但仍然是被孙权所追上,之后孙权表示只要关羽愿意投降,就会放关羽一命,但是关羽是何等的讲义气,誓死不降,再加上之前因为拒绝了孙权的提亲而得罪了孙权,所以孙权怀恨在心,就直接把关羽给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戏剧脸谱中关羽的脸为什么是红色的?有什么样的含义吗?

全文共 2253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在影视剧中的形象似乎已经固定下来了,绿头巾、长胡须、手握大刀,是不是就会捋起标志性的胡子,也无怪被称为“美髯公”了。然而还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影视形象,还是戏曲形象,都保持着这个特色,那就是红脸,戏曲中还有“红脸关公”的说法。那么,为什么关羽的脸要是红色的?这一点有什么样的依据吗?

三国时代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历史时期,今天马路上随便问一个人可能都是三国迷,和三国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已经快被大家研究透了。但在所有的三国话题里,有一些问题因为太常见、太熟视无睹了,很多人可能还真没思考过。就比如说这个问题:关羽的脸为什么是红色的?

大家知道,不管是舞台上的戏剧还是荧幕上的电视剧,关羽的脸都是红色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陆树铭扮演的那个红脸关羽的形象想必早已深入人心了。新三国扮演关羽的人是于荣光,虽然看起来比老版矮了点,但脸还是一样的红。在日本光荣公司的各种三国游戏里,比如《三国无双》《三国志》,也都把关二爷的脸做成红色。

关羽的红脸已经成了一个标配,早就熟视无睹了,所以大家不一定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关羽是红脸?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有一些传说,学者也有研究,不乏一些脑洞很大的猜想。

首先来看文字记录。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应该是正史,但是在正史里,对关羽的脸色没有任何记载。《三国志》写关羽个人信息的只有一句话:“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正史最多也就是在后面提了句“美须髯”,说关羽胡子很好看,但从来没提过关羽的脸。

到了罗贯中,他在《三国演义》里写关羽的时候就加了一排著名的形容词: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这里出现了一个“面如重枣”。重这个字,有人说读chong,表示重阳节的枣,很红。有人说读zhong,表示颜色很重的枣。反正不管读什么,都是想说关羽的脸很红。但是罗贯中这个时代,关羽的形象已经是红脸了,罗贯中这么写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关羽红脸的起因。

先来说关羽红脸的民间传说。故事说关羽年轻时候见义勇为,被官兵追杀,躲进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一个姑娘很佩服关羽,想救他。姑娘想的办法是让关羽躺在屋子里,把鸡血涂在他脸上,让他看起来像高烧40度一样。官兵进来搜查,看到一个病秧子躺在床上,怪可怜的,肯定不是凶手,就走了。但是当关羽要洗脸的时候,才发现鸡血已经渗入皮肤了,脸变不回去了。

这个故事是民间传说,一听就知道是编的。现在的人花几千几万买名贵的护肤品想保持脸部的清纯红润,都不容易做到,人家弄点鸡血就搞定了,哪有这么神奇的鸡啊。这个传说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是民间百姓对于关羽的敬仰和钦佩。

清朝学者梁章巨的《归田琐记》记录了另外一个民间传说,说关羽年轻时候就身手不凡了,还喜欢打抱不平,所以惹了不少事,他爸妈就把他关起来。有一次关羽听见窗外有个老头在哭,就跳出去询问情况,得知是县太爷要强抢老头的女儿成亲。关羽大怒,跑去杀了县太爷。逃命的路上关羽在河边洗脸,发现脸变成了红色,洗不掉了。

除了这些传说,也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答案是,关羽的红脸是在宋代形成的。宋元时代,人民艺术家唱戏表演的时候都开始使用彩墨化妆,目的是突出人物形象,忠义者就化上好妆,奸邪者就化上丑妆。南宋人灌圃翁的《都城纪胜》记载说:“公忠者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眼戏也。”

关羽作为忠义的代表,自然会化成正貌,加上这个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提到过关羽“面如重枣”这件事,红脸慢慢就成了关羽的标配,并且也成为了忠义的标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的“面如重枣”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他对之前那些文学作品的继承,只是因为他的作品名气最大,让人们以为是他首创的。其实不是,关羽“面如重枣”的说法在罗贯中之前早就有了。

而宋元时代的彩墨化妆也就成了京剧脸谱最早的雏形,现在京剧脸谱里不同颜色的含义都是从宋元时代继承下来的。

还有一些脑洞很大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学医的人就认为,关羽有高血压。高血压是西医术语,用中医术语叫做“肝阳上逆”。这个词很形象,就是肝火太大,逆行而上。中医说这种病的形成原因是“恼怒所伤,气郁化火”,临床表现是头晕目眩,失眠梦多,五心烦热,面红冒汗。

关羽这个人在中年时脾气还好,到了晚年越来越心高气傲。孙权想搞联姻,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说自己女儿是虎女,怎么可能嫁给犬子。人家孙权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好意联姻,关羽一句话把人家一家都骂了。收黄忠的时候也是,刘备想让黄忠和关羽一起共事,关羽来句“耻与老兵为伍”,人家黄忠好歹也是天下名将,怎么就耻与人家为伍了?

关羽这种越来越烦躁易怒的表现,加上脸部通红,极有可能是因为肝阳上逆,也就是高血压,他和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吻合之处。并且大家都知道,关羽经常夜读《春秋》,这件事说明了关羽是个爱读书的好同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关羽睡眠质量不太好,不然为什么总是夜读?大白天时间那么长,搞搞晨读也可以,为什么非要夜读呢?难道为了证明学习刻苦吗?肯定不是,很有可能就是关羽睡眠不好,甚至失眠。这和肝阳上逆的症状也非常吻合。

总之吧,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容易发怒,内火过旺,休息不好,再常和大哥三弟喝点酒,各方面综合在一起,关二哥就成了红脸。

当然了,这都是猜测,关羽本人是不是红脸没有人知道,但是人们原意相信他是红脸,因为红脸代表着刚正与忠义。关羽的本来形象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在后来的千百年时间里形成的文化形象和民间形象,他的威武、勇猛、仁义、忠诚,才是后人最在意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桃园结义拜的是谁?刘关张难道还要拜关羽吗?

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古代人结为兄弟的时候,一般都是要拜关羽的,关二爷在民间的形象一直都是非常厉害,不仅是他武艺高强,还有他忠义,一直跟随刘备,不管曹操用怎样的利益去诱惑,都不能动摇他。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后世人拜关羽,那刘关张结义的时候拜的是谁?难道他们也要拜关二爷吗?

桃园结义是我们中国忠义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代表。关二哥就是凭着桃园结义的信念被封神,被后人摩拜。那么,刘德张飞关羽三兄弟桃园结义的时候,他们又是拜谁?首先我们确定,绝不是拜的关二爷,因为那时候关二爷还没出名。

其次我们再来看,三国演义里是这么描述这段佳话的: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这个描写其实应该算是一个错误,因为这些祭拜供品乌牛白马,是蒙古的部落习俗,直到元朝之后才传到了汉族,所以可能罗贯中理解错了。但是,当时正规的祭拜三牲:牛羊猪又不是不能随便用的,是有规矩的,周礼曰: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所以牛羊猪,他们没权利用。那么,他们三人导读关键是拜谁呢?

《曹操传》记载,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於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馀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

阳景王刘章此人是刘邦之孙,曾在平定吕氏之乱复兴汉室时起过关键的作用:刘章早年帅军拱卫京师长安,被吕后封为朱虚侯。当年诛灭吕氏,刘章首先亲斩丞相吕产立大功,被汉文帝加封二千户俸禄,封阳景王。

所以后人给他立祠修庙,建的到处都是: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乡亭聚落,皆为立祠。可见河北地区都把阳景王刘章当成一个神来摩拜。

那对刘备来说,刘章是他们刘家先人,又有祠庙供奉,而刘章又有忠义,又是河北地区最为流行的神仙,那他们结拜,要拜刘章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要想知道他们拜的是谁?得从源头开始找。结拜这个事情的源头就是古代的盟誓。周王朝本来就是以血缘关系共同体组成的,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加强利益联结,就通过结盟的方式。《周礼》上说“大事曰盟,小事曰诅”,大事那叫结盟,小事就叫诅。怎么结盟呢?歃血为盟啊。

《春秋正义》说得好:凡盟礼杀牲歃血,告警神明,若有背违,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也就是说,结盟的时候杀掉牲口,把血涂抹在嘴唇上,表示今后如果没有遵守誓言,就让上天来惩罚我,就如同宰杀的这只牲口一样。

用什么牲口呢?《毛诗注疏》里说:君以豕,臣以犬,民以鸡。帝王用猪,大臣用狗,老百姓用鸡。不过这种血似乎不固定,《史记》里毛遂逼迫楚王的时候就说“取鸡狗马之血来”然后让楚王歃血为盟,一下子拿了三种。

后来又发展成了“执牛耳”,《礼记》的注解上就解释了结盟的法子:盟之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也就是说结盟的时候,在地上挖坑,在坑上杀一只牛,割掉牛耳朵,放到盘子里,然后盛血,然后涂抹在嘴唇上,开始发誓。这就是结盟。

到了汉朝刘邦就玩过“杀白马盟誓”说“非刘氏而王者,大家共击之”,杀的是白马。刘邦跟项羽就曾经“约为兄弟”,这些行为都影响了民间,所以民间普通百姓才出现了结拜兄弟的行为。

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为坛,祭以鸡、犬.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

翻译一下就是:越地的人,性格淳朴,他们筑土为坛,杀鸡狗来祭拜,发誓说:“你虽然有马车,我是带着笠帽的,如果以后相遇,你要下车和我相互行礼;我虽然走路你驾着快马,后会有期时你应当下马”

这不就是结拜的形式,他们的乘车骑马之言,不就是共富贵吗?所以刘关张结拜拜谁呢?(当然历史上他们并没有结拜)他们可能也是挖个坑,杀一只鸡或者狗,如果刘备觉得自己将来要当皇帝,可能会杀一只牛或者马,把血涂抹在嘴唇上发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此人是关羽之死始作俑者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此人是关羽之死始作俑者

三国时期好多英雄的人物,他们有的凭借自己骁勇善战出名,有的是依靠计谋出名,他们都是凭自己的本事来获取名声。还有一些英雄人物,通过投靠强大的势力来生活,孟达就是其中之一。像他这样的作风,他前后换过三个主人,每次都是见形势不利就选择投靠别人。他的这种行为真的让人难以启齿。

他一开始是在刘璋手下做事,当时刘璋占领了四川地区,后来刘备想要占据这个地方,刘璋的部下又没有刘备那样的勇士,对比起来差距很大。在坚持了三年之后,孟达见形势不妙,撑不住了,就立刻选择投奔刘备。刘备把他和自己的干儿子刘封放在一起做事。这个干儿子不像刘备那样正直,经常欺负他,孟达介于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也没有说什么,选择隐忍退让。后来关羽在相反之战中向刘封寻求帮助,想让他出兵帮助自己,孟达在此挑唆不让帮忙,两人因此不再理会,最终也导致了关羽惨死的下场。

刘备知道这个事情后,就把自己的干儿子杀了,此时的孟达也清楚自己以后可能没有什么好下场,转身投靠了曹魏大军。曹丕很看重这个孟达,听说他要来投靠自己,还没等他信传来,自己就先写了一封信欢迎他。因为有曹丕的保护,别人不敢对他怎么样,所以他在这里待的很舒心。等曹丕去世以后,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因为曹睿觉得他是个小人,不值得重用,非常不喜欢他。此时的孟达感觉到了不妙,正好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在他的引诱之下就想回蜀,但是因为被司马懿知晓,之后司马懿表面安抚孟达,背地里派兵攻打,这让孟达死在了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计谋之中,他的生活本来可以在平淡当中度过,可是他想要再一次的乱投靠,结果把自己给害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后世的关羽雕像一般是闭眼的呢?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的塑像为何大多闭着眼?

另一种说法是闭着眼睛可以休息,而且还会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感受,能够达到震慑敌人的效果。因为关羽经常性要上战场杀敌,所以自然就会比较消耗体力,作为将军的关羽也同样需要观察战场的形势,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经常性的回房间睡觉。后来关羽会发现,闭上眼睛不仅能够有效达到养神的作用,而且也同样可以起到震慑的效果,所以才会经常性的闭着眼睛休息。

另外一种说法是,关羽的眼神会有着太重的杀气,所以也必须要闭着眼睛。大家也会知道在三国时期关羽凭借着个人的勇猛能够威震四方,在说到关羽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不佩服。不过因为关羽杀人无数,身上早就已经沾满了鲜血,一戴睁开眼睛很有可能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一般在雕刻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把眼睛处于一种闭合的状态,就是希望能够避免血光之灾,但是又能够招财。

本身就会有着各种不一样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关羽觉得有一些无言面对自己的主公,要知道关羽戎马一生,虽然说兢兢业业,死而后已,但是却不想居然被敌人所杀,所以也会觉得根本就没有脸面回去向自己的大哥交代。所以在雕刻雕像时才会闭上眼睛,这其实也是为了能够有效维持尊严,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在我们的心目中,关羽的地位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不知道大家对此又有着什么样的一些想法,你觉得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信当大家在看到这个故事的原因之后,也能够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并不会影响到大家对于关羽的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羽的脸真是红色的么?关羽曾被追封四次头衔才得来“武圣”称号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可能已经渐渐成了一位神秘人物,为什么关羽的脸会一直是红色的呢?关羽为什么被称为武圣呢?其实在三国时期关羽虽然勇猛,但远达不到“武圣”这个称号,因为比他厉害的人也大有人在。但当时蜀国一直被大家推崇,所以关羽也被加封了四次头衔,最后就成了武圣。至于说关羽的脸难道真的就是红的么?这个多半也是杜撰出来的。

最早关于关羽的传说,总是和“水”发生关系。比如他曾在故乡杀死恶霸官吏,被通缉,逃亡,水中观音帮他把脸变得通红,才顺利过关。被问及姓名时,因顺口说了个“关”,从此就姓了关。

比如他的生日是五月十三日,每到这天都会下雨,据说是因为他要借雨磨青龙偃月刀,故而民间称之为“磨刀雨”。

关羽的出生地是哪儿?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那里有中国最大的盐湖“解池”,水神信仰极其盛行,关羽击退解池妖怪的传说和戏剧,至今还能在当地看到。所以在一开始,关羽是被家乡人当作水神崇拜的。

关羽正式受到册封,要等到宋徽宗那会儿。有意思的是,短短二十一年间,就被追封了四次。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元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 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关羽的形象是高大,仁义忠信勇,但也得有人传播,而使关羽信仰得到传播的,就是关羽的老乡们——晋商。

而关羽作为解县出了名的武将,本地有关羽战胜蚩尤,保护盐池的传说,宋徽宗就把关羽封为盐池之神,盐是晋商的财富之源,关羽自然也得到晋商供奉。

关羽之所以称为武圣,我认为并非由于他是将才,或是帅才,主要是由于他的武德,现在的话就是职业操守。

正如圣人孔子,他也不是做了很大的官,或者有什么超人的政绩,主要是他的言行,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

财富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改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

当时是文圣是孔子毫无异议,武圣是谁没有统一说法,然后是康熙钦定的武圣是关羽,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伍子胥,另一个是关羽。然后他们翻人物传记,发现伍子胥发达了以后,曾经把他的仇人的尸体挖出来鞭尸,这种行为是很让古代那些尊重祖宗的人鄙视的,然后他就被排除了。

这也是至今被推崇的关羽为什么是武圣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吕蒙为什么执意杀关羽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盖世英雄结果都不是太好的,这其中有一位小编就要好好说说,那就是武圣关羽了,关二爷的名声不仅仅在三国迷眼中人气很高,在民间关二爷都是当佛像来拜的,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的在意关羽的死,其实真的是死得很憋屈啊,而且杀他的人其实是吕蒙了,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个吕蒙到底为什么要啥关羽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首先我们还是要分析分析当时的情况。

当然了吕蒙和关羽其实还真的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了,因为好像就只有在荆州这一役有过交手,也没有什么杀父多妻的事情发生,所以吕蒙杀关羽其实还得从他们东吴的国情出发来研究了。

一.从国家出发看:

从最早的东吴说起吧,当初孙权想把荆州取回来,周瑜就献计以和亲的方式来解解这件事情,但是最后被诸葛亮识破了,就成就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三国大笑话。

大家也知道其实周瑜是被气死的,而且就是诸葛亮,而且当时吕蒙就是周瑜的部下,所以这个梁子反正是结下了。

二.从战场出发看:

当时关羽败走麦城,东吴夺回荆州已经算得上是如囊中之物了,但是最后吕蒙还是选择杀死了关羽,其实当时战场的情况,是吕蒙把关羽逼到死路,是关羽自刎的,也有说是潘璋部将马忠把关羽给杀的。所以这个关羽的死,和吕蒙还真的脱不了干系。

三.从情谊出发看:

孙权想和关羽和亲联姻,大家都知道关羽说过“虎女焉能配犬子”这样的狂妄高傲的话,所以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孙权,就连所以忠心东吴的人都是非常的憎恨的吧,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还有自己的上级周瑜之死和蜀汉也脱不了干系,仇恨上升国恨。

四.从个人出发看:

从自己的仕途来看,吕蒙当时只是一位小小的中等级别的将领,如果就这样把关羽放走了,这被外界知道了,那就是他不敢杀关羽了,这仕途就升不上去了,如果把关羽杀了,这封官进爵那都是唾手可得啊,其实从极度出发,谁不嫉妒当时红极一时的关羽呢?

所以综上所述:

吕蒙杀关羽不管是国情,不管是兄弟之情,还是自己的个人,这关羽是非杀不可的。最后大家也知道了,吕蒙杀了关羽自己就死了,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就和当时他杀关羽是是一样的,都真的很错综复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国时武圣关羽的妻子是谁?关羽死后他的妻子又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1503 字

+ 加入清单

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之下,女性的存在感极其微弱,比如在三国时期,史书记载的都是各路豪杰的人生经历,却没有人去在意那些生活在乱世中没有能力开辟天地的女性她们的人生,甚至连个名字都没能留下来。今天就来看一看武圣关羽,他的几个传说版本的不同的妻子到底是谁,最终又是什么结局

关羽是三国中最风光的英雄,也是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随着关羽这棵将星的陨落,其家族也正遭受着悲惨的命运。关羽的悲剧无需多表,来看看其家人的最后归宿。

关羽夫人,正史与小说中的关夫人均名不见经传,正因如此才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繁衍出杜氏说、胡氏说和曹氏说等说法。

第一,杜氏说,来源于《三国志·关羽传》援引《蜀记》中的一段记载,曹操与刘备围歼吕布于下邳,关羽三番五次向曹操请求欲娶吕布下属的妻子,曹操好奇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美人令关大英雄折腰,结果一看神魂颠倒,自然留着自己受用,据说那个美人就是杜氏。

第二,胡氏说,来源于明清流行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的“关索荆州认父”故事,故事描述了关羽杀死当地恶霸后逃难江湖,追随刘备行军打仗途中其子关索前来寻父,根据父子对话得知关羽的岳父姓胡。索入见关公,双膝脆下,垂泪曰:“儿三四岁时,见父不在家,常问于母。母道父亲自杀本处霸豪,逃难江湖……又值家贫,只依外公胡员外抚养长成……特来寻见。”更有趣的是清朝发现了一块关公墓碑,上面刻有“侯长娶胡氏”,也佐证了胡氏说。

第三,曹氏说,来源于淮剧《关公辞曹》,说曹操将义女曹月娥许配给关羽,关羽千里走单骑时曹月娥没有追赶上,自杀殉情。

以上均出自民间传说和戏曲,这些说法虽都有依据但却令人存疑。其实关夫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最后的归宿。《三国志·关羽传》明确记载:“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这提示我们,孙权攻取荆州时将关羽妻子家眷全部俘虏,至于妻子家眷几人没有交代,以后是否得以回归蜀汉也不得而知。

《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的婚事,介绍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第十三回,关羽攻占襄阳城后,诸葛谨对孙权说:“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个儿子,次生一个女儿……”寥寥几句,一笔带过。至于关羽的妻子,究竟姓甚名谁,都未提到,真是神秘得很。因而,过去有地方建立关夫人庙,据说曾有人写过这样的一副对联:“生何时,殁何年,盖弗可考也;夫尽忠,子尽孝,可不谓贤矣。”

《三国志·关羽传》中,则有裴注之引说:关羽在下邳时,曾屡次想“乞娶”美妇杜氏为妻。那杜氏原是吕布下属秦宜禄的妻子,秦宜禄投奔袁术后,抛弃杜氏。关羽想娶她为妻,但曹操没有同意,自己纳入了后宫。结果,关羽也未娶成。

在民间与野史中,都认为关羽早有妻室。前些年,曾发现明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里面便有关羽的妻子,名叫胡金定。当时,刘、关、张结义后,刘备恐关、张家有妻室,不能生死同心。张飞就与关羽相约,相互交换杀绝妻儿。张飞到关府杀家,心中不忍,便放走了关妻胡金定。胡金定当时已怀孕,后来生下一子,取名关索。在这里,胡金定有名有姓,并且卷入了“桃园三结义”的矛盾漩涡之中,似乎有根有据。

关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勇猛忠义,尽管有些瑕疵,但依然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的将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事实,千百年来人们歌颂他、崇拜他,将他奉为武圣人、关帝,但又有谁知道,在这一道道光环之下隐藏着的却是一个家族的巨大悲剧!正像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呜呼,英雄的背后竟然如此悲情,怎不叫人垂泪!

诗曰: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