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算术的起源(汇总20篇)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陨石的相关知识。

浏览

212

文章

1000

楼兰古城是什么年代的 楼兰古城的起源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持续800多年的历史。

楼兰古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西汉时期,楼兰的人口总共有1.4万多人,商旅云集,市场热闹。各个国家的各种出口商品,如丝绸、香料、茶叶等,都要来这里进行交易。

关于楼兰古国的消失众说纷纭,说法一: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说法二:当时一场瘟疫从外地传来,夺去楼兰城内大部分生命,活着的人纷纷逃离,所以国家消失。说法三: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现如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波斯猫图片,波斯猫起源,波斯猫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暹罗猫(详情介绍)

暹(读xiān)罗猫是世界著名的短毛猫,也是短毛猫的代表品种。种族历史暹罗猫原产于泰国(故名暹罗),在200多年前,这种珍贵的猫仅在泰国的皇宫和大寺院中饲养,是足不出户的贵族。很多朋友不会读这个字,这个应该读xian哦,记住了,那么本期波奇网将为大家带来暹罗猫的品种介绍,希望大家对猫咪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特征

头部:呈等边三角形,整个面部从鼻子以直线分向双耳发展,呈现V字形。所以整个面部发展十分均匀对称,而面颊底部骨骼平滑,所以须子底部可明显见均匀颜色。

耳朵:大而灵敏。耳底宽阔而且呈现重点色。耳末端较尖。

足掌:细小而呈椭圆形,前肢各有五趾,后肢有四趾。

尾巴:长而尖削,末端呈重点色。

披毛:短而纤幼,且带光泽。

牙齿:齿为剪式咬合。

眼睛:中型杏眼形状,眼珠向上吊。颜色为深蓝色或湖蓝色,部分暹罗猫眼睛呈浅蓝色。从内眼角至眼梢的延长线,与耳尖构成V字形。眼微凸。

鼻子:鼻管长而直,一直伸展到额头。鼻梁高而直,从鼻端到耳尖恰为等边三角形。

四肢:长而纤廋,后肢较前肢为高,而四肢前方微呈蛋形。而且四肢、身躯与颈项搭配得均匀细长。

体型:体型中等,修长苗条。骨胳纤细,肌肉结实。颈长,体长,尾细长。从肩至臀部呈圆筒状。腹部紧凑但不上收。臀部肌肉结实,与肩同宽。四肢细长,协调。

毛色:体毛为均匀的单色,但允许海豹色斑点。蓝色斑点上有少量阴影色。体毛色应与斑点色对比明显。所有特征部位(鼻端、四肢、耳朵、尾巴)斑点均为同一色,斑点中应无交驻混杂毛色和白色。特征部分的斑点颜色应为下述四种:

海豹色斑点:身体为米色。脸部、耳朵、腿下半段、脚、后均为海豹色。

蓝色斑点:身体为米色。脸、耳、脚、尾为蓝灰色。

巧克力色斑点:身体为象牙色,脸、耳、腿、脚、尾为巧克力色,鼻子为褐色。

紫丁香色斑点(淡紫色斑点):身体为白色和粉灰色。脸、耳、腿、尾为淡紫色。

外貌

头细长呈楔形。头盖平坦,从侧面看,头顶部至鼻尖成直线。脸形尖而呈V字形,口吻尖突呈锐角,从吻端至耳尖形成V字形。

鼻梁高而直,从鼻端到耳尖恰为等边三角形。两颊瘦削,齿为剪式咬合。耳朵大,基部宽,耳端尖、直立。眼睛大小适中,杏仁形,为蓝色,或深或浅。

从内眼角至眼梢的延长线,与耳尖构成V字形。眼微凸。尾长而细,尾端尖略卷曲。长度与后肢相等。柔韧性好,肌肉发达,身材苗条,长得棱角分明,腿细而长。掌很小,呈椭圆形。尾巴长而美丽,尾端尖。

不良性征

波奇网提醒大家,东方型以外的体型,紫丁香色斑点、巧克力色斑点上有阴影色。

体质松弛柔软,眼睛凹陷或斜视,鼻镜和足掌的颜色不适当,斑点颜色不一致为缺点。斑点部分有白斑,蓝色和浅绿色以外的眼色,尾巴异常扭曲,无斑点者为劣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姓氏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2279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称为言氏。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④出自他族。蒙古等民族有言姓。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始祖:言偃。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宋代以来,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姓氏现状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姓氏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1王 2李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

全文共 265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这段时间里,其实还会有冷空气降临,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朋友圈文案

1、愿你清明舒心畅,美满生活似花绽!

2、清明嫩柳总摇曳,难忘暖语殷切。

3、清明节临近,春色入画来。

4、清明悲别离,绵绵无尽期。

5、清明谣,思如清风绕。

6、一年之计在于春,观花赏景踏青行。

7、清明节至,祝你健康平安,顺风顺水,吉祥如意。

8、泪水千行,寄托着对往昔的回忆。

9、又到清明,祝你健康珍重!

10、抛开烦恼舒身心,一路相伴风与景。

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不绝扫墓行。

12、盼清明,怕清明,清明时节泪盈盈。

13、清明时节雨纷纷,祭先祖关心亲人。

14、清明雨是我的泪水,清明的风筝是我的思念。

15、一杯酒,字数行,青青子襟常思量。

16、清明节,愿君快乐无忧!

17、清明节到了,愿你开心玩一玩,轻松乐一乐!

18、清明节,抛却无尽的忧伤,迎接幸福的曙光!

19、只愿亲友都安康,关怀彼此在平常。

20、清明节,祝假期逍遥!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发展历程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或早一天,或晚一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气候逐渐转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逸周书》中说:“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气象特征。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的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的节令,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清明作为节气,则单纯反映物候的变化和时令的顺序;而作为节日,则包括一定的风俗活动和一定的纪念意义。

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在一起的。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亦称“禁火节”、“禁烟节”、“冷节”。这无疑说明了其节俗活动是以禁忌为基础的。那么,禁忌由何而来呢?据说此禁忌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忠臣介之推的。

2600多年前,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陷害,出逃流亡列国,介子推随其流亡。一次路过卫国,重耳被人追击,逃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饿累交加。介子推背过重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肉汤进献给重耳。重耳饥不择食,狼吞虎咽而享之。后得知实情,很是感动,表示即位后,一定重赏介之推。16年后,重耳回国为晋文公,遍封群臣,却偏偏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慕名利,遂与母亲隐居于故乡绵山(今山西介休县)。群臣有对此不满者,在晋文公的门上挂了封信,信中写道:“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走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晋文公见到此信,猛然想起了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子推不从,晋文公便纵火焚山,意欲逼其出来。不想,介子推有自己的想法,与母亲被焚而死。晋文公悔恨不已,遂葬其尸于绵山,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亡日全国禁火寒食(即冷食)。这大概就是“寒食节”禁火的由来。最初禁火时间为一个月,以致出现如《后汉书·周举传》中所记“老小不堪,岁多死者”的情形。东汉末,曹操占领并州后,特发布《明罚令》(也称《禁绝火令》),令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服刑半年,主吏服刑百日,令长夺其一月俸禄。寒食风俗才稍有改变,渐从一月减为7天、3天、1天。以后,介子推被民间尊奉为神,寒食也由规定变为习俗。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清明节期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文公便命手下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梅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流传至今。

清明节气的由来介绍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橄榄球起源于那个国家?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橄榄球,亦称联合式橄榄球(Rugby Union),英式橄榄球或榄球,是直接衍生自足球的一种团队球类运动。那么, 橄榄球起源于那个国家?

橄榄球起源于英国,原名Rugby Football,简称Rugby。因其球形似橄榄,在中国称为橄榄球。Rugby本是英国中部的一座城市,在那里有一所Rugby学校是橄榄球运动的诞生地。这所学校门墙上嵌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此碑纪念 W.W.埃利斯的勇敢行为,他不顾当时足球规则的规定,首先用手抱球跑,因此创造了有显著特点的Rugby足球比赛。” 据说,埃利斯在 1823年的一次校内足球比赛中因一次踢球失误,感到十分惋惜,竟然不顾一切地抱起球向前跑。以后,在该校的足球比赛中抱球跑的情况时常发生,虽然是犯规,却给人新的启示,认为抱球跑能使比赛更加激烈。久而久之,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合法动作,于是一项对于身体全面发展,具有很高锻炼价值的新的运动项目 -- 橄榄球,就从足球运动中派生出来了。

1839年以后,橄榄球运动逐渐在剑桥大学等学校开展起来,并相继成立了橄榄球俱乐部,校际比赛也渐渐活跃起来。1842年一个名叫威廉姆、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的制球名匠在拉格比市StMatthew街开了一座店铺。他将四块牛皮缝在一起,再将猪膀胱塞入其中,充足气后,球呈椭圆形状,从而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橄榄球。现在,以吉尔伯特名字命名的吉尔伯特牌橄榄球是国际著名的比赛用球。1871年英格兰橄榄球协会成立,并由当时参加协会的17个俱乐部共同商定了比赛规则。此后,英国橄榄球很快传入欧洲各国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890年成立国际橄榄球理事会。英国橄榄球传到其他国家以后不断发展变化,许多国家都创造了本国形式的橄榄球运动。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橄榄球的场地、器材、服装以及比赛方法、上场人数、球的大小都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英式橄榄球和美式橄榄球(American Football)。英式橄榄球运动员穿戴软材料制成的护具,服装与足球运动员相似,故有软式橄榄球之称。美式橄榄球运动员必须穿戴硬制材料制成的护具,故又称为硬式橄榄球。

1900年,前任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将英式橄榄球引入奥运会。在1900年伦敦奥运会、1920年Antwerp奥运会、1924年巴黎奥运会,橄榄球是正式比赛项目。在四届奥运会橄榄球比赛中,美国队获得了两次冠军,法国队和澳大利亚队各获得一次冠军。1925年顾拜旦辞职后,徳。马耶 - 拉图尔担任奥委会主席。从此,集体比赛项目在奥委会受到限制,橄榄球从奥运会项目中取消。

1987年国际橄榄球理事会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男子橄榄球锦标赛,1991年又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女子橄榄球锦标赛。从此,各国在橄榄球技术打法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技战术水平迅速提高。现在,橄榄球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国际橄榄球理事会正全力以赴,力争使橄榄球重返奥运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谷雨的来历与起源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谷雨是我国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前后是农作物播种的大好季节,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谷雨的来历起源,希望大家喜欢!

谷雨史料记载

《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谷雨的来历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也已进入夏季。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受其影响,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

谷雨发展历史

大约在4000年前,轩辕黄帝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他命仓颉为左史官。仓颉做了史官以后,用不同类型的贝壳和绳结的大小、横竖为标记记载事务。可是,随着仓颉主管事务日益繁多,老办法已远远不能适应需求,仓颉很犯愁。

每年谷雨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会期长达七至十天。年复一年,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此地,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仓圣进庙和盛大庄严的祭奠仪式,缅怀和祭祀文字始祖仓颉。人们扭秧歌,跑竹马,耍社火,表演武术,敲锣打鼓,演大戏,载歌载舞,表达对仓圣的崇敬和怀念。戏班子、商号也来赴会凑兴,热闹非凡。仓颉庙会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隆重节日。甚至当地人入学拜师、敬惜字、爱喝红豆稀饭、喜住窑洞、乞雨、乞子,祈福禳灾等习俗也都是与仓颉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数学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721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那么,数学的起源是什么呢?

埃及是数学的古国,被人们认为是数学产生的最早国家之一.因此,在研究数学历史的时候,必须提及埃及的数学.

埃及数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埃及位于尼罗河岸,在古代分为两个王国,把夹在两个高原中间的狭长谷地叫

做上埃及,把处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叫做下埃及.这两个王国经过长时期的斗争,在公元前3200年实现了统一,并建都于下游的孟斐斯(Memphis).

尼罗河经常 泛滥,淹没良田,而统治者需要征收,重新丈量土地.实际上,

埃及的几何学就起源于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 —424)在《历史》一书中明确指出:“塞索特拉斯Sesostris)① 在全体埃及及居民中间把埃及的土地作了一次划分.他把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土地分配给所有的人,而要土地持有者每年向他缴纳租金,作为他的主要税收.如果河水泛滥,国王便派人调量损失地段的面积.这样,他的租金就要按照减少后的土地的面积来征收了.我想,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做法,埃及才第一次有了几何学.”

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记忆。

注重教材中的例题

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注重分析和记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的习惯,这样会在考试当中有备而战。

规律记忆法。

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准备错题本,积累宝贵经验

学习数学,错题不可避免。希望大家准备一个本,将错题都写到这个本上,特别要写出此题所考的知识点,自己的想法,正确答案,而自己怎么不能往正确的方向上想等等。日积月累,这个本便是你宝贵的财富。

数学看书写作业要有顺序

看书和写作业要注意顺序。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尽量回家后先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特别是所记的笔记要重点关照,然后再写作业,这样效果更佳。

歌诀记忆法。

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 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 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不仅能让知识点朗朗上口,而且还记得牢。

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级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同学们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

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 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归类记忆法。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不要心理畏惧,要积极去学

我们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一些应用题,虽然看上去文字描述比较多,但实际分析实用的数据仅仅有那么几个而已,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而列出方程,进而得出答案。等完成后你会觉得数学最难的试题也不过如此的时候,顿时你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时你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便云开雾散,灰飞烟灭了。

面对高考与中考,平时要查漏补缺

对于平时的测验和考试不要注重于成绩,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疏漏不懂之处。考试的功能就是要检验自己平时的学习上还有那些漏洞,有些同学过于注重成绩,怕在朋友面前丢面子。如果是这样,劝你还是多丢面子为好。错题是你的宝贵经验,错一次并不可怕,下一次做不错就是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元宵节打灯谜的起源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灯谜起源

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农业时代的一个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它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悬挂,既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又能够祈求平安。

花灯与闹花灯起源

花灯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民间有很多有趣的传说: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花灯的制作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现代花灯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花灯的做法,创新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

它的创作难度很高,融入的技术也较复杂,取材也比较宽广活泼。

由于经济的繁荣,科学的发达,文化的进步,我国很多地区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声势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规模更加宏大,花灯样式繁多,声、光、电现代化设备运用程度空前。

从乡村到城市,每家每户每条大街小巷都是花灯荟萃,争奇斗艳。道路两旁的每株树都用现代的串串灯、网网灯编织装饰成树灯,树与树之间悬挂万盏大红纱灯相连接,两条大街用大红灯笼相连接,加之赏灯人群的互动,纵横观之,好似灯的河流在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巧克力的由来 巧克力起源于哪个国家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巧克力由来,主要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有关。1300多年前,约克坦玛雅印第安人用烘焙过的可可豆做出了一种叫做chocolate的饮料。但是,因为炒过的可可豆中含50 %以上油脂,喝起来比较油腻。于是,人们就把面粉和其它淀粉物质加到了chocolate中,做成了巧克力的雏形。

巧克力的由来

16世纪初,西班牙探险家荷南多·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特克国王饮用一种可可豆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饮料。于是,科尔特斯品尝后将这种饮料带回了西班牙,并在西非一个小岛上种植了可可树。后来,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了粉,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热后被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深受大众的欢迎。不久,其制作方法被意大利人学会,并且很快传遍整个欧洲。

1642年,巧克力被作为药品引入法国,由天主教人士食用;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1828 年,荷兰Van HOUTEN 制作了可可压榨机,以便从可可液中压榨出剩余的粉状物。由Van HOUTEN 压榨出的可可油脂与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世界上第一块巧克力就此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圣诞节的起源历史是什么

全文共 2229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圣诞节背后的历史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做个历史简介。

牛河梁女神

1000年之后,中国和古两河-埃及间的文明交流进一步深化,严重的“文明冲突”也出现了,这就表现为黄帝蚩尤之战。黄帝是中国本土《易经》文化的代表,而蚩尤则是外来的古两河-埃及神庙祭祀文化的代表。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本土文化胜出,而外来文化失败。

但是,外来文化失败并不意味着外来文化的彻底消失,只是说它的主体地位消失,作为一种辅助要素,祭祀文明已经融入中国文化,构成了后来“礼”的重要部分。一向被视为儒家核心的“礼”,并非原汁原味的中国货,而是中西文明混合的产物,只是中国的《易经》元素是其根本,而外来的祭祀元素则是其枝叶。“礼”中就包括源自太阳崇拜的祭天礼。

最后要补充一下,如果说11000多年的哥贝克力是西方文明的起源,那么中国文明在什么时间起源于什么地方?答案是,在18000多年起源于河南周口一带,这也是“伏羲画卦”的时间和地点。具体证据将在《历史同步和文明交流:一个全球文明史新纲要》一书中给出。

圣诞节的起源历史

很多人认为圣诞节是____节日,甚至当成欧美文化的标志。这些看法都是有偏见的,因不了解历史之故。

事实上,圣诞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至少六千年前就存在了。

圣诞节起源于古埃及-两河文化的太阳祟拜。古埃及-两河文化认为,太阳是生态循环的主宰,这些循环包括每天的日升日落,四季循环,冬天死去的植物春天再生,河水规律的洪水等。

所以,太阳祟拜的实质是生态循环祟拜,生态稳定性祟拜。

古埃及-两河文化开发出复杂的太阳祭祀仪式,目的是促进生态循环的持续,增强生态的稳定、安全。

古埃及-两河文化认为,太阳向南回归线移动,意味着死亡,而向北回归线移动再意味着再生。

冬至这一天,就是太阳移动由南向北的转折点,也是生态力由死亡到再生的转折点,所以,要在这一天大肆庆祝。

____是在古埃及-两河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也继承了这个节曰,只是把太陌的诞生改成耶稣的诞生。

冬至祭祀太阳的做法,很早就传入中国,很可能是和小麦一起来的,这就是祭天。

北京的天坛还在,就是用来祭天的。祭天的日子也在冬至。中国古代的祭天和目前的圣诞节实际是一个节曰。

中国的祭天是什么时间开始的,综合巜礼记》的资料可以判断,至少在夏朝就有了,距今已四干多年了。

目前,考古发掘的最早小麦遗存也是四干多年前,如果,祭天是和小麦一起传入的推断成立,那么其在中国的起始时间也是四干多年前,与礼记的记载相吻合目前普遍存在的误解是,圣诞节是西方传统,准确地说是欧洲____传统,而冬至祭天则是中国的传统。在回归中国自身传统的大趋势下,一些人主张消除圣诞节在中国的影响,回归此前的祭天传统。

圣诞节的起源历史误解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认为圣诞节是____传统。事实上,基督____至选作耶稣的生日,并非耶稣真的凑巧在冬至日降生,而是对古两河和古埃及更早的宗教传统的继承,即对太阳崇拜的继承。

如果追溯太阳崇拜的起源的话,即便是一向被认为属于人类最古老文明的古两河古埃及文明,也是二手文明,太阳崇拜并非起源于这里,他们也是继承。太阳崇拜最早的证据来自土耳其的东南部,时间在11000年前,就是哥贝克力遗址。这个遗址的核心是由十二根石柱围成的巨石阵,阵中心还有两根更大的巨石。

对于哥贝克力石阵的具体意义,目前尚无准确的解释,但是,却存在两点共识。一是,巨石阵是用来祭祀的,是一种宗教建筑,是人类最早的神庙。二是,周围的十二根巨石和太阳移动有关,是太阳崇拜的开始。

也可说哥贝克力文化也是西方文明的开始。

第二个层面,认为____是欧洲的传统。事实是,基督____洲来说,是一种外来的新思想、新文化,对罗马帝国是如此,对后来的日耳曼人更是如此。基督____欧洲传统,学习基督____欧洲的传统,基督____是欧洲的传统。

____的形成地是在西亚和埃及,其思想来源涵盖了当时的全球文明,包括古两河-埃及文明、希腊哲学、印度的婆罗门教及佛教、波斯的以法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思维及琐罗亚斯德教,更重要的,中国的儒家思想。但是,其主基调是古埃及和古两河文明。关于这个话题的详细解释,将在《历史同步和文明交流:一个全球文明史新纲要》一书中详细讨论。

罗马帝国是____的学习者,5世纪后日耳曼人入侵后的欧洲更是基督____习者。无论是罗马帝国的欧洲人,还是“蛮族”入侵后的欧洲人,都是暴力征服者,眼里只有刀剑和财富,而没有道义。是基督____他们,这个世界上是有道义的,而是道义才是个人幸福和社会有序的保障。

第三个层面,认为冬至祭天是中国传统。尽管祭天在中国也的确非常古老,但是绝非中国传统。事实上,与____一样,中国的冬至祭天也是继承自古两河-古埃及文明,其真正的源头也可上溯至土耳其的哥贝克力。只是中国祭天的出现比基督____很多,至少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时已经形成了。

为什么说,中国的祭天来自古埃及-两河?原因在于,公元前3500年以来,中国文明和以古两河-埃及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之间周期性的出现文明交流,大约500年一个周期。在这种频繁的交流下,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中国的《易经》文化西传两河流域和埃及,而他们的神庙-祭祀文明文化则东传中国。

公元前3500年之后,神庙-祭祀文化突然在中国出现,其考古证据是,大型的宗教建筑以及财富不平等开始在中国出现。大型宗教建筑出现说明祭祀仪式的出现,而财富不平等则说明拥有特权的祭司群体的出现。辽宁、内蒙古的红山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都出现了神庙。在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梁河遗址,甚至出土了女神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下元节的起源和风俗

全文共 219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有上元节、中元节还有下元节,今年的11月8日是下元节,但你知道下元节的起源风俗是什么吗?今天小编整理了下元节的起源和风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下元节的风俗

1、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2、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3、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下元节节令食品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下元节是要祭“大禹”吗?

说道三官大帝,这是我国历史上民间宗教信仰之一,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当中的三位天神。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当中都有着“三官堂”、“三官庙”或是“三官殿”这样的位置。三官,就是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也有说法说他们就是尧、舜、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三官大帝降临人间的日子,分别称作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上元节很著名,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很多人也都知道这是鬼节;唯独下元节,知道的人就少很多,下元节的日子是:农历十月十五。

当然,知道的人少,不代表就没有什么意义。三官大帝各司其职。总的来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也基本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进庙磕头的心态,只不过一般人都把这三种心态混为一体了,很少单独剥离出来。

学术上普遍的观点是,三官信仰源于古代对于天、地、水的祭祀。《仪礼》的《觐礼》篇就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讲的就是祭祀的方法,是火祭。直到东汉时期,张天师将这种方式引入道教科仪,驱灾治病。再往后,民间对于三官的信仰,就越来越昌盛了。

神仙过生日,往往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神仙生日的时候去祈求,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成了节日。所以十月十五,水官大帝生日,就成了下元节。

水官大帝,也叫旸谷帝君,传说中是大禹的化身,估计是从大禹治水那里来的。神仙体系里有大帝名号的挺多,但是在凡间真正做过帝王的,其实还真不多,水官大帝可以算一个。

不过我们还是要严肃地强调一下,水官大帝隶属太清境大赤天,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而不是说人家是从水里冒出来的。同理,地官大帝是隶属上清境禹余天,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每年十月十五的时候,水官大帝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这就是俗称的水官解厄。

其实,水官解厄对于现在的人,意义甚至要比赐福和赦罪还要大。无辜者的无力或者无奈,仿佛就是一种厄运在缠绕。甚至有时候觉得犯太岁啊、流年不利啊、甚至水逆之类的,都不至于让人运气坏到这个地步。所以,在下元节来的时候,还是希望水官大帝能有一些作为吧。解厄真的可以算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了,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过得多好,只希望能够平静地活着。不过,话虽如此,人就算各有其命,终归也得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要太不在乎也不要心存侥幸。否则总有一天,大难临头,你就是跟水官大帝再怎么套近乎,人家也未必愿意和你谈笑风生。

下元节的起源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猪的起源是怎样的?猪的历史比人类还要悠久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我们12生肖当中的猪年,那么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关与猪的历史。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每天都吃的猪的身世还真是不简单,追溯历史的话,比人类还久远。那么猪的起源是怎样的呢?如今的猪与它们的祖先又有着什么不同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猪出现的历史比人类还要久远。经过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再到全新世,猪科演变了整整几千万年,使得猪科遍布地球。而之后猪科在之后的演变中出现了3个亚科,它们分别是猪兽亚科、猪亚科和镰齿猪亚科(利齿猪)。

猪兽亚科、镰齿猪,这两个“品种”,长得高大凶猛,还有很长的獠牙,可是最勇猛的他们却灭绝了,剩下了猪亚科。这个猪兽亚科几乎可以说的上是所有的猪的祖先,是最原始的猪类。

猪亚科往下说,就得说说它的分支河猪属和猪属,河猪主要分布的地方是非洲大陆,而我们现在见到的非洲野猪就是河猪属。而猪属呢?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在中国这块区域,猪属主要分为裴氏猪、小猪、李氏野猪和野猪。

裴氏猪作为一种大型猪,它的化石最多发掘在广西,但是科学研究认为最早的裴氏猪应该起源于重庆龙骨坡,是一种凶猛古猪!小猪,比裴氏猪小,它的化石也是在广西发现的最多,其次是重庆、安徽、湖南和湖北,是南方古代猪。李氏猪是一种大型野猪,它比较接近于现代猪,目前我们在中国各地看到的野猪,基本上都是李氏后裔。

总结一下,河猪和猪属之后,河猪进化成了非洲野猪,猪属里的裴氏猪、小猪最终灭绝。而李氏猪成为了我们这里的野猪,被原始先民捕捉了,驯化之后,就成了今天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顿顿不能少的家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下元节的起源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下元节的起源由来有哪些?正月十五日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一起来看看下元节的起源由来是什么,欢迎查阅!下元节的传说

历的每年十月十五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元节。又叫下元诞、下元水官节等。这一节日严格来说是一个道教节日,来源于道教所谓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说法。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三官大帝又被分别对应于尧、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闻名的大禹王。

每当下元节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返回目录

下元节的节日起源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返回目录

下元节的由来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就是我们我们所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我们所说的“鬼节”,而“下元节”一般被人们遗忘,与此相关的民俗也几乎不明显。其有待复兴。以使其中的优秀文化内容被传承下来。

〈〈〈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旦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全文共 322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元旦这个节日,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旦节日的起源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旦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拜年:

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在中国,像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元旦的到来预告着旧的一年将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开始,新一年岁月辉煌的开始,是展现自己新的一面开始。元旦的气氛会渲染整个民族。

元旦祝福语大全

1、元旦放假,你有什么计划和安排呢?

2、带上你的微笑,面对新的不期而遇。

3、有一个人,你连新年快乐都不能说。

4、愿您的节日里洋溢着璀璨,平安!元旦快乐!

5、新的一年,愿望只有三个,暴富暴瘦和快乐。

6、过年不给女生发红包的男生,个矮,腿短,光棍,还肾虚。

7、元旦已来到,心情如蝶舞。祝福送给你,愿你展笑颜,踏上悠闲路!

8、我原以为元旦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复习,但现在连作业做完都是个问题。

9、元旦快乐!吉祥如意!幸福康健!新的一年,心平气和,顺顺利利,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10、鸡蛋鸭蛋,营养不如毛蛋!好蛋坏蛋,千万别当傻蛋!金蛋银蛋,朋友间不能孤单!祝你元旦快乐!

11、我要把一切喜庆变成奶油,所有祝福揉成巧克力,永远快乐做成蛋糕砸向你,然后说声:元旦笑口常开。

12、老师您好,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只说一句我的心里话:老师元旦节快乐,愿您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13、作为父母,我们深知您在我们孩子成长道路中的重要。谢谢您所做的一切,衷心感谢您,我孩子的恩师。元旦节快乐!

14、元旦又来到,祝福不迟到,好运来报道,财神为你绕,还有快乐把你罩,愿你工作业绩高,生活幸福多微笑!元旦快乐!

15、朋友,当你忆起我的时候,也正是我想念你最深的时刻,在这想念的日子里,我想问候你近来好吗快乐吗祝你元旦快乐!

16、每一朵雪花飘下,每一个烟花燃起,每一秒时间流动,每一份思念传送,都代表着我想要送你的每一个祝福:元旦快乐!

17、元旦了,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伴你渡过每分每秒,一定要幸福喔!

18、愿你每天都快乐得像炉子上的水壶一样,虽然屁屁被烧得滚烫,但依然吹着开心的口哨,冒着幸福的泡泡!祝你元旦快乐!

19、元旦来临送温暖,我把祝福连一连,愿好运连连财气多,福气连连幸运多,喜气连连顺心多,快乐连连欢乐多。祝元旦快乐!

20、祝你:新年大吉大利、百无禁忌、五福临门、富贵吉祥、横财就手、财运亨通、步步高升、生意兴隆、东成西就、恭喜发财!

元旦节日的习俗习惯

古代元旦习俗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完成了庄稼的收割,劳作一年的人们会准备丰厚的食物来迎接春天,即“五谷皆熟为有年”,俗称“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会,吃团圆餐的记载。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中提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说明当时汴梁百姓会准备面条之类的食物来过年。元旦的习俗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元旦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我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元旦就是阳历新年。元旦放假三天(今年放假改革,只放一天),元旦就成了我国重要的节日组成。元旦的喜悦一直延续到农历春节。团圆、祭祖、吃饺子,赏花灯,成为每个中国百姓,每个家庭度过新年的习惯。

北方的元旦习俗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南方的元旦习俗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元旦起源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__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数学发展简史—起源

全文共 195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你看看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我们祖先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1)中国数学的起源(古代至西汉末年)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约580-500年前)有一句名言:“一切都很重要。”事实上,没有数字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我们将鄙视从1数到10这样的小事。然而,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此事煞费苦心。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甚至不能数出2或更多的数字。如果他们被问及他们捕获的4种野生动物中有多少,他们会回答说“很多”如果当时有人能数到10,他肯定会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天才。后来,人们会慢慢地用手联系数字。每手牌中有一样东西是2。数到三,他又迷惑了,所以他把第三件事放在他的脚下,这个“难题”就解决了。

就这样,在逐渐的探索中,祖先们从混乱的世界中走了出来。

首先,他们用绳子来数数,然后他们发展成“书法”。他们可以在5000年前写出1到30的数字。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他们的祖先不仅能写3000多种数学,而且有加法和乘法的意识。在周的《鼎》中,有这样一段话:“东宫说:十粒米,留十粒米作一粒米,明年你若买一粒米,就买一粒米。”这篇文章包含一个损益问题。我说的是,如果我借了10捆玉米,然后还回去,我会把它们从我借的10捆换成20捆。如果每隔一年才归还一次,它将不得不从借用时的10包增加到40包。用数学公式表示,即:

10+10=20

20×2=40

除了在计数和算术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外,祖先们还开始在书中记录一些数字知识。《周易》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51-479年)孔子修订的经典之一。这种神奇的八卦仍然是中外人们努力的目标。它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了战国时期,祖先的数学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1~3000的水平。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培养和播种算术,几何,甚至现代应用数学领域。在算术领域,这四种运算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管子》、《荀子》、《周一书》等著作中都有关于乘法的论述。分数计算也适用于种植土地和分配粮食。在几何学领域,毕达哥拉斯定理已经出现。在代数领域,负数的概念已经萌芽。对后代来说,最令人惊奇的是“博弈论”在这个时期萌芽。博弈论是现代应用数学领域的一个问题。它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利益冲突双方,他们是否有在竞争活动中赢得对方的最佳策略,以及如何找到这些策略。这一数学分支是在本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之后作为一门学科形成的。然而,早在2000年前,战国时期(公元前360-330年)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提出了“马术”问题,这一问题的内容体现了博弈论中力求整体优化的数学思想。《马术比赛》说齐威王想和田吉将军比赛。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匹高马、一匹中马和一匹低马。田吉的三匹马比齐威王的稍差一些。如果采用同样水平的比赛,田忌肯定会输。田吉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孙膑从侧面指出,田忌用孙膑的方法以2-1赢了齐威王。孙宾用了什么方法?请查看以下示意图:

齐威王,田吉

马上等那匹马

中型马

小马,小马

看到这个,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吗?

当历史发展到秦汉时期,祖先们不再在骨头上刻字。他们用毛笔在竹片和木片上写下所有他们需要记住的东西。这种书写的竹片和木片被称为“竹简”或“竹简”。这种简牍在西汉时期流传最广。

从汉简中我们发现,秦汉时期,乘除法的算例数量显著增加,多步乘除法和九九乘法公式也趋于完备。在几何方面,我也有矩形面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知识。

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计数芯片和十进制。有了它们,祖先们不再担心没有合适的计算方法。这套计算系统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到唐朝。

计数芯片的确切起源时间仍不清楚。我们所知道的是,计数芯片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要理解筹码是如何计算的,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筹码。这些碎片是直径为1点、长度为6点的小棍子。这些棍子是由竹子、木头、骨头、铁、铜等制成的。它们的功能类似于算盘珠子。目前,已经出土了许多批芯片。1971年,在陕西省乾阳县出土的一座长方形男女墓中,人们发现该男子的尸体胯部有一个丝绸带袋,里面有一块骨片。1980年在石家庄南郊出土的一批早期骨片也挂在死者的腰部。从这段引语中可以看出,汉代的知识分子已经普遍使用“算州”了。至于如何使用芯片,根据记录,芯片可以放在特殊的情况下或随机。对于5以下的数字,将放置尽可能多的几个筹码,而对于6到9的4个数字,水平或垂直放置的一个筹码将被用作5,剩余的数字仍然是几个筹码。

为了便于计算,古人规定了垂直和水平表示。垂直符号用于个人,十万位数字;水平表示用于一万个数字,当它为零时,它是空的。

十进制正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正整数或小数,以十为基础,每十进一,每百进二,每千进三,依此类推。十进制的产生为四则运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七夕名字由来和历史起源

全文共 156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又称为“七夕节”或“乞巧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名字由来历史起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1夕节的禁忌

不能想和做恶事

在古人眼里,“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可以说,七夕是超级吉祥的日子。所以,古人也说:“初七日勿想恶事”。在这种双吉的日子里,不要说想坏事了,做坏事更是不行。

不适合男女交配

七夕这天是道德腊,古代的腊日是祭先祖、百神的日子,道教把古代的腊日习俗继承了下来,是日犯者削禄夺纪。所以,这一天不适合男女交配,否则就会削禄夺纪,削去福禄,夺取寿命。

禁忌结婚

七夕在汉代以前民间是一个禁忌的日子。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巳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由此可证当时因为牵牛和织女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间的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

不能吃鸟

不可以吃鸟类,包括鸡鸭带翅膀的,这一点禁忌大家也可以猜到,因为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的日子,而鹊就是鸟类,这一天吃带翅膀的鸟类也是非常不吉利的,可能会使自己未来的婚姻不顺等等。

情侣要牵手

在湖边游玩时情侣两人不可不牵手。当然古人认为这一天在河边游玩的男女必须要互相牵手,为的是不像牛郎织女那样永远分离,避免灾难的发生。

2夕节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是表达爱情和美好愿望的日子。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节也寓意着人们向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这一天,许多情侣会一起庆祝,送礼物、表白爱意,增进感情。同时,七夕节也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载体,通过乞巧、编织鹊桥等传统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和智慧。

3夕名字由来

在古代的时候7月7日被称为七姐诞,而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由于祭祀多在傍晚,古时候晚上被称为夕,因此被称为七夕节,其他的双七,星期,女节,乞巧节,等等称谓都是根据民间传说中的一些习俗而起的名字,但是最具中国发展特色的名字就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也就成为了我国一个象征爱情的美好节日,十分具有浪漫特色。

4夕历史起源

起源一:生命周期崇拜

在古代的时候,七七其实是一个生命周期,《黄帝内经》这本书说到,女人一般都活不过49岁,每七岁为一个周期,也就是最多活11个周期。这本书中还强调14岁来月经就可以结婚生子,活到49岁就已经马上就要结束生命周期了。其实对古代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是可以理解的,七这个数字在西方指的是相遇,所以双七所代表的节日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起源二:七姐诞崇拜

这里所说的七姐,其实就是织女星所代表的织女形象,在民间一般信奉为情侣,儿童以及妇女的保护神,一般古时候7月7日晚上不仅会设香案,还会备宴祭祀七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求七姐保佑自己今后的健健康康,还未成婚的女子,希望自己可以有一段好的姻缘,如果已经结婚生子了,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因此不仅是未婚女子可以过七夕节,所有的女性都是可以在这天得到尊重的。

起源三:牵牛织女星象崇拜

现在在一些污染比较少的地方,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两颗最亮的星星,牵牛星和织女星中间相隔了天琴座,狐狸座,天箭座,等三大星团,而中间就是一道长长的银河,再加上民间神话故事的渲染,在古代的牛宿星宿体系中,怡河东岸就好像有两个倒置的三角形,看起来就好像牛角,这颗星星就被称为牵牛,织女星是天琴座西北侧一个全天象中第五亮的星星,比牵牛星还要亮,古代民间关于这种自然天象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一般认为信奉这两个星象可以保佑来年的耕种以及产量。

5夕节的现代庆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七夕节在现代的庆祝方式也在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乞巧和观赏星星,人们还会在这天进行各种浪漫的活动,如举行情人节晚会、观赏焰火表演、约会赏月等。商家也会推出七夕节的特别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礼物和纪念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植树节的起源和由来_植树节的来历简介

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大家知道植树节的由来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植树节的起源和由来_植树节的来历简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一棵树可以生产200公斤纸浆,而这些纸浆如果要生产卫生纸,则至少有重为100克的卫生纸750卷。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造福人民的一项伟大事业。

多年来,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蓬勃开展,对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加快绿化国土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植树造林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后人造福的一件大好事,参加植树既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更绿、更美。

植树节起源

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但清明的习俗不止是植树一个,清明也还不是法定的植树节。近代法定的植树节则起源于美国。1872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决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为州植树节,以后美国各州以至世界各国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各自的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提倡植树的宣传标语

1. 植树节,给地球一点色彩,一起动起来哦!

2.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 造林就是造钱,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富。

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植下一棵树,收成万点绿。

5. 红花绿柳虽禁得住风吹雨打,细枝嫩叶又怎奈得手脚摧残。

6. 植树造林,平衡自然生态;开源增产,促进社会文明。

7. 植树造林,绿化_大地;栽花种草,点缀雄镇家园。

8. 植树节,人人来参与,添一片绿色,建美丽家园!

9. 用我们的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用我们的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10. 树木是阻挡风沙的卫士,如果不想让世界成为沙漠,那么就植树吧!

11. 植树节,你也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地球长出美丽的头发来!

12. 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呵护,从我做起,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13. 请爱护每一棵树,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泛滥的洪水跟贫乏的沙漠。

14. 植树节,你也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世界更美,让环境更绿!

15. 爱林、造林,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6. 建环保型国家,少烟少气少垃圾 你献一点绿,我献一点绿让绿成为生命主旋律。

17. 三月十二植树节,大家都来种小树,一棵二棵三四棵,种下之后施施肥,小树才能变大树,人人都来动动手,绿化地球靠大家。

18. 多植树,广造林、现在人养树,日后树养人。

19. 今天,播撒下一颗种子;明天,收获起一片绿色。

20. 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21. 播撒一片绿色让世界更美,爱护万千树木让你我同行。

22. 护花护草护绿人人有责;摘花伐木毁绿人人受责。

23. 地球的保护伞——森林,失去它就带来无穷的灾难。

24. 你献一点绿,我献一点绿让绿成为生命主旋律。

25.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有了碧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26. 植树造林子孙富插青播绿华夏春。

27. 种槐栽柳,富水长流。

28. 众人爱绿护绿,地球常绿永恒

29. 竹子无皮,四季能移。

30.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31. 双木成林染尽山河,独苗虽绿怎抵风沙。

32. 万里长城抵御外敌,绿色长城造福人类。

植树节历史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481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那么,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呢?有什么传说和传统活动?今天小编整理了中秋节的起源、传统活动、传说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娥奔月

我国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嫦娥奔月这一传说上。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名籍《淮南子·览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灵药,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独往,难免冷清。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大概是为了惩罚嫦娥的私奔,在其专著《灵宪》中说,超群绝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变成丑陋的蟾蜍——癞蛤蟆,并被罚在月宫中捣药。

但是,蟾蜍的丑恶形象和美丽的月亮毕竟难以协调,在民间,人们慢慢地为奔月的嫦娥恢复了原来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变成了美女,孤栖月宫,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从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赏月改为祭月,盼嫦娥回归人间。为使她在月宫不感寂寞,人们又逐渐创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树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进一步演绎出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吴刚伐桂,可桂树有特异功能,随砍随合,所以,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到了宋代,中秋节习染成风,赏月、玩月更加热闹、普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在夜半之时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蟾宫折桂,喻科场得意)……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添枝加叶,越来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宫之谜,包容着人类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同时也反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女,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过。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做伴。

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兔儿爷

由于玉兔捣药的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已确信玉兔的存在。大约从明朝时起,北京一带便兴起了中秋祭月供兔儿爷的习俗。《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免之像以售,谓之兔儿爷”。兔儿爷多用胶泥由模子翻塑而成,大小各异,大的高达三尺,小的仅有二三寸。兔儿爷经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它兔首人身,左手拿臼,右手执杵,背上插着纸笔和小旗。由于受戏曲人物的启发,兔儿爷的形态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有的似出征武士,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有的像剃头郎,肩挑担子,手执太平鼓。为其衬托,兔儿爷经常骑着狮子、老虎、梅花鹿等坐骑,偶尔也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兔儿爷形态各异深受百姓喜爱,中秋祭月之后,往往成为孩童们爱不释手的玩物。

吴刚伐桂

中秋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去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唐明皇游月宫

据《明皇杂录》、《龙城录》等书记载,开元六年(718),唐明皇与申田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

当他飘飘然地游历到月宫前的时候,见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牌匾,上书“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他好奇地走了进去,只见数百名天上仙女,舞动着洁白如玉的长袖,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皇心中一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明皇素来精通音律,听得旋律,默记心中。在他兴致高昂、情趣正浓之时,不觉惺眼醒来,原来是一场美梦。但唐明皇一直难以从这场美梦中清醒过来,后来他命令皇宫中的总管组织宫女,根据自己暗记的谱律节拍,设计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就要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曲。可见,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也是崇月的产物。

由于皇宫中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表演这套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竞相效仿,后来又传至全国各地,促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风气逐步盛行,并最终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

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重视月亮、崇拜月亮、探索月亮的美好心情和愿望,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不可能真正登上月亮。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两名字航员经过100多小时飞行,着陆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伟大理想。中国人民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增强,科学的发展,拟定了神州号飞船登陆月球的宏伟计划,可以预期,把嫦娥接回中国大地的日子指日可待。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咖啡的起源与历史 咖啡的起源和历史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咖啡起源最为人熟知的是纪元六世纪时,牧羊人卡尔代发现了咖啡。而关于咖啡饮用的历史,非洲是咖啡的故乡,随着非洲奴隶的买卖咖啡开始传遍世界。“咖啡”一词源自于希腊语“Kaweh”,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是用咖啡豆制成。咖啡豆是指咖啡树果实内的果仁。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是小乔木。

据说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在牧羊的时候偶然发现他的羊手舞足蹈,仔细一看,原来羊是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子才导致举止滑稽怪异。他试着采了一些这种红果子回去熬煮,没想到满室芳香,熬成的汁液喝下以后更是精神振奋,神清气爽,进而发现了咖啡。

当地土著人经常把咖啡树的果实磨碎,再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的人将这些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那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旗袍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旗袍的起源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旗袍最早是来源于满族,属于满族的代表性服装,后来被不同民族的女性演绎,一直流传到现在,旗袍是一种非常女性化的服装,特别的好看。

旗袍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旗袍来源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满族。

满族是清朝的最贵民族,旗人是那时候尊贵的代表,由于独特的环境,旗人所穿的服饰跟现在的旗袍,其实是有很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如果一定要说旗袍是属于哪个民族的服饰,当然要数满族了。但是现在的旗袍,经过时代的变迁与改良,已经不能说是某个民族所特有的,她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服饰之一。

旗袍的历史由来

旗袍属于袍服类中的一种,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2700年前)的深衣发展下来的。所谓深衣就是中国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为一体的衣服。

到了清朝,袍服成为了主要服装。特别是满族妇女穿的袍子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装饰也极其烦琐。旗装是宽大不露肌肤的,它是满族的传统衣饰。因为满族人又叫旗人,所以就有旗袍之称。旗袍在盛京诞生并制度化,并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渐次积累而成的旗袍文化是盛京城市文化的特色。

旗袍如何挑选

旗袍从面料到颜色真的是非常之多,挑选一件完美的旗袍,对旗袍颜色的选择绝对不能马虎。肤色白皙的女性其实什么的颜色都能驾驭,除了要避开暗灰的颜色,穿淡黄、淡蓝、粉红等淡色系列旗袍,都会显得格外青春和甜美。

对于肤色偏黄的女性,适合穿正蓝色、浅蓝色的旗袍,能衬托出皮肤芙蓉白嫩。

如果是肤色比较黑的话,在旗袍的选择上可以穿暖色调的旗袍,选择紫蓝色、红色、淡紫色的旗袍,这类颜色的旗袍可以使皮肤显得比较白皙。一定要注意避免过淡或过亮的颜色。

旗袍保养法则

1穿着旗袍

由于产品的特殊性,首先应强调旗袍的合理穿用。一般来说,旗袍在日常穿着过程中应尽量小心,避免汗渍、油渍、口红等污染,避免刮擦粗糙表面、尖锐边缘等,避免长期与硬物摩擦。此外,旗袍不能长时间连续穿着,尤其不能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

2保存旗袍

非真丝类旗袍用衣架悬挂在干燥通风橱柜中即可,注意衣架的长度要与旗袍肩宽相搭配。对于真丝旗袍,还应注意不要与裘皮、毛料服装距离太近。此外,因为桑蚕丝是蛋白质纤维,易招虫蛀,所以在存放旗袍的橱柜中还应放入防蛀药品。如有条件,可用软纸把旗袍包起来,以防止泛黄,保持色彩艳丽。一般白色旗袍用蓝色纸包,花色艳丽的旗袍用深色纸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外星生命或将现形?科学家揭示生命起源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据外国媒体报道,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负责新陈代谢的蛋白质结构起源的发现可能使美国航天局能够在其他星球上寻找生命

由罗格斯大学领导的一个名为“地圈和微生物祖先中纳米机器的进化”的科学家小组,正在美国宇航局的资助下进行这项研究。他们的研究预测了35亿到25亿年前最早的蛋白质是什么样的,旨在揭示最简单的蛋白质在催化生命早期的作用。

该研究小组关注两个蛋白质折叠,这可能是早期新陈代谢的第一个结构。它们是结合铁硫化合物的铁氧还蛋白折叠,以及结合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组成部分)的罗斯曼折叠模式。这是生命进化中必须适应的两个难题。

蛋白质由非常长的氨基酸链组成。蛋白质从不规则卷曲折叠成特定的功能性三维结构,称为蛋白质折叠。铁氧化物是一种含有铁原子和无机硫化物的小分子蛋白质,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电子转运体功能。

研究人员说,电子流经固体、液体、气体和动态生命系统,相同的电子必须存在于任何有机会存在的行星系统中。有证据表明,这两个蛋白质折叠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它可能是生命中的第一种代谢酶。

原标题:科学家揭示生命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