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论文汇编16篇

压力就是动力,在当今社会行走,哪有没有压力的人的,就看你要怎么更好的看待它。于我们来说闹吃心理健康才是最基本的,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应该学会一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让自己更好的度过低潮期,下面问学吧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论文,希望能够陪你一起度过低潮哦!

浏览

806

文章

16

篇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全文共 8946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1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看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3

摘要:解决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格缺失、人际交往困难、恋爱情感波动和学习、就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灵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他们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从当前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度转变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考上大学的自豪感和处理问题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障碍。

.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同样的,由于以上原因,也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p#副标题#e#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重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

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主管制度。学院要有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展开以及经费支持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贯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要建立能够上传下达信息畅达的危机处理网络。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班主任,寝室长(学生干部),家长,是构成这个网络的必要环节。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第五,要转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有专家和专业人员著称的工作队伍。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由专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且把它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在网页上设置由专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论坛,或者采通热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

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同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和谐大学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解除大学生的心理疾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他们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既是我们当代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大学生嫉妒心理越来越强,很多人都有攀比心理,下面为大家介绍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

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

自知之明,客观评价自己,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快乐之心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正象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少一份虚荣就少一份嫉妒心,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二者又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

自我抑制,是治疗嫉妒心理的苦药,自我渲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渲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的业余爱好来渲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其实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是可以化解的,以上就是化解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方法,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什么好的教育措施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心理素质并不是技能的,只是在于后天性的教育与训炼,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升起着根本性的功效。

1、充分运用院校心理咨询功效

院校心理咨询是提高学生心里健康、提升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心理咨询能够具体指导学生缓解心里分歧和矛盾,调整情绪心里忧难,开发设计心身潜力。还能协助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掌握自身,合理地融入外部自然环境。近些年,心理咨询组织逐步完善,加设了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已变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2、进行大一新生心里健康调研,保证心理健康问题初期发觉与防止

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掌握把握学生心理素质的情况,进而有目的性地明确提出教育对策与计划方案。选用“心里健康问卷调查”从这当中挑选出有心理状态病症的学生,积极邀请她们到心理咨询管理中心进一步根据谈话剖析确诊,差别不一样的难题种类与水平,采用不一样的应对措施,防范于未然,保证了心理健康问题初期发觉、立即干涉,使学生在入校之初就能获得实际的心里健康具体指导。

3、设立心理状态教育必修课程,提高自身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升离不了相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系统软件学习心理、环境卫生、身心健康等层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心理状态发展趋势规律性,把握心态调整方式,提高自身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便是要重视塑造学生自身教育的能力。

4、提升校园文化基本建设,为大学生快乐成长造就优良的心理状态社会现状

大学生的快乐成长离不了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社会现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离不了优良的校园文化气氛。学风是校园文化基本建设的关键內容,也是危害学生心理状态发展趋势的关键标准。优良的学风会耳濡目染地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和身心健康愉快的心态特点。因而,院校应当花能量抓校园文化基本建设,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和学术交流,产生身心健康往上的气氛、比较宽松愉快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学生推进自我认知,充足发展趋势个性化,改进融入能力。总而言之,优质的心理素质在青年人学生全方位素养的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功效,教育行为主体要大力加强对青年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管控力、自控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及其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塑造,使她们真实明白:要想占据将来,不但需作思想道德、智能化、身体的贮备,更要战斗胜各种各样艰难挫败的充分准备,进而正确引导她们科学研究地摆脱自我认知的错误观念,升级意识,提升时光,超越自己,博击中,展翅翱翔轻松,走向成熟,参加国际化人才市场竞争,迎来新时代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家长和老师反应,现在的小学生都有嫉妒心理,那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是什么呢?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知名进去之路

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理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造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自己反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诫;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学习这些格言,净化心理意识,使他们普遍能做到见贤心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恨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以上这些就是对于小学生的嫉妒心理做的化解措施,想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

全文共 11694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下面小编就摘要了几篇精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能给你们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范围,即必须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实施的。如果超越了高校和在校大学生这个实际情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缺乏针对性,也无法实现。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当前在理论研究上主要移植西方心理学理论,我们当前所运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绝大多数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做法。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其实,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伴随着人的一生,因为每个人的欲望在一般意义上是不断增加,而现实是个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会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健全自身人格,增强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积极适应社会环境。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强化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我管理二○一五•六社会经纬国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不少教材老套陈腐,完全脱离当前实际。有些高校目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严格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耐心地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还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严格按照考分高低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为大学生学分的一部分,这样反而增加了这些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相关高校必须尽快摈弃这种流于形式、适得其反、效果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我们应该肯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丰富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系统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死板地照着教材生搬硬套,应付考试,而应当是大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做到心理自救。同样,为了解决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高校还应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于那些无法自救、需要特殊帮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严格以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具体实际情况,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但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变成了茶话会;有些高校教师存在错误认识,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还有一些高校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诊断和治疗,将有较轻心理问题的学生当病人来对待,使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出现这种情况和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时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国外的心理教育模式,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科学指导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有些高校出于一些错误认知,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他们仅仅关注少数甚至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问题的大学生,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只是将对心理有问题大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认为只有出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才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对绝大部分学生群体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争取安排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既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缺乏心理辅导的相关经验,导致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和解决。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

#p#副标题#e#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篇2

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很好的帮助了我适应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有着很多心理问题。首先是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中学阶段,我有一个具体目标:考大学。随着“上大学”这个直接、实在、确定的目标实现,我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然而,“理想的大学”同“现实的大学”之间的矛盾使我产生了深深的目标失落感。其次,大学培养目标的“高”与“空”使我对目标难以把握,觉得很困惑和迷茫。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这门课教会我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领悟人生的哲理。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过于执着近乎偏执,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我避免了走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误区。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开始尝试着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我开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乐趣,虽然还是会偶有摩擦但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

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我的人缘又慢慢好起来。我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要弄明白what,why,和how的问题,朝着既定的目标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直到目标实现的那一刻。

对于这门新开的课程建议是希望尽可能的把心理学的知识与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以后生活工作中可能一定的问题结合起来。因为我们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没必要过于深入理解或研究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把同学们在学校以及以后毕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比如把宿舍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就业问题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将一些矛盾突出,密切关系同学健康成长和学习的问题作为讲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备案。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1.

2.

3.

4.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

摘要:解决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格缺失、人际交往困难、恋爱情感波动和学习、就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灵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他们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从当前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度转变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考上大学的自豪感和处理问题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障碍。

.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同样的,由于以上原因,也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重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

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主管制度。学院要有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展开以及经费支持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贯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要建立能够上传下达信息畅达的危机处理网络。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班主任,寝室长(学生干部),家长,是构成这个网络的必要环节。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第五,要转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有专家和专业人员著称的工作队伍。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由专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且把它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在网页上设置由专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论坛,或者采通热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

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同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和谐大学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解除大学生的心理疾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他们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既是我们当代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篇4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其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我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其次,我开始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再者,我开始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我会正视现实,慢慢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我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会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我会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我能够认识我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通过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使我心理的健康发展。

而且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此外我还逐渐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B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来讲,都有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因素;而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也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德、智、体诸方面才能发展,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具体实施德育、智育、体育时,首先必须考虑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使这些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其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活已具社会的雏形,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阶段复杂,职业、理想、择偶、前途等问题也更加具体和直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在各种机遇中进行选择,不断迎接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必然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迅速发展和趋于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既丰富又矛盾的特点,心理品质的发展表现为不稳定和不平衡。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科学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沉失望。有的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情感丰富而复杂,另一方面情绪的变化迅速而强烈。由于自制力较差,常常造成情绪的动荡和心理的冲突。还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较强,但处理不好自尊与尊他关系,往往产生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大学生的这点心理特点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因此,在大学生阶段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的保障

智力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因条件,没有相当的智力水平,个体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实践活动。但是,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的人,由于其他个性品质的差异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大不相同。美国心理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发现早期智力超常的儿童,并不能保证其成年后具有杰出的创造才能和卓越的成就。那

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大都是长期锲而不舍、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的,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以使自己的智力水平得到充分地发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这种情绪不仅能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观察力提高,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使人精力充沛地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获得智力的高度发展。此外,在社会活动中,健康的心理也容易使人交往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融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在智力活动中创造出价值更高的成果。

四、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身体健康

心理不健康,往往导致生理异常或发生病变。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到

五、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助于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人格由多种因素组成,其中,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人的许多性格特征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热爱集体、助于为乐、正义感、公正无私、富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紧密联系,没有健康的人格很难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就必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5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原因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曾在大学中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的嫉妒就有七大类:一是嫉妒别人政治上的进步;二是嫉妒别人学习上的冒尖;三是嫉妒别人某一方面的专长;四是嫉妒别人生活上的优裕;五是嫉妒别人社交上的活跃;六是嫉妒别人仪表上的出众;七是嫉妒别人恋爱上的成功。那么大学生嫉妒心理产生原因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更加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自私自利:嫉妒是以自私为核心、以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心怀不满为特征的消极心理现象。嫉妒者尽管表达嫉妒的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性质基本相仿,要么凡事“惟我独尊”,希望自己占有一切荣誉或优先地位,要么以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看待现实,容不得别人有任何优越之处。因此,一旦发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变化,心理上就失去平衡:轻者醋意萌生,对他人的优越之处装得不屑一顾、不值一提;本来与他人过从甚密,现在有意回避疏远。稍重者贬损苛求,不考虑他人的十个优点,偏举其一个缺点;不看他人的现在,只追究其过去;甚至在背后散步流言蜚语,让不知情者去议论、猜测、“加工”、传播,以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搞得沸沸扬扬。严重者嫉恨如仇,完全为妒火所控制,必以摧毁他人而后快,从而做出各种毁物、毁人,或毁容、毁身的事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就是嫉妒。

消极攀比:嫉妒者最容易对那些过去主、客观条件与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产生嫉妒。在嫉妒者眼中,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或过去不如自己的人取得的新成就、新优势,往往被看作对比出了自己的无能或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忧虑、愤怒、怨恨。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联系的,总是有许多“差不多”的地方,如年龄差不多、学历差不多、能力差不多、地位差不多、资历差不多、工资差不多等等,而这些都可以拿来比。因此,如果那个原来与别人差不多的人在某一方面打破了这样均衡状态,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嫉妒的对象。

心胸狭窄:嫉妒也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抵触的守旧、逆反心理。嫉妒者心胸狭窄,为个人想得太多,为事业想得太少;为自己想得太多,为他人想得太少。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宁肯守旧,也不让别人出头;明知自己已经落伍,仍要坚持孤家寡人;不愿以奋斗和竞争去赶超他人,而是试图用某种不道德的方式将他人强行拉回原来的位置,以求得自己原来的均衡状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和相互嫉妒而造成的内耗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同行相轻,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在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得人们把大量的精力消耗于瞻前顾后、左右照应之中,心情不能舒畅,才能无法施展,怕冒尖,怕当先进。

面对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我们要知道办法来消除,要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让大学生顺利的进入社会。更多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嫉妒心理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大学生,谁都知道嫉妒是一种让人非常讨厌的、不道德的心理问题,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但是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心理和行为,尽管有些人不愿意承认。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调节、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以完善自己的个性。下面为大家介绍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让大家知道更多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知识。

开阔心胸:嫉妒产生于私欲,嫉妒心理的实质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在作祟。嫉妒者大多心胸狭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当他掌握着一些新信息时,他就倾向于独占它;当他拥有一定的权力时,他就设法限制别人的发展;当别人需要他帮助时,他就显得十分势利;当别人超越他时,他心里就酸涩难熬。他不能悦纳别人,也不能真正使自己乐观振作。因此,要消除嫉妒,首先必须开阔心胸,驱除个人主义。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我们能把别人的进步看作是对自己的促进,而不是看作对自己的威胁,用奋起直追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而不是用贬低苛求来求得一时的宽慰,就能驱散嫉妒的阴云,使自己振作起来。

充实自己: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或不择手段限制别人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境遇。要改变自己的境遇,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努力充实自己,脚踏实地去奋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要多想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别人能干好的,我为什么不能干得更好?化消极嫉妒为积极进取,是值得提倡的态度。培根说过:

“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事实确实如此。

认识危害:嫉妒不仅害人,而且害己。嫉妒者无时不处在精神紧张之中,他要时刻注意别人的发展变化,留神别人又有了哪些比自己强的地方,寻找别人有哪些可供贬低或败坏的东西,终日苦思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使自己的心理达到平衡。因此,嫉妒者的心灵是无法平静的,他的情绪完全为别人的一举一动所左右,始终有一种不放心、不踏实之感。由于嫉妒者只能用贬低或败坏别人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因此,尽管他有时也能从中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尽管他不愿承认别人比自己强,甚至怨恨之,但是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并不能因此而真正摆脱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他所采取的心理平衡手段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不道德的、病态的防卫措施。另外,他还要时刻担心舆论的谴责和同学的鄙视,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是个嫉妒者。

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嫉妒者也要想一想,当你获得某种成功的时候,你希望别人也对你冷眼相待、故意排斥,或在你背后说三道四、百般挑剔吗?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如何避免大学生的嫉妒心理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嫉妒心理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业、情感以及自我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其负面影响往往大于正面影响.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下面为大家介绍如何避免大学生的嫉妒心理。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辅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营造良好的内心生态。只有一个人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内心生态,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化嫉妒为行动的动力。

2.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劣势。因此,在看待自己和他人时,首先要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人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在看到别人成功时,更应客观地分析他人的优点以及他人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同时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不足。这样,在面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或取得成功时,就会是一种坦然的心态。在自我分析时更应该客观,不能因为在某方面确实不如他人就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当然,也不要刻意以自己的短处去比他人的长处,这样就避免心理不平衡状态形成,就不会滋生嫉妒心理。

3.正确归因,纠正不合理信念

嫉妒的产生与个体的认知方式和归因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大学生在关注结果时,不能凭空抱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心态,而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付出了,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够为自己赢得满意的结果。另外,在看到他人取得成功和获得巨大收获时,应该看到他人成功背后的付出和努力。当大学生能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时,那么不管是面对自己的失败还是他人的成功,都能有一种平常心,那么嫉妒之心就不会滋生。

4.丰富大学生活,让嫉妒无滋生的空间

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让自己在忙碌与充实中度过,利用一切时间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已。如常去图书馆阅读各类书刊,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发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通过积极主动的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活,让嫉妒无滋生的空间。

嫉妒的心理是每个大学生都会表现出来的,我们要避免大学生出现嫉妒的心理,要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想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首先写论文就要有论文的格式,不能高中那样不拘束于条条框框了。最基本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是必须要有的。

2

根据老师的题目,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章节,结合自己的情况。比如说题目是分析自己的性格与情绪。这时候我们就要按照书上的分析方法对自己进行一个分析。

3

分析好了自己的情况以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整篇文章有哪几个部分构成。比如自我情绪于性格的分析可以由情绪与性格的重要性来引出内容,然后理论和自己的经历来分析自己的情况,之后可以写一下分析完以后自己有什么打算。

4

上述内容只是列的一个基本思路,之后就要针对自己不太熟悉的部分去查阅相关文献,对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5

当内容部分写好以后,再去补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经过这些步骤一篇论文就基本上完成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应对策略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代的大学中,大学生心理各有差异,存在着很多有嫉妒心理的一些学生,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是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导致的,他们嫉妒别人再政治上、学习上、或是特长上的一些方面,也嫉妒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或是人缘比较广泛、外表出众等等方面的行为,而这种心理严重了会变得扭曲,进而会引发一些负面的危机。下面为大家介绍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应对策略是什么,让大家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

大学生往往会有自私的心理,希望自己比任何人都优越,,一旦发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变化,心理上就失去平衡:轻者醋意萌生,对他人的优越之处装得不屑一顾、不值一提;本来与他人过从甚密,现在有意回避疏远。有的人还在别人的背后制造谣言,记恨如仇的报复对方,以满足自己嫉妒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危害。

在生活上海存在着攀比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家庭富裕,经常性出入高档场所,或是使用高档手机,就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的时间久容易产生愤怒,进而引发一些时间,在这样的心理下药及时调理自己的心态,以防造成内心的平衡状态。

也有一些心胸狭窄的人,不去跟别人竞争,但当别人成功时却是嫉妒,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报复中,也有严重者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引发杀死同学者,这样的事件也是存在,作为大学生要积极采取措施调节、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以完善自己的个性,不要让嫉妒冲昏了头脑。

对待同学、舍友都有有开阔的心胸,不要内心产生私欲,也不要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会把别人的优点当做自己学习的目标,多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这样才会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提高自己的价值,学会积极进取,这样才会让别人对你尊重。

其实面对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我们也是可以找到相对的措施,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化解中学生嫉妒心理方法主要来自于教育,下面为大家介绍中学生嫉妒心理的化解措施?让大家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

教师可采用举例说明和现身说法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

一方面要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具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和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所举的实例不仅要有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也要结合实际讲述学生身边的例子。军训中有的寝室学嫉妒邻寝的优秀而蓄意破坏,自己并没有得到好处;而有的寝室学生虚心参观学习,提升了自己寝室的环境质量,让自己跻身优秀的行列,别人的优秀也成就了自己。此外,可以召开班会,让学生自己谈谈嫉妒的利与弊;组织学生摘录或创作嫉妒有害的格言,引导学生净化心灵,见贤思齐,优化人际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化解嫉妒之心

激烈的竞争是学生间产生嫉妒心里的诱因,因此,营造宽松温馨的氛围,创建良性竞争环境,从而化解学生的嫉妒心里是我们学校教育者的工作重心。中学生格外在意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莫些方面特别突出且屡受教师表扬或条件与自己均等却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且不可后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让学生在有艾的环境下建康成长,用爱化解嫉妒之心。

树立自尊自信,扫去嫉妒阴霾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一个因素。对此,教师应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用积极语言鼓励同学。学生获得老师、同伴的认可,建利自信就会让嫉妒之心引匿。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对于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让大家懂得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四个建议化解彼此嫉妒心理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嫉妒是会让人上瘾的,只会让你感到越来越不安全。马尔金提出4个消除嫉妒的建议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克莱格·马尔金认为,被另一半欺骗会让我们深感痛苦,伴侣最简单平淡的话语和举动,现在似乎都充满了潜台词:她是不是想将我扫地出门?他去“见一个朋友”是啥意思?曾经的不忠让你很难按正常情况来看事情,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对劲。

即使对方并无不忠,我们也经常有不安全感:自己是否还优秀?伴侣会不会去找更好的人?在情感安全上严重失控,将导致一个结果,拼命夺回控制感,这就是嫉妒行为的成因。

1、承认嫉妒。

请和伴侣分享你的嫉妒,但不要指责对方,并明确提出你的要求:“我感到有点不安全。如果我们以后约好见面的时间,我会好过一些。”要求具体行动可让你感到安全,例如约好每天打几次电话,告诉彼此今天过得怎样。联系越多,嫉妒越少。

2、调整压力。

嫉妒是一种应激反应,你在焦虑时嫉妒就会更强烈,用适当运动、均衡饮食和寻求社会支持等方式调节好你的情绪。

3、寻求肯定。

和伴侣谈的时候多用以“我”为主语的陈述句,例如:“我对你和她在一起的那段时间感到有点嫉妒,能不能谈谈你们之间的关系?”与其生气地指责或者不理对方,还不如直接说明情况。

4、明确底线。

如果你老问伴侣和谁在一起,你们的关系就已亮起红灯。如果没有见不得光的事,对方应该定期主动告知,你是不用经常问的。如果你惶惶不可终日,对方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你安心,这意味着你们也许不适合,可能要考虑分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学生为何会产生嫉妒心理

全文共 1157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文人相轻”,嫉妒也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有人曾在大学中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的嫉妒就有七大类:一是嫉妒别人政治上的进步;二是嫉妒别人学习上的冒尖;三是嫉妒别人某一方面的专长;四是嫉妒别人生活上的优裕;五是嫉妒别人社交上的活跃;六是嫉妒别人仪表上的出众;七是嫉妒别人恋爱上的成功。那么大学生为何会产生嫉妒心理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自私自利:嫉妒是以自私为核心、以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心怀不满为特征的消极心理现象。嫉妒者尽管表达嫉妒的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性质基本相仿,要么凡事“惟我独尊”,希望自己占有一切荣誉或优先地位,要么以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看待现实,容不得别人有任何优越之处。因此,一旦发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变化,心理上就失去平衡:轻者醋意萌生,对他人的优越之处装得不屑一顾、不值一提;本来与他人过从甚密,现在有意回避疏远。稍重者贬损苛求,不考虑他人的十个优点,偏举其一个缺点;不看他人的现在,只追究其过去;甚至在背后散步流言蜚语,让不知情者去议论、猜测、“加工”、传播,以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搞得沸沸扬扬。严重者嫉恨如仇,完全为妒火所控制,必以摧毁他人而后快,从而做出各种毁物、毁人,或毁容、毁身的事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就是嫉妒。

消极攀比:嫉妒者最容易对那些过去主、客观条件与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产生嫉妒。在嫉妒者眼中,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或过去不如自己的人取得的新成就、新优势,往往被看作对比出了自己的无能或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忧虑、愤怒、怨恨。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竭力去搜寻和张扬人家的“阴暗面”,以求得心理上的病态快慰。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联系的,总是有许多“差不多”的地方,如年龄差不多、学历差不多、能力差不多、地位差不多、资历差不多、工资差不多等等,而这些都可以拿来比。因此,如果那个原来与别人差不多的人在某一方面打破了这样均衡状态,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嫉妒的对象。

心胸狭窄:嫉妒也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抵触的守旧、逆反心理。嫉妒者心胸狭窄,为个人想得太多,为事业想得太少;为自己想得太多,为他人想得太少。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宁肯守旧,也不让别人出头;明知自己已经落伍,仍要坚持孤家寡人;不愿以奋斗和竞争去赶超他人,而是试图用某种不道德的方式将他人强行拉回原来的位置,以求得自己原来的均衡状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和相互嫉妒而造成的内耗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同行相轻,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在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得人们把大量的精力消耗于瞻前顾后、左右照应之中,心情不能舒畅,才能无法施展,怕冒尖,怕当先进。

我们只有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嫉妒心理的原因,才可以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方法,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学生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一旦出现嫉妒心理并不可怕,如果学校、学生工作者和学生本人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克服,让这种情感将会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那么大学生如何克服嫉妒心理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学会反向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发现他人的长处与短处,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骄傲自大,也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妄自菲薄。

(二)学会纵向比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发育程度各不相同,不同人之间没有可比性,多鼓励自己和自己比。比如: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学期比,通过纵向比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取得的成绩来激励自己。

(三)转移比较焦点。可以转移关注焦点,把攀比与兴趣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特长与增强自信心。

(四)变攀比为动力。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为动力。

(五)正确对待他人的成功,既然他人获得了成功,说明他人必然有过人之处,值得自己学习。要正确对待他人的成功,为他人的成功喝彩,同时也要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成功。

我们要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找到克制的好办法,知道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嫉妒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我们看到的仅是它扭曲的形式,那么大学生嫉妒心理成因对策是怎样的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自私自利:嫉妒是以自私为核心、以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心怀不满为特征的消极心理现象。嫉妒者尽管表达嫉妒的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是性质基本相仿,要么凡事“惟我独尊”,希望自己占有一切荣誉或优先地位,要么以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看待现实,容不得别人有任何优越之处。因此,一旦发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的变化,心理上就失去平衡:轻者醋意萌生,对他人的优越之处装得不屑一顾、不值一提;本来与他人过从甚密,现在有意回避疏远。稍重者贬损苛求,不考虑他人的十个优点,偏举其一个缺点;不看他人的现在,只追究其过去;甚至在背后散步流言蜚语,让不知情者去议论、猜测、“加工”、传播,以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搞得沸沸扬扬。严重者嫉恨如仇,完全为妒火所控制,必以摧毁他人而后快,从而做出各种毁物、毁人,或毁容、毁身的事情。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就是嫉妒。

消极攀比:嫉妒者最容易对那些过去主、客观条件与自己差不多,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产生嫉妒。在嫉妒者眼中,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或过去不如自己的人取得的新成就、新优势,往往被看作对比出了自己的无能或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于是忧虑、愤怒、怨恨。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对策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据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有情感类的失恋、失去亲人;经济类的生活困难;压力类的学习成绩差、就业难;社交类的人际关系不好等。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应该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想办法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及时铲除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病因,积极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德育的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如建筑物的色彩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要赏心悦目,标语口号要催人奋进,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广播、橱窗、报刊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节方法,使大学生懂得如何防止心理问题,有了心理问题如何去摆脱和消除。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来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通过表演心理情景剧,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大学生的心理已经成熟,如果出现了嫉妒的心理,也是可以进行调节的,至于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那就要找到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原因,然后进行开导,想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及克服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大学生都有嫉妒心理,对于比较爱嫉妒的大学生我么该怎么办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克服,让大家更加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的表现一;来自学业方面的嫉妒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学习活动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考试、评优、保研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青年去面对、适应。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它不仅表现在差生对优生的嫉妒,而且也产生在优生群体之中。特别是优生,在学业上得到的赞誉比较多,伴随的总是鲜花和掌声,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优越”地位一旦成绩下滑,成为“一般者”或是“较差者”,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到心理紧张,产生嫉妒心理。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的表现二;来自人际方面的嫉妒

青年期还面临着认同的危机。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表现为交际圈子窄,容易造成严重的自傲心理、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引发人际冲突。部分大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没有竞选上“班干部”、没有评上“三好学生”,或在评优、评先进中名不列次,在集体中长期受到忽视和排斥,看到其他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出色,且人缘好,总是受到教师的好评和校领导的赞扬,心里产生苦恼,甚至妒火中烧,产生莫名其妙的怨恨之情,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可能产生交往障碍,与同学关系紧张,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成绩优异、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

怎样克服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如何消灭学生的嫉妒心理;

1.提高道德修养。封闭、狭隘意识使人鼠目寸光,因此,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与人为善。

2.正确认识嫉妒。认为嫉妒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自己的利益和“面子”,这只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靠大家的帮助,嫉妒只会损人损己。

3.客观评价自己。当嫉妒心理萌发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这就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找差距和问题。

我们要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找到克制的好办法,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