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收下的武将【推荐20篇】

浏览

5355

文章

733

篇1:王邑是一个怎样的人?深受百姓爱戴却被曹操强行撤走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王邑是东汉末年官员,在任河东太守期间深受百姓爱戴,为人一直效忠朝廷。王邑算是东汉末年的冷门人物,可能了解他的朋友并不多。曹操入住朝廷,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后,王邑依然心向朝廷,这也导致曹操对他起了疑心。所以哪怕王邑在河东郡是一位深得民心的人,曹操也必须将他撤走。王邑希望能够留在河东,但遭到了钟繇的拒绝,虽有不舍,但河东太守这个职位已经和他无缘了。

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三国时期基本上每个郡都有太守,能留下记载的大多在任上做出了一定成绩,当然也有一些另类的出名方式,以及某些郡没有太守敢赴任。本篇来聊聊王邑,字文都。

王邑是凉州北地郡人,《刘宽碑阴》里提到了“离石长北地泥阳王邑文都”,说明王邑来自北地郡泥阳县。三国时期出身北地郡的人很少,仅有王邑、李傕、傅干、傅巽xùn、傅嘏gǔ等寥寥数人留下了记载,显而易见这几位“傅姓”人物都来自北地傅氏,而且其家族就在北地郡泥阳县,与王邑算是同乡。

王邑在历史舞台上一登场就是河东太守,他早年的经历已经无从考据。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刘协在东迁的过程中来到了安邑县,一路流亡过来的刘协以及群臣不仅衣服破败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所幸安邑县在河东郡境内,王邑就过来献上绵帛用于做衣服,河内太守张杨也派人送来了粮食。

“既至安邑,御衣穿败,唯以野枣园菜以为糇粮。自此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晋书·食货志》

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让王邑被封为列侯,“镇北将军”这个职位可能也是在这个时期封的,张杨更是被封为安国将军,假节、开府,毕竟张杨称雄河内,连曹操都一度要看他的脸色。“列侯”这个爵位没有明确指向,也许“安阳亭侯”就是这次封赏的爵位。

“河东太守王邑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封邑为列侯。”——《后汉书·董卓传》

王邑在河东太守任上表现得很出色,河东名士贾逵就十分认可王邑,他在郭援攻打河东郡被抓时,表示自己只认识“王府君”,不知道郭援是何方人物,为此差点被郭援斩杀了。曹操认为河东郡是天下要地,王邑又不是自己的心腹,所以为了加强对河东郡的控制,曹操就将王邑征召入朝,让荀彧推荐的杜畿jī去接任河东太守。

“王府君临郡积年,不知足下曷为者也”——《三国志·贾逵传》注引《魏略》

河东人卫固、范先都不想让王邑离开,官吏、百姓都念着王邑的好,他们联名请求钟繇让王邑回来继续担任太守,而且王邑认为天下尚未安定,也不愿意被征召入朝。但是钟繇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卫固、范先二人也没那么好心,他们打着迎回“故君”的旗号,实则领兵拒绝杜畿入境,意图拥兵自重,但最终都被杜畿收拾了。

王邑是因为钟繇不允许他回河东,一怒之下去许都拜谒完天子后,带着印绶自己就回河东郡去了,所以钟繇后来上书请罪时提到“王邑违背了诏书”。只是钟繇请罪不成,王邑也没有被治罪,他最终被任用为大司农并且“行太常事”,建安十八年(213年),他奉命去邺城礼聘曹操的三个女儿为贵人。建安十九年(214年),他带着宗正刘艾等人去迎接贵人。

“被诏书当如所纠。以其归罪,故加宽赦”——《三国志·钟繇传》注引《魏略》

此后再无记载,爵位也毫无晋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曹操和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计谋?

全文共 2170 字

+ 加入清单

刘晔,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一名谋士,他和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是他选择的路却和刘备完全不一样。他成为曹魏的谋士,多次给曹魏出谋划策,并且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谋士再怎么说也只是臣子,一切的决定权还是在主君的手里,刘晔提出的计谋再好,主君不予实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实上,曹操曹丕都曾经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以至于最终自己错过了非常好的机会,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听从呢?

一、13岁时一鸣惊人。他叫刘晔,跟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他的家庭条件可比刘备强多了,不但不用织履贩席,而且还有一位非常“狠”的母亲。

那年刘晔刚七岁,母亲便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刘晔道:“你老爸身边的一侍从,必会陷害咱家,等你和哥哥长大后,一定要杀了他,这样的话我死也就瞑目了。”

刘晔的母亲为何有此判断?没人知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就是这位侍从必被刘晔父亲宠信,不然不会引起刘晔母亲的注意。同样从这件事可知,刘晔长大后之所以谋略惊人,恐怕多遗传自母亲这里。

当刘晔13岁这年时,他对哥哥说:“现在是完成母亲的嘱托的时候了。”哪料他的哥哥却说:“好啊,那你就去吧。”显然他哥哥不但打了退堂鼓,还有轻视刘晔的意思。哪料刘晔真就从容杀掉了那位侍从,立时全府震惊!刘晔的老爸大怒,刘晔却淡定告知:“我是完成娘临死前的嘱托而已。”

自然这事很快就又轰动了全城,恰好当时的大评论家许劭在这里避难,听闻这事后,亲自跑来看刘晔,当场放下一句话:这小子是王佐之才!许劭的评论是非常牛逼的,曹操年轻时就曾逼着他评论自己,结果许劭却根本不搭理他。引得曹操大怒,拿刀逼着许劭,你必须给我说道说道,这才换来了一句名言: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如今年仅13岁的刘晔得到许劭的推崇,自然名声鹊起。但通过“刘晔杀侍从”这事来看,刘晔的“狠”已暴露无遗,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这点上来言,他跟曹操是属同一路人。所以刘晔最终辅佐了曹操父子,背叛“刘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献一计,若被曹操采纳,诸葛亮束手无策。如今已经是公元215年了,曹操率领大军功伐汉中的张鲁。而这时的益州,刚刚被刘备拿下。自古道: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曹操对张鲁的功伐,立刻引起了益州震动,被称为“蜀内一日十惊”。也许夸张了点,但足见当时曹操对刘备完全是处于压倒优势。

刘备只能一面祷告:曹哥我可不想念你,你也千万别想念我。一面拼命安抚内部,因为他是靠武力夺了刘璋的益州,内部是暗流涌动,而且又大战刚过,兵士都疲惫,需要休整。

随着张鲁投降,曹操于拿下了汉中,一脚踹开了刘备的家门。刘晔也跟随曹操前来了,并在汉中之战中多次献计,为曹操拿下汉中立下大功,于是刘晔便立刻献出一计:趁刘备在益州立足不稳,立刻攻击益州,如今蜀中是惊慌一片,只要大军猛扑而来,必会纷纷丢弃刘备依附咱。刘晔还指出:若是放弃了眼前这个良机,等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那以后再想干掉刘备就太难了。所谓趁刘备病,要他命,就在此举!

啥叫最狠谋士?瞅瞅刘晔!倘若曹操听从了,别说刘备会哭,就是诸葛亮也束手无策,因为曹操大军士气正旺,反观自己却“一日十惊”,这怎么打?诸葛亮只能劝说刘备,退回荆州汇合关羽,另图它策了。

可哪料曹操却未能采纳,无论当时曹操是何种理由,显然都是臭棋,因为很快便尝到恶果了。刘备在益州刚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出兵汉中,引发了曹刘的汉中大战。

曹操不但丢了汉中,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且更要命的是,拥有了汉中的刘备,羽翼彻底丰满,而关羽又趁机发动了襄樊之战,来了个水淹七军,于禁被擒,庞德战死……追其根由,就是因为曹操不听刘晔所言,放弃了攻击刘备的最佳时间所致。

三、再献一计,若被曹丕采纳,诸葛亮无力回天。公元220年,曹操死了!曹丕很快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上,对刘晔是异常器重和信赖。随着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孙权为了自保,向曹丕称臣,满朝文武纷纷向曹丕祝贺。曹丕也很得意,老爸曹操没做到的事,我做到了。

刘晔却面露担忧,对曹丕道:“孙权向您称臣,只不过是害怕你趁机出兵攻击东吴,他处于夹击之下必败。而我看这次孙刘大战,刘备必败,等到了那时孙权就立刻会翻脸,如今孙权最怕啥,咱就做啥,应趁机出兵夹击孙权。”

这条计谋的关键是,若孙权处于曹、刘夹击中,他焉能不败,那么他会向谁投降?只能是向曹丕投降,绝不会向刘备投降。理由很简单,一则是孙权杀了关羽,刘备能善待他?二则更重要的是,曹魏实力最强,自然是向最强者投降,这点上以后刘禅投降时,就得到了印证。

所以刘晔这条计,出兵是虚的,真正的意图就是逼迫孙权彻底投降罢了。若真发展到这种地步,诸葛亮只能是一摊手:没的玩了,以弱小的蜀国,对抗没有牵制和后顾之忧的曹魏,还有啥胜算?

须知诸葛亮后期敢那么嚣张的攻击曹魏,就是因为有孙权的配合和牵制曹魏,诸葛亮不用担心,曹魏举国之力反扑他。但曹丕却再次犯了跟曹操一样的错,未采纳!果真孙权取得夷陵大战的胜利后就翻脸了。搞得曹丕这个没面子,又不顾刘晔劝告,御驾亲征孙权,结果闹了个兴师动众,徒劳无功。

而孙权和刘备在曹丕的优势碾压下,摒弃恩仇又抱团在了一起。等于曹丕眼睁睁地放弃了,最佳一统三国的机会。

刘晔这位汉室宗亲,三国时期的谋士,也许没有郭嘉、诸葛亮、庞统、荀彧等出名,但从他13岁从容杀侍从,两次献计,差点提起结束三国历史来看,这三国最狠谋士,只能是非他莫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杨修扶持曹植站错队了么?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杨修到底是因为杨修扶持了曹植还是因为看透了杨修内心的野心呢?其实杨修本身并不坏,而且才华横溢,只是文人的傲气太高导致给人的感觉太张扬,最后还惹怒了曹操。如果杨修没死的话说不定还能和司马懿在宫中斗一斗,未来曹家的局势也就更加扑朔迷离了,只能说杨修没有司马懿隐忍的能力招来了杀生之祸。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老兵聊到了曹操杀荀彧,那是因为荀彧阻挡了他称王称帝;然后又介绍了曹操杀崔琰,崔琰之死被称为三国第一冤案,冤在哪里呢?冤在崔琰既没有反对曹操称王称帝,也没有对他不恭不敬,一切都是因为曹操听信了谣言和谗言。

当然,读三国,莫名其妙被曹操杀死的人太多了,还有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当时名重四海,只是喜欢吹点牛,结果牛皮吹破了,曹操杀他连妻子儿子都不让存活。所以有网友在老兵前面的文章里写了一个评论,老兵觉得挺到位的,他说曹操就是个奸雄,让很多人喜欢的奸雄,但要说他是英雄那就是扯淡。

说曹操杀人,还有一个人的死,不少网友应该比较感兴趣,那就是天才杨修之死,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对于这个问题争议非常大,据说有一种说法表示杨修被杀的导火索是因为他和曹操一起猜蔡邕在曹娥碑背面所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含义,曹操问杨修:“你理解不理解?”杨修回答说“理解。”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说:“我已经解出来了。”

结果两人都猜中了其中意义,都知道是绝妙好辞,但是杨修猜得比曹操早,结果遭到嫉妒,最终被杀。

以上是《三国演义》的记载,很多人说那是小说,是罗贯中跟曹操有仇乱编的,不过关于曹操嫉妒杨修的故事,除了文学作品有记载,在史书《后汉书》里也有相关记载。有一次丞相府建花园,曹操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很多人都猜不出到底是什么意思。杨修却说:“丞相嫌园门太阔。门中写个‘活’字,不就是‘阔’吗!”所以杨修下令将门改小。结果杨修猜对了。

因为杨修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不满意,非常不舒服,便有了要杀杨修的想法。

对此一些学者还是要反驳,说《三国志》里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杨修确实死在曹操的手里,这是不争之实。究竟杨修因何而死,《三国志》里有明确的记载,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他极力辅佐的曹植。

首先老兵是认可这样的说法的,曹操杀杨修可能有这么一层意思,但是用《三国志》来反驳《反汉书》,这个确实不是很妥,欺负一下《三国演义》就行了(其实曹娥碑的故事罗贯中是引用《世说新语》里的,并不是他乱编的。),为了证明曹操的伟大连《后汉书》都要欺负和否定,这个让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其实在老兵看来,任何史料都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我们只能用来参考。关于杨修之死,肯定是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的,比如他有点骄傲,曹操早就看不惯他,然后又因为在接班人问题上站错了队,所以曹操就干脆把他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到底谁才是曹操的第一大谋士?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荀攸?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曹操身边的人才可以说是非常之多,有一部分自然是他求贤得来的,但是也有是他控制了汉室,作为汉室臣子跟随他的,就比如“王佐之才”的荀彧。然而,提到荀彧,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侄子,荀攸。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很少有人提起荀攸,甚至很多人连他是谁都不知道,但在当时,荀攸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么,曹操那么多的谋士,到底谁才是第一?

曹操重贤爱士,因此手下谋臣良将众多,这些谋臣良将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南征北战,终于帮助曹操顺利统一了中国北方,助曹魏在三国争霸中渐渐壮大。当然,话说回来,曹操帐下谋士虽多,但真正顶尖的只有九个,被称为“九大谋主”,他们分别是:荀彧、程昱、荀攸、戏志才、郭嘉、贾诩、刘晔、司马懿、蒋济。

在曹操的这九大谋主当中,到底谁是一哥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一哥是“三国第一鬼才”郭嘉,也有人认为是“王佐之才”荀彧。但是,综合来看,荀彧或许才是曹操帐下的第一大谋士,因为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此外,荀彧还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且其中3位都是“九大谋主”之一。如果加上荀彧自己就几乎占据了曹操身边九大谋主的半壁江山!因此,荀彧作为第一大谋士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荀彧排第一,那谁应该排第二呢?有人说,第二总该轮到郭嘉了吧?未必,不少人认为,第二应该是地位仅次于荀彧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比荀彧大6岁)。原因也很简单,曹操出征时经常把荀攸带在身边做随军参谋,而且荀攸是曹操亲设的正牌军师,但郭嘉只是军师祭酒。

论功排辈之后,我们来看看曹操对荀攸的评价,很有意思,因为曹操既说过“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这样把荀攸夸上天的话,也说过“智可及,愚不可及”这样好像在骂荀攸特别愚蠢的话!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曹操出征时经常把荀攸带在身边做军事参谋。但为什么把荀攸带在身边呢?这主要是因为荀攸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因此,荀攸深受曹操称赞,被公认为曹操的“谋主”。

有人可能会想,荀攸真有这么厉害吗?还真有。荀攸曾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后又在经典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中献计让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战胜袁绍立下了大功。而且荀攸还力排众议,让曹洪接受了张郃的投降,使曹操帐下又多了一员大将(后张郃成为曹操帐下的“五子良将”之一)。袁绍去世后,其子纷纷相争,荀攸抓住刘表不敢主动攻击的弱点,建议曹操先把刘表搁置一旁,集中精力一举消灭袁氏一族,从而帮助曹操一统江北。

正因为如此,曹操在评价荀攸时才会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通过曹操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出荀攸在曹操心目中占有非常之高的地位。

但是,对于荀攸,曹操还说过一句话,“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有人可能看不懂了,曹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智可及,愚不可及”这话听着怎么那么像骂人呢!

恰恰相反,“智可及,愚不可及”这句话并不是在说荀攸愚蠢无比,反而是曹操在高度赞扬荀攸,意思是“荀攸聪明的一面大家尚可以学习赶上,但是他大智若愚的一面则是大家学也学不来的”。

那曹操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主要原因是因为荀攸行事周密、为人低调!荀攸虽然智谋过人、计策百出,但是他却很少出风头,从不自吹自擂,更不会抢功。这一点从他的名气和地位之间的反差就能看出来,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但是名气却比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小得多!

正是出于对荀攸这种默默无闻的行事风格的赞赏,曹操才给了荀攸“智可及,愚不可及”这样的高度评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曹操说这番话其实是在为荀攸扬名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麾下谋士如云,在赤壁之战时智商怎么都下线了?

全文共 1941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在三国时期很多网友都说了这个赤壁之战还真的是有点点厉害的,有很多的故事可言的,话说其实三国时期曹操麾下谋士都挺厉害的,而且这些谋士也多的很,那么为什么单独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出现了智商下线的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曹操败于赤壁,自己轻敌大意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魏的谋士们没有尽到职责,对这场败仗也要负相当责任。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谋士都发挥失常,贾诩和程昱看问题就比较深刻,可惜的是,当时曹军正经历了北征乌桓和迫降刘琮这两次大胜,速胜论占了绝对上风,贾、程二人的意见没有受到重视。

曹操在长坂坡闪击刘备得手,之后南下江陵,将这个水军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占领。曹操在江陵非常轻松,忙着大赏荆州的有功之臣,同时也召集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

荆州之战比想像中顺利得多,除了夏口的刘琦和刘备,全部据有荆州七郡指日可待,曹操想趁热打铁,就在今年内出兵夏口,消灭刘琦和刘备。

这不是什么大事,当时的局面一片大好,夏口之敌已如惊弓之鸟,只要出兵,定然不堪一击。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还挺严重,那就是季节。

这时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农历10月,已进入冬季。初冬的长江一带,气候更加复杂多变,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对南方的气候还需要稍稍适应一下才行。

曹军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第一次到这么远的南方来,他们不怕天寒地冻,也不怕干旱少雨,但对于这种阴冷潮湿的冬天却感到有点难受,历史学家们事后用四个字来概括曹军将士此时的状况:水土不服。

对曹操来说,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继续一鼓作气,解决掉江夏郡的刘备和刘琦,另一个是暂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开战。

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连续作战容易陷于轻敌冒进的大忌,曹军的主力此行虽然还没有经历大的战事,但一路南下已行进一千多里,难免有所疲惫。而且,最近一下子接收了很多地盘和荆州的军队,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但放着敌人不打容易给其造成喘息之机,刘备和刘琦联手自不用说,他们背后的孙权也不会坐视不理,这几股力量将联合起来是可以预见的事,留给敌人的时间越充分,将来就越难打。

参加此次重要会议的有陆续抵达江陵的主要谋士,包括贾诩、董昭、程昱、陈群、和洽、华歆、王朗等人,还有刚刚加入曹操集团的王粲、裴潜、刘廙、桓階等,武将方面有曹仁、徐晃、任峻、满宠、曹纯,还有担任水军正副都督的蔡瑁和张允。

会上,武将们都主张抓紧时间打,而谋士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现在就打,另一派以贾诩为代表,主张先不着急。

贾诩的理由是:“明公过去打败袁氏,如今又收服汉南,威名远著,势力强盛,如果借助楚地之富饶,奖赏士卒和官吏,壮大力量,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那么不用兴师动众江东自会臣服。”

贾诩似乎有点不好理解,因为这段话等于什么都没说。此时天下形势仍然未定,荆州虽然得手,但环绕于四周的仍然到处都是敌人,申张和平主义还远远没到时候。所以,后世有史学家认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

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贾诩是对的。在曹操身边的智囊里,比较有传奇色彩是董昭,比董昭还传奇的是贾诩,他的见解总高人一筹。

但是,贾诩来自敌方阵营,在与曹操为敌时曾让曹操连大亏,本人除了被曹操欣赏之外,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什么势力,所以他自从投身曹营便格外谨慎,从不干冒险的事,从不说过头的话,上班按时来,下班回家门一关,不会客,不访友。

揣测一下,贾诩上面这段话里应该有深意,他原本想阻止曹操此时东进,但有些理由他没有明说,而是说了一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话。

贾诩不想说的理由也许是:此战没有绝对的胜算。但是,一路势如破竹的气势,加上绝对实力和高昂的斗志,说曹军有可能打不过已如惊弓之鸟般的刘备和刘琦,这怎么能让人相信?所以贾诩只说了一半就不再往下说了。

此次会议也讨论了刘备是否会与孙权联手的问题,对此大多数人得出了奇怪的结论,史书上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大家认为孙权不仅不会与刘备联合,而且会杀了刘备,。

大胡子将军程昱表示反对:“孙权刚刚继承权位,还没有树立起绝对权威。曹公无敌于天下,占有荆州,威震江表,孙权即使有谋略,但自知不能独挡,刘备素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孙权必然会帮助他们以抵御我们。”

事后证明,程昱的见解也是正确的。可惜的是,这次军事会议对贾诩和程昱的意见均未采纳,此次会议最终做出决定,大军即刻沿江而下去打夏口之战,这导致赤壁之败,统一大业最终功败垂成。

说到底,还是前面的两场大胜让大家产生了轻敌和速胜的思想,不仅曹操轻敌,曹操手下的谋士们也普遍轻敌,对形势产生了严重误判。

如果此时放慢一下脚步,先占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稳扎稳打,之后再慢慢徐图刘备,至于孙权,更是再缓上一步,也许情况会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在什么背景下创作观沧海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官渡之战后,曹操占领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袁绍的儿子袁尚为替父亲报仇,便勾结了辽西乌桓的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为了巩固后方,曹操决定亲自统领兵马北征乌桓。在曹操的指挥下,大军一鼓作气大破乌桓,为南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班师回朝的途中,曹操登上了雄伟的碣石山。在见到壮阔的大海,耸立的山岛时曹操诗兴大发,兴致昂扬的作了此诗。经过旁人的编撰收集,《观沧海》一诗被收入到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集中,成为了后人学习拜读的著名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国演义》里面,赵云一共杀了多少个有名有姓的武将?

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赵云其实这个人也还是真的有点尴尬啊,因为在民间这个人几乎被传为是神,但是这个人好像在历史上并没有很多大作为,有超多的人也说了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位保镖,好吧对于这样的言论我们当然是嗤之以鼻的,那么我们不说正史,说说演义吧,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一共杀了多少有名字的武将呢?我们下面来探寻这个问题,以正赵云的名气!

共22人——自古枪兵幸运E,只有子龙是挂弊:

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和关二爷专杀猛将不同,子龙的被动技是:对非超一流武将暴击加50%。

这让他成为三国里的MVP——战绩最好,也是收人头最快的高手。

俗称——赵一枪。

我们先来看看赵云的秒杀记录:

1.与裴元绍交锋,只一合,戳死裴元绍。

2.高览后军忽然大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出,高览翻身落马。

3.言未毕,子龙挺枪出马,径冲过阵去,一枪刺张武于马下。

4.被赵云大喝一声,淳于导便舞刀来迎,只一合,刺导于马下。

5.赵云便不答话,直取那将。交马处,一枪刺着,倒于马下,从者奔走。那员将乃是曹操随身背剑心腹之人夏侯恩。

6.交马不及两合,一枪刺晏明落马身死,杀散步军,冲开一条路。

7.回军走不十里,赵云引一军出,云一枪刺道荣于马下。

8.迎头一将拦路,乃文聘手下将慕容烈,拍马舞刀,来迎子龙。子龙手起一枪,刺于马下。

9.子龙大怒,骤马一枪,刺焦炳于马下。

10.云正杀之间,偶遇朱然,一枪刺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11.云直杀入中军,正逢金环三结元帅,交马只一合,云一枪刺于马下,就枭其首级。

12.朱赞措手不及,被子龙一枪刺死于马下。

13.苏顒大惊曰:“这里又有赵云!吾不能生矣!”措手不及,被子龙一枪刺死于马下。

这死亡笔记中赫然有曾战平许褚、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为“河北四庭柱”的高览;有能敌张飞数合的大将邢道荣;甚至还有正史中吴国第五位大都督朱然。

再来看看速杀记录:

1.鞠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抢跃马,直取鞠义。战不数合,一抢刺鞠义于马下。

2.二将交战,不数合,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

3+4.却说钟缙、钟绅二人拦住赵云厮杀。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釭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写得多好!)

5-9.凤鸣山一役:韩德一家五口一锅端:

赵云大怒,挺枪纵马,单搦韩德交战。长子韩瑛,跃马来迎;战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死于马下。次子韩瑶见之,纵马挥刀来战。赵云施逞旧日虎威,抖擞精神迎战。瑶抵敌不住。三子韩琼,急挺方天戟骤马前来夹攻。云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围住赵云。云在中央独战三将。少时,韩琪中枪落马,韩阵中偏将急出救去。云拖枪便走。韩琼按戟,急取弓箭射之,连放三箭,皆被云用枪拨落。琼大怒,仍绰方天戟纵马赶来,却被云一箭射中面门,落马而死。韩瑶纵马举宝刀便砍赵云。云弃枪于地,闪过宝刀,生擒韩瑶归阵。(小的们一起上啊)

韩德曰:“杀吾四子之仇,如何不报!”纵马轮开山大斧,直取赵云。云奋怒挺枪来迎;战不三合,枪起处,刺死韩德于马下,急拨马直取夏侯楙。楙慌忙闪入本阵。

光秒杀加速杀一共二十二个有名有姓的人头。

而且子龙的KDA极其耀眼:

袁绍军:战文丑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

曹魏(刘备攻许昌):战许褚未分胜负,三十回合杀败张郃。

黄巾(古城聚义):秒裴元绍,几番战胜周仓顺带刺中周仓三枪。

曹魏(当阳长坂):战张郃十余合脱身,单挑马延+张顗+焦触+张南突围而走。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曹魏(赤壁):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老板跑路。

荆南四郡:速败陈应,活捉之。

攻益州:救出张飞,秒败吴懿,活捉之。

曹魏(汉水):秒杀慕容烈、焦炳,以致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单挑姜维未分胜负。

我们可以看到,赵云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记载单挑25次。除去其中群战和诈败的例子(博望坡诱夏侯,南中诱祝融等),共战平一流武将两人(文丑、许楮);战败一流武将两人(四刷张郃,二刷徐晃);战败二流武将两人(李典、周仓);杀死二流武将三人(麴义、高览、朱然);杀死有名有姓三流武将十二人;生擒三人(吴懿、陈应、万政)。唯一一次不利是单挑麒麟儿姜维,毕竟年老气虚了呀。

整个25次的单挑中22次取得成功,一生单挑没有败绩,综观整个三国,没有任何一个武将在战绩上可以望其项背,加上当阳长坂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真的是三国斩将第一人!

血染征袍透甲红,

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

只有常山赵子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赵云才是刘备帝王之术最大受害者 刘备根本不缺赵云这一位武将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总感觉刘备不重用赵云是因为想让他来当自己的贴身保镖,毕竟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下阿斗还是成功打动了刘备。但刘备怎么说也是一位城府非常之深的人,可以说刘备的帝王之术肯定要比曹操还有孙权实行的更加坚决,因为刘备是绝对输不起的,底层出身的他想要召集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刘备机会只有一次必须把每位人才都给选对,而赵云则成了刘备战略当中的牺牲者。抛开关羽、张飞不说,毕竟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但后来的魏延等人也都超越了赵云,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算是一位完美的人。对刘备十分忠心,为了刘备的家人甚至能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且赵云武艺高强,位列五虎将之一,还被称为是常胜将军,按理说这样的人才不管放到哪个朝代应该都是能担当大任的武将,为什么在刘备手里却一直不得志呢?因为在刘备的眼里,他的部队赵云是可有可无的,虽然听上去非常残忍,但事实就是这样。不然赵云不可能说到了晚年还只是个偏将军。

赵云虽然是五虎将之一,但这也只是一个封号,并没有什么实权。五虎将中关羽和张飞肯定是排头两名,拥有自己的部队可以行使兵权。而赵云各方面又比不上马超,只能同已经过了60大寿的黄忠作比较,结果汉中之战黄忠斩杀夏侯渊立下大功,这下又把赵云给比下去了。感觉赵云此时更像是一位凑数的人,丝毫没有能耐再往前踏出一步。甚至到了后期,魏延在军中的地位都超过了赵云。

其实在汉中之战以后,刘备就给军中来了一起大换血,魏延等后来加入刘备的将领成了前线人物,毕竟刘备也需要一些正值壮年的人物冲锋陷阵,老一批的将领准备退居二线。如果这样来看的话,赵云想要出头几乎是永远不可能了,好在诸葛亮比较喜欢用赵云,还让他后来立了几攻。为什么赵云在刘备的策略里地位如此之低呢?其实和赵云自身也有关系,他错过了加入刘备最好的时期。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离开公孙瓒七年后才加入刘备,中间的时间相当于都被浪费了。

如果赵云能够提前七年投奔刘备账下,说不定还能成为刘备的心腹之一,七年时间能决定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赵云的上进心也不是很大,或者说做事太过于负责任,总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所以连刘备的赏赐也不接受,导致朝中其他人对于赵云的意见也是很大,毕竟这个做法算是断了其他人的财路。所以说赵云的性格和他加入刘备的时机,让他只能成为牺牲者,刘备肯定不会为了赵云一人破坏整个大的战略,让他当保镖看来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吕布死前为什么要告诉曹操防刘备?曹操警觉可能就没蜀国了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吕布最后被曹操所杀,但是死前却提醒曹操要提防刘备,如果当时曹操有所警觉可能就没蜀国了。只可惜当时曹操好像并没有在意,改变历史的机会也没有把握住。不过这也要怪吕布名声实在太臭,三姓家奴还杀自己的主公,可能曹操也只是以为吕布反正要死了就想拉一个人下水,所以也没当一回事,所以说做人还是踏实诚信的好。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由于先后在丁原,董卓等人麾下效力,但由于人品太差,常常因为权势等诱惑杀害旧主,因而名声非常不好,特别是在虎牢关前,被张飞大骂三姓家奴,这个称呼伴随了吕布一辈子,甚至很多人认为吕布也仅仅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罢了。

其实,吕布本身还是有一定的谋略与眼光的。公元196年,袁术派遣大将纪灵率军三万,准备攻打驻守在小沛的刘备,而当时的刘备难以自保,他自知兵力不敌,不得已派人向吕布求援。

就在这时,吕布的手下谋士谋划说:“将军一直都想除刘备而后快,如今是难得的机会,正好可以借袁术之手除掉刘备”。但吕布听后,却并没有同意谋士的看法:“我虽然痛恨刘备,但如果袁术击败刘备,并趁机占领了小沛,那么他紧接着就会与北面泰山一带的部队,一同对徐州前后夹击,那样一来,我们就会成为袁术手中任凭宰割的鱼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布亲自率领将士前去救援刘备,但吕布并没有想要得罪袁术和刘备一同攻打纪灵,而是在距小沛西南约一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同时分别派人邀请刘备与纪灵两人到自己的帐中议事。

纪灵和刘备两人都来到帐营后,吕布当即劝说他们:“看在我的份上,咱们两家还是不要打了。”然而纪灵不肯就此罢休,吕布又说:"我把画戟插到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地方,如果我一箭射中画戟的枝尖,你们两家就不要打了。如果我射不中,打不打我就不管了。”就这样,吕布叫人端上酒来,各自饮了一杯,随后取出弓箭,搭箭拉弦,只听"嗖"的一声,那箭不偏不倚,正中画戟的枝尖。在就这样,吕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厮杀。这样一来,吕布既没有得罪袁术,又成功的帮助刘备解了危机,从这件事中可以说吕布还是很有谋略的。

后来吕布不幸被曹操生擒,曹操念其勇猛,本来是动了恻隐之心,打算继续留用的,然而关键时刻,刘备突然对曹操说了句:“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也正是刘备的这句话,曹操最终对吕布下了杀心。吕布临死前,大喝一句:“大耳儿最叵信者!”这句话可谓暗藏天机,就是明确告诉曹操,要提防刘备。只可惜曹操最终还是没有引起警觉,放跑了刘备,若当时曹操就此对刘备引以为戒甚至除去,或许刘备就无法再建蜀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郭嘉曾希望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 曹操为什么没有动手?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早期的刘关张非常的狼狈,经常被一些大军阀打的到处逃窜,但是刘备一行也是没有办法。刘备曾投靠过吕布,本想在暗地里推翻吕布但是没有成功,然后又降了曹操,这次刘备站队算是站成功了。但是郭嘉似乎看出了刘备的野心,所以跟曹操说最好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但是当时的曹操根本不觉得刘备会是自己的威胁,所以也就没有动手

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术出兵进攻徐州,吕布又在下邳端了刘备的老窝,刘备只能退往海西一带。在此期间由于粮草匮乏,刘备军中甚至出现了士卒自相残杀,以人肉为食的惨状。此时的刘备走投无路,却又做出一惊人之举:向吕布投降,这无疑又是一步险棋。

不过最终刘备的这个方法居然成功了。吕布不但答应了刘备投降的要求,还将扣押的刘备及将士家小都全部归还,又将小沛交给刘备作为安身之处。这或许是吕布认为心中有愧,又或许是因为战前袁术承诺的粮草、物资都没兑现,总之,吕布给了刘备一次喘息的机会。

听说吕布收留了刘备,袁术大怒,出兵进攻小沛,向刘备发动攻击。战斗力薄弱的刘备不是对手,节节败退,这时吕布又及时地站了出来,导演了一出“辕门射戟”,硬生生将袁术赶出了徐州。

吕布为何又要帮刘备?这不能不说吕布还是有些头脑和眼光的。他认为袁术觊觎徐州,可以利用刘备在徐州的影响力帮助自己抵御袁术。不过,显然吕布又犯了和刘备之前相同的错误,一来过高地估计了对方的实力,二来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野心。

吕布不杀刘备的负面影响没过多久便显现出来。刘备在小沛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企图伺机将吕布赶出徐州,这一下让吕布大为愤怒,立即出兵向刘备发动进攻。此时的刘备虽然手下已有一万多兵马,但却依然不是吕布的对手,被打得丢盔卸甲,只好带着关羽、张飞投奔了曹操。

敌人的敌人便是自己的朋友,这句话用在看待曹操对刘备的态度最恰当不过。刘备来投,曹操随即任命刘备为豫州牧,给了刘备极高的政治待遇。但曹操也留了个心眼,将刘备留在自己身边,并未让其前往豫州上任,故此刘备也只能算是遥领。

本来有曹操的收留,刘备再无性命之虞,应当安心为曹操效命。但刘备却做出了一个意外的举动,举荐袁绍的长子袁谭为茂才。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是回报袁绍当年对自己担任徐州牧的支持,但实际上用心良苦。

此时的袁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双方都在极力消灭其他割据势力,为日后夺取北方控制权的战略决战做准备。对于这种形式,刘备并非浑然不知,而是佯装不知,故意为之,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借此拉近与袁绍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史料中并未记载曹操对此有何看法,但曹操手下的谋士对刘备的态度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郭嘉、程昱便多次向曹操建议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据《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中记载,郭嘉曾经这样对曹操表示:

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为何郭嘉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显然是受了两件事情的影响,一是刘备与吕布的这段狗血剧而起对刘备人品的怀疑,二是刘备举荐袁谭背后的政治野心感到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刘备两个16岁的女儿被曹操抢走,赵云为何不救?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两个16岁的女儿曹操抢走为什么赵云不救?

赵云就是希望利用刘备的女儿,然后告诉刘备自己选择冒险救出刘禅,这本身就是需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让刘备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功劳。

其实无论是现在又或者是古代,就算是品行比较高尚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同样会为自己考虑,赵云也同样是如此。在长坂坡之战中会不顾自己的性命,想要救出刘禅,就无非就是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在当前军中的地位。如果当时能够把刘备的女儿也救下来,刘备自然也会非常感谢赵云。但是也并不会觉得赵云在救自己家人时到底会有多么困难,反倒是赵云在救了刘禅之后,根本就没有管刘备的女儿,那么刘备才会觉得原来救人是如此不容易的。

刘备的女儿一直都在曹操那边扣押着,刘备也会经常性的想到自己女儿所承受的一切,每次想起被抓的女儿,也必然会想起那些年被救下来的刘禅,也同样会想起赵云的功劳。

可是对于刘备来说,儿子一定要有女儿,可有可无。

曹纯死后,刘备的女儿依然非常的年轻,如果刘备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就回来,那么必然就需要给一些城池,又或者是和一些金钱,在这个时候曹操自然就会选择放了他们。可是刘备根本就没有选择这么做,在此时大家也会知道,在刘备的心中从始至终只有自己的事业,女儿的性命根本就不重要。

说到女儿,刘备对待自己的儿子还是比较重视的。一共有三个儿子,只有刘禅还是比较不错的,其他的这些甚至连普通人都没有办法比上。刘备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统一大业,但是要想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就必然是儿子,女儿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也没有把女儿看得很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羽是怎么死的 曹操怎么处置关羽的头颅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关公的形象就不需要过多的说明了吧,忠义侠胆,结拜都要拜关公不是,而且武力值也很高,名震一时,不过最后的死法却有点,总之是遭人暗算了吧,而且最后杀他的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头颅被献给了曹操,想必也不会被善待。

武将关羽,一生勇猛无双,又非常的忠肝义胆,后人提到关羽,总会被他的忠君爱国形象所折服。遥想关羽当年,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威震荆州等英雄事迹,那件都可以让他青史留名。但关羽作为智勇双全的名将代表,最后也免不了遭遇偷袭,被无名小将所杀害。但是关羽死后,他那杆名震天下的青龙偃月刀又落入了何人之手呢?

我们先来说一下关羽。关羽生于乱世,熟读兵法,又怀有一身武艺。但是关羽自从和刘备结拜后,就誓死相随,即便是刘备数次被打的全军覆没,关羽依然不离不弃的跟随他。因此关羽的这种忠勇形象,受到了后世皇帝的推崇。

关羽虽然忠勇可嘉,但是其性格非常高傲,经常一副目中无人的眼神。例如当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生擒于禁,斩首庞德,一时间气势威震华夏,让曹操都有了迁都以避关羽之锐的想法。后来幸得司马懿和蒋济等人劝阻,曹操才没有迁都,而是向东示好孙权,让孙权出兵背后偷袭关羽。

孙权虽然也不希望关羽坐大,但是也并没有马上答应曹操去袭击关羽的要求,相反孙权还派使者去关羽那里和亲,希望能迎娶关羽之女。没想到关羽大怒,辱骂使者说:虎女安能嫁犬子。孙权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刻招来吕蒙商议偷袭荆州之计!

吕蒙接到偷袭荆州的命令后,就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在书信中言辞吹捧关羽,并赞赏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让关羽完全丧失了对东吴的警惕。最后吕蒙见破关羽的时机成熟,就立刻上报孙权,发兵征讨关羽。关羽军在前线得知大后方,江陵被孙权军偷袭后,军心溃散,只能退至麦城。

关羽退兵麦城后,遭到吕蒙大军的包围,吕蒙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一边假装投降,一边把幡旗作成人形立在城墙上,借机率领十余骑兵逃走。但关羽逃出麦城后,才发现孙权早已命令朱然,潘璋断了关羽的去路。最后关羽在厮杀中,被潘璋部将马忠活捉并杀害,就这样一代名将死于无名小将之手!

关羽死后,大家只知道他的头颅被孙权送给了曹操,曹操识破了孙权的借刀杀人之计,就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而他哪杆青龙偃月刀孙权是怎么处理的呢?据史料记载,孙权部将潘璋为人奢侈贪财,又善于使用大刀,所以在关羽死后,孙权就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送给了潘璋,至此三国史上再也没有关羽青龙偃月刀的记载。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的文物中,青龙偃月刀曾在宋朝出现过,以后去了那里,就再也没有相关记载!

本文是小编对三国关羽的一点浅谈,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喜忽喷,也非常希望评论区能留下您的墨宝,供小编学习进步哦!谢谢您的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如果诸葛亮跟随曹操,三国将会怎样?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三国后期,尽管曹操没有称帝,但是天下归于魏国却也是趋势,我们不讨论三家归晋的司马家,抛开曹操的人品问题,试想,如果有智谋的诸葛亮当初选择了有实力的曹操,那么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一个怎样的走向呢?诸葛亮又是为什么没有选择被曹操而是刘备呢?

即使世界上不存在刘备,孔明也不一定会跟随曹操的,哪怕是孔明不出山,一世隐居深山,躬耕田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孔明生于徐州琅琊郡,祖辈族人都是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充满了年少时期的回忆。但是某一天曹操发神经攻打徐州,毫不留情,大肆屠杀,场面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当地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奔走逃往,而当时孔明已经14岁了,一直跟随叔父避难,最先到达的地方是豫章,后来再次转到了荆襄,之后就一直安定在荆州南阳郡襄阳县隆中。

很快,孔明因为知识渊博,到了出山的时候,孔明清楚知道当时山外的形势,所以他认真考虑了刘表、孙权,但是唯独没有考虑当时已经实力非常雄厚的曹操,看来少年时期的阴影一直是心头的痛。曹操此次的大屠杀,不但让他在历史上被冠上了不好的名声,还一度令他进退失据、身临险境,也让他失去了一个举世无双的人才,给子孙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真是一步错步步错。诸葛亮做出这样的决定正应征了那句话: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屈其志。

当然以上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那么上诉情况的反面情况就是曹操得到了诸葛亮,画面有点太美。一方面曹操之所以没有得到诸葛亮,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诸葛亮的个人意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荆州人民对曹操心存芥蒂。如果诸葛亮跟随了曹操,意味着荆州人民和曹操的结盟,那场面……,估计曹操就不会着急攻打东吴,而是会利用贾诩慢慢占领,那么接下来本来会展开的赤壁之战就不会发生,有刘备这个野心勃勃的人在孙权身边,他们俩迟早会互掐,大胆猜测是孙权胜,曹操届时又少了一个对手。

再说到继承皇位的问题,诸葛亮不出意外会支持曹丕,接班人的问题应该不会偏差很多,甚至曹丕会做的更稳,曹操死后也少了很多烦心事。诸葛孔明照这么发展下去,应该可以多活几年,荆州人民也会跟着享福。其实从某些方面来看,这算是非常完美的结局,少了很多杀戮,但是这个毕竟是想象,事实不是在做梦,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三国的精彩之处也许就是因为一切都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许褚一共救了曹操几次?许褚这个保镖是怎么当的?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许褚自从当了曹操保镖,曹操对他的信任度也是直线飙升。要知道当时想让曹操死的不只是吴蜀,还有曹魏里的诸多汉臣,所以曹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声明危险。但是不知道是曹操命好,还是许褚保护周到,曹操每次都能虎口逃生。其实许褚不如典韦那么精明,但是凭借自己的勇猛也算是尽到保护曹操的责任了。

曹操在打汉中之时,带着许褚和徐晃去偷看张鲁之弟张卫的营寨,结果,张鲁大将杨昂、杨任突然率两路大军杀来,准备干掉曹操,危急时刻,许褚和徐晃立即进行了分工,他们的表现有何不同?许褚做了哪个正确决定,保证曹操安全脱险?

一般来说,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都会时刻紧随曹操左右,寸步不离,而徐晃作为大将,一般都会冲锋陷阵,而此时,许褚和徐晃却进行了相反的分工,许褚冲锋杀敌,让徐晃保护曹操脱身。

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操大惊。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前面又一军到;看时,却是夏侯渊;张郃二将,听得喊声,故引军杀来接应。于是杀退杨昂、杨任,救得曹操回寨。操重赏四将。

按理来说,许褚贴身保护曹操,应该保险一些,因为许褚力大无比,战斗力更猛,马战和步战都可以,而徐晃作为大将,统兵打仗,排名布阵应该比较擅长,此时,徐晃作为贴身保镖,却不如许褚,而许褚为何会这么分工呢?

这是因为,敌军突然杀到,许褚不知虚实,不知道敌军会来多少人,而他勇力过人,会给敌军重创,杀敌也表现的更加强悍,给敌军一个下马威。

徐晃作为战场上排兵布阵的大将,战场经验更加丰富,更善于判断地形和敌情,知道哪里可以安全通过,以便脱身。

许褚作为猛将,负责拖住敌军,把时间拖延的越长越好,这样,留给徐晃保护曹操脱身的机会就越大,因此,许褚是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果断决定。

事实上,许褚的决定是对的,是非常正确的,曹操最终因此安全脱身。许褚也成功地以一敌二,杀退了杨昂、杨任,杨昂、杨任见许褚勇不可挡,根本不敢再向前追赶。

而徐晃保护曹操脱身之时,恰好夏侯渊和张郃也率军赶到接应,更加保证了曹操的安全。因此,曹操回去之后,非常高兴,重赏了四员大将,其实,曹操更应该重赏许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瑜、刘备、曹操、袁绍谁带兵打仗最强?

全文共 256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并不是每位将领都会带兵打仗的,作为全军统帅也是如此。如果就拿周瑜刘备曹操袁绍四人相比谁的能力会更强一些呢?曹操和刘备相比已经是曹操赢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上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是打仗除了看硬实力以外还要看软实力,这方面就是刘备的强项了。下面这个故事就非常好玩了,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乱世纷争,英雄尽显才能。常言道,兵者,诡也。兵不在乎多少,不在乎勇猛,在于将帅如何调配,如何布阵,如何奇袭。邓艾带领千余名兵卒,翻山越岭偷渡阴平,最后只有残兵百余人,天降奇兵于成都后方,刘禅大惊开城投降,如果阿斗知道只有百余人,必然死守,而且邓艾可能被砍成肉酱。可见兵者,在于调度也。

如今让周瑜、刘备、曹操、袁绍等四人各带领一千兵卒,各自占领一个山头,最后这四个山头有谁统领?来自三国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

周瑜是东吴的都督,善于水战,而且弓马骑射娴熟,弹得一手好琴,视孔明为挚友。著名的赤壁之战来自于周瑜的手笔,铁锁连舟计谋,黄盖苦肉计的实施,利用东南大风火红曹操战船,最后以五万之众大败曹操百万大军。周瑜是一位帅才,善使计谋,缺点是心眼小,容易妒忌别人。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身份已经无从考察,只知道以织席贩履为生。他从一位平民条件,桃园三结义收服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求得诸葛孔明,获得赵云、马超、黄忠等大将的信任,他有他的智慧之处。刘备一生拼搏,创建蜀汉政权甚是辛苦,最后因为关羽之死,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最后被白面书生陆逊所败,在白帝城抑郁而死。刘备喜欢用哭收买人心,屡试不爽,缺点是兵法欠缺,容易暴走。兵法欠缺是夷陵大败,暴走是刘备殴打督邮,张飞没有打,不要再冤枉他了。

曹操是乱世枭雄也,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视袁绍为草芥,不足为虑,最后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袁绍不久病逝,儿子为了争夺兵权反目成仇,曹操趁机一一剿灭。当时被曹操认为英雄的人物,只有刘备一人也。曹操果然眼光独特,最后刘备成了他的劲敌,曹操爱才,不忍杀之,不知曹操最后作何感想。曹操爱读书,精于兵法,兵法有云: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本无定数,防之,慎之。曹操做事果断,而且喜欢听取别人的谏言,算是一个名公,缺点是多疑,而且妒才。

袁绍身处四世三公的家族,不管在乱世还是当今的社会,出身很重要,出身代表着门槛的高贵。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诸侯共讨之,袁绍便被推为盟主,虽然最后联盟解散了,但是袁绍获得了人气和口碑。袁绍为人温和,有大才,但是优柔寡断,不善决策,做事不果断,内心充满了怜悯之心,在和平年代袁绍绝对是一个香饽饽,在乱世之中难免有点欠缺。

此四人守着山头,刘备以泪洗面无人问津,周瑜独自饮酒弹琴,曹操举头望月赋诗一首,袁绍大呼,我的颜良和文丑何在!此时,曹操暗中派人来到袁绍处,一封书信以求和好,信上说:“你以前是我们的盟主,既然现在四人各守山头,一时僵持不下,不如盟主发一文书,让我等三人臣服于你,我们还做你的小弟”。

袁绍看到书信,心中很是喜悦,我是名门望族,大家肯定会像以前一样拥护我,于是袁绍向刘备和周瑜各送一封书信,要求大家罢兵言和,由我做盟主,你们做我的将军。刘备看到后,心中思虑好久,心想我本是皇族之后,怎可在你麾下为将,此计必然是曹孟德所出。周瑜看到信后,大骂袁绍小人也,我周瑜七尺男儿,怎可投降你个匹夫。

等了好久,只有刘备回了一封信,只有一句话:“孟德之计乎?”袁绍看到很是惊讶,忙问周边人如何是好,周边人有的说曹操是坏人,有的说刘备是小人,袁绍不知如何是好,不知何为!这时曹操带领兵将来到袁绍处,说和他一起讨伐刘备,刘备是真小人,袁绍信以为真,开城让曹操进去,这是曹操大呼:“诛杀袁绍,斩袁绍人头者赏百金。”袁绍听到此话,顿时瘫坐在地,带领兵将投降了,最后被曹操斩杀。

此时此刻,曹操有两座山头,刘备和周瑜各一个。周瑜看不惯曹操的真小人,带领士兵攻山,曹操此时刚获大胜,兵将士气正盛,毫无犹豫的出兵对战周瑜,周瑜可是一位帅才,而且武功很高,一个回合斩下了几个人头,曹操大惊,立马收兵据守,不管周瑜如何叫喊,曹操一直坚守不出。刘备自知武不如周瑜,谋不如曹操,他哭着来到周瑜处,和周瑜说自己无能,愿意听从将军差遣,愿意和将军结为秦晋之好,永不相负。周瑜看到刘备的眼泪,心生怜悯之心,纵然英雄无敌,也有柔弱的一面,于是周瑜和刘备联合共同抗曹。

刘备善哭泣,讨好别人,然后心里打着小算盘,他和周瑜说:“自己城池要有人守护,我只带了百余名兵卒,我本人过来和你一起抗曹。”周瑜感觉刘备本人在,必然不会背叛,于是周瑜一心策划如何对战曹操。曹操也不是弱者,他也是身经百战,自然也不会怕周瑜,只是周瑜战场杀伐很强,单打独斗不如周瑜,思前想后不知如何谋划。周瑜和刘备再一次喝酒中,突然周瑜想到苦肉计,如果刘备假意投降曹操,曹操此时正愁如何对战,必然会相信刘备的投靠,刘备的双锏也是战场的利器,如果曹操和刘备联合,必然大败周瑜。

刘备听取周瑜的建议,写一书信送给曹操,曹操当时第一反应是诈降,但是细想刘备即便诈降也不是我对手,可以趁机收服刘备为自己所用。周瑜假装攻打刘备,刘备带领士兵去曹操处,刘备选一大雾天气,那天大雾环山,伸手不见五指,曹操站在山上根本看不到刘备等人,因为不惧怕刘备,便开门让他上山,但是进去了很多人,一直有人进山,曹操顿时大惊,刘备骗我,这不是一千人马,是两千人马。

只见周瑜一个闪身来到曹操旁,一剑把曹操斩杀。刘备看到曹操被杀,忽然大呼:“曹操有令,斩杀周瑜,因为群龙无首,士兵听到刘备的呼喊,顿时带着兵器涌向周瑜,周瑜一时不防,身重数剑,在手下人的保护下逃离出去,只有百余人逃回山里。”

此时雾已散去,曹操人头落地,刘备自称大汉王叔,举义兵讨伐周瑜,为曹操报仇,瞬间集齐了三千多人的队伍。刘备带领士兵攻山,周瑜拒不出战,因为身中数剑,伤势严重,一直在屋中抢救,但是周瑜不甘心,多次穿衣上阵但是体力不支而倒地。刘备自知周瑜心胸狭窄,让士兵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越听越气,最后剑伤崩裂而死。

刘备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也许不服,但是刘备处处示弱,不争便是争,刘备用哭博取别人的信任,自己打着小算盘,虽然胜利了,但是胜之不武。真实的刘备也是在赤壁之战后,大收荆州城池,才有得三分天下的根基,其实这个战功是周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曹操为何把三个女儿嫁给同一个人 是什么想法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是想要让女儿能够霸占妃子和皇后的位置,另外也希望能够通过外戚掌权。最后的原因是希望能够让自己成为皇帝,因此才会步步经营、出谋划策。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等到自己的地位稳定之后,轻而易举就可以坐上高位,没有任何人质疑。

想要让女儿霸占皇后和妃子的位置

曹操的想法很简单,只有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皇后,成为妃子,自己就有一定的权利,而且还能够杜绝其他的大臣,影响到自己的权利。这种做法是能够理解的,将三个女儿全部都嫁给汉献帝,这就可以牢牢的控制对方,让汉献帝怎么样都飞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外戚掌权

这在汉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统,只有让自己的女儿能够站在汉献帝的边上,成为汉献帝的皇后,自己才能够名正言顺,才不会被大家鄙视。曹操一直都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如果无法名正言顺,可能就会被别人质疑,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就选择让女儿留在汉献帝的身边。

为篡汉做准备

曹操选择这么做也会有着很多的想法,在曹操的心中并非只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皇帝。当时有王莽的先例,曹操就想着自己可以先成为比较有影响力的外戚,等到稳定下来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的篡汉。曹操为了有效证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一方面的心思,但是直接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但这种做法其实早已人尽皆知,无非就是接下来的路铺路搭桥,这也是为什么曹丕能够名正言顺取代汉朝的关键因素。如果不是曹操,在之前一段时间早已出谋划策,步步经营,不会有后期的成功,因此曹操确实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吕蒙抓到关羽后到底该不该杀?吕蒙如果不杀关羽吴蜀能击败曹操么?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吕蒙也算是一位神人了,早前吕蒙就展示了自己惊人的学习能力,让孙权和鲁肃等人对他刮目相看。之后在战场上有屡建奇功,最著名的肯定就是荆州一役击杀关羽了,不过吕蒙杀掉关羽后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吴蜀两国都变得很伤。吕蒙抓到关羽后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关羽呢?难道就没有第二种办法了么?

如果让大家选出三国最大的坑货,大家有没有合适的目标呢,小编先说说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吧,这个人绝对不是酒囊饭袋,相反他足智多谋,杀伐果断,但是呢,他的一臭招,直接断送了三国一统的大好局面,最终呢,刘备,孙权都被他坑了,所以刘备是明目张胆的怒骂,而孙权只能在心里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孙权属下。

他就是吕蒙,这个人大家都太熟悉了,小编就不再赘述他的生平了,简单的提一句,资治通鉴里有一卷叫《孙权劝学》大意是,孙权觉得吕蒙文化程度地,就鼓励他学习,于是他就努力读书,后来鲁肃去找他,俩人一交谈,鲁肃吃了一惊说你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可见人家刻苦的程度,对这一点来说,咱们都要向他学习。

这个人很有本事,他围困过曹仁,打败过朱光,计擒郝普,还在逍遥津抵挡住张辽的追兵,更牛的是,在鲁肃死后,他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将蜀国第一名将关羽打败并杀害。其实他前面都没有错,只是在杀关羽上的确是臭招。关羽是什么人,刘备的生死兄弟,蜀国的第一名将,连曹操都佩服的想收归麾下,更重要的是他义薄云天,你夺了荆州,因为在归属上荆州本就是东吴的,你收回去了,刘备最多画个圈圈诅咒你,但是你杀了关羽,就落下了口实。

于公,你杀了蜀国第一大将,堵住了刘备攻打曹操的一个重要基地,更是破坏了孙刘联盟,于私,你杀了人家的结拜兄弟,结拜时说好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家刘备能不给你玩命吗?孙权接到这个消息是崩溃的,他看到关羽的人头,一定是心碎的,心里面不知道有多恨这个吕蒙。于是乎,马上采取应急预案,先给刘备道歉,认怂,结果刘备不理会,于是乎,给曹操跪了,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曹操多聪明接过人头,率文武百官进行祭拜,并且厚葬。这做法,孙权得吐血。

果不其然,刘备倾其所有,大军直奔东吴,在路上又折了张飞,刘备更生气了,不灭东吴誓不罢休,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刘备惨败,精锐尽失,而孙权也好不到哪去,也大耗人力财力,更为重要的是孙刘联盟破裂,虽然后期诸葛亮拼命挽回,但是心里必然心存芥蒂,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蜀国元气不复,吴国萎靡不振。归根结底都是吕蒙的昏招所置。所以小编觉得三国第一坑货是吕蒙。大家觉得还有更合适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怎么评价刘备的一生?刘备为什么能和曹操、孙权平起平坐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一生到底应该怎么正确评价呢?其实刘备的能力被很多人都给小看了,因为在演义当中,刘备周围的人光芒实在太过闪耀,但那些都是不真实的,蜀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之一最大的功臣还是刘备。刘备草根出身,但是却有远大的志向,并且靠着自己一步步的积累逐渐成为了能和曹傲、孙权平起平坐的人。可以说刘备的起点是最低的的,但最后的成就做到了最高点。

熟读汉末三国史,很多人称刘备为逆袭之王,将他作为最励志的偶像。毕竟他虽是汉室后裔,但是他们这一脉,在先祖刘贞时期,便已经“坐酎金失侯”,他本身又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贩履织席谋生。可是后来的他,不但没有一生浑浑噩噩,反而地跨荆襄,雄据巴蜀,成就霸业,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成为了那个乱世中,成就最大的枭雄之一。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刘备出身微末,他凭什么能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呢?

要知道,曹操刚起兵时,虽然也经历过低谷,但是曹操名义上的祖父,是曾经非常受宠的宦官曹腾,他的父亲曹嵩,则是汉室的大司农,因此曹家颇有家产,曹操想要招兵,也有足够的资本。另外,曹氏家族,以及与其交好的夏侯家族,在谯国沛县都是名门望族。而曹操的发小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张邈、张超兄弟都官至太守,这些资本,并不算寒酸。

孙权的家族,没有曹家这样的根基,但是他的父亲孙坚,白手起家成为了汉末有名的诸侯,曾让董卓闻风丧胆;他的兄长孙策,则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平定了江东八十余县,并为他留下了一群优秀的班底。因此孙权未及弱冠,便能稳坐江东。那么,刘备凭什么与他们三分天下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他的好名声与好运气

刘备虽然年少时便不好读书,但是他有成大事者的风范——“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样的风范,导致了“年少争附之”,而且为他赢得了较好的名声。于是,他拥有了威望和名气,这是他起事的资本。而单纯有名声,还是远远不够的,他的运气也非常好,例如,他刚刚准备起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另外,就算有人看不惯他,专门花钱雇了刺客刺杀他,他也没有玩完——这个刺客恰巧不是冷血无情之人,不但没有动手,反而主动向刘备说明了情况。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刘备身上时有发生。由此可见,他的声望果然好用,而他的运气,也果然不错。

二、他本身的能力与魄力

刘备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毕竟他还是个幼童的时候,便立志要成为帝王。而且他虽然不好读书,却并非无能的草包,反而非常有知人之明——例如招揽了关羽和张飞,挖掘了赵云,不舍田豫,破格提拔私兵魏延和降将王平,等等。而且他在没有栖身之地的时候,依附他人却一直能保持独立,也是他能力与魄力的体现。如果没有能力,他有再好的运气,再高的声望,也无济于事;而如果没有魄力,他的能力便会成为累赘,这些都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

三、刘备出身并不贫寒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刘备这一脉汉室后裔早已没落,但他并不是真正的草根,毕竟他有钱“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有资格与公孙瓒称兄道弟,甚至有条件出门游学,拜当世大儒卢植为师。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入仕,也为他留下了不少人脉。有这些条件在,刘备起事并走向成功,又多了一重保障。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刘备,本身并非草根,他的出身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不过他最终成够占据东西二川,成就帝业,主要还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与魄力,吸引到了大批的人才,并成功的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当然了,他一直经营的好名声,以及与生俱来的好运气,也是他成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因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周不疑是怎么死的?曹操是因为周不疑太聪明才杀他么?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被称为神童的不只是曹冲,还有曹冲的好友周不疑,据说周不疑的才智不比曹冲差。但曹冲早逝以后,曹操把周不疑也给杀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曹操担心周不疑太聪明所以杀他,但曹操一项喜爱人才,如果有位天才出世没理由这么着急除掉他。所以周不疑的死另有原因,实际上曹操原本是想让周不疑辅佐曹冲,但曹冲已经不在了,所以也就认为不需要周不疑这个人了,期间曹丕曾想阻止曹操,但并没有起到效果。

曹操不仅爱才,同时也经常杀害贤能。祢衡、杨修、孔融、娄圭等名士,就是死在曹操手上。即使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死于他的迫害。

当时,曾有一个名叫周不疑的神童,此人文采出众、足智多谋,才能绝不下于贾诩、司马懿,但他最终也难逃曹操的毒手。

周不疑是荆州人,总角之年便已闻名于州郡,笔走龙蛇、下笔成章,被当时人称为大才。一开始,周不疑在刘表手下做别驾。之后,曹操平定荆州,周不疑便投靠到曹操手下做官,当时他年仅16岁。

不久后,突然天降祥瑞,宫中飞来一只白色的麻雀,于是曹操命令儒者们写诗作赋,为汉朝歌功颂德。周不疑拿到纸笔后,挥毫而就,曹操看到文章后大为赞赏,当场就想将自己女儿嫁给周不疑。谁知周不疑却婉拒了曹操的好意。

为了培养周不疑,曹操将他任命为爱子曹冲的幕僚。曹操希望有朝一日,等曹冲继承大统,周不疑能成为他最好的助力。曹冲自幼便有“神童”之名,著名的“曹冲称象”就是他的手笔。因此,两位神童很快产生了共鸣,两人十分要好。

不久后,曹操攻打柳城,试图击溃袁绍势力的余孽,当时周不疑也随军出征。战斗开始前,周不疑连续献出十条妙计,曹操仅采纳其中一条妙计便大败袁尚、乌桓势力,攻破柳城,俘获敌军数十万人。

周不疑具体制定了什么计谋,史书并未记载。他的妙计就像荀攸的十大奇谋一样,被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在非常可惜。

此战之后,周不疑的地位变得更加炙手可热。虽然曹操刚刚失去了郭嘉,但他相信,周不疑迟早能填补这位“鬼谋之士”的空缺。然而仅仅一年后,曹操却改变了主意,这是因为曹冲不幸去世了。

公元208年5月,曹冲突然得病,虽然大夫尽力拯救,曹操亲自在神前为他乞命,但曹冲仍不幸夭折,年仅13岁。在葬礼上,曹操哀痛至极。原本长子曹昂在宛城战死后,曹操欲立早慧的曹冲为嗣子。但曹冲不幸夭折,一切计划都泡汤了。

曹冲死后不久,曹操就开始疏远周不疑,想要找机会杀掉他。曹丕看出了曹操的图谋,于是劝谏父亲:“周不疑是大才,怎能害贤!”谁知曹操却训斥道:“周不疑太聪明,绝不是你能驾驭的,留他性命,必成大患。”于是在一天夜里,曹操派遣刺客将周不疑刺死在家中。

作为一个神童,周不疑的智谋绝不下于贾诩、司马懿等人。在曹操的心目中,恐怕只有自己和曹冲才能驾驭此人,曹丕、曹植、曹彰都不能让他心服。西方有句古话说得好:“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便是敌人。”曹操狡诈多疑,自然不愿看到周不疑在自己死后失去控制、兴风作浪,为防夜长梦多,曹操最终还是忍痛将他杀了。

从周不疑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不仅要善于表现自己的智谋,同时也要学会掩藏自己的智谋。才华就像老虎斑斓的毛皮,就像梅花鹿高耸的鹿角,虽然它们能给老虎、梅花鹿带来美丽,但同样也会给它们带来杀身之祸。周不疑过于年轻,缺乏历练和城府,因此只会展现才华,而不能隐藏自己的锋芒,最终才会被曹操敌视,从而获得悲剧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国第一才女 为匈奴王生下二子后被曹操赎回 诗琴双绝一生坎坷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一曲名为《胡笳十八拍》的乐曲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果说《十面埋伏》带给人们紧张与杀机,《汉宫秋月》让人感受到寂寞之情,那么《胡笳十八拍》则让人肝肠寸断,感到纠结与无奈。古人说:“文以载道。”文学之伟大在于能够用文字记录和传达一个人的思想、主张、见解以及情绪。然而,文学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和记录下来。《胡笳十八拍》以其独特的音律形式将蔡文姬的痛苦和纠结无奈表达出来,并且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蔡文姬归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当时东汉帝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曹操为了友情将故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从南匈奴那里用重金赎回。曹操赎回蔡文姬是出于对蔡邕的友情,然而他自己可能没有想到,这个不经意的行为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蔡文姬因为中原战乱被南下劫掠的匈奴人掳去,成为南匈奴左贤王的女人,随后她在南匈奴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的十二年里,她一直生活在南匈奴。在这段时间里,蔡文姬深感与儿子的分离之痛,无法自拔。因此,她创作了《胡笳十八拍》,以表达她对儿子的深深眷恋之情。

蔡文姬终究不是南匈奴人,她的故乡并非南匈奴。此外,她的父亲还有许多遗著需要她整理和完成。因此,蔡文姬面临着无可奈何的选择:要么回到东汉与两个儿子分离,要么留在南匈奴,使父亲的遗著永远无法见天日。最终,蔡文姬选择了后者,这就是所谓的“文姬归汉”。

在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哲学家几乎都是在贫困和痛苦的磨砺下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果蔡文姬的人生没有遭遇丧夫(蔡文姬曾嫁给卫仲道)、丧父(蔡文姬之父蔡邕曾因为董卓之乱被王允诛杀)以及流亡他乡、与儿子分别这一系列痛苦,她的才华仍然会闪耀,但或许不会有《胡笳十八拍》这样感人肺腑的作品。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由十八个乐章组成的乐曲,通过曲调的起伏和音乐的表现力,将蔡文姬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节乐章都具有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从婉转悲伤到激昂慷慨,再到无奈迷茫,乐曲的旋律仿佛是蔡文姬内心的呐喊和诉说。

乐曲的旋律充满了悲怆和无奈,仿佛是蔡文姬在彷徨和痛苦中的心声。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她心中的泪水和思念,通过音乐传达出来。乐曲中的高潮部分充满了情感的释放和激情的迸发,而低潮部分则展现了蔡文姬内心的忧伤和无助。整个乐曲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将蔡文姬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令人为之动容。

《胡笳十八拍》不仅在古代深受欢迎,而且在现代仍然广为流传和演奏。这首乐曲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通过音乐的力量,打动人心,引发人们对生命、爱与命运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