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诸葛亮帮过哪些人(优秀20篇)

浏览

3985

文章

629

篇1:马谡如果不失街亭,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几率会增加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其实在用人方面小编觉得还是有一些欠妥当的,我们多的不说了,就拿马谡来说吧,这个人的的确确是有能力,但是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诸葛亮让他守街亭真的是失算了,所以也是很悲剧的,但是如果我们做个假设,马谡不失街亭,诸葛北伐成功几率会不会变大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

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可以暂时保住陇右,保住陇右蜀汉就有了和曹魏一较高低的资本,算是北伐的重大胜利和重大突破,但离期待的成功还很远。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事实上街亭很难守住,北伐成功也是小概率事件。

蜀国不具备灭魏的实力,这点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会拒绝魏延出子午谷取长安之计,将军事重点放在曹魏相对偏远薄弱的陇右。诸葛亮稳步推进的战略是符合当时形势的,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他深知蜀汉力量的悬殊,以及远途行军、客场作战、粮草不济的事实,不会寄希望于奇迹。陇右是汉中、关中和西域的枢纽,又有秦岭、六盘山和陇山的山险防护,肥沃的农牧区还可以为蜀军提供粮草和马匹,解决让人头疼的补给问题,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占据陇右就有了根据地,有了与曹魏对阵的前沿,有了未来可能灭魏的突破口。

不过诸葛亮在陇右的军事顺利,是在此前蜀汉8年无战事的背景下突袭的结果,是避开曹魏主力之下的胜利,离建成根据地还差很远,绝不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那么简单——诸葛亮退兵后曹真收回三郡也没费什么事,说明这种倒戈具有不确定性。也不只是单纯的军事占领那么简单,还需军事布防、生产经营、行政管理,以及消除不稳定因素,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当时诸葛亮还没完全占据陇右,陇西郡仍在誓死顽抗,给北伐军带来不小麻烦。

诸葛亮声东击西最理想的状况是策反新城的孟达,可以远距离牵制和引流曹魏主力。然而计划没成功,诸葛亮只能让赵云、邓芝在箕谷设疑兵,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曹魏主力源源不断地向陇右施压。守街亭其实就是为了保陇右,街亭是关中突进陇右最便捷的一条路,所以诸葛亮非常重视。然而当时双方军力对比太过悬殊,曹魏方面光张郃的先遣军有2万之众,后面还有魏明帝曹叡亲统的3万精兵坐镇长安。而诸葛亮挺进陇右的部队总共只有2万来人,至此还分成了四个部分:一部继续打陇西;两部分驻清水和街亭;自己率主力守上邽。这种情况下,即便马谡遵从诸葛亮的指挥调度也不一定守得住街亭。

当然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的目标应该不是长期坚守,而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汇集主力与曹魏一决雌雄,决定陇右的归属。然而马谡败得太快,诸葛亮的布局被打乱,陇右局势也急转直下,无险可依、粮草也接济不上的蜀军就只有撤兵这一条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刘备更喜欢法正还是诸葛亮?法正对蜀国更重要么?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蜀国的谋士可能大家最熟悉的还是诸葛亮,不过蜀国不仅诸葛亮一位谋士很重要,庞统和法正同样对蜀国很重要。只是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重点写了诸葛亮,所以在普通人心里诸葛亮的地位才这么重。其实在刘备心里法正的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而且法正在制定谋略上更加的全面冷静,在这一点上是其他人不曾具备的。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刘皇叔礼贤下士的美名传遍天下,他与诸葛亮成为了后世人眼中明君贤臣的典范。但其实,诸葛亮刚刚出山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也不是军师。而仅仅是幕僚之一。

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没有《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神,翻开陈寿写的正史《三国志》就会发现,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干的,那个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借东风是虚构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三气周瑜更是无稽之谈,当时周瑜的高度是诸葛亮望尘莫及的。华容道,捉放曹。根本就不存在。当时刘备是想趁着曹操败退趁机打个劫,但是没想到曹操跑的实在是太快了,刘备赶到时扑了个空。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诸葛亮“男神”的形象崩塌了。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的,陈寿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的管理才能,处理内政的才能还是不错的,只不过行军打仗的事情他并不在行。所以崩塌的并不是“男神”诸葛亮,而是演义里“男神仙”诸葛亮。

但是刘备一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战役,又是谁为他谋划指挥的呢?前期是刘备自己,后期刘备找到了一个人才,他就是法正。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就此效力于刘备。此人很有政治眼光和军事韬略,他劝刘备取汉中,在与曹魏的汉中之战中,献奇谋,驱使黄忠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经过他的军事安排刘备最终拿下了汉中,并在汉中称王。

据史料记载,法正这个人的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据说他在掌权之后对曾经给过自己小恩小惠的人都会报答,凡是得罪过自己的人都会打击报复。有人曾因此跑到诸葛亮的面前去诉苦,但是诸葛亮觉得法正很有才华,是刘备最倚重的大臣,所以不管不问。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刘备一连哭了数日。要知道即使后来关羽身首异处,正史也不见刘备哭泣的记载,但是法正之死,刘备的哭泣却明确记载于《三国志》。而且刘备还亲赐谥号,封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

若干年后,刘备兴兵伐吴,赵云,秦宓,黄权等人纷纷劝阻,诸葛亮沉默不语。后来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不得不感叹:“若法孝直在,定能说服主公放弃伐吴。”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盘点三位《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蜀汉人物,诸葛亮位列榜首!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生动形象的人物和紧凑精彩的剧情让很多读者深深为之着迷。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内容上有很多地方和史实并不相符,而且作者“尊刘抑曹”的思想很严重,导致蜀汉许多人物都被严重神化。今天小编便来盘点三位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蜀汉人物,快来一起看看吧。

一、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在我们的认知中,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智慧的代表人物,《三国演义》中神一样的存在,大众内心谋略的顶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事实上诸葛亮军事能力只能说是出色并没有演义中传的那么神乎其神,平定南蛮其实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至于火烧赤壁的计谋实际上是东吴周瑜的计策,诸葛亮借东风更是将诸葛亮写的神乎其神。

二、关羽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

关羽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经过罗贯中笔下的描述,关羽成为忠君爱国、义薄云天、勇武双全的杰出代表,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英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更是人们心中忠义形象的代表。

事实上,关羽并非温酒斩过华雄,因为二人完全不在同一时代,关羽没有机会斩杀华雄。关羽也没有斩杀过文丑,因为文丑也是袁绍帐下大将,绝非如此不堪一击。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只斩杀过两位名将,一位是颜良,另一位则是庞德。而关羽之所以能够斩杀颜良,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赤兔马快关羽趁人不备,突袭颜良。关羽水淹七军到是真的,至于过五关斩六将就过于神乎其神,毕竟关羽只是孤身一身。千里走单骑的美谈只是曹操放关羽一马。

三、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白马银枪赵子龙,摧锋破敌任纵横。喜欢看三国的,可以说没有不喜欢赵云的。他浑身是胆,年轻有为,《三国演义》中赵云位列五虎上将之一,几乎成了不败战神。书中描写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他曾先后在袁绍、公孙瓒手下为将,赵云后来追随刘备,在其麾下历任牙门将军、偏将军、翊军将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就一代霸业。

但是历史并非如此《三国志·赵云传》的正文里没有那么多对赵云事迹的证实,只是介绍了他确实有“长坂救主”和“截江夺斗”的事例,其他的就没有那么多了。其他史书中记载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至于战绩如何没有过多描述。在历史中赵云担任更多的是刘备保镖,七进七出只是演义将赵云神化历史并无从考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刘贬曹的书,书中夸大了蜀汉阵营中的一些将领也不足为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诸葛亮到底是因何而死?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过世的

历史上对于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的事情,一直都是没有明确的记载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现有的史实来对诸葛亮的死因进行一个合理的推断,最终也是得出诸葛亮是因为劳累过度成疾病所以才死亡的。

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第一次登上三国的舞台,并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处于一个很是重要的地位,如果蜀汉不是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那么是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与东吴和北魏抗衡的,那时候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为了刘备竭心竭力,之后刘备死后,又把刘禅托付给了他。

在刘备死后,为了防止诸葛亮篡权夺位,甚至是派人一直在监督着诸葛亮,那时候的诸葛亮一边要考虑北伐的事情,因为北伐的失败而忙的焦头烂额,一边还要应对监督,最终也是劳累成疾,在54岁就病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诸葛亮算不算三国杰出的军事家?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拥有的头衔很多,包括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等。诸葛亮当过蜀汉丞相,独揽朝中大权,算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了。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国内所有学生在上学的时候都会学习,所以文学家也说得通。外交家和发明家也是根据史书中的一些相关记载而给出的评价,唯独军事家可能就要打一个问号了。毕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一直被怀疑的。诸葛亮出道的身份就是军师,不过刘备并没有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主动找上的刘备。诸葛亮并没有什么背景,想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是要主动一些才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我们应该都知道。杜甫也是把诸葛亮忠义的精神和最后抱憾离世的遗憾刻画的非常动人,而且非常无奈。诸葛亮的人品和精神肯定不用我们怀疑,而且诸葛亮对整个蜀汉的贡献也是仅次于刘备的。当然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分不清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了,因为在演义中诸葛亮太多的事件都是被杜撰出来的,例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这些成绩并不真实。所以我们讨论诸葛亮的军师才能,还是要放在正史的框架当中。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虽然隆中对不是诸葛亮第一个想出来的,但整体思路还是帮了刘备很大的忙。跨有荆益、两线出兵就是后来刘备发展的基本方向,最后建立了蜀汉政权,是蜀国成为了三国鼎立的其中一员。要知道蜀汉的这帮人都是白手起家,不像曹操还有孙权那边都是权贵出身,起点比较高。所以刘备和诸葛亮能有如此成就还是非常了不起的,起码采用的策略是对的,而且在初期显得尤为关键,不然一旦被曹操盯上可能蜀汉就会被提前击碎了。

后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心曹魏趁势入蜀,所以急忙找到孙权要求恢复盟友关系,这点上诸葛亮的判断还是挺对的,而且孙权也不希望蜀汉灭亡。此后,三国进入到了一段比较和平的时间,也给蜀国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还是体现了诸葛亮的外交能力和政治能力,军师才华还是需要实战来说明。蜀国的人口是远远不及曹魏的,诸葛亮也明白决不能和曹魏正面对拼,双方国力差距实在太大,所以求稳成了诸葛亮北伐的第一要则。

其实仔细算算诸葛亮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由他一人指挥的战役胜率寥寥可数,发动的6次北伐大部分也是无功而返,并没有对曹魏造成什么实际性的打击。而且中间还出现过几次战略和用人上的失误,这都说明了诸葛亮的军师才华算是比价弱的。不过诸葛亮在其他方面已经超出常人很多,想要各方面都达到顶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对诸葛亮苛求太多,整体来看他还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王佐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没有趁机伐蜀呢?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趁机伐蜀?

诸葛亮在去世之后,司马懿之所以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去伐蜀,有可能是养寇自重,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并不想要去赶尽杀绝。如果是从历史这一方面来看,那么这很有可能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曹魏这一方面,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蜀汉。

司马懿终身没有打算涉足蜀汉,这很有可能是养寇自重。司马懿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曹操早就已经有所提防,之前也提醒过曹丕,虽然说曹丕对司马懿一直信任有加,并且早就已经去世,但是新皇帝也是一个明君司马懿可不敢保证曹丕在临死之前有没有让曹睿一直防着自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会选择小心谨慎行事,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阻挡诸葛亮的一大选择,在对战的过程中,两个人都有胜负,甚至有一部分的人认为诸葛亮本身就会占据上风。那么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放弃,这其实就是养寇自重,诸葛亮在第1次北伐的时候就面临失败,之后司马懿马上就直逼西城,但是兵马并不多,没有办法抵抗进攻。

所以诸葛亮马上就选择使出一个空城计,直接就吓退司马懿,让人觉得非常的称赞,不过就在大家讨论这一个计谋时,很多的人也会考虑到,为什么司马懿始终都没有进攻,也有人会觉得诸葛亮实在太厉害,这些计谋总是虚虚实实,让司马懿根本就完全看不透,根本就不懂得进攻,但是我们也会知道司马懿这个人胆子根本就不是这么小,再说诸葛亮早就已经去世,司马懿怎么可能会如此的畏首畏尾呢?

这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养寇自重,就是希望能够有效巩固自己的地位,毕竟自己内部可能也会有很多的矛盾,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矛盾,可能情况也会更加的严重,可能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凤雏庞统到底丑不丑?庞统是否真的嫉妒诸葛亮?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虽然名声很高,能够与卧龙诸葛亮比肩,但是书中的他却是一个长相极其丑陋,做事方面还表现出嫉妒诸葛亮的人,很多影视剧也都按照这种说法来展现,因此很多人都相信了。然而小说是对历史的改编,影视剧又是对小说的改编,可信度并不高。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庞统是不是真的丑到孙权都不愿用,又嫉妒诸葛亮呢?

历史上,庞统是周瑜的重要参谋,东吴很多人都听说过他。周瑜突然暴亡之后,庞统立即出奔荆州,根本不敢在东吴停留。这背后肯定是有隐情的。庞统回到荆州后去当个县令,并不是刘备看不上他,而是刘备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直到鲁肃给刘备写信,刘备才知道庞统来了。

见面之后刘备和庞统谈笑风生。在两人短暂的交往过程中,谈资包括但不限于:东吴招亲时周瑜是怎么计划软禁刘备,刘备背信弃义袭击刘璋和商纣王比起来怎么样,等等。刘备军带不到万人的老弱病残入川,在后继断绝的情况下七战七捷,逼近成都。雒城之战时,庞统为了激励士气,亲自带队攻城,在激战中被流箭射死。刘备当场痛哭流涕,亲自选择墓地安葬了庞统,并将该地改名为落凤坡。

总之,庞统长的丑,是被小说黑了;庞统嫉妒诸葛亮,也是被小说黑了。庞统并不同于诸葛亮这样正统的政治家,而是个外表忠厚,内心猥琐的男人,和刘备一见如故。庞统经常和刘备一起喝酒吹比,口无遮拦。在夺取益州战争中,庞统帮助刘备建立了一支幕僚团队。

最后庞统不幸战死,刘备极为痛惜,只要说起庞统的时候就会痛哭流涕。庞统死后,法正接替他成为刘备军的参谋长。

那么,小说中认为庞统嫉妒诸葛亮,是否真有其事呢?

实际上根据史书记载可知,诸葛亮是庞德公的学生,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两人都得到庞德公的看重,称诸葛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庞统从来没有看不起诸葛亮,而庞统正是在诸葛亮的大力推荐下,才得到刘备的信任与重用;并且庞统是诸葛亮的粉丝,曾经与彭羕一起发誓要追随诸葛亮的足迹,去尽心辅佐刘备,以成就大业,像那些古代先贤一样青史留名。

颍川司马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水镜先生,这个人很会看人,庞统在弱冠之年(年满二十岁)就去拜访司马徽,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庞统坐在树下,两个人从白天聊到半夜,司马徽觉得庞统这个人很厉害,堪称是荆州的翘楚,NO.1。

领兵打仗,庞统的能力超过诸葛亮。正史里的公论,诸葛亮长于内政,拙于用兵;而庞统恰恰相反,他是领兵打仗的奇才。此去西川,不是去治国,而是去攻城略地,是去斩关夺隘,和刘璋拼孙子兵法,所以,带庞统比带诸葛亮更合适。

按照《三国》中言,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二者一人,可安天下”。得到引导的刘备把这几话放在心上了,于是带着二弟三弟关羽张飞,跑到深山老林的卧龙岗去礼求大贤出山,也就我们常听说的: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

从演义看,庞统似有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六十三回写到,刘备在西川迟滞日久,诸葛亮派马良前来询问,并附有书信一封。刘备看完信后,说要去荆州同诸葛亮商议。庞统担心诸葛亮抢了自己的战功,便反复催促刘备进军。刘备只能同意,不想庞统骑着的卢马,被张任乱箭射死在落凤坡。所以,庞统看不起或者嫉妒诸葛亮的说法是演义中出现的,和历史并不一样。历史中,两人的关系是不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后两句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伯温的后两句是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意思是诸葛亮再厉害,最终也只是三分了天下,而刘伯温却实实在在帮助朱元璋统一了江山。

诸葛亮与刘备志同道合,鞠躬尽瘁,解救万民于水火。他帮助刘备策划了许多经典战略,好比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白河用水等等,让刘备相继得到了荆州、益州。也在他的协助下,刘备也战胜过宿敌--曹操。关羽被杀或许是蜀国的转折点,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意气用事,最终惨遭陆逊火烧计策,损兵折将,蜀汉一蹶不振。

朱元璋开始起义,从一个草根逐渐逆袭成皇帝,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军师刘伯温。在战略方面,刘伯温以实务十八策分析了当今局势,又采用围点打援,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帮助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一步步帮助朱元璋称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招降张任?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在《三国演义》中其实有一位比较有意思的人物的大家估计不太熟悉,那就是张任,张任其实和庞统的死也说得上是有牵连的,开始庞统就在落凤坡被砍,最后由张飞赵云才把张任等部下活捉的,话说在三国招降武将是一件非常的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张任却没有被招降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诸葛亮不招降还是刘备不招降,又或者说是张任不愿意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其实张任也不是不能招降,实际上刘备在招降策略上出了极大的问题。哪出了问题?咱们先拿几个成功的案例看一看:

其一曹操招降张辽:曹操先是拔剑在手,亲杀张辽,见张辽全无惧色,关羽、刘备求情,马上放低姿态,掷剑大笑:“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且亲释其缚,解衣衣之,拉他坐上座,这让张辽再坚持就没意思了,有了台阶下,也就顺势投降了。

其二孙策招降太史慈:孙策听说活捉了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并解开绑绳,将自己锦袍给他披上,请入寨中,言语上奉承太史慈:“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太史慈见孙策待自己很厚道,也降了。

其三张飞招降严颜:张飞见到严颜先是怒目咬牙大声斥责:“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这应该是张飞当时的真实想法,严颜不吃他这一套,表现的很硬气,张飞见到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马上态度转变,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还说了点软话:“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这样严颜也投降了。

这三起案例,无一不是胜利者降低了姿态,奉承失败者几句,再给个台阶下。回过头来在看看刘备的招降:

刘备入川,军师庞统死于落凤坡。这仗打得实在憋屈,等到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迅速扭转了颓势,先是捉住吴懿将其招降,接着张任的部将卓膺投降张任被活捉,刘璝被杀,张翼投诚。刘备就有点小膨胀了。

所以在招降张任一事上,他是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招降张任的。先上段原著,看看招降词:

张飞解张任至。孔明亦坐于帐中。玄德谓张任曰:“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识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

张任出身寒门,是刘焉刘璋父子亲手提拔的,极有气节。本来被生擒,张任是抱着必死心态的,听到刘备说“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感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刘备随后的话“汝不识天时,降即免死”这句话颇具施舍的意思,在整个招降过程,刘备都没下来过,坐在主位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原本张任就有点看不上刘备,而本人又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岂会吃这一套,这两次对话让招降没了任何一点的转机,反正也是死,还怕你作甚,骂呗~这场面就尴了尬了,招降很难实现了。只好斩杀以全其名。

有人说了,不杀行不行,先关押着,等刘璋投降了,让刘璋劝说不是更好吗?黄权不是这样招降的吗?其实这样是不行的,虽然拿下了雒城,刘璋方面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如果不杀张任,益州的武将一看,嘿!活捉了不投降骂你都不杀。那咱们还是先打打在说吧!所以杀了张任给刘璋的手下也是一个震慑:投降,我欢迎;不投降想找死,我也成全!这样成都的官员就得掂量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懿不敢出兵是因为怕诸葛亮么?司马懿最怕的三个人是谁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一生都非常小心谨慎,但是司马懿的野心是一步步被撑大的。早期司马懿各种装病不愿意出仕辅佐曹操,没想到最后颠覆曹家的正是司马懿,但是这一路上让司马懿感到害怕的人也不少。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一直不出兵其实就是顾忌诸葛亮,总认为自己会踏入诸葛亮设下的计谋当中,还好最后活得长把孔明给熬死了,不然最后谁胜谁负还不知道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系列丛书《司马懿吃三国》,讲述的就是司马懿一生的故事。他在乱世当中,如何忍辱负重,到最终取代魏国的。那么在前期的时候,他虽然也是智慧过人,但是在同时代也有着不少的人才,例如鬼才郭嘉,枭雄曹操。

其实他从小的时候就博学多才,后来也是能够和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杨修辩论,足以见他的实力不菲。所以被曹操所知道,于是被强迫性的纳入麾下。在这里,他的锋芒也是处处被压制。

因为这里有令他恐惧的人。

第一个是鬼才郭嘉,他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原来是跟随袁绍,后来投靠曹操,也是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献上奇策,无一败绩。但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当时曹操也是在他的床榻前痛哭流涕,奉孝死前,还对曹操留下遗言。对于司马懿的使用,如果能为我用,那么可以用。如果不能为我效力,那就杀掉。因为他已经看透司马懿的野心,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替曹操压制,如果自己的不在的时候,就要丞相费心了。

第二位就是枭雄曹操,当奉孝离开之后,他身边的谋臣也是少了重要一环。所以他虽然处处怀疑和提防司马懿,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得不靠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处征战,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又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司马懿在这个时候也还是处处小心。

第三位就是令世人敬仰的卧龙诸葛亮。他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在刘备离开之后,诸葛亮就开始他未完成的夙愿,带领军队北伐。这个时候,魏国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挡住诸葛亮的进攻。所以司马懿被派来击退诸葛亮,但是司马懿也知道自己的军事才略不如他,所以就选择固守城池。

总之,他三个人都是他所畏惧的人。当他们一个个离开了之后,他的才能在当时代就是佼佼者了,无人能够和这个四朝元老所对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司马懿最怕的人并非诸葛亮 这三人都让司马懿寝食难安

全文共 179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里,司马懿只要对上诸葛亮就非常的怂,从来不主动出击活活的把诸葛亮给熬死。很多人说司马懿是怕诸葛亮所以不敢正面交锋,但是魏军是防守方,这样的策略也最稳妥,当时司马懿是绝对不能出现一丝失误的,不然回去就会被降罪。所以司马懿并不是怕诸葛亮,而是怕背后的这个人,这三人都曾让司马懿寝食难安

众所周知,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已经揭示了一个发展规律,那就是古人经常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例如中国大一统王朝周朝,在历经了多达800多年的统一之后,逐渐分裂进入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而春秋战国在持续了近500多年的分裂之后,又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于秦。

而在这些分分合合的历史轨迹中,有一句话也流传了数千年,那就是著名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意思就是人们宁愿选择做一条狗,托生在太平盛世,也不愿意做一个人出生在乱世。因为,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处处都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在乱世的时候则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国家山河动荡,人民流离失所。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乱世,人们不但不对它有任何的抨击和贬低,甚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都希望能够回到那个乱世。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乱世是哪一个时期?这个乱世与其他的乱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人们都愿意争相回到那个时期?

其实,这个乱世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这个乱世与其他乱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乱世大都除了杀伐掳掠、连年征战之外,毫无礼义廉耻可言。而三国不一样,三国时期的诸侯除了互相争夺地盘之外,更多的是恢复原有的礼乐规章制度,以及尊重读书人,以仁义治天下。

我们知道,三国最后的结局是三国统一于晋,而为统一于晋做出的最大功劳的人,无疑就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司马懿这个作为三国时期比较厉害的一位谋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为了那个笑到了最后的人。其实在那个时期比司马懿厉害的谋士级别的人物大有人在,例如郭嘉、荀彧、诸葛亮、庞统等等,不过,在整个三国时期,司马懿最害怕的人却只有三个,如果此三人健在的话,司马懿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或许整个三国的历史都将改写也未可知。

第一位:郭嘉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了解,在三国初期,郭嘉的才能在是鲜有匹敌的。郭嘉早年曾经在袁绍帐下做谋士,不过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郭嘉认为袁绍此人虽然爱惜人才,然而却不懂得如何用人,好谋而无断,不足以成大事,于是不久之后便借故离开了。

后来经过荀彧的介绍,郭嘉投靠了曹操,郭嘉和曹操初次相见便在一起谈论天下大势,当时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是:“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就是此人了!”而从历史史料上来看,郭嘉算无遗策,他针对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而提出的“十胜十败”至今依旧被后人奉为经典,如果此人不死,司马懿这样的人或许根本入不了曹操的法眼。

第二位:庞统

庞统字士元,绰号凤雏,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但是,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得以知道,凤雏的才能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只可惜生不逢时、明珠暗投,一代大贤居然为刘备这样的“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而以死明志,小编深为庞统不值。

赤壁之战中庞统的“铁索连环”成为了孙、刘联军得以战胜曹操近80万大军赢得赤壁之战的关键,拯救的百姓何止千万。也正是在赤壁之战中,庞统被司马懿所认识,司马懿在后来总结赤壁之战经验教训的时候,就已经认定了庞统之才不亚于诸葛亮和周瑜,未来将会是自己一生中最可怕的一位对手。

第三位:曹操

曹操是著名的“治世能臣、乱世奸雄”,身为宦官之后却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群雄逐鹿的大争之世中赢得一席之地,曹操的智慧和谋略远非常人可及,就是郭嘉见到曹操也都是战战兢兢,更何况是才能和名声远远无法和郭嘉相比的司马懿呢。

曹操在驾驭人才方面的能力十分娴熟,可以说是深谙帝王之术,同时曹操也被称为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雄猜之主,即使连自己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有时都会加以考验。更何况是一个司马懿呢?如果司马懿敢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的话,估计曾经时任尚书令荀彧的下场就是司马懿的前车之鉴。

综上所述,司马懿以及他的后代凭借着各种的权谋手段赢得了天下,可是,这都是十分侥幸的,也就是说三国时期聪明的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才也就无人能敌了,假如曹操、郭嘉、庞统有一个人尚在,这些司马懿的克星没有早死的情况下,司马懿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或许三国历史的结局将要改写也未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诸葛亮为何没统一三国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为何没能统一三国

首先第一个原因一定是刘禅的昏庸无能了,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常用来比喻无能之人,里面的阿斗就是蜀汉后主刘禅,那时候的刘禅确实是挺无能的,因此蜀汉的一切大事都要靠诸葛亮一个人来打理。

第二个原因那一定得是街亭失手了。不过街亭失守也是与诸葛亮错误的任人有关,那时候他就让马谡守街亭,但是马谡的玩忽职守却是出乎了诸葛亮的意料之外,而街亭的失守也是让诸葛亮的北伐一下子由主动优势变为了被动劣势。

第三个原因便是诸葛亮的运气不佳了,在一共五次的北伐过程中,有几次都是马上要北伐成功的,但是因为运气不佳的问题,导致在眼前的胜利就这么消失了,也很是令人遗憾,尤其是最后一次,是很可能成功的,但是诸葛亮在一半就病死了,也就撤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诸葛亮杀刘封为什么刘备不阻止?刘封死的冤么?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刘封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不愿出兵救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杀。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但是刘封小看了刘备和关羽之间的感情,刘备可以为了关羽不要养子还坚决北伐。诸葛亮也是主张杀掉刘封,因为刘封带有很深的私意,为了一己私欲会坏了大事,所以刘备也就不再犹豫,杀掉了刘封。这样一看的话刘封死的算冤么?

刘备败于曹操后,想着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同姓,就跑去投奔了他。此时刘备还没有孩子,就收下了一个养子,改名刘封。刘封便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在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后来刘备有了一个亲生儿子,刘禅。这时候,刘封的地位就微妙了起来。对于刘备来说,养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的江山还是要传给刘禅的。但是刘封生性文武兼备,自然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为了排斥刘封,刘备把刘封外派到上庸,封他做副军将军,虽然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就是个小官。刘封也不傻,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对自己起了疑心,所以心里是有些不满和愤怒。

但是刘备毕竟不像那些嗜杀的君主,自己的亲人儿子都下得去手。他把刘封外派一方面是清扫刘禅称帝的障碍,另一方面,上庸地势险要,谁来守都是一份天大的功劳。可惜刘封是被愤恨遮住了双眼,没能体察父亲的苦心。这时候关羽又从荆州出兵攻打中原,刘封离得近,刘备就让刘封多帮助他的叔父。关羽北上去打襄阳,写信让刘封出兵,刘封犹豫了起来。本来上庸刚刚占领,民心不服,他怕自己离开后,上庸就会造反。另一方面,他觉得就算自己帮助了叔父关羽,这个功劳也不会是自己的,而且就算是自己的,也会因为功劳太大,反而惹的刘备猜忌。还有一点私人的原因,自己的叔父关羽一直都不喜欢自己,这时候需要自己了,就对自己好声好气,刘封很反感。于是刘封就拒绝了。

这一拒绝就出事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回防,却被吕蒙抓获杀掉了。消息传到成都,刘备直接昏倒在地,醒来之后号哭不止。又见到了关羽手下大将廖化,听他说起刘封和孟达坐视不理,便恨起了刘封和孟达。本来,荆州作为益州进军中原的门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可丢失;又加上刘备和关羽一直都是情同手足,这样两罪并罚,孟达和刘封可以在刘备手里死一万次了。孟达知道刘备生气,便投降了曹操。他写信给刘封,说服刘封投降。刘封虽然知道自己犯了错,但是他还是对刘备忠心不二的。他撕毁书信,大骂孟达。不久徐晃来打上庸,刘封打不过,就逃回了成都。本来刘备与刘封也算共处好多年,有些心软,但是诸葛亮在旁边扇风点火,刘备就数罪并罚,杀掉了刘封。刘封死之前,懊悔自己不听孟达的话。刘备知道刘封拒绝孟达的劝降后,也是感慨刘封的气节,有些后悔杀掉了他。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杀死刘封呢?因为诸葛亮以后要把持朝政,刘封有随军打仗的经验,是一个铁马汉子,相比刘禅不好控制。所以诸葛亮就跟刘备说刘封会是刘禅的一大威胁,其实也是把自己的威胁给扼杀了。可惜了刘封一辈子对父亲刘备忠心耿耿,后来却落得卸磨杀驴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刘备临死前有想过杀诸葛亮吗 刘备为什么没有动手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晚年想除掉诸葛亮但最后为何没有下手

刘备在临死之前确实想杀过诸葛亮,但是当时也想着诸葛亮,如果一旦接受遗诏,那么一定会让下手直接除掉诸葛亮,以免儿子在登上皇位之后大权被别人控制,但是诸葛亮通过了考验,所以也没有付诸行动。

刘备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马上就托付诸葛亮,还有李尚书,希望从今以后能够辅佐刘禅。就是希望能够安邦定国复兴汉室,其实这也就是刘备的聪明之举,马上就说出大实话,将诸葛亮直接就逼近一条死路。刘备在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撑不住,却一直都在关注诸葛亮的言行举止,如果诸葛亮在此时出现任何的异常,那么早就已经人头落地。

刘备在此时也同样会想好除掉诸葛亮的预案,只是因为诸葛亮表现比较好,已经顺利的通过考验,所以才没有实施,可以说在三国中刘备的托孤还是非常成功的。

再来看一下其他的一些托孤,比如说汉灵帝,魏明帝还有孙权,全部都是失败的,这些为什么会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会有着狼子野心,也同样是因为先皇根本就没有给予更多的压力。

刘备在临死之前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的登上皇位,所以心里也想着应该除掉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确实表现很好,而且也没有想要越权的想法。为了能够有效对抗诸葛亮,刘备马上就选择快速的提拔李尚书就是希望能够起到制衡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刘备慧眼识英雄,选择正确才能够让接下来的蜀国进入到繁荣昌盛的阶段,只是很可惜,刘禅真的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蜀国最令人惋惜的名将,诸葛亮如果听从他的计策,北伐也许不会失败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蜀国武将,大家可能最先联想到了就是“五虎上将”的威名,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名将。其实蜀国还有一名将,虽然没有位列五虎,但是英勇过人,熟知兵法,他就是蜀国大将魏延。说起魏延,不可不提到他北伐时的献策“子午谷奇谋”,当初要是诸葛亮听从了他计策,北伐也许不会失败,历史可能将会重写。

虽然演义中说他有反骨,最终被诸葛亮锦囊妙计诛杀,但是史书上也确实说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被讨伐杀死,可怜蜀汉中期的支柱大将就这样背负着骂名死去,着实让人感觉可惜,就让我们来了解魏延的一生。

魏延本是荆州刺史刘表的麾下大将,本人生的威猛雄壮,而且面如重枣,身长八尺,飘有美髯,很像关公的一个人,善使大刀,武艺精通,可惜刘表这个人只懂得怜惜保护人才,却不能将人才归为己用,所以魏延得不到重用,他被分配给长沙郡太守韩玄,在韩玄的手下当一名领军。

而演义上则是在刘备兵败长坂坡投襄阳时候,蔡瑁刘琮不肯开城门接纳刘备军以及相随的十余万百姓,这个时候魏延带着一支军马杀出,砍死守门士卒,带领刘备进城。

虽然魏延被文聘率兵阻挡了,但可见那时候魏延早已仰慕刘备,在刘备落难之时愿意起兵拼死相助。无奈的是刘备不可入襄阳只能逃亡江夏,刘备日后感叹魏延对自己的相助之情。因此在赤壁之战收取荆州四郡后,刘备得到魏延后便开始重用他,从进攻四川刘璋、北上夺取汉中,魏延都立下不少功劳。

在获取汉中后,决定由谁来守卫汉中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会是张飞,而张飞也觉得会是自己。但令大家震惊的是,刘备却亲自点名魏延镇守汉中,当问到如果曹军来进攻的时候。魏延答复“如果曹操倾全国之兵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个偏将率十万大军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也不枉刘备的信任与提拔。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在平定南蛮之后,便计划整顿大军北伐曹魏,继承刘备遗志兴复汉室。魏延作为镇守汉中多年的大将,肯定熟知地理形势,因而献策子午谷进兵策略,这可是极有可能获得最大战果甚至扭转乾坤的的谋略,可惜诸葛亮未采纳,以致于六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

而魏延也因为同杨仪不和,不愿屈居杨仪手下,想独自领军继续北伐。可惜最终被杨仪等人设计诛杀,三族也被灭,下场落得非常凄惨,实在令人痛心。在九泉之下,魏延如果见到诸葛亮与刘备,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王者荣耀诸葛亮简笔画怎么画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现在在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内也有这样的一个角色,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王者荣耀诸葛亮是怎么画的吧。

操作方法

1

先画出王者荣耀诸葛亮的眉毛,然后在眉毛下面画出诸葛亮的眼睛,如图所示:

2

在眼睛的基础上画出诸葛亮佩戴的眼镜,如图所示:

3

再在眼睛下面画出诸葛亮的鼻子,然后再画出嘴巴,画好嘴巴之后再画出诸葛亮的面部,如图所示:

4

再在面部的上面画出诸葛亮的头发造型,然后再画出诸葛亮的头发,如图所示:

5

最后画出诸葛亮的脖子肩膀,然后画出诸葛亮的身体,这样王者荣耀简笔画诸葛亮就画好了,如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良和诸葛亮相比,谁更厉害一些?

全文共 1961 字

+ 加入清单

谋士总是一个动乱的时代里很受欢迎的角色,比如秦汉时期的张良,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两个人物虽然并不是同一时代,但是由于都拥有出色的智计,因此都会多次被提及,并且会放在一起做一些比较。那么,综合两个人的生平来看,究竟谁会更厉害一些呢?

历史上张良和诸葛亮都是旷世奇才,张良辅佐刘邦成就统一大业,诸葛亮助刘备实现三国鼎立,各为其主忠心效力。如果两人同出一朝代,真难分高低,但是本人一直偏爱张良,搜到了一段对二人比较好的分析,转载一下。

先来看看少年时的张良。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散尽家财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他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副车。

这段记载至少说明了三点:

(一)张良年少时在面对国破家亡之时没有苟且偷生,而是主动地去面对。我们可以说,张良面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

(二)他散尽家财收买刺客,弟死不葬。说明他胆略过人,处理事情十分果断。

(三)他计划的刺杀行动若不是运气欠佳几乎成功。由此可见,张良在这时已经显示出了运筹之功。

而少年时的诸葛亮又如何呢?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硃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根据这段记载,笔者认为:

(一)诸葛亮年少时也遭遇了一些变故,而他面对困难的态度是消极的。本性属于随遇而安的那种类型。

(二)他平时喜欢自我炫耀,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笔者感觉诸葛亮的书生气颇重,有夸夸其谈的嫌疑,与马服子赵括倒有几分近似。

根据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未来的军事谋略家,少年时的诸葛亮相比于张良在性格上已处于劣势。他缺乏子房的果敢,略显优柔寡断。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再后来:

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善于奇思妙想。喜欢运用小聪明搞一些小的发明创造。但一位统领三军,抑或是运筹之人如果经常沉迷于这些琐碎的小玩意是不是稍微有点玩物丧志的感觉?

我们从《隆中对》中也可以感觉到诸葛亮随遇而安的性格。看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他讲到,“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有得到荆州、益州之后,先发展内政,等以后有机会在说。感觉就像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最终的成就也不过是三足鼎立而已。至于能不能成霸业还要靠撞大运。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一开始他为刘备谋划的就是要三分天下。这是由诸葛亮消极面对人生的性格所决定的。

而在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刘邦也想西行回国。此时的形势已经比刘备三足鼎立要强多了。然而,张良建议刘邦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

张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一开始他为刘邦谋划的就是要君临天下,而不是偏安一方。这是由张良积极面对人生的性格所决定的。

有见及此,张良的性格相对积极,勇挑重担,处事果敢。对于形势判断准确,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诸葛亮的性格相对消极,遇事喜欢选择逃避,处事过于谨慎,比较瞻前顾后。

张良与诸葛亮都是我国历史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前者辅佐刘邦成就了两汉四百多年的霸业,后者帮助刘备成为鼎之一足,两人的智商都是超乎常人,所以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就看性格了。二人的性格如此。孰胜孰败其实早已见分晓

很多人对诸葛亮都仅限于在《三国演义》里,虽然形象深入民心,但小说故事中难免会将其过分神化,且孔明此生太悲情,至刘备临终托付后的过往,不忍不愿再看再知第二遍因此从“得以善终”的角度去比较的话,亦是张良更胜一筹。

观张良羽扇纶巾,气定神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惊艳于张良的潇洒,在潇洒中得胜,又在得胜后潇洒隐世,张良助汉,总散发弥漫着一份局外人的淡定,旁观却不冷对,彷如天降大任,天下大定即是功成身退时。这样不恋名利淡泊随性的子房,怎能不喜欢?一切成败得失,他早已风淡云清,付诸后世的谈笑之间。

所以我喜欢张良,喜欢这个用尽所有溢美之词都不为过的张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周瑜和诸葛亮关系好么?两人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

全文共 1626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诸葛亮两人唯一一次合作就是在赤壁之战上,不过当时要比名气还是周瑜更大一些,而且周瑜也是总指挥官算是击败曹魏的最大功臣。但是在演义里,周瑜和诸葛亮像是一对冤家,而且周瑜还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话。我们仔细想想,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完全是没有理由的一件事,当时诸葛亮也没战胜过周瑜,两人的关系可能也是相互尊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众所周知它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是由明朝的罗贯中在当时流行的话本的基础上收集改编而成的,全书大部分讲的是在东汉末年时期,三国鼎立,群雄争霸的现象,记录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故事。其中以蜀国是正统,小说中的正面形象是关羽和诸葛亮;反面形象是曹操;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人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心胸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英勇的张飞、许诸、典丰;还有因为行间而名流千古的蒋干,性格各异。

如果要我说令我记忆最深的那一定是蜀国的诸葛亮,他无疑是一个能文能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聪明能干、可以呼风唤雨的忠臣。他是朝堂的一个大英雄,作者用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斗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等多个事件来向读者展示了他的能力,真的令人叹服。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同凡响,其中,许多故事情节都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包括:草船借箭、空城计、大意失荆州......。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那一定是三气周瑜了,一气周瑜,当时周瑜与刘备提前约好的,让周瑜攻打曹军占领的南群。周瑜遵守约定率兵出战了,曹仁见到周瑜,命令士兵们大骂周瑜,于是周瑜口中喷血回到营地。第二天,周瑜来到南群,听到赵云在城楼上大喊:我奉军师之命,已收复此城,周瑜盛怒,即将要率军攻打荆州和襄阳,哨兵来报告说:诸葛亮派人拿到了魏军的虎符,急忙连夜赶到荆州、襄阳,骗人说曹仁在等待救援,诱惑他的守城军出城救援,然后张飞、关羽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两座城,周瑜听说后,被气得伤口复发昏了过去。

二气周瑜,周瑜好不容易缓过来后,痛批诸葛亮,还派鲁肃去劝刘备归还荆州,但刘备怎么可能答应,最后好不容易劝服诸葛亮答应为他攻下西川,然后还荆州。周瑜因此特别烦恼,听闻刘备突然丧妻,心生一计,将游泳主公的妹妹嫁给刘备,以此将将他骗过来,然后监禁他,用他换回荆州,不料却被赵云坏了好事,刘备准备带其妻逃到江边,此时,诸葛亮和周瑜率兵来到岸边,周瑜却在黄州遭到了关羽、黄忠、魏延的大力阻挠,失败而终,士兵们一起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一气,又大叫一声,旧伤复发,直接晕倒在了船上。

三气周瑜,此时周瑜终于当上南郡太守,报仇心急,要鲁肃为其做说客,告诉刘备:“孙权愿意出兵帮助,以攻取西川做为嫁妆,送给皇叔,然后你把荆州归还东吴,所以当吴军通过荆州的时候,希望你可以供给他们粮食”,诸葛亮听后拍手叫好,却在私下吩咐赵云悄悄行事,周瑜听后,连忙派兵赶到荆州,糜竺奉刘备之命告诉周瑜:“刘备方面已经准备就绪,守在城外了,周瑜天真的相信,根本不知道自己中计,赵云在城楼上大喊:“军师已经看懂了你的诡计,让我来守城,周瑜急忙之下退兵,而此时,张飞、关羽、黄忠、魏延已经从四面围攻而来,此时“活捉周瑜”的口号已经漫天飞舞,周瑜被气坏了,大呼一声,就伤崩裂,跌下了马,最终被众将救上船。

虽说诸葛亮费尽心思的气周瑜,但是周瑜死后,诸葛亮却也是很悲伤,因为他痛失了一个能力相当的敌人。三气周瑜这个故事给我以非常深的感悟,诸葛亮虽然很聪明地三气周瑜,但周瑜死后却颇多悲伤,诸葛亮还是蜀国的一个大英雄呢。

读完《三国演义》,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它的认识,它的文学精华非常之深厚,情节与情节之间非常连贯给人一种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作者用词精当,读来人物犹如跃然纸上,将读者和故事情节巧妙地黏合在了一起。细细品味,《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每读一次,感触就会越多,理解就更确切,自己的文学素养也会在无形中不断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刘备有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还是统一失败了?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卧龙和凤雏都在刘备账下,为什么刘备还是没能匡扶汉室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只有是罗贯中夸大诸葛亮庞统的作用了。其实要说人才还是魏国最多,而且魏国有几位能带兵打仗还能处理内政的人才,这都是蜀吴缺少的,对于刘备来说想要成为最后的霸主太难,天时人和都不在他这边,以少胜多不是天天都有的。

卧龙、凤雏、幼麟、冢虎是指汉末三国的诸葛亮、庞统、姜维、司马懿四人。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号凤雏;姜维,号幼麟;司马懿,号冢虎。此四人可谓是决定三国走势最关键的四位谋士,人人都有通天的本事和高深的谋略,且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那么问题来了,此二人都在刘备麾下,为何最终依然没有得天下呢?

庞统生于公元179年,卒于214年,享年36岁,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庞统拜入刘备门下,成为刘备麾下首要的一位谋士,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庞统小时候为人朴素,表面上看去并不像聪明之人。当时,颍川的司马徽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前去参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坐在桑树上采桑葚。庞统就坐在地上和司马徽谈天说地,两人一贯从白日说到了夜晚。司马徽对庞统的才智大为惊异,并夸赞庞统说,南州士子没人比得上他。自从司马徽对庞统评估一番今后,庞统的名望逐步在社会上传达开来。刘备麾下,有两位首要谋士。一是卧龙,另一位便是凤雏。尽人皆知,卧龙、凤雏是称谓。那么,单从名字上来说,卧龙凤雏是谁呢?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书本中,都说到了卧龙凤雏是谁。卧龙指的便是诸葛亮,凤雏指的便是庞统。说起卧龙和凤雏,两人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主公都是刘备,身为刘备阵营中两名首要的谋士,卧龙和凤雏都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当时,襄阳的庞德公称谓庞统为“凤雏”,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司马德操为“水镜。”刘备为了匡扶汉室,需要撮合全国志士。当时,徐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全国!刘备和关羽等人占据荆州后,刘备担任荆州牧一职。此时,庞统以从事的身份担任耒阳县令一职。担任耒阳县令时期,因不处理政务而被免官。东吴的鲁肃得知后,便写信告诉刘备,称庞统是一位稀少可贵的人才。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

除此之外,卧龙和凤雏都为刘备树立蜀汉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才调上来说,卧龙凤雏不相手足。从品德操行上来说,诸葛亮和庞统依然难分上下。但从两人的命运来说,凤雏远远比不上卧龙。提起诸葛亮,都会想到“鞠躬尽瘁死然后已”的千古美谈,而说到庞统时,只知道庞统命运多舛,年仅36岁就不见在前史的烟云中。庞统有才,是世人人尽皆知的作业,当时只需诸葛亮一人能与庞统相媲美。两人还未投靠刘备时,就现已声名远播了。人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庞统为凤雏。当年刘备积聚在荆州时,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点拨刘备说:“卧龙凤雏,得此一人,可安全国”。由此可见,卧龙凤雏的才调绝非浪得虚名。从人生履历来说,凤雏庞统要比卧龙诸葛亮凄惨得多。凤雏庞统还没来得及施展才调,建功立业,便死在了流箭之下。而诸葛亮不只辅佐刘备树立了蜀汉政权,还扶持刘备之子处理国务。由此可见,凤雏是一位悲情色彩的人物。

了解庞统简介得知,凤雏庞统年仅36岁就离开了人世。那么凤雏如何死的?在记载庞统生平履历的书本资猜中,大多提及了凤雏如何死的。公元214年,刘备让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带领戎行进犯白帝、江阳和江州。等到诸葛亮等人动死后,刘备计划率军围住雒城。

为了早点建功立业,凤雏庞统请命跟从刘备一起出征。在强占雒城时,凤雏意外身中流箭而亡,时年36岁。刘备得知凤雏身亡后,非常怅惘,提及庞统的名字时,就不由得地流眼泪,为了表彰凤雏庞统对蜀汉的贡献,刘备录用庞统的父亲为议郎,然后担任谏议大夫一职。庞统死后,刘备将他葬在了落凤坡。传闻,掩埋庞统的当地是刘备亲自选的,如今,落凤坡还有一块石碑。在《三国演义》中,庞统死于张任的箭下。也有人说,凤雏庞统之所以会死,都是源于诸葛亮的妒忌。刘备重用凤雏庞统后,便让庞统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庞统为了尽早建功,树立自己在刘备麾下的方位,难免会有些急于求成。诸葛亮是多么聪明之人,他抓住了凤雏的心理活动,便给刘备写信,让刘备和庞统不要简单攻击雒城。在诸葛亮激将法下,庞统坚决要率兵攻击雒城。就在前行途中,庞统遭受了张任的匿伏,随后被流箭射中而亡。虽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刘备把这两人都得了所以也就安不了天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作为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为什么姜维打不过邓艾?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的姜维,可以说是幸运的,也可以说是不幸的。幸运就在于一点,他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是诸葛亮精心培养起来的继承人,而不幸也在于此,正因为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所以复兴汉室成了姜维的奋斗目标,可是这个目标太庞大,蜀国实在是难以支撑他完成。他面对的曹魏太强大,而且还有能够克制他的邓艾,那么为什么姜维会打不过这个邓艾呢?

要说谁对蜀国的贡献最大,莫过于诸葛孔明,他的死,也决定了北伐的失败。孔明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伐,他一心铺在了兴复汉室,临死之际,他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信任董允和费祎,希望他们可以带领蜀国完成自己的遗愿。可是他一死,朝堂就一片混乱。虽然孔明将大任交给了其他人,但是他一身的本领却留给了别人。蜀国大将姜维才是他的亲传弟子。

姜维一开始并非效忠于蜀国,他曾是曹军手下的,想当初,孔明推进北伐时,一路所向披靡,可是直到遇到姜维,蜀国的将军接二连三败给他,还是孔明亲自出手才收服了这一员大将。姜维在孔明手下,全身的本事才得以发挥,这也让孔明觉得姜维才是值得自己倾囊相授那个人。孔明一生最为骄傲的便是自己的兵法,临死时,全数给了他。

那一年,才33岁的他接受了孔明的才能,也就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起北伐的重任。他必须作为将领,带着士兵去征战。然而,姜维并没有带兵出征,因为连年征战,蜀国也有一定的损伤,他选择休养生息。尽管如此,他仍是曹军眼中钉。

虽然姜维得到了孔明的才能,但是他并没有完成北伐的大业,其实按理说,姜维有孔明兵法相助,应该可以一统天下的,为何最终会失败?这还是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

那一次,姜维和吴太傅达成合作关系,一起围攻南安城,本来两人合作应该胜利的把握要大的多,结果却因为发兵太着急了,兵粮不够而栽了。另一个原因,曹军也不是无能之辈,迎战的陈泰也是一位有谋略的将军,打的姜维连连败退,只好撤兵。

孔明的兵法讲究抓住时机,而姜维也深有体会,知道时机难得,这次战败后,不久,曹军内部出现了动乱,姜维连忙向襄武开战,并且还斩杀了曹军大将徐质,收复了河关、临洮、狄道,这也是孔明死后打的最大一场胜利战争。乘胜他继续追击,使得曹军损失不计其数。这也是著名的洮西之战。

这次战役结束后,曹军心有不甘,派出邓艾,邓艾可是64名将之一。他和陈泰联手,兵分三路合力围剿姜维。本来占尽先机的姜维也处于了被动之中。不仅如此,此后不少战役都败给了邓艾和陈泰两人。

这二人已经让姜维有些招架不住了,此时司马昭也来犯蜀国,司马昭任命邓艾主持这次战争。而蜀国此时除了廖化,再无可用之人。这次战争,不仅刘禅被生擒,就连姜维也死于战场。

要说姜维失败的原因,无非两点。第一点蜀国的兵力一直没有曹军的多,长期以少胜多之战,蜀国必定亏损严重,第二点姜维虽然得了孔明的真传,却还是不如邓艾,也许邓艾真的是姜维的克星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