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玄宗封老子优秀20篇

《老子》是毛泽东爱看的书籍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玄宗封老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浏览

2202

文章

102

篇1: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

全文共 508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说虎毒不食子,自己的孩子毕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再怎么样都不能伤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古代,还是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就比如说当时的唐玄宗一日之内就杀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唐玄宗为什么这么心狠手辣要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其实,在古代,皇帝的做法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的需要,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帝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什么变故呢?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长。连着三个孩子都夭折了。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这三件事叠加到一起,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可是,就像谚语说的那样,女人柔弱,为母则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武惠妃也是如此。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可是,面对着明智的丈夫和对她并不友好的朝廷,武惠妃势单力孤,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就这样,十来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惠妃一下子觉得又有希望了。什么转机呢?首先,李林甫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另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也长大了,嫁了人,武惠妃又多了两个帮手。咸宜公主嫁的人是谁啊?这个小伙子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当年唐中宗和韦皇后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长宁公主,一个叫安乐公主。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杨家在唐朝可是太出人才了,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可想而知,对政治也非常敏感。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这样一来,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这些资源怎么利用呢?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这三个小伙子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啊?其实很简单。他们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又都失宠了。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有本事把它做大。怎么做呢?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为什么呀?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谁呢?张九龄。

要知道,这还是开元二十四年,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我们不是说过,李林甫为了当宰相,已经开始为武惠妃效力了吗?他得发挥作用啊。怎么发挥呢?李林甫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退朝之后悄悄嘀咕。这一次,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那么李林甫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啊?太厉害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最经典的说法了。当年,唐高宗想立武则天当皇帝,长孙无忌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时隔八十多年,李林甫又拿这句话来蛊惑皇帝了。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心里也颇有点豁然开朗之感,是啊,跟国家有关系的事情我听你宰相的也就罢了,可是,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到底听谁的呢?唐玄宗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各占一半的位置,反复斗争,哪边战胜都有可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怎么回事呢?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跟他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啊?大大的不好。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她以为宰相都像李林甫那样,只知道固权保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果然,张九龄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你武惠妃居然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对着牛贵儿一顿臭骂,把他给骂走了。这还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本来,武惠妃梨花带雨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太平公主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边缘了。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怎么回事呢?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事怎么又提出来了?唐玄宗为什么再次提出废掉太子呢?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第一种记载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图谋不轨,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的圈套了。什么圈套呢?《新唐书》记载:就在头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事情紧急,哪里容人多想啊,再说了,太子兄弟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想找机会挽回呢,所以,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一看三兄弟真的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得比谁都紧张,大叫太子谋反!玄宗自己就是个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敏感了,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给抓起来了。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大体情节跟林冲误入白虎堂差不多。

这两个记载都出自正史,到底哪个是真的啊?我个人觉得,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它恐怕不是真的。为什么呢?三点理由。首先,太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了,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能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兄弟的智力了。其次,如果太子带兵入宫被抓,审问的时候必定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是唐玄宗也不是傻子呀!那样冒的政治风险可就太大了。第三、如果真是带兵入宫的话,事后牵连的人必定不少,可是,从以后处理的情况看,被牵连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有道理。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被杨洄抓住把柄了。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李林甫不是以柔顺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学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觉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唐玄宗创开元盛世文化影响是关键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开元盛世文化影响关键

在唐玄宗登帝之后,唐朝的政局便开始稳定下来,在他的治理之下政局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商业繁荣,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就出现了 “开元盛世”。首先是因为唐玄宗时期的政局安定。唐玄宗登基之后,唐朝的政局得以稳定下来。且李隆基登基在吏治方面进行了整治,他精简机构,限制官员的人数,从而不但减少了政府方面的财政支出,还将处理事务的效率有所提高。

其次,便是在社会安定和经济方面的措施,当时与吐蕃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与西域方面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谐。而民族关系的和谐又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是在经济方面,唐玄宗在位期间,打击豪门士族,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大兴屯田来发展农业。国内交通变得更加地完善,对外贸易不断增加。

同时,唐玄宗善用贤臣,整治吏治也是开元盛世出现的一大前提。唐玄宗选贤任能,提拔贤能之人做宰相。革新吏治。唐玄宗不仅提拔人才,而且对吏治进行了整治。虽然唐玄宗后面的政治确实拉垮,但是不得不说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历史上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唐玄宗和李世民什么关系?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李世民的曾孙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子。李隆基其父亲为唐睿宗李旦,李旦之父是唐高宗李治,李治之父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虽然只在位二十三年,却在年少时亲身参与了唐朝的建立。而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他是李世民的曾子孙,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李旦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四子。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唐玄宗和李世民中间隔了两代人,所以唐玄宗是李世民的曾孙。

唐太宗李世民与唐玄宗李隆基都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皇帝,而二人之所以为世人所知,唐太宗是因为玄武门兵变和他开创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是因为杨贵妃杨玉环和他开创的“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孩子 唐玄宗为什么那么喜欢杨贵妃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杨贵妃,大家应该都知道,她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且还是权重最高的一位,唐玄宗可是非常喜欢杨贵妃的,而且古代那个时候都是以胖为美,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女。但是为什么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孩子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孩子

两个人在一起没有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话说的,当然我们得从男女双方去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男方在李隆基方面是肯定没有问题的,他前前后后一共生了23个儿子还加上了29个女儿,这加起来已经有半百个了,所以唐玄宗李隆基的生育完全是没问题的。

再看看杨贵妃杨玉环吧,其实他和前夫也就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是有过一段婚姻的,但是寿王李瑁也是能生啊,但是唯独和杨玉环没有孩子的。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的话,问题应该不在男方,而在女方这边,既然是猜测,那么我们就要把事情问题做充分了,话说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三年之后就没有生过孩子了,而杨玉环其实是在二十八年入宫的,所以李隆基已经55岁了,也有可能是李隆基老了吧。

但是总结下来,也还是杨玉环这边的问题要多一点的感觉。

所以问题来了,这么爱为什么没有孩子,那是因为生不了啊,而且寿王李瑁这么爽快的把自己的爱妃给了父亲,也让人觉得这个事情有点点玄机,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皇位,另一方也有可能是杨玉环不完美的一面吧。

如果真的是杨玉环不能生育的话,那小编觉得可能是因为和肥胖有点点关系吧,身高164,体重69公斤,这放在现在社会也是很可怕的,所以这个胖也还是不太健康了。

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太胖的女人身体接收到的信号太慢,就等同于她在服用药物避孕,卵巢也会自动终止排卵,也许是因为这样杨玉环没有生育的能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唐玄宗的年纪已经非常大了,经过那么多妃子的折腾,未老先衰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杨玉环没有孩子可能是双方的原因。要么是杨玉环不育,要么就是唐玄宗身体不行,无法继续生子了。

2、唐玄宗为什么那么喜欢杨贵妃

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出身宦门世家,她不仅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

杨玉环是以胖出名的古代美女,至于杨玉环有多胖,已经没有证据可以查到,记载说杨贵妃走几步路,就会娇喘不已香汗淋漓,因为杨贵妃的这个胖,正是唐玄宗宠爱她的一个关键理由。

史书记载说,李隆基身体一直要比普通人寒冷,虽然可以靠着沐浴暖身,但杨贵妃的肉身才是他御寒的最佳物品,杨贵妃对李隆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妃子,还是他赖以生存的工具。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杨贵妃就宛如一张温暖的床褥,轻柔的裹住了李隆基瘦骨嶙峋的身躯,让他能不在感觉到寒冷安然入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禅为什么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刘禅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个帝称得窝囊,刘禅很昏庸,又不聪明,如果不是诸葛亮和刘备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坐上汉怀帝这个位置的,最近也有人说了,其实刘禅一点也不傻啊,而且也是非常的聪明,要怎么能在位41年呢?所以这个里面也还是有故事的,所以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刘禅既然不傻在位41年,为什么不给他老子报仇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孙刘联盟的国策制约

夷陵大战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然后就挂了辫子。后来刘禅登基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但是此时的蜀汉军政大权全部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而诸葛亮根据时局来判断,作出了再次与东吴修好,继续结成联盟共同抗曹的决定,并且成为了蜀汉的国策。

在诸葛亮的辅政期间(公元223年到公元234年),孙刘联盟一直都是蜀汉的国策,一直都被诸葛亮坚决的执行着。而后主刘禅也是将所有军政要事都托付给了诸葛亮,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诸葛亮坚持着的这个国策,刘禅肯定不会去打破的,所以他也就不会打剿灭东吴的注意。

蜀汉无剿灭东吴的实力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如果有他带领大军和东吴一战,可能还有一些胜算。可是一旦诸葛亮在五丈原前逝世,蜀汉再也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人了,有人说姜维的能力可以替代诸葛亮,但是姜维并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力,而且还受到很大的掣肘。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逝世,蜀汉已经丧失了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此时的蜀汉俨然已经成为了苟延残喘的弱小国家。东吴不来攻打蜀汉就已经是万幸了,刘禅怎么还敢去主动攻打东吴呢?此时的蜀汉完全没有攻打东吴的勇气和实力,况且刘禅也不是胸有大志的皇帝,所以他在这段期间,是完全不可能去攻打东吴的。

我的结语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不能打,诸葛亮死了之后打不赢,所以刘禅就算在位41年,他也没有去攻打东吴为自己的老爹报仇。刘禅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这也可能是虽然国灭但是仍然能够活得很好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唐玄宗为什么那么喜欢杨贵妃?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08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唐朝说是史上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当时的唐朝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国家非常的富有,当然的宫女每年的胭脂水粉价格都要不少,同时,当时的人们是以肥为美,以肥为贵。不仅如此,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是非常的喜欢贵妃,是因为杨贵妃肥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搜索整理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吧!

唐玄宗李隆基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经过白居易的《长恨歌》的诗词,成为千古绝唱,“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宠冠后宫后,一时无人能比。唐玄宗在宫中称她为娘子,仪体规制等同皇后。那么,杨玉环何以使得玄宗如此迷恋,甚至不顾伦理道德而父夺子妻?是面若桃花、肌如凝脂的天生丽质?是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媚态?还是她能歌善舞技艺?亦或是还有别的什么?

杨玉环是薄州永乐人,是隋梁郡汪氏的四世孙,父亲杨玄琰。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年仅十六岁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后经高力士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不顾人伦礼仪,横刀夺爱,将杨玉环招入宫中,初为太真女道士,天宝四年被封为贵妃。

杨玉环最使唐玄宗迷恋的,无疑是她的天生丽质。

众所周知,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但是,杨贵妃在四大美女中却独树一旗。关于她的无与伦比的美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赞叹说:“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也是据杨贵妃时代最近的著名诗人,因此他的赞扬和溢美之词应该都是真实的。唐玄宗在做皇帝之前喜欢赵丽妃。随后,又移爱于钱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直至继位后喜欢武惠妃、梅妃江采苹等等,不难看出他对爱情不专心。后来宠爱杨玉环,杨玉环竟能“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当然与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不无关系。

但是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等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另有“环肥燕瘦”这一成语可让人从中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那么,为什么即使这样的体态却还让唐玄宗爱不释手呢?

原因是唐人以肥为美。有学者提出,当时的唐代是高度开放的国家,唐都长安城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会,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学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譬如波斯就与唐朝交往很是密切,唐长安城里有着大量的波斯人居住。随着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模仿“胡人”成为时尚。比如在服饰上,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再者,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着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崇尚壮硕之美。丰腴的杨贵妃受欢迎,得到宠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玄宗迷恋杨玉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杨聪慧过人、善解人意。

杨贵妃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宠爱绝不仅仅是容貌长得美丽,关键是能有效地揣摩玄宗的心理,而这也是后宫许多姿色艳丽的女子做不到的地方。一天唐玄宗与亲王下棋,并令贺怀智独奏琵琶,杨贵妃站在棋局前观看。唐玄宗眼看就要输棋了,杨贵妃将怀里的猫扔在棋盘上,扰乱了棋局以乱其输赢,唐玄宗因此十分高兴。

杨玉环不仅聪慧过人、善解人意,而且还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善解人意。这让唐玄宗一见钟情,喜欢之极,以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旧唐书》所说:“善歌舞,通音律”,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音律十分在行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具有魅力。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而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宣扬之能事,一味放大杨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其实,当时杨贵妃虽然是花样年华,而唐玄宗已年近花甲了,所以这些书所述有违事实。

第三、唐玄宗之所以迷恋杨玉环而不愿意上早朝,也与当时社会环境与皇室后宫的变化有关。

“温饱思淫欲”,当时进入开元盛世,唐玄宗一朝大权在握,对政治逐渐失去了兴趣,对朝政也产生厌倦怠,难免以声色代替求治之心。后来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专权擅政,唐玄宗自然清闲了很多,恰好此时身边有个杨玉环,玉软香温,娇柔妩媚,以致于沉迷纵欲享乐声色犬马,而不愿意去上早朝商议国事了。

纵观唐玄宗李隆基一生,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灿烂文化的顶峰——开元盛世,但同时也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直接导致了强盛的大唐王朝走上了下坡路。说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这一段生死恋情,也只此而已。其实在《杨太真外传》、《开元天宝遗事》等一些野史笔记资料中有许多在正史中不曾记载的内容,这些难以置信的故事到底是文人杜撰,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事?已经难以考证,但是这些记载比正史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则是肯定无疑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老子出关是哪个关 老子出关去了哪里

全文共 3012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思想内涵的影响力延续至今,而道教学派更是成为不少人的信仰。老子是春秋人士,当他意识到周天子已经每况愈下后,便决定出关巡游,后来还创作出了伟大的名著《道德经》。很多朋友好奇,老子出关出的是哪个关,据记载应该是函谷关,老子在函谷关遇到尹喜,尹喜原本是想挽留老子,才要求他留下一部著作才能出关,没想到老子最后做到了。那老子出关后,究竟是去往何地了呢?1、天降祥瑞,太上老君灵符现世

诗人在诗中所提到的“关门令尹”指的便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东周时期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他后来成为了老子的学生。

“河上仙翁”则是传说中给汉文帝讲授过老子《道德经》后化仙而去的河上公。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扼古代由洛阳西去长安所经之路的咽喉地段,因”关在谷中,深险入函”而得名,地形十分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41年),河南郡桃林县(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人陈王府参军田同秀给玄宗皇帝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奏折中说他睡梦中梦见了老子对他说:“我有灵符,在尹喜故宅。”

这可真是天降祥瑞,没有想到太上老君老子竟还传有灵符在世!一时间这件大事震动了整个朝野上下,唐玄宗立即遣人前去挖掘,果然在尹喜的故宅中掘得了灵符。

一心求仙访道的玄宗皇帝大喜,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已的莫大恩赐,群臣也纷纷拍马屁上表称贺,并奏请加尊号改元天宝。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唐时期“开元之治”的玄宗年号“开元”被改成了“天宝”年号,而发现灵符之地的“桃林”也改称作“灵宝”地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诗人有感于此事太过于荒诞遂写了上面的这首诗,对当时的朝庭和皇帝热衷于求仙拜道荒疏朝政不理民生的举动不无讽喻之意。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是天上的一个大神仙,地位极其崇高,连玉皇大帝见到他都要礼让三分。所以在凡间上至皇帝老儿文武百官下至一般庶民百姓,无不对老子崇敬万分,对他的道教学说推崇备至。

历史上西汉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民生凋敝,汉文帝汉景帝两代君主就是依靠推行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学说,轻徭薄赋,与民修养,才使国家逐渐富强起来,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2、紫气东来,老子西出函谷著书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的东周时期周灵王元年,老子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附近。

少年时期的老子聪明灵慧,跟随精通殷商周礼乐的老师常枞(商容)学习了许多知识。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在东周当时的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担任了周王朝的守藏室史。

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长,而老子当时也不过二十岁左右,可见青年时期的老子便已经学有所成知识十分渊博了。据说后来连大圣人大教育家孔子都还专门到洛邑去向老子请教学习有关周礼的知识。

大约在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老子时年八十多岁了,他见天下大乱,诸侯列国纷纷崛起称雄夺霸,东周王朝根本无力掌控,国势已日渐衰微,便决意离开洛邑西出函谷关去云游四方。

后来的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是这样记叙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之,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却说那一日函谷关关令尹喜站在城楼上望见东方一轮明日耀出,此刻天空中恰有一团紫气自东向西浩浩荡荡飘逸而来,远远地他还看到关外道路上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牛正缓缓向城关行来。尹喜见此天文异象,心中不免暗忖道这可不是有贵人到来的迹象!

他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地走下城楼门边恭候。不一会儿一位身着素袍、红颜大耳、双眉垂鬓、长须拂膝的老人骑着一头青牛到了关下,尹喜见来人神采奕奕道骨仙貌非同一般,急忙趋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将老人迎进关内好生安歇好。得知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老子,此行是欲西出关去云游四方。

尹喜早已闻得老子的大名,知道老子博学多才,学问高深,所以对老子尊重万分并拜老子为师。他心中十分不舍老子就此离去,再三恳切要求老子行前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一篇著作将学问传授世人。

老子极喜爱尹喜乃一至诚至善好学之人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在函谷关住下著书写作。几日后一篇广博精深文采裴然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文章写成,这就是后来传世的经典不朽著作老子的《道德经》。

从此,二千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著书一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下来,“紫气东来”一词也成为了汉语中的一句成语沿用至今。

后来诗圣杜甫在他的著名的《秋兴八首》律诗第五首“秋兰”诗中曾这样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就是化用了这一典故。3、经典不朽,添色中华文化宝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不算太长的五千余字,全书上下两篇分成八十一章,围绕着“道德”二字阐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不愧是一部伟大的哲学思想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章法变化有致,文字参差错落,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柔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书中还形成了许多在汉语文字中后世广泛使用的脍炙人口的成语:例如“紫气东来、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善始善终、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深不可识、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宠辱若惊、功成身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等,这些精彩成语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宝库添色不少!

至于那句广为人知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更是充满了朴素的辨证主义思想火花而为人们所啧啧称道。

老子写完书后骑青牛飘然出关究竟去了何地,人们都很好奇,但史书上记载不祥,历来人们便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般来说有几种说法比较流行:

一是他出关后便一路西行去了秦地隐居,因为当时春秋未期的秦国相比中原算是比较落后的“夷狄之地”,所以就有了“入夷狄不知所终”的这种说法。

还有的说他西行之路走得更远,一直到了西域的天竺国,并且在那边帮助创立了佛教,促成了佛教和道教一起向中原内地传播,在《后汉书》中就出现了“老子化胡说”的这种说法。

另外,人们根据《庄子•外篇•天运》一书进行推测,认为老子最后还是又回到了故乡,并且在那里隐居下来。

近来有些学者根据对古籍史料的研究和实地考察,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经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进入了甘肃天水,后来来到了陇西的临洮一带,在那里老子修道养生,最后在临洮东山超然台“飞升(去世)”。

传说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老子在陇西临洮去世后,其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发展成为“陇西李氏”一脉。唐太宗李世民其祖上也为陇西李氏出身,他在修撰的《氏族志》中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自此后世天下的李氏都尊称老子为李姓的“太上始祖”,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

古往今来千百年来,老子就是一个誉滿神州扬名世界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和始祖,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更是流传到了世界各地,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和历史名人。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生日,每年此时在他的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宫,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庙会,纪念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睿智的古代先哲。

【作者简介】朱新渝(欣雨),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热爱学习历史文化及古典诗词,有诗文作品发表。祖籍浙江海宁盐官,现居重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思想核心是克己复礼为仁,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慈、节俭、不敢为天下先。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他主张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教治国是治国最高尚的方式。老子的思想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是客观自然的规律,认为一切都有正反两面,可以从对立转变,祸福所依,福福所伏。

孔子追求高尚的道德、善良、亲和力,因此有儒家风格、儒家思想、儒家大臣、儒家将军。老子追求温柔、内向、朴实、虚荣、冷静沉淀。孔子的思想主要用于对待人和生活,而老子的思想则注重自我修养。孔子谈论有前途、爱人和入世。老子谈论无为、无欲和出生。

老子主张根据人的客观自然属性建立人类社会,孔子主张根据人的主观法律模式建立人类社会。

老子从客观平等的角度看待人、自然和社会事物。在老子的世界里,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建立在自然不作为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国王的地位在世界各地,以人民的心为心。

在孔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王者至极的金字塔阶级制度的基础上的,有法律可循,有道德标准可用。人被上下善恶选为几种,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贤能治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

孔子的思想注重人的热情,老子的思想注重生活内在遗产的积累和培养,儒家强调有前途,道家强调无为。儒家理论强调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道家则注重个人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道教的创始人老子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所谓的道,便是老子一生学术的核心思想,老子在晚年著作了道德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及的《老子》,这本书中更是将老子的一生思想记载的清清楚楚,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据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周国人,当时的老子也是在周朝为官的,主要便是教当时人们一些比较重要的思想教育,甚至后来大家所熟知的孔子,也曾是多次到周国向老子请教,请老子传授知识。当时的老子思想可以说是名扬天下,所有的文学家思想家对老子都是带着纯净的敬意的。

后来,老子离官回乡,之后便是著作了巨传道德经,在道德经里面,老子事无巨细的将自己这么多年的所想所悟所解均记载在这里,之后便是给后人们留下这本道德经骑上青牛游历世间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老子降青牛

全文共 1505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李老君和本村的孩子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南山下割草。不一会,他俩把篮子割满了,看看天还早,俩人就做起游戏。二子把镰刀插在地上,李老君和二子站在远处,用李老君的乾坤圈(他给他的手镯起的美名)套镰把。套中为赢,套不中为输。谁输了,谁围着镰把爬三圈。

他俩正玩得起劲,突然哞的一声叫,从山上冲下一头神牛,直朝他们扑来,李老看见那牛,气得他火冒三丈,心想:这畜牲自从出现就不干好事,扰闹乡邻,伤害百姓,今天非给他点厉害看看不可。

他对二子大喊一声:“走,捉住它。”

他说着就拿起了镰刀向那牛迎去。二子也不是个软包,听老君过么一喊,也捡起镰刀,跟着跑去。那头牛平日里碰到的东西,只要是活的,都是没命地逃。今它见两个小孩看见它不但不跑,反而举着镰刀向它跑来,就觉得事情有点不妙。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两眼一瞪,跑得更凶。那牛连窜带跳,来到近前,把头一底。一个猛窜,就想把他俩抵死,老君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过去。

老君见那牛气势,心想:先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劲砍去。只见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它好屁股上只露了个镰把。那牛顾不得吃他俩了,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俩人一见那牛跑了,更来劲了,喊着叫着,跟着那牛追上山去。那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李老君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捉个稳的,突然的一声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颤颤,随着叫声一头青牛从洞里窜出来。乖乖,只见它比刚才那牛大一半,大头大嘴大蹄盘,肚子里象揣着个老虎,头上那两只角向前伸着,只有一胳膊长。看样子它是这牛洞里领头的。

它窜出洞口中,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

它心说:“自从占山为王以来,哪里吃过半点亏,今天倒被你俩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严,看我怎样收拾你俩。它大叫一声,一个饿虎扑食,就朝他俩直扑上去。李老君见大青牛发疯一般扑来,心想:不把大青牛治服,以后这带的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一定得把大青牛治服。

还没等他想出个治服大青牛的法子,这牛已窜到二子身边,朝着二子低头就抵。二子也不急慌,就势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咬二子。老君见状,猛窜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头去伸出舌头“呼嗤”一下,就把二子裹进肚里。老君见二子被老牛裹进肚里,气得他怒从心中起,劲从骨中生。

大青牛这时正低头躬背冲到他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蹭”地骑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夹紧,两手握住两只牛角使劲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过去,大青牛乱蹦乱跳,想把老君从背上甩下去。老君摘下乾坤圈,用劲折断,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下大青牛老实多了。

老君跳下牛背,捡起二子的镰刀又把牛蹄子切成两半。大青牛彻底老实了,二了还在牛肚子里呢。老君狠劲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东西全都挤了出来,二子也出来了。因为他才被吞下,双没伤着筋骨,不一会就醒过来。但大青牛可吃了苦,从些,它吃了东西总是要再倒出来重嚼。老君见二子醒来,便和二子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没走多远,老君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老君治服了,他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君下了山,把它们赶到村子东边的一片草地里。从此,他就在那里专门驯养那群牛。他对跟来的那些牛,一头头都按治大青牛的办法整治一遍,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他把驯养好的牛,都送给乡亲们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唐玄宗为什么那么讨厌上官婉儿?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李隆基这么痛恨上官婉儿?

唐玄宗讨厌上官婉儿,是因为对方栽赃陷害。李显在登上皇位之后就很喜欢上官婉儿,更是把上官婉儿留在自己的身边,很多的政治事件都会交给上官婉儿,可是后来还是选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一、上官婉儿陷害太子

上官婉儿非常着急的跑到皇上面前,还诬陷太子要谋朝篡位,其实这也是间接的帮助唐玄宗解决到一个对手。也就是因为如此,唐玄宗才会发现这个女子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而是一个心思特别深沉的人。并且也会有效根据现实中的动向然后做出一些反应,由此可见这必然就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二、生怕又出现武则天

上官婉儿一直都是武则天的秘书,因为拥有着过人的才华,所以也得到武则天的信任。武则天就会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交给上官婉儿。因此上官婉儿也会拥有着比较强的政治思维能力,对于权力游戏的规则真的是了如指掌,这也会让唐玄宗非常的害怕。毕竟已经出了一个武则天女皇帝,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又出现一个武则天,所以当自己在登上皇位之后,第1个事情就是杀掉上官婉儿。

三、政治嗅觉特别敏锐

上官婉儿的政治嗅觉非常的敏锐,一直都会坚定的站在王权的争夺过程中。后来因为事情突然出现变化,上官婉儿就做出了反应,马上就和太平公主去的联系。上官婉儿所做的一切好像是在帮助唐玄宗,但是这完全就是路边草。对唐玄宗来说,眼前的这个女子拥有着过人的政治能力,而且和皇室之间的羁绊太深,所以这很有可能就会给自己留下很多的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唐明皇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对于他的事迹,更广为流传的还是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似乎一提起李隆基,必定会出现杨玉环。但是李隆基身为皇帝,自然不可能只有儿女情长,他更重要的是家国天下。后人们称呼李隆基的时候,除了唐玄宗,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做唐明皇,但是纵观唐朝时期的皇帝们,似乎只有他一个人还有两个称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对帝王的称谓,唐朝是一个分水岭。唐朝以前的帝王,通常称其谥号,即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等等。而从唐朝开始,通常改称其庙号(明清时期,也通称年号),即某某祖、某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唐昭宗等等。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自唐朝起,帝王的谥号开始变长,唐朝以前帝王的谥号通常只有一两个字。而到了唐朝,开始“加谥”,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谥为“文”,按过去对帝王的通行称谓,应该称其唐文帝。不过李世民的子孙,认为单独一个“文”并不足以彰显李世民的功德,于是又给李世民“加谥”,最终将其谥号定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也就是说得称呼李世民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如此,称呼起来着实不便。

其二,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庙号。而在唐朝以前,有功绩的帝王才能拥有庙号。比如,西汉有11位皇帝,算上废帝的话,有15位皇帝。最终,被确认能享有庙号资格的只有四位。而庙号只有一个字,故而,自唐朝起,对帝王的称谓,就改称其庙号了。

但是,今人对李隆基的称谓,除了唐玄宗这个通行称谓之外,还有一个别号叫唐明皇。而唐朝的其他皇帝,却没有类似於唐明皇这种别称?

其实,唐明皇这种称谓,是在李隆基死后近九百年才开始流行的。满清时期,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而将唐玄宗改称为唐明皇。享有同样待遇的大隋第一好汉为李元霸,李元霸的原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早卒无子),也是为了避康熙的名讳,才楞被改成了李元霸。

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谥号虽长,但其核心为“明”。按唐朝以前对帝王的称谓,可以简称为唐明帝。但是,一则,国号+谥号+帝,这种称谓在唐朝以后已经很少用。二则,应该受到白居易《长恨歌》的深远影响力。提起李隆基,世人就不觉地想起其与杨贵妃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开篇即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诗中以“汉”代“唐”,汉皇即唐皇,再辅以谥号,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老子李耳婚姻简介 历史上老子的妻子是谁

全文共 143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老子李耳不知道有没有妻子哦,也不知道他的妻子有几个哦,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毕竟关于老子李耳的文献记载太少太少了,流传的故事也少很多了,所以完全就无法去研究,好在也还是有一些资料可以看看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李耳的婚姻情况吧,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在《圣哲老子》一书中老子的妻子名叫”希“,但老子的夫人真实姓名已无可稽考,老子有没有子嗣,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老子因为他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对于他的生平、出生等等事迹,我们已经无从考证,老子就像一个传说,似是而非地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存流传在中国人的口中。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老子和他的学说已经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的洗礼,在两千年后我们重新翻开老子的《道德经》,他和他的著作重新给我们以思考,他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他的思想却仍在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老子又叫做李耳,出生于约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曾任周藏室之史。据说他诞生在河南省鹿邑县的一个小乡村里,因为出生的时候,满头白发,面相出老,耳朵大而下垂,就像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般,于是便叫老子为李耳,后人也有称他为”太上老君“的。而老子自幼聪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博览书籍,满腹经纶。据说,孔子还曾经向老子求学,可见老子的能力和学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他的著作《道德经》流传于世,整本书以”无为“为重点阐述的对象。”无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所说的”无为“和我们后世理解的有本质区别。我们认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修道就是无为,其实这”道“的确要修,只不过不是光坐着就可以的。”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行“才是修”道“的唯一途径,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得”道“。同样,”无为“也是这样,”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有为“才是”无为“的最佳途径。后代对于《老子》的态度,有利用,有亲附,有讨好,有攻讦,有抹黑,有不屑,有敬畏,但是与老子本人都没有,关系因为老子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是老子提出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像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一样,没有尘世的纷争,完全是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那么,老子生活时期究竟如何?老子究竟是生活在”西周“,或者是”东周“,都没办法考证。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司马迁在《史记》里只是提到了老子活了多少岁,并没有提到老子的生活年代;孔子曾说:”窃比我于老、彭。“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彭“指的是”彭祖“,彭祖是远古时期一位高寿的人。孔子将自己与老子相比,说明老子也的岁数也不小。但是老子的具体生活时期,是哪个时期,我们依旧没有获取到相关的信息。而后世大多数推测,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年龄在约百岁以内。

综上所述,老子长寿并且出生在孔子之前,因曾经有”孔子见老子“之说,因此将老子和孔子定位为同一个时期的人,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也有的提出老子其实是战国时期的人,提出这种异议的是因为。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很多关于,”无为“、”小国寡民“、”武术“、”民心“等的政治主张,而这些主张滋生的土壤不应该是东周时期,更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宫心计2中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是谁?历史上他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最近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叫做宫心计2,是一部讲述宫廷中勾心斗角故事的电视剧,剧情还是非常的精彩,当然了,如果作为宫心计的忠实粉应该知道这部电视剧是过审很不简单,不过,这部电视剧当中有很多的剧情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宫心计2中唐玄宗李隆基生母是谁?历史上他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在《宫心计2》这部剧中,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智斗法,最终他险胜一筹,不但坐稳了皇位,更是除掉了太平公主。历史上的李隆基在位前中期都称得上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但是他在位后期的所作所为就晚节不保了。

剧中的李隆基胸怀大志,正直仗义,重情重义,唐睿宗见其英勇不凡,就将皇位禅让给他。我们常说一句“母凭子贵”,李隆基这样能干,他的母亲过得如何呢?

李隆基是睿宗的德妃窦氏所生,窦氏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是将作大匠窦抗,祖父为大理卿、莘国公窦诞,父亲为润州刺史窦孝谌。

史书记载中的窦氏“姿容婉顺,动循礼则”,一看就是个很有涵养的名门千金,睿宗没登基之前还是相王的时候,窦氏就已经嫁给了他,为孺人,很受睿宗的宠爱。

睿宗第一次当上皇帝以后,将窦氏封为德妃,第二年窦氏就生下了李隆基。除了李隆基以外,窦氏还生了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两个女儿。

几年以后,睿宗被武则天废黜,窦氏便跟随睿宗迁居东宫。可以说,窦氏是陪伴着睿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女人,在睿宗的心里,其地位一定不低。

长寿二年,户婢团儿不知受何人指使,竟诬告睿宗的妻子刘氏和妾室窦氏两人暗中施行法术诅咒武则天。不久之后,武则天就传召刘氏和窦氏进宫觐见,没想到的是,刘氏和窦氏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她们二人就这么人间蒸发了。

有说法称是武则天秘密处死了刘氏和窦氏,并且两人死后,无人知道她们遗体的下落。

窦氏死后,她的娘家也厄运连连,窦氏之母庞氏在晚上焚香被府中奴婢告发,酷吏薛季昶知道窦家得罪了武则天,便趁机诬陷庞氏在施行咒诅,打算对武则天不轨,就以“不道”的罪名判处庞氏斩首之刑,还将庞氏的家属一并判处流放之刑。

当时幸好有徐有功替庞氏的行为辩护,庞氏才没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啊,最后庞氏一大家子都遭到流放。窦氏的父亲窦孝谌在官场上一直不顺,最后在贬谪罗州期间去世,窦氏的三位兄弟也全都被流放岭南。

窦氏遇害之后,年幼的李隆基便由窦氏的妹妹窦氏鞠抚养成人。

睿宗复位以后,将刘氏和窦氏都追封为皇后,窦氏被封为昭成皇后,由于找不到她们的尸体,所以最后以招魂的形式将她们葬在了东都城南,还在京师为二人立庙。

窦氏身死失踪之谜,与武则天关系密切,武则天为了皇位和权力,前有弑杀亲生女儿的案例,后有杖杀孙子的案例,若是她真的听信谗言,相信窦氏和刘氏在诅咒她,她未必不会对她们痛下杀手。

被姨母养大的李隆基后来当上了皇帝,想必窦氏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生活是怎样的?唐玄宗晚年为何如此悲惨?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提到他的时候一定会联想起另一个名字,杨贵妃杨玉环。的确,他们之间的故事相比于李隆基的其他事件更为人所熟知,但这并不代表李隆基这辈子只有这么一件事情,毕竟他也是一代皇帝。李隆基晚年时候身为太上皇,然而日子却过得十分凄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李隆基晚年会这般凄凉?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功过参半的君主,虽然他一手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顶峰,但也亲自葬送了大唐的辉煌。

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坡发生兵变,随军将士逼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此后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宦官李辅国和将士的拥护下太子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杀,李隆基重新回到了长安,居兴庆宫,称太上皇。这时候唐玄宗在的身边只有陈玄礼和高力士两个贴心的侍从,唐玄宗晚年回到长安对于杨贵妃之死倍感愧疚,又加上对杨贵妃思念日甚。于是即派人去祭悼杨贵妃;后来唐玄宗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李辅国私自在暗下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不让唐玄宗找到。

李辅国因为拥立太子李亨为帝,怕以后唐玄宗再次夺得地位对自己不利,于是屡次在李亨面前说唐玄宗坏话。李辅国曾对李亨说:唐玄宗居住在兴庆宫,每天想着和外面的大臣结交,而且陈玄礼和高力士也想谋害陛下。李亨因为自己毕竟是唐玄宗的儿子,只是宽慰了下李辅国是个忠臣,并没有对唐玄宗采取制裁措施。

有一次李辅国趁唐肃宗病重,假传圣旨把唐玄宗从兴庆宫迁出,在唐玄宗迁出的路上,李辅国安排500骑兵甲士气势汹汹的去阻拦车驾,当时唐玄宗以为这些人要谋害于他吓得心惊胆战。不久之后高力士因为谋逆的罪名被流放,陈玄礼被革职返乡,唐玄宗身边的亲信被全部清洗。唐玄宗晚年只剩下自己一人形影相吊,好不凄惨,最后忧郁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后 唐玄宗那么喜欢杨贵妃为什么没有赐后

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贵妃是一个十分令人惋惜的历史人物,作为绝世美女,又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是最后的结局却不怎么样,甚至是悲惨,在那样一个为皇帝喜爱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觉得十分意外,而且为什么没有给她赐后呢,这部应该呀。

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爱杨贵妃的情形:杨贵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是十分深挚的。

这就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

杨贵妃

杨贵妃是开元二十四年(736)被唐玄宗纳为妃子并且很快便专房宠幸,天宝初年即进册为贵妃。到天宝十五载(756),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于路边一座祠庙,享年三十八岁。推算起来,杨玉环做唐玄宗妃子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做贵妃的时间也有十五年左右。可以肯定,唐玄宗假如要想册立杨贵妃为皇后,运作时间是非常充裕的。

更为重要的是,唐玄宗将元配王氏皇后废为庶人之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着。王氏皇后为了跟武贵妃争宠,让其兄王守一找僧人帮助。僧人明悟领着他祭祀北斗星之后,“取霹雳木刻天地文及帝讳合佩之”,说是这样可以生子,像武则天一样尊贵。

开元十二年,事情泄露,王氏皇后被废为庶人,不久便抑郁而死。王氏皇后死后,唐玄宗想要册立武贵妃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御史大夫潘好礼的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曾经搞得李唐王朝鸡犬不宁的武三思和武延秀都是武贵妃的远房叔伯,唐玄宗跟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

加上当时太子又不是武贵妃所生,而武贵妃本人也是生有儿子的。武贵妃一旦被册立为皇后,争夺太子的事情就在所难免。结果,武贵妃就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后。只是在她四十余岁死去之后,才获赠了一个皇后的名号。实际上,杨玉环成为杨贵妃的时候,武贵妃早就已经死了。

就史籍文献中,似乎没有玄宗想要册立杨贵妃为皇后的任何记载。

李隆基之所以没有册立杨玉环为皇后,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唐玄宗

一、李隆基对杨贵妃曾经是自己儿子寿王妃这一点有所顾虑。杨玉环之所以从寿王妃摇身变为玄宗妃子,原因是,武贵妃死后,后宫数千佳丽中,没有一个能合李隆基心意的。臣属们为了让玄宗快乐起来,给他推荐了已经成为寿王妃的杨玉环。虽然,杨贵妃为了“改适”,假模假式做了一阵子尼姑,但曾经是“儿媳妇”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二、李隆基跟杨玉环的结合,主要是文艺兴趣的相投,并没有要她“母仪天下”的想法。李隆基是个十分热心的文艺爱好者,他不但喜欢欣赏文艺演出,还精通多种文艺形式,他“素晓音律”,作曲、吹笛子都很在行。他甚至让数百名宫女成立了一个皇家女子乐团——梨园,集中居住在宜春北院。“善歌舞,邃晓音律”的杨贵妃也常常到梨园演奏她拿手的琵琶,深受大家的欢迎,“诸王贵主”竞相拜她为师,学习弹奏琵琶。玄宗之所以每次游宴、洗温泉都要带着杨贵妃,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文艺爱好和相当的文艺造诣,文艺上他们有共同语言,可以互为知音,也可以说是琴瑟和谐。

三、杨贵妃虽然聪明伶俐,能够随时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对她显然是有所不满的。天宝五载和天宝九载,杨贵妃两次先后两次被李隆基驱逐出宫。驱逐的原因,史书没有明言,不得其详。当然,每次驱逐杨贵妃后不久,多情、痴情的李隆基就会后悔,思念不已,很快由高力士将其接回宫中,礼遇如初,欢爱如旧。可以说,杨贵妃对李隆基而言,是让他欢喜让他忧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只适合恋爱做贵妃,不适合结婚做皇后。

四、杨贵妃显然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人,她没有多少权力欲望。一方面她满足于李隆基的宠爱,另一方面她有文艺的爱好,日子过得很充实。此外,有没有皇后的名号,对她而言没有太大影响。

五、唐玄宗晚年虽然有些沉湎于男欢女爱,沉湎于声色娱乐,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皇帝。别的不说,至少他不会把官职当作可以滥赠予人的东西。他的驸马、功臣张说的儿子张垍很想得到宰相的职位,但是,李隆基就没有轻易地委任他为宰相。有一次,一个艺人在一次演出中有上佳的表现,博得了玄宗的好感。但是当他通过高力士说情,想要获得一个小职位的时候,李隆基就不但没有让他如愿,反而把他给杀了。可以推测,对于皇后的名号,他还是相当看重的;对于杨贵妃,他也没有爱到头脑发昏、任其索取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坑爹算什么?来看看清朝的一位老子是怎么坑儿子的

全文共 280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都说当儿子的总是坑爹,多半是因为做儿子的年龄小,不懂事酿成大祸,把自己爹给坑了;要么就是娇生惯养,做事欠考虑,冲动是魔鬼,结果把自己爹也坑进去了。不过今天小编要将的不是坑爹的故事,而是讲一个当爹的坑自己儿子的故事,这件事情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年间,陕西山阳城有个老流氓,叫赵成,至于流氓到什么程度,那真是天下少有,古往今来头一号。

有一天,赵成看儿子没在家,流氓劲儿一上来,竟然要强奸儿媳妇。儿媳妇当然不肯屈从,赵成恼羞成怒,去厨房拿了把菜刀,要砍死儿媳妇。儿媳妇吓坏了,老公公是什么样的人她再清楚不过了,惹急了真能把她砍成十八段,于是忍着屈辱,跟老公公上了床。

事后,赵成的儿子赵友谅回来了,媳妇哭哭啼啼地报告了丈夫,想让丈夫替自己做主。但赵友谅是个大孝子,不但没怪老爹,反而怪媳妇自己不注意。不过赵友谅也知道老爹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来想去,只能带着媳妇离开这个家,让老爹见不着,自然就没事了。

赵家有个亲戚叫牛廷辉,住在山阳城外三十多里的一个村子,为人很正派,跟赵友谅也关系很好,赵友谅便找到了他,让他安排个地方住。牛廷辉二话不说,当即在自己家旁边找了个房子,安顿他们住下,平时也对他们家很照顾。

再说赵成,见儿子和儿媳妇不辞而别,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稍微有点良心,就不会有脸再去找儿媳妇了,但开头也说了,这赵成是古往今来头一号老流氓,竟然又打听着找去了。

到了村子,赵成人生地不熟,也没敢明目张胆地去找儿媳妇,而是暗中观察了几天,发现儿子和儿媳妇天天都跟牛廷辉在一起,不好下手。尤其是这个牛廷辉,向来好打抱不平,要是被他撞见了可得吃不了兜着走。于是赵成只能暗中跟踪着他们,慢慢找机会。

过了几天,牛廷辉找了几个人帮忙翻新房子,吃饭的时候,有人问起来:“牛哥,听说你刚卖了两头驴,多少钱?”

牛廷辉说:“没多少,一共三十两银子。”

那人说:“三十两也不少啊,牛哥打算怎么花?”

牛廷辉说:“这不花了十两翻新房子吗,剩下那二十两还没想好呢。”

这番话说完,牛廷辉也没往心里去,却不料被趴在墙外的赵成给听了去,于是,一个恶毒的念头产生了。

这个村子有一个恶霸,叫孙四,平时无恶不作,村里人都有点怕他,赵成这几天也听说了这个人的大名,于是,当天晚上,赵成就去了孙四家,神秘地说:“我这有桩富贵,你想不想要?”

孙四瞅了他一眼,随口问:“什么富贵?”

赵成说:“刚才我在牛廷辉家墙外听见,他们家刚卖了两头驴,挣了三十两银子,花了十两,还剩二十两,要是我们去把他们家人都杀了,这二十两银子就是我们的了,到时候我们俩一人一半,你看怎么样?”

孙四一听,二十两银子确实不是小数目,但为了这点钱就把人全家都杀了,这也太狠了吧!就问赵成:“你是不是跟他们家有仇?”

赵成知道他在想什么,一咬牙,说:“我就实说了吧,你们村前段时间来了一家人,就住在牛廷辉家旁边,你听说了吧?”

孙四点点头,说:“知道,听说是被他爹逼走的。”

赵成冷笑一声,说:“我就是他爹。”

孙四一愣,望着赵成。

赵成接着说:“先别管这些,我儿媳妇你应该也见过,长得还可以吧?只要我们把牛廷辉一家杀了,再把罪名安在我儿子头上,肯定是死罪难逃,到时候我就做主了,把我儿媳妇许配给你,你看怎么样?”

孙四听得目瞪口呆,世上有这样的爹吗?都说我丧尽天良,但跟这位一比,我简直就是世上少有的大善人啊!

孙四权衡了半天,终于下了决心,我怕什么啊,连他亲爹都敢干,我为什么不敢?就算是到了阎王殿,也有个给我垫背的!

于是,两人各拿了一把锋利的尖刀,悄悄地来到牛廷辉家。这时候已是深夜,牛廷辉一家早都睡得死死的,赵成和孙四手起刀落,一刀一个,将牛家大小五口人全都杀死,然后把二十两银子搜出来,又把凶器悄悄地埋在了赵友谅家屋后。

第二天,村里人报了官,很快就有捕快下来查案,结果把埋在赵友谅家屋后的凶器搜了出来。

在公堂上,赵友谅大呼冤枉,县令喝道:“凶器是在你家屋后发现的,而且昨晚一起吃饭的人也都作证,你是最后一个离开牛家的,人证物证俱在,还有什么好抵赖的!”

赵友谅说:“凶器肯定是凶手栽赃给我的,我昨晚最后走是因为要帮牛廷辉家收拾东西,牛廷辉是我的好朋友,我在这个村子也都是靠他照顾,怎么会杀他呢?”

县令道:“昨晚的人说,牛廷辉家里有二十两银子,现在却不见了,分明是你见财起意,况且,”县令冷笑了一声,接着说,“你父亲赵成素来流氓成性,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你为了钱财杀害朋友,也不是什么怪事!”

赵友谅一听这话,忽然想起来,前几天好像在村子里见过爹,在鬼鬼祟祟地跟踪牛廷辉,当时也没在意,现在看来,这件案子十有八九是爹干的,算了,我爹虽然不是个东西,但毕竟是我亲爹,又一把年纪了,我就替他认了吧。于是,赵友谅编了个说法,认罪伏法。

县令没想到赵友谅会招得这么痛快,但也没多想,人证物证都有,想不招也不行。于是,县令签字画押后,派了一个捕快去告诉赵友谅的媳妇。却不料,当捕快赶到赵友谅家的时候,无意中竟发现了案件的真相。

原来,赵成见儿子被捕快抓走了,高兴得买了一壶酒,来到儿子家,拉着儿媳妇要一起喝。儿媳妇一见老公公,立刻明白了,八成是这个禽兽不如的老爹在陷害儿子,多年来积攒的怒气一下子爆发了出来,痛骂道:“都说虎毒不食子,你竟然杀了人,还来栽赃给你儿子,真是禽兽不如!像你这样的人早晚要受报应,不得好死!”

赵成奸笑道:“没错,就是我干的,现在友谅没了,我再给你找个好人家,保你吃香的喝辣的。”

这番话,正好被赶来的捕快听个正着,当即把赵成抓了回去。到了公堂上,赵成吓得浑身哆嗦,还没等用大刑,就全招了。当然,一起作案的孙四也没逃过去。

到了这里,按理说就应该结束了,真正的凶手已经伏法,被陷害的人也得到了平反。然而,这位千年不遇的“奇爹”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放过儿子。

因为当时的法律有一条规定:凡是恶性杀人事件,杀了几个人,凶手家也要陪葬几个人。赵成和孙四杀了牛廷辉一家五口,那赵成和孙四家也要陪葬五个人,而赵成的儿子赵友谅就是第一个受牵连的!

看到什么叫“坑子”了吧?活的时候“坑子”不断,连死了也要“坑”一把。

这件奇案很快成了老百姓街闻巷议的话题,大家都在为赵友谅鸣不平:赵成这个老流氓砍头也就算了,可赵友谅是个大好人啊,而且还是本案的受害者,怎么能把他也一起砍头呢?

最后,连审理案子的官员也看不下去了,如果真这么判的话,天理何在?但法律又有明确的规定,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就把这件事详细说明了一遍,夹在案件报告中,一起交给了刑部。刑部一看,也不敢拿主意,又直接上报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一向提倡“以孝治国”,见这个赵友谅确实是个难得的大孝子,当然不能处死,怎么办呢?有了,赵成罪孽深重,丧尽天良,是不应该有后的,特判凌迟处死;赵友谅孝心可嘉,不必判死刑,改判宫刑,让赵成断了后,也算两边都有个交代了。

就这样,赵友谅被判宫刑,百日后又被发配到黑龙江,算是给这件“坑子”奇案画上了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晚年生活有多凄凉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没了杨贵妃唐玄宗晚年到底有多惨!

唐玄宗的晚年生活极其的凄凉,在失去杨玉环之后就会进入到悲惨的阶段,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办法得到任何的保证,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务正业所导致。

察觉人中知道杨玉环一直以来比较喜欢洗澡,所以就会打造华清池,为了能够夺得美人一笑,也同样会不远千里送来一些新鲜的荔枝,所以也就拥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一个说法。唐玄宗一直以来都会非常宠爱杨玉环,甚至为了杨玉环也会重用杨玉环的家人,使得杨玉环的家人能够权倾朝野,就是因为杨玉环的关系,从此之后唐玄宗不再上早朝,不再管理朝政,甚至也造成了安史之乱。

杨玉环其实就是一个权力的牺牲品,所有的人全部都把矛头奉向无辜的杨玉环,最终也导致唐玄宗只能够选择被迫的杀死他,虽然说内心有着万般的不舍,但是也没有办法,一代红颜就此香消玉影。

杨玉环被杀之后,唐玄宗也只能够回到长安晚年的生活,非常的悲惨,也失去了以前的光彩,在发生安史之乱之后更是进入到悲惨的阶段,然后人们也会觉得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自己所造成的。晚年最基本的生活也同样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所有一切全部都是因为不务正业所导致,如果不是一直只知道宠幸杨玉环,那么也不至于会变成这样的一个地步,所以也会让人会觉得有一些无奈。在看完唐玄宗的故事之后,也会觉得内心非常的悲凉,但是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唐玄宗当初如此器重安禄山 安禄山为什么还要造反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为何如此信任安禄山而安禄山为何要造反

唐玄宗如此重视安禄山,但是安禄山会选择造反,这是因为野心勃勃。性格决定命运,是一个敢想敢闯的战士,因为自幼失去父亲,所以性格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在1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出来打拼。

这种语言天赋也早就已经给进入唐朝的上层社会,特别埋下了铺垫,安禄山从来也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因为一直都在草原上生活,所以就练就了一种骁勇善战的本领,除了身体相对比较肥胖之外,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要想在大唐盛世有效创建一席之地,那么这必然就需要进入到投资的阶段。

每次逢年过节出手阔绰的他也同样会送上一些厚礼,有投资必然就能够得到不一样的回报。这些受贿赂的官员,也经常性会提拔安禄山。所以安禄山自然就能够逐渐的进入到正式的观察,会拥有着风生水起的效果,最终也成为了扭转唐朝命运的一位强者。

唐玄宗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非常相信安禄山认为安禄山对待自己必然就是忠心耿耿,然后安禄山早就已经有了自己想要成为皇帝的心思。人心不足蛇吞象,相对于异人之下万人之上,唐玄宗所给的这些伤势到底又算什么呢?所以安禄山在拿到兵权之后,就已经有了一种坦然的心态准备谋反。

安禄山其实就是一个士兵,是一个想要成为将军的士兵,他不仅想要成为拥有权力的将军,也同样想要统领全国的士兵,让所有的士兵全部都会为自己所用。野心就是安禄山打算造反的第1步,也同样是关键的一步,要说之所以最终会走向模仿,那么这必然就是和杨国忠之间的交恶。相信这也是我们所知道的一个故事,最终也让大家明白安禄山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老子和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老子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人,但不在同一年代,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和老子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学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