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闽东工农红军游击第一支队热门20篇

浏览

5674

文章

78

篇1:仙源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仙源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仙源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

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壮烈牺牲的工农红军,1975年10月万载县革命委员会在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驻地仙源建立此纪念塔,该塔矗立于仙源乡人民政府左侧约高50米的罗家脑上,人们脚踏二百余级水泥台阶绕山而上,即有直径11.65米的圆形水泥台地,地面的南北部有高1.8米的梯形塔台,台壁正中有一幅泥塑浮雕画,正方形的塔底边长4.1米,高2米,塔通高9.9米,塔顶有伞状的挑檐,塔顶端竖着高70厘米由钢筋弯曲而成的五角星,塔身的四面均塑有碑文。站立塔旁,举目眺望,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省军区、红旗报社等单位尽收眼底。

仙源乡:仙源乡地处万载县西部偏北,距县城45公里,全境呈狭长山区地形,地势北高南低,北端有全县的最高峰——黄皮尖,海拔1182.1米。全乡辖区总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23600亩,山林面积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7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5140户17590人。乡党委下设党支部14个,党员452人。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富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富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富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位于青原区富田。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到达东固与红二、四团胜利会师。6月,按照赣西南特委的指示,红二、四团统一在东固整训,将红二团教导队改为红二、四团教导队。

1929年9月,红二、四团教导队由东固螺坑迁到富田陂下,开始称红军学校。1930年2月,在“二七”会议上,根据红军发展的需求,决定建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是毛泽东,陈东日任教育长。2月20日,毛泽东亲自到陂下敦仁堂给学员上课。学员有100多人,成立了-、迫击炮、特种三个军事大队。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两门:一门是政治课、一门是军事课。当时红校还配有0-两百多条,除了上课外,还要参加战争以作实际的实习。据载,红校学员和地方红军部队一起,分别参加了第三、第四、第六、第八次攻打吉安的战斗,表现得非常英勇。这所学校也成为我军第一所正规的红军学校。

富田镇:一、富田镇概况 青原区富田镇座落在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居富水河畔,距吉安市区56km,属半小时经济圈内。镇域面积216平方公里,与泰和、吉水、永丰县接壤。境内电力充足,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四通八达,白云山水电站落户该镇,年发电量达8000万千瓦时,丰富的电力资源受到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外商投资企业纷纷落户,2003年引进省外资金2750万元。青东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恩来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活动旧址—岳云中学果园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活动旧址——岳云中学果园

位于衡山县岳云中学果园内的周恩来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活动旧址(简称南岳游干班),原是一所青砖青瓦、三厢间结构房子。

1939年,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南岳合作举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这是国民政府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的战果,更是抗战时期的伟大创举。

4月18日,周恩来从新四军视察回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专程来南岳游干班检查工作,他在桔盈圃看望了叶剑英和中共代表团全体成员,听取了汇报,并就抗战形势和游干班的任务作了指示。晚上,住在岳云中学果园内的这所房子里。

如今,这所房子由原三厢间增加到四间,进出以原后门为主,而原前门则变成了后门。即使如此,仍然可看出原来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山,是粟裕率挺进师出发的地方,以“红旗不倒”为主题,“永远的丰碑”为主线,围绕浙南革命根据地和挺进师北上抗日的光辉业绩为核心,结合凤岭山自然风光,依山而建。纪念园主入口,因山就势,开辟山体一角建设象征“红旗一角”的造型的入口大门,在右侧镌刻着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纪念园以阶梯式至下而上设计和建造,主要建筑纪念物有红旗观光通道、红旗广场、《--》主题柱阵、艰苦历程、五百将士出征浮雕墙、北上抗日出征门和纪念碑群等。

山门镇:山门镇位于平阳西部,距县城44公里,东接水头镇,西邻晓坑、怀溪乡,南与南雁镇隔溪相望,北界凤卧镇,平(平阳)文(文成)公路横穿而过,全镇面积35.84平方公里,下辖山门、东屿、畴溪三个办事处,有26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总人口2.87万,是“温州市文明镇”、“温州市生态镇”。2005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50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8元,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位于位于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前临国道312线,距县城20公里,是在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住宿过的一家民居基础上维修建成的一处革命遗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馆,毛主席旧居(宿营地),红军楼,保卫中央首脑机关哨位等遗址5处,都位于静宁界石铺。

9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顺利通过渭水--线,27日在通渭榜罗镇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29日,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休整3天。10月2日临晨兵分三路,向平凉地区静宁西北方向前进。当晚宿营于通渭、静宁边界的寺子川、义岗川。

蒋介石为防止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急调国民党37军毛炳文部和35师马鸿宾部及东北军骑兵何柱国部30万大军,在西兰公路和六盘山地区平固公路沿线布置了两道--线。10月3日,红军部队分三路平行前进。右路1纵队进入静宁县的水岔,沿四河、红寺前进,与国民党一个团遭遇,被红军打得仓惶逃跑。当晚宿营于界石铺以南的冯家大庄。左路3纵队从通渭义岗出发,沿会宁县侯川、陇西川前进,晚间宿营于界石铺以西的朱家山、上河等村。中路2纵队顺利到达西兰公路上的界石铺宿营,中央领导同志都住在界石铺的村民家里,毛泽东住在界石铺街道北面的一户居民小院。从此西兰公路沿线数十里被红军控制。

期间,红军截获由西安运输军备给毛炳文部的辎重汽车10多辆。红军在庙院的戏楼上举行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抗日的主张,并将一部分战利品分发给当地群众。10月5日,红军离开西兰公路,分两路平行向北行进,右路1纵队与先一日到达燕家大庄进行堵截的敌24师李英部144团遭遇,被红军打的丢下几十具尸体仓惶逃回静宁八里铺。红军当晚宿营单家集(现属宁夏西吉县,回民居住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宿营于此。左路2、3纵队顺利到达公易镇宿营。早在界石铺时,红军就对广大官兵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所以红军到达单家集做到了秋毫无犯,与回族群众相处融洽,留下了不少佳话。

10月6日,红军从单家集出发,7日上了六盘山(今属宁夏),毛泽东在山上构思了气壮山河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指挥了清石嘴战斗,组建了红一方面军第一支骑兵部队。之后,中央为了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于1936年9月,派红一方面军1师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在界石铺驻防42天,建立了中共静宁县委和苏维埃政府。10月8日至22日,红四方面军4军10师和红二方面军6军先后到达界石铺、会宁一带,顺利实现了大会师。

建国后,静宁县人民为了纪念红军,多次维修了毛泽东在界石铺住过的院落。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正式设立纪念馆,重新进行了修葺,刘澜涛题写了馆名,杨成武、廖汉生、汪锋等同志为之题词。纪念馆风貌为静宁民居,占地2384平方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在纪念馆的东侧,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戏楼,原名“庆圣楼”,当年红1纵队2师政委肖华在这座戏楼上进行了演讲,宣传抗日政策,邓颖超等人还向当地群众分发了毛巾、袜子等战利品。静宁人民为了纪念红军,将戏楼改名为红军楼。

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设立以来,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在已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1997年6月,被静宁县委命名为静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12月,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红军楼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7月被县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1999年10月被中共平凉地委命名为“平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8月被中共平凉市委命名为“平凉市中-史教育基地”;2007年3月(2006年9月)被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甘肃中-史教育基地”。

继红村:继红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闽中游击纵队三爱游击队旧址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闽中游击纵队三爱游击队旧址凤凰寺位于永泰县同安镇洋头村。

1947年,根据省委指示精神,为配合全省武装斗争形势,闽中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征、抗税、“二五”减租等斗争,并广泛组织游击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1948年底,三爱游击队在永泰同安凤凰寺成立,队长鲍修潮,归闽中游击纵队司令部领导。

在这里,三爱游击队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同时,通过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收缴地主-支武装自己,队伍发展到50多人-。为拔掉国民党永泰县末任县长李森-武培植的自卫队、乡兵,鲍修潮带领游击队员通过策反三爱乡公所乡兵鲍金钗起义,攻下三爱乡公所。1949年7月,饶云山派人到三爱乡成立乡人民政府,鲍修潮任乡人民政府主席。

三爱游击队和乡人民政府在这里开仓分粮赈济百姓,废除保甲制度,建立8个村委会,张贴告示,在全乡开展减租反霸斗争。逮捕了地痞、恶霸鲍辣山,并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经-批准实行-决,群众拍手称快。为迎-接解放军南下,三爱游击队积极开展筹募军粮等支前工作。

凤凰寺,因地形极像凤凰,故名。凤凰寺坐北朝南,由大殿和两侧的观音阁、仙君阁、僧房等组成,前有庭院,四周有围墙,东南设门,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25.38平方米。大殿建于庭院后的高台上,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单檐歇山顶,脊梁上墨书“崇祯辛巳岁二月重修”字样,屋顶泻水和缓,屋盖如飞鸟飘逸,殿内尚存明代石构佛座和清乾隆年间重修碑二方,是整体保存完整的明代寺庙。凤凰寺前一条水泥公路通向同安镇政府,距同安镇约10公里。1967年“文革-”时受破坏,1986年修葺一新。

闽中游击队三爱游击队旧址凤凰寺于1987年6月被永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永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位于通化县果松镇境内的大罗圈沟河、果松川、老虎山一带,前期涉及通化县石湖镇挠头沟。由于多年来没有投入经费进行调查和保护,年久失修,加上自然腐蚀,密营、战壕等遗迹已损毁。

1932年10月,辽宁民众自卫军与日伪军作战失利,通化失守,自卫军大部溃散,唐聚伍、孙秀岩等将领纷纷潜行入关。王凤阁认为,要真正抗日就要留在东北,于是坚持“-不离人,人不离乡”的抗战理念,率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返回临江、通化、辑安三县交界的大罗圈沟、果松川、挠头沟一带,后坚守在临江、通化、辑安三地交界处的老虎山,依托有利的地理条件,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地内修建要塞,分兵驻守。在这里,相继修建了被服厂、-械修配厂、粮食加工作坊、油坊等设施。受在当地活动的抗联影响,王凤阁注意对部队进行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为得到当地群众的帮助和支持,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王凤阁部剿灭土匪武装,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帮助群众收种庄稼,形成了良好的军民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的建设。自1932年冬至1937年4月王凤阁牺牲,大罗圈沟、果松川、挠头沟、老虎山一带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坚持了5年之久,第十九路军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为坚持南满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王凤阁领导创建的大罗圈沟、果松川、挠头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吉林省境内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外的、唯一由抗日义勇军创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形成于1932年至1937年,利用于1983年秋。遗址没有投入经费修造建筑物,保护和利用不够。(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果松镇:果松镇位于通化县东南部,东邻白山市,南接集安市,西与通化县东来乡接壤,北与通化市相连,距县城快大茂43公里,全境幅员面积362.6平方公里,人口2.06万,下辖十一个村,8个居民委,是通化县东部4个乡镇经济、文化、人流、物流、交通、活动中心。果松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着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野生动植物资源760多种,矿产资源10余种,以金矿、铁矿为主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位于怀玉山玉峰,是一个集瞻仰、纪念、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公园式纪念碑,占地面积20.5亩。主体建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位于玉峰苍松下,为花岗岩结构,高12.75米、长68米、宽39.8米。纪念碑主体结构是根据当年红十军团在怀玉山突围,战斗过的线路而设计的,在整体视觉上构成红军的“八角帽”造型,寓意红十军团的800余名英雄烈士象一个巨人长眠在巍峨崔嵬的怀玉山上,让人们永远记念和缅怀方志敏领导的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广大指战员勇敢顽强精神和革命英雄气概。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的建设,对于告慰长眠于怀玉山的八百英魂,让后人牢记方志敏的爱国、清贫精神,实现烈士的夙愿,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实现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旅游路线简图

红色之旅线路图:清贫园、清贫丰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方志敏清贫事迹陈列馆——高竹山方志敏蒙难纪念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东宋村西亭自然村。

1935年5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并入闽中特委后,重建了中共莆田县委,机关驻新度西亭。1936年7月,因游击战争的需要,县委机关迁至莆永边区,西亭成为莆田党组织活动的一个基点村。

1947年3月20日,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为贯彻执行闽浙赣区党委关于“放手发动游击战争”的指示,在长乐县玉田龙卷墓农场召开闽中地区部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干部会议,传达区党委“三•一六”指示信精神。4月上旬,黄国璋与陈亨源、林汝楠研究地委支持福清发动龙高暴-动-的方案,地委武装与福清武装会合后,决定先攻打高山。这时,省保安司令部接福清-局报警,急把原拟调赴闽北“剿共”的保安第五总队调返福清,并进驻龙田。黄国璋等见形势骤变,遂放弃暴-动-计划,把队伍拉到兴化湾畔的牛头尾,由于遭到省保安队的夹攻,黄国璋率游击武装退到附近的目屿,从海路向莆田撤退,到达莆田鹭鸶岛。黄国璋等在鹭鸶岛上休整两天后,就把两条船驶至湄州湾岱前村登陆,然后把队伍拉到东坑村暂住,派人与罗迎祥、杨杞松取得联系,罗、杨把黄国璋等一行接到西亭村同莆田游击队会师。黄国璋认为建立闽中主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即在该村召开全体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会议,宣布成立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并宣布事前经区党委批准的纵队领导人名单: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陈亨源任副司令员,林汝楠任副政委,罗迎祥任参谋长,郑春敏任总务科长,下辖3个中队,共100多人。戴云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动员发动阶段的结束和游击战争的开始。

闽中游击纵队成立旧址原为曾氏大宅,土木结构的九间厢楼房,东南朝向。因后代分家翻盖,现仅存两层土木结构的五间排列翻盖旧厝,成L型排列,从正面只能看见双层单间。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东宋村:东 宋 村东宋村位于壶公山东面,地处新度、笏石、灵川交界处,距镇中心9公里,东连笏石镇歧厝村,西接大坂村,南靠东埔余村,北壤凌厝村。东宋村包括东宋和西亭两个自然,352户人家,共有人口1624人,党员39名。耕地面积730亩,其中水田面积440亩,该村村民以务农为主,其他主要收入产业为家禽养殖、令用菌栽培、果树等,村道为土路。农村人均纯收入30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黄谷畈村。1930年春,随着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的成长壮大和鄂豫边、豫东南根据地、皖西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鄂豫皖边区燃起的革命烽火已形成燎原之势,初步实现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为统一这三块根据地和三支红军的领导,使革命力量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发展根据地,2月,中共中央决定划鄂豫皖边3省18县为特别区,成立鄂豫皖特委。3月18日,又向特委和三个师发出指示信,决定将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直属中央领导。4月,红一军在黄谷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下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和军医院,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一军一、二、三师,全军共2100余人,军部设在黄谷畈。红一军的建立,使三支红军部队实现了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正值蒋、冯、阎“中原大战”开始,红一军利用这一有利的客观形势,采取大举反击,向外发展,实施进攻作战的方针,驰骋于京汉线南段、皖西地区和淮河两岸,-连捷,部队迅速壮大,根据地不断发展,到1930年10月,中央将鄂豫皖根据地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为三间砖木结构的普通民房,坐西向东,房前有一个长方形小院,占地面积165平方米。中间屋子为军-会议室,南屋为军长许继慎住室,北屋为军部饭厅。1979年对旧址进行了修葺,在室内举办了陈列,同年被公布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再次对旧址按原样进行了维修。

2019年10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谷畈村:黄谷畈村村情概况一、村域用地、人口情况黄谷畈村位于箭厂河乡南部,距乡政府3.5公里,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接壤。全村总面积3.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8亩,山场面积3100多亩。辖7个村民组,356户,1508人。二、历史、文化情况黄谷畈村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1930年4月,红一军在黄谷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宁德市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宁德市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隶属宁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一家以收藏、展示、研究宁德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闽东畲族文物为宗旨的综合性博物馆。1989年建成闽东畲族博物馆,2005年成立宁德市博物馆,两馆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博物馆新展厅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分为宁德历史和闽东畲族两大部分,陈列文物800多件。宁德历史文物陈列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宁德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闽东畲族文物陈列则以丰富的馆藏内容,从宗教祭祀、服装首饰、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方面展示了畲族的婚礼、不同地区不同样式的传统服饰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面貌,为观众了解畲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一个直观而又生动的视角。

宁德市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全年无休息。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00开放(冬令时),下午15:00-17:30开放(夏令时)

馆址位置:

宁德市博物馆位于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华庭路西侧。邮编:3521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川游击武装活动旧址南粤庵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龙川游击武装活动旧址(南粤庵)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粤庵——龙川游击武装活动旧址位于龙川县铁场镇茅輋村南粤庵。

1939年夏,茅輋村建立党支部,书记曾开明,曾观月、曾毅夫分别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他们以茅前小学为党组织活动据点,并以“小学教员”公开合法身份,从事地下党的活动。抗战时期,党支部组织抗日先锋队,编印“茅锋”期刊、出墙报、演话剧、唱革命歌曲,积极宣传抗日。1941年至1942年春,先后在茅輋村的南粤庵和曾开明家中分别举办了3期党员学习培训班,学习毛泽东的《当前形势和任务》《论持久战》《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等文章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慕尼黑条约”等。

1947年8月,河东分工委张其初奉上级指示来到茅輋村,收编“维护社”,在张其初的领导下,将冒充共产党领导的“龙和河人民武装维护社”50多人整编为“东江人民抗征队新生队”,张为特派员、吴海棠为副队长,魏秋环、魏任达为正副指导员。至年底,新生队发展到200多人,队伍以茅輋、四甲老根据地为营垒向周边地区发展,并在茅輋曾炎家的外室办起地下小型兵工厂,修理机械和制造-、左轮手-等武器。1948年春,国民党-派组织县自卫总队、剿-队疯狂扫荡茅輋游击区,新生队奋起攻击,依托有利地形和地方民兵的密切配合,与-军英勇战斗,多次击败国民党-派的围剿。1948年3月13日,广东省第六行营少将剿共司令、兴梅专员曾举直调集重兵800多人包围茅輋游击区。新生队英勇反击,激战一天,终因敌强我弱,被迫转移,退出茅輋游击区。南粤庵是当年主要作战和指挥所之一。

2011年6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铁场镇:铁场镇位于龙川县中部,毗邻梅州市的兴宁、五华县,著名的霍山风景区东南面为我镇辖区。广梅汕铁路横贯全镇9个行政村,并设有三级火车站,228省道经圩镇连接兴宁、五华境内的205国道,村村通公路、电话。中国通信、中国联通在我镇均设有发射台,通讯方便。韩江河、洋田河两条河流流经我镇。全镇总面积251.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8.461万亩,耕地3.5357万亩。辖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腰营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腰营子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腰营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二批 1981.4.20

地址:汪清县鸡冠乡腰营村

年代:1933-1934年

类别: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管理单位:汪清县文物管理所

是否开放:否

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位于汪清县中部鸡冠乡腰营沟和塘石河子沟(现名吉兴)。主要遗址有:腰营沟区政府遗址、汪清县游击队营房遗址等。1933年春,中共汪清县委成立了腰营沟区苏维埃政府(后改为人民革命政府),宣告了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1934年9月,日本侵略者发动第三次“大讨伐“,企图消灭根据地,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东满特委于1935年3月召开了腰营沟会议,决定保存革命力量,撤消了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并组织部队和,向南北满远征

鸡冠乡:汪清县辖乡。1956年设影壁山乡,1958年改鸡冠公社,1983年置鸡冠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818.2平方公里,人口0.9万。乡政府驻鸡冠。大(兴沟)罗(子沟)公路过境。辖鸡冠、张家店、影壁、刺老牙沟、太安、公家店、腰营沟、大北沟、吉兴、霍家营、鸡鸣、桦皮甸子、新民1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豆类、谷子。产黄烟、人参、蜂蜜、木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位于长白山龙岗山脉中段,柳河县、白山市、通化县交汇处,在通化县兴林镇境内东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大荒沟村10余公里的山林中。保护范围面积5000平方米,现仅有图片记录了遗址的方位。由于风化腐蚀等自然因素以及多年来没有进行人工保护修缮原因,致使根据地内的密营遗址遗迹不复存在。

按照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精神,1933年10月27日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南渡辉发江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11月到达金川县河里地区。河里是指长白山龙岗山脉中段的哈泥河上游山区,为金川、柳河、通化、临江等地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地域偏僻,是进行隐蔽和作战的理想之地,杨靖宇率独立师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在今通化县兴林镇境内。根据地是南满党组织召开重要会议和抗日部队休养整训的重要场所,设有后方管理机关,设立了临时医院、修械所、被服厂以及储粮点,还有惠家沟密营。从1933年秋至1936年秋,杨靖宇率部以根据地为依托,组织发动群众组建党组织和各类反日组织,机动灵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成立了中共南满省委和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东北抗战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1936年秋,日伪派重兵进行“东边道独立大讨伐”,抗联第一军离开河里,转战于老岭山区。

形成于1933年末至1936年秋,有待开发利用。

(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兴林镇:兴林镇位于通化县东北部,镇驻地距县城52公里,距通化市 43公里。辖7个行政村,21个自然屯,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这里山区特产资源十分丰富,有耕地2.4万亩,有林地面积2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7%。依托资源优势,近几年来,全镇共开发经济沟50条,养殖林蛙达50户,种植各种中草药材6500亩,木耳新发展500立方米,留存500立方米;发展木屑吊袋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东山庙——东宝工农红军领导机关遗址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东山庙——东宝工农红军领导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大朗镇屏山社区对面的东山。

1928年5月28日,东莞、石龙、宝安三地中共党组织在东山庙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以东莞、宝安交界的东山为中心,向东莞、宝安邻近发展,实行武装割据,进行土地革命。东莞、宝安两县的县委负责人进驻了东山,在东山庙设立领导机关。两县党组织领导的部分武装队伍,也开进东山。党组织按照红军制度,对集中的武装编为红军建制,准备从游击战争入手,扩大红军和赤卫队组织。他们一方面派人做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试图发动士兵起义;一方面深入东山附近农村,散发宣传品,宣传土地革命,惩办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和-分子。由于当时--严重,-军队步步紧逼,红军部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弹药给养无法解决,群众也未能发动起来,因而被迫停止武装割据,疏散了人员和武器。

在抗日战争期间,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也曾驻扎东山。1938年11月,日军扫荡东莞,王作尧、袁鉴文带领东莞抗日模范队50多人转移到东山,驻扎在屏山侧的东山庙,年底再转移到东宝边界嶂阁。

现存的东山庙是1996年重建的,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建有庙堂一间,屋顶用瓦铺盖,墙用红砖砌成。庙前仍遗留当年供游击队员饮用的流水井一口,井水甘甜可口,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亲尝一口,体验当年游击队的生活。

屏山社区:屏山社区 屏山社区位于大朗镇南部,东临新马莲,南依大朗最高峰东山,西邻水平,距大朗镇中心约7公里,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因社区三面环山,山形似扇相拱,又似镜屏,因而得名。社区户籍人口489人,以韩、梁、周三姓为主,其中明嘉靖年间韩氏自寮步石龙坑迁居于此,梁氏自常平板石迁来,周氏于清初自常平屋厦迁来。2006年,社区工农业总产值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曲靖游击大队革命纪念园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曲靖游击大队革命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沿江乡鸡街村朗目山上。

曲靖游击大队是在中共曲靖地下党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支革命武装。1945年6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派中共党员薛萃到曲靖中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47年8月,薛萃调离曲靖后,将曲靖中学地下党的工作交由陈亮负责。陈亮带领曲靖中学地下党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团结进步力量,发展党的组织,开始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他们在农村发展党员、建立据点、观察地形、开展-工作,为组建革命武装做准备。1948年秋,滇东一带武装斗争的革命风暴波及到曲靖城郊,国民党曲靖县政府慌了手脚,下令组建“曲靖县民众自卫总队”,各乡镇成立民众自卫大队,大队下设中队。曲靖中学地下党组织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利用这一机会组建革命武装,在青龙乡积极开展-工作,团结争取当地有社会名望的人士参加革命工作,利用其合法身份,组建革命武装。1949年初,驻沾益玉林山的国民党军第193师在曲靖城实行-,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陈亮和其他党员采取措施撤出曲靖城,转移到农村据点隐蔽活动,使敌人镇压曲靖地下党的阴谋彻底破产。由于-工作的成功,“青龙乡民众自卫大队”基本掌握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手中,而国民党方面却加紧对地下党组织的搜捕破坏。在此关键时刻,党组织决定与敌人开展公开的武装斗争,经陆良县委同意,把即将起义的这支队伍定名为“曲靖游击大队”。1949年3月12日,曲靖游击大队宣告成立,并连夜出发,于次日胜利到达陆良龙海山游击根据地,5月6日与龙海山游击大队汇合。

曲靖游击大队从正式成立到曲靖解放,开展武装斗争历时一年。曲靖游击大队在活动区内,与各兄弟部队和地方工作队紧密配合,不同程度地打击和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了一批反动基层政权,巩固和扩大了游击根据地,为曲靖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纪念园于1996年7月30日落成,主要由纪念亭、纪念碑、游击队战士浮雕所组成。纪念碑志记载着曲靖游击大队在中共曲靖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武装斗争的历程及烈士名录。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山东省委旧址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山东省委旧址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委旧址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新泰市天宝镇,年代为1938年。

2015年6月23日,山东省委旧址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宝镇:天宝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蒙馆公路、0九公路、济新公路、四坡公路穿境而过。东距新泰市区45公里,西距泰安市区40公里,距-公路果都路口仅15公里。全镇总面积158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成立纪念碑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成立纪念碑(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红渔坪村)

1947年2月24日,张才千率鄂西北军区第4团和警卫团1部共1200余人,进入五峰红渔坪与李人林率领的500多人江南游击支队1支队会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活动于五峰、长阳、宜都、枝江等湘鄂边17个县,先后与敌作战200余次,歼敌3000余人,缴获长-3000余支,轻重机-300余挺,牵制了国民党军4个正规旅和6个保安大队的兵力,有力支援了各解放区的作战。

198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建立40周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会师地--采花乡红渔坪修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会师纪念碑。碑高7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200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纪念碑进行了维修,并于10月11日,在红渔坪举行了纪念碑维修落成仪式。

红渔坪村:红渔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海曙区章水镇低坪村上横自然村东南面王蛟屋山岙内,据老革命回忆,约设立于1948年。该遗址四面环山,南侧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环绕而过,北侧为王蛟屋山,主体坐北朝南,共分三个部分,由西向东依次厨房、手术室、住院部,4层地基,高差分别为0.7米,1.8米,0.5米。原建筑由当地竹木搭建,地面以竹席铺地,废弃后主要作为林地使用。

据老党员张国庆介绍,后方医院所用医药均由地下党员从鄞江等地购入。当地曾参与游击纵队战斗的张纪洋老同志也回忆道,当时龙观、奉化等地战斗受伤的游击队员都被他们沿观顶等地送到后方医院,医院最多时曾有医生有史东办(音)、黄长富两人,住院人数最多时曾有数十位伤员。后方医院在上横设立时间大约1年多点,因叛徒告密,被迫紧急转移,医院就此被废弃。现在杖锡等地尚有当年藏匿转移伤员的遗迹存在,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第一手的实物证据。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区在此类革命建筑史上的空白,为研究浙东游击纵队在四明山区的斗争史又提供了有力佐证。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低坪村:低坪村位于章水镇政府西南方向,距章水镇政府25公里,属高山贫困村。该村由上横、里厂和外厂三个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370人,户数177户,办公室设在低坪。土地面积219亩,山林面积4415亩,农民以种植茶叶、毛竹和花木为主,2006年度人均收入3160元,交通路线可从赤杖公路叉往低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工农红军干部培训学校之沙岗镇列宁学校遗址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工农红军干部培训学校之沙岗镇列宁学校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沙岗镇公议村。

鄂西苏维埃军政干校,一九二九年创办,校址初设在江、监两县交界处的张公垱张氏祠堂里,一九三0年春搬迁到普济严家宗祠,后迁至位于沙岗、普济之间的公议场附近的明堂寺。明堂寺是座三重古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占地十亩左右

1930年7月,贺龙同志亲临干校同校领导和学员代表座谈,提议将干校改名为“苏维埃列宁学校”,还为办好学校作了“努力革命、阶级斗争、忠诚勇敢、永不变心”十六个字的指示。1930年冬县委在林家垱召开军事比武大会,列宁学校学员在大会上作了军事、体操表演,县委书记候蔚文根据贺龙同志的指示作了“好好学习,立志革命”的讲话。红军干校在明堂寺办了三期,结业的学生两百余人。他们中有不少人报名参加红军,有不少人成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其中王右发、张冬安等为革命壮烈牺牲。1931年,随着根据地中心转入洪湖,列宁学校搬迁至周老嘴,明堂寺改办为列宁小学。

鄂西苏维埃军政干校,1929年创办,校址初设在江、监两县交界处的张公垱张氏祠堂里,1930年春搬迁到普济严家宗祠,后迁至位于沙岗、普济之间的公议场附近的明堂寺。明堂寺是座三重古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占地十亩左右。为办好苏维埃军政干校,特委作过多次具体的研究和安排,并指定侯蔚文(江陵县委书记)、邓诗福兼管干校,学制每期多则三月,少则一月以上,一般为上半年一期,下半年一期,每期招收80-100人,开甲、乙、丙三班,学员主要是区乡干部和工农兵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少量的贫苦孤儿和革命干部子女,干校建立了党支部,领导和教师由鄂西特委委派。

干校的任务是:1、训练区、乡干部,培养骨干,为红军输送力量;2、讲《战报》消息,学习土地法令;3、学习军事操练;4、送军事情报,配合红军作战;5、办墙报,宣传“天下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打倒--污吏”、“打倒哑吧阎王”、“男女婚姻自由”等政治口号。

公议村:公议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