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周曹国古墓群(汇编20篇)

浏览

2378

文章

41

篇1:西周亡国真的是褒姒的错吗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西周亡国是因为褒姒的错吗

其实在史实上,褒姒从来没有过祸国的举措,史书上也没有明文记载说过褒姒陷害忠良、恃宠行凶滥杀无辜的行为,就连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其实也并非是正是发生的故事。

真正导致西周灭亡的其实还是周幽王,周幽王一直都是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的人,不是治国之才。在幽王继位的时候属于荒年间,但是他放任灾民们自生自灭。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还有严重的赋税使人们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四处流亡,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们既然怨声载道,使得社会动荡不安,那么这样的周王朝也就处于了要灭亡的地步。

但是周幽王却不知道人间疾苦,仍旧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不理朝政,重用虢石父等奸臣,任由虢石父及其党羽欺上瞒下,压榨剥削百姓;攻打西戎,耗费大量财力军队导致国库空虚。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周分封制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怎么建立的?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西周分封制的时间是从周朝初期开始的,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姬发和其弟周公旦辅政期间先后两次大规模实行分封。分封自己的子弟姻亲和异姓贵族,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叫做“封建亲戚,以藩屏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分封制。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种制度都不会凭空产生,都必然有诞生的社会根基和土壤。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就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治理结构以及更好地维护周王室统治的问题,到了他儿子的时候形势更加严峻。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陕西“青铜器之乡”再次发现西周青铜器墓葬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素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新近又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墓葬。文物考古工作者从10日开始对这座西周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任周方介绍,7日凌晨和13时许,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办事处长青村侯家大院农民侯启恒家后院土崖因暴雨两次引起坍塌,崖面上暴露出一件青铜鼎。侯启恒立即将此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

经文物部门初步勘察,认定这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墓葬。经有关方面同意,宝鸡市考古队、金台区文化馆等部门考古工作者对侯家大院的西周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侯家大院位于宝鸡市区西关,此处为西周(“弓”右加“鱼”)国早期墓地所在。1981年9月23日,侯家大院就曾因土崖坍塌发现文物。经考古部门清理,发现一处较大的西周墓葬,出土青铜器、蚌器、陶器、原始瓷器等文物共39件。其中有带盖圆鼎、伯方鼎等青铜器15件,成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根据铭文判断,此墓为西周早期被封于今宝鸡地区的(“弓”右加“鱼”)国国君的墓葬。当年因周围窑洞毗连成排且住有农户,所以未作进一步清理发掘。

这次崖面坍塌的地方仍在侯家大院后院,与1981年坍塌的崖面相邻。据专家预测,这次抢救发掘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1、夏商政治制度:形成了一套以宗法制为首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巩固国家统治,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背景: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过程:禹死启继,并传位于后代。

结果: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暂的政局动荡。为了进行有效的统制,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传播了周文化,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权力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含义:通过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内容: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西周后期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全文共 166 字

+ 加入清单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延续了中期形制和纹饰简朴化的变化,淘汰了中期保留的早期因素。常见器种有鼎、簋、鬲、簠、壶、尊、盘、匜等,品种明显减少。

鼎除沿用中期的垂腹鼎外,还有圜底鼎,都是兽蹄足。纹饰仅流行波曲纹,重环纹,鳞纹,直线纹,绝少见繁缛的动物纹,如簋一类的王室重器也是直线纹。铭文多长篇,已知最长的铜器铭文“毛公鼎”,有 497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西周为什么要禁酒?古代有哪些禁酒令?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酒在现代人的眼中,时常会与“酒驾”“酗酒”等词眼放在一起,就好像一切与酒有关的都是非常不好的。虽然这有些脱离了酒应有的独特文化,但的确也是一种社会危害。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对待酒的呢?西周时期颁布了历史上第一条禁酒令,为什么要禁酒?除了西周,还有什么朝代有过禁酒的行为吗?

1.酒的诞生

提到酒,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起杜康,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杜康也一直都是酒的代名词。杜康是夏朝时期的人,是传说当中的“酿酒始祖”,也称为少康,实际上在各种传说的版本当中,这位杜康一直在来回穿越,一会儿是黄帝的大臣,一会儿又是夏朝的君主,还有人认为是汉代的平民。不过综合来看,只有“夏朝君主”这一条比较具有说服力。

在夏朝君主这个版本当中,杜康本名姒少康,因为王族内部纠纷被人追杀,少康逃往有虞国,被君主安排做了掌管膳食的庖正。在此期间,少康不舍得把吃剩的饭菜扔掉,就把它们放在空桑之中,时间久了自然发酵,不仅散发出香味,还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好奇之下饮用了一些,感觉味道十分甘美,由此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

2.西周禁酒令

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听上去有些不靠谱,现在的饭菜,谁敢放几天等它流出液体?可能早就恶臭满屋了。不过,数千年前的人们所食用的食材、生存环境,本身就与现在不同,能够由此发现发酵的原理,也并不是不可能。那么,西周时期的禁酒令又是怎么回事?

西周取代商朝而建立,之所以要禁酒,也是吸取教训,夏商两代的末代君王都是因为饮酒耽误国事,最终亡国,而且夏商两代出土了非常多的酒器文物,可见当时的饮酒风气是何等盛行。鉴于此,西周颁布了禁酒令,被收录在《尚书》当中的《酒诰》,也是历史上第一篇禁酒令。

3.古代禁酒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一些针对酒的禁令。秦朝抑商使得酒价抬高,限制酒的消费,禁止农民用余粮酿酒;西汉禁止群饮,只不过执行不严,明面上禁止,实际上没有;三国魏晋南北朝就没怎么禁止过了;唐代只是因为收成不好才会禁酒;金、元时期,禁酒最严格,甚至在朝为官的只要喝酒就得斩首;明清时期虽然有禁酒令,但是酒的生产越来越大,禁了也没用,后来也就干脆不提这件事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西周的分封制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龙岭迷窟西周大墓有历史原型吗?原型是谁的古墓?

全文共 2469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有潘粤明、姜超、张雨绮领衔主演的鬼吹灯系列《龙岭迷窟》在网上大火,评价是非常不错的。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三人以一只出自陕西乡间的绣花鞋为开端,去往陕西寻宝。然后无意中进入到了一座西周的大墓探险的故事。那么很多人就会想了,这西周大墓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的呢?是否有历史原型呢?历史原型又是谁的墓葬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直接进入主题,小说中提到的古蓝县在陕西境内并未有真实地点,但必定有原型。原著中写道:“我们一商量,便决定改变计划,先过黄河西行。龙岭往大处说,是秦岭的余脉,往小处说,其实就是一片星罗棋布的土冈。这里虽然不是黄土高原,但是受黄泛的影响,地表有大量的黄色硬泥,风就是造物主的刻刀,把原本绵延起伏的山岭切割雕凿,形成了无数的沟壑风洞,有些地方的沟深得吓人。”

韩城区域地图

经推敲此处原型在陕西韩城。该地由渭南市代管,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明《韩城县志》记载:“韩,候、伯之国也”。

韩城禹门口的黄河

想要知道西周大墓原型是谁的,那必须追溯西周时期此处又分封给谁了?据《吕氏春秋·观世》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写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称“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从周成王开始,周朝大肆分封诸侯,直到周厉王、周宣王时期仍有分封。封了多少个?据统计,有记录的多达181个,消失在历史中的则不知有多少。

西周分封制

现在看看韩城地界历史有哪些诸侯国。

第一个是韩(侯)国。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被封于韩国,只是受封者的名字并没有在史籍中留下记载)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由于是侯爵之位,称韩(侯)国,后被晋国灭。

《大雅·韩奕》中曾有关于韩侯的记载,“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锡,郭鞃浅幭,鞗革金厄。”此诗主要是叙述西周周宣王时期,年轻的韩侯入朝受封、觐见、迎亲、归国和归国后的活动,意思是周宣王赏赐年轻的韩侯,交龙日月旗漂亮,竹篷车子雕纹章,黑色龙袍红色鞋,马饰繁缨金铃装,车轼蒙皮是虎皮,辔头挽具闪金光。(另一说,《韩奕》所描写的韩侯可能与西周初年所封在韩城的韩侯不是一人,甚至可能不是一地。当年周宣王为了出征北方的犬戎,从封在韩城的韩侯一支中挑选了新的人,封在了西周时期东北地区,与燕国一起镇守,“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就是说的这个)

韩国大致方位图,各国具体边界不可考

韩原即韩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断定: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它位于黄河西岸,古称“河西”的地域内。

第二个是梁(伯)国。周宣王时又封秦仲的少子嬴康于夏阳的梁山(陕西澄城县东北一带地方),后来周平王正式册封为嬴康为伯爵,建立夏阳少梁国(今陕西韩城西南一带),称梁(伯)国。由于嬴康是梁山的主人,改称梁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梁康伯,后被秦穆公所灭。

梁国的版图位置,前面的韩国先被晋国所灭

从出土的梁国遗址看,主要在韩城芝川、龙亭两个乡镇,从现存城墙看,大部分高在1米左右,墙外筑有壕沟,据城墙的制作技术和城内遗物等判断,它是一座春秋城址。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十年,秦灭梁。梁伯好土功,治城沟”可以相印证。

第三个是芮(伯)国。周武王曾分封卿士芮伯良夫在芮邑,周成王在位时芮国正式建立,国君被称为芮伯。《史记·秦本纪》曾记载“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据注解看,芮国在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南距古少梁国20里(今距韩城100里),后被秦穆公所灭。

芮国与梁国同属周人的后代,是唇齿相依的同宗古国。梁国为嬴姓,芮国为姬姓。据《左传》“秋,虢仲、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的记载来看,可以印证春秋时期,梁国、芮国与这几个国家相距不远,并且关系密切。

后出土的韩城市梁代村古墓也印证为芮国墓地,只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芮国位置在陕西省大荔县,现出土墓地在韩城,两者相距一定距离,不知是不是由于韩(侯)国先灭亡的原因,导致了国土边界发生变化。

梁代村遗址

第四个关于岑国。《吕氏春秋》曾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意思是周文王封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

但据《风俗通》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岑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武王封为岑子,……子孙因以为氏,世居南阳棘阳”,其实是武王在完成统一建立中央政权后才开始对姬姓族人进行分封,其实不在韩城境内,而是地处南阳。

所以,龙岭迷窟下面的西周古墓原型,很大概率是韩侯国、梁伯国和芮伯国时期的国君墓地。那墓中又可能埋藏什么文物呢?

西周五等爵制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初期继承了殷商爵制,出现了"公、侯、伯、子、男、甸、采、卫"等较混乱的爵制;中期以后,伴随着西周礼制的变革,逐渐形成系统化的"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说这个,其实也是因为不同爵位,丧葬礼仪、墓制规格、陪葬品等都有所不同。

分封制的示意图

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下面看看几个同时期出土的古墓情况。

芮国墓

从出土的芮国古墓看,虽有数位国君,但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器、金器等稀世文物多达2000多组,其中48件金器更是非常奢华;韩城附近的山西临汾霸国,伯爵之位,翼城县1017号古墓也出土了出土有1000多件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陶器、车马器。

芮国墓编钟

芮国墓玉器

芮国墓青铜器

所以,同级别的梁伯,墓中可能也有大量的青铜器、乐器、玉器、金器、兵器。而更高一级的韩侯,则应该更为丰富,因为同为侯国的黎国,远在山西黎城,虽然发掘时由于大量的青铜器全被盗空,只出土了几件商代时期较珍贵的玉器,但也是非常壮观。另外从《大雅》记录中可以略窥一二,马饰金铃、金质的辔头挽具,至于还有什么文物,只能等待以后的考古发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陕西省什么是西周文化发祥地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陕西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也是西周时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陕西省什么是西周文化发祥地

陕西省宝鸡市是西周文化发祥地,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宝鸡古称“陈仓”、“雍城”,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7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及陈仓石鼓、何尊、逨盘、铜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

周朝文化的起源地在哪里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岭迷窟幽灵冢是什么?古墓究竟是唐墓还是西周墓?

全文共 3150 字

+ 加入清单

在《龙岭迷窟》的剧情当中,胡八一为了找到雮尘珠的线索,再加上马大胆对他们的威胁,一行人还是下到了之前的那个古墓中去,然而这个墓中却处处都透露着古怪,按理说,什么时代的墓,就会有什么时代的物品,但是这个墓却让人感觉不太对,如果说是一个唐朝时期的墓的话,但是墓中又有太多西周时期的东西,可如果说是西周墓,那么墓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有问题了。而这座墓说起来应该是一座幽灵冢,那这个幽灵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墓,要怎样的布局才能算是幽灵冢,而幽灵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幽灵冢是什么

这座山中本就有一座西周大墓,后来地壳变动,墓穴毁于一旦,但却留下了一个“幽灵冢”,后来唐朝时期又有人选中这块地方要建造陵墓,哪知工程进展到快要结束时发现了幽灵冢的存在,只好作罢。

根据小说的描述来看,幽灵冢也就是墓的灵魂,它的原理就像幽灵船一样,两座墓重叠在了一起,人会被困在里面,后来胡八一等人杀死了导致幽灵冢出现的鹅,幽灵冢便消失了。

大鹅之所以会引发幽灵冢,是因为古代人们会用动物进行祭祀,大鹅进入墓中,西周古墓误以为祭祀开始,幽灵冢便因此苏醒,后来大鹅死了,祭祀结束,幽灵冢自然也陷入了沉睡中。

当然,幽灵冢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罢了,所以它的原理太玄乎,并没有科学依据,但胡八一等人在墓中遇到的悬魂梯却是有科学依据的。

悬魂梯是一种类似于迷宫的建筑,利用感官的错觉使人在原地打转,其形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8字,在很多小说中都曾出现过这种建筑。

不过既然改编成了电视剧,肯定会对原著小说进行改编,电视剧中,胡八一、王胖子和大金牙被村民编造的绣花鞋的故事所骗,前往陕西古兰县,水路艰险,胡八一挺身让众人脱险,在招待所幸遇陈瞎子提醒,得以逃脱村民圈套。

三人无意掉入“龙岭迷窟”遭蝙蝠袭击,发现身上长出红斑,决定在王大爷家休整,遇到同样来找红斑根源的shirley杨,并听闻了鹧鸪哨和了尘大师寻找雮尘珠的英勇故事。

几人决心寻找雮尘珠,陈瞎子告诉他们“内藏眢”就在此地。村民故技重施,威胁胡八一等人寻找钱财,两拨人马前往洞穴,遭到蜘蛛袭击,被困暗阁。

但大家齐心协力,化险为夷,最终进入了“棋盘”机关,众人协作,找到了龙骨天书,逃出洞穴,准备前往云南继续解密“红斑”。2.古兰县的原型

小说中提到的古蓝县在陕西境内并未有真实地点,但必定有原型。原著中写道:“我们一商量,便决定改变计划,先过黄河西行。龙岭往大处说,是秦岭的余脉,往小处说,其实就是一片星罗棋布的土冈。这里虽然不是黄土高原,但是受黄泛的影响,地表有大量的黄色硬泥,风就是造物主的刻刀,把原本绵延起伏的山岭切割雕凿,形成了无数的沟壑风洞,有些地方的沟深得吓人。”

经推敲此处原型在陕西韩城。该地由渭南市代管,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明《韩城县志》记载:“韩,候、伯之国也”。

想要知道西周大墓原型是谁的,那必须追溯西周时期此处又分封给谁了?据《吕氏春秋·观世》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写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称“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从周成王开始,周朝大肆分封诸侯,直到周厉王、周宣王时期仍有分封。封了多少个?据统计,有记录的多达181个,消失在历史中的则不知有多少。

现在看看韩城地界历史有哪些诸侯国。3.古墓可能是谁的墓

第一个是韩(侯)国。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被封于韩国,只是受封者的名字并没有在史籍中留下记载)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由于是侯爵之位,称韩(侯)国,后被晋国灭。

《大雅·韩奕》中曾有关于韩侯的记载,“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锡,郭鞃浅幭,鞗革金厄。”此诗主要是叙述西周周宣王时期,年轻的韩侯入朝受封、觐见、迎亲、归国和归国后的活动,意思是周宣王赏赐年轻的韩侯,交龙日月旗漂亮,竹篷车子雕纹章,黑色龙袍红色鞋,马饰繁缨金铃装,车轼蒙皮是虎皮,辔头挽具闪金光。(另一说,《韩奕》所描写的韩侯可能与西周初年所封在韩城的韩侯不是一人,甚至可能不是一地。当年周宣王为了出征北方的犬戎,从封在韩城的韩侯一支中挑选了新的人,封在了西周时期东北地区,与燕国一起镇守,“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就是说的这个)

韩原即韩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断定: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它位于黄河西岸,古称“河西”的地域内。

第二个是梁(伯)国。周宣王时又封秦仲的少子嬴康于夏阳的梁山(陕西澄城县东北一带地方),后来周平王正式册封为嬴康为伯爵,建立夏阳少梁国(今陕西韩城西南一带),称梁(伯)国。由于嬴康是梁山的主人,改称梁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梁康伯,后被秦穆公所灭。

从出土的梁国遗址看,主要在韩城芝川、龙亭两个乡镇,从现存城墙看,大部分高在1米左右,墙外筑有壕沟,据城墙的制作技术和城内遗物等判断,它是一座春秋城址。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十年,秦灭梁。梁伯好土功,治城沟”可以相印证。

第三个是芮(伯)国。周武王曾分封卿士芮伯良夫在芮邑,周成王在位时芮国正式建立,国君被称为芮伯。《史记·秦本纪》曾记载“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据注解看,芮国在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南距古少梁国20里(今距韩城100里),后被秦穆公所灭。

芮国与梁国同属周人的后代,是唇齿相依的同宗古国。梁国为嬴姓,芮国为姬姓。据《左传》“秋,虢仲、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的记载来看,可以印证春秋时期,梁国、芮国与这几个国家相距不远,并且关系密切。

后出土的韩城市梁代村古墓也印证为芮国墓地,只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芮国位置在陕西省大荔县,现出土墓地在韩城,两者相距一定距离,不知是不是由于韩(侯)国先灭亡的原因,导致了国土边界发生变化。

第四个关于岑国。《吕氏春秋》曾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意思是周文王封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

但据《风俗通》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岑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武王封为岑子,……子孙因以为氏,世居南阳棘阳”,其实是武王在完成统一建立中央政权后才开始对姬姓族人进行分封,其实不在韩城境内,而是地处南阳。

所以,龙岭迷窟下面的西周古墓原型,很大概率是韩侯国、梁伯国和芮伯国时期的国君墓地。那墓中又可能埋藏什么文物呢?

西周五等爵制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初期继承了殷商爵制,出现了"公、侯、伯、子、男、甸、采、卫"等较混乱的爵制;中期以后,伴随着西周礼制的变革,逐渐形成系统化的"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说这个,其实也是因为不同爵位,丧葬礼仪、墓制规格、陪葬品等都有所不同。

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下面看看几个同时期出土的古墓情况。

从出土的芮国古墓看,虽有数位国君,但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器、金器等稀世文物多达2000多组,其中48件金器更是非常奢华;韩城附近的山西临汾霸国,伯爵之位,翼城县1017号古墓也出土了出土有1000多件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陶器、车马器。

所以,同级别的梁伯,墓中可能也有大量的青铜器、乐器、玉器、金器、兵器。而更高一级的韩侯,则应该更为丰富,因为同为侯国的黎国,远在山西黎城,虽然发掘时由于大量的青铜器全被盗空,只出土了几件商代时期较珍贵的玉器,但也是非常壮观。另外从《大雅》记录中可以略窥一二,马饰金铃、金质的辔头挽具,至于还有什么文物,只能等待以后的考古发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周时期姜子牙死后埋葬在哪里?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姜子牙其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其实姜太公的作为可不仅仅如此了,姜太公其实真的超厉害的,最大的功绩就是辅助周文王,周武王一统天下了,但是最后人总是有一死的,那么姜子牙他死后又埋葬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姜子牙,也称姜尚、吕尚、太公望或者姜太公等,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一统天下。

当初周文王发现姜子牙的时候,他已经七八十岁,去世时已经过了百岁。关于姜子牙的墓地所在,有过不少的说法,这里简单说说两种相对可信的。

第一种是葬在镐京。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分封天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姜子牙的封地在营丘,关于营丘的位置,郭璞的说法是:“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乃东。”

《水经注》中对营丘的位置有非常详细的论证,大抵是淄水边的一座小山,姜子牙在此筑城。由此看来,姜子牙是齐国的开创者,按理说,他死后自然应该葬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也就是山东淄博一带。

事实并非如此,《礼记》中说:“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对于这句话的看法一直众说纷纭,于是就有了姜太公葬在镐京和葬在齐地的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姜太公受封于齐,但并没有前往封地,而是留为太师,死后就葬在了镐京,他的子孙们不忍心离开他,五世子孙也都埋葬在镐京。五世之后的后代才葬到齐地。

问题是姜子牙葬在镐京的什么地方。

唐代的《元和郡县志》中说,姜子牙的墓在陕西咸阳县的东北大约十里处:“太公墓在县东北十里。”在它的西边还有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的陵墓。

陕西境内和姜子牙有关的地方还有一些,比如《关中腾迹图志》中说,在宝鸡有姜太公庙,附近有姜太公垂钓时所坐的石头。

第二种说法就是葬在营丘。元代人于钦在《齐乘》中认为,这里其实并没有姜太公的墓,只是姜太公的衣冠冢:“齐人思其德,葬其衣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狮子垴西周文化遗址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狮子西周文化遗址位于高城乡高城村东北约1000米,距县城12公里。遗址的西面是水田,东南面底延绵起伏的丘陵,北面紧靠蜀江。

狮子垴高出地表40—50米,长500米、宽30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黑色沙土壤。整个山形褶皱明显,凹凸不平。山顶有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平坦台地,远看恰似一只雄狮,故名狮子垴。狮子垴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地表及断面有丰富的石器和陶器残片。石器有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均磨制精细,有的通体磨光,刃部锋利,棱角分明。还发现有青桐锛一件。遗址中大量的陶器残片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鼎、鬲、碗、钵、折肩罐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浮雕式大块云雷纹、漩涡纹、圈点纹、曲折纹、双线菱形凸点纹等。还发现有陶纺轮3件,形制为圆饼形和算珠形,陶网坠4件,形制为长条形和圆珠形。

高城村:高城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司法法制史考点之西周法制

全文共 1509 字

+ 加入清单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都城宗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和雒邑(今河南洛阳)。周幽王末年,宗周地区因战乱而衰败,周平王东迁成周。下面由小编为你介绍西周法制的相关司法制史考点

西周司法制度

1.司寇。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施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大、小司寇下设专门的司法属吏。此外,基层设有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

2.具体的诉讼制度

(1)西周时期的“狱”与“讼”。

民事案件→讼→听讼

刑事案件→狱→断狱

(2)“五听”。“五听”制度指判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即通过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面部表情、呼吸、听觉、眼睛与视觉确定其陈述真假,说明西周时已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具体内容是:

①辞听:理屈则言语错乱;

②色听:理屈则面红;

③气听:理屈则喘息;

④耳听:理亏则法官的话听不清;⑤目听:无理则双目失神。

(关键词记忆:辞、色、气、耳、目)

(3)“五过”。是西周有关法官责任的法律规定。“五过”的具体内容是:

①惟官,畏权势而枉法;

②惟反,报私怨而枉法;

③惟内,为亲属裙带而徇私;

④惟货,贪赃受贿而枉法;

⑤惟来,受私人请托而枉法。

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

(关键词记忆:官、反、内、货、来)

(4)“三刺”制度。

西周时凡遇重大疑难案件,应先交群臣讨论,群臣不能决断的,再交官吏们讨论,还不能决断的,交给所有国人商讨决。该制度是“明德慎罚”思想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1.西周服饰介绍

2.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3.西周有多少诸侯国

4.2014-2015高一上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西周的契约法规

(1)买卖契约。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质”、“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

(2)借贷契约。

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司法法制史考点之西周法制

西周继承制度

西周时期,在宗法制下已经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由于实行一妻多妾制,王位的继承必须是妻所生长子,无论其贤与否;如妻无子,则不得不立贵妾之子,不管其年龄如何。这种继承主要是王、贵族政治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

西周的婚姻制度

(1)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

①一夫一妻制: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但是并不排除男子纳妾。

②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附远厚别”。

③父母之命:违背此原则为“淫奔”,不为宗族和社会承认。

(2) “六礼”: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

①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②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③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定婚;

④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

⑤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

⑥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

(3)“七出”

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

①不顺父母:逆德

②无子:不孝

③淫:乱族

④妒去:乱家

⑤恶疾:不能共祭祖先

⑥多言:离间亲属

⑦盗窃:反义

(4)“三不去”

按照周代的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离异休弃。“三不去”是:

①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

②与更三年丧,不去;

③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西周婚姻立法的原则和制度多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和采用,成为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首现西周社稷建筑遗存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陕西考古研究所拍摄的建筑区域全景

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占魁说,在中国历史传说中,“她”和“吉”分别代表土地神和丰收神。这也是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西周国家建筑的遗迹。

本次开挖的夯土基础距凤雏基础仅几十米,是两个独立的夯土建筑基础。其中,一架飞机呈“惠”字形,东西宽56米,南北长47米,总面积2600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的西周时期最大的单体建筑。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庭院,东西宽27.6米,南北长25.7米。这也是有史以来西周时期最大的单院。

令人惊讶的是,公社祭品的遗骸被发现在院子的中央,院子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公社主石,它的上部只剩下一个基座,埋在地下的部分有1.68米。俱乐部主石的正南方是一个方形的石坛,东西宽4.2米,南北长4.6米。它是用天然石头建造的。在佘珠石和祭坛的东侧,发现了几个祭祀坑。另一个是长方形的,位于前者的东南侧,东西宽10.4米,南北长17米。

陕西考古研究所现场文物保护照片

一些专家初步判断,这两座建筑使用于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

据悉,此次周元遗址考古发掘初步揭示了周元遗址单一聚落的基本形态,对深入研究周元遗址聚落形态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国家遗迹的发现为国家祭祀仪式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证据,为深入解读周文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东周和西周是怎么回事 东周和西周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周朝,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个朝代是我国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的。然而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后就被大家称之为周天子。但是要知道,周朝还有西周和东周,这是怎么回事呢?最主要的是,这个西周和东周两个是共存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西周和东周又是分别怎么灭亡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东周和西周的区别是什么

西周和东周统称为周王朝,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建立一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而东周,是自公元前770年,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建立东周。

1、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2、西周时,周朝鼎盛,四方诸侯都望之臣服,天下还算和平。东周时,周朝衰微,朝纲不振,四方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略吞并,争霸称王。

3、西周时完全是奴隶社会,而东周是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

4、西周时文化历史留下的典籍与东周相比,显得极少,在文化科学方面都没有东周活跃。

西周是一个整体的国家 皇帝的权利很大

东周诸侯分裂 有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不是一个整体的国家了 皇帝权利丧失

先有西周然后才有东周的,而且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也是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

2、西周是怎么灭亡的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逃奔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前771年,西周覆亡。

3、东周是怎么灭亡的

东周是被秦朝所灭。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周王城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东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揭秘西周大克鼎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大克鼎为一件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文物铸造于周朝,是由膳夫克为祭祀祖先所铸造的。(膳夫,即是指御厨,掌管帝王饮食,祭祀品等的官。)

2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是周朝的典型铸造品,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七个小克鼎,使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3

大克鼎内部刻有铭文,铭文记录了克的公德,包括周王对其的赞赏,分封的土地,以及克的一些功绩等,这些不仅仅使我们了解了克这个人,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周朝的许多制度等,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4

大克鼎与潘家这一个家族有着十分深的渊源。晚清时,左宗棠被奸佞所害,无人相助,但当时的侍读学士潘祖荫替其求情,左宗棠因念及其恩情,便将大克鼎赠与他,从此大克鼎便于潘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5

抗日战争时,为避免其被敌人夺取,潘达于将其藏在地底多年,后来因为不放心,有返回祖宅将大克鼎移出,将许多旧的,脏的衣物放在其上,以作掩藏,使得大克鼎在战乱之中幸存。

6

后来,潘达于先生说:“大克鼎不应当放在家中,仅仅自己欣赏,应当让大家都知道和了解大克鼎。”于是,潘达于先生将大克鼎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此后,潘达于先生常常去到上海博物馆探望大克鼎,直至离开人世。

7

大克鼎不能仅仅记载了一个人,一段历史,同时也记录了一场战争,传递了一份真情,相信大克鼎不仅是一件冰冷的文物,还是传递一份真情的媒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西张村西周遗址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西张村西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张村西周遗址当地俗称“霸王岗”。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进行科学调查、钻探前,此处经常发现铜箭镞、铜带钩等遗物,尤其是1978年和1982年发现的两座墓葬(1号墓、2号墓)出土了刻铭青铜器、玉器、车马器等重要遗物。1978年通过对遗址的钻探以及从采集到的遗物分析,遗址本身内涵包括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的文化层。1号、2号墓均位于遗址中部。随葬品中以铸有铭文的鼎、尊、卣、簋等青铜器最有价值。其铭文揭示了周初軝国的地理位置,证实了周初始封邢侯之国的地域,以及邢国与北戎的关系。2件臣谏簋,分别出自1、2号墓。两器形制、大小、纹饰、铭文行款均同。应该是出自同一范模铸造,后分别随葬于1、2号墓。簋内底铸铭文,由于锈蚀严重,有些字迹已漫漶不清或难以辨识,现存59字,主要内容为:“戎人大举出兵軝地,邢侯对戎作战,命臣谏率领…一亚旅驻居于軝……”。2件叔趯(注:“趯”为代用字。原字应为“走”字偏旁右侧加一“雚”字。下同。)父卣出于1号墓,形制、纹饰均同,大小有别。盖内及腹底各铸铭文8行,文字内容完全相同,大意为:“叔趯父因年老体弱难以管理政事,嘱其幼弟悠谨饬自身,并为他制作酒器,以宴飧君上軝侯,招待使臣。”

軝国不见于文献,由于这些铜器的发现,才为人首次所知。关于邢国的初封位置,历来说法不同,颇有争议。这些铜器的铭文确切记载戎人大举出兵于今元氏县境的汦水流域,邢侯出兵搏战,有力地证明邢的初封就在今河北邢台。北戎在西周时久已存在,邢国的历史始终与戎狄有关。《后汉书,西羌传》载:“……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臣谏簋上所提的戎,也应为北戎。

石家庄地区在先秦时期,各民族相互往来,先后建立过不少诸侯国,这一地区有着丰富复杂的历史,这些青铜器的出土,补充了文献的空白.对研究西周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山东庄西周墓群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山东西周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山东庄西周墓群位于迁安城东南约10公里龙山东侧滦河西岸的山脚下。1983年11月,当地村民在修筑通往大山东庄的公路时发现,出土地点为滦河西岸第一台地,除部分器物已毁坏、散失外,其余大部分出土器物已收集并藏于博物馆。计有铜鼎三件,簋1件,戈两件,斧4件,铜扣124个;金臂钏2件,金耳环1件;陶罐8件,陶鬲4件;松石耳坠1件,松石35颗。

铜鼎有铭文为“乍尊彝”,腹饰兽面纹。

铜簋有铭文为“(侯)(爵)乍宝(尊)彝”腹饰兽面纹。

陶器基本为夹砂褐陶或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较少。

关于这一墓葬的相对年代,从铜器的器形、花纹及铭文等各方面观察,都呈现出殷的风格和西周前期的特征,从中原地区已出土的同类器物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虽然这处墓葬得到的资料有限,但无疑为我们研究唐山地区青铜文化,特别是有关孤竹国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西周甲骨文记录了哪些内容?周原甲骨的用处介绍

全文共 3118 字

+ 加入清单

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的一座西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周原甲骨,其中龟腹甲高达1万多片,牛肩胛骨300多片。实际上周原甲骨在周朝初期是被拿来当做占卜记事的工具,《周礼》中就有记载大卜卜师龟人、氏、占人,这些占卜师他们在执事时记录文书就会用这些甲骨。所以周原甲骨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周朝的文化,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西周甲骨文研究价值,一起来了解下吧。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王朝晚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l世纪一前771年)使用的占卜文字,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系统文字。甲骨文的深刻意义在于透过表面的占卜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比如,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甲骨文的由来,乃是古人占卜的记录,这样,就要通过其他资料,去了解古人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种种情形,从而去读通甲骨文字的表面意思。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古文献记载,周人和商人一样,很早就使用乌龟壳占卜吉凶了。还早在古公亶父迁居周原的时候,就曾郑重其事地用龟壳进行了一番卜问,所得兆象很吉利,周人就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这就是我们在前一部分“周原宗庙和言殿遗址的发现”所引用的《诗经·大雅绵》篇所再现的史事。

西周灭掉殷商以后,使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全程的习俗也被西周人继承并沿用下来。但可能是受传说是周人自己的先王文王创制的八卦发展的影响,八卦占筮的流行导致了周人对甲骨占卜兴趣的转移,故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应用也因此失却了殷人昔日的雄风。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说:“龟象也,筮数也。”“筮数也”是说占筮是一种依据数字变化来断定吉凶的方法。《世本·作篇》说:“巫咸作筮”,“巫咸”是商王太戊时的大臣,筮法在商代已经出现,这已为殷代考古发现所证实。

武王时,为了继续向东方发展,又将都城从文王所建的丰京迁到镐地。为了能使这一重大的行动得到上天的保佑,周武王也照例虔诚地用龟壳进行了一番占卜。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里这样唱道:

武王占卜问苍穹,(考卜维王,)

东进可否迁镐京?(宅是镐京。)

灵龟呈兆示吉利,(维龟正之,)

一座新城矗泮东。(武王成之。)

武王眼光远又明!(武王烝哉!)

此外,在武王伐纣出兵之前和周公营建洛邑的时候,都曾举行了占卜。因此,周人和商人一样,凡是有重大政治或军事行动,都免不了用乌龟壳进行一番占卜,或用蓍草进行一番问卦,以期得到老天爷的护佑。

殷人用乌龟壳和牛肩胛骨进行的占卜活动,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遗物。这就是自1899年以后,先后出土的15万片股墟甲骨文,真可谓是“其富五车”了!可奇怪的是,几十年来一片西周甲骨文也没有见到。人们不禁要问:是否商朝灭亡以后,“失国霾卜”,甲骨文就不复存在了呢?虽然有的学者依据古书的记载,推测在陕西一带周人活动地区将会有周代甲骨文发现。但是信则信矣,疑则疑矣。推测毕竟是推测,学术界还是形成了一种凡谈甲骨文,则必是股商之物的传统看法。

直到1954年,山西省洪赵县坊堆村才第一次发现了一片周代有字甲骨。此后,在陕西沣镐遗址、北京昌平白浮、陕西周原风锥遗址和扶风齐家遗址,不断有西周甲骨出土。其中以岐山凤雏村宗庙基址西厢二号房内的两个窖穴出土为最多。窖穴H1和窖穴H1共出土甲骨1.7万片以上,有文字的290多片,是建国后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批,可以说是打开了两座“地下档案库”。以上几处共发现了西周有字甲骨300多片,共有文字1000多个。西周甲骨被发现以后,吸引了国内外的芸芸学子对它进行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西周甲骨学。

西周甲骨在岀土情况、文字、卜法和卜后埋藏情况与殷墟甲骨文有一定的共同性,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地方性和时代的推移,也形成了西周甲骨自己的特征。这就是在甲骨的政治方面,龟甲的首部经过掏挖,并保留下较为宽厚的边缘。卜用牛肩胛骨,先切去突出的骨臼和背面中脊部分,但不像殷墟甲骨那样切去臼角;在钻凿形态方面,卜甲为方凿,卜骨则为圆钻。而股墟甲骨凿是枣核形,钻在凿的旁边;在灼兆时,卜甲的灼痕较大,凿内烧炙的焦黑。牛胛骨的灼痕则较轻,骨正面的兆枝相对,与殷墟卜骨上兆枝或全向左,或全向右不同;在文字契刻方面,一般文字较小,有的小如粟米,需要用放大镜放大5倍才能把字看清楚。根据文字所记内容和字体的变化,西周甲骨可分为文王时期(与商代帝乙、帝辛同时),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昭王、穆王时期这三个大的阶段。西周有字甲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和卜辞,另一种是记占筮用的“筮数”也有人认为这种由数字组成的符号就是“八卦”。卜辞和数较少,多为记事文字。

西周甲骨文字较少,最多的一片也只有30多字。虽然它文辞简约,但它与金文、考古材料一起,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史料不多的周代历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西周甲骨中有一部分是文王时代的,说明周人自文王时起,就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本身就无可辩驳地证明周文王已是一个具有较高文明的周王国君主,而决不可能还是什么“秉鞭作牧”的“野蛮人”部落的首领;其次,西周甲骨再现了不少周初的重大史实,不少可以和古文献的记载相印证。可以说,西周甲骨是周初历史的“大事记”。文王即位以后,为报父仇曾于帝乙二年进攻过商王朝,但有关情况史籍记载很少。西周凤雏H1:84片,记载商王帝乙祭祀祖先太甲,卜问伐周方伯之事。风雏H1:a2也是商王帝乙卜问智伐周方伯之事。其他有关“称方人”(即举旗)、甲胄之事的记载,可能也与这次战事有关。周文王得姜尚,也是周朝建立前的大事。西周凤雏出土甲骨里有文王“渭渔”的记载,说明古书里所讲文王于渭滨得姜尚当非子虚乌有。文王受命以后,向周围各国用兵,这在西周甲骨里也得到了反映。

此外,西周甲骨中还出现不少官名,如太保、毕公、虫(崇)伯、周文伯等,对研究商末周初的官制很有意义。有的还记有一些方名,如“蜀”、“楚子来告”等,为研究商周关系及周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甲骨记时与股墟甲骨的“干支记时”法不同,而是用“既魄”、“既吉”、“既死霸”等名目的“月相记时”法。所谓“月相记时”,是周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个月分为四段时间。“初吉”大体相当每月的一日至七八日。“既生霸”相当于每月的八九日至十四五日。“既望”相当于每月的十五六日至二十二三日。“既死霸”相当于每月的二十三日以后至月底。这四段时间每段七八天,基本与现在的四个星期相当。此外,与商人称年为“祀”不同,周人称年为“年”。“月相记时”法不仅在西周甲骨中出现,而且在周代铜器铭文中广泛使用,说明商代与周代历法的不同。

从目前西周甲骨文的出土地点看,既有西周王朝的都城遗址,也有边远诸侯国遗址,尽管数量上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当时甲骨占卜非常普遍,故而也可以推测将来还会有西周甲骨文出土。另一方面,西周甲骨文几乎都是在现代科学考古发掘下出土的,层位清晰,还伴随出土了其他同时代器物,每次出土都有详尽、科学的考古发掘报告公布,专家学者也随之作了研究考证,留下一批专著文献传世,一下子进入了对西周甲骨全面、深入的研究阶段,比如,在对西周甲骨文的释读(它们比大部分殷墟甲骨文要细小)、殷人与周人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西周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它在甲骨学和西周史研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愈益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的注意。关于西周甲周的内容、价值及学术界对西周甲骨研究的进展,可参阅拙著《西周甲骨探论》一书。今后很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西周甲骨出土,我们相信,通过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西周甲骨学和西周史的研究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周康王是谁?西周时期的周康王有什么功绩?

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上回说了成康之治的周成王姬诵,今天就是第二位天子,周康王姬钊了。姬钊是姬诵的儿子,姬发的孙子,也就是西周时期的第三位君主。这位君主自然没有他的爷爷名气更大,但是,老鼠的儿子尚且会打洞呢,作为周武王的后代,至少在姬钊时期,成绩还算不错。他最有名功绩的自然就是和父亲一起的“成康之治”,但是,作为一位帝王,他做到的,远远不止于此。

周成王临终之前,担心自己这个儿子不能胜任君主之位,就命令召公姬奭和毕公姬高,率领诸侯共同辅佐太子。周成王去世后,召公与毕公按照成王的指示,引导姬钊拜见先王庙,反复告诫他,周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武王与文王能够成就大业,最重要的是节俭,没有单单属于自己的贪欲,心怀天下,并且写成了《顾命》。此后,太子姬钊继位,即周康王。

简单说一下这两位辅政大臣。召公,姬奭,是西周时期的宗室,与武王、周公姬旦是平辈人。武王灭商之后,受封与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建立了诸侯国燕国,但是他自己继续留在镐京,只是派了自己的长子姬克前往燕国进行管理。

毕公,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也就是武王的弟弟,武王灭商之后受封与毕地,在现在的陕西咸阳或西安,史称毕公。毕公也是毕国和后世毕姓的始祖,由此可见,现在的毕姓人士很有可能有着周王室的祖先。

关于周成王与周康王两位周天子开创的“成康之治”,司马迁有一句话一直被人引用:“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在成、康两位天子时期,天下安宁百姓生活和谐,那些为犯罪设立的刑罚竟然四十多年都没有派上用场。四十多年没有用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安宁社会,虽然可能包含有夸大的成分。统治者自己做到为天下着想并不难,难就难在整个国家的官员都这样想,百姓都这样想,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一项任务。

周康王曾经作《康王之诰》,里面有很多关于加强法律法规与整顿军队的措施,登基之后就已经制定出了一套比较合理的计划。因为周王朝在文王和武王在位的时候,国家实力就已经比较强盛,之后周公辅佐成王继续努力,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康王时期,姬钊再接再厉,周朝的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社会安定,呈现出一种四海升平,安宁和谐的局面。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为什么会出现犯罪?那些偷窃的,无非就是自己没有的东西别人却有,自己又没有办法通过正当途径得到,这样一来,难免心里会痒痒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盗取他人物品的行为。而康王时期,百姓富足,完全没有必要去偷取他人的财物,路上看到有东西掉在地上,都不会有人去捡,毕竟失主是会发现的,晚上睡觉大门都不用关,根本不担心会不会出现小偷的问题。这样的社会,除了统治者的教化和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人心原本就应该是良善的。

军事方面,周康王同样有很大的成就,最出名的就是鬼方之战。鬼方,起源于曾经与黄帝联姻的大隗氏,商周时期居住在西北方的一个部落。商朝时期,曾经从西北方向进攻过周国,,也经常发生对鬼方进行讨伐的大规模战争。尽管鬼方经常迁徙逃走,但是对于华夏族的打击却也是很重大的。

西周初立,武王曾经把他们放逐到泾河、洛河以北,但后来因为三监之乱以及对东部淮夷的进攻,使得对鬼方的防御松懈了下来,鬼方趁此机会对西周边境进行扰乱,威胁到了周朝都城镐京。面对这样的情况,周康王命大军进攻鬼方,不仅斩杀鬼方近五千人,还俘获一万多人和大量的车马牛羊,边境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得到了安定。

然而,成康之治也有它的负面,并不是说成康之治本身的负面,而是时间到了周康王后期的时候,原先的各种优势逐渐消失。姬钊在位时,对外的攻伐不断,掠夺大量的奴隶和土地,赏赐给各位诸侯、大夫们。战争,不管是输还是赢,总是会给国力造成消耗,赢了至少还有战利品,输了不仅损失军队,统治者心里也可能赌着一口气,总是希望能够战胜,因此就会陷入这个循环中。

除此之外,还有沉迷女色,刑罚不慎等衰乱的迹象。可以说,成康之治既是西周王朝的顶峰,也是衰败的开始。至于西周是如何衰落下去,最终沦为东周时期没有存在感的天子,我们下回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