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青铜器

青铜器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青铜器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青铜器问题。

分享

浏览

1892

文章

28

青铜器名称大全!青铜器都能这么叫!

全文共 2071 字

+ 加入清单

青铜器是古代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也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那么青铜器都有哪些种类呢?都有哪些名称呢?

一、食器

1、 敦: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2、 鼎: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三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牺牲,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3、 鬲: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鬲是一种陶制的炊煮器具。

4、 甗: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5、 簋: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6、 簠:中国古代汉族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7、 盨: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8、 豆:汉族古代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

二、酒器

1、爵:古代的青铜酒具,属贵族阶层使用。古代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器皿,三足,有流,有柱。以不同的配套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2、角:起源和发展于先秦时代用来盛放和斟倒的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

3、斝: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4、觚: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5、觯:古代饮酒用的器皿。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

6、兕觥:汉族古代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圈足,有流有鋬,带盖,盖为带角的兽头形,造型极富于想象力。

7、卣:古代酒器。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8、盉: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9、方彝:中国古代盛酒器。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10、勺: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从盛酒器中舀酒的器具,时为青铜制,形如有曲柄的小斗,后经长期发展演化为当今人们广泛使用的各类勺子。其用途主要用来盛舀汤、饭等液体类食物、流食。

三、水器

1、 罍: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2、 壶: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也指像壶的形状或出水状态的东西。

3、 盘:商早期和晚期的盘均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圈足上有"十"字孔或方孔。西周盘多为圈足,附耳,有的盘前有宽流,后有兽首形,也有的为环耳。春秋时期,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浅腹,直壁,平底无圈足,三蹄足式;另一种为平折口沿,深腹,斜壁,平底式。

4、 匜: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5、 瓿:中国古代的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亦用于盛酱。

6、 盂:古代汉族的一种盛液体的器皿。

四、乐器

1、 编铙:中国古乐器。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中国古代也有用这个祭祀。

2、 编钟: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3、 编镈:远古时期的青铜礼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历史的西周末期戎生编钟、编镈可能是秦人中的圣者所创制的多序列音响器乐。

五、兵器

1、钺: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上的夔龙纹有什么意义?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夔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山海经》中描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关于夔的形状说法不一,各版本的《山海经》中,夔均作牛形,因此又称之为夔牛。但在《山海经》体系之外,夔除了牛形还有龙形之说,青铜器及玉器中常见夔龙纹便是例证。

一般说的夔龙有两种意思:

1、夔龙相传是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世用来比喻辅弼良臣。

2、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

青铜器上的纹饰中,凡是粗大的蜿蜒形身躯的动物,都可归为龙类,称为龙纹,龙纹也常被称为夔纹或夔龙纹。后人将青铜器上表现为一足、类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引用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这种形象的纹饰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夔纹的寓意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夔纹最开始流行于商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模仿青铜器,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

展开阅读全文

陕西省什么是西周文化发祥地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陕西省宝鸡市是西周文化发祥地,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宝鸡这个城市有一部分是周朝的遗址,都知道,青铜器在西周时期的发展很受到民众的喜爱。西周时期,青铜器文化发展迅速,因此,它的地下埋藏了很多青铜器。2004年,江泽民同志为宝鸡题写“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最大且中国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

大家不要因为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就认为它的起源地是在这里,获得这个名称是因为,从汉朝的时候,宝鸡这片土地就经常的出土青铜器,而且样式很多。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跟宝鸡一样大规模的出土青铜器呢。其实宝鸡这个地方在古代刚好是西周青铜器发展的最为繁荣的地方,而且剧考古学家研究,在当时有很多大型的祭祀或者聚会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下辖4区8县,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是什么合金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青铜器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与纯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最早在什么时期出现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在世界范围内,土耳其东部的卡萤泰佩遗址发现了距离今天有10000年的自然铜制品。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品,未经冶炼,为自然铜加工而成。

距今6000年左右,土耳其东部地区的冶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扩散到周边地区,这一地区普遍出现低水平砷铜。距今5500年,普遍开始有意识地生产砷铜等铜合金。距今5000年左右,西南亚出现了锡青铜,几百年后,欧洲中部和亚洲中部也出现了青铜的浇铸,标志着冶金技术的一大飞跃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青铜器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起源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价值特点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在唐朝之前普遍的使用青铜器,青铜器的使用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当然青铜器也不断的进行发展变化,从商代一直到唐代各个时期的情况,不论是工艺方面,花纹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青铜的特点都有什么?

从商代到唐代以来,各个时期的青铜器的锻造工艺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商代青铜器的特点就是花纹多玩儿图案也都是非常夸张的,是经过改造的各种动物的形象,而且商代的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的,花纹非常规矩有力。周代的青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比商代的青铜器铸造的粗糙一些。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的铸造特点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非常相近,但是这个时候滑板已经有了更多的改变了,出现了瓦楞纹,鱼鳞纹等等。

青铜器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商代的时候,青铜器上面有很多铜钉,青铜器上面的一些兽头、耳朵都是事先分别铸造好的,然后再放在铸器模上,然后再经过浇铸将会与器皿联合形成一个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没人买的原因是什么,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老百姓的荷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尤其是早些年下海经商的那批人,现如今都是腰缠万贯的存在。那么人在有了钱之后都会做什么呢?实际上,有很多有钱人都会选择投资文物,因为货币会贬值,但文物却不会。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瓷器和字画了,不过细心的网友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青铜器为什么没人买呢?

与其说青铜器为什么没人买,倒不如说青铜器为什么没人卖!通常情况下,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允许在拍卖会上进行拍卖。主要原因是,这些青铜器非常的珍贵,而且大多属于出土文物,按照《文物法》规定,出土的文物应该属国家所有,因此出土的青铜器是不能进行交易的。

综上所述,青铜器没人买的原因,是因为青铜器属于国之重器,是非常珍贵的出土文物,出土文物是不允许进行交易的。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之乡在哪里?什么地方?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不断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中国之首,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 此外,陕西宝鸡还拥有中国最大也是中国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有青铜器约为7500多件(组)。其中,秦公钟、蒜头壶、青铜戈和蟠螭纹带盖鼎等珍贵青铜器将于2011年9月赴意大利参展。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28日落成开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青铜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院。据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介绍,此次被选中的文物包括一级文物秦公钟和三件三级文物蒜头壶、青铜戈、蟠螭纹带盖鼎。秦公钟于1978年出土自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共5件,造型庄重典雅,制作精美细腻,钟表面铸有长篇铭文,记载了秦始皇的祖先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的世系和业绩,对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春秋早期秦的冶金铸造和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被奉为国宝。

展开阅读全文

一起看看:青铜器中属于酒器的是什么?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青铜器属于酒器的是斝、觚、觯、兕觥等。其中斝(jiǎ)是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觚(读作“孤”)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ì)是中国古代礼器中做饮酒器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兕觥(sìgōng)可以用来盛酒或饮酒。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造型极富于想象力。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有哪一些主要的用途做饭的工具等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做饭工具、祭祀的工具,到后期逐渐的演变,变成了全国的一种重要武器。青铜器从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逐渐的改变,一开始只不过是普通的烹饪东西,并没有受到大家的认可,但后期就变成了传国重器。这可能是文物的一种演变、是历史的变革、是一个进步。

做饭的炊具

一开始出现时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物件,只是烹饪的东西,和现在的锅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三条腿是指甲在下面可以烧火,可以放一些鱼肉,然后进行炖煮。有很多的成语都能够体现出在古代一些贵族生活的奢侈,比如说“鼎铛玉石”、“钟鸣鼎食”。在那个时候有钱的皇宫大臣一直都会比较喜欢吃肉,会用这一个物件把一些不一样的肉放入到其中,在煮熟之后可以直接吃,整个场面是比较壮观的。

专门用于祭祀或典礼

等到青铜鼎出现之后,开始逐渐转变了功能,变成了身份的一种象征,一直都会作用于祭祀神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普通的人根本没有机会享用。但因为铸造的成本相对比较高,成为了贵族地位的一种象征,你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主要就看你家中到底有多少,“天子九鼎、诸侯七鼎”,这已经成为当时的一个主要象征意义,慢慢地变成了周朝的一种礼仪制度,这成为了青铜器的一种转变。

被视为传国重器

禹铸九鼎这一个传说在逐渐的传播之后,开始导致青铜器的地位出现变化。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全国的重要武器,不可以忽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伴随着这里的发展,所有的人都开始更加关注于青铜器,只是这些青铜器基本上没有机会出现在平民老百姓的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时代距今多少年 青铜器出自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青铜器时代到现在,最长大概是在5000年左右,相当于是出现在尧舜禹传说时代。在历史的记载上,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铸青铜器。在当时我国的青铜器数量就比较多,其中也会包括很多不同的种类,有乐器,酒器,另外还会有铜镜,兵器以及工具等。

一、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

最早的青铜器到现在为止大概是5000年,在那个时候又被称之为‘金”或“吉金”,这其实就是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表面上会呈现出青绿色。在我国最为古老的一种青铜器就是单刃青铜刀,这也是如今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一种青铜器,根据鉴定,早已拥有了数千年的时间。

二、青铜器发展历程

发展的过程早就经过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主要是发生在龙山时代,大概是在公元前2800年之间。在古文上有明显的记载,人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拥有青铜器。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发现有许多的青铜器制品。

三、青铜器

我国一开始出现的全部都是一些小型的青铜器。在夏代刚刚开始时拥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的种类变得比较丰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有精细纹路的花纹。进入到商朝的晚期,还有西周的早期青铜器,开始进入到顶峰时期。拥有着众多的种类,而且相对比较浑厚。在进入到春秋晚期,我国人可能早就已经失去原本的工艺。在这一个过程中石蜡融化之后就会逐渐的流出,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不一样的空腔,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最后往空腔中浇注铜水,慢慢的就可以有效制作成一个不一样的青铜器,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全文共 148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有不少的遗留产物,也许还有很多还没被挖掘,下面小编来讲解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据考证,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都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但快到天亮仍没有成功,为防止被人发现,他们又将洞口堵了起来,直到第三天夜里,才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虽然方鼎的出土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没过多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的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开始时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停止肢解,又将方鼎重新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村民们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了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则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

1946年6月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失去的那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展开阅读全文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当时有没有出现青铜器?

全文共 3135 字

+ 加入清单

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大家也都知道的是非常早的文明了,中国早期也有这样的文明,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的早期文明出行了很多青铜器,但是国外好像就没听说过了,毕竟小编是有这样的感觉的,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这个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当时真的没有青铜器存在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单纯的没看到而已,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早期的欧洲,有青铜器存在。之所以在网上看到的青铜器都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考古出土的青铜器远比其它文明要多,而且种类更为丰富齐全。

一:大规模铸造青铜器是在河流定居时代邦联国家阶段。

河流定居时代,是人类历经森林迁徙时代后,在采集渔猎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动植物的生长习性,从而发展出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包括:消减式采集渔猎,刀耕火种式种植业、放养式畜牧业。

人类社会在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土地的作用,于是原始农业发展成为了灌溉农业。灌溉农业包括:助长式采集渔猎,灌溉耕作式种植业、圈养式畜牧业。

消减式采集渔猎即除了可供人类采集渔猎的动植物,其它的动植物都会采取手段消减,以利于可食用的动植物的生长。而助长式采集渔猎,则是通过兴建水利设施,保护可食用的动植物的生长。例如,修建某项水利工程,尽量保障可食用的动植物不会遭到自然灾害或者天敌的侵害,使某一片区域成为人类采集渔猎的专属区域。

刀耕火种式种植业即烧毁某一片杂草树木,不进行耕种,就将种子随意播下,静等自然生长后的收货。而灌溉耕作式的种植业,即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将大河之水引入田中,进行灌溉,翻耕土地,使其变得肥沃,然而播种并悉心照顾。

放养式畜牧业,即把驯化的动物赶到野外,让其自行觅食。而圈养式的畜牧业,则是通过水利工程使得驯化的动物所食用的牧草加快生长,然后再人工收割,带回来饲养家畜。

人类社会在肥沃易垦的土地上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灌溉农业,这样的一个时代就叫做河流定居时代。这个时代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国家阶段、邦联国家阶段、统一国家阶段。

城市国家阶段,人类社会能够修建水利设施的地区只能是那些土地肥沃易垦,可以进行发展大规模灌溉农业的大河流域。因为这个时代阶段,人类社会所使用的工具还都是木石工具,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集体劳作,才能兴修水利设施。

处于河流定居时代城市国家阶段的文明只有三个:古埃及王国、古阿卡德王国、夏朝。至于其它的地区仍处于森林迁徙时代。处于森林迁徙时代,只能发现暴露在地表的石头,经过打磨用来做工具。或许有的时候能够发现金属矿石,金属矿石经过长时间的打磨也能够做成金属工具,一般都是用来做武器,有青铜的,也有铁的,数量极少,现代考古很难发现。

处于河流定居时代城市国家阶段,在大规模开发土地,兴建水利设施,进行灌溉耕作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金属矿石。刚开始或许还是作为特别的石头进行打磨,随着金属矿石发现得越来越多,打磨的经验不断累积,逐渐发展成为了金属冶炼业,于是就有了青铜器。这个阶段,青铜器比较少,人们都会很珍惜,不会随意作为陪葬品埋入地下。

随着水利设施的开发,灌溉农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在较为充足的粮食和对劳动力的需要下,人口不断发展起来。由此进入了邦联国家阶段。这个阶段的文明也只有三个:古埃及中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商朝。

这三个文明国家,劳动力更为充足,修建的水利设施更多,开发的土地也更多,由此发现的金属矿产也就更多。从而带来了大规模青铜冶炼。青铜器由此变得更多,也更为齐全,而且青铜器一般都是用来制作各种日常用品以及装饰品,如礼器、炊器等。所以这三个王朝制作的青铜器比较多,而青铜器只是生活用品,不是战略资源,所以会毫不吝啬地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

相比商朝,古埃及中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因为古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文明因为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很高,文明发展速度极快,政权更迭非常频繁,不会像商朝一般一存在就是四百年。

古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文明发展迈入了河流定居时代统一国家阶段,青铜铸造工艺进步,青铜一般都是可以铸造兵器的,当青铜成为了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力的一大保障之时,青铜武器是不会随意埋入地下的。所以,只有商朝才会不断地将青铜器埋入地下,以便现在考古将其发掘出土。

中国现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一般都是商朝的,当然也有其它朝代的,比如说周朝,但是很少。因为到了周朝,青铜都用来做武器用以征战,十分宝贵,不会埋入地下。等到了周朝以后,铜更是用来铸钱的原料,铜钱一般都很少埋入地下。当然,武器或者铜钱也不是不会埋入地下,但是相对来说较少。

二:古巴伦文明、古印度、欧洲早期都没有经历过河流定居时代邦联国家阶段,所以没有大规模铸造青铜器,并毫不吝啬地埋入地下的历史阶段。

古巴比伦文明是河流定居时代统一国家阶段的文明,青铜都是和周朝一般用来制作武器,而不是像商朝一般用来制作日用品或者奢侈品,所以不会埋入地下。那么现在考古发现的自然也就比较少。中国有商朝这么一个长时间处于河流定居时代邦联国家阶段的王朝,自然而然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多。

古印度,在古代只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王朝,更没有古印度文明。古印度第一次被文明覆盖,是在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波斯帝国进行东西方向的大陆扩张,将印度河流域纳入文明区域。在波斯帝国势力消退后,印度河流域受到波斯文明的影响迈入了大陆扩张时代,由此才建立起第一个大陆性帝国孔雀帝国。而大陆性帝国的铜一般都是用来铸造铜钱,不会用来铸造奢侈品或者日用品。因为日用品有陶瓷玻璃器皿等,还有铁制品。由此,古印度地区很难通过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青铜器。

欧洲早期,一般是指古希腊文明以及古罗马文明。不过,这两个文明都处于大陆扩张时代,青铜都是用来制作武器或者铜钱的,不会用来制作各种日用品或者奢侈品,作为国力战略资源的铜更不会大量地埋入地下。这两个文明是与亚述帝国文明、波斯帝国文明、迦太基帝国文明,这三个大陆性帝国文明同时代的文明,而且兴起的时间比较晚,冶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铁器已经得到大规模地普及。大规模地铸造青铜器不太可能。

比古希腊文明更早的有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爱琴海文明这三个发现于巴尔干半岛的文明。不过,比较确实的证据表明,这三大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他们距离古希腊文明兴起的时间太过久远,有八百多年的黑暗时期,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是在古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文明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陆性文明。况且,古希腊文明比较落后,前期被波斯帝国进攻而日益衰弱,后期被古罗马文明彻底灭亡。古希腊文明的历史一般来说大部分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参考大航海时代的生产方式虚构出来的。因为任何一个大陆性帝国都不可能通过贸易立国,大陆扩张时代的贸易都是奢侈品贸易,没有哪个国家会将盐铁粮食等战略资源用来大规模的贸易,况且大宗货物的贸易在大陆扩张时代的交通环境下也是不允许的。

至于更早的比古希腊文明更早的三大文明,很可能不是文明,因为文明只会出现在大河流域广大的冲积平原上,不可能出现在小岛上。小岛上没有河流定居时代可以利用改造的地理环境,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没有肥沃易垦的土地发展灌溉农业。无论是古希腊文明,还是古罗马文明、或者是古波斯文明、迦太基文明都是在铁器大规模地普及,人类社会拥有了开发大河流域之外土地能力后才可能出现的。没有土地的大规模开发,没有水利设施建设,没有灌溉农业,就无法发现土地中存在的金属矿产,就不可能发展出金属冶炼。

这是一个发展逻辑的问题。没有金属冶炼业的发展,自然就不会有青铜器的大规模出现。

总结来说,只有中国的商朝在河流定居时代邦联国家阶段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制作的青铜器的时间长,规模大,而且埋入地下的也多。由此,通过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也就比较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青铜器的铜锈怎样去除?青铜器如何收藏?

全文共 169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青铜器,都是在博物馆,或者网络上电视上,因为那些出土的青铜器都会被放在博物馆进行保护,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青铜器也是可以收藏的,流传于民间。不过很多青铜器由于年份久远,少说也有两千年,所以相貌上面自然还是不如那些年份更近一些做工更精细的藏品,但是毕竟这才是“祖先”。那收藏青铜器有哪些注意事项,上面的铜锈该如何去除呢?

近几年来,青铜器的收藏市场逐步升温,加之国外拍卖市场中国青铜器的价格一次次打破记录,致使当今的收藏界出现这样一个说法:瓷器、书画市场已经没有什么漏可以捡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青铜器。但投资青铜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了保护文物,国家限制青铜器的流通,对青铜器的市场尚未开放。如果今后仍不开放的话,就不会有太大的升值空间。

2.收藏流传有绪的或者回流的青铜器,同时具备合法手续,这类物品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回报。

3.多学习、了解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史,掌握各年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了解各地区青铜器的特点、坑口、锈迹。最简单的可以看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属于国家文物局文博教材丛书之一。把本书通读一遍,对中国青铜器的基本情况就都了解了。如果再想深入了解,就看《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如果再有力量的话就看《中国青铜器全集》十六卷,看透了,记住各个时代的器型,今后再看见任何一件器物马上就知道它的时代了。另外,可以到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博物馆看看,这几个地方是青铜大省,每个地方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都不一样,从而造成了不一样的坑口。

4.多上手,多把玩,多看展览,多到拍卖行、古玩市场看实物,增长眼力。

5.不要单打独斗,要有一个小的团体,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交流经验。

6.多请教老师和专家,给自己把关,少走弯路。

去除铜锈最有效的办法是:用160克细木屑,60克滑石粉,240克麦麸子,再加入50毫升醋,拌成糊状,涂在生锈的铜器上,风干后,铜锈自然就脱掉了。

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经过千年的水浸土埋,必定会引起青铜本身的质变,使金属从元素状态转化为化合物状态,形成铜锈。由于铜质的差异以及水土条件的不同,锈色有红、绿、蓝、黑、紫、灰等各种颜色,斑驳陆离,形成古青铜器一咱特有的庄重古朴的美感。

铜锈一般又分为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由于受水浸土埋及大气的侵蚀,青铜表面逐渐产生变化,它们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了保护层使之不再继续遭受腐蚀,并增添了青铜器的古雅色调。这种是俗称的“无害锈”。有害的青铜锈,像绿色粉末,危害性很大,俗称为“青铜病”,即有害锈。有害锈发展起来会使器物损失逐步严重,并不断扩散,对这种现象必须及时处理,隔离存放。

古代青铜器的锈层极其复杂,层次很多,有些锈蚀掩盖了青铜器的纹饰或铭文,甚至使器物变形,失去原貌。因此,去除那些有害的锈蚀,是青铜器保护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常采用的青铜器去锈方法,是用刻刀、凿子、锤子、錾子等进行锤震,剔除锈蚀,在锤打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适当。此法虽简便,但容易损伤原器,尤其是铭文和纹饰部分,所以必须细心剔除,并刷扫干净。有些锈层很牢固,不易剔除,可用油泥挫成长条,把锈的四周围住,用滴管滴入溶液,使铜锈软化分解,再用刀剔挖干净,并用水冲洗。要注意有时器物没有必要采取全面的去锈方法,而只需作些局部处理就可以了。

对于带有害锈的青铜器,将其与除锈液接触,使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青铜器有害锈控制住,使之不再发生变化。

当有害锈尚未蔓延开来,仅有些小斑点时,可用氧化银封闭处理。氧化银在封闭潮湿的情况下,遇有氯化物会形成氯化银的棕褐色薄膜,把含有氯化亚铜充分接触。

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受到腐蚀的青铜器,先将受到腐蚀的青铜器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然后对‘青铜病’锈蚀区以氧化银法先封闭处理后,再以苯骈三氮唑封护其表面。这种以苯骈三氮唑为主体的综合保护法,是迄今为止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其次是青铜器电化学去锈或电解还原去锈法,都是以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此法较适于青铜器有害锈的局部处理,尤其是对有铭文或纹饰的部位效果更佳。

展开阅读全文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市区中心,是一座二层建筑,入口处有“青铜器博物馆"雕刻成的石头大字,具有美观性。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鄂尔多斯青铜器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研究价值最丰富的博物馆。

从19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由于以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也最具典型性,因此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在学术界也被称作“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据了解,鄂尔多斯地区不仅是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命名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同时也是起源地区之一。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2006年5月建成,收藏陈列本地区“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1万多件(组)。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又出资800余万元人民币,搜集了民间散存的274件青铜文物。馆内所藏文物集中系统地展示了“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文化特征、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及历史地位。

“鄂尔多斯青铜器”多为实用器,按其用途大体可分为兵器、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及车马器四大类,以青铜短剑、青铜刀、鹤嘴斧、棍棒头、各类动物纹饰牌、饰件、扣饰等为主,因以大量动物纹装饰器物而最具特征。动物纹的种类有虎、豹、狼、狐狸、野猪、鹿、马、羊、牛、骆驼、刺猬、飞禽等,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装饰手法,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工艺娴熟。

展开阅读全文

鄂尔多斯青铜器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从19世纪末叶开始,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具有浓郁草原游牧文化风格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其中,鄂尔多斯地区的青铜器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2006年这个市建成青铜器博物馆,展出各类青铜器等文物900多件,成为鄂尔多斯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鄂尔多斯青铜器多为实用器物。按用途分类大体可分为兵器、工具、装饰物品、生活用具、车马器等几大类。其中,青铜短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常见、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青铜短剑的长度一般在25至30厘米左右,剑身的宽度在2.5至3厘米左右。剑身扁平,平面略呈柳叶形,横截面呈扁菱形,有的剑身中部有圆柱状脊,直刃,剑身与剑柄之间设“一”字形或两端呈斜翼状、舌状突起的剑格,绝大多数为直柄,少数为曲柄,柄首端极具装饰性。有专家指出,作为凶猛彪悍的早期北方民族所使用主要兵器之一的短剑,昭示马背民族勇猛、善战,敢于近身肉搏的精神。

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有一定数量的圆雕青铜饰件,种类有伫立的羚羊、卧马、狻猊等,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动物脚下都设有或圆或方的管状銎,专家把这类器物称为“杆头饰”。民族学研究学者指出,古代先民崇拜大自然中的生物,将它们视为图腾,依仗它的神力保佑族群的平安,这是许多原始民族共同的习俗。而将崇拜物形象装饰于杆顶或杖端,则是早期北方民族图腾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诸如此类性质的器皿还有很多,而闻名遐迩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尽管是以日常实用器皿为主,但属于首领、神职人员(萨满)等使用的、具有特殊使命的器类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由于这类器皿身份的不同,包括附着在它们身上的装饰纹饰,具有不同的寓意和深邃的内涵。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展出的一件件饱含生动、奔放、性野、彪悍个性的青铜器,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透过这些青铜器参观者不仅对我国北方游牧文明会有全新的了解,同时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多元化融合会有全新的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仿古青铜器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潍城仿古青铜器工艺始于清代中叶,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与城南大胥家农民胥伦,采用拨蜡翻砂法,仿制古代青铜器制品,属特种工艺的艺术欣赏品。潍城仿古青铜工艺主要仿制商、周时期的出土青铜器珍品,能保持原物的风貌神采,锈迹斑斑,维妙维肖,足以乱真。仿古铜产品主要有各种爵、鼎、卣、炉、佛像、禽兽、人物等。老潍县仿古铜的极盛时期在民国前期,作坊店铺有20余家。

1950年后,建立了专门车间生产仿古铜,产品主要有“马踏飞燕”“长信宫灯”和“毛公鼎”等。1979年试制成功浮雕古铜器与红木漆器相结合的屏风、挂屏。四扇博古画屏在1979年山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设计创新一等奖。1990年后,以潍城区金石艺术研究所为依托,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开发了40多个仿古铜工艺品种,如“新世纪宝鼎”“书院标”和一些实用器皿,打破了单纯仿古模式。1999年,潍城区金石艺术研究所制作的大型铜制工艺品“齐鲁风情迎荷瓶”被山东省政府作为唯一礼品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为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代表作。潍城仿古铜制品集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价值于一身,远销美、德、日和东南亚诸国。小巧精致的观音菩萨、笑面卧佛像、马踏飞燕、古钱币等仿古铜制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位于昆明以南,江川县境内,距离昆明约110公里,于1994年建成开放,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博物馆。交通:从昆明东站乘开往江川县的中巴,到了县城以后,步行前往即可。

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陈列着七十年代出土并轰动世界的“牛虎铜案”等珍贵文物,还能承担修复、整理和复制文物的任务,是全国第一个功能较齐全的青铜器专业博物馆。该博物馆公有8个展厅,其中青铜展厅集中陈列展出了馆藏2000余件文物中的279件。书画展厅主要陈列的是当代江川籍书画家的作品以及曾参观过博物馆的一些知名人士的书画作品。

地址: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星云路西段1号(抚仙路与兴江路相交处)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陕西“青铜器之乡”再次发现西周青铜器墓葬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素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新近又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墓葬。文物考古工作者从10日开始对这座西周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任周方介绍,7日凌晨和13时许,宝鸡市金台区西街办事处长青村侯家大院农民侯启恒家后院土崖因暴雨两次引起坍塌,崖面上暴露出一件青铜鼎。侯启恒立即将此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

经文物部门初步勘察,认定这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墓葬。经有关方面同意,宝鸡市考古队、金台区文化馆等部门考古工作者对侯家大院的西周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侯家大院位于宝鸡市区西关,此处为西周(“弓”右加“鱼”)国早期墓地所在。1981年9月23日,侯家大院就曾因土崖坍塌发现文物。经考古部门清理,发现一处较大的西周墓葬,出土青铜器、蚌器、陶器、原始瓷器等文物共39件。其中有带盖圆鼎、伯方鼎等青铜器15件,成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根据铭文判断,此墓为西周早期被封于今宝鸡地区的(“弓”右加“鱼”)国国君的墓葬。当年因周围窑洞毗连成排且住有农户,所以未作进一步清理发掘。

这次崖面坍塌的地方仍在侯家大院后院,与1981年坍塌的崖面相邻。据专家预测,这次抢救发掘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