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甲骨文

甲骨文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甲骨文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甲骨文问题。

分享

浏览

1791

文章

44

甲骨文是指什么的文字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文字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甲骨文发现后,金石学家、古董商人、外国人开始大量搜购。这些非科学的发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使所出甲骨的价值大失。

展开阅读全文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有哪些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说起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很多脑海里都会立马浮现出“甲骨文”。甲骨文虽然也历时久远,但却不是最古老的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还有下面这几种。

高邮陶文: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被简称为高邮陶文。它像是动物的简化图,看起来有像鱼的,鸟的。而且它笔画纤细,技法娴熟,不是无意之间的涂鸦。高邮陶文可是要比甲骨文还要远上千年。

丁公陶文:丁公陶文是考古队在山东邹平县龙山文化公园发现的,它刻画的线条流畅,独立成一个个体,排列起来也有一定的章法。这些文字里面,有一些能看出是象形文字,还有一些,专家猜测是会意字。

半坡陶文:半坡陶文是刻于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和陶片,有30个文字符号,距今已有6000多年。但是由于这些文字符号刻画在陶钵口沿上,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人能够辨认出来。甚至这些符号到底是不是文字,都是一个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的由来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属于哪一类文字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比如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的特点有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瘦、笔画多放折等。

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

甲骨文的意义:

1、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商代的确存在过,以实物印证了中华三千多年的文明。

2、对研究商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考古作用。

3、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是谁最早发现甲骨文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发现的。王懿荣是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看见有一味中药叫龙骨,他觉得奇特,就查看药渣,在上面找到了一些类似文字的图案。之后,他就把全部的龙骨都买下来,在每片龙骨上都发现了类似的图案。他确定这是一种文字,而且还比较完善。

甲骨文的发现历程:

1、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时,尚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不断发现商代铜器,当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2、在清朝光绪25年秋,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于是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就是甲骨文。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的符号被确认为的商代文字是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经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已距今三四千年,中国的古代文字有很多种,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首先来公布答案:因为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经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到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甲骨文里主要有两种字,一是象形字,一是大量的形声字。向上承接原始刻绘符号,向下开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承前启后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它之前的汉字还处于刻符状态,它之后则成为成形的钟鼎文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先说用笔。所谓的用笔,就如我们在篆刻系列里提到过的一样,因为甲骨文是以刀代笔的,因此,用笔就是用刀,刀法的轻、重、缓急、深浅,线条直、曲、长、短都会形成不同的面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美。

再说结字,汉字由六书而来,甲骨文里多用象形,因为独体字的象形字很容易表达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一些事物,这些事物因为现实存在,形体基本确定,经过简化之后,形成象形字,简化简笔过程中,一般还保持有原现实物体的基本轮廓,因此,一般是稳定的,端庄的;而另一大部分形声字,也因为要与这部分象形字配合,而展现出来稳重大方的朴素结构,这也就基本奠定了甲骨文在结字上有端正稳定的汉字独有之美。

最后说章法。一是因为书写习惯,导致的左右对称章法,这是书法美学上的一个基本分类,我们知道,对称美是最基本的美学分类。而甲骨文因为其书写习惯,在章法上有天然的章法对称美。再者,因为用于书写占卜卦辞的龟甲形状不一,在契刻时,就会根据形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字体大小,不同的密集与留白,这是最朴素的书法章法。

展开阅读全文

入的甲骨文怎么写的?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入,甲骨文像盒盖向下,表示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造字本义: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形似屋“宀”,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

一、入的释义:

1、进去。bai与“出”相du对。

2、参加。

二、入的组词:zhi

加入 、入迷 、出入 、入睡

收入、 进入、 介入 、注入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本义是“由外而内”,字形像一把箭镰或刀锋等尖锐的利器,它能射入或者嵌入别的物体,“入”还有“加入”(如“入伙”),“交纳”(如入栗“)等义。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哪里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的原因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原因

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是我国的殷商时期。当时没有纸,人们记录文字的工具,是牛的骨头和乌龟的甲壳,文字一般都是用刀刻上去的,我们现在叫它“甲骨文”。甲骨文一般刻得很精细,有的刻完后还用朱砂镶嵌成红字,相当漂亮。它的字体,是属于最原始的大篆。甲骨文主要是占卜吉凶的卦文。传说,当时刻时,往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求吉祥。一般要由专人来刻,这些人被称为“贞人”,就是当时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往往都刻上贞人的姓名,这些贞人就是当时的书法家了。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得最早的文字, 它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书法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字)百科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甲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那么,甲骨文的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鉴别方法

第一,看卜骨之新旧。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学者称作“亚化石”,自然有一种古朴感。作伪者常用大版新鲜牛骨来刻字(因龟甲较难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辞须谨慎。如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牧师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于1914年起开始搜集甲骨文,结果初次所购之大骨版,全系新鲜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烂发臭。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伪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将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则因土色深入刻痕内,一般是洗刷不掉的。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因作伪者并不懂甲骨文的内容,多数是胡乱抄袭真片上的文字,东拼西凑,甚至倒写、刻错亦浑然不觉。因此,在鉴别时要注意看刻辞是否连成文句。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又叫叙辞,写占卜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时又写占卜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问辞(又叫命辞,是要问的事)、占辞(商王看了卜兆以后所下的是非结论)、验辞(占卜后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样四部分组成,不过许多卜辞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几部分。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于右甲边的,则从右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向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由右向右读。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体。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盘庚到帝辛12位商王计270余年,卜辞年代明确可以判断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这段时期内,文字写法有过变化。有学者根据这些变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将殷墟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武丁时期,字体相对大一些,第五期较小,有些在写法笔划上也有不同,可以从甲骨学工具书(如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查对。

第六,看贞人(卜人)名字。贞人即当时替商王占卜之人,为史官。贞人生活于一定的时期,贞人名是断代的依据之一。早期与晚期的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应在同片甲骨上出现。不少专著对此有研究,且列表对照,一目了然。

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甲指龟甲,骨指兽骨。因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殷商及西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是我国文化的源头,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1898年,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的农民在翻地时发现一些甲骨,把它当做药材卖给了药店。药店则把它作为“龙骨”配方治病。

同年,有个叫王懿荣的学者从买来的中药里发现“龙骨”上面有字,认出是古物,于是,他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全都买了下来。

后来,又在小屯村有组织地发掘了10多次,出土了大量甲骨。这是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的开始,王懿荣还第一个将其时代定为商代。

王懿荣死后,他将所收藏的甲骨传给刘铁云(即刘鹗)。刘铁云进一步收集、整理,从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成功·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几天前,教科文组织网站宣布,我国宣布的甲骨文公司已成功通过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估,并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单。

世界记忆清单是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旗舰项目。它成立于1997年。其目的是拯救世界上逐渐老化、损坏和消失的文献记录,加强保护和利用,提高世界对文献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该项目每两年审查一次,中国最后一次申请南京大屠杀档案是在2015年。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它是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它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晚期为占卜和祈祷而写的。由于汉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的不断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并未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和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促进国际社会理解和理解甲骨文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增强中国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积极推动甲骨文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组织实施甲骨文专题工作,试图通过基础研究、数字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深入挖掘甲骨文蕴含的文化精髓,使甲骨文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西周甲骨文记录了哪些内容?周原甲骨的用处介绍

全文共 3118 字

+ 加入清单

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的一座西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周原甲骨,其中龟腹甲高达1万多片,牛肩胛骨300多片。实际上周原甲骨在周朝初期是被拿来当做占卜记事的工具,《周礼》中就有记载大卜卜师龟人、氏、占人,这些占卜师他们在执事时记录文书就会用这些甲骨。所以周原甲骨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周朝的文化,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西周甲骨文研究价值,一起来了解下吧。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王朝晚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l世纪一前771年)使用的占卜文字,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系统文字。甲骨文的深刻意义在于透过表面的占卜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比如,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甲骨文的由来,乃是古人占卜的记录,这样,就要通过其他资料,去了解古人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种种情形,从而去读通甲骨文字的表面意思。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古文献记载,周人和商人一样,很早就使用乌龟壳占卜吉凶了。还早在古公亶父迁居周原的时候,就曾郑重其事地用龟壳进行了一番卜问,所得兆象很吉利,周人就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这就是我们在前一部分“周原宗庙和言殿遗址的发现”所引用的《诗经·大雅绵》篇所再现的史事。

西周灭掉殷商以后,使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全程的习俗也被西周人继承并沿用下来。但可能是受传说是周人自己的先王文王创制的八卦发展的影响,八卦占筮的流行导致了周人对甲骨占卜兴趣的转移,故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应用也因此失却了殷人昔日的雄风。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说:“龟象也,筮数也。”“筮数也”是说占筮是一种依据数字变化来断定吉凶的方法。《世本·作篇》说:“巫咸作筮”,“巫咸”是商王太戊时的大臣,筮法在商代已经出现,这已为殷代考古发现所证实。

武王时,为了继续向东方发展,又将都城从文王所建的丰京迁到镐地。为了能使这一重大的行动得到上天的保佑,周武王也照例虔诚地用龟壳进行了一番占卜。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里这样唱道:

武王占卜问苍穹,(考卜维王,)

东进可否迁镐京?(宅是镐京。)

灵龟呈兆示吉利,(维龟正之,)

一座新城矗泮东。(武王成之。)

武王眼光远又明!(武王烝哉!)

此外,在武王伐纣出兵之前和周公营建洛邑的时候,都曾举行了占卜。因此,周人和商人一样,凡是有重大政治或军事行动,都免不了用乌龟壳进行一番占卜,或用蓍草进行一番问卦,以期得到老天爷的护佑。

殷人用乌龟壳和牛肩胛骨进行的占卜活动,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遗物。这就是自1899年以后,先后出土的15万片股墟甲骨文,真可谓是“其富五车”了!可奇怪的是,几十年来一片西周甲骨文也没有见到。人们不禁要问:是否商朝灭亡以后,“失国霾卜”,甲骨文就不复存在了呢?虽然有的学者依据古书的记载,推测在陕西一带周人活动地区将会有周代甲骨文发现。但是信则信矣,疑则疑矣。推测毕竟是推测,学术界还是形成了一种凡谈甲骨文,则必是股商之物的传统看法。

直到1954年,山西省洪赵县坊堆村才第一次发现了一片周代有字甲骨。此后,在陕西沣镐遗址、北京昌平白浮、陕西周原风锥遗址和扶风齐家遗址,不断有西周甲骨出土。其中以岐山凤雏村宗庙基址西厢二号房内的两个窖穴出土为最多。窖穴H1和窖穴H1共出土甲骨1.7万片以上,有文字的290多片,是建国后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批,可以说是打开了两座“地下档案库”。以上几处共发现了西周有字甲骨300多片,共有文字1000多个。西周甲骨被发现以后,吸引了国内外的芸芸学子对它进行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西周甲骨学。

西周甲骨在岀土情况、文字、卜法和卜后埋藏情况与殷墟甲骨文有一定的共同性,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地方性和时代的推移,也形成了西周甲骨自己的特征。这就是在甲骨的政治方面,龟甲的首部经过掏挖,并保留下较为宽厚的边缘。卜用牛肩胛骨,先切去突出的骨臼和背面中脊部分,但不像殷墟甲骨那样切去臼角;在钻凿形态方面,卜甲为方凿,卜骨则为圆钻。而股墟甲骨凿是枣核形,钻在凿的旁边;在灼兆时,卜甲的灼痕较大,凿内烧炙的焦黑。牛胛骨的灼痕则较轻,骨正面的兆枝相对,与殷墟卜骨上兆枝或全向左,或全向右不同;在文字契刻方面,一般文字较小,有的小如粟米,需要用放大镜放大5倍才能把字看清楚。根据文字所记内容和字体的变化,西周甲骨可分为文王时期(与商代帝乙、帝辛同时),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昭王、穆王时期这三个大的阶段。西周有字甲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和卜辞,另一种是记占筮用的“筮数”也有人认为这种由数字组成的符号就是“八卦”。卜辞和数较少,多为记事文字。

西周甲骨文字较少,最多的一片也只有30多字。虽然它文辞简约,但它与金文、考古材料一起,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为史料不多的周代历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西周甲骨中有一部分是文王时代的,说明周人自文王时起,就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本身就无可辩驳地证明周文王已是一个具有较高文明的周王国君主,而决不可能还是什么“秉鞭作牧”的“野蛮人”部落的首领;其次,西周甲骨再现了不少周初的重大史实,不少可以和古文献的记载相印证。可以说,西周甲骨是周初历史的“大事记”。文王即位以后,为报父仇曾于帝乙二年进攻过商王朝,但有关情况史籍记载很少。西周凤雏H1:84片,记载商王帝乙祭祀祖先太甲,卜问伐周方伯之事。风雏H1:a2也是商王帝乙卜问智伐周方伯之事。其他有关“称方人”(即举旗)、甲胄之事的记载,可能也与这次战事有关。周文王得姜尚,也是周朝建立前的大事。西周凤雏出土甲骨里有文王“渭渔”的记载,说明古书里所讲文王于渭滨得姜尚当非子虚乌有。文王受命以后,向周围各国用兵,这在西周甲骨里也得到了反映。

此外,西周甲骨中还出现不少官名,如太保、毕公、虫(崇)伯、周文伯等,对研究商末周初的官制很有意义。有的还记有一些方名,如“蜀”、“楚子来告”等,为研究商周关系及周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甲骨记时与股墟甲骨的“干支记时”法不同,而是用“既魄”、“既吉”、“既死霸”等名目的“月相记时”法。所谓“月相记时”,是周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个月分为四段时间。“初吉”大体相当每月的一日至七八日。“既生霸”相当于每月的八九日至十四五日。“既望”相当于每月的十五六日至二十二三日。“既死霸”相当于每月的二十三日以后至月底。这四段时间每段七八天,基本与现在的四个星期相当。此外,与商人称年为“祀”不同,周人称年为“年”。“月相记时”法不仅在西周甲骨中出现,而且在周代铜器铭文中广泛使用,说明商代与周代历法的不同。

从目前西周甲骨文的出土地点看,既有西周王朝的都城遗址,也有边远诸侯国遗址,尽管数量上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当时甲骨占卜非常普遍,故而也可以推测将来还会有西周甲骨文出土。另一方面,西周甲骨文几乎都是在现代科学考古发掘下出土的,层位清晰,还伴随出土了其他同时代器物,每次出土都有详尽、科学的考古发掘报告公布,专家学者也随之作了研究考证,留下一批专著文献传世,一下子进入了对西周甲骨全面、深入的研究阶段,比如,在对西周甲骨文的释读(它们比大部分殷墟甲骨文要细小)、殷人与周人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西周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它在甲骨学和西周史研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愈益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的注意。关于西周甲周的内容、价值及学术界对西周甲骨研究的进展,可参阅拙著《西周甲骨探论》一书。今后很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西周甲骨出土,我们相信,通过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西周甲骨学和西周史的研究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奥尔梅克文明甲骨文是怎样的?奥尔梅克文化与商朝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玛雅文明是非常了不起的,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候,整个美洲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就是中美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文明就是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充满了太多的神秘感,其起源目前还无从考究,甚至有神秘论者认为玛雅文明是“外星人”所创造的。不过根据近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以及科学研究来看,玛雅文明并不是中美地区最早的文明,因为它还有位“老祖宗”—神秘的奥尔梅克文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墨西哥东南海湾的拉文塔,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陵形土墩(也称金字塔)、宗教庙宇,以及大量的石雕、玉雕和玉圭。考古学家了解到,当地印第安人相传古代这里曾生活着奥尔梅克人(意为“橡胶林区人”),因此借用来称呼这一早期文明。随后,墨西哥中南部不断发现类似文物,证实奥尔梅克文化影响范围之广。

奥尔梅克著名遗址拉文塔出土的19号石碑,表现龙和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流动感。

自奥尔梅克文化发现后,“玛雅中心论”与“奥尔梅克母源文化论”即起争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激烈争锋。最终碳-14测试做出了裁决:奥尔梅克文化活跃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400年间,比玛雅文化早了1000年,其中美洲文明“老祖母”的身份,遂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学者们认为,奥尔梅克的金字塔神庙、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橡胶球死亡游戏、玉米种植、玉石装饰等等,被后来众多中美洲的印第安文化所继承,成为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和基本主题。

但奥尔梅克的谜团并没有因此全部揭开。这是一种骤然而起的文明,没有发现任何从起源到形成的过程,仿佛瞬间便一应俱全了。如美国学者Coe所说,奥尔梅克的心理体系、艺术风格,以及建筑成就等都证明,这种文化“以十分成熟的形态突然地出现了”;另一位美国学者Tolstor也认为,“似乎这一文化的全盛期即出现在其起始阶段”。

拉文塔出土的朱砂玉人,胸前配有镜子。

因此,奥尔梅克文化的起源,成为纷争不已的话题。主流的观点,认为这种文明是在美洲独立发展而来,但因找不到发展链条,持这种观点的人,无法解释奥尔梅克缘何骤然达到极盛;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奥尔梅克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从出土的文物上,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奥尔梅克人尚玉,他们制作的玉器、玉人、玉面具十分精美;他们崇拜美洲虎,其美洲虎形象与中国商周青铜器和良渚玉器上的饕餮形象颇为相似;他们崇拜羽蛇神——能飞的大蛇,是雨神、水神;他们相信月亮上有一个兔子,这种观念在中美洲延续到今天,歌曲《Rabbitin the Moon》(《月中之兔》)就是从中美洲唱响……

很多人试图解开玛雅文明之谜,目前很多考古发现,玛雅文化可能是源自中国。就拿奥尔梅克文明来说,在3000年前,中美洲有一个古老文明奥尔梅克(Olmec),他们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展现国力的强盛;但是奥尔梅克却在西元前900年神秘的消失。根据该文明出土的许多文物,发现和殷商文化许多相似之处,有一派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是从中国传入;周朝灭殷商后,有一支殷人军民到达中美洲,建立起玛雅印地安文化。

据了解,奥尔梅克是在西元前1200年崛起,时间大概就是武王伐纣,殷商结束统治的年代。恰巧当时殷商一位诸侯“攸侯喜”,从淮南一带的封国带领10万大军想挽救殷商失败,然后就从中国史书中消失了。现在很多考古结果都指出,攸侯喜很可能带领他的军队和族人,飘洋过海到了中美洲,建立起包含奥尔梅克在内的玛雅文明。根据已经出土的奥尔梅克铜器、玉器,上面的文字和中国古代甲骨文十分相似;经过中国的古文专家鉴识后,肯定地指出,那就是先秦的古文或符号。

1955年美国考古学家还发现了16尊红色雕像,和6块玉圭。有中国学者读出,上头写的是殷商历代王族的的名号,研判应该是殷商的祖先牌位。支持玛雅文化源自中国学者认为,中国东方居民很早就有航海的经验,因此败亡的殷商远渡重洋来到中美洲不无可能。而且,印第安人的问候“YINDIAN”被哥伦布当作indian,就是后来的印地安,可能是殷商人说的“殷地安阳”,就好像在说“家乡好”。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传说中的“HOSI王”,应该就是指当时的殷商诸侯攸侯喜。甚至印第安的殷福布族人(INFUBU)也坚称他们来自中国,他们的历史说法指出,族人是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来到这里。

如果您看到了这里,证明您对我这篇文章或这个“老照片”的媒体号感兴趣,欢迎点击下方的订阅,我将每天分享有趣好玩的老照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提过夏朝?难道夏朝真的不存在吗?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夏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想要找出一些直接的证据还是挺难的,毕竟文字是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才开始的,也就是说夏朝如果存在的话,它并没有当时的文字记录,那么,如果从距离最近的甲骨文里面来寻找呢?可是现如今已经翻译出来的甲骨文里面,始终都找不到夏这个字,难道说夏朝是真的不存在吗?但是为什么依旧有很多人相信夏朝的存在,究竟应该如何去解释呢?

甲骨文是一种镌刻或者书写在龟的腹甲或背甲以及兽骨上的文字。古人好占卜,发现的甲骨文大部分内容是统治者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发现点是古代殷商都城,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卜辞”或“甲骨卜辞”。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和确认殷代甲骨文的人,当时被发现的甲骨文被当作中药材“龙骨”。不过据记载王懿荣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但是他是最早确认甲骨文的人。

到2012年为止,世界上大约共有15万片甲骨文,刻有字约5000,已破解约2000个字左右。甲骨文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文字,比较成熟。郭沫若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曾经写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如此成熟度的文字也不可能是忽然出现,由此可以推测,殷商之前还有朝代。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夏朝的存在。

国外史学家,很多把夏朝排除在外,认为这是一个杜撰的年代,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文字资料。在目前发现的夏朝遗址上,有石器角器有青铜,就是没有甲骨文或者其它文字载体。而且这些遗址虽然按时间符合历史文献上夏朝存在的时间,但遗址位置离商朝的遗址也很近,有人认为是属于商朝的。并且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几乎记录了商朝的方方面面,连灭夏的商汤也有很多记载,但却没有丝毫关于夏朝的文字资料。而最早出现夏朝记录的,反倒是在周朝。有史学家认为是周朝为了否定商朝的正统而杜撰了夏朝历史。

个人是相信夏朝的存在的,先不说文献资料的佐证,单文字来说,毕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非常成熟。汉字有上万字,然而据统计,日常1000多字就足以覆盖90%以上的文字资料,而甲骨文已经破解的就有2000多字。文字如此成熟的朝代,之前必定还有文字稍微欠缺的朝代吧。

之所以没有找到夏朝的甲骨文,很可能是因为遗址发掘还不够嘛,还没来得及重见天日。或者文字载体并不是用龟甲或兽骨等能够长时间保存的东西。也或者当时文字还比较象形也不够系统,像最早被当作药材的甲骨文一样,出土了,却没有被解读为文字。

从当时历史来看,商时期中原地区存在大量的部落和人类聚集点,商多次四处征讨敌对国家,商的强大是建立在武力灭绝了周边各种势力基础上的。比商更早的夏,很可能只是中原大地上一个比较大的人类聚居点而已,并不特别突出,只是到了周灭商时期,周为了凸显自己武力灭商的合法性,拔高了商灭掉夏的地位。

还有一点就是商迁都多次,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从农业水平到交通水平,养活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并不具备条件,一旦遇到点天灾人祸就只能迁都,夏记载还有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可见夏并不是一个武力能够力压周边的国家,被周边敌对势力直接灭国都出现在历史记载里面了。

还有一点,夏这名字焉知不是周以后给起的,就如同尧舜禹都不是他们的本来名字一样,万一夏只是周以后起的名字,那商的甲骨文里面肯定就没有夏的记载了,再进一步,在二里头更不可能挖出来有夏着名字记载的陶器残片了。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区分甲骨文的用途?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仅仅是刻在龟壳和动物骨头上的文字。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的那一刻起,在过去的100年里,已经出土了15万多块甲骨文(大部分在河南安阳)。通过整理研究,相关学者发现甲骨文主要流传于商代晚期,被皇室贵族用于占卜和记录。那么,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和用于记录的甲骨文在外观上有什么不同呢?商人是如何区分他们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商代的占卜过程。第一步是用小刀去除龟壳上所有残留的肉、肌肉、软骨、脂肪和其他组织,然后在清水中清洗和干燥彻底清洗过的龟壳或动物骨;第二步,卜筮官(商代叫任真)在龟甲背面钻一个洞,当龟甲快要完全穿透时,就停下来,然后用火烤这个洞。随着温度的升高,龟壳的前端会不断地从钻孔周围裂开,在噼啪声中形成裂缝。商人把烤好的裂纹视为“符号”。占卜官根据这些预兆判断好坏,并将占卜结果记录在龟壳或动物骨头上。到目前为止,完整的甲骨已经制成。

如果只是用来做记录,就省去了钻孔和火烤的环节,直接在干燥的甲骨上刻字。那些没有火痕迹的龟壳自然成了保存记录的甲骨文。

可以看出,要区分甲骨文是用于占卜还是记录,只需看它上面是否有火烤的痕迹。

除了存在火烤的痕迹外,甲骨文的使用也可以从它们的材料中粗略地判断出来。一些学者认为乌龟由于其长寿,在古代被认为是精神上的神兽。因此,龟甲基本上用于占卜,而用于记录的龟甲相对不太讲究。除了龟甲之外,牛或羊的肩胛骨上也可以刻上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为何不提夏朝?盘庚迁都于殷,把档案全部弄丢

全文共 199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史的研究中,从顾颉利开始,他就能够看到自学和提问。至于学说之争,从泥古到疑古再到释古,李雪芹先生主张再信古。他们都有自己的宗教传统,都是好争吵的。然而,如果我们多加注意,我们会发现这些判决大多被一次又一次推翻,大多来自地下宝藏。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发现都是基于新的材料。

首先,商朝没有记载夏朝

《殷不思》中的《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是验证《史记》记载可靠性的经典之作。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世界上重现殷商王朝,证明了有3000年历史的石是一个历史事实,同时也唤起了一种痴迷。夏朝和五帝也会有这样的一天——感谢王国维先生。

从上世纪长沙马王堆开始,出土的材料络绎不绝。口译和阅读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古史和先秦诸子学也是建立在杰出的研究基础上的,所以没有竹帛就没有经史的讨论。

马王堆的竹帛创新了黄老之道和老子的内涵。竹简揭开了孙子和孙膑的千年之谜。睡虎地秦简牍史无前例地拓宽了对秦的认识视野。郭店简牍填补了2000多年来70篇文献的空白。目前,上海、清华、北大的简牍种类繁多,夏代是否会藏于其中。

土地不爱宝藏,静夜游戏。两湖独特的地质环境为简牍保存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楚国仍然比其他国家多得多。

当然,这些简牍涉及到许多夏朝及更早的历史事实,但这些史料仍然不足以证明夏朝的存在。他们都比孔子老,至少没有比《论语》更有说服力。但是,如果历史资料只能追溯到东周时期,那已经是夏朝以来的600多年了,没有实物援助。正是“文件无法收集”,这确实难以证明。根据甲骨文,夏一词尚未被发现是指前王朝。如果只查“齐”,证据是隐约可见的,但不是直接证据。

也就是说,大规模的始祖叔虞实际上是追随周齐的,而商王室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夏朝的直接记载,这也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主要原因。

从考古发掘来看,二里头遗址一期是在夏初还是商代,至今仍有争议。二里头的大宫殿遗址直接到了陶寺,中间那座存在了500年到600年的宫殿遗址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网站,没有文字,甚至没有对后政权的纪念。

然而,与对夏朝的零散搜寻相比,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考古成果是非常丰硕的。河姆渡、良渚、世茂、大地湾、仙人洞和桃寺都告诉后人,中国大地上有巨大的古城墙,处处显示着强大的“国力”。这些分布在华北、西北和华东的巨型城墙遗址出土的礼器和玉器图案相似,显示了当时中国上层贵族的相同风尚。

它是“六合同风,九州同风”。这就像一个有中央政府的大王朝,而不仅仅是几个不相关的部落聚集的规则。陶寺遗址有复杂的祭祀建筑和完美的历法遗迹,足以支持文明的定义。

很难找到夏朝和许多先进文明的遗迹,真实的和无名的,著名的和无名的。在此期间,缺失的链环和断裂的链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怀疑。商朝之前发生了什么?

2.潘庚之前的所有记录都丢失了

不,潘庚之前发生了什么?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王子和王子。圣贤和圣贤自始至终都在延续。在这些人中,潘庚肯定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个英国君主,潘庚移居殷为商朝后二百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其他的成就与后来的世界领导人没有什么不同。与外界和平共处,长期享受乡村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碰巧的是,在他的位置上,历史已经走到了尽头。

20世纪初,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与此同时,13座被掠夺的大型皇家陵墓被发现。此后,考古证实甲骨文和墓葬的上限在盘庚时停止。在潘庚的商朝之前,祠堂、坟墓、祭祀祭坛和文字都不存在。

自秦之火以来,我国的经典《尚书》从古到今一直被评断。从朱福子的疑书到颜汝璈的预言。中国学者自始至终对《尚书》进行了考证,大致的结论是:今本《尚书》是真的,古本《尚书》是假的。实际上,它是以《盘庚》的三章为基础的,都是在《盘庚》问世之前的后期。

我们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历史已经与潘庚断交,但在那里却听不到也无法证实。殷商时期“并不经常孤立地生活,而是现在生活在五州”,造成了严重的文明失误的后果,也就是说,现存的可见的文献系统只能追溯到潘庚。盘庚之前的材料今天还没有从地面开始,甚至古人也再也没有见过面。

这一判断是极其耸人听闻的,因为这意味着接管的前朝档案很可能只来自潘庚。两个星期后,华夏这个超大型文明的遗迹和可见的传承档案,没有一个能超过潘庚。

中国文明建设的基本形式大多是“一而全,一而散”的结构,“万神万王一家”和“道教会分裂世界”。也就是说,两个星期文明的基础和各种思想流派的宏伟蓝图并不是孔子所说的“掌管第二代”,而仅仅是潘庚统治了一百多年的14个国王(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时刻,由于缺乏完整的档案系统,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第一个国王和第一个公众的事迹终究消失了。

500年后的孔子时代,商朝早期和商朝之前的文明体系已经“不足”。又过了500年,司马迁写了《史记》,说“古文虽咸,但有别”,“沈戬先生难言”,“四极穷,只有一半可以形容”。然而,潘庚转会殷的巨大影响才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可以略微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可以算发展到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2017年,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甲骨文中“天”字的秘密

全文共 2821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中“天”字的秘密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天”及天崇拜的“天”,是一个有形实体的推论,还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强有利的证据。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甲骨文中的汉字呢?原因很简单,古人在创造甲骨文时大量使用了像形思维,是对被记录对像形象的图画形式,例如,表示太阳的日字,写成“【造字】”,中间的一点代表太阳黑子;再比如,山字,写成 ,完全是高山的形状。因此,甲骨文的许多字保留了大量真实背景,而这些背景,在以后文字的发展规范中都消亡了。所以,一个文字的真实本意,只能在殷商的甲骨文或稍后的金文中去寻找。

在甲骨文里“天”字有许多写法,其中一种把天写成“【造字】”,恰似一个地地道道人的形象,是一个站立的人形。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整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这个解释让人不痛快,《说文》曰:“天,颠也,从一大。”颠,就是高的意思,所以后来皇帝祭天都选择高处,所谓的“泰坛”是也。一个站着的人怎么能表示高的意思呢?如果说“正面站着的人为天”,那么就等于在天与人之间划了一个等号。可大家不要忘记,在甲骨文那个时代,天是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它是神啊!人怎么可以和神划等号呢?

再说,甲骨文关于“人”字的写法也不只一种,都是用一个人形来表示的,与“【造字】”(天)的结构大体差不多。为什么要用一个极为相似的字去表达一个毫不相干的意思呢?如果说甲骨文的天是以正为阳为天,反为阴为地的思想去创造的,那也同样解释不通。甲骨文里有阳字,但没有阴字,在表示阴天、晴天时,它总是用“易日”、“不易日”来表示,也就是说,在甲骨文时期,阴阳没有形成文字概念(但已有图形表示或数字表示法),更不可能用正为阳来表示天这个概念。

所以,“正面站着的人为天”这个解释是根本错误的。那么,甲骨文中的“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再仔细研究一下“天”字的结构,我们发现,代表人脑袋的圆圈似乎大了一些,与其他部分失调。所以,我们认为,甲骨文中的“天”字所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下面的人形,而在头顶上的那个圆圈,这个字的解意应该是:人头顶上的“【造字】”即为天。

那么这个头顶上的圆圈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古人常常用一个个圆圈代表太阳或天空中的星星,所不同的是,代表太阳的圆圈中常有一点,表达星星的却没有这个标志。那么,甲骨文的“天”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头顶上像星星一样的一个圆形物体就是天。也就是说,古代的天概念与我们现在的天概念不一样,它不是一个无形的虚天,而是一个有形有体的物质“天”,它的形状是圆形的。这个意思正好和上述神话中的天概念吻合,真是太巧了。

此外,古埃及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样古老,在埃及的万神庙壁画里,埃及诸神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球形物或者手持圆球。我们认为,埃及诸神的造型,本意与中国甲骨文相同,诸神来自天,故头顶上的圆形物亦是天之意。

古代人的“天”,就是指人们头顶上像星星或太阳一样的圆形物体,它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着,这就是从神话和古文字里得出的必然推论。

“天”有形,骇人听闻!

那么,这个天究竟有多大呢?甲骨文中另外一个“天”字的写法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甲骨文还有一个天字,写作“【造字】”,一横的下半部分也是一个人形,这个字与前几个字一样,表达的重点是上面的一横,而不是下面的人形。那么,“一”代表什么呢?在甲骨文里,“一”常常代表地平线,例如, (山)字,底下的一横就代表大地,再比如, (立)字,一个人站在大地上,此为立也,下面的一横同样代表大地。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甲骨文的准确释意应该是:人们头顶上的大地,即为天。

人们头顶上怎么会出现大地呢?如果我们把以上甲骨文、金文和中国有关“天”神话联系起来理解,意思就一目了然了:一颗巨大的星球,因为它离我们很近,那么你就感觉不到它是个球体,只感到一片大地就在你的头顶上。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的狼山段发现了大批的岩画,这些岩画历史古远,从古朴的技法看,尚在原始社会。这些岩画其中一幅刻着一个人,双脚呈环形(跪坐貌),两臂上举,双手合十,头顶上有一个圆形的图像,像正在礼拜。研究者认为,这个环形物“很可能是太阳的形象”,所以大家一致将这幅岩画命名为“拜日图”,看起来也很形象。

这样理解也不为过,由于太阳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对日的崇拜几乎发生在所有原始民族身上。《礼记--祭义》疏云:“天之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群神之手,故云日为贵也。”甲骨卜辞里有“宾日”、“出日”、“吝日”、“出入日”等都是太阳祭祀的记载,人们对太阳顶礼膜拜,朝迎夕送,毕恭毕敬,礼典很是繁杂。

但问题是,这个人形所拜真的是太阳吗?就现在我们发现的岩画来看,表示太阳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圆圈中有一点,一种是圆圈中有只太阳鸟,还要一种是圆圈四周有放射状的条纹,用来表示太阳的光芒,这三种表示中以后两者居多。这幅岩画没有表示太阳的特殊标志,圆环物绝不可能是太阳,因此,拜日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这个跪着的人形,他礼拜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就是上面提到的“天”,是一颗悬浮在我们头顶上的巨大星球。因此,这幅岩画是地地道道的“天崇拜”的图形表示。

到此,我们对以前不理解的问题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神话和古文字及岩画中,事情大约是这样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颗巨大的星球--天体,它来到地球很近很近的上空,古人将它称之为“天”,并按照当时的具体情形发明了“天”这个古文字。由于这个“天”与当时的人有某种神秘的关系(这以后要讲到),所以,大家把它当成神来崇拜,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来历不明、违背常理的宗教信仰--天崇拜。

后来,在某一事件之下,这个被称为“天”的星球,又远离我们而去,取代它的是茫茫虚无的空间。但原始宗教顽强的继承性,并没有因为空间的巨大改变而中断。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渐渐习惯于接受无形无体的虚天,怎么也无法将原来的“天”与现在的天统一起来,所现,形成了怪异的天空崇拜。

越是以后,人们对天崇拜越是不可理解,大家心理都在嘀咕:崇拜个虚天干什么?于是,天崇拜开始衰败。在强烈继承传统的惯性下,天崇拜成了皇帝的专利,但许多皇帝都是礼拜而不知所以然。等历史发展到我们今天,现代的人更是不能理解。

然而,远古时代这个“天”,对我们的祖先影响竟然如此之大,先民将对“天”的宗教记忆保存在文化、潜意识的最底层,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潜宗教意识。但这种潜宗教意识,在后来的历史中,竟然没有一种宗教形式能够充分表达它,于是,形成了中国人弥漫式的宗教观念,什么都信,但什么都不虔诚。拿起这个看一看,扔掉;拿起那个瞧一瞧,再扔掉。凭着潜意识的引导,中国人宁可崇拜生命的自然过程,去研究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不痴迷于任何一种宗教形式。这是个赋有历史使命的民族,它默默地一代一代希望找回心灵深处的“天”。

既然,远古时代的“天”是一颗临近地球的巨大星球,那么,它究竟指的是哪一颗天体呢?它是否还现存太阳系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