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皇太极疆域(精品12篇)

浏览

1874

文章

12

篇1:明朝为什么不能恢复元朝疆域 清朝:明朝的皇帝格局太小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农耕文明的限制与政策不足、缺乏对边疆民族的整合与利用等。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封建王朝,尽管在内地取得了一定的统一与繁荣,但却未能恢复元朝时的广袤疆域。相比之下,清朝却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 农耕文明的限制与政策不足

明朝的统治思想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注重内地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然而,这也使得明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征服相对不足。明朝在对蒙古、女真等民族的战役中虽取得一些胜利,但未能持续将其纳入统一疆域。相比之下,清朝采取了更具包容性的政策,成功地吸纳了多个民族,构建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

2. 缺乏对边疆民族的整合与利用

明朝未能很好地整合边疆的民族,特别是蒙古和女真人。明朝的对蒙古的战争虽带来了一些成果,却也使蒙古人对明朝心生敌意。同时,对女真人的控制也相对薄弱,未能将其纳入明朝的政治体系。清朝则通过"满蒙联姻"等政策,建立了与蒙古人的亲缘关系,成功将其融入国家机构,形成了强大的统治力量。

3.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失效

明朝对于西南地区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导致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反抗。虽然明朝进行了一些开发与经营,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体系,致使西南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而清朝则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严密的行政安排,将多民族整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中。

4. 地缘局势的挑战与失利

明朝面临的地缘局势比较复杂,北方草原的蒙古、女真人构成了威胁,而西南地区则有诸多少数民族的反抗。与此同时,明朝还需要应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盗问题,使得政治与军事资源分散。相比之下,清朝在不断战胜蒙古、女真等外部威胁后,得以集中力量进行边疆的稳固和扩张。

清朝的国家格局相较明朝更具综合性。清朝通过"满汉一体"政策,整合了满族与汉族,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体系。这使得清朝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了在多民族地区的强势统治。

明朝未能恢复元朝的疆域主要受到农耕文明的限制、政策不足以及地缘局势的挑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比之下,清朝通过更灵活的政策、更强大的统治力量以及更综合的国家格局,成功地恢复了元朝疆域,形成了历史上庞大的帝国。这一历史对比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政治智慧与局势变迁之间的博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疆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节、中国疆域

1、地理位置:⑴、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⑵、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⑶、从濒临的大洲和大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⑴、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

⑵、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⑶、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⑷、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3、从五带来看,中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⑴、四个近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⑵、两个内海:渤海(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⑶、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⑷、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5、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5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注: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基本轮廓、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疆域和行政区划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1.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

2.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朝为什么能够恢复元朝疆域 两大政策和军事斗争功不可没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自1644年入关以来,经过持续近一百二十年的统一战争,成功恢复元朝时期的疆域,占领了汉地、内外蒙古、内外东北、西域、青藏高原等广大地区。这一成就的背后,既有清朝坚韧的军事斗争,也有其巧妙的政策实施,特别是“满蒙联姻”和“满汉一体”政策,使得清朝能够在不同民族间取得团结,实现国家的统一。

1. 军事斗争的历史长卷

清朝历经一系列战役,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自1644年清兵入关后,他们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等抗清势力,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相继展开战役,将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叛乱势力击败,最终实现对整个中国的统一。这持续近一百二十年的统一战争,奠定了清朝庞大疆域的基础。

2. "满蒙联姻"的深远影响

清朝不仅在军事上对抗蒙古,更通过"满蒙联姻"政策,化解了蒙古的威胁。努尔哈赤时期便与蒙古贵族联姻,使得满清与蒙古建立了紧密的纽带。这种深入人心的联姻使得蒙古成为清朝的重要助力,他们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清朝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满汉一体"的统一政策

皇太极在位时,不仅推行了"满蒙联姻",还制定了"满汉一体"政策,促进满汉民族的融合。他通过重用汉族文武官员,使得汉族地主阶层逐渐与清朝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稳定。这一政策改变了清朝对汉族的态度,使得关内局势逐步稳定。

4. 统一疆域的深远意义

清朝在统一疆域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其政策智慧和军事实力。蒙古、汉族、藏族、藩镇等多个民族的共同合作,为清朝的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持。通过有效的政策与军事斗争的相互配合,清朝才得以恢复元朝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短时间内统一面积最广的封建王朝。

清朝能够恢复元朝疆域,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体现,更是政策智慧与多民族合作的结果。"满蒙联姻"、"满汉一体"等政策,为清朝统一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统一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政策的智慧和军事的胆识,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对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准确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全文共 161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疆域行政区划

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的特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的概率很小。但是它却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的纲、基础、知识的落脚点。

1、中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的疆域:

⑴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3、疆界和邻国

⑴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注意]我国已于2004年3月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

⑵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对于我国的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临海:和大陆直接相临的海域。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的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广阔的太平洋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及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领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伸,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领海的范围是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国家对领海行使主权。

内海:如果边缘海或海峡完全属于我国领海,则为我国内海。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专属经济区: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中延伸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其它国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其他符合国际法的用途(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等)。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注意]关注“海岛争端”

在东海、黄海地区,我国与朝鲜、韩国、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的钓鱼岛则仍被日本占据着。

南海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目前,在南海地区,各国的专属经济区相互重叠交叉,我国的海洋权益受损最严重。

目前,日本不但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态度蛮横,而且其海上自卫队走出国门,南下与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开展联合巡逻和联合军演,插手南海地区事务。

近年来,印度的军事战略有所调整,以“控制印度洋”为中心,同时开始执行“向东看”政策。印度加紧建设远洋海军,并已经“东进”南海海域,与越南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颇令周边感到不安。

4、我国的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注意]这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建议同学们通过经常看电视(天气预报)、报刊、多看地图、多做填图练习和拼图游戏等方式,熟练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大小、轮廓特征等以及他们的简称、省会所在地城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疆域行政区划

8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82、我国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各地时间采用“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

83、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84、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

简称“三字经”: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黔滇,桂粤闽,藏琼台,渝澳港

85、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为界,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86、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

87、民族分布: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88、那达慕大会——蒙古族(骑马,摔跤,射箭);泼水节——傣族(孔雀舞);维吾尔族(手鼓舞)、回族——开斋节;藏族——雪顿节(锅庄舞,青稞,糌粑);朝鲜族----长鼓舞

中国地形

89、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

主要地形区

编辑推荐:中国地理部分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图,附带朝代顺序表口诀,文字解释,各朝疆域图

全文共 5467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朝代,指的是所建立国号的君王家族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是界定着某一个政权时期的名词。朝代这一名称大致有着五个由来,即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开朝者原有卦号、爵位;开朝者原始政权的统治区域;宗族关系;寓意吉祥。下面给大家整合了我国历史上各朝代顺序表、口诀以及各朝代疆域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图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口诀1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口诀2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口诀3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

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

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

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

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

辽夏金元明清民。中国朝代文字说明

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终年62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

王莽既无庙号也无谥号,虽然自称新朝皇帝,但后来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进行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时为前代多个皇帝追封庙号,庙号也从他这一代开始泛滥。

“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

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高句丽王族,高云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骊族群的分支。慕容宝收以为养子,赐姓慕容,因又名“慕容云”,称帝后恢复原姓高),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太祖文成皇帝)。

慕容泓在前燕时期慕容俊在位时被封为济北王。慕容泓在位时虽未正式称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归附慕容垂,惟建立年号已表示有独立于其他政权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为西燕之建立者。

西蜀,有时亦称后蜀、谯蜀,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北魏后来和汉族融合为汉族。命令鲜卑贵族改姓汉姓,与汉族大地主通婚,学习汉语,穿汉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这一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有人据此认为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还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清朝(公元1616年~1911年),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简称“清”,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

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也有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为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于是皇太极改国号时改为大清。

国号的分类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国的王朝更是多的让人眼花缭乱。那么这些国号是怎么来的呢?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六类。

一是以族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族为名的。再比如契丹,也是以族名为国号。

二是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

三是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姓为国号。

四是以原封号为国号,开国皇帝在未当皇帝前,有过封号后来就以封号为国号。比如:曹丕在当皇帝前被汉朝皇帝封为魏王。当皇帝后就以魏为国号。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刘邦当过汉王,杨坚当过隋国公,司马炎当过晋公等。其实封号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

五、从文化角度确定的国名。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比较常见。国号都寄托了某种愿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而明则是和朱姓有联系。清又是五行属水,水克火,明属火。是从五德文化角度上确定的。

六、继承历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国名。比如: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继承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再比如,宋朝前期在山西北部的北汉,皇帝姓刘,就继承汉朝的国号。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的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

历史上我国有哪些封建政权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拓跋珪于太初元年(386)称王,初称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传17帝,历171年。天兴元年(398)称帝,都平城。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迁都洛阳,加速鲜卑族汉化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改拓跋氏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北魏亡。

东魏(534年~550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传1帝,历17年。

西魏(535年~556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传3帝,历22年。

北齐(550年~577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废东魏帝自立,都邺城,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

北周(557年~581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觉称天王,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

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历时210年,传9帝。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907年耶律阿保机为契丹酋长。916年,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做了皇帝,辽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47年改皇都为上京,1007年迁都至中京道大定府。“辽”的疆域的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至蒙古国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是当时统治中国北方与宋朝对峙的一个王朝。“辽”最初建国时,国号为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其间于983年至1066年间曾重称“契丹”。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历经9位帝王,1125年(辽保大五年)灭于金。

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国号“大金”;“金”建于1115年,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开兴二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共经历10位帝王。

元朝(1206年~1368年),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镇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中国各朝疆域图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朝

汉朝

晋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国东西疆域相距多少千米?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约5200千米

我国疆域东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西到帕米尔高原,东西相距约5200千米。

中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东经112°1709"E),为中国南海南沙群岛区域的一座暗沙,是实际上的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东北约15海里的曾母暗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立地暗沙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

中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相差5个时区。

中国的经纬度位置: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中国领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中国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约5200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中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刘裕有多强?接连消灭南燕、后秦使疆域最大化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后,南方在百年内无法统一,直到刘裕的出现,他接连消除卢循、刘毅等割据势力,这才将南方重新一统起来。而且不仅如此,此后刘裕还出兵南燕、后秦,将其一举拿下,使得刘宋成为南朝最强大的一个王朝。要说刘裕的巅峰期到底有多强,从他的各项成就来看,在当时基本是无人能敌。可惜刘裕在讨伐北魏前不幸病逝,不然有可能他将继续改写历史。

历史上除了明朝之外罕有由南向北完成统一的王朝,不过在明朝之前却有一人很有希望完成这一壮举,可惜却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还是错失了这一良机,此人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

刘裕虽是西汉楚元王刘交(刘邦弟弟)之后,但是早已家道中落,年轻时候的刘裕以砍柴、种地、打渔为生,不过乱世出英雄,从军之后的刘裕借着平定孙恩起义的机会逐渐掌握北府军大权,并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最后废晋恭帝自立建立刘宋王朝。

刘裕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先后两次北伐,分别攻灭北方的强敌南燕和后秦,他的实力最巅峰时期就是在417年第二次北伐攻灭后秦占据关中之时,那时的刘裕可谓是春风得意,那么刘裕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猛将如云,十余万骁勇北府军,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北府军最早成立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时期,初衷是为了应对前秦强大的军事压力,主要由逃避战乱的北方流民组成,成立没几年就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一战成名,此战北府军主帅谢安以8万北府军大破前秦苻坚八十余万,不过北府军虽然骁勇却逐渐沦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火并的工具,404年刘裕在京口重组北府军,自此北府军成为刘裕手中攻城略地和争权夺利的最锋利的武器。

前秦自苻坚死后四分五裂,北方重新陷入动荡之中,409年刘裕第一次北伐灭南燕,416-417年第二次北伐再灭后秦,并收复了自西晋灭亡后中原王朝失去了百年之久的长安和洛阳两都,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大部分地区重新落入刘裕之手,东晋的疆域在刘裕的手上达到了最辽阔的时期。

此时的刘裕兵强马壮,麾下不仅有十余万骁勇善战的北府军,而且麾下猛将如云,比如王镇恶、沈田子、蒯恩、傅弘之、朱龄石朱超石兄弟,毛修之、到彦之、檀道济、王玄谟、刘荣祖等等,刘裕此时的阵容不要说是宋齐梁陈南朝四朝最强,甚至可能是整个南北朝时期最强。

除了阵容强大之外,刘裕此时面临的局势也是最为有利的:北方虽然还有北凉、西凉、胡夏、北魏、西秦、北燕等割据政权,但是真正堪称其劲敌的其实只有北魏一个,至于胡夏其真正强盛起来是在刘裕痛失长安之后,此时还远不是占据了关中的刘裕的对手。

北魏自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之后日益强盛(代国是拓跋珪祖父拓跋什翼犍所建,376年亡于前秦苻坚之手,拓跋珪重建代国后于398年改国号为魏),不过拓跋珪在409年刘裕攻灭南燕的同年去世,其子明元帝拓跋嗣即位。

北魏虽强,不过此时却非刘裕对手,刘裕北伐后秦之时双方曾大战过一场,当时刘裕以却月阵以少胜多大败北魏军,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刘裕更胜一筹,如果刘裕能亲自坐镇长安先攻灭胡夏、北凉、西凉、西秦等实力一般的割据势力,再和北魏争雄的话,有很大的可能击败北魏统一北方,从而完成统一南北的壮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广阔疆域的统一管理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历史上的台湾:①三国时: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②隋朝:隋炀帝派朱宽率船队到达流求

③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2、西方入侵:17世纪20年代荷兰、西班牙侵入台湾,1642年荷兰独占台湾

3、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攻打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名义接受荷兰投降,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

4、1683年,清朝将军施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二、对西藏的统治

1、历史上的西藏

①、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②、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地方行政事务

2、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③、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作用: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清朝的统一

三、雅克萨之战

1、沙俄入侵2、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两次用兵雅克萨3、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条约是两国政府都承认的平等条约,从此中俄边境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四、对新疆的统治

1、历史上的新疆

①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东汉重建西域都护。

②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清朝对新疆的管理:

①、康熙时,平定噶尔丹叛乱。②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③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五、对云、贵、川地区的统治

1、目的: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防范土司叛乱

2、措施:"改土归流"(雍正时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封国制为郡县制,变世袭制为任命制。乾隆时,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基础上,废除该地区的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管理)

3、作用:"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割据状态,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疆域矿石馆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疆域矿石

2002年在布尔津县创建开业,当时人员从经理到员工不足十人,建馆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经理邵晓光是“新疆师大”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还是“中国宝玉协会”会员。“疆域矿石馆”是以旅游购物为主的民营企业,经过两次跨跃,历经七年奋斗,2008年创建成了拥有四个购物场所(两个接待旅游团队的,两个供散客购物的),总面积达2200平方米,工作人员达50余人的小型民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疆域矿石馆”是阿尔泰地区旅游购物行业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经营最规范、诚信度最高的旅游购物企业。被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授予奖励和荣誉多达十余次。

“疆域矿石馆”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了布尔津县的旅游购物行业。其中玉石行业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形成了规模化经营,现在全县有一百多家各类的购物店,对布尔津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并促成了大批人员的就业。

2002年—2004年,“疆域矿石馆”经过了三年的艰苦奋斗,摸索前进,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本着向“精品”发展,向“高档”发展,向“大”发展的战略思路,本着“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邵晓光决定于2005年春将“矿石馆”迁到原烟酒公司的大院内,店面面积扩大了几倍,并对其进行了改建和装修,修建了停车场,同时对员工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且规范了服装,规范了礼貌用语,使矿石馆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提升了档次。当年的5月1日开业之后,矿石馆以崭新的形象招揽八方游客,面对市场,受到了有关领导和游客的一致赞扬和好评。“疆域矿石馆”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吸纳就业人员逐年增多。

多年以来,“疆域矿石馆”始终秉承“诚信为本,以玉比德,顾客至上”的原则,从不欺诈的理念,不管是顺境或逆境都是始终如一,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信任,同时各级政府授于其“旅游明星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疆域广阔的元朝是如何灭亡的?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元朝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只经历了九十八年的历史就灭亡了,元朝会迅速灭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主要是以下几步:

1、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2、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

3、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4、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率领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中国的统治结束。

5、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

6、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不过历史上元朝被提到的次数却很少,这主要是因为元朝在历史上存续时间太短了,表面上封疆扩土,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又不堪一击。

元朝公元1271年建立,公元1368年就被朱元璋的农民起义给消灭了,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八年。追根究底,主要还是元朝政权根基不稳造成的。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上层建筑,内部纷争不休,政权腐败,就连皇帝,几乎也是一年一换。

而且元朝是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在民族政策上他们不仅没有做到多民族文化的统一和融合,反倒歧视汉族人,使得广大的老百姓不堪压迫,纷纷揭竿而起。

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好大喜功,原本就是马背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所以他们的骨子里都很好战,一味的对外征战,扩大疆域,当内部起义揭竿而起的时候,他们已经分不出精力去应对了,最后被朱元璋所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