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母姓氏怎么来的经典20篇

浏览

872

文章

126

篇1:姬昌的儿子怎么一个叫伯邑考一个叫姬发?其实是因为古代的姓氏问题了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姬昌儿子其实大家也知道有一个叫“伯邑考”还有一个叫“姬发”,看名字这三个人真的是一家的吗?不是姓氏都是一样的吗?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所以很多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古代和现代的姓氏叫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到底是什么情况,下面接着看!

第一,姬昌、姬发都不是正确的称呼,当时的人们不会这么叫他俩。

姬发确实姓姬,名发,但是可不能称他姬发。因为在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

今天的人说姓氏,但是在先秦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为了表明血缘关系,是不会变的。同一个祖先的人都是一个姓。氏则是用来分别贵贱,别说同一个祖先的人会有不同的氏,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氏。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以公孙为氏,即卫公子孙之意,叫公孙鞅;后来公孙鞅到了魏国,魏国有自己的公孙氏,肯定不会继续称他公孙鞅,因为他从卫国来,所以以卫为氏,叫卫鞅;最后卫鞅到了秦国游说秦孝公,孝公将他封在商地,于是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叫商鞅。

那么当时的人怎么称呼武王呢?登基之前,他应该以王子为氏,因为他是周王的儿子,所以叫王子发。登基之后,以国为氏,叫周发。相似的例子还有夏桀、商纣等。

第二,伯邑考应该也不是一个名字。

先秦称呼别人也不一定用氏+姓的形式,有的时候会使用字+名的形式。比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并不是姓孔名父嘉,而是名嘉,字孔父,他的后代都以他的字为氏,所以孔子是子姓孔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那么伯邑考是否也是字+名的形式呢?有可能,因为伯字显然是排行,意味着嫡长子,先秦人的字经常会包含着排行,比如叔梁纥的叔字就是排行。那么伯邑考可能名考,字伯邑。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比如说伯是排行,而邑考是名。还有人认为,考字是对先人的尊称,那么伯邑考可能名伯邑,或者名邑,被后人尊称伯邑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全文共 291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醋姓,这个姓也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醋姓到底是什么来历呢?现在还有这个姓醋的吗?姓醋的全国有多少人呢?姓醋的又念什么呢?这些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1、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醋:读音作cuò(ㄘㄨㄛˋ),不可读作cù(ㄘㄨˋ)。

2、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多以岐阳、新郑为郡望。今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宝鸡市扶风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柴姓百万酱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统计数据

姓氏 人数(人)

柴 1350,463

米 380,302

油 6,651

盐 168

酱 少于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3、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渊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新郑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秦时改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1.1、姓氏渊源

a、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醋人,亦称尸人,是西周时期举行馈食礼祭祀的祭司。据典籍《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祝酌受尸,尸醋主人。”馈食礼,是西周君主、王公举行的祭拜祖先的祭祀礼仪。其中所指的“尸”,就是古人在举行祭祀时,代表死者(即祖先)受祭的人,为一种特殊的祭司。而其中的“醋”,即“酢”,就是“尸”以祭酒回敬主人的一种礼,为馈食礼中的核心礼仪。“尸”,后来形成了职业化的祭司,称作醋人(醋士),专门承办帝王国君、王公贵族的祖祭之典,是非常特殊的祭司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形如今天的殡仪司仪。

醋人(醋士),职业多为世袭,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b、第二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醋沟,亦称酢沟、酢渠,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名,为战国时期郑国之地,以酿造业出名。酸沟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的东郊,在东门外一里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有“役水(即潮河)自阳丘亭东流,经山氏城北,又东北为酢(醋)沟”的记载,说的都是同一地方。醋沟之所以形成村落,缘自这里的文人曾做醋卖醋,并因此而出名。唐朝时期的李济翁在所撰之《资暇录》中记载:“世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又云郑有醋沟,其沟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继而,他又说这些人“衣冠俨然,黎遮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难饮也。故又谓子酸子。”这就是称文人为醋子、酸子的出处。

相传,在隋、唐前后,新郑东郊有不少读书人,虽有知识,但穷苦潦倒,难入仕途,为生活计,只好酿醋卖醋。这些人用驴驮醋,到城区叫卖。因其衣冠楚楚,不同于一般商人,也不同于平民百姓,因此人们皆叫他们为“醋子”、“醋大”,俗称“酸文人”。他们的住地,有一小而浅的沟壑,于是人们称之为“醋沟”。“醋沟”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是古代凌辱、奚落文人的见证。尤其那些没有功名的落魄文人,只能靠卖醋为生,其社会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醋沟之地毁于明朝。在清乾隆年间所撰之《新郑县志·山川志》中记载:“而今城东有小沟甚狭而浅,沟畔多瓦砾,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历代古钱”。说明至清朝时期,醋沟已不复存在。主要的原因时自然变迁,由于醋沟临近役河(潮河),每遇河水泛滥,该地即被淹没,久而久之,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醋沟即被洪潮所携之泥沙淤平,醋沟也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在居于醋沟之住民,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醋氏。无独有偶,郦道元在《水经注·续述征记》中记载:“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在《郭缘生·述征记》中也记载:“酱魁城至醋沟十里。”即在距醋沟十里处,历史上曾有一座酱魁城。其住民称酱魁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酱氏。

c、第三个渊源

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醋大,在古代指贫寒的读书人,是古时候那些富贾、权贵、世人对贫穷的读书人的蔑称。有终生不得志之文人,以“醋大”谐称自己,称醋大氏,并为其后裔之姓氏,以戒“读书无以为益”,遂成一支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1.2、历史渊源

a、开始作为郡望

新郑县:郑国,就是上古所称之著名的“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

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

夏、商时期,新郑属豫州。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

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三百九十五年,称郑。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

韩国在新郑立都长达一百四十五年。韩国人都郑后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

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

b、秦时改制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王莽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

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26年),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

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

五代时期,新郑县属郑州。

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

金国时期,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

元朝时期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

明朝初期,新郑县属钧州,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改属河南开封府。

清朝初期,新郑属钧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又属开封府。

c、民国改制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新郑县属豫东道。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d、建国后改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

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

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庞侯是不是姓氏?是复姓吗?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庞侯不是复姓。在中国的复姓大全中没有关于庞侯的记载。常说的复姓指的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皇甫等。复姓的来源比较久远而且众多,例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就可以追溯到烧水民族改姓。

我们这里说的庞侯,绝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在给起名字的时候,父母双方一方姓庞,另一方姓侯,商量后出现了我们所提的庞侯。

这里需要重点提的是,在一些源自少数民族的姓氏, 特别是一些得姓历史不长的民族, 由于后来某种原因改姓, 有的很快消失不见。如阿布、朱邪诸姓, 其代表成员曾先后被赐姓李, 或者其他姓氏。还有的因久为汉俗所影响自己改姓。这些历史的演变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形势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提高。像我们提到的庞侯,虽然不是复姓,但是同样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有多少姓氏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一般是以一个汉字为姓。也有少数的是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的姓,其中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的音译。那中国有多少姓氏呢?

全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还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族、满族人译改的汉字姓。

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

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

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何我国北方很少见到祠堂,而南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呢?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首先南方很多地区是不适宜耕种的,就以广东地区为例子,广东自古就属于南蛮之地,但是祠堂却是非常盛行的,主要就是因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所以当地的人对祖先就这更深的感情。而且话说回来,早期很对北方有很多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地处他乡,难免会思念家乡,所以在传承这里就各位的注重了,不断的修建祠堂来提醒自己以及后代自己的根在哪里。

第二,南方现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期。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在南方得以确立。南方先后出现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等等。而祠堂的建设、修缮以及保护是一个宗族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宗族汇总不断出现的高官、富商对保护祠堂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南方更有保护宗族祠堂的实力。

第三,修祠堂容易,维护祠堂可是件难事。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人口消失了1500万以上。家族都灭亡了,还怎么会有祠堂。并且战争以及之后的饥荒和疾病,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这也就使得很难有连续几代、十几代的家族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再加上外部契丹、女真、匈奴这些凶悍的少数民族对内地的袭扰一直不断,所以北方人一直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而无法在祠堂的维护上费太多心思。而南方就相对稳定一些,在五胡乱华时期,南方虽然也有朝代更替、但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屠杀,所以祠堂也就维护得更好一些。

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成为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相比起南方来,更接近政治中心,所以受到的冲击也就更明显。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将祠堂保留了下来。比如皖南赣北有些祠堂,当地人将食堂设在了里面,这就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之所以祠堂在北方不如在南方常见,一是因为南方宗族观念更强;二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再加上一些天灾,所以祠堂不容易保留下来。三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影响比较严重,而南方受政治的影响较小一些。四是因为经济重心后来移转到南方,南方对祠堂的维护投入的更多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姓氏?天皇家为什么没有军人?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天皇,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现在的天皇,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天皇也是日本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很多国家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天皇却偏偏只有名字,没有姓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且天皇家族当中尽管人数众多,却没有一个是能够参军当军人的,这又是为什么?

日本天皇确实是没有姓氏,也不算军人。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和日本民众整体的象征。很久之前的日本,站在权力顶尖的人被称为“大王”,在7世纪时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称当时的“君主”。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虽然天皇制度一直保留,但是实际权力却越来越小,直到现在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象征性人物。

天皇为何没有姓氏

普通的日本民众称天皇一般是“天皇様”,其实日本不仅仅是天皇,连同皇族同样也不存在姓氏。在众多新闻报道之中,经常会出现“XX宫”的字样,比如现在日本今上天皇的二儿子被称为“秋篠宮”(あきしののみや),而“秋篠宮”并并非是他的姓氏,而是“宫号”。“宫号”是日本皇族男丁结婚独立以后被赐予的形式上的称号。(之前也有单身的皇子男丁创立宫家的例子),那么天皇为何没有姓氏呢?

在古代,天皇是处于“赐予他人姓氏”的一个角色,天皇的地位是超过姓氏的,没有人能够给天皇封姓氏,并且日本人很多,但是天皇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所以也没有必要有姓氏。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天皇家族被称为“万世一系”,并未出现过第二个天皇家族,其他国家的朝代更替必然皇帝也会出现更换,日本天皇没有和其他人进行比较的机会,所以天皇就一直没有姓氏的状态。

天皇是不是军人?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号称“天皇军队”,可以想象天皇应该是军队的最高统治人。在旧的日本宪法中规定,天皇定位为“陆海军大元帅”的位置,而皇太子以及其他皇族也会被任命为不同的将官。

旧日本陆海军中有一些皇族成员,这些人被称为“皇族军人”。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效仿英国王室的制度推行了皇族参军的行动。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日本天皇并非实际的“军人”,明治、大正、昭和的前期(从1868年~1945年),历史进程上来看,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日本战败的这段期间,天皇可以称为“军人”,而其皇族也是可以参军的。

但是战后,在GHQ的主导下,修改了日本的宪法,规定了日本天皇包括皇族在内的成员不能够加入自卫队或者担任自卫队任何职务。从根本上也杜绝了天皇家族参军的可能,所以自此以后天皇不再称为“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蒙古族最高贵的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蒙古族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还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毕竟和中国的文化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很多人对这个外国文化也比较的感兴趣了,所以有的也值得研究研究,最近很多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蒙古族最高贵姓氏会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析看看!

例如《元史》汉译时错误地将奇源部误译为奇渥温氏!误将成吉思汗的姓氏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应作奇源,明朝人旧译侮辱贬称为“乞颜”,其实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奇姓均取自于此。

孛儿只斤是明朝人旧译的侮辱性称谓,正确译法应为“包尔之金”,又译“孛儿吉德”、“孛儿吉根”,“博儿济吉特”、“孛儿吉济锦”、“包罗特”、“包罗歹”、“博罗特”、“布儿赤金”、“孛尔吉”、“台吉”等,是伲鲁温诸部之一。

孛儿只斤氏的远流为乞颜部,《绎史》、新旧《唐书》《帝系谱》记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后裔包豕韦【又译为钵室韦】建立的蒙国豕韦。《东北民族史略》载后迁东北与北狄融合为蒙兀室韦。自包端察尔蒙合汗(成吉思汗十世祖)单建氏族后,《金册》载:使孛儿只斤氏传承了,这个姓氏是由“包端察尔又译孛端察儿”这个尊号演化而来,《蒙古秘史》有段记载,即:孛端察儿为孛儿只斤氏矣。合布勒(成吉思汗四世祖)汗时期,“乞颜”又放在“孛儿只斤”之前,表述为“乞颜·孛儿只斤”。成吉思汗后代,单用孛儿只斤为氏,清朝时大部分汉译为包姓,现在蒙古族包姓约380万人,为蒙古族第一大姓。孛尔只斤汉译为-------包、鲍、宝、博、刘,云,波等姓氏。

取祖先名字为姓。例如嘎达梅林取其先祖莫勒特图的“莫”字汉译音“孟”为姓,其汉名叫作孟青山;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的后裔取首字“富”为姓;父名为布仁,则取“布仁”首字“布”为姓;父名为“呼德”,则取“呼德”首字的谐音“胡”为姓。

蒙古族人只要部落、氏族的“族姓”,没有严厉意义上的“家姓”,自成吉思汗年代,特别是自元朝树立今后,蒙古人以部落名作为姓氏的做法遍及流行起来。

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兴安盟的蒙古族以“包”姓居多,他们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嗣,归于“孛儿只斤”氏族,后人求方便,取氏族称号词首为姓,即“包”姓。

成吉思汗黄金宗族是包尓之金宗族。包姓是蒙古族大宗族,因为与华夏汉族往来较早,为了便于外交简化为包、宝、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姜子牙的后人都姓什么 姜子牙后裔在现在是什么姓氏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姜子牙后代的姓氏有:姜、吕、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等。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他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被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姬昌继位后,姜子牙成为周国军事统帅,并辅佐姬昌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

姜子牙一生著有《六韬》,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的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诸葛、司马这些姓氏为什么消失了?复姓究竟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594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有很多复姓存在,例如诸葛司马、上官、欧阳等,其实这些姓氏都非常好听,充满一种江湖的气息,为什么到了现代这些姓氏都消失了呢?其实这些姓氏的人本身就不多,大家所熟知拥有这些姓氏的人也只是少数而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姓逐渐拆成了单姓,所以大家能见到的复姓也越来越少了。那期初这些复姓都是怎么来的呢?这次就为大家做个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复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例如宇文、尉迟、上官、公孙、慕容、司马等。

复姓虽然少见,但因其常被武侠小说用来“装点门面”,读者们都不陌生。

这种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复姓,小伙伴们知道几个呢?

宇文

【宇文氏属地】

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宇文氏来历】

据《周书》记载:(宇文氏)其先为鲜卑君长,有名普回者,“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

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子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

这段文字是说,后来有普回袭任大人,他在打猎时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于是号称宇文氏(当地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意即“天子”)。

东晋时,宇文氏进据中原,号称宇文国,以宇文为姓,称宇文氏。

【宇文氏名望】

魏晋时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传至普回大人时,他在出猎时拾得一枚玉玺.

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其族人呼天为“宇”,称君为“文”,于是号称宇文氏,意为“天子”。

东晋时,字文氏进据中原,逐渐成为汉族人的姓氏。故宇文氏后人奉普回为宇文姓的得姓始祖。

尉迟

【尉迟氏属地】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

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

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尉迟氏来历】

尉迟(Yùchí)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南北朝时北方鲜卑族姓氏,以部落名命姓。

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国。后来拓跋邽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与此同时,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号尉迟部,如同中华之诸侯国。

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尉迟氏名望】

尉迟恭:唐初大将,字敬德(586-658),今山西省朔县人。

隋朝末年,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随刘武周起事,后降唐,从太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

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欲妻以女,敬德说:“臣妻虽陋,相与共贫贱久矣。

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原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国公。

上官

【上官氏属地】

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

【上官氏来历】

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邽即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上官氏名望】

上官氏名人,汉朝有名臣上官桀;唐朝有上官仪,高宗时官至宰相;上官仪孙儿上官婉儿,有“巾帼宰相”之名;近代有国军将领上官云相等。

东方

【东方氏属地】

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

【东方氏来历】

“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早在远古时期,上古帝伏羲创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孙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

古书记载,相传他出生的时候,“出于震,位主东方”,即根据八卦图推算是在震位.

而震位表示为“东方”,因此,就以“东方”为姓氏。

至汉武帝年间,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本姓张,是太昊伏羲氏后裔少昊子张挥的后代。

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邻居就根据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起名为“东方朔”。

而他长大后,名噪一时,东方作为姓氏又得以巩固。

东方朔的后人就以东方为姓。

【东方氏名望】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东方虬:唐朝史官、诗人;唐代学士东方显等。

长孙

【长孙氏属地】

济阳郡,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一说河南兰封县东北。

【长孙氏来历】

长孙一姓源于沙英雄之子嵩。

据史料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沙英雄,他是南部大人,号拔拔氏。

小儿子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因为沙英雄是其曾祖父的长子,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

长孙嵩后来官至太尉,封北平王。

【长孙氏名望】

长孙姓名人,有隋朝的车骑将军长孙晟,其女是唐太宗的皇后,儿子长孙无忌助太宗夺得帝位,出任宰相。

诸葛

【诸葛氏属地】

琅琊郡,今山东诸城县。

【诸葛氏来历】

诸葛一姓来源有三:一是源出于商朝。

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在其封国灭亡后,葛氏中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西南,后来又迁到阳都,因为当地也有葛姓,所以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二是在秦末陈胜起义时,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将他杀害。

汉文帝时,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世子孙便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三是古代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

【诸葛氏名望】

诸葛名人,除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外,西汉有司隶校尉诸葛丰,东吴有谋士诸葛瑾,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公孙

【公孙氏属地】

扶风郡,今陕西咸阳县东。

【公孙氏来历】

据《路史》记载,神农氏同母弟勗,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

这是公孙氏其中的一个来源。

另,公孙氏还有三个来源。

一是轩辕帝最初姓公孙,后来又改姓姬,他的后世子孙中有的依然以公孙为姓,称公孙氏。

二是周制规定,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

他们的后代中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

三是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诸侯之孙,也以公孙为姓,称公孙氏。

所以,公孙氏的来源较多,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公孙氏名望】

说到公孙姓名人,秦孝公时变法的领导者商鞅,原本就姓公孙,由于他变法有功,受封于商,才叫商鞅。

此外,春秋时卫国神箭手公孙丁,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逻辑学家公孙龙,西汉丞相公孙弘,东汉末年的辽东诸侯公孙度、公孙瓒,唐代的右武卫大将军公孙武达、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等,都是公孙氏的佼佼者。

司马

【司马氏属地】

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司马氏来历】

司马一姓起源于古代的职官名。相传帝少昊开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和军赋,周朝时称为夏官大司马。

周宣王时,帝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因他打败了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的徐戎(又称徐方、徐夷),立下大功,便赐司马为姓。

此后,程伯休父的孙子以获得这份官职为荣,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以司马为姓,称司马氏。

另外,许氏、郝氏也有改姓司马的,如许穆之、郝惔之就是,他们的后世子孙也以司马为姓。

【司马氏名望】

司马氏虽然没有列在百家大姓之内,但也是中国的一个著名复姓,其家族人才辈出。

如西汉时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又如三国时期的魏国权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更是建立了晋王朝。

再如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除此还有东汉末年“水镜先生”司马徽等。

司徒

【司徒氏属地】

赵郡,今河北赵县。

【司徒氏来历】

司徒一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

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

“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

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司徒氏名望】

司徒氏名人:春秋时陈有大夫司徒贞子,南朝陈国有大夫司徒卬,唐有太常卿司徒映,五代有礼部侍郎司徒翊,明有辽阳卫参军司徒化邦等。

令狐

【令狐氏属地】

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县。

【令狐氏来历】

令狐(líng hú),中国复姓,源出于姬姓。

令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据《水经·冻水注》载: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西方)。

周文王姬昌之子毕公高的后代魏颗得了胜仗,晋景公把令狐一带赏赐给他做封邑,魏颗之子魏颉以封地为氏,称令狐颉。

【令狐氏名望】

令狐氏名人,有汉武帝时的令狐茂,三国魏时的弘农郡太守令狐邵,唐代宰相令狐楚、令狐绹、文史学家令狐德棻,明代经学家令狐鏓等。

中国古代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

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尔朱

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h.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i.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角里 闾丘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昆吾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o.欧侯 欧阳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拓拨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乐正 运奄 运期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夹谷 揭阳

我国现存的复姓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

复姓起源

汉朝有习俗,取名一般只取单名,三国演义中名有两字的只有武安圆,黄承颜等寥寥数人。

中国的复姓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透过这一个个复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的历史知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1)有的由封邑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

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2)有的因居地而来。

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

又如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还有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还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

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由官名而来;

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认真揣摩这些复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比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2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

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

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

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凡503姓。

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

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

其中,北京市2250个,上海市1640个,沈阳市1270个,武汉市1574个,重庆市1245个,成都市1631个,广州市1802个。

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阎福卿等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

而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却多达7720个。

但这还不是确切的数字。

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大家都知道百家姓中的百并不是说就是100的意思,而是一个虚数,是多的意思,那么百家姓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呢?下面就来和小编看一看。

详细内容

1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版了不少关于姓氏的书籍。有慕容诩著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华云、纪林合著的《百家姓解释》,阎福卿等编著了《中国姓氏汇编》,严帆著有《新编百家姓》。台湾省的邓献鲸编了《中国姓氏集》。其中《新编百家姓》共收录姓氏3107个,台湾省的《中国姓氏集》收录姓氏达5652个,单字姓3484个,双字姓2032个,还有三字复姓146个。

3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工作,众多的研究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到底有多少姓氏是很难说得清的,从历代文献资料看,可查到的姓氏有六千左右,目前常见的有两千左右,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经消失了。有人在北京地区做过统计,在北京800万人口中,有1800个姓,常见的姓有40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单字姓,竟发现有400多个姓氏是以前没有记录过的。纵观姓氏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得出:由多到少,由复到单,由小姓到大姓,这样的变化趋势。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根据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蜀国为什么不叫刘蜀?曹魏和孙吴为什么可以再国前面加姓氏?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看三国可以发现,对于三个国家的称呼上有个非常好玩的现象。魏国和东吴都可以被叫做曹魏、孙吴,只有蜀国好像没有刘蜀这样的称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建立蜀国也只是为了继承划汉朝的血脉,毕竟刘备他们打的旗号就是要匡扶汉室。虽然刘备也是姓刘,但和正统的刘氏贵族还是差太远,如果这样叫等于是承认了刘备,可能就有点不对劲了。

蜀国从来被我们称为蜀汉。

蜀汉就是刘备所建的汉帝国。因为要区分前汉、后汉、成汉、南汉、北汉等政权。

事实上,自丢失荆州之后,刘备的汉帝国也就只限于蜀地一方,说是蜀国,蜀汉并无什么不妥。而不需要去称呼一个别口的刘蜀。至于那个古蜀国则可以忽略。

而陈寿的“三国志”只是分本的《魏书》〈蜀书〉〈吴书〉,但当时已是西晋时期,无论从保护自己的脑袋,还是尊重客观事实,陈寿都没理由将蜀汉称为正统,而只能称为先主后主,列传而非皇帝专用的本记。多说几句。

纵然刘备当时号称延续自后汉,但不论是同时代的士子,还是后世官方,从来没谁承认刘备是当时的中央政权。

记得我们读书时候是怎么说的?

两汉魏晋南北朝。

看到没有?

没有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说法。

所以,承接东汉政权的是曹丕的魏朝。

更合适的说法是,曹魏是中央政权,蜀汉及孙吴只是地方割据。

无论从统治区域、人口、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是如此。

尤其重要的是法统。

过去想当皇帝,想被后世承认为皇帝,是要看法统的。

就是说,你凭什么当皇帝。

曹魏很简单,也很正规。无论汉献帝本人是否愿意,但是当曹丕站在高台上,当着数十万人的面接过汉献帝呈递过来的玉玺,他的法统就确立了。

很简单的道理嘛。西晋时期,只有孙吴政权在苟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说孙吴是正统。

那末,晋就是当时的正统王朝。

那末,与曹魏同样属于禅让形式的晋,他的法统自何而来?

显然,只能来自于曹魏。

而曹魏的法统来自于哪里?

当然来自于汉献帝的让。

这就是曹魏的法统。

刘备当皇帝可没这么多理由,不过以所谓汉家血统(可是汉皇后代未知凡几),借口汉献帝被曹丕杀害,然后祭祀上天,郊告四野,就登上皇位。

当时的士子就要问,你刘备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有汉献帝的传位诏书?还是统一天下的功劳?

至于孙权当皇帝的理由那就更搞笑了。

折腾七八年,还是找不到自己当皇帝的借口。但是自己不当皇帝,就永远比曹魏蜀汉低一头,不是皇帝的话,最多也不过一个王。

只能含混其词地说,天下大乱这么多年,曹操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可这样依旧没有当皇帝的理由啊。只能借春秋故事,说汉吴故宜,将来天下统一,我和刘禅平分天下。

所以,即便到了唐宋时期,官方与士人都依旧承认曹魏是正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六大姓氏之最

全文共 274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姓氏你知多少呢?下面来学习一下我们中华姓氏之最吧!

1、唯一没出过皇帝的大姓:张

张姓在宋朝时期的《百家姓》中,列在24位,但是现在已经稳居前五。据上古传说,张姓是黄帝赐姓,张姓的始祖张挥司职弓箭制造,所以合称为张。而在考古和史籍中,张姓的最早的出处也非常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或是有名的青铜器制造者。 张姓在地理分布是北多南少,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在对外扩张中,同化周边民族的结果,比如乌恒族、鲜卑族、羯族、匈奴族等等,这些游牧通常擅用弓箭,有的被赐姓张,有的被主动改姓为张。也可能是周边民族主动汉化的结果,比如女真人、满族,清帝国灭亡后,很多满人改为汉姓,比如章佳姓、章锦姓等。渐渐构成了张姓这一群体,也符合张姓北多南少的特征。 但就是这样一个数千年来的大姓,却从未出过皇帝。笔者在中午走访了本地的道观,得到的解释是因为玉皇大帝姓张的缘故,因为张姓的天命属于整个世界,所以为了避讳,张姓人不能当皇帝。

2、最难说出口的姓:睾

此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等地域,属于别人问名问姓时,最不好意思出口的姓,比如最常见寒暄里,“您贵姓?”,“姓睾”,“哪个睾?”这个姓最尴尬地方就在于,能让别人一听即懂,或者说最常见的词汇里,仅能联想到某个生理学的名词。 睾姓虽然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它却是不折不扣的古代“贵姓”。这个“贵”可不是恭维,而是实打实的。因为睾姓源于睾陶,睾陶则是上古四圣之一,五帝少昊的后裔,和尧、舜、禹并列,而他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于虞夏两朝,还被中国人奉为司法之祖,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他还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比孔子要早上千年。

3、中国最小的姓:难

说了中国最大的姓,怎么能少中国最小的姓,这个姓就是难据学者考证,难姓源自鲜卑族拓跋部。该部中有一个的叫 氏/ 氏的氏族部落,他们以鸟为图腾,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入主中原,为了更好的统治农耕地域,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往南方,并开始进行汉化。由于吸收了汉族的门阀等政策,汉化给北魏王朝带来了灾难,北魏在实施汉制后不久就灭亡了,但是汉化的影响却留了下来,鲜卑族最终消亡,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 氏/ 氏据说是源于难江(今松花江)的称呼,也有可能是一种鸟,为“吐难”,汉化时改称为难(音nìng)。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现代汉族的先民姓氏被专家归为“别姓”。又引起了韩国人兴趣,后来他们据此考证,认为古难姓人曾是韩国的先民,并得到了中国文化圈以外较为广泛的承认。

4、中国最长的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这一姓氏共有九字,出自1996年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后来在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中出现,一度被誉为中国人知晓最多的九字姓。 从字面看来,“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属于汉姓,可能和佛寺、岳武穆相关,但是依此姓检索的话,全国无一人是该姓。于是后来又有学者指出,这一姓氏并不存在,它应该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儿敏”这一个姓氏,源于蒙古姓氏,“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容易造成混淆,出于尊重蒙古族同胞、容易辨识的考虑,应该采用蒙古读法或简洁易读的写法。 而在复姓中,最长的是“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该姓氏的汉语读法共有十七字,来自云南巧家县,是彝族同胞的姓氏。

5、中国最“老”的姓:老

在中国,老姓的起源可能分为不同的数支,而这数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但它们很难得到考证。现代老姓在日本也有分布,也可能是和中国“老”姓完全没干系的姓氏。 中国古代的老姓一说是老子后人,老子著有《道德经》,活了二百多岁,而且出生时就是“老头儿”,白眉白髯,所以被人尊称为老子。但中国人更重视个人价值的体现,并不像现在这样家族观念深厚,别人这样叫他,渐渐的“老”字就成了姓,他的后人们也就跟着姓“老”了。 能提供证据的一种说法是,老姓源于满族,由满姓“萨克达”演变而来。“萨克达”是满语,有“苍老”的意思,改为汉姓就采用了“老”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说法,有的地方的“老”姓可能也是自主演变而来。但在中国,姓老能帮助男人们在无形中拉近和其他人的距离,比如称呼“老哥”、“老弟”、“老小子”、“老兄”、“老先生”等等,可是女性来说,就不那么走运了,“老小姐”、“老姑娘”、“老同志”可不是女性们喜欢的称呼。

6、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姓氏:孔

孔姓是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姓,其主要原因在于孔姓中诞生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大家族:孔子家族。根据人类贡献指数,对人类发展促进作用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大英帝国、罗马帝国以及大汉帝国。其中罗马与大汉并列第二位。而英国的主要贡献在近代以后,据此去掉英国的话,那么人类古代史上,汉帝国就是人类最具贡献度的全球性大帝国。 最直接的因素是大汉帝国供养着极为可观的人口数量,并最终决定了占据全球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偶尔接近一半的人类超过两千年的生存方式。 大汉帝国所提供生存方式,就以是孔子家族的儒学为基础。也是为理学兴起以前,中国人开拓进取、勤奋好学、重视礼仪、尊师重道、信奉君权神授或历史的选择等等传统观念的起源,这些儒学所提倡的东西,至今仍然被人们不断提起。

关于姓氏

姓氏最早是由地名、官职、职业等演变而来,其中地名最为普遍,标志着家族曾经生活过的地区。但到秦朝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财富全归了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始皇帝则强制统一政治、经济、文化,让中国人的姓氏含义渐渐发生了改变,姓氏在中国演变为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

姓氏最早是由地名、官职、职业等演变而来 在国外,姓氏至今还表示着家族最早、或者最负盛名的领地,比如曾统治了上百个国家的哈布斯堡家族,他们拥有众多的名字,却不以卡斯提尔、奥地利、葡萄牙等等为姓,而是仍旧以在瑞士的家族发源地为名,而伊莎贝尔女王却以卡斯提尔为姓。

在国外,姓氏至今还表示着家族最早、或者最负盛名的领地 因此,在大多数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姓氏千奇百怪,而且还将姓放在名的前面,显然比起名字来,中国人更加重视姓氏。

8、最具中国元素的姓: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但龙姓最早并不姓“龙”。事实上,龙姓最早叫做“御龙”氏,是尧帝的后裔,他向当时的豢龙氏学习养龙之术,不但学的很好,而且还青出于蓝。夏王朝当时的国王非常高兴,就将他赐姓为“御龙”,意为“驾驭神龙”。 再到后来,龙渐渐成为了皇帝的象征,秦始皇则被称为祖龙。“御龙”就成了杀头灭族的大罪,于是御龙氏就将御龙改为龙姓,流传到了今天,这就是龙姓最早的来源。同时,由于龙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先秦时期,当时有很多显赫的贵族,包括王国统治者的后裔改姓为龙,甚至以龙为国名,比如夏商的龙国,春秋的舒龙国等等。又按照当时的习俗,生活在龙国的人民又以龙为姓。 唐朝以后,离开中国本土后的汉族往往会被异族同化,但他们仍然会保留一些汉族文化,有的也以龙为姓,比如西域的且弥国、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因此,龙姓虽然极具中国元素,但并不只是中国姓氏,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宝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孟姜女是姓什么 孟姜女的姓氏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孟姜女姓“姜”。孟姜女并不姓孟,“孟”是“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所以,“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为“孟姜”。

孟姜女是姓什么

孟姜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其人物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温柔善良、踏实能干、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说是家喻户晓。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皇帝取国号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姓氏?国号有哪些标准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开国皇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国号,开启一个新的朝代。但一般国号和皇帝的姓氏都不一样,那皇帝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姓给国家命名呢?其原因说法不一,给国号起名有比较多的讲究,一般也不是由皇帝一人决定。中国最早的国号可以追溯至黄帝、舜禹时期,不过当时还不算朝代,只能说是一个部落。那下面就来介绍下古代国号到底怎么取的。国号怎么取?

所谓国号,在古代就是指朝代的名称。一旦国号改了,就意味着朝代也改了。就地位与重要性而言,封号、庙号、谥号这些封建社会必备品与国号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古人相信“天命”,因此,国号往往有非常正式的来源,不能随便取。

历史上“随便”取国号的例子不多,非要列举的话,应该数南朝陈国(公元557年至589年)。以“陈”为国号,是因为南陈的建立者叫做陈霸先,陈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作为国号的王朝。

除了南朝陈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君主把自己姓氏当国号用的情况。比如秦始皇姓嬴,却沿用“秦”为国号、刘邦姓刘,却使用“汉”为国号。一般来讲,皇帝或者诸侯们选取国号时可参照的标准有如下几种:古代国号标准

一,采用吉利字眼、谶语为国号。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明朝的国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显然明朝国号“明”与之前的元朝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里的“大明”有“太阳”的意思。所以明朝也可以说是“太阳的王朝”,某种层面上有足以超越前朝地位的含义。

二,采用自己的封爵为国号。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简直多不胜数,好比隋朝建立者杨坚,原本是北周随国公,他感觉“随”有不安定的意思,就取了类似的“隋”为国号;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同样出身北周官僚贵族,袭封唐国公,打下江山后,就以“唐”为国号。

三,采用源地或者发迹地为国号。好比宋太祖赵匡胤,他原本是后周的武将、担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想到自己是在宋州发迹的,这个地方原本也属于古宋国,就确定国号为“宋”。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照搬之前朝代的国号,这叫“尊崇沿袭”,有种继承前辈光辉岁月、显示皇帝血统高贵、皇族历史久远的感觉。举个例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原本是流浪孤儿,称帝时却自称是李唐皇族后人,理直气壮照搬“唐”为国号。

再比如享国长达791年、向来以礼乐制度严格著称、自带优雅范的周朝,其国号“周”也曾经被武则天(武周建立者)、宇文觉(北周建立者)等人沿用。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虽然历经554年,堪称“长寿王朝”,后世却无一朝照搬它的国号。“商”怎么来的?

这个朝代就是商朝。商,可以解释为商业、商人、经商,如《史记·货殖列传序》记载:“商不出,则三宝绝。”《易经》中也提到:“商旅不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2个世袭朝代,共传了17世31位王,建立者商汤是上古著名贤君,末代君主则是家喻户晓的纣王帝辛。

史书记载,商人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他的名字叫做契,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了商邑,从此,他的部族就以“商”为名。也就是说,“商”作为国号,源出始祖的发迹之地,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会做生意,所以叫商人”是两码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有哪些姓氏,听起来很像日本人?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多种多样,除了占据绝大部分的单字姓,现在也有不少复姓,然而单字姓毕竟比较常见,还好说,有一些复姓不常见也就算了,偏偏听起来特别像是日本的姓氏。不过,在中国,每一个姓氏都是有历史渊源的,因此也有很多极其古老流传了上千年的姓氏。今天要说的这几个姓氏,听上去很像是日本姓氏,但的的确确都是中国本土诞生的姓氏。

在我们国家,常见的姓氏就有七八十个,还有一些生僻、罕见的姓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逐渐消失,今天我们来讲6个复姓,这6个复姓不少人第一次听说时,都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

1.东野

说到“东野”,最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悬疑小说作家东野圭吾,但是中国的复姓东野和日本的东野是不一样的。东野是现在非常罕见的复姓之一,没有收录在百家姓中。东野起源于姬姓,当时商王朝被灭后,周武王赏赐有功之臣,其中鲁公的第三个儿子鱼,受到东野田一成的赏赐,所以便以东野为复姓,田为单名,东野姓也由此而来。

此后这个姓氏的后人一直生活在山东一带,常年战乱,东野姓氏的族人也曾经差点被灭族,还好东野第二十一世东野质带着儿子出逃,东野一族才得以延续至今。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今这个姓氏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还是在山东曲阜、平邑等地方。但这个姓氏和日本的“东野”撞了,而在我们国家太过少见,自然会造成不少人的误解。

2.新垣

新垣也是非常罕见的复姓姓氏之一,同样受到日本姓“新垣”的名人的影响,在中国如果姓这个姓氏,和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但是这个姓氏我们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个是西汉新垣平,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新垣衍,西汉之后关于这个姓氏的记载就很难在找到了。

而日本新垣姓氏主要分布在冲绳一带,这个地方在清朝时仍旧属于我国领土,所以很有可能日本新垣的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个姓氏。

3.端木

端木是大家常见的复姓之一,不少人起初都误认为是日本姓氏,而在中国,这个姓氏来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来源于周文王姬昌的老师的后代端木典,还有一个说法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这个姓氏在全国各地分布非常广,虽然没有列入百家姓中,但是在复姓中排名第三十七还是比较靠前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端木姓氏的后人为了简化姓氏,将复姓改为了端或者木等单姓。

4.其他姓氏

除了提到的这三个复姓外,还有姓氏为东门、西宫、木门等的人,也经常被认为是日本人,但是中国的姓氏是上千年来一个家族的历史延续,但是在日本最初是没有姓氏,只有名字的,后来有的姓氏大多都是根据居住地的环境而起的,比如住在田边,就姓田边,住在田中,就要田中等等,日本人的姓氏没有很好的延续性,家族的变迁、创立的新家业等等,都可以随意进行改姓。所以现在的日本人想要根据姓氏寻根并不是那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满族姓氏汉化对照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阿】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耍姓的来历前身 耍姓现在还有多少人 耍姓氏怎么读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消息,那就是竟然有人姓耍,那么这个姓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姓又有什么起源呢?话说这个耍姓的来历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就这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

1、耍姓的来历前身

耍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出自商诸侯,今河南焦作有此姓。出自商诸侯,商诸侯有而国,商灭亡后姓耍。志愿军有团长耍清川。

2、耍姓现在还有多少人

耍姓现在还有600多人哦。今天河南焦作修武县的600耍人,无论是生活习性和服饰语言都完全和汉人一致了,人口统计也列为汉族,只是这个“耍”字传说让人依然神秘不解。

3、耍姓氏怎么读

耍姓氏就是常规的读法:[shuǎ]。

4、耍姓的故事

在河南焦作修武县郇封镇雪庄村有一个比较奇特的村庄,说它奇特,主要是这个村庄有两大宗主,第一大姓名为“史”,第二大姓却非常奇特,名为“耍”,在百家姓是找不到这个姓的。

“耍”姓不但奇特,而且来源也是一个谜,耍姓如何形成,根本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为什么姓“耍”?

其实,这要从元末说起,元末蒙古统治者的强征暴敛逼得民不聊生,所以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黄巾军起义,黄河两岸到处是揭竿起义的乱民。

在黄巾军的沉重打击下,朱洪武横空出世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攻占了大都,建立了明朝。

元朝蒙古人如潮水般退向了北方,但是并不是想跑回老家就能如愿的,其中就有元朝皇室因为来不及撤离只能留在中原。而耍姓就是遗留在中原的元朝皇家宗室的一支。

为了活命,为了不被汉人攻击,他们只能脱下皇室服装穿起汉服,久居此地后已经完全被汉化了。

但是他们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先,保留自己的姓氏是万万不可的,但是祖先永远不能忘却。他们不愿意用汉族的名字,一对久居此地的蒙古夫妇看到可爱的小孙子在玩耍,让他灵光一动,姓“玩”不久得了,正好是元王二字的合成。

但是他们仍然后怕,明朝官府永远都不缺咬文嚼字之人,祖母灵机一动,何不用玩耍的“耍”字,这样官府就不会怀疑了。

从此,无论是统计户籍还是对外称呼,“耍”姓虽然奇特,但是被代代相传下来。

其实要做一番考证,河南修武确实和元朝皇室有很深的渊源,元初焦作修武县就是忽必烈的“汤沐邑”(元史和《怀庆府志》)都有记载。元仁宗在继位前还在此陪生母居住了3年。

由于元朝历代皇帝都对此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对这片土地上的汉人一直采取“怀柔”政策,减免赋税,此地汉人也相对生活富足,对元朝心存感激之心。

这也是“耍”姓能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和他们同住一地的村民是不可能不知道他们来历的,一旦有人举报,后果可想而知,肯定被满门抄斩。

今天河南焦作修武县的600耍人,无论是生活习性和服饰语言都完全和汉人一致了,人口统计也列为汉族,只是这个“耍”字传说让人依然神秘不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姓氏大全 中国有哪些姓氏

全文共 127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大全: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欎、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司徒、司空、召、有、舜、丛、岳、寸、二、皇。

侨、彤、端、竭、赫、实、甫、集、象、翠、狂、辟、典、良、函、芒、苦、其、京、中、夕、之、章佳、那拉、冠、宾、香、果、伊尔根觉罗、依尔觉罗、萨嘛喇、纳喇、赫舍里、额尔德特、萨克达、钮钴禄、他塔喇、喜塔腊、蹇、讷殷富察、叶赫纳兰、库雅喇、瓜尔佳、舒穆禄、索绰络、乌雅、范姜、碧鲁、张廖、张简、图门、太史、公叔、乌孙、完颜、马佳、佟佳、富察、费莫、称、诺、来、多、繁、朴、回、毓、鉏、税、荤、靖。

绪、愈、硕、牢、买、但、巧、枚、撒、泰、秘、亥、绍、以、壬、森、斋、释、奕、姒、朋、求、羽、用、占、真、穰、翦、闾、漆、贵、代、贯、旁、崇、冻、告、休、褒、谏、锐、皋、闳、在、歧、示、是、委、钊、频、嬴、呼、大、威、昂、律、冒、保、系、抄、定、化、莱、校、么、抗、祢、綦、悟、宏、功、庚、务、敏、捷、拱、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姓氏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共同点

全文共 2159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小编在此整理了姓氏的起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姓与氏合而为2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姓氏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1.

2.

3.

4.

5.

6.

姓氏的起源介绍

中华姓氏的起源,追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伏羲氏时期。相传伏羲氏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如今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四百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在《左传·文公》曰随会,《左传·昭公》曰范会。《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称辅果。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姓氏有哪些 古代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姓氏有姬、姚、妫、姒、姜、嬴、姞、妘等,这些姓氏的起源一般是部落的名字或是部落首领的名字,是根据家族血缘关系对自己身份做的标识。

古代姓氏有哪些

古代姓氏有很多,中国上古时期的著名八姓是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在黄帝的二十四子中,得其姓者有十四人,分别有十二姓,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

古代姓氏是什么

在古代,姓氏是一个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人们都用姓氏来标识自己的身份。古代姓氏的最初来源也和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有关系。姓氏的最早起源是部落的名称或是部落首领的名字,它具有标识不同人的氏族和出身的作用,方便不同氏族人士的通婚,也标志着群婚制向以血缘为标识的婚姻制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