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指挥棒的历史(最新20篇)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瑜伽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3444

文章

1000

灵芝的功效、作用及研究历史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灵芝作为拥有数千年药用历史的中国传统珍惜药材,具备很高的药用价值,其中,以紫灵芝的药效为最好。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灵芝的功效作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灵芝的研究历史

芝类药物始载于《本经》,根据芝的颜色不同,将芝类分成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六种。

1、《本草经集注》曰: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种甚多,形色环异,并载《芝草图》中。今俗所用紫芝,此是朽树木株上所生,状如木檽。

2、《纲目》把历代有关芝类的记载加以引证,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曰:芝类甚多,亦有花实者,本草惟以六芝标名,然其种属不可不识。

3、《神农本草经》:“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

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元芝。

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龙芝。

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

黄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

紫芝,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木芝。生山谷(旧作六种,今并)。”

4、《别录》:“赤芝生霍山。”“紫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无毒。六月、八月采。”

5、《新修本草》:“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

灵芝在中国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药王孙思邈从35岁开始一生长服灵芝,101岁无疾而终,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寿之道。最早记载宣皇帝《游七山寺赋》中说:“山多寳玩,地出琼珍”这里的琼珍就是指灵芝,寓意“珍宝”。药王孙思邈把在林中寻得的灵芝也称为“琼珍”,后来人们就把灵芝称为琼珍灵芝,指的是林中的灵芝。

灵芝的功效和作用

1、灵芝味甘苦、性平,归心、肺、肝、脾经;可养心安神,寂肺益气,理气化淤、滋肝健脾。主治虚劳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目昏晕,久咳气喘,食少纳呆。

2、灵芝含有的“锗”,能使人体血液吸收氧的能力增加1.5倍,因此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并有延缓老化的作用,还有增强皮肤本身修护功能的功效,可用于各种慢性 病所致的面色发黄及由于气血不足而致的面部光泽等症;灵芝所含有机锗可诱导人体产生并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参与免疫调节。

3、灵芝中的多糖具有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和护肝的作用;;灵芝中的生物碱可以抗炎镇痛;灵芝孢子粉能止血、排毒、抗氧。

4、灵芝单味煎服或与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白术、茯苓等配伍,可养心安神,补肺益气,滋肝健脾。

5、将灵芝与有关中药研成细末,入布袋,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浸泡30天后,可去渣饮用,用以治疗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高血脂、高血压及顽固性胃炎等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历史知识点:钢铁长城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知识点:革命党的创建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1.组织准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口号"振兴中华";

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同盟会。同盟会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民报》的创办: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宣传三民主义。

2.性质: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来演变为国民党。

3.意义: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4.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是三民主义的前提。(狭隘的汉民族主义色彩)

(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过敏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对应"创立民国")

(3)民生主义: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是三民主义的创新。

(4)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口号、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以太坊交易费用连续第二天创下历史新高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以太坊以一种以上的方式一直飞速发展。

根据区块链数据平台Blockchair的数据,以太坊用户支付的平均交易费达到了创纪录的平均超过$ 7.50。

美元图表中的平均以太坊交易费用。资料来源:主席

在2020年6月至2020年7月的同样拥挤的时期内,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 呼吁对加密货币的收费系统进行改革,这表明如此高的收费可能会破坏网络的安全性。

Buterin认为,矿工越来越依赖交易费可能会刺激自私的采矿行为。反过来,这可能会破坏交易的处理方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Buterin建议以太坊改进提案1599。该提案将导致区块链消耗基本交易费用,以减少矿工对它们作为收入来源的依赖。

此外,Coinbase研究人员Max Bronstein当时表示,高额费用是由于与以太坊网络上的稳定币互动增加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博士之称,始于战国。秦设博士官,掌通古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学府中设博士,如晋有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国子诸博士,作为教授官。

前秦的宣文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宣文君姓宋,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幼年丧母,由父亲一手抚养。父亲传授给他《周官》音义,并嘱咐她说:“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她牢记父亲的教诲,身经丧乱,始终背负父亲所授之书,不断温习。其子年幼时,她白天打柴,夜里教儿子读书,终于将儿子抚育成才,作了前秦的太常。

有一天,前秦国君苻坚视察太学,为没有开设礼乐这门课程感到遗憾。博士卢壶对苻坚说:“经过丧乱,各门课程已大体恢复,唯独礼乐,找不到懂《周官》的教授,所以没有开设。我发现太常韦逞的母亲,传其父业,精通《周官》音义,现年八十,但耳不聋,眼不花,可以教授后生。”苻坚听了很高兴,请韦逞的母亲在家里设讲堂,选派一百二十名学生跟他学习,赐号宣文君。这样,宣文君成了前秦太学教授《周官》的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全文共 10290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末苏联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联解体介绍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在政斗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连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于1991年12月27日分别继承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苏俄、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原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席位。其他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苏联解体独立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苏联自身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大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大多认为苏联自身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外力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走不下去了,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矛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一)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用

这方面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有人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立初期 ,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二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危机。主要表现为:日用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至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无人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金收入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牛栏的存栏数甚至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马铃薯和蔬菜方面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仍徘徊在革命前的水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首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其次、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大浪费大,高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即它的烟囱经济无法跟上世界主要大国的科技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斯大林的继任者,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却越改越严重。例如:赫鲁晓夫在任期间,非科学盲目地在寒冷的苏联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呢?不仅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大丰收,反而大面积减产甚至有的颗粒无收。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正忙于全面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一直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不可动摇的总路线。在国家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商品,而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只占5%—6%,而且国家75%的发展科学的拨款用于军事科研的需要。 这种战备型经济严重偏离了经济发展的正轨,必然导致苏联经济最终的崩溃。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没有很好地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依然重、轻、农比例严重失调。并且也正是经济改革走不通,才走上了将苏联送进坟墓的政治改革。

严重的经济体制弊病必然造成严重后果:首先、经济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其次、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扩大;再者、人民得不到经济实惠,滋生了信任危机,有人就说,苏维埃政权得之于民,又在一定程度上失之于民。第四、经济体制僵化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第五、军事化经济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此可以看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跟不上世界现代科技革命后蓬勃发展的经济。更严重的是苏联的经济问题不仅促使了苏联解体,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他能够促使苏联解体的因素。

(二)民族问题所起的作用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认为,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证明,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迟早都会因发展缓慢而解体,苏联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帝国解体只不过重复了历史发展类似的规律性现象。另一学者涅什科认为,20世纪历史发展的趋势占优势的是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所以苏联这个最后的在殖民帝国瓦解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如此看来,苏联这个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的覆灭是必然的。但是苏联民族矛盾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探讨,因为它确实在苏联解体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共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失误。“实际上最后对苏联存亡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而这又直接与民族问题相关。”苏联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列宁之后历届苏联领导人都缺乏科学的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问题的解决。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各民族和睦相处至关重要,但是苏共却简单地把民族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看作是同步的,结果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其次、错误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祸根。苏联实行了一种失败的民族政策,旨在维护各民族统一性的民族政策,实际上却促进了国内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方面,苏联的民族政策承认和鼓励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等,允许各民族自治共和国的自治;另一方面,苏联的集权和俄罗斯人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状况使“大俄罗斯主义”盛行,欺侮少数民族,压制少数民族,压得太重,时间太长,一旦爆发使统一的苏联四分五裂。第三、苏联领导人由于理论上的贫乏和不成熟,导致他们长时间没有认识到国家建制上存在的巨大缺陷。苏联实际上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他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是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苏联的解体预留了一颗定时炸弹。第四、永远与民族问题相伴的宗教问题。苏联粗暴地用行政手段开展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采取过火的政策。而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错误的宗教政策把宗教组织推向反社会主义的方向时,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地区对联盟中央的不信任感。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主义忽然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肆虐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民的民族价值和国家主权以及由此而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成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等等,统统被瓦解了。如此民族矛盾以及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就是最后将苏联撕成碎片的那双手。

(四)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

虽然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这个个人是国家呢?特别是在苏联这个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国家。所以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那几个个人在苏联的发展和改革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联的解体起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完成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但事实上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因素甚至可以推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因为他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潜在因素。在理论上主要有:他不承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信自动适应原则,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典型就是30年代的大清洗。在实现社会主义上,走教条主义路线。在实践上的问题表现为:政体和政权建设方面排斥民主原则,搞个人崇拜;经济建设上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总之斯大林模式及斯大林体制严重腐蚀了苏联的社会机体,久病不治,终成绝症。斯大林正是给苏联解体种下病根的人!

苏联生病了,需要名医医治。但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不仅没有将病医好,反而更加严重。赫鲁晓夫执掌国家大权时推行的改革是假共产主义,他所追逐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在他的脑际里总有一个难以抹去的念头——如何胜出斯大林。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是对历史的一整套虚构、歪曲和篡改。赫鲁晓夫的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他丢掉了斯大林时期的首创精神,没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战后,斯大林试图在苏联建立一种新模式,按照一种新观念安排生活。1946年2月提出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任务,这是建立在原子、宇航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纲领,这个纲领对苏联日后发展十分有益。但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把创新精神丧失了。由于惰性,苏联没有跟上60年代末全世界掀起的社会文化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

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报告造成了苏共党内的分裂,破坏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埋下了国家解体的隐患。导致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员大量退党,失去了如中国、南斯拉夫这样的重要盟国。另外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共党风开始败坏。在他个人身上主要表现为:他的主观唯意志论,就是使党和社会服从自己意志的愿望,以及形成对他个人崇拜。在国家政治上是,在领导国家中上下严重脱节,言行不一,组织重叠,提拔干部方面有严重的裙带关系和宗派主义,败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最为严重的是,苏共二十大造就了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一批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的掘墓人。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正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党的历史,提出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的时期。这给正处于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戈尔巴乔夫乃至他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动摇了乃至瓦解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可见赫鲁晓夫这个改革者,不仅没将苏联改革好,反而改得一无是处,且隐患无穷!

最后一位是真正将苏联推向深渊的戈尔巴乔夫,甚至有学者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他。这显然有失公允,但也反映出他却是责任重大难辞其咎。对于他有以下几点分析:第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态度以及他所制定的改革政策的失败。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激进的改革主义者。他的改革超出了病入膏肓的苏联所能承受的程度和范围。他最失败的就是削弱、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于改革的领导。正如俄罗斯教科书所言:的绥靖立场使苏共领导机构瘫痪,党进一步解体,大大削弱了联盟中央,因为一个统一的共产党仍然是苏联体制的重要环节。而这个绥靖便直接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国家的解体。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强权型的领袖,能对苏联体制中的关键之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他是个既愿意听有愿意学不够强硬的领导,优柔寡断的性格不能使改革持续,在政变时不能力揽狂澜。第三、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独特性。一方面,虽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领袖,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只有一个——即当时的戈尔巴乔夫。这样造成他的工作负担过重,关注的事情太多,以至于他无法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事情进行深邃的思考。另一方面指他对苏联过去的批评。他倡导要对过去的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对摧毁共产主义的合法性起了促进作用。

所以从个人作用上说,斯大林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赫鲁晓夫使苏联病入膏肓,最后戈尔巴乔夫一手将苏联给毁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因素

美国自二战后一直是苏联的头号大敌。苏联解体与西方的“挖墙脚”行为绝对分不开,与西方特工组织的长期活动也是分不开的。所以美苏冷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大元凶。

所谓美苏冷战,即两大国在几十年的对峙中并没有发生真正大的热战,而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双方暗地里较劲。首先就表现在所谓的“和平演变”即美国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传媒手段,将西方人权、民主思想和西方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苏联人的思想。使苏联人更倾向于走美国式资本主义道路,从内部瓦解苏联。

其次就是美国的经济战略。具体来说在军事上,苏联从一个欧洲强国一跃成为世界性强国,正在于它在常规军备上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为了与已经掌握核武器的美国相抗衡,斯大林不顾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反而集中举国之力研发核武器。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却走上了与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的高消耗道路。勃列日涅夫表现更甚,不仅重视发展核武器也重视发展常规武器。如此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赶上并超过了美国。但是长期的军备竞赛也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80年代里根政府推出了耗资上万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目的便是让苏联把力量集中到军事方面,在经济上拖垮苏联。长期的军备竞赛使苏联保持了大国地位,但不计代价地发展国防实力,耗尽了自己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造成了苏联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除在军事上消耗苏联的经济实力外。美国对苏经济遏制战略还阻碍了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是苏联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几乎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影响了苏联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变。例如杜鲁门政府为在经济上对苏遏制,出台了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输入苏东各国。另外美国以石油战略与苏联打经济战,通过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减少苏联的硬通货收入,从而影响苏联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如:美国1985年支持沙特阿拉伯石油生产,使沙特在头几周里石油日产量由不足200万桶猛增到约600万桶,当年秋末攀升到每天约900万桶,这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全面下跌。1985年8月油价是30美元/桶,1986年4月跌到12美元/桶。苏联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苏联全部硬通货收入的一半。美国还限制了苏联天然气出口数量,更为不耻的是向苏联转让有误技术来破坏苏联经济。1982年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大爆炸就是这一政策的体现。爆炸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国虽然没有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战争,但却在冷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特别是经济战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前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它也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引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在苏联解体十几年之后,对其解体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从中科学地总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成为我们难得的反面财富。

. 一、打击腐败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苏共干部队伍腐败,党内出现一个特权阶层,激起人民的不满……”这是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又一观点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有的还认为应当加上其家属,这样大约为300万人,这个“特权阶层”阵容就相当庞大。但恐怕不应株连家属)。俄语“特权阶层”这个词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具体说来:运输部门月均工资220.3卢布,邮电部门为159.5卢布,教育部门为150.0卢布,科研部门为202.4卢布,国家管理部门为166.2卢布。⒁而整个国家行政、经济部门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190.1卢布。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二、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最重要教训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保持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也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作为社会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先锋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先进的群众性政党,它以各种机构、基层组织联合了数以百万计的党员,成为社会中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力量;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一体化的政党,它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各民族优秀分子的政党,它将各地区、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的凝聚作用;作为动员、联系群众的政党,它通过对各种群众组织的政治领导,通过自己普通党员的一致行动,努力争取广大群众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化解各种不满和矛盾。苏联的教训正是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革新”党向削弱党、取消党的方向发展,使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凝聚力量,导致社会混乱,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其结果是在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联盟国家里,由于联合了各民族先进分子的共产党的瓦解,而造成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泛滥,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生存的重大关键所在。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而完善党的领导。苏联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影响了政治体制中其他各种设置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苏共在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问题,又使党处在不断的蜕变过程中。

苏共的自行瓦解最后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终结、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证明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何等的重要,党的自身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党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揭示并把握和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使之自觉地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像苏共以前那样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是行不通的,像戈尔巴乔夫时期那样一味地迎合西方,追求西方的价值观,照搬西方的一套也是不行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重要的在于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实现改革开放方针,而这种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苏联剧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必须承认在国家的政治体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艰巨的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代替政治体制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苏联苏维埃制度的弊端不仅在于以党代政使苏维埃实际上处于无权境地,不能担负起领导国家的重担,而且还在于从总体上说未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未能处理好中央与以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造成过分的中央集权,其结果是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更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造成新的民族问题,形成民族隔阂和民族不信任,使原本就不容易解决的民族问题与地方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加强和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律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和监督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应充分发挥中央集中和地方分权各自的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吸引少数民族参政、议政,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同时,对于少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纠纷、分裂国家的势力,应毫不手软,坚决给予回击。在这方面,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教训是十分突出的,被所谓的民主束缚住手脚,对民族主义一味姑息、迁就,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打击不力,最终只能造成严重的民族冲突和国家的解体。

四、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苏联社会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苏联解体”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70年的苏联社会一个典型特征。随着社会进步、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就是今天必须对以苏联模式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行深刻改革的理由。但如果说由于存在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尚缺乏说服力。这个观点的不完整性是只注意到这个体制的“弊端”,没有注意到这个体制还有存在的“合理”的因素。苏联解体多年后,俄罗斯学者痛定思痛,才认识到当时苏联的这个体制既有需要改革的“专断”、“集权”的一面,也有任何国家体制运行都必须的“权威”、“集中”的一面。这两种成分交织在一起。“集权”中含有必要的“权威、集中”的成分;而“集中”走到极端又成了“专断”,必须辩证分析这个体制。显然,仅仅用“专制”等单一特点概括整个体制的实质是不准确的。戈尔巴乔夫等人的错误在于全盘否定这个体制,鼓吹“无限制的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真正要总结出苏联这个体制的弊端难点在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或经济体制,应当“民主”到什么程度、“集中”到什么程度,这个“度”或者“界限”在哪里。

苏联解体的深刻根源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又长期未得解决。60年代以前,苏联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造地球卫星率先在太空翱翔,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何等灿烂夺目,不仅联盟内部具有凝聚力,而且吸引世界争取解放的民族,也使西方世界发生了信仰危机。然而自70年代始,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新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苏联传统体制不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经济增长缓慢,逐步进入停滞和衰退时期。经济的巨大反差,引起凝聚与离心的新变化,苏联面临信仰和解体危机。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必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聚集的焦点。一个国家如此,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历史上如此,现而今也是如此。经济的活力同时也是政权的活力、国家的活力和党的活力;经济的凝聚力同时也是政权的凝聚力、国家的凝聚力和执政党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下,边境地区人心的向背和人员的流向,民族地区的向心和离心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取决于社会生产是否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考虑效率,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共同的利益是团结的基础。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五、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列宁正是突破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动的有关具体论断,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它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它除工业指标外,所有社会发展指标处于欧洲最落后国家地位,要解决国家现代化的问题。事实证明:苏联不仅完全战胜了法西斯,也较好地推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正如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俄罗斯著名学者、农业集体化研究的权威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红袍为什么那么出名 有历史的茶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大红袍这种茶,可以说不知道的人很少,虽然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喝过大红袍,但是大红袍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下面介绍大红袍为什么那么出名历史的茶。

大红袍为什么那么出名

大红袍本身在历史的长卷中早已镌刻下了它的足迹,营养价值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动摇的,是高高在上的,大红袍具有无价的地位,成本更是不容小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身的特点自然是尤为具有标志性,独特性的。

关于大红袍的保质期

一般来说,大红袍保质期。包装上会给出三到五年的时限,如果不中途给予拆封,或者在生活习惯上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比如,在沏茶时,千万别用手去抓,因为手上有很多细菌,长期不再使用的话会导制细菌感染,如可以选用汤匙等餐具来对茶叶进行拾取。

这种做的目标的最终还是可以延长茶叶有效期的,大家一定要注意饮用,如果一旦发现茶的口感及其表面有发霉的现象,一定要停止饮用,以防给身体带来不适感。

大红袍的功效

大红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种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降血压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别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红茶的3.1倍,绿茶的1.7倍,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作为茶叶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达1.1%,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具有增强记忆力、降低血压的作用。

此外还具有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胆固醇等等。

一级大红袍怎么样

夏季采制的大红袍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虽然茶树新梢生长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说,很容易老化。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明显减少,使得夏茶滋味不及春茶鲜爽,香气不及春茶浓烈。夏茶中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的增加,从而使滋味稍微苦涩,品质稍逊于特级大红袍。外形:紧结、壮实、较匀整;色泽稍带宝色或油润;香气浓长或幽、清远;滋味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汤色较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叶底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上的“猫奴”——嘉靖皇帝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爱猫养猫的人非常多,他们都自诩为“猫奴“。养猫在中国其实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而历史上有个人爱猫程度绝不比现在的人差,这位猫奴可谓之有过之而不及,那就是嘉靖皇帝。到底嘉靖皇帝多爱猫呢,下面请听波奇网的小编慢慢道来。

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爱猫,名字叫霜眉,是一只狮子猫,也就是现在说的长毛波斯猫。古书中记载,霜眉是微青色,双目晶莹,特别明白皇帝要干什么。皇帝要出门,或者要去某位后妃那里,霜眉都赶在前边跑,带路。霜眉也经常陪皇帝睡觉,嘉靖对他喜欢得不得了。嘉靖皇帝二十年都不曾上朝,却经常与爱猫玩耍。可惜,后来霜眉死了,他都为此难过几天不吃不喝。

更夸张的是,皇帝还下旨令各部翰林等官为爱猫拟写祭文超度。群臣多因“题窘”而无从下笔,唯有礼部侍郎袁炜妙笔生花,以“化狮为龙”一句。嘉靖一看,非常高兴,霜眉成龙了,那就叫虬龙吧。深惬嘉靖帝之意。袁炜因此官运享通,两年之内就升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加一品衔,担任内阁大学士。此外,嘉靖为霜眉选择了下葬的地方,在景山北边,霜眉的坟,就叫“虬龙冢”,旁边种的柏树,就叫“虬龙柏(详情介绍)”了。只是现在,冢与墓碑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了这棵柏树。

虬龙冢

虽然嘉靖皇帝的爱猫霜眉死了,但在他的带动下,紫禁城出现养猫潮。皇宫大内里的猫,据说都有官阶俸禄。负责喂猫的太监,有个名号叫猫老爷。当时还给猫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纯白的叫一块玉;黑身子白肚皮就叫乌云罩雪;白毛黄尾巴的叫金钩挂玉瓶。看来还是古人有内涵,取的名字都那么有文艺气息。

虽说我们现在的猫奴不可能像嘉靖皇帝那么夸张了,但保持一颗爱猫的心总是不会错的。不论猫咪品种好坏,既然选择了养猫,就要对它负责到底。做一个合格的猫奴,让自己的猫咪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腊肠犬历史由来了解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腊肠犬(Dachshund)是一种短腿,长身的猎犬。其名源于德国,原意"獾狗"。此品种被发展为嗅猎,追踪,及捕杀獾类及其他穴居的动物.有意思的是,虽然"Dachshund"是一个德语单词,但是它在德国并不常用,德国人通常叫它Dackel或Teckel。

腊肠犬

腊肠犬(详情介绍)

腊肠犬在所有狗种中是比较好养的。因为腊肠犬的天性独立自主,所以照顾起来很容易,主人下达的指令也都会迅速理解遵从。

在古老的埃及法老寝墓中,首先发现雕刻着身体长、四肢短的犬只形象。后经证实其为德国腊肠狗之原始祖先,由此可见此犬种存在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以上的时间了。古埃及寺院里壁画上,由此类身长脚短物的画像,墨西哥、希腊、秘鲁、中国大陆上都可发现此类腊肠犬的石雕模型及粘土制品。

从德国古代罗马人居住的遗迹上挖掘类似腊肠犬的遗体化石上判断,认为此犬为杜唐产的纯种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坐落在首都莫斯科红场和驯马场广场(Manege Square)之间,始建于1872年,正式开馆于1883年,是俄罗斯本国收-史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该博物馆自正式开馆以来,从未因任何原因关闭过,即使是在二次大战莫斯科被德军包围期间,也坚持持续开馆,因此可以说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俄罗斯历史的写照,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科学教育机构之一。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十分丰富,目前共有48个展览厅,按年代顺序收藏与排列各种展示品。截止到1996年,该博物馆的馆藏已经有420万件以上的文物与6800万页的文献资料,可说是收藏整个俄罗斯文化与艺术品瑰宝的宝藏库。大批的馆藏文物,系统地条列悠久的俄罗斯历史文化与工艺精品,也成立一个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出版介绍和博物馆珍藏品相关的论文与书籍,努力地保存与宣扬俄罗斯文化。

State Historical Museum of Russia

必去理由:俄罗斯收-史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俄罗斯[Russia]

景点所在省、州:莫斯科自治市 [Moscow]

景点所在城市:莫斯科 [Moscow]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和华北地震区的交界部位,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地震,现将1904年以后有宏观考察的4级以上地震情况分述如下:

1)1917年1月24日霍山6.25级地震,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震中烈度八度。

2)1917年2月22日霍山5.75级地震,此次地震因系1月24日6.25级地震的余震,震中烈度难以确定。

3)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5级地震。

4)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5.25级地震,合肥房屋有个别倒塌或损坏,浇好的水泥出现裂缝。

5)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4级地震,震中烈度五度弱。

6)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级地震

7)1966年7月27日定远4级地震,震中烈度为五度。

8)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4.6级地震,震中烈度为六度,震源深度是12公里。

9)1969年2月28日利辛4.21级地震,震中烈度为五度。

10)1969年4月2日阜阳、阜南间4级地震,震中烈度为五度。

11)1973年3月11日霍山4.5级地震,震中烈度是六度,震源深度6公里。

12)1973年9月22日濉溪4.0级地震,震中烈度五度至五度强,震源深度为10公里。

13)此次地震后还记录到14次0级以上的余震,其中0.1—0.9级地震9次,1.0—1.9级地震5次,最大的为1.6级。

14)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震中烈度六度,震源深度11公里。

今天小编对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铁血宰相俾斯麦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怖袭击者的借鉴材料中,对他的刺杀又成为古代史上的典型案例。从这位千古奇才身上,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反思,也可见其魅力之多样性非常诱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满都海皇后的历史 满都海皇后历史简介

全文共 167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206年春季,蒙古的贵族们据记载斡难河召开一次会议,诸位王侯将相都一直觉得尊孛儿只斤·铁木真为大蒙古国的大汗,并且献上了尊号“成吉思汗”,可意为"坐拥海洋四方的可汗",以总结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的功劳。

而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大都失守,蒙古各部落割据混战,征伐不断,刹那间当年威风一时的蒙古帝国四分五裂,蒙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统一的期盼热切。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蒙古分裂已久之时,确有那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巾帼不让须眉,基本完成了再次统一蒙古帝国的任务,实现了蒙古的中兴。

由于当时的天下是朱姓王朝统治的明朝,而且蒙古已经丧失中原的统治权将近一个世纪了,因此在明代汉文的史籍中,压根看不到这位传奇女性的事迹,但在向来吝惜笔墨的蒙文史籍中,却破例般给她留下了浓墨重彩,于蒙古人而言,她甚至算得上是女版的成吉思汗!

她的名字叫满都海,出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的蒙古汪古部,父亲名绰罗克·特穆尔。汪古部是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所谓黄金家族指的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家族。满都海顺从了家族的传统,到了适婚年龄后便嫁给了当时的蒙古大汗满都鲁,作了他的小哈敦,即侧室。不久后,为满都鲁生下两位公主,分别是博罗克沁公主和伊克锡公主。

满都鲁命不长,登上汗位后仅四年就逝世了,离世时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可以继承汗位的子嗣。按照蒙古历来的正常程序,若是没有留下子嗣的可汗离世后,需要众部落商量并推举出新的大汗,收继前任一大汗的妻子部众,财物牛羊等财产。但按照蒙古史料来看,当时的情况特殊,部落间有无数志士都想要问鼎汗位,让他们来统一意见推举一个大汗来,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且他们的身份均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碍于法理,都是没有资格竞争汗位的。最终蒙古贵族一致决定谁要是能被满都海承认,并成功与之结婚,那么谁就能收纳满都鲁的部众,成为下一任大汗。

由此看来,大汗的选择大权就这样落在了满都海的手中。为什么满都海能让一众蒙古男儿服气?自然是因为她武艺高强,政治军事手段高明果决,能力出众不亚于男子了,满都鲁还在世时便因为她的才能,晋升其为大哈敦了。

满都海最后的决定还是出乎了众人的意料,她下令多方共同寻觅,终于找到了流浪在外的,世上最后的汗位合法继承人,巴彦蒙克的遗孤巴图孟克,并决定与这个年幼的孩子完婚。不是追求者中没有条件优越的人,就比如乌讷博罗特王,尽管不具备继承汗位的先决条件,但他的实力却胜人一筹,只是满都海一心只想维护蒙古的稳定,按照老祖宗一贯的传统,保住黄金家族世代相传的汗位遗产。其实按辈分来算,已经三十好几的满都海实则是巴图孟克的曾叔祖母,同时巴图孟克之父巴彦蒙克算得上是满都鲁的仇敌了,可见,满都海为了民族,放弃了多少私人的恩怨呀。

尽管通过努力,让蒙古各部落承认了巴图孟克成为可汗的事实,并按满都海的意愿尊他为达延汗,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不足十岁,对政治、军事、经济等一切国家大事一概不懂的小屁孩罢了,这样要如何服众呢?满都海自然也明白,于是亲自扛下了年幼的丈夫该做的重任,一切的辛劳苦楚在她内心一统蒙古帝国的夙愿前,都是值得的。

属于满都海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她先是带领军队,征服了蒙古本部的世敌卫拉特诸部;接下来又成功征讨害死了巴图孟克父亲的癿加思兰太师,收复癿加思兰;最后消灭亦思马因太师,基本使蒙古统一在了达延汗的统治下。

每次战争,满都海都会亲身保护巴图孟克,并教他治国和打仗的技巧,在她的教育和亲临沙场的熏陶下,巴图孟克内心的目标更加坚定。尽管有较大的年龄差,但满都海和巴图孟克二人却也是当时人人称颂的模范夫妻,二人共同养育了七子一女,虽常年生活在外出征战的沙场中,但一家人还是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美满的。

对于满都海的记载,蒙古史册中在明成化十九年(1483)截然而止,甚至没有告诉我们这位文武双全的巾帼英雄到底为什么会舍得在亲眼见证最后的胜利前就阖上了双眼。不过她虽身先死,但她一生的努力成功被达延汗好好地继承并巩固了下来,成功获得了暂时性的稳定和和平,对于一直渴望统一的蒙古人民而言,满都海可以被称得上是"中兴之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拯救戈登

全文共 2606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临行前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组织埃及公职人员撤离苏丹。到达开罗以后,戈登会见了软禁于此的苏丹豪强佐拜尔,两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虽然这个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曾经是戈登的死敌,而且和戈登有杀子之仇(佐拜尔之子苏莱曼兵败以后被戈登的副手处决),但通过这次谈话,他开始坚信佐拜尔代表着苏丹的未来。此时戈登心中充满了对苏丹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将自己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

戈登乘船沿尼罗河而上前往喀土穆期间,发的电报象雪片一样飞到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爵士(SirEvelynBaring)的桌上。在这些电报中,戈登向巴林坦白自己解决苏丹危机的打算:佐拜尔将作为副总督到喀土穆来协助他,以佐拜尔在苏丹的号召力分化瓦解马赫迪阵营。由於苏丹政府和佐拜尔都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戈登认为英国应该派遣军队"粉碎"马赫迪运动。未来的苏丹应该由苏丹人佐拜尔领导,而英国在幕后指挥,如同阿富汗一样。正在此时,马赫迪军队攻占了苏丹红海岸边的苏阿金港(Suakin),威胁到英国的红海航线。驻埃英军立刻派出格兰姆将军(SirGeraldGraham)率部反攻苏阿金港,并两次击败马赫迪军队。戈登认为这支部队应该立刻乘胜前进,一举剿灭马赫迪运动。

英国政府非常干脆地拒绝了戈登的建议。佐拜尔是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出於道义原则英国政府不可能支持这样一个人物。格兰姆将军的部队在收复苏阿金港以后,立刻撤回埃及。不久英国放弃苏丹的计划公布于众,持观望态度的苏丹各部落首领对英国彻底绝望,全部投靠马赫迪。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仅仅一个月以后,马赫迪军队就完成对喀土穆的包围。戈登只在合围之前将城中的妇孺抢运到埃及。巴林3月24日发电给外交部长格兰维尔,认为撤离苏丹的计划已经流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戈登和他的助手安全撤出喀土穆城。

戈登被困喀土穆的消息很快传到英国,立刻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4月,通往喀土穆的电报线被切断,戈登和外界的联系中断。最先为戈登的安危担忧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她于3月25日打电报给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LordHartington):"这真是骇人,戈登将军面临危险,你一定要解救他……你肩负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维多利亚女王的电报代表了当时的公众情绪,英国各大报纸充斥着讨论戈登安危的社论和读者来信,戈登的朋友们设立了一个援助基金,认捐者踊跃。5月初,公众的担忧达到顶点,社会各界召开集会,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两个月前,英国政府很快屈从于舆论压力,起用戈登总督苏丹,但现在内阁却出奇的固执。政府一反常态地顶住了舆论的压力,拒不发兵。显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左右苏丹政策,使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方针,完全不顾民意。这股力量来自英国首相格拉斯通。

75岁的格拉斯通正处於一生事业的顶峰。格拉斯通曾经是保守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后来逐渐蜕变,成为自由党的顶梁柱。此时的格拉斯通寂寞无敌,他的政坛对手如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BenjaminDisraeli)都已经死去,他享受全体国民的景仰,被英国媒体敬畏地称作"伟大的老人"。如果抛开格拉斯通的城府和机心,我们会发现他具有和戈登一样单纯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1879年大选时,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通的竞选主张之一就是不走帝国主义道路。执政以后,格拉斯通在许多场合表示"埃及应该由埃及人治理",反对英国接管埃及事务。起初格拉斯通非常勉强地同意起用戈登。戈登一到苏丹,英国的苏丹政策就开始偏移,逐渐向征服苏丹和吞并埃及的方向滑行。格拉斯通痛下决心,一定要悬崖勒马。在英国公众的眼里,出兵苏丹的结果不外乎使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得救,但格拉斯通却看到了"旷日持久的战乱,成千上万的牺牲,军事占领的残暴,和对一个民族的奴役。"

1884年5月,反对党在议会提案敦促政府发兵救援戈登。他们认为,戈登的命运和大英帝国的名声紧密相联。格拉斯通这样反诘:"出兵苏丹,是对一个争取自由的民族的征服战争……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是正义的。"格拉斯通表示,如果戈登的确处境危险,则政府责无旁贷应该出兵救援。但事实上喀土穆虽然陆路断绝,水道依然畅通,戈登随时可以乘汽船撤出喀土穆。戈登陷于险地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戈登发给巴林的最后几封电报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告诉巴林,既然英国政府拒绝出兵苏丹或派佐拜尔来协助他,他认为自己可以根据形势自作主张。"你们最终会被迫前来消灭马赫迪,"戈登认为如果政府一意孤行,将会蒙受"洗雪不掉的耻辱"。戈登的电报被各大报纸刊登,而格拉斯通是在一个乡间俱乐部看报纸时读到这些话的。在场的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格拉斯通拿起报纸,眼光立刻停留在戈登的电报上。读着读着,脸开始变得僵硬和苍白,他的眼里开始喷射出怒火,好像要将报纸点着--他这种神情只有在议会辩论中勃然大怒时我才见过--仿佛戈登的言语灼伤了他的灵魂,激起怒火万丈。他面色惨白、一言不发,在那里呆坐了几分钟,然后起身离去,那天再也没有露面。"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戈登试图将武装干涉苏丹的政策强加于英国政府。戈登认为只要能够在喀土穆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他就可以迫使英国政府出兵消灭马赫迪。洞悉戈登心理的格拉斯通象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戈登以自己的生命要挟政府,不仅是在蔑视他的治国理念,更是在挑战他的个人权威。格拉斯通横下一条心,不理会媒体的指责和声讨,坚决拒绝出兵。喀土穆被包围以后,整整四个月英国政府对戈登的困境无动于衷。事到如今只有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个僵局,那就是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

哈廷顿是自由党内的二号人物,他代表的贵族势力,是自由党的政治基石。哈廷顿为人朴实诚恳,公正无私,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典范。自从维多利亚女王嘱咐他尽力挽救戈登以后,哈廷顿一直在内阁强烈主张出兵。但哈廷顿是一个毫无心机的人,不但理解力迟钝,而且行动缓慢。他被格拉斯通的闪烁其辞所迷惑,一直没有领会其真正意图。6月初的时候,哈廷顿还打电报给外交大臣格兰维尔,询问政府打算何时出兵。格拉斯通的想法昭然若揭以后,哈廷顿又等待了近两个月,才迈出关键的一步。7月30日,哈廷顿告诉格拉斯通,如果政府不立刻出兵,他将辞职。格拉斯通明白哈廷顿的份量,他的辞职就意味着政府的垮台。8月5日,格拉斯通终於同意出兵苏丹,议会很快批下30万英镑的军费。26日,沃斯利被任命为苏丹远征军统帅。9月9日,沃斯利到达埃及,开始准备向苏丹进军。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水中分娩的历史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分娩是每一个妈妈都要经历的痛苦回忆。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分娩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眼下,水中分娩是个热门话题,这使得千百年来一直经历躺着生孩子的中国女性们,也可以选择在水中生小宝宝。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水中分娩的历史吧。

水中分娩的历史

早在1803年,法国就出生了第一个水中婴儿。当时是因为产妇感到精疲力竭,迫于无奈,想在热水浴盆里放松一下,没想到宝贝很快就降生在水里。1965年,苏联还有一位孕妇竟然在大海中顺利地产下一个健康的男婴。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创办了第一家水中分娩中心。自此之后,美国有6000多名婴儿在水中出生。有条件实行水中分娩的医院也从1995年的10家发展到目前的150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水中分娩的婴儿数迄今已过百人。

水中怎样分娩

水中分娩一般会在一间特殊的产房进行,在一只形似按摩浴缸的“分娩水池”内,待产孕妇泡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温水中,水温保持在36至37摄氏度,环境温度为26摄氏度。在助产士指导下,合理换气、放松……慢慢地一个小生命就顺利降临人世。婴儿生出后,在水中呆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

水中分娩它可以减轻产妇的疼痛感,水包托的力量可以给产妇心理上安全的感觉,水的包容作用对产妇的产道和盆腔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在水中有利于孕妇休息,更容易放松,产程缩短,也减少了孕妇的会阴侧切率。对于正常的低危孕妇,在有经验的助产士帮助下,水中分娩是安全的。

婴儿会不会呛水

专家介绍,婴儿在宫内羊水中虽然有胎动,但肺没有张开,脐带没有剪断之前,即使从妈妈肚子一出来就泡在水里也不会呛水。由于分娩池与母亲子宫内的羊水环境类似,胎儿在离开母体以后很容易适应这种水体环境,水中诞生的婴儿比普通方式诞生的婴儿受到伤害的概率要小。而且,分娩并不全是在水中,婴儿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母亲离开水中的一刹那出生,但有时分娩却是发生在水中。但如果新生儿的头部已经接触了空气,再把婴儿的头放进水里的话,那么,婴儿呛水就在所难免,这是因为婴儿在接触空气后肺已经张开。

消毒方面较复杂

相对于床上分娩,水下分娩在消毒及如何防止感染方面,显然要复杂一些。一些常见性传播疾病,如乳头瘤病毒、淋病和艾滋病等一旦消毒把关不严或有疏漏,就难免发生交叉传染。另一方面,中国妇女和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妇女生理、形体有所不同,中国的孕产妇一般产程较长,产道及会阴条件较差,不利于水中分娩时进行胎心监测、产程进展监测和产后新生儿抢救与复苏。

哪些情况不宜水中分娩

对孕妇来说,是否选择水下分娩,还要看自身情况。有关专家认为,自然分娩的人群最佳年龄在20至30岁,年龄太小心理准备不足,超过30岁可视为“高龄产妇”,由于生理原因,以做剖宫产为妥。身患疾病或有流产史的产妇,以采取更稳妥的生产方式为好。因为疾病往往会引发综合症,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胎儿巨大的孕妇不适合水中分娩。生头胎时,产妇的产道没有经过生养扩张,容易造成会阴撕裂也不适合水中分娩。水中分娩的婴儿,重量应该控制在3公斤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李笑来历史哪里看?李笑来与比特币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比特币,很多人都会想到李笑来这个人。李笑来与比特币的联系是非常深的。李笑来历史很多人都很感兴趣,那么,李笑来历史在哪里可以看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人,让你知道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传奇人物。李笑来与比特币的关系很多人都想要了解,毕竟在中国能够跟比特币扯上关系的名人并不是很多。那么,李笑来与比特币有什么关系呢?

1、李笑来历史哪里看?要投资比特币,首先需要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比特币才行。李笑来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人,这个人又与比特币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了解了它就能够从侧面了解比特币投资,这还是很不错的。李笑来历史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网上有关李笑来这个人的信息还是非常多的,毕竟是一个非常有胆识有投资头脑的人。直接在搜索引擎输入李笑来进行搜索,你就可以查看到李笑来的完整历史信息了。了解了这个人以后你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这个人确实有很大的魅力和魔力。

2、李笑来与比特币有什么关系?李笑来是因为比特币变得有名的,所以李笑来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李笑来历史就不难看出,李笑来现在是中国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人。李笑来历史里面写得非常的清楚,它手中持有的比特币超过了10万,李笑来是妥妥的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现在致力于英语教育,它的一些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然,它在投资方面的理念是更有价值的。李笑来真的非常的不错,如果你也对比特币感兴趣,那么,你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李笑来历史。

3、李笑来的资产现在有多大?前面已经说到过了,李笑来的手中有超过10万枚比特币。李笑来历史真的是研究这个人和比特币历史的宝贵资料。它是自比特币价值与美元对等的时候开始投资比特币的。现在比特币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一万美元,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它的资产超过了10亿美元,这真的是非常庞大的资产了。能够通过投资比特币就赚到这样多的钱,全中国可能只有它一个人了,这都是因为它能够看懂时局,抓住投资时机。现在进行比特币投资的人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不能盲目,多去OKLink浏览器查看比特币行情再下手才是明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一、抗美援朝(P105——108)识图

1、背景: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4、司令员:彭德怀

5、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著名的英雄人物有:黄继光、邱少云。结果:到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当时的美国上将克拉克说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土地改革(P108—109)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2、意义: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知识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阴兵借道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记载的阴兵借道真的存在吗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在我国民间有着很多的传说,而“阴兵借道”就是其中一种。不过阴兵借道在书中有记载的,在《五行志》中有写到:“临潢府闻空中有车马声,仰视见风云杳霭,神鬼兵甲蔽天,自北而南,仍有语促行者”。意思就是在临潢府上空,忽然传来车马轰隆之声。人们抬眼望去。风云暗涌,有一队鬼兵若隐若现。所以在历史上很多人也是相信有阴兵借道一说的。

在古代很多人都相信鬼神说,连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对阴兵之说也是很有信仰的,他的儿子王凝之还因相信自己借到了阴兵而丧命的。根据《晋书·王羲之》记载:“吾已请到大阴兵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当时的孙恩起兵造反都已经到了王凝之的地盘了,可他相信自己已经借到了阴兵,消极迎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也使王凝之因此丧了命。

最著名的“阴兵借道”现象莫过于故宫了,据说有时五点之后的故宫就会经常闪过一些宫女提着灯笼在里面行走,还会有哭叫声,让人见了毛骨悚然。后来有专家解释到,那是因为朱红色的宫墙富含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磁性物质,这种物质也被用来制作电子通讯工具和录音录像,所以故宫的红墙就犹如一个巨大的摄像机,当电闪雷鸣之时,墙壁上就会播放之前路过这个地方的人影。因此故宫里面的“阴兵借道”是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的。

在宋人李肪所编的《太平广记》一书中也有记载“洛阳鬼兵”一条。记载了在唐代开元年间,“鬼兵”从洛水南岸经过,行至洛水北岸,城中百姓看到天空中有成千上万的兵马,这让百姓们吓的有些都出现了神经错乱严重的还导致了互相残杀。后来又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咋洛阳河上方湿气比较大,水蒸气又有折射左右,在空中看到的现象其实就是海市蜃楼,因为洛阳城内人流动比较大,折射的是洛阳城内的景象。

关于鬼神传说一直都有,有些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有些至今还是个迷。无论是否存在,我们都应存敬畏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上最大的飓风是哪一年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飓风是全球性的灾害,也是自然灾害中威力比较大的一种,尤其是在一些飓风频发的国家,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历史上最大的飓风是哪一年?下面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飓风频发的国度之一,这种自然灾害对美国的环境以及建筑物和人类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美国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飓风:

1、1900年9月袭击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敦的飓风

这是美国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飓风。飓风造成的死亡人数估计在8000人至12000人之间。飓风类别为四类,飓风形成的洪水淹没了加尔维斯敦城的12个街区。

2、1928年9月袭击佛罗里达州奥基乔比湖的飓风

该飓风类别为四类。在对波多黎哥造成严重破坏后,该飓风登陆棕榈滩附近的奥基乔比湖。气象预报未能作出准确预报。飓风摧毁了一条防洪堤引发洪水。造成1836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是被淹死的。

3、1919年9月袭击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的飓风

该飓风为四类飓风。它横扫了佛罗里达半岛、穿越墨西哥湾击中了德克萨斯的圣体节城,共造成了600至800人死亡,其中许多人是死在船上的。

4、1938年9月袭击新英格兰州的飓风

该飓风为三类飓风。它于1938年9月21日袭击了长岛,造成洪水泛滥。纽约、麻省等地8000多间房屋和6000多艘船只被摧毁,至少造成了600人死亡。

5、1935年9月袭击佛罗里达的“伟大劳动节”飓风

该飓风为最高的五类飓风。强大的风力造成一列前往佛罗里达工地营救一些一战老兵火车出轨。共有423人在飓风袭击中丧生。

6、1957年6月袭击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奥德丽”飓风

“奥德丽”飓风为四类飓风,1957年6月26日深夜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低地登陆,造成了390人死亡。他们中的很多人原以为还会有一天时间可以撤离。但风暴加速提前登陆。

7、1944年9月袭击美国东北部的“伟大大西洋”飓风

该飓风为三类飓风。它沿美国东海岸北上,于9月14日以每小时90英里的风速袭击诺福克。造成了394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在海上丧生的。

8、1909年9月袭击路易斯安那州的“大岛”飓风

该飓风为四类飓风。它造成了至少350人丧生和6百万美元的损失。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被淹。

9、1915年9月袭击新奥尔良的飓风该飓风为四类飓风。

它带来的暴雨使湖水溢过堤坝,三面环水的新奥尔共有275人死亡。

10、1915年袭击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敦的飓风

该地区一年内第二次受到四类飓风袭击。尽管加尔维斯敦在1900年飓风袭击后建筑了一条防波堤,但飓风还是造成了275人死亡。

希望大家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能够对历史上最大的飓风有更多了解,风灾有哪些常见风型?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掌握一些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才能够对飓风的危害性有更多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欧时代先锋收益多少?从历史收益看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中欧时代先锋是现在支付宝平台上较为火热的一款股票基金,由于较强的长期增值能力备受关注,很多都是投资者想知道,中欧时代先锋的预期收益有多少?今天就让带大家一起聊聊相关内容吧。

1、中欧时代先锋股票A产品介绍

中欧时代先锋是一款由中欧基金发行的股票基金,中欧时代先锋股票A成立时间为2015年11月,成立时间超过3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属于较高风险的股票基金,与其他同类基金相比的优势为:预期收益能力较高。

2、中欧时代先锋股票A预期收益多少?

中欧时代先锋股票A属于股票基金,其近一年涨幅不代表预计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遵循基金预期收益计算方法:

基金预期收益=基金份额×(赎回日基金单位净值-申购日基金单位净值)-赎回费用;

基金份额=(申购金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率)÷当日基金单位净值;

赎回费用=赎回份额×赎回当日基金单位净值×赎回费率。

我们作假设:一年前买入10000元该基金,申购日净值为1.0281,一年后的净值是1.5024,基金的申购费打一折,为0.15%,赎回费0.25%(大于1年)(具体手续费率可至各基金官网查看)。

基金份额=(10000-10000*0.15%)/1.0281=9712.09份

赎回费用=9712.09*1.5024*0.25%=36.48元

基金预期收益=9712.09*(1.5024-1.0281)-36.48=4569.96元

如果投入1万元资金,净值如上所说,获得预期收益为4569.96元。

温馨提示:

以上三月前后的基金净值是从2019.8.8日左右估算,只用来讨论计算方法,不代表实际净值和预期收益。

以上是关于中欧时代先锋股票A的预期收益有多少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