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指挥棒的历史合集20篇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瑜伽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3467

文章

1000

篇1:20世纪中国地震历史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震非常的多,下面列举一下20世纪非常严重的地震

1.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南部海原县一带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海原地震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7,东经105.7度。

2.1927年古浪地震: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这次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3.1932年昌马地震: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0度,死亡7万人。

4.1933年叠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

5.1950年察隅地震: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

6.1966年邢台地震: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7.1970年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强,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8.1975年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死亡1328人,重伤4292人。经济损失8.1亿元。

9.1976年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1公里,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0.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21时16分,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震级为7.6级(澜沧)、7.2级(耿马)的两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两次地震,时间仅相隔13分钟,两座县城被夷为平地,伤4105人,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11亿元。

今天小编对20世纪中国地震历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亚非拉的革命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历史背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二战后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2、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3、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4、印度独立后,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成就卓著;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历史背景:二战后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

(1)发起: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深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2、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的贡献

(1)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2)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3)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二、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捍卫民族主权之路:(1)二战前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2)二战后卡斯特罗展开革命斗争反对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1959年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府,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3)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4)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展开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70年代后期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权;1999年底收回运河全部主权。---成为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日本开国天皇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昭和天皇的御弟三笠宫动情地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多次表示,羽田家族来自中国,祖先是徐福。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命令方士徐福出海寻找仙方,从此徐福入海一去不回,留下世人种种猜测和传说,时至今日,当人们来到徐福故里,看一派海天开阔的景象,回想千百年前的过往,能够感受到历史娓娓道来的厚重。

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飞跃。徐福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但是,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记载徐福东渡活动以来,也把与徐福有关的疑谜留给了后人。

第一,徐福东渡是否确有其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琅琊,徐福再次来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获仙药,恐谴,乃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因为“梦与海神战,如人状”,占梦的博士又说了对徐福有利的话,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并配备了强弩射手,亲自督战。“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有载:徐福入海求仙药,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此外,《汉书》中也有相应记载:“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汉书·伍被传》)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最有权威性的两部史书,尤其《史记》,其年代与徐福东渡时相隔仅百年左右,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所以说,徐福东渡是存在的。

第二,徐福故里在哪里,也就是说徐福是哪里的人?在《史记》里,司马迁把徐福记为“齐人”。齐人笼统地说就是山东人吧。

第三,秦始皇为何支持徐福东渡。《史记》上说,秦始皇不惜以巨资支持徐福东渡,是为了寻神山仙药,求长生不死药。但是,史学界有人认为,上述看法可理解,但是派遣徐福东渡的真正目的是“以示强威,服海内”。日本学者奥野利雄先生提出了一种复仇说。奥野先生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亡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行动。并为实现目标,徐福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始皇一再拨发经费、赏赐宝物、申请船只、组织人员、集结各种有用人士、准备粮食种子,为逃离后的安居乐业做好一切准备。还有的认为,支持徐福东渡的目的是寻找先人的足迹。秦始皇认为自己是赢族的后代,所以派人去瀛洲寻根。有人认为是去进行海外开发:执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断不会轻信长生仙药之说,他派徐福出海,应有海外开发之意。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在十二年的时间内,他不畏长途跋涉,四次至东方沿海巡视,每次都到山东境内,并在此期间派徐福入海东渡。在秦始皇在山东巡视地区发现的他的石刻中说:“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又说:“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所向望的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迹所到达的,都是他的臣民。

秦始皇这样多次到沿海一带巡视,说明他对东方大海的极大关心。有的学者说:“秦始皇东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东至扶木(今日本)的理想,而徐福探海东渡正是实现秦始皇理想宏愿的具体行动。”

第四,徐福东渡到达何方。多数学者认为,徐福到达的三神山不是什么海市蜃楼,而是指日本列岛。还有的认为,可能去的是吕宋岛。还有的认为是现在美国所管辖的有关岛屿等等。多数学者倾向于日本。

其五是谁是徐福的后裔。现在一些日本人说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们的理由是,在日语中,秦与羽田的发音相同。前日本首相羽田就称自己是徐福的后裔。日本昭和天皇的御弟三笠宫动情地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曾于2002年专程到连云港市赣榆县徐福村祭奠,他多次表示,羽田家族来自中国,祖先是徐福。在日本,徐福是作为日本先民的引导者和日本文化的开拓者的形象出现的,因此日本各地对于徐福的崇敬程度更要超过中国,由这种崇敬心理而引发的祭祀活动,也更是层出不穷,热闹红火。

还有的人认定徐福即日本的神武天皇。历史上率先提出日本开国神武天皇为中国人的是中国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驻日公使馆一等书记官黄遵宪。他在所著《日本国志》一书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证也。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将军,又周秦语也。自称神国,立教首重敬神;国之大事,莫先于祭;有罪则诵禊词以自洗濯,又方士之术也。崇神立国,始有规模,计徐福东渡已及百年矣,当时主政者,非其子孙殆其党徒欤?至日本称神武开国基,盖当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无事足记,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辞乎?”

至近代,香港学者卫挺生教授提出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1950年在香港出版《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他根据中日史籍、古物、古钱及徐福在日本的行踪等,从地理、时代、舟师等方面的十大巧合,证明“秦代使者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天皇神武”。第三位撰写专著论述“徐福即神武”的为台湾学者彭双松。他在研究兰花中发现徐福在日本的遗迹,先后八次自费赴日本考察徐福千童百工散落在日本各地的遗迹和传说,并拍下许多珍贵的文物遗迹和民间祭祀活动照片,于1973年出版《徐福即神武天皇》一书,1984年出版《徐福研究》一书,从田野调查角度丰富和补充了卫挺生教授“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

卫氏《徐福入日本建国考》和彭氏《徐福即神武天皇》两部书发表后,在日本学界和政界曾引起强烈反响,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反对者多为右翼分子和军国主义者,支持者多为具有正义感和科学精神的学者,并由此形成了国际性研究和纪念“徐福千童百工集团东渡事件”的热潮。日本各地先后涌现出90多个纪念徐福的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日本各界对日本开国史的重新审视,发出重新编撰开国史的呼声。在裕仁天皇之弟三笠宫殿下的支持下,1977年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在日本翻译出版,至今尚无人提出系统有据的反驳意见来。

也就是说,现在多数日本人倾向于认为日本开国天皇是中国人徐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上的巨人之谜

全文共 507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巨人之谜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讲述一个类似童话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三人,他们各有神通。老大是个千里眼,能看见一千里之外两只小蚂蚁打架,当他看不清什么稀奇事的时候,就让老二顺风耳去听,再不就让老三通天长腿去看个明白。有一天,老大想吃鱼,就对老三说:“你去海里抓几条鱼吧!”老三答应一声,几大步跨到海里,海水仅能淹到他的小腿上。他弯下腰从海里抓起一大把鱼,又兴冲冲几大步迈回家。这是社会上有关巨人最通俗的一种传说,故事中的通天长腿老三实际上就是一个巨人。

关于巨人的传闻,在古史中绵延记载了几千年,直到中国明清之际还有类似的笔记记载。不仅如此,国外也有大量相同的记载。然而,由于巨人身材高大的过分离奇,许多人根本不相信有巨人的存在,以至使巨人成为历史上一谜。

在中国神话里,最早记载巨人事迹的是《山海经》,其中最有名的是“夸父追日”的传说,故事说:在荒漠的高原上有一座山,听起来就很吓人,名叫成都载天,想必是很高很高。山里住着一位名叫夸父的巨人,他十分高大,但到底有多高,没有人能说清楚。他在山中闲着没事,渐渐养成了一个奇怪的癖好――喜欢玩蛇,常常手里拿着两条黄蛇,耳朵上也挂着两条黄蛇。他为人很骄傲,自认为力大无穷,可实际上,他的胆子很小,最害怕夜晚。有一天,他看着渐渐西沉的太阳,产生了一个追日的念头。于是,他迈开大步向西方追去,好不容易追到了隅谷(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眼看就要把太阳给抓住了,可偏偏这个时候他口渴得要命,急得他三步两步跑到黄河和渭水河旁边,张口一吸,两条河就被喝干了。但是喝干了这两条河的河水还是不解渴。他又想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没等走到,这个巨人就被渴死了。他手里拿的手杖落在地上,马上化作一片邓(桃)林。

当然,《山海经》里记载巨人的绝不止一处,《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大荒北经》又记载:“有人名曰大人,其大人之嫠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尘。”

《列子--汤问》中也有一条关于巨人的记载,说是在东海的东面,有一大壑,名叫“归墟”,里面飘浮着五座仙山,就是岱舆、员峤、方壶、蓬莱、瀛洲五山。仙山上住着许多神仙,每天忙碌地飞来飞去。这五座仙山自由自在地在海上飘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天帝怕仙山飘到北极去,就让15只大龟,三班倒换,轮流驮着五座仙山,6万年换一次班。就这样,平安无事又过了若干万年。不料,有一年却出事了。

原来,昆仑山北面很远的地方,有一个龙伯国,这个国家的人都生得十分高大,看上去就像一棵棵大树。且说其中有一个巨人,也是闲着无聊,就拿起一根钓鱼杆,准备到海边去散散心,下海走不了几步,就到了归墟五座仙山的地方,举起钓杆来一钓,也许背负神山的大龟确实饿急了,一下子就钓上来两只大龟。他乐呵呵地背起大龟往家里跑,回家以后,还把龟壳剥下来学习占卜算卦呢。只可怜员峤、岱舆两座仙山经这么一闹,给飘流到了北极,沉没到海里去了。天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就把龙伯国的国土缩小了,又把龙伯国的人变矮了,以示惩罚。到伏羲和神农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矮得不能再矮了,但还有几十丈那么高。《海图玉版》也说:“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大秦国人长十丈;中秦国人长六丈;临兆人,长三丈五尺。”还有的古籍,根据上古巨人的传说,添加了更为丰富的想象,《博物志--外国》记载:“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则长大,能乘**而不能走,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

由于巨人十分高大,自然力大无比,在远古崇尚体力的年代,我们的先民们把他们看成是神,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神的祖先,这一点都不奇怪。伏羲是人类的始祖,有造物神的特征,在中国神话里他的神格极高,但据说他就是巨人的后代。

中国历史上不但有关于巨人的记载,而且还出土过巨人的化石。据《国语--鲁语》记载,春秋吴国###越国时,曾经从地下挖出了一副巨大的人骨架,整整装了一牛车。吴国的人谁都不知道这副骨架的由来,于是专门派了一个使臣跑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在会稽这个地方,召集千神百鬼开过一个会,大家都按时而来。有一个叫防风氏的人,枉自尊大,跚跚来迟,被大禹杀头示众了,据说他的骨架就能装一车。孔子确实很博学,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巨人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春秋时期还出土过他们的化石。

关于巨人存在于地球的记载,并非仅见于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巨人曾经活动过的证明。

古希腊神话里,就有一个被称为提坦的巨人族,同众神生活在一起。北欧的神话里,冰霜巨人和野山巨人,一直是众神的敌人,双方反复斗争,直到同归于尽。公元前400多年,希罗多德在其所著《波斯战史》中,曾经记载说,当时人们曾在欧洲出土过一些巨人完整的骨骼。《圣经--创世纪》也记载说:“那个时候,有巨人在地上。”另外,在古埃及的文献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些巨人们。

在美洲,关于巨人的神话更是普遍。据当地印第安人的传说,巨人并非土生土长于美洲,而是从其他大陆上乘船而来的。这些巨人十分凶恶残暴,曾经侵入过印加帝国,给印加帝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安第斯山脉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小松仁”的故事:一对年老的夫妇,晚年喜得一子,但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只有小松仁那么大点,所以起了一个名字叫小松仁。这个小松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安第斯山顶上找到了一块巨人的骨头,用它来擦身子,一下子就长大了,长得和正常孩子一般大。这个故事说明,在安第斯山脉一带曾经发现过巨人的骨骼化石。

斯堪的纳维亚的神话诗《女巫预言》当中也提到了巨人:

我还记得昔时的巨人;

往日他们曾给我面包,

我知道有九个世界,他是在

地下有强劲树的根中。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确信在地球上曾有过一巨人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广,在东欧、北欧、中亚、东亚、北非及整个美洲地区都有他们留下的活动痕迹。那么这些巨人究竟有多高呢?《海图玉版》说“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博物志》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足亦六尺。”我们统一按秦尺来计算,秦一尺约等于今天的23厘米,身长三十丈即69米多,身长五丈即11米多,六尺之足就是1.3米。

这些巨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些人根据地球上曾经发现古代巨猿的化石这一事实断定,古籍中所谓的巨人,就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巨猿。但是,这个推断有两个疑点:第一,当今世界发现巨猿化石一共有三处,印度的匹拉斯普;中国的广西武鸣、柳城,湖北的建始高坪。其中建始的挖掘资料比较详细,共出土巨猿化石300余枚。从形体解剖与复原学研究,这些巨猿的骨骼结构与类人猿近似,牙齿比现代人大四倍,前肢长而后肢短,完全不能直立行走,体重可达150--300公斤。

首先从发现的地点推测,巨猿的活动受一定的地理限制,喜欢在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生活,因此,它们活动的纬度很低。然而,古籍中所载巨人,完全具有人的特点,而且可以直立行走,这与出土的巨猿是不相符的;其次,历史上记载的巨人,活动的范围十分广大,根本不受纬度的限制,中国神话中的龙伯国人,生活在昆仑山以北的地区,不论怎样计算,昆仑山也在现今中国西北部地区,纬度已经很高了。北欧神话里的冰霜巨人更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范围当中,这与考古挖掘不吻合。因此,古籍中的巨人族并非是巨猿;第三,据地质地层分析,巨猿生活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与恐龙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距今大约有5000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化石记载也不过几百万年,也就是说,当巨猿灭绝的时候,地球上根本没有人类,甚至连人类的雏形都看不到。而关于人类上古巨人族的记载,最远不超过1万年,甚至在公元元年前后还有巨人的活动,二者年代差异极大;第四,从巨猿的形体结构分析,如此巨大的生物(身高十多米),需要一个适合的地球重力环境,至少现在的地球重力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而地球现在的重力环境形成已经有几千万年了,人类是在地球重力环境改变以后出现的生物,人类与巨猿绝不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时间段里。由此可以推断:巨人族并非洪荒时期的巨猿。

那么,巨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单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巨猿根本没有进化为智人的可能性,因为它的形体过分巨大,自然界自然淘汰的法则,将那些体形巨大的生物都淘汰掉了,像恐龙就是被淘汰出局的生物,不可能单单留下巨猿让它进化成人形。因此,巨人族的出现只能是一个意外,是一种自然界以外的力量使它出现并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时间段里,除此以外,再没有合理的解释。

解释巨人的出现是一件费脑筋的事,我们先不解释巨人为什么出现,而是先看一看巨人为什么会消失,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世界上许多神话在记载巨人的时候,都提到一个共同的细节,那就是,巨人是被神消灭的,而且几乎都是被雷电之类的东西消灭的。美洲印加的神话说,巨人侵入了印加地区,抓住了印加国王,残忍暴虐,上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就降下了一团团火焰烧死了全部巨人;在印度早期的雅利安人的神话里,他们信奉的大神叫帝释天,帝释天实际上是个雷神,据记载,帝释天用霹雳和烈火杀死了残暴的巨人;在北欧的神话里,叨尔是大神奥丁的长子,也是一位雷神,他的主要敌人就是冰霜巨人和野山巨人,他常常用一个大槌劈开巨人的头颅;在中国的神话里,蚩尤这个恶神就是勇猛巨人族的头领,他率领着巨人们参加了反对黄帝的战争,其结果,蚩尤战败,巨人们在战争中被旱魃身上发出的巨大热量杀死。在夸父追日的神话里,巨人夸父也是死于太阳的高温之下。

通过以上神话的记载,基本可以肯定一点:巨人是在一场意外的变故之中被有意消灭的,而且消灭肯定与火与雷有关。那么是谁消灭了巨人呢?是神,是来自外太空被人类称之为神的宇宙高级生物。这些神为什么要消灭巨人呢?从神话记载看,原因有两点,一、这些巨人们曾经与神为敌,北欧的神话中主要表述了这个意思,中国神话里龙伯国人钓去了两只大龟,致使五座仙山沉没了两座;二、这些巨人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北美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同样表达了这个意思。因此可以肯定,巨人们绝不是消灭他们的神创造的。

根据中国神话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巨人族并不是外太空人(月亮生物)有计划、有组织创造的,而是由一个或几个怀有反叛月球目的的外太空生物私自创造出来的。大约有这种可能:一些月球的反叛者,有一次,他们意外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巨猿尸体,于是,他们截取了巨猿部分活细胞从中提取出所需的遗传基因,然后与创造出来的人类进行新的基因重组,创造出了巨人族。

当然,他们创造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们的反叛服务,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因此,巨人除了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以外别无优点,过多地保留了动物的凶残野性。这些尚不完美的巨型人类,曾给其他矮小但完美的人类带来了不少麻烦,导致我们的先民对他们产生恐惧,这种恐惧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把巨人神圣化。这一点也反过来证明,巨人族确实和我们的先民共同生活在一个时期内,双方有过频繁的接触。后来,这个小型的反叛组织率领巨人们参加了反叛月球的战争。当然,反叛者们失败了,不少巨人在战争中被杀,巨人族也就随之灭亡了。北欧神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巨人变成了一位建筑师,说他能给天神们建造一座非常坚固的宫殿,让天神们安安稳稳住在里面。但他所要的报酬很奇特,他要求天神在宫殿完工以后将月亮送给他。当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天神们终于发现,原来他是个野山巨人。雷神叨尔毫不客气用大槌打碎了这个巨人的头颅。可见,巨人与天神在争夺月亮。这则神话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假设的一个旁证。

可能有少数巨人在战争中逃脱了劫难,他们隐居在深山老林或海岛之中。但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严格地说他们并不是人,而是介于人类与野兽之间的一种生物,虽然具备了人形,却没有人类的智力,过多保留了野兽的本性),同时也由于他们的身材过于高大,不适合地球的重力环境,绝大多数灭绝了。可能还有一些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发生变异,身材越来越矮小。

虽然巨人们变得矮小,但比起正常人身材还是很高大,中国史书把他们称为“长人”。关于这种“长人”,史书中有多处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博物志》,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长人出现在临洮地区,以后史书断断续续一直记载到隋代,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条:

《晋书--武帝纪》载:“是月,长人见于襄武,长三丈。”

《晋书--五行志下》记:“魏元帝咸熙二年八月,襄武县有大人见,长三丈余,足长三尺二寸,发白,著黄巾黄单衣。”

《隋书--五行志中》记载:“永定三年,有人长三丈,见罗浮山,通身洁白,衣服楚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Chrome的Linux转到当前标签页的上一页浏览历史记录的快捷键是什么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chrome的Linux转到当前标签页的上一页浏览历史记录快捷键是同时按Alt 和向左箭头键。

软件简介

Google Chrome,中国大陆官方译名:谷歌浏览器(据最新消息,Chrome的中文名可能叫做:酷容浏览器),台湾官方译名:Google Chrome,香港官方译名:Google浏览器,是一个由Google开发的网页浏览器,“Chrome”是化学元素“铬”的英文名称;过去也用Chrome称呼浏览器的外框。

官方的正式宣布预定在2008年9月3日举行,并将寄给记者和博客一则解说新浏览器特色和研发动机的漫画,该漫画由史考特.迈克劳德(Scott McCloud)所绘制,并在创作共用的“姓名标示-非商业性-禁止改作2.5”版权协议下发行。由于要送往欧洲的信件提早寄出,因此德国“Google Blogoscoped”博客的作者菲利普·蓝森(Philipp Lenssen)在2008年9月1日收到漫画后就扫描并放上自己的网站。随后Google就将这则漫画放到Google Books和Google网站上,并在自家的博客中说明了提早释出的原因。

类似于Android在中国的通俗名字叫“安卓”(取意 安全卓越 之意), Chrome在中国的通俗名字,音译是 kuomu,中文字取“扩目”,取意“开阔你的视野”的意思, 因为扩目系统是除了 windows之外又一新的系统,的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二历史知识点总复习下册3-4课

全文共 260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三单元:伟大的转折

2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卡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0.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32.国企改革内容有: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3.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3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大致过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第二步,建立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第四部,内地。

1984年,我国对外开放了14个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35、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南方谈话的"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7、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律平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4.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1)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抽调内地干部支援建设。

5.

自治区

成立时间

首府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

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银川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

拉萨

38、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

39、在国家的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6一国两制的内容:在祖国统一的领导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9、在国家的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0、"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7.一国两制的意义:(1)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

(2)充分考虑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

(3)有利于台湾、澳门、香港的长期稳定。

(4)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振兴。

(5)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上有哪些严重的旱灾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下面给大家盘点历史上有哪些严重旱灾,请各位认真阅读下文。

历史上有哪些严重的旱灾?小编分析如下: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

2000年我国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初步统计,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0.374亿hm2,其中成灾0.269亿hm2,绝收0.081亿hm2,因旱损失粮食594亿kg,经济作物损失506亿元,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因旱造成粮食损失均为51年来最大值,旱灾波及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今夏以来,我国多个省份陆续遭遇持续高温和干旱。据统计(截至到8月13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2个省区受灾,受旱作物面积约7499万亩,有234万人、25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其中,辽宁遭遇60余年来最重旱情,部分地区进入夏秋连旱,抗旱的复杂性前所未有。我国历史上也多次出现天灾,相比地震、洪水等天灾而言,旱灾是最厉害的,也是受害面最广,波及人口最多的天灾,历史对此早有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

全文共 8282 字

+ 加入清单

书法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贡献。那么你对书法历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第七章书法基础

1、五指执笔法:擫、押、钩、格、抵

2、书法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3、临帖方法:正临、背临、意临

4、书法样式(形式):中堂对联条幅条屏横幅长卷斗方册页扇面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毛笔四德:尖圆齐健

7、清代制墨名家: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

8、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歙砚甘肃洮砚山西绛州澄泥砚

9、墨的种类:油烟墨松烟墨造烟墨

10、墨分五色:浓、淡、润、渴、白

看过“书法历史知识“

第一章先秦书法秦代书法

一、知识点:

1、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或祭祀活动内容的文字。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又称为“殷墟文字”

2、金文:先秦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边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3、盟书:又称“载书” 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4、侯马盟书: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 共5000余件。

5、《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发现于唐代,西周时期刻在十个像鼓形柱子上边的文字,主要记录王公贵族们出去游猎、行乐四言的诗。

6、小篆:《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字和者。(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获取省改,所谓“小篆”也。

7、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8、裘锡圭著作:《文字学概要》

9、我国石器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安阳殷墟妇好墓》

10、金文的代表作:《利簋》《大盂鼎》《毛公鼎》《小盂鼎》《散氏盘》《虢(yu)季子白盘》《墙盘》

11、许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慎著《说文解字》,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传为宋代徐铉校订本。

12、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3、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化。

14、秦代通行文字的主要书体是:小篆(标准官体文字)大篆(战国遗存文字)隶书(民间通行文字)三体

15、秦小篆代表作:《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泰山刻石》

16、秦代隶书墨迹为标本,当首推1975年出土于湖北的1100余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17、永字八法:侧:(点)勒:(横)啄:(挑)磔:(捺)努:(竖)趯:(钩)策:(提)掠:(撇)

18、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六章明、清书法

1、三宋二沈:宋克、宋广、宋璲;沈度、沈粲

宋克: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急就章》、《七姬志》、《杜子美诗》、《定武兰亭跋》宋广:代表作:《风入松洞》、《太白酒歌》

宋璲:善篆、草。代表作:草书:《敬覆帖》

沈度:代表作:《教斋箴》、《四箴铭》

沈粲:代表作:《千字文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碑》

2、 台阁体(馆阁体):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馆阁,指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官署,始于宋代;明、清两代翰林院亦称馆阁。

3台阁体(馆阁体)代表书家:沈度、沈粲、宋燧、朱芾

4、解缙:代表作:《自书诗卷》、《书唐人诗》、《蝶恋花诗轴》

5、明代中期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善草书,代表作:草:《曹植诗册》、《琴赋卷》、《草书卷》、《杜甫诗轴》小楷:《关公庙碑》《赤壁赋》

文徵明:原名壁,字征明。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代表作:《醉翁事记》、《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西苑诗卷》

王宠: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善小楷,行草。代表作:行草:《送陈子龄会试诗》、《白雀寺诗》、《草书册页》、《千字文》;小楷:《游包山集》

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代表作:《七绝诗轴》《白阳山诗》《山居杂赋卷》

6、晚明四大家(“邢张米董”):董其昌张瑞图邢侗米万钟

7、徐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代表作:《夜雨剪春韭师图》、《春天歌卷》

8、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翁,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五言诗轴》、《唐柳宗元诗》《东方朔答客难卷》

9、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代表作:《圣寿无疆词卷》《承天寺十奇诗》

10、黄道周: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代表作:《孝经卷》、《张溥墓志铭》、《五言古诗轴》

11、倪元璐: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代表作:《杜牧诗轴》

12、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13、碑学:以金石碑刻书法为学习典范,崇尚朴拙雄厚,清代以来,碑学逐渐兴起,帖学逐渐衰弱。

14、帖学:以前人的书札墨迹为学习的典范,尤以晋人书法王派一条为楷模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15、帖学重要书家代表:刘墉梁同书王文志翁方纲成亲王

16、碑学重要代表书家:包世臣何绍基康有为吴昌硕杨守敬

17、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代表作:《五言古诗轴》、《思台州诗轴》、《杜甫律诗卷》《石湖诗轴》

18、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书法家、遗民书家代表。代表作《草书轴》《仙游诗十二屏》

9、傅山四宁四毋: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20、遗民书家代表:(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书法家,思想上定位自己为明朝书家)傅山陈洪绶归庄石涛朱耷

21、朱耷(八大山人):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代表作:《手扎十三通册》

22、帖学四大家:刘墉梁同书王文志翁方纲

23、金石学:金石学是考据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以考证金石文字为主,起初服务于考证经史。

24、金农:浙江仁和或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代表作:《度量如海帖》、《盛仲交赞》。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25、扬州八怪:李鱓(复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农(冬心)、黄慎(瘿瓢)、郑燮(板桥)、李方膺(虬仲)、罗聘(两峰)。

26、郑板桥(郑燮):代表作:《剑南诗轴》《判词册》善“六分半书”

27、邓石如:代表作:《七言诗轴》《白氏草堂记》《文轴》

28、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29、杨沂孙: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代表作:《夏小正》

30、吴熙载: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代表作:《临完白山人书轴》

31、徐三庚:代表作:《儿宽传及张汤传》

32、赵之谦:代表作:《急就章轴》、《符瑞志四条屏》

33、吴昌硕:代表作:《吴昌硕临石鼓文》、《五言诗轴》

34、阮元书论:《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35、包世臣书论:《艺舟双辑》

36、康有为书论:《广艺舟双辑》

第二章两汉书法

一、知识点:

1、章草:这种与隶书同步发展,带有隶书式的波挑用笔的草书,被后人称为“章草”

2、隶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3、秦书八体: 1、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于大篆,所以称小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 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

6、署书: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

4、此时期书论列举:赵壹《非草书》蔡邕《九势》《笔论》

5、卫恒《四体书势》为那四体:古文、篆书、隶书、草书。

6、东汉碑兴,东汉以篆书为载体的碑刻不多,有:《袁安碑》、《袁敞碑》

7、东汉隶书碑刻代表作:《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石门颂》、《西狭颂》、《张迁碑》等

《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史晨碑》点划含蓄圆润,结构修饬整密,风格相对朴厚。

《曹全碑》以横为主笔,点划严谨而飘逸,藏露相济,方圆并用,结构注重疏密对比,虽严整而外势极绵长,如长袖舞筵、仙鹤远举,是汉隶的典范之作。

《张迁碑》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结构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曹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

8、摩崖刻石的隶书代表作:《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

9、此时期书家:1、崔瑗:崔瑗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著有书论《草书势》

2、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代表作《八月贴》

3、蔡邕:字伯喈(jiē)代表作:《熹平石经》书论《九势》《笔论》首创飞白书。飞白书: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即“飞白书”。

4、梁鹄:东汉书法家。字孟皇,安定乌氏人(甘肃)。代表作《孔羡碑》、《修孔子庙碑》、《受禅表》善“八分书”。八分书:东汉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变成为今天的楷书,也称为“真书”。

5、杜渡:原名操,善章草

6、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东汉书法家。传为”楷书鼻祖”。

7、刘德升: 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10、鸿都门学:主要是教授、从事辞赋创作与文字书写等内容,而不是儒家文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 下一页更多有关“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

#p#副标题#e#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

一、知识点:

1、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代表作:钟繇四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

2、钟繇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

3、西晋最著名的两个以草书为名的书家:卫瓘和索靖。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作品:《州民贴》。索靖: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书论:《索子》、《草书势》作品:《七月贴》《出师表》《月仪帖》《急就章》

4、陆机:代表作:《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是存世最早的书法名家真迹。

5、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6、 王羲之代表作: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得示帖》《兰亭集序》《初月帖》。草书《十七帖》《寒切帖》。其中行书《兰亭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7、天下三大行书:1、王羲之《兰亭序》2、颜真卿《祭侄稿》3、苏轼《黄州寒食帖》

8、三希堂法帖指的是那“三希”:1、王珣《伯远帖》2、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3、王献之《中秋帖》

9、王羲之书法成就:1、王羲之简介(同5、 6)王羲之树立了行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王体”书法,行草最为强项。在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真、行、草三体俱备的魏晋时代,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书开宗立派,在行书的定型、美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揭开了新的一页。

10、王羲之《兰亭序》行书书法特点:一是具中和之美,他的行書方圓并用,濃纤折中,修短合度,寓其于正,有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之妙,二是具自然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代,如绝色佳人,虽粉黛无施,而国色天资,光辉动人,三是具变化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如绛云在天,因风变化,于千变万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调,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之风度。

11、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2、王献之代表作:草书有《鸭头丸帖》、《中秋帖》楷书:《洛神赋十三行》行书:《二十九日贴》

13、魏晋时期的碑刻代表:“二爨”《爨龙颜碑》《爨宝子碑》。

14、魏碑:北朝书法成就主要在于石刻,史称“北碑”,又称“魏碑”北碑以类分,有碑碣、摩崖、造像记、墓志。以字体分,则多为未成熟的楷书,以风格分,则大约有奇崛、端庄、俊丽三类。奇崛者如《石门铭》,端庄者如《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而介乎两者之间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俊丽者如《张黑女墓志》。

15吴,皇象作品:章草《急就章》,《天发神谶碑》。

第四章隋唐五代书法

1、隋代的石刻:《龙藏寺碑》《启法寺碑》《曹植庙碑》《董美人墓志》

2、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代表作:《真草千字文》

3、李世民:历代帝王中对书法史影响最大,倡导了唐一代书风。独尊王羲之书法。本人工行草,善飞白。代表作:《晋祠铭》《温泉铭》

4、初唐四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欧阳询: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代表作: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梦奠帖》、《张翰帖》

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又称“褚登善”代表作:《倪宽赞》《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虞世南:字伯施。代表作:《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

薛稷:代表作:《信行禅师碑》

5、欧阳通:唐代著名书法家。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代表作:《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铭》

6、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字过庭。代表作:草书:《书谱》《草书千字文》

7、李北海(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代表作:《麓山寺碑》《法华寺碑》《岳麓寺碑》《李思训碑》

8、颠张醉素:张旭、怀素

张旭:字伯高,吴郡(江苏苏州)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代表作:《肚痛帖》《古诗四帖》《冠军帖》

怀素:字藏真,僧名怀素,代表作:《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

9、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代表作:《孝经》

10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元:赵孟頫

11、颜真卿:字清臣,又称“颜鲁公”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代表作品:楷书:《东方朔画像赞》《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自书告身帖》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

12、颜真卿楷书特点: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13、颜真卿艺术特色:颜真卿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14、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代表作:《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15、柳公权书法特点: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16、唐代篆书复兴,李阳冰:代表作:《三坟记》

17、晚唐杜牧作品:《张好好诗》

18、五代书法:杨凝式: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19、书论方面:①智永确立了“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归纳总结了书法用笔结构的规律,初唐传为欧阳询的《八决》《三十六法》更进一步充分表现。

②孙过庭《书谱序》开启初唐书论、文字并举的论述杰作。李嗣真《书后品》

③张怀瓘《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论书。张彦远《法书要录》

20、张怀瓘的《书断》《书估》《书议》等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完备的书学文献。 下一页更多有关“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

#p#副标题#e#

第五章宋金元书法

1、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

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

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

3、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丰月亭记》《获见贴》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珊瑚帖》等。书论:《海岳名言》《书史》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代表作:《脚气帖》《淘生帖》

4、宋徽宗(赵佶):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擅长草书,代表作:《草书千字文》

5、朱熹:宋代理学大师,所创学派称“闽学”或“程朱理学”

6、元代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代表作:《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归去来兮辞》《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书论:《兰亭十三跋》

7、鲜于枢: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8、赵孟頫书法特点: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9、康里巎巎(nao):字子山,号正斋,如叟,康里人。元朝书法家。代表作:《草书张旭笔法卷》

10、宋代刻帖:《潭帖》《绛帖》《临江帖》《大观帖》

《绛帖》:绛绛帖为北宋潘师旦摹刻,因刻于绛州,故名。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所收佳帖极多,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重庆历史最高温度是多少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重庆历史最高温度是多少。

据重庆气象部门监测,7月该市平均35℃以上高温日数较往年多出近1倍,11个区县刷新历史同期最高气温记录。居高不下的高温致使重庆主城及13个区县土壤出现轻度缺墒,5个区县部分地区土壤出现中度缺墒。

持续高温桑拿天,对农作物影响明显。中新社记者在重庆武隆区走访发现,位于丘陵地区的部分大豆出现了叶片卷曲现象,一些未成熟的猕猴桃因高温坐果不稳已脱落在树下,部分农作物在高温下甚至已停止生长,高温使玉米受旱减产较重。

在重庆主城区云纂山,果农李成玉的葡萄园也“遭了殃”。种植的十余亩葡萄在烈日灼烧下,纷纷出现软果现象。葡萄在装箱销售前,为保证品质,必须要把这些软果修剪下来。“坏果每天都在增加,最上层的一圈葡萄都快变成蜜饯了”,李成玉对中新社记者说,祈盼高温“快走开”。

重庆这轮高温天气从今年入伏后持续至今,且愈演愈烈。重庆已连续发布不低于8个高温橙色或红色预警,与之相伴的还有高温中暑黄色预警和森林火险红色预警。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出,随着高温晴热天气持续,旱情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发展。

当地气象和水文部门预测,8月重庆还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伏旱明显。重庆市8月洪旱趋势总体上呈现前旱后涝、旱涝并存、涝旱急转的特点,不排除极端气象水文事件发生可能性。

更多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尽在,在这里我们会为大家介绍高温天气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让大家对高温天气更加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

全文共 1952 字

+ 加入清单

卢沟桥事变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历史意义及价值

“卢沟桥事变”,以及由此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传统中国转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经之道。但在更宽泛的空间里观察,它的价值并不仅止于此。

改变曾经的忍让与退缩,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此担当所影响的并非中国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孙科坦言:“我深知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稍后,日本关东军擅自出动数万大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与苏军作战,接连两次发动攻势,均遭失败。这意味着,当日本陆军兵力深陷中国战场时,无法配合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导致东西方法西斯国家各行其是,毫无战略配合。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中国的选择,一个弱国的抗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历史命运,改变的是全球性格局。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最后关头的应战”,其作用,中国方面当然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抗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主权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对中国的抗战意志,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张:“联合苏联,组成中、苏、美、英对日联合阵线。”而此际由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上将向国内发回的报告认为:“只是由于……中国抗战挡住了日本军团。”

中国全面抗战开启后三年,英国进行英伦保卫战;四年后,苏联开始卫国战争;四年半,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由日本进占东三省与华北开始,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战“遗产”。同时,中国亦被此次大战深刻改变。徐中约评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中国的现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动关系里的崭新面貌,开始于1937年——“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卢沟桥事变相关

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卢沟桥事变起因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简介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佛教起源与佛教起源地

全文共 3930 字

+ 加入清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后来由于不断的传播,发展成为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说八苦),没有丝毫乐处,引导人们去厌恶人世。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来找去佛教徒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所谓“涅盘”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就是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修行,以涅盘为极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求死。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最苦,涅盘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点也不敢触动,仅以消极厌世和追求死亡的说教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穷人是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这就很巧妙地掩盖了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造成被压迫人民痛苦的根源。这种说教当然是对剥削阶级有利的。诚然,剥削阶级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但他们是从剥削阶级的贪欲本性来考虑这类问题的,即如何才能长寿,如何在来生来世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的地位等等。而这种说教,不仅迎合了剥削阶级的贪欲心理,还为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剥削阶级在纵情享受的同时,分出一部分财物施给寺庙,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佛教正是这样向剥削阶级廉价地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

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这就是十二因缘。即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身体的精神和肉体(“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觉器官的“六处”,六处引起和外界接触(“触”),由触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贪爱(“爱”),由爱引起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说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无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经典又把十二因缘说解释为“三世因果报应”说。即:无明、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老死是未来果。宣扬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种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业”或“恶业”的结果,是早就注定了的,无法改变的。这就为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荒淫无耻地进行享受提供了根据,把劳动人民由于剥削制度造成的苦难亦解释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说教起着掩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让劳动人民服服帖帖当牛作马的反动作用。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轮回”的原意是“流转”的意思。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根据佛教经典所谓“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一种鬼怪恶神)、地狱、饿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后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坏事(指不信佛,不安于自己的命运,触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后就会变成畜生,变成饿鬼,或堕入地狱。这种说教,实际上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恫吓劳动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精神奴役的一种手段。

释迦牟尼死后百余年间,佛教发生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长老组成;另一派称为“大众部”,拥有广大的僧侣,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又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并且称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为“小乘”。大乘宣称自己这个教派是“普渡众生”的,说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当“罗汉”,不管别人,所以很不可取。他们把罗汉称之为“自了汉”,是带有一点轻蔑的意思的。大乘打着普渡众生的招牌,宣称自己宁愿入地狱渡人,也不愿自己先解脱。这是很能换得人们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空宗(又称“中观宗”)是公元三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一个派别。空宗宣扬“一切皆空”的教义,很有导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对。后来世亲、无著才创立了“有宗”。有宗又称“瑜珈宗”是针对空宗来的,认为不能象空宗那样讲,不是一切皆空,佛还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扬“万法唯识”的教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现,最终也都要归到佛性一来,主张的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论。

传说龙树是大乘佛教的祖师,他不仅创立了大乘空宗,而且还把佛教某些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仪式相结合,创立了“密宗”,(或称“密教”)。后称密宗以外的教派为“显宗”(或称“显教”)。所谓密宗,一是主张秘密传教;由一人直接传授给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众的巫术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秽浊的污水。佛教出现了密宗以后,就走入绝境了。

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国家甚至发动佛教传教士远赴国外以扩大政治影响,佛教由此便逐渐向亚洲其它各国传播。南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经帕米尔高原,在公元前后传入我国,再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以后佛教便一步步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各国各地区后,又与当地的思想意识、宗教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相当活跃。但在印度,中世纪后佛教便逐渐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纪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于部派佛教方面,传入锡兰、缅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方地区的上座部佛教,直至今日也仍然被当地人民深深信仰。

从部派佛教开始,以及初期、中期、后期的大乘佛教,经过中央亚细亚或南方海路,在一世纪左右开始传向中国,此后千余年其经典不断被译为中文。从7世纪左右开始,到印度佛教灭亡的几百年间,印度佛教与佛典,也输入西藏并被译为藏文。爪哇、苏门达腊、婆罗乃等地的南海地方,在4-5世纪左右也从印度本土传入佛教,也曾经极为隆盛过。中国的佛教后来也进而传入朝鲜和日本。另外,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佬,也传入蒙古与我国的东北、青海、四川等地。

以上所说主要是大乘佛教,至于部派佛教方面,传入锡兰、缅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方地区的上座部佛教,直至今日也仍然被当地人民深深信仰。

若存流行地区的位置来称呼南北方佛教,并不完全妥当。兹将其情形略述如下:

南方佛教是指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南方地区所曾经流行的佛教而言,又称南传佛教。这是小乘部派佛教的一派,也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巴利佛教。称为巴利佛教的原因是因这种佛教的三藏圣典是用古印度的巴利语所传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林楠笙原型人物是谁 林楠笙历史原型介绍

全文共 1570 字

+ 加入清单

《叛逆者》是一部将背景放在民国时期的谍战剧。在剧集开播以前,该剧的同名小说已经出版,可能有朋友已经看过了。《叛逆者》小说内容并不长,情节十分紧凑,剧版应该也是这种风格,喜欢这类故事的话一定不要错过。那有网友好奇,剧中男主林楠笙历史上是否有原型人物存在,下面就和大家简单讲讲这个问题,顺便介绍下《叛逆者》的看点,一起来了解一番吧。

1、林楠笙原型人物是谁

林楠笙在《叛逆者》这部剧中,他原本的身份是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后来上级让他接触地下党联络员朱怡贞,准备将地下党一网打尽。林楠笙天性单纯善良,他此后被地下党人的精神所打动,最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悉,林楠笙并没有具体的原型人物,但从他身上能看到当时很多为新中国努力的人,共同做出的努力。

1935年底,北平学生发起“12.9”和“12.16”运动。第一次喊出我们耳熟能详的“反对内战”、“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号召大家统一战线,放下矛盾,一致对外。

1936年,林楠笙到达上海时,轰轰烈烈的运动,得到包括上海、武汉在内的全国大中城市的积极响应。街道上涌现的大批学生,给站长陈默群带来极大压力,他迫切需要尽快解决问题。职业本能告诉陈默群,其中必然有我党的影响和手笔。

2、《叛逆者》剧情介绍

《叛逆者》的剧情设定并不复杂,但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当分析出朱怡贞的真实身份后,陈默群非常重视。朱怡贞是大学生,也是好苗子,但她还需要时间来成长。现阶段工作中,多半只是负责外围,情报价值并不高。与其抓个小角色,不如放长线、钓大鱼。利用朱怡贞,将她背后的人一网打尽。朱怡贞缺乏工作经验是事实,但她能成为联络员,就表明绝对不是傻瓜。

林楠笙被朱怡贞信任,并顺利潜伏到她身边,靠的是林楠笙自己的人品、脾性与家国情怀,这个结果证实了陈默群的“先见之明”。被刻意按“目标”喜好挑选出来的林楠笙,果然如他所料,成功接近了朱怡贞。正等待时机打入我党内部时,林楠笙身份却突然暴露了。

为了减少损失,陈默群只能提前收网,逮捕朱怡贞。而林楠笙身份的暴露,应该是档案室主任顾慎言,所发出的示警。也许因为林楠笙的任务太成功,即将接近我组织的关键信息、人物;或者朱怡贞不只负责外围工作,还要处理某些重要情报。

林楠笙身份暴露,使陈默群的“筹谋”付之东流,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身边有内鬼。当总联络站被炸毁时,陈默群趁机以退为进,故意“叛逃”,顺理成章躲在暗处进行调查。最后林楠笙决定听从自己的心声,从而完成蜕变,在对日伪的斗争中屡立战功。

3、人物介绍

《叛逆者》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朱一龙饰演的林楠笙了。朱一龙本次是短发造型,有一张干练清爽的气质,而且短发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很多男明星在拍戏或者是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是不敢以短发面对观众的,但是朱一龙并没有这种偶像包袱朱一龙穿上军装的时候很是帅气,因为他本身就有一种英气的气质,能体现出英姿飒爽的感觉,穿上军装之后还多了一种威慑力,剧照中的朱一龙既帅气又有威严。

那女主朱怡贞是由童瑶饰演。童瑶在《三十而已》之中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她的演技可以说是可圈可点的,也许正是因为《三十而已》,所以现在童瑶的的资源还是不错的,和朱一龙主演的这部剧,应该更能体现她的演员实力吧,男主是朱一龙,女主是童瑶,这部剧的收视应该是有保障了。

除了男女主之外,这部剧中还有王阳这个老戏骨的加盟,王阳在这部剧中饰演的就是一个区长陈默群。王阳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庆余年》里面,有很多人都他的侍卫这个角色印象深刻,王阳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演员了,出演这样的角色应该说是毫无压力的。

这部剧中还有一个颜值很高的女演员,她就是朱珠了,朱珠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女演员,她主演了张一山版的《鹿鼎记》,虽然这部剧口碑很差,但是朱珠在里面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在这部《叛逆者》中,相信她的表现也不会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世界历史:文艺复兴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世界历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P65—72)〈理解〉

1、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出现;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财富,享受生活,要求在意识领域打破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而出现了文艺复兴。

2、14世纪,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5、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详见课本P66—72)

(1)文学:但丁(P66插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伟大诗人(先驱),其代表作是〈神曲〉(马克思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意大利的彼特拉克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是〈巨人传〉;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堂吉诃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P70插图)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

(2)美术: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P67插图)和〈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和绘画成就最为突出,其雕塑代表是〈大卫〉,〈创世纪〉是一幅画在天花板上的宗教壁画;拉斐尔的画以圣母像为代表,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3)技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在学习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活字印刷术。

(4)天文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挑战教会的“地球中心说”;意大利的布鲁诺、伽利略(制作了一台天文望远镜)和德意志的开普勒论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5)医学:英国医生哈维探明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6、影响: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桎梏,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百度如何清除搜索框内的搜索历史记录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清除搜索框内的搜索历史记录,是网页浏览器的一项功能。进入IE浏览器的相关菜单选项设置:

如果用户使用IE4.0浏览器,则由“查看→internet选项→内容→自动完成→清除表单→完成”;

如果用户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则由“工具→internet选项→内容→自动完成→清除表单→完成”;

如果用户希望IE浏览器以后不再记录查询过的内容,请在“自动完成”设置页面内把“表单”前的选项勾去掉。

百度(Nasdaq简称:BIDU)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0年1月由李彦宏、徐勇两人创立于北京中关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简单,可依赖”的信息获取方式。“百度”二字源于中国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

公司简介

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2000年1月创立于北京中关村。

1999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于2000年1月1日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至今,员工人数超过18000人。如今的百度,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中文网站。

百度拥有数千名研发工程师,这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优秀的技术团队,这支队伍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使百度成为中国掌握世界尖端科学核心技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和韩国之外,全球仅有的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作为国内的一家知名企业,百度也一直秉承“弥合信息鸿沟,共享知识社会”的责任理念,坚持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成立来,百度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投入巨大资源,为盲人、少儿、老年人群体打造专门的搜索产品,解决了特殊群体上网难问题,极大地弥补了社会信息鸿沟问题。此外,在加速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净化网络环境、搜索引擎教育及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等方面,百度也一直走在行业领先的地位。2011年初,百度还特别成立了百度基金会,围绕知识教育、环境保护、灾难救助等领域,更加系统规范地管理和践行公益事业。

如今,百度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英国《金融时报》将百度列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成为这个榜单中最年轻的一家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亚洲最受尊敬企业”、“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中国互联网力量之星”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的获得,也无一不向外界展示着百度成立数年来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死于腰斩的人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叫俞鸿图的人,他49岁时死了老婆。后又花了一千多两银子娶了21岁的女子林氏,这林氏,外表长的如花似玉,内心却水性杨花。­

这一年,俞鸿图奉旨出任湖北学府主考官。任职期间,规定不准携带家眷。可是,他刚到湖北,林氏就专程赶至武昌,租下一间客房,暗地里和他相会。身边的老仆人提醒俞鸿图,此事非同小可,劝他赶快让夫人回京。那林氏施展了女人的一切手段,将俞鸿图弄得始终下不了决心。­

考期渐近,一天晚上,林氏提出要陪丈夫喝酒,几杯下肚后俞鸿图已昏昏然,竟然当着林氏的面说出了试题的内容,并炫耀说:“若由他答题,该如何破题、承题、领题……­

祸起萧蔷,其实林氏此次来武昌,是按照情夫的计策,从丈夫口中套出考试试题,然后高价出售,赚笔大钱后两人就远走高飞。­

泄露考题的事很快传到了湖北巡抚王士俊的耳里。王士俊和俞鸿图素来不和,于是王士俊当即写成奏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雍正皇帝见此奏折,勃然大怒,立即派出钦差大臣邹升恒,令其查证事实,如无误,将俞鸿图就地腰斩,以正视听。­

邹升恒到武昌后,第二天就来个三堂会审。在人证物证面前,俞鸿图有口难辩。为了平息社会舆论,邹升恒在武昌大街上设立刑场,邹升恒当监斩官。正午时分,刽子手握紧铡刀,一刀将俞鸿图斩为两段,顿时肠流血淌,惨不忍睹。­

后来,邹升恒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将俞鸿图死时的惨状作了描述,雍正听后动了恻隐之心,于是降下御旨:“由今始,废除腰斩刑。”就这样,我国从春秋时代开始实行的腰斩,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被废除,所以俞鸿图就成了最后一个死于腰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全文共 134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有名的十大美女》导言: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她们从画中远远走来,不知道令多少痴男怨女痴迷,也不知道令多少平民百姓向往,她们的精神比玉洁,雪为肌骨易消魂!

一、苏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

人称:一代妖姬。来自一个叫苏的游牧部落。一个三千年后还被中国老百姓记得的女性。据说美得让杀她的侩子手举不起刀,美得鲜花都难以企及,她名字中的“妲”也已表明,妲,美丽也。因为绝世的美,让人们记住了苏妲己。

二、西施,出生诸暨浦阳江东面金鸡山下郑家。

外祖母姓施,住在江的西面苎萝村,西施寄住在外祖母家,幼时常在江边浣纱,至今苎萝山下江边石上,还有王羲之写的“浣纱”两字。天生丽质,为谋复国、忍辱负重,体现了一个女子内再美的高尚情操,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浣沙有沉鱼之美一说。

三、杨玉环,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

她的美貌绝非一般,美若羞花,有“后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之说,可惜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迫于压力,在马嵬坡赐玉环自缢,一代红颜,香消玉陨。

四、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

王昭君之美倾城倾国,投族举手之间,惊羡四座,流光溢彩,可谓美之绝伦。她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是因她的美貌,更多的是她的脱俗气质、不屈不挠的个性。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落雁之美是历史之美,而不是个人之美。

五、貂禅,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

有闭月一说,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靠着非凡的胆量和高智慧的结合,加速了那个时代的结束。空有倾国之貌,命似飘萍无所依。

六、陈圆圆,明清之际常州武进人。

本姓邢,名沅,字畹芬,为苏州名妓,色艺双绝。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当时为称“江南八艳”之一,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为见她起兵造反,足见其美丽绝伦的壮观。

七、花蕊夫人,青城(四川灌县西)人,徐国璋的女儿,貌美如花蕊,故封为“花蕊夫人”。

精通诗词,以才貌兼备而得专宠,被蜀主昶封为慧妃,其妹则升为顺圣淑妃。大小徐妃不但人长得漂亮,还经常吟诗作赋。每游玩一处,都留有诗篇,其中不少为人称道。但她们的诗最着名的是花蕊小徐妃所作、享誉文坛千年的《花蕊夫人宫词》。

八、萧皇后,名绰,小字燕燕。

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天生丽质,娇媚迷人,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不少,象萧皇后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却不多见。足以证明她美丽的程度,绝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

九、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

美丽聪明,精弹琴,善诗文,有巴蜀第一美女之称,富有浓厚的古典韵味美。不幸年轻守寡,住在娘家。着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为表达自己对她爱慕之心,所奏的一曲“凤求凰”的故事,也是流传千古。

十、赵飞燕,原名宜生,精通音乐,长安宫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她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瘦削玲珑。是汉代着名的舞蹈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有“可作掌中舞”之说。故人们称其为“飞燕”,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一时名满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期货的历史

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团贷网在此简单介绍期货的历史。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远期交易发展而来。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所1848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该所在1865年确立了标准合约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现代期货交易所应运而生。我国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家期货交易所,其上市期货品种的价格变化对国内外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是双方口头承诺在某一时间交收一定数量的商品,后来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这种契约行为日益复杂化,需要有中间人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按期交货和付款,于是便出现了1571年伦敦开设的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改进运输与储存条件,为会员提供信息,1848年,82位商人发起组织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远期合同;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1882年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增加了期货交易的流动性。中国期货的历史回顾: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国家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放开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和现货价格的不公开以及失真现象、农业生产的忽上忽下和粮食企业缺乏保值机制等问题引起了领导和学者的关注。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波动造成市场风险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1988年2月,国务院领导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国外的期货市场制度,解决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1988年3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各类批发贸易市场,探索期货交易,拉开了中国期货市场研究和建设的序幕。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属商品交易所开业;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成立;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标志中国期货市场中断了40多年后重新在中国恢复;1993年2月28日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1998年8月,上海期货交易所由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和上海商品交易所合并组建而成,于1999年12月正式运营。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交易所成立;2010年4月16日中国推出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2011年4月15日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世界上首个焦炭期货合约;2012年12月3日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首个玻璃期货合约。2012年11月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回升,11月股指期货成交量1181.94万手,环比增长23.47%,日均股指期货成交量53.72万股;股指期货总成交额7.87万亿元,环比增长18.73%;日均股指期货成交额3576.6亿元,环比下降2.86%。月股指期货成交额占股票交易额比4.49。随着期货市场和期货行业改革的深入推进,期货行业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短期内,随着市场扩容和市场效率提升,期货行业将有望迎来业绩拐点;从长期来看,随着业务创新的全面铺开,期货行业将打开持续。以上内容就是本文关于期货的历史的简单介绍,想了解更多期货的历史相关期货知识,请关注团贷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印尼历史上的火山爆发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印尼历史上的最大的火山爆发发生于1883年8月,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发生了等级为6级的大爆发,产生的能量是规模最大的氢弹试验的26倍。3500公里外的澳大利亚和4800公里外的罗德里格斯岛都能听到声响。这次火山喷发直接导致13公里外的塞贝西岛没有任何生还者。它引起的海啸累及附近岛屿成千上万条生命。据荷兰殖民当局统计,约3.6万人遇难。

2014年5月31日,印尼桑厄昂火山发生喷发,喷发出的火山灰云达到大约12英里,约19312米的高度。

阿贡火山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东部的活火山,海拔3142米。喷发周期约为50年,最近一次的猛烈喷发发生在1963年,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高达4000米,导致1500人死亡。2017年11月21日,印尼阿贡火山开始喷发,火山灰直逼700米高,当地已有超过14万民众撤离;2017年11月25日下午5点30分,阿贡火山猛烈喷发,大量灰黑色火山灰喷发到1500米高空,之后火山灰上升至4000米;2017年11月30日,火山持续喷发火山灰和熔岩,高达2000米;2017年12月13日,阿贡火山持续猛烈喷发,爆发指数已达4级,火山灰稳定在1000-2500米高空;2017年12月25日,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高达2500米。

今天小编对印尼历史上的火山爆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等相关的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上更多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十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十四、汉通西域丝绸之路

(一)

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召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二)

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三)

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通欧洲,

陆海贸易大发展,东西文化相渗透。

西域各国归附汉,社会面貌大改观,

设立西域都护符,总管西域的事务。

(四)

前138、119,张骞到西域,带去牛羊和布匹,

铸铁凿井和开渠,织布漆器金工具,

带回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还有歌舞和乐器。

(五)

海上丝路也不差,广东沿海大出发,

中南半岛往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

继续通往孟加拉,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