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20字热门20篇

浏览

6865

文章

1000

压岁钱的来历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来到了,这是很多孩子们都最盼望的时候了,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好多好吃的,玩到好多好玩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拿到压岁钱了。从小到大拿了这么久的压岁钱,那么,大家知道压岁钱的来历吗?很多人都只知道过年就有压岁钱,但是不知道压岁钱的来历。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关于压岁钱还有着另外的一种说法,就是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二说,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缘由何在,为什么要用连号的新纸币,恐怕很少有人知晓。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

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生肖"等纹饰.唐朝时期,宫廷盛行春节散钱,当时人们把春节这天作为立春日,在宫内相互朝拜.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

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明清时期,长者用红绳串连着压岁钱送与晚辈.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女凳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炎帝之母

原始社会在这个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炎帝的出生有好几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有熊国的国君少典娶了有蟜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任姒)。

有一天,女登在华亭游玩时,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下炎帝,取名榆冈。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所以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帝姜榆冈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的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北、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

心灵手巧的农妇

传说明朝年间,随沐英征讨云南后迁移到会泽的客户,有位名叫女登的妇女,住在会泽县鲁机村,乃是沐国公的后代,丈夫姓李,是个强干的农人,夫妻二人虽然勤劳,但租税太重,生活也不怎么好过。间或年景稍好,后而谷伤农,一样贫困。

女登姑娘生性聪敏,智慧过人,处人耿直,做事细心,实在是个巧媳妇。她心灵手巧,无论拿什么东西,总要翻来覆去。横一下,直弄一下,仔细琢磨推敲。办理一件事情,总要想出几种做法来。扫地拿扫帚,左手拿,右手拿,正拿倒拿都行,别人扫不干净的地,只要到她手里,什么坑坑凹凹,眨眼功夫,便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都说:“女登姐姐扫的地,睡下去打个滚爬起来,身上都不会沾点灰”。

女登姑娘平时喜欢到田边地角,河畔沟埂摘些狗尾草、蚊子草、小青藤等,回家披开来,纺织一些花蓝、提兜、小灯笼等给孩子们玩。一天,她摘了一些圆茎杆细长的多年水生野草编了个小绣球,水草披开以后,发觉里面有一股柔软细白的草芯,她想,这白生生、软乎乎的东西,用来装枕心一定很好,在她灵巧的手里果然从这圆直的野花水草里披出了一根根细柔雪白的草芯来。这东西最易燃烧,可放在灯盏里作灯芯,比用棉线条点灯还要好得多,轻便、省油、灯光明亮,油烟又小,把它叫做灯草,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于是,女登姑娘把这种不知名的草根据其用途取名为"灯草",披出来的芯叫“灯芯”。

她和丈夫商量以后,把家里盘着的秧田腾了一丘出来,专门移栽这种野生水草。经过她勤勤恳恳的培育后,这种水草长得更为肥实,梢子也更长了,披出来的灯芯又长又白又粗实。余下的草壳,还可以用来纺织草帽、甑盖、锅盖、箩筐、提篮、盆罐之类的小手工艺品。后来,她又用灯草做原料,编织灯草滑席,垫在床上垫睡用,非常柔软,也可作为包装和晒粮食之用。这些手工织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价廉物美,轻便耐用,受到人们的欢迎,小俩口计算了一下,种一亩灯草比种十亩谷子的收入还要大得多。于是,他们把这一野生水草变为了家种,逐年发展,越种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过。同村乡邻看到女登家的变化人人羡慕,个个垂涎,也偷偷地学种灯草,但是始终找不到披灯草及纺织滑席的窍门,找女登姑娘求教者日渐增多,但女登夫妇十分保守,不原传授。

有一年,因积劳成疾,女登全家男女老少都病倒了。村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姚大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看到女登家的窘况,便邀约了村里的一、二十个妇女,送粮送药,帮助她料理生活。女登夫妇观此情景深受感动,十分内疚说道:"乡亲们真好,我对不起大家"。女登姑娘病好后,就把披灯草,编滑席的手艺传给了全村妇女。后来,会泽鲁机村的滑席,灯芯畅销滇东北,继而又传到迤西、迤南,遍及全省,远销四川、贵州,甚至传入京城。

槐塬庙会传说

民间传说,炎帝的母亲女登是一位蜂农,所以她居无定所。一次,炎帝多日不见母亲,十分着急,遂带人打着“排灯”连夜寻找,终于在满岭槐花飘香的槐塬找到母亲,进行庆贺,后传下此典故。庙会期,以高跷、社火、赛锣鼓,唱大戏等表现炎帝部落找到其母时的欢乐庆场面,热闹异常。以保平安,实现许下的心愿。凤翔县槐塬庙会源自“炎帝寻母”的传说。传说炎帝母亲“女登”为蜂农,整日逐花养蜂,居无定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梅花碑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早年间,杭州有心灵手巧的老石匠。这老石匠凿了一辈子的石头,雕了一辈子石头,胡须头发都白啦。别的什么也没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艺,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

老石匠年纪老了,背驼啦,眼也花啦,但他仍旧天天上山。

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脚下发现一块白花花的石头,那石头仿佛映着一株树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看,可不是!清清楚楚地映着一株梅花影子,就像长在石头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头上摸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头好比姑娘媳妇刺绣的白绫,才描上花样儿还没动手绣呢。老石匠越看越喜爱,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便使出全身力气,把那块石头挖起,一步一踉跄地背回家来。

老石匠对着石头看了三个月,摸了三个月,又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这石头好坚硬呀!一凿下去只崩起一粉未,一锤下去只冒出几颗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没馁气,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十日雕个瓣,百日刻朵花,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风,向着朝霞,白玉似地开满一树。老石匠的心血呕尽了,老石匠死在梅花边。

老石匠没有儿女,也没有产业,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年代过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啦!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每年春天,别的树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却已经盛开;夏天,别的树儿刚青,石碑上梅树早已一片葱郁;秋天,别的树上叶儿落得一片不剩的时候,石碑上的梅树才开始落叶;冬天,西北风把别的梅树乱和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天要晴时,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将阴时,石碑上雾雾、潮卤卤的;天快要下雨时,石碑上阴沉沉、湿漉漉的。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晴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安排;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有定准。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春天,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早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带着一群手下人,一到了老石匠的坟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开着。他高兴极啦,回去和狗头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

说奇怪也真奇怪,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便渐渐隐谢了。以后,不论天晴落雨,石碑上始终是阴沉沉、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闷得饭不想吃,愁得觉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转。

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听有道理,边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的坟顶上烧起来。

火苗一舐到石碑,轰的一声,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得好远好远;一眨眼的工夫,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逃不及,便烧死在里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衙门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

这块奇妙的石碑是就这样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全文共 173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沿袭着清明祭祖的风俗,以此来缅怀先祖。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你都了解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这第一种说法距离我们比较远了,那就是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说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劳苦功高,治理蜀汉有功,深得百姓的爱戴。但是诸葛亮一生勤俭,在生前立下遗嘱,死后不能铺张浪费,薄棺微葬,于是朝廷就没有给他修盖祠堂庙宇。可是,在寒食节的三天里,许多老百姓都自发的在田间地头摆上贡品,前来祭拜故去的诸葛孔明。这件事被朝廷知道了,感觉对诸葛亮的后事安排的不妥,于是就正式将诸葛亮牌位移入刘备的庙宇里,并另行给诸葛亮修了一座庙供奉他。但是,这个时候寒食节野祭的风俗已经形成了,并逐渐演变成人们祭奠打扫自己先人的坟墓。

传说二:第二个传说就是在春秋时期,它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位人物——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和臣子流亡路途上,重耳又累又饿晕倒在路上。臣子们身上都没吃的,万般无奈时有个臣子,名叫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知觉。

而后,重耳回到晋国,史称晋文公。当即奖赏当年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们。但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伤心欲绝,退隐山林。

晋文公知晓后,后悔莫及,亲自带人去山林请介子推,然而却不知介子推去向。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火烧山林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弄巧成拙反而烧死了他。

介子推临终留下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宵节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活动 元宵节的传说有哪些

全文共 228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可以说是非常的热闹,在现代的话,可能大家见到最多的习俗就是看花灯,看烟花,吃汤圆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如果说还有一些特别的民俗活动,肯定都不是很清楚了。还有就是关于元宵节这个节日的传说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元宵节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活动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游百病’‘散百病’等,是明清以来北方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正月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午夜,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划旱船

旱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男孩)吉兆,因为台语中“灯”与“丁”谐音。(‘丁’为男孩)这一种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2、元宵节的传说有哪些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也有认为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敬佛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

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何我们被称之为炎黄子孙,这里面有什么传说故事?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后代。炎黄几千年就是华夏大陆上的两个部落首领,也是如今我们中国人的前辈,祖宗。炎黄子孙的说法也正是这样得来呢,那你知道,炎黄子孙得来的具体原因吗?这里面有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炎黄生活在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那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上古时代是个蛮荒时代,没有种族之分,人们也不在乎血缘关系,甚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们有名而无姓,都是混居的原始部落,虽然后来建立了夏商这样的国家,但各民族混居的情况并没改变,也没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直到周朝人们才有了姓,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华夏民族才诞生了。

中华民族历史的形成不仅有近四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还有着大量的神话传说。“炎黄子孙”一词就是从传说中得来的。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为什么要给压岁钱的传说

全文共 247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春节有给小辈压岁钱的习俗,图个吉利,那么,有谁知道春节为什么要给压岁钱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给压岁钱的来历及传说,一起来看看。

春节给压岁钱的传说三、压惊说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春节给压岁钱的传说一、避邪说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春节给压岁钱的传说二、守祟说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晚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除夕夜晚,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演变历程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春节为什么要给压岁钱:春节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期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以后,方孔圆钱基本取消,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挂葫芦有哪些传说

全文共 145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在家门口挂葫芦的习俗。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民间关于其由来有很多传说。那么,端午节挂葫芦有哪些传说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挂葫芦传说1

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

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

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

端午节挂葫芦传说2

端午这天,家家户户用柳枝扎成葫芦状,糊以红纸,挂在门口。此俗相传由黄巢起义演变而来。

黄巢举兵起义的时候,传说黄巢的兵就象当年日本鬼子进村一样,杀人放火,啥坏事都干,特别是见小孩就杀。就在端午节这天,黄巢带队伍行军路过一个村庄,见到一个村妇身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领着一个小孩子,非常惊慌地往外跑,就象逃命一样的。

黄巢见此情景很是蹊跷就下马问村妇:“老夫人你跑啥啊?”“听说黄巢的兵杀小孩啊!”村妇喘着粗气回答,但脚步并没有停下,黄巢又接着问:“那你怎么还背着大的,领着小的啊?”村妇说:“小的是我亲生的,大的是别人家的。”

黄巢闻听此言很受感动,就对这个村妇说:“你不要跑了,回去在你家的房檐下挂个黄葫芦,黄巢的兵就不会杀你家人了。”随后又叫卫兵给村妇一袋米。端午节挂葫芦就是这样来的,这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端午节挂葫芦传说3

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端午节挂葫芦原因:

在古代先民们认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气已十分炎热,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发突然而无妨。人们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芦绑在身上,险中求生,这时葫芦被称为“腰舟”。

由于葫芦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人们便对葫芦产生了崇拜。后来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挂葫芦的习俗。在北方即是家里没有葫芦,便用剪纸剪一个葫芦贴在大门上。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由于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可将桃木八卦葫芦挂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驱瘟、带来好运的作用。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端午节挂葫芦传说5

关于门上挂葫芦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在古代有一位卖油的老翁走村串乡卖油,他这样喊:“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注:在过去一斤为十六两,半斤为八两),于是,很多人为讨便宜都打四葫芦。

这时唯独一村童只打一葫芦,老人问他为什么不打四葫芦,村童说出了其中的原由,卖油老翁认为这孩子诚实,就告知他,五月五日将有大灾大难,如在自家门上挂个葫芦便可免灾。

村童回家将其卖油老翁的话告母亲,并如此照办,果然在五月五日这一天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在民间便有了五月端午门上挂葫芦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传说中的喷火鱼,其实喷的根本就不是火

全文共 1637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世界如此之大,以至于有无数稀有动物在大自然中漫游。这不是,令人大开眼界的河豚神秘故事又上演了!

神秘的火鱼故事:有图片和真相

在一个网站上,传说中的喷火器鱼被描述为:“它们能从食物中吸收含磷的有机物质,并持续储存在体内...磷会在氧气中自燃,并能向敌人发出3米多长的火焰……”

太神奇了,我的鱼!然而,浸泡在水中是保存白磷的基本方法。哪种磷化合物能在水中燃烧?鱼体的含水量很高,即使它真的能收集能在水中燃烧的物质,喷火器不会先把自己从炉子里烤出来吗?

奇怪的是,网上可以找到超过N个火烈鸟的视频和照片。在昏暗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突然,其中一条鱼变得完全透明,然后喷出一道蓝色的“火焰”光。

有照片和真相!这条小鱼真的喷出了蓝色的“火焰”!(照片来源:hakaimagazine)

然而,永远只有一个真理

莫非,火鱼这种完全不科学的生物真的存在吗?!事实上,只要眼睛不太坏,不难发现,小鱼并没有喷出熊熊的火焰,而是一团深蓝色的光。所谓的“超过3米长的火焰”只是一种发出蓝色荧光的小液体。

这种被称为黑鲷的小鱼并不罕见,在大西洋的热带水域也很常见。然而,有一个问题…深色猪根本没有任何生物发光能力!它们吐出蜂蜜荧光液,又是从哪里来的?

深色猪没有任何生物发光能力。这幅画只显示了鳞片的倒影。(照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答案实际上隐藏在视频中。在他们的肚子突然闪亮之前,这只黑猪吞下了一个小黑点。然后他们吐出蓝色的光雾,还飘动着一个奇怪的小亮点。“喷火器”传说中真正的主角不是这群贪吃的黑胖子,而是一种只有一两毫米大小的海洋生物——发光的介形类动物!

闪耀生命的介形类

介形类是一种小型海洋甲壳动物,看起来有点像淡水中的一种鱼。许多种类的介形类动物在体内进化出精致的腺体,可以产生含有荧光素的液体和另一种含有荧光素酶的液体。只要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发光的介形类动物就能立即发出美丽的蓝色寒光。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的水手们收集了大量发光的介形类动物,它们在夜间观看海图时被用作天然光源。

发光的介形虫是毫米级的小型海洋生物。(照片来源:ocean.si.edu)

发光的介形虫喷出蓝色荧光液体。(照片来源:phys.org)

对于介形类动物来说,发光能力首先是一个重要的防御绝技。一旦在黑夜中发现了偷袭的天敌,介形类就会突然发出明亮的荧光,试图在对方眼花缭乱时逃脱。

如果不幸被敌人吞食,介形类会立即启动相互伤害模式。它们会喷出大量的荧光液体,使彼此的身体看起来像小亮蓝色的灯笼。为了不成为更强大的食肉动物的明显目标,黑鲷不得不立即吐出介形类动物,这是我们在“火烈鸟”视频中看到的一个有趣的场景。

介形类动物发光的防御绝技让小猪束手无策,只能吐出它吞下的猎物。(照片来源:pinpple.com)

介形类动物和英俊的男人不仅用生物发光来保护他们的生命,还用灿烂的闪光舞蹈作为求爱的一个大动作。在一个适合爱情的美丽夜晚,这些毫米大小的男孩和女孩会在黑暗的海水中不停地游泳,同时有节奏地闪烁蓝光,向家里的异性展示他们的魅力。

他们寻找爱情的舞蹈持续超过45分钟,在此期间,闪光的频率和游泳的方向将不断改变。它是如此的酷,以至于可以扼杀人类求爱的光明。当数亿只发光的介形类动物一起跳舞时,黑暗的海水中出现了无数的蓝色斑点,浩瀚的大海变得像银河一样明亮而梦幻。

大量发光的介形类动物同时发光,这样形成的荧光海洋非常美丽和梦幻。(照片来源:actslegend.org)

事实证明,网上流传的火鱼视频只是介形类动物的精彩防御表演。但是鹅,地球上真的没有喷火的生物吗?

不!传说中真正的喷火生物已经存在了数百年。

川剧中精彩的喷火表演历史悠久。(照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玩笑就是玩笑...事实上,在某些条件下,一些大型陆生动物确实有可能喷火。当然,这是另一个有点尴尬的故事。最后,安利的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爱登堡的生命在发光》绝对令人大开眼界!

-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立春的传统习俗及神奇传说

全文共 3581 字

+ 加入清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春的传统习俗神奇传说,欢迎阅读!

立春的神奇传说

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那时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种粮列为万行之本。乡人呢,更是以种粮为天职。所以,不论三皇五帝,还是乡人百姓,对一岁之首的春,更是心里十分重视。那时候,人们到了立春这天,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仪式来庆祝。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利落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人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敲门,没人应声。门虚掩着,他寻思了一下,便说着:“屋里有人吗?”推门进屋。屋里的炕上躺着五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已是有些日子没人打扫了。

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他赶紧来到一个中年人跟前,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

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中国传统的立春习俗有哪些

立春习俗——矜恤缓刑

我国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的行为。《礼记·月令》中写有:“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牺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度,毋卵。”汉朝在文帝、章帝、明帝执政时,经常下诏,抚恤囚犯,减免刑罚,救济辉寡孤独。例如汉章帝元和二年,曾经下诏三公日:“方春生养,万物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古人认为,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如果唯独人类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礼记·郊特牲》有“春飨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轻繁,去拘留,除栓桔,开闭阂,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这些都有因时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立春习俗中,时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级官员将所有积压案件逐一处理,并视案情轻重,对“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减免刑罚,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对自首之人,允许悔过自新,以示与岁更新。

立春习俗——迎春

立春习俗中在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农忙叫作春忙。《书传》中记载:“冬寒无事,并人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黄庭坚有诗写道:“田园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种的时节,因此,说到耕地,也应该称为春耕。

我国是农业国家,对于节令,极为重视。迎春的礼仪,在《月令》中有所记载,到东汉明帝时逐渐完备,后世更将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员也箫举行迎春典礼,时间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间,迎春的仪式更是铺张盛大,十分热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劝农务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须珍惜韶光,不要辜负一年之中的最好季节。

立春习俗——走马

立春习俗中的走马就是跑马,即骑马,盛行于唐玄宗时。当时有人因此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势的缘故,大多喜好骑马。

立春习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极为盛行,相传起源于黄帝时,蹴鞠也是立春习俗中的一个习俗。《史记》:“处后毗鞠。”《后汉书》:“六博蹴鞠。”《汉书·艺文志》有关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颜师古在注释中写道:“鞠以韦(皮革)为之,实之以物,踢以为戏。蹴鞠陈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太平御览》引用《三仓解话》称:“鞠,毛丸,可踢戏。”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汉朝时做这种游戏,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为球很容易跑到别的地方,需要奋力追逐,所以还要挖出一条界线,示限制。(可参见《后汉书》中的〈戚夫人传》及《霍去病传》)隋唐时有专门的球场,宽广平坦,和今天的运动场没什么差异。毗鞠的时候,把两根数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网把竹竿网住,作为球门,以能踢进球的为胜。踢球的人分为左右两队,相互比赛。还有一种称为踏球的娱乐,即用脚蹬踩在球上,拐弯奔跑。《唐语林·卷五》:“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蹑。球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盖古蹋鞠之遗事也。”明朝汪云程著有《蹴鞠图谱》,上面罗列的规则很是详细,涉及分左右两队、球门、社规以及踢法等许多细则。及至南宋临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团。

立春习俗——春台戏

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牵。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此外,还有《岁首书事》,“卖困儿童起五更”,诗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

立春养生养肝食谱

一:凉拌金针菇

原料:

金针菇,黄瓜,青椒,蒜汁,香油,盐,醋,糖,辣椒油少许

做法:

金针菇去老根洗净焯水、黄瓜擦丝、青椒切丝,放蒜汁、香油、盐、醋、一点糖、还可以放少许辣椒油,拌匀即可,冷藏后食用更佳。

二:蚝油生菜

原料:

生菜一棵,蚝油,葱,蒜瓣,鸡精,盐(其实,我后来没放盐,因为蚝油已经很咸了)

做法:

1.生菜洗净,用手撕成大块;葱、姜切碎备用。

2.烧半锅水,水开后下生菜略烫(约40秒),捞出生菜沥去多余的水份。

3.锅坐火上,倒油,下葱花稍炸。

4.再将蒜末、蚝油倒进去,小火慢慢翻炒,加少许鸡精,炒匀后倒在烫好的生菜上即可。如果有高汤的话,在加入蚝油后可以再加些高汤咕嘟一会儿,然后勾点薄芡就更好了。

选择优质蛋白,祛湿又健体

早春温补,重在补充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盆满钵满酒家顺应这个季节特征,主推既能补充能量、又不失清爽美味的菜式。

三:开胃山药

原料:

淮山药200g,山楂糕100g,蜂蜜10-15g,干桂花5g

做法:

1.将蜂蜜与干桂花放在小碗中混合均匀,备用。山药去皮,切成大段,放入锅中蒸熟,切成0.5cm厚的片,放凉。

2.山楂糕切成同样厚的片。将切好的山药片与山楂糕片交替码好,在上面淋上桂花蜂蜜,即可。

四:香蕉百合银耳汤

原料:

干百合,银耳,香蕉,枸杞,冰糖

做法:

1.干百合洗净泡发;银耳泡发撕成小朵,去蒂洗净;香蕉剥皮切成小薄片;枸杞洗净。

2.把银耳装入碗中,加适量水上锅蒸30分钟。

3.再将百合及香蕉片放入银耳碗中,加冰糖再入锅蒸30分钟后加入枸杞稍焖即可。

五:玉米鱼肚羹

原料:

玉米汤料罐头(粟米羹)1/2罐,鱼肚(鱼鳔)160克,鸡蛋1个,香菜(芫荽)1棵,大葱1根,姜汁酒1汤匙,高汤或清水1.2升,太白粉(生粉??1汤匙,盐1茶匙,糖1/2茶匙,胡椒粉适量,麻油少许

做法:

1.大葱、香菜洗净切末。

2.鱼肚用水发开后切成4厘米长细条。煮锅加入姜汁酒一汤匙和适量开水,将鱼肚略煮,随即盛起沥干待用。

3.煮锅内注入玉米汤料,倒入高汤或清水煮开,再加入鱼肚煮约5分钟。加入盐、糖、胡椒粉、麻油等调料,太白粉加适量水调匀,倒入锅中勾芡。

4.蛋搅打均匀,加入羹中,略为搅拌。撒上大葱末及香菜末,即可上桌进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全文共 411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字面意思是清爽明净,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传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经典祝福语

1、清明时节,杨柳依依,古人有 折柳赠别 的习俗,我无柳可折,给你发条短信:期盼早日再相逢!

2、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人,在清明节之夜,咚咚咚有人敲门 不用害怕,是我啦!祝你清明节快乐!

3、清明节祝福你荡着秋千奔前程,忽高忽低前程似锦,晃晃悠悠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百事可乐,身体健康前途无量。

4、清明时节雨纷纷,你起大早往家奔,一不小心就摔了一个大腚墩,祝福你清明节摔倒捡到大元宝,出门见到西施,抱得美人归。

5、清明时节雨纷纷,祭祖扫墓心诚恳。一扫烦恼心情好;二扫霉运好事来;三扫单身爱情甜;四扫贫穷财富多;五扫病痛身体棒。

6、清明小假来,身心大放松,春困多补眠,常睡美容觉,春阳好灿烂,相约踏青去,风筝天上飞,人儿地上闹,短信送问候,愿你笑常在!

7、清明时节,思绪满怀。曾经一起,笑闹江湖。昔日亲朋,天各一方。梦中泪洒,醉酒当歌。祈求苍天,灵魂驰骋。但愿依旧,不忘拥有。

8、清明清风绵绵情,愿我的祝福驱除你的烦恼,吹进你的心谷;清明清风浓浓意,愿清明和风温暖你,愿我的情谊伴在你左右,祝你快乐!

9、清明小假美事多,不用早起挤公车;喝着小酒唠着嗑,玩着游戏听着歌;划着小船赏着花,牵着小手逛着街;看着短信乐呵呵,有我惦记最快乐!

10、生命是个很脆弱的东西,一瞬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矛盾也好,争执也罢,学会放开胸怀,你会过得更加快乐。朋友,是永远的,好好珍惜。

11、生活中的苦难像是接力赛,一棒传一棒永不停,面对这些,我们必须要有乐观的心态,让我给予你希望和力量,让我们相互扶持,牵手同行!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难圆满。清明节了,缅怀已逝先人,扫扫墓,烧烧纸;关爱周围亲朋,多走动,常联系。祝你清明节快乐!

13、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父母,怀念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14、如果你有心愿藏在心里那就说出来吧,如果你有梦想藏在心里也说出来吧,他们都会实现的,至于是什么时候,鬼才知道。哈哈,清明节快乐。

15、清明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回春吐故纳新。春暧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春游踏青。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耕作植树扫墓祭奠,不忘先人尽兴方归。

16、种下生机盎然的幸福希望;浇灌轻松惬意的美丽心情;采撷秀丽清明的款款祝福;收获感人至深的好友情怀。清明小长假,愿你轻松甜蜜愉快!

17、走过清明时节,把思念放进岁月,划友情的船摆渡不歇,让彼此的关怀永不断绝。清明小长假,愿清清明明的风景,滋润你的眼,悠闲你的心。

18、人间四月芳菲日,清明爽朗一片天,踏青赏花多自在,自在娇莺洽洽啼。飞燕杨柳弄碧柔,快乐从脚笑到头。清明时节不飞雨,幸福健康送给你!

1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祝福那里有,短信问候更温馨。清明踏青忆故人,虔诚祈祷万分情。共寄哀思以明月,万般祈福随祥云!

20、清明时节,燕语莺莺,欲雨还晴,祭祀踏青,怀念先祖,短信问候,祝福依旧,抚平伤痛,快乐无忧,抛开烦恼,尽情享受,愿你清明小长假快乐!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来历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 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 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木兰花花语及传说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花叶两不相见的花卉不少,比如木棉、彼岸花、木兰花。与木棉和彼岸花的炫目红色相反,木兰花开时满树洁白,毫无杂色,让人心生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敬畏感。清高独立的木兰花,它的花语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动人的花语传说?一起来看下吧。

木兰花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从江西庐山那边来了两户人家,一户有个男孩叫阿木,一家有个女儿叫阿兰。这两户人家男耕女织,狩猎捕鱼,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

一天,城里王府老爷出来巡猎,看中了阿兰的姿色,便差人抢进府里。阿木闻知,偷偷溜进王府院,带着阿兰一起逃跑,不幸被王府发觉,派人追赶。阿木和阿兰逃到浑江畔上的望江崖,见后有追兵,前无进路,被逼无奈,双双投身江底。

他俩的父母把阿木和阿兰从江中打捞上来,葬在望江崖的丛林中。第二年春天,望江崖上的密林间长出了奇异的木本花树,雌雄同株,花香沁人,十里不绝。据说,这便是阿木和阿兰的化身。

当地人们为纪念这对坚贞不屈的年轻人,给这棵花树起名为“木兰花”。

木兰花相关

木兰花的花语:高尚的灵魂

木兰花树高可达5米,花朵开放时傲立枝头,纯白圣洁,因为木兰花是先开花,花谢后才长叶,所以木兰花开时满树洁白,毫无杂色,让人陡生敬仰之感。所以,木兰花花语就是高尚的灵魂。

在每年教师节,现在的孩子们都流行给老师送出自己的礼物,送贺卡不环保而且比较过时,送昂贵的礼物不符合孩子的身份,不如送一朵开放正艳的木兰花,来表达自己对老师崇高灵魂的尊敬和赞美吧。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专门作诗赞美木兰花,诗云:“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此处,木兰借用了古代传说的巾帼女英雄花木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全文共 2158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起源传说故事介绍

在唐代,重阳被正式指定为一个民间节日,从那以后,历代一直沿袭。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了解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美食

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主要吃食之一,我国南北方此食俗均十分盛胜。北方以面粉制糕为多,南方以糯米粉制糕为多。

重阳馍

用白面蒸成圆塔形的模,模上插茱英、艾草叶等花草。这天家家户户要登高野游,这种白面蒸制的重阳摸既耐饥,又便于携带。

糍粑重阳糕

糍粑糕多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阳节吃食。这天家家户户用糯米制糍粑,亲友间互相请吃撇把,喝米酒,有“共庆丰收”之意。民谣云:“九月九,喝辣酒,吃核把,庆丰收。”因此,西南地区又称重阳节为糍粑节。

菊花酒

重阳节家家户户均争饮菊花酒。菊花酒在每年九月菊花盛开之时酿制,但当年酿制不能当年饮用,需待一至二年后,酿成菊花露汁。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节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馀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起源。重阳节起源于汉朝时期,相传,在汉朝时,有位名叫于洪的居士因患有顽疾而行将去世。他告诉他的弟子,每年的九月初九这天吃菊花酒和重阳糕可以驱邪辟疫,保佑身体健康。于洪的弟子们遵循他的嘱托,庆祝这一天,并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传统。

传说故事。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难,你现在赶紧回家,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等傍晚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的牛羊鸡犬全都死了。此后,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1、登高: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2、享宴祈寿: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3、祭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4、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5、赏菊:重阳有赏菊花的风俗,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所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6、饮菊花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7、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太阳神鸟的传说简介 太阳神鸟的传说读后感

全文共 173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太阳神鸟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的故事非常的吸引人,最近不少人都在问这个太阳神鸟的故事简介,那么这个太阳神鸟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还有这个太阳神鸟的读后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需要的一起来看看吧!

太阳神鸟的传说简介

很久很久以前,古蜀国有一个个古老而又神秘的部落—金沙,那里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十分富饶,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太阳突然不见了,整个金沙一片黑暗。人们心急如焚,就请四大长老去寻找太阳。

第一天,四大长老来到一片森林,开始寻找太阳。他们看见了月亮,月亮给了他们一个盒子,并告诉他们,太阳被可恶的大巫师捉走了,这个盒子里的东西要遇见大巫师的时侯才能拿出来用。月亮说完后,四大长老又重新上路了。

第二天,四大长老来到了一座高山,遇见了星星,星星给了他们一个布袋,说,这个布袋要在打开月亮的宝盒之前打开。星星说完后,四大长老又上路了。

第三天,他们来到了金沙河边,看见了大巫师和太阳,立马打开了星星的布袋,两道强烈的金光就朝大巫师的眼睛射了过去,大巫师突然痛得睁不开眼。四大长老见状,随即打开了月亮的宝盒,只见四条金绳跳到了四大长老手上。四大长老拿着金绳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朝大巫师扔了过去,大巫师被捆住了,怎么挣扎也动弹不了。

可恶的大巫师被制服了,太阳被救了出来。四大长老为了不让太阳再受到伤害,化作四只美丽的太阳神鸟,时时刻刻保护着太阳,太阳也因为神鸟的保护,发出了十二道神奇的金光,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更加耀眼。

金沙人看到了这个无与伦比的奇景,也为了纪念四大长老,雕刻了一个“太阳神鸟”的金箔,并制作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铜器……,并把它们埋在土里,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从此以后,“太阳神鸟”成了金沙的象征,金沙人的自豪!

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个“太阳神鸟”(即“四鸟绕日金饰”)所代表的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与同一时期的中原地区的历法相类似,都是相当完备的阴阳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会置闰月,有四时的概念。

太阳神鸟的传说读后感

羌人六啊,你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比你的诗歌写的好多了。诗歌语言应当比散文语言更精炼,更有韵味。我仔细读了你的《太阳神鸟》和《响鼓不用重锤》这两本诗集,认为能背诵的诗句和诗篇很少,因为句子太随意太松散,没有韵脚,没有旋律,长句普遍短句很少,读时大有外国诗翻译成中文散文诗的感觉,这就很失败啦!其实,外国诗也是有格律韵味的,翻译成中文就变味了,胃口淡淡了。好在写的内容都有民族和乡土气息,而且都是短篇不是长篇大作。建议你多读唐诗宋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学又是人学,反映人们的生活处境和渴望追求,大凡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反映人心与人性的实况与变化。

当然,你是很会运用意象组合表达主旨和倾向的,运笔自由酣畅。文学创作归根到底,都是回忆往事,寻找自己的血肉之根,人生之源头,用独特的视角反映现实与追求。写出人人心里有耳笔下却无的这一个典型与环境。审美与审丑要天衣无缝结合在一起。你的散文就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丑中隐藏的真相和实质。缺乏警语妙句的诗文都是难得被人记住并传颂流传开去的。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与勇气胆识。格律诗的优秀传统和精华,一定要有机地吸取,点石成金。意象之奇美与哲理之凄美的结合,会使诗句展开双翼腾飞。

压榨甘蔗的过程和熬干糖水得到晶体的过程,很像写诗的过程。诗歌不是一般的抒情叙述,它应当像火把与夜曲或军号,诗歌更多地应当有呐喊声声,甚至像火山的突然喷发,熔岩似火龙那样流淌,似堤坝倒塌后湖水的倾泻。个性化的东西才有特色。诗篇一定要沉思后产生辐射波,立体而非平面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叹。读者如果有会心一笑或愁眉沉思,联想到自己生活的瞬间,诗歌就成功了大半。文学创作最怕雷同和跟风,也怕从俗当留声机与应声虫。诗句靠韵脚来紧紧地捆成一体。给读者一块块高级糖,让他们自己去嚼出甜味或加水。从《太阳神鸟》诗集,可以看出你的文学才华与敏感力。只要你坚持下去,你的诗歌就会精炼起来,朗朗上口,并且腾飞的。学习白居易,把你的诗念给你的家人和邻居听听,如果他们流出了泪水或张开了笑容,你的诗就得到了出售证。

要在灵魂深处点燃诗的火把,敲响鼓点,吹起军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谷雨的来历和传说

全文共 628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古代一些著作中,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谷雨即将到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谷雨的来历传说,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谷雨节气朋友圈文案

1、谷雨泪流情自生,百合花瘦心亦疼,身饥需待忘情水,艳丽花开现柔情,只待沧海出明月,百媚娇态泛峥嵘。在这谷雨时节,琼浆玉液会舒缓你焦虑的心情!

2、谷雨送暖温度升,万物萌动好心情,快乐工作业绩增,愉快祝福穿时空,平安健康来跟踪,幸福吉祥涌心中,谷雨快乐数不清。

3、满天飞舞的是谷雨时节的绵绵细雨,默默传递的是谷雨时节的默默祝福,真心祈祷的是永远的你开心快乐,谷雨时节送祝福,你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安慰。

4、谷雨时节雨霏霏,浇开百花全盛开。玫瑰牡丹笑脸迎,爱情滋润甜如蜜。文竹红掌竞相开,大展宏图万利来。兰花百合喜相逢,家庭美满富贵来。

5、谷雨飘飘飘几许,思念堆烟,牵挂无重数。雨中不见来时路,欢笑声声,犹有开心处。雨再大淋不去对你的问候,风再猛刮不走对你的祝福。谷雨快乐!

6、谷雨到,祝福至,今日种下一份属于我们的友谊,愿下一个季节,我们能收获到更为珍贵的默契,朋友,祝你开心快乐,心想事成。

7、春四月,谷雨时,芍药如梦月如诗。柳徐徐,杏依依,红红翠翠闻笑语。笑上峨眉春长久,惬意与你长相守。祝君谷雨好,没烦恼!

8、谷雨泽天下,祝福传万家。女士貌如花,人人有钱花。种子苏醒啦,破土长出芽。杨柳泛绿啦,家园美如画。可以踏青啦,健康带回家!

9、谷雨时节播希望,辛勤汗水面上淌。阳光灿烂日子长,营养丰富根基壮。肥沃土壤常浇灌,雨水滋润蹭蹭涨。狂风侵袭不慌张,水来土掩众人强。丰收之景在眼前,幸福海洋永徜徉!祝谷雨快乐健康!

10、谷雨时节百花香,雨泽万物种希望,挥洒勤劳汗水,播下快乐种子,用幸福之水浇灌,发出健康春芽,长出好运春藤,结出甜蜜果实,谷雨时节送给你,愿你收获满心的喜悦,享受美好的人生!

谷雨时节的文案

1、好雨知时节,祝福乃发生。空山新雨后,祝福暖心头。夜来风雨声,祝福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问候不断祝福真。夜阑卧听风吹雨,温馨祝福入梦来。谷雨时节雨绵绵,祝你快乐到永远!

2、谷雨到来好运抱,万事如意乐淘淘。福禄寿星齐报喜,健康财运都来到。事业顺利步步高,妻儿老小开颜笑。朋友情谊如丝长,时时刻刻都围绕。祝你谷雨快乐,开心逍遥!

3、又到谷雨,春和景明。赏景踏青,折柳寄情。放飞风筝,思念殷殷。朋友在心,珍藏至今。遥祝安康,云淡风轻。愿君保重,日子温馨。

4、把幸福的谷米种下,用好运之雨浇灌它,快乐把根深深扎,开心甜蜜发新芽,开出浪漫幸福花,结下长生不老瓜,吃了健康身体佳,谷雨节气,愿快乐伴您走天涯!

5、好雨生百谷,好友常祝福。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带着甜蜜、牵着财富、拽着吉祥、迈入谷雨好时节。谷雨新风,心想事成。

6、谷雨时节布谷鸣,催促种瓜点豆忙。农人汗水辛勤淌,浇灌谷物向上长。眼前丰收有希望,幸福生活连绵长。祝你谷雨时节身体棒,全家欢乐笑声扬!

7、谷雨时节,我为你降一天祝福雨:上午降开心雨,中午降吉祥雨,下午降甜蜜雨,晚上降幸福雨!记得出门沐“雨”哦!

8、我的心情,仿佛数之不尽的谷粒:你的人生,收获就像满满的谷仓;这个时节,扔掉旧日过期的谷壳。谷雨时节已经来到,让我的信息带给你好运!

9、谷雨,谷雨,祝福为你祈雨:一场发财雨,丰收属于你。一场幸运雨,好运砸向你。一场顺风雨,平安跟着你。一场及时雨,好事都有你。谷雨,朋友惦记你!

10、谷雨养生季,秘籍分享你,早睡早起先,午睡莫太长,晨起伸懒腰,解乏醒神妙,手指干梳头,神清气爽好,香味促阳气,香菜花生葱,关怀已送到,安康都围绕!

11、桃花、梨花、杏花,花花盛开;小雨,中雨,大雨,雨雨珍贵;真心、关心、放心,心心送到;花暖、情暖、心暖,暖暖谷雨。谷雨快乐!

12、雨生百谷,花开百福,阳光明媚柳飞舞;思念无数,真情永固,问候声声把福祝。谷雨为你浇开摇钱树,阳光为你照亮幸福路!谷雨快乐!

13、谷雨到来雨水多,下一场“幸运”雨,让你好运永无尽;下一场“欢乐”雨,让你快乐永开心;下一场“祥和”雨,让你如意永安宁;下一场“幸福”雨,让你生活永温馨。祝你驰风骋雨,事事风调雨顺!

14、谷雨时节到,万物有生机,祝你生活超小康,身体健如钢,甜蜜入对成双,吃嘛嘛嘛都香!天天幸福,时时都健康!

15、诗情传画意,谷雨传心意。春风伴春雨,你我共灵犀。相思总相忆,杨柳总依依。春雨如丝丝,晨练总推迟。谷雨初凉意,冷暖莫减衣。谷雨快乐!

16、谷雨的播种在开始,明日的收获在期待。春天的故事在萌芽,夏日的清凉在期待,幸运的祝福为你在传递,祝你笑颜常开,好运常伴!

17、洒下幸福的谷雨,愿你的人生美好如意;洒下吉祥的谷雨,愿你的生活事事顺意;洒下安康的谷雨,愿你的身体康健美意;洒下欢乐的谷雨,愿你的脸上挂满笑意;洒下祝福的谷雨,祝你谷雨节万安爽意,日子甜蜜温馨惬意!

18、谷雨时节温雨降,温暖身心传心意;花香片片扬千里,关怀阵阵在心田;暖阳轻轻拂大地,祝福暖暖甜你心。谷雨时节,愿你快乐无限!

19、一场好雨种五谷,收获硕果堆满屋;一场祥雨洗疾苦,洗去苦难疾病除;一场甘雨送五福,平安如意人幸福。谷雨时节,愿你健康永驻!

20、谷雨谷雨,雨生百谷。谷养生灵,雨润万物,谷长大地,雨滴星辰。谷雨到了,愿你:事业如谷,丰收在即!心情如雨,爽朗清新!谷雨快乐!

谷雨来历传说

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和“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说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

相传,唐代高宗年间,黄河决堤,水淹曹州。千顷良田,黄水滚滚,房倒屋塌,军民溺死无数。有一个水性极好的青年,名叫谷雨,他推着一只大木箱游水将年迈的母亲送上城墙后,又游来游去从洪水中救出十几位乡亲。这时谷雨已是精疲力尽,因为他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叫,蹲在城墙上,望着翻滚的洪水发呆。突然,他看见洪水中有一棵牡丹时沉时浮,绯红的花朵象一张少女的脸,绿色的叶儿在水面上摆动,好像在摆手呼救。谷雨猛地站起,他忘记了饥饿和疲劳,脱下衣服扔给母亲,“扑通”一声跳进水中,向牡丹游去。水急浪高。谷雨费了好大劲才靠近牡丹,眼看就要抓住花叶,忽然一个浪头打来,将牡丹冲出一丈开外。谷雨紧迫不放,牡丹一会儿沉入水下,一会儿又漂浮上来。谷雨游啊,游啊,在黄水中足足游了两个时辰。过度的疲劳使他感到头昏目眩,两条腿象坠上了两块大石头一样沉,拨水的两只胳膊也不听使唤了,站在城墙上的母亲为儿子捏着一把汗,乡亲们高声喊叫着谷雨回来,谷雨不理不睬,在波涛中拼命地追寻着牡丹。

又过了一个时辰,牡丹挂在一裸被洪水冲倒的大树枝上,谷雨才追上了牡丹。他双手将牡丹捧起,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谷雨艰难地游回来了,他站立不稳,跌倒在城墙上,面色苍白,气喘吁吁,将牡丹交给身旁—个老汉。这老汉叫赵老大,是个栽花能手。赵老大双手颤抖着接过牡丹说:“孩子,你放心!等黄水退下去,把这棵社丹栽到我那百花园中,我会好好护理它!”谷雨笑了,笑得那样甜!

转眼两年过去了。这年春天,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迷眼不睁,人瘦得皮包骨头,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谷雨心中着急,四处求医,房中能卖的东西都换汤药吃了,病情仍不见好转。这天,谷雨向赵老大借了二两银子,正要去给母亲抓药,一位少女飘然而进草房。这女子象画上的仙女一样美,红衣,红裙,红红的脸颊,红嘴唇,鬓角插着一支绯红色的花,弯弯的细眉下一双大眼睛紧盯着谷雨,微微一笑问道:“你就是谷雨吧?”谷雨急忙点头。少女说:“我叫丹风,家住东村。俺世代行医,为百姓治病。听说大娘身体欠安,特来送药。”说着,展开手中红巾,将一服草药放在桌上,草房里里顿时一阵清香。谷雨不知如何是好,急忙掏出银子递过去。丹风说:“贫民百姓医病,俺不收银钱。”说着走到床前。谷雨的母亲听到声音强睁双服,感激地望着丹凤姑娘,示意她坐下。丹风俯身望着大娘,甜甜地说;“大娘,我去给你煎药,吃下这服药你的病就回见轻!”谷雨听说丹风煎药,急忙去提水,抱柴,丹凤忙着烧火、煎药。一会儿工夫,二人把汤药煎好,丹风又侍候大娘将药服下。说也怪,大娘服药后,顿时有了精神,浑身轻松,病去了大半只想下床走动。谷雨眼望着丹风,心里感激,口里却说不出半句话来。丹风姑娘看着憨厚的谷雨婿然一笑,说了句“我明日再来,”象一团火飘然而去。

一连三天,丹风姑娘都来给大娘送药,谷雨见到丹风,也不象第一天那样拘束了。二人有说有笑,象亲兄妹一样。不久,谷雨母亲的身体竞比病前还要硬朗,脸上的皱纹少了,头上的白发黑了,觉得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她见谷雨和丹风那样亲近别提有多高兴心里想,我若有这样一个儿媳妇该多好啊!想托人去说媒,又怕丹风不肯嫁到这穷家破舍来。思前想后还是自己暗地里问问丹风,听听她的口气吧!说不定姑娘看中了谷雨,不嫌俺家贫哩!谁知自从谷雨母亲病好之后,丹风姑娘却再也没有来过,大娘天天等,谷雨天天盼。天不亮,娘俩个就往大门口往东张望。

“丹风姑娘今天准会来!”母亲说。

“她准会来!”谷雨说。

日落了!黄昏了!仍不见丹凤姑娘的影子。母亲说:“东村离咱家不远,你买点礼物去到东村去看看丹风姑娘吧!”

谷雨提着一篮礼物走了。他到东村一打听,东村没有行医的人家,更没有丹风这个姑娘。谷雨又往东跑了几个村庄。也没找到丹风的家。谷雨闷闷不乐地往回走,路过赵老大的百花园,忽然听到园中有女子嬉笑的声音,这声音那样熟悉!“是丹风!”谷雨扒开桑树篱笆,往园中张望,只见丹风和另外几个女子在月光下戏耍。他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丹风!”只听“忽——”地一阵风响,几个女子无影无踪。谷雨感到奇怪,急急奔进园中四处寻找,口里还说着:“你们不要躲藏弄折了牡丹花,赵大爷要生气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丹凤。谷雨心想,莫非我是在做梦?不!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丹风了:红衣,红裙,红红的脸颊,红红的嘴唇,鬃角插着一排红色的花。

谷雨百思不解地蹲在花丛中,看眼前一株红牡丹摇来摆去,他突然想到:“那丹风姑娘莫非是牡丹仙女?”他围着红牡丹转来转去,月光下,那碗口大的花朵好像在冲着他顽皮地笑。谷雨深深作了一揖,说道;“多蒙丹凤姑娘妙手回春,治好了母亲的病!老人家这几日常常想念你,请仙女现身,随为兄回家一要叙!”谷雨说罢,偷眼观看牡丹,见一页红纸飘飘落地,他急忙捡起,见上面写着两行字:“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谷雨手拿红纸高兴地跳起来,对着牡丹拜了三拜,飞也似地住家跑去。

谷雨见到母亲,将寻找丹风的经过和在百花园中见到的情景说给母亲听,母亲喜得两眼冒泪花,直夸儿子交了好运气。从此以后,谷雨经常去百花园,帮助赵老大管理牡丹。

一日夜半,谷雨睡梦中正与丹风拜堂成亲,突然被敲门声惊醒,他翻身下床开门一看,面前站的竟是丹风姑娘!只见她披头散发,衣裙不整,面带伤痕,气喘吁吁。谷雨的母亲急忙把丹风拉进草房、连声追问:“是那个欺负孩儿了?”丹风姑娘手拉着母亲眼望着谷雨,泪水象断了线的珍珠,噗噗嗒嗒落了下来:“我是牡丹花仙,大山头秃鹰是我家仇人,它欺弱杀贫,伤害生灵,是个无恶不作的魔怪。它得了重病,逼我们姐妹上山去酿造花蕊丹酒,为它医病。我们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叫恶贼饮用!秃鹰便派兵来抢;我们姐妹难以抵挡。丹凤今日前去,只怕难以回转,纵然不死取血酿酒之后,我也难以成仙了!临行之时,我来拜别大娘;兄长—”。说着以膝跪在地上,泣不成声。谷雨急忙将丹风搀起,四目相对,心如火焚。此时,只听夜空中打雷似的一声轰响,几个魔鬼将草房团团围住。为首的赤发妖魔大声喊叫:“速将牡丹花妖放出!牙嘣半个不字,我叫草房化为灰烬!”谷雨急忙将门紧闭,谷雨的母亲紧紧地把丹风楼在怀里。外边吼声震天,道道火光刺眼明亮。丹风挣脱身子拜了两拜,说道:‘大娘,兄长,丹风不想连累你们,我要去了!”说罢夺门而去。谷雨哭喊着扑向门外,摔倒在地。赤发妖魔哈哈大笑,将丹风绳捆索绑,直奔大山头飞去。

丹风和众仙女被秃鹰抢去之后,百花园中的牡丹枯死了!谷雨的母亲眼哭瞎了!赵老大病卧在床起不来了,谷雨整天不声不响,在一块大石头上“嚓嚓嚓”磨着斧头!母亲知道儿子的心,对谷雨说:去吧,把斧子磨好,去杀死秃鹰,放出丹风姑娘!”她从枕下摸出一包药,放在儿于手里,说:“带上它,用得着!”

谷雨走了,他走了二十八天半,来到大山头。那山光秃秃的,一根树苗苗都不长。秃鹰藏在什么地方?丹风在何处酿酒?谷雨围着山转了一圈又一圈,连个洞都找不到。他真想放开嗓子喊两声丹风,又怕惊动妖魔,更难下手,便坐在离山较远的乱坟岗子观察山上的动静;一天过去了,不见妖魔的踪迹;两天过去了,看不见丹风的影子。谷雨在乱坟岗子上等了三天三夜,滚油浇心一样难受!第四天天刚亮,谷雨提起板斧,要去劈山寻找忽然,右边一座大坟旁冒出一股白烟,谷雨急忙趴在一座坟旁。稍时,冒白姻的地方出来两个小妖,拾着一只大筐,唧唧咕咕地说着话奔大山头去了。等两个小妖走远,谷雨跑去一看,原来秃鹰的洞口就在脚下,他手握扳斧跳进洞去,他来到洞底站稳脚跟好黑呀!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真冷啊!冷得浑身直打颤,谷雨摸着洞壁往里走,足足走了二里路远,方看见亮光。洞越来越大。眼前又出现了三条路,该往那里走啊?谷雨正在犹豫,听见侧洞中有哭泣之声,谷雨悄悄摸进侧洞,见丹风和三名花仙都被绑在一根石柱子上,她们浑身都变成了白色!谷雨悲凄地喊了一声:‘丹风”猛扑过去,丹风看见谷雨,一颗心好像撕成了两半,想不到谷雨有如此大的胆量,敢闯入魔洞,前来救她!她望着谷雨泪如下雨下:“凭你—把板斧,怎能救我们出洞!你快走吧!”谷雨说:“我把绳索砍断,咱们五人去把秃鹰杀死!”丹风着急地说:“你不要莽撞!它们妖多势众,都守护在秃鹰身旁,难以下手!再说我们姐妹因不给秃鹰酿酒,它便命二小妖去大山头抬来石灰,每天烤煮我们,如今姐妹元气大伤,更难敌它!”谷雨悲愤难忍,挥动板斧要砍断绳索,刚把胳膊拾起,一包药从杯中掉出来,他想起母亲的话,突然有了主意,劝丹风答应为秃鹰酿酒,暗中将药放入酒中,谷雨和众仙女正在商议如何除妖,去抬石灰的两个小妖回来了,谷雨急忙躲在石后。

丹风和众仙女叫小妖转告老鹰,为了早日解脱苦难愿意为秃鹰酿酒。并说,此酒不但能治病,若多饮—杯,但可长生不老。秃鹰被疾病折磨得非常难受,命丹风和众花仙速速酿酒。

丹凤和众花仙酿造了两坛酒,一坛送给秃鹰,一坛留给众小妖。众妖听说饮此酒能长生不老,早就流口水了。秃鹰捧坛刚吃了一半,另一坛已被众妖争吃一空。酒到口中,非常香甜,稍时便觉头重脚轻,四肢麻木。谷雨见时机已到,手持板斧冲了出来,秃鹰大叫一声:“不好!”便与谷雨打了起来;众花仙与众小妖也厮杀在一起。秃鹰久病不愈、又喝了药酒,虽有妖术也难以施展战了不到两个回合,便被谷雨一斧砍倒在地。众小妖二目昏花,手脚不灵,只见眼前人影乱晃,有的把石头当人,胡抓乱打。有的把同类看成仙女,相互残杀,你挤我撞,吱吱怪叫。谷雨挥动板斧,如车轮转动一般左杀右砍,霎时将众妖斩尽。

丹凤手拉谷雨与众花仙正要出洞,一支飞剑刺来,穿透了谷雨的心,他大叫一声,倒在血泊之中!原来秃鹰虽受重伤,并没咽气,它见谷雨欲走,从背后下了毒手。丹风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

谷雨死了。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赵老大的百花园中。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千日红的花语及传说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千日红,石竹目苋科千日红属,又名圆仔花、百日红、火球花,热带和亚热带常见花卉,原产美洲巴西,巴拿马和危地马拉,我国长江以南普遍种植。千日红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约20~60厘米,全株有白色硬长毛。花期7~10月,花朵紫红色,排成顶生圆球形头状花序;苞片多为紫红色。千日红作为药用植物,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千日红以花期长而得名,其实际的花期大约百日左右,外观就像一个毛茸茸的粉色小球,煞是惹人喜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千日红的花语是什么吧。

千日红的故事传说

相传在美丽的大海边有一对恋人,小伙子高大英武,姑娘温柔贤慧,虽然生活贫寒,但两人相濡以沫,简单而无波澜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有一天海里突然掀起了几丈高的大浪,一条三头海蟒赶散了鱼群,撞翻了渔船,断了渔民们的生计,小伙子和姑娘也过不上安宁的日子了。于是勇敢的小伙子挺身而出,决定带领渔民们去除掉这个恶魔。

小伙子走了,姑娘每天拿着镜子坐在窗前焦急地等待着,只见里面时而浪涛汹涌,时而一片寂静,很难看出什么端倪.这样过了几天,镜子里忽然出现了一根红色的桅杆,随后桅杆的颜色渐渐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暗,最终变成了黑色。姑娘知道恋人已经在与海蟒的搏斗中失去了生命,悲痛欲绝,抱着镜子痛哭不已,不久便郁郁而终,渔村的人们把她葬在了海边。

第二天,坟上开出了一支又红又大的不知名的鲜花,就在这支花开放满100天的时候,小伙子兴冲冲的回来了。听到姑娘去世的噩耗,他才明白原来是海蟒的血溅到桅杆上,姑娘因误解而过世了。他悔恨不已,趴在坟上伤心地大哭起来。那整整开了100天的花却一瓣一瓣地凋零了。

在此以后,人们就将这种不知名的,开过百日才败的花称为“百日红”,又叫千日红。

千日红的花语:永恒的爱、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炉石传说竞技场法师如何选好牌 炉石传说竞技场法师选好牌方法

全文共 1198 字

+ 加入清单

炉石传说竞技场法师如何选好牌,下面就分享一些相关的经验。

橙色卡位:

1、极品:炎魔之王拉格纳罗斯,希尔瓦娜斯风行者,黑骑士,伊瑟拉

2、准极品:凯恩血蹄

3、推荐:死亡之翼,霍格,火车王,奥妮克希亚,大法师安东尼达斯

4、不错:格鲁尔,哈里森琼斯,伊利丹怒风,穆克拉,比斯巨兽,血法师,玛里苟斯

5、一般:阿莱克斯塔萨,工匠大师欧沃斯巴克

6、不理想:迦顿男爵,游学者周卓,米尔豪斯法力风暴,纳特帕格,绿皮队长

7、极其糟糕:诺兹多姆,老瞎眼

紫色卡位:

1、极品:炎爆术

2、准极品:无面者

3、推荐:血骑士,熔火巨人

4、不错:王牌猎人,海巨人

5、一般:寒冰屏障(冰箱),扰咒术

6、不理想:山岭巨人,南海船长

7、极其糟糕:末日预言者,鱼人杀手蟹,鱼人领军

蓝色卡位:

1、极品:碧蓝幼龙,银色指挥官(诺森德),阿古斯防御者

2、准极品:小鬼召唤师,飞刀杂耍者,狂奔科多兽,暮光龙,紫罗兰教师

3、推荐:加基森拍卖师,受伤的剑圣,肯瑞托法师,日怒保卫者,日行者,狂野炎术士

4、不错:缝补者(憎恶),暴风雪,法术反制,投石车,帝王眼镜蛇,精神控制技师

5、一般:年迈的法师,奥术傀儡,疯狂炼金术师,任务达人,拉文霍德刺客,蒸发

6、不理想:虚灵奥术师,血帆海盗,法力怨魂,铸剑师,小个子召唤师,年轻的女祭司,魔瘾者

7、极其糟糕:报警机器人,上古看守者,愤怒的小鸡,寒光智者,寒光先知,奥秘保护者,鱼人唤潮者,圣光守卫者

白色卡位:

1、极品:酸性软泥怪,冰风雪人,火球术,烈焰风暴(最多2-3张),寒冰箭,麦田傀儡,水元素

2、准极品:黑铁矮人,变形术,森金剑盾大师(塔斯订购),破碎残阳祭司,破法者,风险投资雇佣兵

3、推荐:苦痛侍僧,阿曼尼狂暴者,年迈的酒仙,石拳食人魔,诅咒教派领袖,大地之环先知,精灵龙,侏儒发明家,战利品储藏者,疯狂投弹者,暴怒的狼人,血色十字军,白银之手骑士,法师学徒,狼人渗透者,年轻的酒仙

4、不错:奥术智慧,奥术飞弹,沼泽爬行者,腐肉食尸鬼,冰霜元素,古拉巴什狂暴者,丛林猎豹,法力龙,见习工程师,食人魔法师,恶毒铁匠,暴风城勇士,荆棘谷猛虎

5、一般:嚣张的中士,大法师,银色侍从,血沼迅猛龙,蓝腮战士,冰锥术,暗鳞医师,恐狼先锋,机械幼龙技师,霜狼督军,铁鬃熊,镜像实体,绿洲钳嘴龟,剃刀猎手,鲁莽的火箭兵,银月城守卫,雷矛指挥官,暴风城骑士,牛头人战士,狼骑兵

6、不理想:奥术爆炸,血帆袭击者,藏宝海湾保镖,达拉然法师,精灵弓箭手,冰霜新星,寒冰护体,冰枪术,铁喙猫头鹰,铁炉堡火枪手,狗头人地卜师,麻风侏儒,竞技场主宰,镜像,魔古山守卫,艾露恩女祭司,团队领袖,淡水鳄,战争傀儡,风怒鹰身人

7、极其糟糕:熔火恶犬,霜狼步兵,闪金镇步兵,岩浆暴怒者,鱼人猎潮者,夜刃刺客,银背猩猩,恐怖海盗,南海船工(1费21),萨尔玛先知,巫毒医生

8、智商堪忧:暗鳞先知,鱼人袭击者,持盾卫士,幼龙鹰,石牙野猪,小精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节习俗的传说

全文共 3612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有清明和寒食两个节日,现在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习俗的传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简介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节的食俗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裹粽子

在浙江湖州地区,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又说,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可以明目。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

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清明的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节习俗的传说

1、禁火冷食

这一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朝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2、祭扫坟墓

在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期,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根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朝,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3、踏青游乐

大约从唐朝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朝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是以纪念仪式的方式,如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龙抬头节日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239 字

+ 加入清单

抬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在民间对于龙抬头的传说也有很多,但很多人却并不是那么了解这个节日,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龙抬头节日的传说故事简介,欢迎参阅。

1月二龙抬头的禁忌

(1)出嫁女儿,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不能回娘家的原由,主要是在古代因为小媳妇新婚后,到二月初二的时候便不能住在娘家了,而婆家人为了让小媳妇早日回婆家而流传出来的俗话。演变到后来,若是小媳妇一直在娘家住,婆家人会在二月初一就把小媳妇接回家去。按照旧社会的风俗,刚新婚的小媳妇年前年后都必须在婆家伺候公婆与丈夫,到了正月十六以后的日子可以暂时回娘家住,当作是休息日,但只能住到正月底,过了正月必须回家。因为二月二以后就是民间的春耕了,还得下地干活。

(2)忌在娘家分娩

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思想下,在古人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就等于是男方的人。而妇女生小孩肯定是要见血的,产后还会有一些恶露排出体外,所以在古人看来是非常污秽的事。女人回娘家生小孩等于把“霉运”带回家,而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等于把好运带回家的,与之相冲,所以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不动针线,不用剪刀

在我国古代,龙被古人看作是神圣的象征。“龙头衔”这天因此多了些禁忌,以防伤害到苍龙,影响全年的运气。妇女们在这一天是禁动动针线和剪刀的,因为苍龙在这一天会抬头观天下,使用带针带利刃的东西会刺伤龙眼。而在妇女起床的时候,嘴里一般都会念叨这么一句“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4)忌说“吃醋”

在我国中原诸省的方言中,因为“吃醋”都被看作是“妒忌”层面的含义,到了二月二因为本身这个节日就是喜庆的,所以当时人怕小心眼儿影响吉利,于是就把“忌讳”叫做“醋”,而用忌讳就是吃醋的意思。

龙抬头节日的传说故事

农历二月初二日,虽为龙抬头,也被称为青龙节。民间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青龙节始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惊蛰过后,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在晋南地区,人们认为二月二为青龙活动之日,因此忌讳在这一天去河边或者是去井边一面,将龙卵带回,从而惊动青龙,破坏一年风调雨顺的好情况。而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家家户户在太阳未出山之前,到河边或井边去打水。打水后,将硬币放入水壶。沿路撒一条水迹,寓意一年中钱龙到来,自身也会发财。龙抬头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意味着百姓们在这一天要对家庭进行卫生方面的排查。

3月二剪头发有什么说法

福星高照行大运

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取吉利已成为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相思树的传说是什么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网小编:庭离怨青襟泣,几多相思梦牵君。从古至今多少人文雅诗用相思来写诗词,相思也是思念,人们常常用红豆来形容相思,而相思的背后总是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相思树的花语:相思

相思树的传说

战国时期,宋国的康王酗酒好色、暴虐无道。他听说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容貌美丽,便将何氏强抢入宫。韩凭怨恨康王夺走自己心爱的妻子,康王得知,就下令把韩凭抓起来罚作筑城的奴隶。何氏痛恨康王的无道,思念丈夫,知道夫妻难再团聚,决心以死殉情。她暗中托人捎信给韩凭,说明心志。不料,消息走漏,信被康王得到。康王见信中写的是三句谜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康王和左右近侍都不明白其含意,就拿去问朝中的大臣。有一个叫苏贺的大臣说:“其雨淫淫,中说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大雨一样无尽无休;河水深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自己死志已定。”不久,韩凭自杀而死。听到丈夫自杀的消息后,何氏强忍悲痛暗中设法腐蚀自己的衣服。一天,康王让何氏陪伴登台游览,何氏趁康王不及提防,纵身跳下高台。

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何氏的衣襟,但衣服已腐,应手碎裂。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瞬间化作只只蝴蝶而去。何氏死后,人们在她的衣带上发现她留下的遗言:“君王希望我活着,我却愿意死去。希望把我与我的丈夫合葬在一起。”康王恼怒,命将二人分开埋葬,却故意使两坟相距不远,恨恨地道:“既然你们夫妻生前相爱,死后如果能将两坟合在一起,我不阴拦你们。”

谁想一夜之间两个坟上便各长起一棵梓树,十天左右就长得一抱粗细而且根干皆相向而生,地上枝干交错,地下根脉相连,好像两个人弯曲着身体互相俯就。又有一对鸳鸯栖息在两树繁茂的枝叶间,每每在清晨、傍晚交颈悲鸣,声音凄切哀婉,使听的人也感到悲伤。

宋人哀怜韩凭夫妇的不幸,就称两树为“相思树”,将这个地方叫“韩凭城”。树上的鸳鸯鸟是韩凭夫妇的精魂化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弟切草的花语和故事传说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弟切草》是日本的一部恐怖片,剧情十分地惊悚,《弟切草》的剧情来源于弟切草这一种植物的传说。说起弟切草这一种神秘的植物,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那么大家一定也不知道弟切草的花语是什么吧?

弟切草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很深很深的森林里面住着一对鹰匠兄弟。两兄弟感情非常的好,总是一起打猎。兄弟俩一家是世代饲养鹰的有名家族,有名的原因却是个秘密。据说,从很久以前他们家就传下来一种可以迅速治疗鹰伤的秘药的制作方法。因为这种秘药的缘故,这家人的鹰不管受的什么伤总是能够快速痊愈。而这一家族世代都守护这种秘药的制作方法,而且绝不会为别的人的鹰治疗,所以也就没有人知道这种秘药的存在。而这一家族在鹰匠当中就一直充当的领导者的位置。

两兄弟中的弟弟名叫英树,英树很渴望得到更高的名声,于是,他就召集全村的鹰匠,打算举办一次只用鹰来狩猎的大会。大会开始的当天,一大早就万里无云,这对于狩猎来说是绝好的天气,狩猎也如期顺利的进行着,英树非常高兴。可是突然之间,雷声大作,本是万里无云的晴天忽然之间下起了巨大冰雹,大家都往自己家逃去。天空中传来一片鹰的哀号,天上的鹰一支支被击落下来,场面极其悲惨。

大会理所当然的停止,英树很不甘心,于是宣布,大会在5日后再次召开。可今天所有人的鹰都受了重伤跟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飞起来,有的甚至来保命都困难,所以,大家都没有回应英树。英树很伤心,于是他偷偷从家里拿出秘药,分在大家手上,并向大家说,用这个药,保证你们的鹰可以在5日之内重归蓝天。当天晚上,英树很是担心,要是这件事被哥哥知道该怎么办…

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这件事,根本睡不着,索性来到湖边散步,这时,他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子在湖边呜呜的哭,好像非常的伤心。在英树的一再询问下,女子才说出她在这哭的原因。原来女子的父亲也是一名鹰匠,可前两他父亲饲养多年的猎鹰受了重伤,眼看猎鹰就要死去,他父亲却没有任何办法。他父亲非常伤心,并对他女儿说:如果我的鹰死,我也不想活了。

我在个世界上就只有我父亲一个亲人了,如果父亲死了,我也不想活了,女孩说到。英树心里一酸,就将随身携带的秘药交到了女孩子手里,并对她说:你把这个药给你父亲的鹰用,5日之内必可痊愈,到时请一起参加狩猎大会吧。“可以吗?”女孩却却的问道,英树回答:“绝对可以痊愈,相信我吧,好了,快回家吧。”女孩哭着说道:“太谢谢你了,您的恩情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说着女孩哭着跑了回去。弟弟没有把这些事情告诉哥哥。

5日后,大会如期举行,那天受伤鹰今天全部都飞上了天,英树非常满足,其他的鹰匠今天也是非常高兴。英树在那天狩猎结束后,回到家中,穿起白色的和服,跪在院子当中,等待着哥哥归来,他知道哥哥看见今天的场景肯定知道是自己把药分给了大家,英树已经有所觉悟。当哥哥回来的时候,看了一眼弟弟,然后问到:“你好象并不后悔。”弟弟回答道“是!”说完,哥哥就用斧子砍下了弟弟的头。

那个时候,弟弟血四处飞溅,落在院子中那并不知名的黄色小花上,留下了消不去的黑色斑点。从那以后人们看到这种花时,就称它为“弟切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