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胡姓氏【优秀20篇】

浏览

2512

文章

126

篇1:中国现今最少见的15个姓氏,这些你都见到过吗?

全文共 159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文化,也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的,而姓氏文化流传至今,其实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姓与氏现在已经合二为一,每个人都有一个姓,而这个姓是自己家族流传下来的。但是像是孔子那样的长久的大家族,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的姓氏还是中途经历过改变的,很多姓氏也都慢慢式微。那么,有这样十五个姓氏,是现如今非常少见的,你有没有见过呢?

我国现存姓氏五百多种,然而有多就有少,有些姓氏甚至堪比大熊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姓氏及背后的历史吧。

解(xiè)姓

解氏最早源出于姬姓。上古周朝时周武王有个儿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叫良的受封于解地(今山西解县),称为解良。解良的后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地名解为氏。

閤(xiá)姓

据传閤姓的祖先原本姓合,是皇帝的老师。后来皇帝赐姓在合字外面加了门字,表示只给皇帝一个人上课,足不出户,以显矜贵,赐读音念xiá,同“霞”音,以表吉祥。

荀(xún)姓

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荀字及荀姓最早历史纪录。

嵇(Jī)姓

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隗(kuí)姓

出自炎帝魁隗氏,华夏族最古老的姓之一。按晋,魁隗氏是即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位炎帝。其后人又有大隗氏建都具茨之山,又称大隗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境内。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后人尊大隗为隗姓的得姓始祖。

蓟(Jì)姓

出自姬姓,轩辕氏黄帝的后裔,以封地国名为氏。据《路史》载,周武王姬昌击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立国后,敬仰先贤的功德,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市西南角广安门一带)作诸侯,称于蓟侯,建立蓟国,后为燕国所灭。原蓟国君主族人便以国名为姓,称蓟氏,世代相传,遂成蓟姓,是为蓟氏的正宗。

郜(gào)姓

郜姓,出自姬姓。郜姓来源复杂,一说是周文王第十六子被封于郜邑,子孙就以此为氏。而据史籍《世本》上记载,郜氏是周文王之子郜叔的后代。另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文王第十一个儿子(一说第十五子)封于郜,所在地是古代济阴,亡国后以国名为氏,晋朝的时期有高昌长郜珍。

钭(dǒu)姓

战国时,田氏代齐之后,原来齐国的国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艰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孙后来便以青铜酒器钭为姓,称为钭氏,世代相传,就是今天钭姓的起源。

濮(pú)姓

根据《路史》上记载,是姚舜(虞舜)的儿子姚散的后代,受封于濮,后代子孙即以濮为姓,称为濮氏。

夔(kuí)姓

源于伊祁氏,出自尧帝和舜帝时期乐正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夔,原指龙形动物,可能是黄帝一族龙图腾的分支,亦称夔龙,只有一爪,在史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描写为:“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瞿(qú)姓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随孔子学习《易经》。商瞿是鲁国人,因生于四川双流县,居于瞿上,故名商瞿,其旧居称为“商瞿里”,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分别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晁(cháo)姓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暨(Jì)姓

出自以封地名为氏。彭祖的后代在商代做伯爵,他的后代有被封在暨的,在今天的江苏省江阴县东莫乡城,也有说法在常熟市的。他的后代子孙于是就以封地暨为姓,形成暨姓。

逄(páng)姓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后裔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世称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宓(Fú,Mì)姓

(Fú 古音伏,今多读 Mì 音蜜)宓姓始于远古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后子孙称宓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姓氏有哪些 百家姓全文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全文内容如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chǔ)、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bǎi)、水、窦(dòu)、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

酆(fēng)、鲍、史、唐、费、廉、岑(cén)、薛、雷、贺、倪、汤、滕、殷(yīn)、罗、毕、郝(hǎo)、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biàn)、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湛(zhàn)、汪、祁(qí)、毛、禹、狄、米、贝、明、臧(zāng)、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yú)、万、支、柯、昝(zǎn)、管、卢、莫、经、房、裘、缪(miào)、干(gān)、解(xiè)、应、宗、丁、宣、贲(bēn)、邓

郁、单(shàn)、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niǔ)、龚、程、嵇(jī)、邢、滑、裴(péi)、陆、荣、翁

荀、羊、於(yū)、惠、甄(zhēn)、曲、家、封、芮(ruì)、羿、储、靳(jìn)、汲(jí)、邴(bǐng)、糜(mí)、松、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kuí)、山、谷、车(chē)、侯、宓(fú)、蓬、全、郗(xī)、班、仰、秋、仲、伊、宫

宁(nìng)、仇、栾、暴、甘、钭(dǒu)、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sháo)

郜(gào)、黎、蓟(jì)、薄(bó)、印、宿、白、怀、蒲、邰(tái)、从、鄂、索、咸、籍、赖、卓、蔺(lìn)、屠、蒙

池、乔、阴、郁、胥(xū)、能(nài)、苍、双、闻、莘(shēn)、党、翟(zhái)、谭、贡、劳、逄(páng)、姬、申、扶、堵

冉、宰、郦(lì)、雍、郤(xì)、璩(qú)、桑、桂、濮(pú)、牛、寿、通、边、扈(hù)、燕(yān)、冀、郏(jiá)、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瞿(qú)、阎、充、慕、连、茹、习、宦(huàn)、艾(ài)、鱼、容、向、古、易、慎(shèn)

戈(gē)、廖(liào)、庾(yǔ)、终、暨(jì)、居、衡、步、都(dū)、耿、满、弘、匡(kuāng)、国、文、寇(kòu)、广、禄、阙(què)、东

欧、殳(shū)、沃、利、蔚、越、夔(kuí)、隆、师、巩、厍(shè)、聂、晁(cháo)、勾、敖、融、冷、訾(zī)、辛、阚(kàn)

那、简、饶、空、曾(zēng)、毋(wú)、沙、乜(niè)、养、鞠、须、丰、巢、关、蒯(kuǎi)、相(xiāng)、查(zhā)、後(hòu)、荆、红

游、竺(zhú)、权、逯(lù)、盖、益、桓(huán)、公、万俟(mò qí)、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赫连(hè lián)、皇甫(huáng fǔ)、尉迟(yù chí)、公羊、澹台(tán tái)、公冶、宗政、濮阳(pú yáng)

淳于、单于(chán yú)、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zhōng lí)、宇文

长孙、慕容、鲜于(xiān yú)、闾丘(lǘ qiū)、司徒、司空、亓(qí)官、司寇、仉(zhǎng)、督(dū)、子车(chē)

颛(zhuān)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yuè zhèng)、壤驷、公良、拓跋(tuò bá)、夹谷

宰父(fǔ)、谷梁、晋、楚、闫(yán)、法、汝、鄢(yān)、涂、钦(qīn)、段干(gàn)、百里、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gōu)、亢(kàng)、况、后、有、琴、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mù)、佘(shé)、佴(nài)、伯(bó)、赏、南宫、墨、哈(hǎ)、谯(qiáo)、笪(dá)、年、爱、阳、佟、第五、言、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何我国北方很少见到祠堂,而南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呢?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首先南方很多地区是不适宜耕种的,就以广东地区为例子,广东自古就属于南蛮之地,但是祠堂却是非常盛行的,主要就是因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所以当地的人对祖先就这更深的感情。而且话说回来,早期很对北方有很多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地处他乡,难免会思念家乡,所以在传承这里就各位的注重了,不断的修建祠堂来提醒自己以及后代自己的根在哪里。

第二,南方现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期。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在南方得以确立。南方先后出现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等等。而祠堂的建设、修缮以及保护是一个宗族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宗族汇总不断出现的高官、富商对保护祠堂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南方更有保护宗族祠堂的实力。

第三,修祠堂容易,维护祠堂可是件难事。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人口消失了1500万以上。家族都灭亡了,还怎么会有祠堂。并且战争以及之后的饥荒和疾病,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这也就使得很难有连续几代、十几代的家族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再加上外部契丹、女真、匈奴这些凶悍的少数民族对内地的袭扰一直不断,所以北方人一直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而无法在祠堂的维护上费太多心思。而南方就相对稳定一些,在五胡乱华时期,南方虽然也有朝代更替、但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屠杀,所以祠堂也就维护得更好一些。

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成为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相比起南方来,更接近政治中心,所以受到的冲击也就更明显。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将祠堂保留了下来。比如皖南赣北有些祠堂,当地人将食堂设在了里面,这就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之所以祠堂在北方不如在南方常见,一是因为南方宗族观念更强;二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再加上一些天灾,所以祠堂不容易保留下来。三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影响比较严重,而南方受政治的影响较小一些。四是因为经济重心后来移转到南方,南方对祠堂的维护投入的更多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姓氏里竟然有姓鬼的,而且身份非常显赫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姓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中国有百家姓之说了,所以这里面丰富的程度可想而知了,但是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内容,那就是其实在中国有一个姓氏竟然是鬼姓,哇,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一提到鬼,很多人脑海中会呈现各种恐怖骇人的画面,然而,很多不知道,鬼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姓氏,而且多是身份显赫之人。

据记载,鬼姓最早出现的时间非常古老要追溯到黄帝时期,当时有个大臣叫鬼臾区,他辅佐黄帝发明了五行之术,因此鬼臾区被认为是鬼姓的祖先。不过,鬼做为姓氏时并不发音guǐ,而是应该发音为wěi。

到了夏朝,开始流行通灵师,当时很有威望,其后人也多姓“鬼”。而且关于通灵师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即有三处特征的才是正版通灵师:首先要左臂上有痣,然后左耳后侧有痣,最后是脖子后面有痣。

如此看来,这个能证明通灵师身份的痣,长得挺有技术含量的,自带防伪标志。至于传说的真假不必理会,看看就好。到了大约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快速发展使通灵师这个职业受到冷落。

关于鬼姓还有一个来源,据说是来自商、周时期居于西北方戎狄族的鬼方氏。在古书《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都有讨伐鬼方氏的史料记载。有人说,鬼方氏的后代逐渐向北迁徙,到了南西伯利亚地区,分布在贝加尔湖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简化为鬼姓。

其实单看“鬼”这个字,在古代的意思是人死后的灵气,是可以为神祉可以佑后人的精灵。最早的“鬼”是母亲死后的遗留形象,“鬼”为逝母,何惧之有?

到了后来才逐步延伸为对所有死去之人灵魂的描述。人们将农历7月半定为“鬼节”,也是为了悼念逝去的亲人所设立的,届时人们沿河放灯,寄托情思,并无恐怖之说。

在历史传承的节奏中,很多东西都在变,鬼和怪的概念被人们混迹在一起,又以鬼作为重心面世,加上中西文化的碰撞,演化出了吸血鬼、厉鬼、怨气鬼等等,可以美化的不可方物,也可以转眼吓死人,鬼就这样从一种寄托感变成了惊悚感。

虽然“鬼”曾经是身份显赫的姓氏,但到了现代,姓“鬼”或者“鬼方”的人已经很难找到,或许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后人悄悄改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叶赫那拉氏现在姓什么?满族八旗姓氏现在姓什么?

全文共 185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时期有满清八旗子弟,他们可以说是八个贵族家族,一直都与皇室爱新觉罗氏有着很紧密的关系。皇室选秀基本上都是从八旗当中选出来的,为的也是他们要保持的“血统”要纯正。八旗的姓氏自然都是满族的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差别很大,人们也经常会说到一些,比如叶赫纳拉氏,钮钴禄氏,富察氏等等,而后来清朝灭亡,八旗的姓氏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些就改成了一部分汉族的姓氏,那么,你知道叶赫纳拉氏现如今是改成了什么姓氏吗?叶赫纳拉氏在以前是慈禧太后的姓氏,那现如今他们都改成了什么姓氏?其他的八旗子弟们又分别都是什么姓氏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叶赫那拉

叶赫那拉氏,原本是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叶赫是部落的名字,那拉才是这个部落人们的姓氏。所以叶赫那拉氏,要是单纯按姓氏来说的话,应该叫做那拉氏。

而起实际上,那拉氏也并不只有叶赫这一部,而是有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好几个部。只不过因为叶赫那拉实在太过有名,所以后来大家都习惯称之为叶赫那拉氏。

那拉氏改汉姓,其实并不只有辛亥革命后这一次。清朝入关之后,皇帝甚至要统治好国家,需要尽量推崇汉化。所以在那个时候,很多满族姓氏,已经先一步改成了汉姓。

其中,叶赫那拉氏,就改姓纳兰。历史上著名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便是出自这一支。

后来辛亥革命后,满族八大姓氏,往往都都按照姓氏的第一个字去改姓。按照这个习惯,那拉氏大多改姓那,有少部分改姓南。

如今著名的女歌星那英,就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2.索绰罗氏

根据《索绰罗氏谱书》所载,索绰罗氏为海西女真的后裔,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代。康熙年间,曾被康熙皇帝赐下石姓。

后来,索绰罗氏又分别改姓索、曹两姓。

曾经在春晚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索宝莉,就是索绰罗氏的后裔。3.佟佳氏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佟佳原是地名,是这一族的人居住的地方,后来以其为姓。

辛亥革命之后,绝大多数佟佳氏改姓佟,也有一部分改姓董、童等姓氏。

如今活跃在娱乐圈的佟大为,就是佟佳氏的后裔。4.马佳氏

马佳氏同样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位于今天的牡丹江、绥芬河一带。马佳氏在八旗当中,最开始多是镶黄旗和正红旗,后来也有一部分分支进入正黄旗。

马佳氏后来多半改姓马,也有少数改姓麻。

据说著名的咆哮帝马景涛,就是马佳氏的后裔。不过对于这件事,马景涛本人好像没有明确证实过。5.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有好几个不同的分支,按照地域不同,分为苏完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清朝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

因为分支所在的地域相对较多,所以瓜尔佳氏所改的姓氏也比较多。最大的一个分支,是关姓。除关姓以外,还有石、鲍、李、高、白、胡、果等诸多姓氏。

我们所熟知的女星关晓彤、关之琳,就都是瓜尔佳氏的后裔。6.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属于满洲正黄旗和镶黄旗,是满洲最古老的一个姓氏。同时在清朝,也是除皇族外权力最大的宗族。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应该对康熙年间的索尼、索额图这两人有很深的印象。索尼和索额图,虽然名字里带一个索字,但他们可不是索绰罗氏,而是赫舍里氏。

如今的赫舍里氏,大多改姓赫或者何,其他也少量姓李的。

曾出演过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的英达老师,就是赫舍里氏的后人。7.富察氏

富察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

富察氏后来主要姓富,也有少量姓傅或者付、福的。其中富姓这一支,是如今满族人当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还珠格格里面的福尔康,其实就是出身富察氏。

如今著名男星富大龙,就是出自富察氏。8.钮钴禄氏

钮钴禄氏和富察氏一样,同样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主要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地区。

钮钴禄氏相对来说,在清朝更加人丁兴旺。八旗当中,基本哪一旗都有钮钴禄氏的分支。看过《甄嬛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甄嬛就是钮钴禄氏的。

而在现代,钮钴禄氏则大多改姓钮或者郎。钮钴禄氏的名人就比较多了,像著名钢琴家郎朗,女排总教练的郎平,都是钮钴禄氏的后代。

当然,除了这八个姓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姓氏,很多人可能都会十分好奇。

爱新觉罗。

作为清朝的皇族,爱新觉罗这一族,同样也是大姓。不过,因为是皇族,所以不列入满族八大姓,而是大多被单独讨论。

爱新觉罗家族,大多改姓为金。也有少部分,改姓为王、孙、艾、罗、肇、范、关、鄂、依等姓氏。如今的爱新觉罗家族,大概有30—40万人。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爱新觉罗的后裔,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图腾,目前学界有3种观点:图腾名称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称;图腾是群体的祖先,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东野姓氏是中国姓氏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姓氏东野,最容易让人觉得像是日本姓氏,因为有一个野字,而且大家都是知道日本有一个悬疑小说作家名字叫做东野圭吾。但是中国的东野和日本的东野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东野这个姓氏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并没有录入百家姓之中。

东野姓氏是中国姓氏吗

“东野”是中国和日本共有的姓氏,东野姓源:源于姬姓。据《东野志》记载,东野来源姬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长于姬水,改姓姬。武王灭商后,封功臣,周公(姬旦)为首封于鲁,周公没有就封,留下辅佐武王。成王元年,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就封于鲁,为鲁公。鲁公生子三,长子袭,次子熙,三子鱼。鲁公赐三子鱼东野田一成以自养,因此以东野为姓,以田为名,此东野姓来历。

日本也有此地名及姓氏(如东野圭吾),在古代指令制国体系中东山道所属的下野国(今枥木县一带)的东部;现代京都府、岐阜县、千叶县、爱媛县、滋贺县都还有以“东野”为名的山、村、町、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博客小镇,博物馆建筑面积1000平米,藏品数上千件,是以收藏祖宗牌位和研究姓氏文化为主题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分“百家姓姓氏祖宗牌位陈列区”、“姓氏家谱陈列区”、“百家姓姓氏寻根馆”、“宗祠家庙祭祀文物陈列区”、“姓氏堂号祖宗画像陈列区”、“匾额对联书画陈列区”。

服务事项百家姓姓氏祖宗牌位陈列区”、“姓氏家谱陈列区”、“百家姓姓氏寻根馆”、“宗祠家庙祭祀文物陈列区”、“姓氏堂号祖宗画像陈列区”、“匾额对联书画陈列区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龙泉驿区洛带小镇

联系电话13981781966

服务时间9:00—18:00 (每周星期一闭馆)

交通线路附近公交车:850路、816路、L005路、863路、881路、883路、850路区间、219路、852路、853A路、853B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杨坚为什么有鲜卑姓氏 杨坚鲜卑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鲜卑人掌权的北朝,为了在政治上取得优势,杨坚在篡周建隋前,特意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所以杨坚有鲜卑姓氏。据史书记载,杨坚的鲜卑姓氏是普六茹坚。

在北朝时期,鲜卑人掌权,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各方势力都在争夺权位。杨坚深知作为一个汉族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将自己与鲜卑人联系起来可以带来巨大的优势。

鲜卑人是当时中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多个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鲜卑姓氏在当时被视为高贵和光荣的象征,具有很高的政治含义。通过采用鲜卑姓氏,杨坚能够拉近自己与鲜卑贵族之间的距离,从而为自己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

杨坚这一策略的成功在于他在篡周建隋前特意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这一举动不仅使得他在南朝与北朝的政治竞争中取得了优势,还降低了北朝周武帝对他的猜忌之心。在当时,作为汉族人出身的杨坚对于鲜卑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他代表着南朝势力的一种延续。通过强调自己的鲜卑化名字,杨坚向周武帝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他是愿意与北朝合作的。

杨坚成功地取得了权位,并建立了隋朝,这无疑是他政治策略的成功体现。尽管杨坚的鲜卑姓氏并不是因为他的血缘关系,而是出于政治考虑,但通过这一举动赢得了北朝统治者的信任,并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权力。

杨坚的鲜卑化名字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而杨坚作为一个汉族人,通过采用鲜卑姓氏来追求政治利益,可能引起了其他汉族人士的不满和质疑。尽管杨坚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鲜卑身份与汉族身份之间的平衡。

尽管这一策略存在风险,但对于杨坚来说,政治利益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身份认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政治斗争中,人们为了谋求利益往往会做出相应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百家姓中皮姓氏应该怎么读?有错误读音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中收录全国很多的姓氏,有的姓氏很多人都不认识,更别说怎么读了。皮姓氏也是比较罕见的姓氏,那么皮姓氏怎么读呢?

皮姓氏应该读为:pí。皮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八十五位。当代皮氏人口在中国大陆人口约14万左右,属于人口稀有姓氏之一。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益阳市、沅江市、常德市、张家界,澧县、攸县、平江县、湘乡县,湖北省的鄂州市、襄阳市、宜昌市,老河口、麻城、钟祥、荆州、大冶,江西省的南昌市、吉安市、新余市、抚州市、樟树市、丰城市,贵州省的黄果树市、镇宁县、赫章县,福建省的永定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永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莘县、枣庄市、济南市,重庆市的垫江区、南川县、江津县,四川省的绵竹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吉林省的敦化市,黑龙江省的嫩江县,河南省的延津县塔铺村,周口,杞县,太康,渑池,方城,辽宁省的沈阳市等地,均有皮氏族人分布。

皮姓氏读:pí,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全国的各大省市县都有分布,不过人口不是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在没有姓项的人了?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是西楚霸王,只是最后和刘邦之争败下阵来,选择在乌江自刎。不过项羽的姓氏却成了谜,历史上好像也没几个人是姓项的,而且到了现代几乎已经看不到项这个姓氏了,难道是因为项氏在某个时段灭绝了么?项羽这个姓到底又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毕竟项羽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为大英雄,英雄的陨灭就太令人遗憾了。

项国,为淮河中上游一带姬姓子国,传说是周武王之弟季毂(谷)的封国,与顿国(见顿国篇)、沈子国、陈国毗邻,跨颖水而建,其都城在颖水之北,故址在今河南沈丘县西北部一带。《辞海》中有“项县”一条:“春秋时项国,后属楚,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沈丘。”说明项国从西周之初立国起,经春秋、最后灭亡归楚都一直在这个位置。

“项”字由来,这个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说文解字》释义:“项,颈后也。”古时称脖子正面为“颈”,背面为“项”,故有“项背”之说。但这个字跟项国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项地处于黄河长江之间,前依黄河,背靠长江,据为中原腹心,实为咽喉(颈项)要地,也是历代兵家重地,足以说明其先天重要的地缘优势,周王室将这块地方分封给嫡系宗室,这自然也是一大因素。

关于项国的历史,史书上记载极少,直到春秋初期亡国时才被正史简略的带过。

《公羊传》和《榖梁传》都记载说:“夏,灭项。孰灭之? 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意思是公元前643年夏天,灭项国,是谁为之?齐桓公也。为什么《左传》中不言明,鲁国史官为贤者齐桓公隐讳也。也许是考虑到当时齐桓公德高望重的国际地位,史官故而没能言明。

但《左传·僖公十七年》却说是鲁国灭亡了项国:“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秋,声姜以公故,会齐侯于卞。九月,公至。”说得是公元前643年,鲁国在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等诸侯会盟淮上之际顺便灭亡了项国。但齐国以此为理由讨伐鲁国,将鲁僖公软禁在齐国,不让回国。看来,鲁国灭项是违规操作,由此惹怒了齐国,后来鲁僖公夫人、齐桓公女儿姜氏出面斡旋,会齐侯于卞,九月,鲁僖公才得以回国。而这一年的冬天,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应该说,项国的灭亡跟齐桓公霸主权威的衰落有关,之前两年齐桓公的重要支柱管仲去世,齐桓公晚年由于身边小人作遂,国家陷入动荡,二十年霸主地位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可以说,项国的灭亡是春秋另一位小霸鲁僖公崛起的兆头。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项国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了一个姓氏,形成项姓。不过,即使鲁国灭了项国,项国离鲁国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虽说鲁国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随着鲁国国力的衰弱,到底鞭长莫及,项国最后还是落入了楚国的囊中,至于楚国何时占了项地,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楚国将其分封给了芈姓族人项燕,西楚霸王项羽就出身在这里。秦末时项羽还一度恢复了楚国,当时后怀王熊心还将项羽封为“鲁公”,为什么会是“鲁公”,或许是因为之前项国属鲁国国土,从这一点来看,当年项国确系鲁国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契丹人是怎样的一群人,如今哪些姓氏是契丹人留下的?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契丹人,估计很多人仅仅只是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听说过一些,但很多东西还是不清楚的,对于契丹人的姓氏可以说是知之甚微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契丹人姓氏方面的事情。废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我国历史来看,契丹建国是从公元的九一六年开始建立,一直到公元的一一二五年辽国诞生,契丹建国的历史结束,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辽王朝也已经逝去了近九百年。虽然说,契丹建国曾经所创造的辉煌,很多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消磨了,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印记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谈起契丹人,对于契丹人的姓氏就会想到耶律和萧氏这两个姓氏,其他的姓氏大多都没有人知道。那契丹人的姓氏到底是来自哪呢,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呢?根据《契丹国志》之中的记载,契丹族原本是没有姓氏,他的族人都把山川地势作为自己的名,而对于耶律这个姓氏,其最开始也是河流的名字,这条河位于契丹人居住地方,后来随着发展,耶律这一词才被作为了部落名字。契丹人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都没有自己的姓氏,人们都是用部落的名称来区分不同的地区。

《辽史·后妃传》中曾写到,辽朝的皇帝尊称为刘氏,他应该是为了向汉高祖刘邦看齐,希望像他一样有勇有谋;而其大臣贵族则以贤臣萧何为榜样,故而称为萧氏。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辽国其他的百姓也开始逐渐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一直到辽国灭亡后,耶律氏的族人为了躲避祸乱,才放弃了耶律和萧这两个姓氏,从而改为其他的汉姓。

除此之外,契丹也曾出现过其他姓氏。在930年,东丹王其长子耶律倍投奔了后唐,被当时的皇帝赐名为李慕华,而跟随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赐于穆、罕、罗、易、盖等汉姓。以上这些,就是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契丹人的姓氏。对于契丹族,随着新旧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它们使用汉族姓氏、学习汉族习俗文化,已经真正融入了中原文化,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妲己姓什么 妲己的姓氏揭秘

全文共 4574 字

+ 加入清单

大部分朋友心中妲己的形象,都是通过《封神演义》定型的。妲己被妖狐附身,此后魅惑纣王,独霸宠爱,纣王则是变的更加暴虐,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其实古代有关妲己的传说故事都很多,但这一个应该是最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就准备来跟各位讲一个和妲己有关的故事,就是妲己究竟姓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妲己姓苏!其实妲己并不姓苏,这涉及到古代女性和姓氏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1、别把古代娱乐当历史

笔者从来以为,《封神演义》只是一部娱乐小说;严格讲,连“文学”都算不上。

好比今天,有人写关于盗墓的探险小说,虽也多有传奇、附会,但好歹也大多还是研习了些相关知识:风水命数、谶语符命、野史掌故,等等;而且大多数(不敢说“绝大多数”)读者,都很明白,那是小说、是虚构。

真较真儿比起来的话,《封神演义》,可以说是完全的胡说八道。简直可以算“垃圾”。甭管写的多热闹,多能自圆其说,都是彻头彻尾的“娱乐垃圾”。茶余饭后当闲话聊都能把人呛咳嗽的那种。

可为什么,竟那么多人那么顽强地将里面的胡话当作“历史”呢?

难道仅仅因为是“古书”?

诚然,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并不等于说,古代传下来的一切都是宝,都是“真”的。关于《封神演义》及其叫做“封神榜”的故事基底,之前也写过文章,试图讲讲为什么垃圾如彼却仍能流传,这里就不再多赘,只再就着上述关于妲己的“概要”,简单阐释其“垃圾”、“娱乐垃圾”的“属性”——

首先明确,《封神演义》也好,“封神榜”也罢,其所讲的故事,发生在商末周初,时间轴上,铁定是公元前12世纪晚期到公元前11世纪中叶,距今超过3500年。

建立在这个年代认定基础上,上述关于妲己的说法,几乎就没有成立的地方。

先说出身——

“冀州侯苏护”之说,完全不靠谱。

“苏”,繁体写作“蘇”;是个组合字,即便在以独体字为绝对主体的故事当时已经有了这个字,也不大可能用做“姓”,更可能是地名。

另外,“冀州”也好,什么“州”也好,来自“天下九州”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其实是“妲己”之后的“周”王朝才正式“法定化”确立的。

再就是“侯”——商朝时候,有可能会“封侯”。那时候,封侯,就意味着“封邑”,即被封者享有领地。冀州,如果指的是今河北省为主的地区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封邑的。原因很简单,那是商朝部族的发祥地、老窝儿。

这样的话,很容易就能得出判断——所谓“冀州侯苏护”,绝对不靠谱。

“跟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定有婚约”这说法,也纯粹胡吣。

西伯侯,指的是姬昌,就是周文王。可是——人家是“西歧伯”好吗,“西歧”这个地方(今陕西省宝鸡一带)的“伯”,也就是被封邑了西歧地方的伯爵。

伯爵是“伯”,“侯”是“侯爵”,比“伯”高一级。“伯侯”是什么鬼?

“世子”的说法,那时候也没有。

更没有“自幼定有婚约”。那时候,就算是商朝最高统治者“帝”(不是“王”),也未必就会跟谁“自幼定有婚约”。那会儿,婚约制度还很不完备。《封神演义》里的语境,是写作的明代时候。不敢说作者不懂历史。但可以肯定,小说里写的,丁点儿没“严肃参照”历史。

至于“九尾狐附体”什么的,就更不靠谱了。

九尾狐是“图腾崇拜”幻化出的神兽,象征“繁衍茂盛”——尾巴象征生殖器,尾巴多到最大单数“九”,寄托“无限繁衍”之愿。人家是“吉祥物”,不是“妖孽”哒。

所以说,娱乐小说,不是历史。具体到《封神演义》,连“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历史故事”都不能算。

也许,因为年代过于久远,那时候的“历史”,并不怎么太值得关心、较真。但只要涉及,就还是要奋力一呼:《封神演义》绝对不是历史。一丝一毫都代表不了。2、姓、氏及其与女性的关系

关于“妲己”到底姓不姓“苏”的疑问,很早时候,也就是现在高三的女儿还是学龄前儿童、看《哪吒传奇》动画片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诉她:妲己不姓苏。就算她爸姓苏,她也不姓苏。不等孩子追问,我就直截了当接着告诉她:妲己没有姓。

是的。没有姓。

别说莫须有的女子妲己,那时候,就连男子,也有好多好多人都没有姓。

《史记·五帝本纪》里明确提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连伟大的“黄帝”的儿子,都还有十一个没有得到父亲的姓。

今天,小孩子,拿出生证和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就能上户口、登记身份证号码,自自然然得起个名字,自自然然就在那名字前面带上了父亲或者其他直系亲属的姓氏,毫无疑义地,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了“姓氏”。

注意,今天说的,是“姓氏”。而“姓氏”,是从古代的“姓”和“氏”演变、发展、融合而来的。三千多年前,姓、氏,可是两码事。那时,姓、得姓,是贵族男子的“专利”,没女性什么事儿哒。说重男轻女也行,说什么也行,但实是历史的真实。

在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几万个“姓氏”里,真正是源自古老的“姓”,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氏”。

姓,是古老的部族传承,源自由“母系”向“父系”变迁过程中的界定,带有明显的“向母系社会形态致敬”的痕迹,今天“姓氏”中带“女字偏旁”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古老的“姓”——姬(周王朝姓)、嬴(秦朝姓)、姜(齐国国姓),等等。另外,有些简单的独体字,也是古老的“姓”。比如“子”,是商朝“帝姓”,还有“兒”,在古代属于独体字,读作“倪”,而不是今天简化字的“儿”。

氏,部分由“姓”演变而来,部分是“失姓”者的“自我再认定”使然;演变、再认定的思路、方式,五花八门,比较多的是“因地而氏”,即以地名作为“氏”。这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周初因“获罪”被“夺姓”的“嬴”部族的一个旁支,被封邑在叫做“赵”的地方(今河北省赵县一带),便“因地而氏”,后世皆以“赵”为氏。

还有很多“氏”,是由“职业”或“职位”、“封号”而来,司马(官职)、司徒(官职)、郭(职业)、韩(封号)、卫(封号)、毕(封号)、毛(封号)……

“苏”这个字,旧文中有两个对应的字——、甦。前者是“地名组合字”,后者是“会意组合字”。出现较早、更可能用做“氏”的,前者可能性更大,属于上述“因地而氏”。

姓也好,氏也好,在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都跟女子没大关系。

那时,大多数女子,都是在出嫁后附属式地冠以夫家姓氏;最典型一例,当属春秋美女夏姬——她是郑国公主,嫁去陈国,丈夫名叫“夏御叔”,她于是就被称作了“夏姬”——老夏家的“姬”的意思。而如果要按今天“户籍制度”,她应该姓“姬”的。

有些地位高的女子,会在名字中带有父亲的姓氏,但不能就当成她自己的姓氏,而是放在名字后面。比如,姜尚(姜太公)的女儿,名叫“邑姜”;她父亲的“姓”,放在她的名字里;但她是没有姓的,不能叫“姜邑”或“姜邑姜”。

按这个道道,如果真有妲己这么个人,而她父亲竟真的是以“苏”为“氏”,她也不能叫“苏妲己”,最多只能叫“妲己苏”,或者再重新起个名字,把“苏”放在后面,比如“妲苏”、“己苏”,以标榜她是“老苏家的闺女”。3、妲己其人的真伪虚实

到底有没有“妲己”这么个人呢?

从《史记》的只言片语看,应该是有——“帝纣”也就是商朝末代“帝”子辛最为宠爱(甚至可能是唯一宠爱)的姬妾。不过,也只是在《殷本纪》篇章里提了几笔,没具体讲她有没有“姓”或“氏”,也没提她出身如何。甚至,仅从语言角度掰扯,都不能完全确认“妲己”究竟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还是一类人、一群人的代称。

后世大概还是偏重相信那是一个人、女人、“帝纣”身边的女人,并有了她来自“有苏氏”的说法。或许,就是因为“有苏氏”的“出身”,娱乐小说就附会地说她姓苏。

“有苏氏”,又称“有苏”,是个“部落”名。如同说“黄帝”来自“有熊氏”,“有熊”也是部落名。

“有”这个“有”那个,这个“有”字,应该后人加上去的;在笔者看来,并无很确切含义,有点儿类似“助词”,更是为了说起来“上口”、显得丰富;附带也是弱弱地、含混地,表达一下其“部落”的属性。

部落、部落联盟,在上古时期,是比较普遍的存在。概指具有部分(肯定不完备)“政权”特征而尚不足以称“邦”、“国”的社会集群。简单、武断地说,就是还没有或者根本不能完成“国家化”的“氏族公社”。

不能完成国家化,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三点:

其一是生产落后。

其二是人口少或人口结构(性别比例、年龄段比例)不合理且缺乏自我调整、改善的潜力。

其三是长期受到强大部族、国家的制约,无法自我振兴、完善。

有苏氏,或说“有苏”,今天我们可以称其为“古国”,但其实,它就是一个在“帝国化”的商朝末期还没有完成国家化的部落。

关于“有苏”到底在哪儿,有两种说法。

其中比较权威或说比较为今人更加认同的,是说它地处在今河北省中部。

据考,商朝最早的部族发祥地,在太行山东麓、临滹沱河的地方。

如果上述都大差不差,那么就可以合理推定,有苏,是商朝“老部族”的“邻居”。如是,那么这个部落,有可能长期处在商朝的提防、压迫之下,或者长期被赋予了某种为商朝服务的使命,并因而处于强大的国的庇护之下;又或者,既被信用、庇护,又被压迫、制约。反正,不管究竟关系怎样,都八成千丝万缕、世代相传。那样的话,从他们那儿找个女子“伺候”商帝,似乎很是顺理成章。

对“有苏”地理位置的另一说法,非主流,是说它位于今天江苏省内陆地区。

持这种说法的人,有两条理据。

第一条很简单,就是这个“苏”字——迄今为止,古往今来,似乎始终都跟“苏”字沾边儿的地方,还就是江苏、姑苏(苏州)。

第二条,是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商朝中后期,直至其灭亡前夕,历代商帝,都在大力清剿“东夷”。“东夷”,“东方之夷”的意思,概指商朝国家权力控制边缘及以外的东部的部族、邦国,其所指代的范围,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浙闽交界。从商朝的以今河南省为核心的“地缘”看,并参照有关现代研究资料,“征伐东夷”,大抵是由北向南的策略。在“帝纣”的时代,战略重心可能更倾向“东南”。据近现代权威大家考据,这个战略意图,在商朝末期,是基本完成了的。就是说,被妖魔化了的“帝纣”,很可能建树了“平定东南”的历史功绩。真是的话,那么,跟地处商朝中心地带和战略目标区域之间(比如今江苏省内陆地区)的部落、邦国,很可能会成为商朝“平定东南”的“战略合作伙伴”。对这样的伙伴,意图低成本地长期控制、合作,无疑,联姻,会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措施。

“有苏”这个“古国”,应该是有的。无论在哪儿。

妲己这个人,十有八九,也是有的。无论美丑善恶。

但妲己是不是来自“有苏”,就不好说了。

能肯定的是,即便她来自“有苏”,也肯定不姓苏。

后世为妲己立庙,奉其为“碧霞元君”。

因为在史书上没留下好名声,真正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东两省。由此不妨猜测,妲己其人,出身在河北、山东或毗邻山东的江苏内陆地区,都有可能。

有说北京也有过碧霞元君的庙。有过。后来荒废掉了。

荒废掉了的北京碧霞元君庙,据传,不吝承认所供奉的“元神”就是商末帝妃妲己。

好像还有个挺温情挺浪漫的传说——妲己爱美,帝纣专宠,为其在“故地”以北的“燕山”寻到可以研磨后敷在肌肤上的“脂”,是为“燕脂”,就是“胭脂”的由来。

作为北京人和多多少少懂得敬畏历史的后来者,不管肯定不姓苏的妲己到底是否有、善恶美丑如何,都真心希望,这个传说,是真的。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华最长姓氏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长的姓氏是多少个字呢?答案竟然是惊人的九个字,这个姓氏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以下由小编为您介绍这个姓氏的相关内容。

事件经过

2013年1月27日,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他举了我国古代的一个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据说,此姓见于1996年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义达和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一书。他的原话为:“中国姓氏最牛的是九字姓,迄今为止发现一个,这个姓怎么念呢?‘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想象一下,有两个人路上碰上了,‘您贵姓啊?’‘我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对方肯定晕了。或者你碰到这么一个朋友,喊他‘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还没叫完,人家早走远了,都没听着。所以,姓氏文化真是非常复杂和有趣。”

但是,根据讲坛所讲内容整理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一书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并没再提这个姓引自《中华姓氏大辞典》,而改为“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从此,我国有一个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的消息可谓石破天惊,引起极大的轰动。经过一些媒体的炒作,有几十家报刊纷纷转载,而互联网上也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有关的文章亦不下百篇。这个说法非但没有引起节目导播人员和出书编辑的怀疑,几十家报刊杂志也没有去查个究竟,而普通的听众与读者自然也深信无疑了。然而,由于该说法根本无法找出资料来源,故不少学者一开始就怀疑此举系伪造、系炒作,并对此专门展开了调查。

经证实,《中华姓氏大辞典》一书根本没有这个姓。但它也的确收录了一个九字姓,但不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而是一个蒙古族姓氏“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该书编者之一的袁义达先生表示,钱教授是误引其作了!世人写文章,鲁鱼亥豕,亦在所难免,但将“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错看成“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却是匪夷所思了,除非是乱码,不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各类书刊及网上对此姓的相关报道基本上都是抄来抄去,有的说是“唯一的九字姓”,有的说是“中国最长的姓”。但实际上,这个姓完全是“以讹传讹”,根本没有。

相关背景

常见的中华姓氏大多是一个字的,复姓基本是两个字的,《百家姓》的记载就是如此。然而,其实还有更长的姓氏。最长的竟然是9个字!《中华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九字姓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该姓是早些年由网友在论坛上传播的,后经央视十套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照搬引用,便被迅速传开,不少书刊杂志均予以转载,现已家喻户晓,曾被誉为“中国最为人知晓的一个九字姓”。

然而,已有姓氏学者通过考证得出,该姓其实并不存在!这个九字姓实际上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儿敏”,一个蒙古族姓氏,当初由于输入系统的乱码,才发生如此错误。但后来又恰恰被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误引,于是导致“以讹传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覃字除了做姓氏,还可怎么用?

全文共 14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汉字有两个读音,可以读作qín,和勤奋的勤同音;也可以读作tán,和谈话的谈同音。

覃读作qín时,是姓氏的意思;也可以读作tán,是深广 ;延长,延及 的意思,同样也可以作为姓氏。

覃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多,组词如思覃,表示把箭搭在弓上。但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基本没什么使用,更多时候是作为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齐氏是目前中国人口较多的姓氏,齐氏的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位于百家姓中第123位,在山东、河南、东北等地齐姓比较的多,那么齐氏来源有哪些呢?

1、出自姜姓,为姜子牙后代。太公望姜子牙,也称吕尚,是炎帝的后裔,在周文王灭商中立下了大功。到周成王征服东夷时灭了风姓齐国,把他封给了姜子牙,是为姜姓齐国。到齐桓公时候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379年,已为战国后期,传位29代的姜姓齐国为大臣田氏所夺。齐国后裔之中有的就用国名为氏,姜姓齐氏得 姓的历史也有2300多年。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代。周武王灭了商后,封其九弟之康叔到卫,古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的朝歌,即商朝之都城。到春秋末期,卫惠公之庶兄卫昭伯之长子, 因故失名,没获得封爵,去世后被谥为齐子,其孙齐恶于是就用其谥为氏。姬姓齐氏得姓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这支姬姓的齐氏为齐姓的正宗,是当今齐姓群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出自风姓,为故地之伏羲氏的后代。伏羲氏也称为太皋,其时代较早于黄帝之时代,为风姓。其后裔之中有一支起初居于逢地,在今河南开封地区。到商朝之时,由河南向东 迁移到山东临朐西的逢山,建立了逢国,为商朝之属国。逢国后裔之中的一支沿河向下游迁移,到长有“齐”的地方,成为善于栽培“齐”的氏族,于是就改称有齐氏。

齐氏的来源,分别出自姜姓、姬姓、风姓,是经过不断的战争演变,慢慢形成了齐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在姓氏中邸如何读,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非常多的姓氏,根据《百家姓》来看,中国已经记录的有504种姓氏。而在这些姓氏里面,不乏有一些大家都没有了解或者是不知道的姓氏。那么这些姓氏其实也是有很多人姓的,只不过是人数比较少而已。那么,邸怎么读在姓氏?

邸姓是侯国的一个贵族的姓氏,也就是国王邸就裕的后代,这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在百家姓之中都没有排到前三百名。这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比较广,而且大多数分布在河北这个地方,北的邸姓人口数能够达到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之多,而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方,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律可以追寻,而且大多也都是河北的古人向外迁徙导致的。历史上的名人也有很多是邸姓,例如邸国卫、邸宪章等等。

那么,邸在姓氏之中,这个字读作dǐ,三声,是和抵同音的字,但如果不在姓氏之中,则读作和迟同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同姓氏的人可以结婚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可以

两个同姓的人是可以结婚的,我国的法律没有规定同姓氏的人不能结婚。

目前国家法律上没有规定说同姓的人不可以结婚。很多人对这个抱有疑问是因为说到同姓人结婚由此想到了近亲的关系,我们中国人就避讳近亲之间的婚姻,因为同姓近亲结婚会影响下一代孩子健康和基因,所以就自然而然不让近亲的结婚,我们在生活中也不少见同姓的人结婚,因为我们的血缘关系只要没有超过三代就能结婚,还有是同姓且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生的孩子也不会不健康。

如果说两个同姓氏人是真心相爱且又是近亲关系是不可以结婚的,而且婚姻法上也禁止三代以内直系血亲结婚,因为这种结婚之后生育的孩子可能会不健康,在结婚之后双方要孩子的话得去医院检查能不能生,不是想当然的想生就生。

两个同姓又不是近亲关系的大可放心结婚,实在担心也可以去正规医院做一个基因检测,这样会更加安心。同姓的两个人结婚的话孩子即随爸爸姓也随妈妈姓,就没有明显的区别了。生活中是同姓又是三代以内血缘关系结婚的我们几乎没有见到过,所以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存在,但是也不能排除有。

同姓人之间结婚首先要考虑后代孩子基因问题,如果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世界那么大,不可能没有重复的姓氏,姓氏是固定的,但是人就不是固定的,就好比如我们中国有那么十几亿人口,但是不可能每个人的姓氏都不一样吧,而且地域那么广,怎么可能会没有相同姓氏的人存在,我们就像动植物一样都是多姿多彩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所以只要新人双方没有直接的近关系就可以结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赵姓氏起源来历有哪些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1、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2、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3、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历史上赵姓名人: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2、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3、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宋朝开国皇帝。

4、赵佗,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人,南越国创建者。

5、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如今人口最少的姓氏是哪个姓氏?此姓氏让人听了难为情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和结晶。在这些文化结晶中,其中有一项是每个中国人最深层的情节,因为它现在的我们与祖先们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人人都拥有的姓氏。那么有人相关如今哪个姓氏的人最少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姓氏这个问题上,我们和日本恰好相反。日本是现在全世界姓氏最多的国家,至少有十多万个姓,但绝大部分姓都是明治维新时代才有的,距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姓氏数量远远少于日本,大概也就四千多个,不到日本二十分之一,但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即使是那些非常少见甚至奇怪的姓,个个也都是上千年的历史。比方说我们之前介绍过中国目前人口最少的姓——难。这个姓不读nan,读作ning(4声),来源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个名叫“吐难”的部落。后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吐难部落的人就以单字“难”作姓,并且传承至今。这个姓现在全国只剩下四个小村子,在河南武陟县,这个姓也成了人口最少的姓。

虽然这个姓听起来很奇怪,而且似乎不太吉利,毕竟和困难的“难”同字,但这些都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里的地位,每个姓都是平等的。

我们的姓名永远都是姓氏在前而名字在后,这种传统表达了后代子孙对祖先最崇高的敬意,当然了还有一些中国人跑到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了,把自己的名字放到了姓氏的前面,不过这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中国人,当今的中国姓氏由于时代的变化加之受到各种西方文化的冲击,有许多古老的姓氏失去了原有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中国最阴狠的姓氏,人们一看到这个姓氏就会由内而外地产生一股寒意,此姓氏就是~“毒”姓氏。

“毒”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晚,关于此姓氏的产生有两个传说,其源头是一场千年之前的仇恨,在唐朝时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同时也是后来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可谓是唐朝最有名的公主了,当时的宰相窦怀贞和太平公主相恋了,年轻的皇帝李隆基却坚决反对,窦怀贞和太平公主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最后政变失败只得逃亡,两人在逃亡的路上窦怀贞死了,太平公主却被抓了回来,后来太平公主将遗腹子改姓氏为“毒”,以示不忘皇帝之阴狠。

另一个传说没有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的爱情,只有窦怀贞一个人,他虽然官居宰相、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预谋夺取江山,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后来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赐”其及后代“毒”姓氏!这个姓氏,叫起来、听起来都非常阴狠,人们看到就有一股寒意,你想谁愿意和“毒先生”、“毒太太”打交道呢?哪怕这些姓氏的人,再古道热肠,也让陌生人滋生几分畏惧,在台湾的嘉义县就有一户毒姓氏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在大陆个别省份也有此姓氏的分布。

唐玄宗赐窦怀贞姓毒这件事,是毒姓唯一的来源,所以你有某个朋友姓毒,那你完全可以确定他就是窦怀贞的后代,他的先祖曾经和太平公主关系密切,一起密谋杀害李隆基。你把这件事告诉他,可能他还会感觉很自豪。实话说,今天讲起这件事,感觉确实很牛逼。姓毒不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