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全文

全文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全文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全文问题。

分享

浏览

5532

文章

231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全文翻译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出自于苏轼的《游兰溪》,《游兰溪》全文翻译: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游兰溪》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

推背图全文解析 推背图60详解

全文共 1036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推背图挺有意思的,很想研究研究,但是就是有点看不懂,因为是文言文,气死也不要紧啊,看看相关的解析就好了,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推背图全文解析,这60种解析,相信大家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揭秘看看!

(一)前言

《推背图》是中国第一奇书,古今第一谜语。它用60象图谶(音衬,谜语一样的颃言诗句)预言了唐朝至当代以至未来的重大事件,历朝的兴衰更替俱在其中。因为应验的奇准无比,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忌惮,所以历代都被官方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盛传不衰。

内容:传闻《推背图》是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代贞观年中,司天监李淳风与袁天罡所共着的,全集一卷,凡六十图像,图文并茂,以卦分之。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以最后一象两人推背而行为题。《推背图》被正式收入了《宋史.艺文志》,在《元史》等多部史书古籍中被提及。

《推背图》近代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着名才子金圣叹的批注本(在本书中简称“金批本”)。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在皇宫里劫掠的宫廷秘藏本《推背图》就是此本。后来被华商从英国买回,民国时得以发行。

(二)《推背图》八大置疑

笔者总结了对《推背图》的种种置疑,主要有以下8个。这些置疑有的是很致命的,目前对《推背图》的破解基本都在回避它们。本书中首次尝试解答这8个置疑:

※ 置疑1:《推背图》从唐朝开始,为何画的胡人都是清朝服饰?这不是清朝的伪作又是什么?

试解:如果是清朝人这样“杜撰”——岂不此地无银三百两?!

《推背图》都用清朝装束表示胡人,但并不这么简单,还有更深的内涵,只有全部破解60象之后,才能看到真谛。那时,不但能明白《推背图》原作就是这样设谜的,还能进一步体悟预言设谜的妙不可言。这个置疑在第7象中做了初步解答,相信会令读者信服。

※置疑2:《推背图》出现了“渔阳鼙鼓”,该成语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晚生于李淳风170年,这不是说《推背图》最早也是唐朝中期作品,那么《推背图》对唐初的预言不就是编造的吗?

试解:置疑者显然把“渔阳鼙鼓”当成白居易的“专利”了。在第5象中会解释这个问题。

※ 置疑3:《推背图》既然在五代才广泛流传,可见不是唐朝的作品,否则在唐朝就会流行,古籍中能没有记载?

试解:如今认为《推背图》在五代才广传,这是对《桯史》[1](桯:音营)的曲解!考证《桯史》的结论是——《推背图》在唐代就广传了,下面会简要说明。

※ 置疑4:今天的《推背图》,是经过后世不断完善、修正的吗?

试解:这一点甚至是某些《推背图》专家的意见。这显然把北宋初年同时出现的造假水平不一的伪本,当成后世渐次演变的产物了……

对于《推背图》伪本的鉴别,看完了本书60象的详细破解,看完深入的考证,读者差不多自己就能鉴别了。

※ 置疑5:《推背图》版本众多,差异甚大,怎见得金批本《推背图》就是真本?

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本书的前言就要辨析清楚,定好大方向。

※ 置疑6:既然《推背图》准确预言了历朝大事,为什么未提孙中山?这不是在表明:要么《推背图》预言不准,要么是假的吗?

这曾是在港台对《推背图》又一个致命打击。在大陆也有类似的疑问,只不过,是因为在《推背图》中看不到大陆的领导人而置疑。

其实,把《推背图》归序全解之后,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四人帮、赵紫阳、江泽民、胡锦涛等……甚至未来的元首俱在其中……

※ 置疑7:金批本《推背图》后边各象的顺序是否颠倒过?

目前大家公认:公元2000年前后的历史,演进到了“金批本”的第43、44象。

有不少人认为第55象是清朝的事,因此怀疑《推背图》后面的顺序有乱,但是没有得到公认。还有少数人认为第52、57、58象似乎也是应验了的往事……

本书“归序全解”展现的是:从第34象开始,顺序就被打乱了……

※ 置疑8:《推背图》预言的美好结局还很遥远,现在猜测有何意义?

试解:近年来《推背图》的民间研究很热,不少人对《推背图》后面的“未来象”进行了大胆的猜测,甚至对其中“预言第3次世界大战的某象”达成了共识……

本书“归序全解”之后,竟然发现《推背图》预言的终结——竟然和古今中外一些预言一致——预言终结于2012年前后!

本书的解读还将展现:《推背图》预言美好结局之前,可一点也不美好,甚至……所以,现在解读《推背图》的意义就非同一般,甚至迫在眉睫了!

(三)引经据典考渊源

现存的史料中,最早侧面提及《推背图》的是北宋的《鸡肋编》[2],书中侧面反映了《推背图》被北宋查禁的事。成书于南宋的《桯史》卷一记载:“唐李淳风作《推背图》……”《宋史.艺文志》中正式记载了《推背图》一卷,但未注明作者。考证古籍,可得出下列结论:

(1)唐朝时,《推背图》已广为流传了。

《桯史》记载:唐李淳风的《推背图》,在五代时炙手可热,宋太祖登基之初,就下诏禁《推背图》,但《推背图》已经流传数百年[3]。以往只注意了文字表面上讲的:《推背图》在五代广传。有人还因此判断《推背图》可能是五代或唐末的作品。这是没有注意上述“已经流传数百年”的重要线索。我们知道,五代时间很短,宋太祖死于976年,唐亡于907年,两者相距不到70年,上述“数百年”,显然表明在唐朝已经流传了。唐朝是290年国运,如果“数百年”,以最低的年限200年来推算,《推背图》至少在中唐时期,就已经传开了。不容忽视的是:道古代流传书籍是很难的,特别是禁书,全靠手抄,《推背图》要流传得众人皆知,可是需要相当的时间的。所以,它很可能是初唐的作品。

(2)五代时,《推背图》炙手可热。

《桯史》记述:五代乱世,群雄纷涌,很多人想辅佐命中能成大器的人,于是热切钻研《推背图》。《推背图》的谶语成了口头禅,甚至吴越一代流行用《推背图》里的词给孩子起名。

(3)北宋建立,《推背图》因被应验而传播更热,被太祖查禁。

《桯史》的“艺祖禁谶书”记载:宋太祖禁谶书时,民间多有藏本,禁不胜禁,官府都发愁了。一日,赵普上奏:藏《推背图》的人太多,诛连的人太多。太祖说:“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于是下令:取旧本《推背图》,除了已应验的各象之外,颠倒后边各象的顺序,制作了100个版本流传到民间。于是大家就不知道哪个是真本了,间或有存《推背图》的,因为不再应验,也就不藏了。

(4)《推背图》在北宋中后期,几乎家喻户晓。

北宋庄绰的《鸡肋编》卷记载: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时,王安石打击反对他的范纯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连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范家有《推背图》!结果神宗说:“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从神宗的话中,就能《推背图》看到被查禁后的流传程度。至此,我们能判定:《推背图》是唐朝的产物,而且其真本必定存在过。从史书、古籍的记载,从它对历史的不断应验,从宋太祖对它的畏惧和造假,从各朝统治者对它的封禁,都能印证这一点。

《推背图》为什么不署名?

主要原因是不敢署名。谶书被唐朝法律禁止,唐贞观十一年(637年)颁布的法典《唐律疏议》卷九对此有明文规定。唐朝不但禁谶书,还授命李淳风“删方伎书”[4]。如《推背图》是李淳风作,必不敢署名。如是别人做的,更不敢“顶风留名”。因此,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推背图》的作者。但历代对《推背图》的传说基本是一致的:作者是唐初的易学大家李淳风、袁天罡。我们先看一下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他们的。

(四)史籍中的李淳风和袁天罡

李淳风、袁天罡都是唐朝名人,《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他们的传记。

※ 旷世奇才李淳风

李淳风(602-670)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阳易学家,屈指可数的天文学家,还是唐朝著名的数学家、文史学家。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是隋朝的高唐尉,颇有文采,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传世,后来弃官做了道士,自号黄冠子。李淳风深受父亲影响,自幼博览群书,精于阴阳、天文、历算之学。

1. 研制了“三重环”浑天仪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李淳风在古代浑天仪的“两重环”之间,加进了称为“三辰仪”的中间重环,成为“三重环”结构。该浑天仪结构更加精妙,三重环可以相对旋转,星体运行变化尽在其中。后世的浑天仪都是模仿上述结构,如上图,只是零件略变而已。李淳风的“三重环”浑天仪和他新着《法象志》七卷,得到了太宗的大加赞赏,李淳风因此升为“凝晖阁承务郎”。

2. 我国历史上首次精确地预测日食

在有记载的史料中,李淳风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准确预测日食的科学家——精确得“不差毫发”!据唐朝刘餗(音:速)着的《隋唐嘉话》[5]记载:李淳风校成新历,禀报太宗说要发生日蚀(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而且当时是没人能预报日食的。太宗有些不高兴,对李淳风说:如果没有日蚀,爱卿你怎么办?淳风曰:“有如不蚀,则臣请死之。”到了说要日食的那天,太宗在庭院里等着,看着没有日食的迹象,就对李淳风开玩笑说:我放你回家,和老婆孩子告别。淳风对曰:“尚早一刻。”他指着日晷的指针影子说:“至此而蚀矣。”果然,“如言而蚀,不差毫发”。

3. 卓越的天文学、易学专著《乙巳占》

李淳风流传至今的专著《乙巳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易学专著。其中详细记述了浑天仪的结构,还准确定量计算出了冬天太阳(相对地球)运行加快、夏天运行减慢的数值,早于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书中还首次给风力定级。《乙巳占》中大量的占卜、阴阳、预测学内容,被近代视为“糟粕”,但正是凭着这类“糟粕”,李淳风能毫厘不爽地推算日食的时刻[6],还能准确地预知未来。

4. 预知武后代唐王,劝谏太宗顺天数

两《唐书》都记载了李淳风预知武后将称帝,并劝谏太宗的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九十五.方技》记载:太宗得到一本秘谶,上面说:“唐中弱,有女武代王。”太宗召来李淳风问是怎么回事。淳风答:“先兆已成,那女子已经进宫了,40年以后称王,差不多能把唐室子孙夷平殆及。”太宗问:“我先杀了她怎么样?”淳风答:“天命难违,既然命定为王就死不了,陛下只能白杀无辜。何况她是陛下所爱,40年后她就老了,老了会变得仁慈些,虽然取代唐朝,但不能杀绝唐室。但是,如果真把她杀了,她转生回来杀气更旺,陛下子孙就会被杀尽!”太宗信以为然,当时就作罢了。但从史实上看:唐太宗并没有完全相信李淳风,于是引出一段——“五娘子”因谶被杀,李淳风预言应验

《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新唐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十九》记载:一次宴会上,大家行酒令,说自己的小名字,各言小字,李君羡说自己叫“五娘子”。太宗惊愕了,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当时人们并未在意,因为一个男人、一员猛将自幼有个女人的小名,确实好笑。但不能不令太宗震惊的是:君羡是洺州“武安”人,被封为“武连县公”(公爵),任“左武卫将军”,守“玄武门”——命中有4个“武”字!使得太宗怀疑古谶中的“有女武代王”就是指他!

后来赶上御史弹劾奏君,说他“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于是太宗下诏杀之。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君羡的家属来申冤,君羡被平反。从清代至今,很多人以为《唐书》中“淳风劝太宗”和“太宗杀君羡”自相矛盾,近代个别人理解不了,反而借此攻击《推背图》是假的。笔者以为,说有矛盾的——是不通晓预言谜语之道所致。

谜语、谶言一般是当代人解不开的。就如《推背图》后面预言太平天国的一象,用了“太平又见血花飞”,后来人看得很明白,而太平天国以前的人,怎知道这句“太平”的真正预意呢?同理,武则天称帝以后,人们看上述谶言谜语和李淳风的预言很明了,但武则天得势前,人们实际是看不明白谶言谜语的!否则就不是谶语,而是泄漏天机了。

当世人解不开谶言谜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现在——金批本《推背图》后18象有多少至今都没有解开?!而且被近代解读了几十年的第1~33象,有多少“误解”至今还流行着?正因为当世人对谶语预意难以确定,而且谶语一般不能从表面意思解读,所以才有唐太宗杀“五娘子”的事。我们不难理解:李君羡的小名“五娘子”,命中还有4个“武”字,很容易被当时人“悟到”他可能就是古谶中说的“女、武”。还有一点:把古谶解析为“后宫女子能称王代唐”,这种解读没有先例,也没有任何迹象;而李君羡要是造反称王可不稀奇。而且,有人弹劾李君羡跟妖人(术士)往来甚密,“将为不轨”,唐太宗因此杀了李君羡,似乎既有情理可循,又不犯李淳风警告的恶果——恶果的前提是杀某个女子。

但是,这恰恰证明了李淳风说的:“天命难违,既然(女武)命定为王就死不了,陛下只能白杀无辜。”可见《唐书》的记载并不矛盾。

5. 卓越的数学家

李淳风还是唐朝的大数学家。《旧唐书》卷七九记载:李淳风主持编定、注释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等十部数学专著。李淳风以详细的推演,使古代算经由艰深晦涩,变得易学易懂,后来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

李淳风注释算经的功绩对当世和后世影响极大。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说:“他(李淳风)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6. 农学领域的贡献

李淳风写有一部农书:《演齐人要术》,是对南北朝时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的推演发挥。因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故名“齐人”。《演齐人要术》今虽失传,但仍可以推断李淳风是唐朝的农学家。

7. 文史学领域的贡献

李淳风博学多才,著作颇丰。贞观十五年(641年),他从事《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编写,并为《晋书》、《五代史》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其署名的专著还有《文思博要》、《秘阁录》、《典章文物志》等十余部传世。

8. 校正历法

唐朝初年用的是傅仁均所造的《戊寅元历》,李淳风发明了“麟德历”,代替了当时的历法。

可见,李淳风堪称旷世奇才。由于后人对他神异莫测的术数、易学成就的误解,掩盖了他在科学史上的光辉。

※ 易学大家袁天罡

袁天罡,又名袁天纲。《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中记载:他是隋炀帝大业年间的“资官令”(小吏);唐高祖武德初年,在蜀为“火井令”。他署名的著作,现今有《六壬课》、《五行相书》、《袁天罡称骨歌》传世,《易镜玄要》已失传。

袁天罡在前人易学的基础上,发明了“称骨算法”,预测吉凶祸福、荣辱盛衰,既准确又简便,现在仍广为流传。袁天纲神奇的预测术,在隋末唐初极有盛名,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新唐书》记载他神异的相术较多,《旧唐书》细致地记载他给武则天算命:武则天在襁褓的时候,袁见武后之母说:“看您的骨法,必生贵子。”于是武后之母召三个孩子来请他算了命,等抱武则天出来,哄袁说是男孩。袁大惊道:“龙睛凤颈,贵人之极!”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后来全应验了。

《旧唐书》记载袁天纲给人相面算官运奇准,贞观八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太宗让他给人相面,袁天纲的预测都应验了。后来申国公高士廉问袁:“你自己能做什么官?”天纲曰:“我知道自己的寿数,今年四月命终。”结果真应验了。还有些古籍记载了袁天罡和李淳风一同起卦预测的事迹,皆是当时的佳话。至于他们是不是《推背图》的作者,将在第(六)部分考证。

(五)“颠倒本”、“伪本”、“金批本”的辨析

从《桯史》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宋太祖是命人将《推背图》——除了当时已应验的各象(16象以前)——后面的排列顺序打乱了,做了百种版本流传出来,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本书称这些只打乱顺序的版本为“颠倒本”——如果是这样的版本,我们只要归正其顺序,就能恢复《推背图》的原貌了——但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从现今发现的《推背图》的几个版本的巨大差异,很可能北宋当时除了做“颠倒本”之外,还改动一些象。在后世的流传中,又发生了造假,比如出现过67象本——因为造的太假,很容易被识破。本书称这些改动过内容的《推背图》为“伪本”。是不是经过了如此以假乱真,解析《推背图》就没有意义了?无法确定真本?非也!通过细致深入的辨析,是能基本还原《推背图》的真容的。

※ 时间、历史的验证,“颠倒本”、“伪本”被大量淘汰,真本和接近真本的会因应验而兴起。

这一点,是大家忽视的。

《桯史》“艺祖禁谶书”条最后记载:因为《推背图》(假本)不能应验,有存它的,就不再存了。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五说:《推背图》相传是唐朝李淳风做的。我在万都宪五溪家中看到了,上面的预言没应验,就说:“宋太祖造假本迷乱《推背图》,这是假本吧?”五溪说:“得,这类书都别看了。”

这恰恰记录的是历史对“颠倒本”、“伪本”的淘汰过程!

历史的检验是很严格的:

(1)从北宋到清初,经过了近700年历史的检验。

(2)《推背图》又历经了17象,即1~33象时间顺序未改、内容大体不错的版本,才能脱颖而出。

所以:大部分假本经不起这样的检验被淘汰;相反,能经得起这样考验的版本,实在不多,它们会因为应验而越传越广!

上述逻辑推断,至少能得到下述证实:

元、明、清、民国(袁世凯)都要查禁《推背图》,是因为历史的检验,不断把接近真本的版本烘托出来,令统治者恐惧。

现在芝加哥大学收藏的彩图本《推背图》,前边各象次序是乱的,它未能广传,因为它禁不起历史的检验。

严格的检验中,“金批本”《推背图》在清朝就脱颖而出了,成了清宫的秘藏本。到了当代,目前普遍认为“金批本”顺次应验到了第42象,第43、44象正在应验之中。它又经过了清朝、民国、当代的检验!

而新的应验是金圣叹死后的历史,金圣叹对“未来各象”的猜测,基本都错了,而对他生前应验的各象,都解析得惟妙惟肖,这也证明了《推背图》确实是一部预言,未来的天机,一般人,包括清初奇才金圣叹,都是看不出来的。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在纷纷传说它就是真本。

但是,也有人发现“金批本”后面有几象颠倒了次序……

那么“金批本”是《推背图》的真本,还是“颠倒本”、“伪本”呢?

(六)本书提出三个鉴别标准

对现存各版本的深入审视中,笔者提出下述三个具体的鉴别标准:

1. 最有力的鉴别方法:全书文风是否一致

文如其人。用文风来鉴别作者,是目前公认的最准确的方法。

北宋初年,要迷乱当时传抄的越来越火的《推背图》,“颠倒本”是最好的方法,文风不变。而“伪本”的图文造了假,就会造成“伪本”文风的不一致,细看能看出来。比如,有的词句华丽、连贯,但没有内涵;有的是粗俗的打油诗,有的图画寓意极为露骨……

这样的检验下,我们发现“金批本”《推背图》通篇诗文,是唯一风格、用词习惯一致的,可见《推背图》的文字出自一人之手。

2. 最深入的鉴别方法:预言设谜的风格是否一致

“金批本”《推背图》达到了这个标准。

在本书后面的详解中,大家可以看到:《推背图》设迷的精妙,远远超过了金圣叹的水平。第1~33象中,有的金圣叹的解析出了小错;有的设迷之妙,金圣叹都没发现那是谜语。因为大家都迷信金老前辈对1~33象的解析,所以其“误解”、“漏解”依然通行于世。

笔者归序全解《推背图》发现:金批本第34~60象,设迷风格是和1~33象一致的。所以解析后面一些谜语时,笔者会印证前面的“设迷惯例”。这也是本书要详解1~33象的原因——温故而知新。

3. 每象的图、谶、颂、卦是否“四位一体”,共同烘托一个主题。

这个标准能检验:是否没有更改文字,而把不同象的图、谶、颂、卦做了拼凑。

“金批本”《推背图》每象的图、谶、颂、卦是完美配合在一起的,共同指向一个主题,本书称其为“四位一体”,这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设迷境界!

当前对《推背图》的解析,如果不深入或者有误,就达不到上述标准。本书的“归序全解”力求深入、详实,以期展现每象图、谶、颂、卦“四位一体”的妙处。

那么,“金批本”通过了上述严格的检验,是否能确定是真本呢?

非也!能通过上述三个检验标准的《推背图》,是真本和“颠倒本”,而这种“颠倒本”是每象的图、谶、颂、卦没有拆散的。

“金批本”正是一个这样的颠倒本,而且前边的顺序没有颠倒,所以它能通过历史的检验,脱颖而出

那么,我们对它“归序全解”,就能基本展现《推背图》的原貌了。虽然个别字词在流传中会有讹误,但中国古典文化重在内涵、神韵,个别字词的讹误并不影响整体内涵。

(七)“金批本”的去伪存真

经过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基本拨开其他版本《推背图》的迷雾,锁定“金批本”来解析了。

随之而来,还有三个问题得先确定下来:

1.“金批本”《推背图》的批注,是否出自金圣叹一人之手?

很多人都能看出:“金批本”《推背图》中批注的文风和解谜的风格全书一致。

金圣叹是近代文学评注的大师,他批注过《水浒传》、《西厢记》等名著,“金批本”《推背图》批注的文风,和那些批注在文风上是一致的,可判定它出自金圣叹之手。

2.“金批本”《推背图》的序的真伪

个别人曾怀疑该序的真伪。因为序说“壬戌之夏”得到了《推背图》的手抄本,序的落款是金圣叹批书的风格:

“癸亥人日 金喟识”。

金圣叹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抗粮哭庙案”被官府冤杀。该《序》说得书的“壬戌”年就是1622年;批注完《推背图》再写序的“癸亥”年,应是1623年,作序时金圣叹才15周岁!?

虽然金圣叹少年奇才,难道15岁就能批书了!?

这就是当前一些人置疑的原因。

其实,最简便的判别方法是:1623年时,《推背图》预言的“第32李自成灭明朝”、“33象满清入主中原”还没有发生呢!金圣叹如何准确地解析出来,并说那是他“证已往之事”呢?

所以,这个序肯定不是金圣叹做的,是后人假冒的。

该“序”本书没有引用,有兴趣的读者看一看,能发现该序语言平平,不见灵性和才气,是否是金圣叹所做,从文风上容易辨别。

这个后人的附会的“序”,不过是美玉上的灰尘而已。如果因此而一叶障目,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了。

只要去掉这篇伪序,金批本《推背图》仍是最好的研究资料——这就是去伪存真。

3.“金批本”的正文在流传中,是否被人有意改动过?

有人对比现存的“金批本”的几个版本,发现有的版本诗文和“金批本”完全不同,因此认为“金批本”是渐次演变成版本。

这显然是没有考证,指导思路也有问题:

(1)把“伪本”、“颠倒本”搅到了一起,拿假的当成真的研究了。

(2)忽视了宋太祖造假的史实。把北宋同时出现的众多造假水平不一的伪本、颠倒本,也当成了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3)人为地按照由粗糙到精妙的诗文水平,来臆测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考证思路的重要性,这是确定大方向,是全解《推背图》的前提。

“金批本”的个别字词,确实可能存在讹误,且前面已说过,个别词字讹误,不会对内涵有多大影响。

从常理上讲,谁愿意自己留一个笔误的手抄本啊?自己为自己的珍藏本校对,一定会很严格。所以,这样的笔误不会多。

在后面各象的解析中大家会看到,个别字的讹误,但这不属于“有意改”的范畴。

4.“金批本”如此神验、文笔又极为精妙,会不会是金圣叹润色修改后的结果,他可是批书的奇才!?

目前虽没有人这样置疑,但是,这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否则全解《推背图》时,谈不上严谨性。

笔者认为,金圣叹是不可能修改《推背图》的,原因有五:

(1)《推背图》里“谜语”水平远远在金圣叹之上,字字玄机,令金十分钦佩。金圣叹是批书的“祖师”,他非常清楚:拙笔改高手的作品,越改越糟 [8]。

(2)前33象的设迷水平,远在金圣叹之上,有的谜语金圣叹都没有解开,甚至没发现。所以他不可能改前面33象。

(3)金圣叹未得周易之道,他没能破解各象的“卦意”,也不可能预测未来,更无力改动后面27象预言的图谶。事实也是这样,如果改了,就不会毫厘不爽地应验到现在了。

(4)金圣叹对后27象对他来说是未来的预言,基本都破解错了。后27象,与前33象文风一致、“四位一体”的设迷风格一致,完全是出自“颇具文采的顶级易学大师”一人之手。

(5)假如前33象顺序是金圣叹归正的顺序,他明知是假本,还去破解34~60象,等于自取其辱,必然知道那样做会遗臭万年。

经过上述辨析,我们可以严谨地说:归序全解“金批本”《推背图》,可以基本还原《推背图》的本来面目了!

(八)《推背图》作者到底是谁?

上面我们已辨析认定:

(1)《推背图》的作者是唐朝人,所以它最晚在唐朝中期能流传开。

(2)《推背图》的作者一定是中国古代顶级的“易学大师”,而且“颇具文采”。

(3)推背图的正文文字,出自一人之手。

看过了前言第(四)部分对李淳风的介绍,大家都能认定:

——除了旷世奇才李淳风,唐朝谁也没有这个能力写《推背图》。

李淳风这个“大隐隐于朝”[9]的奇才,作为朝中的重臣,在唐朝“禁谶书”的法律下,在授命“删方伎书”的政策下,做了《推背图》不去署名是很正常的。

这样也应验了《桯史》认定《推背图》的作者是李淳风的说法。

根据历代承传,袁天罡──在唐初唯一的能和李淳风并驾齐驱的顶级易学大师──也是《推背图》的作者。从第60象的图文来看,《推背图》的创作似乎是两个人,在最后一象露两个背影,留下作者之谜。

《推背图》有两位作者,与其诗文都出自李淳风一人之手的考证并不矛盾。

几乎所有的传说都一致地讲:李淳风推演到后来,袁天罡推了推他的后背,让他停下来,不要泄漏太多的天机,于是李淳风罢手,《推背图》到60象而止。

这是一个很合情理的传说,在第60象确实有二人“推背去归休”的诗句和图,但是──

归序全解《推背图》之后,大家会发现上述,《推背图》不是因为“李淳风被推了后背,才终结的”。《推背图》止于第59象,第60象为尾声──这是在《推背图》开始整体设计的时候,就定好的。

不仅仅是因为60是一个甲子的循环,也不只是第1象要与第60象遥相呼应,使《推背图》结构严整这么简单的问题。归序全解之后,《推背图》的核心天机展现出来的时候,大家能看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祸、大福都似乎一步不差地展现在2012年前后,那就是预言的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大悲咒拼音版全文 大悲咒全文拼音版

全文共 2062 字

+ 加入清单

大悲咒共84句,前三句为:1、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nā mó •hé là dá nā •duō là yà yē。2、南无•阿唎耶 nā mó •ā lì yē。3、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pó lú jié dì •shuò bō là yē。

剩下的81句如下:

4 菩提萨埵婆耶 pú tí sà duǒ pó yē

5 摩诃萨埵婆耶 mó hē sà duǒ pó yē

6 摩诃迦卢尼迦耶 mó hē jiā lú ní jiā yē

7 唵 ōng

8 萨皤啰罚曳 sà pó là fá yì

9 数怛那怛写 shù dá nā dá xià

10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 nā mó xī jí lì duǒ•yī méng ā lì yē

11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 pó lú jí dì•shì fó là léng tuó pó

12 南无•那啰谨墀 nā mó•nā là jǐn chí

13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 xī lì mó hē pó duō shā miē

14 萨婆阿他•豆输朋 sà pó ā tuō•dòu shū péng

15 阿逝孕 ā shì yùn

16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 sà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qié

17 摩罚特豆 mó fá tè dòu

18 怛侄他 dá zhí tuō

19 唵•阿婆卢醯• Ong .ā pó lú xī

20 卢迦帝 lú jiā dì

21 迦罗帝 jiā luó dì

22 夷醯唎 yí xī lì

23 摩诃菩提萨埵 mó hē pú tí sà duǒ

24 萨婆萨婆 sà pó sà pó

25 摩啰摩啰 mó là mó là

26 摩醯摩醯•唎驮孕 mó xī mó xī•lì tuó yùn

27 俱卢俱卢•羯蒙 jù lú jù lú•jié méng

28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dù lú dù lú•fá shé yē dì

29 摩诃罚阇耶帝 mó hē fá shé yē dì

30 陀啰陀啰 tuó là tuó là

31 地唎尼 dì lì ní

32 室佛啰耶 shì fó là yē

33 遮啰遮啰 zhē là zhē là

34 么么•罚摩啰 mó mó•fá mó là

35 穆帝隶 mù dì lì

36 伊醯伊醯 yī xī yī xī

37 室那室那 shì nā shì nā

38 阿啰嘇•佛啰舍利 ā là shēn•fó là shě lì

39 罚沙罚嘇 fá shā fá shēn

40 佛啰舍耶 fó là shě yē

41 呼卢呼卢摩啰 hū lú hū lú mó là

42 呼卢呼卢醯利 hū lú hū lú xī lì

43 娑啰娑啰 suō là suō là

44 悉唎悉唎 xī lì xī lì

45 苏嚧苏嚧 sū lú sū lú

46 菩提夜•菩提夜 pú tí yè•pú tí yè

47 菩驮夜•菩驮夜 pú tuó yè•pú tuó yè

48 弥帝利夜 mí dì lì yè

49 那啰谨墀 nā là jǐn chí

50 地利瑟尼那 dì lì sè ní nā

51 婆夜摩那 pó yè mó nā

52 娑婆诃 suō pó hē

53 悉陀夜 xī tuó yè

54 娑婆诃 sā pó hē

55 摩诃悉陀夜 mó hē xī tuó yè56 娑婆诃 suō pó hē

57 悉陀喻艺 xī tuó yù yì

58 室皤啰耶 shì pó là yē

59 娑婆诃 suō pó hē

60 那啰谨墀 nā là jǐn chí

61 娑婆诃 suō pó hē

62 摩啰那啰 mó là nā là

63 娑婆诃 suō pó hē

64 悉啰僧•阿穆佉耶 xī là sēng•ā mù qié yē

65 娑婆诃 suō pó hē

66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 sā pó mó hē•ā xī tuó yè

67 娑婆诃 suō pó hē

68 者吉啰•阿悉陀夜 zhě jí là•ā xī tuó yè

69 娑婆诃 suō pó hē

70 波陀摩•羯悉陀夜 bō tuó mó•jié xī tuó yè

71 娑婆诃 suō pó hē

72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 nā là jǐn chí•pó qié là yē

73 娑婆诃 suō pó hē

74 摩婆利•胜羯啰夜 mó pó lì•shèng jié là yè

75 娑婆诃 suō pó hē

76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nā mó hé là dá nā•duō là yè yē

77 南无阿利耶 nā mó ā lì yē

78 婆嚧吉帝 pó lú jí dì

79 烁皤啰夜 shuò pó là yè

80 娑婆诃 suō pó hē

81 唵•悉殿都 ōng•xī diàn dū

82 漫多啰 màn duō là

83 跋陀耶 bá tuó yě

84 娑婆诃 suō pó hē

展开阅读全文

曹操观沧海全文及解释 观沧海的原文和翻译以及赏析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观沧海》的译文:向东行走,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的树木葱茏,花草丰茂。秋天的风声萧瑟,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观沧海》的全文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的赏析

《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首句借景抒情,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大悲咒全文注音 大悲咒的全文注音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nā mó hé là dá nā duō là yà yē。南无阿唎耶,nā mó ā lì yē。婆卢羯帝烁钵啰耶,pó lú jié dì shuò bō là yē。菩提萨埵婆耶,pú tí sà duǒ pó yē。摩诃萨埵婆耶,mó hē sà duǒ pó yē。唵,ōng。

《大悲咒》是什么

《大悲咒》属于汉传佛法,其全名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伽梵达摩略本为主要通行的版本,一共有84句。《大悲咒》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表着“大悲”著称的“观世音菩萨”自身。

《大悲咒》全文注音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nā mó hé là dá nā duō là yà yē

南无阿唎耶 nā mó ā lì yē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pó lú jié dì shuò bō là yē

菩提萨埵婆耶 pú tí sà duǒ pó yē

摩诃萨埵婆耶 mó hē sà duǒ pó yē

唵 ōng。

萨皤啰罚曳 sà pó là fá yì

数怛那怛写 shù dá nā dá xià

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 nā mó xī jí lì duǒ yī méng ā lì yē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 pó lú jí dì•shì fó là léng tuó pó

南无那啰谨墀 nā mó•nā là jǐn chí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 xī lì mó hē pó duō shā miē

萨婆阿他豆输朋 sà pó ā tuō•dòu shū péng

阿逝孕 ā shì yù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 sà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sà duō•ná mó pó qié

摩罚特豆 mó fá tè dòu

怛侄他 dá zhí tuō

唵阿婆卢醯 Ong ā pó lú xī

卢迦帝 lú jiā dì

迦罗帝 jiā luó dì

夷醯唎 yí xī lì

摩诃菩提萨埵 mó hē pú tí sà duǒ

萨婆萨婆 sà pó sà pó

摩啰摩啰 mó là mó là

摩醯摩醯唎驮孕 mó xī mó xī•lì tuó yùn

俱卢俱卢羯蒙 jù lú jù lú•jié méng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dù lú dù lú•fá shé yē dì

摩诃罚阇耶帝 mó hē fá shé yē dì

陀啰陀啰 tuó là tuó là

地唎尼 dì lì ní

室佛啰耶 shì fó là yē

遮啰遮啰 zhē là zhē là

么么罚摩啰 mó mó•fá mó là

穆帝隶 mù dì lì

伊醯伊醯 yī xī yī xī

室那室那 shì nā shì nā

阿啰嘇佛啰舍利 ā là shēn•fó là shě lì

罚沙罚嘇 fá shā fá shēn

佛啰舍耶 fó là shě yē

呼卢呼卢摩啰 hū lú hū lú mó là

呼卢呼卢醯利 hū lú hū lú xī lì

娑啰娑啰 suō là suō là

悉唎悉唎 xī lì xī lì

苏嚧苏嚧 sū lú sū lú

菩提夜菩提夜 pú tí yè•pú tí yè

菩驮夜菩驮夜 pú tuó yè•pú tuó yè

弥帝利夜 mí dì lì yè

那啰谨墀 nā là jǐn chí

地利瑟尼那 dì lì sè ní nā

婆夜摩那 pó yè mó nā

娑婆诃 suō pó hē

悉陀夜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ā pó hē

摩诃悉陀夜 mó hē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uō pó hē

悉陀喻艺 xī tuó yù yì

室皤啰耶 shì pó là yē

娑婆诃 suō pó hē

那啰谨墀 nā là jǐn chí

娑婆诃 suō pó hē

摩啰那啰 mó là nā là

娑婆诃 suō pó hē

悉啰僧•阿穆佉耶 xī là sēng•ā mù qié yē

娑婆诃 suō pó hē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 sā pó mó hē•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uō pó hē

者吉啰•阿悉陀夜 zhě jí là•ā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uō pó hē

波陀摩•羯悉陀夜 bō tuó mó•jié xī tuó yè

娑婆诃 suō pó hē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 nā là jǐn chí•pó qié là yē

娑婆诃 suō pó hē

摩婆利•胜羯啰夜 mó pó lì•shèng jié là yè

娑婆诃 suō pó hē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nā mó hé là dá nā•duō là yè yē

南无阿利耶 nā mó ā lì yē

婆嚧吉帝 pó lú jí dì

烁皤啰夜 shuò pó là yè

娑婆诃 suō pó hē

唵•悉殿都 ōng•xī diàn dū

漫多啰 màn duō là

跋陀耶 bá tuó yě

娑婆诃 suō pó hē

展开阅读全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全文翻译 项籍者下相人也翻译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的时候,年纪只有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年轻的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很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有罪,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项籍者》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展开阅读全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的全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古诗出自于《山行》,原文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山顶上像是白云出生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这深秋的枫叶吸引了我,让我停下了脚步来欣赏,枫叶被秋霜染过一样,艳丽的颜色比得上二月的春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处境。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展开阅读全文

黄果树瀑布课文原文 小学课文黄果树瀑布全文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黄果树瀑布》的原文: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观沧海曹操的全文翻译 观沧海赏析简短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观沧海》的翻译:往东面行走,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波澜壮阔,山岛耸立其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观沧海》的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的赏析

《观沧海》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这首诗全篇写景,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全文翻译 贾生名谊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出自《史记·贾生传》,全文译文如下:

贾生的名字叫谊,洛阳人士。贾生十八岁时,就以能赋诗作文闻名全郡。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了贾谊的才华,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原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

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秋月其二古诗 中秋月其二全文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月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作者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

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

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展开阅读全文

蜀道难全文朗诵 蜀道难全文朗诵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蜀道难(朗诵)——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展开阅读全文

晚晴古诗全拼音 晚晴李商隐全文注音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shēn jū fǔ jiá chéng ,chūn qù xià yóu qīng 。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tiān yì lián yōu cǎo ,rén jiān zhòng wǎn qíng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bìng tiān gāo gé jiǒng ,wēi zhù xiǎo chuāng míng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yuè niǎo cháo gān hòu ,guī fēi tǐ gèng qīng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作品原文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经走了,现在正是清和气爽的初夏。

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赏析

诗的首联将作者所处的环境、时间和地点具体化了,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诗的颔联是作者触景生情,将普通的小草在无形中人格化了,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强调了很多事物都是美好而短暂的,表现出了一种积极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的颈联从侧面描写了晚晴,景色也由内及外,太阳的余晖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安慰,这一景象让作者联想到了自己。作者通过对晚景的描写,表达出了自己明朗欣喜的心境。诗的尾联写的是作者登高所见,宿鸟归巢烘托出了作者的喜晴情绪,而鸟儿就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展开阅读全文

望洞庭湖古诗原文 望洞庭湖全文解释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是当时作者遥望洞庭湖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风景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原文及翻译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刘禹锡,是当时作者遥望洞庭湖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风景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全文出自哪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全文出处

全文共 198 字

+ 加入清单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全文出自《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这首诗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野望王绩翻译全文 野望王绩翻译的全文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野望》的译文:接近傍晚的时候,我立在东皋村头张望,徘徊不定,不知要归依到什么地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着落日余晖。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家。大家相对无言,彼此都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此啊!

《野望》的全诗

唐代: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的赏析

全诗描绘了山野秋景。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景中含情,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劝学拼音版 古诗劝学拼音版全文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sān ɡēnɡ dēnɡ huǒ wǔ ɡēnɡ jī , zhènɡ shì nán ér dú shū shí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hēi fà bù zhī qín xué zǎo , bái shǒu fānɡ huǐ dú shū chí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作品原文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赏析

诗中的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第二句则是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时候,应该努力学习,只有努力学习之后才能报效祖国。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是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突出了学习要趁早,不要等老了才后悔的道理。这首诗主要是为了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让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孺人之吴家桥全文翻译 先妣事略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死去的母亲周孺人,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时嫁到夫家。一年多之后,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之后,生下了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其中有一人夭折,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了这么多的孩子,真是吃够了苦头!”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将这杯水喝下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就不能讲话了。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展开阅读全文

入则孝全文翻译 弟子规入则孝部分翻译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入则孝》是《弟子规》中的一个篇章,翻译为:在家中,当父母呼唤我们时,我们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命令我们去做一些事,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

展开阅读全文

献之尝经吴郡全文翻译 献之尝经吴郡文言翻译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献之尝经吴郡”全文翻译:王献之从会稽郡经过吴郡的时候,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他与这个名园的主人并不相识,便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最后受不了了,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说完就将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原文

献之尝经吴郡,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为什么主人将王献之赶出去

1、王献之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而私自进园,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2、主人来时他不仅不道歉,反而扬长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