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857

文章

1000

古代宫廷的礼仪

全文共 25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宫廷古装剧,里面有皇帝的三宫六院文武百官,真的是一个大家庭。那么你知道古代宫里有什么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宫廷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宫廷的礼仪

一.中国古代宫里礼仪概述

宫里礼仪大体上是指古代帝王及其家庭成员必须遵循的礼仪制度和发生在宫里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矩。它处处浸透着君臣尊卑的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皇宫的礼仪比民间的礼仪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但也是社会民间礼仪的间接反映。宫里礼仪有的天子亲自参加,有的后妃们参加,有的则以帝王子女和其他官员为主要角色。

二.宫里礼仪分述

1.皇家祭祀

包括祭地、祭天和祭祖,是宫里中重要的礼仪活动,由朝廷礼部主持。

(1)祭天大典

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严格按照规章来进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ƒ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

④奠玉帛:奏《肃和之曲》。

(2)宗庙祭祀

所谓宗庙,据《释名》记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我国古人认为宗庙正是祖先亡灵的寄居之所。如果宗庙的祭器被迁走了,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也就灭亡了。

(3)封禅仪式

古代帝王举行的不定期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2.帝王典礼

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附:皇家礼仪名词

节、羽扇、拂尘、盖、音乐

3.宫里政治礼仪

(1)朝会礼仪

中国古代帝王的朝会主要有两种:

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朝仪是帝王与文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宋代朝仪按照官职大小以及职位高低明确规定了文武百官入朝的秩序: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大都护、御史大夫、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等。

(2)燕见国君10

士大夫于国君退朝之后私见国君,文献称之为“燕见”。

燕见时的君臣之位,也是以国君面朝南的位置为正位。如果国君站立的不是面朝南,则要取国君正东或正西面的方位行礼。国君在堂上时,臣走哪个台阶没有严格规定,君靠近哪个台阶就从哪个台阶上堂。

4.宫里生活礼仪

宫里生活礼仪,主要针对群体是女性,包括皇后、妃嫔、选侍...三宫六院,其中的礼仪文化繁琐至极,却是古装影视剧的偏爱。下面以清朝宫里礼仪为例来说明。

(1)服饰

服饰不仅是为了遮风挡寒、蔽羞隐私,在封建社会,它是封建等级的标识,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宫里皇室中,穿戴打扮都要根据身份、地位、等级来做。如皇族一律用明黄色,这是御用服色。

清朝后宫服饰:

皇后

皇后的冠服有礼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礼服,平常穿吉服。礼服,朝冠顶饰分三层,绣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朝袍为明黄色,前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朝裙有叠褶,朝褂子形状类似坎肩。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是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皇后配饰繁多,用黄金、珊瑚、珍珠、玉等制成的随身饰物,如朝珠、耳环、步摇等。一般来说,皇后穿朝服挂三串朝珠,一串是东珠的,两串珊瑚的;穿常服则用冠、霞帔、玉带与之相配。

妃嫔

清朝后宫嫔妃不用裹脚,可以穿高跟鞋。满族传统的高跟鞋有高约三五寸的跟,在鞋底中间,类似“高跷”,被称为“花盆鞋”。她们要穿上旗袍,梳上“两把头”,带上步摇和其他配饰。

(2)日常礼节

首先来说清朝后宫等级划分

从高到低的次序为:

皇后(一人),其次为皇贵妃(一人)其次为贵妃(二人),其次为妃(四人),其次为嫔(六人),其次为贵人(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行礼

清朝礼节中单膝跪地有两种:一种叫做“打千”,是奴仆见主人、下级见上级的常见礼。动作时垂右手,屈左膝,上身微微前倾。另一种是“请安礼”,男子的动作是屈右膝半跪;女子的动作时双手按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

皇宫里日常生活的礼仪大致是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福礼、颔首礼四种。

下跪叩拜”,又分一肃,一跪,三叩和六肃,三跪,九叩。

所谓“肃”就是端端正正的站好

所谓“跪”就是右腿先跪下,然后是左腿跪下

所谓“叩”就是磕头

“道万福”,道万福是满族礼仪的一种,女子向长辈或上级请安时行此礼。行礼时,左腿前置,右腿后置,两腿相交,右手朝上,左手朝下,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体左侧,同时下蹲,不要超过50度。

“颔首”,点头

行礼的基本原则是,对比自己级别高的人要行高级的礼仪,对比自己级别低的人要行低一级别的礼仪。

称谓

清朝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臣X X X恭请皇上(或皇太后)圣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皇后、妃嫔、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皇上”,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称皇帝为;皇帝”。

对妃嫔,太监称“主子”。在前面冠以封号,书面行文称“主位”。至于对皇子的称呼,也不像现在影视剧中一律称“阿哥”。在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不同身份是有区别的,“阿哥”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X爷”。书面行文则按排行称“皇X子”。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一律称“格格”。

三.附录——其他常用物品

1.节:帝王作凭证的物件,“如朕亲临”。

2.羽扇:用孔雀翎等鸟羽做的大扇子,有长长的木柄,用来壮门面,扩大气势。

3.拂尘:用牦牛尾、马尾做成,太监和仪仗人员拿着它是出于仪式的需要。

4.盖:又称华盖、黄盖。有人称其为“伞盖”

5.音乐:举行大朝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是需要奏乐的。宫里音乐主要分为礼仪性和娱乐性的两大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平遥古城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上下五千年的泱泱中华文明,孕育出数也数不清的文化瑰宝,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那一座座历史悠久而底蕴丰厚的古城,就是数千年光辉岁月留给炎黄子孙的珍贵遗产。那么就让城市文化为你介绍中国现存完整古代县城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古城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古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建于明洪武三年的平遥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平遥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等。

1986年,国家公布平遥古城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大会,大会将平遥古城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汉民族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行军打仗的粮草都是什么?没有压缩食品他们吃的是什么?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对食品也有了很多的处理方式,在军营里面就有压缩食品等等之类的便于携带的食物,但这些东西在古代自然是没有的,那古人在打仗的时候,他们非常需要的就是粮草了,那粮草中包含有哪些食物,古代人行军打仗的时候吃的都是些什么食物呢?他们又是如何解决食品的运送和保存的问题的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影视剧中的粮草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每逢大战之前,将军们最先考虑的,除了如何取得胜利之外,首先是粮草的问题。而粮草,也成了古代大型战争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胜负手。

比如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当中,曹操原本实力较弱,但正是因为偷袭了袁绍的粮仓,然后才取得了战争的先手,最后得以打赢这场战争。而这场战争,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为后来三国时代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诸葛亮几次北伐,每次出征之前,首先要考虑的,也是粮草问题。甚至很多时候,粮草一度成了双方胜负的关键因素。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的罐头或者压缩食品之类的东西,那古代大军到底吃什么呢?2、古代行军吃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各个时期的军粮都不一样,都是跟随着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后勤补给水平而变化的。

在远古时期很少有战争,各方面的生产能力都比较低下,但是野生动物居多,当时的人们可以抓动物和采野菜填饱肚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谷杂粮开始进行了种植,小米因为比其他食物耐储存,成为军队当中的主要主食,将小米熬成粥,或是加上点野菜,一起进行熬制,士兵以此粮食充饥。

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之前,战争的规模大多较小。而到了战国时期之后,则会出现动则几万甚至几十万军队的大混战了。因为在此之前,后勤补给水平跟不上。如果强行拉几十万人去打仗的话,估计就算把沿途的草根树皮都吃光,也无法满足几十万人的口粮需求。

而从秦朝开始,随着小米开始在军中大范围推广,大家发现小米的诸多好处。往后近两千多年里,小米就一直都是中原军队的主粮了。3、古代军队的粮食

当然,除了小米以外,也不是没有其他粮食。到了唐宋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上升小麦开始兴起,军队会将小麦磨成面粉,做成烧饼,烧饼有易携带和吃起来饱腹感强的优点,在唐宋时期在军营当中很为流行。能够在军中吃上面食,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了。因为在绝大多数时候,古代军队都只是以能够填饱肚子为主。想要在军中吃到像样的食物,来个四菜一汤,那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士兵来说,绝对只能是一个奢望。能吃普通的粗粮吃饱,就已经很不错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游牧政权的军队。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在少数。而游牧民族的后勤补给方式,以及口粮的来源,往往也和中原王朝有较大的差异。因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在粮食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游牧民族粮食比较少,但是他们盛产牛羊,士兵们都吃牛羊肉奶制品,有的时候遇上吃不完的情况下,将剩下的牛羊肉风干,方便储存。

当时对储存技术有限,口感方面会大打折扣,但是真正的饿的时候,不会顾及口味,能填饱肚子才是最好,加上奶制品和风干肉制品饱腹感极强,士兵吃了以后也不容易饿。饿了吃肉干,渴了就喝马奶。到了有人的地方,还可以进行劫掠抢夺,以战养战。正是这样的战斗特性,让游牧民族对于后勤补给的依赖很低,攻击范围大大提高。

而到了明清时期呢,士兵一般行军携带炒面,一般都是用小麦,大麦青稞等作物磨粉加盐炒制熟了以后,装上袋,给士兵们分发在行军途中备用。吃的时候要用水倒入炒面中,搅拌面糊食用,赶上断水时候,士兵吃这个会有噎住的感觉难以下咽。在军中,绝大多数都是吃这个。但也有特殊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北征的时候,朱棣命手下官员把携带的米面枣和腊味犒劳给士兵们,也会将从蒙古俘获的牛羊宰杀,犒劳军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爷爷奶奶称呼有哪些

全文共 124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叫爷爷为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叫奶奶为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母上大人对应父亲叫什么 母亲为母上大人父亲怎么称呼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称为母上大人对应父亲就叫父亲大人或父上大人。母上大人和父上大人是日语中对父母的敬称,现在父上和母上这种等级的敬语在现代日本社会已经很少见,基本已经消失。现在对于父母的称呼简化成了爸爸、妈妈。

母上大人对应父亲叫什么

母亲,是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也用于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母亲在各国文化中均是被歌颂的形象,人们用各种方式颂扬母亲的伟大。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

日语中母亲的敬称,用于自己母亲或他人母亲。与之相似的,还有父上父上(ちちうえ)/父亲大人。うえ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之上”,称呼后边加上うえ表身份尊贵,乃“上等人”,也就是平民口中的“贵族”。而さま加在称呼后边表十分尊敬,通常被翻译成“大人”,在古时候的日本,皇族、贵族家里的孩子都是这么称呼母亲的,父亲也同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见面礼仪常识

全文共 143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古代见面礼仪常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古代见面礼仪常识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冠礼古代表示男子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岁加冠。“冠”即“加冠”,届时将筮日筮宾,行冠礼,以示隆重。

笄礼古代贵族女子表示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贵族女子15岁行笄礼,结发加笄(笄为发髻上插的簪子),取字,并可许嫁。古书说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许嫁。将近成年者则称“未字”、“待字”等。

筮日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

筮宾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合适主事人的一种占卜方式。

聘礼先秦列国诸侯相互聘问所遵循的礼仪。其主要仪节是郊劳(主国要员都郊迎来使)、聘享(在宗庙内的迎祭仪式)、私觌、飨宾(宴请来使)、馆宾、赠贿(使者临行,主国赠礼品)。后虽变化各异,但亦基本沿用,多用于外交。

六礼古代婚姻礼仪,即六道手续,称为“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请期(男家备礼告女家以商定期)、亲迎。

九宾亦称“九宾之礼”,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国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三拜古代拜制沿革复杂。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丧礼古称“凶礼”,安葬死者前后的殓殡奠馔和拜踊哭泣的礼节。

酹古代祭奠或设誓的一种仪式。作法是把酒洒在地上。

如何跪坐

前据后恭古汉族是佩剑的,佩剑的士要时刻保持警戒状态.所以坐下来前,先单独弯曲左腿,因为剑在左面,突然拔剑的时候,不会划到左腿.成单腿跪姿态.随后再弯曲右腿,下膝盖距离一拳宽度,双手握拳,低在腰部.站起来的时候,反之,先起右腿,便于拔剑,再起左腿。这个是武人的坐法.

文人的坐法是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盖着地.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另外,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种.但是祭祀,跪拜,必须用后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女子十八岁的称呼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女子十八岁在古代称为“二九年华”。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二八年华”之说,是说女孩子到了16岁就完全成人,到了风华正茂,最漂亮最完美的时候。所以,以此类推“二九年华”的意思就是说,女孩子到了18岁。

在古代,有些年龄称谓是根据生理特征来命名的,比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或“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女子十二岁为金钗之年,十三四岁称作豆蔻。因为豆蔻为一种初夏时节才会开花的植物,因此比喻还未成年的少年,故称此时的少年为“豆蔻年华”。女子在十五岁称及笄,因为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要将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而笄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国古代对极光有哪些记载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是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我国是有记载最早的国家,各朝代都有种种历史书籍,对于这种现象有哪些记载呢?

我国古代对极光的记载

1.《汉书·天文志》描述:“孝成建始元年九月戊子(相当于公元前32年10月27日),有流星(应是极光)出文昌,色白,光烛地,长约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地形,过了一会儿,长约五六丈,大约四围左右,曲折逶迤,贯穿在紫宫西,在斗西北子亥之间。此后又曲折如环形,北方不合,停留约一刻左右。”

2.《新唐书·天文志》载有:“咸通九年十一月丁酉(公元868年11月25日),有星出如匹练豆空,化为云而消失在楚分,是谓长庚。”又载有:“天佑元年四月(公元904年4月),有星状如人,首赤身黑,在北斗之下紫微之中,占曰天冲”。

3.《旧五代史》卷76记载有:“天福二年正月乙卯(公元937年12月14日),夜,有赤白气相间,如耕垦竹林之状,白女至丑,生于北方浊,划过天空。时明时暗,偏二十八宿,直至天快亮时才散去。”

4.《晋书·天文志》等载有:“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丙戊(公元1014年9月29日)又见含誉星、似慧星有尾巴却不长。”

5.公元1138年10月6日几处史料载:在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有赤气如火,出现在紫微垣内”,或“正北方有赤气如火影。”从公元一世纪到十世纪的史籍中,多次有“天开眼,天开,天裂”的记载。

6.在万历八年七月(公元1580年8月)(江西)宁乡见天开如眼,光耀烁人。

今天小编就我国古代对极光有哪些记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关注网站其他更多的小知识,希望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福建为什么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为何大家都不要这块地?

全文共 180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古代,有一些地方被称为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说某个地方对于处在战争期间的各方势力来讲是一块很有利的地方,一般都是一些重要的便于交通的城市,比如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然而却也有一些与此完全相反“兵家不争之地”,意义当然也是完全相反,没有任何人想要来争夺这块地盘,历史上的福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导致福建成为一个兵家不争之地呢?古代的福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福建为什么是兵家不争之地

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有一个著名的标签——兵家必争之地,人们一提兵家必争之地往往首先会想到徐州。徐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从现代角度看,徐州距离山东省会济南、河南省省会郑州、安徽省省会合肥、江苏省省南京、出海口连云港之间的距离都差不多三百多公里。站在南北角度看,徐州正好卡在首都和经济中心上海的中间位置。

站在古代角度咱们再看徐州。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期)、隋唐(东都)定都于河南洛阳,五代(不包括后唐)、北宋、金朝(后期)定都于洛阳以东的开封,徐州与洛阳、开封同处在一个平行线上,是洛阳、开封的东线门户。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定都于江苏南京,位于淮河以北的徐州又是南朝最重要的战略门户之一。从宋明帝时丢掉徐州开始,南朝在与北朝的抗衡中明显处于下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把徐州划入直隶(明成祖之后改称南直隶),就是把徐州当成南京的门户。明清定都北方,而经济中心则在江南,徐州依然处在中间位置,其战略地位不需多言。

现在有个问题,既然有兵家必争之地,那么有没有兵家不争之地呢?还真有一个。哪里呢?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有说法认为福建是兵家不争之地。2、地形封闭

从地形上看,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福建相对比较封闭。福建,简称为闽,北与浙江省交界地区是绵延的群山,西与江西省交界地区是长达五百多公里的武夷山脉,西南与广东交界地区也是山峦起伏。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在福建还流传一句话:“闽道难,更甚于蜀道难。”先不说闽浙交界处和闽粤交界处,就是闽赣交界处的武夷山脉,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出入武夷山脉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件。福建不仅边界多山,就是境内也是山峦峰起,地势高险。比如东北有太姥山,中北部有鹫峰山,西北部有杉岭,中部有戴云山,中南部有博平山,西南部有玳瑁山。

总之,福建不缺山,到处都是。而这些山的谷地,流淌着很多河流,比如有著名的闽江。福建的河流很有特点,综合来就是短而湍,很多都称为溪。受这种地理条件的限制,福建耕地面积并不多,和贵州差不多,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和福建相比,相邻的浙江、江西、广东的耕地面积则要大得多,这在古代的农耕社会里自然受到各方重视。咱们以福建唯一立国的以五代十国时期为例,浙江有吴越国,号称巨富于东南,江西被杨吴和南唐控制,是吴唐的重要粮食基地。广东为南汉控制,是南汉的主体部分。王氏在福建建立了闽国,不过,闽国可以说是十国中除了荆南之外最弱的国家了。

闽国只有五个州,即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人口不多,士兵不多,钱粮不多。闽国在五代十国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存在感非常弱,还不如夹在中原(五代)、蜀(前蜀与后蜀)、吴(南唐)、楚之间的小国荆南存在感强。闽国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偏了,距离中原的正统王朝,北隔浙江,西隔江西。3、福建的缺点

兵家争天下,要么占据地理位置险要的重镇,要么占据农业发达的地区,而这两点福建都不具备。有人评论王氏建立的闽国更像是自娱自乐,关起门来做皇帝,反正也没多少人关注他们。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对“兵家不争之地”的福建有自己的评论,他说:“福建偏居海隅,地势艰险。如果据闽争天下,则福建的兵力和钱粮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北方王朝争天下,他们会向西进攻巴蜀,然后沿长江东下进攻荆楚,再顺江东下取江东。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皆被北方王朝控制,天下基本上就平定了。比如北宋在周世宗柴荣创业的基础上,平定了后蜀、荆南与湖南、南唐,南汉也早就拿下,南方只剩下吴越国和福建之一部的清源军(泉州、漳州)。吴越国和清源军并入北宋,根本没用北宋一兵一卒,直接就投降了,连打都没打。这说明福建根本不用争,只要平定江南大部,福建自服。

如果只是南方王朝内部争天下,也基本上只要控制长江流域,南方自定。即使福建的割据势力不服,也不会对南方王朝的大势造成多大的影响。无他,福建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历史大背景下实在是有偏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的各个城门分别代表什么?解密古代城门的意义

全文共 2899 字

+ 加入清单

去过古城游玩过的朋友们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古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代人在建造城市的时候会想着把整个城市用高高的城墙给围起来,整个城市会呈现出一个非常规则的方形。与如今相同的是,城里居住的都是非农业人民,包括王公贵族、商家小贩等,城市的四面八方会开若干个城门以便人们进出,而且城里的建筑也多使用一面面墙给围起来。因为城门是进出城的唯一通道,所以城门的安全对于整个城市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门的功能也不断丰富起来。一、城门是城市对外的门户

1、各种各样的城门

伴随着国家的产生,出于安全等需要,城市也随之建立起来。商朝都城殷墟、西周都城镐京,之后每个朝代都建有自己的都城。某个城市因其地理的优越性还成为好几个皇朝的都城,比如长安、洛阳、南京、北京,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代社会讲究"天圆地方",城市的形状大体都是方形,出于采光和风水的需要,城市大多都是坐北朝南,为了出入方便,城墙留出若干个城门。

人们为了讨个吉利的彩头,给城门起了各种好听的名字。比如,西安古城东面最北边那个门叫朝阳门,因为夏季太阳从东北升起,这个位置最先见到太阳。而北京古城把最中间的那个门命名为朝阳门,也是因为它直面太阳。西安城正北方那个门叫安远门,因为西安北面是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柔然、突厥等经常骚扰长安,朝廷不得不派兵讨伐安抚,"安远"寓意着远方安宁平定。北京城正北方的城门叫安定门,也寓意着希望北方安定无战事。

2、 每个城门都要配备专门人管理

居住在小区或者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大多被这样一件事情困扰:明明有很多出口,却只开有限的几个大门供人们出入,其余的门常年处于关闭的状态。私家车明明挺在南门口附近,可是小区却只开放东门和西门。食堂就在教学楼的南门外,可是学校也只开放东西门。每多开一个门,就必须配备多名门卫管理。多开一个门,意味着增加若干开支。古代城门也是如此,而且更甚。

现代人进出小区需要刷门禁卡,古代进出宫城也要报备。唐朝皇帝居住的皇宫实行门籍管理制度,大臣们上下朝路过宫门时,要向监门卫出示自己的门籍才能放行。门籍就是一个名牌,类似于身份证,上面写着该官员的姓名、年龄、职位、相貌特征等信息。监门卫是管理皇宫宫门的官员,不仅负责检查出入官员的门籍,为了皇帝的安全,官员携带的东西也要检查,监门卫既相当于门卫,也相当于安检。

监门卫的建制属于军队的建制,下设大将军、将军、郎将等职位,但是他们并不统领军队,只是负责城门管理,他们的职责只是维护城市安全,并不外出打仗。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高力士曾经就是监门卫大将军,他从没上阵杀敌,后来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被编剧给演化为郭利仕,而李必就称他为郭将军。二、人们因城门而生活不自由

1、晚上人们是不能四处走动的

为了维护城市的治安,长安城实行宵禁制度,因此,唐朝人基本没有什么夜生活。下午六点左右,负责的官吏先敲鼓四百下,外城城门关闭;过一会儿再敲鼓六百下,坊市关门,行人禁行。早晨四点左右,敲鼓三千下,坊市和城门依次开启。在这期间,有武官在街上巡逻,如果有人敢在宵禁期间上街,轻则入狱,重则杀头。

并不像唐朝古装剧演的那样,晚上人们还能出去聚一聚,喝喝茶,聊聊天。宵禁期内,坊市的酒肆茶馆必须打烊停业,人们不能走出家门半步,否则就要受到严酷的惩罚。当然,在有特殊情况,比如有人生病或者孕妇分娩,向官府报备,说明事由,可以去请大夫或者去抓药。

2、城门关闭与开启

根据历史学家研究,长安城东西长约十八里左右,南北宽约十五里左右,城内分为一百零八坊市。开始传递城门启闭信息靠的是步行,但是步行的效率太低,而且容易出错。后来根据马周的建议,设置街鼓,以鼓声为信号,各个城门采取相应的启闭程序。

汉朝负责城门的官员称为"城门校尉",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城门郎"。城门郎属于归门下省管辖,官阶为六品,下面分设八百个吏员。每个城门的钥匙必须上交统一管理,不能放在城门处,所以才需要这么多人。开关城门有一定的讲究,开启时是先外而后内,关闭时则是先内而后外。

这样可以方便宵禁政策的实行,当第一遍鼓声响起时,如果不打算在内城过夜,就必须马上向外城转移,如若不能在外城城门关闭前出城,只好投宿到客栈之中了。早晨最先打开的是外城,因为必须得保证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最先运进城内,将城市运转起来,如果开启的顺序是先内后外,城里人只能饿肚子了。三、城门展示的的重要意义

1、城门的首要功能是内外沟通

修建城市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弊端在于城市的面积有限,生活物资不可能全部存放于城市之内,只能由城外补给。在打围城战的时候,敌人只要把城市包围的水泄不通,隔绝城市和外界的联系,等城内粮草用尽,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太平军围困杭州时,守城官员王有龄明明知道胡雪岩运来的粮食就在城门之外,可是却毫无办法,城外的胡雪岩也心急如焚,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杭州城失守。

2、城门是城市防御最薄弱的点

城市最大的功能就是防御外敌入侵,城门也就成为了一个城市最薄弱的地方,在军事战略上,城门成为城市防守的重中之重。自古城门处的城墙都被建设的非常牢固,城墙高度多达十几米,厚度也多达十几米。在重要的地方,在和泥时还要掺入糯米等辅料,以保证城墙的坚固程度。城门外多有护城环绕,连接两岸的是"千斤闸"吊桥,而千斤闸非人力所能撼动,必须依靠传动装置才能将吊桥抬起。如此层层加固,也不能完全保证不被敌人攻破。

3、 城门关卡方便了商业税收

比如宋朝开封就收取城门税。宋朝商业发达,商品流通频繁,为了"重农抑商",统治者对商业征收很高的税率。过往商旅要接受城门郎的检验,按着货物多寡纳税。这样做有利于维持城内的物价稳定,如果商人想投机倒把,把紧缺的物资大宗运进城内,再以高价卖出。政府就会根据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应地增加城门税,商人无利可图,自然就放弃投机的念头。

4、 城门也是秩序空间

当官阶比较高的官员或者皇帝巡视时,为了表示尊敬和地位尊卑,地方官员要很早就去城外迎接;在送别友人或者亲人远行时,也要将其送出城门外很远的地方才算是合乎礼仪。在人类学家看来,门的意义在于分隔,门里门外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场所。在门里的人相当于主人,而在门外的则是客人。

每逢盛大节日或者万国来朝时,皇帝总会以主人的身份站在城墙上宣布命令或接受朝拜。出兵打仗时,皇帝也总以天子的身份到城门口送别将士。送别亲人出城远行,意味着亲人即将成为城外人、客人,必须送出城外好几里,以表示对亲人的留恋和担忧。结语:

按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城门首先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通过城内外的交流给城内运输补给,也能防御外敌。其次城门也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秩序的需求,一个小小的城门,就能将社会分为内与外、主和客的区别。现代化的发展将城乡的界限击碎,类似于古代封闭的城市早已不复存在,残存的古城墙也成为现代人旅游参观的景点。现代的城市虽然没有了高高的城墙,也存在一些古代城门管理的影子。比如运送货物的车辆也需要接受检查,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有收费站相隔。不同的是,现代城市早已突破古代小城市的格局,随着热武器和飞机的产生,古代围城也失去了其防御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珀莱雅人鱼公主面膜怎么用 珀莱雅美人鱼面膜使用方法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人使用珀莱雅的护肤产品,珀莱雅的护肤品口碑评价都很不错,性价比也很高,深受大家的欢迎与喜爱。

珀莱雅人公主面膜怎么用

洁面后使用,使用前可以先拍打一些爽肤水滋润一些肌肤,先撕开面膜包装,取出面膜,将白色珠光膜纸揭掉,把面膜贴于全脸,静静的放松享受个15-20分钟后将面膜取下来,轻轻的按摩促进剩余的精华液吸收即可。

珀莱雅美人鱼面膜好用吗

珀莱雅人鱼公主面膜是一款特别好用的面膜,精华液超多,面膜很薄又服帖,大小也刚好,物有所值,补水完全没问题,深层补水,提亮肤色。全天候保湿肌肤,打开肌肤补水通道,减少皮肤的水分流失,强化锁水屏障。

珀莱雅人鱼公主面膜使用感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珀莱雅人鱼公主面膜好看的外包装去买的,没想到用了之后还挺不错的,面膜材质是天丝的,作为日常的补水面膜使用挺好的,会回购。锁水速度快,持久保湿,滋润肌肤,提亮肤色,改善暗沉,细腻柔嫩肌肤,使肌肤变得水润饱满又通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丝clear trun光映透公主肌面膜系列有哪些_怎么样

全文共 1198 字

+ 加入清单

高丝cleartrun2017推出了新款光映透公主肌面膜系列,包装都特别的好看,集中修护柔嫩的肌肤。那么高丝cleartrun光映透公主肌面膜系列有哪些?高丝cleartrun光映透公主肌面膜系列怎么样?

新品面膜

2017年9月clearturn光映透再度推出在日本人气相当高『princessveil公主肌面膜系列』以日常保养用的8枚入为主,推荐给肌肤容易干燥、想要亮白肌肤、早晨想多睡3分,专用面膜只要每天3~5分钟,肌肤注入润泽那一刻起,将开始重新看见肌肤一天天宛如被娇宠的公主般完美。

光映透公主肌水润面膜

商品特色

-只要1枚同时拥有化妆水、精华液、乳液、乳霜和面膜的保养功效。

-丰沛保湿来自於采用浓厚荔枝蜂蜜与高纯度玻尿酸GL保湿成分。

-针对肌肤容易干燥、想要改善鼻翼与两颊毛孔粗大以及想要拥有水嫩柔亮肌肤,以高效保湿成分搭配大豆发酵淬取、北美金镂梅淬取和可溶性胶原蛋白,为肌肤注入丰沛保湿水润同时,还能紧致肌肤,让饱水肌肤更显细致。

-弱酸性、无色素、无矿物油。

-轻柔的花果香味,敷脸时柔和清新气味让心情放松、提升使用愉悦感。

美容成分

荔枝蜂蜜、玻尿酸GL、大豆发酵淬取液、北美金镂梅淬取液、牡丹根淬取液、可溶性胶原蛋白、温泉水、甘油

光映透公主肌亮白面膜

商品特色

-只要1枚同时拥有化妆水、精华液、乳液、乳霜和面膜的保养功效。

-采用高纯度维他命C衍生物和薏仁淬取液、奇异果淬取液等净白成分,改善肌肤暗沉、无光采等问题。

-针对在意肌肤暗沉、想要改善肤色不均以及久处阳光下想要肌肤白回一个色号,以高纯度净白成分搭配多种保湿成分玻尿酸、北美金镂梅淬取及可溶性胶原蛋白,运用东、西方净白成分展现肌肤白皙纯净,同时也为肌肤补充满满保湿能量,持续呵护肌肤的水嫩透明感。

-弱酸性、无色素、无矿物油。

-轻柔的花果香味,敷脸时柔和清新气味让心情放松、提升使用愉悦感。

美容成分

维他命C衍生物、薏仁淬取液、奇异果淬取液、北美金镂梅淬取液、牡丹根淬取液、可溶性胶原蛋白、温泉水、甘油

光映透公主肌早安清新面膜

商品特色

-只要1枚同时做好清洁洗脸、化妆水调理、乳液、面膜和妆前乳作用。

-早上起床不洗脸也ok,采用多种天然水果淬取液唤醒沉睡中的肌肤,1枚就能迅速找回肌肤光采与活力。

-针对早上想要多睡一点、想要保养能更省时、不喜欢一早肌肤就有黏腻感以及想要迅速完妆;添加具有温和洁净作用及保湿滋润效果的天然水果淬取,包括葡萄柚淬取液、莱姆汁、覆盆子果淬取液、草莓果汁、橘子蜂蜜、柠檬淬取液及薄荷叶液取,60秒清洁和保湿同步完成,肌肤即刻充满洁净明亮的水润质感,就连後续上妆都变得服贴透亮。

-弱酸性、无色素、无矿物油。

-早上起床时如有鲜摘水果敷满肌肤,鲜甜清新香味让肌肤一早就充满朝气与活力。

美容成分

葡萄柚淬取液、莱姆汁、覆盆子果淬取液、草莓果汁、橘子蜂蜜、柠檬淬取液、薄荷叶液取欧洲越桔叶淬取液、北美金镂梅淬取液、胶原蛋白、玻尿酸、甘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孤城闭李玮爱公主吗?历史上李玮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1928 字

+ 加入清单

孤城闭这部剧也是即将要播出了,剧中的宋仁宗将自己最喜爱的一个女儿赵徽柔嫁给了李玮。而孤城闭的很多人物其实在历史上都是有历史原型的,那么历史上公主的驸马到底是谁呢?剧中的李玮是否喜欢公主呢?历史上李玮对于公主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呢?他最终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1.历史上的福康公主和李玮

福康公主(公元1038年-公元1070年),宋仁宗长女,母昭节贵妃苗氏,同母弟雍王赵昕。宝元二年,封福康公主。嘉佑二年,进封兖国公主,下嫁驸马都尉李玮。七年三月,降沂国公主。十一月,复岐国公主。治平四年五月,进楚国大长公主。熙宁三年薨,谥庄孝,追封秦国大长公主。徽宗初,加周、陈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庄孝明懿大长帝姬。

李玮,北宋驸马,字公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章懿皇后侄。平生喜吟诗,才思敏捷,并能章草、飞白、散隶。仁宗赵祯爱其才,以长女兖国公主下降,召为驸马都尉,后官至平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赠开府仪同三司,谥修恪。

驸马都尉李玮,字公照,其先本钱塘人,后以章懿皇太后(宋仁宗生母)外家,得缘戚里,因以进至京师。十三岁时,仁宗召见于便殿,考察学问,则应对雍容,因赐坐与食。李玮下拜谢而上,举止益可观。于是仁宗奇之,顾左右引视宫中,继宣谕尚兖国公主。然因貌陋性朴为公主所恶。

仁宗在时,对李家约束颇严。李氏作为外戚,深受皇恩,其兄李璋又掌管禁军,为避嫌,家风格外低调严谨。李玮平日谢绝宾客,仅同仁宗信赖的亲属往来。仁宗也关心此事,要求李玮将接待过的客人上报。2.孤城闭李玮爱公主吗

李玮虽有才华,然长相丑陋,性格老实。公主厌恶驸马,待他如同佣奴。上行下效,陪嫁下人们对驸马也毫无尊重,不时挑拨离间,使夫妻关系愈发恶劣。

嘉祐五年(1060年),兖国公主与内侍梁怀吉月下相对小酌。李玮母杨氏在外偷看被公主发现,公主大怒,殴杨氏,并连夜跑回皇宫叫开禁门向父亲宋仁宗控诉。在古代,皇宫禁门晚上并不允许随意开放,公主作为皇权的象征更不能违反制度为婆媳矛盾随意叫开禁门。公主不妥的行为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谏官们也纷纷向仁宗上奏抗议。

首先上奏的是右正言王陶,他引用《周礼》强调宫门夜开问题的严重性,又举出郅恽拒关、曹植闯司马门(史称司马门事件)的典故,要求仁宗严肃处理。随后知谏院唐介、殿中侍御史吕诲等人也纷纷上奏。司马光也先后上《论公主内宅状》及《正家札子》,以祖宗家法来要求仁宗戒饬公主。并向他指出,让公主下嫁本意是关怀李太后一族,结果却导致他们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驸马已经被贬了,作为当事人的公主就真的毫无过错吗?仁宗毕竟心怀母家,有所感悟。

兖国公主被问责的同时,士大夫们也指出公主会做出对婆家不敬的行为是因为身边下人们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求对公主身边的下人也进行彻查。经清查后发现公主乳母韩氏盗窃宅内服玩器物。堂堂公主家中竟然鱼目混杂,是当时追求“修齐治平”的北宋士大夫所不能容忍的,便再次上书要求严惩公主宅邸内家臣以正纲纪。

从小娇惯的公主突然受到过多方的指责大受刺激,并且身边的心腹也通通被赶走内心越发郁闷,更加重了心里的疾病,多次自杀未遂——有时是上吊,有时是投井,有时是纵火焚烧宫殿。仁宗心软不忍再看女儿受心病折磨状如狂颠便将梁怀吉、张承照二人召回。

梁张二人回来后,公主的狂疾也并没有痊愈,一旦请求她回到公主府邸公主便会再次寻短见。公主生母苗贵妃心疼自己的女儿希望能揪出李玮的错误来治他的罪从而结束这场婚姻,所以和俞充仪派宦官王务滋去李府做管家盯着李玮,可李玮性格老实生活简单王务滋并没抓到他任何把柄。后苗贤妃和俞充仪又请旨直接毒杀驸马,但终因仁宗和曹皇后不同意而作罢。3.历史上李玮的结局

李玮善作水墨竹石,其画大抵生于飞白,故不事丹青而率于水墨,平日寓兴则写,兴阑辄弃去,不欲人闻知,故传世作品极少。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水墨蒹葭图》《湖石图》二幅。传世作品有《竹林幽居图》,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李玮不仅是一位书画家,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画鉴藏家,所藏魏晋帖尤富。米芾就曾在李氏园池阅书画,竟日未出,并题跋“李氏法书第一”。苏轼也曾亲往观摩谢尚、王衍等人真迹,并称赞有加。

李玮为国舅李用和次子,生母杨氏。嘉祐二年(1057)尚宋仁宗兖国公主。婚后四年间与公主关系极为不睦。嘉祐五年(1061年),公主与婆母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夜奔回宫,从此夫妻分居。嘉祐七年(1062年),李玮兄李璋上奏请求和离,仁宗应允,李玮落驸马都尉,数月后恢复驸马都尉,但只是名义上的,与公主不再相见。

熙宁元年(1068年),李玮请以兄李璋第十一子墦为嗣。诏以为供备库副使,赐名嗣徽。熙宁二年(1069年),李嗣徽尚宋英宗舒国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古代十大忽悠高手

全文共 7008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赵本山的小品“大忽悠系列”火爆银屏之后,“忽悠“一词也随之大行其道。然而,中国古代载入史册的十个最猛大忽悠,他们确实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特忽悠术。

当今,“忽悠”是北方俗语,特别是在东北很流行,意思就是利用语言巧设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忽悠”有胡说、谣传、设圈套、欺骗的意思;也有吹牛、煽动、鼓动的意思;还有劝说、诱导、怂恿的意思,用意十分广泛。“忽悠”一词贬义的成分居多,赵本山在其小品中给该词注入了幽默的元素,贬义的程度也有些淡化,至少现在说起来玩笑的成分居多。但是,载入史册的古代十大忽悠,都是政治、军事、外交中的智者、奇人。

1、最炫的大忽悠烛之武

忽悠术揭秘:以迂为直,以退为进。避开关键,淡化主题,故意绕开的敏感之处,大谈其他的利害关系,给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为之左右。

忽悠过程回放: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一次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受托出使秦国,开始忽悠秦穆公,他说:秦晋两国围攻我们郑国,我们知道我们很快就要灭亡了,可是大王想想如果灭掉了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好处多多,那就请您自便,可是郑国离秦国很远而离晋国却很近,你们这么做只能对晋国有利,会让晋国的领土得到扩展,而晋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友邦,这样秦国使者往来路过郑国,郑国还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倒是百利而无一害。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可是他却出尔反尔,朝辞夕改,既没有信誉野心又大,如果它再把郑国据为他东部的屏障,那么离侵占您秦国也就不远了。总之这事对你秦国没有半点好处相反却能帮了晋国的大忙,这里面的厉害,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穆公一听,对呀,这事还真得细琢磨琢磨,幸亏你提醒,要不就便宜了晋国了,秦穆公一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还派兵帮郑国守卫,不和晋国玩了。晋国一看秦国撤兵了,也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班师回朝。这事在《左传.》上有记载。

忽悠点评:烛之武短短几句话就把堂堂的秦国国君给忽悠了,挽救郑国于生死存亡之间,忽悠本领真是超炫,忽悠能力可谓超强。

2、最会下猛药的大忽悠晏婴

忽悠术揭秘:挑拨离间,一箭双雕。不动声色,善搞场景和气氛,借助外物吸引注意力,于无形之中已下猛药,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即达到目的又不漏痕迹。

忽悠过程回放: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公孙捷、古冶子。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宠自傲,为所欲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被人称作“三害”,晏婴于是决定除掉他们,但是还不能得罪了齐景公。机会终于来了,一次齐景公晏婴等四人在园中喝酒,晏婴说:园子里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尝尝鲜吧?于是晏婴在园中摘了六个桃子,一人一个,还剩两个,晏婴就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这两个金桃吧。公孙捷第一个走了上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捷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金桃?晏婴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一旁的田开疆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五千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金桃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金桃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金桃,受此大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挥剑自刎。公孙捷大惊,也拔出剑来说: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劳大反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已死,我还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这哥仨火气可都够大的。晏婴见三害已除,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我们国家智勇双全的人多得是,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瞧瞧,谈笑之间就除了三害,还跟没事人似的。

忽悠点评:晏婴用两个桃子“忽悠”的让三害自刎而死,不费吹灰之力,不露一点声色,既为民除害,又不得罪景公,忽悠的能力还真不是吹的。不过晏婴口碑一直很好,这次“忽悠”也是为了替民除害。算是史上口碑最好的大忽悠。

3、最草根的大忽悠冯谖

忽悠术揭秘:无中生有。将本来没有的事情制造出让人深信不疑的假象。草根往往被别人所忽视,但却处在冷眼旁观的位置,因此往往更容易洞察上层的弱点,当局者深处局中,更容易被假象迷惑。

忽悠术回放:冯谖是齐相孟尝君门下的食客,草根一个,不过大忽悠的本领可是非同寻常。一次齐国国君听信谗言,罢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就对孟尝君说我可以让你的相位失而复得,而且比以前更加显贵。孟尝君一听还有这事,那就试试吧。于是冯谖就来到秦国,对秦王说:当今世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齐国,大王想不想让秦国超过齐国,秦王一听当然愿意啦,问怎么办,冯谖接着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齐国之所以受到天下的敬重,就是因为孟尝君,现在孟尝君因为被罢了官心中很怨愤,他必定背离齐国投靠秦国,他又熟悉齐国国情,你如果得到他肯定对你有好处,你赶快派使者备厚礼偷偷的去迎接孟尝君,千万不能错失良机,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就晚了。秦王被冯谖这么一忽悠,就派人去请孟尝君。冯谖抢在使者前面赶了齐国,又开始忽悠齐王,说唯一能和我们抗衡的秦国听说你罢免了孟尝君,已经派人来请孟尝君做相了,如果秦国得到此人,齐国就再也不能与秦国抗衡了,大王应该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相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这还了得,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忽悠点评:冯谖轻松自如的就忽悠了两国的国君,还使自己的主人官复原职,他处在低位,善于观察和思考,又抓住了两个国君都想超越对方独自称霸的关键所在,再略施小技,让你深信不疑。忽悠本事可谓超强,孟尝君的食客还真是没白养。

4、最懂逻辑的大忽悠苏秦

忽悠术揭秘:用缜密的逻辑混淆视听。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忽悠起来侃侃而谈,步步为营,诱导你的思路,使你不由得不信以为真,逻辑性极强,但不乏有诡辩的成分。

忽悠过程回放一:燕昭王是苏秦的第一个伯乐,在苏秦替燕国要回被齐国占领的土地过程中,我们可以洞悉他的忽悠的逻辑能力确实非同一般。苏秦对齐王说:燕昭王是秦惠王的外孙,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会令燕国和秦国都对齐国不满,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之地归还,那么燕秦二国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就可以得到秦燕的支持,号令天下,天下还有谁敢不从呢,到那时齐国的霸业也可以成功了。齐宣王一听,是这么个理儿,就归还了燕国的土地。你看看,人家分明是要东西去了,却摆出为对方着想的架势,绝对是忽悠的天才。

忽悠过程回放二:忽悠齐国打宋国,燕国渔人得利。当时燕王想攻打齐国,苏秦就建议说:如果让齐国和宋国打起来,定会两败俱伤,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齐国,你就听好吧。当时正赶上宋国的友邦秦国派人到秦国商量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苏说: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齐王说:当然是爱齐了。苏又说: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说: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远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您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齐王听从苏秦建议,与赵国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威名大振,还可以得到实惠,那时齐国必可称霸东方。齐王于是攻宋。齐国实力因战而衰。

忽悠点评:能说会道是大忽悠们的看家本领。苏秦循循善诱,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既达到了目的,还不漏半点马脚,“忽悠”的本事可谓登峰造极了,无怪乎他能挂六国的相印于一身,游走于列国之间,这“忽悠”的本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学的来的。

5、最会诡辩的大忽悠张仪

忽悠术揭秘:善于诡辩。狡猾而又诡计多端,为了达到忽悠的目的,不择手段,让你不由得不上当,有时甚至过河拆桥。即使被人揭穿了,还能鬼言巧变,接茬忽悠,让人应接不暇,只有上当的份。

忽悠过程回放:拆散齐、楚联盟是张仪的“忽悠”杰作之一。他对楚王说: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占领楚国的六百里土地归还。楚王一看有利可图,就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商量收回土地事宜。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归还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地,而是六里。楚王得知此事气坏了,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秦王提出换取楚国黔中之地的条件,楚王竟然答复说只要让我亲手杀了张仪。你不用换我奉送了。张仪到了楚国买通楚王上下,又开始“忽悠”楚王说:我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你的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觉得这事可行,再加上下属替张仪说好话,气也消了。就这样,齐楚两国都背离了“合纵”而与秦国结盟。

忽悠点评:张仪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游说诸侯,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忽悠的本事可见一斑。但是他出尔反尔,过河拆桥,似乎有些卑鄙。他的忽悠本事用道德去评判就逊多了。

6、最具投资理念的大忽悠吕不韦

忽悠术揭秘:放长线钓大鱼。眼光看得长远,舍得投资,能在某人未发迹之前就把他忽悠住,有耐心,有的放矢,好饭不怕晚。

忽悠过程回放:秦国的太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子楚,因不受宠爱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生活很是困窘。这时吕不韦就找到了子楚。吕不韦本是河南大商人,游走各国,挣了不少钱,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到子楚“奇货可居”,就对他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不信,吕不韦又说: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又不受宠,长期在国外当人质,你是无法争太子之位的。子楚问怎么办,吕不韦说:我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打通道路替你说话,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感激不尽,说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吕不韦算是把子楚给”忽悠”住了。吕不韦给了子楚很多钱,让他交结宾客,有了钱好办事,子楚门前达人贵族络绎不绝。吕不韦到了秦国拜见华阳夫人,就“忽悠”开了,说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最难得的是常常念及夫人,说子楚心中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这话可是受用得很,华阳夫人听后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忽悠”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继承人,说子楚不受宠爱,如果得到夫人提携定会感恩戴德的。经过一番“忽悠”,子楚终于被列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庄襄王继位后立吕不韦为相,从此吕不韦权倾一时。

忽悠点评:吕不韦堪称史上最能“忽悠”的政客,从一介商人“忽悠”到一国之相,靠的就是独具慧眼,敢于冒险,营造忽悠的氛围,达到成功忽悠的目的。而且摄政多年,“忽悠”能量真是不小。不过晚年没能把嬴政“忽悠”住,落得饮毒酒自杀的下场。看来就是再有本事的“大忽悠”也终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7、最牛人的大忽悠徐福

忽悠术揭秘:趁虚而入。人的愿望越强烈,就会越束缚自己的思维,有时甚至犯些低能的错误。对人对事都会疏于防范,让人趁虚而入。

忽悠过程回放:秦始皇称帝后,为了能仙福永享,一心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这时候徐福就出现了,他选准秦始皇东巡去泰山封禅之时趁机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里面住着神仙,吃了山里的仙药,个个长生不老,他愿意赴汤蹈火,为皇上取仙药。秦始皇龙颜大悦,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命他入海求仙。这事在《史记》中有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没多久,徐福就将金银财宝挥霍一空,于是又面见始皇,说他见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礼薄,需要些俊美的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一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礼少了神仙肯定不愿意,于是就派500童男女随徐福再次出海。他再见到徐福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徐福依然没有找到仙药。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结果海上出来个大鲨鱼护卫着仙山,异常凶猛,所以无功而返。这还行,到嘴边的鸭子怎么能让他飞了呢,于是秦始皇亲自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鲨鱼搏斗,杀死鲨鱼兴冲冲的往回走,想这下子可好了,徐福终于可以拿到仙药了。不想在返回咸阳的路上就病死了,最终还是没得到仙药。而徐福呢,东渡日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忽悠点评:徐福敢于忽悠生性残忍的暴君嬴政,胆子着实不小。他正是抓住了嬴政求药心切的弱点,趁虚而入,达到自己的目的,见势不妙又溜之乎也,跑到世外桃源,落得个逍遥自在。堪称史上最牛的大忽悠。

8、最有文化的大忽悠诸葛亮

忽悠术揭秘:移花接木。采用以伪去真的手段,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忽悠过程回放: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了达成孙刘联盟,忽悠周瑜,明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却说:我有一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退曹兵,只需将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送给曹操就行了,这两个人对你们来说无足轻重,就像一粒米一片树叶,可是对曹操来说就重要的多了,曹操专门打造了座铜雀台,就是给二乔盖的,周瑜问他有什么根据,诸葛亮说有诗为证,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首《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一听气的不行,诸葛亮还劝他息怒。古代“乔”和“桥”通用,曹植说的桥指从铜雀台出发链接金虎台和玉龙台的两座桥。诸葛亮移花接木,真是能忽悠。

忽悠点评:诸葛亮足智多谋,能说会道,三岁不烂之舌极具煽动性蛊惑性,最终忽悠成了“孙刘联盟”,形成三分天下之势。须知战乱年代,各为其主,忽悠也不仅仅是达到一己私利,为国为民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诸葛亮堪称最为才智过人的大忽悠。

9、最雷人的大忽悠安禄山

忽悠术揭秘:装孙子耍无赖。不要脸是看家本领,耍无赖是惯用伎俩。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忽悠过程回放一:安禄山年轻时有一次偷别人家的羊,遭到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不说自己偷羊,却扯什么抵御番邦,无赖的本性暴露无疑,忽悠的本事看来是天生的。

忽悠过程回放二:安禄山见杨贵妃很是得宠,就认了比他小十八岁的杨贵妃为干妈,安禄山每次入朝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安禄山十分肥胖,玄宗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这个安禄山“忽悠”时还是挺能搞气氛的。

忽悠点评:脸皮厚是“忽悠”的最基本的条件,安禄山甘当儿臣,甚至充当跳梁小丑,没点厚脸皮耍无赖的性体还真是做不来。可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发动叛乱,本性暴露无疑,无赖到底还是无赖,最终落了个被自己的亲儿子谋害的下场。

10、最山寨的大忽悠史思明

忽悠术揭秘:睁眼说瞎话。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常人说瞎话会有不自然的反应,或脸红或口吃,瞎话谎话张口就来,煞有介事,让人不由得不信。

忽悠过程回放一: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方的少数民族奚族居住的地区,被排外的奚王捉住准备杀死,史思明一本正经的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首领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就会招来灭族之灾。奚王被他唬住,赶紧松绑,奉为上宾。

忽悠过程回放二:奚王当时正有意巴结大唐,来了使者真是天赐良机,和史思明一商量,史思明说:我们派去的人档次不能低了,低了显得不重视,效果会更不好,不如派你的大将军去,这样才够分量,唐皇帝会非常高兴。奚王言听计从,算是让史思明给忽悠住了。当一行人到达边塞时,史思明又忽悠守城将领,说奚王表面上是去朝拜,实际是要偷袭你,你看他们最厉害的大将军都来了,于是奚王派去的人全部被杀死。史思明把奚族的大将军捆绑好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领赏,张守珪将此事上奏给唐皇,大大称赞史思明。史思明从此官运亨通。

忽悠点评:史思明说瞎话不加思索,生就张口就来的“忽悠”本事,不按套路出牌,一般人是做不来的,外加凶狠残忍铁石心肠,最终达到他飞黄腾达的目的。发动叛乱也是其本性使然,终究会有败露的一天。光靠“忽悠”到底是靠不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国古代人夏季的服饰是怎样的?穿什么?

全文共 1893 字

+ 加入清单

这眼看这上半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了,气温也是逐渐开始攀升了。在穿衣服的时候突然间就开始奇思妙想古代那个没有空调的时代,夏天都是穿什么服饰呢?古代人最讲究礼数了,会不会还是像包粽子一样穿衣打扮呢?小编在查阅相关史料之后发现,古人其实比我们过得滋润多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人对时间的变化非常敏感,春夏秋冬都会按季换相应的衣着,这也是古人对于上天的尊崇膜拜行为之一。

刘若愚·《酌中志》: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溥仪·《我的前半生》:至于要谈起皇帝所穿的春夏秋冬四季衣服来,也真够麻烦人的。最讨厌的,就是得按一年二十四个节令的转移,来穿适合于节气的衣服。

所以到了炎热的夏天,他们甚至比我们还有注重“生活的仪式感”,换上夏天特有的着装。

1.大胆前卫的居家服系列

虽然我们现在看见大街上的大叔大爷们光着膀子露着肚皮,有人会觉得多少有点“影响市容”,但实际上,古人早就这么穿了。

由遗留下来的文献和画作来看,古人的夏日穿着比现在更野一些,除了常见的比基尼或膀爷式穿法,还有穿着吊带裙披着薄纱的大爷们。

这种穿法现在也只是妹子们的特权了。

可以穿着自由的不仅仅是大爷们,在古代的女子也是可以放飞自我的,比如穿着薄纱款马甲做饭

一款露腰抹胸加上高腰阔腿裤,再披上一个薄如蝉翼的外衫,看着就凉爽,就算以我们现代的审美来看,依然是引领时尚潮流。

2.有钱人家夏天标配:纱衣

古代一件衣服的重量不到一两:比如从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重量不到50克,比一枚小鸡蛋还要轻,超级薄,叠上十层,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纸上的字。

最初纱衣是用在其他衣料之外的一种装饰性的外套,丝绸锦缎外再罩一层纱衣,能够让丝绸华丽的质地和精美的绣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朦胧美。

陆游《老学庵笔记》:“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随着纱衣工艺的逐渐成熟,纱衣不仅颜值高而且异常轻盈,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夏季首选穿着。

3.古人的纱衣到底有多薄?

据说穿上五层,身上的痣依旧清晰可见。

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纱衣有多薄。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和元稹两个难兄难弟,曾经一同被贬,一个去了江州一个去了通州,白居易担心通州过热,为了让兄弟过得巴适一点,专门给元稹寄了一套轻纱生衣过夏天。

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而纱衣也成为了夏天的标配。

这种纱衣男女皆宜,西蜀的花蕊夫人,写宫人夏日纳凉时,说的是“薄罗衫子透肌肤”,李清照在《点绛唇》中也写到“薄汗轻衣透”,薄汗而竟能透衣,可见其轻薄凉爽。

4.普通老百姓省钱大法:竹衣+麻布

纱衣是一种比较贵的衣料,只有贵族官员才能有钱享用,那么普通老百姓夏天怎么穿?

可能会有小伙伴开玩笑,不穿最凉快啊。在此哈哈一笑,咱们接着一本正经。

其实,古人很重视夏天的衣服,早在六千年前,古人就学会了从葛、麻等植物皮中提取纤维制作衣料。

《韩非子·五蠹》里说,尧就是“冬日麑裘,夏日葛布”。

周朝时期,夏天做衣服的布料已经有了细葛布和粗葛布之分了。

春秋战国时期,葛布更是风靡一时的夏天衣服的布料。

据说,当年那个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了表达自己对吴王夫差是诚心归顺,就倾全国之力上山采葛,然后织成十万匹极其精细的葛布献给吴王夫差。

越国的女工们一边织葛布一边唱道:“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素兮将献之。”

当时越国织出来的是细葛布,极其精细,这种葛布做出来的衣服在夏天穿起来既凉爽又舒服。

杜甫·《端午日赐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就会穿一些麻的衣服(和葛布一样舒适凉爽)。

为什么不用葛布呢?

因为葛这种植物生长周期慢,而麻生长周期快,当年就可以收获。再加上当时的社会下,麻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植物。

于是,这种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就渐渐成为古人做夏天衣服的专用布料。

可是穿的再少,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还是会流汗打湿衣服呀!这可咋办?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出现,古人一般会在衣服里穿件“竹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

“竹衣”顾名思义就是竹子编制而成的衣服,就跟咱们夏天睡凉席差不多的效果。

5.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还穿一种“开裆裤”,学名叫“胫衣”,只有裤管包裹大腿,底下真空上阵。

尤其是贵族女子的裤子,大部分都是开档,穿在正式裙子里面,这样不仅凉快,上厕所也非常方便。

单单从夏天穿衣这件事上,就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人是怎么吃花的?古代有哪些用花制作的美食?

全文共 2552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美食,很多人恐怕都能想出不少好吃的东西,而我国的各种美食,也都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发展,从古至今逐渐形成的,不管是火锅、串串还是烧烤、汤品,都有很多人喜欢。不过在食材上面,却有一种食材比较特殊,那就是花。用花做成的美食,可能人们接触到的并不多,而在这不多的美食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也就只有桂花了。但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用花制作而成的美食,花不仅可以用来观赏,还能制作出很多好吃的,那么古代究竟有哪些用花制作的美食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曾在《楚辞》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就是说,白天喝木兰花上的露水果腹,夜晚以掉落的菊花瓣为食,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以花为食。那么从先秦到明清,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把花朵融入到中华复杂而庞大的美食体系中的呢?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人们饮食花卉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吃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花入酒,这或许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当时食材不够丰富,除了日常的食物之外,人们找寻不到过多的其他小吃,最终便把目光投在了最常见的花卉上,但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烹饪水平不高,百姓们便想到了“花酒”这种最为简单的食用方式。

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会把目光投在花卉上,是因为在先秦时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并产生了鬼神崇拜。那么在祭拜的过程中,除了三牲祭品之外,带有美好寓意的花便成了祭祀神灵的首选。在随后的秦汉时代,花卉便逐渐从“祭祀品”转换成了日常的“食用品”。

那么在秦汉时代,人们是怎么“以花入酒”的呢?《搜神记》里有这么一则故事,说汉朝初年,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嫁给了一个叫做段儒的人。两人成家之后,佩兰就总和段儒说以前在宫中里发生的事,有一次,佩兰对段儒说,“每年九月,宫里的人都要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据说这样能够使人长寿。在这几样食材里,菊花酒的做法最复杂,在菊花盛开的时候,取下的花和叶,和黍米拌在一起,酿起来,等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饮用了”。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趋良时……九月,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菊花舒时,幷采茎叶,杂黍米饟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二

虽然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成书于东晋的民间怪异故事集,但另一篇历史著作《西京杂记》中同样记载了“菊花酒”的做法,因此菊花酒这一饮品在秦汉时代已经出现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2、唐宋时期

如果说在秦汉时代,由于烹饪条件的限制,人们尚且没有口福品尝到美味的花卉食品,那么到了唐宋时期,鲜花制品俨然已经成为百姓最常食用的小食之一。

在唐朝,二月十五日被定为“花朝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游春扑蝶、制作花糕。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期,就曾在花朝节这一天突发奇想,命人制作“百花糕”分给群臣享用。但这不过是一民间传说,无从考证。

相比于“百花糕”的神秘,南宋林洪笔下的花卉食品则显得更加美味、真实。作为极有格调的大美食家,林洪在其著作《山家清供》中留下了上百种美食的食谱,其中有几道菜品很有意思。

其中有一道,叫做“梅花汤饼”,所谓的“汤饼”有些像我们今天的面片汤。林洪说,泉州有一个叫做紫帽山的地方,山中有一位高人,曾经做过这道菜。

做这道菜时,先把刚开花的小梅花和檀香粉一起泡在水里,然后用泡好的水来和面,做成馄饨皮。再用模具把面皮做成梅花的样子,煮熟,放入鸡汤中,入味。一段时间后,便可连汤带面,一起食用。林洪还说,当时高人宴请众人的时候,每人只能分到二百片左右的小面片,吃完后,大家都忘不了梅花的余香,以至于还有人写诗说,“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而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侯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山家清供·梅花汤饼》

再比如,还有一道菜,叫做槐叶淘。在介绍这道菜之前,林洪先是引了杜甫的两句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并称从这几句诗中,就能看出这道菜的做法——先从槐树上取下嫩槐叶,用水焯好,取出碾碎,过滤出汁水,再用汁水和面,做成面条,辅之以醋和酱,格外美味。

杜甫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即此见其法,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沦,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为熟齑,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山家清供·槐叶淘》

其实“槐叶淘”还有一个升级版本,叫做“槐叶冷淘”,面煮好后,放在冷水里浸泡,然后再用熟油搅拌,吃的时候再辅之以佐料,做法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吃的过水面条。3、明清时期

无论是秦汉还是唐宋,关于花卉的做法都显得有些清淡,相比之下,明清时期的代表花卉食品则显得口味略重,它就是菊花火锅。

本世纪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御香缥缈录》,其作者是在慈禧太后身边做过几年宫女的德龄,通过她的转述,我们得以一览菊花火锅的真容。

按照德龄的说法,菊花要专门用一种叫做雪球的白菊,因为这种菊花花瓣短小,而且干净,容易煮食。把菊花采下后,洗净,沥干。然后为慈禧端上一个小暖锅,里面事先盛着大半锅鸡汤,旁边放着切薄的鱼片或鸡肉片,外加酱醋佐料。

一切准备妥当后,太监把暖炉的盖子掀开,擎在手里候着,慈禧先把鱼片、鸡肉片放到锅里,太监紧忙将盖子盖好。五六分钟后,掀开盖子,放入菊花,再盖上盖子。若干分钟后,便可食用。

我们可以想象,菊花的清香加上鱼、鸡的鲜嫩,味道一定是极其鲜美的。据传,慈禧的菊花火锅做法后来还传到了民间,并流传至今。

总结

从秦汉时代的菊花酒到慈禧筷下的菊花火锅,花卉食品的做法不断丰富,而每一种食品的出现都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秦汉菊花酒的出现,离不开那时人们的鬼神崇拜与信仰;南宋时梅花汤饼的出现,或许与当时士人精神的崛起,以及士人对梅花的喜爱密切相关;清代菊花火锅的出现,是烹饪条件不断改善与饮食追求不断发展的结果。

直至今日,花卉食品依然被众人所喜爱,而我们应该知晓的是,这类食品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与演进,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女子礼仪

全文共 23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古代女子是养在深闺里的,那么她们要注意什么礼仪呢?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女子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古代女子裙子礼仪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

古人对于女子的下体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并强调女子以裙子遮掩下体,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轻薄和无耻。

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女子,只要结婚成家,就要经常规规矩矩地穿着整齐的裙子,即使在家里也要如此。如果客人来访,遇到主妇没有穿裙子,就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和失礼,传扬出去会遭到耻笑和白眼。

女子在家里一般都穿黑颜色的裙子,其样式以褶裥裙为多。当时,对于裙幅的数量也很有讲究,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月华裙是一种色彩缤纷的裙子,仿佛月华一般动人心弦,而且高雅鲜丽,深受当时女子的青睐。

到了清末,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女子不能随意穿红裙子。民国时期的作家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一文中说:

“红裙子要夫妇双全才可以穿。若是一个孀妇,不许穿红裙,而且永远不许穿红裙的。如果应穿礼服的时候,青年少妇可以改穿别种颜色的裙子,浅碧淡青,各随所好,但总觉得不快于心;

老年人已是儿孙绕膝了,可以改穿黄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终不能穿红裙;还有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不许穿红裙,即使是她的儿子已是科甲发达做了大官,不许穿就是不许穿。”

当时,为了女子能否穿红裙子,出现了无数嫡庶之争的家庭纠纷。后来,一些思想进步的文化人提倡妇女解放,女子们不再裹脚,旗袍也迅速流行开来,女子们穿裙子也有了选择的自由。

中国古代女子礼仪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 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盘点古代皇宫里的食疗秘方

全文共 2620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茯苓糕

原料: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

制法:茯苓等药各等分共为细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笼内蒸熟,做成小饼。每日早、晚各食1^2个。

功效:健脾益肾,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此为清宫食疗秘方。茯苓,《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是古代医家常用的益寿药。现代研究证明,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组胺酸、麦角甾醇等,具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茯苓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莲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芡实,《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主治“湿痹,腰背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

集灵膏

原料:人参60g,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各120g,牛膝、枸杞各60g。

制法:人参研为细粉,余药煎煮后过滤去渣,加人蜂蜜适量,人人参粉,炼成膏。或将诸药共为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药膏每日2次,每次半匙,白开水冲服。药丸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白开水送下。

功效:滋肾益肺,健脾养心,填精补髓,强身壮体,延龄益寿。

说明:集灵膏是清康熙年间宫廷御医顾松园改进之方。由于方中药物偏于滋阴补血,所以脾虚腹泻者最好不用。

太和饼

原料:山药120g,莲子、白术、芡实、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各120g,炙甘草6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老米饭干500g,蜜糖为小饼。日服1饼。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儿脾胃虚弱最宜。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秘录医方》,是一首食疗保健,健脾益气方剂。方中山药、莲子、白术、芡实、茯苓均为健脾益气佳品,其中芡实兼有固涩之功,茯苓兼有利湿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气利湿邪,颇有配伍之妙。现代研究表明茯苓(见前面)、白术、山药、莲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莲子、芡实尚有抗癌作用,可见本方养生益寿抗衰作用并非一般。

八珍膏

原料:党参60g,茯苓60g,白术30g,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各90g,白糖240g。

制法:共研细末,同白米粉蒸糕。每服不拘多少,日进二三次,白开水送下。

功效:此方不寒不热,平和温补,扶养脾胃,男女小儿诸虚百损,服此糕,无不神效。

说明:此为食疗补虚佳方,乾隆皇帝自40岁起,便经常服用此糕。此后清代历朝皇帝妃子,包括慈禧太后,亦竞相服食。方中党参大补元气,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湿,诸药配伍药性平和,对于脾胃虚弱,心肾不足之证更为相宜。

明目延龄丸(膏)

原料:霜桑叶60g,菊花60g,蜂蜜适量。

制法:上药为粗粉,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或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成浓汁,兑蜂蜜服膏。每日2^3次,每次6g。

功效:平肝明目,清热散风,降血压。

说明:现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挥发性精油、胆碱、菊苷等成分,能抗菌消炎,还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扩张冠脉、有强心降压作用。《神农本草经》把菊花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此方为御医张仲元给慈禧开出的处方,此时她已71岁,说明此方对老年人非常适宜。

玉肌散

原料:白芷、滑石、白附子各6g,绿豆粉120g。

制法:共研极细末,每次少量洗面,或兑人人乳用之,其效甚速。

功效:此散专治面部粗涩不润,黑暗无光,雀斑污子。常洗能润肌肤,悦颜色,光洁如玉,面如凝脂。

说明:方出《太医院秘藏膏丸散方剂》。白芷气味芳香,能滋润肌肤,使它变得白嫩,面色红润,可用来做化妆品,所以宫中常作为美容药使用。现代科学证实白芷含有芳香性挥发油,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皮肤色素吸收并滋润皮肤。《本草纲目》载:“白附子主面上百病,治面黑干黑曾瘢疵。“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能使表皮剥脱,从而剥蚀黑干黑曾瘢疵。另外本品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色素得以吸收。

阳春白雪糕

原料:白茯苓(去皮)60g,山药60g,芡实90g,莲子肉(去心、皮)150g,神曲(炒)30g,麦芽(炒)30g,大米、糯米各500g,白砂糖500g。

制法:将诸药捣粉,与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内,再放到笼内蒸极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盘)内,掺入白砂糖同搅极匀,揉成小块,晒(或烘)干贮存,备用。老年人每日2^3次,每次1^2块。

功效:健脾胃,益肾养元气,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这是明代宫廷食疗验方,出自《鲁府禁方》。茯苓作用见前“茯苓糕”。《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说它“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清代名医张锡纯说山药是滋补药中无尚之品。现代医学研究阐明山药含有淀粉酶、氨基酸、胆碱、皂苷等,有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淀粉酶能分解蛋白质和糖,所以有滋补生肌的效果。

五味子膏

原料:五味子240g。

制法:将五味子洗净,水浸半日,煮烂去渣,再熬成饴,少兑蜂蜜收膏。每日口服1^2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功效:补肾健脑,滋阴益气,养心。

说明:此方收录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用来给慈禧补身体和养心神的。本品性温,味甘酸,入肝、肾、心、肺诸经。历代医药学家认为有“养五脏,壮筋骨”等滋补强壮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它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等。可称此膏为健脑益寿佳品。

二冬膏

原料:天门冬500g,麦门冬500g,川贝面120g。

制法:加水熬成膏,加川贝面、蜜收成膏。每日早晨用4“5茶匙、白开水冲服。

功效:此膏清心润肺,止咳化痰,滋阴降火,解渴除烦,除五脏之火,失血劳伤,元阴亏损,不可一日无此药。久服水升火降,阴与阳齐,则无病矣。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配方》。方中二冬均为甘寒养阴佳品。天门冬是滋补强壮、抗衰老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长期服用“轻身益气,延年不饥“,《日华子本草》称其“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这可能与其富含天门冬素、粘液质、甾体皂苷等成分有关。《神农本草经》将麦门冬列为上品,称它“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名医别录》日“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心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本品含有多种甾体皂苷、粘液质,B-谷甾醇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方中川贝是一味很好的润肺化痰药物,与天门冬、麦门冬配伍,可增强滋阴润肺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六艺是指哪六艺 古代六艺是什么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是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儒家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概括,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提示我们一点,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

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射:军事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周礼并未说明,后人的猜测可能是):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数术又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

不管这种六艺之知曾经合理与否,至少提示我们一点,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学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 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公主兔怎么养?公主兔的饲养方法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公主兔怎么养?公主兔的饲养方法

公主兔怎么养?

一些家长们在饲养公主兔时,为了保证其营养的均衡,通常会将多种兔粮混合饲喂,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吸收到不同的营养,你觉得这样做真的合理吗?

一、兔粮混吃真的好么?

家长们混合多种兔粮,其实是破坏了每一款兔粮本身拥有的均衡。有些品牌兔粮,其实不存在均衡不均衡的问题,而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它或许会不适合你的兔子,或者不适合某个地区的兔子。并且如果真的营养配比不均衡,也不是我们混一下能混均衡的。

二、多种兔粮混合可能发生的问题

首先是造成兔子挑食。公主兔每天都有多种选择,很可能培养出挑食的坏毛玻这个现象确实不少兔妈反应过。其次是可能增加公主兔消化道的负担,因为它的消化道要适应多种食物。消化道不是很强劲的公主兔尤其不适合吃混合粮!

如果你发现某款兔粮你的公主兔吃了似乎不好,或者你听闻某款兔粮有某个弊端你无法释怀,那索性换掉它换别的牌子。平时给公主兔混合吃2种兔粮就足够了,实在没必要1+1再+1。如果你是为了调剂公主兔的口味的,那将其中的一种的量减少,当做零食给吧。身体不怎么好的公主兔,消化道问题较多的公主兔,还有幼兔,不要吃混合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黄金饰品款式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看多了清宫剧,那些华丽的服饰、首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真实的古代的后宫佳丽,都佩戴什么样的珠宝首饰吗?古代黄金饰品有什么款式?下面团贷网小编为你整理的这些清代流行珠宝首饰,能让你大饱眼福。

古代黄金饰品有什么款式:

笄:

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仪礼》载,女子年满十五,梳髻插笄,表示成年,可以许嫁,并举行仪式,称为殷抢裼。富家女子的笄多为黄金所制。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

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

金步摇:

步摇与簪、钗一样也是插在发上的饰物,而簪首垂有流苏或坠子,行动时一步一摇故称为步摇。步摇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云鬓花颜是在说杨贵妃的天生丽质美姿容,而金步摇则点染了杨贵妃行动间婀娜多姿的美好情态。电视剧《杨贵妃秘史》中,杨贵妃经常就佩戴着金步摇,轻移莲步,袅袅而来,头上金步摇有韵律地微微颤动,一种古典的楚楚动人的风情自然逸出。

金戒指:

女子戴戒指,风气的流行始于宋。南宋时,金戒指又与金钏、金帔坠一起成为彩礼中的“三金”。不过就式样来说,宋时还不是很丰富。元明以后,戒指嵌宝成为时尚,也有的戒面打作花鸟图案和人物故事。发现于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的一枚金戒指,戒面是委角方形,一面装饰一个“安”字,另一面打作一幅人物故事画“秋胡戏妻”。在装饰纹样中,“秋胡戏妻”的寓意应在于女子的美丽和贞洁,即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钿子:

清代流行钿,即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凤钿从前看,很像凤冠,而后面覆加一箕状平面,造型很有特色。在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复宠后的甄嬛,即便在宫中权势熏天,也不会打扮得像华妃那样高调。甄嬛佩戴的钿子有一种不规则的美,左侧比右侧多出一截,而右侧则用珍珠流苏来平衡。而皇后娘娘戴的钿子布满栗色东珠,东珠下为镂空雕宝石浮花,下盘是錾刻的花色珠宝,钿子的正中间是鎏金制的钗饰,可以说是全剧最饱满精致的钿子。

黄金伴随女人自古至今。女人演绎了黄金的美,黄金装点了女人的梦。穿透绵长的岁月,黄金在漫漫历史中留下了一道永恒的金黄。它既是无法形容的温暖,亦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以上是关于“古代黄金饰品有什么款式”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的黄金知识敬请关注团贷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