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午时三刻午门斩首(汇集20篇)

浏览

2359

文章

42

篇1:午门的历史用途,它真的是斩首的地方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午门似乎就只是一个斩首地方。那么在那个时期,午门真的只是斩首的地方吗?其实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那么在那个时候,午门的用途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往下北京文化看看吧!

立诏

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刑罚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

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着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也在此地。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

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彰显皇威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京城文化:北京着名的王府井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犯人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午时三刻是几点钟?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剧情,一个人犯了死罪,将要被杀头,而在临行刑的时候总是会等一等,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才能下最后的斩首的命令。而一个剧情出现的多了,就总是会惹人好奇,为什么杀犯人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什么一定要这个时候才能斩杀呢?午时三刻又是现在的什么时候呢?1.古人的时间观念

古人其实是比较重视时间的,这里所说的重视时间,指的并不是他们很守时或者很注意时间的那种重视,而是说,他们很在意每一个时间所代表的意思,在古人看来,每个时刻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能量是不相同的,不同的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这样带给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毕竟还有老黄历,可以翻看宜忌事项。

在这样的情况下,“午时三刻”只能说是古人重视时间的众多表现当中的一种表现,犯人犯了死罪,即将赴死,不管怎样都是生命走到了尽头了,但也不能有所松懈而死与生,阴与阳,涉及到了古人很看重的阴阳观念,所以斩杀犯人选择的时间自然也是要慎重,死者为阴,所以当然要选择一个阴气最弱,阳气最盛的时间进行才可以。2.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而这个时间,就是午时三刻。但是也会有所不同,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时三刻,而不是正午,选择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是为了让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做不成鬼,这样就没办法投胎转世,但是一般的犯人问斩就不需要在午时三刻,在正午就可以,让他们死后可以做鬼,所以说并非所有的死刑都是在午时三刻进行的,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是如此。

另外,杀人总是一件“阴”事,为了避免死者的鬼魂纠缠那些监斩官、刽子手等人,所以选择一个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压制。而且这个时候是人最没有精神的时候,犯人也不例外,这个时候处决犯人,还可以减轻一些他们的痛苦。不得不说,古人的确是非常重视时间的,哪怕是面对罪恶之人,也还是会为他们着想,不让他们死前受太多苦。3.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

那这个“午时三刻”,到底是现在的几点钟呢?我们知道古代的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夜间十一点开始,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午时就是现在的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钟这个时间段。而“三刻”,古人又把一天分为一百刻,算下来一刻就是14.4分钟,那么午时三刻,也就是接近中午十二点的时候,但并不是刚好十二点,还差大概十几分钟。

这个时候太阳是一天当中离地面最近的时候,影子也最短,古人们就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么此时来进行“阴”事,阻力就会小很多,所以将这个时刻定为将罪犯问斩的时候,也是很符合古人的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午时三刻斩首!这个午时三刻是指现在的几点?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三刻!相信小伙伴们对这个词已经是非常耳熟了,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古装电影当中听到这个词语。多半是用在对死刑犯的斩首过程中,只要这个时间一道,那么判官就会大喊一声“午时三刻已到,行刑”。然后挺着大肚子的刽子手就提着大刀,然后喝上一口酒往刀子上吐,准备行刑。那么这个所谓的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呢?有着什么意义呢?

首先,在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而刻是有一百刻,每一刻就相当于14.4分钟,而午时基本上是十一点到一点之间,那就差不多是十二点左右了,而这个时间段也是阳光直射地面光线最强的一段时间,在古时候通常会认为死人阴气重,选择午时三刻阳光最鼎盛的时候问斩,是为了犯人死后灵魂会被日光驱逐出人间,这一般都是放在那些罪大恶极之犯的身上,意思就是让他连鬼都不得做,但是如果不是重罪如弑君谋反等罪的话,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

其次,除了“午时三刻”处决犯人的做法外,你肯定也听过“秋后问斩”的说法。其实,这是由于到了秋天,花木枯萎,百虫蛰伏,天地萧瑟,生产也进入了尾声,要过冬了,这时候,那些需要处决的犯人就可以行刑了,而且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有提到,这是符合应天时的一种做法,遵循了一个自然的规律,秋天是万物开始凋谢的时候,犯人们集中在秋后处决也是一种符合上天安排的说法,也可以节约过冬的粮食,因此除非是一些个别的罪名罪犯可以不按季节行刑,其他的死刑犯都得在秋冬执行,而且一般是选在闹市之中,所以有弃市一说。所以,为什么在电视剧中总会看到将犯人拉到菜市口的地方进行行刑,这是由于菜市口就属于当时的闹市,人最多的地方。

再者就是,还有一种说法选择“午时三刻”是由于午时三刻是人困乏,精神恍惚的时刻,这时候行刑能减轻犯人的痛苦,因此古人一般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其实午时三刻也有很多忌讳,在这里我也告诉下大家。比如午时不能杀牲口、不宜行房事、不能进阴晦之地、不拜神求佛、不迁墓,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都属于封建迷信,但是这些禁忌足以看出过去的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在古代,“午时三刻”的具体时间,是随着规制的改变在不停变化的,只有午时是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是可以确定的。而对于现代“午时三刻”是指中午的11点45分。

总而言之,不管午时三刻,还是秋后问斩都是掌握了一个时间段,罪大恶极之人不得不惩罚,但午时三刻和秋后问斩都体现了古人对上天,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而且,世界所有的古代国家,在执行死刑时,都要求在白天进行。比如二十世纪以前欧洲国家普遍都是在“日出之时”处刑。以上便是古代处决犯人选在午时三刻的原因,当然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一些封建迷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午门斩首指的是哪个午门 历史上真的有午门斩首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斩首中里面所说的午门其实也就是故宫的大门,但是这里根本就不可能会有午门斩首,这完全就是大家特意杜撰出来的。毕竟王家的威远是不可能会被侵犯的,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斩首,怎么可能就会选择在大门口呢,因此这完全就是虚构的。

午门是什么地方

这也就是紫禁城的大门,在南北轴线上是在明朝永乐18年期间创建。之所以被称之为午门,是因为正好朝着太阳,当时在明代的时候会被称之为5凤楼。

午门斩首真的存在吗

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估计就是历史中所看到的斩首,在这里其实并不是斩杀犯人的地方。古代如果需要去斩首,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选择一些比较热闹的地方,比如会选择菜市场,比如会选择柴市,就是希望能够有效达到一个震慑的作用。午门本身就属于紫禁城的内部,而且边上还会有天安门,有大清门,有端门,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在这里斩首。这简直就是影响到整个居住的环境,因此在当时的历史上,这些都是不可能会存在。

午门的作用

明朝时期,午门虽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斩首,但是同样也是皇帝,用来惩罚人的地方,主要就是杖罚。比如经常性都会听到打20大板或者打30大板,主要惩罚的地方就是在这里。

明武宗朱厚照当时正好借此机会出游,可没有想到居然被很多的大臣阻止,这也会让明武宗觉得特别生气,直接就把这些大臣进行杖责。主要是因为站着比较杖责,其中有11个人被直接的打死。

朱厚熜准备让自己的亲生父亲成为皇帝,可没有想到又让大臣阻止,有无数的大臣一直都在跪着,始终都不愿意起来。当时就直接下令,把这些人全部的抓起来,然后关进监狱中。五品以下的直接就进行杖责,有16个人被打死。

午门在历史上这还是存在的,但一直到明代的时候,才出现主要是皇帝教训大臣的地方,并不是用来斩首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所说的“午门斩首”这个午门具体是指哪个门?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2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3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4

午门广场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在电视连续剧里,经常会听到“推出午门斩了”等话语,午门似乎成了传言中处决死刑犯的场所,那么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呢?下面就来说一说。

详细内容

1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2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3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4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

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曰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但实际上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而且自先秦起,中国古代执行死刑就有较严格的规定,除了“立斩”的犯人外,并不是说斩推出去就斩的,一般须到秋季,经过秋审后再交由刑部执行。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午门其实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

首先,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其次,彰显皇威,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历史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

午门是皇宫正门,又担负着这么重要的历史使命,怎么可能在此进行斩首,让皇宫成为不祥之地呢。

由此可见,“推出午门斩首”只是历史的戏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午门斩首来历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午门斩首是民间杜撰出来的,因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在明朝,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日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

午门

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清朝顺治四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北京九门

北京九门是指明、清北京内城的9座城门,北京内城又称“京城”、“大城”。东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为元大都城墙,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古代斩首都是在午时三刻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砍头,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也就是现代时间的中午十一点至两点之间,而古代斩首都是在这个时间进行,是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太阳最猛烈的时候,就是阳气最足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阴气就会逐渐滋生。

准确的来说,古人斩首的时间其实就剩十二点四十五分左右,这个时候基本算是午时的末端时间,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的话,一天当中太阳最为猛烈的阳光就会消散,阴气就会在各个背影里逐渐滋生,所以在这个时间里斩首也是为了辟邪。

在古代的人们非常讲究阴阳论,在那时的他们看来,阳就是生,阴就是死,从生到死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进行,不然的话阴阳结合难免会发生出不好的事情,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展,所以选择一个阳气最足的时间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囚犯为何都在午时三刻问斩 午时三刻问斩原因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看关于古装的电视剧,只要是和囚犯相关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让他们秋后问斩,或者就是直接午时三刻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斩犯人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囚犯为何都在午时三刻问斩

第一,古人都比较信奉鬼神之说,古代死囚被砍头时,无论是否罪有应得都会产生巨大的怨气,这样犯人被处死之后魂魄就有可能会化成厉鬼,去纠缠行刑的刽子手和在场的官吏。午时三刻按照我们现在的时间来算就是正午十二点,这个时间太阳升到最高,地上的阴影最短,古人认为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问斩才能压制住犯人的鬼魂。

第二,午时三刻正是人们吃饱午饭,睡意正浓的时候,大多数人在这个时间里都慵懒松散,精神萎靡。犯人在这样的状态下被问斩多多少少能减轻一些心理压力,再加上正午的阳光最盛,暖洋洋的阳光洒在犯人的身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犯人的状态得到放松,从而减轻被砍的痛苦。不然选择在清晨或者夜晚行刑,严肃的气氛和冷冽的环境,可能会给本就害怕紧张的犯人带去更大的心理负担。

第三,古人认为正午的阳光浓烈而耀眼,正象征着统治者的正直和公平,代表着王权的刚正不阿。选择在这个时间问斩犯人,也是要向百姓展示邪恶终究战胜不了正直,统治者代表着公平与正义。

总之,古代杀死囚犯时选择在午时三刻是出于很多考虑的,这样的规定不仅能看出古人的迷信,也能够体现出古代刑法人性化的一面。古代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都能体现其人性化,比如死囚在行刑之前会有一顿很丰富的断头饭,还会在饭菜里放上一块生肉,这也都是为了囚犯考虑。

2、并非全都是午时三刻问斩

时杀人也分为午时问斩和午时三刻问斩两种,午时虽然阳气重,但罪犯被杀后依然可以再入轮回,午时三刻杀人,就是魂飞魄散,再无半点残留,所以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会被午时三刻问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死刑犯从大早被提出来押赴刑场跪等行刑,期间不吃不喝,等到了午时已经虚脱了,再被中午太阳一晒,整个人昏昏沉沉,这时候砍头省去很多麻烦。至于午门斩首,则不受时间限制,因为午门有一个“午”字,阳气最重,即便不是中午也保管一切顺利。

而菜市口杀人,一来可以震慑吃瓜群众,二来菜市口车水马龙,阳气很盛,适合杀人。至于秋后问斩,倒是学问较大,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四季做了区分: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董仲舒认为帝王的法令要与四季变化匹配,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西汉的秋后定位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什么是午时花呢 午时花有什么作用呢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生活中应该都听说过非常多的植物吧,到是你了解午时花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究竟什么是午时花呢,以及午时花有什么作用呢,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学习啦。

什么是午时花呢

午时花(拉丁学名:PentapetesphoeniceaL.),又名夜落金钱,梧桐科午时花属一年生草本,本种的花午间开放而明晨闭合,故有“午时花”之称,而且常整朵花脱落,故又称“夜落金钱”。鲜红的花,碧绿的叶,呈现热烈的气氛。加之其吉祥的名称,大有“天女月夜抛金钱”的意韵,给人以希望、快乐和联想,名佳花好,故深受人们青睐。它多以盆栽观赏,或植于庭院、路边和花境中,均有诱人的美景。

午时花有什么作用呢

1、药用价值

含多种成分及微量元素,取根茎入药,煎汤内服,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对咽喉肿痛很有效果。外用:取适量药材捣汁,敷在外伤处,有止血功能。

2、装饰功能

午时花,同株可生长不同颜色的花朵,五彩缤纷,争奇斗妍。午时花喜阳光,摆在阳台上,其装饰功能很不错。

3、其他功能

午时花的奥秘:待花朵枯萎晒干后,捻去干枯的花瓣,会落下小黑色的种子,将它们栽培在泥土中,等春风拂过,阳光来袭,来年将继续发芽,生命力顽强。

午时花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午时花是不耐寒,适宜在较高温、向阳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生长,在土壤过湿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容易染病。并且它开花的时间比较特殊,从它的名字中,我们就应该知道它的开花时间了,通常都是在中午阳光最强烈的的时候盛开,这也是它本身最大的特点。然后等到光照减弱的时候,它的花朵就会马上闭合起来,而且常常整朵花都会脱落下来。

午时花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午时花十分的矮小,但是根茎和叶子十分的翠绿,花朵也鲜艳多色,花期长。午时花一般会用作园林用花,种植在花坛的周围和里面,颜色争相斗艳十分的好看。原产印度。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南部等地多有栽培,以供观赏。亚洲热带地区和日本也有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午时粑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

午时粑工艺:制作时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一天,沥干后,再加清水用磨磨成水浆,装入布袋内,控水制成吊浆粉。把虾米略泡后切成小粒。火腿切成小粒;芽菜洗净切成细末。芝麻炒香碾细。将当地一种野生植物的叶叫船叶切成5寸长、3寸宽的包叶。将猪肉洗净,剁成颗粒放入盘内,加胡椒粉、花椒粉、酱油、芽菜、火腿、虾米、熟猪油、味精、绍酒、川盐和匀成咸馅心。把白糖、熟面粉、桔饼、冰糖、熟猪油、芝麻粉和匀成甜馅心。

将锅里放上水烧开后,用吊浆粉揉成圆饼,放入锅内煮熟。取出后放入盆内,加余下的吊浆粉揉匀。将揉匀的吊浆粉分成剂子,分别包入甜咸馅心,搓成圆形后抹上一层熟菜籽油,用船船叶裹起上笼旺火蒸一刻钟,美味可口的午时粑就做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什么时间 子时和午时是几点到几点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其中,古人认为,子时为阴极阳生之时,午时是阴阳转换之时最适合休息。

子时和午时各指什么时候?

子时:23:00--01:00之前。就是从前一天的23:00起至当天的凌晨01:00之前。01:00起算作丑时。

午时:11:00--13:00之前。就是从中午11:00起至13:00之前。13:00起算作未时。

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时辰与24小时对应关系如下:

子时:23:00--01:00之前;

丑时:01:00--03:00之前;

半夜11点-1点为子时白天11点-13点为午时

古代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午时三刻指的是什么时候?一刻是多长时间?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台词说“午时三刻”这一时间点,那“午时三刻”到底是指什么时候呢?其实古代的一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时间是差不多的,古代一刻差不多是14分钟,到了清朝弄了一个整数15分钟,所以一刻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午时当然也比较好理解,就是中午的时候,具体时间一起来看看吧。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米标来标示时间。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为什么古代斩首要在午时三刻?是不是说明,古代法律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其实并不是这样。午时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惯例,或者是民间百姓、说书人、写书人的普遍看法。

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什么时候?

这个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照下来地面上的阴影最短的时候。别说是中国古代,就是现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人认为死人是“阴事”,若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就会留在阳间纠缠活人。

而正午时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可以压制和祛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其实,斩刑也是分轻重的。如果主审官宣布一个犯人将在午时三刻斩首,那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十恶不赦,连做鬼的权利都没有。

因为民间传说午时三刻开斩,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做鬼都没机会。

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这个时候砍头,犯人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如此看来,似乎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一丝人道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午时三刻问斩是最狠的刑罚

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里面经常会有“午时三刻问斩”的说法,可能小的时候并不在意,也并不了解,看到这句话也没想到,为什么不管是什么朝代背景的电视剧,都是这样说的?其实,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在古代是有特殊意义的,所以才会选择这个时间斩首。那么午时三刻对应的是现代的几点钟?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杀犯人?

首先,要知道这种说法多见于“小说”或“电视剧”中,与真实的情况未必相符,但仍可考究其说法的缘由。“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按照现在的时间观,午时,肯定就是中午十二点呗,午时三刻就是十二点半,所谓的“天气最阳”的时候。不少人的看法都是这样的,但是,到底是不是呢?古代一天之中是分为十二个时辰的,每个时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是11:00~12:59这个时间段,那么“午时三刻”又是多少呢?

关于“刻”有两种说法。首先,“刻”也是古人的一种计时单位,但是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所以,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就是11:45”,这种说法我觉得挺“现代化”,好像是拿着现代的钟表来划分时间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用漏壶计时,壶内有立箭,箭上有一百刻度,箭随着壶内的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所以,按照这种计时方法,一天就被分为一百刻,一刻大概就是14.4分钟,午时三刻大概就是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即11:43:12)”。小编偏向于赞同第二种说法。

那么,开刀问斩为何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呢?因为,古人信奉阴阳学说,认为人死后是要变成鬼魂的,如果选择在其它的时间开斩,那么,犯人死后变成鬼魂可能要来纠缠活着的人,比如说刽子手、监斩官等人。而“午时三刻”是被认为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阳气最盛则阴气即时消散,若此时将犯人斩首,那犯人死后就变不成鬼了,也就无法骚扰活着的人了。其实,古代的“斩刑”并不都是“午时三刻”的,也有其它的时间,因为“午时三刻斩首”很残忍,选择这个时间斩首的犯人不光人做不成,连鬼都做不成。所以,只有针对重大恶极的犯人才会选择在“午时三刻”斩首作为重大的惩罚,一般的犯人,通常还是让其“有鬼可做”的。值得一提的是皇城的“午门”被认为也是阳气最盛的地方,而且不限时间,所以,那些被“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可做。

最后,补充个小常识。你知道中国人为何将60分钟成为一个“小时”吗?因为,在西方的钟表计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用一天十二个时辰来计时。当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就将一个时辰称为“大时”,而西方的一个钟点称为“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随着“时辰”被弃用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

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作怪。

砍头前为何朝刀喷酒

在古代,刽子手在砍头之前,都会朝着刀上喷酒,这是为什么呢?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祭刀,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可以辟邪。在古代是非常多的,像盐、净水、银、艾草、香灰等等,都曾被人们当作驱邪物使用过。

酒之所以会衍生到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主要是因为过去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病菌感染,只知道见过血的刀碰伤人之后,会使人得病甚至死亡(刀不干净引起的破伤风),但人们不明白,只以为是鬼怪作祟。

后来发现用酒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可人们同样不懂这是什么原理,于是就认为酒可以驱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萨达姆当年是如何铲除身边的内奸的?美军针对萨达姆的第二次斩首行动为何失败?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2003年4月8日,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中央司令部摆出了一个超级乌龙,根据当时伊拉克战争的前线指挥官发言人巴特利特表示:美军在7日使用了4枚2000磅的炸弹轰炸了伊拉克重要领导人的开会会场。紧接着美军就有消息向西方媒体透露说:“萨达姆与他的儿子应该都死在了那个会场。”顿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死亡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然而事实上,在清理废墟的时候发现,美军仅仅只是炸死了伊拉克的18名无辜平民。那么为何美军如此确信却又闹出个这么大的乌龙事件呢?而这就要从两个星期前的第一次“斩首行动”说起了。

3月19日,也就是美军地面大举进攻伊拉克的前一天,美军得到了一个情报,萨达姆与他儿子库塞隐藏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方郊区的一个避难所。于是美军就立即策划了一次斩首行动。第二天20日,美军就开始对巴格达郊区的一片别墅群展开大规模轰炸,但是事后证明萨达姆当时并不在那里,所以第一次斩首行动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行动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美军的情报出现了问题,而是萨达姆突然决定要离开。然而美军如此精确的进行打击引起了萨达姆的怀疑。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每天都在更换住所,而且知情人只有他的小儿子库塞以及他最信任的私人秘书阿比德。自己儿子肯定不会陷害自己,但是萨达姆却又不怎么相信跟随自己多年的阿比德会背叛自己。

这种威胁到自己小命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大意的,于是萨达姆决定测试一下阿比德。在3月26日,萨达姆亲自对阿比德下了一跳密令,要求第二天袭击多哈联军指挥部,并且要求阿比德要对任何人保密,包括萨达姆的儿子。次日,伊拉克就对多哈发射了一枚萨默德导弹,不过就在到达目标前的几秒钟就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所拦截,并且成功的摧毁。

虽说袭击最终失败可,但是萨达姆成功的排除了阿比德的嫌疑。虽说这件事情根阿比德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萨达姆还是怀疑跟阿比德有过接触人有关。于是萨达姆就命自己的儿子乌代开始暗中调查,仅仅过去了几天之后,乌代就传来了消息,说是共和国卫队的穆罕穆德上校与阿比德走的很近,私交不浅,而且在工作上也经常有交集。

有意萨达姆掌握不了确凿证据,所以并没有下令处决穆罕穆德。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萨达姆仁慈,只是他必须拔掉这个隐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于是萨达姆决定拿自己当“诱饵”将那个内奸给“钓”出来。4月6日,萨达姆告诉阿比德第二天在巴格达的某民宅中举行领导人会议,并且让他统治穆罕穆德负责周围的警戒工作。

次日,萨达姆一行领导人按时到了会场,不过在会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萨达姆就提亚马上更换场地,紧接着一行领导人就秘密的从后门离开了。在萨达姆一行领导人仅仅离开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那栋民居就被美军的4个炸弹夷为废墟。内建被锁定了,埋伏在外面的乌代迅速就将试图逃跑的穆罕穆德给抓住了,萨达姆终于是拔掉了这颗钉子。

但是不久后随着巴格达的沦陷,萨达姆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逃亡之路,而美军也开始制定了第三次斩首行动。不过这一次萨达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保镖出卖了他,最终被美军生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古时斩头都要在午时三刻?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有很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当然了,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一个朝代最为典型的就是皇帝了。一个皇帝是一个朝代最大的官员,那么,皇帝想要谁死谁就要死。看过古代片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犯人犯了错如果皇帝想要这个人死的话,一般就会决定在午时三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午时三刻”这个词语,许多人并不陌生,在古装影视剧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朝廷命官处决犯人时,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如果时辰没有到,朝廷命官和刽子手都不敢开刀问斩。

何为“午时三刻”?就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么,具体是指几点钟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中午12点,一是指12点45分。秦汉时期,长安为都城,就是如今的西安;明清时期,都城则为北京。按时区来算,西安要比北京晚45分钟,当北京是12点45分时,西安才12点。

那么,为什么古代斩头时要选在午时三刻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古人信奉神佛,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认为杀人是“阴事”,不论这个人是否罪有应得,死后的鬼魂总会来纠缠当时的监斩官和刽子手。如果在“午时三刻”行刑,这时阳气最盛,鬼魂就不敢出现。

第二种,古代的斩刑有轻有重,是分不同时间处决的。如果斩刑较轻,则会选择正午之时开刀;如果是十恶不赦的重犯,必定会选在“午时三刻”,因为此时的阳气最盛,犯人死后连鬼也做不成。第三种,斩刑犯人在赴刑场之前都会饱吃一顿,到刑场时恰好“午时”前后,这时候人的精神最疲惫,这时候砍头,犯人的痛苦会稍少一些。

以上三种猜测,第一种是为朝廷命官和刽子手考虑,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为了犯人,只是目的刚好相反。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猜测最靠谱,你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朝官员柏葰是怎么死的?咸丰不想杀柏葰,为何最后还是下了斩首的命令?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就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取士大典,关系至重”,所以历朝历代以来对待科举考试都是非常看重的,同时对于科举舞弊的行为也是严加审查的,一经发现都是处以极高力度的惩罚。就比如说明朝时期的才子唐伯虎,便是这项制度下的牺牲品。

唐伯虎生来才华横溢,从参加科举时起便是一番风顺,在中了“解元”之后又中“状元”,但是却被人指控说作弊,在一番彻查之后,经过没有发现他作弊的真实证据,但是依然被革去了功名不得再参加科举,让唐伯虎从此永绝仕途,可见古代对于科举舞弊的惩罚力度之大。

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尚且如此,那在查有实据的情况下,惩罚力度自然就更大了,甚至于连一品高官也会被皇帝钦令斩首,最为典型的就是清朝的柏葰。柏葰虽然是一个满人,但却是扎扎实实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具备有真实学问的人,他在道光六年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并且仕途走得是一帆风顺。

咸丰六年的时候,柏葰已经成为了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咸丰八年更是成为了正一品的文渊阁大学士,在整个清朝都已经算得上是有数的高官,同时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去掌管顺天乡试,也就是士子考取举人的主考官。

通常来说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对于官员本身是很有好处,几乎没有坏处的,这样可以给自己收下很多弟子,只要是在这一次考试考中的士子,那都是主考官名义上的学生,同时又不会得罪什么人,可谓是有利无弊,然而柏葰却硬是因为这一次主考而犯了事,最后还因此而被斩首了。

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柏葰在这次主考中确实是触犯了法律,同时他又得罪了人,而且得罪的人还不少。科举主要是为朝廷选取人才的,能够被选取的基本上都是人人尊重的有识之辈,但是有一个叫做平龄的纨绔子弟,从来就没有认真读过书,整天就是在街上提着鸟笼子瞎逛,除了自己的名字就不认识几个字的人,也在这次乡试中考中了举人。

这家伙高兴得到处炫耀,结果就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直接就去告诉了御史,御史立马上奏皇帝,这次乡试的卷子全部被彻查,结果发现有五十多位已经录取的举人,那卷子都写得一塌糊涂,甚至于八百多字的文章中,就有三百多个错别字,这让咸丰皇帝大怒。

作为主考官的柏葰以及所有牵涉此案的官员全部被革职,还有的就直接被处死了,但是咸丰并不忍心杀柏葰,于是柏葰在监狱里住了半年多,认定自己肯定不会死,以至于在被推出去行刑前,还嘱咐前来告别的妻子说:“回家打包好行李,我肯定不会死的,皇帝是不会杀我的”。

当然奇迹并没有出现,柏葰过一会就被斩首了,事实上他之所以认定咸丰不会杀他,那也是很有道理的,两人之间感情很深,咸丰也确实没有想要杀他,还想要找借口将他给放了出来,但是柏葰得罪了一个叫做肃顺的大权臣,肃顺在朝堂上强烈将柏葰给“明正典刑”,其他群臣没有一个敢站出来反对,咸丰在无奈之下也就只能下令将柏葰给杀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午时花为什么中午十二点开花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花的象征意义是:乐观勇敢,自强不息,欣欣向荣.也代表活力、激情.代表沉默的爱,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午时花为什么中午十二点开花,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种花开放的时间是几点

每个花都有它开的季节,也有它的时间段。比如蛇麻花:凌晨3时左右开花;牵牛花:清晨4时吹起;栀子花:五月中旬;蒲公英:早晨7时左右才开;芍药花:清晨七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放;马齿苋花:中午十二点左右开放;月季花:四季盛开,万寿菊:下午约3时,欣然怒放;紫茉莉:下午5时多,送来了缕缕香味;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芍药花:花期4一5月。

太阳花象征什么

太阳花,又称松叶牡丹、半支莲,马齿苋科马齿苋属多年生花卉,常作一年生栽培。喜欢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

太阳花的花语是:热情,阳光。

太阳花永远面对阳光绽放着自己的笑容。

象征着乐观勇敢,自强不息,欣欣向荣。

太阳花的特点

一、特点

1、花期长:它的特点是开花时间比较长。管理期间如果能提供给它适宜的环境,四季都能开花。且花色比较多,常见红色,白色,紫色,粉色,橙色等等。

2、耐旱: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干旱。养护期间可放在光线处,让它晒全天的太阳,光照足开花开的会更好。不用勤浇水,即便是土壤干燥的环境,一两天不浇水也不会影响生长。若是浇水勤,土壤太潮湿反而易出现生长不良现象。

二、形态特征

它属于是一年生的草本,株高通常在10-30厘米之间,上面的枝条易倒伏。叶片是互生或者是散生的,呈细圆柱形。花开时多是单生,有时也会有1-3朵簇生在茎的顶端,花朵直径大概在3-4厘米自检,有单瓣也有重瓣的,花色丰富多样。

三、花期

它通常是在每年春季的5月份开始开放的,花期长,可持续到11月份。若是处在岭南地区,气候适宜,全年都可开放。它非常喜光,只有见到太阳才会开花。因此在早晨,晚上或者是阴雨天花朵是闭合的。光照越是强烈,它的花就会开的越好,这也是名字的由来,还被叫做午时花。

午时花为什么中午十二点开花

午时花是梧桐科午时花属一年生草本,本种的花午间开放而明晨闭合,故有“午时花”之称,而且常整朵花脱落,故又称“夜落金钱”。它多以盆栽观赏,或植于庭院、路边和花境中,均有诱人的美景。茎细而圆,平卧或斜生,节上有丛毛。叶散生或略集生,圆柱形,长1-2、5厘米。花顶生,直径2、5-4厘米,基部有叶状苞片,花瓣颜色鲜艳,有白、深、黄、红、紫等色。蒴果成熟时盖裂,种子小巧玲珑,棕黑色。6-7月开花。园艺品种很多,有单瓣、半重瓣、重瓣之分。喜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阴暗潮湿之处生长不良。

午时花什么时候开花

一般就是在大中午的时候,而且阳光越是强烈,午时花开出来的花就会越鲜艳。等到没有阳光的时候,午时花的花朵就会开始闭合起来,所以也正是因为这样,还被叫做太阳花。另外,它的花一般都是以单生或者是数朵的形式生长在茎顶端的,花期是在6到7月份。

下列花在上午9点左右开:

太阳花:太阳花喜欢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野蔷薇:蔷薇喜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等地。于5到6月间,当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作药用。芍药花:别名别离草、花中宰相,属五桠果目,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多年生草本。浆花:花梗长6到16毫米,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阔钟状,长约6毫米密生柔毛,萼齿三角形,边缘有硬毛莲花:花期6到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到10月。莲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午时花花语及其传说

全文共 1470 字

+ 加入清单

午时花,也称半枝莲、太阳花,我们平时接触的可能比较少。它的特点只要是茎叶肉质肥厚,带赤色,卧地簇生,节上具白色柔毛;叶线形,长五、六分,有绿色斑纹,具短柄。下面小编带大家去了解更多午时花的相关信息,比如午时花花语及其传说

午时花的价格约为暂时未知。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10-15cm,直径0.1-0.3cm,有分枝,表面淡棕绿色或浅棕红色,有细密微隆起的纵皱纹,叶腋处常有白色长柔毛。叶多皱缩,线状,暗绿色,长1-2.5cm,直径约1mm;鲜叶扁圆柱形,肉质。枝端常有花着生,萼片2,宽卵形,长约6mm,浅红色,卷成帽状,花瓣多干瘪皱缩成帽尖状,深紫红色。蒴果帽状圆锥形,浅棕黄色,外被白色长柔毛,盖裂,内含多数深灰黑色细小种子。种子扁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不及lmm,具金属样光泽,顶端有歪向一侧的小尖,于解剖镜下表面可见密布细小疣状突起。气微香,味酸。

午时花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午时花传说:

克丽泰是一位水泽仙女。一天,她在树林里遇见了正在狩猎的太阳神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他。可是,阿波罗连正眼也不瞧她一下就走了。克丽泰热切地盼望有一天阿波罗能对她说说话,但她却再也没有遇见过他。她只能每天仰望天空,看着阿波罗驾着金碧辉煌的日车划过天空,直到他下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每天都呆坐着,一到日出,她便望向太阳。后来,众神怜悯她,把她变成一大朵金黄色的午时花。她的脸儿变成了花盘,永远向着太阳,每日面向阿波罗,向他诉说她永远不变的爱慕。因此,午时花象征着沉默的爱。

功效和作用

午时花(拉丁学名:Pentapetes phoenicea L.),又名夜落金钱,梧桐科午时花属一年生草本,本种的花午间开放而明晨闭合,故有“午时花”之称,而且常整朵花脱落,故又称“夜落金钱”。鲜红的花,碧绿的叶,呈现热烈的气氛。加之其吉祥的名称,大有“天女月夜抛金钱”的意韵,给人以希望、快乐和联想,名佳花好,故深受人们青睐。它多以盆栽观赏,或植于庭院、路边和花境中,均有诱人的美景。

1、富含物质 全草含马齿苋醛(portulal),马齿苋醇(portu-lol),马齿苋酸(portulic acid),马齿苋内酯(portulic lacton),3-羟基马齿苋醚(3-hydroxyportulolether),5-羟基马齿苋醛(5-hydro-xyportulal),5-羟基马齿苋酸(5-hydroxyportulic acid),大花马齿苋酮(portulenone),大花马齿苋醇(poriulenol),大花马齿苋烯(portulene),苋菜红甙(amaranthin),梨果仙人掌黄质(lindi-caxanthin),红果瑞威那黄质(humilixanihin),甜菜醛氨酸(betalamic acid),甜菜素(betanidin),异甜菜素(isobetanidin),甜菜甙(beianin),异甜菜甙(isobeianin)等。

2、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主咽喉肿痛;疮疖;湿疹;跌打肿痛;烫火伤;外伤出血。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汁含漱;或捣敷。

如何使用正午花

1.疼痛和臃肿中毒,你可以在中午使用一定量的花,然后加入少许红糖,外用粉碎。

2.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水和火烧伤,下午用花将花朵涂在患处。

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儿童湿疹,花被打成鲜面条,受影响的区域每天涂两次。

下午的花可以用来治疗下午60克的有毒,肿胀和有毒的蛇咬,水煎服。或者在中午在患处涂抹80克压碎的皮肤,每天更换一次绷带。

午时花花语:

热情、激情、活力、隐藏的爱、沉默的爱、一直守望爱情的女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