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公主的宫廷家人的称呼(实用20篇)

浏览

7284

文章

1000

篇1:古代宫廷的礼仪

全文共 25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宫廷古装剧,里面有皇帝的三宫六院文武百官,真的是一个大家庭。那么你知道古代宫里有什么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宫廷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宫廷的礼仪

一.中国古代宫里礼仪概述

宫里礼仪大体上是指古代帝王及其家庭成员必须遵循的礼仪制度和发生在宫里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矩。它处处浸透着君臣尊卑的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皇宫的礼仪比民间的礼仪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但也是社会民间礼仪的间接反映。宫里礼仪有的天子亲自参加,有的后妃们参加,有的则以帝王子女和其他官员为主要角色。

二.宫里礼仪分述

1.皇家祭祀

包括祭地、祭天和祭祖,是宫里中重要的礼仪活动,由朝廷礼部主持。

(1)祭天大典

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严格按照规章来进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ƒ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

④奠玉帛:奏《肃和之曲》。

(2)宗庙祭祀

所谓宗庙,据《释名》记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我国古人认为宗庙正是祖先亡灵的寄居之所。如果宗庙的祭器被迁走了,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也就灭亡了。

(3)封禅仪式

古代帝王举行的不定期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2.帝王典礼

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附:皇家礼仪名词

节、羽扇、拂尘、盖、音乐

3.宫里政治礼仪

(1)朝会礼仪

中国古代帝王的朝会主要有两种:

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朝仪是帝王与文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宋代朝仪按照官职大小以及职位高低明确规定了文武百官入朝的秩序: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大都护、御史大夫、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等。

(2)燕见国君10

士大夫于国君退朝之后私见国君,文献称之为“燕见”。

燕见时的君臣之位,也是以国君面朝南的位置为正位。如果国君站立的不是面朝南,则要取国君正东或正西面的方位行礼。国君在堂上时,臣走哪个台阶没有严格规定,君靠近哪个台阶就从哪个台阶上堂。

4.宫里生活礼仪

宫里生活礼仪,主要针对群体是女性,包括皇后、妃嫔、选侍...三宫六院,其中的礼仪文化繁琐至极,却是古装影视剧的偏爱。下面以清朝宫里礼仪为例来说明。

(1)服饰

服饰不仅是为了遮风挡寒、蔽羞隐私,在封建社会,它是封建等级的标识,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宫里皇室中,穿戴打扮都要根据身份、地位、等级来做。如皇族一律用明黄色,这是御用服色。

清朝后宫服饰:

皇后

皇后的冠服有礼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礼服,平常穿吉服。礼服,朝冠顶饰分三层,绣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朝袍为明黄色,前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朝裙有叠褶,朝褂子形状类似坎肩。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是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皇后配饰繁多,用黄金、珊瑚、珍珠、玉等制成的随身饰物,如朝珠、耳环、步摇等。一般来说,皇后穿朝服挂三串朝珠,一串是东珠的,两串珊瑚的;穿常服则用冠、霞帔、玉带与之相配。

妃嫔

清朝后宫嫔妃不用裹脚,可以穿高跟鞋。满族传统的高跟鞋有高约三五寸的跟,在鞋底中间,类似“高跷”,被称为“花盆鞋”。她们要穿上旗袍,梳上“两把头”,带上步摇和其他配饰。

(2)日常礼节

首先来说清朝后宫等级划分

从高到低的次序为:

皇后(一人),其次为皇贵妃(一人)其次为贵妃(二人),其次为妃(四人),其次为嫔(六人),其次为贵人(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行礼

清朝礼节中单膝跪地有两种:一种叫做“打千”,是奴仆见主人、下级见上级的常见礼。动作时垂右手,屈左膝,上身微微前倾。另一种是“请安礼”,男子的动作是屈右膝半跪;女子的动作时双手按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

皇宫里日常生活的礼仪大致是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福礼、颔首礼四种。

下跪叩拜”,又分一肃,一跪,三叩和六肃,三跪,九叩。

所谓“肃”就是端端正正的站好

所谓“跪”就是右腿先跪下,然后是左腿跪下

所谓“叩”就是磕头

“道万福”,道万福是满族礼仪的一种,女子向长辈或上级请安时行此礼。行礼时,左腿前置,右腿后置,两腿相交,右手朝上,左手朝下,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体左侧,同时下蹲,不要超过50度。

“颔首”,点头

行礼的基本原则是,对比自己级别高的人要行高级的礼仪,对比自己级别低的人要行低一级别的礼仪。

称谓

清朝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臣X X X恭请皇上(或皇太后)圣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皇后、妃嫔、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皇上”,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称皇帝为;皇帝”。

对妃嫔,太监称“主子”。在前面冠以封号,书面行文称“主位”。至于对皇子的称呼,也不像现在影视剧中一律称“阿哥”。在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不同身份是有区别的,“阿哥”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X爷”。书面行文则按排行称“皇X子”。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一律称“格格”。

三.附录——其他常用物品

1.节:帝王作凭证的物件,“如朕亲临”。

2.羽扇:用孔雀翎等鸟羽做的大扇子,有长长的木柄,用来壮门面,扩大气势。

3.拂尘:用牦牛尾、马尾做成,太监和仪仗人员拿着它是出于仪式的需要。

4.盖:又称华盖、黄盖。有人称其为“伞盖”

5.音乐:举行大朝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是需要奏乐的。宫里音乐主要分为礼仪性和娱乐性的两大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揭古代宫廷养生九大秘方

全文共 5191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揭古代宫廷养生9大秘方

第二章:古代宫廷美女是如何保养自己的容颜?

第三章:古代宫廷的9大保养美食

古代宫廷里的人都很会保养,皇帝们都追求长生不老,女眷则都追求青春常驻,那么他们有什么好的养生秘方能值得我们借鉴呢?

揭古代宫廷养生9大秘方

在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养生,尤其是皇室更是追求长生不老。那么,古代皇室的养生秘方是什么呢?

秘方一: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秘方二: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秘方三:固精养生

中医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秘方四: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秘方五:顺时养生

中医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秘方六:排毒养生

中医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排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秘方七: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秘方八:修身养生

中医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秘方九:调气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古代宫廷美女是如何保养自己的容颜?

盛唐时期,女子已经开始知道用花粉来保养肌肤了。

武则天独门养颜秘方益母草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除了在政治上谋略过人,在个人容颜修饰上更是不惜余力。她在花甲之年以后,皮肤依然白晰红润,很有弹性。根据唐代名医王焘所着《外台秘要》记载,武则天用来美容的秘方名曰《天后炼益毋草泽面方》。

关于此方的制作过程则是相当地复杂,必须取农历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勿令着土。曝干,研细过筛,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调和成团,捏成鸡蛋大小,再晒干。然后用黄泥炉子,底层铺炭,中层置药,上层再盖1层炭,点火缎制。使用本药擦洗后,皮肤就会逐渐滑润柔嫩,如长期使用,50岁的妇女皮肤会像18岁的姑娘一样显得年轻。

太平公主美容妙方桃花

她常用的妙方乃是将桃花调和乌鸡血共用,不仅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使皮肤得到充分营养,变得洁白润泽,还具有滋养防皱的作用。

杨贵妃用荔枝保持青春不老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也从此使人们知道杨贵妃特别爱吃维他命含量很高的美容水果“荔枝”。

相传古代美人杨玉环将去皮的杏仁、滑石与轻粉研成细末,蒸过后加入少许龙脑、麝香,然后用鸡蛋清调匀,每天早饭后将此膏薄薄地涂在脸上,用以保持肌肤白里透红。

永和公主的美容方天然豆粉

唐德宗的女儿永和公主用来保养皮肤的秘方,以豆粉为主,配合各药而成,可达到滋养皮肤,使皮肤白嫩细腻、柔滑而富有弹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预防皮肤疾患。

经常用此方擦洗脸面和双手,可使皮肤光滑润泽,青春常在。

金国宫女美白必备八白散

传说在金国民间,一少女为圆被皇宫选为贵妃的梦想,日夜祈拜。她的真诚感动了织女,瞬间天空一道霞光闪过,飘下丝带上书:取人参、红花、白芨、当归、防风等八草研之成粉,加以夜露调和,敷于面部,汝愿可成。

数日,容貌果真肤如凝脂、肌如滑。不久,皇宫传来佳讯,实现了她成为贵妃的美丽愿望。后来,此方在金国宫廷做为女人养生养颜的良方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着名的“金国宫女八白散”。

明代宫延面膏麝香面膏

据《遂初轩随笔》记载,明代末年有一个富商,夫妇年过半百,仅有一个女儿,聪明颖秀。当时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富商打算把女儿送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不料半路上被一伙强盗劫持上山。女儿日夜思念父母,面腮逐渐变得晦黑粗糙,后来她得救了回到了父母身边,想尽办法回复容光均不见效。有一天,一个和尚来化缘,奉送一盒“灵丹”,女孩用“灵丹”涂面,不几天果然容貎如初。据考证,此方就是明代的宫中秘方麝香面膏。

慈禧外用养颜方珍珠粉

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慈禧太后,早已长期使用珍珠粉养生保健。据清朝容龄公主在《御香缥缈录》所载,慈禧太后在步入老年后,肌肤仍宛如少女般嫩白光滑。经研究发现,原来慈禧太后充沛的精力和晚于常人衰老的容颜,便是靠长期服用珍珠粉来维持的。

慈禧持之以恒地保持着服用珍珠粉的习惯,据说每天晚上睡前一定会服用一匙珍珠粉,可以算得上是珍珠粉的忠实使用者。

古代宫廷的9大保养美食

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宫无疑是天下云集最多美女的地方了,在华贵的皇宫中,有专门为这些美貌嫔妃负责养生美食的人。渐渐地形成了宫廷专有的秘制养生美食。现在这些秘制的美食已经流传出来了,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宫茯苓糕

原料: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

制法:茯苓等药各等分共为细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笼内蒸熟,做成小饼。每日早、晚各食1^2个。

功效:健脾益肾,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此为清宫食疗秘方。茯苓,《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是古代医家常用的益寿药。现代研究证明,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组胺酸、麦角甾醇等,具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茯苓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莲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芡实,《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主治“湿痹,腰背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

集灵膏

原料:人参60g,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各120g,牛膝、枸杞各60g。

制法:人参研为细粉,余药煎煮后过滤去渣,加人蜂蜜适量,人人参粉,炼成膏。或将诸药共为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药膏每日2次,每次半匙,白开水冲服。药丸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白开水送下。

功效:滋肾益肺,健脾养心,填精补髓,强身壮体,延龄益寿。

说明:集灵膏是清康熙年间宫廷御医顾松园改进之方。由于方中药物偏于滋阴补血,所以脾虚腹泻者最好不用。

二冬膏

原料:天门冬500g,麦门冬500g,川贝面120g。

制法:加水熬成膏,加川贝面、蜜收成膏。每日早晨用4“5茶匙、白开水冲服。

功效:此膏清心润肺,止咳化痰,滋阴降火,解渴除烦,除五脏之火,失血劳伤,元阴亏损,不可一日无此药。久服水升火降,阴与阳齐,则无病矣。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配方》。方中二冬均为甘寒养阴佳品。天门冬是滋补强壮、抗衰老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长期服用“轻身益气,延年不饥“,《日华子本草》称其“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这可能与其富含天门冬素、粘液质、甾体皂苷等成分有关。《神农本草经》将麦门冬列为上品,称它“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名医别录》日“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心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本品含有多种甾体皂苷、粘液质,B-谷甾醇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方中川贝是一味很好的润肺化痰药物,与天门冬、麦门冬配伍,可增强滋阴润肺功效。

太和饼

原料:山药120g,莲子、白术、芡实、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各120g,炙甘草6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老米饭干500g,蜜糖为小饼。日服1饼。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儿脾胃虚弱最宜。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秘录医方》,是一首食疗保健,健脾益气方剂。方中山药、莲子、白术、芡实、茯苓均为健脾益气佳品,其中芡实兼有固涩之功,茯苓兼有利湿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气利湿邪,颇有配伍之妙。现代研究表明茯苓(见前面)、白术、山药、莲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莲子、芡实尚有抗癌作用,可见本方养生益寿抗衰作用并非一般。

八珍膏

原料:党参60g,茯苓60g,白术30g,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各90g,白糖240g。

制法:共研细末,同白米粉蒸糕。每服不拘多少,日进二三次,白开水送下。

功效:此方不寒不热,平和温补,扶养脾胃,男女小儿诸虚百损,服此糕,无不神效。

说明:此为食疗补虚佳方,乾隆皇帝自40岁起,便经常服用此糕。此后清代历朝皇帝妃子,包括慈禧太后,亦竞相服食。方中党参大补元气,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湿,诸药配伍药性平和,对于脾胃虚弱,心肾不足之证更为相宜。

五味子膏

原料:五味子240g。

制法:将五味子洗净,水浸半日,煮烂去渣,再熬成饴,少兑蜂蜜收膏。每日口服1^2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功效:补肾健脑,滋阴益气,养心。

说明:此方收录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用来给慈禧补身体和养心神的。本品性温,味甘酸,入肝、肾、心、肺诸经。历代医药学家认为有“养五脏,壮筋骨”等滋补强壮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它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等。可称此膏为健脑益寿佳品。

明目延龄丸(膏)

原料:霜桑叶60g,菊花60g,蜂蜜适量。

制法:上药为粗粉,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或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成浓汁,兑蜂蜜服膏。每日2^3次,每次6g。

功效:平肝明目,清热散风,降血压。

说明:现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挥发性精油、胆碱、菊苷等成分,能抗菌消炎,还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扩张冠脉、有强心降压作用。《神农本草经》把菊花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此方为御医张仲元给慈禧开出的处方,此时她已71岁,说明此方对老年人非常适宜。

玉肌散

原料:白芷、滑石、白附子各6g,绿豆粉120g。

制法:共研极细末,每次少量洗面,或兑人人乳用之,其效甚速。

功效:此散专治面部粗涩不润,黑暗无光,雀斑污子。常洗能润肌肤,悦颜色,光洁如玉,面如凝脂。

说明:方出《太医院秘藏膏丸散方剂》。白芷气味芳香,能滋润肌肤,使它变得白嫩,面色红润,可用来做化妆品,所以宫中常作为美容药使用。现代科学证实白芷含有芳香性挥发油,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皮肤色素吸收并滋润皮肤。《本草纲目》载:“白附子主面上百病,治面黑干黑曾瘢疵。“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能使表皮剥脱,从而剥蚀黑干黑曾瘢疵。另外本品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色素得以吸收。

阳春白雪糕

原料:白茯苓(去皮)60g,山药60g,芡实90g,莲子肉(去心、皮)150g,神曲(炒)30g,麦芽(炒)30g,大米、糯米各500g,白砂糖500g。

制法:将诸药捣粉,与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内,再放到笼内蒸极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盘)内,掺入白砂糖同搅极匀,揉成小块,晒(或烘)干贮存,备用。老年人每日2^3次,每次1~2块。

功效:健脾胃,益肾养元气,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这是明代宫廷食疗验方,出自《鲁府禁方》。茯苓作用见前“茯苓糕”。《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说它“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清代名医张锡纯说山药是滋补药中无尚之品。现代医学研究阐明山药含有淀粉酶、氨基酸、胆碱、皂苷等,有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淀粉酶能分解蛋白质和糖,所以有滋补生肌的效果。

结语:古人的智慧和养生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很多流传千古的方法即使到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宫廷美白养颜秘方 “吃”掉你的色斑

全文共 2873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4个饮食秘方强效击退烦人色斑

第二章:保养心计五款宫廷饮食养颜秘方

第三章:支招!教你白术粉美白祛斑小秘方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的医术是很博大精深的,那些宫廷中的女人皮肤都很好,那么,你知道她们都有着什么样的美白养颜的秘诀吗?现在,小编就为你揭晓宫廷女人的美白养颜秘方,让你拥有跟她们一样的靓丽容颜哦!

4个饮食秘方强效击退烦人色斑

多女性朋友长期以来饱受着色斑的困扰,脸上涂抹过多的遮瑕霜反而是色斑问题越来越严重。有护肤专家讲到女性朋友想要祛斑不妨考虑在饮食搭配上下功夫,根据色斑的严重情况和口味来调理膳食结构,轻松吃掉色斑,还能一饱口福。

饮食秘方“吃”掉色斑

许多女性朋友长期以来饱受着色斑的困扰,脸上涂抹过多的遮瑕霜反而是色斑问题越来越严重。有护肤专家讲到女性朋友想要祛斑不妨考虑在饮食搭配上下功夫,根据色斑的严重情况和口味来调理膳食结构,轻松吃掉色斑,还能一饱口福,何乐而不为,现在随小编一起看看都有哪几个小秘方吧。

秘方一:多饮用西红柿汁

每日喝1杯西红柿汁或经常吃西红柿,对防治雀斑有较好的作用。因为西红柿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被誉为“维生素C的仓库”。维生素C可抑制皮肤内酪氨酸酶的活性,有效减少黑色素的形成,从而使皮肤白嫩,黑斑消退。

秘方二:黄瓜生姜粥

取大米100克,鲜嫩黄瓜300克,精盐2克,生姜10克。将黄瓜洗净,去皮去心切成薄片。大米淘洗干净,生姜洗净拍碎。锅内加水约1000毫升,置火上,下大米、生姜,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煮至米烂时下入黄瓜片,再煮至汤稠,入精盐调味即可。一日二次温服,可以润泽皮肤、祛斑、减肥。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黄瓜含有丰富的钾盐和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糖类、蛋白质以及芥、磷、铁等营养成分。

经常食用黄瓜粥,能消除雀斑、增白皮肤。

秘方三:柠檬冰糖汁

柠檬是很好的美容养颜的圣品。将柠檬搅汁,加冰糖适量饮用。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00克柠檬汁中含维生素C可高达50毫克。此外柠檬还含有钙、磷、铁和B族维生素等。常饮柠檬汁,不仅可以白嫩皮肤,防止皮肤血管老化,消除面部色素斑,而且还具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秘方四:黑木耳红枣汤

取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将黑木耳洗净,红枣去核,加水适量,煮半个小时左右。每日早、晚餐后各一次。经常服食,可以驻颜祛斑、健美丰肌,并用于治疗面部黑斑、形瘦。本食谱中的黑木耳,《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可去面上黑斑。黑木耳可润肤,防止皮肤老化;大枣和中益气,健脾润肤,有助黑木耳祛除黑斑。

以上是护肤专家倾情奉献的四款饮食祛斑的小秘方,感兴趣的女性朋友们不妨试一试。可以放心食用,不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消除色斑或黄褐斑等等肌肤问题并非一日之功,想要美丽,选对了适合自己的美容方法,那么请一定要坚持下去哦。

保养心计五款宫廷饮食养颜秘方

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所谓的“宫廷秘方”了。

其实这些宫廷秘方无外乎就是一些养生食疗之法,在现在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寻找春天里的100道菜”活动里面,就有幸查到了部分宫廷养颜饮食秘方,以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成为美丽女人。

秘方之一:五味子膏

原因:五味子性温,味甘酸,入肝、肾、心、肺诸经。历代医药学家认为有“养五脏,壮筋骨”等滋补强壮作用。

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

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等。可称此膏为健脑益寿佳品。

功效:补肾健脑,滋阴益气,静心养气。

秘方之二:八珍膏

原因:由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白糖等组成,党参大补元气,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湿,诸药配伍药性平和,对于脾胃虚弱,心肾不足之证更为相宜。

据说乾隆皇帝开始,后续的帝王都服用此方。

功效:不寒不热,平和温补,扶养脾胃,男女小儿诸虚百损,服此糕,均有奇效。

秘方之三:阳春白雪糕

原因:由白茯苓(去皮),山药,芡实,莲子肉(去心、皮),神曲,麦芽,大米、糯米,白砂糖等构成,是明代宫廷食疗验方。

《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说它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清代名医张锡纯说山药是滋补药中无尚之品。

山药含有淀粉酶、氨基酸、胆碱、皂苷等,有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淀粉酶能分解蛋白质和糖,所以有滋补生肌的效果。

功效:健脾胃,益肾养元气,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秘方之四:清宫茯苓糕

原因:由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等组成,为清宫食疗秘方。

茯苓,《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是古代医家常用的益寿药。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组胺酸、麦角甾醇等,具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

茯苓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莲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芡实,《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主治“湿痹,腰背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

秘方之五:太和饼

原因:由山药,莲子、白术、芡实、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炙甘草组成,此方出《清太医院秘录医方》,是一款食疗保健,健脾益气良剂。

方中山药、莲子、白术、芡实、茯苓均为健脾益气佳品,其中芡实兼有固涩之功,茯苓兼有利湿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气利湿邪,颇有配伍之妙。

茯苓、白术、山药、莲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莲子、芡实尚有抗癌作用,可见本方养生益寿抗衰作用并非一般。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儿脾胃虚弱最宜。

此五方均有详细记载,爱美的女性可以多多参考,坚持食用,一定能从内到外改变自己的气质,成为大家都喜爱的“靓女”。

支招!教你白术粉美白祛斑小秘方

白术性温,味甘、苦,有延缓衰老的功效,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扩张血管。古籍《药性论》称:“主面光悦,驻颜祛斑。”用白术粉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状,均匀涂抹脸上,可治雀斑和黑斑。圣医李时珍曾说此方治雀斑极佳。

【使用方法】:

1、白术美白面膜

用法:将白芍粉,白术粉,白茯苓粉各小许,用食醋小许,清水适量浸20至30分钟,然后涂上脸面,待水份吸收后洗去。

食法:可直接用白开水送服中药粉。内调外用,效果更好。

2、白术甘草茶

材料:白术15克,甘草3克,水600毫升,绿茶3克。

用法:将白术、甘草加水,煮沸10分钟,加入绿茶即可。分3次温饮,再泡再服,日服1剂。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生血

3、白术祛雀斑面膜

材料:白术粉10克,水、酿造白醋适量。

用法:将白术粉用水、适量白醋调匀,均匀涂抹脸上,15~30分钟洗去即可。

功效:可治雀斑和黑斑。

4、白术嫩肤粉

用法:每晚洗面后取白术粉搽于手、面部,次日清晨洗去。

功效:滋润肌肤,这比任何化学合成的化装品都有效且无副作用,不刺激肌肤,尤其是在晚上。

结语:很多女性都一直在寻找美白养颜的秘方,也试用过很多的方法,但是好像都不太管用。现在,有了这宫廷美白养颜的秘方了,那么女性朋友就无需再发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养生揭秘 古代宫廷经典奇妙的女性避孕5秘方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现在文明的发展,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避孕的方法,女人们大都数会选择服用避孕药来避孕,但是不管是自然方法还是人工都会有失败的可能。下面小编为你们介绍古人经典奇妙女性避孕秘方

中国古代宫廷避孕的秘方

据有关史料记载表明,古代宫廷避孕的秘方大致有以下5种:

第一种,使用“了肚贴”

这种秘方就是将麝香放入女人的肚脐上,以达到避孕的功能。历史上就有汉代的赵飞燕和赵合德两姐妹采取这样的避孕措施的记载。不过这个“了肚贴”的秘方现在已经失传。

第二种,用“藏红花清洗液”清洗

史料上曾有这样的记载,藏红花是宫庭中最有效果的避孕秘方,如果皇帝不喜欢某个被宠幸的宫女,就会让太监把这个宫女倒挂起来,给她用藏红花碾碎的液体清洗下身。据说这样可以将宫女体内的精液清洗得一干二净。

第三种,用“推拿术”推拿

皇帝的嫔妃众多,可以留也可以不留。如果宠幸一位嫔妃后,皇帝说不留的,太监就会采用推拿术,确保皇帝的精液流出来,绝对不能留在那位嫔妃的体内,这样可以起到避孕的效果。

随着现在文明的发展,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避孕的方法,女人们大都数会选择服用避孕药来避孕,但是不管是自然方法还是人工都会有失败的可能。下面小编为你们介绍古人经典奇妙的女性避孕秘方。

第四种,喝“凉药”

“凉药”是一种含有麝香成分的避孕的汤药。这种汤药不仅可以达到避孕的效果,而且还有堕胎的功能。慈禧进宫被咸丰临幸后,第一次怀孕就是被人暗用麝香堕胎的。

第五种,喝“水银”

采取喝水银的方法避孕,效果虽好,但对身体有很大伤害。宫廷中就将需要避孕的嫔妃或者宫女喝的茶水中放入少量的水银。这样既不危害身体,而且效果也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宫廷美女养颜秘方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吕雉,中国历史上三位女皇中最早的一位,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有传在楚汉时期,吕后的日子虽然并不好过,但尽管如此,吕后已经非常爱吃银耳(又名白木耳)。刘邦一统天下后,虽然有更多名贵的滋补品可供吕后享用,但吕后却依然喜欢食用银耳,她每天起床都必吃银耳羹作为早膳。

银耳性味甘,平,质优品称为“雪耳”,银耳富有天然特性胶质,加上它的滋阴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润肤,并有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的功效。银耳是和种含膳食纤维的减肥食品,它的膳食纤维可助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很多爱美的女仕对“银耳”呢称为“平民燕窝”。

银耳的价格经济,吃用方便,吃用前用水泡开,和冰糖、莲子或木瓜等慢火炖至银耳酥烂起胶,汤汁变浓稠即可。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诗中讲的就是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

杨贵妃之所以冰肌玉骨、貌美如花,除了因为她“天生丽质”之外,还与她善于运用各种养颜术,不无关系。当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以她为名的美容秘方“杨太真红玉膏”,而红玉膏的主要成分就是杏仁。

杏仁蜂蜜水敷脸

在温水中加放一勺杏仁油、一勺蜂蜜,拌匀,放入柔软棉质的小毛巾,让它吸满水分后,趁温热敷在脸上,直到湿度降低,重复浸温水、敷脸的步骤数次,让皮肤做到简单的桑拿。杏仁油和蜂蜜能使皮肤软化,变得柔滑,温热感有助于舒缓皮肤,以便让皮肤更好地吸收后用的护肤品。

“红玉膏”能使杨贵妃容颜不老,而“香汤”(也就是温泉)则是杨贵妃全身肌肤冰肌玉骨的美容秘书。坊间有传,杨贵妃除了爱泡温泉外,还喜欢在沐浴时加入牛奶,保持全身肌肤柔嫩。

现代人要享受温泉护肤、牛奶浴等大可不必像古代人那样繁锁。使用含有该成份的护肤、护理品,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罕见的古代宫廷美容秘方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化学合成美容剂副作用大,在兴起美容化妆品DIY的潮流下,特将占代宫廷的外、内用美容技方编纂成适合现代人阅读口味和美容概念的文章。

1、永和公主澡豆方

取白及、白术、白茯苓、白附子、鹿角胶各90g,白芷60g,桃仁、杏仁各50g,沉香30g,皂荚5枚。先将米泔水2000ml煎沸片刻,投入鹿角胶使其融化,再入糯米200g煮成粥。将此粥薄摊晒干后,同诸药共研为细末,与大豆粉500g合匀;另用蜂蜜、白酒各60ml。加热后拌入药末中,晒干后再加入麝香1.5g拌匀,密封贮存。用时取少量敷丽片刻,然后共洗颈、手等需要呵护的部位。

2、金国宫女八白散

这是金国章宗时宫女的洗面美容方。以白丁香、白蒺藜、白僵蚕、白及、白丑各90g、白芷60g、白附子、白茯苓各15g,皂角(去皮、弦)3个,绿豆少许,共研为极细粉末备用。于每天洗脸时,取适量敷面后以水洗之,即可。小编推荐:廉价实用的蜂蜜美容秘方有使皮肤洁净润泽的功效,并可防治粉刺、雀斑、色索沉着及皮肤瘙痒等症。

3、张贵妃面膏

张贵妃即南唐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貌美惊世,这是她使用的面膏秘方。取新生鸡蛋1只,壳上开一小孔,去黄留清,装入朱砂细末20g;以蜡封孔后,随其它鸡蛋一同让母鸡孵化。待其它蛋孵出后即可取用,每次洗脸后取少许涂面。可以美白肌肤,去除皱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满一百岁称为什么 满一百岁的年龄称呼什么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称满一百岁的人为“期颐”。期的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指期待;颐的意思是:指供养,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需要别人供养或照顾。“期颐”的说法出自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

期颐的出处

“期颐”的说法出自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原文如下: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译文

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qí]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mào]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公主的第一次给谁

全文共 288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公主非常的感兴趣,最近很多人问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古代公主的第一次都给了谁,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尴尬啊,但是也还是有一些争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常规上古代公主的第一次都是给了驸马爷的,但是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特需的情况,给了别人,甚至是一些很奇怪的人,哈哈,到底有多么的奇怪呢?接着往下看。

研究问题先下定义,先把公主称谓区分一下。历朝历代把帝王的女儿都叫公主,一直延续到明清,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据说古代周天子女儿要结婚的时候,不由爸爸做主,是由三公主婚,所以叫公主。二、据说同姓的诸侯主婚,所以叫公主。而且公主的叫法也不一样,皇帝的姑姑辈的叫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辈的叫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叫才公主,而且清朝的公主还有嫡庶之分,皇后生的女儿叫固伦公主,妃嫔生的女儿叫和硕公主。当然也有例外,公主的妈妈皇帝特别喜欢,还有公主是皇帝喜爱的女儿,也可以把她封为固伦公主。所以《还珠格格》中把紫薇和小燕子封为格格就不对。格格,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清太宗起,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格格”后来用于专指王公贵胄之女。

公主很宝贝,贵为金枝玉叶的她们出生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清朝公主出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刨喜坑。孩子出生前,皇帝要派钦天监选吉祥地儿,刨坑,刨坑的是做什么用的呢?埋胎盘。写到这里,我想问一下现在的医院————把孩子的胎盘还给我们。

其二,备衣物。

其三,选乳保。公主出生不吃妈妈的奶,要精选一个奶妈,大概要准备二到四位奶妈,乳母管给孩子喂奶,保姆负责照顾孩子。

其四,开福口。用福寿丹在小孩嘴上抹一抹。图个吉祥,意为福寿双全。

其五,做洗三。出生三天给小孩洗澡。好像现在的小孩刚生出来就洗澡吧?小孩生出三天不洗澡,想想都难受。

其六。升摇篮,小孩出生的第九天,放到摇篮里。

其七,过满月。满月这天起名字。

其八,过百禄。老百姓是过百日,皇帝家事过百禄,禄就是钱,一百天后就有钱花了。

其九,满周岁。举行不同的宴会,祝贺周岁。

最后一项活动,入黄谱。满周岁了,要正式入到皇家谱牒里头。

仅仅是出个生就得这么多流程.……我也是无语了。

待公主成年后,出嫁的风光自不待言,这里不再赘言,我给大家说一下各位很感兴趣的公主婚后生活“第一次”。

历代公主的“第一次”

古人对于礼仪相当看重,尤其是女人,贞操比性命还要重要,因此古代的女人奉行的是“一女不事二夫”,但是古代的公主们,就有些例外,别看古代的公主出身名门,礼仪贞节都经一些平民女人要正规正多,但事事却相反,公主名的性比一般平民女人要开放许多。

她们的性生活比男人还开放,真是令人大为惊奇。中国不同的朝代公主的性生活也大有不同,相对当时平常女性还是开放很多,明清除外。

我举几个典型代表:

1、追求性平等的山阴公主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代时有位山阴公主,可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公开主张并追求男女性平等的女性。她是一位性欲旺盛的女子,据说小时候就与其兄宋废帝有过“第一次”,出嫁后犹感丈夫一人不能满足。据《宋书·前废帝纪》记载: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惟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

宋废帝听妹妹山阴公主如此说,颇觉有理,于是特地为山阴公主配置了面首30人。所谓面首,即奶油小生、英俊漂亮的小青年。有一次她看中了吏部郎褚渊的颀长貌美,便向皇帝请求让褚渊服侍自己,皇帝同意了。褚渊陪伴山阴公主十天,每天都受公主的引诱、胁迫。后来找个借口逃出公主府,再也不愿回去了。

2、追求性开放的高阳公主

李世民最疼爱的高阳公主嫁给了太宗重臣房玄龄的小儿子房遗爱。婚后这位公主在性行为方面相当开放——老公不够玩,还跑到寺庙里找和尚当性伴侣,此外还有道士。为了表示补偿,她找了两个美女供老公享用,夫妻之间“各行其是”,生活倒也“十分和谐”。

其实高阳公主的第一次,没给辩机和尚,更也没给房遗爱,而是给她的侍从官。

3、最为窝囊最憋屈的新城公主

窝囊皇帝也少不了要出窝囊公主,嫁错人也不生气,还愿意守寡守死了?换了唐宋那些强势公主试试,婚前婚后的给驸马狂派绿帽,谁敢哼一声?

当然,也有非主流的,紫衣《长相思——唐宋诗词背后的唯美故事》一书中就写过新城公主,竟然被驸马用锦被给活活闷死了。只因为他哥哥高宗太窝囊,她没看清形势开罪了武则天,就成了驸马向实权派表忠心的祭品。

4、传统戏《打金枝》的真实版升平公主

公公、婆婆,儿子、媳妇儿……你给个初一,我就给个十五,吵吵闹闹,横眉立目,和老百姓过日子没有什么两样。

汾阳王郭子仪老两口子一块儿过生日,王府上下忙得热火朝天。连皇上都亲自派人送寿礼来了,那些同僚下属、亲戚朋友当然要屁颠儿屁颠儿地跑来表现一番。

郭子仪有一大群儿子,其中第六个名叫郭暧,小伙子是一名长相俊美、风度翩翩的“美男子”。由于体恤功臣,代宗李豫便替姑娘升平公主招郭暧做了东床驸马。给皇家当女婿真是外表体面、内里受罪,两条烂规矩弄得小两口儿非常别扭。第一条,皇家姑娘下嫁,不参拜公婆。第二,公主驸马见面要事先预约,宫门口挑起一盏红灯,驸马才能觐见,并且还要先施君臣大礼,又磕头,又下跪,烦琐极了。

这些规矩套子结束,才能说夫妻俩的事儿。为免除这两项“霸王条款”,郭暧争了无数次,可是公主愣是拧着脖子不答应。看到这个屈辱的玩意儿,郭暧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愤怒地砸碎了宫灯,一阵风似地闯进了媳妇儿的卧间,两人言语不和,高声吵闹起来。驸马的风头正盛,公主当然也不肯服软,两口子说翻了,郭暧第一次向金枝玉叶的公主奋勇地抡起了大巴掌……

其实, 郭暧与的结合属于典型的“政治联姻”。如果郭子仪不是手握重兵、有功于国的军事将领,即使郭暧的品貌再好,皇帝也不可能把驸马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

人人都从年轻时代走过,皇帝皇后想必最有感触,看到上蹿下跳的青年人,就等于重温历史。李豫夫妇刚结婚的时候,也可能有种种意想不到的罗嗦与纠葛,能达到今天的默契与融合,其间的第一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5、追求外貌的明代宝庆公主

明太祖朱元璋最小女儿——宝庆公主是个人见人爱的公主。作为兄长的朱棣对这个小妹妹格外喜欢。大约在宝庆公主19岁那年,朱棣为她挑选驸马。朱棣最后选择的一个小小的千户长赵辉,原因是驸马“状貌伟丽”,换句话来说,他是一个美男子、大帅哥,可见明代官场对外表极为看重,在选择驸马的时候就更加严格,不是美男子很难被列入考虑之中。

明朝万历皇帝有个女儿寿宁公主,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她出嫁了,又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的夜晚,清空万里,明月当空,小公主很高兴,想和驸马团聚,毕竟新婚夫妇两口子要“亲热”很正常了。可是这件在普通百姓家也很正常的事情,在公主这里却很麻烦。为什么?

按照规制,公主下嫁时要有管家婆和太监一块“嫁”过去,这管家婆可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放屁”,公主要和驸马“亲热”是要经过管家婆同意的,所以公主经常用重金贿赂管家婆,才能得到一夜共眠。各位听到这里是不是有雷击的感觉。

这就是公主婚后生活第一次典型缩影,原来贵如公主也不能如己意,实在是引世人声声长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总角年龄的意思 古代对儿童年龄的称呼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总角代表的年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代的儿童会把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指的是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出自《礼记·内则》。

古代的年龄称谓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岁。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知命:指50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耳顺):指60岁。

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70~90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老人。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的银行怎么称呼 古代的银行叫什么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银行叫钱庄,钱庄是旧中国早期的一种信用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等地。早期的钱庄,大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而小钱庄,则仅仅从事兑换业务。

古代的银行怎么称呼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银行按类型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它们的职责各不相同。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夫妻之间的称呼 夫妻二人古代怎么称呼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对丈夫的称呼:郎君、官人、官家、外人、相公、老爷等。对妻子的称呼:娘子、内人、贱内、家内、夫人、拙荆、执帚、荆室、荆妇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地位称呼也会有所不一样。

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有很多种,通常有“面称”和”背称“两种。“面称”是夫妻当面称呼对方的,”背称“就是背后称呼的。

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面称:娘子、婆娘、老婆、妻、媳妇等。

背称:贱内、糟糠、内子、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内助、屋里人、执帚、媳妇,太太等。

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面称:相公、郎君、丈人、官人、老爷、老公等。

背称:外子、夫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男子称呼女子的雅称 古代男子称呼女子的雅称是什么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男子称呼女子的雅称有:卿,可用于夫妻或好友间;内人,古代男子用内人指自己的妻妾;娘子,指未婚少女或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梓童,可用于皇帝称呼皇后;拙荆,丈夫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执帚,旧时雅士称妻子为执帚。

古代女性的社会称呼

古代女性的社会称呼随着身份地位以及朝代的区别而不同。《诗经》中有“厘尔女士”的称呼,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晋书》中用“巾帼”代表女性,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女史指的是: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无盐指的是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尊称对方的妻子叫什么 古人对对方妻子怎么称呼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令正、令妻、令阃(kǔn)。其中,令正是嫡妻的敬词,令妻是指德行美善的妻子古代称妇女所居内室为阃。在古代,“令”是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古代尊称对方的妻子叫什么

古代人们对对方妻子的尊称有令正、令妻、令阃(kǔn)三种,其中,之所叫令正,是因为旧时以嫡妻为正室,所以用为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令严,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令慈,尊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令嗣、令子。“令”是美好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古代如何称呼男性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男子称呼主要有公子、郎君、大哥、哥儿、官人、大侠、义士等。其中,“公子”是中国古代对官僚贵族之子的称谓。先秦时,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例如,《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郎君”的意思:1、妻对夫的称呼,如《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仪。”2、对官吏、富家子弟的通称。《玉台新咏·古诗》:“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哥儿”有三个含义:1、弟兄,《水浒传》第三九回:“小弟哥儿两个也兀自要来投奔哥哥。”2、对男孩儿的称呼。《红楼梦》第二九回:“ 张道士也抱住问了好,又向贾母笑道:‘哥儿越发发福了。’”3、泛称男子,常含亲热意。

官人,宋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是许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老师的称呼 古代对老师的不同称呼是什么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老师称呼分别是夫子、先生、师傅、师父、山长、教谕、讲郎、学博、助教、教授、 宗师、师保、西席、师长等。 最常见称呼是夫子、师父和先生。

老师这个称呼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老师可不仅仅这一种称呼,还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老师的称呼是什么?

古代老师的称呼

夫子

我们常说的孔夫子,其实就是一种对老师的尊称,单从字面意思去分析,“夫”是尊贵的人,“子”是一种敬称。

先生

先生最开始的意思是说那些比自己年长的,有文化的人,用途也比较广泛,诸如,算命先生,账房先生,说书先生,也可以指教授学问的老师,到后来逐渐成了称呼男性的敬称。

师傅

师傅山长是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才废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女儿的称呼 古代怎么叫女儿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女儿称呼:1、当面称呼女儿没有讲究,闺名、小名、乳名、“女儿”、“闺女”都可以。2、对别人称自己女儿用谦称,如“犬女”、“小女”、“息女”等。3、对别人称对方的女儿用尊称,如“令爱”、“令嫒”、“闺嫒”、“令千金”、“女公子”等。

古代怎么叫女儿

“犬女”,意思是古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女儿。“息女”,古时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女儿,是家庭中的成员。这一称谓属于古代汉语的范畴,即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例如,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小女”:1、年幼的女儿;2、对他人称己女的谦词;3、女儿对父母尊长自称;4、女儿中之年龄最小者。《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霍光夫人显欲贵其小女,道无从。”《西游记》第二三回:“故夫比我年大三岁……三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

“令爱”“令嫒”:“令嫒”是“令爱”的俗写,为一种敬辞,敬称别人的女儿,多用于敬称对方的女儿。《西游记》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兄弟的雅称 古代兄弟的称呼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兄弟的雅称有令兄、家兄、昆玉、昆仲等称呼。兄弟是一个汉语词语,一指哥哥和弟弟,二指对弟弟的称呼,三指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

古代传统称谓:

1、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

2、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

3、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

4、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

5、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

6、古代兄长对兄弟的尊称:令弟;

7、古代称呼平辈或晚辈:贤弟、贤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古代教师称呼含义介绍

全文共 170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教师节,相信大家都为自己的老师送上了最真切的祝福。其实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职业之一,老师对下一代的教育很可能就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古人是非常看重老师的,在古代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多达十几种,可能多数称谓大部分的朋友听都没听说过,所以这次就借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讲讲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一起来了解下吧。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

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

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

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

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

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

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

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

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

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

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

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

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

“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

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

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

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

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

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

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

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

《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

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

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

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不同年龄在古代叫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在表示一个人的年龄,一般都是说数字,而古人却在数字之外,还有另外的表达方式,那就是用一些特定的名词,来指代这个特定阶段年龄层的人。那么,古人对于不同年龄的表达都有些怎样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呢?为什么古人要这样表达,这些词语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呢?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在表达年龄方面的方式。

1.少儿时期

古人在不同时期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本文不会把所有的称呼都列举出来,只是挑选其中几个做一些解释。刚出生的那一刻,被称为“初度”,说得多了,后来也就把生日叫做“初度”了。再往后,人们经常会根据发型来给这个阶段的年龄取名字,例如头发自然下垂的时候是三四岁到七八岁,就叫“垂髫”,扎起两个“羊角辫”就叫“总角”。

而后,当女孩子年满十五,头发可以插发簪的时候,就叫“及笄”,不过这也不只是及笄这么简单,因为女子同样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纪了。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男子十五岁叫什么?“至学”,因为孔子这个年纪就立志学习了,作为儒家的传世人,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人,此言不虚。

2.青年中年

“弱冠”大家都知道,男子二十岁,及冠成年,但要注意,这只能是男子,女子二十岁叫做“桃李”,女子们也是没办法戴冠的。之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现在仍然用的很广泛,这些也同样是来自于孔子说过的话,再一次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以及深刻的影响,不愧为万世之师。

不过,五十岁还有另一个称呼,“知非”,人活着经常需要反省自己,而春秋时期一个叫做“伯玉”的人,就是在五十岁这一年,有如神的指引和点化一样幡然醒悟,看清楚了自己前面四十九年当中究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非”即错误,“知非”自然就是明白自己的过错,所以五十岁也叫做“知非”。

3.老年时期

六十花甲,来源于“天干地支”,它们相互排列组合,刚好六十年一个轮回,而因为这些组合被称为“六十花甲子”,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六十岁自然也就叫做“花甲”,也可以叫“甲子”。扩展一下,“甲”和“子”,分别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首位。

随后,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岁真的很了不起了,尤其是在医疗条件没有现代这么高的古代,战争频发,七十岁真的难得,也就叫做“古稀”。再往上活,八九十岁,那就是“耄耋”,这还是曹操说的,也是他的一个理想,如果耄耋之年人们能够得以善终,草木昆虫也能受到恩泽,这样的场景不正是自己追求的天下太平吗?

最后一个,百岁老人,那就叫“期颐”。一百岁了,老人们还能做什么?现在六七十岁都要安享晚年回家养老,百岁老人自然更得有人能够在身边服侍和陪伴了,期,可以认为是“期盼”,也是一百年一个“期”,颐,就与“颐养天年”一样,好好养着,这一百年的人生,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皇帝的女性亲属都是公主,但是称呼上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皇室之女都被称为“公主”,然而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各个不同辈分的女性都是什么公主,很多人都会错以为皇帝的大女儿就是“长公主”。古代人遵守礼节十分严格,所以当然不会弄错,但是现代人总是会犯很多错误。那么,皇帝的姑姑、姐妹、女儿这些公主在称呼和礼制上面,都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呢?

都是公主,确是不同辈分的公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最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古代皇宫的礼法更是严格要求的。

自汉朝起宫中的礼制就很完善,这还要从窦漪房说起,窦漪房的女儿馆陶公主从小备受宠爱,不仅让窦漪房对她言听计从,就连自己的亲弟弟汉景帝都非常敬重她。这也使得她和还是美人的王皇后联合帮刘彻夺得皇储位。汉武帝登基后,不仅取了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还册封自己的亲姑姑为大长公主,在馆陶公主权力巅峰时期还有称之为"窦太主"。(古代皇帝儿子女儿多,为了区分有从母的叫法。)

再说,王皇后的大女儿,也就是刘彻的亲姐姐平阳公主。她从小和刘彻亲厚,长大后,见到弟弟的婚姻不幸福,又帮他寻找可心人。卫子夫就是平阳公主献给刘彻宽心的。平阳公主被称之为想长公主。

当然,也有个例外,就是刘彻和卫子夫的大女儿,也曾经被刘彻破例封为长公主,人称卫长公主。当然这主要源于汉武帝对她的宠爱。至于其他,皇帝的女儿自然都是公主。

再说,汉武帝临终前把幼子刘佛陵的生母勾戈夫人赐死,并将爱子交给鄂邑公主抚养,刘佛陵念她抚养之恩封她为长公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