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集20篇

浏览

4323

文章

378

篇1:狐狸和樵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伊索寓言狐狸和樵夫的寓意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狐狸樵夫》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守诺,更要言行合一,表里不一的人只会让人厌恶。故事里的樵夫嘴里说着会帮助狐狸,可是背地里却出卖了狐狸,这样虚伪的人不仅遭人唾弃,也很容易自食其果。

《狐狸和樵夫》

狐狸为躲避猎人们追赶而逃窜,恰巧遇见了一个樵夫,便请求让他躲藏起来,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一会儿,许多猎人赶来,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他嘴里一边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告诉他们狐狸躲藏的地方。

猎人们相信了他的话,并没留意他的手势。狐狸见猎人们都走远了,便从小屋出来,什么都没说就走。樵夫责备狐狸,说自己救了他一命,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如果你的手势与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好好地感谢你了。”

《狐狸和樵夫》的出处

《狐狸和樵夫》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收录有300多则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梭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天鹅梭子鱼和虾的道理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梭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目标一致时才能达成有效的合作。如果合作对象之间有着不同的目标,不懂得配合的重要性,那么这种合作只是无用功而已。梭鱼的故事出自俄国寓言《天鹅、大虾和梭鱼》。

《天鹅、大虾和梭鱼》

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

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

它们都给自己上了套,

拼命地拉呀,拉呀,

大车却一步也动不了。

车子虽说不算重,

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向云里钻,

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

梭鱼一心想朝水里跳。

究竟谁是谁非,

我们管不着,

只知道,大车至今还在原处,

未动分毫。

《天鹅、大虾和梭鱼》的介绍

《天鹅、大虾和梭鱼》出自语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诗。诗歌有四节。第一节点明了寓意: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把事情做成功。第二至第三节生动地描写了天鹅、大虾、梭鱼拉车的情景。第四节交代了拉车的结果。

《天鹅、大虾和梭鱼》通过浅显幽默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做成功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朝三暮四告诉我们的道理 朝三暮四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如果眼里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的话,很可能因此被愚弄。朝三暮四原来指用诈术欺骗人,后来比喻常常变卦、捉摸不定。

《朝三暮四》原文

佚名 〔先秦〕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他很爱猴子,养了一群猴子,他能够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减少了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良拜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张良拜师的道理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张良拜师告诉我们拜师学艺要心诚,尊师重道。只有真诚地向老师学艺,老师才会倾囊相授。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重诺守信的重要,诚心与坚持是学艺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

《张良拜师》的故事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 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专研此书。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是:人不是天生就知道知识和道理,谁能够没有疑惑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的出处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师说》,原文节选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物极必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物极必反的意思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物极必反告诉我们当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物极必反的近义词有:月盈则亏、剥极则复、剥极将复、日中则昃、极则必反、乐极生悲、穷则思变、否极泰来、周而复始。

物极必反的用例

1、我坚信凡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2、世界上的事总是物极必反,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3、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物极必反,收到反效果。

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5、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

6、俗话说,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7、事物发展重要的一条规律是物极必反。

8、要知道物极必反,最黑暗的阶段过去了,光明就会到来。

9、世界上的事总是物极必反,可以说是亙古不变的定律。

10、凡事物极必反,如果耽溺于富贵,就会招来灾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为虎作伥是什么意思 为虎作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2391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古代的一些成语很多都是寓意比较深刻的,或者就是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说这个“为虎作伥”,想必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吧,这个成语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告诉大家什么样的道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为虎作伥是什么意思

为虎作伥,汉语成语,拼音是wèi hǔ zuò chāng,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出自《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

【近义词】率兽食人、助桀为恶、借势作恶、为虎傅翼、助纣为虐、助桀为虐、为虎添翼

【反义词】 劫富济贫、两肋插刀、除暴安良、为民除害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2、为虎作伥的故事

故事一

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作“伥”(chāng),伥会死心塌地地为老虎奔走效劳。

有个叫马拯的读书人,爱好游历山水。这一天,他来到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衡山风景秀丽,马拯忘情山水,在松林间转悠,不知不觉到了黄昏,看来这个晚上他是走不出去了。

马拯正着急,忽然看到前面大树上搭着一个窝棚,上面一个猎人正朝他示意。马拯一低头,看见原来就在前面不远是猎人设的一个陷阱,马拯吓了一跳说:“好险!”

猎人从树上跳下来,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天黑了还在林子里转悠?”

马拯把自己贪恋山水而忘了时间的事说给猎人听了。猎人说:“这里老虎很多,十分危险,你一个人不要再走了,就在我这里过一夜吧。”猎人边说,边走到陷阱边,架好捕虎用的机关,然后带马拯登上大树的窝棚。马拯一个劲道谢。

半夜里,马拯从睡梦中醒来,忽听得树下叽叽喳喳有许多人在讲话,声音越来越近。马拯警觉起来,借着月光,看见前面走来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总共怕有几十人。这些人走到马拯和猎人栖身的大树近旁时,忽然走在前面的那人发现了陷阱,十分生气地叫起来:“你们看!是谁在这里暗设了机关陷阱,想谋害我们大王!真是太可恶了!是谁竟敢如此大胆!”说着,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将猎人设在陷阱上的机关给拆卸下来,然后才前呼后拥互相招呼着走过去了。

待这伙人走后,马拯赶紧叫醒猎人,把刚才的一幕告诉了猎人。猎人说:“那些家伙叫做伥,他们原本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可是他们变作伥鬼后,反而死心塌地为老虎服务,晚间老虎出来之前,他们便替老虎开路。”马拯听后明白了,他对猎人说:“那他们刚才所说的大王一定是老虎了。老虎可能不多久就要来了,你赶快再去把机关架好。”

猎人敏捷地从树上下来,把陷阱上的机关重新架好,刚登上大树,只听一阵狂叫,一只凶猛的老虎从山上直窜过来,一下扑到陷阱的机关上,只听“嗖”的一声,一支弩箭弹出,正中老虎心窝。只见老虎狂暴地跳起,大声吼叫,叫声直震得松林发抖,老虎挣扎了一阵,倒在地上死了。

老虎巨大的哀叫声,惊动了已走了很远的伥鬼们,他们纷纷跑回来,爬在胸口还流着血的死老虎身上大哭起来,边哭还边伤心地哀号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

马拯在树上听得明白,不由得大发雷霆,他厉声骂道:“你们这些伥鬼!自己是怎么做的鬼还一点不知道,你们原本就死在老虎嘴里,至今还执迷不悟,还为老虎痛哭!真令人气愤!”

这些伥鬼,自己明明被坏蛋害死,可是死后还要做坏蛋的帮凶,实是可恨。

故事二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吃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

故事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 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3、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坏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武力支持。试问:没有老虎提供武力支持这个坏事还能做的成吗?它隐藏的含义是: 要想为民除害先要把老虎弄走,没了武力支持的坏人是做不成坏事的。因为他以前做坏事别人不敢反抗是因为害怕老虎,现在老虎不在了他再欺服别人别人就敢反抗了,他的坏事就做不成了。 打个比方:你们班有个人他亲戚是校长,他仗着亲戚是校长天天欺服人,其他人害怕校长不敢反抗,如果校长换人了,他再欺服别人别人还会怕他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杀驼破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杀骆驼破瓮的故事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杀驼破瓮》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故事内容为:从前有一个人,他把粮食存放到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主人很担忧,却无计可施。这时一位老人来到那人跟前说:“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虽然杀死了骆驼,但还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蠢人,被后人所耻笑。

这个故事既对骆驼主人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又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嗟来之食故事启示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靠自己,要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故事内容为: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一天,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说:“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嗟来之食,汉语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司马光砸缸简介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动脑,遇到紧急的事情时也要沉着冷静,镇定地思考正确的对策,冷静地解决问题。《司马光砸缸》讲述了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了失足落于水缸里的小孩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得出来的道理 画蛇添足告诉我们的道理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画蛇添足》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作聪明,有时候多做多错,要学会适可而止,做正确的事,不做多余的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要脱离客观实际做事。

《画蛇添足》

刘向 〔两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启示 曾子衣敝衣以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无功不受禄,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国君派使臣前往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使者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曾子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子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凿壁借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即使没有富裕的家庭条件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我们也不能轻易被生活的磨难所打倒,要相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

《凿壁偷光》的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陈谏议教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陈谏议教子中体现的美德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陈谏议教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冲动行事。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宽厚,做事要考虑好后果,三思而后行。

《陈谏议教子》的原文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陈谏议教子》的译文

宋人陈谏议的家中有匹劣马,(马的)性情暴躁,不能被人驾驭,踢伤咬伤了许多人。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因而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还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聪明的梅花鹿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一只梅花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聪明梅花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要惊慌,要像梅花鹿一样善于运用自己的才智,要勇敢利用现有条件与敌人斗智斗勇,从而度过危机。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他人,更不要听风就是雨,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聪明的梅花鹿》的故事

有一只老虎,遇见一只梅花鹿。老虎很想吃梅花鹿。但是它从来没有见过梅花鹿,不知道梅花鹿有什么本领,就问:“你们满身的斑点是做什么用的啊?”

梅花鹿说:“这是我吃老虎的记号,我吃一只老虎,身上就长一个斑点。”老虎一听,吓得拔腿就跑。

半路上,老虎遇见一只狐狸,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它。狐狸听了大笑起来,说:“你上当了。走,我和你去把它捉来,给你做午餐。”老虎说:“不,梅花鹿很可怕,也许你看见它也会跑的。”狐狸说:“跑?要是你不放心,就用你的尾巴绑住我的尾巴好了。”

梅花鹿看见老虎和狐狸一块儿走来,就喊:“狐狸啊!谢谢你把老虎给捉来了,我正在找它呢!”

老虎听了,以为上了狐狸的当,回头就跑。结果,狐狸被老虎给拖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月攘一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月攘一鸡的寓意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月攘一鸡,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意思是:有一个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的人。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所拥有的道德。”他回答说:“那就让我减少这种行为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如果知道偷鸡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道自己是错的,就要马上改正,不要给自己找任何推脱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杨修之死告诉我们的道理

全文共 162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曹操本来就是一个爱才的人,非常想把有才的人招到自己这边。但是就算如此,杨修也算是一个有才之人,但是曹操却还将其杀害,这是怎么会是呢?杨修到底是做了什么才会让曹操这么恼羞成怒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其一,杨修爱卖弄,杨修作为一名文学家,由于很有学问,而且也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个爱才之人,于是便让杨修做了丞相府的主簿之职,这虽然只是个闲职,但是却很有权利,因此可以看出曹操对杨修的重视。但是杨修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爱卖弄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卖弄事件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阔”“一盒酥”“鸡肋”等一系列的故事。作为曹操的下属。杨修处处卖弄学问,而且在众人面前的风头盖过了自己的主人。

其二,杨修犯了古代皇家君主的大忌,不应该参与夺嫡之争,杨修在做曹操的秘书期间。曾参与了曹操的儿子曹植与曹丕的夺嫡之争,杨修曾为曹植出谋划策,使得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是曹操知道这一切的主谋是杨修之后,便取消了这个念头,从此曹操便有了杀杨修之心。

其三,因为杨修是袁术的亲外甥,曹操与袁术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由于这层关系,曹操便开始对杨修的不信任,而且当年曾与杨修的父亲杨彪有过节。为了报仇曹操也要杀了自己敌人的儿子。大家都知道得罪曹操的人在三国里没有一个好下场,当然杨修也不会例外了。

其四,杨修还故意揣摩领导的真实意图,曾多次泄露曹操重大的秘密,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这一点是曹操最不能接受的原因。

2、杨修之死告诉我们的道理

不要耍小聪明,老老实实做人

比如说一盒酥事件,曹操只是随手一写,心里可能就是杨修解释的那样,但曹操没说,身为下属就不能乱猜。否则领导的面子会挂不住。这就好比有些领导说话只爱说一半,身为下属的就应该多问。宁愿领导说自己脑子不灵活,也不能故意耍小聪明,否则你要是出了什么错,领导是不会承认的。

不要瞎搀和事,要老实做事

比如说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这本是就曹操自己的家事,也是未来魏国的大政之事,不是一般人可以介入的,但杨修却要搀和。这就好比公司两个副经理争夺下一任总经理的位置,你明目张胆跑去两人中间瞎掺和,肯定会得罪人。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是什么职位就干好什么事,整天像个万事通一样,到处指手画脚的人,通常不遭人喜欢。

不造谣,不传谣

比如说汉中之战的鸡肋事件,曹操没明说,杨修就动摇军心的说曹操想撤军,曹操杀掉他,完全是合情合理。这就好比公司领导要裁员,领导没公布前,就不要乱说,否则动摇士气,领导第一个要裁员的就是你。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在领导眼里,马屁精只要一个就好了,要想在公司、单位里面待的久一点,一定要管住自己嘴,老老实实做事,不要老觉得自己了不起。以上就是演义小说中的杨修之死的情节。下面再说历史上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3、杨修之死说明了什么

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

这一论点应该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现在的企业求贤、个人创业,多要求要能伸张个性、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所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那么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知道呢?依我看,可能只有去张扬表现了。

只要说你能借助企业平台创造效益,并与公司提前约定利益分配,那么,你发挥的结果一般来讲,是不会成为杨修的。

因而,在正确理解了“我从小所受之训诫”之后,又应从杨修的所做所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师长们之所以不让在小时读三国,是要我以杨修为诫,是担心从小就不务实,去勾心斗角;或象杨修一样只顾表现而不注意言行的负面后果。

这样又看来,三国还是要精读,以助能理解世事的运行原理;杨修也要学些,以便领导能发现提拔。只是要能把握轻重原则。

目前,经济市场、社会运行规则已经进入了一个“销售时代”,人人都在推销自己;包括做管理、做市场、做工作;甚至做官、做文、做人;如果不去主动张扬,怕的是工作没成绩,连生活也解决不了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墨与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墨与砚这则寓言获得什么启示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墨与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墨与砚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很多时候孤军奋战不是最好的选择,学会让1+1>2,最大化地发挥彼此的价值,才能更加靠近成功。

《墨与砚》

最好的朋友往往也会闹点别扭,墨与砚从来就是一对配合得很好的伙伴。假说,他们也有过一次矛盾。

有一天,黑墨忽然长叹一声,对砚台说:“老兄啊!我不想跟你厮守下去了。就凭我这副乌黑硬朗的身骨,到哪儿不受欢迎?干吗要在你这小天地里转一辈子呢?”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砚台翻了翻眼皮,瞪着黑墨问。

黑墨昂着头,傲慢地答道:“你这点小肚子,岂能容纳我这块大料?你瞧我稍微转动一下身子,就碰到你的腹壁;再一转身,就要顶穿你的肚皮了。要是让我出去,在桌面上或是地面上打转转,保证可以磨出更多的墨汁来。”

“我劝你别好高鹜远了,”砚台笑了笑对黑墨说,“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将一事无成。”

“哼!你压制我的才能这么多年了,难道还想压我一辈子吗?”黑墨拉长了他那副黑面孔,气势汹汹地质问砚台。

“我这是好心劝你,听不听由你。”

“不管你怎么说,我也要离开你!”说完,黑墨腾地跳出砚台,在桌面上呼呼啦啦地转动起来,一边转一边高声对砚台说:“今天,我要让你看看我的能耐!瞧我转得多灵活,多带劲,简直就像在溜冰场上进行滑冰表演一样!”

黑墨转啊,转啊!转得头昏眼花,猛一跤跌在桌面上,腰也扭了,腿也折了,可是瞧瞧桌面上,却一点墨汁也没有。

砚台诚恳地说:“你不听忠告,才吃了这个大亏。你把自己的能耐估计得太高了,其实,离开了水和我,你又有什么作为呢?快回来吧!”

黑墨重新跳进砚台,转上几圈,脚下就涌出了香喷喷的墨汁。

从此以后,黑墨就安心地在观台里转磨,再也不想跳出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山羊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山羊和狐狸的故事明白了什么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狐狸山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听信他人的话语,要在考虑万全后再做出行动。同时,我们也不要因为诱惑就轻率行事,要依靠理智做出清醒的判断,并考虑好行动的后果后再行动。

《狐狸和山羊》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然不能成功地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渴极了,四处找水喝,终于发现了这口井。他探着头,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一边喝水,一边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是天下第一井水,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它痛饮。

一心只想喝水的山羊信以为真,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共同商议爬上去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叫山羊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趴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不就都得救了吗?”

公山羊同意了它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到了井沿上。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了。”公羊懊悔的在井底。后来被救了,认为这是一个教训,再也不盲目做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文言文百发百中的翻译 百发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百发百中》的译文:楚国有一个叫做养由基的人,擅长射箭,他距离柳树一百步就能射中,百发百中,他身边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箭了。”

养由基(听后)说道:“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百发百中》的全文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道理:《百发百中》告诉我们事物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道理,懂得射箭之道也要懂得休息之道,只有好好休息才能更好地射箭,两者是相互相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