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白居易

白居易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白居易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白居易问题。

分享

浏览

2739

文章

36

白居易是谁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自幼聪颖过人,读书刻苦。白居易及第后,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在担任左拾遗时,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诗。后来,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主持疏浚六井、修堤蓄积湖水、开凿“七里山塘”。随后,白居易先后任秘书监、太子少傅,封为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逝世,享年75岁。

白居易现存诗歌2741首,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诗歌的形式写出了《长恨歌》。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呢?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篇传诵古今、脍炙人口的诗篇《长恨歌》。这是他在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任县尉时,和友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吟写的。

仙游寺原位于周至县城南三十里的 黑水峪口。隋代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到这里消夏避暑,见此地风景优美,便下旨在这里修建一座行宫,名为仙游宫。

到了唐代,仙游宫改为三个寺院,一个寺院已经无存,留下的两寺分隔在黑河南北两岸。南岸的就是仙游寺,亦称南寺,明代曾改名为普缘禅寺。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又恢复了仙游寺的旧称。

仙游寺四周山清水秀,峰峦环峙,环境清静幽雅,白居易任县尉时,常与文友到此把酒谈诗论文,纵谈天下国事。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应命写《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朽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在这里写成。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被称为什么称号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被称为什么称号

白居易被称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被称为诗什么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被称为诗什么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

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为什么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为什么

白居易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因为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白居易称呼他为“刘二十八”。另外,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刘禹锡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展开阅读全文

刘禹锡与白居易和称为什么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刘禹锡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

1.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与谁并称为白刘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与刘禹锡并称白刘,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曾谋面 。敬宗宝历二年,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此后,两人一直有诗相互唱和。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并自称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的丰收之情!

全文共 177 字

+ 加入清单

观刈(yì)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白居易被叫做诗魔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诗魔的由来正如他诗中所说“魔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息”,反复的诵读着自己的诗句,导致自己嘴巴里长满了口疮,诗魔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白居易写诗的题材一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身边提选的,他的诗歌让人通俗易懂,他的用词手法主要运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从来都不参加党内的战争,淡泊名利。一心只为造福百姓为己任。他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诗歌是历史上的经典,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

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河南新郑人。他34岁的时候中进士,开始进入仕途。在白居易生活的年代里,大唐王朝已经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面对江河日下的国事,白居易痛心疾首。他先后在盩庢县、江州等地当过官,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京兆尹。后来由于受到朝廷的排挤,他被贬江州,之后又到过苏州、杭州做官,他最怀念的日子,就是在杭州当官的时期。晚年的白居易,一直任一些虚职,日子过得极其无聊。终其一生,白居易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白居易和元稹被后人并称为“元白”,和刘禹锡一起被后人称为“刘白”。

据说白居易一生极其爱好诗文,他有每天朗诵和抄写诗文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都会从早上开始又诵又写,直到晚上,长此以往,他的舌头因过度诵读而生了疮,手指也由于过度书写而长了老茧。他甚至还写过一句诗用来自嘲,“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鉴于他对诗歌的过分热衷,因此后人根据这句诗的意思,将白居易称为“诗魔”。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最长的诗

全文共 7230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最长的诗-长恨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其中他最长的一首诗是《长恨歌》。下面一起和小编来欣赏一下吧。

译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车队走走停停,西出长安才百余里。

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叛乱平息后,君王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泪湿衣衫,东望京都心伤悲,信马由缰归朝堂。

回来一看,池苑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

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遍寻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围绕的仙山。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数之不尽,个个风姿绰约。

当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贵妃。

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让小玉叫侍女双成去通报。

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

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

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注释

(1)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2)重色:爱好女色。倾国:绝色女子。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3)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4)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十七岁(开元二十三年)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七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5) 丽质:美丽的姿质。

(6)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7)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8)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9)侍儿:宫女。

(10)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11)云鬓:《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12)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萧纲《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

(13)春宵:新婚之夜。

(14)佳丽三千:《后汉书·皇后纪》: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言后宫女子之多。据《旧唐书·宦官传》等记载,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

(15)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

(16)列土:分封土地。据《旧唐书·后妃传》等记载,杨贵妃有姊三人,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日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珪,为光禄卿。再从兄铦,为鸿胪卿。锜,为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从祖兄国忠,为右丞相。姊妹,姐妹。

(17)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18)不重生男重生女: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等。

(19)骊宫:骊山华清宫。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20)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21)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22)霓(ní)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

名。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23)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24)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走。当时随行护卫并不多,“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词。乘:一人一骑为一乘。

(25)翠华两句:李隆基西奔至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以平民怨。玄宗为保自身,只得照办。

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26)六军:指天子军队。《周礼·夏官·司马》:王六军。据新旧《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等记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执之降安禄山,潼关不守,京师大骇。玄宗谋幸蜀,乃下诏亲征,仗下后,士庶恐骇。乙未日凌晨,玄宗自延秋门出逃,扈从唯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丙辰日,次马嵬驿(在兴平县北,今属陕西),诸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玄宗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玄宗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27)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28)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委地:丢弃在地上。

(29)翠翘:首饰,形如翡翠鸟尾。金雀: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玉搔头:玉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30)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yíngyū):萦回盘绕。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

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31)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32)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33)夜雨闻铃:《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

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暗指此事。后《雨霖铃》成为宋词词牌名。

(34)天旋地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

(35)不见玉颜空死处:据《旧唐书·后妃传》载:玄宗自蜀还,令中使祭奠杨贵妃,密令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焉。

(36)信马: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37)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38)西宫南苑: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39)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40)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据《新唐书·百官志》,内官宫正有阿监、副监,视七品。

(41)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42)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43)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44)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文帝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霜华:霜花。

(45)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言其珍贵。谁与共:与谁共。

(46)临邛道士鸿都客:意谓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

名,这里借指长安。《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47)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48)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49)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50)穷:穷尽,找遍。碧落:即天空。黄泉:指地下。

(51)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52)玲珑:华美精巧。五云:五彩云霞。

(53)绰约:体态轻盈柔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54)参差:仿佛,差不多。

(55)金阙:《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大洞玉经》:上清宫门中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西厢:《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日庙。西厢在右。玉扃(jiong):玉门。即玉阙之变文。

(56)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吴王夫差女。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57)九华帐:绣饰华美的帐子。九华:重重花饰的图案。言帐之精美。《宋书·后妃传》:自汉氏昭阳之轮奂,魏室九华之照耀。

(58)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逦迤:接连不断地。

(59)新睡觉:刚睡醒。觉,醒。

(60)袂(mèi):衣袖。

(61)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62)凝睇(dì):凝视。

(63)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64)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65)人寰(huán):人间。

(66)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67)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68)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擘:分开。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69)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70)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71)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72)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73)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74)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及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最长的一首诗是哪首

全文共 409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白居易最长的一首诗是哪一首吗?接下来就由的小编带领大家学习和了解白居易最长的诗。

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最长的诗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长的一首诗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此外还有我国著名音乐家黄自创作的同名等。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杜甫在唐代也只能租房?唐代官员60%都没房子

全文共 1669 字

+ 加入清单

不要以为只有现代人才为房子发愁,古代人也有同样的烦恼。例如唐代时期,像白居易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只能租房,当时的官员更是高达60%都没自己的房子,当然当官的人是有公家给分房的。但你要是被贬或者出了什么错误,这房子也就再也不是你的了。不过唐代被誉为最开放的封建时期,人们自然也不会把心思放在房子上,而且古人几乎世世代代都在同一个家里,一般情况都不会选择轻易搬家,也不需要新房。

长安月下,到处灯火阑珊,车水马龙,古老的大唐气象俨然升腾起一派繁荣气象。帝都的四周人群都以能够来到长安生活为奋斗目标,无论西边,还是东边、南边都风尘仆仆赶到长安,有的是科举、有的是做生意,总而言之,盛世滋生人口给大唐带来了从来未有的雍容大气。

然而大唐此时也开始患上“城市病”,住房成了所有人关心的话题,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人群并非普通的老百姓,甚至唐代的官员也为住房难感到焦虑。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四月:“内侍省见管高品官、自身都四千六百八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家衣粮半分。”《旧唐书·宪宗本纪》这段话九十指当时宦官当中,有房子的仅占36.7%,剩下的63.3%……的人都没有自己的房子。

高房价一直都是唐朝主要的“城市病”,很长时间,一些官员都在为解决“住”的问题而发愁。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肯定,提高自己的声名。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但是顾况真的把白居易的才华能够立足在长安想的简单了,很长时期,白居易靠租房子维持生活。在他担任礼部主客郎中、知制诰这一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要职的他,此前在已经在长安飘荡了17年。在诗中他形容这段无房飘零的生活“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泊木偶人。”这首诗可谓道尽了白居易在长安租房岁月的辛酸。

作为千百个个大唐租房者,白居易只是其中一位,包括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长安更是凄凉。他35岁来到长安应试,在长安城南租了一个地方住下,后来因为拿不起房租被迫迁移到长安“八环”以外的地方去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看到妻儿老小跟自己受苦,他从心底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这个“寒士”虽然满腹才华忧国忧民,却被冻得瑟瑟发抖,实在让人生怜。

是什么让大唐的房子如此紧缺呢?无外乎当时的有钱人把房子都给占了,基本每个人手里都有两套房以上,或者更多。除了拥有宽敞的房子外,在长安好的地段房子都被囤积下来,他们又在郊外建造别墅,所谓“东都立第于集贤里”、“有于午桥创别墅”等等的记载。其次由于住宅房屋紧张加之好的地段被寺庙占据,于是唐朝的房屋租赁开始走火,在长安,租房子住是普遍现象,许多人也都习惯,并不以此为耻。唐穆宗时期的高级官员郑权由于为官清廉“家属百人,无数亩之宅,赁屋以居”。从穷困走出来的韩愈对此非常钦佩,曾说“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

此后租房成了没钱却又需要在长安长期生活的官员们基本选择,按照白居易的收支水平来看,他“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每月能赚16000二文工资,换算一下当时的100文相当于现在的20元,折合下来月入3200元。对此收入,白居易说能租费,还能有点结余,以此可见,后期他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是满意的。当时的租房业火到什么样呢?就是当时的太子都亲自参与这些商业活动“顺宗在东宫,舍钱三十万,为(贾)昌立大师影唐及斋舍。又立外层,居游民,取佣给。”就是太子给一个叫贾昌的人盖了一套大房子,专门留出一大部分作为出租房屋,以此收租金。

从安史之乱后随着唐朝经济实力下降和社会逐渐动荡,曾经火热的租房逐渐冷了下来,背井离乡,大面积迁徙的离愁别绪开始充斥当时的诗文,以此可知,租房也好,买房也罢,全都需要一个安定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为什么也是诗仙?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到诗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吧,的确,在教课书里面,对于这个称号可以说已经是硬性规定了,诗仙指的就是李白,其他人都不是诗仙。然而你是否知道,真实的历史上,李白还真的称不上是诗仙,而真正的诗仙则是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这件事情还不是毫无根据,就连史书上也有过这样的记载

“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魔”是白居易,“诗佛”是王维……教科书一般是这样规定唐朝的几位著名诗人的。

唐朝的诗歌发达,众所周知。给诗人起一个雅号,也确实有助于记忆他们诗歌艺术的特点。但是,这些雅号是怎么来的,很多人是不一定清楚的,也没有必要弄清楚,毕竟,考试记住答案就行了,管多了反而浪费精力和时间。

唐朝的事情,要看唐朝的记述。记述唐朝事情的书,最可靠的还是正史,即《旧唐书》和《新唐书》

根据这两部历史书的记载,“诗仙”其实根本不是李白,而是白居易!

《旧唐书》卷166列传116的《白居易传》记载: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白居易在一封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信中陈述:了解我的人都认为我是诗仙,不懂我的人却认为我是诗魔。这种自述有没有权威性呢?

要看这封信的价值。这封信后来有一个题目,叫作《与元九书》。在这封信里,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此信的一开头提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这封信具有权威性。所以,这封信被《旧唐书》全文照录,好长啊,3600多字。

但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却有些大感意外了:对白居易了解的人都叫他“诗仙”,不了解他的人才叫他“诗魔”,难道今天的我们都不了解他?称他为“诗魔”是极大的误会?

对这两个雅号,白居易有自己的解释: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可见,白居易对这两个雅号都是承认的,但他更喜欢“诗仙”这个称号。而在这两部史书里,李白并没有被称为“诗仙”!“仙”字倒是有的。

《旧唐书》卷190列传140(下)文苑《李白传》: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贺知章评论李白是“天上贬谪到人间的仙人”。注意,这两个评论有一点不一样:《旧唐书》的记载是贺知章针对李白的形象;《新唐书》的记载是贺知章针对李白的文章。这两个评论,并没有把“诗”和“仙”连起来!

可见,当时,并没有人把李白称作“诗仙”,否则,后李白七十几年出生的白居易怎么敢冒用前人李白的名呢?绝不可能这么傻呀,没有区分度呀,侵犯知识产权呀!即使到了宋代,李白也没有“诗仙”之名,否则,大文学家欧阳修怎么不会把它编入《新唐书》呢?

“诗仙”之名,是怎样从白居易的身上挪移到李白身上的?这段公案,不知谁能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草堂陈列室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草堂位于江西庐山风景区花径公园内,1988年在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

白居易草堂陈列室建于1988年,完全按照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五架三间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复建,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它向有人展示了草堂的变迁经过。由著名的雕塑家王克庆于1996年雕刻成的2m多高的白居易塑像伫立在白居易草堂前。这座草堂占地65㎡,再现了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境。

地址:九江市庐山市庐山风景区内花径公园内

类型: 博物馆

游玩时间: 建议20-30分钟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庐山风景区门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被称为是什么 白居易他被誉为什么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称为“诗魔”和“诗王”,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代表诗作。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池上 白居易解的意思 池上古诗解的意思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池上》古诗中“解”的意思是懂得,全诗的意思: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所作,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看见有个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

赏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个“偷莲 ”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中刻画了一个活泼灵动的小娃娃,作者通过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展开阅读全文

春题湖上翻译 白居易诗春题湖上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春题湖上》的翻译:西湖在春天到来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群山环绕着如平镜般的湖水。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圆月映在水中,就像一颗明珠。早稻如同绿色的毛毯上的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春题湖上》的原诗

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题湖上》的创作背景

《春题湖上》写于公元822年。当时诗人即将前往洛阳赴任,在杭州住期将满时,写下了这首诗。全诗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早蝉白居易原文翻译 白居易的早蝉诗意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便开始叫了。蝉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蝉的叫声让我觉得自己鬓角已经花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早蝉》

唐·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赏析

《早蝉》中描写了作者在两个地方听到的蝉叫声,一种是诗人回忆起在皇宫的槐树下听过的蝉声,一种是诗人在江州听到的蝉叫声,每次听蝉的心境不同,所以感觉自然也是不同的。诗人在江州听到蝉叫声之后,联想到自己年华不再、故园难回,难免悲从心生,悲观的情绪便一下涌上了诗人的心头,低落的心情便在诗中表现了出来。

白居易作品

1、《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花非花表达了什么感情 花非花白居易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的《花非花》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同梦幻泡影般无常的感慨,及其对人生已逝美好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出自《白氏长庆集》,是一首杂言古诗,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富有朦胧美。

《花非花》

白居易 唐代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创作背景

《白氏长庆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简简吟》二诗,且二诗均为悼亡之作。而《花非花》这首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所以推测《花非花》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字什么晚年号是什么 白居易的简介晚年号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的主要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逝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公元846年,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欣赏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