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代

汉代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汉代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汉代问题。

分享

浏览

6950

文章

39

汉代丞相传后代一绝活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相传后代绝活

我们都知道项羽和刘邦之间楚汉争霸的故事,那时候他们两个使出了各种手段,就是为了能够成为下一任的君王。项羽有一个亚父叫做范增,那时候项羽对他非常尊重,就好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而范增也是极力的推崇他。后来有一次,范增就给项羽想出了计谋,让项羽宴请刘邦来参加宴会,之后趁着这个机会来杀掉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当时刘邦自然知道这个宴会背后的目的,但是他又不得不去。在晚宴的时候,刘邦的心中一直很忐忑,好在最后是樊哙帮助他逃了出去,如果不是因为樊哙当时出手救他,后果很严重。樊哙原来是以屠狗为生的,后来他也参加了那时候的起义,在战场上他表现的特别的勇猛,再加上因为救过刘邦的性命,所以在刘邦成为皇帝以后,对他也是特别的器重,把他封为了那时候的丞相。

那时候的樊哙对刘邦很是忠心,之后,刘邦又把自己的老婆的妹妹许配给了樊哙。这样一来,他们之间又多了一份关系。但是刘邦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他最初的目的,反而是让他们的关系往反方向发展。有一年刘邦生病了,再加上当时有一个将军反叛,于是刘邦就派樊哙去平反叛乱,但是没想到樊哙刚走,就有人给刘邦说樊哙有反心,并且还和吕后有勾结。本来刘邦就对自己的皇后干涉朝堂很是不满,再加上别人这么一说,更是生气。刘邦听见了这个人的话,于是就命令陈平去杀了樊哙。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陈平并没有杀掉樊哙,反而把他羁押了回去。

没想到在回去的途中,刘邦就去世了,而樊哙后来也被吕后所放了。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樊哙并不想继续在这种权势当中做挣扎,他也希望自己的后代不要再追名逐利,他希望自己的后人,就算是免被免去了官职,也不至于被饿死。于是,他把自己从军之前特别受别人欢迎的狗肉制作方法给记了下来,并且传给了他的后人。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后人们虽然依旧继承着他的官职,但是也都遍布全是。一直到今天,这个狗肉的制作方法都还在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汉代丝绸之路起点的是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汉代丝绸之路起点的是长安。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扩展资料: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为陕西省省会,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它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展开阅读全文

汉代文献称我国南海为什么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文献我国南海为涨海。

清代逐渐改称南海。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台湾。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该海域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中国领海由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千米。

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北起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一线,南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西依中国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抵菲律宾,通过海峡或水道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

展开阅读全文

正月为岁首的是汉代什么时期?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武帝时期

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以正月岁首的是汉代武帝时期。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汉武帝时期,国家渐渐富强起来。汉武帝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他决定改历法,易服色。公元前104年,他颁布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将一月再次定为岁首。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古时改朝换代,最先做的事情是“改历法,易服色”。夏朝制定历法,一年分四季,一季四个月,以正月为一年之首;商代夏,改历法,以每年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商,又改历法,以每年十一月为岁首。司马迁在《史记.历书》里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秦始皇改为十月为岁首,再改历法,通行全国。到了汉朝,承袭秦制,汉高祖,文帝,景帝,好多年都过去了,仍旧没有改变历法。汉朝初期这样的原因:一个字,穷。

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沿用下来。中国汉初以前,主要采用“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中的《颛顼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国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焚香习俗起源是很早的,汉代熏炉又有哪些品种?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焚香习俗很早就已经出现在进入到汉代的时候,焚香炉主要有博山还有鸭形熏炉。这两种熏炉在当时备受人们的关注,拥有着可爱的外形,拥有着精致的纹路。在后期就会逐渐的改变改变手艺,改变外形,给人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

博山

外表就如同是豆形,表面会呈现出山峦的样子,错落有致,就好像是在山间行走的奇珍异兽。在表面上还可以看到有着很多不一样的纹路,工艺比较精美,制作比较精美,能够有效体现出西汉时期的一个最高水平。如果在炉中去焚香,必然就可以看到袅袅香烟,就如同是仙气缭绕,一般会给人留下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受,当时在魏晋时期还是比较流行的。

进入到两宋时期,香薰文化就会逐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贵族之间就会不停的斗富,更是进入到书房中。无数人可能都会选择感悟人生。在造型,在工艺在装饰,这一方面会出现明显的改变,比如在进入到明清时期动物形状的香炉就开始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鸭形熏炉

鸭形熏炉又被称之为金鸭子香炉,有着可爱的外形,最早的时候是一种被狩猎的禽类。在封建社会时期会被大家赋予一些好的用意,能够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也可以有效体现出对生活的一种向往。汉朝时期的女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可以外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因此这些人可能不仅会用香薰来净化室内空间,同样也会选择去改善自身的味道。

无数的妃子为了能够吸引帝王的注意力,也会选择去增强自身的魅力,比如通过沐浴熏香,能够有效散发一种独有的味道,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总会让人自身清爽,而且还能够有效满足一些实际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自春秋至汉代台谢是什么建筑形式 什么是台谢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台榭是在春秋汉代这段长达六七百年的时期里,宫室和宗庙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具备了防潮和防御的作用。中国古代所称的台榭,是指将夯土堆成的高墩称为台,然后在上建造木质结构的房屋称为榭,这样的组合就被称为台榭。

最初的台榭是建在夯土台上,这些台榭一般都是以敞厅为主,没有墙壁,规模也不大。人们可以在台榭上眺望、宴饮和行射等活动。台榭的建造方法十分独特,需要将夯土堆积成一座高墩,然后在墩顶上建造木构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的高度,还可以避免地面潮湿对建筑的影响,在沿海地区尤为常见。

与一般的建筑相比,台榭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和实用性。它们常常作为观景台、宴会场所及行射等活动的场所。观景台是台榭的主要功能之一。古代的台榭常常建在山丘或高坡上,从台榭上可以俯瞰周围的风景,尤其是湖泊和山脉。这种建筑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清凉宜人的地方,可以欣赏美景、休息放松。

台榭还被广泛应用于宴会和娱乐活动。古代的宴会通常在宫殿中的台榭举行,一方面可以享受到台榭带来的凉爽和开阔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欣赏到周围的景色。宴会时,人们可以在台榭内部设立饭桌及座位,以供宾客们就坐享用美食。台榭的开放结构也非常适合进行娱乐活动,如歌舞、演出等。

台榭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具备一定的防御功能。由于位于高墩之上,台榭可以让人们更容易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增强警戒能力。与此同时,台榭还可以作为堡垒式的建筑,提供一定的防御措施。在战争时期,人们可以在台榭上设置箭塔和其他防御设施,以抵挡敌人的进攻。

尽管台榭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建筑形式渐渐消失。现代的建筑更注重的是实用性、舒适度和美观性,而台榭的建造方式相对较为繁琐,不易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台榭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台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汉代男户主死后,财产继承权归谁?

全文共 19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现在看来,一家之中原本握有财产大权的人过世之后,他的财产由谁来集成,要看法律规定或者他的遗嘱,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我国古代,也曾有这样一种继承财产的权利。一家中的男性户主死后,他的财产应由谁来继承?也许会有人认为第一选择是他的儿子。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汉代有关这样的规定。

妇女财产权折射着妇女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汉代妇女不但具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法律还赋予其支配家庭财产分配的权力,而这一权力的获得与其社会身份的转变关系密切。

1、为人女、为人妻

在汉代,继承分财产继承与身份继承,无论是哪种继承,所带来的至少是财产所有与支配权的获得。汉代法律支持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在汉代,女性有一定的身份继承权,体现在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立户成为女户主。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汉代女性能够单独立户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寡为户后。张家山汉简《置后律》载,户主因公殉职,妻子处于第七继承序列。张家山汉简《置后律》379-380则载,户主死亡,妻子处于第四继承序列。

王彦辉先生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差别的原因无非体现了汉代继承制度以直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原则,即法律制定者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类型家庭置后时,在保证财不出户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好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问题。”无论哪种情况,总之寡妇有户主继承权。

寡为户的另一种情况是丈夫死后,如果寡妻没有代户资格,可以分户析产。张家山汉简《置后律》386简对此有明文规定:“其(指寡妻)不当为户后,而欲为户以受杀田宅,许以庶人予田宅。”即丈夫去世后,妻子有权另立户籍分割家庭财产。

二是女为户后。正如王彦辉先生所指出的:“按照汉代财产继承法,女儿无论出嫁与否,在特定条件下都有资格为户后继承家庭财产,区别仅仅表现在代户的先后顺序上。”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提到:“毋妻以子女为后。”这些法律规定都揭示出汉代女为户后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三是赘婚家庭妻为户主由贾谊所言的“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可以看出秦代有出子为赘婿的习俗。《汉书·地理志》也记载淮南一带流行“赘子”习俗。由此可以推知汉代赘婚家庭还是存在的。由于汉代赘婿地位十分低下,法律为了保证财不出户,规定赘婿不能代为户主,而由妻为户后。

妇女不但可以继承户主身份,而且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继承财产。东汉灵帝时期(168—189 年)的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中,就反映了女性家庭财产继承的情况。

简文大意是说男子李建告官说:精宗有余财,田八石种,由于精宗没有儿子,只有女儿 ,所以他的田八石由女儿 继承,后来 继承来的田八石被他人所夺取,的儿子将此事告到官府。这个简文说明在一个没有男性继承人的家庭中,女儿可以继承田产。

总之,在家庭财产继承中,汉代法律支持女性的户主和财产继承权。女性无论是在室女,还是已嫁为人妻,都有权继承家庭财产。

2、“为人母”后的财产管理与支配权

如果说,在财产继承原则中,妇女的家庭角色身份变化没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在家庭财产的管理与支配权则与其身份变化联系密切。当一个女人扮演“母亲”这个人生角色时,她便有了对其子的家庭财产管理支配权。如孝文窦皇后“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

更为典型事例即《先令券书》所载先后嫁过三次,最后还是守寡的老妪朱凌。这宗家庭财产分割案例完全是在老妪朱凌的掌握下完成的,老妪朱凌在遗嘱条款的制定上扮演了主要角色。从老妪在券书中有那么大的发言权,在此后的遗嘱执行过程中又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可以看出,汉代女性对遗产的分配还享有一定的决断权。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建的“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也反映了这一事实,此例中的徐氏也是寡居,并掌管家庭财产的分配大权。由此可见,当一个家庭中的丈夫已故的情况下,作为母亲的女性则取代父亲的家长地位,获得家庭财产的支配大权。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对“夫死从子”说的现实否定。正如黄嫣梨所分析的:寡母的财产权“可视为在儒家‘孝’的特殊文化逻辑下,排除了或削弱了‘男尊女卑’的一般文化原则。”高世喻也曾指出:“‘从子’作为‘三从’之一,只是一种规范女性总体地位的大原则,而尊母则是实际贯彻始终的统治观念与普遍风气。”

上述妇女财产支配权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儒家思想观念仅仅是一种理想预设,而非现实生活本身。

以上分析启发我们动态地看待女性的家庭财产权力与社会地位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的财产权无疑居于同辈男性之后,就此而言,这无疑是汉代法律对“男尊女卑”观念的维护。从而说明,汉代法律规范中的性别秩序仍然以血缘伦理与宗法原则为价值核心。毫无疑问,汉代女人在一定条件下的财产权,为其现实生活带来了一定保障。

《先令券书》中的妪通过利用她的特权,重新分配家庭财产,从而保证了子孙们对她权威地位的认可和服从。

展开阅读全文

汉代没有导航,汉军是怎么深入戈壁草原打击匈奴的?

全文共 26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人其实一直有一些比较象征性的对手,那就是什么突厥啊,什么匈奴啊,反正不管那个朝代这个地方好像是经常性的有外敌来侵犯了,而且以匈奴的呼声为最高了,但是其实在汉代对匈奴的大家还是非常的给力的,也有网友问了,汉化其实是没有导航的,那么汉军是怎么在茫茫草原和漫天隔壁中不迷失方向行军的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吧!

一:汉匈战争一难题

自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忍了六十年欺辱的汉朝大军,终于向凶残匈奴勇敢亮剑后,最让匈奴人连呼意外的,却是汉军迅烈如电的打击方式。

话说这“迅烈如电”,原本该是匈奴铁骑的拿手本事,多年来倚仗弓强马快的他们,曾轻松在汉朝边塞来回袭扰。可自汉武帝年间大战爆发后,以血还血的汉军,却告诉匈奴何为“迅烈如电”:不但把匈奴来犯揍得头破血流,卫青霍去病等新一代战将们,更呼啸深入漠北草原。不管匈奴人藏得多深多远,总能逮住后迎头痛打,终于历经数十年血战,把匈奴杀得败逃臣服。

这段打出华夏民族辉煌时代的胜利,历代都享尽仰慕。但其中一桩“技术操作难题”,却令近代以来许多海外学者,常发出疑惑:没有导航科技的汉代,汉朝军队深入草原后不迷路就算不错,就算昔日名满天下的强秦大军,也不过在河套草原打个反击战,为什么汉军能在深入草原后,成功找到匈奴主力发起精确打击?他们凭什么做到的?

但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三件出土的文物,却让先前所有的吐槽声都齐齐哑然:汉军能够克服“迷路”难题,以精确的长途奔袭,发起对匈奴主力的毁灭性打击,凭的就是一件特殊法宝:军用地图。

当然,汉军能够在草原上肆意吊打匈奴,倒不是因为拿了马王堆墓里的这三张图,确切说,正是凭借着这三张图见证的,汉朝“信息科技”的重大突破:“舆地图”技术。

▲马王堆《驻军图》

二:强大的汉朝制图科技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技术,在先秦时代就已成熟。但汉代的军用地图,特别是深入草原的汉军,艰难跋涉时携带的地图,却是精确度更加升级的“舆地图”。这种地图有多强大?可以瞧瞧马王堆出土的这三张。

马王堆这三张图,分别是《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这三张绘制于汉文帝年间的彩色“舆地图”,记录了汉代时长沙地区的风貌,整个图纸上,更满是强大技术含量。

▲《驻军图》复原

首先一个技术突破,就是这三张地图精确的绘制比例。比如《地形图》上,98厘米的正方形绢帛上,以十八万分之一的精确比例,清晰绘制长沙地区的地理地貌,所有的山川河流道路交通,全在图纸上有清楚标注。且各个地形地貌间的地理距离,在地图上的比例间距更毫不差。而《城邑图》上,也精确的绘制了长沙车的房屋布局,是为研究汉代城市的活字典。欧洲在文艺复兴时代确立的地图测绘要素,这两幅汉代地图,早已经精确做到。

▲马王堆《城邑图》

而要论在战争中更实用的,却还有其中的《驻军图》,这幅长98厘米宽78厘米的长方形彩色地图,不但有媲美《地形图》的山川地貌道路绘制,更精确标明了九支部队的方位与交通路线。甚至连每支部队所属的烽火台与防火水池,也全有精确标明。一旦发生战争,指挥官凭借这张地图,就可以指挥到最基层的防御部队。防线部署将十分从容,堪称两千年前,最为实用的“信息导航图”。

这三张精美的汉代“舆地图”,以其精确的测绘水准,一直被世界地理学界视为“惊人的发现”。但这三张地图的绘制时间,比起汉匈战争开战,却还要早三十年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在那个汉朝厮杀匈奴的浴血年代里,汉朝军人们是拿着比这“马王堆文物”更先进的“舆地图”,雄赳赳气昂昂杀向草原的。

▲马王堆《地形图》

而且即使在汉匈战争爆发前,“舆地图”在汉朝各类大事件里,就时常露一把脸。从汉初分封诸侯起,汉王朝就不停更新技术,绘制各地的精确“舆地图”。汉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里,凭借“舆地图”导航的名将周亚夫,这才以果断的断粮道战略,把没头苍蝇般的数十万叛军包了饺子。汉武帝登基初时平定闵越的战役里,汉军也是以精确绘制南中国地貌的“舆地图”为参考,兵不血刃打完收工。

▲《地形图》复原

也就是说,自从汉代建国起,“舆地图”技术就是汉王朝拿手的“信息科技”。而比起汉朝以前,先秦战国时代的地图来,汉朝“舆地图”的测绘技术,更堪称爆表突破。为何短短几十年间,汉朝就有此技术飞跃?首先得归功一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三:萧何引发的“地图革命”

话说秦末农民战争时,还是“沛公”的刘邦浑水摸鱼杀进咸阳,进城后全军就一度放羊,各个忙着喝酒享乐搂钱,却唯独萧何不声不响来到秦宫仓库,把秦朝仓库里的各地图册,这些将领们眼中的“废品”,一股脑全收走。

这桩小事,哪怕放在中国古代测绘学发展史上,也是个绝对大事:刘邦闹腾一通后,西楚霸王项羽又进咸阳,几十万楚军变本加厉折腾,把秦朝仓库里各种文化资料都烧精光。连《尚书》等儒家典籍,都是靠了一些学者冒死偷藏下来。如果没有萧何这低调一拿,先秦中国地图测绘科学,恐怕也要被一把火烧光。

后来楚汉战争开打,这些萧何之前抢来的“废品”,却叫刘邦大尝甜头。面对项羽大军的来势汹汹,眼前铺开一堆地图的刘邦,才在每次被项羽暴揍后,都能眼前豁然开朗,然后对着地图从容布置,终于把一身蛮劲乱撞的项羽大军,活活怼死在乌江边。西汉开国的一大成功要素,以《汉书》的形容,就是“尽得秦图”。

如此“开国大功”,也让汉朝开国后的历代皇帝们,自然高度重视地图测绘。而且西汉开国后,数学成就也突飞猛进,几任丞相都是杰出数学家,“勾股定理”“重差法”等数学原理纷纷应用于地图测绘中,外加测向司南等仪器的应用,也就引发了一场“地图测绘革命”。绘制比例更精确,内容更丰富的“舆地图”,就这样应运而生,且技术水准代代演进。

甚至,汉朝这场反击匈奴的热血战争,就有之前六十年忍辱挨打岁月里,无数地图测绘者的心血:汉朝使者每次出访匈奴,都要记下沿途的道路山川地貌。每一场汉朝送公主“和亲换和平”的屈辱之路,更是多少无名的地图测绘者们的艰难测绘路。才有了一幅幅精确记录草原地理风貌的“舆地图”,为卫青霍去病们一次次提供正确导航。漠北之战的热血一胜,封狼居胥的荣耀时刻,同样该有这些绘图者的军功章。

也同样是在匈奴败逃的酣畅战史里,依然是汉朝地图测绘者们再接再厉,不断绘出西域等要地的正确地图,汉朝的大军与使节,得以继续沿着地图的指引隆隆向前。西域诸国从此纳入汉朝版图,汉王朝的声威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四方。即使是这段两千年前的古代史,也同样证明永不过时的真理:国家的崛起,永远是科技先行。

展开阅读全文

雅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优雅贿赂’由来已久,并不是一种新方法。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汉代霍,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汉元帝时代,有一个故事说,宫女为了变得漂亮,不惜重金贿赂画家。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优雅贿赂的来源。然而,也有“不知名”的女佣没有行贿,而是成了众所周知的谈资。

据说汉朝皇帝刘氏喜欢根据画家的肖像来挑选女仆。为了得到皇帝的召唤,住在后宫的宫女们总是希望画家毛延寿把自己画得漂亮。因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贿赂毛延寿。

王昭君有着雁的美丽,刚入朝就相信自己的自然美,并没有贿赂画家毛延寿。当毛延寿画王昭君的眼睛时,他说:“画家的生动之笔就是触摸眼睛。这是一点钱!”虽然王昭君也得到毛延寿建议的消息,但他并没有买帐,而是奚落了他几句。看到她如此傲慢,毛延寿指着昭君的眼睛,摸了摸她的脸。因此,王昭君只能在皇宫里呆很长时间,因为他“相貌丑陋”。直到她自愿离开,汉武帝才发现她的美丽。据说汉元帝对画家毛延寿非常不满,将他杀死。

明朝时,行贿受贿被充分利用。因为明代的字画可以作为工资银,既然可以作为工资银,也可以作为礼金。因此,书画成了与官员交流的利器,而行贿受贿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嘉靖年间,严嵩是第一任和第二任官员。他是一位非常有权力的部长,在政府和民间都有权力。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都擅长书法和绘画,所以低级官员搜查了大楼的内部,并爱上了他们。后来,颜的家人被没收,共抄了358轴(卷)墨抄本和3201轴(卷和卷)手印页古今名画。

清朝时,贪官小沈阳家中的古董古玩和名人字画比皇宫里的还多。当嘉庆皇帝复制小沈阳的房子时,他的财产相当于国家18年的税收。那时,儿歌在街上广为流传:“小沈阳倒了,嘉庆满了。”根据“小沈阳所有犯罪案件”的记录,小沈阳只接受了720多块著名砚台的贿赂。

展开阅读全文

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是什么它最初的表演形式 最初表演形式是徒歌的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是什么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重要音乐形式之一是相和歌,它最初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后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声调而形成。

最初表演形式是徒歌的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

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民间的街陌谣讴,最简单的是徒歌。这种形式犹如今日的清唱,它的特点是不用乐器伴奏,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演唱形式。先秦时期已涌现了一些著名的徒歌歌手如秦青、韩娥等,他们的歌声声震林木、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出形式,被称为“大曲”或“相和大曲”,它是最能反映当时艺术的水平。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但曲”“大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其结构比较复杂,典型的曲式结构是由艳—曲—乱或趋三部分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走马岭汉代遗址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走马岭汉代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马岭汉代遗址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李岗村,时代为汉。

走马岭遗址汉代文化层连续分布面积逾20万平方米,主体区域成南北走向,汉代文化层堆积厚l一2米。遗址主体区域以北地区,勘探出6座砖室墓。

走马岭汉代遗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雄州街道: 2000年3月,六合县原六城镇、灵岩镇、龙池乡合并成立雄州镇,镇域面积112.3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口13.8万,是新成立的六合区委、区0所在地。 雄州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仪征化纤,南接扬子乙烯、南钢、南化等国家大型企业,毗邻南京化学工业园,是南京市区在江北发展的中心地带之一,距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雄州街道襟江带。

展开阅读全文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六安汉代陵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西汉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面积15平方公里,区内由双墩、马大墩、三星墩、高大墩四对八大墩墓冢以及其他古墓葬共36座。

2006年3月——2007年1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六安市文物局联合对双墩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及漆木器、金银箔、玛瑙、青铜器、车马器等珍贵文物500余件,还发现了多种农作物果实。

经考证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国王刘庆,该项目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经省、市文物部门对该区域进行科学调查,确定其为西汉六安国王陵墓葬区。

该墓的出土文物和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对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制度以及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展示了汉代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文化,填补了汉代六安国历史的空白。

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王陵重点保护区域分布的四对南北向并列的双连冢墓葬(俗称“八大墩”)的每墩墓冢四周底角边线为界,向外各延伸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北至淠河干渠南岸,东至高大墩以东250米,南至宁西铁路,西至马大墩以西4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汉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的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遗址地处西汉梁王墓群的中心,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有可能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

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建筑基址发现时顶部夯土已被推掉,裸露出岩体,台基四周遗迹也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岩体四周原有石墙围护,东、西两侧保存较好,部分石墙尚存。此建筑基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上,主峰本身没有发现梁王墓,但其东、西、南面的山峰都埋葬有梁王墓,因此整个梁王墓地应以此山峰为中心,环绕四周。

展开阅读全文

汉代烘范窑遗址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烘范窑遗址为温县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烘范窑遗址位于温县城西15公里处的西招贤村西北。1974年在这里发现一处汉代烘范窑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地面散存着大量的汉代陶片、铁渣、炉砖、红烧土和砖范块。经河南省考古队发掘发现,文化层厚1~2米。从四座残炉和窖室内挖掘清理出来500多套尚未浇注的叠铸陶范,器具种类有16类36种之多。大部分是铸造车马器具的,有轴头、轴承、革带扣、马御(嚼子)等。每套铸范由5~14层叠成,最少一次可浇铸5件,最多一次可浇铸84件。

展开阅读全文

上金汉代庭城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上金汉代庭城遗址为龙州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金汉代庭城遗址,位于龙州县上金乡联江村委会舍巴屯东北面约500米。该遗址地处河岸三级台地上,东西长49—61米,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0.45米—1.7米,遗物丰富。地面发现绳纹板瓦、筒瓦、陶罐残片以及石斧、石砍砸器等,是广西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遗址,填补了该地区汉--古的空白,为研究汉代广西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2年5月4日公布为龙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联江村:联江村。

展开阅读全文

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合江县汉代画像石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座落在县城体育场东南侧,由清代“考棚”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1743平方米,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博物馆内设汉代石棺陈列室、宋代石刻陈列室,分别展出8具雕刻精美的汉代画像石棺和65方宋代墓葬高浮雕石刻。2008年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进入国家博物馆序列。未入国家免费开放序列。

汉棺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先后命名为“合江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泸州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泸州市社科普及基地”“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

服务事项汉代石棺陈列室、宋代石刻陈列室

地址合江县学坎上巷224号

联系电话0830-5225305

服务时间周二至周五9:00——17:00,每周一全天闭馆整休(国家法定假日除外)。周六--周日采取团体参观提前预约

展开阅读全文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汉代石棺葬墓群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罕额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代石棺葬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罕额依古遗址位于丹巴县中路乡境内。这是一个经四川省、甘孜州联合考古队于1988-1989年进行试发掘的一个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该遗址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6余米,试发掘120平方米。通过对其最表文化层进行“碳14”测定,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

该遗址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和众多的遗迹。文化遗物中有陶、石、骨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遗迹有房屋建筑和灰坑。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划分为3类。一是打制石器,主要有锤、斧、砍砸器、乔削器、双缺石刀等;二是磨制石器,主要有斧、锛、凿、簇、穿孔石刀、网坠等;三是细石器,主要有用水晶等石料压制而成的小石核、石叶等。

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骨器。陶器的陶质、陶色以夹砂或云母片居多,灰陶为大宗,红陶较少,陶器纹饰以纯文为主,有部分为凿印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凹弦纹、刻划纹等;均为手工制作。器制以罐类居多,有双耳罐、单耳罐、深腹罐、高领罐、钵、杯等。骨器有锥、针、梳。

遗迹中发现有房屋遗址,墙体用石块砌成,内壁抹黄色沾土。

罕额依罕额依遗址所发掘的许多文化遗物在昌都卡若遗址中均有出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并存;陶器以夹砂陶居多,均手制,纹饰有刻划纹、附加堆纹;房屋以石块砌墙等特点,与昌都卡若遗址的部分文化特征一致。此外,该遗址0土的一种底部有三足的双耳罐,与甘青地区辛店文化墓葬出土的一种双耳罐在风格上相似;在四川雅安宝兴县陇东石棺葬墓内也有出土。

丹巴这一考古发现说明:1、丹巴是青藏高原上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至少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活繁衍。2、罕额依古遗址是一个既有自身文化特点,又与周边考古文化有一定联系的古人类遗址。这一人类遗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与今天生活在丹巴等地的嘉绒藏族的文化特征是基本相符合的,二者间应该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保护范围:以遗址占地范围向东、西、南外延2米,以石棺葬墓群最北侧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50米,向西、南、北外延1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杨桥畔汉代城址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据靖边县考证,宥洲古城位于靖边县杨桥畔杨二村,为汉代蒙田在些驻守,宋代重建并有碑文记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对陕西省靖边县老坟梁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收获。其成果对于研究汉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墓葬分期、文化面貌、丧葬制度、民族关系、郡县地望、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老坟梁墓地是位于靖边县杨桥畔镇附近的大型汉代墓地,考古工作者前期配合铁路建设对其发掘,仅在建设范围内就发现墓葬约200座,整个墓地墓葬总数可能有上万座。本次发掘的100多座墓葬中有3座壁画墓,壁画多数绘于墓室内,绘画题材主要有青龙白虎、车马出行、人物故事(如孔子见老子)以及升仙等,体现出浓郁的道家及儒家的思想内涵。

目前发掘的墓葬均带有斜坡墓道,墓室形制可分为土洞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圹墓等,其中以砖室墓居多,多为中型墓。墓葬中许多相邻墓葬墓向相同、年代接近,表明墓主人之间可能具有密切的社会及血缘关系。随葬品以陶明器为主,铜器、铁器、货币等较少,器物组合一般为鼎、盒、壶、豆、罐、钵、仓,还出土有细颈瓶、甑、釜、博山炉、陶俑和木质马车等,多为中原地区的常见器类。

墓葬中发现有极具北方草原民族风格的扁壶、小口壶等,也有具有南方楚文化风格迹象的,如明器成双成对、彩绘陶器多仿漆器制作,这显示出南北民族交融紧密的特点。

杨二村:杨桥畔镇杨二村位于靖边县东部23公里处,毗邻杨桥畔镇政府,总土地面积29.8平方公里。杨二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606户,总计2485人。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现有林地28000亩,耕地1700亩,且均为水浇地。杨二村现有耕地1700余亩,人口2485人,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本村发展的瓶颈。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同两委班子成员决定发展大棚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

阿克陶古城是自治区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的首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为汉代古城,位于今阿克陶县旧城。又称阿合图古城,当地群众习惯称“阿克巴夏汗城”。“阿克巴夏汗”,又名“汗西尔达克”,为明末清初天山吉利吉思克普恰克部首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西尔达克将伊斯兰教黑山派和卓达尼雅勒接到阿克陶,支持其夺取白山派统治的叶尔羌汗国王位。据说此遗址即为阿克巴夏汗屯兵的兵营。此遗址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称其为汉代之桢中城。汉代桢中城,为疏勒国的卫星城,东汉元和元年(84年),疏勒王忠叛汉,拥兵桢中城,并联康居兵共守桢中以抗班超。班超遣月氏派使劝说康居,使其撤兵。康居兵撤出桢中,并将叛王忠带往康居。三年后,叛王忠再借康居兵占据桢中,并密谋以计诱杀班超。班超将计就计,带亲随至桢中,在忠设置的鸿门宴上,反客为主,将忠擒斩,并逐康居兵出桢中。随后班超即在桢中驻兵屯田,据传,此城即为班超驻兵屯田之地。桢中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为方形,城墙为土墙,长约120米,地面曾发现古陶器残片。50年代初,城墙尚基本完好,由于城北为稻田,农民挖城墙土作为肥土施入稻田,城墙遭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田忌赛马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什么相关内容改写的 田忌赛马是根据司马迁的什么相关内容改写的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田忌赛马是根据《孙子吴起列传》的相关内容改写的。《孙子吴起列传》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该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五中。《孙子吴起列传》记叙了孙武、孙膑以及吴起这三位古代著名军事家的事迹,其中,“田忌赛马”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

田忌赛马的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田忌赛马的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因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封他为军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