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空的(经典20篇)

浏览

1101

文章

1000

如果地球是平的会怎样?大气、潮汐连月亮都会消失

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人类几千年前就知道的一个简单事实。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毫无争议地证实了这一论断。毕竟,这颗卫星已经绕地球运行了6000万公里。

然而,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小群坚持地球是平的人,即所谓的“地平线理论家”。对于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他们似乎在播下怀疑的种子。许多视界理论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编造各种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地球看起来是圆的,但实际上是平的。显然,这一论点违反了人类在过去几千年对地球的观察。

如果地球是平的,会发生什么?大气潮汐甚至月球都会消失

然而,如果我们的地球确实是平的(暂时不管怎么做),那么它就完全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其他行星。事实上,人类(以及其他一切)将彻底死亡。

要将宇宙物体塑造成圆盘(不是球体),你必须以非常快的速度旋转它。不幸的是,地球将被撕成微小的颗粒,并最终毁灭。19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通过对土星环的研究,从数学上证明了圆盘的形状对于宇宙中的固体来说并不是一种稳定的构型。麦克斯韦的研究预测土星环由许多小的、不相连的粒子组成。后来的检测结果证明他是对的。他还从数学上解释了为什么银河系周围没有行星大小的圆盘。

要使地球变平而不快速旋转,你需要魔法,或者一个星系烤面包机。无论如何,平坦的地球不会持续太久。几个小时后,重力将把地球重新挤压成一个球体,重力的作用在任何方向都是一样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星是一个球体(或者几乎是一个球体——取决于行星的旋转速度,离心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因此会在赤道处产生轻微的膨胀)。正如麦克斯韦的数学计算表明的那样,在重力的作用下,稳定的盘状固体地球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旦你摆脱了重力,地球上的一切将很快失去意义。气氛?消失是因为它依赖于地球引力的吸引力。潮汐?它们永远消失了,是由月球引力造成的。月球的引力拉动海洋,导致海洋随着月球摆动而轻微膨胀。

月亮本身?也消失了,因为所有关于月球存在的解释都涉及到重力。在最广为接受的假设中,月球是在一个巨大的行星大小的物体撞击早期地球时形成的。地球引力捕获了碰撞产生的碎片。另一种假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同时形成的,这再次归功于重力。另一种可能性是,地球的强大引力吸引并捕获了快速掠过的大块太空岩石。

简单计算

重力也是地球分层结构的原因,密度最大的物质沉入地核,较轻的物质形成地幔,最轻的物质形成地壳。没有这种分层结构,地球的行为将会非常不同。例如,地球的液体外核就像一个巨大的动态磁铁,产生地球磁场,这有助于保护地球大气免受太阳风侵蚀。四十亿年前,火星磁场减弱后,太阳风吹走了火星的大气层。

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板块构造就不起作用。构成地壳的刚性板块一直在移动,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表面。

当你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时,例如,如果这个板块移动太多,那个板块移动太多,你必须在一个球体上做。如果你假设它是一架飞机,你将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一致)。

地质学家对现实世界的观测结果有不同的解释。问题是这些解释在数学或物理现实中没有依据。当麦克斯韦在19世纪50年代预言土星环由许多小粒子组成时,他运用了重力和旋转运动的常识。事实上,他关于这个主题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数学方程,而“平地球”理论则远非如此。

视界理论家的世界观也包括对不同的现象选择不同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地球和月球之所以是圆的,是因为可以量化的相同原因——重力。地理学家必须分别为地球和月球发明解释,而这些独立的解释往往是矛盾的,这不是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

除此之外,如果地球真的是平的,那就意味着无数从古至今否认平等理论的科学家,出于完全不可理解的原因,团结在一个巨大的阴谋中。看来星系帕尼尼烤肉机的存在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永久冻土层正在融将影响地球变暖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有了一个新发现。有新证据表明,地球变暖导致地球上永久冻土层的融化,而永久冻土层的融化会通过植物将大量的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加快全球变暖的过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且永久冻土层正在融将影响地球变暖。

苏赞纳·霍德金斯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化学海洋学专业的一名博士生,也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霍德金斯说:“我们过去就知道地球上的永久冻土层正在融化,但过去我们一直不清楚永久冻土层融化与极地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这次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这一点,永久冻土层融化正将大量的碳以甲烷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北极地区苔原带的植物也因为永久冻土层的融化受到威胁。”

所谓永久冻土层是指常年处于封冻状态的泥土,它主要存在于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如今,地球正在慢慢变暖,地球上永久冻土层正在融化,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甲烷产生了。与二氧化碳相比,甲烷作为温室气体对地球的影响更大。相同单位的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3倍。

随着植物的死亡,它们将大量的碳释放到空气中。如果永久冻土层全部融化,地球大气层中的碳元素的含量将增加到现在的五倍。杰夫·詹东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海洋学教授,他说:“地球正在变暖,这些被额外释放出来的气体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一小时”对电网安全并无危害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照明用电只占整个社会用电的一小部分。此外,供电局提前预测用电需求并安排发电,实际用电量可立即调整。虽然参与“地球小时”的人可以控制的电量有限,但估计用电量的变化并不困难。

“粗略地说,100万千瓦的负荷变化是相当明显的。基于一盏灯的30瓦功率,需要3000多万盏灯同时熄灭,才能实现负载的突然下降。”广州供电局的工作人员说,关灯和开灯不容易。活动开始前后,分别有关灯和开灯的小高峰,期间用电量相对稳定。

即使灯在瞬间同时打开和关闭,电力系统也不会瘫痪。据报道,在发电机组和用户之间有一个科学设计、功能强大和复杂的传输网络,该网络不断对用电量的波动作出反应。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熄灯一小时”活动对广州供电负荷和广州电网运行没有明显影响。同期从晚上8: 30到晚上9: 30,广州电网3月21日(周六)最大负荷为997.2万千瓦,3月27日(周五)最大负荷为992.9万千瓦。供电部门表示,数据更能反映周末的负荷情况。

那么,关灯一小时能节省多少电呢?上面的工作人员说,如果一个250瓦的吊灯关掉一个小时,节电将是0.25度。一台5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的功率可以达到200瓦,关掉电视一小时所节省的电能可以用来烧一壶开水。

虽然每个家庭关灯一小时的节电效果并不明显,但累积效果相当可观。统计数据显示,每节约一度电,将节约0.1229公斤标准煤,减少2.66公斤二氧化碳。根据这一计算,广东电网拥有2700多万电力用户。如果每个家庭每天节约1千瓦的电力,就可以节约98.6亿千瓦小时的电力,相当于节约12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约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每年的这一天,广州供电大楼和广州供电局下属的办公楼都会积极主动地响应。所有的灯都将被关闭,除了必要的照明,如安全,以实际行动支持这项活动。广州供电局表示,“地球一小时”倡导节能理念,希望更多的市民能够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通过响应这项活动节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磁极100年内倒转?别逗了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一些媒体援引科技网站Techtime的话说,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最近每10年减弱5%,比过去快10倍,从而加速了地球磁场磁极偏转的完成。科学家警告说,地球磁场将在100年内逆转,这将导致电力传输网络的崩溃和癌症发病率的急剧上升。这篇报道在网上转载后引起了注意。

蝌蚪先生看了看Techtime的原文,其中明确提到“测量的结果是最后一个磁场的转换开关。这些测量结果表明,最后一次磁极转换发生在786,000年前,大约用了100年才完成。”而不是国内媒体报道的“地球磁极将在100年内转换”。

这个数字表明,几百万年前,南极附近的北极持续变化了几千年,直到786,000年前,在北极圈附近的一个点,北极才出现。(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沟通障碍和癌症呢?Techtime原文的倒数第二段写道:“尽管没有历史证据证明磁极转换会影响环境或地球上的居民,但科学家们担心下一次转换会产生电流,干扰电网和通信设备。发电厂的减弱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因为地球磁场现在保护我们免受太阳和宇宙辐射的影响。一个减弱的磁场将允许更多的辐射进入地球,导致基因突变,如癌症。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磁极转换会影响地球环境,原始文本也没有提到科学家担心的任何科学依据。

此外,澳大利亚的科学警报网站也报道了这一事件。其中一段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因为新的证据表明,地球磁场目前正以比正常速度快10倍的速度减弱(在《科技时报》的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导致一些地球物理学家预测在几千年内将会发生另一次南北磁极转换。”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磁极转换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它目前正在加速,科学家预计它将在一千年的范围内发生,而不是在一百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年月日,是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希望对你有帮助。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射到地球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照不到的,只能是黑夜,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注意不是昼夜交替现象),而昼夜交替的原因就是地球的自转由于地球存在昼夜现象,加上地球自身也不停地自转,所以昼夜就会发生交替。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亿~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并且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会被太阳光所照射,因而一部分会形成白天,另一部分会形成黑夜,并且不断交替。不过当夏至或冬至时,南极北极会有一段时间是极昼或极夜现象,这是因为是地球本身是倾斜的,绕太阳旋转时太阳光线就会照射到全部的两极。

为什么会天亮天黑

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的判读:1、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2、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3、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为什么会有黑天和白天之分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圆球,它自己不会发光,地球上之所以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都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对于地球来说,它是固定不动的。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旋转,一天转一圈,所以地球总是一半向着太阳,一半背着太阳。向着太阳的半边接收到太阳光,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边就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圈就有一次白天、黑夜的变化,地球总是不停地转着,白天和黑夜总是不断地、有规律的变换着。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吗

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照得到地球的向光一面却照不到地球的背光的一面,这就是地球的昼夜现象,其中的球像样的一面叫做白昼区,另外的一面叫做黑夜区。而地球的自转又是地球的白昼区和黑夜区相互轮换,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最南端的城市

全文共 35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围着方形的餐桌,用不锈钢勺子搅拌羼有牛奶和糖块的咖啡,把果酱和黄油抹在面包块上,享用着山毛榉旅馆提供的免费早餐。在这里住了几大,早餐几乎是一模一样,我开始怀念家里的油条豆浆了。这天,我却有点心不在焉,目光时不时地瞟着餐厅的大玻璃窗外。那里,著名的比格尔水道倒映着火地岛巍巍雪峰的倩影,酷似一幅西洋油画,宁静极了,美丽极了,使人百看不厌。天气很晴朗,绚丽的霞光在对面银光耀眼的峰巅抹上淡淡的玫瑰色,好似少女脸上的红晕。谁也没有开口,大家都在默默用餐,但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都在默默地期待着一个重大时刻的到来。几天之前,我们乘坐阿根廷航空公司的班机,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乌斯怀亚,这是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火地岛上一个风光秀丽的海港,据称是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的海滨码头附近,有个很小的城市博物馆,名称便是“世界的末端博物馆”。世界的末端,和汉语里的“无涯海角”完全是一个意思,我们这回确实是来到天涯海角了。乌斯怀亚是倚着比格尔水道发展起来的港口,四面环山,市中心起初是从海滨的码头逐渐向外扩展起来的。只是它的海滨狭窄,没有多少发展余地。城区背后高耸的勒马尔歇峰,白雪皑皑,倾斜的山坡一直延伸到距海滨不远的地方,因此乌斯怀亚的街道房屋只好筑在山坡上,几条纵贯全城的街与海岸平行,并且逐级抬升。最繁华的一条主要街道是圣马丁大街。圣马丁将军是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阿根廷的民族英雄,在阿根廷,许多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和街道。但是乌斯怀亚的圣马丁大街,从西头走到东头仅仅需要半个小时,大街只有10米宽,两旁是一家挨着一家的超级市场饭馆酒吧电影院和商品琳琅满目的店铺。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里物价比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要贵得多,尤其是水果蔬菜。但是乌斯怀亚也有便宜货:香烟和小汽车。各种仿造外国名牌的阿根廷烟,一美元可以买上一条,一辆小卧车只要几百美元——据火地岛地区政府经济部长丹尼尔·伊利巴内介绍,火地岛是全国惟一不向国家纳税的地区,进口工业原料也不必交纳进口税。他们采取这些特殊政策,目的是鼓励人们到这里定居,经营企业,吸收外资,以繁荣本地经济。在阿根廷,火地岛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一个落后的边远省份。这里的房屋多是一层,两层楼都不多,房顶多用锌皮覆盖,涂上五颜六色的油漆。1984年是乌斯怀亚建城100周年,近几年,人口剧增,老城西边的山坡上陆续盖起大片新住宅,这个仅有18,000人口的小城,比起100年前已是初具规模了。这里的景色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号称世界公园的瑞士。比格尔水道像个波平如镜的湖泊——当然是天气晴好无风无浪的时候,它悠闲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那样宁静,那样安详。戴着银色雪冠的峰峦和黛青色的山坡,在蓝天和海水的映衬下,巍峨壮观圣洁清纯,如一幅鬼斧神工的玉雕作品。从码头上乘游艇,可以一直驰向海湾深处,那里有岩石裸露的海豹岛和鸟岛,成群的皮毛黝黑棕黄的海豹挤成一团,躺在阳光下睡懒觉。鸟岛有好几个,孤悬海中,是禽鸟的王国。游艇过去,群鸟惊飞,聒噪不已,好像是抗议人们惊扰了它们的安宁。不论是远山还是近岭,即使是盛夏,仍然不肯摘掉头上的银冠。乌斯怀亚所在的火地岛上起伏的群山,按它的谱系属于安底斯山的余脉,这纵贯南美大陆的山脉崚嶒险峻,线条粗犷,棱角分明,有一种朴实无华含有力度的原始美。从乌斯怀亚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眺望东北方耸立的巍巍雪峰,那就是海拔1370米的奥利维亚峰。与它毗邻的五兄弟峰,五座山峰比肩而立,宛如排成一排个头一个比一个高的五兄弟,在地貌学上,这都是冰川切割形成的角峰。雪峰峻岭,绵延不绝,海湾波光岚影,变幻无穷,景色之美令人倾倒。而且,地处南美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树木还非常繁茂。雪岭冰峰下的山坡,南美山毛榉和野樱桃构成的寒带森林郁郁葱葱。我们沿着一条盘山的砂石公路,驱车半个小时,参观了火地岛国家公园,这是阿根廷最南端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占地630平方千米,公园里有雪峰,有海湾,有山间湖泊,更多的还是漫山遍野的森林。那些陶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旅游者在林中空地搭起帐篷,围着着篝火野炊。公园里还建有旅馆饭店和酒吧,甚至还有一座小教堂。旅游者有的在森林公园里一呆就是个把星期,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真叫人羡慕不已。在没有长树的山坡,披上绿毯似的牧草,这是当地绝好的牧场。早期的火地岛和罗土道伊岛是囚徒服刑的流放之地,甚至到了本世纪初,这里的主要经济活动仍是砍伐森林和养羊,大片森林遭到掠夺式的采伐,直到1960年森林公园正式开放,这种现象才告结束。但是,我们在乌斯怀亚附近的山岭,仍然可以见到大片被毁的林地,那满山的树桩和倒卧在地的硕大的朽木令人不胜惋惜。乌斯怀亚人很喜欢侍弄花草,别致小巧的房舍前后,围着木头栅栏,绿草如茵的草坪,随意种上几丛花卉,飞红溢紫,倒也别有情趣。这里有一种很好看的花,当地人叫“努必诺”,轮形叶片,当中抽出一支宝塔形的花穗,颜色有玫瑰红深紫鹅黄等。山坡道旁的草地上遍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我们在地球的另一边,远离祖国几万千米的天涯海角,陡然见到这童年时代就挺熟悉的小花,不禁涌起一缕淡淡的旅愁……我们下榻的旅馆,有个怪有意思的名字——山毛榉旅馆。在乌斯怀亚,它算是比较高级的旅馆了。这是个长方形的二层建筑,石头砌垒而成,很坚固,颇似城堡。门厅一侧,连着圆形的餐厅,餐厅当中是石砌的大壁炉。餐桌周围的坐椅也挺别致,坐垫靠背都是牛皮。阿根廷盛产牛肉牛皮,著名的潘帕斯草原孕育了阿根廷的“牛皮文明”,可见畜牧业在阿根廷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山毛律旅馆特地置办了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皮椅。山毛榉旅馆坐落在城区西端的山坡上。坐小汽车沿着柏油公路盘旋而上,到了旅馆门前往往产生错觉,似乎它不是筑在山坡上。旅馆门外地势平坦,有开阔的停车坪和点缀花木的绿地,只有过了公路,山势开始陡峻,那里屹立着覆盖冰雪的峰峦,可以一直通向冬季的滑雪场。不过,绕过旅馆,走到它的背面,山坡从这里很陡地降下去,长满稠密的树林或是绿色的草坡,下面是个儿童游乐场,沙地上架设了滑梯,安放了铁锚和鲸鱼巨大的骨架,每天都可以见到许多可爱的儿童在那里玩耍。居高临下的位置,四面镶嵌玻璃的餐厅,使我们坐在餐桌上也可以尽情欣赏火地岛迷人的景致。有时,你简直会以为那秀丽如画的山光水色,如同一幅幅油画镶嵌在餐厅四壁,令人目眩神驰。当我们离开祖国时,北半球已是万木萧疏山寒水瘦的隆冬,这里却是一年的黄金季节——盛夏,人们纷纷到这里来旅游。和我们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机到达的旅客里,有美国日本的旅游团,他们被火地岛静穆的山林冰峰所吸引,不远千里而来,有的还从这里出发,前往南极的冰雪世界。到南极旅游,在西方已成为一种时尚,飞机上遇到一些美国旅客,多是老头老太太,他们便是到南极旅行的。对于整个美洲大陆,再没有比乌斯怀亚距离南极更近的城市了。不过,这天清晨,窗外的火地岛的黎明风景,已经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了。我的旅伴中,《人民日报》驻阿根廷记者管彦忠新华社驻阿根廷记者童勤利,还有我驻阿使馆的外交官张治亚,是专程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赶来的。而我们一行4人——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翻译高正月张福刚和我,则是转了整整半个地球,经纽约圣地亚哥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后到了乌斯怀亚。按照预定计划,我们在地球最南端迎候我国南极考察船队的到来。用完早餐,仍然不见船队的影子,我们又回到各自的房间。不多一会,走廊里传来急促的喊声和脚步声:“快,快走,船已经到了……”我们闻声立即跑了出来,在旅馆门外叫了辆出租汽车。“码头,直接到码头!”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一个月前,我在上海黄浦江畔送别他们的时候,我曾向船上的记者同行说,我将在地球的另一边欢迎他们,现在已经到了实现我的诺言的时候。置身于异国的土地,想到即将和战友们重逢,心中顿时生起一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国内是无法体验的。乌斯怀亚的码头像一个长长的栈桥伸向海湾,这时已经停放了几辆军用吉普和黑色小卧车。火地岛军政当局的首脑比我们来得更早,他们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在码头的泊位旁边,身穿蓝色海军呢制服的乌斯怀亚海军基地的仪仗队,精神抖擞,排成整齐的队列,准备迎接中国的南极健儿。阳光照耀着他们携带的铜管乐器,发出闪闪的光泽,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注视着前方。嘹亮的军乐在海湾里响了起来,仪仗队奏起了欢快的迎宾曲。我拼命地朝船上挥手致意,同时睁大眼睛极力想辨认出熟悉的面孔。热情的问候,喜悦的泪花,每个人都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我拿起相机,在码头上飞快地跑来跑去,竭力多抢拍一些镜头。我知道,这些镜头是异常宝贵的。船上的无线电已经关闭,不能发稿了。我飞快地跑向圣马丁大街,那里有一家邮电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上的第一场雪是如何产生的?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第一场雪发生在24亿年前。本周,在《自然》杂志上,他们详细描述了海拔上升和地球上第一场雪之间的关系,并对从世界各地收集的278个页岩样本进行了同位素分析。

页岩是由地壳风化形成的,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沉积岩。页岩样品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其暴露于空气、光线和降水的细节。

俄勒冈大学的地质学家伊利亚·宾德曼在一份新闻稿中说:“页岩在其形成过程中捕获了有机产品,并最终产生了石油。页岩为我们提供了连续的风化记录。”

当对页岩样本进行分类时,科学家发现岩石的成分在2.4亿年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是由于沿海陆地突然升高,使岩石暴露在更大的风化层中。

地幔的大规模变化已经改变了大气中的气体流动以及各种化学和物理过程。

大约24亿年前,地球形成了第一个超大陆,基诺兰。当新的陆地从海洋中出现时,地表温度可能比今天高几十度,新陆地暴露在风化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

新的陆地就像一个明亮的表面,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产生新的辐射、温室平衡和气候变化,打破了地球原有的辐射平衡,导致了24亿到22亿年前的一系列冰川事件,在此期间,地球产生了第一场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跟珠穆朗玛峰一半大的小行星将划过地球,就在下月哦!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最近透露,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将于下月掠过地球

这颗小行星被称为52768 (1998 OR2),直径约为1.8-4.1公里。它有多大?凭直觉来说,它的体积大约是珠穆朗玛峰的一半!

这颗小行星将于4月29日格林尼治时间09:56穿过地球,届时它将距地球约630万公里。尽管这听起来可能很遥远,但美国宇航局已经将其归类为“近距离接触”。幸运的是,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极低。然而,这并不排除小行星在不久的将来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如果你有一个望远镜,那么你可以在空中看到穿过地球的小行星。如果你没有望远镜,不要难过。下个月28日,罗马的虚拟望远镜项目将免费举行一次在线恒星观测活动,这样你就可以正常观看了。

美国航天局每周发现大约30个新的“近地天体”,其中超过19,000个在2019年初被发现。

美国宇航局警告说,这些近地天体的记录是不完整的,这意味着地球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被意外击中。

美国宇航局还表示,专家预测,2013年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爆炸的一个小天体(直径约17米)可能在一个世纪中出现一两次。然而,更大的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会更低,这种情况在几个世纪到1000年内只会发生一次。

原标题:一颗只有珠穆朗玛峰一半大的小行星将于下个月穿越地球。你怎么想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上暴风最多的地方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暴风最多的地方是位于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一年中有138天刮8级大风。这是由于海峡像一个风口,岛屿上很平坦,海上空气流动的阻力小,风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了。由于岛上常年刮大风,使土地变得贫瘠,连树木也稀少了。

南极洲的风暴更多、更盛行,被称为“暴风王国”。几十年前,澳大利亚探险家毛孙到南极洲东部地区考察,曾经描述过那里的情景:“这是一个可怖的、空虚的、狂暴的、惊心动魄的地方……无情的风暴咆哮着、撕裂着、冻结着。刺人的雪使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我们来到暴风的王国,这是一个该死的地方。”毛孙到达的地方只是沿海地区,而南极洲阿德尔地区的德尼森角是一个巨大谷地的谷口,才是名副其实的“风都城”。一年中有340天刮风暴,全年平均风速19.4米每秒,相当于长年刮8级风。

1912年5月,测得平均风速相当于每天刮10级风。5月15日的日平均风速相当于刮了一整天得12级(风速33米每秒)以上的大风。1951年2月22日,在“风都”又测得日平均风速45米每秒,阵风达92.6米每秒。

风速最大的世界记录是1958年4月12日在美国东部1916米高的华盛顿山上测得的,极端最大风速为103米每秒(时速371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早期超级太阳风暴或促成地球生命出现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公布了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地球生命出现应归功于很久以前爆发的强烈太阳风暴。频繁而强烈的超级太阳风暴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温暖,直到地球上的生命能够长时间存在。同时,它为地球提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并将简单的分子转化为复杂的生命成分,如DNA等。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在大约40亿年前。这个事实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因为那时太阳的亮度只有今天的70%。瓦尔德梅尔·埃拉·佩蒂安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中心的科学家,也是负责这项研究的专家。埃拉·佩蒂安解释道,“这意味着地球可能是一个冰球。然而,地质证据也表明地球是一个带有液态水的温暖球体。我们称这种矛盾的现象为“黑暗太阳悖论”。"

埃拉·佩蒂安带领研究小组对“黑暗太阳悖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找到了更合理的解释。科学家的研究基于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任务”观测数据。“开普勒任务”通过观察主星亮度的微弱变化来寻找系外行星,因为当行星飞过主星表面时,主星的亮度会变得稍微暗一些。

“开普勒任务”发现一些恒星与太阳非常相似,但更年轻。有些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当然,与46亿年前的太阳相比,它们非常年轻。“开普勒任务”数据显示,新生的类日恒星非常活跃,经常有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比旧恒星强烈得多。例如,现在太阳平均每100年才喷发一次,但是“开普勒任务”观察到年轻恒星每天喷发10次。

研究人员说,如果太阳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如此活跃,它对地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埃拉·佩蒂安说:“我们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太阳风暴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核心因素。”然而,大多数变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改变大气的化学成分。大约40亿年前,地球大气中90%的成分是氮分子,但现在氮分子只占地球大气的78%。

因为当时地球的磁场非常弱,所以太阳风暴释放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穿透地球大气层后并没有离开地球,这与当前地球的磁场不同,后者可以偏转大多数粒子。这些粒子将许多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也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分解成一氧化碳和氧原子。游离氮和氧结合形成一氧化二氮,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埃拉·佩蒂安认为,“大气化学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不同生命形式的出现。”

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是引发强大的地磁风暴,摧毁电网和卫星导航,并伴有绚丽的极光。今天,极光通常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因为地球磁场会将带电的太阳粒子导向极地。然而,在地球的早期,极光更加频繁和广泛,因为太阳风暴更强,地球磁场更弱。埃拉·佩蒂安说,“我们的计算表明,极光在南卡罗来纳州非常普遍。”

高速移动的太阳粒子也可能是维持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能源。这种能量是将单个分子(在地球早期非常丰富)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所必需的。当然,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太阳风暴只对生命有益。例如,太多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将撕裂地球大气层。

“我们希望能够整理出所有这些信息,例如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距离、恒星的活动、行星磁场的强度等。,以便在整个银河系中靠近太阳的其他恒星系统中找到可居住的行星。这项研究涵盖许多领域,如太阳、恒星、行星、化学和生物学。通过密切合作,许多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对地球的早期形态和早期生命可能生活的地方有深刻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能向外面释放热量吗?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能向外界释放热量吗?

我们经常用深井来测量地下温度。每下降100米,地面温度就会上升3度。这叫做地热梯度。如果用℃/100米或℃/10米的公式表示,地球中心的核心温度应该接近20万度。但事实上,地核的温度只有3000-4500度。

地热能是由构成地球的物质中的放射性元素形成的,当岩浆上升时,地热能被带到地表。

从地球内部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通常计算为每秒1/100万长单位,其热量约占整个地球平均热量的1.4%。然而,在有火山和温泉的地方或者在海洋山脉的底部,它大约占3%。

然而,由于太阳的热量被地球表面吸收,地球周围的温度由于释放到太空而得以保持。地球表面从太阳接收到的热量等于地球表面释放到空间的热量,用前面的单位表示,超过8000。也就是说,与来自太阳的热量相比,从地球内部释放的热量确实非常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陨石对地球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近几年,国内逐渐兴起了一股陨石保藏热潮。那么,陨石对人体有害吗?大家是否了解陨石对地球造成伤害有多大呢?

陨石对人体通常是不具危害的,因为大多陨石是没有放射性物质的。有人怕陨石有放射性会对人造成伤害,但陨石在经过大气层时受几千度高温燃烧,放射点会因为融熔而淡化,总之小心为宜,得到陨石的人可以去地方检测部门做放射性检测。先说陨石的母体直接暴露于宇宙射线之中,但是这种是非常微弱而且衰变非常快。即使刚刚落地,残存射线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再说陨石自身含有的放射型物质,含量远远低于某些大理石和花岗岩,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收藏。

因为地球没有主观意识,所以陨石谈不上对地球产生伤害。而一般情况大多数陨石都是来自3万6千公里的同步卫星轨道之上,致使陨石对地面而言,就像月球从西向东走,所以陨石砸向地面时也是从大致的西边砸过来。这样陨石对地球产生的力矩,就会抵消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直至使46亿岁的地球自转速度进入现在的稳定状态。

今天小编对陨石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5000光年外温度接近绝对零度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的温度最高能达到多少呢?按照现有理论,宇宙中的最高温度被称为普朗克温度:超过1032开,即1亿亿亿亿开。它是最重的微观粒子以光速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温度,是正常物理过程不可能达到的温度上限,或许只存在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

理论上最低的温度是绝对零度,也就是0开尔文,即零下273.15摄氏度。当分子的热运动不断减弱时,物体温度就会不断降低,分子完全静止不动时,温度就达到了最低,被称为绝对零度。不过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分子的运动不可能完全静止下来,所以绝对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实验室里,物理学家通过激光冷却和磁冷却手段,可以将稀薄的原子气体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约十亿分之一开。2018年国际空间站上的冷原子实验室甚至将冷原子降温到了百亿分之一开!此时原子移动非常缓慢,可以用来研究超冷原子的特异量子特性。

宇宙中已知的最低温地区,是距离我们5000光年的半人马座旋镖星云(Boomerang nebula)中心附近,那里的温度仅为1开左右。这可能是因为其存在一颗伴星,使得它外层物质的抛射速度达到了正常值的10倍,将温度降至极值。当然这一低温只是暂时的,它最终将升至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温。

有很多文章都提到,太空中每立方厘米最多只有几个粒子,基本上就是真空,在这里温度这一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假如我们把一个理想的温度计放入太空,读数会是多少呢?没人做过这个实验,所以还没有确切答案。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规律做个推断。

在恒星之间广袤的星际空间里,遍布着稀薄的星际气体和尘埃。它们的数密度极低,像地球体积这么大的范围内,所有的星际介质拢在一起还不如一个骰子大。所以几乎不会有星际介质微粒和温度计发生碰撞并传递能量,温度计永远也测不出这些粒子的温度。但是温度计自身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也会辐射电磁波并损失热量。它的温度会慢慢降低,直到最后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达到平衡,定格在2.73开。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大爆炸早期诞生的高能光子,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这些光子现在已经被拉长到了微波波段(波长在0.3—75厘米之间),成为遍布整个宇宙的“背景辐射”。和测量恒星的表面温度类似,人们测出了背景辐射的光谱分布曲线,求得它的温度为2.73开。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无处不在,在远离恒星等热源的宇宙空间中,它的温度可以视作空间本身的温度。空间中的其他粒子,例如星系团内的热气体等,可以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以温度衡量其能量的话,可以高达上亿开。可见同一片空间中,极低温与极高温是同时共存的,可谓名副其实的“冰火两重天”。当然我们需要从微观粒子能量的角度来看待这里所谓的温度,也不会像触摸宏观物体一样感受到它们的冷和热。如果把一个小铁块放到这样的空间中,它并不会被融化乃至气化。实际上基本没有粒子会撞上铁块,它只会缓慢地通过热辐射降温至2.73开,那些稀薄的高温气体对它毫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上空电离层扰动的原因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空电离层扰动原因包括电离源的突变、非平衡态动力学过程、不稳定的磁流动力过程和某些人为因素等。这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激发的电离层扰动,都是外空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下面带您了解一下地球上空电离层扰动的各种原因。

太阳活动可以引起地球上空电离层扰动。太阳局部扰动除爆发出大量电磁辐射外,有时还辐射出大量带电粒子流。粒子流到达地球一般要1~2天左右,它们与磁层和高层大气相互作用,可使正常电离层,特别是F层,状态遭到破坏,这被称为称为F层骚扰。这种骚扰有负相(临界频率下降)、正相(临界频率上升)和双相(临界频率有升有降)骚扰之分。骚扰时,临界频率变化一般大于30%。太阳质子事件或磁层亚暴期间,极区电离层电离激增,会引起急始吸收、极光带吸收、极盖吸收和长波相位异常等现象。

此外,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和雷暴可激发中尺度大气重力波扰动;地面核试验激发的重力波可影响几千公里外的电离层;高空核实验的各种电离辐射,更能显著地破坏电离层;大功率短波雷达加热等人工手段和空间飞行的释放物,也能引起电离层扰动。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空电离层扰动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到火星的距离 地球离火星多远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火星的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两者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大约每15年出现一次。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1%,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2/5。火星的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平均自转一天时间为24小时39分35.244秒,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火星地表表面沙丘、砾石、陨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两极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组成的极冠,而且上面覆盖的干冰会随季节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上四大“死亡谷”是哪些?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有四个“死亡山谷”,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他们的神秘和恐怖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尚未解开“死亡谷”之谜。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弯曲山脉中的“死亡谷”长约2公里,宽约100-300米。那里的地形坑坑洼洼,许多地方天然硫磺暴露在地面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熊和狼獾等野生动物的骨头,这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在连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的山脉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死亡谷”,长225公里,宽6-26公里。根据记录,1949年,美国有一个勘探队在寻找黄金,但由于迷路,几乎被彻底毁掉了。几个人在侥幸逃脱后不久也死了。从那以后,许多探险队都去揭开这个谜,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遭遇了不幸,没能找到死亡的原因。然而,科学家从许多死亡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地狱般的“死亡之谷”原来是动物和鸟类的“天堂”。

那不勒斯和维勒尼奥湖附近还有一个“死亡谷”。

这个“死亡谷”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死亡谷”完全相反。它只会危及动物和鸟类,但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命。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一个更奇怪的“死亡谷”。山谷里有六个大洞穴,每个都对人和动物构成巨大威胁。每当人和动物经过这个洞时,它们都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力吸进洞里,无法逃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月亮每天绕着地球不停地转动。有一天,它终于忍不住了,对地球埋怨道:“真烦,我每天绕着你转,好辛苦啊!你倒

是挺自在的!”。

地球笑了笑说:“你以为我很轻松吗?我每天要绕着那个大火球--太阳不停地转动,而且还要承载几十亿的人口,并时刻对他们产生吸引力,让他们安全地生活在我的身休上,不让他们因为我的转动而受到任何影响。你想一想,咱们俩到底谁更辛苦呢?”月亮听了地球的话不再言语了。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转动,可是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因为地心力的作用。地球对所有物体产生了吸引力,而且地球上的人、房屋、山川、河流等一切都在跟着转动,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

月球为什么总是围着地球转?

地球有一种吸引力,它可以吸引月球不让它离开。而且月球也有一种脱离地球的力量,即离心力。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离心力同样大,月球不会脱离地球,也不会掉下来。因此月球围着地球在相应距离的轨道上不停地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人在睡眠中会受地球磁场影响么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个巨大的磁场,其磁力线由南极进入北极。人体睡眠时的生物电流通道与地球磁力线方向相互垂直,那么地球磁场的磁力就成为人体生物电流的强大阻力。可是人体要为恢复正常运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就得消耗大量热能,用来提高代谢能力。若是睡觉方向为东西向,机体从外界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补充,而磁场的磁力又得不到及时排除,所消耗的热量又以热的形态萦绕于周身,导致体温升高,则气血运行就会出现失常,产生病态,通常呈现出头昏、烦躁、失眠、颈椎酸疼等症状。若采用南北睡向,人体内的细胞电流方向即可与地球磁力线方向成平行状态,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排列则为定向排列,这样,气血运行便可通畅,代谢降低,能量消耗锐减,睡眠中的慢波、快波即能协调进行,加深睡眠深度,从而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身心健康。

所以,根据研究认为,头朝南或朝北睡觉,有益于健康。并表现为睡得好,精力充沛,食欲增加,患神经衰弱、高血压等慢性病人,自觉症状有所改善。其原理是在地球磁场中,如果人体长期顺着地磁的南北方向,可使人体器官细胞有序化,调整和增进器官功能。

今天小编就人在睡眠中会受地球磁场影响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极光为什么出现在地球两极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一般呈带状、幕状、弧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那么,极光为什么出现地球两极?

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极光之美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越过地球的南北极上空,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做极光卵。由于它们向太阳的一边有点被压扁,而背太阳的一边却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处在午夜部分的光环显得最宽最明亮。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叫做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但并不是说压根儿观测不到极光。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暴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形状的极光。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极光的特征

极光是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极光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极光

极光极光是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45°~60°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光区。 极光下边界的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极大发光处的高度离地面约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边界为离地面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可达1000公里以上。根据关于极光分布情况的研究,极光区的形状不是以地磁极为中心的圆环状,而是卵形。极光的光谱线范围约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谱线是5577埃的氧原子绿线,称为极光绿线。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观测极光,有着丰富的极光记录。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任何彩笔都很难绘出那在严寒的两极空气中嬉戏无常、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仿佛上映一场球幕电影,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一颗潜在碰撞太阳系的恒星比预期更接近地球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众多恒星,我们熟知的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都在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日前又有了新发现。最新研究表明一颗潜在碰撞太阳系的恒星比预期更接近地球。

据外媒报道,目前,欧洲航天局盖亚天文台观测数据显示,氢燃烧主序星“葛利斯710”将更近距离地接近太阳系,足以产生大量彗星碰撞太阳系,地球或将迎来一场彗星雨,届时地球夜空将出现最明亮、最快速的天体。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波兰亚当-米基维茨大学菲利普-伯尔斯基和皮奥特-迪伯兹斯基指出,葛利斯710恒星与太阳系的最小距离将是之前预期值的五分之一。葛利斯710恒星很可能穿过奥尔特星云,奥尔特星云是由环绕太阳系运行的冰晶天体和长周期彗星构成。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恒星较强的引力将导致彗星雨改变运行轨迹朝向地球。

虽然一些彗星将在太空中消失,一些被太阳和其它太阳系行星吸收,但是天文学家警告称,部分彗星朝向地球方向运行,并潜在发生碰撞的可能。不过人们不必为此担忧,因为葛利斯710恒星下一次近距离接近太阳系是13.5亿年之后,当前这颗恒星距离地球64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一小时的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225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那么你知道地球一小时的意义是什么吗?下面让小编来告诉你。

地球一小时的意义——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008年,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时”内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当于熄灭了160万只灯泡。新西兰唯一一个正式参加熄灯活动的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公布的数据显示,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了将近13%。

毫无疑问,熄灯秀的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的减排效果。在全球的“熄灯秀”接力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参加这一活动。

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一家钢铁公司的顾问斯蒂芬妮•韦里克利用熄灯一小时为朋友们办了一场派对,主题是“B YOC”,即“带着你的蜡烛来”。42岁的斯蒂芬妮•韦里克有了这次经验后,决定以后每个月都在自己家中搞一次“地球一小时”活动,甚至打算为自己办“绿色葬礼”。

2008年,随着“地球一小时”的依次来临,从斐济、新西兰到澳大利亚,再到亚洲、欧洲和美洲,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市民开始名正言顺地享受烛光晚宴。其中,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的标志性建筑大教堂在市长的主持下率先熄灯。数百名当地民众在大教堂广场观看了一部关注环保的纪录片,然后一起涌向当地的餐馆、酒吧。这里全部点上了蜡烛,举行烛光晚餐。数千个家庭也在家中开始了浪漫的烛光幽会。

熄灯时刻,泰国曼谷一家饭店虽然暂时中断提供热食和需加热的饮料,但前去参加烛光宴会的人还是让餐厅爆满。芝加哥喜来登饭店熄灭灯光后,在大堂中为客人们提供发光的冰块,别有风情。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广场上,许多人抬头仰望天空看星星。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在丹麦的发言人说:“在城市里,你能看星星的日子恐怕不是很多。”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凤凰公园,爱尔兰天文学会为人们架起了硕大的望远镜,希望人们能利用城市灯光熄灭的时刻好好观赏“灿烂的星空”。最善于利用时间的恐怕是芝加哥的一些大厦,比如约翰•汉考克中心,管理者利用熄灯时间将大厦内数百个白炽灯永久更换成了节能灯泡。

针对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今年3月28日晚上的一小时,著名钢琴家郎朗的建议不乏幽默:“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并会引发想象力。”

“不要小看熄灯一小时,”比干投资中国区副总裁易轰说,“城市是大量使用电能的地方之一,如果能让城市关闭不必要的景观灯一小时,可以节省的能源将是一个大数字。”

“短短60分钟,其实可以为地球做大贡献,因为每节约1度电,就减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一位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说。

据统计,2007年,“地球一小时”启动的第一年,澳大利亚悉尼设定了降低5%能耗的目标;去年3月31日仅悉尼节省的电能,就足够20万台电视机使用1个小时,相当于一小时内路上少跑了48613辆汽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易轰表示,“地球一小时”通过这样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活动方式,将世界团结在一起,并以此提醒人们停下生活的脚步,去思考该如何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在他看来,“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在非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的今天,如果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个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能活动中来,积极采取措施,投身其中,承担应尽的责任,是有助于促进节约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进一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地球一小时”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一个履行了“地球一小时”承诺的城市,熄灯之后提倡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地球一小时”不只是一个熄灯仪式。在中国,该活动也是对国家2010年前实现节能减排20%的能效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旨在鼓励个人和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地球一小时"更是一个节能理念,不论是在工作地点或居家用电,都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支持,时时提醒自己,关掉不必要的电灯,拔掉不需要的电源。

地球一小时的意义——环保意识觉醒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她那本后来被称为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到,“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容易被塑造的”,人类长期以来的发展之路“看似平坦、舒适,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太多对环境的债务。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却可以设计——在卡森发出振聋发聩的疾呼之后,人类的环保意识开始萌发,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开始踏上环境治理保护之路,开始探索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正是卡森所指的“另一个能够保住地球的岔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

意识的觉醒转化为有效的行动。上世纪70年代遭受严重污染的莱茵河,曾一度被戏称为“欧洲下水道”,如今重又焕发生机,清清河水上水鸟竞翔野鸭闲游;狄更斯笔下孤儿奥利弗眼中终日浓雾弥漫的伦敦,如今也已恢复秀美的面貌;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几被淘汰,汽车尾气排放受到限制,可再生能源开发方兴未艾……

人们正在采取更多的环保行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无车日”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限塑令”的意义,而四年前还只是“悉尼事件”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如今已成为覆盖数千座城市数亿人口的全球性环保活动……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彼此呼应,鼓舞人类共同应对环境挑战的勇气。

熄灯一小时,对于节约能源、减少发电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性气体排放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当由此激发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化为思想,当思想化为行动,当行动变成习惯,那对于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将绝不限于数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