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两极

两极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两极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两极问题。

分享

浏览

3869

文章

15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什么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它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垂直于赤道的弧线。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经线圈都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并且交于地球两极。经线指示正南、正北方向,所有经线的长度都大致相等。

经线是指地球上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面相截而成的大圆称为“经圈”。经圈被两极分成的半圆称为“经线”,即“子午线”。

经线表示当地的南北方向。同一经线上的各点经度相同。即把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大圆,称经圈。所有的经圈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并被两极平分为两个半圆,称“经线”或“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所有纬线直交。地球上每条经线长度大致相等。

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垂直于赤道的弧线。经线和纬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地球上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面相截而成的大圆称为“经线圈”。经线圈被两极分成的半圆称为“经线”。经线的长度约为20037km,任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点。每一根经线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值,称为经度。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极光为什么出现在两极?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发出的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被地球的磁场带到南北两极,这些粒子和空气碰撞产生的极光就会在南北两极出现

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大气粒子发光现象。

由于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受到地球磁场作用,并向磁场强度高的地方集中,而地球磁场在两极中最强,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并在极区附近激发气体分子发光,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和大气层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还这样说过:地球被两个甜甜圈外形的带状辐射带所围绕。

与此同时,这个辐射区域正好是太阳粒子和宇宙射线被地球磁场锁住的地方,而这种辐射带在南北两极比较薄,而在赤道、中纬度等地方却比较厚。这就意味着,在南北两极很容易出现露光——这就是极光现象。

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展开阅读全文

极光为什么只会出现在地球的两极_极光只出现在地球两极的原因

全文共 2181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是指常出现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中的发光现象,人们都好奇为什么极光只出现在地球的两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极光只出现在地球两极的原因的内容介绍,欢迎阅读!

极光的特征

极光是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极光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极光是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45°~60°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光区。 极光下边界的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极大发光处的高度离地面约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边界为离地面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可达1000公里以上。根据关于极光分布情况的研究,极光区的形状不是以地磁极为中心的圆环状,而是卵形。极光的光谱线范围约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谱线是5577埃的氧原子绿线,称为极光绿线。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观测极光,有着丰富的极光记录。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任何彩笔都很难绘出那在严寒的两极空气中嬉戏无常、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仿佛上映一场球幕电影,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极光之美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越过地球的南北极上空,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做极光卵。由于它们向太阳的一边有点被压扁,而背太阳的一边却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处在午夜部分的光环显得最宽最明亮。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叫做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但并不是说压根儿观测不到极光。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暴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形状的极光。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面对五彩缤纷的极光图形,亲爱的读者,你说能不令人心醉,不叫人神往吗?无怪乎在许许多多的极区探险者和旅行家的笔记中,描写极光时往往显得语竭词穷,只好说些“无法以言语形容”,“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词句加以描绘”之类的话作为遁辞。是的,普通的美丽、壮观、奇妙等字眼在极光面前均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可以说,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看了极光为什么只会出现在地球的两极还看:

极光只会出现在地球两极的原因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出现,而很少发生在赤道地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展开阅读全文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1816 字

+ 加入清单

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等,对于两极格局形成相信很多朋友也是有很大的疑问。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两极格局的特点

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

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两极格局的定义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为协调彼此行动,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和罗斯福(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多次举行会晤。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明朗,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几次会议上,三国首脑就联合国的建立、处置德国等问题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的,其内容和具体实施构成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托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但是,雅尔塔体系具有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协定》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2、二战后的美苏力量和关系的变化

二战后西欧列强普遍衰败,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则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的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美苏由二战时的合作关系走向战后对抗。

华约和北约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2国、西欧和北美针对苏联)

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8国,东欧和苏联,抗衡北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实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中发表情咨问,阐述了“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这就是冷战政策。美国推出冷战政策的实质和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稳定资本主义。

冷战

1947年的冷战的形成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条件和原因:美苏实力的抗衡: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

美国:经济上,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是上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经济实力极具膨胀。军事力量在世界是绝对优势地位,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有核武器,在世界许多地区有驻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有巨大影响。

苏联: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军事上:从二战后期开始,苏联一直保持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美国战略对立;二战结束,他们失去合作基础,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们的关系。

形成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停止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世界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接着美国经济上推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政治上成立九国共产党和中央情报局,经济上组织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苏联和美国冷战全面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极光为什么只会出现在地球的两极_极光只出现在地球两极的原因

全文共 2191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是指常出现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中的发光现象,人们都好奇为什么极光只出现在地球的两极。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极光只出现在地球两极的原因的内容介绍,欢迎阅读!

极光之美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越过地球的南北极上空,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做极光卵。由于它们向太阳的一边有点被压扁,而背太阳的一边却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处在午夜部分的光环显得最宽最明亮。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叫做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但并不是说压根儿观测不到极光。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暴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形状的极光。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面对五彩缤纷的极光图形,亲爱的读者,你说能不令人心醉,不叫人神往吗?无怪乎在许许多多的极区探险者和旅行家的笔记中,描写极光时往往显得语竭词穷,只好说些“无法以言语形容”,“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词句加以描绘”之类的话作为遁辞。是的,普通的美丽、壮观、奇妙等字眼在极光面前均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可以说,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看了极光为什么只会出现在地球的两极还看:

1.

2.

3.

4.

5.

极光只会出现在地球两极的原因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出现,而很少发生在赤道地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极光的特征

极光是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极光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极光是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45°~60°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光区。 极光下边界的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极大发光处的高度离地面约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边界为离地面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可达1000公里以上。根据关于极光分布情况的研究,极光区的形状不是以地磁极为中心的圆环状,而是卵形。极光的光谱线范围约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谱线是5577埃的氧原子绿线,称为极光绿线。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观测极光,有着丰富的极光记录。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任何彩笔都很难绘出那在严寒的两极空气中嬉戏无常、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仿佛上映一场球幕电影,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极光出现在地球两极的原因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Aurora、Aurora Borealis、Polar light或Northern light)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而地球的极光,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根据关于极光分布情况的研究,极光区的形状不是以地磁极为中心的圆环状,而是卵形。极光的光谱线范围约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谱线是5577埃的氧原子绿线,称为极光绿线。极光下边界的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极大发光处的高度离地面约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边界为离地面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可达1000公里以上。

极光

极光出现在地球两极原因

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出现,而很少发生在赤道地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展开阅读全文

极光为什么出现在地球两极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一般呈带状、幕状、弧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那么,极光为什么出现地球两极?

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极光之美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越过地球的南北极上空,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做极光卵。由于它们向太阳的一边有点被压扁,而背太阳的一边却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处在午夜部分的光环显得最宽最明亮。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叫做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但并不是说压根儿观测不到极光。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暴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形状的极光。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极光的特征

极光是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极光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极光

极光极光是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45°~60°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光区。 极光下边界的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极大发光处的高度离地面约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边界为离地面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可达1000公里以上。根据关于极光分布情况的研究,极光区的形状不是以地磁极为中心的圆环状,而是卵形。极光的光谱线范围约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谱线是5577埃的氧原子绿线,称为极光绿线。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观测极光,有着丰富的极光记录。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任何彩笔都很难绘出那在严寒的两极空气中嬉戏无常、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仿佛上映一场球幕电影,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从赤道到两极物种越来越少?

全文共 193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文蛤(左)来自佛罗里达群岛,是一种热带物种,壳上有长刺,可以抵御捕食者。北极蛤蜊(右)只出现在寒冷的水域,如缅因湾。|图片来源:凯蒂·柯林斯

在我们的地球上,奇异的生命无处不在:在日本的海岸上,腿超过3米的螃蟹正在疾走;在北美东部,有夜间发光的蘑菇。还有蝴蝶喝亚马逊泥龟的眼泪。

然而,在自然界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法则,即在热带地区有许多不同的物种,但是随着它向两极移动,数量将急剧下降。芝加哥大学的大卫·贾布隆斯基教授是研究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著名学者。他说这条法律适用于几乎所有种类的生命和所有环境。然而,这背后的原因仍然是激烈争论的焦点:“这是一个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基本问题。”

雅布隆斯基的目标是理解生物多样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比如物种将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杰布隆斯基对软体动物的研究塑造了这个领域。一般来说,这些科学家研究的课题要么是针对物种的形式(生物体的身体形式),要么是针对它们的功能(生物体的生活方式)。例如,蛤壳可以是多刺的或光滑的。它可以以沿海沉没的圆木为食,也可以以过滤滩涂上的浮游生物为食。每一种不同的研究角度都能让我们获得一些关于进化、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不同信息。然而,每种方法都非常复杂,所以很少有人一起研究它们。雅布隆斯基认为,这两种观点应该结合起来,或许可以产生重要的见解。

最近,他的实验室在两项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通过结合其他专家和学者的力量,他们以创新的方式研究了生物多样性从热带向极地的转变。

在第一项研究中,他们与鸟类生物学家特雷弗·普莱斯教授合作,比较了雅布隆斯基的软体动物数据和普莱斯对鸟类的见解。

在热带鸟类中,有一些生活方式可以喂养许多物种。例如,许多鸟以树枝上的昆虫为食。然而,仍然有一些只能养活少数物种的生活方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中纬度地区,但是有一个明显的临界点,它减少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之间的不均衡分布。

雅布隆斯基发现这种模式也出现在软体动物中。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物种受到更高层次的控制,这种控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运作,包括陆地和海洋。

这一理论认为,在热带地区,物种之间有更大的精细特化空间——在环境的某些部分,如森林树冠高处的树枝,不仅有只吃种子的鸟,也有只吃一粒种子的鸟。然而,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变得越来越季节性,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个专门物种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

雅布隆斯基说,这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如何工作的新发现,它可能会对气候变化的进展产生影响。例如,侵袭我们所关心的作物和植物的寄生虫会发生什么?随着天气变暖,将会有一些物种集中精力攻击特定的宿主。

第二篇论文是由博士后研究员凯蒂·柯林斯领导的研究,他的研究重点是利用技术分析软体动物的形态如何从热带地区转变为极地地区。

他们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扫描了在佛罗里达群岛和缅因湾发现的95%的物种样本,从而获得了一组珍贵的三维图像。大多数研究只关注贝壳的长度和高度,但这显然不是全部。第三维度带给我们新的理解。

佛罗里达群岛和缅因湾的研究区地图。上面一排贝壳来自高纬度地区。与赤道附近颜色鲜艳的下排贝壳相比,来自高纬度地区的贝壳更加光滑和平坦。|图片来源:凯蒂·柯林斯

当你走过佛罗里达群岛的海滩时,你的眼睛会被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大贝壳所吸引。然而,在科德角以北,这种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那里的贝壳光滑平整,通常非常小。乍一看,这似乎表明物种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科学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柯林斯说:“我们发现这种普通的贝壳无处不在,热带贝壳实际上是普通贝壳和那些奇怪贝壳的混合物。当你再往北走,这些美丽而奇怪的贝壳会慢慢从混合物中消失。因此,个体物种不会为了适应新环境而改变;但各种奇怪的东西会逐渐退出,”

雅布隆斯基说:“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似乎减少了贝类的分布范围,一些血统可以说已经被冻结了。”随着气候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也将对人类产生影响。

柯林斯说:“这表明大多数动物更有可能选择退出,而不是适应高纬度地区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可能会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影响人类。双壳类在渔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喜爱的动物,如牡蛎、扇贝或贻贝,是否会随着周围气候的变化而消失,或者离开它们可能进入的渔场。”

软体动物是科学家们最喜欢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的外壳很容易变成化石。目前的两项研究是针对现代物种的,科学家们将在下一步研究化石。例如,他们将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殊的血统是否变化得更快,变得更灭绝或者变得更稳定。

雅布隆斯基说:“综合来看,这些新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面在世界上不会同时发生变化。这些差异告诉我们一些塑造地球生命的新力量。”

最初的标题是:为什么赤道的物种比两极多?》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地球的南北两极没有地震?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几乎到处都是地震。世界上每年有100万次地震,可以记录12000次地震,近100次震级在5或6级以上的大地震。然而,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从未发现地震。为什么北极和南极没有地震?这个问题引起了世界地震专家的注意。

地震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世界上每年有100万次地震,可以记录12000次地震,近100次震级在5或6级以上的大地震。然而,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从未发现地震。为什么北极和南极没有地震?这个问题引起了世界地震专家的注意。

不久前,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地质学家钟士腾根据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钟士腾认为,南极和北极的内陆格陵兰岛没有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

他指出,这两个地方的冰雪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冰层厚度达到300多米。由于冰层的面积、厚度和重量都很大,在垂直方向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下面的地壳板块受到冰层的挤压。更巧合的是,冰层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正好与地层结构的压缩相平衡,因此它不会倾斜和弯曲,分散和削弱地壳的变形,从而防止地震的发生。

然而,专家也认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如果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地震也会在北极和南极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的南北两极为什么没有地震?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没有地震

地震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世界上每年有100万次地震,可以记录12000次地震,近100次震级在5或6级以上的大地震。然而,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从未发现地震。为什么北极和南极没有地震?这个问题引起了世界地震专家的注意。

不久前,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地质学家钟士腾根据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钟士腾认为,南极和北极的内陆格陵兰岛没有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

他指出,这两个地方的冰雪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冰层厚度达到300多米。由于冰层的面积、厚度和重量都很大,在垂直方向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下面的地壳板块受到冰层的挤压。更巧合的是,冰层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正好与地层结构的压缩相平衡,因此它不会倾斜和弯曲,分散和削弱地壳的变形,从而防止地震的发生。

然而,专家也认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如果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地震也会在北极和南极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磁铁的两极怎么相吸 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磁铁有正、负两极之分,而磁铁周围存在磁场。当两块磁铁的不同极相互接近时,磁铁的涡电流就会与异级磁铁相互作用,产生相互吸引的效果。两个磁铁的同极靠近,就会产生互斥。简单来说,磁铁的互吸和互斥是由磁铁中的磁场作用产生的。

磁铁的两极怎么相吸

磁铁的成分是铁、钴、镍等原子,其原子的内部结构比较特殊,本身就具有磁矩。磁铁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的特性。将条形磁铁的中点用细线悬挂起来,磁铁静止的时候,两端会各指向地球南方和北方,指向北方的一端称为北极或N极,指向南方的一端为南极或S极。这也就是磁铁的正负两极,物理中有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说法。

如果将地球想像成一块大磁铁,则地球的地磁北极是指南极,地磁南极则是指北极。磁铁与磁铁之间,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所以,指南针与南极相排斥,指北针与北极相排斥,而指南针与指北针则相吸引。实际上,这一现象主要与磁铁的磁场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极光出现在地球两极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出现,而很少发生在赤道地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展开阅读全文

探测太阳的两极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1990 年 10 月,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将考察太阳的宇宙飞船“尤利西斯”号送上太空。“尤利西斯”的飞行轨道与以前的任何人造天体都大不相同,它的主要使命是巡视任何飞行器均不曾到达过的太阳极区。这个太阳探测器的名字,采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探险英雄的名字“尤利西斯”。

随着太阳自转,我们地球上的人们才得以观察到日面情况。遗憾的是,我们地球上的观测者永远也不可能仰望太阳的南北两极的全貌。近 30 多年来,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太阳的空间飞行装置(无人的和载人的),由于它们的飞行轨道大多沿着黄道面附近空间,所以,从飞行器同样观察不到太阳的两极。

1994 年 6 月 26 日,“尤利西斯”到达了太阳南纬 70°上空,开始对太阳南极区进行观测,持续了 132 天。9 月 13 日,“尤利西斯”到达了太阳南纬 80.2°的上空(距离太阳 2.3 个天文单位)。1995 年 3 月中旬,“尤利西斯”在距离太阳 1.34 个天文单位的太阳上空穿过黄道面,于 7 月 31 日到达太阳北纬 80.2°上空。

“尤利西斯”不负众望,测出了太阳极区的太阳风速度达每秒 750 千米,比日面低纬区域的每秒 400 千米几乎大 1 倍。而且从极区冕洞发出的太阳风等速不变。还测出了高纬区域的磁场强度也几乎不随纬度而变化。“尤利西斯”在太阳高纬度还观测到反复出现的冲浪,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太阳物理学家的兴趣。“尤利西斯”在完成主要使命后,将飞离太阳,成为轨道周期 6.3 年的绕日运转的人造天体。预计它将于 2000~2001 年,再度飞越太阳南北两极。

展开阅读全文

火星两极螺旋状冰谷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两极螺旋状冰谷是怎样形成的?

早在 1976 年美国的 Viking 探测器曾首次拍摄到火星两极地区的螺旋状冰谷,从那时起科学家就试图阐明螺旋状冰谷的形成机理,因为在任何一个其他行星上都没有这样的螺旋状冰谷。

这些很深的螺旋状冰谷在火星两极地区延伸数百千米,按照原有的假设,这些深谷是由于伴随有风或极地冰块移动的结冰与融化交替循环而形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质形态学专家约翰·佩列奇耶博士在新一期《地质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对螺旋状冰谷的新解释,他研究形成螺旋状冰谷的计算机模型,该模型指出,在火星两极周期性地发生的只有两种作用过程,即加热或冷却。这种情况可以用火星上形成的条件--其旋转轴一定的倾角(25.2°)和稀薄的大气来解释。

火星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气温都不超过冰点,只是在每年夏季十分短暂的时间里极地冰帽才会融化。不妨以一个冰缝为例来看一下这种作用过程,在火星白天一定时间,太阳光从一个方向照耀冰缝,迫使冰缝加热和被照耀冰缝壁蒸发,这样使这一方向上的冰缝深度增大和宽度也增加。然后随着火星围绕自己轴的旋转,太阳光会照耀冰缝原先阴影的一面,现在这阴影面也开始融化,就这样重复经历许多年。佩列奇耶博士在自己的模型中考虑到火星围绕自身轴和围绕太阳的旋转速度,最后获得了这样的结果,经过几千年融化和结冰的循环从最初不大的冰缝而变成了深度超千米和长度延伸数百千米的深谷,在外形上弯曲成对数螺线。

在地球极地附近地区也拥有巨大众多冰山,而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与火星差不多( 23.45°),但是地球两极地区却没有任何螺旋状深谷,这说明地球低层大气温度主要由海流和海风确定。在火星上大气非常稀薄,而海洋又完全没有,因此火星表面温度主要由太阳光的入射角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司法国际法考点之两极地区的法律地位

全文共 1992 字

+ 加入清单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中心,周围濒临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南极地区以南极洲为中心,周围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下面由小编为你介绍两极地区的法律地位的相关司法国际法考点知识。

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区域,除环北极海域的少数国家领土外,主要部分是北冰洋,其70%洋面常年冰冻。北冰洋应适用海洋法的有关原则和制度,其中大部分为公海。某些北极海沿岸国曾按照“扇形原则”对北极地区有关部分提出领土主张,但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目前环北极国家签订了一些关于北极环境保护的条约,这不改变北极地区本身的法律地位。 除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外,目前与北极地区联系最密切的多边条约是《斯瓦尔巴条约》。

该条约于1920年,由英国、美国、丹麦、挪威和瑞典等18个国家,为解决各国围绕斯瓦尔巴群岛的利益争夺而签订。该条约承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拥有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出,并规定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随后,1925年,苏联、芬兰和中国等33个国家也加入了该条约。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中国近年积极进行了有关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包括在斯瓦尔巴岛修建了科考站。

相关阅读:

南极地区

法律上的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也区,包括南极洲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海域。其中南极大陆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南及洲在18世纪被发现后,一些国家先后对其某些部分提出领土主张。这些主张的依据不尽相同,包括先占原则、相邻原则、扇形原则等。这些领土主张彼此存在相互重叠,引起有关国家勺冲突,并且遭到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对。

司法国际法考点之两极地区的法律地位

为协调各国利益,1959年,当时进行南极活动的12个主要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该条约于1961年生效。此后各国就保护南极动植物、保护海豹、保护生物资源及保护环境等问题相继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它们构成南极条约体系,规范各国在南极的活动。

根据上述条约,目前南极地区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1.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建立军事设施、进行军事演习和武器试验,禁止核爆炸和放置核废料。但是为科学研究或其他和平目的使用军事人员或设施不被禁止。

2.科学考察自由和科学合作。任何国家都有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同时各国应促进考察计划、人员和成果的交换和交流。

3.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包括对南极领土不得提出新的或扩大现有要求;《南极条约》不构成对任何现有的对南极领土主张的支持或否定;条约有效期间进行的任何活动也不构成主张支持或否定对南极领土要求的基础。

4.维持南极地区水域的公海制度。任何国家在南极地区根据国际法享有的对公海的权利不受损害或影响。

5.保护南极环境与资源。在南极进行的任何活动不得破坏南极的环境或生态。

6.建立南极协商会议。南极协商会议由《南极条约》原始缔约国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加入国组成,一般要求该国在南极建立了常年考察站。会议每2年召开一次,交换有关情报,专门讨论有关南极的共同利益的问题,以及向各国政府提出促进南极条约原则和宗旨的相关措施。 目前,以南极条约为基础,国际社会达成了一系列条约,构成南极法律制度。

包括:《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1964),《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72),《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0),《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最后文件(1988),《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1991)。2009年4月,第32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又一致同意对前往南极的游船大小以及游客数量进行限制,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

中国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协商国。

两极的差异

北极与南极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北极有居民。目前在北极地区的当地居民已达700多万,其中真正的北极土著居民不到200万人。

北极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大面积的永久性冻土带,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这些永久性冻土层和北极、南极冰盖一样,都储存有大量的地球古环境信息,通过钻取冻土芯和冰芯分析,可以了解古气候的变化过程和古环境的变迁情况,从而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提供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这些永久性的冻土中还保存有大量的固体碳及碳氢化合物,因而具有调节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巨大潜力。

北极不同于南极的第三个特点是陆地生物多样性。这个特点显然是由于北极本身的环境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北极地区比南极相应纬度的年平均气温高20°C,比南极更有利于不同门类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是北冰洋周边的陆地可一直向南延伸到中、低纬度环境,极有利于陆地生物的迁徙与进化。所以,与被环极洋流隔绝而几乎成为生命禁区的南极大陆相比,北极陆地的生命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北极生物多样性、生物总量、生态环境的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由于北极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区生物的亲缘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