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6516

文章

90

篇1:宋代女子为什么要在14岁前出嫁?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繁衍人口和维护社会稳定,宋仁宗时期让男子15岁娶、女子13岁嫁。后来的宋宁宗、宋朱熹《家礼》、明初太祖、《大清通礼》中则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

剩男剩女一直都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针对性话题,由于科技的发展,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很多女还比男的在社会上更加强大,这也导致了,强大的女孩子不想随便嫁人,而男人更是娶老婆难,当然这也是现代人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然而你听说过,古代女孩子14岁还不嫁人会怎么样吗?

关于女子超过年龄还嫁人的情况,早在我国历史上的汉朝就有过相关的法律规定,由于当年秦朝横扫六国,给天下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战争伤害,然而平定天下不足数十年,百姓还没得到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又迎来了楚汉相争争夺天下的战争,也正是因为战争的伤害,人口锐减,西汉建立者刘邦就出台了一个针对单身女子的条例:女子年满15岁就必须嫁人,如果接着选择单身的话,就必须交税,每人120钱。如果16岁还没嫁出去,那就要翻五倍,也就是要交600钱。那个时候600钱对于普通的百姓是相当巨大的负担,所有很多人家早早的就将女儿嫁出去,甚至还愿意给男方白送嫁妆的情况。

而到了唐朝不光是女子15岁不嫁人要被罚款,而男子到了20还不娶老婆也要罚款。很多地方的官员,为了实行这条律法更是下了狠招,不嫁不娶都要受到牢狱之灾,这也让那个时代的女性非常的痛苦,尤其是很多想要冲破这条律法的女子,更是投身宗教来避免。

然而在历史上这还不是对于女子不早嫁的最严格的规定,到了后来的宋朝,更是将女子嫁人的年纪订到了13岁。宋仁宗时期让男子15岁娶、女子13岁嫁。后来的宋宁宗、宋朱熹《家礼》、明初太祖、《大清通礼》中则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关于这些封建礼法,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过描述,据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南朝梁武帝《河中水之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婚为卢郎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唐朝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这些都表明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上被压制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代五大名窑产地哪里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五大名窑产地在汝窑河南省、官窑江苏省、定窑河北省、浙江龙泉哥窑、钧窑河南省。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宋代点茶的主要过程是什么,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茶道是中国古代至今以来非常影响中国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喝茶也成为中国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道有不同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唐代最主要的特点是煎茶法,通过煎煮来喝茶,但是到了宋代它的主要的特点是点茶法。

茶道的这样一个工艺师或者是煮茶点茶的这样一个人,他先把茶叶弄成茶末,弄成茶末之后将茶末放入茶碗,倒入少量的沸水,在少量的沸水让它适度的这样一个浸泡之后,再倒入一定的这样一个沸水运茶筅,这是一种煮点茶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用这进行搅拌之后那么它的茶末上浮形成糊面状,然后供客人来饮用这就是宋代点茶法的主要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宋代五大名窑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1、汝窑

汝窑的釉色一般以青色为主,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

2、官窑

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另外官窑还有北宋和南宋的区别,北宋的官窑釉色以白色为最佳,并且釉内有冰裂、梅花、蟹爪等裂纹;南宋的官窑颜色以棕色为主,质感比较细腻,颜色分为浓淡等不同种类。

3、哥窑

哥窑最大的特点就是釉面有许多细小裂纹,并且裂纹的颜色以浅白色为主。哥窑釉色以青色为主,偶尔也有黄色和淡紫色的产品,并且胎内釉色为黑色,和官窑有明显区别。

4、钧窑

钧窑是一种乳浊釉,因为釉内含有少量的铜,因此烧出的釉色偏红。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为钧瓷的釉厚且黏稠,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5、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釉色多以白色为最佳,也有少量的黑釉、酱釉、绿釉等等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宋代汝窑特征是什么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汝窑是烧造青釉的瓷窑,属于耀州窑系,因成功烧造出天青釉,而被宫廷相中,专烧贡器,器形丰富,规格齐全。初期汝窑器形是仿越窑青瓷器(最大特征是撇足),仿越窑而精于、超于越窑。宋晚期还专门烧制仿三代青铜器的祭祀礼器如水仙盆、三足洗、尊、方壶等;还有荷花类装饰造型的各种器物如碗、盘、香炉;以及装饰龙纹的瓶、钵、器盖等。

传世宋代汝窑瓷器的胎体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轻薄,第二点胎色为香灰色,胎骨轻薄,胎质看色粗松实则细密。汝瓷胎色呈浅灰、灰白,因其色调与香燃烧之后形成的香灰相似,因而俗称“香灰胎”。第三点是汝瓷胎质细腻滋润,坚致紧密,被誉为“铜骨”。

宋代汝窑瓷器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

汝窑施高铝低硅釉,属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釉色精光内含,温润如玉。而其他青窑瓷是低铝高硅釉,只有施厚釉才能呈青色,有玉质感。南宋官窑是石灰碱釉,需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南宋龙泉窑更是如此。这是汝窑与其他瓷窑最大的不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宋代春节习俗

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你知道宋代春节习俗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宋代春节习俗,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宋代春节习俗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有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春节食俗

浙江:年糕

年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河南:饺子煮面

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广西: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宋代五大名窑有哪些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五大名窑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万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万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辛弃疾是什么派词人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辛弃疾是什么派词人

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万千气象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出行。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5.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宋代三苏是怎么指责刘备犯的三个错误的指责的对吗?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代三苏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是谁的,当然了其实就是我们的苏洵、苏轼、苏辙嗯,一家人都姓苏,但是他们做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有指责刘备犯的三个错误,而且说得是头头是道啊,那么这三个错误他指责的对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在宋朝,有着有名的三苏,他们分别是苏辙,苏轼和苏洵。可能大家对于苏辙和苏洵这二位都不怎么熟悉,不过苏轼实在是太出名了。就算没有看过他的文章,没有读过他写的诗歌,也一定是吃过东坡肉的。

只是不知为何,我们能够发现,这三苏对于诸葛亮和刘备二位都不怎么感冒,并且也是专门找机会去挑刘备身上的毛病,还把他一生之中的三个大错都给总结出来了。那就是激愤伐吴,让诸葛亮去带兵,扔掉荆州,求取蜀地。

虽然说我们应该尊敬三苏,并且他们的文章也是值得一读,不过这三个毛病怎么说都是不能够完全赞同的,特别是诸葛亮带兵这件事情,觉得有那么一点不靠谱。话说这三个人曾经坐在一块,一起来讨论三国的故事。

当时苏洵率先发话,就说他早就知道诸葛亮把荆州扔掉,然后去蜀地,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他根本就做不出来什么事,并且他还一直去攻打曹操,这完全就是在找死。而这个时候苏轼就接话了,说是诸葛亮仁义和诈骗兼用来谋取天下,我觉得这是他最大的一个错误。

最后苏辙就总结了一下,说刘备把荆州给扔了,然后去往蜀地,这是他的错误。而诸葛亮虽然有治国的才华,但是却去带领军队,这是他的错误。最后刘备忍不住生气,讨伐东吴则是大错。

估计刘备也觉得非常委屈,因为荆州可以说是四战之地,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都是虎视眈眈。并且孙尚香每天晚上都和他唠叨,而刘备也睡不成个安稳觉。而到了西川,这种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至于攻打东吴,更是迫不得已,如果他去攻打曹操,先不说能不能打赢,如果打赢了,那么刘协怎么安置还是一个问题。而让诸葛亮去带兵,那更是冤枉了,虽然说他曾经让诸葛亮作为军师中郎将,不过他从来就没有真正拿诸葛亮去当过将军使用。就算是在白帝托孤的时候,他也不过是让诸葛亮当国师,也不会说完全把带兵打仗都交给诸葛亮,更何况当时,他已经选定了李严。

刘备是背锅了,不过当时苏轼三人生活在宋代,也没有三国演义。所以他们也不会把那些有的没得的战役全部加在诸葛亮的身上,更何况,其实诸葛亮并没有担任过将军的职位。所以这一次倒真是苏轼三人错怪了刘备,并且还指责他说用诸葛亮是他这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错误。而刘备如果还在世,一定要跳出来说,这不是我安排的,是他自己想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下符桥宋代窑址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下符桥宋代窑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符桥宋代窑址位于下符桥镇瓦屋院窑宝山,滨淠河西岸

这座窑址断面处观察,上下层器物,没有造型的变更,当是同一时期连续烧造堆积而成,推断此窑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窑座傍在窑宝山南部,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山坡上到处都有窑废品堆积层,如陶残片,红烧土和灰渍等。窑炉是南方常见的“龙窑”型,依山坡竖向修建,多数窑洞已破坏,仅发现一条保存尚好的窑道,长约28米,黑釉陶器残品裸露。采集的标本,模式相同,时代风格一致。器物均素面无饰,仅个别的扳手上,有模印“大吉”字样。器物外表古朴粗犷,别有风格,黑釉色褐光润,因技术水平差,多变形和走釉。采集的品种中,以瓶和碗盏较多,占烧造量的80%以上,可能为适应北宋“斗茶”所需。瓶的造型与“韩瓶”类型相同,六安、霍山墓葬中多有发现该窑产品。经省考古研究所古陶研究专家鉴定,确认为宋代窑址,在本省还是首次发现。

下符桥镇:下符桥镇位于霍山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与六安市裕安区接壤,素有“霍山北大门”之称。我镇辖17个村、182个村民组,人口2.1万,总面积70.2平方公里,拥有下符桥、三尖铺两个小集镇,这里区位优势突出,地势较为平坦、生态环境良好。下符桥镇拥有石材、河沙、萤石、园竹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栗、东枣、葛芋、猕猴桃等种植基地初具规模,优质稻谷、鲜藕、白鹅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宋代诗人有哪些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

宋代诗人有哪些

陆游、刘克庄、杨万里、赵蕃、苏轼、梅尧臣、黄庭坚、张耒、苏辙、范成大、王安石。陆游(宋代诗人),(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宋代建筑特点有哪些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继承著前朝的建筑传统。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伊山宋代船画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大伊山宋代船画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伊山宋代船画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大伊山。共有7处分别位于大伊山主峰南侧“阅古亭”下、大伊山金鸡岭公墓、大伊山大山圩、大伊山白鸽涧、大伊山西峰鹰嘴石、大伊山小金山、大伊山“阅古亭”西北10米处。岩画主要描绘宋代各式船的造型。船画采用写实的雕刻方法细致详实描绘出船身、平衡舵、桅杆、桨、帆等船的构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船的特征。大伊山船型岩画的发现对于研究连云港市的造船史、海岸线的变迁特别是宋金交战期间几次海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船画中心为零点,向四周各延伸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以船画中心为零点,向四周各延伸200米。

伊山镇:伊山镇概况:伊山镇位于国家3A风景区的大伊山脚。总面积76.75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152686人。男女性别比110:100,人口出生率13.8%,死亡率6.4‰,自然增长率7.4‰.主要特产小麦、水稻、西瓜等。 1、年度所获县以上荣誉。全国绿色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体育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宋朝朱熹的诗有哪些 宋代诗人朱熹有哪些诗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朱熹的诗有《春日》、《观书有感》、《偶成》、《水调歌头》、《水口行舟》、《墨梅》、《秋月》等。朱熹世尊称为朱子,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宋朝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教育家。

朱熹简介

朱熹生于113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与教育家。

朱熹作品

1、《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2、《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3、《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译文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号是什么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号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两个号,分别是铁冠道人和东坡居士。苏轼少年时曾经在天庆观读书,受过道教的启蒙教育,也常和道士交往,因而自号为铁冠道人。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因为俸禄微薄,因此只能在城外东坡种地以贴补家用,因此自号为东坡居士。

苏轼的简介

苏轼不仅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因为其在诗词、散文等多方面的才华与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还擅长画文人画,在墨竹、怪石、枯木等方面皆有成就。

苏轼在诗歌与散文上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在诗歌领域,苏轼写诗的题材广泛,诗风清新俊雅,具有豪健的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苏轼的词则属于豪放派,和辛弃疾被合称为“苏辛”。

苏轼的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 卜算子李之仪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表达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断,比喻自己的相思绵绵不已,感情深沉真挚,突出了作者的相思之苦。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

我住在长江源头之处,君住在长江之尾。每天都在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止。只希望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这样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赏析

开头两句利用江水暗喻相思之情的悠长,使人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深情与叹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最后两句作者将单方面的相思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宋代瓷窑遗址游玩攻略

全文共 1428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瓷窑遗址好玩吗?据考证,这里是宋代规模较大的地方瓷器生产作坊之一。宋代窑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福建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有重大意义。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瓷艺术,文人气、书卷气十分突出,注重个性,呈现出幽雅秀丽,温润含蓄,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此时的景德镇青白釉瓷,烧制日臻完善,胎质纯净洁白,釉面晶莹润泽。景德镇影青瓷的青幽氛围,是宋代“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审美观的突出展现。

瓷窑相关知识:

窑一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指窑炉,即焙烧陶瓷器的重要设施,它的形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陶瓷产品的质量;二是指生产陶瓷器的窑口,比如邢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三是窑器,即陶瓷器,如哥窑制品、钧窑制品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且沿用时间较长,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

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多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之龙窑。龙窑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的特点是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降温都很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厦门宋代瓷窑遗址游玩攻略:

主要特产:有各种亚热带瓜果、鱼皮花生、花生酥、菩提丸、青津果、馅饼、药酒、文昌鱼、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海产干货等。

最佳旅游时间:厦门5-6月是梅雨季节,7-9月为台风季节,而且7月份气温最热,1月份气温最冷,最好还是3、4月份或者11、12月份去比较好,气候最佳。因为去了宋代瓷窑遗址不可能不去厦门其他的景点吧。

交通指南:可在厦门火车站右侧乘厦门到同安的公共汽车、的士或小巴前往,到达同安城时再转乘同安的小公共汽车到各旅游点参观。

饮食住宿:同安镇中心有许多酒店,到这附近洒店入住,价格便宜(150左右,标房),且安全,卫生

宋代瓷窑遗址美食:到了同安,最有名的当然是同安封肉,当然,这里也吃得到厦门的各种传统小吃,如沙茶面,肉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4女词人李清照

全文共 1789 字

+ 加入清单

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将宗翰带兵南下,接连攻下许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员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寻欢作乐,听到金兵打来,才手忙脚乱带了五六名亲信太监,骑上马,一口气狂奔到江边,找到一只小船,连夜渡江。金兵在扬州大肆烧杀抢掠,最后放火把扬州烧成一片焦土,才满载掠夺到的财宝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临安,把黄潜善、汪伯彦撤了职,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内讧。金太宗见南宋王朝腐败可欺,这年十月,又派大将兀术大规模南侵,占领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宋高宗听说金兵追来,又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从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兀术带兵紧紧追赶,宋高宗走投无路,就乘着海船,漂洋过海逃到温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临安。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击。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岁那年,她结了婚。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

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着各种商品,也有出卖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

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过了两年,赵明诚当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他的父亲有一些亲戚朋友在国家的藏书阁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这些亲友,千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定随时整理好。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

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录》。

在国家动荡的年代,要埋头整理文物已经不可能了。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到了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临走时候,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坚定地说:“瞧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样。”

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她的伤心可别提了。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二万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来看望他,随身带着一个玉壶。李清照是善于鉴别文物的人,一眼就看出那玉壶并不真是玉制的,而是一种玉石制品。后来,张飞卿把那个壶带走了。赵明诚死后,有人捕风捉影说赵明诚把名贵文物送给了金朝人。这种谣言使李清照大为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诉,但是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经逃之夭夭了。

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了一些残简零篇了。

国家山河的破碎,珍贵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她把国破家亡的痛苦写成了许多诗词,她的词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有的还富有爱国精神。她在一首诗里表达了

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诗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宋代官帽真的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吗?

全文共 3598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很多以宋朝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的时候,很多人都发现,剧中朝堂上的官员们的帽子,两边都有两个非常长的“长耳朵”,这些其实都是根据一些古代的人物画像来的,很多宋朝时期的人物画像上面,不管是官员还是皇帝,他们的帽子后面都有两根很长的“翅膀”,这种帽子是由赵匡胤发明的,名字就叫做长翅帽,非常的形象了。但是对于这长翅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很多人都认为,这应该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下面交头接耳所采取的一种办法,因为这样的帽子,一旦有人相互之间交谈,头转动,那两个人的帽子翅膀一定会打在一起,不断的晃动,这样一来皇帝就知道谁在开小差了。但是,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众所周知,宋代“官服”的标准搭配就是左右戴着长长的翅子的“官帽”。如果检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所有的回答都说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明,是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实际真是如此吗?

赵匡胤设计官帽的说法流传极广,几乎快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而且总是被演绎得绘声绘色——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尊没卑。某天,心胸狭窄的赵匡胤见官员上朝交头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上朝使用,防止他们相互咬耳朵说悄悄话。

听起来让人觉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1.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脚幞头

“长耳朵”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其实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这两条带子就已经逐渐夸张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经历百年的逐渐变长过程,并不是赵匡胤看到大臣交头接耳不爽突然发明出来的。

这种“ 官帽 ”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宋代正式文献中也依然直接称为“幞头”或“折上巾”。

幞头原来是一块黑色的方形织物,有四个角,盖在头顶以后,两角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角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幞头后面打结的两个角,就是“长耳朵”的前身。

两个小小的幞头角打结后,垂在后面飘摇,人们逐渐觉得不够美观或不够庄重,于是想方设法做各种夸张化改造,并加以固定,两角成为幞头的装饰重点。从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间,变得越来越长,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种固定造型。

或成八字外撇、或左右平伸、或斜向上、或朝天、或一边倒、或舒张开、或交叉,又出现长脚、展角、交角、花角、局角、软角、舒角各种造型。晚唐时,向左右伸长的平幞头脚逐渐流行,成为一种常用的标准幞头。

早在赵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经广泛流行各种夸张的幞头脚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长度已经超过肩膀,和北宋类似了。敦煌壁画里的五代男供养人,也几乎尽数头戴展角幞头。

关于幞头,宋代的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里本就有很多论述,可以称得上汗牛充栋。但在所有的宋代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展角幞头是由本朝宋太祖为官员而发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为何要展角,比如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说:“幞头之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脚系脑后……其改为硬脚,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

反而很多宋代文献也提及硬角、平角幞头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说“五代至宋以幞頭为首饰,漆纱为之,横长其带”。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总结,幞头从出现以来一直变换新的样式,两脚或弯曲向上、或两阔脚、或短锐角,样式很多,各取所好,唐代“中末以后”,又发展为“展脚”,是北宋“今所服”的样式:

“幞头,后周武帝为四脚,谓之折上巾。……唐武德初,置平头小样巾子……折上巾以余帛折之而上系,今谓之幞头小脚,其所垂两脚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后又为两阔脚,短而锐者,名牛耳幞头,唐谓之软裹。至中末以后,浸为展脚者,今所服是也。然则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宋代只是延续晚唐五代的这种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夸张化。所以首先时间上,它不是北宋皇帝一拍大腿才突然发明的。2.这也并不是专供上朝的官帽

其次,这种展角幞头在晚唐五代出现时也并非官员上朝专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当时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诸臣,甚至乐师、仪卫、戏子,谁都可以用,很多场合都会用。我们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不少门卫、伎乐,甚干活的仆人都使用展脚幞头。自然更不可能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而专门设计的。

如果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设计,那为何皇帝本人和外边的仆人也都戴呢?难道宋太祖也得防止别人和他交头接耳?

各种宋代文献里面,也都记录了展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舆服志》说“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平施两脚,以铁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脚幞头。

沈括在《梦溪笔谈》也对此有一番论述,不过他认为加骨架的硬脚幞头在唐代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爱戴这种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镇僭用,到了宋代,直脚成为贵贱通用的样式:“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这种晚唐五代帝王“人主”喜爱用长脚展角幞头的说法,在宋人间很有影响力,不少宋代笔记都有记载:

有的将其起源至唐五代的某位君主。有说是源自后汉高祖,他在后晋时曾任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有的把两角当做“龙角”,楚国国主马希范的幞头两脚“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

有几说法认为是宫女或伶人发明,而被皇帝采纳的。比如说是唐僖宗时,宫女宦官加的铁骨,“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或说是后唐庄宗从伶人处获得灵感而使用,“后唐而施长脚,以同伶优之贱”。如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的大段综述:

“自唐中叶已后,诸帝改制其垂二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翘矣。臣庶多效之,然亦不妨就枕。……唐末丧乱,自乾符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盂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至刘汉高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国初时,脚不甚长,巾子势颇向前,今两脚加长,而巾势反仰向后矣。”

这些说法里,有的说五代帝王喜朝天幞头,有的习用展脚幞头。从考古资料看,确实五代也有大量朝天幞头的实例,而且宋制中也提到“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乘舆即皇帝,皇帝也可以戴上曲的幞头。

林林总总,不管什么说法,至少也还可以说明一点,在宋人眼中,展脚幞头在功能上,也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特别设计的。3.仅仅是外露装饰的夸大化审美

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外露装饰的夸张装饰化倾向而已。

在流行史研究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当一个本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结构,因为露在外被人们加以夸张装饰。当夸张的趋势一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极端,甚至脱离了原始的结构功能,变成后人无法理解的样子。当发展得太夸张影响了实际生活使用以后,又会逐渐消失。

从实际结构功能发展为彰显装饰,在服饰发展史中其实很常见。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头顶尺高的“旗头”,缅甸一些妇女脖子上多到像长颈鹿一样的项圈,还有欧洲中世纪长度超过两尺的鞋尖,其实也并没有实际功能或者脱离了本来的实际功能,都属于装饰逐渐夸张化并以其为美的情况。

后人看起来不可思议,为解释这种情况,往往就会附会为某位名人的特别故事,百姓喜闻乐见而传播,甚至不同版本附会的人物往往还不一样。

宋代冠帽两边长长的耳朵,其实也是本来起到打结作用的幞头角,在数百年来长期演变中,逐渐硬挺化、威仪化,发展形成的一种夸张装饰。当伸长的平角幞头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后,宋代继承并发展成为上下通用的首服。

被五代、辽、宋、金,各阶层、各民族、各时代广泛接受和使用。当长到极致时,客观上也起到了庄重端正的效果。有的笔记故事里就提到,官员因为戴展角幞头习惯了,行走动作不同而被认出来。

到了元明时代,就变成官员公服专用的一种帽子而不被日常使用。又因为太过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逐渐消失。4.传说的源头

至于防止交头接耳这种说法,其实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认为平横的两脚起到避免朝见时“偶语”的功能。

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人的结果论,从长脚存在造成的实际效果而想当然地推测它的设计初衷,《席上腐谈》被古人评为“词意多肤浅无稽”,说法“多附会穿凿不足据”,由此也可见一斑。元代时,展脚幞头已经不再在日常使用,所以出现这种推测也正常。

至于附会到赵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编造演绎,不可当真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