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语文学练考【精品20篇】

中国现代文学拥有丰硕的文献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学实践经验。下面是问学吧小编整理的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欢迎阅读。

浏览

226

文章

598

夸奖别人有才华的成语 古代才子文学典故

全文共 236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科举制逐渐成熟以后,读书人自然也是多了起来,而且读书也被当成了想要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不过当时真正有条件读书的人毕竟还是占据少数,所以如果一个村出了一位读书人,那将会是整个村子的光荣。古人对于夸赞他人才华成语也有很多,虽然意思大同小异,但会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和优雅感。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10句夸奖别人才华的成语,还有这些成语背后的典故,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01

才高八斗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味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

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等等。

02

五步之才

史青,唐朝零陵人。聪敏强记。今存诗一首。

一次,他向唐玄宗上表自称,曹子建七步成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唐玄宗见表,十分称奇,当即下诏相召。有人为史青捏着一把汗,谁敢在皇帝面前夸此海口?万一五步之内做不成诗,岂非犯下欺君之罪吗?

面试的一天到了,史青胸有成竹,大步上殿。口呼万岁完毕,玄宗立即命他作诗。史青俯伏金殿说:“请万岁出题。”恰好这天是除夕,唐玄宗即以《除夕》为题,命他作来。史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诗云: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临门将军之职。

03

夺席之才

东汉戴凭精通儒家经典。某次朝会上,光武帝命群臣相互考问经书,理屈词穷的将席位让给辩胜者。戴凭一举夺下五十多个席位,被誉为“解经不穷戴侍中”。后人以“夺席之才”称誉那些学识渊博的雄辩之士。

04

柳絮高才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苏轼《谢人见和雪后书台壁二首》之一“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即用此典。

05

扫眉之才

扫眉,即画眉毛。薛涛,768~832,字洪度,唐朝长安人,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薛涛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以及与当时文人骚客的诗书唱和、情意缠绵,成为当时卓有成就的女诗人。以“管领春风总不如”的才华,横扫唐朝诗坛上的文人骚客。后来人们就常用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

06

夺锦之才

武则天建立大周之后,御驾临幸洛阳龙门香山寺之。有次游龙门时“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并由她的文学侍从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主持并裁定优劣。结果左史东方虬首先写好,题为《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于是,按事先约定的规则把锦袍赐给东方虬。东方虬“拜赐。坐未安”,宋之问的诗《龙门应制》写好了,上官婉儿认为“文理兼美”,而且也得到大家的公认:“左右莫不称善”。于是,武则天“乃就夺锦袍衣之。”这就是文坛佳话“龙门夺袍”。后人用“夺锦之才”或“夺袍之才”,称文采出众之人。

07

七步之才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曹丕想了想,说道:“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08

梦笔生花

传说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这就是如今见到的“梦笔生花。”

09

学富五车

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春秋时的惠施读过的书要装满五辆马车,后来形容读书多或学问大。

10

著述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著述等身”“等身著作”来形容读书很多或著述极富。

此外,古人还以“倚马之才”形容人的思路敏捷,以“压倒元白之才”称道人的学识超凡,以“陆海潘江之才”赞许人的文采斐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学修养

全文共 3033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修养较差的语文教师,无一不是不读书、不善读书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学修养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学修养文章内容。

语文教师的自我修养

一、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仅仅教给学生字词等死板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我们教师应该更加侧重教给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以及写作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做到专且精。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普通话必须过关,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和汉语知识,对常见的知识点熟烂于心;对古今中外名家大师的文学作品要熟读成诵,使其为我所用;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灵活掌握各种文体;还要有过硬的书法功底,无论是板书还是批语,都要既工整又有条理;同时,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Word、Execl、Powerpoint、Flash等等,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完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涉猎广泛

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同样不能满足教学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认为还应该博览群书,涉猎多个领域。(1)语文教师必须对中外历史均有所涉猎,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必须对中外文明有所了解,尤其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必须对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所认识。

(2)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我们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知晓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予以适当的解决。

(3)教师不能与时代脱节,在课余生活中,我们要看新闻,了解时事发展;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因为当代科技正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想,改变着这个世界的面貌,所以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头脑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孔子云:“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语文教师一定要自觉地把语文课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做一名“多栖”教师。

三、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有理想、有能力、认真严谨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提升自己的教师也不堪为一个好教师。时代在发展,为了赶上时代匆忙的脚步,不成为时代的落跑者,我们必须时刻给自己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以此来鼓励和鞭策自己,让自己在本行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课堂教学的活动是课堂上师生双边为各自完成教学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过程。在师生共同参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进入角色,增强自身带给学生的感染力;

(2)要做到师生融洽、互相尊重,合作完成教学内容;

(3)及时反馈,灵活应变,掌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掌控好了课堂便掌控好了学生,这样对课堂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

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言传身教,所以绝对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必须做到治学严谨,认真备战每一节课。课前认真备课,把教案写得详细、深刻,设计每一个步骤,预想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其不出纰漏;课内语言表达要严谨,身体语言更要大方得体;课后要及时反思,找到不足之处,以完善教学。平时争取讲公开课的机会,认真向老教师请教,听老教师的课,也请老教师指导自己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使其与自己的教学特点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

有人说,“每个教师都能当语文教师,但是做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却很难”,对于这句话,我身有感受。我们不能在这样神圣的工作岗位上碌碌无为,不思进取,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对自己严格要求,任何时候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强化自身的素质,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工作、努力探索,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学修养

一、阅读范围与能力

现行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所选范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另外有一些古典作品和外国作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应该博览群书,教起书来方能游刃有余、成竹在胸,孔子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单纯在教学技巧上耍花招,是无以为继的。但是,我们很少有教师去认真研究范文以外的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如果我们去调查一下:十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当中,有几人读过冰心的《春水》《繁星》?有几人读过短篇小说《呐喊》?你知道余光中和其作品吗?有几人系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的?你读过多少外国作品?答案绝对让我们难以接受!其实,在我们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它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以上提到的这些文学作品,均是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应读的作品。但是我们的老师却没有读过。视野如此狭隘的教师,我们指望他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纯属妄想。阅读范围的狭隘,固步自封,必然导致阅读能力的衰退。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唾星四溅,因为有教案、教参、各类复习资料以及标准答案在做他的后盾,他不必为自己的浅薄无知、孤陋寡闻而忧心忡忡。

二、写作能力

文学修养较差的教师,无一不是不读书、不善读书者。既不善读,何谈善写?自己稀里糊涂,怎能为学生指点迷津?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一直很难提高上去,这与我们的教师不善写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见一些教师指导作文,照本宣科,尽拿一些理论的大帽子唬人,指天画地滔滔不绝,仿佛作文一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俨然文豪在进行文学讲座。批改作文时,也是用教条的理论去限制、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学生偶尔闪现的虽稚嫩但颇具智慧的灵光的文字视而不见。如一位学生写道:“晒过的被子盖在身上真舒服,似乎有阳光的味道。”教师在文后批阅“阳光怎能有味道?不合逻辑。”另一位学生写道:“他穿了一件十分青春的夹克衫。”教师的批语是“不通,不通,副字‘十分’不能修饰名词‘青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足见我们一些教师的文学修养糟糕到了这种程度。语言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它变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服务时代,类似上述飞扬灵动的句子在贾平凹、余光中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同时也得到读者的认可,认为这是经济笔墨的方式。

三、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生活中的文学书刊,有的内容庞杂,品种繁多,有的许多是信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但也有一些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属于糟粕的东西。我们在教学生读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鉴赏能力,以免其因读书而误入歧途。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教师在文学鉴赏方面还做得不够。他们对一些内容粗俗的文学作品爱不释手,他们对一些哗众取宠的电视节目百看不厌,并且把这种趣味引用到课堂上,“言传身教”带给了学生。这种毒害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是流毒无穷的。

其实,学过文学概论的都知道,文学鉴赏有其固定的依据: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所谓政治标准,是指看该文学作品思想是否健康,对我们教师来说,要研究它是否值得孩子们一读,还要看它是否适合孩子们读。所谓艺术标准,是要看该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如何。而今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读者(观众)的心理,不惜采用一些非常粗俗的语言,恐怖的画面,惊险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观众),很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但我们有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此,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

面对这样的现实,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刻不容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语文怎么学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初中语文怎么学,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操作方法

1

首先,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自己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

2

然后,一般学习初中语文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书上该背的要背下来,特别是诗句,古文一类的。

3

紧接着,在课外,我们要多读一些优秀作文书,名著,这样可以提升写作能力,平时多读文章,找语感。

4

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成绩老是提不上去,可以请老师帮忙,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语文,并且,上课一定要听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文学常识《世说新语》两则

全文共 1787 字

+ 加入清单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讲解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

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法国文学常识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78.《最后一课》都德,法国作家。短篇小说《柏林之围》,长篇小说《小东西》一生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79.《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济南文艺》、《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356个中短篇小说),代表作《项链》、《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用白描刻画人物,人物大多为中下层、揭露人性的恶。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等。是莫泊桑的启蒙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文学常识记忆好办法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1.纵横结合记忆

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2.举一反三记忆法

如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就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学常识了。

3.分门别类记忆法

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4.点面结合记忆法

复习既要注意全方位复习,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就在某一要点,抓住了要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当然,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各种记忆方法的综合使用,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楚辞》——中国文学“美”和“浪漫”的源头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楚辞》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浪漫主义的源头。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天界、神灵、日月风雷、花鸟等元素的运用,发挥了恣意的文笔和强烈的情感,从而抒发了一种激荡人心的美感。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展现了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和品格。其中,屈原的诗篇闪耀着高洁和理想主义的光辉,成为燃烧学子奋斗斗志的火炬之一。

《楚辞》中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排比经常会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读之让人沉醉于中文韵律之美中不能自拔。

这部作品中,抱负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多少英雄末路的悲壮故事等都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这些动人的情节,立体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澄明和高雅。同时,这些经典诗篇也在文学史上令无数后来者所推崇和追崇,如同屈原一样,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集体偶像。

《楚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更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与精神的结合和融合。它让我们明白,在生命中,也应该保持一份浪漫和理想主义。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电视、互联网、报纸和其他载体将突出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媒体行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日出产业!影视媒体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艺术、音乐专业以外的另一类高等艺术教育专业。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日益重视,影视戏剧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影视机构每年拍摄电视剧2万多集,电影数千部,各级戏剧团体每年表演舞台剧1万多部。看电视剧已成为中国最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中央电视台还建立了专门的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和戏剧频道。

与影视剧连年高产相对应的是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吸收能力和需求的提高。屏幕上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是基于剧本和剧本的。因此,各种影视艺术越繁荣,就越需要更多的原创剧本。优秀的剧本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甚至带来了一批演员,人们对编剧职业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此外,编剧在从事其他写作工作时也有独特的优势。

毕业后,本专业学生可在文艺创作单位、专业剧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戏剧、影视创作、评论、导演和制作;在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文化传播公司、文艺节目制作公司、文化事业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文化产业等领域开展创作、策划、编导、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年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欣赏文学常识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诗歌欣赏文学常识

5.冯至,现代诗人。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论文集《诗与遗产》等,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6.李广田,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作品集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年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梳理《三国演义》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3、《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七年级文学常识必背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25、《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以记录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6、《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相传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27、《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年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唐宋专题诗人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宋代诗人,汉族,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游褒禅山记》《元日》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文学常识:古典名著考察题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古典名著考查题

9、"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的开卷诗。

10、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面"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作品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

11、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作品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

12、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上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作品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

13、"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作品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汇总之诗中夏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诗中夏: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子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3、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秋节有什么文学记述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时在农历八月十五。那么,你知道中秋节有着什么样的文学记述吗?下面是小编为你介绍一下中秋节文学记述,欢迎大家阅读。

● 中秋节文学记述之二、谚语

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

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

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

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节,教学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

到中秋,赛摸秋(鄂西·土家)

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季节与农业有很大关系,所以,古时候春天播种前要进行“春祈”活动。到了秋季八月,正是收获季节,五谷丰登,要拜谢土地神的保佑,这就是“秋祀”或“秋社”。

民间“秋祀”的重要活动主要是拜月、祭月,一方面表达对月神的感恩,另一方面祈望月神在未来给更多的庇佑和福祉。所以,每逢中秋节不同的地方都 会举行不同的祭月、拜月、赏月、闹月、跳月等各类形式的既欢快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活动,以感谢大自然,感谢天地,感谢月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的尊崇。

这种“秋祀”活动历代相沿。但是在六朝以前,农历八月十五还没有作为固定节日,唐代才将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 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一天,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身在异地的游子们都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

此外,中秋节的传说也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这也使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文学常识知识点:两汉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8、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所学课文《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之首。所学课文:《周亚夫军细柳》。

9、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所学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10、《礼记》战国至秦汉论著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所学课文:《虽有佳肴》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年初中语文必修国外课外文学常识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16.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

17.中华文化的特点:一是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二是尚群的文化,三是尚和的文化,四是注重整体思维。

18.孔子: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礼记》:天下为公。《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鲁迅: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文学常识填空题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1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赤壁之战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17、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__三顾茅庐__人物及故事:__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君王_

成语:__桃园三结义人物及故事:___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为兄弟___

成语:草船借箭故事:周瑜为难诸葛亮要他10天制造10w只箭

成语:三顾茅庐故事:刘备求贤若渴,3次登门拜访诸葛亮

18、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___赤壁之战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1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年初中语文必修四文学常识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必修文学常识

10、词,诗歌的一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和豪放。

1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

前四史指《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

12、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帕斯卡尔,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他的名言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年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梳理《水浒传》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水浒传

4、“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

林冲:逆来顺受;陆骞:阴险狡诈出卖朋友。

5、《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鲁智深:性格粗犷,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6、《水浒传》中写出林冲性格中忍辱含诟,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声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文学常识《咏雪》复习资料

全文共 1542 字

+ 加入清单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注音:

讲论(lùn)雪骤(zhòu)差(chà)可拟

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

三、解释词语: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骤:急速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