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推荐20篇】

浏览

3998

文章

1000

古代一些富豪家里为什么会有家妓?家妓是做什么的?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些电视剧中,会看到一些王公贵族,有钱人的家里,常常养着一些“家妓”,在有客人来的时候,她们会出现跳舞助兴,或者只是主人单纯的欣赏歌舞。但是这样就很容易让人造成误解,认为这些家妓其实就是和妾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些才艺而已,总是会让人想入非非。究竟家妓是做什么的,富豪们为什么要养家妓呢?

古代封建社会中,养家妓这种现象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有人会说,古代社会中,富贵人家的男子都是可以三妻四妾的,为什么还要养家妓呢?

此“妓”非彼“妓”

现在意义上的“妓”往往指的是有色情交易的工作,而在古代,“妓”却明显不止这一个意思,更多的还是“卖”自身的歌舞技艺。

在古代大多数富贵人家以及官员家中的“家妓”,她们是属于私人性质的“妓”,虽然也是卖身,但是主要卖的还是自己的歌舞技艺,可以说很多家妓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在主人生日聚会或者是宴会重要宾客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些“家妓”出场的时候了,他们可以在客人吃饭时演奏乐器,表演歌舞,来供主人以及宾客观赏。

巨商富贾或者官员之间互通友好的一种商品

其实在古代,养“家妓”,自身的需求还是在少数,关键是把他们当成一种“礼品”送人,来跟其他的朋友或者官员通好。

因为做“家妓”的这些人,往往颜值很高,并且自身的琴棋书画,歌词舞蹈都很好,所以这些土豪们往往为了拉拢其他权贵或者当地官员,就会将他们看好的自己家的“家妓”送给他们,因此家妓也成了权贵们联盟的桥梁。

而且这种“送人”,不仅是土豪官员之间,在很多文人墨客之间互送“家妓”也是一种礼仪。这些家妓在日常可以服侍主人,奏演乐曲,一旦被某些好朋友大文豪看上,会交换彼此的家妓,所以,这些“家妓”就会成为名士之间交易的物品。

总的来说,“家妓”是古代封建统治下,男权至上的一种不平等产物,古代男性占主导地位,不仅可以随意三妻四妾,而且还可以随意吧自己的家妓送人,来交往,与其他权贵通好,把彻底的女性当做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实在是可悲又可气。

“家妓”是古代的权贵蓄养在家中、主要用来满足其歌舞乐曲的娱乐享受的年轻女子/工具的称呼;“家妓”同“婢女”以及“妾”不同,通常不是给权贵来满足其淫乐的。如在待客的酒桌期间,“妻妾”往往退居幕后,而此时“家妓”就会登场,于酒席间歌舞助兴。当然,随着“家妓”风的愈演愈烈,后来朝代中的一些权贵,“家妓”也成为他们满足肉欲以及贴身服务的工具。

“家妓”的特点?

能歌善舞,有的甚至会琴棋书画。如唐朝的窈娘,不仅美貌动人、而且能歌善舞,以至于她的名声在京城都响当当的。后被一富人纳入府上,随后梁王武延嗣得知窈娘才色出众而霸占为己有。

私有化。权贵不仅拥有对“家妓”的使用权、还可以用来赠送、买入和卖出。除了主人之外,如果外人对一个人的家妓动手的话,会被视为对其私有产生的侵犯,会导致大动干戈。

地位极其低下。家妓往往出生于苦寒的家庭,为了生存而不得已被卖掉。据史册记载,她们甚至会被作为“肉暖炉”、“肉台盘”、“香痰盂”使用,也就是权贵将手伸到她们怀中取暖,命她们手捧菜盘在旁侍候,让她们用手接权贵吐出的痰。

古代一些土豪人家为何会养“家妓”?

1. 满足自身的歌舞娱乐享受。

说到底,这些人并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说其为“土豪”,只能说明其财富拥有很多而已。真正的智者,是不会去追求这方面的享乐的。当今的一些精英人士,也不会浪费大量时间到这个上面。

2. 用来在招待客人时助兴。

恰如当今一些饭店,在客人用餐的使用,也会请一些歌舞手来助兴。

3. 彰显她们的权贵的身份。

这就如同当今有某些有钱人,买一辆路虎来彰显他很有钱一个道理;甚至有的人很穷,虽然每天只能泡方便面,也要贷款买一部iphone手机,好叫外人看到,他不是一个穷人。

4. 个人的内涵不足,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

他们财大气粗、缺乏内涵,往往没有高尚的人生或精神追求,远离了圣人孔子“儒”的内涵。正所谓,“内涵不够,家妓来凑”。

5. 受社会靡靡之风的影响。

如在魏晋时代,无论是王侯将相、官宦人家,还是纨绔子弟、富商巨贾,多蓄养家妓、纵情声色;乃至发展乘风,形成前所未有的局面。说到此,不得不提起西方的贵族精神,他们往往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用于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思考。

如:二战期间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一个平民窟视察时,至以穷困家庭的破烂小屋时,敲门并对家境贫寒的老太太问到“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种尊重的贵族内涵不是某些“土豪”可以学到的?

又如:据新闻媒体的报道,2014年,哈里王子将一个小女孩架在他的膀子上看比赛。原来是哈里王子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哭,他过去后,将小女孩抱起、又放到肩上。这种平等的贵族内涵是某些土豪可以学到的么?

6. 和当时社会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有关。

想必无需多言。

贵族精神的内涵

真正的贵族精神包含了尊重、平等、善良、涵养、自律,包含独立思考、关爱弱势、高尚品德、社会担当,而不是奢靡、放纵欲望。请问这些是当今的有些土豪可以学得到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代婚房礼仪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一个优良传统。贺喜是最经常发生的社交活动,我们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混纺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婚房礼仪

我国传统婚礼大致可以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別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礼仪,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的六书是什么 我国古代六书有哪些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六书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书同时也是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代的六书是什么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同时六书也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体构造分为内部结构和外形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指汉字的构造方法,或称造字方法,传统叫做六书。其中象形、指事是“造字法”,会意、形声是“组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在没有如今西药的情况下,古代外国人是如何治病的?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有句老话说的好:“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因此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会一直伴随着疾病,而这也成为了人们生存下来的一大难题。自然而然,随着文化文明的诞生,用以治病的医药学也慢慢出现了。而中国的话肯定就是人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医和中药了。

我国的中药学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就留下了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这大概也是中国中药学最早的传说。此后,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医学发展,中医药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人们治疗疾病、解决痛苦,提高古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百年来,全世界范围内西医兴起,逐步替代了在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尽管这个医学科目从西方传来,可是,现代的西药发展历程也不过百年之久。这就不禁让人心生疑惑,既然西医诞生于近代,那么,国外人生病的时候吃什么呢?

西方古代医学的发展,要从古希腊时期谈起。每次提到西方历史,永远绕不开希腊,早在2700多年前,当希腊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医药。当然,这一时期的医学并不纯粹,它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哲学思想之上的产物,也是欧洲古老的医学开端。

不过,希腊医学并非希腊独创之物,他们的医学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古埃及和巴比伦医学。在6000多年前,古埃及文化就已经存在,而且,这一时期的医学经常和迷信混为一谈。

古埃及人在生病的时候,他们会通过祈祷的方式,又或者是找僧侣神医的方式来治疗疾病,比如埃及人所信仰的伊姆荷太普,就是埃及的医神,据说这位神灵可以包治百病。除了这种迷信的治病方式以外,近代考古文物中,出土了一批与医学有着紧密关系的纸草文,这些纸草纹,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上面介绍了基础医学理论,更记载了一些用来治病的药物,这一时期的古埃及已经出现了止咳药、熏蒸药、灌肠药等,同时还提到了外科手术,比如脓疮割开术、烧灼法等,这些历史文物的出土,足以说明国外人的古代医学已经逐步形成。

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医学传入古希腊以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生于公元前460年的希波克拉底,有着西方医学之父之称,他是古希腊医学中最具科学精神的一位医学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医学开始和科学逐步靠近。

比如在《希氏文集》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在希腊盛行的外科手术,关于骨折、头部损伤的手术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同时对于如何处理感染疾病,如何解决大脑损伤均有记载。除了对于手术和使用药物的记载以外,这本书籍还记载了许多真实的疾病案例。这本集中了希波克拉底一生治疗经验的书籍,影响了整个西方医学史。

其实从这个时候起,也就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西方医学已经开始逐步摆脱与神学相结合的迷信体系。它在哲学的支持下,形成了一个更加接近近代科学的医学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妃嫔被打入冷宫,为什么太监抢着去伺候?

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冷宫”,如果古代某位妃子被打入冷宫,这辈子就没有希望了,这对她们来说,其实是一种比死亡还要可怕的惩罚,被打入冷宫之后的妃嫔们,之前一切的荣誉地位都没有了,生活也会过得很艰苦。不过,如果一旦有妃子进入冷宫,那里明明是一个很艰苦的地方,可为什么还会有很多太监,抢着要去冷宫伺候那些妃嫔?

皇帝的妃嫔人前风光无限,但是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却并不比任何人少,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而这些美丽的女子哪一个甘于人后一生寂寞。因此,无不例外的都是削尖脑袋,向权力的中心挤,这样一来竞争就很激烈,有的时候甚至你死我活,胜利了自然风光无限,但是失败了也自然接受惩罚,而其中有一种便是打入冷宫,而冷宫近乎成为了众妃子们的梦魇之地。

皇帝嫔妃打入冷宫意味着什么?

皇帝拥有天下,而作为一个男人,都有想让自己的女人因为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谁也不是虐妻狂,所以皇帝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对曾经伺候过自己的女人下狠手的。除非到了万不得已,嫔妃们真的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只有这样皇帝才会忍痛将其打入冷宫。而被打入冷宫则意味着难以分身,首先是自己犯了大错,或者是竞争彻底失败,很难被原谅,而且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走了新欢忘旧欢,很快就会忘记了这个不再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曾经的嫔妃。

太监宫女们为什么争着去冷宫当差?

冷宫虽然是很多嫔妃们的梦魇之地,但是却是不少太监宫女们的乐园,很多太监宫女都争抢着去冷宫当差,而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冷宫当差是个轻松的差事

冷宫一般情况下都是皇宫之中的偏僻一处,很少有人来到冷宫的所处范围,这样一来冷宫之中的差事就比较清闲与自由。这比其他的差事,动不动就有上司们作威作福要强的多。

二、除了轻松还有利可图

被打入冷宫之中的嫔妃们虽然失去了皇帝的恩宠,但是有很多妃子都是出身不错的,还有牵挂她的人,这样一来若有人来探亲,自然少不了打点自己,这样一来就有外快了。除了来人探亲外,这些被打入冷宫的嫔妃们曾经也都是富贵之人,穿金戴银也都少不了,如果有用着自己的地方,随便赏赐给自己一件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三、满足自己特殊心理需求

普通的太监宫女在皇宫之中的地位都是很低的,而这些嫔妃曾经全部高高在上,是曾经都需要自己跪舔的人,在冷宫之中则不同,正好反了过来,是曾经高高在上,不正眼瞧自己的人反而要巴结自己,这岂不是很有成就感。

皇宫之中充满纷争,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葬入虎口,除了小心对待君主,还要提防明枪暗箭,若有不慎死无葬身之地。所以,皇宫之中除了表面上的风光,更多的隐藏在暗处的四处危机。相比于富丽堂皇的皇宫,所处偏僻一角的冷宫似乎是一个缩小版的世外桃源,充满风光无限好,如若不喜纷争,在这里谋个差事也很不错!

对于古代的妃嫔们来说打入冷宫意味着失宠,以后只能一个人在冷宫里孤独终老。但是对于在宫内做事的太监来说在冷宫当差却是一个好的差事。所以每当有妃子被打入冷宫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太监争抢着跟随。那为什么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还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呢?这里面其实有许多的道道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冷宫当差待遇好。冷宫里面的妃子都是犯错惹得皇上不高兴被打入冷宫的。或者说这些妃子都是不得实的,所以也就没有了平时的架子,在这样的妃子手下当差虽然没有平时的势力了,但是却也轻松许多不用那么辛苦的干活害怕犯错了。

第二、冷宫当差有福利。那些妃子被打入冷宫后长时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信自然饥渴难耐。而作为冷宫里曾经是男人的太监往往会成为那些妃子发泄欲火的对象,虽然不能行男人的事但是对于那些妃子来说也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毕竟太监还是有着一颗男人的心。所以冷宫里的太监有着其他地方太监所没有的福利。

第三、冷宫里面油水多。那些妃子虽然被打入冷宫但是也不是完全不管了,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费还是有的。而且很多妃子在外面的娘家还是比较有钱的,由于舍不得女儿受罪就会给太监一些好处让太监在一些地方多多照顾。

第三、冷宫里的升职性大。很多妃子被打入冷宫只是一时失宠,要是某天皇帝想起来又要宠信这个妃子的时候,不但妃子会重新得势,连手下的太监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而且作为在冷宫里照顾妃子的太监与妃子的关系肯定不一般。自然会成为妃子的心腹。

综上所述冷宫里的太监待遇高福利好,而且还有可能随着自家娘娘重新得势。当然会有很多人去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维京“持盾少女”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揭秘维京持盾少女复原图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活,而一直以来人们所说的维京女战士很多人都认为那仅仅只是人们一厢情愿虚构出来的形象罢了。然而近期苏格兰的考古学家复原了一个拥有着千年历史的维京女战士。金色的卷发下面长着一张线条硬朗的脸庞,在脸上还有着一道触目惊心的疤痕,以及浮肿的双眼,足以让人联想起这位女战士生前在战场上拼杀的场景。

这位维京女战士被称为“持盾少女”,这个称呼源自她出土时的样子。1900年,考古学家在挪威索勒尔的一个农场进行发掘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位女战士的墓葬。

墓中的她头靠在盾牌上,身旁有许多随葬的武器,战斧、弓箭、矛和剑一应俱全,在她的脚下还有马匹的骨骼,可能为其生前所用。当时的人骨鉴定表明,这是一位年轻女性的遗骸,年龄在20岁左右,研究人员立刻将她与中世纪文献中女战士联系在了一起。

“持盾少女”的面部重塑工作从两年前便已启动,苏格兰邓迪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3D复原技术对女战士的样貌进行了复原,特意保留了她额头中央的伤痕。

从复原图中可以看到,这位金发碧眼的少女拥有圆脸和饱满的下巴,双眼又红又肿,额头上有一道深深的弧形伤口,血肉模糊、皮开肉绽。

研究者认为:“这是考古发现并复原的首个因战斗伤亡的维京女战士,她足以让人们相信,女性曾经在战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而且,从随葬的武器和马匹,以及一套可以进行战术分析的棋盘棋子看,“持盾少女”可能是位等级较高的军事官员,所以用“持盾女将军”来称呼她更为合适。

目前“持盾女将军”的骨骼及其随葬品被陈列在挪威奥斯陆文化历史博物馆,一同展出的还有这张经过复原的伤痕面孔。

厕读观点:“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用来称呼维京女人正好。一千年前,乘着龙头战船远征异域的维京战士团,很可能要听命一个20岁女孩子的指挥,从科学家复原的面相来分析,这位女战士一看就是个“狠人”,她当首领自然有过人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个意思吗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看有关古时候的电视连续剧时,常常听见“宰相”或“丞相”这类的专有名词,都代指仅次皇上的最大行政官员,但在历史上却沒有“宰相”这一官衔,这是为什么呢?

“丞相”一词最开始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秦武王刚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候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汉朝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国相,萧何过世后,曹参接任。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之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帝国拟制中央政府,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叫为相。南朝之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候设左、右丞相,等于原先的尚书左右仆射,稳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掌有权力。明朝初期,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利巨大。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以“心怀不轨”之名诛灭了丞相胡惟庸,并一声令下撤中书省,废止丞相。由皇上亲身执掌六部,立即管理方法國家政务。到此,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600很多年的丞相制被废止。

“宰相”则并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存有的官名,它是特指最大的特首,一般 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的丞相陈光说:“宰相者,上佐君王,理阳阴,顺四时,下遂天地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国,内亲附老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位也。”因此它的官名伴随着朝代更替,依次出現过国相、丞相、大司徒、上官、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高达几十种官名。

由此可见,丞相是实际的官衔名,宰相则就是指最大的特首。但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时间中,丞相和宰相差别并不算太大,以致于常常被互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1、特点

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2、人物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着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庾信披裘负薪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祖逖闻鸡起舞

古代名人故事之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宫女怎么解决个人问题 宫女几岁可以出宫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宫女,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电影中,宫女自然是最多的,那么关于宫女的的问题还是有很多,比如说宫女怎么解决个人问题,几岁才能出宫呢?这对于一个宫女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宫女怎么解决个人问题

第1个方法是对食,这都是古代人的叫法,换作现在人们也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吧,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生理需求的,哪怕在皇宫中的宫女和太监也是不例外的,她们在宫中有的人一待就是十多年,或者一辈子就要待在宫中到老。在皇宫中也是一个女多男少的地方,那个时候因为女性比较多,所以她们需求也也更多都想要得到解决,于是有些宫女就偷偷背着自己的主子和一些侍卫或者太监在一起了,就构成了对食的现象。

第2个方法是偷偷的去进行,那个时候毕竟是宫女和一些太监侍卫在一起,其实这一切也都是比较歪曲的,都是为了给自己心灵得到了安慰,没有办法过上最真实的日子,宫女她们也都想要和一些侍卫在一起,尽管有很多的侍卫,但皇宫中为了不让宫女和侍卫在一起,就定了很多的规矩。虽然有很多规矩但也耐不住她们的寂寞,就想方设法的跟侍卫在一起,不过被发现的话,两个人都是会掉脑袋的,那个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需求也是用尽了千方百计。

第3个方法就是魅惑皇上,尽管皇上有很多的嫔妃,后宫佳丽三千,但是有一些宫女的心机很深,她们也想飞上枝头变凤凰,看着自己的主子每天都被皇上宠幸,她们也是很嫉妒,不过在皇宫中的那些老宫女是没有机会的,就比如《甄嬛传》中华妃也是把自己身边的贴身奴婢送给了皇上,颂芝看起来也是非常娇小很单纯,不过得不得宠也只有自己知道。

第4个方法就是陪皇上玩耍,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个时候皇上虽然很忙,但是有一些朝代的皇上也记不住寂寞,不上朝也只知道就和宫女们在一起玩捉迷藏,跳舞唱歌等等,有些宫女她们也就会抓住机会魅惑皇上,如果成功的话,她也是有机会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如果被其他的嫔妃知道的话,那么这群宫女的下场就非常惨。

2、宫女几岁可以出宫

虽然不同朝代对宫女出宫年龄会有不同的规定,但一般来说,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就可以自行出宫婚嫁了。以清朝为例,宫女在十岁左右会被选拔入宫,在宫中待到二十五岁就能够离开了,当然这期间宫女若是生病,也会被强制要求出宫。

古代宫女都是经过重重的选拔才能够被留在宫中的,这些宫女都是以皇帝的女人身份入宫。在宫里,不管她们有没有被皇帝宠幸看上,她们都不能够跟其他男人有任何密切的往来。

大多数的宫女都是十来岁最青葱的年纪入宫,熬到二十五岁的时候才被允许出宫,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很多宫女到了出宫的年纪也是不愿意离开皇宫的,因为古代女子到了二十多岁就已经很难再嫁出去了。而且宫女被放出宫之后只能得到少量的银两,她之后要如何养活自己,也是个难题。

3、宫女出宫后的命运如何

大多数宫女得不到帝王的宠信,只能如同鲜花一样慢慢枯萎。一些不甘寂寞的宫女,会跟关系要好的宫女或太监结合成名义上的“夫妻”,并行夫妻之事,俗称“对食”。这对深受礼教文化观念影响的古人来说,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所以,人们在谈婚论嫁时,都会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宫女,对她们敬而远之。

一些宫女会用自己十几年青春换来的血汗钱,倒贴着把自己嫁给贫苦人家的男子,或者给一些老爷当小妾。

不论是哪种方式出嫁,都属于被迫的,在家里基本上没什么地位。如果遇到好人,也许可能善终,若遇到刻薄的,会受尽折磨。

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里,记录了一些出宫宫女的真实生活,他写道:清宫里一些“退休”的宫女,即便是嫁人,但日子过得并不好,甚至因为不能生育,受尽欺辱,活活被打死的都有。

许多宫女过惯了皇宫的奢华生活,对粗茶淡饭不感冒,很快会把自己积攒的薪水花光,又嫁不掉,在走投无路之下,一部分宫女为了有饭吃,只能沦落为青楼女子。

还有一部分宫女属于“半路”出宫,要么是因为偷盗皇宫的财物被赶出宫,要么是跟一些嫔妃争风吃醋被轰走,要么因为其他事情而离开,这类宫女走上社会后,会被许多人认为人品有问题,也导致她们难以嫁出去。

在婚嫁上丧失自主权,又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当大多数宫女看清自己的命运时,往往会选择削发为尼,在佛门里度过余生,或许,这是她们最好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哪个朝代太监权力最大?有比明朝太监权利更高的吗?

全文共 163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太监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产物,一直以来都对各个时期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太监权力非常大的朝代,宦官干政更是常见,皇帝在他们眼中也根本不算是什么。那么在古代众多的历史朝代中,究竟哪个朝代的太监的权力最高呢?很多人觉得明朝太监权力很大,那么还会不会有比明朝更高的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哪个朝代的太监权力最大

太监,从古至今,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个不光彩的职业,受到人们的鄙视。

这从对太监的蔑称中可见一二,比如说寺人、阉人、腐人、阉竖、刑人等等,反正是怎么不好听怎么来,而流传最广泛的太监一词,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在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既然说到了明朝,我们都知道明朝时太监权力极大,从明初的王振到明末的九千岁魏忠贤,个个都是权倾天下的人物。

但是你以为太监做到这份上就做到头了吗?

错了,少年郎,和唐朝太监一比,无论是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还是第一任西厂厂公汪直,亦或是后世武宗朝的刘瑾,明末天启朝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那都是小巫见大巫统统的不够看。

唐朝的这帮死太监那才是走到了太监界的人生巅峰!

巅峰到什么状态,一句话简单的说,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本来为奴为仆的太监竟然咸鱼翻身,专权横行操弄国政,甚至到达了废立皇帝的地步。2、唐朝太监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这就大事件了,明朝太监除了密谋叛乱的曹吉祥,其他人即使权力再大也不敢对皇帝有丝毫不敬,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一切权势地位都是皇帝或者说是皇权所赋予的,离开了这个前提,自己什么都不是。

但是皇帝能给你权力自然也能收回去,看你不顺眼大不了我换个人也就是了,反正上赶着拍皇帝马屁的人多了去,不少你这一个两个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明朝那些著名的大太监大多数并没有什么好下场,大明初代权阉王振命丧土木堡,赫赫一时的刘瑾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权倾天下的魏忠贤也在崇祯皇帝登基后走上了不归路。

总的一句话,别看小子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在大明朝,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但是时间线回到唐朝,皇帝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甚至在安史之乱后,很多大唐皇帝的小命都攥在太监手里。

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阿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大唐国运被这些大宦官们死死的掌握在手里。

为什么这群本应谨小慎微且地位低下的宦官们能在大唐朝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能怪别人,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皇帝自己造成的。3、宪宗皇帝,死在一群太监手里

大唐天宝年间,志得意满的玄宗皇帝早已经没有了昔年的锐气,朝政荒废武备松弛,这给了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人极好的机会。

安史之乱后,虽然安禄山史思明之流失败了,但是强藩崛起遍及天下,时不时还和朝廷搞点小摩擦,人人都在觊觎神器。

为了抢回大权,唐朝皇帝重用身边的太监来制衡外戚,士族和藩镇,从李辅国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太监们逐渐有了军权甚至掌握了中晚唐朝廷最重要的一支军队神策军。

不得不说,一开始的时候效果还不错,有效的打击了藩镇割据的嚣张气焰,但是很快皇帝发现,最嚣张的不是外界的藩镇而是曾经低眉顺目如今大权在握的太监们。

唐宪宗元和年间,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博弈之后藩镇问题被暂时解决,但就是这位颇有一番中兴气象的皇帝却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止不住了,甚至后世敬宗被宦官所杀时年仅仅十八岁。

文宗虽然没有被太监杀害,但在甘露之变,仇士良大杀朝臣时,御座上的唐文宗只能瑟瑟发抖一声不吭,宦官在唐代的权力舞台上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月满则亏随着大唐的日渐衰亡,多年后崛起的朱温担任起了刽子手的角色,将唐王朝彻底埋葬之余也将曾经权势滔天的宦官们一起带进了坟墓陪葬,令后人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妃子进宫之后,还能不能回娘家?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中,家中的女儿出嫁之后,就相当于是成了男方家里的一员,如果要回自己家,就叫做“回娘家”,而且一般来说,回娘家也是有一些时间上的习俗的,因地不同,并不是特别统一。但是在民间,这个时间还算是好办,那么如果是皇宫里的妃子,她们如果想要回娘家,还能不能像在民间一样那么容易呢?妃子是不是就不能再回娘家了?

皇宫毕竟不同于民间普通人家,对于民间的女子来说,出家之后回娘家相对来说还是要宽松一些的,但是在皇宫里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小宫女,就算是一辈子也得不到皇帝的宠幸,甚至连皇帝都见不着,也还是得有规矩,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被放出宫去组建家庭,结婚生子,宫女尚且有这么多规矩,更何况是宫妃。

对于宫妃来说,一旦入了宫,照例的话是不允许回娘家的了,如果想要见见家人,那么只有家人来宫里找妃子,但是即便是家人要探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般的妃嫔是连这个机会都没有的,而入宫探望也是需要请旨,只有皇帝同意了才可以入宫,但是这种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进宫之后能有几次就很不容易了,更别说想要出宫回家。

宫中妃子她们的家人就算是想要进宫来探望,也得先要向皇后,或者当时后宫的掌权者提出申请,还要注意入宫的时间,也不是任何时间都能够进来的,只有遇到一些大的节日才有可能被批准,但这也限于在唐朝之前,以前的政策还算是比较宽松,但是后来就没那么简单了,而且如果想要进宫探视,必须是有诰命在身的才可以,平民是不可以入宫的。

除此之外,还有像《红楼梦》里面元妃那样,是经过皇帝批准的,娘家隆重地进行准备的,真正的回一趟家的那种省亲,但是该有的排面总是需要有的,不是单纯的回家唠嗑探亲那么简单,而且还有时间规定,到了时间就必须回宫。所以说,在古代做妃子也是很难的,如果做不到更高或者最高,自己的自由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1、“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

2、“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又以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庄伟了。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中年作品以《郭虚己碑》、《多宝塔碑》等为其代表作,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结体谨严,清丽俊秀,老年作品首推《颜勤礼碑》为其代表作,此时外拓开张,刚劲雄强的个人风格已然形成,晚年作品则以《麻姑山仙坛记》等为代表,用笔结体多古拙之趣。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代名人故事之颜躅安步当车始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发生瘟疫怎么处理?古代人怎么应对瘟疫?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的武汉肺炎小编就不多说了,大家也知道的情况十分的糟糕,但是不要信谣言不传播谣言,肺炎很严重也没有找到特效药,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古代人面对瘟疫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呢?他们是怎么应对瘟疫的呢?这个还是值得我们来看看的!

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次,几乎成了常态。事实上,虽然战争中死人再正常不过,但是若遇到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瘟疫等,死亡的人数会远远比战争中死人多很多。比如14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前后共有几千万人殒命,比战争多太多了。

中国历史上的传染病也不少,光是瘟疫,就曾让无数人因之丧命。据统计,从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这2600多年的时间中,共记载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平均不到四年就有一次瘟疫。

比较有名的是公元217年的瘟疫,曹丕说过,当时北方死伤甚多,自家人和亲戚都有损伤,一些士族大家甚至因此而衰落。我们所知道的建安七子,当时有五人就死在了那年的瘟疫中。要知道他们可不是普通人,医疗条件相对较好,平民百姓可想而知了。

那么,古人面对瘟疫等传染病,会怎么处理呢?这里,我们可以看看秦朝人是怎么做的。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许多竹简,上面写满了字。经专家鉴定,这是战国到秦始皇时期,关于秦朝的法律、文书、医学、行政等的记录,对于研究秦朝具有重要的额价值。

睡虎地秦简中,就提到了当时人对传染病的处理方法,具体来说,分为三大步骤。

第一步:预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便是今天,疾病也是要以预防为主,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们就这么做了。《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宁毒言,甲等难饮食焉,来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难与丙饮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大意是说:某里有二十人把同里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说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饮食。后来官员审问了丙的年龄、籍贯、姓名、经历等状况,丙说自己外祖母当年有“毒言”,后来还论罪处理了。但是审定之后,官府认定丙并没有“毒言”以及其他过犯。

这个例子很明确,说明当时传染病“毒言”,大家发现疑似病例后,甚至会告知官府,可见当时人的预防意识很强。

第二步:确认

虽然传染病很可怕,但是秦人也不是“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他们也会根据标准,然后谨慎诊断。诊断之后,按照当时的法律,传染病患者被视同罪犯,还会迁到其他地方。上述案例中的丙,他外祖母因为患有“毒言”,就被认为罪犯。

第三步:隔离

为了防止传染更多人,秦朝设有专门的隔离地。上述案例中,丙的外祖母被确认后,认定为罪犯,流放其他地方。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句话:城旦,鬼薪疠,可论?迁疠迁所。“疠迁所”也称“疠所”,是专门隔离麻风病患者的地方。这种处理方法在当时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其目的就是防止传染,拯救更多的人。

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秦朝人就已经像今天一样,可谓是“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放假是最多呢?宋朝的经济真的很弱吗?

全文共 146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最让人期待的恐怕就是休假了,因为每到休假的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放纵一下自己,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不过自己盘算了一下,如今的假期与我国古代宋朝时间相比的话,还是少了很多。在宋朝,可以说一年当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放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关于休假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在汉朝有《汉律》,这里面就放假一事直接写入了规章:“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郑当时传》也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休沐。休沐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假期最早叫“休沐”。所以这个规定的意思就是,官吏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现在看来,这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制度,毕竟大家除了工作还要生活的嘛,所以大家上四天班然后回家洗洗衣服,刮刮胡子也好啊。

现代人对于宋朝的评价,大多数人都会是“弱宋”,这就造成大家误以为宋朝的经济水平很低,其实不然,宋朝时期经济不仅不低,甚至还要高于唐朝时期。由于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宋朝时期的节假日时间也比历朝历代都要高一点。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描述,在宋朝时期,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就有“元日、寒食、中元、冬至”等共计33种,这些节假日的放假时间加起来,能占据宋朝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

宋代的休假制度可以算得上的中国历史上节日最多的朝代,宋朝是怎么休假的呢,首先这是一个逢节必休的朝代,诸如东冬至、夏至、腊月这肯定是需要放假休息的。根据很多正史、野史的记载,宋朝还创了了“天棋节”这样的新节日,如果算下来,宋朝的休假天数每年可以合计大概一百二十多天。

在宋朝,古人对于春节、元宵、冬至的节日十分重视,都会有7天的假期,中元、腊日等假期也有3天,而且在宋朝时期,宋人对于节气是十分重视的,春分夏至等二十四节气都会放假一天。不仅如此,宋朝时期也和现在一线,是有周末休息时间的,虽然时间要比现在少,每月只有3天,但是这些零散的节假日加起来,放假时间竟在每年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也难怪网友们看到后纷纷感叹:请让我穿越到宋朝吧!

这样宽松的放假环境,带来的好处就是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宋朝很多文人都是在放假的空档游历山水,例如著名的大文豪苏轼就是在借助这些长假到处有力,留下许多千古绝句“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有了正例,总得有几个反例了,在元代,原来“旬休”制度得以保留,但各类公共假日急剧减少,原来的“黄金周”一律被缩减到两天,或者只放一天假。盘算下来,全年公共假日加上旬休,只有52天。

统治者对假期的严苛最终也“作”到自己头上,来自马背、生性自由的蒙古官员难以适应十天一假,倒促元世祖最终定每月的三天假延长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乙亥日休假。

而明朝的假期更是少得可怜,明代将大部分的传统假期都取消,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元宵放十天,元旦放五天,冬至放三天。虽然一算,公共假日好歹也长达18天,但可以发现,这些假期多集中在冬季,以往春夏秋冬都有假的格局被完全打破。让官员更加欲哭无泪的是,例行假日由汉代的五日一休,唐代的十日一休,调整为一月一休。

清代承袭明制,有所调整,但更加让官员心塞。考虑到明代的元旦、冬至、元宵三假时间集中,清人索性将这三假放在一起休,每年年末的十二月十九到二十二至新一年的正月十九到二十二为假期,这段时间称为“封印”。至于是十九到二十二之间哪一天开始放假,哪一天开始上班,每个年份不同,由钦天监算出吉日,除此之外不再设其他假期。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放假制度,还是非常人性化了,最起码一年也有百十来天的假期,如果加加班然后在来个调休啥的,基本上还是有很大把的时间拿出来玩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头面是什么样的首饰 古代的头面是什么样的

全文共 313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电视剧里面听到这样一个词“头面”,简单的理解就是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的统称,但其实在各种影视剧中所出现的“头面”都不是特别的准确,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将首饰表达出来,那古代所说的头面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头面究竟有哪些首饰,古代人的头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头面是什么意思

头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óu miàn,释义为头和脸,借指姿色,美貌,世面;旧指首饰;当指地的有声望的人物。

头部和面部,亦单指头或脸

汉 王充 《论衡·初禀》:“天无头面,眷顾如何?” 唐 韩愈 《题木居士》诗之一:“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唐 元稹《葬安氏志》:“苟视其头面无蓬垢,语言不以饥寒告,斯已矣。”《三国志平话》卷下:“ 周瑜 伏病不起,数日,饮食不能进,头面肿。” 许地山《危巢坠简·解放者》:“他手拿着的茶杯也摔碎了,满头面都浇湿了。”

指面子,脸面

《水浒传》第七回:“只怕不撞见 高衙内 ,也照管着他头面。”

面貌;外表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头面端正能言语。” 宋 刘克庄 《浪淘沙》词:“换箇新衔头面改,又似 包公 。” 清 曹寅《一日休沐歌》:“诸君诸君慎相见, 长安 容易改头面。”

指美貌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崔徽 有底多头面,费得 微之 尔许才。”

比喻要旨

《朱子语类》卷六七:“缘《易》是一件无头面底物,故人人各以其意思去解说得。”《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传》今日方看得纲领。要之,紧要是要识得六义头面分明,则《诗》亦无难看者。”

指方面

《朱子语类》卷六一:“道理只是一,但随许多头面去说,又不可不逐头面理会也。”《朱子语类》卷一二○:“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又只是一箇道理。”

犹世面

《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他曾见过甚么大头面?且比哥那咱的勾当,题起来,把他諕杀了罢了!”

首饰,头部装饰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正月》:“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是我不许他再穿衣服,重戴头面。”《官场现形记》第八回:“身价不要,只要一副珍珠头面。” 田汉《名优之死》第二幕:“我们先到园子里去吧。头面和衣裳都在那儿呢。”

一整套头面首饰包括:一般有三支发梳,钗一对,步摇一对,唐代有额饰。不同时期贫富的要求也不一样。以上为最基本的。

当地的有声望的人物

例如 他是这里的头面人物。

第一次见面

四川方言里可见。

2、古装剧里常说的“头面”是什么

虽说戴冠到宋明才开始形成风气,但在唐代已经可以见到雏形。全唐诗曾收录徐夤《银结条冠子》:“日下征良匠,宫中赠阿娇。瑞莲开二孕,琼缕织千条。蝉翼轻轻结,花纹细细挑。舞时红袖举,纤影透龙绡。”民间巧匠被召至宫廷,用结条的工艺,为宫中女性制作银丝冠子。冠子采用莲花造型,全靠无数雪洁银丝交编而成。每一瓣莲花都像蝉翼一样轻薄透明,银丝在编结过程中还会被组织成精妙的花纹。这样的结条银丝冠子,质轻、镂空、半透明,戴在舞者头上,与轻纱薄罗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只能吹落花瓣的微风,甚至也带动金银首饰浮动。

冠饰之外,梳篦成为装点妆容的新宠。花蕊夫人《宫词》中有“斜插银篦慢裹头”,形容银篦在发髻部分插得满满当当。白居易《琵琶行》则有“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从日常用品演化而来的梳、篦,成为一种首饰,用料贵重,做工精巧。1970年陕西何家村窖藏曾出土的金梳背,就是重要物证。诗人王建《宫词》诗云:“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描绘出唐代女性发髻上簪钗和发梳的复杂程度,《捣练图》《宫乐图》中都有插发梳的仕女图像。相比之下,宋人则在梳篦上展出了更精巧的心思,江西彭泽宋墓曾出土双狮戏毬纹银梳一件,用一整枚片材打作而成,梳背被分为三重装饰。此时的狮纹,已经不似唐时异域风情主导,而是具备了更多本土化的特征。类似金银梳篦这种在唐代多为贵族妇女使用的饰品,在宋代得以普及,尤其是银梳,苏轼就曾描写,浙西山区于潜女尚能插戴大银梳:“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从簪钗、臂钏到银冠、梳篦,截至宋元,似乎女性首饰构成已经发展得日臻纯熟,但实际上,明代才是利用首饰装点到审美极致的代表。材料上,宋代首饰为求意境广泛取用材料,明代则更多用黄金,即便银饰也附以鎏金。人们喜好女子插戴满盈的风格,甚至到不露发的程度,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乃至长短之异各有名称,金银首饰以一幅头面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一副头面”在十件到十二三件左右,盛装之时甚至多达20余件,重达1公斤左右。

3、明朝的头面包含什么

古代女性的头面首饰,它不仅代表了财富、审美还有身份地位。

以明代女性为例,一整套头面首饰包括:挑心、分心、满冠、顶簪、掩鬓、花钿/头箍、围髻、簪子耳环。

挑心

挑心是明代妇女头面的重头戏,插在整个发髻上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因此总是制作的玲珑奇巧、夺人眼球。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说,挑心是众多头饰中稳坐C位的,我这样比喻,朋友们应该觉得够形象了吧。

分心

分心是明代妇女插戴在髻前或后的一种式样特殊的簪。从上图的分心可以看出,它和挑心一样,本质还是一个发簪,但是插在了发髻的特定位置,也就是挑心之下,而且是前后成对,就有这样考究的叫法。

我用绿色圈出来的就相当于发髻正前方,所以绿箭头的就是挑心,挑心就要戴在这个正前方并且居上的位置。而它下面紧靠着的红色箭头指的发簪就是分心了,插戴在这个位置的簪子就叫前分心。后分心我实在是找不到合适又清晰的图了,我又不想随便拿个不合适的图,免得造成误导,它就是对应前分心,插在发髻的后面的位置,朋友们就见谅并自行脑补想象一下。

满冠

满冠是一种插在髻后的发饰。在全套?髻头面里,满冠通常是最大的一件,插上去之后使冠髻背面看起来饱满稳重,同时还省去了插戴多件首饰的麻烦。明代满冠造型别致,所用装饰题材非常丰富。

顶簪

顶簪,顾名思义,戴在髻的顶端的簪子。因为佩戴的饰物掩映重叠、分量不轻,为了防止髻负担太重歪掉变形,会从髻顶向下直插一根长簪,起到支持和固定作用。

掩鬓

掩鬓,又称“边花”或“鬓边花”,插戴位置位于左右两鬓,因此总是成双成对。簪柄均为扁平条状,插戴时自下而上倒插入发内。

花钿

花钿原先是戴在髻前方底部,整体呈弧形环带状的一种发簪,背面有垂直向后的簪脚,插戴入发中。不过到了后期就发展为左右两端连缀系带,系在髻上的一种发箍,当时仍称为“花钿”、“钿儿”。

围髻

围髻也是明代整套头面中的组成之一,初见于宋代,到明代时环戴于髻下部,梁下璎珞自然下垂,行布则动摇,顾盼生姿。

簪子

明代头面中还有各式不算显眼但必不可少的小簪子。它们的作用一是点缀,二是固定,大概与现代女生常用的黑夹子类似。最简单的一种,是簪脚头上顶一个蘑菇头,俗称“金裹头”或“一点油”。

稍微精致一点的是花头簪。簪顶作一朵小花,梅、菊、莲花等。普通人家只是做个小花头;讲究的,花上会镶嵌各种珠宝,做成花蕊;再讲究的在花上嵌玉花,玉花上再嵌上珠宝,反正不及工本,随工匠发挥。

还有一种很特别也是明代头面中很喜欢使用的题材——草虫。蝴蝶、蜻蜓、螳螂、蜘蛛、蝎子作簪首,配上草叶,或金或银,玲珑精致。虽然是头面中的小物件,却最是活泼生动。

还有一些造型各异的大发簪也是明代妇女比较常用的发饰。

现代意义上的耳环可以作为各类耳饰的代称,而在明代,应该分为耳环和耳坠两类。

以上便是明代女性头面的各个组成部分了,当然在实际佩戴时还是看个人审美、喜好以及财力有选择佩戴的,它不仅代表了财富、审美还有身份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列方程的方法被称为 中国古代列方程的方法叫什么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方程方法称为“天元术”,解方程称为“开方术”。天元术是利用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它首先要“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 为某某”,然后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列出两个相等的代数式,最后通过类似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得出一个一端为零的方程。

天元术简介

天元术是利用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与现代代数学中列方程的方法基本一致。

1248年,金代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以及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下卷》《四元玉鉴》,都系统地介绍了用天元术建立二次方程。李冶将天元术改进成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他讨论了在各种条件下用天元术求圆径的问题,写成《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成就。

继天元术之后,数学家又很快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多元高次方程组,如李德载《两仪群英集臻》有天、地二元,刘大鉴《乾坤括囊》有天、地、人三元等,最后又由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

李冶简介

李冶原名李治,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亡北渡后,流落忻崞间,常与元好问唱和,世称“元李”。李冶医生著作虽多,但他最得意的还是《测圆海镜》,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的突厥人都去哪里了?现在哪个国家是古代的突厥人?

全文共 142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突厥人,可能很多朋友都会以为突厥人是某个国家中的一种民族或是人种,就相似中国里面有汉人一样。然而事实上并不是,突厥并不是单一体,突厥只是一个统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只要一听到决绝这两个字,反应出来的就立马是中原北部地区,而不是某个国家。

在历史上,突厥人从被发现开始就一直是中原北部的人,只不过后来在中亚的一些民族里面也会逐渐出现一些突厥人的身影。总的来说突厥人在的位置,就是中原北部以及一些中亚地区。他们在历史上属于是游牧民族,就跟匈奴一样,只不过突厥人的地位在当时比他们更加重要,其实力也远远不是他们可以相比的。

突厥人的历史也非常的古老,根据历史书上的资料来看,他们最早被人发现的时间是540年。

只可惜的是,他们虽然来历很古老但是存活的时间也不长,仅仅只是蹦跶了两百年的时间,就被唐朝给一举消灭了。

唐朝以雷霆手段灭了突厥国之后,突厥这个种族自然也就也不复存在了,至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突厥,他就是一个统称。因为现在有很多的游牧民族,他们用的一些语音都是突厥国的语言。还有例如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等等,他们所用的民族文化以及交流时用的语音,全部都是突厥国当年用的。

那么,为什么唐朝要灭了突厥国呢?

其实这也是他们自己咎由自取。突厥人自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后,他们的野心就越来越大,开始跟其他的一些部落,也就是几个游牧民族进行联盟。后来,随着突厥国的盟军越来越多,他们的势力就逐渐威胁到了很多的国家,即便是隋朝那时候也感觉到了突厥国的危险。

在感觉到了危险之后,隋朝自然是不可能任由他们发展自己的势力的,于是便采取了一种离间的手段,派出了一些人花了一点伎俩,就搞的突厥国内部不和,逐渐被分为了东突厥以及西突厥这两个国家。原本还非常强大的突厥国,一下子被一分为二之后立马就焉了,对中国的威胁也慢慢小了许多。

但是即便如此,突厥人在那个年代也同样对对许多国家来说,都是充满了威胁。突厥国的分裂是发生在583年,由于东突厥的国家领导是原来的国家领导,所以东突厥的实力比西突厥要强上不少。唐朝在对突厥国动手的时候,就是先对付的西突厥,因为这个国家实力最低,也最容易对付,之后才对付的东突厥。

但是不管怎么样,总之东西两个突厥国都被唐朝给灭了,所以,原本还很强大的突厥人一下子就蹦跶不起来了,那些残余剩下的势力只好偷偷摸摸的开始重新组建自己的势力。

但是唐朝对于这种事已经懒得管了,因为他们内部矛盾就多得很,自然不会再把心思花费在一个蹦跶不起来的残余突厥人身上。可是想不到的却是,那些残余的突厥势力居然还真的蹦跶起来了,又组建了一股新的大势力,叫做后突厥。

这些人有着很大的复国思想和对唐朝的报复心理,所以发展的也非常迅速。在679年的时候,这些突厥人就再次立了可汗。对于后突厥的崛起,唐朝也坐不住了,准备再一次的对突厥人出手,于是,在744年的秋天,唐玄宗就亲自派兵对后突厥进行攻打。仅仅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突厥人的残余势力就被消灭了,后突厥的残余势力也彻底放弃了对唐朝的报复,开始归附于唐朝。也正是从这一刻起,突厥人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至于突厥人是现在哪国人这个问题,早在上面我就已经说了,它不是单一的,只是一个统称。什么是统称呢?就是指有很多民族和国家都在使用突厥国当年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包括了突厥国当年使用的语言,如果非要说属于哪个国家,按现在的突厥人后裔分布来看,大多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以及中国的新疆、青海地区,还有俄罗斯的局部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的辽国和现在的辽宁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1599 字

+ 加入清单

辽宁省,作为现在我国的一个省份,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而说到东北,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毕竟东北地区最有名的就是他们那一口极具感染力的方言了。而“辽”这个字,在古代还有一个辽国,属于宋朝时期的外族,既然同样都带有一个“辽”字,辽国和辽宁之间是不是会有什么关系呢?辽国和辽宁究竟有何关联?

辽朝、辽宁、辽东中的辽都是指辽河辽是契丹南下中原而改的国号。辽、契丹都在不同时期成为契丹人的国号。重视草原传统,就称呼为大契丹国;有意染指中原,就称呼为辽。

947年,契丹军攻占后晋都城汴梁,灭后晋,耶律德光于是改国号为辽。需要注意的是: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时的疆域包括了契丹国和后晋的疆域。即占据中原。

契丹为什么用辽作为国号呢?原因很简单,契丹初期是在辽河一带发展壮大的,以辽河的名称作为国号,符合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建国的传统。

1、刘邦被封汉中,因此以汉为国号;

2、曹操被封魏王,因此曹丕以魏为国号;孙权占据江东吴地,因此以吴为国号;

3、司马昭被封晋王,因此司马炎以晋为国号;

4、五胡时的刘渊汉赵、张蹇前凉、石勒后赵、慕容皝前燕、苻健前秦等都是以所在地传统名称为国号;

5、北魏原国名代国——以所在地名称为国名,北魏的国名拓跋鲜卑以黄帝后裔自居、黄帝发源地在魏地,因此以魏为国名;北齐以高欢被封齐王作为国名;

6、李渊被封所在封地为唐为国号;朱温后梁、石敬瑭后晋、赵匡胤宋等都是以兴起地名称为国号。

辽是以辽河名称为国号,金同样是河流名称。金的国号,是以完颜部所在地出虎水的名称。出虎,是女真语金的发音。

辽宁省的由来

辽宁省,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就分为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辽东、辽西的称呼在历史上存在了很久的时间。在渤海国建立后,辽宁省一度被称呼为渤海。

元朝时为辽阳路、沈阳路。明朝时属于辽东都司。清朝时先后为奉天将军、盛京将军、奉天省。1929年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名称,其中有五个候选名称:辽东省、沈阳省、安奉省、关东省、辽宁省。最后以”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名为辽宁省。

历史上的辽国和现在的辽宁省还真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小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跟随本人的文字往下看。

首先,土地管辖。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辽宋对峙时期,宋朝是被称之为“南蛮”的,因为宋人都在南方居住,北方基本都是辽人、金人和蒙古人的活动区域。现在的辽宁省整个版图都在当时辽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辽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候,北边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边直达河北南部的白沟河,西至阿尔泰山,东到日本海。版图领域比现在的辽宁省要大很多,甚至东三省地区加一块也未必能赶得上。

其次,国名来源。

刚才本人也说了,难道都有“辽”字就有关系了么?答案是肯定的。《辽史》里并没有记载辽国为什么称之为“辽”的原因,但是大部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猜测,可能与辽国境内和辽宁省内都共同拥有一条河有关,就是辽河(本人前不久路过辽河的时候,发现河水都快干了,生态环境要保护啊)。

辽宁省最早的名号叫“奉天省”,取自圣旨的开头“奉天承运”之意,主要是为了纪念大清夺得天下,鸿运降临此根基之地。后来军阀时期,东三省的统领换成了张作霖,其子张学良少帅将“奉天”改为“辽宁”。

辽宁的基本寓意是:辽阔又安宁,因为当时的年代动荡不安,东三省是一片广阔的沃土,资源丰富,外敌(尤其是日本)对东北这块土地虎视眈眈,所以经常发生战乱,少帅可能也是希望安宁的日子早一些到来吧。

第三,历史由来。

宋辽时期,辽国又称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各位看官可还记得天龙八部?就是那段时期,顺便祭奠一下金庸大师),从建立到灭亡共经历了9个皇帝,持续210年。

公元916年,辽国成立,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成为辽国的创始人,当时的国号为:契丹,定都临潢府。后来又过了31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灭后晋,耶律德光称帝,将国号正式改为:辽。公元983年,辽国曾经恢复原名“契丹”,1066年又改回“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说为的“黄花”是指什么话?所谓的“黄花闺女”是什么年龄段的?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不同类型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称呼。就比如说古代人们会把一些尚未出嫁的女孩在称之为“黄花大闺女”。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会这么去称呼她们呢?为什么非要是黄花,而不是红花或者蓝花呢?黄花这一词究竟有着什么含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们常用“黄花闺女”来指那些还没出嫁的女孩子,有时也指处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汉代时起,女孩子们喜欢“梅花妆”,即用梅花的花粉制成的粉料来化妆,因这种粉料是黄色的,人们便称它为“花黄”。具体使用方法是,用粉料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粘贴于额头、嘴角、鬓边等处。

在南北朝时期,“花黄”更是少女们必不可少的脸部饰物。南朝陈后主《采莲曲》:“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采用“花黄”这种妆饰的都是未婚少女,如果结婚了则有另一套妆扮。古代民间有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所以“花黄”是少女的专用之物。

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表示这个女子还没结婚,还赞扬这个姑娘品德高尚,情操贞节。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时期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后才慢慢消除,但“黄花闺女”作为未出嫁少女的代名词则流传下来。

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贴黄花,是古代女子婚前的装束,婚后是要变装滴~所以黄花大闺女是从寿阳处流传下来肯定是站不住脚的~至于黄花大闺女从何而来呢?古人为何称未出嫁的女子为“黄花闺女”?

民间传闻,在古代南北朝时期,有关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的黄花一说起源,因寿阳公主在宫廷与宫女们玩闹,玩累的在小憩的时候,碰巧微风袅袅,将腊梅花吹落至公主额头,经汗水渍染后印于额头,宫女们见状简直惊若天人,美不胜收。导致后期宫中效仿,慢慢流出至民间,

最早普及的贴花黄也就是仅限于用梅花的汁水涂抹渍染,但随着花期和季节的限制,花黄的选取范围不断扩大,但凡是黄的花卉,只要不具毒性的,均在使用之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菊花。后来为了方便和快捷地使用,又有了花粉制成的粉剂,甚至不限于植物,动物性的、矿物性的都加入进来。

后来人们就用花黄或黄花特指未出嫁的少女。有诗曰,今日黄花女,明天绿鬓娘。来形容欲嫁人的少女。同时黄花不单指梅花,也指菊花。菊花傲霜耐寒的崇高节操,也特指还没结婚的女孩子的节操贞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牧羊犬市场价格?多少钱一只?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牧羊犬温顺随和,憨厚、可靠、值得信任,没有无谓的神经质或者攻击性,可以照料儿童。样子像大型毛绒玩具,十分可爱,受到很多人喜欢。那么古代牧羊犬市场价格是多少呢?

相对于一线发达城市来说,三四线城市的古牧犬价格要相对便宜一些。但是,综合全国宠物市场行情来说,一只普通古牧犬幼犬的价格大概保持在2000到9000之间。而纯种高级赛级牧羊犬,价格自然另当别论,如果你在市场上遇到了低于11000元左右的号称是赛级牧羊犬的,这时,就千万要擦亮你的眼睛了,这种很有可能是骗子,或者存在疾病或其它健康隐患的牧羊犬。

另外,专业的宠物市场与个人出售的古牧价格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通常不太建议选择低于2000元左右狗狗。

但是,家长并不能单纯的从价格来决定狗狗是否健康和优良,购买古牧犬幼犬的时候,家长首先要选择符合自己眼缘,和自己合得来的幼犬。另外,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幼犬的眼角,及肛门部位是否有异味儿或者异常分泌物。如果眼睛红肿,眼角有脓性分泌物,则代表狗狗患有眼疾。而肛门过分肮脏的话,则有可能是因为狗狗肠胃功能出现异常。

另外,在选购时,家长应该把古牧犬幼犬从狗笼里拉出来,让它跑跑跳跳,看看它的四肢是否强劲有力。家长如果无法直观的判断出古牧犬幼犬不否身体健康。应该尽量选择四肢匀称,肌肉结实有弹性,充满活力的幼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攻城梯有什么特点?并不是想推就能推倒的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历史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攻城作战中攻城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有了这个梯子才能迅速打入对方内部,从而达到破城的目的。可能很多网友会问,为什么防守方不去推这个梯子呢?实际上攻城梯并非说推就能推倒的,在设计这个梯子时就应该想到如何防推,不然在战场上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古代攻城梯的设计特点,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古装电视剧中见过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时攻城方,利用云梯让本方士兵通过云梯爬到城池之内获得战争胜利。可是不少人却可是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在电视剧当中这些守城士兵,利用灰瓶、擂石,先将梯子上的人全部打下去之后砍断绳索,为何不直接将梯子推倒?这样不是更加省事吗?

首先和大家科普个小知识,真实历史当中,攻城战使用的云梯,和电视剧里那种软塌塌的绳索软梯非常不同。我国早在商朝就有了使用工程梯的记载,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又对云梯进行改造,将这种器械变得更加牢固。古时的云梯分为两种,第1种,类似于今天的打桩机底部有轮子。使用时士兵推到城墙底下,接着梯体可以缓缓的搭在城墙上形成直角三角形。

第2种,类似于我们现在家用的梯子,这种梯子便于投掷,使用特制的绳索进行绑缚制作,梯子的前端还有两个倒钩,攻城战进行到胶着时使用这种软梯出其不意,搭载对面的城墙之上起到快速解决战斗的作用。无论哪一种云梯,守城方都没办法直接将它推倒。而是先将梯子上的士兵击落,才有可能破坏这些器械。

原理很简单,就拿第1种大型攻城云梯来说,本身就是由非常坚韧的木材所制作而成,底部又有基座,大家初中都学过勾股定理,梯子与城墙形成了三角形。三角形是目前已知的最为坚固的形体,梯子是斜边很稳定极难推倒。而另一种软梯,最前端有两个倒钩,可以固定在城墙上,并且软梯上面又有许多士兵进行攀爬,整个梯子的重量就会加大。这时,如果使用锋利的刀枪将这个软梯砍断,就会耽误很多时间。万一敌军此时爬进城墙,那可就大事不妙。

所以只有先解决梯子上的人之后,进行破坏这种器械。古时攻城云梯其中的奥秘并不复杂,和电视剧之中绵软无力的绳索梯完全不同。制作这种大型工程器械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将这种器材运到前线也是十分困难,但是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双方进行交战时,攻方肯定是占据优势,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守城方为了稳妥起见,先解决所有眼前可见危险之后,再将对方云梯摧毁。

攻守之间双方都在角力,谁如果把持不住,之前积攒优势就会荡然无存。攻方使用这种大型器械,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肯定要拿下这座城池,守方也会殊死搏斗。双方都会投入大量的兵力,守城方先将眼前的士兵全部消灭之后,等到战局稳定下来打扫战场,双方激战时,也无心顾及摧毁这种大型的工程器械。都想着顾及自保,哪还有我们现在这种高谈阔论。

古时两军交战,还是要因地制宜,并不是守城方不愿意将梯子推倒,达到一劳永逸现实的情况。冷兵器时期的作战讲究一版一眼。有的时候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天真,将战争还是看的太过儿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