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武帝茂陵地宫热门20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以法家为盛。各国纷纷启用法家人物变法改革。至秦朝时,儒家思想逐渐进入朝廷决策,秦始皇时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说法。汉朝建立后,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及道家两派为盛。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鼢和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汉武帝独尊儒术

浏览

1727

文章

125

篇1:霍去病杀了李广的儿子,为什么汉武帝没有责怪他?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名号,他是秦朝时期名将李信的后人,然而最终却因为在战斗中迷路,没能参战,最终羞愧自杀。而他的儿子,李敢,后来在一次汉武帝的狩猎中,被霍去病当着所有人的面当中射杀,事后汉武帝还没有找霍去病算账,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李敢做了什么让汉武帝也觉得该死的事情吗?

霍去病与李敢的恩怨,要追溯到他们上一辈,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和李敢的父亲李广。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一军,李敢跟随霍去病出征,因战功卓越被封为关内侯。李广跟随卫青出征,因迷失方向延误战机,导致匈奴单于北逃,要接受调查。李广没作任何解释,包揽了全部过失,然后自杀身亡。

虽然李广因此事自杀,但是死因是多方面的,数十年未能封侯是主要因素。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死的早,小儿子李敢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认为父亲是因为大将军卫青的逼迫才不得已自杀。为了替父报仇,李敢便守在大将军府邸门前,找了个机会打了卫青一顿。

卫青想息事宁人,对没有声张,可是这事发生在大白天,有些路人看到了。没多久霍去病也知道了此事,十分气恼,便趁着汉武帝狩猎之时射杀了李敢。只是让人奇怪的是,汉武帝并没有惩罚霍去病,而且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这明显就是包庇霍去病。

汉朝军队可是治军严明,出现这种大事,汉武帝为何不惩罚霍去病呢?

有人说,霍去病军事才能卓越,又是皇亲国戚,所以汉武帝不想处罚他。诚然,这是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并非如此。汉朝以“孝”立国,每位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当时断案常以《公羊传》为审判参考,而《公羊传》又推崇“复仇”,因此就有“汉律不罪复仇之子”的说法。

其实,不管是李敢因为父亲之事打伤了卫青,还是霍去病因为舅舅之事射杀了李敢,当时的舆论都没有太多的责难,这才是汉武帝不惩罚霍去病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为什么没有惩罚霍去病?

众所周知,西汉名将李广一生都在战场上对抗匈奴却没有得到封侯的奖励。李广的儿子李敢被逼向敌人投降,却一家人都被杀害。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死李广的儿子李敢?可以说,当时的李敢是官位很高的官员,而且是汉武帝身边的侍卫,是保护汉武帝安全的人。

汉武帝定是非常信任才让李敢来保卫自己的安全。理由很简单,李敢以为是将军卫青致使李广战败并自杀,去将军府质问卫青,还砍伤了卫青。卫青很宽容,没为此而找李敢的麻烦。但是霍去病却计较此事,于是杀了李敢。之后汉武帝却没有向霍去病追责。

说明汉武帝更喜爱霍去病,而且为了看看臣子们的反应。汉武帝对外说是李敢碰触了鹿角而死。这个说法很没有说服力。却没有臣子敢替李敢一家说情。当时匈奴已经开始衰落,朝廷上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太子又是大将军卫青的亲戚。汉武帝对他们非常信任,汉武帝已经杀了8个宰相,而朝廷上卫青和霍去病的势力已经很强。

之前的赵高指鹿为马用意也是如此。但是,臣子们的表现令汉武帝很意外,也很不高兴。霍去病去世的早是幸运的,霍去病迟早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而送命。作为一个朝廷的官员,应该谦虚谨慎为人处世,隐藏自己的锋芒,霍去病没有。霍去病没被追责,因为汉武帝想要用此事来看看朝廷的动向和各派有哪些。但是汉武帝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卫青和霍去病的结局已经从此可以看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汉武帝即位时为什么比较害怕窦太后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太后是一个有能力的女人,而且在朝廷中也拥有着无法动摇的实力。从一个小小的努比变成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则意味着在这背后有野心有智慧有手段。难怪这一些皇帝在登上皇位之后都会觉得有一些害怕,毕竟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窦太后是个很有能力的女人

有人说在当时的西汉皇朝,窦太后简直是定海神针,这一句话真的非常的有道理。窦太后的出生并不是很好,并不是豪门贵族,仅仅是一个来自平民老百姓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奴婢。但是后期就凭借着个人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根本就不愿意只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是一个有手段有智慧有野心的女人。根据历史的记载,汉景帝在登上皇位之后,非常害怕自己的母后。

窦太后在朝廷中的实力

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知晓黄老之术并不适合于用来管理国家,因此就希望选择儒学思想,有无数的人都跑出来指责。汉武帝一开始特别愤怒,想着一意孤行,但后来知道朝臣的反对估计也仅仅只是表面现象,真正不愿意同意的肯定就是窦太后。因为在朝廷中,窦太后才是黄老之术的领导者,坚定支持者。窦太后陪伴了三朝皇帝,如果是算上之前的刘邦,这简直是五朝元老。

汉武帝在登上皇帝之位之后,也曾经颁布一些来自于朝廷的政策,窦太后不会搭理不会参与,可是汉武帝有一些年少轻狂,看着祖母不管,胆子就会逐渐的变大。窦太皇把所有的一切全都看在眼中,但没有做任何的动作,结果这帮人胆子更大,甚至认为完全不需要去顾及窦太后,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去做。这就完全触动窦太后的原则,一开始就决定把这一帮人全部都端掉。窦太后的这一次出手,也让汉武帝明白,这才是真正的现实,自己也不敢轻举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汉武帝的母亲是如何从平民之妻成为皇太后的?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刘彻,作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千古一帝”,虽然做过的好事坏事都有,但是对他的评价自然要公平公正一些。而汉武帝也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母亲,王娡,原本王娡就只是一个平民,而且还有丈夫,但是她后来究竟是怎样从平民之妻一跃成为汉景帝的妃子,最终又能够成为皇太后的呢?王娡的一生,经历过些什么?

1.王娡的母亲

王娡之所以会有这样传奇式的人生,一切都归功于她的母亲臧儿。她的祖父是燕王臧荼,臧儿先是嫁给了王仲,生有儿子王信和两个女儿,长女便是王娡。可以说,王娡也算是出身名门,虽然父亲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母亲的地位却比较高。王娡在入宫之前,在母亲的主持之下,嫁给了当时一个普通的农户金王孙,还有一个女儿名为金俗。

只不过,臧儿请来一位相士为王娡相面,相士告诉臧儿,王娡将会贵不可言,将来是能够生下天子的人。臧儿与王娡自然是很高兴,都想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试一试,于是不管金王孙的愤怒,强行找关系把王娡送入了皇宫。

2.王娡入宫

入宫之后的王娡,确实得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的宠爱,前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相传王娡怀着刘彻的时候,梦经过有一轮太阳扑入怀中,这当然很可能是一种很有暗示意味的传言,表示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十分显贵的,的确,虽然刘彻的皇位得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最终还是得到了。

除了王娡,刘启当然也不止有一个妃子,原配薄氏因为不受待见遭遇冷落,自然是比不上第一个生下孩子的栗姬,而这个栗姬也是在刘启面前最受宠的妃子,但是刘彻却是刘启在继位之后所得的第一个儿子,加上薄皇后被排挤,刘彻出生之前王娡的“梦见太阳”,一切都让刘启对刘彻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态度。

3.成为皇太后

刘启的姐姐刘嫖,也就是馆陶长公主,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当时的太子刘荣,也就是栗姬的儿子,但是栗姬对于馆陶总是给皇帝塞美女这件事情心生不满,直接拒绝了,拒绝之后馆陶公主也不是吃素的,又想到了刘彻,王娡同意这桩婚事,为了出一口气,馆陶公主时常在弟弟面前说栗姬的坏话,终于使得栗姬也不受宠了。

薄皇后被废,栗姬不得宠,王娡的以退为进,最终如愿成为了汉景帝第二任皇后,刘彻被立为太子。当刘启死后刘彻继位,王娡便成为了皇太后,走上人生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汉武帝李夫人原貌图片 汉武帝李夫人画像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看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感叹古人的爱情伟大,就算是皇帝也是如此了,有的人就要问了,这是这个李夫人到底有多倾国倾城才能把这个汉武帝谜得不要不要的啊,所以真的是把人看得十分的迷惑,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原貌图,看看他们到底长什么样了,这个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汉武帝原貌图片李夫人原貌图片李夫人最后结局如何?

在汉武帝所爱过的女人中,只有李夫人得到善终,只有她的灵位最后与武帝并列,受到后人的祭祀。

汉武帝身边的4个女人:青梅竹马的陈阿妖,最后被他贬入冷宫幽怨而死;美丽贤良的卫子夫,也被他收回皇后地位后,自杀而亡;八面玲珑的钩戈夫人,也被他平白无故赐死;只有李夫人与他演绎了一段千古爱恋。

出身

李夫人,出生于歌舞艺人的家庭,花名李妍,从小作为歌伎舞女培养。她精通歌舞、擅长音律,而且婀娜多姿,貌若天仙。他的哥哥李延年,是汉代有名的音乐家,又擅长编舞、作曲、填词。

邂逅

李延年因为早年犯法,被处以宫刑,刚开始在皇宫中作一名管狗的太监。后来因其在音乐的才华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刘彻一面能开疆拓土,西征匈奴;一面也喜爱声色犬马,醉心丝竹管弦。

李延年想把自己有美貌有才艺的妹妹献给武帝,因为出身份低微,没有敢直接说,而是请平阳公主代为引荐。

那一夜月光如水,武帝在御花园夜宴,平阳公主也在座。李延年先是唱了几首武帝喜欢的曲子,武帝听得开心也就多喝了几杯。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思倾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随着美妙婉转的歌声,一个曼妙的身姿,已翩翩起舞。月光朦胧,武帝被这绝世美人所打动,不由得看呆了。

平阳公主介绍说:“这是延年的小妹,和歌中唱得一样,倾国倾城,举世无双。”

缠绵

武帝对李妍一见倾心,把她纳入后宫,马上册封为“夫人”。从此形影不离、宠幸有佳,甚至有段时间不去上朝,情意缠绵。

后来,李夫人为武帝生了一个皇子,武帝封孩子为“邑王”,她的地位更加受到尊崇。

哀思

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夫人染病不起,医生也没有好的药方,眼见她一天天地消瘦和憔悴。武帝常来探望,有一次李夫人不让他见,让他专心国事。这让武帝大为感动。

李夫人还是被死神带走了。临死之前李夫人哭着说:希望日后皇上能照顾她的孩子和兄弟。武帝因痛失爱妻心如刀绞,后来命画师绘制了一幅李夫人的画像,以解思念之苦。可每每看到此画,更是悲恸不已。

招魂

有一个叫少翁的方士,说是为能李夫人招魂,武帝欣然同意。这一晚,方士施展法术,在另一帐中出现一个美丽女子,和李夫人一般模样。当武帝走过去时,她已无了踪影。武帝更加难过,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并命乐工谱曲,以悼念李夫人。

抚恤

武帝想到李夫人临终所托,为李延年升官,另一个弟弟李广利因为没有寸功,不便加封。后来找了个机会,让李广利出征大宛国。李广利争战4年,所带7万人最后只剩下1万,归来后,武帝还是封了他海西侯。

结语

李夫人墓称为“英陵”,又名习仙台,从一个出身卑下的女子,到一朝皇后,历史上也没有几人!武帝与李夫人的千古爱恋也成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汉武帝知道刘据含冤而亡,为什么不立他儿子的孙子为储君?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明知刘据含冤而亡为何不立刘据的孙子储君

汉武帝不能够轻易承认错误,一旦恢复刘病已的身份,则认为自己做错了,那么自然就会失去统治威力。

其实在这一次的巫蛊之乱中,和太子作对的会有两股势力其中一股就是奸臣,之所以选择反对太子,是因为太子特别的刚正不阿,担心太子一旦在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就会选择清算他们。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另外一个原因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带头人就是当时的当将军李广利还有宰相。之所以选择和太子作对,这完全是因为政治斗争,因为他们想要让汉武帝的第5个儿子成为新的太子,所以就只能够选择陷害。

汉武帝其实在回到京城之后,就已经明白这中间的来龙去脉,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但是根本就不敢给太子翻案,更加不敢恢复儿子孙子的身份。因为在这件事情中会牵扯到很多人,如果牵扯到自己的老五,是不是也同样需要追究呢,而一旦恢复刘病已的身份。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做错的?那么如果真的言而无信,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以后不会有人相信自己?

更加重要的就是在恢复身份之后,那一些隐藏在深处的奸臣,会不会就会选择针对刘病已呢?对于当时的汉武帝来说,与其选择恢复身份,还不如选择留在外面,最起码相对比较安全,所以汉武帝在回京之后也没有多做什么。不过在回到京城之后,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马上就告诉一些自己信任的官员,只是很可惜自己的太子早就已经被冤枉死,这可能也是非常遗憾的事实,不过从这里也会让大家知道身在帝王之家就是有着许多的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汉武帝晚年时期为什么要发一个"罪己诏"?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古代存在一种“罪己诏”,一般都是皇帝用于自我检讨的,只不过根据检讨的事情的严重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情节轻重。而历史上第一个下发罪己诏的人就是西汉时期非常有名的汉武帝。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写罪己诏?他究竟犯了什么样的过错呢?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文治武功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武帝的另外一面,汉武帝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对外战争,攘夷拓土之功。然而,汉武帝发动大规模战争、穷兵黩武的背后,是把文、景两代帝王造就的“文景盛世”过度消耗,使得原本小康的大汉社会,逐步变得民不聊生,甚至部分地区发生了兵变。

汉武帝晚年亲眼看到自己造成的社会现状,痛心疾首之余,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过的诏书,重启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即轮台罪己诏。那么,汉朝社会到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他不得不发布罪己诏,重启与民休息呢?接下来萝卜为大家揭开汉武帝晚年的汉朝社会。

从汉武帝二年,他开始征发大量民夫,修建自己的坟墓茂陵。修墓没有提早修完的,说茂陵修完了就等汉武帝入住了,不像话,所以汉武帝的茂陵一直修建到汉武帝死,修了53年。

汉武帝长年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剩下的费用支撑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宫廷建造,自己出游以及应付国内的突发事件。几番征战下来,汉朝府库已然不足以支撑战争以及他自己的宫廷生活花费。他在对匈战争的后期,国库已然没钱了,他不得不通过算缗和告缗从商人手中征收税赋。甚至汉武帝对盐铁官营,使得害得国富民穷。他自己却大兴土木,四处巡游,屡次封禅,比秦始皇还过之。汉武帝常年地对外征战,社会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威胁到百姓的生存了。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用于打仗,农作人员减少,而官府为了战争征收高税收。百姓们在本地活不下去了,就纷纷流亡。史载关东曾出现两百万流民,这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有些被重赋压得喘不过气的,一些胆大的百姓武装起来反抗官府。史载“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许多地方有盗贼,把交通要道切断,官军也无法来往。

有起义产生,是社会秩序极度紊乱的体现,亡故之始啊。为了摆平这些,汉武帝发明了一个新的官位,直指使者。直指使者,也叫绣衣直指,他们身穿绿衣,手拿斧子。这些最早的“斧头帮”,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依照战时制度),主要就是发兵解决各地的武装叛乱及农民起义,陷害太子谋反“巫蛊之祸”的江充就是绣衣直指。

天汉三年,匈奴侵入雁门关。汉武帝无兵可派,不得不征发天下犯有各种罪过愿意自赎的及勇敢之士出兵匈奴。而且此战汉军伤亡很大,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

汉武帝晚年迷信休仙,想到海外寻仙,但行到东莱被大风困了十多天,只好返回,而万里无云的天空,干打三声雷,掉下来了两块黑如墨玉的陨石。

可能是汉武帝认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触发了天怒,也可能是晚年的巫蛊之祸,太子诬陷而死,汉武帝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在回京途中祭祀泰山,公开表示了忏悔之意。而后桑弘羊轮台屯兵,移民垦田的建议,被汉武帝驳回了,并使得汉武帝彻底下定决心,对以往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以往的国策,进行反思,否定自己的错误,颁布了“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前有司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此后,皇帝犯了大错,都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汉武帝的功绩不可磨灭,穷兵黩武亦危害不少,但是晚年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恢复经济,与民休息,给他增色不少。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室,对外征讨四方蛮夷,又迷惑于神怪之说,巡游无度,致使百姓疲劳凋敝,被迫起兵。

但是汉朝并没有灭亡,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汉武帝能遵守汉朝治国之道,始终喜好贤才,赏罚分明,晚年又勇于承认错误,将继承人汉昭帝托付给了合适的大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汉武帝和秦始皇谁才是千古一帝?汉武帝与秦始皇一生贡献对比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秦始皇都是非常伟大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的皇帝,而汉武帝被称为汉朝最厉害的皇帝,在位期间征服匈奴,开疆扩土,也为整个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要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两位皇帝谁才能算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呢?其实纵看历史,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也不知他们两位,但时间越早我们会感觉功绩越大,毕竟到了后期各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不过从朝代的时间来看,汉朝算是完爆秦朝了。

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基本上无人能替代。往小了说,汉武帝使整个汉朝都上升了好几个台阶,不管是文化、经济还有军事实力都达到了鼎盛的水平。往大了说,汉武帝对整个东亚大陆的历史发展都做出了贡献,这点秦始皇是没办法相比较的。虽然有人会说是秦始皇打好了统一的基础,不过汉武帝才是完成定型的那个人。我们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看两人实际的贡献到底怎么样,从这点来看汉武帝是一位优秀的执行者,自己提出的理念基本上都能做到,而且比秦始皇做的都要彻底。

秦始皇虽然完成了七国的统一,但是中原并没有因此稳定,在很多基层方面秦始皇并没有建立稳固的政治基础。所以这个统一是非常表面的统一,真正完成稳定的统一应该是刘邦而不是秦始皇。秦国每消灭一个国家都是采用比较极端的整治手法,导致很多人都不服秦始皇,所以当秦始皇落难的时候,各地马上有恢复到了之前的样子,这种统一一点都不牢固。秦始皇派出的驻军并没有号召力,所以很多政策实施起来只能强行执行,所以百姓和军队的关系日益恶化,基层的官吏还是之前国家的人选所以得不到军队的支持,长期下去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秦始皇对全国的实际掌控能力并不强,所以各方起义的速度才会那么快,因为根本就抵挡不住。只要有一个敢站起来出头,其他人也会蜂拥而上想要复国。导致最后秦朝被项羽攻破,但项羽的思想还是老一套,和秦始皇相比还要倒退一些,所以项羽是注定拿不到这个天下。刘邦因为采用了一套和相遇完全不同的政治框架,才能让天下信服。刘邦将刘氏子孙亲自分封到各地,而且让他们成为间接代理人,这些代理人在独立国境内享受到的权利和之前诸侯们的一样,但这些人都是刘邦的亲信,所以加强了管理。

但时刘邦去世后,各地的异姓王有出来了。等到汉武帝继位,肯定要改变这个现状,所以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一点点的消除异姓王的权利。同时还在为于匈奴长期的战争中做好了经济的准备,只要将这些异姓王的土地重分,那就会有更多的税收入账,那汉武帝的军费就会迎来一次暴涨。所以汉武帝是非常懂得维护自己政权和朝代稳定的。从各方面来看汉武帝还是要比秦始皇更胜一筹,而且还奠定了未来2000年东亚大陆上的发展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武帝究竟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

全文共 313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皇帝虽然很多,可是被人们称颂的却并不多,很多皇帝都不可能一生都在做对的事情,总会出现一些让后世讨论不休的错误。然而,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汉武帝却是第一个人。那么,这位帝王能够成为让后世铭记的君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呢?

一、气吞万里的伟丈夫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自战国以来,匈奴的侵犯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几名公主和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送东西他们收下,送公主他们留下,但只要机会合适,匈奴照样出兵大肆抢掠一番,让汉朝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已经足够强盛,刘彻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彻底去掉这块心病。

但这个决定可不好下。匈奴是马上生、马上长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虽然他们进扰汉朝边境如家常便饭般容易,但要去主动找他们决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长安远距匈奴腹地近万里,十几万人要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中先走上几个月。传递军情基本上靠马蹄子,即使最快的马,奔波一个来回也要个把月。联络不便,地势又不熟,此去要么是出其不意、抓住匈奴主力,秋风扫落叶;要么是孤军深入,深陷大漠之中,十几万大军可能尽丧匈奴人马刀之下。

面对这种种风险,刘彻没有退缩,而是周密布置,选择良将,不断总结经验,最后打赢了这场边境反击战,把匈奴远远的赶到了大漠的北边,确保了边境的安宁。是刘彻造就了真正的骑兵时代。骑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乃至世界军事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而使骑兵真正成为一个战略军种就始于中国的汉武帝。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刘彻的统治时期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骑兵与车兵并更、以车兵为主,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汉军在与匈奴的频繁交战中,越来越感到车兵在作战中笨拙、被动的弱点以及匈奴骑兵机动、敏捷的明显优势。于是,刘彻全力发展骑兵,使汉匈之间的战争形态完全成为骑兵与骑兵的对抗,从而使中国古代骑兵完成了由一般辅助性军种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力。在骑兵迅猛发展的同时,养马制度也不断建立健全。据《史记》载:汉武帝时期“盛行养马”,以致“街巷之中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名将霍去病远征漠北时,己能动员战骑二十四万匹随同出征。

战略决策的正确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逆转。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十几年时间,汉与匈奴打了十几仗,每次用兵少则几万,多则三十多万,实施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等几次大规模的进攻,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迫使他们唱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歌,远避漠北,致使“漠南无王廷”,长期以来来自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除,边境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二、能臣良将的知音

公元前141年,刘彻十六岁,即皇帝位,君临天下。十六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很想一展才华,有一备大的作为。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所以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征集天下贤人。消息传遍全国,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刘彻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

刘彻用人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才学,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才学,只要愿意为大汉王朝的事业奋斗,都可以得到任用。在正常的选官制度之外,刘彻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如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重臣都是从贫苦百姓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负责司法)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金日禅是匈奴王子,因战败被没入汉朝宫中养马,这样的身世竟然能够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正因为如此,刘彻时期人才济济,后世写(汉书)的班固在写到这一段时惊叹道:‘“汉之得人,于此为盛!”。

尤为突出的是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等人的重用。卫青,原本是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上养马的家奴,是连大厅都不能进的下等人,主要呆的地方就是马厩。但刘彻察知了他的本事后,把他提拔为将军,让他率兵出击匈奴。卫青也不负所托,别人打不胜的仗他能打胜,别人在大漠中迷路找不到敌人他能找到,仗越打越顺手,官越升越高,直到做了大将军这一军中最高职位。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被刘彻委以重任时还不到二十岁。刘彻认准他是个了不起的将才,放手让他领兵打仗。没想到霍去病特别争气一直把匈奴人赶到万里以外,直到多年后,霍去病死了,匈奴人一提起他还打哆嗦。着着实实地替大汉王朝出了一口恶气,不愧为一代名将!

董仲舒是一介书生,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为了刻苦攻读,曾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刘彻审阅其试卷时,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摄服,在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人速传董仲舒进官当面策问,君臣间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彻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采纳了他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把孺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张骞是一位普通的郎中(侍卫)。刘彻任命他作为汉朝的特使去联络西域各国。通过两次出使,开辟了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一千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同家的形成,意义重大。

三、敢干“罪己”的勇气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刘彻在登基前是一个好学上进的皇子,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学黄老,习儒术,调丝竹,做辞赋和舞刀剑,样样在行。他胸襟开阔,广结良友,认真学习父皇如何理政,注意观察大臣的举止言行,为将来顺利接班,做着全面的准备。

当上皇帝以后,年轻的刘彻并没有觉得大功告成,而是更加勤奋。他严于律己,勤于政事,有时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到中年时,刘彻终于完成了儿时的愿望,成为了一位威严、英武的帝王。他的自信心也空前高涨,觉得可以与自己儿时的偶像秦始皇比肩了,秦始皇做过的事他也有资格做了。于是他大修离宫别院,四方巡视。泰山封禅。后来,又觉得只是用造房子、封禅什么的来稿劳、褒奖自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伟大”。就选择了用“年号纪年”的方式,将岁月烙上个人的印记,来让人们在过日子的同时都能铭记自己的丰功伟绩,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建元”。

刘彻在许多方面学秦始皇,不仅好的学,不好的也学,以致连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的毛病他也学到了。结果自然是与秦始皇一样,除了被那些方士骗了不少银子外,一无所获。不过刘彻毕竞是刘彻,他很快清醉过来,到了晚年,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检讨,下了一道“罪己诏”。

公元前89年,刘彻当皇帝的第五十二个年头,当桑弘羊等人按照以往的思路奏请在西域的轮台继续屯田,并且为此要向百姓每人多征收三十钱的斌税时,刘彻颁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书。除了说屯田“扰劳天下”,不要再搞了,百姓的钱也不再多收了之外,在诏书中,还明明白白地说:“我自即位以来。做了许多不合理的事情,使天下的百姓愁苦。过去的事已经不可追悔了,从现在开始,凡有伤害到百姓利益的事,凡有浪费天下财物的事,一律罢除。“要实行去除苛政、减轻税负、恢复农耕、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轮台悔过”。

刘彻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这种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感觉到了王朝的危机,是为了凝聚人心,但以帝王之尊,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知错能改,及时调整统治政策,这也正是汉武帝的过人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汉武帝为何推出推恩令?推恩令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全文共 237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推恩令,可能很多人还不是很熟悉,这是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条重要政令。这项政令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以此来削弱诸侯的力量。最后汉武帝兵不血刃就将强大的诸侯国搞得四分五裂,越分越小,最后大国也不过十多个城池而已,而小国仅仅只有十余里。

后来,汉武帝刘彻借酎金夺爵,直接废除了一百多个小诸侯国,而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可以和中央叫板了,只凭借一个计策就解决了国家最大隐患。

在汉高祖开国最初的时候,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结果却导致王国势力日益增加,并且严重的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爆发了“七国之乱”。战乱爆发以后,他们立即采取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到了武帝初年,还是有许多地方威胁着皇权的神圣地位,为了削弱诸侯国日益增长的势力,主父偃便综合前人的失败,建议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那么具体的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推恩令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目的,另一种是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帝权威,巩固统一。

“推恩令”它不仅是思想变革也是政治变革的明确标志。它表明了汉武帝刘彻采纳了儒家的思想治国,并且取得了成功,并且他也完成了分封制进一步的向郡县制的过渡。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所以他就建议诸侯分别将自己的孩子封为列侯。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瓜分他们的土地以达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目的。这个建议不仅符合刘彻巩固专制主中央集权的﹐也巧妙的避开了各个诸侯反抗的可能。于是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同年春正月﹐推恩令正式推出执行。

推恩令的作用在于不仅使汉武帝刘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从另一方面巧妙的减弱了各地诸侯的封地和势力,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有和中央集权对抗的胆量和想法。推恩令的作用还在于使国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推恩令的影响

汉朝时期,诸侯的势力与日聚增。文帝,景帝都对这一现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开始威胁到皇权。在公元前127年,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倡国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施推恩令。推恩令表面上是对各个诸侯的好意,然而,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和瓜分各个诸侯的势力。那么,推恩令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

关于推恩令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推恩令让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而并不是以前只让长子继承。这对整个诸侯的影响非常大,让那些诸侯手中的势力得以瓜分,而且越来越少,这样以便于国家的统治,并且这个做法也让诸侯不敢违背国家的意愿。

其次,推恩令对人民的影响也非常大,原因是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故而,汉武帝还是非常明智的,他主要运用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整个国家,并且听从主父偃的意见,实行了推恩令,让汉朝的国力整整上涨了不止一个层次。因此,推恩令的实行对汉朝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大的。推恩令的意义

推恩令的实施,是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最终由汉武帝决策以后,而在整个国家实施的。那么,推恩令的意义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在汉武帝继位之前,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针对诸侯与日聚增的势力,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而引起了许多动乱,并且,由于当时的国家都不是很强大,所以对待诸侯所采用的手段还不能太决绝。故而,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对管理诸侯而采用了推恩令。推恩令其实就是将诸侯手中的土地,权利分配自己的所有儿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土地,权利仅仅传给自己的嫡子。这样一来,诸侯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少,可以让国家很好的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汉武帝更好的掌管国家。

其次汉朝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发展的问题,诸侯王所拥有的田地也逐渐变少了,自然他们的势力也会有所减弱。汉朝汉武帝颁布的这个推恩令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就避免了那些诸侯王对皇帝所做措施的不满,从表面上使得诸侯王觉得是皇帝在对他们施加恩惠,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央权利的集中。

推恩令的意义还在于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

推恩令对于西汉王朝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极大的增强帝国的势力,使帝国的内部逐渐趋于平稳,为后面的全面汉匈战争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以及提供了充足的兵员,钱粮。可以说如果没有推恩令的实行,汉帝国是根本没有办法能够和匈奴真真正正的打上一场的,也是没有条件将匈奴驱逐到漠北之地,汉帝国必将持续的受到匈奴的骚扰损害,却因为国内的束缚,不能全力解决匈奴。所以说推恩令其实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帝国走向巅峰,以及极大的延续了汉帝国的国运以及存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江充逼死太子 害死皇后 汉武帝杀他全族非泄愤 其深层含义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诛杀江充全族的行动并非简单的泄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举措。这一行动推卸了责任,稳定了朝局,还为国家政策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汉武帝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使他成为我跟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令人敬仰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使汉朝成为了我跟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汉武帝的统治也有一个显著的败笔,那就是巫蛊之祸,这是一场导致无数人死亡的政治风波,其中包括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在巫蛊之祸的背后,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复杂而深思熟虑的行动,其中包括诛杀江充全族,这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目的。

1.推卸了责任

汉武帝诛杀江充全族并非出于泄愤,是为了推卸责任。巫蛊之祸发生后,汉武帝内心充满了悔恨和愤怒,他曾下令让江充查处巫蛊之事,导致了太子和皇后的死亡,以及众多无辜百姓的遭殃。他也明白,如果事情被揭露真相,他将被视为一个丧心病狂的君王,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和爱戴。他选择将责任推给江充,将事态搞得更大,以显示他的愤怒和悔恨,从而赢得了民众的同情和原谅。通过诛杀江充全族,他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人设,使自己不再被视为冷酷无情的君王。

2.稳定了朝局

诛杀江充全族有助于稳定朝局。巫蛊之祸引发了朝廷的动荡,牵涉到了许多皇室成员和官员,上层和下层都感到不安。这场政治风波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谋反行动,危及汉朝的统治。为了稳定朝局,汉武帝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向朝臣和民众传达一个稳定的信号。通过诛杀江充全族,他表明了他的态度,让朝臣们知道他不会继续大肆屠杀,而是希望国家安定下来。这也是为了防止有心人利用混乱局势谋反。通过这一行动,汉武帝为国家政策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从穷兵黩武转向与民休息。

3.为国家政策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诛杀江充全族为汉武帝哀痛诏——轮台诏做铺垫。轮台诏是汉武帝末期的一份重要诏书,它表达了汉武帝对自己统治下的政策和决策的反思,强调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批评了主张继续战争的部分臣子。汉武帝在这份诏书中表现出真诚和悔意,这也为西汉休养生息的关键转折奠定了基础。而在颁布轮台诏之前,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了诛杀江充全族。这一行动不仅稳定了朝局,还为哀痛诏的发布创造了条件,使汉武帝能够更好地引导国家政策的转变,朝向与民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汉武帝是谁 汉武帝活了多大岁数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说到汉武帝,很多人对他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他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然而汉高祖刘邦还是汉武帝刘彻的曾祖父!对于这一点就知道,这肯定又是一个帝王世家!那么关于汉武帝的相关资料有哪些呢?汉武帝又活了多少岁呢?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想知道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汉武帝是谁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影响。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2、汉武帝活了多大岁数

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七十岁。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7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刘彻是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七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晚年的汉武帝任用李广利多次远征大宛,士卒伤亡惨重,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征和三年李广利降匈奴,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将注意力转向“富民”。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3、汉武帝和汉高祖刘邦是什么关系

汉武帝刘彻,父亲汉景帝是皇帝,他被立为太子,之后当的皇帝。当然,汉武帝刘彻也为大汉做了不少贡献,如攻打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也是一位较为伟大的汉朝皇帝。

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名刘启,而刘启的父亲又是刘恒,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所以说,汉高祖刘邦是汉武帝刘彻的曾祖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李夫人迷倒汉武帝李夫人是如何倾城倾国的?

全文共 324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当时的汉武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汉武帝在当时的主要功绩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独尊儒术,那么,小编今天要说的不是汉武帝还是一位李夫人,相传这位李夫人迷倒了汉武帝,那么,李夫人是如何迷倒汉武帝的呢?有人说这位李夫人能够迷倒汉武帝她是如何倾国倾城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汉武帝(前156~前87年),即刘彻。汉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将“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采用法术、刑名,加强统治。颁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据势力。设十三郡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方面,实行盐铁专营和场输平准等措施,并打击富商大贾;农业方面,实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曾两派张骞至西域,加强对西域统治和经济文化交流,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热衷求神访仙,又好女色。他听信方士的妄说,嫌旧宫矮小,不足以迎神,同时也想使后宫可以容纳天下更多的佳丽。于是在太初元年修了“建章宫”。建章宫周长三十里,里面可以容纳千门万户,内殿有十二个门,台阶都以美玉装饰。又用黄金铸了一个凤凰,放置在殿顶上。在宫北凿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象征海中的仙山。武帝因嫌宫殿在城外来往不便,就造了飞阁直通未央宫。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未央宫北建桂宫,都筑复道相连。金玉珠玑为帘,墙壁上嵌着夜明珠,昼夜光明。选燕、赵美女两千人居住在其中。所选的良家子女,年纪都在十五至二十多岁,若年满三十便遣令出嫁。当时各宫的美女,共有一万八千人。幸运的女子几年之中有机会被进幸一次,大多数一生也未曾见过武帝一面。

武帝后宫佳丽虽多,但自从王夫人死后,却没有一个得到武帝专宠的。宫廷乐师李延年精通音律,颇得武帝欢心,他所做的曲子凡听到者都会莫名感动。李延年有一个妹妹,是个歌女,生得姿容秀媚,体态轻盈。李延年想把她进献给武帝为妃。但因为自己出身微贱,不便自言,于是请求平阳公主代为荐引。一天,武帝在宫中置酒,平阳公主也在座,李延年侍宴。待到酒酣,李延年起舞,唱自做的一首新歌,其歌曰:“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平日所接触的女子无可计数,不过就是有几分颜色的,在那么多美女之中也失去了光彩,更无一能及王夫人。此时卫子夫年老,王夫人早死,武帝想再访求绝色佳人以慰床笫之欢,可是一直不能如愿。现在听到李延年歌词,触动了潜藏已久的心事,不禁叹息说:“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平阳公主在一边揣摩得知李延年歌中的寓意,于是趁势说:“陛下有所不知,延年的小妹,就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武帝心中一动,立命召李氏入宫。不久李延年将其妹引入。武帝一看,果然是沉鱼落雁、妙丽善舞。武帝遂纳李氏为妃。由此李氏宠冠后宫,号为李夫人。不久怀孕,生下一个男婴,武帝封为昌邑王。自从武帝专宠李夫人,所有宫女无不艳羡嫉妒。一天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忽然觉得头痒,于是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这件事传到后宫,人人想学李夫人的样子,头上都插了玉簪,一时长安玉价加倍。

谁知月有阴晴圆缺,李夫人入宫只短短几年,却不幸染病在身,不久病入膏肓,直至卧床不起。武帝难过不已,亲自去看她。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急忙以被覆面,口中说:“妾长久卧病,容貌已毁,不可复见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武帝说:“夫人病势已危,非药可以医治,何不让朕再见一面?”李夫人推辞说:“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实不敢与陛下相见。”武帝说:“夫人不妨见我,我将加赐千金,并封拜你兄弟为官。”李夫人说:“封不封在帝,不在一见。”武帝又说一定要看她,并用手揭被子,李夫人转面向内,欷歔掩泣,任凭武帝再三呼唤,李夫人只是独自啜泣。武帝心里不悦,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这时李夫人的姊妹也入宫问病,见此情形,都很诧异。待武帝走后,她们责备李夫人:“你想托付兄弟,见一见陛下是很轻易的事,何苦违忤至于如此?”李夫人叹气说:“你们不知,我不见帝的原因,正是为了深托兄弟。我本出身微贱,他之所以眷恋我,只因平时容貌而已。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今天我病已将死,他若见我颜色与以前大不相同,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置不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兄弟?”几天后李夫人去世。事情的结局果然不出李夫人所料。李夫人拒见武帝,非但没有激怒他,反而激起他无限的痛苦,将李夫人用皇后礼安葬,命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武帝思念李夫人之情日夕递增。

有一天武帝去了昆明池。昆明池在上林苑中,池中有豫章台、灵波殿及一条石刻的鲸鱼。石鲸长三丈,每到天上下雨的时候,石鲸首尾皆动。昆明池东西各立一个石人:一是牵牛,一是织女,做成天河的样子。时值秋日,武帝坐在舟中,见夕照西斜,凉风激水,景物使人凄凉。不禁触事怀人,想到李夫人生前的种种好处,于是自做新词一首,名《落叶哀蝉曲》,其词曰:“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武帝出来游昆明池,本为散闷解颐,谁知反添了许多新愁,于是回到延凉室中休息。他觉得很疲倦,睡眼之间,忽见一人袅袅走进。原来竟是李夫人,她手携一物,赠与武帝,并说:“这是蘅芜香。”武帝忽然惊觉,回忆刚才的梦境,历历如在眼前。又闻到一阵香气,芬芳经久不息。他记起李夫人梦中所赠的香,到处摸索却找不到。但是枕席衣襟,却不知怎么沾染了香气,因此改延凉室名为“遗芳梦室”。

武帝怀思转切,召来一个方士,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好能与李夫人再见一面。于是在晚上点灯烛,请武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晃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却又徐徐远去。武帝痴痴的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原来深海里有潜英之石,颜色发青,且轻如毛羽,天气寒冷石头却是温的,当暑热时反而变冷。把这种石头刻成人像,可以说话,方士将石像置于纱帐里,宛若李夫人生时。但因石头有剧毒,不可接近,只可以在远处观望。

他想到李夫人病中嘱托的话,于是封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夫人还有一个弟弟李广利,则苦于没有尺寸之功,武帝不能无故加封。不过机会终于来了,武帝听说大宛国有汗血马。便派使者赍持千金及金马前往大宛换取良马。此事被大宛国王一口拒绝。使者费尽许多辛苦白跑了一趟,因此生气之下痛骂宛国大臣,又将金马锤成了碎屑。大宛国将使者杀死,财物夺去,只有几个从人侥幸脱逃。武帝借机派李广利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卒往征大宛。待四年后班师回玉门关,仅剩下万余人。武帝却不加苛责,反而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多少尸骨丢在大漠无人收取,只为李夫人的一句遗言,武帝也称得上是一往情深。

“夫人”是嫔妃的称号,李夫人没有留下她的名字,薄命不薄命难说,祸水不祸水也谈不上,但这位死后许多年还能让汉武帝恋恋不忘的李夫人却实在不寻常。她的开始和结局同样不可思议。武帝的无尽思痛几乎全在她计划之中,美艳的容颜是她受宠的原因,而更在于她做人极有分寸,不因武帝的宠幸忘乎所以。一句“遗世而独立”衬托了她的本质,有可遇而不可求的距离美。李白的那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也许是李夫人所说的最好注脚。

东汉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中记载了汉武帝因深情思念李夫人,东方朔遂献上一枝怀梦草,使武帝能在梦中和李夫人相遇。《史记》与《汉书》都详略不同地记载了方士李少翁为汉武帝招李夫人魂的事。据东晋王嘉《拾遗记》:招魂时是用色青质轻的“潜英之石”,将李夫人的画像设在纱帐里,在灯烛下投影于“帐帷”之上。这是后代皮影戏的由来。白居易诗《李夫人》云:“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贵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但那种“遗世而独立”的凄清,千古之下只李夫人一人而已,远非杨贵妃的艳俗可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主父偃深受汉武帝宠信,为何最终却落得满门抄斩?

全文共 1976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说一个人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那么这个人必然是飞黄腾达,一路青云直上,而这一切也都是因为皇帝对他的宠信。在历史上也的确是如此,皇帝宠信的人,有很多都是官至高位,或者皇帝信任的宦官,也就手握大权,十分的威风。然而,如果说这个人就如此仗着皇帝的宠信胡作非为,嚣张跋扈的话,必然会招来祸端,首先自然就是别的人对他的不满,也可能有皇帝本身对他的不满了。比如在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就有一个深受汉武帝宠信的宠臣主父偃,但是即便是一年之内连升四次,最终主父偃却还是落得了一个满门抄斩的结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主父偃是汉朝的著名能臣,汉武帝之所以能成为匹敌秦始皇的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政绩之一就是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了人间更多的不必要的战争,解决了汉初前几代皇帝都没有妥善处理的问题。这个政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而向汉武帝进献这一政策的人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个悲剧的人物,他在汉武帝手下的时候,红的发光发紫,但是最后却被汉武帝灭了族,这事要从主父偃起家说起。1.自幼贫寒,中年终得机遇

主父偃从小家境贫寒,虽然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看遍诸子百家,学习著名的纵横之术,但是在那个遍地都是儒生的年代,主父偃很不起眼,又没有很好的背景,即使身有大才,也没有很好的展示机会。

前前后后游历了燕、赵、中山等多个诸侯国,但是诸侯王对他都不是很感冒,一直到了40岁依然一事无成,心中的愤懑和对现实社会的控诉,使他性格也极具扭曲,这个也让他后面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134年,主父偃想到了来中央朝廷碰碰运气,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将领卫青。卫青本来就是一介将领,对国家大事和政治一向不感冒,主父偃一顿心思表达,让卫青觉得他是个人才,就向汉武帝推荐。但是汉武帝可能是觉得卫青是个将领,不会判断一个人才的优劣,故没有召见主父偃。失望的主父偃决定拼死一搏,写了几份帖子直接上书朝廷。汉武帝看了之后,觉得主父偃是个人才,当天就召见了他,细聊之后,汉武帝觉得他是个人才。还说出这么一句话:“你在京城多久了,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你啊”2.升官加爵,飞黄腾达

有了汉武帝的赞许之后,主父偃直接被拜为郎中,因为在位期间非常的提出很多很有针对性的建议,大部分都被汉武帝采纳,一年中连续升迁4次,最后官升中大夫。他提出的建议之中有一条非常知名,那就是“推恩令”。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他自己也想过很多如何巩固皇权的策略,其中就包括杀害功臣,扶持自己的子孙分封各地,拱卫中央朝廷的政策。分封的子孙都是当时的诸侯王,但是拥有极高的自治权,包括税收、军队等等,相当有实力。刘邦在的时候,大家还能好好说话,和平共处,但是过了几代人之后,本身发展起来的诸侯国也越来越不满中央朝廷的管制。汉武帝前面的几个皇帝也尝试过改变这种状况,但是收效甚微,还受到了诸侯们的强烈反弹,其中著名的七国之乱就是那个时候发生的。

旧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还越演越烈,假如哪一天再来一次“七国之乱”也是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又没有办法。

主父偃看透了汉武帝,他也知道自己假如能想出一条计策完成这个前几代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情,那么自己就真的名垂千史,光宗耀祖了。他做到了,想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是指中央同意将诸侯的权力和领地进一步分封给他们后代,本来一块完整的土地和权力,分封给几个孩子之后,那么相对应的整体实力是下降了,然后再一一剪除。中央皇权再一次等到了巩固。因为这个,主父偃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当朝大臣,实现了自己的抱负。3.能臣陨落,家破人亡

主父偃成也“推恩令”,败也“推恩令”。推恩令的实施注定了需要得罪一大帮的人,尤其是诸侯王。本来和朝廷是和平共处的,诸侯王也算得上是一个小皇帝,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一旦权力、地盘等被分割之后,实力的下降,被中央朝廷吞并那也是时间问题。中山靖王的后代刘备就是这样,到了他那一代,手里已经没有像样的资产的,只能贩履织席为生。

作为“推恩令”的总负责人,主父偃做下了很多得罪人的事情。前文也说过,他是一个心理有点扭曲的人,现在好不容易鸡变凤凰、鸟枪换炮,他就开始报复曾经让自己不得志的人。

他的失势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1、诸侯王即使被削,但是还是很有实力的,毕竟也是皇帝的亲戚,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出掉主父偃;2、主父偃好不容易才位极人臣,欲望一下子起来了,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断受贿钱财,还利用权力抓住齐王和燕王的漏洞,搞死了他们。

“天欲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诸侯王找人不断罗列主父偃的罪过,并且向汉武帝告发,其实汉武帝并不想处死主父偃,但是朝廷上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如果不处死就不得众怒。最后汉武帝只能灭了其三族。

主父偃是被悲剧人物,他完成了子人生的转折,却最后还是成了一枚弃子。主要还是他的性格问题,假如当时他能洁身自好,不要赶尽杀绝,慢慢执行自己的政策,那么自己也就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可惜可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后战国时代是什么?为什么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被称为后战国时代?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是周朝发展到东周之后,经历了春秋时期之后的战乱频繁的时代,而结束这个时代的,正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不过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秦朝短命,没几年又被推翻了,再一次陷入战乱,一直到刘邦的统一。不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段时间,很多人认为是“后战国时代”,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自三家分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战争和吞并成为主题。这段时期持续了近250年,直到秦始皇灭六国,中国历史出现了第一个帝国——秦朝。但是好景不长,秦朝仅仅享国15年就崩塌了,经过4年的楚汉之战,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帝国——汉朝。

但是,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近100年时间,实际上应该是“后战国时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秦末战争起源于陈胜和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他们吹响了反秦的号角。但是这并非真正的农民起义,因为理由是“失期当斩”,而并非土地兼并引起的矛盾。从《史记》也可以看出,陈胜有姓有字,应当是六国贵族后裔。

从后面的发展来看,真正推翻秦朝的依然是以楚怀王为首的六国贵族。也就是说,秦朝末年的格局,依然是战国时代的延续。六国联军攻陷咸阳后,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他把齐国和秦国都分为三份,魏国、赵国、燕国和韩国都分为两份,用军功阶层来打压六国贵族势力。显然,新旧贵族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这也是楚汉之战的起点。

经过四年鏖战,刘邦终于击败了项羽,六国贵族势力也在这场战争中逐一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汉朝建立之后,又出现了一批军功卓著的贵族,比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这就是汉初的七大异姓诸侯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异姓王是通过战功换来的,并非刘邦的赏赐。因此,他们与刘邦并非是隶属关系,而是政治上盟友,地位上是平等的,显然,天下还没有大一统。

从拥有的土地和人口来看,七大诸侯王要多于刘邦,这成为汉朝一大威胁。为了加强皇权,刘邦不得不向这些诸侯王下手,经过七年时间,汉初异姓诸侯王纷纷倒下。虽然刘邦取得胜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地方上六国文化还有残留,这也是汉初将都城定在长安的原因之一。因此,刘邦做出妥协,分封刘氏诸侯王,与朝廷一同管理大汉江山。

因此,此时的汉朝拥有两种制度,一是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二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显然,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因为还有许多隐患。汉景帝时期,同姓诸侯王的危机终于爆发,七国之乱发生了,这对汉朝廷是一个“危机”。汉景帝解决了危险,也抓住了机会,对诸侯王势力进行一番清洗,分封势力大大衰弱,这为汉武帝推行帝国制打下了基础。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地方诸侯势力逐渐瓦解。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灭了六国,中国从此走向统治,其实不然,统一中国虽然是秦始皇首创,却是在汉武帝手上完成,而中间这100年时间,则被人称为“后战国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汉武帝为何要处死自己心爱的女人?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心爱的钩弋夫人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担心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权力可能会落入到外戚手中。自己很快就会死掉,儿子的年龄这么小。担心钩戈夫人另外这个女子如此的年轻,很可能在自己死后无法忍受寂寞,到时候就会祸乱宫廷,破坏自己的名声。

对于钩弋夫人,汉武帝也真的是有些难以割舍,因为在自己进入到晚年的时候,这个女人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安慰,而且还生下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但是为了整个大汉的千秋万代,不要说舍弃一个心爱的女人,就算舍弃自己的母亲都是可以的。

朝廷之上本身就不可以感情用事,如果没有汉武大帝的雄才大略,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傀儡皇帝。

汉武帝其实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不仅仅会担心8岁刘弗陵继位后,在那个时候子幼母壮,钩弋夫人会不会就会选择夺走权力?如果一旦夺走权力就会导致大汉江山易主,自己怎么有脸去见列祖列宗呢?

还担心自己时候没有人能够控制钩弋夫人,到那个时候或许就会做出一些淫乱后宫的勾当,这真的并不是汉武帝乱想,而是在历史上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想想自己死后还要被人戴绿帽子,真的觉得有些没有办法忍受。

另外也会担心在背后的这一些大集团,因为钩代夫人的父亲之前曾经做过中黄门。因此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汉武帝就会怀疑当初两人的邂逅会不会只是一场阴谋,完全就是精心安排的。进一步也会联想到当年的太子被陷害事件,如果不是这些人目标明确,不是这些人上窜下跳,自己的太子可能也并不会死。

虽然汉武帝已经知晓一切,但是汉武帝却并没有多做什么,毕竟人死不能够复生,现在要做的只是控制当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汉武帝掌权时为什么要换那么多宰相?汉武帝对宰相有什么要求?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被很多人公认是汉朝最伟大的皇帝,不过汉武帝有英明的一面也有非常严格的一面。汉武帝在位的时候一共换了13个宰相,这也数字也是相当恐怖了,而且其中很少有宰相能够善终,大部分都是中间出了点什么状况。其实宰相的职位就相当于是现在的行政官,算是非常重要了。可见汉武帝有多么看重这个落实的职位。毕竟下达了政策,如果大家都做不到的话就等于是白弄了。

汉武帝刘彻,中国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帝王,常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他雄才大略,独步天下;文治武功,登峰造极。对内,他加强中央集权,铁腕治国;统一地方财政,充盈国库;独尊儒术,统一意识形态。对外,他厉兵秣马,御敌于国门之外,让北方游牧民族臣服于脚下。通过他的励精图治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他将西汉帝国的繁荣推向前所未有的顶峰。

汉武帝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功伟业,得益于他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他一共用了13个宰相,按使用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这13位宰相中,大多不得善终。

被汉武帝免职的有——

卫绾和许昌,他们是“无为政治”的坚定支持者,因实在没有什么作为,没干几年就被免职了。

田蚡,因受赵绾、王臧的牵连被免职。

薛泽,纯属无能被免职。

被汉武帝处死的有——

窦婴,因救灌夫,被汉武帝以“伪造诏书”被处死。

刘屈氂,因牵连太子刘据的巫蛊案,被腰斩于市,死得最惨。

公孙贺,被儿子牵连,惨遭灭族。

自杀的有——

李蔡、庄青翟,赵周。

善终的有——

石庆,在位九年,但碌碌无为,中途曾辞职,汉武帝不许,后死于任上。

田千秋,在位时间较长,共12年,汉武帝去世后,曾辅佐幼主刘弗陵,善终。

最后,我们来说说公孙弘,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在相位最后得善终的人。而且被誉为“政坛常青树”,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他善于韬光养晦。

两个例证。

一是在他60岁时,因汉武帝招选贤人,被强行征召入朝,封博士。(这里科普一下,西汉时期的博士有别于现今的学位博士,它泛指学者,是通古知今的人),后出使西域,回来复命时,故意歪曲事实,不依照真实情况上奏。因此,汉武帝对他的报告很不满意,于是公孙弘以年事已高,身体有恙为由,回家养病去了。

二是在汉武帝又一次召集天下文学时,公孙弘被官员再次举荐。于是他勉强东拼西凑敷衍了一篇文章,结果不出所料,排名倒数第一。但奇怪的是,当所有的文章递到汉武帝手中时,他竟然被皇帝钦点为头名。就这样,在几年后,公孙弘被提拔为宰相。

其二,他为人低调,不招摇,不轻易树敌。

公孙弘为人极其低调。即使他后来位列三公,生活也极其简朴。吃的是粗茶淡饭,从不超过三个菜。甚至盖的被子也是破烂不堪,多次缝补。而且,公孙弘与同事关系和睦,从不当面争辩,也从不亲自向皇上打小报告,工作中是个好好先生,深受同僚喜爱。

其三,他懂进退,从不僭越。

当汉武帝征求公孙弘对朝政的意见时,他总是只陈述事实及利害关系,不轻易拿主意,让皇上圣裁。这一特点,深受强势的汉武帝喜欢,凡事都和公孙弘商量。(从这一点,或许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公孙弘的文章写得很差,但汉武帝把他钦点为第一名的原因了)

其四,他深谙儒家之道。

公孙弘和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大师,两人对儒术的推崇高度契合汉武帝的思想。公孙弘精通儒法两家思想,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推行和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约也就是这些原因,公孙弘虽然略显平庸,却反而能得善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李广利是一个草包吗 汉武帝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李广利真的草包吗?为何汉武帝还要重用

李广利其实并不是一个草包,如果是一个纯粹的草包,那么说不定也不可能会让他一直去讨伐匈奴,李广利在战场上其实也曾经会有高光时刻,只不过是闪光点,真的并不是很多,

李广利在出师西域之后,不出意外早就已经战败,不仅战败,而且还出现非常明显的损兵折将现象,过去的时候有好几万人,但是最后居然仅仅只剩下1/10,当然这也并非完全是李广利的责任,毕竟李广利之前也没有任何的带兵经验,而且对于西域这一边的认知也同样是一片空白,让这么一个人去率领几万军队,然后选择远征西征。获胜的机会真的并不是很大,失败这简直是90%的,所以这也不能够完全的去怪他。

在走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办法打下江山,士兵也没有办法给予更多的补给,在此时也打算想要申请折返,然后顺便把这个情况直接就告诉汉武帝。在收到汉武帝的回信之后,也终于明白汉武帝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但问题就是皇帝的雷霆之怒,确实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当时汉军一直都在西域这一边,但是这始终也没有任何的补给,再加上李广利在西域作战这一方面也没有任何的经验,如果选择贸然的前去开战,不仅仅是他要死,甚至所有人都可能会要死,最终也只能够全军覆没。

那个时候的汉武帝根本就没有死心,几万人战争到现在早就已经剩了这么多人,实在是特别的丢脸,可是如果不打下来的话,这简直就成为了一个笑话,要知道西域诸国完全不会把汉朝就这么放在眼中,更加不要说去联手打匈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汉武帝的陵墓中到底有多少陪葬品?

全文共 1790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修建皇帝的陵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有非常多的人参与,要设计建造,完成之后埋葬皇帝的时候,总是有着非常多的陪葬品,因此皇陵也成为很多盗墓贼经常光顾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汉武帝刘彻,他的陵墓中究竟有多少陪葬品吧。

汉武帝陵墓茂陵,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镇茂陵村。公元前139年—前87年建成,历时53年。

汉武帝陵墓茂陵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那么汉武帝陵墓中都有哪些珠宝呢?

汉武帝陵墓茂陵从公元前139年开始兴建,到武帝死时工程完工,营建时间长达53年,建陵时栽种的树木已可以合抱了。由此可以想见其工程之浩大。当时汉武帝每年拿出全国财政的用于建陵,仅挖掘的土方量就达上千万立方米,再加上木工、石工、砖瓦工、修理工、金银细工、油漆工、彩绘工等,所用人力、物力、财力无法估计。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下葬前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真可谓金玉其外。

在汉武帝陵墓茂陵的地宫内也同样陪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记载:“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都随葬墓中。

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过的30卷杂经,也盛在一个金箱内,一并埋入陵墓之中。汉文帝时养有九匹骏马:浮云、赤电、绝群、逸骠、紫燕骝、绿螭骢、龙子、麟驹、绝尘,号为“九逸”。武帝命人用玉做成九逸,随葬墓中。“玉九逸”每匹皆雕工精细,神态各异,以玛瑙石为勒,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光照十余丈,耀如白昼。随葬的还有出于长安名工丁缓之手的卧褥香炉,又称被中香炉。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墓藏中发掘出卧褥香炉实物多件,形状为圆形,球内装有大小二环,大环的轴装在球壳上,小环则套在大环内,二环的轴相互垂直,内放香料的小器物又用轴装在内环上,并使其轴与内外二环的轴均保持垂直,由于这三根轴相互垂直,不论香炉的外壳如何滚动,置放香料的器皿在重力作用下始终都保持水平状态,其机械原理与今日陀螺仪中的力向支架完全相同。两千年前的古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真令人叹为观止。

传说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也是陪葬物之一。《汉书·高祖本纪》记载了这把剑的来历。刘邦年轻的时候懒而好酒,好色,没有礼貌还喜欢撒谎吹牛。他经常仰望咸阳,摇头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而!一天,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根生锈的铁棍,告诉别人说这是一把从南山仙人那里得来的宝剑,名字叫做赤宵。他说自己不是人,是天上的一条赤龙。而始皇帝是白龙,他将来要取而代之。他还说,他知道始皇帝的元气已经化为一条白蛇,最近一段时间正在丰西泽附近游弋。他要去斩这条白蛇。人们都把他的话当作笑话、大话,没有人相信。

一天晚上,他和几个年轻人走到丰西泽,因为经常有人在这里消失,大家派了个身手敏捷的青年先去打探。一会儿,探子吓得面无人色地逃了回来,说见到一条硕大无比凶恶异常的白蛇挡在道路中间。这时,刘邦分开众人,说他要去斩了白蛇。过了一夜刘邦还没有回来,大家以为他一定被巨蛇吞吃了便派人过去查看,到那却见一条硕大的白蛇被斩为两段,刘邦正躺在路边呼呼大睡。他手中的那根铁棍不见了,变成了一把饰有七彩珠九华玉寒光逼人的宝剑。剑身清晰地刻着两个字:赤宵!这把赤宵剑在鞘室中,还能光照于外,神异非常。但是《晋书·张华传》说斩蛇剑后来被焚毁于武库火灾之中,因此后人推测汉武帝陵墓中的剑乃是后来另铸的一柄。

汉武帝万万没有想到,他生前耗费数十年,以百万民夫的生命修建的茂陵,并没能够让他的后代永续霸业,也没有让他自己死后继续享用荣华。这些珍宝反而很快招来了盗墓贼,一度使汉武帝陵墓茂陵成为贼窝。这真可谓是莫大的讽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够登基称帝?

全文共 1735 字

+ 加入清单

汉武帝时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在他的时期开辟出来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是现在的一个发展重点,仅仅从这一点,便已经能看得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了。那么,汉武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登基的时候年龄还不大,那么他又是为什么能够成为皇帝呢?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雄才伟略与治国之才是得到历史验证的,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一个伟大的诗人。汉武帝登基的时候才16岁,按照现代的算法来看的话他还是一个未成年,但是汉武帝在位的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很多的贡献。

据说在刘彻的母亲怀上刘彻的时候就梦见了太阳进入她的怀中,那时他的父亲汉景帝还是一个太子,汉景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觉得非常吉利。刘彻还未出生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之后刘彻就出生了。刘彻从小就天资过人非常聪明早慧且进退自如。三岁的时候汉景帝将刘彻抱在身上问他想不想成为天子,刘彻回答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这个答案又聪明又贴心,使汉景帝不得不对这个儿子高看一眼。

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汉景帝的长子刘荣被封为太子,但不久太子刘荣被废,刘彻被立为太子,他能成为太子与他的姑母馆陶公主有很大的关系,馆陶公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彻。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承皇位。汉武帝登基之时汉朝已经建立了六十多年了,天下非常的安定。但是年轻的汉武帝这是还是无法掌握实权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才得以重掌大权。在经过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推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汉王朝蒸蒸日上。

窦太后与汉武帝

窦太后与汉武帝均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两人皆有政治才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窦太后与汉武帝乃祖孙关系。

窦太后出身贫寒,年幼便以家人子的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吕太后赐给代王刘恒。虽然她开始并不情愿到代国,可这一去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受到刘恒的独宠,刘恒登基后她被封为皇后。她的儿子刘启登基她被尊为皇太后,之后汉武帝刘彻即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天资聪慧,有政治才能。在其母王皇后和馆陶公主的帮助下登上太子之位,景帝逝世后,年仅16岁的他便登上大位。然而此时的汉武帝还受到两股势力的压制,一个是外祖母窦太后,一个是母亲王皇后。经过他的坚忍和努力,最终成就了西汉的繁荣。

汉武帝即位时,因为年纪太小,初期在朝政上有祖母窦太后听证,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这让初登大位的汉武帝多少有些怨言。但他们二人最大的问题还是政治上的理念的不同。窦太后喜好黄老思想。而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刘彻却渴望改革当下的一些礼制规范,他认识董仲舒后决定推崇儒术。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窦太后的黄老思想是相左的。这引起了窦太后的不满,强制干涉他停止了改革。汉武帝对此有怨言但他知道自己没有实力与祖母抗衡,他开始坚忍,不露锋芒。最终在窦太后离世后,他掌握大权,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

汉武帝对窦太后干涉朝政虽然有怨言,但他也感谢窦太后在初期帮自己稳定了局势。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西汉到清朝,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儒家最早被封建王朝认可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从那时候开始,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中成为一枝独秀的统治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被排挤出了朝廷中枢。

在汉武帝之前的时候,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严苛的法律逼得民众造反。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灭亡教训,在国家的统治上提倡道家思想。因此,道家的黄老之说在汉初非常流行。但是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有规模性了,朝廷急需要用一种思想来对众多的事情进行整治,而道家的黄老之说已经不合适了,因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是文皇帝的皇后,在汉武帝初年有着至高的权力,可以越过汉武帝左右朝廷。她听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借故免掉了当时的丞相赵绾,赵绾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

汉武帝在窦太后的施压下,不得已将儒学思想暂时搁置,依旧实行窦太后所遵循的道家思想。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自己执掌大权,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当时的汉朝,在国内,诸侯国林立,在外面,匈奴政权虎视眈眈,汉武帝急需要儒家思想来确立皇权至上的理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些规定迅速在国家内部得到实行,君主集权得到了稳固,汉朝开始更加强大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原因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军事野心吗?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丝绸之路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时候的一条非常著名的经济道路,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在现在看来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么,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丝绸之路开辟原因是什么?丝绸之路最早是由汉武帝开辟的。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满足军事野心吗?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说起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则不得不提位于四川省境内的大凉山。大凉山地处川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在中国地理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更记载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光荣历史的足印。

1980年,拍摄古丝绸之路纪录片的摄制组专门走访了这里,将大凉山的风土人情记录于胶片之上,向世人展示了这片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的山区。

片中介绍,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北边即是小相岭,西邻安宁河谷地,东南侧则为金沙江谷地,站在山岩边向下俯视,河谷深邃,破碎的地貌特征十分明显。

据说,大凉山自古便是彝族聚居的地区,因而少数民族生活特征,在这里的民风中尤为明显。这里的山脉海拔约二至三千米,最高峰近四千米,山势险峻,丘陵起伏,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林牧业资源,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凉山区的人们常年以农耕放牧为业,多年来,生态环境一直保持得较为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风顶一带的自然保护区,那是中国颇有代表性的大熊猫分布区域,目前已作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大凉山从古至今一直是通往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它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深深感染了来此处观光旅游的每一位游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