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鸭兰村党支部旧址陈列馆推荐20篇

浏览

5806

文章

1000

篇1:湖南第一纱厂旧址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湖南第一纱厂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长沙潇湘大道上,从银盆岭大桥西桥头沿潇湘大道南下至营盘路过江隧道出口之间,一组掩映在风景入画的潇湘风光带之中的黄色建筑群。这组黄色建筑群就是曾被称为“湖南第一纱厂”的长沙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裕湘纱厂,是长沙保存最好的“工业遗产”。

湖南第一纱厂是1912年由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创建的,最初为官商合办的经华纱厂,1932年才改名为湖南第一纱厂。解放后在湖南第一纱厂旧址上建起来裕湘纱厂,在裕湘纱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沙纺织厂。至今保存完好的西式纱厂门楼为1919年建成的,显示民国初年风貌。80多年过去了,裕湘纱厂门楼还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岳麓区银盆岭湘江河畔。外观为浅黄色的方形的门楼,一颗硕大的五角星浮雕镶嵌在门顶横梁的正中间,四角各由两根圆石柱支撑,石砌拱门,三层楼檐外挑,构造庄重,半圆形顶心,从门楼、到厂房浑然一体,古色古香。2002年,该老建筑被长沙市政府公布为长沙的近现代保护建筑;2005年,该老建筑又被长沙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有着百年历史的裕湘纱厂旧址的门楼等建筑彷如璀璨的明珠发出耀眼的光芒。“文夕大火”那年,纱厂厂房被烧毁,但门楼和两栋老办公楼组成的建筑群逃过一劫。不仅因为裕湘纱厂有着凯旋门的造型,而且象征着湖南近代工业的辉煌和历史。既能让人想起当时工业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生产场面,同时也能让人唤起“热情燃烧的岁月”与“老上海时光”的怀旧情调。为保住裕湘纱厂门楼及部分厂房老建筑,潇湘大道北段不径直北上,而是往西偏移,整个道路路幅在古建筑西侧,道路东边线与古建筑距离控制在5米。

景区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大道与潇湘北路交汇处西南角

乘车线路:在长沙市内乘102路公交车在银盆岭路潇湘北路口站下车即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茂芝会议旧址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茂芝会议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茂芝会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重要军事决策会议,旧址位于上饶镇茂芝圩的全德学校。

全德学校,原名龙冈书室,俗称塘唇书斋,有一间教室,一个房间,一个天井,占地面积三百平方米。1927年10月5日,朱德同志率南昌起义军抵达上饶茂芝,指挥部设在全德学校,并在这里召开重要的军事决策会议。全德学校旧址现为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茂芝社区:茂芝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华长沙临时大学旧址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清华长沙临时大学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局势日益严峻。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3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经商议,校址最终定在长沙韭菜园的湖南圣经学校。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来到长沙,其中包括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潘光旦、吴有训、顾毓秀等一批教授。10月25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当天校方邀请了一批社会名流来校讲演。这些人物包括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和陈诚、前中共总书记陈独秀、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等。11月1日学生开始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被定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学校在长沙正常办学仅一学期。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国立武汉大学发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的演讲,号召青年从军或以其他方式抗日。长沙临大掀起第一次从军高潮,约295人参加各种形式抗战运动。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旧址现貌

该旧址的原身湖南圣经学校系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于1917年创办,今尚存教学楼一栋即现在省政府二院三号办公楼。该楼系中西结合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教室、办公室分布四周,中间有一天井。

2019年,清华长沙临时大学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珠晖区委宣传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共九连工委第一次会议旧址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九连工委第一次会议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九连工委第一次会议旧址位于东源县叶潭镇儒步村。

1947年3月,中共九连区工委书记严尚民以及魏南金、钟俊贤、林若等领导在东源县叶潭镇儒步村段心楼角召开紫(金)、五(华)、龙(川)、河(源)县委成员和河东、河西、五华、龙川、紫金武装骨干会议,传达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精神并作了具体布置。这是九连地区工委成立后的第一次(扩大)会议,此会议又称黄村会议。

该旧址建于民国时期,为二层石灰夯墙结构民房,瓦面,建筑工艺精致,至今仍保存完好。

信息来源: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儒步村:儒步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该市邓坊镇上湖村。该村下辖的杨屋、西坑、小东坑、里和田、安湖、私公地等自然村,属于南雄市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区,“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为当时游击战争的临时指挥部。为贯彻南雄市委“打苏区牌,走生态路”的部署,进一步挖掘该市红色旅游文化,该市争取资金近20万元修复“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加强对革命旧址的挖掘、抢救、修复和保护工作。为进一步发扬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该市将“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湖村:上湖村是革命老区和边远落后山区,地处南雄市邓坊镇东北部,距南雄市区40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4公里,最高海拔850米。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1万亩,其中用材林14500亩,毛竹林4500亩,油茶林320亩,果树经济林2200亩;耕地面积1365亩,水稻面积920亩,经济作物445亩。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225户,总人口938人。建立党小组3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龙炮区联队队部旧址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龙炮区联队队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窝)炮(子)区联队队部旧址位于紫金县苏区镇炮子村大湾。

紫金县龙炮区联队于1931年成立,在海陆紫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武装,扩大游击区。

旧址原是温氏老屋,坐西北向东南,五间二进,两头横屋,总面阔37.6米,进深18米。檩条山墙结构,硬山顶,灰瓦,砖墙,石基脚。始建于清代,2011年重修。

1977年1月,被紫金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月,被紫金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苟坝会议旧址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苟坝会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苟坝会议会址

苟坝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距县城50公里,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6公里,从遵义市南行,过龙坑西行到枫香镇境内,有乡村公路通枫园至苟坝,也可以由枫香镇驻地至苟坝。

苟坝是一块高山环绕的田坝,东有海拔1357m的石牛山,西有海拔1330m的崖头山和银屏山,北有海拔1425m的马鬃岭。坝子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1公里,其坝子间有起伏状像睡葫芦小田坝,由马鬃岭脚渗出的二道地下水,汇成一道溪流自北向南流,称为白腊坎河。村口有一水口寺,其意在“锁水而润田畴”。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三人军事小组的成立,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毛泽东正确主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现苟坝内有很多的革命历史遗迹: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红军医院(黑神庙),-、-旧居(长五间)、苟坝老街(苟坝抗捐委员会旧址)、水口寺(红-戒岗哨)、马鬃岭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红军烈士墓,红军标语,还有地方历史名人鲁屏周墓和花茂众多的陶瓷厂。

枫香镇:在遵义县西部。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3.35万,有汉、苗、彝、仡佬等民族。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49年为枫香乡。1958年改建公社。1962年析建置枫香、纸房、花茂、青坑公社。1984年改置枫香镇及纸房、花茂乡。1992年1镇、2乡合并置枫香镇。产生漆、红陶器、茶叶等。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枫香坝,曾名丰盛场,在南白镇西30公里,东南屏山。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

全文共 10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原址宝珠观,始建于明朝嘉靖3年(公元1524年),清朝乾隆9年扩建,嘉庆、道光、光绪及民国初年多次重修,供奉北帝、如来、观音,定农历三月三为庙会;过去有和尚十几人,分上下殿,砖木结构,院落式建筑,正脊有琉璃构件,硬山顶,双耳形烽火墙,琉璃瓦檐。1942年桂林“七‧九”事件后,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撤到农村,1945年夏迁到昭平县黄姚镇,以宝珠观做隐蔽地开展革命工作。当时随省工委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爱国知名人士。1947年7月,省工委奉命撤消。1986年修复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建造钱兴塑像,同年7月举行盛大的典礼大会,同时开设纪念馆。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该革命遗址于1994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工委于1945年夏转移到昭平黄姚,建立了全省党组织指挥中心。省工委书记钱兴,先后派遣庄炎林、卢蒙坚、邹冰(化名陈美贤)、陈淑辛、陈寅星、陈大良、杨汉成、姚大年等到黄姚,分别安排到黄姚中学和《广西日报》昭平版报社工作。省工委以黄姚中学为阵地,建立黄姚中学支部,在师生中展开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利用《广西日报》的电讯了解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动向,利用报纸宣传党的战略思想,揭露国民党玩固派消极抗日积极--的政策。广泛发展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敌后游击战争。

抗战后期,黄姚曾作为广西省工委、桂北行署、广西艺术馆、广西医院、广西银行、香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等机关、事业单位的驻地。钱兴、张锡昌、何香凝、周匡人、欧阳予倩、梁潄溟、千家驹、高士其、徐寅初、莫乃群等共产党员和文化界名宿曾寄居在这里。此后香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与昆仑电影公司在这里放映了抗战影片《八百壮士同守上海》、《铁蹄下的人们》、《日寇暴行录》等等,黄姚四乡八里的山民,由此深深感受到抗战的气息。

目前,该革命遗址保存完好,作为广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2014年昭平县人民政府对广西省工委旧址再次修缮和重新布展陈列,陈列内容包括“广西省工委在黄姚”“民族人士在黄姚”“”民盟教育基地展示“广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黄姚镇:黄姚镇位于昭平县北面,地处昭平、钟山、贺州三县(市)交界点,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6个村(街)委会,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万。 农业以种粮为主。由于受独特的石灰岩地理环境、水质、光照、气温等因素影响,该镇生产的优质米小有名气。农副产品主要有蚕茧、青梅、柑橘、板栗等,比较著名的土特产有誉美东南亚、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佐餐调味佳品——黄姚豆豉及滋补佳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国立戏剧专校旧址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国立戏剧专校旧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剧专校戏旧址位于江安县城西街,原为县文庙。1939年至1945年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南京迁至江安县,以此为校址,办学6年。其间剧专师生创作、排练上演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剧目,为我国戏剧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戏剧大师曹禺、谢晋等曾在这里教学。

旧址新中国建立后因修建县招待所,拆除了一部分,现保存了原文庙之中殿、乡贤祠、忠义祠及厢房,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皆为原剧专师生教舍。

1985年江安县人民政府将旧址辟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江安史料陈列馆”,收集和陈列有关剧专史料5000多件。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屈沟坪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屈沟坪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屈沟坪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时代:1935年

地址:甘泉县桥镇乡阎家湾行政村屈沟坪组

保护范围:东至旧址本体外扩5米,南至旧址本体外扩20米,西至垴畔山东侧,北至旧址本体外扩3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北至A区外扩50米,西至A区外扩30米。

2018年,屈沟坪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桥镇乡:桥镇乡位于甘泉县西北部,距县城53公里,与志丹、富县接壤,总面积32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 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86人,其中农业人口5696人。近年来,该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覆盖全乡,甘志路纵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电力供应充足,35千伏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秦直道。该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年代为1935年。

2019年,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坪白族乡: 刘家坪白族乡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位于桑植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全乡辖6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241户, 11297人,白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5%。 刘家坪白族乡境内有刘家坪白族乡境内有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红二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白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有相传700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共陕甘边特委旧址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王家湾村。

1935年2月,蒋介石调集陕、甘、宁、晋四省5万余兵力,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4月上旬,陕甘边党政军负责人在甘肃南梁寨子湾召开联席会议,分析了红军主力北上陕北根据地后,陕甘边根据地面临的严峻局面。会议决定暂时放弃南梁,陕甘边党政军机关先行转移。13日,中共陕甘边特委由南梁荔园堡转移至甘泉王家湾村。

在中共陕甘边特委的直接领导下,甘泉县洛河川的中共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和发展。直属一区委员会,下辖4个党支部,区委书记张怀有。直属二区委员会,下辖4个党支部,区委书记柴复来。直属三区委员会,下辖4个党支部,区委书记王升。

1935年5月至10月,随着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甘泉除县城被国民党政府占领外,其余境内全部获得了解放。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陕甘边特委发出了“吸收无产阶级分子入党,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猛烈地扩大党的组织”的号召,在全县境内掀起一个公开吸收党员的运动。

1935年10月,中共陕甘边特委机关迁至甘泉下寺湾。

桥镇乡:桥镇乡位于甘泉县西北部,距县城53公里,与志丹、富县接壤,总面积32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 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86人,其中农业人口5696人。近年来,该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覆盖全乡,甘志路纵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电力供应充足,35千伏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秦直道。该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法韬美医院旧址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中法韬医院旧址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法韬美医院旧址位于越秀区沿江西路151号。

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密联络点中原行旧址保护范围线相连,从中原行旧址建筑东边线外缘外延5米,南从文物本体南侧长堤大马路北边线外延5米,北从文物本体外缘外延至北侧l两层建筑南边线一线,西从文物本体外缘外延5米,局部至相邻七层综合门诊大楼东墙边线。

建设控制地带:东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密联络点中原行旧址建设控制地带线相连,从保护范围外缘起东延至解放南路现状路西边线,北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密联络点中原行旧址建筑北边线外延10米,南至长堤大马路规划路南边线,西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白芒坑革命旧址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白芒坑革命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白芒坑革命旧址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平陵镇山下村委会,距圩镇3公里,三面环山,面积约3公里。白芒坑革命旧址主要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休整旧址、白芒坑党小组与农会成立旧址、白芒坑人民武装成立旧址、白芒坑人民抗击日军遗址、白芒坑反击战遗址组成。2008年10月,中共龙门县委、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白芒坑革命旧址为龙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芒坑革命旧址,保存尚好的建筑为新围(旧称松龄围)红四师休整旧址。新围,GPS地理坐标为北纬23°41′02.8″,东经114°21′28.8″,海拔88.8米。坐东南向西北的新围,是三堂四横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围屋。

1927年12月19日,师长叶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由化县抵达龙门县地派。同月20日,进驻龙门县城活动,27日早上,途径平陵山下白芒坑,受到白芒坑农民的热情接待,并在新围腾出房间给红四师师部办公和住宿。

红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徐向前在新围左侧地给农民挖了一口水井,水井深约3米,井底铺河石和瓦片,井壁原泥土质,平面呈圆形。当地人民称它为“红军井”。同月29日,红四师撤离白芒坑。

白芒坑革命活动史迹,已载入由中共龙门县平陵镇委员会、龙门县老战士联谊会平陵分会编纂的《平陵人民革命斗争史》。

“红军井”,1948年冬由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一团组织股长练英修缮,井壁砌河石,平面保持圆形状,井口四边用花岗岩板砌,平面呈方形,边长0.68米。

山下村:山下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军号兵训练所旧址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号兵训练旧址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号兵训练所旧址位于苏区镇炮子村老寨岗。

训练所成立于1929年8月,负责人是麦胜标同志(原红二师司号官),第一期训练班有学员7人,训练时间为2个多月,结业后分配到各连队当司号员,同年底,训练所迁至海丰开办第二期。

训练所是一座民房,始建于清代,2011年重建,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

2009年3月,被紫金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6月,被广东省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龙川县农民军总部旧址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龙川县农民总部旧址为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川县农民军总部旧址位于龙川县佗城镇百岁街朱家祠。

1926年5月中旬,龙川县农民协会成立后。为适应农会斗争需要,6月初在县城朱家祠成立县农民自卫军总队,以保卫县城各革命团体,保护“二五”减租的顺利进行。广州农讲所毕业的龙川籍学员黄自强任总队长,队员由各区、乡农协选调80余名青年农民组成,后发展到400余人。经培训后的县农军总队,分赴各区乡为组织农民武装斗争打下基础,为保卫农会政权和维护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县农军总队队部设在县城朱家祠。该宗祠建于清代,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为硬山顶,面积300平方米左右,今基本保存完好。2011年,县政府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了维护修缮。1986年9月3日被县政府认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定为第四批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凤凰山中共中央组织部旧址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凤凰山中共中央组织部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凤凰山麓。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后,中共中央组织部驻城内凤凰山下的凤凰村一个四合院内。院内有七八孔土窑洞。中共中央组织部全部人员只有10余名。

1938年11月20日,延安城遭到日本飞机轰炸时,-有的就落在院子的后山上,炸开的黄土把窑洞埋了半截。为安全考虑,中央组织部机关干部一齐动手,连夜搬到了北门外小沟坪(后为中共中央党校驻地)的两排土窑洞里。

该旧址是凤凰山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14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凰山街道: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简称“抗大”)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原抗大旧址,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历史业绩而建的一个专题性纪念馆。隶属于延安市文物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成立于瓦窑堡,后迁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1月,迁延安城内原学府衙门(今址)。1937年4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1938年11月20日,校舍被日本飞机炸毁。1964年,在校址上修建了抗大校史陈列室。2003年,在原址上修复了抗大校门,并修建了抗大纪念馆,200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次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长林彪,副校长徐向前、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彭绍辉。总校长先后办学8期,并在全国创建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培养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大延安总校旧址,原建筑物已无存。196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抗大校史陈列室,1966年10月对外展出,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停止对外开放。2003年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抗大老校友的呼吁下,纪念馆重新筹建,2004年9月30日正式开馆。

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1200平方米。分为六个单元两个展室,一楼展厅展出了第一、二、三单元;t二楼展厅展出了第四、五、六单元。共展出馆藏文物、新征集文物162件,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和丰富的图表资料445幅。运用半景画、场景复原和仿真雕塑等艺术手法和高科技、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集声、光、电为一体,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在展墙设计上,以融人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建筑语言符号为艺术元素,艺术性地将抗大窑洞造型成不同形式的展墙,适当地穿插灯箱、展台、景观场景、背景墙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感。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设计了“书桌式”、“磨盘式”展柜,形象地表现了艰苦活泼的抗大校园生活。为防止展品遭受自然光损害,照明设计采用以人工照明为主,局部自然光为辅,突出景观和重点文物的照明,使光线重点明快,总体柔和,烘托出整体的陈列内容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抗大纪念馆现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延安教学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体验教学点、西安政治学院教学基地、空军工程大学、延安警民共建红色旅游景区;并与延安师范附属小学、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结为共建单位,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三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二道街

乘车线路:延安市内乘2、3、6、12、16路公共汽车可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黄浦军校旧址桂山钟楼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黄浦军校旧址桂山钟楼为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浦军校旧址桂山钟楼

级别:省级

时代:民国

地址:位于桂平市西山镇桂山村乳泉酒厂内

保护范围除钟楼四周滴水范围内之外,还包括楼东北的原有建筑。

建控地带:所有原建筑外周围3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 浔政布[1996]8号

西山镇:西山镇位于桂平市中至西北部,地处市堀区,属城乡结合镇,因境内著名国家级西山风景区而名。全镇总面积28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49个自然屯,分为山区、平原、城区三大部分。现有人口9.8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外来流动人口(包括非农部分)4.1万,是一个集农、工、商、贸、加工、运输、服务、饮食、旅游为一体的大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市城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共新华书店、印刷厂旧址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新华书店印刷厂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延安清凉山被中共称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毛泽东领导的中共首脑机关在延安的13年期间,中共中央的主要报刊、电台等等都设在清凉山上,因为清凉山上的石洞多,日本鬼子的飞机投下的炸弹炸不夸、炸不烂,便于隐蔽。中共就把印刷机、铸字机、切纸机等宝贝安放在石洞里。

清凉山上的印刷厂为中央印刷厂,印刷机安装在鹫峰泉旁一个幽暗的石洞里;《解放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排字房挤在一间弥陀佛石洞内,弥陀佛是就地凿成,与石洞地面浑然一体,莲花座四周约六十平方米的地方,挤放着二十多台排字架和三个拼版台,十五六个人挤在一起拣字排版。生产组织和机构设有报纸排字间、书版排字间、铸字间、刻字间、打纸型间、铅印间、石印间、铸铜锌版间和装订车间。主要设备有四台对开平台印刷机、两台四开平台印刷机、三台铸字机、一台切纸机、一台烫金机、一台小发电机、五台手摇石印机和手摇圆盘机等。承担着当时边区和中央系统的报刊、书籍、文件资料、地图、月历、表册和包括钞票在内的各种有价证券的印制任务。

新华书店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清凉山创立。1939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店名,1948年在西柏坡再次题写店名。半个世纪来,她在抗日的烽火、解放的硝烟里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壮大。这间新华书店的诞生地选择两眼岩石上的窑洞,能有效防止日军飞机轰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