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工委

工委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工委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工委问题。

分享

浏览

6501

文章

31

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定海工委旧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定海工委旧址位于定海区临城街道吴榭社区惠民桥陈屋里15 号,建筑面积216平方米,民国建筑,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定海地下县工委领导机关所在地。

中共定海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38年10月,1939年6月,日寇入侵定海城关和沈家门镇后,县工委转到农村,先迁到白泉后岙村,1940年迁至吴榭(即现址),坚持抗日战争,领导了以黄杨尖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范围包括现在的城东街道、白泉、北蝉、展茅、芦花、勾山、临城、长峙、盘峙等。并在洞岙、吴榭、长峙等地建立党的支部和工会等组织,利用在学校举办识字班、成人夜校等活动,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10月,东区根据地抗日武装转移到浙东,中共定海工委转入地下斗争,继续领导定海人民抗日,直至战争结束。

最初工委旧址只有二间,即现在与朱家祖堂相邻的正间及其东面的厍头间,建筑面积约94平方米。1999年舟山市政府拨出经费20万元,临城街道出资5万元,买下了厍头间南面的四间民房并进行了维修,在工委旧址东南面辟出一块空地作为停车场。扩建后的工委旧址建筑面积达216平方米。

中共定海工委是领导定海人民进行抗日的主心骨,它领导定海人民进行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为中国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定海工委还培养并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和革命骨干,如杨静娟、张叔馨、楼童生、吴志先、胡尖锋等,他们都在抗日战争或后来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为了人民的利益壮烈牺牲。中共定海工委旧址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强精神,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1993年6月公布为定海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列为舟山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定海工委旧址位于新城辖区内,地处定海与新城中间,西面50米处即为海天大道,交通极为便利。临城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相传西周时期,徐偃王曾居翁洲,建徐城。宋宝庆《昌国县志》载:“翁山,一名翁洲,县东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犹存。”县东三十里,即现在的临城。目前,临城在文献上仍留有与徐偃王有关的许多记载,如偃王祠、陈岙山、金旗山、鼓吹峰等。由于没有确切的实物证据,这些记载差不多都成了传闻,难于考证。

新城作为舟山现在的政治的中心,未来的文化、教育、服务中心,非常需要一种历史文化作为支撑,而中共定海工委旧址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及其历史环境并尽可能减少干预的前提下,坚持科学、适度、持续、合理地利用,保护中共定海工委旧址文物本体,整治周边环境,在工委旧址的建设控制地带内,将原先的民房改建为与工委旧址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并作为党史陈列室使用,展示相关信息,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现在整修工作已完成,需重新陈列布展,待布展结束后将免费开放,供游客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位于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年代为190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5年5月4日,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泉镇:牛泉镇地处莱芜西南部,南依巍巍莲花山,北临涓涓汶河水,东与高庄办事处毗邻,西与泰安岱岳区的角峪镇接壤。地势南高北低,西北倾斜,南部为山区,北西部为丘陵和平原,是由原牛泉镇和圣井乡于2000年底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万亩,山场7.5万亩,丘陵7.5万亩,所辖69个行政村 ,7.5万口人 ,其中城镇居民1.2万人,农村人口6.3万人, 城。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位于浚县屯子镇原厚村。年代为1940年。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卫西指河南省卫河以西、平汉线以东。现河南浚县、汤阴、淇县、淇县、汲县、延津五县。约4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抗日战争时人口120余万。卫西是是连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鲁豫、太行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地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兵败如山放弃华北,华北地区一度出现政权真空状态,随后形成日、伪、顽、匪、会20多股势力割据。

1940年,日军“五五”大扫荡后,日军除控制平汉线沿线地区外,又扩展对抗日根据地区域进行网状分割。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1940年10月,中共冀鲁豫区二地委决定在战略上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建中共卫西工作委员会(简称“卫西工委”)。挺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扩大中共势力范围。

中共卫西工委成立于1940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撤销转为中共浚县县委。在卫西工委存续的6年时间里,石侠风担任了4年卫西工委书记。

原厚村:原厚村。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广西省工委革命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广西省工委革命历史博物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反映和展示中共广西省工委革命历史的博物馆,着重反映和展示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省工委(1940年12月恢复重建)在经历桂林“七·九”事变后,从桂林转移到钟山英家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钱兴书记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保存党的力量,领导指挥广西革命的艰苦历程和光辉业绩。内容包括省工委主要做的四件大事和在这五年中广西各地党组织建设及武装斗争情况,同时展示这时期在广西地下革命斗争中所涌现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革命历程。

该博物馆占地10亩,主体建筑3700多平方米,共两层,其中展厅面积2500多平方米,陈列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革命历程,第二部分——组织建设和武装斗争,第三部分——历史丰碑,第四部分——历史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纪念馆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纪念馆位于南宁市横县横州公园内。

1947年4月7日至14日,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横县陶圩乡六秀村主持召开广西各地党的主要负责干部会议(沿称“横县会议”)。会议制定了“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摧毁-政权,建立新解放区”的总方针、总任务,并对全省的武装起义作出了具体布置。这次会议,揭开了广西全面开展武装斗争的序幕,各地党组织先后在桂东、桂北、左江、右江、桂中南、桂中、桂南等7个地区21个县,组织6500余人举行起义。为纪念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横县人民政府拨款在横县横州公园内建造了“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纪念馆”。

2007年,横县人民政府投资180万元,在旧馆原址上重建了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新馆。目前,展馆图片、资料、文物,保存完好,纪念馆平时有2个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2005年11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纪念馆定为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9月定为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平东工委机关旧址

全文共 1501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平东工委机关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平东工委机关旧址位于崆峒区大寨乡关家垭壑和老北山。平东工委纪念馆以平东工委革命历史脉络为主线,以颂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重点,全面反映平东工委的发展历程,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平凉人民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史。

1926年秋,受中共北方区委指示,随冯玉祥国民军联军到达平凉的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带领中共党员吴天长、冀明信等人,在平凉商场召集民众-,并创办《新陇民报》,宣传大革命的形势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组建工人总工会、青年学生联合会,整理国民党党务,成立“新文化剧社”在街头演出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文明剧,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在平凉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

1940年春,中共陇东分区党委决定将新区工委、原中共固原县委和回民工委合并组成中共平东工委,吴思宏任平东工委书记。工委辖区主要是平凉、泾川、镇原南三镇、开边、黑渠口和固原东部的广大地区。1942年夏,吴思宏调延安参加整风,由李步赢和张可夫先后接任书记,李义祥、李子英任委员,工作人员有李树清、李世清、赵崇德等。1944年冬,中共平东工委停止活动,由甘工委直接指导平凉等地的特派员与联络员开展党的工作。

1927年4月,经中共陕甘区委批准,平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平凉特别支部诞生,吴天长任支部书记。同时,建立了共青团平凉特别支部,冀明信任支部书记。从此,党在平凉开始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1928年4月,平凉特别支部遭敌破坏,活动终止。1938年春,为开辟平凉、泾川一带工作,中共陇东军特委决定成立中共平泾工委,7月,组建成立平泾工委领导下的中共平凉市委。1939年9月,中共平凉市委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止工作。

1946年8月,从中原突围到陕南的359旅奉中央命令,在王震率领下兵分两路,分别经平凉华亭、崇信、灵台、泾川和庄浪、华亭、崆峒区返回边区。甘工委为迎接359旅回边区,建立了50多人的中共华平工委武装大队,于同年9月出击华亭关山一带,后遭国民党重兵围剿,与国民党保安队发生数次激战,副政委黄鼎在华平交界的崔家山掩护部队突围中壮烈牺牲。1946年10月,甘工委决定:撤销中共华平工委,恢复重建中共平东工委,重点是建立和壮大党的组织,做乡(镇)保甲工作,搞两面政权;做地方团、队工作,发展武装力量;建立“红村子”;承担交通工作,护送出入边区的人员等工作。1948年5月,解放军西野部队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的率领下,发动了西府陇东战役,崇信、灵台县城曾一度获得解放。为配合西野部队在平凉境内的军事行动,中共平东工委游击队在崇信黄花原进行公开武装宣传活动,收缴崇信县自卫队枪枝弹药,队伍扩大到50多人,后被编入解放军正规部队。

1948年底,中共平东工委重新组建了武装行动队、交通队和直属工委与镇固工委游击队、5个区级游击小组,后又组建了平凉市工委白花游击队、灵台工委游击队等,开展打击破坏党的组织、残害群众生命、惩治首恶的武装斗争,先后收缴了国民党郿岘、梁原、赤城乡公所保安队的0弹药,游击队队伍扩大到300多人,后被编入解放军陇东部队。1949年7月,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先后发起平凉战役和千里陇原追击战,长期盘踞陇东的国民党青、宁二马部队纷纷向兰州、银川败逃,平凉所辖各县相继获得解放。8月,中共平凉地委、平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军分区等党政军机关正式进驻平凉并开展工作,中共平东工委工作即告结束。至1949年7月平凉解放,平东工委共建立中共县级工委5个、区级工委13个、支部234个,发展中共党员4600多名,建立红村子80多个。

展开阅读全文

华亭工委纪念馆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华亭工委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亭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境内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带,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在这里建立组织、发动群众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

中共华亭工委纪念馆位于华亭县文化街6号。纪念馆以华亭党的秘密组织发展壮大的重大事件为节点,以时间为主线,由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迎接解放三部分组成,用120多件实物、80多幅图片和浮雕以及仿古复原的安口车马店场景,真实、全面地展现了华亭革命先烈的革命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革命前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生动地再现了1927年8月中共兰州特支书记胡廷珍由宁县太昌来华亭开展工作直到1949年7月华亭解放的革命历史,真实展现了华亭工委及陇东地区党的重要活动,突出反映了1928年4月华亭籍学生周仁山在平凉二中加入中共平凉特支领导的进步组织“青年社”、华亭中学师生爱国-运动、1937年冬中共陇东特委通过中共镇原中心县委指派共产党员李义祥到华亭建立华亭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华亭支部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12月中共平东工委建立秘密交通站——安口车马店,传递情报及领导安口陶瓷和煤矿工人运动等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为党在陇东地区开展地下工作较早的县份之一,华亭党的秘密组织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活动范围遍及陕、甘、宁,是当时陇东地区很有影响力的党的革命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7月被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甘肃省第四批中-史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灵台工委纪念馆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

灵台工委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灵台工委纪念馆位于灵台县城西城区文化中心。纪念馆布展分为中国工农红军在灵台、人民解放军三进灵台、中共灵台工委三部分,陈列共制作窑洞场景1组,制作展柜5组,展出照片66幅,绘画拍照12幅,影视截图2幅,连环画2组10幅,图表6幅,文版20余幅,展标浮雕1个,文献实物20件,大刀、马刀、“汉阳造”枪等文物31件(套),全面展现了灵台的红色革命历史。

1944年夏季,灵台西屯乡青年农民柳书来为躲债到平凉大寨关家垭壑一带打短工,结识了平东工委负责人、共产党员李义祥、乔培仁。10月,柳书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在灵台群众中发展的第一位地下党员。随后,在其介绍下,西屯小村徐培俊加入党组织。乔培仁往来于平凉、灵台之间,与柳、徐三人为灵台地下党组织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1945年春,小村徐培让、徐培钊、徐培金、徐善魁、徐正义入党。5月底,中国共产党小村临时党支部成立,乔培仁任书记,徐培俊任副书记。后来党员人数发展到30余人时,小村临时支部改建为小村中心支部,增设当庄支部,徐培让任书记。此后,以小村为中心,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到1946年夏季,西屯进殿、二马和中台杨村等地都有了党的秘密活动。

1947年10月,中共灵台工委正式成立,乔培仁任书记,徐培俊、徐培钊、徐正统、徐正义为工委成员,工委机关驻地在小村(解放前夕,因形势紧张,曾一度驻平凉土谷堆附近的潘家湾)。1948年6月,平东工委调整工委领导成员,乔培仁任书记,寇来宾任副书记,徐培俊、徐正统、徐培金为委员。

党的活动由西屯、中台扩大到什字、蒲窝等地,下辖当庄支部、堡子场支部、前岭支部、二马支部、甘范嘴支部、坡头支部、杨村支部、蒲窝支部、雷神店支部、庞家山支部、寺峪川支部、溜石沟支部、水磨支部、金龙庙支部、白玉支部15个基层支部和小村中心支部、嘴稍中心支部、进殿中心支部、官村中心支部、王家沟中心支部5个中心支部。灵台工委成立后,积极开展以抗粮、抗款、抗丁为主要内容的“三抗”斗争;积极开展以上层人士和部分保甲人员为对象的统一战线工作;建立游击队,通过武装斗争,打击敌人;组织群众积极支前,为部队送兵送粮送衣物。

中国共产党在灵台的工作,从1944年10月吸收第一个党员开始到1949年7月灵台解放为止,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全县90%以上的乡镇都有了党的秘密活动,共发展党员619名,为灵台县的解放和后来的建政做出了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陇右工委纪念馆位于县城仁寿山半山腰,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展馆面积300多平方米。整个展馆以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布展线索,用300多幅图片,100多件实物,展示了陇西早期党员马元凤的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过境陇西撒播革命火种,甘南农民起义和陇西民主人士王教五活动以及陇右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陇西和平解放、陇西人民踊跃支前等重要事实,体现了陇右党组织以陇西为根据地和大本营开展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

2014年4月,纪念馆被县委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皋榆工委纪念馆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皋榆工委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皋榆工委纪念馆位于皋兰县石洞镇梨花中路849号。纪念馆布展面积140平方米,共分两个展厅,六个单元,内容分别为:在风雷中光荣诞生;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在风暴中奋起反抗;在风浪中同舟共济;在烽火中并肩作战;在风雪中永不凋谢。全面展示了皋榆工委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发展党员队伍、领导群众运动、迎接兰州解放等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1946年10月,中共甘肃工委决定派罗扬实为特派员,到兰州开展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并确定了“以城市工作为主,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搞好统一战线和加强工人、学生工作”的任务。11月,罗扬实携甘肃工委组织部长陈成义交给的70多个党员的组织关系,经平凉抵达兰州,以后五泉(叶家湾)王受天家为据点,展开秘密工作。

罗扬实先后恢复了杨春霖、陆善亭、张一悟、梁朝荣、金焯三、王锐青等人的组织关系,培养了30余名积极分子。1947年1月,罗扬实在兰州官升巷14号院内召集党员会议,选举并成立了中共兰州地区支部,由罗扬实任书记,陆庆林(即陆善亭)、杨春霖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2月,共产党员马水祥来到兰州,与党员禹兆南、肖焕章、史鼎新等在下沟开设了一处旅店,作为兰州党组织同甘肃工委的联络点。5月,甘肃工委派葛曼前来兰州协助罗扬实开展-工作。

在邓宝珊公馆的中共秘密联络点,葛曼与王新潮、吴鸿宾接头,并通过吴鸿宾、康尔信(康君实)、赵定九等人分头开展工作,先后与史鼎新、陈伯鸿、王教五、魏自愚(原邓宝珊部参谋长)、周服之、许青琪(省参议员)、谢国泽、周戒忱、蔡景忱(省参议员)、张玉田(省会警察局秘书)、李翰园(被服厂厂长)、高勉斋(考诠处秘书)、马宵石(民意通讯社社长)、马锡武(原国民党东路交通司令)等中上层人士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有些人经过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西北行辕特务团中的原红四方面军20多名战士恢复联系,建立了中共秘密组织。甘肃工委先后又派柴学侃到兰州,在榆中金崖一带联系到原有党员20余人,发展新党员25人。并重建金崖党支部,由金巨盈任支部书记。1948年3月,甘肃工委委认为在兰州地区建立党的统一领导机构的条件已成熟,决定建立中共皋榆工委,书记罗扬实,委员葛曼(后窦志安)、张生强。

中共皋榆工委的工作方针是:发展党员,掌握武装力量,做好城市情报工作,准备做好解放时的内应工作。工委委员分工是:罗扬实负责兰州、榆中、皋兰、会宁和河西地区,窦志安负责临洮、洮沙、定西华家岭地区,张生强负责靖远地区。1948年年底,甘肃工委派人前往兰州,向皋榆工委负责人传达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提出“思想进城,政策进城,工作进城”的方针,工作重点转向城市。皋榆工委及所属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发展第二条战线,开展反饥饿、反压迫、护厂护校及发展-对象等斗争,为迎接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至解放前夕,皋榆工委先后建立了洮啣工委、靖远临时工委、兰州东区工委、兰州西区工委、金崖工委5个县级工委和兰州市学委,支部百余个,党员总数达2100余名。

皋榆工委纪念馆2016年被命名为皋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襄垣县工委成立大会旧址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襄垣县工委成立大会旧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襄垣县工委成立大会旧址(第五批省保)

时代:1937

地址:长治市襄垣县城东街

1937年11月,中共襄垣县工委在天益当正式成立,该处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工作团团长符竹庭主持成立大会,会议选举多运海为中共襄垣县工委书记、马向荣为组织委员、张文琦为宣传委员。次日,中共襄垣县工委召开工作会,会议研究了今后工作方针、任务和宣传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问题,确定了当前中心工作:一是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二是组织各种救亡团体,发展牺盟会员,开展破路、填井、空室清野工作;三是接受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在襄垣发展的党员,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四是完成扩兵任务,保证补充兵员,尽快建立地方抗日武装。这次会议还接受了上级党组织移交来的襄垣境内发展的47名党员组织关系。并根据党员的居住条件和工作范围,组建了司马、郭庄、西营、城关等6个支部、12个党小组。

信息来源:山西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莆田县工委旧址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莆田县工委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莆田县工委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濠浦社区四亭自然村。

1948年5月,闽中地委在闽候大帽山会议上部署整顿恢复各县党组织,决定由康金树、张坤、林汝樑组成中共莆田县工委,以康金树为书记,回莆田建立据点。康金树等回到莆田后,于同年7月在城郊四亭村显兴堂召集分散隐蔽在各地的党员骨干开会,宣布成立中共莆田县工委,会上提出“恢复老区,发展新区”的口号,布置大家发动群众,开展除恶、借粮、筹款斗争。会后成立人民除暴队,开展除暴斗争,使南洋、北洋、江口、北高、忠门、常太等地基点村全部恢复起来,群众斗争情绪高涨,斗争局面迅速打开。1949年2月,莆田县委机关从四亭迁至黄石清江。

中共莆田县工委旧址为显兴堂,现址为按原规模翻新重建,单层砖木结构的三厢房,坐北朝南,占地约70平方米,堂前有30平米左右的前埕。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拱辰街道: 拱辰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面积29.8平方千米,总人口4.1万人。辖5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代码】350304002:~001拱辰居委会 ~002畅林居委会 ~003濠浦居委会(原为~208濠浦村) ~004莘郊居委会(原为~209莘郊村) ~005南郊居委会(原为~210南郊村) ~201荔浦村 ~202陡门村 ~203张镇村 ~204西。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位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年代为1942年。

简介:始建于南宋,清初期重建,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钦点御前侍卫探花及第林宜春的旧居,后为林姓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96平方米,占地面积812平方米,由半月池、小道、围墙、内雨坪、下堂、天井、正堂、后花台及两侧厢房等组成。1942年2月,根据省委指示,中共大田地方组织在大田武陵西河祠召开会议。西河祠是中共闽中工委成立地点和主要活动地点,多次在此举行重要会议,领导并开展革命活动。

保护范围:东至墙体外10米,南至墙体外20米,西至墙体外10米,北至围墙外10米。

2018年,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溪村:地理位置:桃溪村位于大田县武陵乡北部。行政区划:全村有2个自然村(下岩、华山)。人口数据:全村共有503户,1850人,16个村民小组。自然资源:村土地总面积17207亩,其中林地面积12382亩,生态公益林3854亩,耕地面积1524亩(其中水田面积1258亩,旱地面积266亩)。人文历史:桃溪村是闽西北特委的重要根据地,有。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厦门工委旧址--阳翟图书馆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厦门工委旧址--阳翟图书馆为同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厦门工委旧址--阳翟图书馆位于同安区同安第三中学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1946年。

阳翟图书馆位于同安县西柯镇阳翟村(今为同安县第三中学校舍)。民国2年由同盟会会员陈延香先生创建。旧址坐南朝北,为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占地面积165平方米。民国35年7月,中共厦门工委在此建立秘密活动据点,开展厦门、漳州、泉州和安溪等地的革命活动。同年成立中共同安中学党总支。该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墙外延10米,南墙外延8米,西、北与邻墙为界。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旧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旧址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厦门工委(闽中)旧址位于厦门励志路1号。旧址坐西南朝东北,由闽南传统的二进式砖木结构平房组成。占地总面积750平方米。旧址始建于民国23年,原为佛教斋堂,取名“妙法林”。“七七”事变后,厦门抗敌后援会利用妙法林的斋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民国35年4月在此成立中共闽中厦门工作委员会(简称厦门工委),书记许集美。1984年对旧址进行全面复原维修,该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励志路1号所属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闽江工委白云寺会议旧址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城山白云寺位于城门镇白云村城山自然村(今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校区内),由于白云寺坐落在城山顶山坳处,人烟稀少、交通方便、南向下山200米即到三角埕福厦公路,北向下山直奔闽江魁岐,东边则是城山顶贫民居住点,两边与城门山小学接壤,路径四通八达是开展地下斗争首选之地。1946年2月,中共闽江特委派顾敏(即张树雄)、陈本湜等三位同志以香客的身份到白云寺烧香,暗中发展地下党员,成立中共三角程地下党支部(由林知仁任支部书记、林梧藩、林知清、林家源等三位同志任支委),随后由中共闽江工委南门区委书记吴克俊(即林克俊)带领闽江工委其他领导到白云寺驻点发展地下党组织,积极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组建地下革命武装队伍,袭击---,配合解放军解放福州城。1947年3月后,中共闽江工委领导吴克俊、关平山、林立(代号老方)、陈炳繁(代号40号)、林依生(即21号)、老柳、老陈、王金钿、林白、吴稿、陈炳南、陈亚康、陈本湜、陈炳茂、顾敏、林兆民等十多位同志分别到白云寺开展秘密地下党工作。1949年6月,中共闽江工委会议在城门白云寺秘密召开,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迎接福州解放。

中共闽江工委白云寺会议旧址建筑面积240㎡,砖混结构,原址20世纪30年代建造,90年代末重修。

白云村:白云村位于城门镇中部,在2000年建村,是原鳌峰村划分而来,交通便利,福州工业学校、全国闻名的春伦茶业位于辖区内,服务业较为发达。现有户数563户,人口2008人,劳动力1139人。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975万元。村财收入74.67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九连工委扩大会议旧址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九连工委扩大会议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九连工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东源县船塘镇流石村(白竹坑)龙颈。

1948年6月,中共九连工委在河西船塘流石白竹坑召开会议。黄松坚、梁威林、严尚民及魏南金、钟俊贤、郑群、黄中强、吴毅(曾志云)、张华基、骆维强、卓扬、吴震乾等人出席会议。会议作出《目前形势与我们的方针任务》、《关于统一领导成立地委及支队怀念部的决议》、《关于土改政策的决议》、《关于主动积极打击敌人的军事斗争方针的决议》等重要决议;会议将中共九连地方工作委员会,改组成立中共九连地方委员会(简称中共九连地委);会议同时决定,将九连地区武装部队统一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

河西白竹坑会议是九连地区恢复武装斗争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斗争任务,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斗争方针和策略,为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指明了正确方向。它是九连地区人民游击战争发展的转折点,它为全面扭转九连地区的战局以及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从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奠定了基础。

该屋是中共地下党员王可欣的家,于1947年建成,属二进(上下七)屋,坐东向西。1948年6月中共九连工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同年农历八月十四日被国民党焚烧过。

信息来源: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流石村:流石村。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九连工委旧址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九连工委旧址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九连工委旧址位于和平县青州镇永丰村朝科自然村。

1947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为了统一整个九连山地区党的领导,决定撤消后东特委及中共九连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九连工委),严尚民任书记。九连工委所在地就设在青州赖屋。九连工委成立后,即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破仓分粮、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

在九连工委的领导下,和西、和东地方党组织配合“粤赣边人民义勇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反三征,发动群众破仓分粮,减租减息,镇压-地主、恶霸运动,声热浩大,威震四乡。几个月时间内,连克彭寨、东水、林寨和公白等地国民党乡公所、-所,打击了三河、上莞、船塘、大湖等地方土顽和-势力;共缴获长-50余支、仓谷1500余石,并将收缴稻谷赈济贫苦百姓,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青年农民、学生纷纷要求参军参战,部队迅速壮大,许多地区恢复和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接着青州、热水、大湖分别成立了“常备自卫队”,附城、大坝党组织还组建了武装队伍成立“三南队”,配合部队在大坝、岑岗、上陵及江西三南边境开展革命斗争活动。

该旧址是当地赖姓房屋,南向偏东45度,占地面积864平方米,面宽七间32米,深二进中夹天井28米。土木砖瓦结构,泥砖墙,硬山顶,三进二横布局。一排三门,凹肚式门楼,正中为上、下厅,中间有天井,连接两厅之间有廊。两侧有厢房,厢房中也有天井与檐阶,两边横屋前有长方形天井。屋后有一排枕头杠屋,门前有余坪,坪外有半月形池塘。

2010年1月,被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月,被和平县委、县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丰村:永丰村。

展开阅读全文

九连工委军政干部培训班旧址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九连工委军政干部培训班旧址位于和平县青州镇永丰村永兴围。

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恢复武装斗争。1947年3月,中共九连工委移驻青州永丰村。随着斗争形势发展,部队和地方急需大量基层干部。1947年6月,九连工委在青州永丰村永兴围,开办军政工干部培训班,对和平县革命干部进行培训,至次年3月共举办了4期。学员来自兴宁、五华、和平、连平、河源、新丰和江西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共计350多人。培训班由邓基、黄柱昌、董世扬、魏洪涛、温华、梁珊等主持。魏南金、钟俊贤、邓基、曾志云分别讲授《目前形势与任务》、《社会发展简史》、《中共党史》及毛泽东《关于十大军事原则》、《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培训班为和平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该旧址是当地刘氏祠堂,占地面积1064平方米,面宽52米,深三进中夹天井28米。土木砖瓦结构,泥砖墙,硬山顶,三进二横布局。一排一大门,凹肚式门楼,正中为上、中、下厅,中间有天井,门前有大余坪。

2012年1月,编入和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永丰村:永丰村。

展开阅读全文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

全文共 1094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原址宝珠观,始建于明朝嘉靖3年(公元1524年),清朝乾隆9年扩建,嘉庆、道光、光绪及民国初年多次重修,供奉北帝、如来、观音,定农历三月三为庙会;过去有和尚十几人,分上下殿,砖木结构,院落式建筑,正脊有琉璃构件,硬山顶,双耳形烽火墙,琉璃瓦檐。1942年桂林“七‧九”事件后,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撤到农村,1945年夏迁到昭平县黄姚镇,以宝珠观做隐蔽地开展革命工作。当时随省工委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爱国知名人士。1947年7月,省工委奉命撤消。1986年修复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建造钱兴塑像,同年7月举行盛大的典礼大会,同时开设纪念馆。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该革命遗址于1994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工委于1945年夏转移到昭平黄姚,建立了全省党组织指挥中心。省工委书记钱兴,先后派遣庄炎林、卢蒙坚、邹冰(化名陈美贤)、陈淑辛、陈寅星、陈大良、杨汉成、姚大年等到黄姚,分别安排到黄姚中学和《广西日报》昭平版报社工作。省工委以黄姚中学为阵地,建立黄姚中学支部,在师生中展开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利用《广西日报》的电讯了解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动向,利用报纸宣传党的战略思想,揭露国民党玩固派消极抗日积极--的政策。广泛发展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敌后游击战争。

抗战后期,黄姚曾作为广西省工委、桂北行署、广西艺术馆、广西医院、广西银行、香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等机关、事业单位的驻地。钱兴、张锡昌、何香凝、周匡人、欧阳予倩、梁潄溟、千家驹、高士其、徐寅初、莫乃群等共产党员和文化界名宿曾寄居在这里。此后香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与昆仑电影公司在这里放映了抗战影片《八百壮士同守上海》、《铁蹄下的人们》、《日寇暴行录》等等,黄姚四乡八里的山民,由此深深感受到抗战的气息。

目前,该革命遗址保存完好,作为广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2014年昭平县人民政府对广西省工委旧址再次修缮和重新布展陈列,陈列内容包括“广西省工委在黄姚”“民族人士在黄姚”“”民盟教育基地展示“广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黄姚镇:黄姚镇位于昭平县北面,地处昭平、钟山、贺州三县(市)交界点,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6个村(街)委会,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万。 农业以种粮为主。由于受独特的石灰岩地理环境、水质、光照、气温等因素影响,该镇生产的优质米小有名气。农副产品主要有蚕茧、青梅、柑橘、板栗等,比较著名的土特产有誉美东南亚、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佐餐调味佳品——黄姚豆豉及滋补佳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