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悬浮在空中(经典20篇)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改为北冰洋一则是因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所以人们称它为北冰洋。

浏览

2368

文章

1000

Photoshop怎么设计悬浮起来的立体APP展示效果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想学会高大上地展示你的APP作品,来看今天这篇photoshop设计悬浮起来立体APP展示效果教程,ETESY作者提供的方法中,操作步骤更为详细,正越升同学的细节处理更为丰富,各有长处,新手可以都练一遍,来收。

先看看效果图

步骤:

1、新建一个画布尺寸为:640*1136,然后保存,命名如:5S效果图模板

2、再新建一个画布,命名如:效果图展现

2、再新建一个画布,命名如:效果图展现

尺寸随意,可以大点,自己看情况吧。

3、将刚才保存的那个5S效果图模板.psd拖到这个画布中。

Ctrl+T变换到合适的尺寸,倾斜到合适的透视效果。

4、然后双击”5S效果图模板”这个图层。

这就是智能对象的好处。跳到这个画面后

拖入你想要做的界面:

图片来自Dribbble:Dribbble – GIF for the Timeline App by Sergey Valiukh

然后保存:Command(Ctrl)+ S,关闭:Command(Ctrl)+ W

5、回到这个展示页面

注:这儿忽略了一步,把刚才保存的图层拖过来。同学们应该都懂吧 – -

复制一个图层:

按住Option(Alt)+ 鼠标左键拖动图层往下拽,或者Command(Ctrl)+J,选下面的一个图层,双击图层进入图层样式,选择斜面和浮雕,设置一下参数:

参数自行调整,其中,阴影角度45°可随大环境光线可根据情况自行调整,阴影模式透明度随意,自己看情况调整。

6、然后,从第二个图层开始连续复制多个该图层,每复制的一个图层都在上一个图层的下方,每复制一个图层都往下移一个像素,按住option(Alt)+鼠标左键拖动图层往下拽,可使用键盘上的下方向键来控制。

然后,在最后一个图层上设置一个投影

然后,在最后一个图层上设置一个投影,参数自行解决。

最后调整下整体环境。

以上的好处便是使用了智能对象,它可以让你想展示的界面可以随意替换。

如需展示多个界面的效果,只要多拖进几次那个PSD,然后平面排好后,统一调整透视效果。

当然表现的手法很多,以上只是一种。

比如,也可以再建好的大画布上,画一个矩形的尺寸为640×1136,然后转成智能对象,再双击智能对象,进入调整。

附上正越升同学的方法,原理相同,细节上处理更加丰富。

一个效果有千万种实现的办法,在这里只提供一个最简单的思路,用PS纯做。

一、扭曲&旋转

导入界面图,然后编辑-扭曲,再旋转,做到如下效果:

二、制作厚度

这一步最关键,选中界面图层,[Ctrl+Alt+T],然后按一下方向键[↑],再按回车。这样就复制了一个图层,并且新的图层在原来基础上往上移动一个像素。

来了,狂按[Ctrl+Alt+Shift+T],这是重复之前的变换操作,这样就会复制出很多个图层,每一个都在之前基础上往上移动一个像素。从而做出厚度效果。

三、改变亮度

保留最上面那个图层,将其他所有界面的图层,合并成一个图层,命名为[厚度]。

然后选中[厚度]图层,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对厚度的左边面和右边面分别进行降低亮度20和50处理。

四、阴影

复制[app]图层,改变图层顺序到[厚度]下面,然后使用[高斯模糊]+颜色叠加为黑色+改变不透明度为30%。完工!

教程结束,以上就是Photoshop设计悬浮起来的立体APP展示效果方法介绍,大家学会了吗?操作很简单的,大家可以按照上面步骤进行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火星生命是什么样的?地球上有参考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又冷又干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和地球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平均年降雨量为0.6英寸或更少。火星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用来测试火星生命探索项目。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周四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是人类首次尝试在极端沙漠土壤中钻孔,并回收样本进行生物分析。他们开发的机器人设法在极端环境中挖掘土壤样本,希望找到生命的迹象。此外,这也是首次揭示生命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环境,并为我们提供在火星表面寻找生命迹象的经验。

新加坡耶鲁大学的研究员斯蒂芬·普林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他说:“这项研究的结果是乐观的。我们发现一些细菌可以忍受这种极端的环境。”地球上没有任何地方像火星表面那样有致命的辐射和非常少的液态水。火星上的温度在夏天可能会上升到舒适的20℃,但在晚上会下降到-100℃。然而,在地表下,矿物土壤和岩石提供了一个逃离极端条件的环境,那里可能有潜在的生命摇篮。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探索行星科学与技术”项目中,定点和他的同事在阿塔卡马沙漠测试了一套新技术,利用收集到的样本来识别收集到的土壤中的微生物。

他们的发现完全出乎意料。实验中收集的土壤样本确实含有细菌,它们可以在极度贫瘠和强碱性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些细菌群落以清晰的本地群落形式分布。这一显著的迹象表明,这些细菌群落已经足够发达,可以组织和利用极其有限的资源。在地下深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能够代谢甲烷的特殊细菌。

火星上的生命可能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我们对火星任务的未来感到兴奋之前,我们应该非常谨慎。细菌群落是随机分布的。寻找它们就像大海捞针。更重要的是,火星土壤中含有类似细菌的部分可能已经干涸了数十亿年。

利用沙漠来预测我们在火星上可能的发现有其局限性。“有一些明显的差异限制了沙漠研究成果在火星上的应用,”他说。但是沙漠研究给了我们一个起点,只是沙漠表面远没有火星表面粗糙。

然而,这些发现增加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如果地球上有生命的话,它早就出现在火星上了,那时火星更温暖、更潮湿。即使在今天的火星上,生命仍然是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空间站实验:能在火星生存的地球生物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南极低温霉菌生长在琼脂平板培养皿中

在国际空间站上,来自南极洲的微小真菌已经在类似火星的环境中存活了18个多月。这项实验增加了在火星上发现原始生命或其存在证据的可能性。

这种真菌是由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维多利亚高地的麦克默多干燥山谷中收集的,这里是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南极低温菌和明氏低温菌。这两种真菌对压力有极强的抵抗力,并且藏在岩石的裂缝中。

真菌被放置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舱外壳上的研究平台上。它有一个气候控制单元来测试生物样本如何在太空或类似的系外行星上生存

在那里,这些真菌暴露在类似火星的大气中,95%的二氧化碳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而大气压力只有地球的1%。

箭头指的是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舱壳上的研究平台。

经过18个月的实验,超过60%的真菌细胞完整存活。尽管只有不超过10%的真菌能够分裂和繁殖,“它们的DNA稳定性仍然很高。”该研究的合著者、西班牙国际航空技术研究所的罗莎·德·拉·托雷·诺泽尔说。

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生物学》上。它们将帮助科学家理解火星环境中生命或其迹象是如何存在的。随后,国际空间站正在进行火星土壤如何保证微生物存活的测试。

蝌蚪先生编译自宇宙杂志,译者Mis...,转载时必须注明来自蝌蚪的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果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我们不会“倒过来”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第一次告诉孩子地球是个圆球,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他们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居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比如说澳大利亚,而你是住在美国)不是得头朝下,两脚朝天地走路了吗?为什么他们不会随地球一起倒过来呢?这与你试图要在天花板上行走,必然会摔下来的道理一样。

有时情况会更糟一些。假如你是居住在地球的最顶端(既然整个地球球面都很舒缓地弯曲向下)。只有当你纹丝不动地站在原处才是最安全的。一旦你向前开始移动,无论朝哪个方向,你的身体都会产生倾斜。走得越远,倾斜得越厉害,渐渐地,再也站不住了,你就只能从地球上倒栽下去。如果这是真的,所有的海洋在很久以前,就会从地球上倾倒出去,并且空气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会得到一个似乎合情理的结论,那就是:人类不可能居住在地球这样一个球状物体上,即地球不可能是个球体!

可是,地球确实是个球体。我们的认识有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由我们所说的“倒下”这个词的含意引出来的。当我们竖直地站着,而要标出将要摔倒的方向时,那这个方向就一定是朝向我们的脚。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这个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它大约在我们脚下 6350 公里远的地方。如果摔倒的方向永远是指向地心,那么无论你在地面上的什么位置,当你竖直站立的时候,你的脚心总是指向地心的。那些澳大利亚人也是竖直地站立,脚心也同样是指向地心,对他们来说,倒下的方向也是他们脚的方向,同我们没有区别。

同一切事物一样,我们接受向下的吸引力。“重力”就是指人或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被拉向地心的牵引力,它与所处的位置无关。由于当我们周游地球时并没有感觉到地球是有弧度的,它的表面看上去几乎是水平的,而且当我们竖直站立时,“倒下去”的方向又总是朝着脚的方向,于是乎地球更像是一个平面,它上面的任何物体都不会“倒”过来。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得出它是“球形”的这个结论的另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阐明地球上一切物体都被地心的牵引力所吸引的人,他称这种吸引力为“重力”。

假设你身边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它们彼此之间被紧紧地拉在一起,这样所有的物体就都要尽可能地靠近。当用压力最大限度地去压缩它们,直到压缩到不能再压缩为止,这时,它们就会形成一个球体。除了球体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形状能将自身的所有部件尽可能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地球能将它上面的一切物体吸引到中心的原因,即因为地球是个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只身一人的地球侵略》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入侵地球

《一个人对地球的入侵》(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ゥж)是日本漫画家麻衣子·小川奈那创作的一部科幻魔幻漫画。自2012年以来,该片一直在学院旗下的月刊《少年得到太阳》上连载。这部漫画讲述了高中时代的兄弟开普一,以及傅和外星女孩大鸟在希腊校园的生活,同时也讲述了一起守护小镇和地球的故事。

“一个人入侵地球”(卡通截图)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成群的宇宙飞船。

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种美让人觉得它是这个世界上的某种东西。

但是突然

此刻一片空白

“我”的记忆到此结束

今年春天,大鸟Xi,一个二年级学生,一个“怪物”,出现在一个叫广濑点的高中生面前。

“让我们一起入侵地球!”

女孩的话极大地改变了海角一号的命运。

“一个人入侵地球”(卡通截图)

漫画内容

一个广濑家庭在一个小镇上经营着一家名为“天堂之海”的小咖啡店。姚迪·广濑·卡普渴望继承祖父的遗志,成为唯一的经理人。我哥哥广濑·福从小就病得很重。学校生活总是以逃课、病假和拉蔬菜而告终。今年春天,凯普一进高中,就被古怪的大姐大鸟神秘地缠住了。不擅长与女孩打交道的海角,被如此扰乱以至于留下了“你想用这种偏执的思维做什么?”当准备离开时,高年级学生意外地承认了她的外星人身份。在外星人袭击的那晚,高年级学生救了开普一号和他的祖父。地球的征服者,外星港口的管理者,宇宙中唯一的伴侣,大鸟Xi,一个来自高中二年级六班的女生,和广濑海角一号达成了“保卫地球”的合作,开始了外星人独自入侵地球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连续13次收到宇宙信号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的发展可以带领我们解开各种各样的难题,别看人类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高智慧生物,但是在寻找地外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没有太大收获。这么多年来,我们尝试向宇宙发送探测器和信号,接收来自宇宙中的信息。很多科学家认为外星生命或许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这么多年,科学界也曾经接收过来自宇宙中的神秘信号。

神秘信号

在一年前,加拿大的科学家就曾接收过神秘的信号,这个神秘的信号连续两个月出现了13次,当科学家对这束信号进行了研究后才发现这束电波竟然来自15亿光年外的地方,当时他们就猜测这束电波很有可能是外星人在向人类打招呼。只不过这束电波持续的时间太过短暂,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对这束电波的内容进行破译。这是信号,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快速射电暴,虽然时间一般只有几毫秒,释放的能量却不容小觑。

根据科学家的数据来看,快速射电暴是在2007年被人类发现的,直到现在科学家也捕获了60多种快速射电暴,这些快速射电暴大都是单一类型的,但加拿大科学家所发现的无线电波信号竟然重复了6次,科学家认为,如果是自然产生的信号不会连续出现两次之上,所以这束信号很有可能就是外来力量制造的。

信号是怎样产生的?

当然了,也有科学家认为,如果中子星在以极快的速度旋转的时候,辐射的强度也会大大增加,一颗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中的中,子星也有可能释放,快速射电暴,如果是两颗中子星相撞的时候,则会引发大爆炸所产生的亮度,可以抵得上几万个太阳,因此科学家利用望远镜就能观测到15亿光年外的情况了,竟然也会捕捉到快速射电暴。

也有科学家猜测,中子星是可以坍缩成黑洞的,这是因为中子星的引力非常强,如果周围出现了其他天体和星球,那么很快就会吸走,当自身的质量达到某一程度后便会形成黑洞,产生大量的辐射,竟然也会发出无线信号。

其实这些都是科学家给出的三种合理猜测,由于快速射电暴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人类还没有办法对信号进行破译,所以直到现在,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快速射电暴是如何产生的?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们才是从其他地方移民到地球的外星后代?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说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是从一个外星星球迁移过来的。天体生物学家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不是来自地球本身,而是来自其他星球。人类的“故乡”可能是火星!

根据台湾今日新闻8月13日援引英国媒体报道,大约38亿至40亿年前,有机分子和水分子“乘着彗星的翅膀”来到地球。这一理论被称为“三色堇”。

一个理论学派甚至说生命是在一个外星星球上形成的。他们会来到地球,因为他们发现这是一个更完美的进化天堂。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彼得·沃德说,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来自火星,至少有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是外星的。他说:“我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这种可能性非常高。”

英国白金汉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钱德拉·维克拉马辛赫认为,地球继续与邻近星系的行星交换有机物质,甚至生命形式。

维克勒马辛格参与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他说:“早在1871年,科学家就提出了泛物种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一理论。过去,这纯粹是理论上的推测,但现在我们有了证据。观念的改变是缓慢但不可避免的。”

由维克拉马辛哈编辑的《天体生物学学术期刊》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学者们在银河系附近发现了大约900颗系外行星。仅在银河系就有大约1400亿颗可居住的恒星。基于此,科学家进一步估计离地球最近的可居住行星可能只有几光年远。因此,彗星、星尘彗星和其他天体很可能将“生命物质”带入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内部为什么是岩浆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内部的岩浆是原生岩浆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生岩浆。

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生岩浆的种类却极为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公认的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1851年,Bonson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认识一直未受重视。戴里和鲍文等学者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地壳中大量存在花岗岩的事实。

1933年,列文生-列信格和肯尼迪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重新倡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论点。

二十世纪中期,环太平洋安山岩及阿尔卑斯超基性侵入岩的研究,使人们确信种类繁多的岩浆岩是由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和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而形成的。这几种原生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部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原生岩浆的成因有不同的机制:

1.玄武岩浆:上地幔物质(地幔岩)局部熔融的产物。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上通过局部熔融产生三种主要岩浆:拉斑玄武岩浆——约

2.花岗岩岩浆:大陆地壳深部物质重熔的产物。不同深度上可以形成性质稍有差异的花岗岩岩浆。在约10公里处形成活动性很弱的岩浆,许多巨型花岗岩岩基就是这种岩浆形成的;约在20公里深度上可形成活动性很强的岩浆,能够上侵至浅部甚至喷出地表。

花岗岩岩浆通过同化作用可形成中性岩和碱性岩;也有一些花岗岩是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

3.安山岩浆:玄武质洋壳到达海沟并向下俯冲深度达95公里时,玄武岩及其上覆的洋底沉积物发生局部熔融即可形成安山岩浆,安山岩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广泛。

大陆内部的安山岩,是地壳深部局部熔融产生的,其深度约为60公里。

4.橄榄岩岩浆:上地幔物质大约在80~160公里的深度上局部熔融的产物。

其实关于原生岩浆及其起源的问题极其复杂,以上只是支持者较多的几种看法,其真正的形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在南极的冰层下,科学家发现了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区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媒体称,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区,该火山区位于南极洲西部巨大冰原表面下两公里处。

《卫报》网站8月12日报道称,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实施的项目揭示了近100座火山。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冰川专家罗伯特·宾汉姆说:“如果其中一座火山爆发,可能会进一步破坏南极洲西部冰盖的稳定。”。任何导致冰融化的东西——火山爆发肯定会导致冰融化——都会加速冰流入海洋。"

冰层下有多少座火山?最年轻的队员马克斯·德弗里斯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在宾汉姆的帮助下开始了这个项目。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分析了从以前的研究中获得的测量数据。先前的研究已经使用飞机或车载冰探测雷达来调查南极洲西部的冰覆盖区域。

该小组将结果与卫星和数据库记录以及来自其他航空勘测的地质信息进行了比较。

该小组宣布发现了91座以前未知的火山。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该地区的勘探中发现了47座火山。

这些新发现的火山高度从100米到3850米不等。所有的火山都被冰覆盖着。这些火山集中在一个叫做“南极洲西部裂谷系统”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好大的地球

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讲台上放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球仪。白色的电镀弧形支架闪闪发光。支架里,那个正球形的“地球”上涂着各种颜色。蓝色的是海洋,其他颜色是地球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另外,还画满各种颜色的线条和符号,蓝色的曲线是河流,红色的线条是铁路,一横一点的连线表示国界,圆圈代表着一座城市

“同学们,放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大家居住的‘地球’,不过它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缩小比例尺是四千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个‘地球’上的一厘米,相当于地面实际距离 400 公里。”

地理老师说完,用眼睛把整个教室扫视了一周,最后眼光落在前排一个男学生身上。

“我这里有一个皮尺,你能用它量出地球的周长和半径吗?”

这个刚上初中一年级的男孩于,熟练地运用测量和计算方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老师,地球圆周长是 4000 万米;地球的半径是 640 万米。”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量得不错。不过,如果按照科学家精确的测量,地球的周长比 4000

万米还多一点,地球的半径比 640 万米略少一些。我们用这样简单的测量方法,当然不能量得那么准确。”

教师在黑板上迅速地写出下面一些数字:

地球半径:

平均:6371 公里,极半径:6357 公里,赤道半径:6378 公里。

地球经线周长: 40 009 公里。

地球赤道周长: 40 075 公里。

地球表面总面积:5 亿 1 千万平方公里。

地球体积:1.083×1012 立方公里。

地球质量:5.976×1027 克。

“我写出这些数字并不是要你们都记住,能记住大概的约数就够了。主要目的是让你们得到一个概念:地球是一个相当大的球体。”

为什么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地球是个相当大的球体呢?

因为,只有弄清了地球的大小以后,才能正确地认识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大小和规模。

比方说,一个大陆有多大,一个国家有多大,光背诵那些枯燥的数字,不但很难记牢,而且没有个明确的概念。可是,如果说,亚洲面积是 4400 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9%;我国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就比较容易记忆了。

又比如,一些地理现象要释放出十分巨大的能量。一次中等水平的地震——五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 2 万吨黄色炸药的爆炸力。地震每升一级,能量大约增加 30 倍,那么,八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大到简直无法比拟的地步了。

为什么地球能释放这么巨大的能量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身的质量太大了。地球质量大约等于 6 后面加 21 个零那么多吨。这样重的东西,它的微小变化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喀喇昆仑山—一喜马拉雅山系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全世界 109 座 7000 米以上的高峰,这里就有 96 座。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 8848.13 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最深的海沟,大部分超过 8000 米。其中“挑战者”深渊为 11 040 米,是海洋里最深的地方。

可是,这个最大高度和这个最大深度如果与地球半径相比,就显得非常非常的小,还不到地球半径的 1/700 和 1/600。

如果把这个高(深)度与广阔的地球表面相比,更显得渺小。充其量说,不过像是一块麦田里的几条低矮土埂和垄沟而已!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有 50 多亿居民,包括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几百个民族,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地球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它不但给人类生活提供足够的空间,也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类社会一刻也离不开地球。

当然,地球大也有大的问题。比方说,它给人类认识地球带来许多不便。就连这样一个最普通的问题——地球是个球体,也只是到了最近几百年才被人类所认识。正因为地球太大了,所以直到现在地球上还有好多科学问题仍然没有弄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天文知识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每天都呼吸着地球的空气,享受着地球给予我们的一切,然而我们对我们脚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地球天文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地球天文知识

1、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29%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3、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4、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5、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6、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7、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看过“地球天文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北磁极正在不断移动 未来或发生磁极翻转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块巨大的磁铁,地球磁极靠近北极和南极。然而,地球的磁极不是静止的。它们每隔几十万年就翻转一次。磁极最后一次翻转是在大约770,000年前,这一次用了22,000年。

自1831年观测以来,地球的北磁极以每年34英里的速度穿过加拿大,并向俄罗斯移动。近年来,北磁极的速度正在减慢。根据2020年世界磁极模型,预计北磁极将以每年24.8英里的速度继续向俄罗斯西伯利亚移动。到目前为止,北极已经行驶了大约1400英里。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地质学家布拉德·辛格说:“地球的磁场是由围绕固体核心旋转的液态铁壳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当磁极颠倒时,磁场将逐渐减弱。然而,这种由地球深处的地质变化引起的磁极倒转现象会影响地球表面甚至大气层。

资料来源:俄罗斯卫星新闻社

为了研究地球磁场的变化,科学家通过分析北极和南极的冰芯、熔岩和海底沉积物,揭示了地球磁场在过去100万年中是如何减弱和移动的。以熔岩为例,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铁矿石,当磁场发生变化时,熔岩冷却后会锁定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熔岩和沉积物的研究,科学家可以记录磁场的变化,甚至通过拼接地质样品来重建磁场变化的历史。

磁极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影响我们的第一件事是导航系统。包括指南针、地图、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电信传输,以及国家航空航天机构和导航工具都会受到磁极变化的影响。

此外,磁极的变化和波动会影响地球磁场的保护。一旦磁场减弱或发生混乱,地球将极易受到太阳耀斑的影响,导致大量地表生命暴露在太阳辐射下。此外,大量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工具,如电网、通讯设备和太空设备,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资料来源:有线电视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激光新用途:为地球提供能量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邓迪大学的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正在研究将阳光转化为激光能量的方法。在他看来,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必须发射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然后,卫星通过安装的镜子收集阳光,并将其转换成激光。最后,卫星利用半导体以激光的形式将能量发射回地球。

如果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的想法能够实现,这不仅意味着英国的苏格兰可以使用太阳能,而且意味着人类可以迅速恢复灾区的电力供应。他告诉《泰晤士报》:“通过使用我提出的方法,激光可以对准相应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可以大大增加电池板接收的能量。”此前,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已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成功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实验,现在他希望在葡萄牙进行这个实验。

与电影不同,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的激光不能摧毁地球,甚至不能摧毁盲鸽。

事实上,人们对激光的应用有许多不同的想法。上周,东京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希望在国际空间站安装激光设备来清理太空垃圾。他们相信空间站上现有的望远镜可以用来寻找和定位空间碎片(最远100公里)。然后,激光被用来发射强脉冲,迫使空间碎片进入大气层,导致空间碎片在与大气层的高速摩擦中燃烧。这种激光设备的能量也很小,只能处理小于1厘米的目标,不足以成为太空武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空间激光绝对安全。库尔登博士本人承认,我们不能允许任何人控制这些卫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会是“空心”的吗?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你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那么可能会被这个问题吓一大跳,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持这一观点,并在其基础上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地球上发现了隧洞,尽管它们只是分布于地表。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深隧洞也不过只有 1.17 公里深,与 6350 公里的地球半径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幻想着能发现通向地心的隧道。

“地球中空”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因为违抗万神之王宙斯的意志而被埋入地下,他们痛苦的扭动造成了地震。而火山的存在好像进一步证实了地球内部是一个 “大炉膛”,含丰富的火种和硫磺,极易于燃烧。

在科学史的初期,一些科学家确实曾致力于证实“地球中空”这一宗教观点。1665 年,德国学者阿撒谢尔丝·科彻曾出版了一本在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著作,他在该著作中将地球描绘成一个“大筛子”,而“筛子眼”则是那些广泛分布于地表的隧洞,在这些隧洞中常有恶龙出没。

19  世纪初期,美国军事家托恩·克里伍·塞莫斯竟在捍卫“地球中空”理论的研究中煞费苦心地向人们证明在北极地区就存在通向地心的隧洞。继塞莫斯之后,直至今日,这一古怪想法促使人们发表了大量有关地心探险的科幻小说和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于 1864 年出版的《地心游记》,在这部著名的科幻小说中,凡尔纳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地下世界画卷,那里有地下海洋,恐龙横行,古猿人四处出没,而通向这一神秘奇景的通道就在寒冷的冰层之下。在此之前,伊扎·阿兰·波尔也编著过类似的故事,他将这一通道“搬”到了北极。

结果到了 1909 年,美国探险家罗博特·爱迪文·皮列根本没在北极发现什么“地心通道”。不过这些传说却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普及的当数伊扎·R.柏洛兹的一套系列丛书,其中第一部出版于 1913 年。直至 1798 年,人们终于知道地球不是也不可能是空心的。当卡文迪许计算出地球质量后,人们进一步计算出地球的密度为 5.5 克/立方厘米(精确值为 5.518 克/立方厘米),而地壳中岩石的平均密度为 2.8 克/立方厘米。如果地球真是中空的,并假设空心部分充满空气,那么地球总密度应小于 2.8 克/立方厘米。地球密度为 5.518 克/立方厘米这一事实说明:地心密度必定大于地壳中岩石的密度。因此,地球肯定不是空心的。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实例能说明地球是实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不同 月球上的环境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地球区别有:

1、球体不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2、球体半径质量不同。月球半径约为1737.3公里,质量约为7.349×1022千克。 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质量约为5.965×1024千克。

3、引力不同。地球引力相对月球较大,月球引力较小。

4、大气层不同。地球的大气层较厚,月球的大气层非常稀薄。

5、温度不同。地球的昼夜较小;月球的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最高127℃,夜间最低-183℃。

6、环境不同。月球为真空状态,缺少氧气、水、温度和食物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地球有生态环境,有人类和生物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物种第一次大规模灭绝的原因:动物出现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埃迪卡拉花园”指的是持续数千万年的和平与安宁时期。在此期间,地球上第一个已知的多细胞复杂有机体繁荣起来,直到5.4亿年前第一次大规模灭绝。然而,将埃迪卡拉生物群从地球表面抹去的并不是流星雨或火山爆发。根据最新的研究,是新的生命形式(动物)的出现和它们带来的环境变化导致了灭绝。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副教授西蒙·达洛克说: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生物有机体也能导致大规模灭绝。我们对埃迪卡拉动物不同种群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复杂动物的出现可以改变环境,这被我们定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其结果是埃迪卡拉动物的消失。

埃迪卡拉纪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开始从微生物进化而来。它们大多数是海洋生物的被动和静态形式,它们的各种形式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化石遗迹中找到,例如叶子形状、圆盘形状和管道形状。然而,与其他动物不同,这些化石遗迹通常很少而且相距很远。人们对埃迪卡拉纪知之甚少,因为他们不生产贝壳或骨骼。

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它们的几乎一切都来自保存在沙子或灰烬中的形状痕迹。研究人员检查了已知最年轻的埃迪卡拉化石遗址的印记,发现最早的动物对埃迪卡拉人有害。这些最早的动物继续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动物大家族,包括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我们发现这个地点埃迪卡拉生物的多样性要低得多。与1000万到1500万年前的遗址相比,它有更高的生态压力。这些新的动物物种是“生态工程师”,他们改变了环境,使埃迪卡拉生物群更难生存。

如果假设是正确的,这将是一个苦乐参半的事实。有机体验导致灭绝,它的强大警告信号在我们眼皮底下潜伏了数亿年,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科学家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规模灭绝,这一次,人类活动将承担大部分责任。

地球的第一次大规模灭绝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很强的相似性。前者表明新行为的进化可以完全改变整个地球,而我们是历史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磁场曾经像一朵花一样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华盛顿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彼得·德里斯科尔的一项新发现,在遥远的过去,地球磁场看起来与今天大不相同,那时地球的磁场有两个以上的磁极。。

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中,德里斯科尔研究了地核凝固对磁场的影响。他利用地球的历史模型做出了惊人的发现:我们称之为“家”的世界不一定只是北极和南极。

事实上,他在一份声明中解释道,与我们之前所认为的不同,这些模拟显示了地球磁场中“惊人数量的波动”,而地球磁场并不总是保持稳定的磁场。他补充说,在地核凝固的过程中,地球可能从一个“两极世界”变成一个多极之间剧烈波动的弱磁场,并最终回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两极世界”。

“这些发现可以为地质记录中6-7亿年前磁场方向的异常波动提供一个解释,”他指出,“这种古代磁场的剧烈变化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地球的磁场并不总是相同的

因此...这是如何发生的,意味着什么?

正如德里斯科尔和卡内基研究所解释的那样,地球产生一个从地核延伸到外层空间的强磁场。磁场可以保护地球的大气层,使高能粒子偏离太阳和太阳系的其他部分。如果这些宇宙射线被允许撞击地面,它们可能对生命有害。

地球磁场是由一种叫做“地球发电机”的现象产生的,这种现象包括地球外核中液态铁的运动和地球内核由于热量损失而凝固。然而,地核并不总是凝固的,所以问题出现了:地核的早期凝固对地球磁场有什么影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德里斯科尔建立了一个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地热历史模型。他的模型显示,地核可能在6.5亿年前开始凝固,因此他进行了额外的模拟,以发现在此期间地球磁场的变化,还发现地球磁场可能在10亿年前从类似的现代形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形式。

现代磁场有一个强磁场和两个相对于南北的磁极,但磁场在这一转变后变得“弱”,并经历了一系列强度和方向的自然波动。在此期间,磁场可能来自多个不同的磁极。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核开始凝固,模型预测的磁场变回“强”两极磁场。

“总之,这些发现对地球的热磁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所声称,“特别是在利用地磁重建古代大陆运动和古代气候变化的领域。德里斯科尔的模型和模拟将与未来收集的磁铁数据进行比较,以检验这一新假设的可靠性。

蝌蚪君编译自红学,译者天南星,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上为什么出现“伤疤”?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东非裂谷带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有“地球伤疤”之称。它大约50 ~ 80公里宽,底部是一个宽带低地,夹在两边的高原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干涸的河谷在群山之间延伸。裂谷的底部平均比两侧的高原表面低500-800米,深度区域相距约3000米。在悬崖的两边,高原上布满了火山。裂谷底部的湖?白点使东非的湖泊和山脉更加壮丽和多彩。

在非洲东部的高原上,有一个巨大的裂谷。裂谷带从赞比西河河口的南部开始向北,穿过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到达红海,然后从红海到达约旦沟,长达6000多公里。

东非裂谷带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被称为“地球的伤疤”。它大约50 ~ 80公里宽,底部是一个宽带低地,夹在两边的高原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干涸的河谷在群山之间延伸。裂谷的底部平均比两侧的高原表面低500-800米,深度区域相距约3000米。台湾海峡两岸的悬崖耸立在墙上,高原上的火山高耸入云。裂谷底部的湖?白点使东非的湖泊和山脉更加壮丽和多彩。

为什么东非大裂谷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结果表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于巨大的断层作用,形成了一个断陷带。地壳断裂是由上地幔热对流引起的。东非位于地幔对流上升流的强烈活动区。地幔上升流的抬升使东非变成了一个高原,沿着上升流方向向两侧扩散,并在张力作用下导致地壳破裂。首先,地壳出现了两条大致平行的大裂缝。然后,裂缝中间的地面逐渐下沉。与此同时,裂缝的两翼相对上升,形成裂谷的两面墙和一个深层宽带低地。那些低洼的地方积水成湖。当裂缝出现时,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东非大裂谷仍然是一个地壳非常不稳定的地区,有许多火山和地震。位于基伍湖附近的尼拉贡戈山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尼拉贡戈火山是一座海拔3470米的活火山。山顶终年被厚厚的火山烟雾覆盖。山顶上有一个300米长、100米宽的陨石坑。

火山口有一个热熔岩湖。红色的岩浆像钢水一样沸腾翻滚,从熔炉中释放出来,成为大自然中的壮观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的磁场有多少微斯特拉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是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它的磁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地球磁场由基本磁场、外源磁场和磁异常三部分组成:

1.基本磁场也叫正常场。占地球磁场的99%以上。基本磁场主要由地核内电流的对流形成.它是一种内源磁场。

2.外源磁场足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各种短期磁变化。主要有: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一致的磁变化;日变化,日变化与太阳辐射对高空电离层的影响有关;磁暴。

3.磁异常是地下岩矿石或地质构造受地磁场磁化后,在其周围空间形成并叠加在地磁场上的次生磁场。

地球磁场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赤道处磁场最弱,两极最强。地球的磁场强度在30000~70000微特斯拉(μT)之间,赤道处最弱,30000微特斯拉,两极处最强,在70000微特斯拉。

虽说地磁场的强度很弱,但是其微小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很大的。

1.地磁场的变化可导致人体淋巴染色体的畸变,使畸变的频率提高两倍;

2.磁场变化的速度而不是磁场的绝对量影响染色体畸变的频率和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的交换,在一定范围内,地磁场的变化甚至影响DNA的合成;

3.如果人体长期顺着地磁的南北方向可使人体器官细胞有序化,产生生物磁化效应,使生物电得到加强,器官机能得到调整和增进,从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今天小编就地球的磁场有多少微斯特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行星撞地球灭绝了恐龙,还让地球黑暗两年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了曾经统治陆地的恐龙。美国科学家的最新模拟研究表明,撞击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火灾,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层,最终在地球上方形成一道屏障,使地球陷入黑暗中近两年。

这项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领导的研究发现,估计有1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阻挡了超过99%的阳光到达地球表面。起初,天空漆黑一片,仿佛是一个月夜。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逐渐变亮,但植物至少有18个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研究人员说,由于地球上的大多数植物都被撞击引起的火灾所破坏,处于海洋食物链底部的海洋浮游植物受黑暗的影响最大。由于缺乏光合作用,浮游植物死亡后,连锁效应最终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灭绝。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只有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地球也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恢复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地球陆地温度可能下降28摄氏度,而海洋表面温度可能下降11摄氏度。

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由于煤烟吸收阳光,大气中平流层的温度变得非常高,导致大量臭氧消耗,并储存了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化合物,导致臭氧进一步消耗。煤烟被清除后,臭氧消耗将导致破坏性剂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这可能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令人惊讶的是,分析显示,一旦蒸汽开始清除大气中的烟尘,这个过程就非常快。当煤烟带着水蒸气回到地球时,高层大气的温度开始下降,导致水蒸气凝结成冰粒,从而进一步清除更多的煤烟。在由温度下降和降雨引起的温度下降引起的降雨循环下,薄薄的烟尘层在几个月内被清除。

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的结果能够比过去更清楚地描述白垩纪-第三纪大规模灭绝的过程,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他们的模拟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以今天的地球为基础的模拟,以及地球目前的大陆位置与6600万年前略有不同,而且大气成分也不同。此外,他们也没有考虑火山爆发和其他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NASA在一颗掠过地球的彗星上发现了类似地球上的水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一个著名的潮湿星球,但是所有的水最初来自哪里仍然是一个谜。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在地球早期,彗星和小行星通过撞击地球给地球带来了水。现在,美国宇航局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新证据。美国宇航局几个月前对一颗在地球附近咆哮的彗星的观测表明,它含有类似海洋的水,这一发现可能适用于以前不在水中的其他彗星。

一些理论认为水从一开始就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地球上,那时早期的地球只是一个巨大的、滚动的、温暖的、潮湿的泥球。其他证据表明,当一颗火星大小的原行星撞击年轻的地球并产生月球时,水被释放出来到达表面。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赋予生命的液体包含在小行星和彗星的背面。这些碰撞在早期太阳系的动荡时期更频繁地发生。虽然这些太空岩石看起来很干燥,但在它们里面发现了水。

迄今为止研究的大多数彗星都被发现含有重水,其中含有一个氢原子和一个额外的中子,而不是地球上的水,即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事实上,在被研究的11颗彗星中,只有一颗拥有“类似海洋”的水。

2018年12月,维特南彗星到达了离地球最近的地方。安装在改进型波音喷气式飞机上的平流层红外天文观测台(SOFIA)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高空的Wirtanen彗星,并发现它携带着类似海洋的水,这与彗星周围蒸汽云中的冰粒子释放了多少水有关,但与表面冰无关。这意味着以前对彗星的研究可能是错误的。也许它们携带的与地球表面相似的水比重水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