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精选20篇)

浏览

336

文章

186

Excel怎么按照姓氏求和?看完就了解了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1、选中一个单元格,将电脑输入法换成英文输入法。

2、在单元格内输入=sum(sumif(姓名列,{姓氏*},数值区域)),其中=sum(sumif(,然后选择姓名列,逗号,输入姓氏条件,记得要加花括号和引号,星号表示剩余的文本,求和区域选择数值列,将括号全部添加好,按下回车键,就会显示出按照姓氏求和的数值了。

公式解析:

sum是求和函数,sumif是条件求和函数,橙色的部分表示条件判断区域,这里需要根据姓氏判断,所以这里的条件判断区域就是姓名列,而蓝色部分就是判断的条件,判断的条件就是姓氏,绿色部分表示求和的区域,这里求和的区域就是数值列,总结起来,就是把姓名列作为条件判断的区域,把姓氏作为判断的条件,将数值作为求和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日本最尊贵的姓氏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日本只有天皇拥有姓氏,直到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 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在后来的分支中代表性比较强的有藤原氏、源氏、橘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姓氏赵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赵姓的来源主要包括:

1、源于嬴姓: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为“嬴”,并把自己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赵父;

2、源于帝王赐姓: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些建功立业的少数民族的人民就会赏赐一些比较具有汉族文化的姓氏

3、外族改姓:相传,蒙古族人成吉思汗的三弟以及后裔为了躲避战乱,就以母亲的姓氏为主,从而改为赵姓;

4、据说清王朝灭了之后,清官职的子女为了躲避其他民族的复仇,就将其爱新觉罗等满族姓氏改为汉族的赵姓。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

姓氏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体现了民族血缘纽带,通过姓氏就可以很好的来进行区分不同的身份,同时还能够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从总体来看,姓氏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时候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养猫?猫是怎么变成宠物的?

全文共 381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人们养动物基本上都是因为动物能帮助劳作,或者有别的用处。例如狗可以放牧还能看家,但饲养完全没有用处只是养着好看,或者当宠物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猫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猫既不能劳作也不能看家,而且性格还比较高冷,那古人有没有养猫的习惯呢?其实也有,古代很早以前便有把猫当宠物的例子存在。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猫在古代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人人都爱的家宠的。

“养猫、吸猫、撸猫”这些在互联网时代盛行起来的名词其实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专利,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皇族贵胄、文人墨客匍匐于可爱的猫爪下,心甘情愿做一只猫奴,借以能够释放一天的劳累。

猫咪凭借乖巧的外表,实在是萌化了太多人的心,因为猫咪对人类有着很强大的治愈功能。但是正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您一定想象不到如此可爱的猫咪在历史上的命运也算是一波三折了,在历史上不光受到过极其恩宠的待遇,也遭受过相当严重的打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猫咪在每个时代分别是怎样的地位。

你可能听说过“欧洲黑死病”,但是你是否知道历史上最残忍的“屠猫运动”呢,铲屎官们看了之后一定会觉得很愤怒。

在14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平民生活是极其悲惨的,黑死病鼠疫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毁灭了太多的家庭,占据当时欧洲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因此失去生命。而就在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对猫的大肆虐杀在欧洲成为了一种令人疯狂追捧的运动,有人认为这一运动是影响欧洲黑死病爆发的间接因素,因为猫类的大批量遭到虐杀,使得鼠类快速成长起来,老鼠是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工具,因此欧洲人的虐猫行为更加加剧了黑死病的传播速度,也是为自己的愚昧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是在黑死病极速蔓延的时代,欧洲人流传猫是瘟疫的传播者,是瘟神的象征,而为了将瘟神赶跑,就开始了对猫的大规模屠杀并且公开焚烧,这一愚蠢的行为不但没有抵制黑死病的传播,反而给黑死病推波助澜,又加剧了人们对猫的恐惧与厌恶。

事出必有因,13世纪以前喵星人的待遇还是不错的,那么为什么到了中世纪就成了人们避而远之的邪灵了呢?

猫生性孤独,与人交往不会表现出像小狗那样的亲近,也不像狗那样百依百顺特别依赖主人。因此在中世纪的许多寓言故事中,猫的出现往往代表着反面角色,尤其是黑猫更是被认为魔鬼、女巫、奸邪一样等许多贬义代名词的化身,基督教徒们对黑猫也痛下杀手,如果有人对猫产生了同情,就认为这个人是魔鬼的信徒。

从近代早期的欧洲开始,残忍杀戮猫的行为由起初宗教的迷信思想转变为全欧洲人热衷的活动,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普遍认为猫身上带有一种邪恶的灵魂,他们对待猫的手段之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加冕礼上,为了表明女王扫除异端的决心,不惜将上千只活猫抓来放到网兜子被人们残忍烧死。在英格兰1563年颁布的法令《巫术法案》中,养猫被看作为是一种“邪恶的行为”,在谁家有猫谁就是女巫,猫主人要被监禁或极刑。

屠猫行动尤为盛行的时期是在中古时代到直到16世纪近代早期的法国,在广场等人流聚集的地方大肆焚烧活猫居然成为了全民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在这些可怜猫咪的哀嚎声中,人们非但没有一丝的愧疚,反而欢声大笑,手里沾满了动物的鲜血,这些人真是丧心病狂,手段残忍至极。

实在是难以想象像猫这么可爱、傲娇的动物曾经会遭受如此的虐待,如今这段疯狂的“屠猫运动”永久成为了历史,还好如今的人类是理智善良的。

猫咪的幸福生活要开始了,那么作为猫咪会最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呢?

假如你是一只猫,你最愿意停留在哪个时代呢?其实在历史上,“猫奴”很早就出现了,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名人也有许多著名的大猫奴,猫咪陪伴人类已经好几千年了,那么人类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变成“猫奴”的呢?

较多的证据和资料记载猫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在古埃及猫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在古埃及猫是神灵的化身,是正义的使者,人类是不可以轻易接近的。

那中国的猫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东汉时期猫是跟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因为老鼠破坏了佛经,于是就将猫找来“教训”这些老鼠,所以这还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有关于猫的记载及文献是中国西周时代的《诗经‧大雅‧韩奕》,当中内容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既然在诗句中将猫与熊和虎等猛兽并列在一起,可见此处的猫肯定不是指家猫。

战国时《庄子‧秋水》中提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狸狌在中国的古代指的往往是野猫,但是考虑到前面骐骥骅骝都是驯养的骏马,算作家畜一类,狸狌又能擅长捉老鼠,明显指的是家猫。

到了西汉初年,据《礼记‧郊特牲》中才真正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这个基本能够肯定,猫作为一种家畜,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了,华夏第一批铲屎官也已经出现了。

辉煌的大唐盛世早期养猫、吸猫的想象是极其普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个大猫奴,将各种各样的名猫尽收囊中,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被武则天剁去手脚泡到酒缸里面的萧淑妃在死前发誓,诅咒武则天来世变成一只老鼠,自己变成一只猫,要咬断武则天的喉咙,就连电视剧也出现过此场景,武则天听到此话后,也是很害怕,于是下令皇宫内禁止养猫。于是大明皇宫中的猫就成了流浪猫。后来猫被视作是奸邪的象征,后来一般人家也不敢养猫了。

到了明朝,明朝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对猫就十分喜爱,他比较热衷于画画,其中有一副非常有名画的叫做《花下狸猫图轴》,后来朱瞻基的这幅画落到了乾隆皇帝手中,乾隆皇帝在这幅画中看到这两只可爱的小花猫不禁吟诗一首!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猫奴从古代就有了。但要说历史上最有名的头号猫奴,一定是非陆游莫属了。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陆游一生中所作的诗词颇丰,他为了表达对猫的喜爱,pick自己喜欢的猫咪也写下了不少的“情诗”,比如“粉鼻儿、雪儿”。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这样一句诗:“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狸奴是指古人对猫的昵称)。意思是说在下着大雨的天气里,在家中围着毡、烤着火,守着猫,真是人生美滋滋一大乐事!在陆游的心里,猫算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了。

在《独酌罢夜坐》中又写道:“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陆游退居之后幸好有猫的陪伴,晚年生活才不至于孤独。这样类似的“情诗”高达十二首,可见陆游对猫的痴迷程度。

二号“猫奴”——嘉靖皇帝

如果在皇宫中做一只猫,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皇宫中,饲养一些珍禽异兽不足为奇,但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偏偏爱猫之深,甚至给人一种人不如猫的感觉。嘉靖皇帝为了猫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养猫的崭新办事机构——“猫儿房”,这些猫不光有专人伺候甚至还根据多个方面选出佼佼者给猫封印了官衔,称之为“猫丫头、猫老爷”,从这些官衔中也能看出他对猫的爱意绵绵。

他有一只最喜欢的猫,名字叫做霜眉,这只猫不光外形漂亮而且通人性,外表长似一只狮子。无论嘉靖皇帝吃饭、睡觉、看书都有霜眉陪在身边,甚至有人由此戏称嘉靖皇帝20多年都不上朝的原因与这只猫有关。后来霜眉临死前低声哀嚎两声就找了一个地方默默地死去了,霜眉死后嘉兴皇帝痛苦万分,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打算给这只猫厚葬,命人给这只猫量身定做了一个金的棺材,被葬在了北京故宫北边儿的万寿山,猫还享受了这么高的皇家礼遇,也算是不白活一次了。

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是一位地道的老猫奴。

他的堂兄张之万在写信给弟弟张之京时,这样写道:

“香涛(张之洞)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就是说有一次他发现了他的猫排泄在了他的书上,张之洞自己拿出手帕将其擦拭干净,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而且还告诉身边的随从猫不懂事不能责怪猫,如果是人做出了这样的事就不能原谅了。

还有一位超级铲屎官,就是慈禧太后老佛爷,一个极其具有政治野心的狠角色。

要说想看到她和颜悦色的一面确实很难,但是偏偏有一只叫做玉狮子的猫能让她展现出温和的一面,玉狮子可是老佛爷的“心尖子。”《宫女谈往录》当中记载着一个叫做小娟子的宫女,就是专门负责玉狮子的日常起居,寸步不离地照顾玉狮子。玉狮子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慈禧太后的心情,她甚至不会主动惊扰沉睡的玉狮子。

远在欧洲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同样也是一个大猫奴,前文说了,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认为猫是不吉利的东西,甚至是在黑死病泛滥的时候都没有把猫拿出来捉老鼠,一样是格杀勿论。路易十五继位以后就下令禁止屠杀猫,而且勒令知识分子多多产出关于猫的文章,对猫进行了正面的宣传,凭借着他一个人的顽强力,基本做到了以正视听,结束了欧洲人民普遍怕猫憎猫的历史。

在同一时期的清朝的嘉庆三年,中国人有了第一部供养猫主子的心得体会《猫乘》,这本书真是催生了一大批“猫奴”的诞生,而且向全社会介绍了如何科学地挑选猫和饲养猫,并且总结了身为铲屎官会收获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妙处。

历史上也有许多爱猫的外国文人墨客,为了自己喜爱的猫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例如莱辛的《老妇与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海明威《雨里的猫》等等,实在是不胜枚举。

故宫虽说时过境迁,从帝王独享的皇宫成为老百姓爱逛的博物馆,但是故宫里的猫还在,我们仿佛依然能通过它们感受到昔日故宫中的岁月。马未都马爷的网红观复猫也早成为京城一景。在这里提醒一下已经成为或正准备成为铲屎官的各位朋友,既然我们选择了饲养猫咪,我们就要善待它们,把它们当成我们亲密的朋友,如果不爱,请不要伤害!愿屏幕前的爱猫的你也能拥有一只可爱的喵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蜀国为什么不叫刘蜀?曹魏和孙吴为什么可以再国前面加姓氏?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看三国可以发现,对于三个国家的称呼上有个非常好玩的现象。魏国和东吴都可以被叫做曹魏、孙吴,只有蜀国好像没有刘蜀这样的称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建立蜀国也只是为了继承划汉朝的血脉,毕竟刘备他们打的旗号就是要匡扶汉室。虽然刘备也是姓刘,但和正统的刘氏贵族还是差太远,如果这样叫等于是承认了刘备,可能就有点不对劲了。

蜀国从来被我们称为蜀汉。

蜀汉就是刘备所建的汉帝国。因为要区分前汉、后汉、成汉、南汉、北汉等政权。

事实上,自丢失荆州之后,刘备的汉帝国也就只限于蜀地一方,说是蜀国,蜀汉并无什么不妥。而不需要去称呼一个别口的刘蜀。至于那个古蜀国则可以忽略。

而陈寿的“三国志”只是分本的《魏书》〈蜀书〉〈吴书〉,但当时已是西晋时期,无论从保护自己的脑袋,还是尊重客观事实,陈寿都没理由将蜀汉称为正统,而只能称为先主后主,列传而非皇帝专用的本记。多说几句。

纵然刘备当时号称延续自后汉,但不论是同时代的士子,还是后世官方,从来没谁承认刘备是当时的中央政权。

记得我们读书时候是怎么说的?

两汉魏晋南北朝。

看到没有?

没有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说法。

所以,承接东汉政权的是曹丕的魏朝。

更合适的说法是,曹魏是中央政权,蜀汉及孙吴只是地方割据。

无论从统治区域、人口、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是如此。

尤其重要的是法统。

过去想当皇帝,想被后世承认为皇帝,是要看法统的。

就是说,你凭什么当皇帝。

曹魏很简单,也很正规。无论汉献帝本人是否愿意,但是当曹丕站在高台上,当着数十万人的面接过汉献帝呈递过来的玉玺,他的法统就确立了。

很简单的道理嘛。西晋时期,只有孙吴政权在苟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说孙吴是正统。

那末,晋就是当时的正统王朝。

那末,与曹魏同样属于禅让形式的晋,他的法统自何而来?

显然,只能来自于曹魏。

而曹魏的法统来自于哪里?

当然来自于汉献帝的让。

这就是曹魏的法统。

刘备当皇帝可没这么多理由,不过以所谓汉家血统(可是汉皇后代未知凡几),借口汉献帝被曹丕杀害,然后祭祀上天,郊告四野,就登上皇位。

当时的士子就要问,你刘备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有汉献帝的传位诏书?还是统一天下的功劳?

至于孙权当皇帝的理由那就更搞笑了。

折腾七八年,还是找不到自己当皇帝的借口。但是自己不当皇帝,就永远比曹魏蜀汉低一头,不是皇帝的话,最多也不过一个王。

只能含混其词地说,天下大乱这么多年,曹操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可这样依旧没有当皇帝的理由啊。只能借春秋故事,说汉吴故宜,将来天下统一,我和刘禅平分天下。

所以,即便到了唐宋时期,官方与士人都依旧承认曹魏是正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叶赫那拉氏现在姓什么?满族八旗姓氏现在姓什么?

全文共 185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时期有满清八旗子弟,他们可以说是八个贵族家族,一直都与皇室爱新觉罗氏有着很紧密的关系。皇室选秀基本上都是从八旗当中选出来的,为的也是他们要保持的“血统”要纯正。八旗的姓氏自然都是满族的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差别很大,人们也经常会说到一些,比如叶赫纳拉氏,钮钴禄氏,富察氏等等,而后来清朝灭亡,八旗的姓氏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些就改成了一部分汉族的姓氏,那么,你知道叶赫纳拉氏现如今是改成了什么姓氏吗?叶赫纳拉氏在以前是慈禧太后的姓氏,那现如今他们都改成了什么姓氏?其他的八旗子弟们又分别都是什么姓氏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叶赫那拉

叶赫那拉氏,原本是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叶赫是部落的名字,那拉才是这个部落人们的姓氏。所以叶赫那拉氏,要是单纯按姓氏来说的话,应该叫做那拉氏。

而起实际上,那拉氏也并不只有叶赫这一部,而是有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好几个部。只不过因为叶赫那拉实在太过有名,所以后来大家都习惯称之为叶赫那拉氏。

那拉氏改汉姓,其实并不只有辛亥革命后这一次。清朝入关之后,皇帝甚至要统治好国家,需要尽量推崇汉化。所以在那个时候,很多满族姓氏,已经先一步改成了汉姓。

其中,叶赫那拉氏,就改姓纳兰。历史上著名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便是出自这一支。

后来辛亥革命后,满族八大姓氏,往往都都按照姓氏的第一个字去改姓。按照这个习惯,那拉氏大多改姓那,有少部分改姓南。

如今著名的女歌星那英,就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2.索绰罗氏

根据《索绰罗氏谱书》所载,索绰罗氏为海西女真的后裔,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代。康熙年间,曾被康熙皇帝赐下石姓。

后来,索绰罗氏又分别改姓索、曹两姓。

曾经在春晚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索宝莉,就是索绰罗氏的后裔。3.佟佳氏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佟佳原是地名,是这一族的人居住的地方,后来以其为姓。

辛亥革命之后,绝大多数佟佳氏改姓佟,也有一部分改姓董、童等姓氏。

如今活跃在娱乐圈的佟大为,就是佟佳氏的后裔。4.马佳氏

马佳氏同样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位于今天的牡丹江、绥芬河一带。马佳氏在八旗当中,最开始多是镶黄旗和正红旗,后来也有一部分分支进入正黄旗。

马佳氏后来多半改姓马,也有少数改姓麻。

据说著名的咆哮帝马景涛,就是马佳氏的后裔。不过对于这件事,马景涛本人好像没有明确证实过。5.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有好几个不同的分支,按照地域不同,分为苏完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清朝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

因为分支所在的地域相对较多,所以瓜尔佳氏所改的姓氏也比较多。最大的一个分支,是关姓。除关姓以外,还有石、鲍、李、高、白、胡、果等诸多姓氏。

我们所熟知的女星关晓彤、关之琳,就都是瓜尔佳氏的后裔。6.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属于满洲正黄旗和镶黄旗,是满洲最古老的一个姓氏。同时在清朝,也是除皇族外权力最大的宗族。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应该对康熙年间的索尼、索额图这两人有很深的印象。索尼和索额图,虽然名字里带一个索字,但他们可不是索绰罗氏,而是赫舍里氏。

如今的赫舍里氏,大多改姓赫或者何,其他也少量姓李的。

曾出演过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的英达老师,就是赫舍里氏的后人。7.富察氏

富察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

富察氏后来主要姓富,也有少量姓傅或者付、福的。其中富姓这一支,是如今满族人当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还珠格格里面的福尔康,其实就是出身富察氏。

如今著名男星富大龙,就是出自富察氏。8.钮钴禄氏

钮钴禄氏和富察氏一样,同样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主要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地区。

钮钴禄氏相对来说,在清朝更加人丁兴旺。八旗当中,基本哪一旗都有钮钴禄氏的分支。看过《甄嬛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甄嬛就是钮钴禄氏的。

而在现代,钮钴禄氏则大多改姓钮或者郎。钮钴禄氏的名人就比较多了,像著名钢琴家郎朗,女排总教练的郎平,都是钮钴禄氏的后代。

当然,除了这八个姓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姓氏,很多人可能都会十分好奇。

爱新觉罗。

作为清朝的皇族,爱新觉罗这一族,同样也是大姓。不过,因为是皇族,所以不列入满族八大姓,而是大多被单独讨论。

爱新觉罗家族,大多改姓为金。也有少部分,改姓为王、孙、艾、罗、肇、范、关、鄂、依等姓氏。如今的爱新觉罗家族,大概有30—40万人。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爱新觉罗的后裔,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骂姓氏读音 骂姓的由来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骂姓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非常的稀少,非常的少见,之前一直以为没有,但是现在终于是看到有媒体报道了,所以这个姓还是存在的,那么这个骂姓氏读音是什么呢?这个骂姓的由来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1、骂姓氏读音

骂姓氏就是读“mà”,五声哦。

2、骂姓的由来

2.1、骂(駡)mà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附录)《中国姓氏学发凡》云:“……原为‘马’姓的一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让改姓‘骂’,世代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添上立人旁成为‘㐷’姓,表示重新获得人权。”可供参考。

2.2、骂(駡)

骂姓分布:辽宁沈阳有此姓。

骂姓起源:其先原姓马,清雍正时下令改姓骂,世代沦为贱民,居山东。

变化:

a、亦俗作〔罵〕。

b、民国初添人旁为傌。

3、骂姓人数

目前姓骂的人数,已经不足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林徽因的孙子孙女为何都改了姓氏?

全文共 1738 字

+ 加入清单

林徽因和梁思成我们都知道,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不仅在当时,即便是现代,也依然是很有名,也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而民间也一直都流传着很多关于林徽因故事,虽然说很多人关心的都是她的情感生活,但是她的学术成就却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为什么林徽因的孙子孙女后来都改了姓?他们都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后人,为何后来却不再延续自己本来的姓氏,却要改姓其他的姓氏?他们改姓的目的是什么,又是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林徽因的子女

林徽因,民国女神,1928年在加拿大渥太华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举行婚礼,婚后1年生下女儿梁再冰,婚后4年,生下儿子梁从诫。林徽因孙子孙女,也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唯一儿梁从诫的一双儿女。

按照中国“子随父姓”的传统,梁从诫的孩子当然姓梁,爷爷梁启超家族姓又是名门望族,那他们为何都改了其他姓氏呢?

这就得说说梁家复杂的豪门婚姻。梁思成在林徽因之后,再娶林洙,结过两次婚。儿子梁从诫也结过两次婚。

方便了解人物,先来了解下族谱:

第一代:梁启超

李蕙仙(妻子,长子:梁思成)

第二代:梁思成

林徽因(第一任妻子,1955年去世)

林洙(第二任妻子,1962年结婚)

第三代:梁从诫

周如玫(第一任妻子,生儿子“梁鉴”后改名“周志兵”)

方晶(第二任妻子,生女儿“梁帆”后改名“方帆”)

第四代:梁鉴(周志兵)

女儿“周洋”又改回梁姓“梁周洋”2.从梁从诫的两次婚姻说起

第一次婚姻,妻子周如玫,是当时北大校长周培源的女儿,俩人都是清华北大书香门第,可谓没当户对,两人青梅竹马。

1950年,梁从诫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因两分之差落榜,后转入北大历史系学习,在大学两人确定为恋人,1954年大学毕业后完婚,婚后两人完婚,婚后一年生子,取名:梁鉴。可是幸福的婚姻仅维持了仅仅10年,1964年,两人因三观不合离婚。梁鉴抚养权判给了前妻,因为周培源家里三个女儿没有儿子,为了延续香火,就将外孙“梁鉴”改名“周志兵”,随了周姓。

离婚不久,梁从诫又娶了第二任妻子方晶,生了一个女儿梁帆。梁帆从小被送到美国留学,1900年5月因在荷兰参加“为世界儿童为未来为和平”活动,她为没有中国国旗而争取中国利益,这件事传入中国加上她名门之后的光环她一下子名声大噪,之后人们总是拿她和奶奶林徽因作比较,梁帆为人低调,她实在不想活在爷爷奶奶的光环之下,整天被人当做谈资,经过父亲梁从诫同意,也随了母姓,把名字改成方帆。3.梁思成再娶,后母当家,梁家已今非昔比

虽然现在不是民国时代了,改姓氏不再是对长辈大不敬和祖宗的意思,但是,梁家毕竟是中国顶级豪门望族,梁帆改姓,放弃梁氏,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爷爷梁思成的二婚,伤透了父亲梁从诫的心。1955年,林徽因肺病加重病逝,1962年,梁思成再婚,娶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女人林洙。后母林洙的介入,对后来梁家形成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先说说林洙这个人:

首先是她的出身和身份,她曾经是林徽因的学生,并且当年和第一任丈夫程应铨结婚主婚人就是梁思成,丈夫跟梁思成是同事在清华教书,林徽因刚刚去世,她却立马追随在梁思成身边,逼的自己的丈夫最后挑水自尽,梁思成后来娶这个女人,几乎和所有朋友断绝了关系,并且林洙还极其霸道,进门后就取下了加中所有林徽因的照片,要知道当年林徽因还曾在她和程应铨结婚时帮助过他们夫妇,并且还手把手教过林洙英语,梁再冰知道后母的德行后扇了林洙一耳光,“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梁从诫当然对这个后母的梁家也极其失望。

更可气的是,1972年父亲梁思成去世后,林洙多次出书回忆林徽因、梁思成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恩怨,多次抹黑林徽因,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林徽因及整改梁家的解读。林洙让曾经和谐的梁家出现了严重的家庭危机,梁思成去世,梁从诫和梁再冰几乎从来没有回过梁家。所以,自己的女儿也随了妻子姓氏,也许是梁从诫对林洙时代梁家家族荣耀感的一种失望和抗议吧。

不过梁家一门三院士,9子皆才俊,毕竟是民国顶级豪门,能成为其后代毕竟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等到梁家第五代的时候,出现了反转:周志兵的女儿、宇洋国际的创始人周洋又改回了梁姓“梁周洋”。

一入豪门深似海,名门望族是非多。名门姓氏有时候不仅是地位荣耀也是束缚枷锁,个中滋味,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姓氏的起源地,河南姓氏文化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百家姓历史源远流长,而河南则是中国姓氏起源地,中国百家姓的大姓中,河南就占了78个。在河南文化中姓氏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河南的姓氏资源是全国最为丰富的,那么,对于河南的姓氏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起源地

着名姓氏文化专家、曾担任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的谢钧祥,对中原姓氏做过专门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个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起源于河南的姓氏,人口数量占汉族人口的80%以上。

谢钧祥指出,不管是在“姓”起源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还是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会,河南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从血缘关系上说,当今120个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河南是这三族长期活动的中心。在姓氏发展时期的夏、商两代,河南均是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内。

河南历史悠久,按照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的说法,一部河南史就是一部中国史,河南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民族融合多,得姓的机会自然更广。1981年,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研究闽南语,探寻闽南方言和中州官话之间的关系。当时他来到河南,到固始调查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寻根母语到河南》,讲到语言的根、闽南语方言的根以及福建人的根在河南,并建议中原利用这个优势,加强和东南沿海等地的交流。从那时起,就拉开了这样一个来河南寻根的序幕,海内外华人一致认同,他们姓氏的根在河南。

“海外寻根”从此推动着河南,尤其是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思索:为什么这些人万里迢迢来河南寻根,河南吸引他们的资源有多大?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我们有这么多资源,有这么厚的家底”。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河南开始利用“寻根找亲”,吸纳海内外华人,努力实现双赢。“从寻根,到根文化,再到根亲文化,这也是河南文化的一种自觉。”张新斌说。

河南承担着根亲文化战略

2011年,在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里,明确提出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把“根亲文化”上升到了战略地位。张新斌说,怎样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力量,也是国家大力推动的,靠的主要是文化、姓氏、根亲文化。“从这点来说,河南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国家的战略。”

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小编带你领略河南风俗文化

流传千年的河南丧葬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詹姓的历史典故,它竟然是皇族的姓氏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有皇室血统就有30个姓氏,占到百家姓中的三分之一,那么詹姓是不是皇族呢?

詹姓是皇族,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现在很多人认为占姓是比较准确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并没有占这个性,占姓是詹姓的误用,现代人把詹写成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国家推行简写字,很多的詹姓族人都以为占是詹的简写,现在很多地方族人都把詹写成占了,以至于人口姓氏普查中把詹和占分成两个姓,而事实上,只有詹姓一个。通过对詹姓进行普查,很多人也认为詹姓应该写成占,这是时代沿用的一种常见现象,只要说是詹姓,他们都会写成占。

詹姓是皇族,是詹文侯的后人,在古代也有詹国这个国家,所以詹姓是皇族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庞侯是不是姓氏?是复姓吗?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庞侯不是复姓。在中国的复姓大全中没有关于庞侯的记载。常说的复姓指的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皇甫等。复姓的来源比较久远而且众多,例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就可以追溯到烧水民族改姓。

我们这里说的庞侯,绝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在给起名字的时候,父母双方一方姓庞,另一方姓侯,商量后出现了我们所提的庞侯。

这里需要重点提的是,在一些源自少数民族的姓氏, 特别是一些得姓历史不长的民族, 由于后来某种原因改姓, 有的很快消失不见。如阿布、朱邪诸姓, 其代表成员曾先后被赐姓李, 或者其他姓氏。还有的因久为汉俗所影响自己改姓。这些历史的演变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形势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提高。像我们提到的庞侯,虽然不是复姓,但是同样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綦怎么读 綦在姓氏里怎么读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綦”读“qí ”。綦出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比如《礼记·内则》曰:“履,著綦,”綦是鞋带的意思。《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卿乐我员”中綦巾即“苍艾色女服也。”所以綦还有苍青色的含义,但“綦”多用于姓氏,是由姬姓演化而来的。

有人说“綦”读“xi”,其实不管什么时候“綦”都是读“qí ”。綦的相关词词有:綦谿、綦缟、綦弁、綦毋、綦公、綦针、履綦、綦溪、五綦、缕綦、綦巾、綦卫、綦迹、綦履。

“綦”多用于姓氏,是由姬姓演化而来。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帝喾姓姬名俊,是轩辕黄帝的曾孙。据全国人口数据统计,綦姓人国内共有五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发生过几次大的历史迁徙,綦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和黑龙江等省份。历史名人有綦鍪等。在河南等北方地区有郡望堂号、湖南等南方地区有北海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excel如何查找人名或按姓氏排序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Excel功能非常强大,不仅在数据处理方面有明显的表现,更在辅助方面体现人性化。就拿人名查找为例子;倘若您的Excel中存在几千个人的姓名,那么,您如何能快速的找到想要找的名字呢,或者,如何将姓氏相同的人物的名字显示出来,而隐藏其它姓氏的人呢?

如下图,为一姓氏工作表!

①直接查找姓名

在Excel工作窗口中,执行如下图的操作。

执行“编辑”→“查找”,之后,弹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

如上图一样,切换到“查找”选项卡,然后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输入要查找的人名的姓氏或完整的名称,点击“查找全部”或“查找下一个”,之后,就会如上图一样!查找到的人名,Excel会自动跑到那位置并选择当前的行,方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②同种姓氏的查找与显示

针对于姓名数据量非常大的表格,如果只想看到某种姓氏的人的名字,而隐藏其它姓氏的数据,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进行操作。

选择有姓氏的整列,如本文的A列,注意,点击A列的列标题,即可选中,之后,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这个时候,在A列的A1单元格,会出现一个下拉列表框。如下图。

然后,点击A1的下拉列表框的按钮,在列表中选择“自定义”,如下图。

最后,会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如下图。

上图中,在姓名下面选择“包含”,在其右方输入“张”,点击确定退出。

这个时候,您将看到,显示的只有姓张的人物的姓名了,而其它的就被隐藏起来了。

如果您还想只显示其它姓氏的人物姓名,就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类似的操作即可。

如果您想在已显示的众多的某种姓氏的人物姓名当中,具体查找某个人的名字,请使用①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英文姓氏大全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有:史密斯、琼斯、威廉姆斯、布朗、泰勒、戴维斯、威尔逊、埃文斯、托马斯、约翰逊等

英国姓氏

根据伦敦伦敦大学学院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根据3200万英国用户的调查,英国最流行的姓氏及其分布情况如下:

十大姓氏依次为史密斯(Smith)、琼斯(Jones)、威廉姆斯(Williams)、布朗(Brown)、泰勒(Taylor)、戴维斯(Davis)、威尔逊(Wilson)、埃文斯(Evans)、托马斯(Thomas)和约翰逊(Johnson)。

美国姓氏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USCB)据统计,美国十大姓氏排名如下:

史密斯(Smith)、约翰逊(Johnson)、威廉姆斯(Williams)、布朗(Brown)、琼斯(Jones)、米勒(Miller)、戴维斯(Davis)、加西亚(Garcia)、罗德里格斯(Rodriguez)和威尔逊(Wilson)。

英语姓氏类型

有些姓氏来自某些身份或职业,如:Baker贝克(面包师)/Hunter(猎人)/Smith史密斯(铁匠)Cook库克(厨师)/Miller米勒(磨房主)Turner特纳(车工)

有些姓氏来自某些地名或建筑名称,如:London伦敦(英国首都)/Hall(礼堂)Kent(英格兰东南部之一)/Mill米尔(磨房)

有些姓氏与地理、地貌或环境特征有关,如:Brook布鲁克(小溪)/Churchill邱吉尔(山)Hill(山)/Green格林(草、草)Wood伍德(森林)/Well韦尔(水井、泉)

有些姓氏反映个人特征(肤色、高度、外貌或品德),如:Brown布朗(棕色)/White怀特(白)Longman朗曼(高个子)/Sharp夏普(精明)/Yonng杨(年轻)

有些姓氏来自人体部位的名称,如:Back巴克(背)/Hand汉德(手)Finger芬格(手指)/Brain布雷恩(头脑)

有些姓氏来自动植物名称,如:Bird伯伯德(鸟)/Bull(公牛)Fox福克斯(狐狸)/Hawk霍克(鹰)/Stock斯托克(紫罗兰)Cotton克顿(棉花)/Reed里德(芦苇)

有些姓氏来自教名或教名附加适当的词缀,如:George乔治Henry亨利/David大卫Clinton克林顿/Macadam麦克亚当St.Leger圣·里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时候画眉是用什么做成的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画眉是用石墨材料制造而成的。而且这种眉笔用在黛块上,非常轻便,不需要研磨,直接使用就可以了。

到了宋元的眉笔就是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了,这个使用起来不但方便,而且效果非常的好。

关于古代女子画眉的所用的颜料,早期一般是用柳枝烧焦后直接涂在眉毛上,后来就是黛。黛可以说是最早的画眉颜料,一般称为“石黛”,徐陵《玉台新咏序》中有记“南部石黛,最发双蛾”。

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石黛”画眉,“石黛”的使用方法就是用石砚磨成粉末加水调和后涂在眉毛上,而用来研磨“石黛”的石砚在很多的汉代墓葬中都有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老九门是哪九门 老九门是哪九门姓氏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老九门是指上三门、平三门、下三门。

老九门是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中提到的老长沙的九个盗墓世家,又称九门提督。

上三门有张启山、二月红、半截李。上三门为官,都是家道殷实的老家族,有着门面上的正当买卖,而且在官面上势力庞大,倒斗主要靠自己的伙计。

平三门有陈皮阿四、吴老狗、黑背老六。平三门大部分是恶名,手下最多几个徒弟,这些人都比较年轻,而且贪欲很重,名声也是靠拼杀出来的,所以做事没有顾虑。

下三门有霍仙姑、齐铁嘴、解九爷。下三门为商,是故事比较少的一门,都是已经往古董商靠的商人,主要以倒卖为主,虽然功夫不弱但是不太自己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始皇还有后代存活 这4个姓氏都是他后代 看看在其中吗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古籍记载,已经确定了四个姓氏可能是秦始皇后人的后代:嬴、秦、银、寅。这四个姓氏的人口数量庞大,是秦始皇血脉的存续,秦始皇后人的身份和下落一直是一个谜,历史学者不断寻找线索,但他们的命运至今仍不为人知。

秦朝,一个霸主崛起的时代。在秦始皇的背后,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后人传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临终前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朝,作出了扶苏和蒙恬接掌的决定。他的死亡却引发了一连串的黑暗纷争。

秦皇的子嗣,自始皇去世后,秦朝陷入动荡。李斯、赵高和胡亥合谋篡位,将胡亥立为秦二世,秦朝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公子扶苏被指控叛逆,并被赐死,这一事件标志着秦朝进入更加黑暗的历程。胡亥虽成为皇帝,却荒淫无度,丧失了治国的能力。

胡亥的暴虐统治,使得秦朝政局动荡,国家日益腐败。他对待始皇子嗣更是毫不留情,将多位公子和公主一一处决,以消除后患。仅有少数公子幸运地逃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公子高。

公子高,为保全家人,选择牺牲自己。在胡亥清洗始皇子嗣的行动中,他提前安排了一个计策,甘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家人的安全。公子高主动上书,请求胡亥赐死自己以陪葬,这令胡亥满意,也让公子高的家人得以幸存。

公子高的计策成功,他的家人得以保全,但这也意味着他不得不牺牲自己。他的家人遵从他的嘱咐,离开了咸阳,隐姓埋名,避免了被追杀。公子高成为秦始皇子嗣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公子高的牺牲,为秦皇后人保全血脉打下了基础。在公元前的动荡时期,公子高的家人遵循他的计划,渡海前往遥远的东瀛(日本)。在那里,他们在九州扎根,繁衍生息,成为了秦始皇血脉的一个支系。

也有始皇后人选择留在中原,他们的主要祖先是秦末国主子婴。尽管子婴被杀,但他为秦始皇后人传承留下了可能性。这一支人群,也像公子高的家人一样,选择了隐姓埋名。

秦始皇的血脉传承是一段传奇,有的选择远赴他乡,有的选择留在故土,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都是秦始皇伟大历史的活着的见证。秦始皇帝嬴政的霸业,虽在他身后的年代经历了曲折和变故,但他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时候读书人称什么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人们对读书人有种种谑称,典型的有:书痴即书呆子,带有贬义。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簏:“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

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

书淫:“淫”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淫”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

书癫和书迷喻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

书橱:有两义,一是喻学问渊博之人。还有一义是讽喻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人,义与“书簏”近。

书种:犹言读书种子,不让读书种子断绝,这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封建社会里的“书香门第”思想。

书生、学究:古代泛称儒生,但常用学究于讽刺腐儒。

白衣秀士: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掉书袋:即掉书的口袋,含有贬义,讽喻爱好广征博引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蠹书虫:字面意为咬书的害虫,转喻读死书的人。唐韩愈主张“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反对读死书。

小儿学士:称北周宗懔(lin)。斗酒学士:指唐代王绩。

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

除以上提到的称谓外,还有尺二秀才、书城、书仓、书窟、书巢、书柜等等有人物故事的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两横一竖的姓氏是什么字 二横一竖猜一字姓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两横一竖的姓氏是干,在《百家姓》中“干”排在第173位。在现代,干是非常罕见的姓氏,作为姓氏的时候干字读gān。干氏是一个古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约27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两横一竖的姓氏是什么字

两横一竖的姓氏是“干”,这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现在,这个姓氏是很罕见的,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70位,全国人口约27万人。在《百家姓》中,“干”排在第173位,需要注意的是在简体中文里乾和干都被合并到了“干”,但作姓氏的“干”不是指“干活”和“树干”,在繁体中文中也应和“天干地支”一样应写作“干”,读音是gān。

干姓的来源

1、以国为du姓。古代有干zhi国(在江苏dao省扬州一版带)。春秋时被吴国所权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

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Chūo 音抽),他的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汤王。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

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 ,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

4、以邑为姓。战国时候有个地名叫干隧,那地方就在现今江苏省吴县一带,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地,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世代相传。据《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5、为少数民族改干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姓氏为纥干氏,入中原后汉化,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姓氏大全 中国有哪些姓氏

全文共 127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大全: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欎、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司徒、司空、召、有、舜、丛、岳、寸、二、皇。

侨、彤、端、竭、赫、实、甫、集、象、翠、狂、辟、典、良、函、芒、苦、其、京、中、夕、之、章佳、那拉、冠、宾、香、果、伊尔根觉罗、依尔觉罗、萨嘛喇、纳喇、赫舍里、额尔德特、萨克达、钮钴禄、他塔喇、喜塔腊、蹇、讷殷富察、叶赫纳兰、库雅喇、瓜尔佳、舒穆禄、索绰络、乌雅、范姜、碧鲁、张廖、张简、图门、太史、公叔、乌孙、完颜、马佳、佟佳、富察、费莫、称、诺、来、多、繁、朴、回、毓、鉏、税、荤、靖。

绪、愈、硕、牢、买、但、巧、枚、撒、泰、秘、亥、绍、以、壬、森、斋、释、奕、姒、朋、求、羽、用、占、真、穰、翦、闾、漆、贵、代、贯、旁、崇、冻、告、休、褒、谏、锐、皋、闳、在、歧、示、是、委、钊、频、嬴、呼、大、威、昂、律、冒、保、系、抄、定、化、莱、校、么、抗、祢、綦、悟、宏、功、庚、务、敏、捷、拱、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妲己姓什么 妲己的姓氏揭秘

全文共 4574 字

+ 加入清单

大部分朋友心中妲己的形象,都是通过《封神演义》定型的。妲己被妖狐附身,此后魅惑纣王,独霸宠爱,纣王则是变的更加暴虐,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其实古代有关妲己的传说故事都很多,但这一个应该是最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就准备来跟各位讲一个和妲己有关的故事,就是妲己究竟姓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妲己姓苏!其实妲己并不姓苏,这涉及到古代女性和姓氏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1、别把古代娱乐当历史

笔者从来以为,《封神演义》只是一部娱乐小说;严格讲,连“文学”都算不上。

好比今天,有人写关于盗墓的探险小说,虽也多有传奇、附会,但好歹也大多还是研习了些相关知识:风水命数、谶语符命、野史掌故,等等;而且大多数(不敢说“绝大多数”)读者,都很明白,那是小说、是虚构。

真较真儿比起来的话,《封神演义》,可以说是完全的胡说八道。简直可以算“垃圾”。甭管写的多热闹,多能自圆其说,都是彻头彻尾的“娱乐垃圾”。茶余饭后当闲话聊都能把人呛咳嗽的那种。

可为什么,竟那么多人那么顽强地将里面的胡话当作“历史”呢?

难道仅仅因为是“古书”?

诚然,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并不等于说,古代传下来的一切都是宝,都是“真”的。关于《封神演义》及其叫做“封神榜”的故事基底,之前也写过文章,试图讲讲为什么垃圾如彼却仍能流传,这里就不再多赘,只再就着上述关于妲己的“概要”,简单阐释其“垃圾”、“娱乐垃圾”的“属性”——

首先明确,《封神演义》也好,“封神榜”也罢,其所讲的故事,发生在商末周初,时间轴上,铁定是公元前12世纪晚期到公元前11世纪中叶,距今超过3500年。

建立在这个年代认定基础上,上述关于妲己的说法,几乎就没有成立的地方。

先说出身——

“冀州侯苏护”之说,完全不靠谱。

“苏”,繁体写作“蘇”;是个组合字,即便在以独体字为绝对主体的故事当时已经有了这个字,也不大可能用做“姓”,更可能是地名。

另外,“冀州”也好,什么“州”也好,来自“天下九州”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其实是“妲己”之后的“周”王朝才正式“法定化”确立的。

再就是“侯”——商朝时候,有可能会“封侯”。那时候,封侯,就意味着“封邑”,即被封者享有领地。冀州,如果指的是今河北省为主的地区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封邑的。原因很简单,那是商朝部族的发祥地、老窝儿。

这样的话,很容易就能得出判断——所谓“冀州侯苏护”,绝对不靠谱。

“跟西伯侯世子伯邑考定有婚约”这说法,也纯粹胡吣。

西伯侯,指的是姬昌,就是周文王。可是——人家是“西歧伯”好吗,“西歧”这个地方(今陕西省宝鸡一带)的“伯”,也就是被封邑了西歧地方的伯爵。

伯爵是“伯”,“侯”是“侯爵”,比“伯”高一级。“伯侯”是什么鬼?

“世子”的说法,那时候也没有。

更没有“自幼定有婚约”。那时候,就算是商朝最高统治者“帝”(不是“王”),也未必就会跟谁“自幼定有婚约”。那会儿,婚约制度还很不完备。《封神演义》里的语境,是写作的明代时候。不敢说作者不懂历史。但可以肯定,小说里写的,丁点儿没“严肃参照”历史。

至于“九尾狐附体”什么的,就更不靠谱了。

九尾狐是“图腾崇拜”幻化出的神兽,象征“繁衍茂盛”——尾巴象征生殖器,尾巴多到最大单数“九”,寄托“无限繁衍”之愿。人家是“吉祥物”,不是“妖孽”哒。

所以说,娱乐小说,不是历史。具体到《封神演义》,连“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历史故事”都不能算。

也许,因为年代过于久远,那时候的“历史”,并不怎么太值得关心、较真。但只要涉及,就还是要奋力一呼:《封神演义》绝对不是历史。一丝一毫都代表不了。2、姓、氏及其与女性的关系

关于“妲己”到底姓不姓“苏”的疑问,很早时候,也就是现在高三的女儿还是学龄前儿童、看《哪吒传奇》动画片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诉她:妲己不姓苏。就算她爸姓苏,她也不姓苏。不等孩子追问,我就直截了当接着告诉她:妲己没有姓。

是的。没有姓。

别说莫须有的女子妲己,那时候,就连男子,也有好多好多人都没有姓。

《史记·五帝本纪》里明确提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连伟大的“黄帝”的儿子,都还有十一个没有得到父亲的姓。

今天,小孩子,拿出生证和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就能上户口、登记身份证号码,自自然然得起个名字,自自然然就在那名字前面带上了父亲或者其他直系亲属的姓氏,毫无疑义地,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了“姓氏”。

注意,今天说的,是“姓氏”。而“姓氏”,是从古代的“姓”和“氏”演变、发展、融合而来的。三千多年前,姓、氏,可是两码事。那时,姓、得姓,是贵族男子的“专利”,没女性什么事儿哒。说重男轻女也行,说什么也行,但实是历史的真实。

在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几万个“姓氏”里,真正是源自古老的“姓”,只占很少一部分,而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氏”。

姓,是古老的部族传承,源自由“母系”向“父系”变迁过程中的界定,带有明显的“向母系社会形态致敬”的痕迹,今天“姓氏”中带“女字偏旁”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古老的“姓”——姬(周王朝姓)、嬴(秦朝姓)、姜(齐国国姓),等等。另外,有些简单的独体字,也是古老的“姓”。比如“子”,是商朝“帝姓”,还有“兒”,在古代属于独体字,读作“倪”,而不是今天简化字的“儿”。

氏,部分由“姓”演变而来,部分是“失姓”者的“自我再认定”使然;演变、再认定的思路、方式,五花八门,比较多的是“因地而氏”,即以地名作为“氏”。这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周初因“获罪”被“夺姓”的“嬴”部族的一个旁支,被封邑在叫做“赵”的地方(今河北省赵县一带),便“因地而氏”,后世皆以“赵”为氏。

还有很多“氏”,是由“职业”或“职位”、“封号”而来,司马(官职)、司徒(官职)、郭(职业)、韩(封号)、卫(封号)、毕(封号)、毛(封号)……

“苏”这个字,旧文中有两个对应的字——、甦。前者是“地名组合字”,后者是“会意组合字”。出现较早、更可能用做“氏”的,前者可能性更大,属于上述“因地而氏”。

姓也好,氏也好,在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都跟女子没大关系。

那时,大多数女子,都是在出嫁后附属式地冠以夫家姓氏;最典型一例,当属春秋美女夏姬——她是郑国公主,嫁去陈国,丈夫名叫“夏御叔”,她于是就被称作了“夏姬”——老夏家的“姬”的意思。而如果要按今天“户籍制度”,她应该姓“姬”的。

有些地位高的女子,会在名字中带有父亲的姓氏,但不能就当成她自己的姓氏,而是放在名字后面。比如,姜尚(姜太公)的女儿,名叫“邑姜”;她父亲的“姓”,放在她的名字里;但她是没有姓的,不能叫“姜邑”或“姜邑姜”。

按这个道道,如果真有妲己这么个人,而她父亲竟真的是以“苏”为“氏”,她也不能叫“苏妲己”,最多只能叫“妲己苏”,或者再重新起个名字,把“苏”放在后面,比如“妲苏”、“己苏”,以标榜她是“老苏家的闺女”。3、妲己其人的真伪虚实

到底有没有“妲己”这么个人呢?

从《史记》的只言片语看,应该是有——“帝纣”也就是商朝末代“帝”子辛最为宠爱(甚至可能是唯一宠爱)的姬妾。不过,也只是在《殷本纪》篇章里提了几笔,没具体讲她有没有“姓”或“氏”,也没提她出身如何。甚至,仅从语言角度掰扯,都不能完全确认“妲己”究竟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还是一类人、一群人的代称。

后世大概还是偏重相信那是一个人、女人、“帝纣”身边的女人,并有了她来自“有苏氏”的说法。或许,就是因为“有苏氏”的“出身”,娱乐小说就附会地说她姓苏。

“有苏氏”,又称“有苏”,是个“部落”名。如同说“黄帝”来自“有熊氏”,“有熊”也是部落名。

“有”这个“有”那个,这个“有”字,应该后人加上去的;在笔者看来,并无很确切含义,有点儿类似“助词”,更是为了说起来“上口”、显得丰富;附带也是弱弱地、含混地,表达一下其“部落”的属性。

部落、部落联盟,在上古时期,是比较普遍的存在。概指具有部分(肯定不完备)“政权”特征而尚不足以称“邦”、“国”的社会集群。简单、武断地说,就是还没有或者根本不能完成“国家化”的“氏族公社”。

不能完成国家化,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三点:

其一是生产落后。

其二是人口少或人口结构(性别比例、年龄段比例)不合理且缺乏自我调整、改善的潜力。

其三是长期受到强大部族、国家的制约,无法自我振兴、完善。

有苏氏,或说“有苏”,今天我们可以称其为“古国”,但其实,它就是一个在“帝国化”的商朝末期还没有完成国家化的部落。

关于“有苏”到底在哪儿,有两种说法。

其中比较权威或说比较为今人更加认同的,是说它地处在今河北省中部。

据考,商朝最早的部族发祥地,在太行山东麓、临滹沱河的地方。

如果上述都大差不差,那么就可以合理推定,有苏,是商朝“老部族”的“邻居”。如是,那么这个部落,有可能长期处在商朝的提防、压迫之下,或者长期被赋予了某种为商朝服务的使命,并因而处于强大的国的庇护之下;又或者,既被信用、庇护,又被压迫、制约。反正,不管究竟关系怎样,都八成千丝万缕、世代相传。那样的话,从他们那儿找个女子“伺候”商帝,似乎很是顺理成章。

对“有苏”地理位置的另一说法,非主流,是说它位于今天江苏省内陆地区。

持这种说法的人,有两条理据。

第一条很简单,就是这个“苏”字——迄今为止,古往今来,似乎始终都跟“苏”字沾边儿的地方,还就是江苏、姑苏(苏州)。

第二条,是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商朝中后期,直至其灭亡前夕,历代商帝,都在大力清剿“东夷”。“东夷”,“东方之夷”的意思,概指商朝国家权力控制边缘及以外的东部的部族、邦国,其所指代的范围,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浙闽交界。从商朝的以今河南省为核心的“地缘”看,并参照有关现代研究资料,“征伐东夷”,大抵是由北向南的策略。在“帝纣”的时代,战略重心可能更倾向“东南”。据近现代权威大家考据,这个战略意图,在商朝末期,是基本完成了的。就是说,被妖魔化了的“帝纣”,很可能建树了“平定东南”的历史功绩。真是的话,那么,跟地处商朝中心地带和战略目标区域之间(比如今江苏省内陆地区)的部落、邦国,很可能会成为商朝“平定东南”的“战略合作伙伴”。对这样的伙伴,意图低成本地长期控制、合作,无疑,联姻,会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措施。

“有苏”这个“古国”,应该是有的。无论在哪儿。

妲己这个人,十有八九,也是有的。无论美丑善恶。

但妲己是不是来自“有苏”,就不好说了。

能肯定的是,即便她来自“有苏”,也肯定不姓苏。

后世为妲己立庙,奉其为“碧霞元君”。

因为在史书上没留下好名声,真正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东两省。由此不妨猜测,妲己其人,出身在河北、山东或毗邻山东的江苏内陆地区,都有可能。

有说北京也有过碧霞元君的庙。有过。后来荒废掉了。

荒废掉了的北京碧霞元君庙,据传,不吝承认所供奉的“元神”就是商末帝妃妲己。

好像还有个挺温情挺浪漫的传说——妲己爱美,帝纣专宠,为其在“故地”以北的“燕山”寻到可以研磨后敷在肌肤上的“脂”,是为“燕脂”,就是“胭脂”的由来。

作为北京人和多多少少懂得敬畏历史的后来者,不管肯定不姓苏的妲己到底是否有、善恶美丑如何,都真心希望,这个传说,是真的。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