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017

文章

287

篇1: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传统习俗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整合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元宵节对联有哪些

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

龙烛凤灯,灼灼光开全盛世;玉箫金管,雍雍齐唱太平春。

乐事逢春,装成锦绣辉元夜;歌声彻晓,引得嫦娥动春心。

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

地乐天乐,地天共乐元宵夜;灯辉月辉,灯月交辉太平春。

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太白清狂,好对金樽邀月饮;更生勤读,自有藜杖照书来。

火树银花,今夜元宵竟不夜;碧桃春水,洞天此处别有天。

玉宇无尘,月明碧玉三千界;银河有影,人醉春风十二楼。

光耀银花,一刻千金春对酒;清传玉漏,五更三点月留人。

灯月交辉,伫听笙歌欢四野;雨旸时若,式观丰阜乐群黎。

宝烛散春辉,挹清光于灯月;金吾开夜禁,同乐事于钧天。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时际上元,玉烛长调千古乐;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

皓月满轮,玉宇无尘千顷碧;紫箫一曲,银灯有焰万里春。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传统习俗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传统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整合的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传统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吃汤圆注意事项

汤圆热量高须慎食。由于汤圆多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热量很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切莫食用过多汤圆,以免造成身体负担,使原有疾病加重。

2.汤圆难消化不宜多吃。制作汤圆的糯米含较高支链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患有消化道溃疡、功能型胃肠病、慢性胃炎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以及消化功能弱的老人、儿童也不宜过量摄入。

3.汤圆怎样吃更健康。为减少热量,食用汤圆应避免用油炸的方式,并选择低糖内馅;不能空腹吃汤圆,最好与稀粥、蔬菜等易消化食物一同食用,不要吃凉汤圆;吃汤圆后也不要马上躺着,应活动一两个小时后再上床睡觉,以免消化不良或造成吞咽阻碍。

元宵是怎么来的

专家说,“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现在,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传统原因是什么

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正月十五是什么传统节日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的时候一般也会有晚会,而且很多的大的城市还会有灯会热闹辉煌。那么正月十五的那天是什么节日?有没有什么值得在意的习俗之类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正月十五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正月十五有哪些习俗

放天灯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正月打雷有什么说法 正月打雷寓意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正月打雷,有句俗说:“正月打雷土谷堆。”土谷堆,即为疫病将临,坟头激增之意。也就是说在正月里打雷的话,今年一年的年景都不好,疫病将临或者遇到各种自然灾害。

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跟凶吉毫无关系,也不能预知未来的运势。而且,近几年来很多地方都出现出正月里打雷的自然现象。

冬天打雷的民谚

关于冬天打雷还民谚有“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歇,三月少秧水,四月秧起节”“正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即180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正月十五的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341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不同地方的人在过这个假日的时候都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正月十五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介绍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正月十五的习俗

1、放天灯

元宵节放天灯也是一大民间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为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发明,放天灯的习俗,据传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天灯能将愿望上达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笔在白纸灯上书写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长天灯升高的气势。

2、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玩龙灯、舞龙灯、龙舞,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备受各民族的崇敬与爱戴,一直被视作中国五大瑞兽之首。每至年末岁尾,或重大节日节气,上至国家庆典,下至民间活动,都要欢欢喜喜耍龙灯,以祈求神龙降瑞,保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业兴旺。

3、吃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4、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8、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到元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年大丰收。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9、偷菜

相传元宵“偷青”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就越好运气。古时候“偷青”当晚就得把偷回来的青菜吃掉,现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吃了这些偷来的菜,据说能驱邪祛病,人也会变得聪明、大度、心地善良。

10、祈娃娃

每到元宵节,人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祈娃娃习俗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同时对儿子、儿媳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醒。

11、游灯

到了正月十五,乐城人就将城隍爷从庙里抬出来,用轿子抬着城隍爷四处查看民情,城隍爷所到之处,无不鞭炮声声,家家户户纷纷将肥鸡献上,以期来年一切顺利。此外,正月十五游灯也是琼海的一件大喜事。

12、看花灯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动是看花灯,早年间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们就行动起来,几乎是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到了元宵节之夜的夜晚,人们举烛掌灯,结伴而戏。特别是明清时期,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莲花灯、八宝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在今天的灯市口、鼓楼、大栅栏一带,更是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13、听香

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现今这种听香行占的习俗也已不多见了。

14、烧旺火

在晋陕蒙区域,正月里均有“烧旺火”的年俗。至于旺火,有些地区烧的是竹枝,有些地区烧的是松枝,还有的地区烧的是煤炭。据老人们讲,烧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驱邪祈福,当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层意思。在晋陕大峡谷一带的山西大宁、吉县,陕西延安府等区域,正月十五晚上,农村有在自家院里烧旺火的习俗。

15、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16、抢灯裘

在海南,不过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在文昌,正月十五的“抢灯裘”十分有趣。灯,在海南话中与“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当人们高举着自己所扎的灯笼在村里绕一圈,挂到村里的公庙时,尚未孕育的夫妇就要前去抢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灯笼,求得来年能够有孩子。待来年如愿生了孩子之后,自己也要扎灯笼挂到村里的公庙,进行还愿,而这时,别的没有生育的夫妇就可以进行“抢灯裘”的活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故如甲木墓地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故如甲木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噶尔县,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象雄时期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多为二次葬,发现有完整的侧身屈肢葬式。大型墓葬深度都在5米以上,均为多人合葬,结构复杂,存在二次或多次开挖迹象。填土层内殉葬有人和动物。高规格的墓葬都有用横木搭建的墓顶和长方形箱式木棺。墓内出土丝织物、黄金面具、鎏金铜器、银器、铁器、陶器、料珠及大量人类和动物骨骼等。

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800~1700年,即公元2~3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文献记载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国强盛时期。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等判断,该墓地很有可能是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

故如甲木墓地3座吐蕃时期的墓葬均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顶,侧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料珠。在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方面,基本沿袭了象雄时期的传统,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吐蕃墓葬特征一致,说明在吐蕃吞并象雄之后,该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正月十五祝福语有哪些?具体是什么?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眼见的是满街通明的花灯,耳边响起的是响彻云霄的鞭炮声,嘴里吃的是团圆味的汤圆;下面分享一些祝福语给大家,无论你是身处何方,都希望能够借此,抒发出彼此内心的情感。

1、雄狮高跷闹十五,传统花灯绽元宵;兴高采烈观灯会,全家上次猜灯谜;窗辉映着团圆影,笑声传出甜蜜情。

2、正月十五月儿圆,观灯赏月人人欢;汤圆颗颗暖心窝,幸福生活又一年,祝大家元宵快乐。

3、送你一碗汤圆,愿它在新年里,圆了你的事业梦,圆了家人的团聚,圆来牛年的精彩。

4、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正月十五吃汤圆,梦想之月为你圆。

5、大红灯笼满街挂,映出团圆笑脸庞;彩色元宵热腾腾,凸显团聚好年华,正值元宵之际,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6、元宵送汤圆,祝福圆又圆;一口一个甜,快乐笑开颜。

7、圆圆月亮高高挂,圆圆汤圆碗里躺,抬头望圆月,低头吃汤圆,真是团团圆圆又一年。

8、烟花不必言说,必然绽放夜空;灯笼何须称道,早已街市满街;元宵腾腾锅里翻,庆祝合家团圆;短信相互传递,表达彼此感情。

9、元宵锅内跳,那是三分喜庆,七分问候,祝你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10、花灯照,放鞭炮;月辉耀,幸福绕;祝福多,好热闹;传短信,很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正月十六遛百病是指哪些意思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六遛百病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天,人们需要穿着节日的服装走出家门,并且每一个人的手中拿一柱香,走到桥上面。这样就可以去除身上的一些病,从而保证自己的在来年的时候,更加健康平安。

遛百病也被叫做走百病,在正月十六的夜晚,人们会以游览散步祛除病邪为主要的目的,出门四处走动,意味着把家里的病邪驱散。遛百病的民俗来源于古代的“耗磨日”。在光绪十四年,《东光县志》中记载到“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这就是“遛百病”的缘起。

当时这项活动只要求妇女参加,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了,人们通过四处走动,去外面溜达溜达散散心,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遛百病时,人们会在兜里装上数枚或数十枚硬币,边走边抛,在这一天进行抛硬币,既是为了祈福,同时也是为了把上一年的霉运全部抛掉,而捡了硬币则代表把福气捡了回来。

现在很多地区都会举行这个活动,并且每个地区的活动类型都是不同的。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叫幸福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民俗正月初七 人日 摊煎饼 吃七宝羹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正月十五的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1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迎花灯是元宵节的不可缺少的活动。

2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

3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祭品仪式就如同初九庆祝天公生一样,需念三界公经以祈福求好运。

4

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记载,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唐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正月十五月亮是圆的吗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的月亮是圆的,但不一定是最圆的。民间常有俗语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这其实是一种天文现象,原因在于,正常情况下朔应该在农历初一凌晨,而农历十五晚则正好月圆,而当朔出现的时间较晚时,月圆的日期便会延至十六甚至十七,这也正是十五的月亮不一定最圆的原因。

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为我国传统的团圆节,人们常会在这一天吃元宵、赏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人们也更加享受团圆的时刻,如果正月十五恰是月圆之夜,人们更是会将其看做花好月圆人团聚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全文共 1778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月圆人圆的美丽传说,古时女孩子未出阁,是不能出门的,只有元宵节例外。你知道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到元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年大丰收。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陕西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为这天的礼俗食品为元宵而得名。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装糖馅的圆形食品,滚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汤圆”,取其团圆和睦之意。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也叫做“灯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上元燃灯的记载很早,远在汉代,就在这天晚上燃灯,以纪念太乙神(北极星君)。据记载,汉明帝从西域引进“腊月赏灯”的习俗,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此俗引进中国后,逐渐发展为赏灯。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0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万盏花灯,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树。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到了唐玄宗时,元宵赏灯更为盛行。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驰禁,开市赏灯。宋代与唐朝相同,曾颁布诏令,把元宵节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明太祖建都南京,为了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清太宗时,仍然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到了近代,全国各地赏灯的日期,虽然参差不齐,但赏灯的风俗已经固定化了。民国以来,元宵节赏灯的时间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闹灯”,正月十六日为“完灯”。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正月十五灯谜及谜底225条

全文共 4803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个开年的好日子,灯谜的需求量很大,在这里有正月十五灯谜及谜底225条供你选择。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正月十五灯谜及谜底225条,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花灯谜语大全及答案

1、“夫妻双双把家还”(曲艺形式)——二人转

2、四通八达打一成语(谜底:头头是道

3、照相底片打一成语(谜底:颠倒黑白

4、逆水划船打一成语(谜底:激流勇进

5、爱好旅游打一成语(谜底:喜出望外

6、盲人摸象打一成语(谜底:不识大体

7、蜜饯黄连打一成语(谜底:同甘共苦

8、逆水划船打一成语(谜底:力争上游

9、“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影视界称谓)——谋女郎

10、“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歌手)——汪峰

11、《聊斋志异》(打一成语)——鬼话连篇

12、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13、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

14、黯(打一成语)——有声有色

15、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元宵

16、拜年(打一作家名)——贺敬之

17、半导体(打一字)——付

18、左手五个,左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19、四角方方,常随常往。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手帕

20、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锅

21、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

22、什么动物你打死了它,却流了你的血?——谜底:蚊子

23、雨后横山翠打饮料商标一——谜底:雪碧

24、身黑似木炭,腰插两把扇,往前走一步,就得扇一扇(打一动物)——谜底:乌鸦

25、波丝娃娃葫芦状,八条腿儿织蚊帐(打一动物)——谜底:蜘蛛

26、有位姑娘爱唱歌,百花园里聚会忙。后腿绑着花粉筐,满是食品喂儿郎。(打一动物)——谜底:蜜蜂

27、模样像只小飞机,若要下雨它飞低(打一动物)——谜底:蜻蜓

28、三角脑袋披绿袍,最爱不时耍大刀(打一动物)——谜底:螳螂

29、白胖胖,四方方,一块一块摆桌上,能做菜,能做汤,常常吃它有营养。(打一食物)——谜底:豆腐

30、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一动物)——谜底:蝴蝶

31、样子像吊塔,身上布满花,跑路速度快,可惜是哑巴。(打一动物)——谜底:长颈鹿

32、小小蘑菇海里游,会发光来不怕黑(打一动物)——谜底:水母

33、狗年到,狗年到,添间房,效益好(打一动物)——谜底:猞猁

34、长在北冰洋,爱穿白皮装,海豹是食物,游泳顶呱呱(打一动物)——谜底:北极熊

35、孔子登山,猜一字——谜底:岳

36、弯弯嘴儿亮眼睛,捕捉野兔它最行;千里眼儿看得清,一口吞下便清零(打一动物)——谜底:鹰

37、冬天一到毛变白,蹦蹦跳跳真可爱(打一动物)——谜底:雪兔

38、肚里都是丝,撒下天罗网,食物来了走不了(打一动物)——谜底:蜘蛛

39、身上长斑纹,春夏来催耕。稻黄落叶尽,已不闻其声(打一动物)——谜底:布谷鸟

40、小黑子,真聪明,独自坐在八角城。专等落网飞来虫,蚊蝇到此命丧生。(打一动物)——谜底:蜘蛛

41、虽然不说话,本领呱呱叫,鼻子特别灵,破案功劳大(打一动物)——谜底:警犬

42、耳大鼻长四肢粗,非洲场上大家族(打一动物)——谜底:大象

43、老鹰的绝症是什么?——谜底:恐高症

44、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名)——蜡烛

45、猛将百余人,无事不出城。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烧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46、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针线包

47、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镜

48、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听人讲话,陪人吃酒(打一日常用品)——桌子

49、带着平顶帽,身穿圆筒袄,虽然一只眼,暗中逞英豪(打一日常用品)——手电筒

50、高台对映月分明(打字一)——昙

51、层云隐去月当头(打字一)——屑

52、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第二节

53、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元宵

54、赶制元宵闲不住(五字口语)——忙得团团转

55、元宵节前后(现代小说)——二月

56、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节日纪念日)——元宵节

57、此时此地(剧目)——元宵谜

58、一夜鱼龙舞(民俗风俗词语)——元宵灯会

59、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半月谈

60、婚期定在元宵后(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61、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谜底:迎刃而解

62、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谜底:五彩缤纷

63、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谜底:寅吃卯粮

64、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谜底:皂白不分

65、双手赞成(打一成语)谜底:多此一举

66、蜜饯黄连(打一成语)谜底:同甘共苦

67、单方告别(打一成语)谜底:一面之词

68、照相底片(打一成语)谜底:颠倒黑白

69、爱好旅游(打一成语)谜底:喜出望外

70、煤球和元宵一样(打一成语)——混淆黑白

71、元宵(打一成语)——一朝一夕

72、元宵节后捷报多(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73、元宵同返家(打一成语)——众望所归

74、北京有个家(补品)——燕窝

75、北平解放之后(打四川一地名)——成都

76、不考虑中间(打一成语)——瞻前顾后

77、彩排(国名)——以色列

78、嫦娥三号去哪了(流行歌曲)——月亮之上

79、嫦娥下凡(打一花名)——月季

80、超级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正月十五灯谜及谜底

1、 春雨润新苗(猜一个字):秦

2、 唇齿相依(猜一个字):呀

3、 此案可排除女性(猜一个字):宋

4、 此策为离间,何其不胜来(猜一个字):籁

5、 此地一为偶(猜一个字):些

6、 此二人格外大方(猜一个字):徊

7、 此恨绵绵无绝期(猜一个字):跌

8、 此路不通(猜一个字):趾

9、 此谜必须隐目格(猜一个字):二

10、 此谜猜它三十天(猜一个字):捐

11、 此谜要猜两天一早上(猜一个字):亘

12、 此木本来一花无(猜一个字):林

13、 此犬不大却能吠(猜一个字):注

14、 此人可靠(猜一个字):何

15、 此人缺乏动力(猜一个字):会

16、 此人生在少林(猜一个字):侍

17、 此日登临曙色开(猜一个字):一

18、 此日巧遇意中人(猜一个字):倡

19、 此日相逢两倾心(猜一个字):昆

20、 此日中流自在行(猜一个字):咱

21、 此生谁吐言(猜一个字):雌

22、 此心到处悠然(猜一个字):攸

23、 此心唯有断云知(猜一个字):怡

24、 此语竟非是(猜一个字):汗

25、 此中意无人会(猜一个字):昙

26、 次子(猜一个字):元

27、 匆匆人去也(猜一个字):羽

28、 从此后南北一方(猜一个字):囵

29、 从来绝色知难得(猜一个字):纵

30、不要开口闭口总是钱(猜一个字):钜

31、 从南昌到北京(猜一个字):景

32、 从上至下 广为团结(猜一个字):座

33、不言而喻(猜一个字):皆

34、 从新布署(猜一个字):睹

35、 翠竹竞茂(猜一个字):静

36、 村后墓碑前,少陵泪涟涟(猜一个字):礴

37、 村中安身(猜一个字):榭

38、 存心有意见(猜一个字):音

39、 寸草沐春晖(猜一个字):莳

40、不咸不淡(猜一个字):哈

41、 寸草心(猜一个字):时

42、 寸土不丢保村庄(猜一个字):床

43、 宝盖头(猜一个字):实

44、 宝玉出走,云香私奔(猜一个字):宣

45、 杯中蛇影(猜一个字):弛

46、 北定中原人归一统(猜一个字):宿

47、 北斗半隐现,日月背不明(猜一个字):脂

48、 北斗挂城边(猜一个字):戥

49、 北斗阑干映千帆(猜一个字):悉

50、 北国之春(猜一个字):槊

51、 北市买长鞭(猜一个字):广

52、 北宋亡泪两行(猜一个字):湘

53、 本厂定点生产木偶(猜一个字):麻

54、 匕首文章(猜一个字):刘

55、 必(猜一个字):忍

56、 必定环环不落空(猜一个字):瑟

57、 必由之路路必行(猜一个字):迪

58、 毕业之后(猜一个字):土

59、 毕业之后到浦东(猜一个字):埔

60、 毕业之后到上海(猜一个字):坤

61、 边草无穷日暮(猜一个字):大

62、 边城同心念归人(猜一个字):塔

63、 边防战士的职责(猜一个字):堡

64、 边行边拾(猜一个字):趣

65、 边整边改(猜一个字):政

66、 编(猜一个字):笨

67、 变化(猜一个字):仑

68、 变项(猜一个字):贡

69、 表里如一(猜一个字):田

70、 冰(猜一个字):涸

71、 并非如此(猜一个字):丰

72、 病从口入(猜一个字):痴

73、 波及厂内外(猜一个字):疲

74、 捕鱼为业(猜一个字):衡

75、 不到黄昏梦未成(猜一个字):林

76、 不得到辽西(猜一个字):还

77、 不负前言(猜一个字):证

78、 不改初衷(猜一个字):愿

79、 不干了(猜一个字):摆

80、 不公不私(猜一个字):么

81、 不顾白头要进取(猜一个字):最

82、 不夜天(猜一个字):昶

83、 不过十年(猜一个字):蚴

84、 不计个人得失(猜一个字):佚

85、 不翼而飞(猜一个字):丁

86、 不见有孤舟(猜一个字):舰

87、 不拘一格(猜一个字):呸

88、 不留一手却不容易(猜一个字):摊

89、 不重生男重生女(猜一个字):呵

90、 不落的太阳(猜一个字):昶

91、 不能细也(猜一个字):奇

92、 不胜惶恐(猜一个字):懒

93、 不受尘埃半点侵(猜一个字):社

94、 不闻不问(猜一个字):踯

95、四个晚上(打一字:罗

元宵节灯谜100条及答案

1、青一块,紫一块——猜一个字——答案是:素

2、轻烟薄雾笼山峰——猜一个字——答案是:氙

3、轻舟点点泛春波——猜一个字——答案是:梁

4、倾心宝玉无由见——猜一个字——答案是:它

5、清辉映玉臂——猜一个字——答案是:璧

6、清浊分流——猜一个字——答案是:蜻

7、情节扣人——猜一个字——答案是:倩

8、情人相近本无心——猜一个字——答案是:倩

9、晴空朗月挂边陲——猜一个字——答案是:郎

10、请二位入席就座——猜一个字——答案是:庄

11、请勿入口——猜一个字——答案是:囫

12、秋收——猜一个字——答案是:火

13、秋月当头闻箫声——猜一个字——答案是:销

14、裘——猜一个字——答案是:被

15、区区之心在千里——猜一个字——答案是:驳

16、屈指一算——猜一个字——答案是:擞

17、曲目调正——猜一个字——答案是:曹

18、曲水浪花溅龙舟——猜一个字——答案是:巡

19、龋齿——猜一个字——答案是:蚜

20、去电表示祝贺——猜一个字——答案是:庵

21、去掉偏见二字,人才脱颖而出——猜一个字——答案是:规

22、去掉一划——猜一个字——答案是:划

23、去掉一竖——猜一个字——答案是:云

24、去者乃是淮阴侯——猜一个字——答案是:储

25、权限集中——猜一个字——答案是:邓

26、权限于此有根据——猜一个字——答案是:邓

27、权向画里觅知音——猜一个字——答案是:枝

28、全部调整——猜一个字——答案是:陪

29、全厂生产——猜一个字——答案是:六

30、全都不认帐——猜一个字——答案是:籁

31、全方位——猜一个字——答案是:倍

32、全国人口减少——猜一个字——答案是:珏

33、全国统一高考——猜一个字——答案是:庇

34、全靠二人来配合——猜一个字——答案是:十

35、全力动员——猜一个字——答案是:贺

36、全力可省则省——猜一个字——答案是:勋

37、全力支援重点——猜一个字——答案是:办

38、全面改革从我做起——猜一个字——答案是:珍

39、全面竞赛——猜一个字——答案是:庇

40、全面庆改革——猜一个字——答案是:靥

41、我独不得出(打一字)。圄

42、三点河旁落(打一字)。可

43、二十四小时(打一字)。旧

44、两点天上来(打一字)。关

45、入门无犬吠(打一字)。问

46、一人背张弓(打一字)。夷

47、说话的技术(打一字)。团

48、第二次握手(打一字)。观

49、开门日正中(打一字)。间

50、李时珍所著(打一字)。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正月二十是什么日子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二十是补天节,来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娘娘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会进行泡温泉、填粮仓、吃煎饼和春卷等习俗活动,一来纪念女娲娘娘补天拯救人类,二来寄托了百姓希望衣食无忧的心愿,是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里妇女担任祭祀的节日,体现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人们希望生活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美好寓意。

泡温泉

在正月二十人们都会去骊山泡温泉,传说中女娲娘娘是在骊山炼五彩石补天拯救了人类,骊山东绣岭石瓮寺后面的红色山石就是女娲娘娘炼五彩石时留下的痕迹,包括骊山温泉也是当时形成的。因此,每年骊山的游客都是络绎不绝,人们会觉得温泉是吸收了女娲娘娘的灵力形成的,在骊山泡温泉不仅能洗去身上的污垢,还有健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也可以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完全的放松。

填粮仓

正月二十也被称为“填仓节”,这一天要把家中粮仓填的满满的,家里不愁吃喝,寓意年年有余。古代人们每到这一天都会早早起床,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用筛过的草木灰画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谷仓,在谷仓里放上五谷杂粮,象征着这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吃煎饼和春卷

在正月二十有吃煎饼和春卷的习俗,煎饼也被称为补天饼,人们会把煎饼用绳子挂在房顶上方,或者把煎饼撕成小块,抛掷天空,意为补天。春卷是部分北方地区的习俗,在正月二十这一天里吃了春卷意味着春天来了,并且在这一天里,家里的东西都是只进不出,家中要进行填米、填面、填油、填水等,意为聚财具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人们为什么要庆祝正月十五元宵节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我国新年很有代表性的节日,你知道要庆祝元宵节的原因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要庆祝元宵节的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台湾的元宵习俗

台北天灯

所谓的“天灯”其实就是孔明灯,传说是诸葛亮发明来做信号用的。也有人说“天灯”的外形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所以得此名字。近几年的元宵节,台北放“天灯”的活动一年比一年精彩。而那朵朵的天灯飘散在空中,发出斑斓的色彩,场面很是壮观。随着活动越来越热闹,人们把“天灯”做得越来越大,七彩的灯上不但绘有各种美丽的图案,还经常写着放灯者的姓名,在台湾当地,有“放得越高,事业做得越旺”的说法。

台南蜂炮

在台湾过元宵节,每年,台南盐水的“南蜂炮”更是一道亮丽的景色。元宵节这天,台南盐水镇的人民群众不点花灯,他们把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燃放“蜂炮”上。“蜂炮”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而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都连接在一起,只要点燃其中一个冲天炮,就会带动边上其他冲天炮的轰炸,霎时间,多个冲天炮连续射出,那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上空。因为万炮齐发的景观有如蜂群倾巢而出,“南蜂炮”因此而得名。放蜂炮的时候,边上围着很多观看的人,他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头上戴着头盔进行观看。据说,每年燃放的“蜂炮”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的象征呢。

猜你喜欢:

要庆祝元宵节的原因

元宵节日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习俗

1、看花灯

所谓看花灯就是看灯会,里面全是由灯所组成的,以前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的神仙想把下界烧了,由于善良的仙女将此消息给下界的人们说了,所以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利用灯笼,每家都挂上灯笼,这样天上的神仙就以为人间被烧了。所以就留下了看灯会和挂灯笼这么一个习俗。

2、吃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是由糯米粉经手工撮合而成,里面可以加馅,馅料一般是糖类,也可以加黑芝麻糊等等,如今的馅是各种各样的。吃汤圆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因为汤圆代表着团圆,让一家人团团圆圆、红红火火。

3、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代表着喜庆、红红火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正月十五的禁忌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正月十五禁忌损坏工具,吵吵闹闹,洗头理发等等,众所周知,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传统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会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但是在正月十五也不仅仅是娱乐,还有祈求神灵保佑和驱邪保平安等等目的。

1

损坏工具

正月十五这一天非常忌讳损坏工具,因为损坏工具之后也就意味着饭碗丢了。其实不管是设备还是农具,甚至于其他的家用电器一旦损坏了,都是非常不好的事情,也就意味着一年的财富都会损失,一般做生意的人是非常忌讳这些的。

2

吵吵闹闹

在正月十五吵吵闹闹肯定会影响到一整年的运势,当然正月十五是喜庆祈福的日子。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到了正月十五都需要保持好的心态,不要哭闹,也不要给家人带来不好的运气。

3

洗头理发

正月十五是不能够洗头也不能够理发的,有句俗话说,正月里面不理发,正月十五不洗头。正所谓好运当头,正月十五这一天洗头发和理发都会导致好运的流失。为了能够将好运直接停留在自己身上,正月十五这一天不洗头不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正月别称和雅称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别称和雅称是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柳月等。

柳月:正月的时候,人们一般习惯把银柳插在瓶头,所以正月也称为柳月。端月:端,顶也,意是开端伊始。端月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是谐音,所以把正月便改为端月。开岁:意思是新一年的开始,特指正月。孟春:是春季的第一月,刚好是农历正月。

正月的开始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习俗,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等。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叫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主要习俗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正月是腊月吗?正月和腊月是几月?

全文共 1722 字

+ 加入清单

讲真,很多人应该对于正月腊月傻傻分不清吧!尤其是过年这段期间,正月和腊月都是属于高频词汇,感觉两个都差不多,下面就和本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正月和腊月吧!

正月腊月是几月

正月不是腊月正月

正月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又称孟春、端月、开岁等,但是在古代正月一开始并不是指夏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殷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自汉武帝以来仅指夏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杜预注:“隐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

农历一月,也称为正月,端月,是一年的开始。正月是几月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也就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了。正月的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节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正月处于北方的农闲季节,也是庆祝新年到来的一个月,在习俗中我们通常把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称为年节。腊月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正月的由来

我国古代,以哪一个月作一年的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据文献资料记载,夏朝的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以夏历的十月为端月,即十月初一为一年之始。这就是史书中通常所说的“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春节是正月还是腊月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Spring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正月打雷有啥说法 正月打雷有什么说法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打雷,有坟谷堆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因为古代人民对闪电没有正确的认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了解很少,而闪电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让人心生畏惧,因此就有了“正月打雷,坟谷堆”的说法。

正月打雷有什么说法

正月打雷,坟谷堆。这种把正月里的打雷现象和坟谷堆联系起来的说法是因为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了解甚少,惊惧于闪电释放时的巨大能量和声响,所以把正月打雷和一些不好的事联系在一起。古代人们认为正月打雷就会影响当年的收成,当粮食收成不好时,就容易起饥荒,人们容易饿死,因此在这种时候,坟谷堆也会变多。这是人们把正月打雷和坟谷堆联系起来的内在原因。

同样的也有“正月打雷,黄土堆”的说法,黄土堆和坟谷堆本质上是同一种说法的不同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五财神方法众多!那么你知道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接财神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如果供奉了财神像。直接面对神像,摆好香案,吉时到,点燃香烛,焚化元宝,焚化疏文,默念恭请财神归位即可。

方法二:如果请了财神符箓。直接对着符箓所贴位,摆好香案,吉时点香,焚化金元宝,焚化疏文,请求财神开库、添财、赐福。

方法二:没有供奉财神像或财神符箓者,可以在吉时打开大门,向正东排列供品,点燃香烛、焚化元宝,手持五枝檀香,向正东方向三拜奉请,在心中默念,接财神回家,邀请财神与你一起回家,接着缓步返家,将疏文连同元宝(纸钱)焚化于香炉内请圣,迎接财神降临、赐福赐财、祈求平安吉祥!

风水中水为财,可在正月初四晚上12 点,接放出来的第一道水在一个碗里,可以放在屋子里的财气位或者本人的财气位或者是流年的财气位正南方位若初五早上子时接财神的话,接财神方法与地点:可以在家中的神位前或客厅摆好香案。吉时打开大门,心中诚念,手持五枝檀香出大门外,向正东方三拜奉请,在心中默念,邀请财神与你一起回家,接着缓步返家

注意事项:一要家室明亮,财神喜明不喜暗,二要衣冠整洁,多存恭敬之心,心生敬意方可得财神佑护,切莫不诚。三要财神位置洁净,供品齐全。迎接财神时注意事项:人有诚心,神灵感应,至诚感神,精诚必应。接财神应该很灵验的,之所以财神接不来、不灵验,皆因没有做好注意事项。如果有条件的朋友,燃放鞭炮也可!

接财神时选择财位要注意什么?

1、财位可向不可坐,你家的沙发或衣柜一旦占财位那就非破财不可。

2、财位宜动不宜静,财位必须是每天家人都要经过或有意识必经之地,这样才能旺财。

3、财位宜阳不宜阴,财位必须光照充足不宜阴暗,阴暗必破财。

4、财位宜净不宜脏,财位必须洁净,不能脏乱,尤其是一些女人特殊用品绝对不可放在财位,否则必破财无疑。

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方法

1、在年初四晚上一点十五分(即年初五丁丑时)于家中神厅或客厅大门口,摆放好八仙桌或天地桌,桌上摆放干净的小盘子,盘子上要放有红纸,红纸上面要放糖果。

2、桌的正前方要点上一对红色的大蜡烛,上面还要挂着一对亮闪闪的“金元宝”,正面供着的就是财神像。同时,桌子上还要摆放鲜活的大鲤鱼、烧猪肉、公鸡,并摆上财神糕、吉利糕、酥糖、状元糕和五果。

3、桌子的两边各摆着一排盛满黄酒的盅子和一大把筷子。之后在敞开的大门前祭祀财神。

4、等香烛燃到一半时,走出大门,往东方向行走三十六步,首先脸朝东方位(象征紫气东来)诚心诚意双手抱拳行礼,然后再向西方奉请。

5、在心中默念,邀请财神与你一起回家,接着缓步返家,于接财神神案前虔诚如下口念咒语:“心情似火热烘烘,吉时接神气如红;鸿图大展贺兴隆,财源广进人春风。”

6、念毕便将金元宝和纸钱焚化于香炉内(决不可焚化在地面上)。熄灭烛火,收好供品、香炉,关好大门,便完成了接财神之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