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满族的由来史上的满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经典20篇)

重阳节又叫“踏秋”,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你知道重阳糕的由来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问学吧小编就给大家介绍重阳糕的由来,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1100

文章

1000

篇1:光棍节的起源 光棍节的由来和含义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光棍节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也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节日了,广大的单身朋友们也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节日了,虽然现在为广大单身朋友庆祝的事情少了,但是这个购物的活动确又来了,所以单身朋友们渐渐别遗忘了,但是节日还是在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这个光棍节的起源吧,还有这个光棍节的由来含义吧!

光棍节即每年11月11日。

光棍节的来历,一直是个迷,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说法。其中光棍节产生于校园文化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但由谁最先提出已不可考了。众多说法中,光棍节起源于南京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同时期诞生在不同地区,后续在南京地区高校开展比较活跃,继而通过群体活动和媒体传播,光棍节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下面和大家说下几个由来。

南大卧谈会:

光棍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被人广为接受的是,它起源于南京大学宿舍文化。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卧谈”,一段时间卧谈的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卧谈中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这个节日被渐渐带入社会,并随着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以及群体活动和网络媒体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流行开来,并由光棍节发展出了“脱光节”。光棍节来源的其他说法或系后来编造。

爱情故事:

男主角木光昆,生于1970年(庚戌年)11月11日。由于名字特殊,从小学到大学外号都叫“光棍”。他在南大读大二时和一名女生开始了一场恋爱。只是没想到,幸福是那么的短暂,女生突然查出患了绝症,最终离开人世。在她走的那天,木光昆跑到顶楼,点燃蜡烛,吹了一晚的笛子。从此,木光昆似乎变了一个人。读大四那年的11月11日,也是他生日的那天,同宿舍的舍友们在南大第一宿舍的楼顶上陪他一起喝酒庆生。此后,关于木光昆的故事在南大流传开来,他的生日于是被定为“光棍节”。这个故事后来也被南大同学改编制作成校园微电影播出。

京工光棍节:

可能源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京工光棍节”。这一说法是说“光棍节”的说法最早源于1992年的北京理工大学,几位同学为了打发即将到来的周末,于是想出了去找女生联谊的想法。第二天在食堂门口贴了一张写着“京工光棍节”的海报。

麻将:

传说中,有四个男人,当然都是光棍,也就是没老婆没女朋友没情人也没某某伴侣的那种。他们聚在一起搓麻将。从上午11点打到晚上11点。输赢倒是次要的,奇怪的是,搓麻过程中,不论是谁和牌,自摸或者接炮,都是和四条。于是自始至终,都在,四条,四条,四条。最后有输得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另外三个说,四条就四条,还四条什么。

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麻将牌里,四条就是四条,没有四条什么的说话。不过,打完麻将,他们一起去冲澡,把衣服裤子一脱,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十分兴奋,边冲水边欢呼,我知道四条什么了,我知道四条什么了!

后来,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特把这个设为光棍节。事有凑巧,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日历上,刚刚好,不多不少,也就是四条……

相传当天光棍们都要吃糖葫芦,而且要一口气吃光,这叫“脱光”,要不然,来年还是光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是因为扫墓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扫墓,又叫做“墓祭”“扫山”“拜山”“挂山”“挂纸”等。一般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称之为“扫墓”,而在北方多叫做“上坟”。

按照习俗,一般人们会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然后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样“扫墓”才算完成。

扫墓已经不仅仅是清明节重要的传统习俗,而且还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例如,清明节扫墓可以弘扬孝道、促进凝聚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胆:KT88·KT94·KT100的演变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名胆:KT88·KT94·KT100的演变

似乎世界上有名的胆机大厂的它们所出品的胆机当中,很少看到不末级功率放大电子管便用KT100的,大多数是以KT88.6550为主。 ??确实,KT88和KT6550是一只很大不错的大功率放大电子管,它输出功率很大,效率又很高,而所需的推动电压又不需要太大,是一只很容易伺候的电子管,因此,在各胆机生产厂的产品当中,差不多都能找到它们的芳踪。 ??KT88的阳极消耗为40W,在单管甲类工作状态下输出可达12W,由于该管设计合理,帘栅极电流与屏流的比值较小,可达到约1/12。目前国内产的KT88质量水平已能够与外商提供的样品(这些样品是国外在电子管盛时期生产的)相近似。 ??1994年英国PM公司总裁peto先生到中国曙光电子管厂时,曾提出过KT88外型粗短,玻壳平顶不够美观及其它一些问题,希望能够改进。于是曙光厂积极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它们将KT88原型的芯柱加长了3mm,玻壳改为圆顶,去掉了侧面的吸气剂。于是,一个变型的新胆管降生了。由于是94年由曙光厂改良所成的,因此,新管的牌号命名为KT94。 ??经过严格的各种试验结果证明:KT94的各项性能指标与KT88完全一样,两种胆管可直接换用,你只需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选用就可以。KT100是在KT88基础上又进一步改良而研制的新产品,因问世较晚,在电子管手册中很难查到它的数据。很多人以为KT100是湖南长沙曙光电子管厂近年来研制开发出来的品种,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其实,KT100是胆管与晶体管交接时期的大变革看年代中由西门子公司开发研制的新品种。 ??KT100除保留了KT88的全部优点之余,还有比KT88更大的功率,十分适合推动一些“大食喇叭“工作。一般来讲,采用KT88或6550的机型,都能够使用KT100直接换用,因几种管子的电压及负载阻抗都差不多。 ??KT100与KT88不同的是:KT88的阳极采用的是碳化镀镍铁材料,与国外的同类产品是一致的。而KT100采用了近年来开发的新型材料,它的屏极使用了铜芯覆铝铁材料所制成,它可以改善胆管的耗散能力,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KT100比KT88的功耗富余量更大,工作更加稳定。 ??可以这样说,KT88,KT94,KT100是性能差不多的三个品牌,可直接互换使用。KT88是原始型,KT94是KT88高度不同的变型,而KT100是KT88性能进步提高的改进型。 ??在使用KT100的胆机之中,SPARK 530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在欧洲及美洲受到洋人热情的回报。德国的著名音响杂志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在第十届国产音响大展上获“最受好评奖“。 ??斯巴克的另一部分体双单声道810型功率放大器更是厉害,每声道就用4只KT100并联工作,其不失真输出功率可达80W,在20Hz至50Hz的超高频之内,总谐波失真小于0.5分贝,信噪比大于90分贝,对世界上大部分音箱都能够轻松自如的控制,因输出劲力很足,除可满足大部分胆迷的欣赏之外,对喜欢听大动态爆棚音乐的发烧友也极具诱惑力。 ??SPARK 810电子管放大器的电路设计比较新颖,前级采用鲜为人知的“柴尔”式倒相放大电路(其特色容后再续),输出的信号经双三级管V3进一步放大之后,加到V4的栅极上,而V4是一典型的阴极输出电路,它输入阻抗很高,而输出阻抗很低,便于和末级的KT100接口,可以使末级与推动级的交连更加合理。为使整机的工作更加稳定可靠,在KT100的阴极电路加有一定的负反馈,而整机的大环路负反馈电路也别具一格,它结合“柴尔”电路的特点采用平衡反馈技术,对音质的改善有明显的正面效果。现征得斯巴克同意,将SPARK 810电路刊出,供妨制者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满族历史文化长廊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历史文化长廊以清代素面砖瓦亭、榭、楼阁建筑有机串联而成,迂回曲折、回旋宛转、高低起伏、参差错落。朱漆廊柱环列,雕梁画栋生辉,壁画彩绘栩栩如生。

长廊为砖木结构,整个壁画展示满族勃兴、清朝发祥的历史,是满族民俗风情的画卷。整幅画卷长540余米,由满族始祖神话及满族先世、汗王出世、统一女真、八旗制度及宗教祭祀、建国称汗及誓师伐明、明金之战、西迁都城与政权建设、太宗登极及建立大清、满族入关与定都北京、清帝东巡与谒陵祭祖,共十部分,86个画面。画卷以正史为主,兼容野史及神话传说,构图生动、绘画精湛,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令目睹者观赏入胜、留连忘返。

不失是对广大游人观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阵地,更是宣传满族悠久历史,弘扬灿烂的满族文化的课堂。对于激发民族感、爱国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植树造林日由来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4月6日为植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意大利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哥伦比亚每年10月12日为植树节;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举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等等。

我国的植树造林日为3月12日,下面带您了解一下我国植树造林日由来

1.1912年5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2.1914年11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3.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

4.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今天小编对植树造林日由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植树造林有什么用以及其他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劳动节是怎么来的 劳动节的由来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20多万工人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最终他们获得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在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劳动节是什么时候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劳动节的习俗

我国劳动节的习俗就是全国放假一天,每到这天人们便会出游或者是购物,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或者文娱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世界睡眠日的由来 世界睡眠日是哪天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失眠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可见睡眠的重要性。

为了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提醒人们要关注睡眠健康及质量,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将“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扫墓,又叫做“墓祭”“扫山”“拜山”“挂山”“挂纸”等。一般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称之为“扫墓”,而在北方多叫做“上坟”。

按照习俗,一般人们会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然后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样“扫墓”才算完成。

扫墓已经不仅仅是清明节重要的传统习俗,而且还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例如,清明节扫墓可以弘扬孝道、促进凝聚力等。

目前,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且还是法定的节假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很深的家庭观念。因此,他们很重视清明节时候回家对祖先进行扫墓和拜祭,是一种特殊的缅怀方式。

在清明节的时候,扫墓和踏青是这个节日的两个礼俗主题。大部分人们会选择开车回乡给家里扫墓,少部分人会开车带着家人出去春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荔枝妃子笑的来源 荔枝妃子笑的由来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妃子笑是荔枝的一种品种。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绝句,题目叫《过华清池》,中间有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妃子笑这个品种就是这样得名的。荔枝这种水果肉厚、色美、核小、味甜,品质风味优良。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区,该品种是中早熟优质品种之一。

荔枝妃子笑的来源

妃子笑作为荔枝的一个品种,其由来是这样的:杨贵妃号称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也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皇帝。两人相逢,自然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到了成熟的季节,要求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荔枝。但荔枝产于南方,多在两广、福建、四川、台湾等地。

但唐朝的都城却在西安,离最近的荔枝产地尚有千里之遥。加上鲜荔枝难以保存,“一离本枝,一日而变色,二日而变香,三日而变味,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唐玄宗为了杨贵妃,用快马日夜不停地运送,常常味道不变就已达京师。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绝句,题目叫《过华清宫》,中间有名句专门写此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至今荔枝中仍有一个品种叫做妃子笑,是由此而得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罗宋汤怎么来的 罗宋汤的由来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罗宋”是来自Russian soup的中文音译,十月革命时期,很多俄国人流落到上海,带来了伏特加和俄式西菜,罗宋汤就是从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经过上海人的改良,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罗宋汤。

罗宋汤怎么来的

“罗宋”这一名称据说是来自Russian soup的中文音译(罗宋即Russian,源自早年上海的洋泾浜英语),Russian Borscht(Borshch)是另一常用的名称。罗宋汤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地区也被称为“苏波汤”。

十月革命时候,大批俄国人辗转流落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伏特加,还有俄式的西菜,上海第一家西菜社就是俄国人开的。这道汤是从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俄式红菜汤辣中带酸,酸甚于甜,上海人并不习惯。后来受原料采办以及本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地形成了独具海派特色的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

这海派罗宋汤并非只是吃西餐时食用,就是学校、单位、家庭以及中式菜馆,也是屡见不鲜。这汤在上海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饭店派”、“食堂派”和“家庭派”等。其中“饭店派”以淮海西菜社为代表,推出罗宋汤后,经过数次改良,更新工艺,终于成为海派罗宋汤的领路人,“食堂派”又称“弄堂派”,汤往往用大面盆或是保暖茶桶盛装,不用蕃茄酱或是只放极少用以着色,那汤常常是“清汤晃水”的,飘着几丝红肠而已,蕃茄多不剥皮,反正与那西菜馆里的罗宋汤是大相径庭,但吃着很爽口。“家庭派”的人,于是只能自行琢磨,研究出各式烧法,其中主要以牛肉代替红肠,并且欠芡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菊儿胡同名字的由来,菊儿胡同在哪儿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菊儿胡同是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胡同,以前是成为局儿胡同,在清乾隆时期被称为桔儿胡同,因为同音,后来就直接成为菊儿胡同。那么在胡同文化中,是如何解释菊儿胡同名字由来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称由来

菊儿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此处当以后者为是,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文化的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

历史变迁

明称局儿胡同。清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清末又谐音作菊儿胡同。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三号是祠堂,五号是住宅,七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七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一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菊儿胡同,1965年改称交道口南大街,“文革”中一度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今名。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上海与北京的区别,弄堂和胡同的区别

令人怀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胡同的来历,胡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明节由来及传说

全文共 221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传说,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相关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从古至今,饮茶文化的演变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饮料就是茶叶了,茶就是当时最受欢迎并且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到饮料,而且更是老少皆宜的养生饮品。而在中国长久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的饮茶方式更是有着很多的讲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彼岸花,饮茶的方式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饮茶文化演变是怎样的吧。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涉及择水、选器、酌茶。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的瓯或碗中饮用。

隋唐时期——泡(淹)茶法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五代、宋时期——点茶法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元明清时期——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不一样的茶叶有着不一样的泡法,每个爱茶人的心中也有着自己心仪的泡法,综合起来才能够喝到美味的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闻名海内外的神奇渔女:惠安女的由来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惠安女,人们会想起她们奇特而美丽的服饰,勤劳操持生活的贤惠。

她们,也是人们到惠安旅游时,时常能看到的靓丽风景。

今天的惠安文化,就为你介绍惠安女的由来

惠安女是生活在福建惠安沿海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从狭义上来说,惠安女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道的汉族同胞。

惠安女,是渔村生活的产物。渔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务由妇女承担,无论粗活、重活,还是细活、轻活,样样都得干,久而久之,勤劳勇敢、贤惠能干的惠安女的美名就这样流传开来。

惠安女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她们的服饰,她们的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安女子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们的服饰,历来重视腰部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其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在不同场合、分不同年龄,所佩戴的头饰也有明显区别。

惠安女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结束语:惠安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妇女群体,它彰显了中国妇女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惠安女,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责任,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家庭。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也令人敬佩,她们正是真、善、美的象征。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

2016年东岳庙会时间,泰山下的庙会

罗列“中国之最”:中国三大瓷都包括哪些

中山路中的历史名人:陈化成的英雄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立夏为什么要撞蛋?立夏撞蛋由来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这个节气总是与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吃鸡蛋,玩鸡蛋,还有撞鸡蛋。很多学校都有开展相关的活动。那么,立夏为什么要撞蛋?立夏撞蛋是怎么来的?

立夏撞蛋由来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立夏撞蛋的玩法

吃茶叶蛋是小时侯最喜欢的风俗。小时侯小孩子是要玩撞蛋的。妈妈会给小孩编一个鸡蛋络(就是彩绳编的小袋,可以装下一个茶叶蛋的),小朋友会挑一个自己家最硬的蛋带到学校或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的蛋去撞,要是自己的蛋把别人的蛋撞碎了,可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呢。住在城镇里的人,对节气是不会理会太多的,惟独这样从孩提时代就积累起来的乐趣让这个节日有了庆祝的意义。知道现在孩子们到了着一天还是会玩这个保留的项目。

立夏的几大习俗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立夏,至今仍保留了撞蛋、煮倭豆、煮糯米饭等习俗。除此之外,老宁波还有一个特有习俗,吃“脚骨笋”。

宁波有句老话,叫“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所谓脚骨笋,是宁波方言的叫法,其实就是山上的乌笋。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都希望“脚骨健”(身体康健),吃“脚骨笋”也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脚骨笋,每根大概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形同脚骨,吃了寓意一整年“脚骨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要干农活,但吃“脚骨笋”的习俗还是被牢牢记住。

吃茶叶蛋和撞蛋,也是老宁波的重要习俗。老底子宁波人在初夏时节注重养生。“立夏吃只蛋,石板会踏烂”,说的就是在立夏当天吃茶叶蛋,会有好的体魄。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二十四节气之处暑的由来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节气,在每年8月23日或24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着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妇女节的来历 妇女节的由来简介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妇女节来历要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说起,是20世纪初这一系列发生在欧洲和美洲的女权运动共同促成了妇女节的诞生。为了纪念俄国女工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的英勇斗争,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有一个节日是属于女性的节日,它就是三八妇女节,不要以为妇女节是中国的,其实妇女节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那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妇女节的来历

妇女节的起源要归因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最先也是产生于20世纪初。1921年9月9—15日,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28个国家的82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保加利亚的女共产党人建议,为了纪念俄国女工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的英勇斗争,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第二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采纳了这个建议,通过决议将3月8日这天定为国际妇女节。

妇女节彰显了女性的地位在日益的提高,它也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关爱,对女性的尊重,对女性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家安全教育日的由来 为什么要设立教育日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

现在,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有关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和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80%以上的意外伤害事故可以避免。

因此中国在1996年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加减乘除的由来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数学文化:加减乘除的起源

加减符号“+”和“-”最早是在500年前由德国人使用的。

据说当时卖酒后,酒商用横线标出桶里酒的储存量,当桶里的酒量增加时,他们用竖线划掉原来画的横线。然后出现“-”表示减少,“+”表示增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符号“+”和“-”来表示剩余和不足。后来,它被法国数学家吠陀所普及,直到1630年才被承认。

乘法符号“×”是英国数学家奥黛丽300多年前首次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他把先前发明的“×”转了45度,于是乘法符号“×”出现了。“x”不仅表示乘法和加法的关系,还表示乘法的方法。

分隔符号“”作为负号在欧洲大陆首次流行。起初,人们用“:”表示除法或比率,而其他人用分隔线“-”表示比率。后来,有些人把两者结合起来成为“⊙”,瑞士数学家拉合尔在他的著作中正式使用“⊙”作为分隔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女儿墙的由来 女儿墙来历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女儿墙是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

女儿墙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古时候,大户人家在自家屋顶上砌一堵墙,方便女儿看外面的世界,这墙被称为“女儿墙”。二、古代有一个泥瓦匠,工作时把年幼的女儿带在身边,有一天,女孩不慎坠屋身亡。匠人伤心欲绝,为了防止悲剧再次发生,之后就在屋顶砌筑一圈矮墙,后人起名“女儿墙”。三、很多典籍中把城墙上马道和雉堞中间的那道短墙就叫女儿墙。依国家建筑规范规定,女儿墙高度一般不得低于1.1m,最高不得大于1.5m。女儿墙不仅能保护人员的安全,还对建筑立面起装饰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