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国为什么都是明君【热门20篇】

浏览

7866

文章

142

篇1:秦昭王杀了很多功臣,为何还被称为明君呢?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秦昭王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还被称为明君呢?

是因为功过相抵。秦朝王就是秦国的一位贤君,而且在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久,差一点就要在位60年的时间,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么长的时间还是让人特别佩服的。

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不解的,就是这是一个贤明的人,但是为什么后期就会杀掉自己依赖的忠臣呢?我们可以看到当他在成为皇帝之后,也会施行远郊近攻的策略,可以说在任人用人这一方面真的非常的不错,也会拥有着很好的眼光。

后来他就选择杀掉白起,这是一位秦国名将,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比如说长平之战就流传后世,当然长平之战本身也是得到秦昭王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可以说君臣两个人的默契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可是为什么要选择杀掉对方呢?

其实白起之所以会被杀,这完全就是秦昭王,但是对于为什么会被杀每个人的想法并不相同,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有人一直就在挑拨离间。其实秦昭王根本就不是一个昏庸之辈,也不是一个无能之人,怎么可能会听别人的挑拨离间就会直接相信,但是最终白起还是被杀了,而且还是秦昭王自己下的命令,这里面说没有秦昭王的意思,估计也没有人会相信。

所以说这本身就是他想要让白棋死,因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白起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历朝历代的皇帝本身就是如此,比如说秦始皇又或者是朱元璋,伴随着这些有功之臣的实力逐渐的出色,那么就会功高震主,最终也会让皇帝觉得有一些不放心。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更加的放心,自然就是选择杀一儆百,直接斩之而后快,这就可以让自己高枕无忧,所以为了君主的地位安宁,这位当将军就只能够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秦国士兵的军饷并不多,为何士兵却非常拼命呢?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士兵军饷并不多?为何还那么拼命呢?

士兵之所以如此的拼命,这和秦国的军功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就算不发军饷也同样会让士兵们选择拼尽全力。

春秋战国之前本身就会选择一种分封制度。比如在秦国的时候就是这一种制度,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这个制度下,士兵的身份并不会改变,就算你战死沙场也并不会给你个人带来太大的荣誉。同样被一些军官又或者是诸侯的身份,也不可能会因此改变,所以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财富还有地位全部的传下去。

后者也仅仅只需要在家中尽情的享受即可,在这种制度下,这就导致大面积出现腐败的现象。身份地位比较高的,完全不需要打仗也照样可以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地位比较低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劲头,说不定一上战场那么跑的全部都要比兔子还快,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选择拼死拼活的为君主之效力呢?

秦孝公时候早就已经开始使用商鞅变法,其中也会为全国的军队带来很大的改变,主要的也就是军功爵。这一个制度早就已经把军工的奖励分成20个等级,也就是说只要在战场上拼死搏斗,那么就算是小士兵,也同样有一定的机会可以变成侯爵。如果在战场上不作为,那么就算是侯爵,也有可能会导致地位出现变化,毕竟在当时的军队内,低层士兵还是会占据较大的部分,这种做法就能够有效起到鼓舞的作用。

这些士兵在进入到战场上的时候简直是如狼似虎,更是让人觉得士气震天就是因为这样的军队才能够有效奠定结实的基础,只是很可惜,商鞅在触犯了贵族利益之后,下场真的非常的可怜,但是对于很多的老百姓来说,也同样能够拥有着改变自我的一个机会。在当时的打仗阶段,只要自己努力,那么就可以给自己或者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一定的优势,这才是人们之所以会喜欢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王翦是如何成为秦国大将的?王翦的早年经历

全文共 145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到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应该就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而了解的人应该知道,琅琊王氏是古代顶级的门阀士族。东晋时期出现过一个至今出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然而,这样一个大家族自然不是一夜之间就成立起来的,必然是很多年的发展,而往上溯源,就会找到这个家族的源头,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王翦。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人,具体的生卒年并没有记载,而他为人所知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秦国大将,为秦始皇灭六国尽心竭力,除了最开始灭掉的韩国,基本上其他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王家的影子,就算不是王翦,就是他的儿子或者孙子。

王翦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将领,他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很会做人,再加上碰到的是秦始皇,王翦也就成为了战国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善终的人。白起同为秦国名将和战国四大名将,最终却因功高盖主落得一个赐死的结局,相比之下,王翦的人生真的是情商一直在线了。

年轻时候,王翦就喜爱读兵法,由于他并不是出身贵族,他在军中都是从一个无名小卒做起来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王翦才能的光芒,被白起看中,推荐给了秦昭襄王。王翦虽然身为武将,却能够以谋略出名,打仗的时候,突出这样一个特点,可见王翦的脑子是非常灵光的。

不仅在打仗时候脑子转得快,作为将领,他在皇帝面前脑子也很快。秦昭襄王、秦庄襄王时期,王翦都属于默默无闻那种类型,一直到秦始皇时期,他的才能才全部显现出来。小编猜测,他能够看透每一个君主的心思,也或许是这些君王的能力,他能够看得懂嬴政对于天下的野心和手腕,因此他也就只在秦始皇时期,锋芒毕露。

在嬴政称王的前期,王翦主要负责的是最艰难的一块——赵国。秦国与赵国水火不容,这一点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再加上嬴政小时候在赵国为人质,受尽磨难,对于赵国自然是恨上加恨,赵国还有一个同为四大名将的李牧,王翦就这么与赵国对抗。

但是,两国军队就这么一直对抗干瞪眼也不是办法,双方都不着急进攻,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此时,王翦采用李信的计策,因为李牧也希望能够休战,于是王翦求和的信息就顺利被李牧接受,而王翦开始在背后做些小动作,他重金收买了赵王的亲信郭开,郭开是小人,有的时候,小人远比君子的利用价值更高。

郭开接受的王翦的重金,散布谣言,说李牧与秦军来往密切密谋造反,这话,前半段可以说是确有其事,后半段却是胡编乱造了,真真假假混在一起的时候,最能让人怀疑,于是,赵王对李牧心存疑心,派人换下李牧,并暗示让李牧自杀。

换下来的人那里比得过李牧,结果自然也就不用多说,没了李牧的赵国,可以说是不堪一击。王翦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幽缪王,他的哥哥赵嘉逃往代城称王,可是又能如何对抗?于是在前222年时候,赵嘉选择投降,赵国就此连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存在了。

还有楚国,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战国七雄也有楚国的影子,就连后来推翻秦朝的项羽也是楚国大将后人,楚国的实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而且,瘦死骆驼比马大,就算楚国不再是传统的强国,但是实力也还是摆在那里的。嬴政准备攻楚的时候,王翦需要六十万,李信说只要二十万。嬴政采用了李信的方案,王翦因此告老还乡。

然而,李信大败,不得已之下,嬴政亲自去找王翦,倾国六十万大军交给他。王翦心思通透,一方面不停写信找嬴政要田产,表明自己绝对没有以权谋私之心,这也是后来王氏壮大的原因,另一方面按兵不动,让楚国一位他们并不是来宣战的,放松警惕之后一举成功,自此,楚国也不再是对手了。

王翦的才能的确是不容小视,毕竟能与白起、李牧、廉颇相提并论,而且很会审时度势,能够善终,也是非常好的结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秦国为什么被晋国压制几百年?为什么打不败晋国

全文共 2780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非常出名的一个朝代,当时秦国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位期间便可以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当时的秦国中国国力强大。拥有上百万的军队,看到这里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秦国这么强大为什么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呢?秦国为什么打不败晋国?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621年的春天,老天哭丧着脸,阴雨绵绵不绝。

很多年了,关中一直都没有这种坏天气,或许是苍天对人间的感应,雄才伟略一生的秦穆公,此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秦穆公去世,陪葬的人达到一百七十七个,这比秦武公的六十六个陪葬者,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回顾秦穆公的一生,功绩颇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两点。

一是将河西纳入秦国版图,后来晋国和魏国再攻占河西领土,秦国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入侵,因为秦穆公比对手更早入主河西。

二是称霸西戎,将领土向西大幅拓展,一直到达狄道(今甘肃临洮)。

虽然秦穆公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以上两点伟大功绩,足以让他载入史册,供后人膜拜。

秦穆公走了,他有四十多个儿子,子女共八十余人,即使是在帝王之家,这种数量的子嗣仍是罕见的。

已过而立之年的太子秦罃,送别自己的父亲,从秦穆公身上,这位接班人学到了很多。秦罃告诉自己,要继续父亲未完的事业,将秦国带向中原。

秦穆公去世后,阴雨继续下,乌云像感冒一样,向东越过洛水和黄河,抵达晋国的河东。

河东的天气也开始变坏,天灰蒙蒙的,乌云遮住太阳,连一丝光线都吝啬给予大地。这是怎么了,阴沉沉的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也步秦穆公后尘,去追随他的父亲晋文公了。

我们来看看秦国的疆域,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解读,秦国的战略应该如何部署。

东面,秦国面临的是晋国,如果要进入中原,必须通过晋国掌控的“1崤函通道”,由于崤之战的惨痛教训,直到三家分晋前,秦国都不敢令军队进入这个地方。

秦国向晋国发起进攻,另一个可行的路线,是渡过黄河,攻入河东。

黄河这座天险,给秦人出了难题。冬天渡河,倒是可以直接从冰面上踏过,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也一定要趁冰雪融化之前退兵,不然就会陷入死局。

其他季节渡过黄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船只,还要谨慎小心,不能被晋军打半渡而击,况且粮草补给也是大问题。

从秦、晋的地缘关系来看,双方以黄河为界,黄河与晋国都城绛都的距离,大概是距离秦国都城雍都的三分之一。这种地理环境,导致秦军动兵的距离,是晋军的三倍,要做到保密很难,更不用说出其不意。反过来晋国要突袭秦国河西,则容易办得多。

从地缘上看,兵马未动,秦国就已经输了地利。当后来晋国和魏国占领河西,秦晋或秦魏以洛水为界,双方才达成地缘上的战略平衡,谁也偷袭不了谁,也奈何不了谁。

解决东部这个困局,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将都城迁往关中中部,即西周的国都镐京附近,这样秦国到达黄河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地缘劣势将大为改观。两百多年后,秦献公将都城迁到栎阳,秦国与魏国(当时已经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地缘关系才对等起来,秦国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东进扩张步伐的。

在晋强秦弱的春秋时期,秦国虽然意识到迁都势在必行,却下不了这个决心,担心都城遭到晋国攻打。

晋国不仅强大,还随时能召集其他诸侯,兵力是秦军的数倍,两军对垒秦军无论从人数还是人才储备,都要吃大亏。

秦国的东线,基本是一个无解的死局,要等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继承晋国河东的领土,秦国才有机会与之一较高下。

再看秦国的西面,随着秦穆公霸西戎,几乎扩无可扩,所有能拿下的领土都已在秦国囊中。

陇西高原上领土虽然非常广阔,有着绵长的战略纵深,也能提供数量不菲的骏马,无奈人口不多,贡献也是有限的。

秦国的南面,受秦岭阻隔,南下汉中虽然不是痴人说梦,但难度太高。

汉中此时被蜀国控制,这一时期的蜀国是开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实力非常强劲,秦国的军力未必比蜀国强。秦国若南下汉中,必然要翻越无比险峻的秦岭。

秦岭这座山脉,是中国最为险峻的山脉,没有之一,只有唯一。中国的大山,如天山、太行山、燕山等都叫山,秦山却称为秦岭,以突出这座山脉的险峻和地位。

几百年后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将蜀国本土和汉中割裂为两个政治体,秦国才利用汉中这个弱点下手。目前秦国南下汉中,绝对是时机不成熟的。

秦国北部,陇东高原上,由犬戎分裂出来的义渠戎所控制,秦国在这个方向,倒是可以有所图。但自秦穆公霸西戎后,义渠就完全臣服,秦国也没有多少理由上高原去攻打义渠,为自己找麻烦。

这样一来,秦国唯一能够战略突破的方向,还是东线。绕了一圈,目标还是东线,而东线的敌人又无比强大,这个困局如何能破?

秦穆公去世,太子秦罃即位,是为秦康公。很快秦国迎来一次机会,一次牵制晋国的机会,或是一次压倒晋国的机会。

晋襄公去世之后,晋国的继嗣并未平稳过渡,六卿当中的头两把交椅,赵盾和狐射姑,都不支持年幼的太子夷皋即位。赵盾支持身在秦国的公子雍,狐射姑支持在陈国的公子乐。

公子雍,原名不是雍,因晋文公令他在秦国任职,就给自己命名为秦国国都雍都。此君深得秦穆公喜爱,在秦国职位颇高。如果秦国能够帮助公子雍即位,晋国无疑将会出现一个亲秦的国君,绝对是好事。

正当秦康公整顿兵马,即将出兵之时,晋国传来消息,公子乐在归国途中,被赵盾派出的军队击杀!

好消息!不出意外的话,继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和晋文公即位之后,秦康公也有望扶持公子雍登上晋国国君之位。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晋国风云突变,没有了公子乐这个竞争对手,赵盾认为公子雍很有能力,又有秦国这个大靠山,不利于自己在晋国掌控大权,于是重新立太子夷皋为晋国国君,将秦康公和公子雍束之高阁。

当秦军渡过黄河,进入晋国本土河东,迎接他们的不是美酒和财物,而是埋伏的晋军。

秦晋两军,在河东令狐大战一场,结果准备不足的秦军被击败,秦康公即位后第一战,以失败而告终。当时谁也没料到,这次失败对秦国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三年之后,赵盾引领晋国三军,渡过黄河,突入秦国河西地区,攻占少梁等重镇。

秦康公旧仇未报,又增新恨。并非秦康公没有能力,这个时期的秦国,碰上晋国的黄金时期,再加上一个很有能力,又毫不讲信义的中军将赵盾。

随后的几年,晋国多次在河西发起战争,由于秦国雍都距河西太远,秦国在地缘上的硬伤,以及本身不如晋国的军力,导致半个河西沦为晋国领土。

图-晋秦河西争夺后形势

秦晋之间的河西,由秦国独占,变成秦晋各占一半。此后的一百年,秦晋围绕河西,进行了大量战争,谁也奈何不了谁。

秦国本身人口较少,人才储备和军力都不如晋国,而晋国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原与楚国的争霸战中,无力对秦国发起灭国之战。

秦国东进的战略,成为一个难解的死局,整整一百年没有办法破局。

秦国这个一百年的蛰伏,楚国也曾发生过,西周末年,周宣王谋划的汉阳诸姬,曾封锁楚国一百多年不能北进。后来西周变东周,楚国利用申国失去汉阳诸姬的信任,以申国作为突破口,才破解汉阳诸姬的死局。

现在秦国也面临晋国的封锁,一百年后秦国突破这个死局,也与楚国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国咸阳是现在的哪里?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咸阳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咸阳也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都城,因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咸阳地处中国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位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东南邻省会西安市,西与宝鸡市、杨凌示范区毗邻,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辖2区2市9县,总面积10189.4平方公里(其中西咸新区644.56平方公里被西安托管,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7.60万,中心城区人口91.5万,位居陕西省第三位,仅次于西安、宝鸡。

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文物景点达4951处,五陵塬上拥有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楚国为何能抵抗秦国100多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199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个朝代,当时的秦朝威震一方。秦始皇作为秦国的皇帝,是统一了六国。是中国成为一个整体。当时,在收复六国的过程中,楚国在自己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100多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不少的网友说因为当时有一种物件只有楚国能够制造出来,但是,后来,楚国还是被秦国给吞并了,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中国古代最富有的朝代,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宋朝。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大臣曾经抱怨过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真是厉害了!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失去了半壁江山之后也依然延续了100多年的历史。楚国与秦国一战导致郢都失陷后,楚国丧失了半壁江山。但从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还出土了多件专门用来称量贵金属的天平和砝码。那么为什么楚国在丹阳、蓝田两大战役中大败给秦国后,还能继续抗衡秦国一百多年呢?原因正是因为,有一个东西当时只有富饶的楚国才能制造!

相关阅读:

楚国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关于楚国国名的来源,此前有多种说法。但是新发现的“清华简”中的《楚居》(由楚国史官所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据《楚居》中一段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文中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关于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国名来纪念一位难产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罗运环表示,按照楚国君世系,妣厉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换来的这个儿子先后做过楚人的领袖,成为楚国的开国先君,开创楚国八百年基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匈奴为何在秦国完成统一后,也跟着统一并且强盛了起来?

全文共 2260 字

+ 加入清单

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部落一直不是各大诸侯国的对手,赵国和秦国对匈奴一直有着很强的压制力。不过从秦国完成统一到汉朝的建立,北方匈奴也跟着统一了以来,而且国力军队实力都得到了不俗的提升。到了汉朝以后,匈奴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两方交战有时候汉军还要落于下风。其实古代史上,中原和草原的发展一直都是密不可分,中原的统一就会导致草原也走向统一。

战国后期,秦国、赵国、燕国,一边要忙于内部征战,一边还要修筑长城,派军打击匈奴,而且效果还非常好。尤其是赵国,更是把匈奴打到远远地逃遁。

秦朝一统天下以后,也干了筑长城、打匈奴两件事情,而且效果也非常明显。

但是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在打匈奴的时候,竟然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毫无脾气。若不是最后陈平用了一出反间计,刘邦能不能安然撤退,还真的很难说。

刘邦那时候的情况,和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自然不能比。不过,再怎么说,总比战国末期要好得多。国内已经统一,而且基本上保持了太平。汉军又连年征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什么竟然还被匈奴打得那么狼狈呢?

而且不仅仅刘邦被打得那么狼狈,从刘邦到汉武帝之间,一直都不敢和匈奴正面作战,一直采用奉送礼物,以及拿皇室公主与匈奴和亲的方式,讨好匈奴,和匈奴搞好关系。

明明从战国末期到秦朝的时候,中原王朝一直都很厉害,为什么汉朝初年却这么不经打啊?

一、汉朝初年国力不济。

战国末期,虽然诸侯割据,但各国有数百年的经营和积蓄,家底子其实是比较厚的。尤其是后勤保障措施,相关的配套部门,物资供应都比较完善。当遇到打仗的时候,有一整套的预警措施和应对措施,所以打起仗来不慌不忙。

同时,各国虽然战乱不断,但实际上打仗的次数并不多。秦朝兼并六国的战争,主要在最后的十年。所以各国是比较容易应对的。

秦朝建国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集六国的国力和兵力一起来做筑长城、打匈奴这件事,所以打匈奴打得得心应手。

但是,刘邦打匈奴的情况却非常糟糕。那时候刘邦虽然统一了,但是在统一之前,经历了数年的战争。而且是一波接一波的战争。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和农民起义军作战。接着诸侯并起,秦朝又和诸侯作战。后来诸侯把秦朝灭了,项羽搞了一个分封。但是诸侯又不服气,尤其是刘邦,又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大战。等到刘邦把项羽灭掉建国以后。刘邦又发动了剪灭功臣的战争。

可以说,那时候几乎没有一天不打仗。打到匈奴入侵的时候。整个国内穷得几乎像水洗过的一样。《汉书》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说,刘邦想找四条毛色一样的马都办不到。将相都只能坐牛车。

事实上,刘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最终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军队打仗能力不足,后勤供应保障不够等等。

二、刘邦缺少大将。

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韩信帮他独当一面。韩信灭赵破齐,打败了不少诸侯。其能力是相当突出的。除了韩信以外,还有彭越与英布,他们联合起来,在垓下十面围攻打败项羽。可以说这三个人是汉军中战斗能力最为强劲的。

除此以外,刘邦当然还有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大将,但是实际证明,这些人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这些人当年跟着刘邦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仗。

但是,刘邦在和匈奴作战的时候,无论是韩信,还是彭越和英布,都已经被刘邦给杀了。跟随刘邦的也就只有曹参、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靠这些人去打匈奴,怎么打得赢呢?

这一点,连刘邦自己都知根知底。他在《大风歌》里写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手下没有大将独当一面的忧虑。

三、刘邦缺谋士。

有人可能说,不对呀,陈平不就是刘邦的谋士吗?而且是刘邦最重要的两个谋士之一,怎么能说刘邦没有谋士呢?

实际上,陈平虽然有非常多的计谋,但他都没有指挥作战的计谋。他说出的那些计谋,主要是关于人事的。比如陈平给刘邦说,让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比如陈平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比如陈平给刘邦出主意,使刘邦兵不血刃抓到韩信。包括最后陈平给刘邦出主意,解除白登之围,其实出的都是与人事有关的主意。也就是说,陈平其实是一个纵横家,他并不是兵家,并没有在战场上指挥军事作战的能力。

实际上,刘邦的手下,具有军事指挥作战能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张良,一个是韩信。张良能够进行战略规划,刘邦攻下咸阳,刘邦明修栈道,刘邦发动对韩信的大反攻,所有这些,都是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而前敌指挥,韩信更是最拿手,包括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十面埋伏、暗渡陈仓,这些都是韩信的杰作。

陈平本人在军事指挥上能力不高,还体现在刘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当时冒顿单于采用诱敌深入之计,诱使刘邦向前贸然推进。最终落入冒顿单于的包围圈。而且粮草也跟不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落入绝境。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陈平在军事指挥作战能力上的有限。

当然了,也许当初陈平也给刘邦提过建议。但是陈平这个人有个特点,比较听领导的话。可能他提了建议,刘邦没当回事儿,他也没有再强调这个事情。

四、冒顿单于异军突起。

匈奴在冒顿单于之前,其实是比较弱的。冒顿单于刚刚当单于的时候,还要极力讨好东胡。甚至东胡王还公开向冒顿单于请求,索要冒顿单于的老婆阏氏。但是冒顿都能够忍受。

不过,后来冒顿就强大起来了,东征西讨,拥有了一大片土地,征服了20多个国家。最后,拥有了“控弦之士”三十万的规模。

有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可能当年的李牧、蒙恬打起来都有些头痛,何况是刘邦。

诸如此类的原因,最终,刘邦没能打得过匈奴。后来的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畏惧匈奴,因此,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敢于向匈奴发动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赵高为什么要毁秦国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赵高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真的超级不容易的,但是最后却被这个赵高又给整没了,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赵高为什么要毁掉这个秦国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了!

其实,她当然不可能想要祸害秦朝,因为他已享尽荣华富贵,他怎么可能会想要为害秦。

当然,以他后来做的事情是有害秦朝的,但是当初他的本意绝对不是这样,这个也可以看历史。多类似这样的事件,比如你说像明朝末年流寇四起,东北又有女真人的霍乱,那明朝崇祯手下的满朝文武,难道真的希望明朝亡掉吗?当然不可能,可是他们每个人做出来都是危害明朝的事情,比如说崇祯想要筹银两,每个大臣都说没钱,结果后来事实证明,大家都是在哭穷。因为当李自成杀进北京当中抄家,搜出来的财富多读宝山,所以那些大臣们难道希望明朝真的亡吗?当然不希望!

因为明朝亡了,他们也被抄家了,所以他不希望明朝玩,但是他们确实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害了明朝,所以回过头糟糕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也不希望秦朝灭亡。但是在当下看不到这么远,

所以真要说为什么趙高希望秦朝灭亡要危害请早,应该要说那是因为自私心作祟,趙高为的保护自己的相位,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让比较没有能力的胡亥登基,相反的,他对比较有能力的扶苏。卻领他去自杀,所以他是自私的,最后他就做出了有害秦朝的事情,所以我想那个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状况都不希望。大环境变坏,但是为了自己的私心,结果都是对大环境形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啊。

所以赵高也不是说要毁掉秦国,只是这是奸臣的通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国大将王翦的孙子,为什么打不过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末期,秦始皇扫灭六国,这其中大将王翦以及他的王家可谓是劳苦功高,除了他还有他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都是秦国大将。然而,秦朝刚建立十五年就被灭掉,推翻秦朝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王翦灭楚国时,死掉的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项羽,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又打败了王翦的孙子王离,那么,为什么王翦没能像爷爷那样,大败楚军呢?

对于灭楚国,秦始皇嬴政认为,这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当时问两个人,一个是李信,需要二十万,一个是王翦,需要六十万。或许是觉得王翦弱了,或许是觉得李信需要压一压气势,秦始皇派了李信出兵,结果自然是惨败,而且还是整个战国末期,楚国唯一一次把秦国打得这么惨,而且当时楚国的条件也很困难,李信虽然傲了些,可是能力也不差,项燕能打成这个样子,可见实力也是相当强悍。

这一次的失败,秦国并不会罢手,秦始皇亲自去找王翦,答应给他六十万人,王翦率兵与楚军对阵,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消极状态,不愿意跟项燕打。时间一长,项燕耗不住了,准备撤兵,王翦等了一年多,等的就是这一刻,于是,秦军向楚军发起进攻,楚军大败,项燕自尽而亡。

此一战之后,秦国基本上已经没有对手了,一个燕国和一个齐国,就算加起来都不够打的,更何况燕王还想求和,杀了太子丹,齐国最终更是不战而降。

然而,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秦国就走上了灭亡的道路。项燕的孙子项羽,与王翦的孙子王离也进行过交战,就是巨鹿之战。

了解项羽的人都知道,项羽为人虽然自大又有些妇人之仁,但是军事能力却是一等一的。

当时,项羽杀掉宋义,自己成为上将军之后,李恪渡过黄河杀向巨鹿,解赵国之围。秦国方面,章邯等来了王离的援助,粮食也是十分充足,与对方比起来,占尽优势。初战与二战,赵王一方都失败了,赵王愈发着急,即便是有燕国齐国援助,但面对章邯和王离,都还是不敢出兵。终于,项羽带兵而来,这一站,也是项羽以少胜多,破釜沉舟的来历。他命令士兵只带上足够三天的粮食,砸掉做饭的锅,不打败秦军誓不归还。

这种情况下,楚军勇猛无比,只要是秦军,见一个杀一个,王离安排好其他人,自己前去追击楚军,结果刚出去没多远,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秦军就被杀得倒下一片。三战三败,王离不得已,只有退回去。

休整过后,这个时候,项羽告诉楚军只剩下一天的粮食了,如果不打败秦军,结果如何不用多说。楚军气势汹汹,杀得秦军无力还手,王离也被项羽俘获。只是,被俘之后怎么样,却没人知道了,想来也不会好到哪去吧。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样看来,似乎将也不过三代,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翦为将杀戮太多,终于到了王离就遭到了报应,还是“一代不如一代”,王离再也达不到王翦的高度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秋战国秦国君主依次有哪些?

全文共 2740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自秦非子开始,共有37位君主,按时间依次是: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恒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帝。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在位共56年。

秦非子(?—前858年) 嬴姓,赵氏,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秦侯 (前857-前848年在位) 嬴姓赵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国第二位国君,前857年―前848年在位。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 (?-前845年),西周时期秦国君主。秦侯之子。仅在位三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其子为秦仲。

秦仲 (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秦庄公(?―公元前778年),嬴姓,赵氏,名其(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其),秦仲长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太子其即位,是为秦庄公。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开,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秦宁公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宁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陕西郿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康公赢英(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秦桓公 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

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秦厉共公赢利(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嬴荡(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不能持,受伤而死。秦昭襄王 嬴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22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末王嬴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战国七雄最强的国家是秦国吗?战国七雄实力排名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战国时期,最后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是秦国,但整个战国有250多年的历史,秦国并不是一直保持领先。实际上,有好几个国家的巅峰期都在秦国之上,而且实力也绝不输秦国,但他们没有采取灭国统一的策略,所以说想要保证自己能一直强大,最后的办法就是想秦始皇那样,趁自己最强的时候完成收编,好几个有实力的国家也是错过了能够统一的机会。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战国七雄各自的实力到底如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从而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在漫长的较量中,各自的实力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秦国虽然最终剪灭了六国,但是,战国初期的秦国,却相对较弱。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呢?

首先,因为战国七雄的实力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评价战国七雄的实力排名时,需要分阶段的来评价。就第一阶段,也即战国初期时,魏国在综合实力上力压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等六个诸侯国。对于战国初期的魏国,率先进行了变法,加上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并且拥有吴起等文臣武将,所以在实力上可谓力压群雄。彼时,秦国被魏国多次击败,而且丢失了河西之地等疆域。至于楚国、齐国等大国,在当时也经常败在魏国的手中。在战国初期,魏国实力排第一,楚国、齐国次之,秦国再次之。当然,到了战国中期,魏国从霸主的地位跌落。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在魏国衰落之后,齐国成为战国中期的霸主。齐国自齐威王、齐宣王两代积累,至齐湣王时进入全盛。彼时的齐国,不仅击败了燕国,还灭亡了宋国。当然,就这一时期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其实力也在不断增长。在战国中期,齐国实力排名第一,而秦国、楚国则紧随其后。

在消灭宋国后,齐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但是,这也让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威胁。为此,在燕国乐毅的率领下,五国大军进攻齐国,一度让齐国只剩下了两座城池。自此之后,齐国就衰落下去了。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296年,赵国消灭中山国,并拥有廉颇、赵奢、蔺相如等文臣武将。由此,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和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

最后,虽然赵国的实力曾经一度和秦国匹敌,但是,经过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可谓元气大伤,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基础了。在长平之战后,整个战国七雄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就赵国、魏国、齐国、楚国、韩国、燕国等诸侯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抗衡强大的秦国。最终,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剪灭了齐楚燕魏赵韩六国,建立了秦朝。纵观整个战国时期,秦国的实力不是一直第一的,对于秦国实力的领先,主要体现在战国中后期,也即依赖于商鞅变法和多位秦国君主打下的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秦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带,都城咸阳。秦先祖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在秦邑,秦国伊始。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国异人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异人,指的是秦庄襄王。这里的“异人”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他本来的名字,叫做异人。

秦庄襄王原名嬴异人,是安国君跟夏姬所生的儿子,没有什么权势,在安国君众多的儿子中显得非常平凡,所以他和母亲并不受到安国君的宠爱,早年的时候还被送到赵国邯郸当人质,两国频繁的交战,让嬴异人在赵国的生活非常贫困。

直到后来遇见大商人吕不韦,嬴异人的命运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不仅摆脱了潦倒的生活,还认了最受宠的华阳夫人为母亲。

华阳夫人嫁到秦国之后,一直都在思念楚国,为了讨华阳夫人开心,嬴异人将名字改为嬴子楚,这一举措大大取悦了华阳夫人。最终,在华阳夫人的帮助下,嬴异人成为父亲安国君的第一继承人,当上了秦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合纵联军都打到秦国咸阳附近了,最终为何却撤兵?

全文共 199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战国末期,因为秦国的势力崛起,因此其他六国进行了一些联合对抗秦国的行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合纵了。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与秦国对抗,看起来都势在必得,想要把秦国打压下去,可是最终的结果也是很明显的,秦国并没有被合纵打压下去。而在历史上,合纵国最后一次联军,都已经达到秦国都城咸阳附近了,再往前一步,可能秦国就要被灭掉了,但是最终为什么却撤兵了?明明秦国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敌人为何最终却放过了这个敌人呢?1.最后一次攻秦

除了齐国未置可否,赵、魏、韩、楚、燕,五国多者四五万,少亦二三万,总兵力二十万,组成战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的大军。

联军的挂名统帅虽然是春申君,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指挥联军作战的还是赵国的庞煖。统兵作战可是马虎不得的,就连春申君也甘愿听令。

此前中原军队攻打关中,只有三个可行的通道,函谷关、武关、临晋关。

函谷关,是秦国正东面的雄关,关城修在峡谷中,因为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扼守“1崤函通道”的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意思是狭窄处只能容纳一驾马车通行。

函谷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函谷关。从函谷关到秦国都城咸阳,可谓一马平川,因此东方诸侯国首选攻打函谷关。

武关,是秦国东南方向的雄关,此关的险峻与函谷关相当。

武关地处秦国东南方向,与楚国接壤,楚国当年就是攻入武关,然后翻山越岭到达秦国的蓝田,与秦国打了一场大战蓝田之战。

武关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路途非常遥远,而且即便攻克此关,还要翻山越岭几百里才能到达关中平原,东方其他诸侯国因此从来没有攻打过武关。

临晋关,位于秦国东北方向,在黄河西岸,对岸还有一个曾经是魏国的蒲阪关。

临晋关与蒲阪关,是隔着黄河修建的两座关卡,战国初期秦、魏对峙之时,这两座雄关都发挥重要作用。

东方诸侯如果要从这里打入关中,必须先渡河,然后再攻关。这就必须要准备大量渡河物资,而且还得防止对方半渡而击,更要做好万一不敌之后安全渡河撤退的安排。

总之从临晋关入关中,容易形成进退失据,甚至陷入包围的情况。

庞煖选择秦国认为最不可能的路线,先拿下防御松懈的蒲阪关,再渡河攻克从临晋关,随后不作停留,快速推进,一路攻向咸阳!

关中一马平川,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咸阳附近的蕞[zuì](今陕西临潼东北),这才碰上蒙骜的秦军主力。2.蒙骜带领的秦军主力

骊山,夜晚的风格外寒冷,蒙骜站在山头,遥望联军的营垒。

联军二十万人,五国各自扎营,像五朵盛开的菊花,相互映衬。菊花之内的花瓣,正是各国营垒中的营帐,火把一片,如列星之状,分外耀眼。

蒙骜是攻城的好手,他打过一次大型遭遇战,输给信陵君。这是蒙骜与东方的名将,第二次打大型遭遇战,他格外小心。

这次蒙骜运用的战术,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春申君是名义上的合纵统帅,蒙骜就兵分几路猛攻楚军的营垒,再伏兵在周围伺候其他援军。

庞煖自然不会让秦军轻易得逞,他从其他四国各抽调精兵一万,分头袭击秦军,意在分散秦军兵力,等待时机。

按照庞煖的规划,楚军的营垒只要能坚守住,合纵军便可在关中以战养战,让秦人也尝尝白骨露野、满目凄凉的感觉。关中狼烟四起、兵荒马乱,战争持续越久,对秦国的损害就越大。

蒙骜三面合围楚军营垒,留下向东的缺口,猛攻楚军三天。春申君一心保存实力,三天后拔寨俱起,夜驰五十余里,再缓缓而行撤兵。

五朵金花,现在只剩下四朵,其他四国统帅都大骂春申君不够义气,但也于事无补,联军的挂名统帅撤兵,联军绝对不适宜再硬撑下去。

这件事情对春申君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他不但名誉扫地,而且回国后遭到楚考烈王和楚国上下的责骂,春申君在楚国的好日子也不久矣。

这是后话,关中的战场上,庞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合纵军能够顺利撤退吗?3.合纵联军为什么要撤退

庞煖指挥四国大军后退,各国的军队呈齿轮状撤退,各支军队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没有露出明显的破绽。

而追击一方的蒙骜,在这方面的经验没有庞煖老辣,他见合纵军撤退,采用的全面追击的方式,以图多斩首敌军,获得更高的爵位。

在这种情况下,蒙骜亲自引领一支精兵,加入追击的阵容。

这可正中老将军庞煖下怀,合纵联军辨明蒙骜军的方向,佯装后退,对蒙骜军形成“围之数重”的大合围。

后面的情况很简单,蒙骜这支追击的分队全军覆没,蒙骜本人身上的箭矢如刺猬之毛。继胡阳之后,蒙骜也成为秦国牺牲的又一员高级别将领。

蒙骜一死,合纵军自然可以从容撤退,战国最后一场合纵抗秦的大战,就此结束。

蒙骜本是齐国人,在齐国不得志,投奔秦国吕不韦靡下。在秦国早期,蒙骜备受秦国本土将领排挤,所幸他有吕不韦撑腰,建立赫赫战功。反过来由于蒙骜的战功,吕不韦在朝中的地位稳如泰山。吕不韦和蒙骜,实际是一对唇亡齿寒的搭档。

蒙骜的死,让吕不韦失去秦国军方的支柱,吕不韦在秦国的实力大不如前,年少的秦王嬴政逐渐掌握实权,这些事件都影响着战国的走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汉灵帝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如何评价汉灵帝?

全文共 2122 字

+ 加入清单

汉灵帝刘宏,一直以来对于他的评价,都体现在他的庙号上面了,“灵”字是一个恶谥,这自然意味着后人对于汉灵帝的评价并不好。只不过,如果要了解汉灵帝,只看后人给他的评价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评价本身就带有一些偏向,并不算是客观公正。那么,究竟这样一个被人们认为是昏君的汉灵帝,到底是不是昏君呢?汉灵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如何去评价汉灵帝才最公正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汉灵帝刘宏简介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2、刘宏也有优点

刘宏12岁就当上了皇帝,还是个娃娃,当然是需要读书的。按史书记载,他对自己的老师还是比较敬重的。他的老师胡广死后,熹平六年(177年),刘宏令议郎蔡邕(胡广门生)为胡广作颂词。就是这个蔡邕促成了刻印熹平石经这件事,东汉时还没有印刷术,书籍的流传都是人工传抄;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因为笔误等缘故导致的错误在所难免。

再者,太学里的儒生们因为师承不同,对儒学经典的见解有所出入,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师傅教的是对的,因此经常争论不休。甚至有人为了分出个高下,向兰台负责管理书籍的官员行贿,将收藏的儒家经典上的文字改动,以符合自己的见解。鉴于当时儒学界的种种乱象,蔡邕认为儒家经典已经传抄几百年,很多文字在传抄中产生谬误,再加上一些水平低下的儒生穿凿附会,所谓“传道授业”完全是在误人子弟。于是蔡邕又联合了几个大臣,共同上书奏请由官方来校勘儒家经典,汉灵帝批准。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由蔡邕亲自书写,将校勘后的儒家经典分别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之上,然后将石碑安置在太学门外,作为经典标准,供人学习。消息传出,每天送人来看碑文的马车就有上千辆,附近的街道人满为患。从此,关于儒家经典的争论也逐渐平息。此太学石经因为是熹平年间所设立,故史称“熹平石经”。

另外刘宏做得还称得上不是坏事的一件事就是鸿都门学。这是和刘宏喜欢并擅长辞赋有关。辞赋是起源于战国时期,兴旺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文体。熹平四年(175年)五月,刘宏作《皇羲篇》共五十章;光和五年(182年),刘宏到太学视察,亲自在石碑上作赋;光和六年(183年),刘宏追思已故的王美人,还作《追德赋》、《令仪颂》以示怀念。

除了喜欢辞赋之外,刘宏还对书法、音乐有研究,擅长弹琴、吹洞箫;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刘宏为了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扬光大,下诏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实际上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而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从鸿都门出来的学生都被分配到各级官府担任官吏。3、刘宏的劣迹

如果单独看这两件事,刘宏还算个正常的皇帝。但是与他的劣迹相比,这些事就不算事了。我总结了刘宏的四大劣迹。

一是玩出新花样。如每天赶着毛驴车在宫内四处游玩,以至于民间驴子的价格风涨。还有把狗儿戴贤冠,穿朝服,佩绶带,打扮成大臣的模样在宫内溜达,还连声称赞:好一个狗官!他还诏令在后宫仿造街市,让一部分宫女嫔妃扮成商人叫卖,另一部分扮成游人。他自己则根据兴趣扮成商人或游人参与其中等等,象这样的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刘宏做不到的。

二是卖官挣钱。刘宏明确规定,以前的举孝廉制度仍然有效,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对于品行和口碑比较好的人来买官,除了可以享受折扣优惠外,如果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也可先首付一部分,甚至可以先上任再缴费,只不过价钱得翻一番。对于“肥缺”,后来在宫城内一个叫西苑的地方开辟了专门的市埸。叫卖的价格是一个三公之位一千万(官职高实惠少)、一个郡守之位两千万(官职虽低一点却实惠多)。

三是荒淫无度。中平三年(186年),刘宏在西园修建了一千间房屋。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渠水中种植着南方进献的荷花,花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叫“夜舒荷”。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月神名望舒,就又叫它“望舒荷”。在这个恍如仙境的花园里,刘宏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赤身裸体地嬉戏追逐。有时他自己高兴起来,也脱了衣服和她们打成一片。所以,他就给这处花园赐名为“裸游馆”。

汉灵帝的荒淫无度是令人发指的,他非常变态的临幸宫女,强制女人穿开裆裤就是汉灵帝开创的。史书上还详细记载了汉灵帝指挥人兽交配的行为。四是重用太监。汉灵帝刘宏在位的时候,是宦官最多的时代,据史载,从公元159年13个宦官封候,到公元189年宦官全体被杀,共31年。正是在这些生理不正常人的操纵下,中国历史上出了个另类、行为失常的皇帝。现在想起来,真是可叹、可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国士兵为什么战斗力强?强在什么位置?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战功时期秦国人的战斗力,那是赫赫有名的,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依然认同这个观点。水淹郢都、长平之战、平定蜀地、远征东方六国等等,无不一是秦国战斗力的体现,是秦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正是有了这虎狼之师,秦才可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秦军战斗力如此强悍呢?

首先,战斗力的强弱和兵源密不可分。秦处在雍州一带,放在今天大概陕西、黄土高原上,常年风沙吹刮,让这高原之地的人耐受力极强,吃苦耐劳,肯拼肯干。北方人也要比南方人更加的高大威猛。黄土高原上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都说穷乡僻壤出刁民,这里的人“在那个特殊时代”大多都是盗贼劫匪,过着刀口上添血的日子,靠打家劫舍过日。秦人性格倔强,不怕死——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此处民风剽悍,崇尚武力。气候、环境、民俗等种种原因影响了这里的汉子都五大三粗,腰宽膀圆。

既然兵源优良,那马源自然也是不差的。秦西北部有块草原——义渠草原,此处产的马膘肥体壮,耐力极强。兵源和马源的优良让秦占据天然的优势。

都说好马配好鞍。既然有了那么好的战士,就应该也有上好的兵器与之相配才行。商鞅变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这好处不单单是让百姓从中获益,更重要的是它的统一直接导致了在兵器制造中的规模化和产量化,放在现代社会就是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并提高产量。这道理放在当时也是一样,在图纸中表明了规格,匠人在打造的过程中,造出来的枪剑矛盾等规格都是相同的。这远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长短不一、轻重不齐。标准化的兵器导致了秦的战斗力高出其他国家一大截。

分析了外部的客观因素,自然不能缺少其中的主观因素。

同样是伟大的商鞅变法中有一项——奖励军功,也正是这一点直接损害了历代王族贵胄的利益,因此商鞅在靠山——秦孝公薨逝后车裂而死。商鞅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这一点直接导致了秦军战斗力的指数级上升,正所谓亏本的买卖无人做,砍头的生意有人做。只要上战场拿了军功,回国就可以加官进爵,被赏封地,这个KPI刺激了亲军战士,上战场也就更加地卖力。

有赏就有罚,这样才能做到赏罚分明。秦的处罚相当严厉,甚至可以说是野蛮。当时秦还保留着殉葬制度,文明程度远远低于东方诸侯,从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就可以看出来,为其建造陵寝的工匠和千千万万的宫女均给秦始皇陪葬了。在当时,制度野蛮的地方往往军事力量比较强大,上了战场要是谁敢怯战,就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那可是要开刀问斩的。因此,再胆小的人,也只能拼了性命往前冲,杀死敌人才有生的希望,说必定还可以一跃成为金凤凰。

有了好兵,也要有好将。自秦孝公以来的君主,善用将领,白起、蒙恬、司马错、王翦等,无一不是既会带兵又会打仗。

正是这些因素打造了一个虎狼之师,让东方六国不敢正面交其兵锋。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最后也只能俯首称臣,被铁蹄踏破江山。可见秦军的战斗力那都是杠杠滴,不服就干!没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赵匡胤明明是篡位,为何后世却称他为明君?

全文共 2293 字

+ 加入清单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建立者,一直以来也都以一种比较平和的方式,比如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例子,来凸显他即便成为皇帝,也对手下人很宽容的态度,收回兵权是巩固皇权的必经之路,但是能把他们都留着命,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皇位也都是他篡位得来的,可以说来历并不怎么光明,但是为什么在后世,赵匡胤的名声却很好,还一直被人们称作是一个明君呢?这与赵匡胤的什么作为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为何赵匡胤篡位还被称为明君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朝廷中有传闻契丹与北汉联军一同南下,而此的恭帝柴宗训年纪尚轻更是才刚刚继位,朝上的事务几乎都有宰相等人帮忙处置。消息一经传出,令朝堂上下沸沸扬扬,宰相范质却在还未辨别消息的真假,就派赵匡胤北上抵御联军。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赵匡胤便率兵离开了都城。

夜里驻扎大军中都在议论着拥立赵匡胤为帝的声音,第二天一早,赵匡胤的亲信趁着众军昨夜的亢奋一同拥立赵匡胤为帝。这让本要北上的军队扭头回到了都城。其实早在北周世宗柴荣逝世后赵匡胤便打起了主意。由于守备都城的禁军将领以及朝堂上的人都早已安排妥当,所以赵匡胤几乎不费一兵一卒成功拿下北周。

没有硝烟没有残忍的杀戮,百姓也只觉得平平淡淡的过了一天国家便已改朝换代。在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原先后周恭帝柴宗训改封为郑王,享有极高待遇,不仅能拥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更是拥有了能够免死的权力,为了防止后代对于柴氏一族的虐杀,赵匡胤竟以祖训的方式保证了柴氏一族在北宋的长久的安康。

历史上篡位的皇帝有很多,可是像赵匡胤这样厚待前主的帝王却少之又少。像是隋文帝杨坚他虽然被人们称做明君,可是他的皇位是靠篡位得来的,而且在杨坚获得权利之后,为了防止北周的报复将北周皇族几乎是杀得一干二净不留任何的余地。可以说赵匡胤开创了夺权篡位的一个和平新模式。

赵匡胤在稳固了后周的江山后,便按照先南后北的顺序,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战。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他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局面,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统一天下。不仅还百姓们一份安宁,更是为了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唐文宗时期宦官为了从文官手中夺得权利,大肆屠杀朝廷文官,致使唐晚期文官的缺失,为了控制宦官的权利,晚唐时期武官兴起,几乎成了武夫专权的场面以致唐朝灭亡。吸取教训后的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完善科举,选贤任能,成为了我国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

对于"文以靖国,武以安邦"理念了解透彻的赵匡胤,采用中央集权的办法,实行军权、民权、财政权三权分立,以至于在宋朝300多年的历史都不曾发生过较大的动乱。不仅如此赵匡胤实行了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劝奖农桑等一系列决策,迅速缓解了历经200年战乱带来的巨大挫折,令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赵匡胤为了国家奋不顾身,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他的权利是通过谋权篡位得来,但他的功是大过于过的,再加上史书记载的权力大多都掌握在文人的手上,赵匡胤对文人的重新提拔也让文人的心中对他饱含感恩,记录史册的文字在词里行间都是称颂有佳。这些也就说明了为何后世不斥责赵匡胤反而称其为明君的原因。2、赵匡胤建立北宋的过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12]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12]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北宋”。3、赵匡胤怎么死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11月14日),赵匡胤在万岁殿崩逝,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赵光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白手起家?看秦国的历代君主们是如何创业的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国在古代史上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当然了,当时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代有名的国军,他是第一位自称自己是皇帝的人,同时,在秦始皇在位期间,也创造出了很多的功绩和过错。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说说秦朝史上历代皇帝君主们是如何白手起家的,明朝的朱元璋大家肯定知道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帝国秦朝。然而统一大业并非一日之功,在秦始皇之前秦始皇家族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将近六百年。那么秦始皇家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端,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作为秦帝国的缔造者,废分封、立郡县,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明,因此留下了“千古一帝”的名号。

在这千秋功业的背后,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放大历史视野,追溯一下在秦始皇之前,他的先辈们的发展史。

在秦始皇之前,有历史记载的秦国的先君一共有三十五位国君,秦始皇是第三十六位。从秦庄公开始,他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君王。从他这开始,到秦王嬴政继位,这个中间差不多将近600年。

这段历史中和秦国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国初期,周武王建国以后,封了很多诸侯。一部分是他的亲属,一部分是他的功臣,但是这里面找不到秦国。那个时候,秦国是个很小的族群,没有被分封。

直到周孝王时期,秦国才逐步走上了一个崛起之路。秦国的第六位君主秦襄公,在周幽王遇难时尽全力保护,周幽王去世,周平王继位后就被封为诸侯。西周王朝的逐渐衰亡给秦始皇家族走上历史舞台,创造了一个历史机遇。

秦襄公一下子从卿大夫跃升为诸侯,而且还获得了很大的封地,这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史书记载,秦国的建国就是从秦襄公开始的。

至此以后,秦国的君主们励精图治,直到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秦国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 秦朝统一货币名称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名称为秦半两。“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秦国咸阳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咸阳现在陕西省咸阳市。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咸阳也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都城,因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咸阳,陕西省地级市,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东邻省会西安,西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辖2区2市9县,全市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

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文物景点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