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晋国

晋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晋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晋国问题。

分享

浏览

7349

文章

19

为什么说三家分的是晋国,毁掉的却是周王朝800年基业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三家分晋对周王朝统治的巨大破坏

三家分晋是指在中国周代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那么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开篇,写的便是三家分晋的事情,他把三家分晋列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主要原因是一个“礼制”引起的。国家能长治久安,尊礼才是根本。但是,除掉智氏家族后,赵、魏、韩三族,他们的野心已经不再满足于作为晋国的卿族,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和分封。周天子同意了三家的要求,将他们三家提升为诸侯国。周朝存续多年的君臣之间的礼制不存在了,群雄逐鹿,战国崛起了。

所以,三家分晋,这便是春秋战国分界线的由来。三家分晋,带给历史的,不仅仅是韩、赵、魏三家的崛起,也标志着战国群雄逐鹿的时代到来了!没有三家分晋,就没有后面秦始皇一统六国。

展开阅读全文

强大的晋国为何会因为分裂而最终衰落呢?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晋国这么强的霸业,为什么会衰落

强大的晋国之所以会进入到衰落的阶段,是因为皇朝衰微,士大夫的力量在慢慢的增强。最终也逐渐的被大家所遗忘,再进入到后期阶段,根本就没有人站出来对抗。

按照周朝的制度,早就已经形成了将血缘关系作为纽带,但是在进入到春秋时期也同样爆发了内乱,这就使得黄氏公子不再是贵族,因此就出现了骊姬之乱。本身就是一个大美人,一直都被收入后宫,后来也生下一个公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夺得位置,所以就选择用了一个毒计谋陷害太子,使得太子只能够自杀。

晋阳城很快就直接被泡在洪水中,在此时也会觉得有些得意扬扬,甚至还觉得大水就可以直接灭掉一个国家,眼看着没有办法支撑下去,那么在此时就马上派出一些谋士。两人也不过是特别惧怕与威胁,两座城市周围也同样会有河流经过,在深夜到来时马上就选择突然袭击对方根本就没有准备,所以直接就面临失败。

在经过这一次的战疫之后,三甲马上就选择联合在一起,然后一起去瓜分,所以晋国的君主也无非只不过是一个傀儡,是一个摆设,连周天子照样也是无可奈何。为了能够保住性命,也只能够选择出逃他国,最终也是无奈的客死异乡?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非常强大的晋国开始逐渐出现在衰落的阶段。这也确实让人觉得有一些无奈,但是人们也会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本身每一个不一样的朝代都会出现类似的事件,每一个细节上都不要过于的不是,这并不代表着就不会有太多的改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晋朝的衰败也应该就是一个顺序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骊姬之乱发生了什么?骊姬姐妹是如何搅乱晋国的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的骊姬之乱是怎么发生的?

骊姬一直周旋在两个不同的男人之间,始终都在诓骗着这两个男人,导致整个秦国进入到混乱的阶段,被称之为骊姬之乱。

在进入到皇宫之后,凭借着出色的美貌得到了宠爱,在生下儿子之后,野心也逐渐的扩大,希望让孩子成为太子。这个时候的太子早就已经颇有名望,可是这一个骊姬却一直都想着怎么样才能够夺得太子之位。晋献公竟然也会比较喜欢自己心爱女人的儿子,而且原配妻子已经死亡,所以就打算废掉太子。

骊姬是一个很聪慧的人,当晋献公提出想要重新立太子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答应,还说太子无罪,不可以因为私情就选择废掉太子。骊姬虽然是这么说,可是心里却非常的高兴,一直都会采取不一样的措施,就是希望能够有效除掉现在的太子。

骊姬可是根本就没有抓到太子的任何把柄,所以就只能够选择想出一些恶毒的计谋。骊姬在皇宫中选择招待太子,并且还邀请太子一起赏花,当天晚上却不停的流眼泪告诉晋献公,太子居然调戏自己。为了能够让对方相信在赏花的时候就把蜂蜜全部涂抹在自己的头发上,因此在赏花时,蜂蜜就会不停的在头上缠绕着,在闪躲之余,也请太子尽快帮助自己赶走蜜蜂,太子自然就会按照吩咐去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被不远处的父皇看到。

太子这里虽然没有杀掉,但是晋献公已经特别痛恨这一个孩子,毕竟这是自己宠爱的妃子,没有想到居然还会如此惦记。骊姬接下来还一直都在不停的从中作梗,在酒肉中下了毒,然后等到打猎回来的晋献公回来后提醒一定要小心。当时直接就把这些吃的东西扔给了一只小狗,不想小狗在吃完之后直接中毒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如此强大,为何最后会被瓜分呢?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如此强大,为何最终却被瓜分

晋国因为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因此对于宗族根本就没有重要。无奈之下,只可以把国家政务交给一些不同的外国人士来处理,而这些外族人士官员权力逐渐的扩大时,自然就会埋下一些隐患。

当时会因为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导致晋国的权力根本就没有传给公族。而是落入到一些外姓人的手中,让他们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卿大夫其实和诸侯有着一样的待遇,全部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也会实行世袭制度。这就导致让外姓家族的人这么一代一代传下去会立即属于自己的权利,让他们的权力会逐渐的变大,不断的会削弱一国之君的权力。除此之外最后一点就是因为这中间的内部因素发生了斗争,导致晋国的这些公子都只能够选择往外逃,导致政治权利就会逐渐的流失,让很多的外星人得到权利。

在这么多的原因之下,这些人就选择瓜分晋国,然后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诸侯国。这样的情况对于大家而言,无论是其他还是国家,都离不开一些人的支持,还有一些人的努力。

但是当权力越来越多时落入到一个人的手中,又或者是落入到一个政治团体的手中,必然就会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在任何的时候或者在任何事情上平衡,这才是主要发展的一个基础,从而可以让整个国家都会变得比较优秀。通过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强大的晋国后来会被人瓜分,这才是主要的因素,无数的人在此时会觉得有一些难受,但这本身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现在的什么地方要看说的是哪个晋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三个晋国,第一个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第二是西晋,第三是东晋。

春秋时期的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是春秋五霸之一,称霸时间最长,它的国土范围最初只限于如今的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晋献公时(前676-651年)积极向外拓展,先后向西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陆)、虢(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等到晋文公时(前636—628年),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是扩大了不少。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纵横跨越现在的五个省境。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西晋承袭了曹魏的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偏安政权,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现在的山西省。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

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1%。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从地域上来说,晋国疆域变化极大,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晋武公在位时晋国的疆域开始扩张进程,先攻灭了荀国。并翼之后又攻灭了董国、贾国、杨国,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为文公争霸奠定了基础。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然则五霸之目究以谁当之?曰:齐一而晋四也。”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时期晋国最昏庸无能的皇帝是谁?晋国鼎盛时期有多强?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之所以叫百家齐放,就是因为当时每个大国都有自己最鼎盛的辉煌时期,今天就和大家讲讲晋国的故事。在春秋前期,齐国一直是最大的霸主,但是后来晋国和楚国有逐渐占据了上风,但是晋国比较不好的是出现了几位昏庸无能皇帝,但是其中有一位还真的铸造了晋国的百年根基,要说国运好起来可能还真的是挡都挡不住。

许多人认为晋国的霸业成於晋文公重耳,实则不然。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长达19年之久,回国即位时就已经62岁了,早已经垂垂老矣了,再怎么励精图治、改善吏政,能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而其之所以能够在即位的第2年就能为周室平定王子带之乱,即位的第5年就能战胜强楚、开创晋国长达百余年的诸侯霸业。这显然是要归结到晋国原就具备称霸的大国基础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晋文公重耳也可以说得上是晋国霸业的摘桃人,而晋国霸业的实际奠基者其实要归结到晋国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昏君”也就是晋文公重耳的父亲晋献公诡诸。

晋国的始封君是唐叔虞,也就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有个成语叫“桐叶封弟”,讲的就是周成王拿片剪成圭形的桐叶逗他的弟弟叔虞说:“用这个封你”,结果被史官记录下来,而周公又以“天子不可戏言”而因此要求周成王将叔虞分封为诸侯,于是叔虞就被封於唐地,后“唐”改为“晋”,是为晋国。其实,这个就是个流言,周以小邦攻克大邦殷,其统治中心又远在关中,为了控制东方之地,封建诸侯就成了周王室巩固统治的国策方略。而分封诸侯就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所以,才有周所封七十一国,其同姓者五十三国。而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嫡子,周成王的弟弟,整个周王室血缘最亲的人,本就是分封诸侯的最为重要的对象,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有“桐叶封弟”这个戏言。再说,如果天子的戏言可以当真,周成王如果是拿桐叶跟身边的太监、宫女们开玩笑怎么办呢?拿自己的王位跟人开玩笑怎么办呢?,所以桐叶封弟切莫当真,因为那本就是封给该被封之人的。

自唐叔虞十传至晋昭侯,晋昭侯封其叔成师於曲沃,是为曲沃桓叔,从此掀开了晋国长达67年之久的以小宗最终取代大宗的“曲沃代晋”的战争。晋曲沃一系在历经桓叔、庄伯至曲沃武公三十七年尽并晋地,并以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新立的周釐王,是以被周王室正式任命为晋国国君,曲沃武公也就改称为晋武公。第二年,晋武公去世,其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

晋献公在位期间,攻灭骊戎、耿、霍、魏、杨,芮、郇、耿、冀等国,击败狄戎,后又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而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写道,当此时,晋彊(通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可以说晋国的百年霸业的基础自此算是打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三国从哪一年开始正式结束?晋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史书的记载,三国存在的时间是220年~280年,其实也就只有短短的60年时间。如果要说三国时期正式结束,肯定就是从吴国灭亡开始算,不过当时曹魏也已经被司马家给篡权。可能很多人以为曹魏才是最后灭亡的,实际上东吴才是最后一个,蜀国灭亡的后两年司马炎就登基称帝,建立晋国然后才灭的吴,从此晋朝登上历史舞台。

诸葛亮死后费炜等先后辅佐刘禅治蜀,它们基本上遵循了诸葛亮的各项政策,蜀国政权仍比较稳定,与魏吴的鼎足形式还能维持。

公元253年,费炜死,姜维任大将军,他以一部分兵力屯守汉中,自率数万人多次北攻曹魏,但后主刘禅非常无能,贪图安乐。他宠幸宦官,让他们把持朝政,排挤姜维,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02年秋,魏国带兵关中,准备伐蜀。

正在屯守的姜维得到消息后马上报告刘禅,并建议他做好防御准备,刘禅宠幸的宦官却耍弄迷信,说魏军不会到,让刘禅不必留意。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率兵十八万分三路大举攻蜀,刘禅毫无防备准备,人心大乱,文武大臣束手无策,有人认为蜀和吴是联盟,应该投奔吴国。也有人认为南中地势险要,便于防守,应该退到南中。

这时光禄大夫谯周提出了投降魏国的主张,他说“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还说刘禅投降魏国后,可以分到一块爵土,继续享乐,昏庸的刘禅接受了谯周的建议,向魏国投降,蜀国灭亡。魏灭蜀后,司马氏在国内的势力更大了,取代魏国的条件逐渐成熟。公元265年,司马昭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后废掉魏元帝曹奂自称皇帝,国号晋,仍然立都洛阳。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积极整治军队,做灭吴的准备,还命令益州刺史在巴蜀修造战船,训练水师,以便攻吴时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吴国自公元252年孙权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宗室和大臣之间争夺权力,互相侵占,一片混乱。尤其是孙权的孙子孙皓统治时期,政治更加腐朽。孙皓极其荒淫暴虐,奢侈无度。他对部下任意诛杀,人民赋税繁重,痛苦不堪,国力十分衰弱,晋朝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公元279年发兵二十万分六路,大举攻吴,在晋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吴国的军队很快溃败,公元280年,进攻晋军攻下建业,吴末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至此,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统一于晋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秦国为什么被晋国压制几百年?为什么打不败晋国

全文共 2780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非常出名的一个朝代,当时秦国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在位期间便可以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当时的秦国中国国力强大。拥有上百万的军队,看到这里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秦国这么强大为什么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呢?秦国为什么打不败晋国?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621年的春天,老天哭丧着脸,阴雨绵绵不绝。

很多年了,关中一直都没有这种坏天气,或许是苍天对人间的感应,雄才伟略一生的秦穆公,此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秦穆公去世,陪葬的人达到一百七十七个,这比秦武公的六十六个陪葬者,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回顾秦穆公的一生,功绩颇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两点。

一是将河西纳入秦国版图,后来晋国和魏国再攻占河西领土,秦国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入侵,因为秦穆公比对手更早入主河西。

二是称霸西戎,将领土向西大幅拓展,一直到达狄道(今甘肃临洮)。

虽然秦穆公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以上两点伟大功绩,足以让他载入史册,供后人膜拜。

秦穆公走了,他有四十多个儿子,子女共八十余人,即使是在帝王之家,这种数量的子嗣仍是罕见的。

已过而立之年的太子秦罃,送别自己的父亲,从秦穆公身上,这位接班人学到了很多。秦罃告诉自己,要继续父亲未完的事业,将秦国带向中原。

秦穆公去世后,阴雨继续下,乌云像感冒一样,向东越过洛水和黄河,抵达晋国的河东。

河东的天气也开始变坏,天灰蒙蒙的,乌云遮住太阳,连一丝光线都吝啬给予大地。这是怎么了,阴沉沉的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也步秦穆公后尘,去追随他的父亲晋文公了。

我们来看看秦国的疆域,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解读,秦国的战略应该如何部署。

东面,秦国面临的是晋国,如果要进入中原,必须通过晋国掌控的“1崤函通道”,由于崤之战的惨痛教训,直到三家分晋前,秦国都不敢令军队进入这个地方。

秦国向晋国发起进攻,另一个可行的路线,是渡过黄河,攻入河东。

黄河这座天险,给秦人出了难题。冬天渡河,倒是可以直接从冰面上踏过,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也一定要趁冰雪融化之前退兵,不然就会陷入死局。

其他季节渡过黄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船只,还要谨慎小心,不能被晋军打半渡而击,况且粮草补给也是大问题。

从秦、晋的地缘关系来看,双方以黄河为界,黄河与晋国都城绛都的距离,大概是距离秦国都城雍都的三分之一。这种地理环境,导致秦军动兵的距离,是晋军的三倍,要做到保密很难,更不用说出其不意。反过来晋国要突袭秦国河西,则容易办得多。

从地缘上看,兵马未动,秦国就已经输了地利。当后来晋国和魏国占领河西,秦晋或秦魏以洛水为界,双方才达成地缘上的战略平衡,谁也偷袭不了谁,也奈何不了谁。

解决东部这个困局,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将都城迁往关中中部,即西周的国都镐京附近,这样秦国到达黄河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地缘劣势将大为改观。两百多年后,秦献公将都城迁到栎阳,秦国与魏国(当时已经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地缘关系才对等起来,秦国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东进扩张步伐的。

在晋强秦弱的春秋时期,秦国虽然意识到迁都势在必行,却下不了这个决心,担心都城遭到晋国攻打。

晋国不仅强大,还随时能召集其他诸侯,兵力是秦军的数倍,两军对垒秦军无论从人数还是人才储备,都要吃大亏。

秦国的东线,基本是一个无解的死局,要等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继承晋国河东的领土,秦国才有机会与之一较高下。

再看秦国的西面,随着秦穆公霸西戎,几乎扩无可扩,所有能拿下的领土都已在秦国囊中。

陇西高原上领土虽然非常广阔,有着绵长的战略纵深,也能提供数量不菲的骏马,无奈人口不多,贡献也是有限的。

秦国的南面,受秦岭阻隔,南下汉中虽然不是痴人说梦,但难度太高。

汉中此时被蜀国控制,这一时期的蜀国是开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实力非常强劲,秦国的军力未必比蜀国强。秦国若南下汉中,必然要翻越无比险峻的秦岭。

秦岭这座山脉,是中国最为险峻的山脉,没有之一,只有唯一。中国的大山,如天山、太行山、燕山等都叫山,秦山却称为秦岭,以突出这座山脉的险峻和地位。

几百年后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将蜀国本土和汉中割裂为两个政治体,秦国才利用汉中这个弱点下手。目前秦国南下汉中,绝对是时机不成熟的。

秦国北部,陇东高原上,由犬戎分裂出来的义渠戎所控制,秦国在这个方向,倒是可以有所图。但自秦穆公霸西戎后,义渠就完全臣服,秦国也没有多少理由上高原去攻打义渠,为自己找麻烦。

这样一来,秦国唯一能够战略突破的方向,还是东线。绕了一圈,目标还是东线,而东线的敌人又无比强大,这个困局如何能破?

秦穆公去世,太子秦罃即位,是为秦康公。很快秦国迎来一次机会,一次牵制晋国的机会,或是一次压倒晋国的机会。

晋襄公去世之后,晋国的继嗣并未平稳过渡,六卿当中的头两把交椅,赵盾和狐射姑,都不支持年幼的太子夷皋即位。赵盾支持身在秦国的公子雍,狐射姑支持在陈国的公子乐。

公子雍,原名不是雍,因晋文公令他在秦国任职,就给自己命名为秦国国都雍都。此君深得秦穆公喜爱,在秦国职位颇高。如果秦国能够帮助公子雍即位,晋国无疑将会出现一个亲秦的国君,绝对是好事。

正当秦康公整顿兵马,即将出兵之时,晋国传来消息,公子乐在归国途中,被赵盾派出的军队击杀!

好消息!不出意外的话,继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和晋文公即位之后,秦康公也有望扶持公子雍登上晋国国君之位。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晋国风云突变,没有了公子乐这个竞争对手,赵盾认为公子雍很有能力,又有秦国这个大靠山,不利于自己在晋国掌控大权,于是重新立太子夷皋为晋国国君,将秦康公和公子雍束之高阁。

当秦军渡过黄河,进入晋国本土河东,迎接他们的不是美酒和财物,而是埋伏的晋军。

秦晋两军,在河东令狐大战一场,结果准备不足的秦军被击败,秦康公即位后第一战,以失败而告终。当时谁也没料到,这次失败对秦国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三年之后,赵盾引领晋国三军,渡过黄河,突入秦国河西地区,攻占少梁等重镇。

秦康公旧仇未报,又增新恨。并非秦康公没有能力,这个时期的秦国,碰上晋国的黄金时期,再加上一个很有能力,又毫不讲信义的中军将赵盾。

随后的几年,晋国多次在河西发起战争,由于秦国雍都距河西太远,秦国在地缘上的硬伤,以及本身不如晋国的军力,导致半个河西沦为晋国领土。

图-晋秦河西争夺后形势

秦晋之间的河西,由秦国独占,变成秦晋各占一半。此后的一百年,秦晋围绕河西,进行了大量战争,谁也奈何不了谁。

秦国本身人口较少,人才储备和军力都不如晋国,而晋国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原与楚国的争霸战中,无力对秦国发起灭国之战。

秦国东进的战略,成为一个难解的死局,整整一百年没有办法破局。

秦国这个一百年的蛰伏,楚国也曾发生过,西周末年,周宣王谋划的汉阳诸姬,曾封锁楚国一百多年不能北进。后来西周变东周,楚国利用申国失去汉阳诸姬的信任,以申国作为突破口,才破解汉阳诸姬的死局。

现在秦国也面临晋国的封锁,一百年后秦国突破这个死局,也与楚国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山西发掘一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山西的考古界发生了一件非常大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山西省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这个大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墓葬群了,所以这个显得十分的厉害了,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情况!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前发布一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的考古成果。考古专家表示,此墓葬为截至目前山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推测其为晋国晚期一位国君的夫人墓。

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号初为唐,后由首任国君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改为晋。

此次发掘的墓葬位于山西省闻喜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内的邱家庄墓地。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此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发现邱家庄墓地至少存在五组大型墓葬。随后,考古工作者对其中一座被盗墓分子现场指认的大型墓葬进行了全面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工作人员陈海波介绍,墓葬口大底小,墓底距现地表约18.8米,无墓道。墓口南北长14.3米、东西宽13.5米。墓葬上方有夯土建筑基址及由板瓦和筒瓦组成的散水类护坡,墓上夯土建筑基址南北长26.6米、东西宽21.6米。

“墓葬上方原来有建筑,建筑基址上散水类护坡是为了防止雨水从屋檐下落对建筑基址造成破坏。”陈海波说。

据介绍,该墓葬发掘出土的文物共计1700余件,由于墓葬多次遭受盗掘,不见青铜礼器,出土器物全部为小件器物,器类有陶、铜、铁、金、玉、石、贝、骨、料器等。出土器物的造型、纹饰均带有明显的晚期晋文化风格。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介绍,此墓葬是截至目前山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断该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早期。再加上一组三座墓葬的排列形式呈现中间大两侧小的特点,推测这座墓葬应为晋国晚期一位国君的夫人墓。

田建文说,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地处晋国“古曲沃”核心区域中,是东周时期晋国宗庙所在地,目前已勘探发现的邱家庄墓地五组大型墓葬均有可能是晋国国君及夫人墓葬,这对推进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骊姬之乱原文翻译赏析含注释

全文共 446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晋国骊姬之乱”的故事,那么这个晋国骊姬之乱到底讲了什么呢?原文是什么呢?原文翻译又是什么呢?注释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呀!晋国骊姬之乱原文

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犬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五耦。《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以上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却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粱近秦而幸焉。”乃之粱。

(以上僖公六年)晋国骊姬之乱翻译

晋献公从贾国娶了妻子,没生儿子。他和齐姜私通,生了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又在戎娶了两个女人,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生了夷吾。晋国攻打骊戎,骊戎男把骊姬献给晋献公,回国后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骊姬受到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贿赂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对晋献公说:“曲沃是君王的宗邑,蒲地和二屈是君王的边疆,不可以没有强大的地方官。

宗邑缺乏有力的主管,百姓就不会畏惧;边疆没有有力的主管,就会勾引戎狄侵犯的念头。戎狄有侵犯的念头,百姓就会轻视政令,这是国家的祸患。如果让太子主管曲沃,又让重耳、夷吾主管蒲地和二屈,就可以使百姓畏惧、戎狄害怕,而且可以表彰君王的功绩。”又让这两个人一起对晋献公说:“狄人广漠的土地,如果归属晋国,可以在那里开疆辟土。晋国开疆辟土,不也恰当吗?”晋侯很高兴。夏季,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别的公子也都住在边境上,只有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在绛城。两个五(梁五和东关嬖五)最终和骊姬诬陷了公子们而立了奚齐为太子,晋国人称他们为“两个名叫五的狼狈朋比”。《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辨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以上僖公四年)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而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国。

(以上僖公五年)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却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以上僖公六年)晋国骊姬之乱注释

(1)骊姬:晋献公的宠妃。(2)卜:用龟甲占卜。(3)筮:用蓍草占卜。(4)短:指不灵验。长:指灵验。(5)繇(zhou):记录占卜结果的兆辞。(6)专之:指专宠骊姬。渝:变。(7)攘:夺去。羭(yu):公羊。这里暗指太子申生。(8)薰:香草。莸(you):臭草。(9)中大夫:晋国官名。成谋:定好计,有预谋。(10)大子:太子,指申生。(11)齐姜:申生的亡母。(12)曲沃:晋国的旧都,在山西闻喜县东。(13)胙(zuo):祭祀时用的酒肉。(14)毒:投毒,放毒药。(15)祭之地:用酒祭地。坟:土堆。(16)小臣:在宫中服役的小官。(17)贼:谋害。(18)新城:指曲沃。(19)辞:申辩,辩解。(20)辩:辩白,追究是非。(21)被:蒙受,带着。此名:指杀父的罪名。(22)人谁:谁人。纳:收容,(23)缢:吊死,(24)谮(zen):诬陷,中伤。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25)重耳:晋献公的次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文公。蒲:重耳的采邑,在今山西限县西北。(26)夷吾:晋献公之子,申生的异母弟,后为晋惠公。屈:夷吾的采邑,在今山西吉县。(27)士为:晋国大夫。(28)戚:忧愁,悲伤。(29)仇:怨。(30)仇:仇敌。保:守,(31)守官:在职的官员。废命:不接受君命。(32)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板》。怀德:心存德行,不忘修德。宗子:周姓子弟。(33)寻师:用兵。(34)狐裘:大夫的服饰,尨茸(mengrong):蓬松杂乱的样子。(35)适:跟从。(36)及难:等到灾祸发生。(37)寺人:阉人。披:人名。(38)校:违抗。(39)徇:遍告,布告。(40)祛(qu):袖口。(41)翟:同“狄”,古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42)贾华:晋国大夫。(43)却芮(xirui):晋国大夫。(44)之:去,往。梁: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韩城县南。(45)秦:诸侯国名,嬴姓,在今陕西凤翔县。幸:宠信。晋国骊姬之乱赏析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 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 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仁义的氛围中 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 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绝对不可能想到以牙还牙、以恶报恶,剩 下的就只有以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

这样的行为虽然在今日不足以仿效,但其精神恐怕不应当过时;危难时刻想着他人,甘愿为他人作出牺牲。当然,这其中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付出的牺牲,应当是有价值的,像中生 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 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申生的悲剧使我们再次领悟到,心地过分善良纯洁,在一个 充满邪恶的世界之中,往往会成为邪恶的祭品。恶的力量无害,这尚可以理解;而当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恶在向我们进攻时,是不 应当向它让步和妥协的。有时候,可以正面地、理直气壮地、大胆地反抗恶,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他们两人比申生聪明的地方,在于明知自己没有过错,就完 全没有必要代人受过,没有必要去做替罪羊,更没有必要自动成为阴谋诡计的牺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不能违抗,逃跑总是可以 的。再说,他们俩固执己见,也未执迷不悟,听从了别人善意 的劝告,在灾祸临头时注意保护自己。

公子重耳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自然同他善 于随机应变,不固守陈腐之见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想到一条最 实际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

为理想、真理、道义献身,固然可敬、高尚,值得赞颂。在 没有理想、真理、道义可以献身之时,保存自己,认清身处的环境,从中得到自己应当得到的东西,的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在人们为了现实利益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春秋时代,很难说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在混乱纷争之中如何保护自己, 是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霸王”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正是认清了时势,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时势,从而成为强者。

强者不仅仅是善于适应环境,善于保存自己,同时也善于竞争,善于把握进取和退守的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法则,不仅在春秋诸霸的纷 争中得到了证明,恐怕也应当说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所决定了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中的人都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晋国怎么灭亡的 晋国为何走向灭亡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春秋时期的一大霸主国家,但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也衰落,实权由韩、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家族把持。他们有各自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范氏、中行氏被打散了,还剩下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其中,智氏的势力最大。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族联手打败了智氏,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韩、赵、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重耳为什么离开晋国 重耳为什么要逃亡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重耳之所以离开晋国逃亡,是为了躲避内乱,以免受到骊姬之乱的迫害。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之子,晋献公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劝说晋献公让申生、重耳等人离开国都。不久,骊姬进一步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尽。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晋献公因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大怒,派勃鞮带兵追杀重耳。当追兵赶到的时候,重耳翻墙而逃,勃鞮追上去,一刀砍过去,只砍下了一块袖子。就这样,重耳逃走,开始了在狄国漫长的流亡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侯马晋国遗址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侯马晋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侯马晋国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第一批国保)

时代:东周

地址: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

遗址南临紫金山,北临汾河,面积约35平方公里。南起上马村南,北至北坞古城,西起台神村,东至凤城。在晋国遗址范围内主要发现有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和墓地。

古城遗址,仅残存宫殿台基,有牛村、平望、台神、马庄、呈王、北坞等六座古城。位于遗址西北部的牛村、平望、台神3座古城,规模较大,相互毗连,呈品字结构,尚存大型夯土台基。铸铜遗址位于牛村古城之南,面积约20万平方米。祭祀遗址发现有10处,多以两坑或三坑并列为一组,坑为长方形,多口大于底,所埋牺性以马、牛、羊为多。盟书遗址在晋国遗址的东南部,面积约3800平方米,出土盟书5000余件,盟书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贵族集团之间的斗争。宗庙建筑遗址在盟书遗址北约1000米处,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共100余处。

此外,在晋国遗址范围内发现上马、下平望、东高三处古墓群,均属“邦墓”。另在遗址西南1.5公里发现的柳泉墓地,为晋公室墓区。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故都博物馆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晋博园位于侯马市府西路。占地面积2公顷,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共分两大部分四个展厅,展出文物455件,是一座集中展示晋国新田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第一部分即东楼一层展厅,为晋国历史展示部分,采用实物图版相结合,反映了从叔虞封唐到春秋争霸、三晋崛起的历史过程,重点介绍晋侯墓地、上马墓地、乔村墓地出土的文物及晋-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为东楼二层、西楼一层,重点介绍古都新田,共分三个专题。东楼二层为两个专题,新田古都部分,介绍古城分布、分类、发掘现场照片及出土的建筑构件;晋国手工业部分,重点介绍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范及铸铜工艺流程、陶范分类及铸铜业对晋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同时介绍制陶、制骨、制圭等手工业。西楼一层为第三专题,介绍晋-事、文化、祭祀及墓葬,军事方面主要有战车模型,军队编制、阵形;文化方面有侯马盟书艺术,音乐家师旷及文学艺术;祭祀方面通过图版与实物相结合方式,说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及“左祖右社”频繁的祭祀活动和众多的祭祀地点;墓葬部分介绍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的墓葬排列顺序、等级及出土文物。西楼二层为书画陈列,同时设有多媒体演播室,可放映《晋都新田》、《新田古韵》、《博物馆介绍》及民间艺术皮影演出等。

电话:0357-4223946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市府路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古城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古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侯马发现的晋国古城遗址有5座。位于牛村的一座古城称牛村古城,位于牛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称平望古城。古城遗址现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平望古城遗址的东南角和牛村古城遗址的西北角叠压在一起。 牛村古城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至1400米,城墙是分块夯筑的,南墙内有一条绕墙而行的行车道,墙外有宽6米,深4米的护城河。宫殿建筑遗迹 ,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高约0.8米,长宽各52米。平望古城的宫殿遗迹,在城中偏南,分为三级,最下一级是正方形,长宽各7.5米,第二级高出地面4米,第三级位于第二级的北半部,南北35米,东西45米。 两座古城都有一米多厚的建筑坍塌物。同时发现的还有百店古城、台神古城、马在古城。从古城遗址我们可以想像出当时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的国都建筑是何等宏伟。

山西临汾市

展开阅读全文

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晋国三分原因及经过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在春秋末年,晋国名存实亡,政权实际上由四家卿大夫把持。在晋阳之战后,赵、韩、魏三家卿大夫灭掉了智氏宗族,自此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侯的剩余土地,晋国自此彻底灭亡。

三家分晋的过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展开阅读全文

晋国博物馆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晋国博物馆位于曲沃县曲村镇,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的全省第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曲村——天马遗址”规模宏大,东起翼城县天马村,西至曲沃县曲村镇,南起滏河岸,北达桥山坡。遗址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面积近11平方公里。经过北京大学和山西考古研究所近二十年连续十二次大规模勘探发掘,共揭露面积12000平方米,发掘墓葬1000余座,其中周代墓葬800座。在该遗址的核心区域,发现了九组十九座晋国早期国君及夫人墓葬,十座车马坑,发掘各类珍贵文物12000余件,该发现被列为1992、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发掘成果为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列王编年课题的解决提供了支撑。

晋国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93平方米,绿化面积26993平方米,总投资约1.98亿元。馆内工程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展厅、发掘史展厅、遗址保护展示厅、多媒体厅、藏品库房及其它附属设施。建筑设计单位为上海同建强华设计有限公司,协作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晋生玉。

历史文化展厅以晋国历史为线索,通过晋侯墓地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展示晋国长达600余年的历史;遗址发掘史展厅将展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古学人历尽艰辛、博览地书、寻觅求证的经过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遗址展厅重点展示四组晋侯及夫人墓葬和三座车马坑,体现了西周时期晋国的丧葬制度。

建成后的晋国博物馆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文物遗迹展示为一体的山西省首座大型遗址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山西以晋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明,完善我省旅游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晋国博物馆

订票电话:0357-4385388

每周一全天闭馆,节假日期间根据情况调整,以网站公告为准。

开始售票、开放进馆时间:9:00

止票时间:16:00

闭馆时间:17:00

现时票价:

门票:每张50元/人

讲解费:60元起/批

展开阅读全文